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近代史論文

近代史論文

時間:2023-02-06 09:18: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近代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近代史論文

第1篇

籍貫為浙江溫州,然無經商潛質,只有讀書心性。2010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法律史、法律社會學和法學學術史,倡導跨學科研究風格。

發表有中英文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有專著《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以及《司法、政治與社會:中國大陸的經驗研究》《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國(當代臺港卷)》等多部編著。

好書推薦

《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美]黃宗智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殺千刀:中西視野下的凌遲處死》,[加]卜正民、[法]鞏濤、[加]布魯著,張光潤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美]孔飛力著,陳兼、劉昶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日]寺田浩明著,王亞新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社會權力與法律文化:晚期的訟師》,[美]梅利莎·麥柯麗著,明輝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國律師(1912—1937)》,孫慧敏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鄉村江湖:兩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陳柏峰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新垣平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中國訴訟社會史の研究》,夫馬進編,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

Legal Orientalism: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Modern Law, Teemu Ruskol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期組稿

章永樂:《后知后覺者中的先醒者——評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支振鋒:《法治轉型與國家能力》

侯猛:《法律職業與國家建設》

第2篇

摘要:梁啟超是我國近代史上論古衡今的大學者。本文主要根據梁啟超飲冰室藏書的實用性、文化性、傳統性對其圖書館學理念進行了深入闡述。經過飲冰室藏書的文化積淀,梁啟超的圖書館學理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超前性,他不但開天辟地地提出“文獻學”這一詞語,更是積極倡導建設“中國圖書館學”,促使目錄學獲得突破性發展,并構建了嶄新的圖書分類體系。

中圖分類號:G2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2)01-0135-03

梁啟超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民國”十八年(1929),祖籍廣東新會,別號飲冰室主人,是我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風云人物。世人對梁啟超的印象一般都停留于戊戌變化這一層面。殊不知梁啟超自幼飽讀詩書,學富五車,還是一個通古論今的大學者。梁啟超在我國近代史學術研究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寫的論著至今為止還具有較大的思想價值、實用價值,在學術研究界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這足以說明梁啟超在我國近代學術界的卓越地位。可是對于梁啟超的飲冰室藏書以及圖書館學理論世人卻知之甚少,梁啟超的飲冰室藏書特點鮮明、與眾不同,并助其形成創新型圖書理念,推動了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大力發展。

1飲冰室藏書的特點

1.1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我國近代藏書承襲宋朝之風,喜好精裝,而對常用文獻或有關科學技術的書籍頗不重視。而梁啟超則因好學而好書,與一般藏書家專于鑒賞古本不同,拋卻陳風陋習,對那些注重外在包裝,卻忽視內容實用價值的藏書方式極為鄙視【1】。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梁啟超的飲冰室藏書與世俗藏書迥然不同,不刻意追求刻印精美的古籍,而是注重收藏文本的實用性。因此,飲冰室藏書雖達十余萬卷,大多皆是清咸同光宣及民國初期的通行本,甚少有明朝的精品刻板,宋元本則未有入藏。文獻內容皆是與近代社會發展形勢以及科技有著密切關系。此外,飲冰室藏書還收集了大量的實用外文書籍,以日文書居多,且多為具有實效性的改革創新之作。可見,其藏書目的既沒有崇尚注重外在包裝的精品書籍,也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而是集中外實用之書,和傳統的藏書目的有著天壤之別,體現了其經世致用的藏書原則以及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趨勢。

1.2體現出與眾不同的“治學”藏書文化特色

梁啟超一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這與其飲冰室藏書資源的豐富、種類的齊全有著很大關系。而這種得天獨厚的文獻資源對梁啟超撰寫論著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每當梁啟超才思涌泉想就某一問題進行專項研究時,飲冰室藏書的資源皆能滿足其寫作需要,令其在論著撰寫中左右逢源、自由馳騁,撰寫速度之快令人甚為驚嘆。譬如梁啟超撰寫《歐洲戰役史論》一書,充分利用飲冰室藏書的豐富資源,僅用十天時間即定稿成書,撰寫之快令人嘆為觀止。深究其因,飲冰室藏書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縱觀梁啟超一生在學術研究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史學、諸子百家、佛學、清代學術研究四個領域,因此在飲冰室藏書中上述文獻較多,這不但反映了梁啟超對飲冰室藏書的充分運用,而且也突出體現了飲冰室藏書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色。

1.3藏書中舊藏珍本、獲贈之書頗多

我國歷代藏書家喜好收集前人舊藏,而飲冰室藏書也充分繼承了這一特點。譬如梁啟超甚為崇拜力主新式學風的晚清學者陳灃,并自稱為其弟子,在教學期間力薦學生閱讀陳灃的論著《東塾讀書記》。而收藏在飲冰室中的著作《夢溪筆談》也是陳灃的舊藏,對此書籍梁啟超視其為珍寶【2】;再如飲冰室收藏的《絕妙好詞箋》(宋朝周密輯)也是陳灃早年之舊藏,而梁氏得之深感幸運;還有藏書中的《路史》(宋朝羅泌輯)也乃清朝漢學家惠棟之舊藏,且該書中每冊都印有惠棟的姓名,并整書界被圈點,其中有手批條注一百六十條,校補注釋十三條。得此珍本梁氏徹夜難眠。飲冰室藏書不但舊藏居多,而且贈書頗豐。梁氏曾在講學期間曾聽得歐陽竟無有關佛學的講座,深有心得,并就佛學問題向竟翁請教,深得歐陽竟無好感,隨之竟翁乃贈梁氏頗多佛學珍本,被藏之于飲冰室。譬如飲冰室中的《解深密經疏》、《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皆是歐陽竟無所贈。

