時間:2022-04-18 21:39: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村飲用水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Abstrac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blem, and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ingxia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view of the existence questio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present situation;the problem;countermeasures;Ningxia
中圖分類號:TU99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7-0318-03
0 引言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受自然、地理、經濟和社會等條件的制約,農村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突出[1],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危機的核心問題是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問題[2]。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的投資力度。“十一五”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列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先后投巨資用于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成效顯著。通過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共下達資金13.58億元建成農村集中飲水工程182處,分散供水工程5.3萬處,完成7項重點人飲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15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2010年共完成投資28702萬元,建設中小型集中飲水工程47處,集雨場4200處,解決41.7萬困難群眾飲水安全,計劃至2013年將解決全區2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
1 寧夏農村飲用水源的類型
寧夏農村飲用水源地依據供水方式不同可分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及分散式飲用水源地(表1)。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指進入輸水管網送到用戶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規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農村飲用水源地;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源地指供水小于一定規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現用、備用和規劃飲用水水源地,可分為聯村、聯片、單村、聯戶或單戶等形式。寧夏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157.73萬人,占農村總人口36.06%,其中地下水供水人口129.23萬人,地表水供水人口28.5萬人;分散式供水人口267.93萬人,占農村總供水人口62.94%,其中有供水設施的人口總數為196.33萬人,無供水設施的人口總數為71.6萬人。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2006-2010年完成的寧夏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基礎環境調查報告[3],寧夏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供水覆蓋面已占城市總人口90%以上,即城市生活飲用水基本實現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全覆蓋,寧夏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已由原來37%提高至55%,農村飲用水水源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2 寧夏農村飲用水源地現狀
2.1 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現狀 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以“加強農村重點水源地管理,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為中心,對36處重點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進行了有效保護,對新增的試點縣(區)52處重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制定了保護規劃。2009年,對全區110處農村重點飲用水源地采取措施進行了有效保護,制定《寧夏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4]。2010年對230處農村重點飲用水源地通過水質監測、環境狀況調查評估,設置標志碑、警示牌和界樁,逐步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以保障農村群眾飲水水源安全。
2010年8月-2011年11月間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監測中心站對230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環境狀況評估。調查評估結果表明:
①參評的230處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48.23%。參評水源地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硬度、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總大腸菌群、錳、氨氮、鉻(六價)、鐵、pH值、硝酸鹽氮等。超標原因以環境地質因素為主,人為污染物以氨氮影響為輔,此外部分集中式水源地毒理性指標六價鉻、砷、鎘有超標現象。
②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及審批滯后。226處水源地劃分保護區并已批復僅有4個,僅占參評水源地總數1.77%;初步劃分的142個,占62.83%;未劃分80個,占35.40%。超過90%參評水源地尚沒有設置保護區標志;水源地保護區管理工作未得到有效開展,水源保護僅限于供水設施管理,多以縣水利(務)部門為主,占水源地總數的89.82%。保護區劃定、水質監管工作滯后。
③參評水源地保護區(調查范圍)內年排廢水122.7147萬噸,化學需氧量455.02噸,氨氮100.08噸,主要污染源為生活和農業面源。
2.2 分散式飲用水源地現狀 寧夏分散式飲用水源地域特征鮮明。沿黃灌區地下水資源豐富,水位埋深淺,銀川、石嘴山、吳忠地區的黃河兩岸以及中衛沙坡頭區、中寧縣等地多以小型地下水供水設施、手壓井為主;中南部干旱帶水資源短缺地區則以收集雨(雪)水和拉水(黃河水、水庫、泉水)的水窖、圓口井、泉水為主。涇源縣和隆德縣降水量大,泉水、地表水資源相對豐富,以截引泉水、窖水、圓口井為主。①灌區手壓井:采水層均為地下潛水,井深5-10米左右,為上世紀70-80年代農村供水方式。目前沿黃灌區人口相對分散區域和交通不便、尚未接通自來水的村戶仍在使用。由于水源水口周邊環境差,總大腸菌群超標率高;受地下水污染影響,氨氮、亞硝酸鹽等項目有超標現象,受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影響,局部地區鐵、錳、硬度、氟化物等超標現象較為突出;水源包氣帶防污性較差。②窖水:多位于干旱、半干旱的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位低,周邊環境人為活動少。水質受到積水場地土質、巖性及來水水質影響。由于長期存放,衛生指標普遍欠佳。③黃河水:來水均為引黃河水工程,分散式飲用水主要用于水窖水的補水,一般直接從引水渠道取水,沒有沉淀、消毒處理工藝,水質受到黃河來水水質及沿途環境影響,居民普遍反映口感不佳,且受季節限制。④南部山區截潛(山泉):多處深山大溝,生態環境良好。但由于取水口缺乏必要保護,夏天極易滋生藻類及蚊蟲;受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影響,部分地區水質中硫酸鹽、硬度本底值高。⑤圓口井:多為嚴重缺水地區零星散布地下深層水源,水量有限,水質主要受當地自然背景影響,局部地區氟化物、硬度甚至六價鉻有超標現象。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農村水源地整體環境稟賦較差,水質達標率低
由于寧夏當地優質水資源匱乏,水質受自然環境影響氟化物、硫酸鹽等較高;農村水庫型水源地水量受限于降水量影響,供水保證率較低,河流型水源絕大部分為引揚黃河水,水質、水量受限于黃河來水水質和提水設施影響,水源地區位條件較差;地下水水源地,南部和中部飲用水資源嚴重短缺,苦咸水、高氟水廣布,灌區水源地防污性能較差,水源地整體環境稟賦較差。
3.2 面源污染加重,衛生防護堪憂,飲水安全問題較為突出 近年農村水源地保護研究結果表明,以“三氮”污染為主的面源污染現已成為寧夏農村飲用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源并呈逐年加重趨勢,特別是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源由于受到農業種植、養殖、生活污染源的直接影響,水質普遍較差;此外由于沒有較好的防護設施和衛生隔離帶,部分農村水源地衛生條件較差,因畜禽飲水、生活污染造成的大腸桿菌等細菌學指標超標的現象普遍存在,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用水安全已成為農村上訪案件的突出問題。
3.3 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滯后 寧夏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監管工作整體滯后,亟待提高。目前雖然多部門均有相應管理職能,并開展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體系及硬性管理指標,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水源地管理依然處于多頭管理狀態。環保部門對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能力較弱。目前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缺乏科技支撐,劃分完成率較低,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嚴重滯后,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管體系,嚴重制約農村飲用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3.4 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加大 一是隨著各地城市人口持續增加、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建設用地擠占水源地保護區用地現象普遍存在;二是保護區內和保護區周邊的設施農業、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水源地的污染威脅遠大于傳統農業;三是農村排水管網、生活污染物的處置設施缺失直接影響地下水水源地安全;四是水源地周邊的墓地、排水溝和工業園區對水源地影響亟待評估;五是區域地下潛水的大面積污染加大了水源地保護風險。
3.5 水源地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滯后 寧夏至今尚未出臺自治區級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缺少針對各類水源地保護的措施及規定,導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難以依法有效開展,保護措施也難以依法落實,特別是相當一部分農村水源地尚處于無人監管狀態。
4 對策及建議
4.1 完善水源地管理機制,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農村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應從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入手,加強節水、綜合水污染防控和生態保護工作,建立統籌城鄉與區域的飲用水源環境保護管理機制和體系。加強部門協調,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及管理權限,建立協同監管機制,徹底杜絕管理盲區;提升農村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落實經費和人員編制,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強化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完善跨部門、跨區域的飲用水源環境保護聯防機制,推動飲用水源環境保護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農村飲用水源環境管理及安全保障工作。針對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薄弱、人民群眾水源地保護意識淡薄,建議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手冊等多種媒介普及有關知識,研究促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公眾監督對策,推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轉變成社會參與、人人有責的全民行動。讓人民群眾充分認識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參與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逐步形成公眾參與機制。在嚴格的監管和強大的社會壓力下,使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逐步邁入軌道,有效的保護飲用水水源的水質和安全。
4.2 完善政策法規建設、解決立法滯后問題
盡快建立和完善地方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強化飲用水源環境保護管理,利用法律約束機制調節各方利益沖突,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
4.3 加強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完善水源地標識與防護建設
全面建立完善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體系,盡快完善農村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設立與完善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標志,是保障農村飲用水源水質安全、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重要舉措。對于較大范圍農村飲用水源供水區應按規范要求劃分水源保護區范圍,設置水源標識、警示和宣傳牌,告之公眾保護內容。通過在保護區周圍建設防護林帶,采用物理隔離和生物隔離等措施避免水源水質受到污染。
4.4 全面規劃,加強污染源防治
建議按照國家《水污染防治法》中對水源地保護區的相關規定,對農村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污染源、違章建筑限期拆遷,將保護區內的住宅、養殖、旱廁等違章建筑通過搬遷、置換等方式遷出保護區,確保保護區內無違章建筑、無排污口。對保護區內短時期內無法置換的耕地,嚴控作物種植種類,嚴格限制引排水量。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無公害種植,測土施肥,嚴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減少面源污染。加強水源地保護區監管力度,加強水源地保護區衛生防護隔離帶建設,嚴禁畜禽直接飲用,保障飲用水的衛生安全;嚴禁地下水源地保護區內進行與取水設施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和畜禽養殖活動,確保水源安全。
參考文獻:
[1]李鐵光,宋實,潘麗雯.我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2(12).
[2]李仰斌,張國華,謝崇寶.我國農村飲用水源現狀及相關保護對策建議[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11).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衛生質量 監測分析
中圖分類號:R1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2-031-03
Drinking Water Safety Droject for Rural Areas:Investigation Rrport on Quality and Sanitation of Water Supply In Hechuan District (2009)
YangweiTangxiaofuQinxiaohongBaiyuXuxinYekui
(He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istrict, Chongqing Hechuan 401,520)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Eleventh Five-Year Pla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lanning), reg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management, 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rural masses,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development, protecting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of rural residents, strengthening health evaluation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analyzing the health monitoring result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quality will definitely be of use for China's public health development.Methods According to "People's Republic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Law," "The State Council’s notice on the work of strengthening the security of drinking water" (SCS 〔2005〕 No.45), "Drinking water health standards" (GB/T5749-2006),the Quan Ai Wei Zi (91) No. 21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ng drinking water health standards in rural areas” issued jointly by the National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Committee and Ministry of Health, etc. we develop this program of work. Water sampl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water quality testing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rinking water standard test method" (GB/T5750-2006) implementation, and the water quality analysis result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n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ng the drinking water health standards in rural areas". ResultsIn 2009, 426 water samples were tested b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monitoring network in Hechuan of which 49 samples passed all the testing items (19 items) with a pass rate of 11.50%. The low pass rate is mainly due to the serious microbial pollution, the pass rate of 24.65%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and the pass rate of 23.24% for total coliform bacteria followed by sensory indicators, chemical indicators, and the toxicology examination found no abnormalities in particular, the overall water quality is acceptable to achieve the secondary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Conclusion In the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of 2009, Hechuan obtained a low water quality result and the microbiological pollution was serious. We must strengthen rural drinking water disinfection, which deserves great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 words】hygienic qualit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人類生活、生產都離不開水,它不僅孕育了生命,而且還密切關系著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日常生活中飲用水的衛生質量,并逐漸成為政府、社會和公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正是基于國家對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們于2009年對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合川區水質衛生質量進行了衛生監測分析,現將調查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09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合川區監測網點的農村飲用水水質檢驗報告,此報告現專存于合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管理科。水質檢驗樣品包括鎮、街集中式供水之出廠水和未梢水,農村居民自備水(地下水和地表水)。
1.2 方法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05〕45號)、《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5749―2006)制定本工作方案。
水樣的采集,保存和運輸,水質衛生檢驗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執行。
1.3 檢驗項目
我中心根據有關要求和歷年工作經驗,確定本次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合川區的水質檢驗項目共計19項,即微生物指標3項: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感官及化學性指標13項: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值、耗氧量、總硬度、氯化物、硫酸鹽、氨氮、溶解性總固體、鐵、錳;毒理學指標3項:氟化物、硝酸鹽氮、砷。
1.4 評價標準
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T5749―2006)進行評價,按照全國愛衛會、衛生部聯合發放的全愛衛字(91)第21號文“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中的“生活飲用水水質分級要求”事項進行評價。若有一項為不合格,即判定該水樣為不合格。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09年合川區監測網點水質各檢驗項目檢測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所檢項目中,以微生物指標的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菌群合格率最低,分別為24.65%,23.24%,感官性指標中混濁度合格率為67.61%,其次為肉眼可見物82.39%,耗氧量86.62%,色度91.78%,總硬度94.13%,其它指標合格率均達到95%以上。
2.2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09年合川區不同水源水質各項檢驗指標檢測結果,見表2。
表22009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合川區監測點不同水源監測情況
由表2可見,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體水質合格率低,僅為11.50%,其中鎮、街集中式供水的出廠水水質合格率為27.94%,其次是未梢水,合格率為13.74%,最差的是農村居民自備水,其合格率僅為5.29%。
2.3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合川區水質分級情況,見表3。
由表3 分析情況可知,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體水質情況不容樂觀(我區地處長江上游,應屬南方水系),而一級水質僅占10.80%,二級水質為31.92%,三級水質為57.28%。從表中分類情況看,微生物指標分級情況是一級水質為14.79%,二級水質為29.34%,三級水質為55.87%;理化指標分級情況中感官指標:一級水質為74.18%,二級水質為22.06%,三級水質為3.76%,毒理學指標:一級水質為99.06%,二級水質為0.70%,三級水質為0.24%。
3 討論
從我區2009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分析情況看,其水質總體合格率低僅為11.50%,其中又以農村自備水的水質合格率最低為5.29%,導致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總體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微生物污染嚴重 從調查結果看,細菌總數合格率為24.65%,總大腸菌群合格率為23.24%,說明我區農村飲水水質已受到微生物的嚴重污染。我區一些鎮、街集中式供水的合格率分別是出廠水27.94%,未梢水13.74%,說明供水單位的消毒處理不到位,一是加氯量不夠,二是工作責任心不強,三是經常性的自我監測未落實,從而導致未經消毒處理或消毒處理不徹底的飲用水供應給鎮、街居民飲用;而農村自備水則基本沒有進行消毒處理,甚至有一些水源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
3.2 感官性指標中渾濁度和肉眼可見物不合格率高分別為67.61%和82.39%。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調查監測分析中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水源水大多數未經制水處理,農村改水中絕大多數是機壓入戶飲用,幾乎沒有過濾、消毒等措施,這也是一個導致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總體合格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耗氧量是水被污染的標志之一,這主要是來自植物或動物殘骸分解產物(即腐敗物質),也有來自地面或淺層地下水的有機物,這類物質是細菌繁殖的良好介質,并可能引起傳染病的散布,是有害的污染水源,它雖不能完全指示水的污染程度,但作為一個參考因素并不失去其重要作用。從調查監測分析看,我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的耗氧量合格率為86.62%。說明有部分水源受到了污染,可見保護水源免受外界污染的重要性。
3.4 我區農村改水的分級情況。從總體來說,大多數處于2、3級水質。若按理化指標分級則大多數為1、2級水質;按微生物指標分級,其水質又大多數為2、3級水質。從這方面來說,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指標合格率為23.24%)對我區水質衛生質量有嚴重的影響。
4 建議
4.1 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的宣傳力度,切實保護水源不受污染,有效阻止傳染病的以水為介質的傳播,保障人民群眾飲用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4. 2 各級職能主管部門應切實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履行職責,加強飲水的監督檢查,經常性的對鎮、鄉等農村集中式供水單位給予科學、合理的幫助和指導。
4.3 雖然我區農村飲水水質總體合格率低,且大多數為2.3級水質,但我們不難看出,引起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所以必須加強對飲水的消毒處理,嚴格執行消毒管理措施,確保生活飲用水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4.4 還應加強對農村居民點自備水的支持和關心,幫助他們了解水質污染和水性介質傳播疾病的危害性,指導他們正確處理水質,比如過濾和消毒,保護水源衛生。
參考文獻
[1]重慶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生活飲用水衛生法規 標準 規范匯編200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06)2006
關鍵詞:梅雨季節; 井水; 感染性腹瀉; 暴發
2012年6月,浙中某村先后出現了47例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病人,經現場流行病調查,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確定是一起因梅雨季節持續降雨導致自備井水受糞便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疫情資料來源于現場流行病學及衛生學調查數據。
1.2 調查方法 按《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WS271-2007)》,對所有腹瀉、大便每日≥3次,糞便性狀異常的村民使用統一的腹瀉病人登記表進行登記,用感染性腹瀉病個案調查表進行調查, 并現場調查與發病相關的因素。
1.3 數據分析 用EXCEL軟件對現場調查數據進行整理,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調查
2.1.3 衛生學調查 全村整體環境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已完成污水管道改造、自來水管網改造和路面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調查發現,該村村民飲用水基本為自來水,但仍有20余戶家庭留有自備井,作為日常生活洗漱用水;村民的自備井均在房前屋后,與化糞池及污染管道距離較近,最短直線距離約2米,最長約8米,平均約為3.5米。在梅雨季節雨量增多的情況下,存在化糞池污水溢出并滲入自備井中的風險。根據氣象部門數據顯示,6月以來,該市持續降雨,并于6月17日進入梅雨季節。
2.2 實驗室檢測
2.2.1水質檢測 6月27日采集該村自來水管網水、自備井水各2份進行水質和病原微生物檢測,2份井水的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桿菌及大腸埃希氏菌超標,提示有糞便污染。沙門、志賀菌未檢出。
2.2.2 病人糞便標本檢驗 采得病人肛拭子標本3份(已服藥)送實驗室培養檢測,未檢出致病菌。
2.3 控制措施
6月27日發現疫情后,市疾控中心立即聯系了當地街道辦事處、村兩委人員,采取了綜合防制措施:①由村兩委負責,立即通知該村各戶停止使用自備井水,全部改用自來水;并于28日聯系專業衛生服務公司指導農戶對自備井進行抽干清潔和消毒;②向該村各戶發放了漂精片,并指導其對生活飲用水及餐具進行消毒處理;③28日起,由當地中心衛生院防保人員、責任醫生對該村病人進行了為期1周的治療隨訪,并對病家廁所等易受污染場所采用漂白粉進行消毒處理;④市疾控中心及當地衛生院在該村就本起疫情的發生原因及相關的腸道傳染病防病要點進行了健康宣傳,發放宣教資料300余份。
通過各項措施的采取,28日起該村未再發生新病例。7月4日市疾控中心組織人員對該村周邊的村莊及就診的診所、村衛生室進行了腹瀉病人主動搜索,未發現的新病例就診,疫情得到控制。
3 討論
根據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可以確定這是一起由于持續降雨導致自備井水受糞便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暴雨后的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在國內文獻中多有報道,疫情發生發展經過與本起疫情基本一致[1] [2][3]。此外,本次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3.1 在本起疫情發生的初期,病例基本是在附近藥店購藥服用或是在個體診所就診,直到指示病例向責任醫生報告后疫情才得以發現,此時疫情已經在該村持續1個月時間,疾控中心接到疫情報告的時間較晚。所以,亟需加強對個體診所(村衛生室)、藥店從業人員的培訓指導,使其樹立“短期內接診的相同癥狀病人增多”或“購買同類藥物病人異常增多”時要及時向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告的責任意識,提高疫情的早發現能力。
3.2 造成本起疫情的根本原因是村民使用了被糞便污染的井水。當前我市大部分地區都完成了自來水管網的改造,村民喝上了自來水,但留有自備井的家庭將井水作為洗漱等生活輔助用水的現象仍廣泛存在,如果這一情況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類似事件仍有可能發生。應加強對農村地區安全用水的健康宣教活動,特別是梅雨季節,有必需對地勢低洼、人口密集以及自備井水仍在廣泛使用的村居加大疫情監測隨訪力度,提前做好宣傳干預,減少暴露風險,提高群眾的自我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洪元,李文花,蘇世元.一起因水污染引起的群體性感染性腹瀉的調查報告[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2):363~366.