黃琦琨:梁啟超飲冰室藏書及其圖書館學理念研究綜述

2梁啟超的圖書學理念

梁啟超通過獨具特色的飲冰室藏書,不但豐富了學識,而且還令其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圖書學理念,具體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2.1對文獻學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梁啟超的圖書學理念是以精準、實效、齊全作為根基,其重點是為學術研究者撰寫論文提供文獻資料參考,最終形成完整齊備的中國圖書館學。梁啟超通過苦心經營飲冰室藏書令其在寫作論著時妙筆生花,思想深邃,此外更對其創新型圖書學理論的形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長期的藏書實踐中,梁啟超開天辟地地提出“文獻學”這一詞語【3】。文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并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展。而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獻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即使從孔夫子整理四書五經開始,迄今為止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是卻只有梁啟超于一九二年在《清代學術概論》中開創性地使用了“文獻學”這一詞語。三載之后,梁啟超又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再次提到“文獻學”一詞,并進一步指出廣義的史學就是“文獻學”。而梁啟超的這一創新觀點也被后代諸多學者認同,即“文獻學”是探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依據,具體的工作即是校對勘正、解釋文句;除去雜質、留取精華;除掉虛假、抓住事實等,為各學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并非是一門具體的學科。梁氏的這一觀點不但對文獻學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也推動了近代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

2.2積極倡導建設“中國圖書館學”

通過飲冰室藏書的文化積淀,使梁啟超在圖書學理念上走在時代的前端。一九二五年梁啟超在“中華圖書館協會”的成立大會上率先指出:本協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梁啟超認為我國圖書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西方國家的文獻書籍有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在文獻歷史、文獻性質上【4】。此外,我國的讀者和西方國家的讀者在文化涵養以及文化理念上也不同。對此他認為我國圖書館須用現代化的理念去整理,并在圖書館學中形成一個獨立的新學科,梁啟超也因此成為第一個提出“中國圖書館學”理念的學者。此后,他在《圖書館學季刊》中進一步指出:雖然圖書館學理論具有相通之處,可是我國圖書卻有著和西方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國圖書館學的構建必須在通用原則上結合具體國情創建富有中國特色的圖書管理模式【5】。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梁啟超試圖構建具有民族文化意蘊的圖書館學校,讓校館融為一體,使學生既能學習圖書館學的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最終讓圖書館學校把中國式的圖書館學理念不斷發揚光大。雖然他的這一設想因為種種原因并未實現,但他的這一理念卻被后人所繼承并付諸實踐,而梁啟超在當時卻能高瞻遠矚地預料到我國圖書館學未來的發展趨勢,足見其在圖書館學理念上的超前性。

2.3促使目錄學獲得突破性發展

梁啟超經過在飲冰室藏書中多年的實踐不斷完善其圖書館學理念,并讓目錄學從附屬工具性的地位中獨立發展成一門完善的系統學科。梁啟超認為國家要富強,必須多翻譯歐美科技方面的書籍;青少年要形成獨立自主的創新觀念,須多讀歐美勵志方面的書籍。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梁啟超開始針對外來翻譯書籍大力開展宣傳、編目、評論介紹等各項工作【6】。其中主要的論著有《西學書目表》、《西學提要》、《讀西書法》等。梁啟超在繼承我國傳統目錄學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深入闡釋了在論著撰寫、學術研究中目錄學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具體表現如下:(1)目錄在深入了解古今中外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工具作用。梁啟超認為世間文獻資源猶如煙波浩渺之大海,個人受精力和時間的限制無法悉數閱讀。而瀏覽書目便可了解古今中外論著之梗概,達到通古論今之境界。(2)目錄是論證文獻丟失與否、勘察時代治學態度的重要工具。梁啟超指出目錄可以對某一古代文獻的存亡情況據實考證,同時又能通過某類書在某個時代的多寡而辨別那一時代的治學態度。(3)目錄能為讀者訪求書籍提供方便、并加快文獻流通的速度。在梁啟超的心中,任何珍稀書籍但凡通過目錄皆能滿足訪求者的需要,而且還能促進文獻資料的流通。(4)目錄能從微觀角度區分不同專業的書籍。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學術研究的類別日益微觀化,各類專業書籍也日益增多,無形中給人們查找專業性的參考資料增加了難度,但是目錄的運用則能讓人們迅速區分各類專業書籍,辨析流別,迅速定位至所需文獻,可謂方便之極。

2.4構建了新的圖書分類體系

梁啟超在飲冰室藏書中的長期實踐讓其對圖書文獻資料的分類以及著錄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對古代到近代的圖書目錄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分析,認為古代傳統的圖書分類形式(根據經史子集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集的分類)缺乏一定的嚴謹性 ,且認為這種書目分類方式過于泛化,不利于學術研究的開展。對此,他進一步指出文獻資料的分類與學術研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并對古代各種圖書目錄的分類情況從微觀角度進行了仔細的探究,提出了創新式的書目

分類理論和方法。而這一新穎的分類理論在他翻譯的歐美書籍以及日本書籍的分類上有著尤為明顯的體現。一八九六年,梁啟超撰寫了《西學書目表》一書,在該書中他把當時那個年代翻譯的歐美書籍寫了一個總的圖書目錄,但這個書目和我國傳統的四部分類完全不一樣,他別出一格的把所有歐美書籍分為學術、政治、宗教三個大的類別,并從微觀角度將其分為二十八個小類。這種從宏觀與微觀角度設置大小書目的分類方式是建立在各學科、各門類內在聯系的基礎之上的,完全符合圖書分類發展的趨勢,表現出較強的合理性與可操作性。此外為了有效防止在書目的分類過程中出現分歧,梁啟超經常給各類書目進行明確的定義,對多主題文獻書籍的歸類問題提出了與眾不同的分編方法與原則。凡是某一書籍能歸為兩類,他則按“因其所重”的原則對其分類;對某些多主題并行的書籍倘若按重點主題的原則無法歸類的,他也確定了歸類的方法,并闡述了理由。譬如對于《色相留真》一書,他就強調了該書只能歸于工藝類別,不能歸于光學類別,并闡釋了分類的緣由。縱觀梁啟超“因其所重”的圖書分類原則究其本質則是某一書籍倘若牽涉到兩類學科,一般皆是按其內部的重點關系區分,至今為止這種圖書分類觀點還在當代圖書分類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梁啟超卻在那一年代能提出如此超前性的觀念,實屬不易。

3結語

總之,梁啟超飲冰室藏書正是因為具有標新立異的個性化特色、較強的實用性、濃郁的民族文化意蘊才在中國圖書館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梁啟超也正因在飲冰室藏書的文化底蘊中形成了超前的圖書館學理念,為我國近代圖書館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雨.梁啟超飲冰室藏書開拓性之探微[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4).

[2]金性堯.梁啟超飲冰室藏書之探究[J].讀書,2010(8).

[3]彭樹欣.梁啟超的“文獻學”概念的歷史地位和影響[J].圖書館論壇,2010(6).

[4]朱蘇南.梁啟超圖書館學理念發展的探索及其意義[J].鐵道師院學報,2009(3).

[5]梁啟超.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會演說詞[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25(“民國”十四年).

第3篇

關鍵詞:史料;史料實證;初中教學

中學歷史到底教什么?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認為歷史不僅是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教會學生記憶。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歷史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讓學生知道史料就是歷史的證據。學會提取整理史料中的信息,學會判斷不同類型史料的價值,培養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下面筆者從四個維度對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進行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的必要性

中國近代史學家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史料為史之細胞,史料不具或不解,則無復史之可言。”著名史學家傅斯年先生也曾說:“史學即是史料學”,歷史是基于史料證據和視角的解釋,這足以證明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生步入初中后,開始接觸歷史,在他們走進歷史殿堂之初,培養這樣的史料實證意識至關重要。其次,《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學生應該了解歷史多種呈現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述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境想象。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高中歷史學科課程標準(討論稿)》中提出歷史教學中必須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核心方法便是進行史料實證。再者,史料實證在現目前的中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檢測學生知識水平掌握程度的試題當中,材料分析題的比重也在逐步加大,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已成為趨勢。為適應中高考的需要,歷史教學中也應該貫穿史料實證教學。