[2] 劉圣文,胡永興,黃生貴.一起產毒型大腸桿菌致腹瀉暴發調查與處理[J].實用預防醫學, 2007,14(4):1118~1119.
[3] 江肖蔚,黃官平.一起由臺風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暴發調查[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7, 13(4):54~55.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浙江 義烏 322000
關鍵詞: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U443.15 文獻標識碼:A引言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大幅增加,畜禽養殖總量不斷擴大,農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垃圾的無序排放,使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廣州市加大對水環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在污水治理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但農村水環境保護涉及的面較寬,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劇,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劇,農村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農村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等問題凸現。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合作,需要從政策角度來保障水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果。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的同時,需制定相關的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政策,做到持續有效改善農村水環境,保障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1 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現狀及其治理措施
1.1 廣州市農村地區基本現狀調查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全市水域面積7.44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東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廣州河段、市橋水道、沙灣水道等,過境客水資源量1860.24億立方米,為本地水資源總量的23倍。
根據廣州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06年廣州市農村住戶人口316.59萬人,其中常住戶人口233.57萬人,集體戶人口82.41萬人。
2010年,廣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2,676元,比上年增長12.7%,連續5年超過兩位數增長,并連續三年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上年的2.58∶1縮小到2.49∶1。
1.2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現狀及其評價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受到污染較嚴重,其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鄉鎮工業迅速崛起,其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導致水質狀況直線下降,隨著廣州市水環境治理的投入加大,總體水環境質量在好轉,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2011年2月的《廣州市環境狀況公眾評價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水環境污染為公眾認為最為嚴重的污染。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禽畜養殖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和鄉鎮企業工業污染。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廣州市農村水環境污染源及
其排放情況表[3]
許多鄉鎮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達標處理或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向河溝、水庫和農田,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水環境。大量雜亂堆放的工業固體廢物又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了二次污染。
2 廣州市農村地區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政策建議
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雖然我國已頒布了一些有關農村環境與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整體而言農村環境保護體系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建議針對廣州市農村水環境的現狀及特點,制定因地制宜的條文政策。
2.1 成立由廣州市政府牽頭,環保、水利、財政、農業、衛生、發改委、國土、建設等部門參加的環境保護小組,負責具體工程的協調、整合、配套資金落實等工作,科學地進行水環境功能區劃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制定農村水環境保護規劃。
2.2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在環境管理中貫徹預防為主,防止新污染源產生的一項基本制度,它有效的執行對于抑制污染的增長速度和蔓延程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項行之有效的環境管理制度。
2.3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加大環境執法監督的力度,從法律制度上保護農村環境。農業部門要狠抓農業投入的管理,杜絕違禁的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在市場出現,凈化農資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污染源。環保部門要加強對污染源的源頭控制和水源的監測工作,建設污水溝渠和管道,禁止畜禽糞便直接排入河流。取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工業排污口,關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
2.4 堅決懲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嚴格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對企業偷排、超標排放的違規企業進行實時監控,加強管理,限期治理,并要適時加大經濟處罰力度。通過經濟制裁使工廠企業實現合理排污,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必須嚴格責令關閉或停產。
2.5 設立獎勵機制,對在污水處理技術上有所創新的組織和對當地農村水環境保護和宣傳工作做出杰出貢獻者給予獎勵;對主動采用環保型設備處理生活污水的居民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等。
2.6 建設農村環境保護協會,負責在村民中廣泛開展旨在普及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全民在心中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讓每個人都能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為防治農村環境污染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3 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
3.1 生活污水治理
3.1.1 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藝方案選擇
在對污水處理方案進行選擇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工藝應先進可靠,處理效果良好,保證達到排放標準;②基建投資省,能耗和運行費用低;③盡量減少占地面積;④污泥產量少且性質穩定;⑤操作運行管理簡單。
各類污水分散處理工藝的比較如表2所示。
表2 各種污水分散處理工藝的比較
四池凈化系統由四個處理單元構成:污水收集池、厭氧發酵池、沉淀池、植物土壤滲濾系統。多用于處理單戶家庭的生活污水,四池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具有以下優點:成本低,占地小,可美化環境,維護方便,處理效果穩定。該工藝在浙江省安吉縣、諸暨市等地已得到推廣應用,近幾年在長沙市也已得到一定的示范和應用 。缺點在于處理負荷較小,不適合處理污染負荷較高的污水。
3.1.2 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藝方案選擇
下表列出了幾種主要的污水集中處理工藝的特點。
關鍵詞 水利建設;農民生活;生產條件
中圖分類號TV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5-0045-02
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的核心區,這里的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凍害、風沙等危害時常發生。一遇干旱,便顆粒無收,當地群眾仍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境地。多年來,我縣在上級業務部門及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統一規劃,有序展開,啟動了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補灌工程,加快了中南部地區重點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高效節水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有效地緩解了我縣干旱帶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使大山里的老百姓也喝上了爽口的自來水,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對抗擊旱災、促進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作用。
1中部干旱帶存在的突出問題
1.1水資源短缺,持續干旱加劇了供需矛盾
我縣處于寧夏中部干旱帶的核心地區,干旱缺水是中部干旱帶的主要表現。過去是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現在已成為十年九旱、十年十旱,天不下雨是一個定律。建國以來,我縣干旱年數達48 年,干旱幾率達72% ,旱是必然的,不旱是偶然的。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重大旱災頻繁發生、間隔時間縮短、危害加重,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降水最枯年份。如此少的降水,無法滿足需水要求,從而造成部分基礎設施受損、水環境繼續惡化。
1.2水土流失嚴重,使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首先,惡劣的自然條件伴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具體表現有:一是破壞土地資源,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造成溝頭延伸,溝底下切,溝坡滑塌,使一些溝掌、溝坡、溝沿較好耕地遭到沖刷流失,并使不少土地喪失利用價值。加之有些地方因水蝕和重力侵蝕作用,經常發生滑坡崩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二是土地質量下降,危害農業生產。干旱是我縣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水土流失又進一步加劇了干旱,造成當地群眾長期貧困,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之中;三是人為水土流失還極大的破壞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成果,造成國家大量治理資金的重復使用和浪費,影響了各行各業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形成了一方治理,多方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水保行業治理,其他行業破壞的不利局面。
1.3水利工程體系不完善,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我縣人畜飲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干旱山區農村群眾的飲水困難尤為突出,這種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平衡發展,影響著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主要表現為氟超標,苦咸水,水質嚴重污染,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水源保證率不達標。長期飲用不達標水,容易發生和傳染各種疾病,如氟骨癥、腸胃病、氟斑牙。同時,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不達標排放,農藥,化肥用量的不斷增加,相當多的飲用水源又受到污染,特別是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飲用水中微生物嚴重超標,極易引起水質傳染病爆發。根據我縣農村飲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縣農村目前仍有十萬余人飲用有水質問題的水,由于資金、意識等因素,很多水源水質污染得不到根本解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2 解決中部干旱帶突出問題的措施
2.1合理利用水資源, 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
多年來,我縣結合全縣水環境實際情況,在水資源利用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地表水方面,主要是水庫與骨干壩的建設,在發揮工程水保效益的同時,可改善局部地區水環境現狀。二是地下水方面,羅山地下水水源作為我縣原東部引水工程的水源地,近年來,在解決我縣東部旱作區廣大群眾人畜飲水困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揚黃客水利用方面,近年來,我們以揚黃水為水源,在人飲及高效節水灌溉等揚水工程建設中,依托建設凈化水廠來解決東部地區部分鄉鎮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積極開展“三條紅線”指標體系,穩步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
2.2全面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首先,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力爭通過“開源、節流、保護”的治水思路,實現河暢其流、水復其動。其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積極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做好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上報和應對工作。第三,推動水資源管理基礎工作的開展。嚴格取水許可證發放,開展取水工程驗收管理,強化取水計量設施安裝,規范取用水統計,嚴厲查處違法取水行為,加強取水、用水、退水等水資源開發利用各環節的監管以及水資源費征收、管理。第四,全面實施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從規劃源頭嚴把水資源開發利用關。
2.3加強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堅持以水保生存,以水為主軸線調整經濟結構,依托已建成和擬建的水利工程新建延伸水源工程,通過調整用水結構,優化配置水資源,擴大供水范圍,通過水利設施將自來水供給居住在地域偏遠分散、生態失衡、干旱缺水地區的貧困人口,發展設施農業、優勢特色農業和節水高效農業,從根本上解決中部干旱帶貧困問題。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管理是關鍵。為此,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我局相繼制定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目前,各項水利工程都已落實了專門管理機構和人員,具體負責各種水利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護。
3 解決中部干旱帶水利發展的目標
3.1加大水源工程建設力度
加快骨干工程建設,努力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以滿足我縣中部干旱帶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生態用水需要。充分利用過境的揚黃水的分布特點,合理布局,有計劃建設若干骨干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建設,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使工程恢復原有的設計防洪能力。
3.2重點實施農村安全用水專項工程
實施農村安全用水專項工程,解決和改善干旱帶農民的安全飲水問題。屆時,將形成東、中、西三大供水網絡,實現安全飲水工程全覆蓋。
3.3發展高效節水補灌工程
為了解決位于干旱帶上的人畜飲水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馬鈴薯、棗署間作、棗瓜間作等特色農業經濟作物,利用已建成的高效節水工程為水源,規劃建設周邊鄉鎮的高效節水補灌工程,發展高效節水補灌面積。
4 結論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水利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要按照節約優先、立足挖潛,合理使用、優化結構,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的原則,充分發揮水利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加快實施以保護水生態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千方百計用重點水利骨干工程支撐起同心治水、治土和民生水利的主框架,舉全縣之力,唱響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主旋律,來支撐我縣中部干旱帶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金屬鉛,鉛的分析測定,鉛污染,原子吸收,消解,互助
1.金屬鉛在環境中分布與污染綜述
1.1金屬鉛的理化性質
鉛(Pb)是一種銀灰色質軟的重金屬,相對原子質量為207.19,相對密度為11.35,熔點為327.4℃,沸點1620℃。。在400-500℃時可蒸發,形成氣溶膠污染環境。鉛蒸汽在空氣中可迅速氧化成氧化亞鉛(Pb2O),并凝結為煙塵。鉛在空氣中易形成一層氫氧化鉛薄膜,使鉛不能進一步氧化。鉛在水中可形成一層鉛鹽防止溶解。鉛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一層難溶的鉛鹽覆蓋于表面,可防止繼續腐蝕。除乙酸鉛、氯酸鉛、亞硝酸鉛和氯化鉛外,一般鉛鹽都難溶或不溶于水。。鉛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與其分散度和溶解度有關。硫化鉛難溶于水,毒性小。三氧化二鉛、氧化鉛等較易溶于水,毒性較大。鉛蒸氣形成的煙,顆粒較小,化學性質活潑,且易經呼吸道吸入,毒性較鉛塵大。
1.2.鉛對環境的污染
聯合國調查報告(1970年)結果證明,每年排入大氣中的鉛約為1.8萬噸,主要來自城市工業生產的“三廢”排放和交通運輸的汽油燃燒兩大方面。目前,歐洲的大氣含鉛量為0.055-0.34μg/m3,平均0.12μg/m3;北美為0.045-13μg/m3,平均2.7μg/m3;日本為0.2μg/m3。空氣中的含鉛量隨地理位置、時間、氣象變化。已有報道,農村的空氣含鉛量為0.04μg/m3,而城市為0.27μg/m3。水中的鉛可來自土壤、巖石、飄塵和機動車的廢氣。鉛化合物在天然水體中不易溶解。天然淡水中的含量平均為3μg/L,海水為0.03μg/L。。飲用水中的鉛大部分來自各種管道和容器,并受水與這些容器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也受水本身的pH值、硬度、氯和硝酸鹽含量等理化性質的影響。據英國調查報告,居民飲用自來水的含鉛量大于50μg/L,超過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規定的標準
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鉛濃度為3.5mg/kg,在城市、礦山和冶煉廠附近的農田,其含鉛量可因大氣降塵而劇增,英國一大型鋅冶煉廠附近,土壤含鉛量達1500mg/kg,40Km以外才降到100 mg/kg以下,在一個鉛礦區,土壤含鉛量高達6680 mg/kg。但是在鉛污染土壤中種植的馬鈴薯皮中只有4 mg/kg的鉛,皮肉部分含鉛0.2 mg/kg;其余的18種水果和蔬菜中,含鉛量也很少超過1 mg/kg。通常食物罐頭的焊料是食物中鉛的一種主要來源。水生貝殼類食物一般比其他食物含有較多的鉛。
、
1.3鉛對人體的影響
鉛是一種嚴重的環境毒和神經毒,對人體有很高的毒性,一旦中毒,將會對人體全身各個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尤其影響嬰幼兒和兒童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記憶等腦功能,歷史上鉛中毒不乏其事,如中國古代君王吃食所謂的長生丹藥致死,實際上是服用了過量的鉛的緣故,另外,古代羅馬帝國的滅亡與其喜歡用鉛制的餐具也有密切的關系。
1.4鉛中毒機理和中毒癥狀
能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腫瘤免疫力降低,并引以各種生理異常。鉛中毒可引起鉛性貧血及心臟和血管的改變、血循環障礙一系列血液系統癥狀,還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腹絞痛、高血壓。鉛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可引起神經衰弱癥侯群和神經傳導速度的改變、周圍神經炎以及中毒性腦病。長期低劑量接觸鉛會加強體內脂質過氧化,久而久之,會誘發腫瘤的發生。
環境重金屬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病因學表明,當環境污染使局部地區的重金屬元素濃度過高時,當地居民與環境之間的元素交換就會出現不平衡現象,即人體從環境中攝入的某些金屬元素的量超過人體所適應的變動范圍,體內不同元素之間的固有比例破壞了,這時金屬就對人體健康產生了危害,引起疾病,發生金屬中毒。甚至死亡。鉛不僅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同時還具有致癌,致畸并損害神經系統等危害。成年人平均每日鉛攝入量為0.3-0.5 mg,兒童對鉛的吸收和積累大于成人,有人建議,兒童的鉛日容許攝入量為0.1 mg/kg體重。少數敏感人群長期飲用0.04-0.1 mg/L水可引起慢性鉛中毒,我國地面水鉛的最高容許濃度為0.1 mg/L。當鉛濃度大于0.1 mg/L時即可抑制水體自凈能力,并對活性和生物濾池的處理效率產生抑制作用。
2.互助縣土壤中金屬鉛的測定
2.1 實驗目的、意義
隨著人類社會對土壤需求的擴展,土壤開發強度越來越大,向土壤排放的污染物也成倍增加。目前,我國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農田已達100萬km2,對農業生態系統已造成極大的威脅。其中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物(如Hg、Cr、Pb、Cd、Cu、Zn、As等)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這些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達一定量引起人體病變,危害人體健康。我國土壤含鉛量通常為2~200mg/kg,平均含量變化幅度為13~42mg/kg,鉛對人體神經系統、血液和血管有毒害作用。引起慢性中毒后,出現貧血、高血壓、生殖能力和智能減弱(特別是兒童腦機能減退)等癥狀。通過測定土壤中的鉛的含量分析該土壤是否被污染以及是否對人類健康已造成危害。
2.2 實驗原理
土壤或底質中Pb總量的測定,可將土壤試樣經過鹽酸、硝酸、氫氟酸和高氯酸或硝酸、氫氟酸和高氯酸消解處理后,將試樣溶液直接吸入空氣—乙炔火焰,在火焰中形成鉛基態原子蒸汽對光源發射的特征電磁輻射產生吸收。將測得的試樣溶液吸光度扣除全程序試劑空白吸光度,與標準溶液的吸光度進行比較,確定土壤試樣中鉛的含量。
2.3 取樣地點,東溝,西山,東山,南門峽,高寨的土樣各0.500g
2.4 儀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PE-700),鉛單元素空心陰極燈、消煮管、消煮爐、小漏斗、容量瓶等。
2.5 方法的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高背景土壤和受污染土壤中鉛的測定。適用濃度范圍與方法的檢測限與儀器性能及所用試劑的純度有關。其測定的最佳濃度范圍為0.4-10 mg/kg,檢測限為0.06 mg/kg
2.6 土壤中鉛含量的測定結果,東溝含量0.0203,西山含量0.0210,東山含量0.0366,南門峽含量0.0127,高寨含量0.0429.