二、史料與史料實證的理解

要發揮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史料。史料是那些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能幫助我們認識、解釋、理解和重構歷史發展過程的痕跡,包括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按照史料的價值不同,史料分為原始史料和間接史料,當然原始史料的價值遠遠高于間接史料。在對史料進行甄別時尤其應當注意文學作品、影視劇、學者的論述,雖然可能包含歷史信息,但他們不能作為史料使用。其次,史料實證是指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處理史料的方式方法。學生應該學會對史料進行辨析,對史料作者意圖進行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從真實可信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據此得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三、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教材中的內容敘述就是歷史知識,而選入教材的史料,即一般課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裝飾性的,通常只涉及文義說明的問題,僅僅被賦予例證的角色。因此,所有的教學活動基本上都是圍繞教材進行的,教師“教教材”的授課方式將歷史課堂變成了讓學生被動接受現成歷史結論的場所。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要求培養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歷史教學不能再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的歷史觀點、歷史結論,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它們,而是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上。歷史的不可再現性決定了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教學真正是“透過史料”來認識歷史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廣泛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不斷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去閱讀一封幾百年前寫下的書信、觀看色彩斑斕的歷史圖片、觀察出土的陶瓶碎片等大量未經過加工的史料,都能使學生近距離觸摸歷史。這樣做,要比單純講授教材知識點更容易吸引學生,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從而逐漸幫助學生正確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史意識。更重要的是能通過對這部分史料的閱讀、分析,使學生掌握處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和探究歷史知識的基本方法,獲得探究新知識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史料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已經不再局限于作為課文內容的例證而存在,而變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種“載體”和重要途徑。例如在執教川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時,我會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到的刊物《新青年》從1915年第一卷第一號到1919年每一期的電子版,并且會進行篩選,選出對學生理解核心思想有幫助的目錄以及其中的篇目。學生通過這些歷史的文字史料,能夠直觀的從中感受到這些歷史先輩在那個時期的思想。當然由于年齡和知識面的限制,大多數中學生可能對閱讀一些簡短文字史料、歷史圖片表現出興趣,但很少有學生具備研讀專業史料、處理史料的能力,更不能從閱讀史料、歷史論著中去總結出相應的歷史規律。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能夠靈活的運用各種類型的史料進行教學,更需要培養學生積極的研讀史料,自主探究新知識的能力。我校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特開設有各類選修課程。在我的歷史選修課程中,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尋找、研讀、處理史料的能力。我會合理安排一系列實踐探究活動,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比如歷史小論文、歷史手抄報、歷史課本劇、歷史辯論賽等多種活動,讓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報刊雜志、實地考察、當事人的回憶等方式收集史料,尋找各種證據再現真實歷史,形成“史由證來”的意識。當然,學生搜集整理史料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例如我曾經給初一的學生布置了兩次辯論賽,主題為《評價秦始皇的功與過》與《評價武則天的功與過》;也讓他們表演過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劇《三顧茅廬》等。當然可能他們的結果顯得稚嫩,但正是在他們尋找、研讀史料,教師指導的過程中,做到“從史料中來,到史料中去”,并且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注意教會學生辨別史料的真偽,分析史料記錄者的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品嘗到自主探究問題的樂趣,也可以從中感悟和掌握如何看待、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實現從單純獲取知識的目標向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的更高目標的飛躍。

四、培養學生史料意識,逐步掌握史料分析方法

第4篇

【關鍵詞】哈羅德?英尼斯 時間偏向 空間偏向 傳播思想

一、哈羅德?英尼斯生平及學術成就

哈羅德?英尼斯(Horold Innis,1894-1952),1894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鄉村的一個浸禮教家庭。受宗教環境熏陶,個人主義和政教分離觀念是童年英尼斯最早確立的信仰,直至影響其一生的學術追求。

根據學術視野的不同,哈羅德?英尼斯的一生,先后可分為 “作為經濟學家的英尼斯”和“作為傳播學家的英尼斯” 兩個不同階段。“作為經濟學家的英尼斯”其學術成就集中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長期的田野調查、超強的綜合整理能力,使他成為當時加拿大著名的經濟學家。這一階段其主要著作有《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加拿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問題》、《現代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等。“作為傳播學家的英尼斯”從1940年起將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傳播學史論研究,英尼斯把傳播媒介放在社會歷史運轉工具的宏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開創了后來蔚為壯觀的媒介環境學派。這一階段其主要著作有《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向》等。

二、哈羅德?英尼斯的傳播思想

(一)英尼斯的“大媒介”觀念

一般認為,英尼斯是“泛媒介論”者。他認為,凡是能夠負載信息的物質都是媒介,媒介的含義應該非常廣泛。除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英尼斯所認為的媒介,還包括石頭、教堂、圖書館、莎草紙等幾十種之多,甚至把貨幣、高樓大廈也納入其中。他的著述中還隱含著一種思維,即把口語、字母表、詩歌、戲劇、法律、哲學、數字、廣告等也看作一種媒介,因為它們能夠反映某些歷史時期的文化和社會思潮。

英尼斯認為媒介性質決定內容特征。媒介性質不同,其傳遞的內容和對使用者的要求也存在差異,新的傳播媒介不僅能產生新的內容形式,也能改變人們使用媒介的方式。新媒介出現伊始,會使用己有媒介的內容,但當新媒介的長處和短處被使用者熟悉了解后,就會發展出相應的新的表達方式。①

此外,英尼斯強調,每一種媒介都有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征,有其長處和短處。每一個社會都會有多種媒介并存,它們共存時既能彌補彼此性質上的差異,也能抵消彼此的功能。社會上主導媒介和非主導媒介之間的競爭從未間斷,而一個穩定的社會需要認識不同媒介的價值,在媒介的使用上保持平衡。

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新文明的誕生――以媒介作為文明分期的標志。英尼斯以媒介為考察文明興衰的工具,將漫長的歷史劃分為9個部分: A、埃及文明(莎草紙和圣書文字);B、希臘/羅馬文明(拼音字母);C、中世紀時期(羊皮紙和抄本);D、中國紙筆時期;E、印刷術初期;F、啟蒙時期(報紙的誕生);G、機器印刷時期(印刷機、鑄字機、鉛版、機制紙等);H、電影時期;I、廣播時期。同時,他還有一個簡化的版本:“為求方便,我們可以把西方歷史分為文字和印刷兩個時期。”值得指出的是,無論采用哪種分期方式,英尼斯論述重點都是歷史上各帝國和文明中占主導地位的媒介。他的研究通過分析主導媒介性質及主導媒介對文明的影響,旨在探尋人類文明興衰的內部機制。

(二)傳播偏向論

英尼斯從媒介和權力機構之間的關系出發,提出了“傳播媒介具有偏向性”的理論:任何特定的傳播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有其偏向性。舉例來說,羊皮紙、石塊等重型的材料是“偏向時間的媒介”,由于這類媒介與具體物質緊密相連,因此它傾向相對穩定的政治集權。相反, 諸如莎草紙則屬于“偏向空間的媒介”,它更易于促進世俗關系朝政治分權方向發展。

從文化角度來講, 時間文化是信仰的、來世的、禮儀的和道德的文化;空間文化則是世俗的、科學的、物質的和不受約束的文化。時間意味著神圣、道德和歷史,它與等級體制和集權化宗教形式有關。空間則意味著現在和將來、技術和世俗,意味著帝國的興起、擴張,它與現實的世俗政治權力有關。顯然,在任何文化中,這兩種價值觀念交織在一起,一顯一隱發揮作用,若一味地偏向時間或空間就會造成社會動蕩。一個穩定的社會應該在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之間尋求某種平衡。然而長期以來, 西方國家感興趣的始終是領土擴張,西方文明違背對時間的延續問題,一味地將文化同一性強加于異國人民。保持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的平衡是克服西方文明危機的關鍵。顯而易見,英尼斯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播偏向論”來提醒西方人在考慮媒介對各種文明的意義時, 務必采取更加謙遜的態度來正視自身文明的偏向及特征,并努力克服。

(三)知識壟斷

英尼斯把“壟斷”這樣的經濟學術語應用于文化傳播領域,深入研究了傳播媒介之于知識的控制及其背后的權力運作。知識壟斷與商品壟斷類似,意味著人類知識及話語權的獨攬。與金融寡頭類似,知識寡頭擁有對世界的唯一解釋權,由此形成被某一部分人所獨有的政治威權和文化權威。

英尼斯強調,形成知識壟斷的兩個條件是:一是主要媒介的占有,二是媒介使用技能的掌握。他說,“一種書寫的復雜系統成為一個特殊階級的所有物,并且傾向于支持特殊階級。”媒介是權利的工具,傳播是思想的擴張。回顧西方近代史,口語社會的口頭傳播,成就了具有超群記憶的人。文字的出現,使識文斷字的讀書階層成為文化精英。印刷文明又使神權式微,人權彰顯。這種知識壟斷的形成依賴于傳播媒介的以下潛質:不同的媒介對使用者的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相對稀缺、不能廣泛傳播的媒介或需要特殊編碼和解碼等技巧的媒介很可能被擁有權力和資金的上流階層所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英尼斯指出:現代社會知識壟斷并沒有消失,而以更隱蔽的形式存在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上的媒介資源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仍然需要掌握專業的技巧才能使用。雖然人們接觸媒介的機會增多,但是缺乏控制媒介和反饋信息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重要的社會資源,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政府組織和商業組織對傳播的控制日益加強,知識壟斷的機制已經根深蒂固。 ②

(四)西方文明危機

英尼斯發現,媒介的變革與傳播的進步,并不必然帶來文明的進展與興盛。反而在很多情況下,導致文明一蹶不振。他在《帝國與傳播》的“作者前言”中開宗明義地斷言:“我認為,一切文字的著作,包括鄙人這一本,都對口頭傳統的活力和文明的健康,構成威脅。如果它們挫傷了人們對文化的興趣,其危害會更加嚴重。”

英尼斯贊美古希臘文明早期的口語傳播“最終使城邦和宗教結成一體”,而中晚期“文字的廣泛傳播加深了城邦之間的鴻溝,加快了希臘文明的瓦解”。進而提出西方“文明危機說”。他表示,西方文明以及這種文明主導下的全球一體化文明,正遭遇著史無前例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全局性、本質性的結構性的失衡與危機。在西方文明中,穩定的社會需要這樣一種共識: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維持恰當的平衡,時間偏向的文明和空間偏向的文明的平衡。

英尼斯認為,現代媒介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它們擴大了接收的范圍,卻縮小了反饋的能力,大量受眾在現代傳播機器面前失去了參與討論的權力,現代媒介產生了控制巨大空間和龐大人口的潛在力量。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等大眾傳播的出現使以互惠性,反饋性為特質的傳播,被扭曲為單向度、強勢階層對弱勢階層、強施文明對弱勢文明、過分的文明需求對自然生態的奴役、掠奪、摧殘以及思想上和體制上的僵化。這種奴役、掠奪、摧殘和僵化,不僅是構成各種社會危機與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更成為各種文明停滯、動蕩和衰落的主要原因。與傳播技術發展相對的,是當代西方文明偏向空間,忽略時間的趨勢。國家感興趣的始終是領土的擴張,是將文化同一性強加于人民。③