2.7 結論及討論
當鉛含量高于56.1mg/kg的土壤很可能已經受到鉛的污染或者是屬于鉛的高背景值,一般未污染的土壤平均鉛濃度為3.5 mg/kg,經過測定分析互助縣不同地區土壤中的鉛含量,結果表明該土壤中鉛含量沒有超標,即沒有造成污染。未對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參考文獻
[1]惠秀娟.環境毒理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4:80-99.
[2]劉綺.環境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7:236-239.
[3]陳懷滿.環境土壤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16-219.
根據省政府9月30日召開的電視電話會議和市政府10月11日召開的動員會議精神,全省要在第四季度全面開展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現狀調查工作,以進一步摸清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建設現狀,了解社情民意,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工作提供依據。為了貫徹落實好省市會議的精神,順利完成省、市政府布置的調查任務,下面我就如何組織實施好這項工作,強調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這次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現狀調查,是要摸清全區和各鎮街道范圍內村莊通路、水、電、廣播、電視、電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現狀,摸清農民群眾最迫切要求解決的事項,進一步明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的具體內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搞好這項調查有利于各級黨委、政府在下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依據實情,把握全局,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穩步推進;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科學決策,切實解決好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反映的迫切問題;有利于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為民辦實事,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因此,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調查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統一思想認識,重視這項工作。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是各級政府的份內事。區里已建立專項調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鎮、街道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組織專門力量,集中精力和時間,負責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數據匯總分析等。各鎮、街道政府(辦事處)的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調查工作,分管領導要親自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這次調查是全省性、全面性的專項普查,內容分為基本情況、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問卷調查等三大部分。調查對象為全區范圍內所有自然村及以上的村莊,對每個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事業現狀進行全面、專項、詳實的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個村莊通路、水、電、廣播、電視、電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現狀。為切實做好這次調查工作,必須進一步落實責任。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調查的牽頭和組織工作,負責全區面上工作的指導和督促,組織骨干培訓、數據匯總和統計分析。區發展改革與統計局、規劃與建設局、財政局、交通局、水利局、農經局、環保局、國土分局、電信秀洲分局、城郊供電分局等部門和單位必須緊密配合,齊心協力,組織好調查力量,對調查工作進行指導和對調查數據進行核實。各鎮、街道政府(辦事處)是這次調查工作的主體,要把這項工作作為近期工作的一個重點,在加強領導的基礎上,配足配強辦公室具體工作人員,配好審核員和電腦錄入人員,并注重選派熟悉村莊情況、責任心強、工作認真負責的同志下村指導和幫助調查人員開展調查工作。同時,各鎮、街道要落實工作經費、辦公設施和場所等保障措施,以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開展。要精心組織區域內各行政村開展調查工作。各行政村要集中村干部和農村工作指導員等力量,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分工負責,分片負責,扎實做好所在村的調查填表和及時上報工作。各調查人員在調查時一定要進村入戶,實事求是,耐心細致地按照附表(件)要求以行政村為單位逐欄、逐項據實統計填表,既不要摻雜水分,也不要縮小數字。要明確調查責任,填表后村會計和駐村工作指導員要簽名,村委會要蓋章確認。各鎮、街道要對村莊報送的表格逐村逐張審核,并形成統一的電子文檔通過農民信箱上報區。區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組織好對鎮、街道報送情況的審核、匯總、統計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村莊規劃、實施分類指導、調整工作重點、突破制約瓶頸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調查報告要分類、具體,讓人看了一目了然。
(三)搞好培訓,打好基礎。這次調查工作內容多、指標新、范圍廣、時間緊、要求高,與以往的常規調查有所不同。在調查內容上,涉及所有村莊的基礎設施和部分公共服務事業情況;在指導設置上,涉及到城鄉統一供給飲用水、污水治理、垃圾處理、通信網絡等;在調查對象上,涉及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和農戶;在工作要求上,時間緊而且要求保質保量,并盡可能采用現代信息網絡手段。因此,抓好人員培訓,特別是對村會計和駐村指導員的培訓是基礎和關鍵,直接關系到調查人員能否準確理解和掌握概念界定、統計填表,及浙江農民信箱的使用方法和本次調查方案的具體操作等實務。所以,培訓工作必須做到應訓盡訓,凡訓必會,務必使每一位參加調查工作的人員對調查指標的概念理解正確、填寫規范完整,確保調查數據準確無誤。省對各縣市區的培訓工作已經在10月11—13日完成,我區、鎮兩級的培訓工作要在這次動員會結束后盡快開展。各鎮(街道)、村的調查業務骨干由區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培訓。其它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由各鎮(街道)組織培訓和指導。通過區、鎮(街道)兩級培訓和指導,要求參加調查的工作人員準確掌握調查指標體系的設置要求、概念界定和填寫方法。
(四)精心安排,確保進度。根據省、市兩級政府要求,為了給明年各級黨委、政府部署新農村建設相關工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調查工作在四季度必須全面完成,村里的調查工作務必在11月5日前完成;鎮、街道的審核、匯總、統計和分析工作務必在11月10日前完成;區的審核、匯總、統計和分析工作務必在11月15日前完成。為了按時完成調查工作,結合我區實際,整個調查工作大致分四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10月11日—10月16日)。根據省、市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訂全區開展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現狀調查的實施方案,做好調查的各項準備工作。
2、動員培訓階段(10月17日—10月23日)。召開動員會議,開展培訓工作。區組織對各鎮(街道)、村的調查業務骨干進行培訓,鎮、街道組織對各村參與調查的全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
3、調查實施階段(10月24日—11月5日)。以各村村干部和駐村指導員為主要力量,開展全面調查,村級調查填表的基礎工作務必在11月5日前完成;區、鎮(街道)兩級要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督查、指導和幫助。
4、匯總分析階段(11月6日—11月15日)。各鎮、街道在11月10日前完成對村調查情況的審核、匯總、統計和分析,并真實客觀地寫出調查分析報告。區在11月15日前完成對各鎮、街道調查情況的審核、匯總、統計和分析,在聽取相關部門意見后,于11月30日前寫出調查分析報告上報至市委農辦,并做好資料整理歸檔等工作。
同志們,全省村莊基礎設施調查工作是關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局的基礎性工作,任務艱巨,難度較大。大家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振奮精神,齊心協力,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我區村莊基礎設施調查工作,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2008年工作目標:完成主要污染物指標年度削減任務,COD和SO2排放量在2007年的基礎上分別削減3%。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天數西安不少于295天、寶雞、咸陽、安康、楊凌不少于292天,銅川不少于256天,渭南不少于260天,延安不少于270天,榆林不少于250天,漢中不少于305天,商洛不少于290天;渭河水質繼續好轉;漢江、丹江出境水質繼續保持在Ⅱ類和Ⅲ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核與輻射環境保持在控狀態。
主要工作任務:
一、強化三大措施,全力打好污染減排攻堅戰
1、結構減排。年計劃關閉小焦化企業146家,淘汰產能1113萬噸;關閉火電機組6臺,淘汰產能25.5萬千瓦;關閉小水泥生產線38條,淘汰產能388.8萬噸。
2、工程減排。開工建設寶雞第二發電有限公司、秦嶺秦華發電有限公司等電力企業脫硫工程,新建和改造燃煤電廠脫硫機組460萬千瓦,形成削減二氧化硫能力10萬噸;10個設區市在建城市污水處理廠爭取半數以上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渭河流域未建成或未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廠的縣(市)爭取年內開工建設,陜北兩市和陜南三市半數左右縣級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配合建設部門加快建設縣城垃圾處理廠,一半以上縣城開工建設。建成并運行省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漢中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年內完成土建工程,7個市級醫療垃圾處理廠部分建成并投入運營。
3、管理減排。按照國務院批轉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和省委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定的環保工作“一票否決”的規定,嚴格污染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強化總量控制和容量管理相耦合的機制。圍繞減排中心工作,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加大對列入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項目后督查力度,并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監管力度,提高企業達標率。做好2006、2007年兩年關閉企業的核查工作;嚴格環境準入,推進規劃環評,強化“三同時”監管和重點項目環境工程監理;通過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技術創新等促進企業清潔發展;圍繞污染減排工作,有針對性的遴選先進成熟的環保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使規模化畜禽養殖無害化處理、皂素、果汁加工、石油開采和煉化企業廢水治理以及電石和有色冶煉等重點行業的有毒有害煙氣治理等工程科技水平和建設質量得到提高。加大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力度,在繼續抓好5個區域(楊凌示范區、神木錦界開發區、渭北生態農業區、韓城龍門工業園區、西安高新區)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同時,再抓一批點、線、面相結合的示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減少廢物排放。
二、緊緊圍繞民生,繼續解決“一山兩水三大區塊”的環境問題
4、認真貫徹《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落實功能區劃,規范各種開發利用活動,大力整治秦嶺沿山采石和采礦企業,基本控制秦嶺生態功能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5、推進河流“休養生息”,著力打造“生態渭河”。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業準入。杜絕新上造紙、果汁等重污染項目鼓勵新上高科技項目,使渭河流域的產業結構整體上由高污染集中型向低污染環保型轉變;嚴格限制和規范入渭排污口,嚴格執行造紙、果汁等重點行業的地方環境排放標準。對不能穩定達標的排污企業實行限期治理、停產治理或掛牌督辦。抓好對排污企業的重點清潔生產審核;嚴格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實施總量控制;定期公布水質監測結果。基本完成對國控、省控重點污染企業建設水量水質自動監控裝置,建成渭河流域河流和排污單位水質水量監控體系;推廣生態修復治理措施,提高渭河生態功能;結合實施國家水專項,控制干流污染,加強支流整治,重點實施皂河、太平河、小韋河治理工程。
6、抓住國家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治理工程機遇,推進漢丹江流域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抓好黃姜皂素、化肥、釀造、醫藥和選礦行業的水污染防治,提高中藥材、綠色農產品加工業排放標準,確保漢丹江出境水質穩定達標。
7、切實抓好陜北石油煤炭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繼續開展煤炭、石油企業開發和高耗能企業專項整頓。抓好“關小上大”結構調整,配合有關部門關停現有小型蘭炭企業,騰出環境容量,促使符合產業政策的高耗能企業逐步進入工業園區。提升電石、鐵合金等傳統工業生產水平,淘汰落后工藝、生產設備和產品;嚴格環境準入,繼續推行規劃環評、區域環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工藝,控制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對榆林市電石、鐵合金、焦化、煤炭行業開展一次執法檢查,重點是小型蘭炭企業的關停工作,切實做好蘭炭企業關停后的污染治理工作;督促長慶、延長兩大石油集團落實治理資金和項目進度。
8、擴大銅川水泥企業污染治理成果,逐步向渭北地區延伸,再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按新的產業規定和排放標準,建設新型企業。
9、以建立長效機制為目標,鞏固渭南、韓城區域限批成果,抓好韓城龍門等區域的落后產能淘汰以及循環經濟發展,重點加強對韓城龍門工業園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嚴格按照《韓城市環境整改工作方案》、《韓城市焦化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加強對限批區域和督辦企業的后督查工作,確保落實焦化水泥行業關停計劃,持續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三、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進生態保護
10、按照抓點帶面、示范引導的原則,積極開展以生態示范縣、環境優美鄉鎮、農村污染防治示范村為內容的三級創建活動,重點指導支持寶雞市生態示范區建設;在全省組織驗收3-5個生態示范區;爭取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有所突破。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抓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積極發揮示范區帶動作用,拓展示范區創建成果,努力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開展自然保護區執法檢查,督促落實保護措施,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認真做好夏秋兩季秸稈禁燒工作。
11、完成全省土壤污染調查第二階段工作,編制《陜西省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報告》;繼續抓好楊凌土壤修復試點工程。
四、加強環境管理,把好污染控制“閘門”
12、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由“重審批、輕監管”轉變為“慎審批、嚴監管、重驗收”。通過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嚴把總量控制指標,堅持“以新帶老”等措施,嚴格控制新建項目環境準入,努力實現“增產不增污”和“增產減污”。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條件、清潔生產水平不高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嚴格限制在漢丹江流域建設重污染項目;嚴格審批能源、資源開發中涉及水資源利用和影響生態的項目。深入開展規劃環評,從決策源頭防范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以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為重點,加強規劃環評工作。
13、加強“三同時”監管,完善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加大對違反環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狠抓一批未執行環評制度的典型案件。嚴格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依法查處未經試生產批準或未經環保竣工驗收擅自投入生產的違法行為。
14、著力開展工程環境監理,對施工周期長、生態環境影響大的水利、交通、電力、化工、礦產資源五個行業的建設項目全面開展工程環境監理。
五、加大執法力度,著力解決各類突出環境問題
15、配合國家水專項實施,以治水為重點,繼續加大對各地重點行業、工業園區和區域、流域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治力度,加強重點縣(市)的環境監察工作,確保環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加強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繼續做好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的清理、取締工作,環保重點城市要率先進行了水質全分析監測,每年要公布結果;健全飲用水源安全預警制度。
16、繼續加大對渭河流域重點水污染企業的日常監管力度。繼續加強對陜南黃姜皂素加工企業的執法力度,做好陜南小水泥關停的調研工作,確保南水北調北線工程中線水質穩定。
17、確保輻射環境安全。鞏固2007年輸變電系統電磁輻射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成果,繼續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加強對39家重點放射源應用單位的監督檢查,加大全省閑置放射源處置力度,消除安全隱患。繼續開展全省輻射污染源普查。
18、加強危險廢物監管,規范處置利用行為。深入貫徹宣傳《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一次電子廢棄物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嚴懲環境違法行為。啟動陜西省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蒙特利爾議定書》工作,完成全省淘汰臭氧層物質調研摸底工作,加速淘汰全省消耗臭氧層物質。
19、積極推行環境違法有獎舉報制度、責任追究制度、應急處置制度。成立全省12369環境投訴指揮中心。
六、深化環境宣傳,開展全民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行動
20、圍繞污染減排、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等主題,配合全省環保重點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新聞宣傳優勢,組織新聞媒體和《環保在線》欄目,跟蹤報道各地、各行業及重點企業節能減排行動、進程和做法。及時宣傳報道各地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機制和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做好先進典型的樹立和宣傳。舉辦專題講座、短訓班或綜合知識培訓班,以專業的新理論、新思維、新理念武裝各級政府官員,企業經理頭腦。
21、密切聯系相關部門、企業、高校、非政府組織,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環境宣傳,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辦好“與綠色同行,與環境友好”環保交友沙龍。加強青少年、企業職工、社區居民、農村地區的環境教育,提高公眾參與程度,讓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22、繼續推進綠色文明示范工程和環境文化建設,以點帶面推進與國際計劃中國合作的WES項目,開展“環保一條街”活動,推出一批感染人、激勵人的環境文學藝術精品,大力開展各類環境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在中小學開展環保行為習慣課題調研。
七、強化環保基礎,基本完成三大戰略性任務
23、建成三大體系,實現環保能力再提升。配備環境執法、監測、應急有關設備,不斷提高基層環境監管能力。加快全省環境監察、環境監測機構標準化建設;建成市級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陜北5個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省內國控、省控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實現70%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與省市平臺的聯網;進一步完善減排的統計、考核體系。
24、認真做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認真查清、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情況,建立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科學管理、宏觀決策和污染減排提供準確、翔實、科學的環境基礎信息。
25、完成《陜西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戰略研究》,努力推進環境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充分發揮“兩委”作用,加強環境重大課題調查研究,實施環保科研成果和污染防治先進技術示范推廣工作,在重點行業污染治理方面建設一批示范典型。
八、弘揚環保精神,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機關黨的工作