在對西方文明的危機表示悲觀的同時,英尼斯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通過政治、遏制技術社會的擴張主義傾向、在現代技術之外創造民主討論與參與的途徑,才能控制技術的偏向;只有通過發展道德力量去與物質科技的力量相抗衡,才能阻止現代社會中文化的消亡。

三、英尼斯傳播思想評析

(一)英尼斯傳播思想的開拓意義

1、開創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確立了獨特的研究視角。英尼斯在傳播學研究中開創性地運用了宏觀歷史的研究方法,它后來成了媒介環境學派大家慣用的方法和一大理論特色。美國傳播學者凱里這樣評價:“在美國還沒有其他人這么做的時候,英尼斯為傳播研究提供了一種學術探討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歷史的、經驗的、解釋的和批判的。”④

2、英尼斯提出的一系列理論研究命題,構成了媒介環境學派的研究主題,對后來的研究深有啟發。英尼斯提出了集中化和非集中化問題,成為此后的研究關注的焦點;“媒介偏向論”指導產生了麥克盧漢的感官偏向,梅羅維茨的場景偏向;他還提出:“在一種傳播形式主導的文化向另一種傳播形式主導的文化遷移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動蕩。”這一思想也給后來者以豐富的靈感。麥克盧漢對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沖突的準確預測,梅羅維茨提出的印刷場景和電子場景相遇時地域感的消失,都映照出它的影子。

(二)英尼斯傳播思想的缺陷

首先,傳播是創造和維系社會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或最重要的手段。英尼斯過分強調傳播對社會的重要性,與社會互動論的辯證視角存在很大差異。

其次,實踐證明,傳播技術作為傳播中介,并非在各個方面都有助于有效傳播,中介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可能是溝通上的障礙。現代傳播技術在征服空間與時間上確實比以往的傳播方式更為先進,但很難說它一定比面對面的傳統傳播方式更有效。⑤相反,在社會現實中傳媒通常影響人際溝通的順暢,尤其在網媒出現之后。

最后,傳播技術的使用者或使用情境會因人而異地左右傳播技術的運用,英尼斯傳播思想中并沒有包含這種動態的思維。事實證明,媒介使用不當引發的問題會是災難性的――二戰中,法西斯國家對媒介的運用不可謂不成功,但它帶來的卻是社會的退化,而不是人民所期待的充分民主。

在傳播技術領域,英尼斯和他的“門徒”麥克盧漢及其追隨者一般被稱為“媒介環境學派”或“多倫多學派”,他們的思想早己越過美加邊界,對現代傳播理論和傳播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英尼斯的傳播思想提醒我們,在享受傳播技術帶來的超越時空的便利時,要充分認識到平衡使用偏向時間和偏向空間的傳播技術的重要意義;針對現在“比鄰似天涯”的人際冷漠,重視口語傳播、面對面交往的價值;注重媒

介形態本身極其周圍環境中制度系統的影響,這對于傳播媒介和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①②唐克軍,《哈羅德?英尼斯的傳播思想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③毛峰,《文明傳播的偏向與當代文明的危機――伊尼斯傳播哲學中的歷史智慧》,《史學理論研究》,2005(2)

④【美】羅杰斯 著,殷曉蓉 譯:《傳播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512頁

⑤胡翼青,《試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與傳播學技術主義范式的建構》,《國際新聞界》,2006(8)

第5篇

我們前面提到,真性霍亂在嘉道之前,就有可能傳到過中國,但卻未能生根、蔓延。不過這一次顯然沒有這般幸運。自1917年在印度大流行并向外流傳后,這一冷面殺手就在世界各地開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肆虐。包括江南在內中國也概莫能外。根據已有的研究,世界醫史學界一般認為有6—7次世界性的霍亂大流行,其中伍連德認為是7次:1817—1823,1826—1837,1846—1862,1864—1875,1883—1887,1892—1895,1910—1925[1] 。而中國的上官悟塵則列舉了6次,前4次與伍相同,后兩次為:1883—1896,1902。[2] 很明顯,上官實際上是把伍的第5和第6次合并為第5次,真正的區別只在于最后一次,伍沒有注意到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情況,而上官對清末以后的情況沒有顧及。不過就我們搜集的有關清代江南的資料看,霍亂的流行與上述流行時間雖有相合之處,但似乎更為密集。除嘉道之際這次疫情外,自道光十七年(1837)至宣統三年(1911)的75年中,整個地區有23年有霍亂流行記錄,涉及范圍較廣或比較嚴重的就達10次之多: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四年(1844)在浙東和浙西有零星流行;咸豐元年(1851)至六年(1856年)也在浙江局部地區流行;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三年(1864)伴隨著戰亂,出現了全區域性的大流行;光緒三年(1877)至八年(1882)在上海、蘇州和寧波等地有小范圍的流行;光緒十一年(1885)至十四年(1888)又一次出現全區域性的大流行,特別是浙東,為害尤烈;光緒十六年(1890)至十七年(1991)在蘇南出現較大范圍的流行;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蘇州、松江和寧波府出現疫情;光緒二十五年(1899),杭州城有霍亂流行;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蘇州、松江、嘉興、紹興等地有較為嚴重的霍亂流行,而且與疫喉痧相伴隨;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在上海、南京和寧波等地流行霍亂。其中有三大特別嚴重的流行:咸同之際(1861—1864)、光緒中期(1885—1895)和光緒二十八年[3] 。而且進入民國后,這一流行趨勢亦為停止,根據蘇州市區的比較確切的統計,民國期間,蘇州市共爆發有明確疫病名稱的瘟疫25次,其中10次為霍亂,另有兩次包括霍亂[4] 。