26、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弘揚陜西環保精神,繼續開展思想、組織、作風、業務、制度“五大建設”。加強學習和培訓,不斷提高適應新時期環保工作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加強環境政策等調查研究,不斷掌握統籌兼顧、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和主動權;狠抓落實,不斷取得工作實效,努力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歷史性轉變上邁出更大步伐,在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上做出更大成績。
有哪些關于環境調查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境調查相關模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環境調查報告一】
這是一張人們破壞環境的照片。照片里是一堵被畫花的墻壁,照片旁邊還寫著一句話:“還墻壁一張的臉。”它提醒我們無時無刻都要愛護環境。
我在活動中,嘗到了現代科技的甜頭,用數碼相機更加清晰;電郵讓溝通更加舒暢。環境調查報告。
環境你我他,環境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愛環保,我們的周圍環境就更美好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終歸結于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于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于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于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人們希望尋找一種能替代現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這種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點是在達到一定使用壽命廢棄后,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于其化學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引起某些性能損失及外觀變化而發生降解,對自然環境無害或少害。
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時間內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導致薄膜力學性能下降,同時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化劑與土壤中的金屬鹽反應生成過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鏈斷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環境所消納,同時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礙衛生,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及人體健康的現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兩部分。環境調查報告。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構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農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有些有機物質,能在一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產生惡臭,從而污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來作為農家肥料,人吃了施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的緊迫問題。
食品污染
食品使成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類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們吃的各種食品,如糧食、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貯存、銷售、烹調過程中,混進了有害有毒物質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為生物性污染和化學性污染兩大類。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于微生物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種。
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制品都離不開霉菌。但其中百余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曲霉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后,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曲霉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曲霉毒素有關。
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絳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藥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
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癥。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
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防止食品污染,不僅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銷售等各個環節著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土壤污染
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本,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卻遭受到空前的破壞。其中,土壤污染像一把軟刀子,正在剝奪大片肥田沃土的生產力。
土壤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出正常含量,土地無法消除這些有害物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污染可以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減退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污染后果是可以及時發現的。更多的土壤污染并無明顯表現,卻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的富集作用,暗地里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以及化肥和農藥。生活污水和人畜糞尿中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養分,用污水灌田或施用糞肥一般會使農作物增產。但這些廢水、廢物中的病原菌、病毒、寄生蟲及蟲卵等則進入農田,沉積于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人接觸了污染的土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性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等。
現代農業大量施用化肥,致使硝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大量殘留在土壤中。它們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板結和鹽漬化,從而使農作物減產。使用農藥則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沉降在土壤中,毒害動植物和人。
大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放射性塵埃等有害物質會自然地或隨雨雪沉降在土壤中。冶煉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中的鎘、鉛等有害物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污染。
因此在工廠周圍和公路兩側的土壤最容易受污染。
在土壤污染中重金屬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大。鉻、錳、鎳等還能在人體不同部位引起癌癥。
土壤中金屬含量過高也會使植物受害。據實驗,每公斤土壤含銅20毫克時,小麥就會枯死,達到250毫克時,水稻也會枯死。每公斤土壤含鋅超過50毫克,就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土壤一旦被污染,其影響很難被消除。有機農藥分解很慢,重金屬根本不分解,污染的土地即使在不再繼續污染的情況下,三五年內仍含較高的有害物質,并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類。所以,受到嚴重污染的土地上的植物不但不能食用,也不能作飼料或肥料。
【環境調查報告二】
設區市“城考”取得實質進展
[空氣質量]20xx年,全省空氣質量二級及以上天數平均達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氣綜合污染指數平均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島、廊坊、承德、滄州、衡水、邢臺、保定、張家口等8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比上年增加3個。石家莊、唐山、邯鄲空氣質量未達到二級標準。
[水環境]城市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平均為82、58%,比2012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有8個城市超過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島、滄州、石家莊、唐山、衡水、邯鄲、承德7市水環境功能區(城區)水質達標率為100%。
[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平均為97、03%,比2012年上升2、68個百分點,其中秦皇島、邢臺、邯鄲、張家口等4市增幅較大,分別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個百分點。
[醫療廢物]唐山、廊坊、邯鄲、張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鄲3市經環保驗收后穩定運行一年以上,張家口市2012年12月通過環保驗收,承德市未通過環保驗收),比上年增加兩個市,其余6個設區城市尚未建成,除衡水外其他5市采用的是“非典”期間建設的焚燒處理設施進行處置。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平均為81、76%,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承德、張家口、衡水等3個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增幅較大,均在10%以上。
[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平均值為81、76%,比上年提高了1、95個百分點。除邢臺、衡水外,其余9個設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在85%以上,唐山、張家口等兩城市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增幅較大。
[綠化]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1、89%,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廊坊、秦皇島、唐山、邯鄲、承德、石家莊、邢臺等7個城市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在4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兩個城市。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11個設區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平均為80、71%,比上年提高了1、76個百分點。廊坊、邢臺、唐山等3個城市的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的滿意率超過了85%。
縣級“城考”指標有較大進步
2012年,22個縣級城市中13個城市上報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數據,9個上報了手動監測數據,安國、高碑店兩市2012年新建了空氣自動監測系統并投入運行。依據監測結果,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狀況良好,平均達標率為90、91%。除涿州、三河兩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0外,其余各市均為100%。
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平均為99、67%,比2012年增加了0、3個百分點,有18個市的工業固體廢物得到了全部處置,處置利用率達到了100%。
醫療廢物處置方面,遷安建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辛集、藁城、晉州、新樂、鹿泉、任丘、河間、霸州、三河等9個縣級城市均通過合法途徑將全部醫療廢物送往所在的設區城市進行集中處置。liuxue86.com
22個縣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平均為72、84%,比2012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其中15個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了80%,比2012年增加3個城市;遵化、安國、高碑店、泊頭、黃驊、霸州等6個縣級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增幅較大。定州、河間兩市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
22個縣級城市中,遷安市、辛集市、遵化市、武安市、霸州市、冀州市等6家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建成并通過驗收,藁城市、鹿泉市、沙河市、深州市等4家已建成,晉州市、泊頭市等兩家正在建設。
22個縣級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平均值達到41、14%,比2012年提高了4、76個百分點,其中南宮、霸州、高碑店、遵化、新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比2012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河間、新樂、任丘等3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足35%。
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二級標準,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升級改造才能確保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廠建設亟待加強,近一半縣級城市未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11個設區城市中目前只有廊坊、唐山、邯鄲、張家口、承德5市按有關規劃建成了醫廢集中處置中心。
縣級城市環境監測能力薄弱。一是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率較低。目前,仍有新樂市、南宮市、定州市、泊頭市、黃驊市、河間市、深州市等7個縣級城市采取手動監測空氣質量,個別已建成自動監測站的城市存在著缺項的情況;二是基本不具備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部監控項目的監測能力,大部分均是委托當地衛生防疫部門進行檢測;三是部分城市不能實現對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外排廢水、生活垃圾滲濾液的全部監控項目的監測。
一些城市對“城考”重視程度不夠。在“城考”各項指標填報上,存在錯填、漏填等情況;在材料準備上,相關的說明、證明材料提供不全;存在軟件上報的數據與文字版數據不一致等情況。
【環境調查報告三】
[環境的基本狀況]
寒假,學校大學生實踐調查的作業,因此,我對我家鄉-的環境進行了調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讀書,很少回家,回家也從來沒有好好的了解家鄉環境的變化,這一次的調查和實地走訪,說實在話家鄉的環境讓我打吃一驚。小時候,經常從爺爺、奶奶那一輩聽到這樣的說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魚蟲絕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濫”。
我記得小時候,家鄉的河水是清澈見底的,河里魚蝦成群結隊,傍晚時分河里的石頭上會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們就這樣一邊撿著螃蟹,一邊嬉戲,這里曾是我童年快樂的回憶,是我童年迷戀的地方。那時從來不曾想過這一切都會逝去。可是現在卻應征了“魚蟲絕代”、“河水泛濫”的說法。
河道里滿是廢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積,沒有清理,河水變得臭氣難聞,河里沒有了魚蝦,更別說小孩嬉戲了。而且許多水資源也因為人類的過度索取和開發已經枯竭。不僅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無得污染。今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天氣也變得異常炎熱,特別是在夏天令人難以接受。
[環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和村鎮住宅建設的激增,不僅城市,農村的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化,許多地區的鄉鎮工業由于缺乏長遠規劃,一方面各種工業任意布點;另一方面又因經濟能力和技術力量的薄弱,企業無力處理“三廢”,污染問題相當嚴重。
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興建的水利設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災害的威脅。隨著生產的發展,化肥農藥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養殖業廢水、廢氣和廢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種污染物在農村地區內循環,造成大面積農村面源污染,水體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小城鎮衛生條件差,交通擁擠,居住緊張。
村鎮或布局分散,或延展過長,于生產、生活和公共設施的安排都極為不便。村莊內部結構松散,空間混雜,生活用水不衛生,道路不規范等。但城鎮建設費用很少,無力改變 這種現狀。通過調查發現造成家鄉環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幸好國家新出臺了“禁塑令”,但效果還不顯著。希望能有大的作為。)
4、盡管在創建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的縣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制品現象相當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壞,水資源污染嚴重:
1、森林面積減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還有就是認為造成的森林面積減少。人類大量開發森林資源,然而又沒有及時的進行補進;
2、由于森林面積的減少,土壤變得松散,雨水下來,泥土沖進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換新,形成污染;
3、森林減少,造成了水土流失問題;
(四)整治仍不徹底。在城區,雞鴨屠宰點和燒肉攤點污染嚴重;花盆和盆景中煙頭、紙屑較多;攤點商戶占道經營較多;車輛亂停亂靠現象依然存在;牛皮癬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傾倒垃圾依然嚴重,河水污濁。在鄉鎮街道,亂丟亂吐亂倒現象嚴重;農貿市場垃圾較多;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小食店清潔衛生問題突出;存在重城鎮輕農村、重干道公路沿線輕邊遠村社的現象;部分鄉鎮對場鎮和主要公路沿線外的村社還未開始環境整治。在農村,農戶院壩散養家禽嚴重;柴草亂堆,垃圾亂倒較為普遍。
(五)設施不夠完善。一是環衛設施數量不夠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運車、路燈、人行道板等環衛設施配套不足,破損嚴重;二是部分設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車場、水果市場、畜禽交易市場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場交易秩序混亂,影響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設置、垃圾桶擺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
(六)、交通工具(車輛、輪船、飛機等)廢氣和噪音;
(七)、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廢水、廢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類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要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環境污染不利于人類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氣體,影響呼吸,影響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視覺危害,散落在環境中的塑料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料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2、潛在危害:
(1)、塑料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后,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保護環境的措施]
通過調查的我得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雖然家鄉現在在的環境狀況不是很樂觀,但是據調查,我們的政府正在努力進行環境保護的工程: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向老百姓宣傳環境保護,提高人們的環境白虎意識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為這片土地主任的人們,外面更應該努力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愛護它,保護它,從手上的事做起,不亂扔、亂折、亂吐;從身邊的是做起,共同把我們的家鄉建成美好的家園。
[總結]
通過這次調查活動,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每當大風刮起時,空中就彌漫著黃色的粉塵,有時在空中還飛舞著白色塑料袋。使人們出門十分狼狽。
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所以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把“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牢記心中!
【環境調查報告四】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了,但人們的健康問題卻越來越令人擔憂,這是為什么呢?
當你漫步街頭時,會發現腳下踩的是各種腐爛的水果,鼻子里聞到的是各種難聞的氣味,耳朵聽到的是各種小型加工廠傳來的刺耳的機器聲,眼睛看到的道路上流著的又臟又臭的污水。唉!原來是這些環境問題悄悄地成為人們健康的黑殺手。
以下是我實地調查出來的報告: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源有:1、人們到處丟垃圾。2、車輛排放的尾氣。3、從廁所里排放的的污水、糞便。4、各種加工廠制造的噪聲。5、焚燒垃圾散發的難聞氣味。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物有:廢氣、廢水、糞便、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等等。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我們應該趕快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拒絕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建議使用環保用品,保護水資源,多植樹造林。我呼吁大家,共同保護環境,愛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我們要讓山更綠,水更清,天空更藍,大地更美。
【環境調查報告五】
呼倫貝爾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環境污染給它涂抹上不和諧的“污點”。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幾個同學約好了,到市區、河邊、街道調查家鄉的環境情況。
下面是我們調查的結果,如下: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滿大街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一刮風,滿天飛舞的塑料袋把人們的視線擋住。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落到草坪中,原本清新、整潔的環境,像是感染上白色的病毒一樣,危在旦夕。我希望人們改掉亂垃圾的壞毛病,讓我們的家鄉變得更加美麗整潔。
一、河水污染
河水污染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不利,清澈見底的小河不見了,人們為了圖方便,把裝有剩菜剩飯的飯盒和那些塑料袋、雞毛、磕頭等都往河里扔,到了夏天,河水會發出一股難聞的臭味。工廠排放出來的污水,又黑又臭,他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危害。造成河流污染,一條美麗的伊敏河變成了垃圾河。
二、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也非常嚴重,我市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直入云宵,蔚藍的天空不見了,被濃濃的黑煙擋住了。它直接影響到人傘兵身體健康。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㈠食品衛生工作規劃、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
內容:
1.每年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有關文件
(2003年、2004年、2005年);
2.政府的貫徹食品衛生工作規劃;
(規劃范圍要涵蓋2003-2005年)
3.市、區領導對食品衛生工作的講話;
(2003-2005年)
4.衛生部門向人大、政府作的食品衛生執法情況匯報;
(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召開××市食品衛生工作會議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3.《××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4.*副市長在2005年全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㈡食品衛生計劃總結
內容:
1.食品衛生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食品衛生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3.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
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撰寫要求
⑴題目:“××市**區食品衛生工作匯報”
⑵內容包括:
a.基本情況概述
b.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c.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量化、專項整治等);
d.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e.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⑶食品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人大、政協及其常委會每年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情況;每年開展食品衛生知識宣傳活動情況;食物中毒趨勢、食物中毒原因查明率;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食品從業人員體檢率、衛生知識培訓率、傳染病調離率;餐飲業、集體食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等食品門店的食具抽檢合格率、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等。
參考資料:××市**區食品衛生工作匯報(市衛生局)
㈢食品衛生技術規范文件
內容:
1.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實施方案、食品安全整治方案
(2003-2005年)
2.各類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
3.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衛生系統2005年食品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市衛生局;
2.《轉發關于印發食品企業haccp實施指南的通知》-市衛生局;
3.《關于印發熟肉制品專項整治衛生要求的通知》-市衛生監督所
㈣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
內容:
1.相關規范文件(含各類食品經營單位評分表)
2.實施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方案
3.量化分級管理工作培訓情況
4.量化分級情況通報和總結
5.量化分級管理工作進度及進度表
(餐飲業實施食品衛生管理量化分級管理≥95%)
6.宣傳資料
㈤食品衛生監督專項檢查資料
1.檢查方案、通知(2003-2005年)
2.檢查情況總結
3.年度健康相關產品衛生監督抽檢計劃和抽檢情況報告
參考樣板:
4.《關于印發2005年××市健康相關產品衛生監督抽檢工作計劃的通知》
㈥食物中毒控制和報告
1.食物中毒相關文件
―《關于進一步規范食物中毒事故報告制度的通知》
―《××市食物中毒應急處理方案》
2.食物中毒事故報告登記表;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2003-2005年)
3.食物中毒調查報告;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2003-2005年)
4.預防食物中毒宣傳資料
㈦開展食品衛生宣傳活動資料
1.食品衛生宣傳簡報(2003-2005年)
2.宣傳周活動文件、圖片(2003-2005年)
3.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
4.監督所網站及網上報道
(含文字、圖片、影像等)
㈧食品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和培訓資料
1.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2.企業負責人、衛生管理人員、采購人員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含培訓教材、培訓記錄、考試試卷、培訓證明等)
3.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
√“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
√“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相關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㈨食品衛生報表
1.被監督單位一覽表;注意數據要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相符。
2.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
㈩其他相關部門的食品衛生管理情況
1.農產品、獸藥及畜產品、水產品違禁藥物的專項治理。無藥物濫用情況,藥物殘留超標得到有效控制。
(可向農業部門了解相關資料)
2.生豬定點屠宰,無注水和病畜肉上市,已開展牛、羊、禽類定點屠宰。
(可向經貿委和工商部門了解相關資料)
3.無證照生產加工食品、無固定加工、就餐場所的食品攤點的查處情況
(可向工商部門、行政執法局等了解相關資料)
4.建筑工地食堂管理情況
(可向建委等了解相關資料)
(十一)隨機抽取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個案資料
每個單位的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衛生許可證申請書
2.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5.食品衛生量化分級評分表;
6.五病人員體檢調離通知書(如無體檢不合格人員,不用填寫)。
注意事項:
1.衛生許可證申請書、食品衛生量化分級評分表、衛生監督意見書、五病人員體檢調離通知書等監督文書無漏項、缺項;
2.衛生許可證申請書中“經辦監督員意見”項監督員必須簽名;必須有衛生監督所領導簽發;有衛生等級評級結果。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小二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二號宋粗體,正文用三號仿宋體,行距25。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檢查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㈠中型以上餐飲業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加工場所(含輔助場所)面積與就餐人數和供應品種相適應,不少于1m2/人、且廚餐比≥1:2。
⑶加工場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順序予以布局。
⑷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
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加工肉類(包括水產品)與蔬菜的操作臺、用具和容器分開使用,并有明顯標志;加工經營場所內不得圈養、宰殺活的禽畜類動物,在加工經營場所外設立圈養、宰殺場所的,應距離加工經營場所25m以上。
⑺設置專用餐具洗消間,內設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以熱力消毒為主,消毒方法張貼上墻,配置餐具保潔柜。
⑻
銷售熟食或涼菜必須設置專間,應設置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的通過式預進間,專人使用、專用工具、專用冷藏設備、專用消毒設施,并有明顯標志。應設置紫外線消毒燈,應按功率不小于1.5w/m3設置,強度大于70μw/cm2,距離地面2m以內。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庫房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㈡小飲食店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總面積不得小于40平方米,廚餐比≥1:2,廚房內設置烹調間與清洗間,推薦肉菜清洗加工與餐具清洗分間操作。
⑶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區),至少配置兩個水池,葷素分開使用,并明顯標志。
⑷
設置專用餐具清洗間(區),配置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推薦使用熱力消毒,藥物消毒者備有兩瓶以上消毒劑,消毒方法張貼上墻,在廚房與餐廳分別配置餐具保潔柜。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操作臺下設置離地20cm以上餐具保潔柜,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加工經營場所內不得圈養、宰殺活的禽畜類動物,在加工經營場所外設立圈養、宰殺場所的,應距離加工經營場所25m以上。
⑺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墻壁制作吊柜。
⑻銷售熟食或快餐必須設置專間,砧板必須生熟分開,并有明顯標志。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㈢集體食堂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
供餐人數100人以下食品處理區面積不小于30m2,100人以上每增加1人增加0.3m2,1000人以上超過部分每增加1人增加0.2m2。
⑶不使用燃煤爐灶,使用液化氣等清潔能源。
⑷墻壁鋪貼瓷磚1.8米以上,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⑸操作臺、灶臺面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瓷磚貼面,設置排氣抽煙設備,正常使用。
⑹設置專用粗加工間(區),至少配置各兩個水池,葷素分開使用,并明顯標志。
⑺設置專用餐具洗消間,內設餐具清洗池,配專用餐具消毒池,并明顯標志,以熱力消毒為主,消毒方法張貼上墻,配置餐具保潔柜。
⑻
必須設置專門的配餐間,應設置有洗手、消毒、更衣設施的通過式預進間,專人使用、專用工具、專用冷藏設備、專用消毒設施,并有明顯標志。應設置紫外線消毒燈,應按功率不小于1.5w/m3設置,強度大于70μw/cm2,距離地面2m以內。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必須生熟分開;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㈣小食品商店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設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貨架柜臺。
⑶食品與百貨等其它物品分開存放。
⑷經營冷飲等食品,配置冷藏設施。
⑸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⑹設置紗門紗窗等防蠅、防塵設施和防潮、防霉、防鼠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
⑺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銷售直接入口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并張貼上墻,健全衛生管理組織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經營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經營項目和范圍經營。
㈤肉食、冷飲、糕點加工廠衛生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周圍25米內無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污染源。
⑵生產場所與生活區分開,有原處理、食品加工、食品存放等生產用房。
⑶工藝流程按原料、配料、加工、包裝、成品一條龍設置,車間布局合理,無交叉污染。
⑷操作臺用不銹鋼材料制作或鋪貼貼瓷磚。
⑸墻壁鋪貼瓷磚到頂,地面鋪貼地磚等便于沖洗材料,頂棚用扣板吊頂封閉。
⑹車間內不得存放與食品生產無關的物品。
⑺配料、灌裝、包裝車間設置空氣消毒設施。
⑻建立化驗室,由專業檢驗人員負責檢驗工作,檢驗資料齊全。
⑼配備冷藏食品的冰箱,冷藏冷凍食品分類分層或分冰箱存放,食品分類離地離墻20cm存放。
⑽
設置防蠅、防塵、防鼠設施和洗手、消毒、防潮、防霉設施,并正常使用,室內無蠅、無鼠跡,配備帶蓋垃圾桶。防蠅設施包括:紗門、紗窗、風簾機、滅蠅燈、排風口不銹鋼窗紗等;防鼠設施包括:30
厘米高金屬防鼠擋板、離地門縫小于0.6厘米、下水道設置小于0.6厘米防鼠柵欄等。
(11)每人配有兩套工作衣帽,上崗時穿戴整潔,加工食品佩戴口罩,個人衛生符合要求。
(12)使用自來水,自備水源每年進行檢測,保持下水道通暢。
2.衛生管理要求:
⑴按規定領取食品衛生許可證,亮證經營。
⑵從業人員100%持有效健康證和培訓合格證,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⑶建立完善的崗位衛生制度,和衛生操作規程并張貼上墻,設兼職食品衛生管理人員。
⑷各種食品標識應符合要求,不使用過期變質食品。
⑸采購食品原料索取食品衛生許可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⑹保持內外環境和物品用具整潔。
⑺禁止將食品與消殺藥品等混放。
⑻按核定的加工項目和范圍經營。
⑼每批產品均有完整配料記錄,可追蹤溯源。
⑽得使用非食品添加劑和濫用、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加工食品。
(11)所有食品檢驗合格方可出廠。
㈥集貿市場衛生要求
1.集貿市場衛生管理要求
⑴集貿市場25m內不得有開放式廁所、暴露性垃圾堆等影響食品衛生的污染源。
⑵集貿市場的建筑和設施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ü具備與食品衛生要求和經營品種、規模相適應的給排水設施;
ü采光和照明設施符合食品生產加工和經營的需要;
ü有防塵、防蠅、防鼠和垃圾收集設施;
ü市場的地面應當平整結實、易于沖洗、排水通暢。
⑶
為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區域的食品攤位設置要按照生熟分開的原則,合理劃定功能區域,分類設置攤位,并在不同區域作明顯標示。攤位分區和分類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ü食品經營區域與非食品經營區域分開設置;
ü經營鮮活畜禽、水產的區域與其他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區域隔開,相互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米;
ü生食品攤位與熟食品攤位分開;待加工食品和直接入口食品攤位相互分開;
ü經營餐飲服務應設置在專門區域,并相對集中;周圍不得有污水或其他污染源,25米范圍內不得經營鮮活畜禽。
⑷
集貿市場應指定一名負責人為集貿市場食品衛生責任人,負責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并配備專職食品衛生管理員,負責對進入集貿市場的食品和集貿市場內的食品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衛生檢查。食品衛生負責人和食品衛生管理員應當接受衛生知識和業務知識培訓。食品衛生管理員的數量應當與集貿市場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數量相適應。
⑸集貿市場應制定食品衛生管理和檢查制度。制度的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ü對進場經營者的經營資格和經營條件審查制度;
ü對進場食品的檢查和防止假冒偽劣食品進場管理制度;
ü日常食品衛生檢查制度;
ü食品衛生違規處理制度;
ü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⑹
集貿市場應當配備快速檢測設備和檢測人員。配備的快速檢測設備和人員能夠開展對可疑受農藥或其他污染物污染的蔬菜、農副產品、食品原料和食品進行快速抽樣檢測。無檢測能力的,應委托有檢測能力的機構定期檢測。
⑺集貿市場內應當配備衛生保潔人員,保證市場內的環境清潔,維護市場內衛生設施與設備正常使用。
⑻
集貿市場應設立食品衛生知識宣傳公示欄,建立食品衛生公示制度,公布食品衛生檢查、檢測情況,對檢查、檢測不合格的食品及進場經營者應在公示欄公告。
⑼集貿市場有符合衛生要求的公廁和垃圾站。
⑽活禽宰殺場所應與其它區域分開設置,宰殺場所應集中、封閉,污水、垃圾及時收集、清理。
(11)集貿市場設集中粗加工間,粗加工間設水池、貨架、垃圾桶,食品凈菜上架銷售。
2.市場舉辦者衛生管理要求
⑴
市場舉辦者應當做好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工作,維護好市場的設施、設備和環境衛生,對市場所生產、加工和經營的食品進行檢查、指導。
⑵市場舉辦者應對進場經營者的經營資格、經營條件進行審查,建立進場經營者的衛生管理檔案。
⑶市場舉辦者應當與進場經營者簽訂食品衛生保證協議書,約定違法經營的責任,加強對進場經營者的教育、培訓和管理。
⑷市場舉辦者應對所有進場的食品進行檢查,對可疑受污染的食品進行快速抽樣檢測,禁止不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品銷售。
⑸市場舉辦者及其食品衛生管理員應當每天對進場經營者的食品衛生情況進行檢查,并將檢查情況進行記錄。檢查和記錄的內容有:
ü是否按規定辦理衛生許可證及經營內容與許可范圍是否一致;
ü經營人員是否按規定接受健康檢查和食品衛生知識培訓;
ü是否落實進出貨臺賬制度;
ü禽畜肉類是否經過獸醫衛生檢疫,并查驗檢疫證明與肉類數量是否相符;
ü食品進貨是否按規定進行索證;
ü生產、加工或經營過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ü
是否有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尤其要對食品加工、經營中使用的原料進行檢查,防止使用非食用物質或法律、法規禁止使用的原料;
ü是否有其他違反市場食品衛生管理制度的行為。
⑹
市場舉辦者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督促進場經營者及時采取整改措施;對懷疑有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的,應及時向當地衛生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對發現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的,應立即對該食品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有關部門報告。認真處理群眾舉報投訴,必要時報告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有關部門調查處理市場內的食品衛生違法案件。
3.進場經營者衛生要求
⑴
進場經營者按照規定需要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取得衛生許可證后方可開展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其從業人員應當進行健康檢查并接受食品衛生知識培訓、掌握基本的衛生知識,“五病”調離率達到100%,并有調離記錄。
⑵
進場經營者應建立進出貨臺帳制度,臺帳中應注明所銷售食品的來源、數量、保質期,并定期查驗所銷售食品的保質期限。
⑶
銷售直接入口的散裝食品、定型包裝食品及加工半成品的進場經營者均必須持有產品生產者的衛生許可證(復印件)及產品檢驗合格證或檢驗結果報告單。
顧客需要了解產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的,銷售者必須保證能夠提供。
⑷
經營食品,要設置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貨架柜臺,經營定型包裝食品的,所銷售的食品包裝、標識應當真實,符合食品標簽、標識的衛生要求;經營散裝食品,設置防塵罩,配備售貨工具和分裝食品袋;經營聲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具有衛生部頒發的該產品的《保健食品批準證書》(復印件)。
三、企業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類別內容餐飲業小食店小商店食堂加工廠
衛
生
管
理
制
度食品衛生管理小組機構人員名單√√√√
食品衛生管理人員職責√√√√
食品從業人員健康培訓管理制度√√√√
衛生檢查制度√√√√
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要求√√√√√
預防食物中毒衛生管理制度√√√
食品采購檢查驗收、索證管理制度√√√√√
過期食品退市制度√√√√√
崗
位
責
任
制烹調間崗位責任制√√√
粗加工間崗位責任制√√√
洗消間崗位責任制√√√
食品倉庫衛生崗位責任制√√√√
熟食(涼菜)間衛生崗位責任制√√
配餐間的衛生崗位責任制√√
包裝(罐裝)間衛生崗位責任制√
產品檢驗崗位責任制√
相
關
資
料衛生許可證√√√√√
衛生管理人員培訓合格證√√√√
從業人員健康培訓證明√√√√√
衛生檢查記錄(每月至少一份)√√√√√
食品采購索證資料√√√√√
肉類購貨憑證√√√
倉庫物品進出貨臺賬√√√
倉庫物品記錄卡√√√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給市衛生監督所的創衛資料
(資料上報時間:2005年9月20日前)
㈠食品衛生計劃總結(2003、2004、2005)
1.食品衛生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食品衛生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3.近三年食品衛生工作總結
㈡食品衛生技術規范文件
1.食品衛生管理工作實施方案;
(2003-2005年)
2.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㈢實施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方案;
㈣食品衛生監督專項檢查資料(2003-2005)
1.檢查方案、通知(2003-2005年)
2.檢查情況總結
㈤開展食品衛生宣傳活動資料(2003-2005)
㈥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4、2005)
附件2: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部分工作指引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公共場所部分
㈠公共場所的相關法規和標準(對應創衛標準5.1)
內容:
1.《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2.《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3.全國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規范》(2001版)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部分
4.《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程序》
5.《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
6.