這些無疑表明,霍亂不僅在此后的江南頻繁流行,而且還在眾多的傳染病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種情形出現,首先應該跟江南稠密的人口有關。江南地區人口之繁密,無疑為全國之冠,據統計,嘉慶二十五年該地區人口每平方公里多達596人,大約是全國平均密度86人7倍[5] 。而人口密度,在外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一定的限度內,乃是影響瘟疫分布最為關鍵的因素[6] 。其次也與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有關生活習俗密切相關。霍亂等腸道傳染病大都爆發流行于夏秋濕熱季節,主要通過食物、水和接觸傳染,江南溫暖濕潤的氣候,密布的水網,以及當地人長期以來養成的某些生活和用水習慣,非常有利于其滋生流行。我們知道,江南以“水鄉澤國”著稱于世,河網湖蕩星羅棋布,對于江南民眾來說,水不僅賜予了他們豐富的物產,還極大地便利了其日常出行,實在無異于衣食父母。不過水也像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密布而四通八達的水網既給予了人們出行的便利,也為疫病傳播提供了方便。這種方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霍亂弧菌在水中極易存活,在河水中可活2周,是在蔬菜和水果上的3—5倍[7] 。豐富的水源自然就為病菌提供了優越生存環境。其二,相互流通的水流也為病原的四處流傳提供了可能。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江南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更有利于霍亂等病菌的傳播。這些生活習慣包括廁所簡陋、在河水中洗涮馬桶甚至傾倒糞便和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等。這方面的情況,雖然當時的記載較少,不過從當今江南農村的狀況和此前的一些記載中不難看出一斑。共和國成立之初,當出身廣東張國高來到江南的城鄉后,便對這里有利于疫病傳播的環境頗感驚詫,其中對這里廁所之簡陋就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我到鄉間,生活上感覺最不習慣的要算大便這件事了!……無論鄉間或鎮上,可以說沒有一處的廁所不是很簡陋與齷齪的,破蓬爛席就當墻圍繞,一個不大的糞缸不是滿滿的,便是屎尿蕩漾,坐在裝在糞缸前面的木架或蹲在兩條濕滑的薄板上大便的時候,總得要提心吊膽!晴天的時候,已然如此,遇到雨天,更覺難堪![8]

對此,從蘇州人流傳已久的“五步一池(糞池),十步一樓(廁所人稱一步樓)”[9] 的說法中也能看出一二。而且這些廁所不少就建在河邊,“由于平時不斷的滲漏,已將水源污染,假如遇到河水漲升,滿缸的糞便就全部流入河中了”[10] 。人的糞便一直中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的肥料來源,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隨著農業和桑、棉等經濟作物種植業的擴展,對肥料的需求急劇增長,糞的身價也日趨高漲,甚至出現了“糞便即金錢”的說法[11] 。所以,農民肯定不會輕易將糞便倒入河中,而城里之糞便也都有專人收集并運到鄉下出售。在清代,這已成了專門的產業——壅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一份《肥壅業商人的稟呈》透露,壅業商人各有專門劃定的收集糞便的地段,這些“祖遺糞段,世代相傳,自國初迄今,相安無異”[12] 。說明這種狀況清初已然。嘉慶時,昭文的吳熊光在與皇上談話時也說:“(蘇州)城中河道逼仄,糞船擁擠,何足言風景?”[13] 這里所說的糞船,顯然就是壅業商人的運糞船。糞船在河中來回穿梭,船身搖晃,自然難保糞便不潑漏河中。而且,在河中洗涮馬桶,也是江南普遍的行為。根據筆者的生活經歷,這樣的情形,至今在江南農村,仍還不時可以見到。張國高在文中也指責說:“倒了糞桶,在河中沖刷,只曉得要洗凈馬桶的污穢,卻不顧這些污穢已污染了大眾用作飲料的水源。”[14] 這樣,一方面是糞便等污染物不時流入河中,另一方面,人們以這同一河流的水為生活用水,不僅汲取飲用水,而且于此淘米、洗菜、梳洗乃至游泳嬉戲[15] 。霍亂等病菌無疑主要通過糞便派出體外,而江南的河水,經常地會受到糞便的污染,這些被污染的水源同時由是江南人的生活用水,在這種情況下,霍亂一旦出現,便在江南迅速反復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在現代編輯出版的一些地方志中,往往會談到這一點。比如,