各類型公共場所國家衛生標準(gb9663--9673-1996,gb16153-1996,gb/t17220-1998,ws205-2001)
7.國家標準《商業、服務業經營場所傳染性疾病預防措施》(gb19085-2003)
㈡××市、區政府相關的工作規劃、領導講話、工作匯報等文件(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3.*副市長在2005年全市衛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4.關于做好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的通知――××市衛生監督所
㈢××市**區三年來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1)
內容:
1.××市**區近三年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總結。
2.2003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3.2004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4.2005年上半年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近三年公共場所衛生工作總結撰寫要求
題目:“××市**區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
內容包括:
a.基本情況概述
b.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c.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專項整治等);
d.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e.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7類28種公共場所的體檢率、茶具、用品用具、空氣質量監測及達標情況等。
參考資料:××市公共場所衛生工作匯報(市衛生局)
㈣每年上級布置和自己制訂的公共場所專項檢查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1)
參考樣板:
1.2005年××市健康相關產品抽檢計劃和總結
2.2003年**區游泳場所衛生監督抽檢計劃和總結
㈤各類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技術指導規范。(對應創衛標準5.1)
參考樣板:
1.××市**類公共場所衛生要求
2.××市旅業客房衛生操作規程
㈥從業人員體檢培訓資料(對應創衛標準5.2)
1.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2.企業負責人、衛生管理人員、采購人員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含培訓教材、培訓記錄、考試試卷、培訓證明等)
㈦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對應創衛標準5.2)
1.“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復印部分資料)
2.“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3.相關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4.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㈧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與衛生城市信息報表數字相符、包括單位名稱、電話、地址、負責人、從業人員數)(對應創衛標準5.2)
1.××區2003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版權所有
2.××區2004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
3.××區2005年公共場所單位一覽表。
4.××區《衛生城市信息報表》公衛表1-3(2003年-2005年)
㈨隨機抽取公共場所單位個案10個(對應創衛標準5.2)。
每個單位的資料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2.各年衛生許可證申請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自身衛生管理體系(衛生管理小組、衛生管理制度、檢查記錄等)
5.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6.發證前衛生監測資料
7.“五病”調離資料
生活飲用水部分
㈠生活飲用水相關法規和標準(對應創衛標準5.4)
1.《傳染病防治法》
2.《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3.《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
4.《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
5.《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6.《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gb17051-1997)
㈡××市、區政府的相關文件(對應創衛標準5.4)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區城市供用水管理規定》的通知--××市人民政府文件(*府﹝1997)132號)
2.關于加強市區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的通知――××市人民政府文件(*府﹝1995)098號)
3.關于印發《××市市區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和衛生監督規定》的通知――××市城市建設局(*城建字﹝1998)90號)
4.××市實施《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水質保護條例》辦法――1999年12月28日××市人大通過
㈢××市××區三年來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4)
1.××市××區近三年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總結。
2.2003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3.2004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總結
4.2005年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計劃和上半年工作總結。
近三年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撰寫要求
題目:“××市**區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
內容包括:
⑴基本情況概述
⑵對照《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各項創衛指標的完成情況,注意采用的數據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一致;
⑶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亮點,如基層建設、專項整治等);
⑷采取措施取得的成效;
⑸當前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匯報要包含以下內容:直接從事供水人員體檢率、衛生知識培訓率、傳染病調離率、水源水及出廠水每年兩次水質全分析項目數和合格率,管網水各指標(渾濁度、色度、臭和味、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
codmn。(管網末梢點))每月一次監測的布點情況和合格率、二次供水監測情況等。
㈣每年生活飲用水專項檢查計劃和總結(對應創衛標準5.4)
1.上級布置的抽檢計劃和總結
2.各區自己制訂的專項工作計劃和總結
㈤從業人員體檢培訓資料(對應創衛標準5.4)版權所有
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部分資料)
㈥患“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對應創衛標準5.4)
1.“五病”的從業人員體檢結果(復印部分資料)
2.“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通知書
3.企業“五病”的從業人員調離情況報告
4.現場核實“五病”人員調離情況的現場檢查筆錄
㈦集中式供水企業檔案(抽取部分企業檔案)
每個單位的資料包括以下內容:
1.建設項目衛生審查和竣工驗收資料
2.各年衛生許可證申請資料
3.從業人員體檢和培訓資料
4.自身衛生管理體系(衛生管理小組、衛生管理制度、檢查記錄各崗位工作規程等)、
5.每年至少2次的現場監督筆錄,
6.“五病”調離資料。
㈧二次供水設施的登記表
**區**街道二次供水設施的登記表(數量較多時可選取部分街道)。
㈨××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水質檢測報告(對應創衛標準5.4)
1、2003年-2005年××水廠出廠水水質全分析結果(每年2次)
2、末梢水7項水質指標(渾濁度、色度、臭和味、余氯、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
codmn。(管網末梢點))結果,檢測頻率為每月1次,采樣點按每2萬人1個點設置。
3、對二次供水設施的水質抽檢結果。
㈩水質全分析檢測報告
2003-2005年××水廠出廠水水質全分析檢測結果(每月一份)。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
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三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三號宋粗體,正文用四號仿宋體,1.5倍行距。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公共場所
㈠小型旅店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消毒間:客房每層樓設獨立的洗滌消毒間(小于30個床位的旅店,可以集中設立),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漂洗池、洗滌池、熱力消毒柜,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2.草間:每層設置獨立布草間、每層樓客房數少于10間可隔層設立,內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密閉布草柜,布草柜容量能放置正常配置數量的3倍。
3.洗消池:無衛生間或使用公用拖鞋、臉腳盆的旅店分設拖鞋、臉腳盆清洗和消毒池,并標識明確。
4.客房衛生間洗滌消毒設施:配備面盆、浴盆和恭桶二套清洗消毒用具(不同顏色的洗刷用具),分別用二個獨立容器盛裝清潔液、消毒藥,另備二副不同顏色的橡膠手套和干凈抹布。
5.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6.客房內衛生間配備獨立排風裝置。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布草車符合要求,物品分類存放,干凈布草與污物分開,有兩套工具(手套、桶、刷等各2套)。
7.設有清洗消毒被套枕套(巾)、床單等床上用品登記本。(床上用品做到一客一換,長住客人每周一換)
8.客房內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9.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消毒藥物使用方法。
10.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1.客房無衛生間的旅店配有易于分辨,標識清楚的臉盆和腳盆。
12.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毛發、無污跡。
㈡小理發、美容店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消毒設施
毛巾浸泡消毒桶、洗滌池(或洗衣機),使用蒸汽消毒柜或含氯消毒制劑對毛巾、面巾進行消毒;
紫外線消毒柜或臭氧消毒柜:針對理發用刀、剪、梳子等的消毒;
搪瓷或不銹鋼滅菌缸:用醫用戊二醛浸泡消毒痤瘡針、眉夾等美容工具。
2、
皮膚病患者專用工具:備有專門理發用具箱,存放供患頭皮癬等皮膚傳染病顧客專用的齊全理發工具,用后即時消毒,并單獨存放。有明顯標志。
3、機械性通風裝置:燙發、染發工作區應相對獨立,燙發場所設有機械性通風裝置。
4、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操作時應穿工作服,清面時需戴口罩)。
6.理發刀具、胡刷用后及時消毒,毛巾做到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毛發、無污跡。
㈢小公共浴室衛生要求
基礎衛生設施
1.有更衣室、淋浴室、衛生間。
2.
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漂洗池、洗滌池、熱力消毒柜,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3.設置獨立布草間,內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密閉布草柜,布草柜容量能放置正常配置數量的3倍。
4.洗消池:使用公用拖鞋設拖鞋清洗和消毒池,并標識明確。
5.
果盤制作間:要有更衣(預進)、洗滌消毒和保潔制作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無條件設置者,不得制售水果盤。
6.紫外線消毒箱:針對梳頭用具。
7.浸泡修腳工具設施:用搪瓷或不銹鋼滅菌缸使用醫用戊二醛浸泡消毒修腳工具。
8.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9.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10.門口有禁止禁止皮膚病和傳染病人進入的標志。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設有清洗消毒被套枕套(巾)、床單等床上用品和拖鞋、茶杯的登記本。(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㈣小歌舞廳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1.設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消毒柜及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
2.吸煙室:設專門吸煙室,內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
3.公共廁所:應設為蹲廁,如用坐廁須配一次性坐墊,設置獨立排放到室外的排風系統。
4.果盤制作間:要有更衣(預進)、洗滌消毒和保潔制作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無條件設置者,不得制售水果盤。
5.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6.配備足夠數量的防蠅、防鼠、防蟑螂和衛生保潔設施。
7.含有食品制作的其衛生設施符合相關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
《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茶杯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㈤小網吧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1.設獨立的茶具洗滌消毒間,地面鋪地磚、墻面貼瓷磚、頂吊塑料扣板,內接給排水管道,設立帶蓋垃圾桶、洗滌池、消毒池,裝排氣扇、紫外線消毒燈、消毒柜及茶具保潔柜,保潔柜容量能放置正常茶具配置數量的3倍,并有明顯標記。(使用一次性杯具可不設)
2.洗手設施:設有供顧客洗手的水龍頭,水龍頭為非接觸式,并提供洗手消毒液。
3.排風裝置:有獨立的抽排風系統或有換氣扇(進風口應設室外,有防蟲網)。
衛生管理
1.《衛生許可證》懸掛在大廳(堂)醒目處(亮證經營),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茶杯一客一換一消毒。
7.空調器濾網或風扇清潔無塵。
8.設有使用消毒藥品登記本,從業人員掌握藥物使用方法。
9.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10.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㈥各項衛生操作規程
客房清潔衛生操作規程
客房的衛生清潔按以下步驟進行:
1.備齊各類布草、客用品、清潔消毒工具等,分類擺放,潔污分開。
2.進房后拉開窗簾,開啟空調或排氣系統或開窗通風。
3.撤去杯具、開水瓶、盆桶、拖鞋、煙灰盅及已使用過的布草,倒垃圾,清理完畢后洗手。
4.按規定整理床鋪,檢查有否污跡和頭發,換上干凈布草,鋪上床罩。
5.
分別用干濕兩塊抹布按從上到下的原則清潔進出風口、排風扇、電器表面、窗臺、家具、門等房內物品;用消毒水抹拭電話;清掃地面或進行地毯吸塵(硬底地面采用濕式清掃。注意清除床底和死角的雜物);清洗空調機濾網(每周一次)、換洗窗簾、床罩和毛毯(不少于兩周一次)。
6.清洗垃圾桶、煙灰盅,抹干后放回原處;
7.按衛生間清潔操作規程清洗消毒衛生間“三缸”。
8.補充應配備杯具、食品、文具、日常用品。
9.對房間整體進行自查,防止疏漏,讓房間通風一定時間后關門關窗。
10.對顧客使用過的布草,杯具,臉(腳)盆(桶)、拖鞋進行清洗消毒后備用。
布草清洗和保管工作規程
一、布草(床上用品、毛巾、衣褲)的清洗消毒必須有專人負責,布草必須有足夠周轉數量。
二、布草清洗必須做到一洗滌、二消毒、三漂洗晾干、四保潔。一洗滌顧客用過的布草及時收集,清洗干凈。
二消毒將洗滌完的布草用配制好的消毒藥水浸泡(必須嚴格按照消毒藥物的有效濃度和浸泡時間來進行)。
三漂洗晾干用水將已消毒布草漂洗干凈并放在干凈衣架中晾干。
四保潔干凈布草存放在有門衣柜內,由專人保管。
三、如送到干洗店清洗的,必須選擇衛生狀況較好的干洗店,并與其簽訂干洗合同。保證干洗后的毛巾達到消毒的效果。
四、清洗消毒后的布草必須潔凈,無污漬。無異味。并應做到抽檢合格。
五、干凈的布草不得與用過的存放在一起,不能將用過的布草拿給顧客使用。
六、布草存放必須有專間、專柜、保持干凈,做到無雜物、無蒼蠅、無蟑螂活動。
茶具洗滌消毒及保管工作規程
一、茶具的清洗消毒必須有專人負責,茶具必須有足夠周轉數量。
二、茶具清洗要做到一洗滌、二浸、三消毒、四保潔。
一洗滌將顧客用過的茶具及時收集,清洗。
二浸洗有茶漬的茶具用藥水浸泡并漂洗干凈。
三消毒洗凈的茶具放在遠紅外線消毒柜經過120℃20分鐘進行消毒。
四保潔干凈茶具存放在保潔柜內,由專人保管。
三、清洗完的茶具必須無污垢,無茶漬。
四、消毒后的茶具應該無水干爽,無污垢,無茶漬,無異味。并應做到抽檢合格。
五、干凈的茶具不得與用過的茶具存放在一起,不能將用過的茶具拿給顧客使用。
六、茶具洗滌消毒必須有專間、兩個專用的茶具洗滌消毒池。
七、保潔柜必須每天用消毒水清潔一次,做到無雜物、無蒼蠅、無蟑螂活動。
八、使用一次性杯具的門店要將杯具保管好,不得重復使用。
旅業客房衛生間“三缸”清洗消毒工作規程
一、旅業客房衛生間“三缸”指的是洗面盆、浴缸、馬桶。“三缸”清洗消毒必須要有專人負責。
二、清洗消毒“三缸”要配備二套不同的工具(包括手套、抹布、刷、洗滌劑、消毒藥),二套工具之間要有明顯的識別并將工具放于不同的桶。并標明使用對象。一套工具用于洗滌消毒洗面盆、浴缸,另一套用于洗滌消毒馬桶。
三、“三缸”清洗消毒程序(洗滌消毒時使用各自的工具):
四、清洗:用洗滌劑將洗面盆、浴缸、馬桶的污垢清洗干凈
五、消毒:用配制好的消毒藥水抹拭“三缸”,5分鐘后用清水沖洗干凈。
六、清洗消毒后的“三缸”表面必須干爽無水、無污垢、無異味。
七、消毒藥要嚴格按照藥效來配制,配制好的藥物使用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洗滌工具要經常清洗消毒,保持干凈。
理發美容工具清潔工作規程
一、供顧客使用的理發美容工具必須保持清潔,干凈。
二、理發工具、圍布必須每天進行清洗,清洗干凈的工具無污漬、無頭發。
三、理發工具必須做到每客用后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有效消毒劑擦拭或采用無臭氧紫外線消毒柜消毒。清洗消毒后的工具應分類存放。
四、配備一套頭癬病人專用理發工具,使用后所有工具清洗消毒后再單獨存放,有明顯標志。
五、美容用具應一客一換,并用戊二醛進行浸泡消毒,保持干凈整潔。
空調器、排氣扇清潔工作規程
一、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必須加強通風換氣。
二、在搞衛生時,如有可開啟的窗戶,先將窗戶打開。
三、在使用空調器的季節,每月檢查空調器一次,保證其正常運轉,及時清洗空調器濾塵網,每月至少一次,空調器濾塵網不得有明顯積塵。
四、每周檢查和清潔排氣扇、送風扇一次,保證其正常運轉和無明顯積塵。
五、經常檢查設在室外的新風口,防止異物阻塞新風口。
生活飲用水
㈠集中式供水企業衛生要求
基本衛生設施
符合《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企業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有《衛生許可證》,每年向衛生監督部門申請年度復核和換證,無超范圍經營。
2.衛生檔案按要求建立(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3.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4.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5.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7.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8.
水質實驗室檢測資料齊全,能出示2003年-2005年的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的水質檢測資料,檢測項目、檢測頻率、采樣點數、檢測結果符合衛生部《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2001年)和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標準》(2005年6月)的要求。
㈡二次供水設施
基本衛生設施
符合《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的衛生要求
衛生管理
1.二次供水設施管理單位有建立衛生檔案(見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2.衛生管理人員、所有從業人員持有效健康培訓合格證明。
3.各項衛生管理制度上墻。
4.各項操作規程上墻,從業人員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5.從業人員能基本掌握生活飲用水衛生知識。
6.室內外環境整潔、地面無垃圾、無污跡。
7.每年對二次供水設施進行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后有水質檢測報告。
三、企業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顧客用物品的清洗消毒記錄。
5.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6.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7.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8.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9.其他部門在檢查中發現或者顧客、消費者反映的衛生問題記錄簿。
10、化妝品、消毒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5.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6.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7.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8.涉水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二次供水設施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檔案目錄
1.成立衛生管理組織(小組)的文件。
2.衛生管理制度、生活飲用水污染事故報告制度、疫情報告制度。
3.各崗位責任制及各崗位的衛生操作規程。
4.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記錄(每年二次)。
5.清洗消毒后水質檢測結果。
6.衛生管理小組進行衛生檢查、檢查考評、獎懲記錄的書面記錄簿。
7.從業人員名單,含健康檢查、衛生培訓情況。
8.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意見書。
9.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監測記錄。
10.涉水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檢驗合格報告。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市所的上報資料內容
1、各區公共場所單位、集中式供水企業、二次供水設施一覽表(2003-2005年)
2、各區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年公衛表1-5)
3、××市**區公共場所和生活飲用水工作總結(2003-2005年)
附件3.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傳染病衛生監督部分工作指引
一、衛生監督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檔案資料要求
㈠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規劃、人大、政府對食品衛生執法檢查活動
內容:
1.每年人大、政府對傳染病衛生執法檢查活動有關文件
(2003年、2004年、2005年);
2.政府的貫徹穿染病衛生監督工作規劃;
(規劃范圍要涵蓋2003-2005年)
3.市、區領導對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的講話;
(2003-2005年)
4.衛生部門向人大、政府作的傳染病衛生執法情況匯報;
(2003-2005年)
參考樣板:
1.《關于印發××市農村2004—2010年初級衛生保健實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市衛生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市衛生局
3.冼瑞倫副市長在防控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㈡傳染病衛生監督計劃總結
內容: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㈢傳染病衛生監督技術規范文件
內容:
1.有關法律法規、規范
2.各類傳染病衛生監督應急預案
3.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參考樣板:
1.《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消毒管理辦法》;
3.《××市衛生監督所重大傳染病衛生監督應急工作預案》-市衛生監督所
4.××市衛生監督索傳染病防治監督檢查制度-市衛生監督所
5.醫院感染流行爆發的調查處理規程-市衛生監督所
㈣衛生監督所傳染病防治執法監督(專題)相關文件(2003-2005年度)
參考樣板:
1.轉發關于開展流感和人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督察的通知-××市衛生局
2.《關于全市開展2004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質量監督檢查的通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衛生監督所
㈤開展傳染病衛生監督宣傳活動資料
1.傳染病衛生監督宣傳簡報(2003-2005年)
2.宣傳周活動文件、圖片(2003-2005年)
3.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
4.監督所網站及網上報道
(含文字、圖片、影像等)
㈥衛生城市信息報表
衛生城市信息報表(2003-2005):
傳染病防治基本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1
傳染病防治經費投入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4
傳染病防治執法情況統計表傳染病防治表5
注意事項:
1.提交資料的首頁要有資料目錄
2.資料收集要符合《××市全面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資料建檔工作指引》的要求
3.數據要認真核實,特別注意各種數據、時間的合理性;與《國家衛生城市信息報表》中的數據相應、不能出現邏輯錯誤。
資料的規格與形式
1.表格:標題用小二號宋粗體字,表格內文字用小四號或五號字宋體
2.普通文檔:標題用二號宋粗體,正文用三號仿宋體,行距25。
3.所送資料、報表要有紙質材料和電子文檔。
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重點檢查單位現場衛生要求
醫療機構衛生監督要求
1.硬件設施要求:
⑴醫院中心供應室
供應室周圍環境清潔、無污染源,形成相對獨立區域;
供應室分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和生活區,物品運行路線采取強制通過方式,不準逆行;
供應室內清潔與污染物品,消毒與未消毒物品必須嚴格分開放置,標有明顯標記,設發物和收物二個窗口;
清潔區和無菌區應有空氣消毒設備;
供應室內物體表面應光滑,不積灰,便于清洗和消毒。
輸血器具、敷料、注射器等制作應在專用室內進行。
⑵醫院血液透析室
血透室選址、設計合理,周圍無污染源,符合設置衛生學要求;
血液透析室應設置在相對獨立區域,并開設hbv、hcv陽性患者專室;
血透室內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并無交叉,各區門口應設置浸濕消毒液的擦腳墊并經常保持濕潤;
新開設的血透室應包括:
污染區:患者更衣室、休息室、血透室、洗滌消毒室
半污染區:治療室
清潔區:工作人員更衣室、工作人員休息室、水處理室、清潔庫房
血透室內的地面、墻面應光潔、平整,便于消毒和清潔;
血透室內應配備基本消毒設備和措施。
⑶隔離門診(肝、腸道)
選址、設計合理,應盡量與普通門診分開;
隔離門診應有足夠的業務用房,以滿足醫療活動的需要;
腸道門診與肝炎門診應分開設置,不能合用,不得在腸道門診內診治其他科的病人;
醫務人員和病人應分門進出;
掛號、化驗、配藥、注射、收費等均應在門診內完成,做到“五不出門”;
門診內有足夠的空間和場地,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并無交叉,各區門口應設置浸濕消毒液的擦腳墊并經常保持濕潤;
新開設的隔離門診應包括:
污染區:診療室、二三級醫院觀察室、化驗、廁所、洗滌消毒室
半污染區:掛號收費、注射治療等
清潔區:醫務人員更衣室、休息室、庫房、藥房等
室內的地面、墻面應光潔、平整,便于消毒和清潔;
⑷計劃免疫接種門診
接種門診應設立在底層或二層清潔區內,遠離肝腸門診及普通門診,并有醒目標志。
接種面積不少于25平方米,做到分門進出,門診內應有候診、預檢、登記、接種、留觀場所和宣傳欄等,并有明確標志。各項規章制度上墻。
接種門診設備配備:冰箱、冷背包、操作臺、登記臺、接種器械、椅子、紫外線消毒燈、腳踏式或感應式水龍頭等必需物品。
⑸醫院檢驗科(血庫)、手術室、內窺鏡室、產房、母嬰同室等選址、設計合理
室內布局應分為清潔區和檢查區,區域劃分清楚,不得交叉
區域內應配備必要的消毒和基本衛生設施
區域工作流程應符合消毒隔離要求
污水污物或其他醫院廢棄物應得到妥善處理,并應遵循有關規定。
2.衛生管理要求:
⑴設有負責傳染病管理的專門部門和人員
⑵有健全的控制院內感染制度
⑶有健全的疫情登記制度和報告制度、門診日志齊全
⑷
計劃免疫實行周門診制度,接種規范,安全注射率100%。有流動人口計劃免疫管理辦法,居住期限3個月以上流動人口兒童建卡、建證率95%。兒童計劃免疫單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95%。
⑸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其中自愿無償獻血〉90%。無有償獻血。
⑹醫療廢棄物、醫源性污水的處理排放符合國家有關要求。
三、醫療衛生機構自身衛生管理檔案要求
⑴基本資料:醫院名稱、診療科目及科室設置、人員情況、主要消毒設施、預防院內感染設施、衛生監督部門衛生監督意見書等
⑵傳染病防控相關制度
⑶醫療衛生單位傳染病預防控制管理機構及人員組成名單
⑷醫療衛生單位傳染病預防控制管理機構及人員的職責
⑸醫療衛生單位制定的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相關制度。如: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院感消毒制度等。
⑹院感、消毒專業人員的組成及職責。
⑺醫護人員傳染病預防控制知識、院感消毒知識的培訓制度及培訓紀錄。
⑻醫院使用的消毒劑、醫療衛生用品采購的索證制度。
⑼醫療廢棄物、醫源性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制度
四、各區衛生監督所上報給市衛生監督所創衛資料目錄
(資料上報時間:2005年9月20日前)
㈠傳染病衛生監督計劃總結(2003、2004、2005)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計劃
(2003年、2004年、2005年);
2.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年度總結
(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
㈡傳染病衛生監督技術規范文件
1.傳染病衛生監督工作實施方案;
(2003-2005年)
2.有關技術指導規范。
㈢衛生監督所傳染病防治執法監督(專題)相關文件(2003-2005年度)
一、尊重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需要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不足。只有當學生自己成為反思性的學習者時,他們才能真正進行有效的學習。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去反思自己的學習,幫助其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改革課堂――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的教學身份。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內容時,我首先播放了有關教材內容的投影片,并掛了幾幅漫畫:大資本家在操縱議會“熱鬧”地選舉。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資本主義民主的重要特點是什么?實質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大膽發言,把自己的想法、觀點都說出來了。最后我和學生一起歸納出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如教學“可持續發展戰略”內容時,我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按生源所在地把學生分組,每個小組選定一名組長,引導學生利用星期日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學生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城區學生討論“大豐二卯酉河流的變遷”,農村學生進行“大豐農村飲用水狀況調查”等,通過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四、授人以漁――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首先,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看”書。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其次,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都可以做為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結合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結合起來。如,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框教學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分析汽車價格變動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面對不斷下降的汽車價格,必須采取的措施;而對于家庭來說,隨著汽車價格的不斷下降,購買汽車也被人們納入了生活消費的內容。這樣,學生才會對思想品德課感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五、培養自學能力――全面提升學生主體地位
然而,隨著我市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發展給全市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帶來的壓力在進一步加劇,水、電、土地等要素供給壓力持續上升,部分區域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日漸惡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市建設的面臨形勢更加嚴峻,難度在進一步加大。主要表現為:一是水環境方面,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以及農業非點源污染依然嚴峻,主要湖庫、河流、河網的水質富營養化程度加劇,水質總體上逐年惡化,20*年*流域的水質達標率僅為80%,甚至還出現了水質性缺水現象;二是大氣環境方面,盡管總體良好,但是各種常規污染物濃度水平仍在逐年上升,酸雨污染問題突出;三是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垃圾填埋場、城市污泥的處理還沒有好的技術措施,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四是海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近海海域水質明顯惡化,鎮海、北侖港區的監港工業,以及象山港海域水產養殖對海洋水體的污染嚴重。
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全市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水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直接關系到生態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否能夠實現,關系到全市能否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多年來,我市一直重視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將*建設成為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系統服務功能強大,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人居和諧,生態文化繁榮,具有發達的現代產業體系、高度國際化開放格局、濃郁江南水鄉特色、適宜于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態型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目標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科研工作基本上處于被動跟蹤狀態,對全市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以及生態市建設中面臨的關鍵性技術還缺乏系統研究,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支撐能力不強,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生態市建設科技支撐能力。
二、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兩創”戰略,以《*市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生態市建設規劃》和《*市十一五環保規劃》為依據,以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標,針對*當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從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利用、大氣污染控制和廢氣治理、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環境安全與綜合管理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與示范工程,開發與推廣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成套技術、與工藝裝備,建立我市污染物控制、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管理科學決策技術體系,提出解決我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戰略思路和技術措施,為生態市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二)發展目標
計劃到2011年,通過本專項的實施,著力在5個重點領域組織實施20余個重大重點科技項目與科技示范工程,突破50余項關鍵技術,示范推廣100余項先進適用技術和成套裝備,顯著增強科技對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市建設的支撐能力。力爭到2012年,使我市COD排放指標下降,下降強度降至1.1千克/萬元GDP以下;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達到國家生態城市考核的水(環境)功能區要求,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爭取達到50%以上;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55天/年;工業固廢得到有效處置和利用,處置和利用率達到99%以上;全市生態社區(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環境優美鄉鎮達到80%以上。
三、重點研究領域和關鍵技術
根據專項的總體目標和生態市建設的實際需要,未來4年,我市環境保護科技專項重點確定5個方面的研究領域和關鍵技術。
1、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利用
農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農業排水污染控制技術;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技術;飲用水源地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流域非點源污染模擬和控制技術;農田N、P優化管理技術;水資源循環利用、點源污染控制技術;工業廢水處理新技術;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建設技術;湖庫生態控制技術。
2、大氣污染控制和廢氣治理
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源達標排放及污染物削減控制技術;燃煤設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同步控制與治理技術;工業排放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的控制技術;汞污染、二惡英、VOC等大氣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究;脫硫副產物(CaSO4、CaSO3)資源化利用技術。
3、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
固體廢物在社會循環與生態循環中的轉化形態與污染途徑識別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的產業化經濟技術政策和管理機制;工業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城市污水廠污泥減量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農村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4、環境安全與綜合管理
以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決策支持系統、數據庫、計算機網絡、虛擬地理環境等技術為核心的生態市規劃、評價與管理的信息與決策系統;環境質量評價與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環境質量監測和預警技術;危險化學品排放源調查識別及泄漏后應急評價與污染修復技術;環境容量與排污權交易相關的政策法律保障技術體系。
5、典型區域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舟山港海洋生態環境數據庫、生態環境質量動態監測與評價技術。港口海域突發性污染預警和遷移控制技術;象山港生態變遷、海域生態評價、納污總量控制和生態修復技術;典型灘涂濕地-杭州灣河海岸濕地生態保護與管理技術;生態社區(新農村)資源與環境建設模式支撐技術。
四、重點研究項目
圍繞專項目標與需突破的關鍵技術問題,按照支撐和引領相結合、研究與示范同步推進的原則,未來4年,全市著力組織實施20個重大重點環境保護科技項目與示范工程。
(一)水環境保護與水資源利用
1、飲用水源污染生態控制技術集成及示范工程
研究內容:調查、評價全市飲用水源水質現狀和成因,以及水體中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風險,研究典型庫區水質管理與預警模型;研究主要飲用水源地污染控制生態工程模式,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及農業污水污染控制技術的集成與優化方案;開展典型水源地小流域污染與水土流失的生態控制工程示范,研究各種技術措施對小流域污染與水土流失控制、脫氮、除磷、殺菌的效果及其機理;利用RS、GIS和在線監測及無線傳輸系統,研究環境因子對甲藻、硅藻水華形成的影響,開發甲藻、硅藻、微囊藻水華暴發預測、預警模型以及藻類暴發后的補救方法和應急措施;研究典型富營養化水源地水生物生態修復。
預期目標:提交《*市飲用水源污染控制與應急處理方案》及*市典型飲用水源水庫水質管理與預警模型;以小流域為控制范圍,建立污染控制與水土流失控制示范工程1個,日處理入庫水量100t/d;建立典型水源地水體生態修復示范基地1個,示范水體面積≥1萬m2;提供典型飲用水源污染控制工程模式或技術方案2套。
2、農田N、P管理與污染控制的關鍵技術和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通過農田N、P利用和作物生長過程的定位監測,分析農田N、P的使用、遷移、轉化和流失的規律;分析總結農田N、P轉化和利用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小區的定位觀測,通過農田N、P形態轉化和遷移的機理試驗,建立模擬農田N、P循環轉化過程的定量模擬模型;根據農田N、P的遷移、轉化規律的分析,在農田N、P的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上提出控制技術和減排方案;對已建立的農田養分管理與推薦施肥系統進行修正,同時集成農田N、P遷移轉化機理模型、作物生長模擬模型、農田灌溉預報模型和分布式面源模型,建立農田養分管理與污染控制信息化管理應用平臺。
預期目標:根據*市主要農田耕作制度的特點,建立農田N、P遷移轉化、農田水分管理、作物生長過程的模擬模型;提出主要農作制度下農田N、P優化管理的方案和減排方法;建立面源控制措施篩選的指標體系;建立研究區農田N、P管理和污染控制信息化平臺,并進行百畝田間示范試驗區建設。
3、*流域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及示范
研究內容:開發農田徑流氮磷污染控制技術,設計與優化農田徑流匯集與緩沖的溝渠系統;高效富集氮磷耐水本土植物的選型與凈化效果研究,開發去除氮磷的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技術;研究農村生活污水氮磷污染控制成套技術,開發管理方便、投資小、運行費用低和適用小戶型的污水處理設備與裝置;研究受污染農田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結合*土壤污染現狀提出實用、有效、經濟的解決方案;進行農村廢棄生活垃圾簡易填埋場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流域面源污染控制與管理政策體系框架及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科學管理措施。
預期目標:提供*市典型示范案例,農田氮磷污染物去除率達60-80%;生活污水要求BOD5、COD、TN和TP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中一級標準;提供不同類型受污染農田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提出農村廢棄生活垃圾簡易填埋場污染防治對策;構建流域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法規管理體系框架。
4、高難度廢水的處理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
研究內容:針對我市化工、醫藥、制革、印染、造紙等重點行業廢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種類多等特征,開展典型的工業廢水高效低費處理技術攻關,攻克高濃度、高毒性、高鹽分、難生物降解的有機廢水處理新技術,并開展示范工程建設。重點研究高氨氮廢水的處理技術和資源化、印染/造紙行業的中水回用技術、廢塑料清洗廢水處理技術和資源化、高效懸浮生物載體的研發及其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規模化養殖污水處理技術。
預期目標:針對以上不同行業的廢水,提出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運行可靠的處理工藝,確定最佳的運行參數、處理效率和經濟指標,并建設10個相應的示范工程,開發2種以上新型高效懸浮生物載體產品。
5、*市現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與尾水深度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現有污水處理工藝改造為多模式A/A/O工藝的關鍵控制參數與實施方案;活性污泥-生物膜法聯合工藝提高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的硝化功能與容積負荷的關鍵技術參數與實施方案;化學除磷與生物氧化耦合技術;研究填料低氧A/A/O改造工藝的實際應用效果與出水穩定性;好氧池溶解氧智能化控制與運行方式;現有尾水深度處理工藝的技術改進,解決中水異味、水質穩定性的技術方案;中水輸配與使用過程的水質安全性監測與評估體系。
預期目標:技術成果應用于*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中,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一級B排放標準;提出適合于際情況的升級改造技術流程與方案;建設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示范工程和中水回用示范工程;明顯提高全市污水處理廠脫氮除磷水平。
6、*市河流環境流量研究
研究內容:調查、收集相關基礎資料,在*市樟溪河環境流量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市河流環境流量機理研究、評價測算以及環境流量維護改善等問題;構建河段水文水利數學模型,并對所建立的模型進行相關參數的率定;結合研究區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生物生態與水文、水質綜合分析,確定各類生態環境需水范圍;根據各類生態環境需水研究成果,結合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和保護目標,以及地區發展相關規劃,探討保證流域生態環境需水、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的對策及措施。
預期目標:通過樟溪河環境流量課題研究經驗推廣應用,發展完善生態環境需水機理研究基礎理論;構建適合于*半山區(原)河流的環境流量計算模型和評測方法體系;提交*市河流環境流量研究報告。
(二)大氣污染控制和廢氣治理
7、*市重工業區大氣中惡臭污染物控制對策研究
研究內容:進行*市環境大氣中惡臭污染源調查,收集各類采樣方法的規范和資料,建立切實可行的采樣方法;按照惡臭分析的標準,建立大氣中惡臭監測技術方法,使實驗室分析測試人員正確熟練地掌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質量控制程序;利用感官測試法(三點比較式嗅袋法)或儀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GC、LC、IC等)對環境大氣中惡臭污染物各項指標進行全分析;研究編制惡臭污染控制的法規、標準和政策;探討惡臭污染的環境影響評價和控制對策等;確定大氣中惡臭物質的成分,摸清惡臭污染源,并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降低大氣中惡臭污染物濃度,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預期目標:配備高水平的惡臭分析儀器,建設惡臭治理實驗中心,完善實驗室能力建設,提高隊伍整體素質,豐富和健全*市環境大氣監測體系;建立環境大氣中惡臭污染物分析及防治方法;提交*市重工業區大氣中惡臭污染物控制對策研究報告,為環境大氣中惡臭污染物的監測和控制提供技術支持。
8、燃煤煙氣脫硫脫硝技術推廣及設備研制
研究內容:了解國內外煙氣脫硝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的發展趨勢,對目前國內處于試驗階段的電子束法、脈沖等離子體法和活性炭法脫硫脫硝技術,通過實驗室模擬分析,深入研究其反應機理、反應動力學的研究,為實現工業化應用提供充分、有利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對各種工藝應從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凈化率、裝置成本、運行費用以及副產物處理和二次污染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并結合我國國情,因地制宜,開發出能夠在燃煤鍋爐上廣泛應用的、高效、低耗能、易操作的同時脫硫脫硝工藝,為實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目標提供可靠的技術和裝備。
預期目標:了解摸清我國目前煙氣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的進展情況,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煤設施煙氣脫硫脫硝控制技術與裝置,進行技術集成和設備研制,重點開發結構緊湊、投資與運行費用低、效率高的新型煙氣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和設備,并建示范工程2個。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
9、*市簡易垃圾填埋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研究*市簡易垃圾填埋場的污染現狀,對其污染物產生途徑、污染類型、污染對象等提出科學的評估。探索簡易垃圾填埋場生態景觀與植被恢復、土地再利用途徑與技術,包括特殊環境下耐性植物的篩選與種間適配種植技術研發。根據*市簡易垃圾填埋場的污染特征,通過實驗室模擬分析,研究污染治理新工藝最新研究技術,建立簡易垃圾填埋場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預期目標:提交*市廢棄簡單垃圾填埋場的污染現狀和環境影響評估技術文件;開發出*地區簡單垃圾填埋場環境污染防治技術,提交相關技術文件;建立垃圾滲濾液治理示范工程,其環境治理水平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中的要求。
10、*市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及河道污泥資源化處理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調查研究*市城市污泥(包括城市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與河道疏浚污泥)現狀,了解污泥的性質、產生量、處理處置現狀并進行分類,對國內外其它城市現有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市的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城市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高溫好氧堆肥資源化關鍵處理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堆熟污泥回料關鍵技術、最佳供氧技術及策略、一次倉堆與二次條堆條件控制、溫度與濕度控制、堆肥一體化處理設備等關鍵技術,實現堆熟污泥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利用疏浚污泥及工業固廢制造保溫節能建材的關鍵性技術研究,提出最佳材料配合比、工藝流程與工藝參數。
預期目標:建立剩余污泥高溫好氧堆肥示范基地1處;將剩余污泥或疏浚污泥制成保溫節能建材,實現技術產業化;完成*市城市污泥現狀調查報告及國內外現有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對比分析報告;提供城市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方案2套、制定企業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
(四)環境安全與綜合管理
11、*市數字生態建設決策支持系統的開發與利用
研究內容:構建“數字生態”的框架體系,建立*生態市建設的決策支持系統平臺軟件,利用該平臺軟件,可增加專題數據、插入專業決策模型,從而快速地構建示范應用系統,同時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與共享,包括數據庫和數據共享平臺、生態建設決策支持平臺和平臺。在此基礎上提供管理者對*生態市建設進程中的重大生態和環境問題進行決策以及建設效益評估的會商決策平臺;并針對水環境污染物排放監管、水污染物減排和總量控制、污染事故預警機制建設的需求,建立基于GIS系統的水環境數據庫,發展基于GIS的的水環境安全監管和應急決策系統示范。
預期目標:將*生態市建設中的基礎信息進行“綜合集成”,構建*生態地理信息系統分布式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和管理,把社會發展模式與生態系統過程相聯系,建立各類管理和決策的應用系統,開發“過程模擬-評價-決策-可視”一體化的決策支持系統。開發自主知識產權軟件2-3套。
12、*市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環境監測組織機構;建立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環境監測方面的法律規范;制定環境監測評價的環境標準和相關規范;培養適用于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技術人員隊伍;選設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監測網點;構建先進的環境室內分析技術設備、自動監測設備及在線監測網絡;提高監測環境污染新問題和應急環境污染事故的應對能力;建立能滿足環境質量綜合分析的環境信息系統和滿足區域生態系統安全風險或預警評價的評估模型系統;研究環境監測運行機制。
預期目標:培養一支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技術人員,構建生態系統安全風險或預警評價的評估模型系統,編制《*市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和《*市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實施計劃》。
13、化學品泄漏后環境應急評價和化學污染環境修復研究
13-1、化學品泄漏后環境應急評價和環境修復研究
研究內容:建立*市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圍環境、氣象條件、水系情況等因素)和危險化學品使用單位數據庫,研究開展應急環境監測的布點原則、采樣分析方法、監測頻次等,采用理論分析、數值模擬等手段,提出各類事故污染范圍的確定、后果評價及應急處置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受損環境修復的措施和對策。
預期目標:掌握*市自然環境、主要化學危險品品種及使用管理情況,建立應急環境監測及后果評價的布點、采樣分析、監測頻次原則和方法,通過篩選確定環境污染后果評估數模,提出切實可行的應急處置和環境修復方法。
13-2、化學污染土壤評估及修復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綜合運用我國現有對污染土壤調查評估技術如國標、行業標準、行業規范等,對被化學污染的土壤進行調查評估,提出化工、農藥類企業污染場地分類方法與管理對策,并研究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學和生態(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復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等修復技術。
預期目標:通過研究提出化學污染場地的調查和風險評估方法,優化篩選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典型化學污染場地土壤污染修復實用技術,提出治理對策,恢復其生態功能對策和措施,為土壤環境安全管理和土地功能轉換提供技術支撐。
14、*流域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市面臨的艱巨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節能減排任務,借助排污權交易制度這種以市場為基礎的且被初步證明行之有效的環境經濟手段,從*市最緊迫的廢水COD總量控制工作入手,以*流域COD總量削減為目標,構建*COD排污權交易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調查研究*COD排污收費制度現狀,構建*流域COD排污權交易體系,經污染源分析及選擇,確定COD排放總量目標,進行COD初始排放權分配,制定排污權交易規則,構建排污監測系統模式、排污權交易平臺及排污權交易的監管體系和交易績效評價體系;確定*COD排污權交易類型和政府角色定位;研究*COD排污權交易配套政策與服務體系。
預期目標:在污染源系統調查和環境容量分析基礎上,建立*市*流域的COD允許排放量的分配原則和核定程序,構建*COD排污權交易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旨在保證排污權交易體系高效運轉的配套政策與服務體系。
15、*流域重點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推進計劃
研究內容:對*流域印染行業的重點企業進行清潔生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市印染行業生產技術特點以及環境保護對印染行業發展的要求,提出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根據印染行業清潔生產的評估體系對*流域重點印染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水平分析,并結合*流域工業污染源削減分配方案,制訂印染行業清潔生產推進計劃,確定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和源削減計劃。
預期目標:建立*市印染行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制訂印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推進計劃,推進*流域工業污染源削減分配方案;提出相應的考核措施和對策。
(五)典型區域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16、*舟山港海域環境監控體系及突發污染預警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建立*舟山港區典型海域的海水理化、石油、化學品、生物多樣性的特征數據庫;研究典型污染物來源快速識別技術與實時監控技術;進行海域典型污染物的遷移、轉運、擴散研究,建立能模擬港口泄漏化學品污染物及溢油污染擴散遷移過程的三維水動力模型;研究突發污染的預警與應急預案,建立典型污染物突發事故的仿真模擬系統;研究*港船舶壓載水外來生物風險及對策。
預期目標:建立1套*舟山港生態安全數據庫;建立30種典型有機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分析技術;建立10個重金屬的高靈敏度分析技術;建立2-3個重點污染源區域的現場在線檢測新技術;建立2-3套應急預案,提供相關應急處理的技術示范;構建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成1個港口海域生態環境安全研究平臺。
17、象山港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
針對象山港目前富營養化、熱電廠溫排水對區域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港內圍墾工程及港內工、農業生產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等熱點和難點問題,調查象山港熱電廠鄰近水域環境生態基礎信息,研究和建立基于靈敏指標的區域海洋環境生態損害精確評價指標體系和海洋環境生態修復綜合技術;研究象山港高溫期大型海藻的生態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分析象山港水動力變化規律,建立涵蓋整個象山港在內的三維數值模式,并利用三維數值模式計算分析已有和擬建圍墾工程對象山港水動力影響;研究象山港區域海洋納污總量控制技術。
預期目標:建立熱電廠鄰近水域環境生態基礎信息數據庫;確立生態損害的物化和量化精確靈敏指標體系和1-2項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生態修復技術;建立不同水溫(6℃-30℃)環境下海藻間養、輪養新模式以及海藻與魚類生態養殖模式各1套;建立三維數值模式;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區域環境容量優化分配方案和區域海域污染物排放總量、總量控制與分配方案。
18、東錢湖生態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
研究內容:以改善東錢湖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為目標,在充分了解東錢湖水資源、水環境、生態環境狀況、污染狀況以及漁業養殖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研究的成果,進行東錢湖環境容量研究;選擇合理的環保底泥疏浚,控制內源污染;通過針對性的生態修復試驗,從生態系統角度,重建水生生態系統結構,恢復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河口區湖泊生態系統生態經濟價值;建立東錢湖水域管理政策框架體系。
預期目標:經過調查研究,得出已實施措施的效果與存在的問題;通過針對性的生態修復試驗,完善目前的生態修復方案;提出更全面更完善又切實可行的東錢湖綜合整治措施。
19、*市灘涂濕地可持續發展管理研究
研究內容:調查和獲取濕地的相關生態、環境、地貌因子等數據,實現各類生態資源數據庫的集成,建立灘涂濕地GIS管理系統;進行灘涂濕地演變趨勢分析、濕地生態功能評估、灘涂濕地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具體方案。
預期目標:建立灘涂濕地GIS管理系統;灘涂濕地演變趨勢分析;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制訂灘涂濕地動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具體方案與措施;灘涂濕地動態保護與利用方案實施的管理措施研究。
20、*市生態社區(新農村)資源與環境建設模式支撐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內容:從*市生態社區(新農村)的建設要求和發展現狀出發,針對新社區(農村)建設過程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和技術瓶頸問題,把“節能、節水、節地、治污、循環利用”等生態技術要素融入社區(新農村)建設中,進行關鍵性支撐技術的研究開發、技術集成與示范,全面推進*市生態社區(新農村)資源與環境建設的水平。重點開展*市社區(新農村)環境與資源現狀調查研究、社區(新農村)優質雜排水深度處理中水回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社區(新農村)及小城鎮生活污水實用型處理技術研究及示范、社區(新農村)廢棄物綜合利用及資源化處理技術研究。
預期目標:提供*市社區(新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調研報告;開發適合于社區(新農村)推廣使用的優質雜排水深度處理中水回用技術;開發適合于社區(新農村)以及小城鎮地區的半集中式污水處理模式及工藝,形成技術規程,建設2-3處示范工程;解決*新農村廢棄垃圾堆場的污染問題,建設生態修復示范工程2處。
五、創新平臺建設
以支撐科技發展、改善創新環境、提升研發水平為目標,加快構建適合我市環保科研發展和資源共享的環保科研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重點建成四大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平臺。
1、加快建設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依托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加快建設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增強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服務全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市建設的能力為目標,不斷加強對研究中心的管理和指導,推進研究中心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加大對研究中心的經費投入,不斷完善實驗裝備。力爭將中心建設成為我市工業水處理、水生態修復、煙氣脫硫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等多環保領域的技術創新高地和創新源頭。
2、組建*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科研重點實驗室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下簡稱“POPs”)是對人類生存威脅最大的一類污染物之一。我市目前擁有眾多化工企業(如鎮海煉化、臺塑臺化、LG甬興等)和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碼頭,在給我市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力的同時,其產生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我市環境安全的威脅正在逐年增加。根據我國履行POPs公約和全國POPs調查、土壤調查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在依托市環境監測中心現有檢測和科研力量的基礎上,著手組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開展POPs的檢測、監測以及安全處置和科學管理。
3、啟動建設*市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依托*大學并聯合具備設備生產能力和良好經濟技術實力的環保企業,啟動建設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著力在工業廢水和含持久性污染物廢水處理、工業中水回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飲用水安全領域開展技術研究,為農村、社區生態建設提高關鍵工藝和與成套設備;為企業污染控制提供工程工藝設計、技術檢測服務推動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
4、培育發展環保技術咨詢服務平臺
以現有*市環境工程技術評估中心、環境影響評價咨詢機構、清潔生產審核中心、環境監測中心等為依托,培育發展一批環保技術咨詢服務平臺。運用共建共享的機制,對大型科研儀器與設備、環境科技資源、網絡資源等進行戰略重組與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體系完備的技術保障服務系統,增強服務平臺對企業和個人的數據、技術和人才共享服務,為環境科技發展提供技術咨詢和技術支持。
六、分年度計劃安排
實施年限:20*年6月~2010年12月
20*年6月~20*年12月:編制年度項目申請指南,啟動第一批7個左右專項重點項目,2~3個重大項目。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啟動第二批7個左右專項重點項目,2~3個重大項目。開展第一批重點項目的中期評估,并根據評估情況予以適當調整。
2010年1月~2010年12月:啟動第三批6個左右專項重點項目,2~3個重大項目。前幾批重點項目結題驗收,總結實施經驗;開展示范推廣、應用;“十一五”總結,績效評估。
七、組織管理與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環保局成立專項領導小組,領導本專項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協調處理專項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各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環保部門,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有關企業要積極參與專項的實施,實行市縣聯動、部門互動,共同組織實施專項中的重大、重點項目。領導小組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總體方案和實施計劃的制訂,各項目的組織評審、咨詢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推薦與遴選,指導監督重點項目的組織與實施,開展項目的中期評估和績效考核。專項中明確的重點項目在組織方式上實行課題制和首席專家負責制,以擇優委托或公開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會對環保科技的投入,著力改善投融資環境,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市科技三項經費、環保專項資金等經費將作相應安排,支持本專項的組織與實施。各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環保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本地區開展的重點項目。進一步樹立企業是創新主體的思想意識,加強企業對本專項的科技投入,凡參加承擔本專項實施的示范企業,要求企業科技投入經費不低于財政科技投入的經費。
3、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將專項的實施與人才使用、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鼓勵科研院所及相關高校、企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及各類研發人才,增強我市環境科研技術力量,力爭形成一批從事環境技術研發、示范和應用推廣的環保技術骨干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