紹興江河密布,湖泊眾多,解放前,水鄉農民習慣飲用河水、天落水,山區、半山區飲用溪水、塘水,且人觸畜混用,易受人畜糞便和各種地表廢棄物污染,飲水不潔,常引起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傳播流行[16] 。

(民國時,無錫)城區無完整的下水系統,污水塘、臭水溝較為多見。病媒昆蟲大量孳生繁殖,居民飲用水采自河道,倒洗馬桶和淘米洗菜同在一個碼頭,一些烈性傳染病經常大流行[17] 。

此外,隨著十八世紀以來的人口的急劇膨脹,嘉道以后,江南環境不斷惡化可能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雖然僅就地形地貌來說,清代江南似乎沒特別明顯的變化,不過從總體環境來說,清代可能是歷代中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1、巨大的人口壓力所導致的對山林的濫墾;2、在人口密集之地過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業、工業廢物對環境的污染。由過度開墾而造成對環境破壞,目前已引起學術界較多的關注,對于江南及周邊地區,更是有不少成果論及棚民對當地山丘地的開墾及其后果。這些研究認為,從清代中期以后,不斷有浙南、皖中以及湖廣等地的農民進入浙東西和皖南的山丘地,開山墾種靛青、苞谷等作物,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18] 。當時的一些文獻紛紛指出:“近今棚民開墾山場,多致浮土下瀉,塞港填溪,尤為水利農田之大害。”[19] “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20] 顯然,當時對山林的濫墾已造成當地自然環境的惡化,至于說這種變化與霍亂是否存在直接關聯,雖然現有的資料還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但至少這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自然界對社會污染的自凈能力。

與目前對棚民墾植關注較多形成對照的是,對當時環境的污染情況至今還很少有人作過專門論述。而實際上,這方面的因素顯然與疫病流行的關系更為直觀和密切。就目前掌握現有的資料來看,我們一時還很難對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作出全面的描述,不過在人口稠密、工業生產相對發達地區,特別是蘇、滬、杭等大城市,還是有些資料表明清代自中后期起,污染已經出現并漸趨嚴重。比如,在蘇州,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的一塊石碑對此有著較為典型的描述,茲節錄如下:

元和 張

江南蘇州府長洲縣正堂沈,特調江南蘇州府正堂加級記錄次黃,(中缺)

吳 陳

等下,則請匝,高僧桂錫供皆題再建圣祖仁皇帝行宮,萬年御書龍案,必當肅敬肅。驀有狡獪,于皎缸(中缺九字)染作過(中缺七字)蕩布(中缺十五字)漸致糾壅河濱.流害匪淺,圜山四,雨灌溉,定傷苗。姓之饔餐等(中缺七字)且白公堤釁,口口口口在生(中缺十五字)系民生物命。緣塘花市.紅紫芬菲,口口相承,滋生時口口虎丘口勝概,蕩(中缺六字)橋年代口之于水前(中缺六字)茲(中缺八字)概且毒口腸胃。更有甚焉,傍山一帶,到處茶棚,較資(中缺二十五字)味.不堪飲啜,(中缺十六字嗟)嗟嗟!亙千百余選佛名勝之場.一旦漸成湮(中缺七字)蒙(中缺)介(中缺七字)獲準(中缺)作口飛不寒心。雍正二年,曾有異籍冀創漂(中缺十四字)奉批:虎丘(中缺二十二字)故敢口口口口,伏乞俯電輿情,即賜飭縣查案[21] 。

從碑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染坊流出的污水造成禾苗受損,花園勝景遭到破壞,飲水更成問題。由于這種污水有害腸胃,因此市民深受其害。許多傍山的茶棚也因水質而使茶無法飲啜。更有甚者,名山景觀也隨之默然失色,昔日之情流,變成滿是“青紅黑紫”散發使人窒息臭氣的污水溝。這是典型的工業廢水造成的污染,這種污染除蘇州外,在晚清的上海,由于建造了大量的近代機器工業,無疑更為嚴重,比如,光緒十五年正月十九日,上海城邊的嘉定“晨降微雪,色黑,按之即消”[22] ,黑雪的出現,顯然是當時上海嚴重工業廢氣污染的結果。不過總體而言,當時的環境污染更為主要的還是由生活垃圾不能得到適當的處理造成的。當時的城市,基本沒有有效的下水設施[23] ,而且也多缺乏對垃圾的專門管理[24] ,故垃圾不能及時外運。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談到,清代蘇州的糞便是由壅業商人的糞船運出城外,其它城市也應大體相同。通過糞船外運,一般很難避免污染環境。比如,在一份有關晚清上海的研究指出:“這些臭氣難聞的垃圾糞便完全用駁船運出上海,多數駁船是敞開的,在流經市區的各條水道上,這種駁船過去到處可見。”[25] 而對其它生活垃圾,往往掃地出門后便不再理會,比如在杭州,“道路窄狹,各家掃出磚灰泥土,水洗雞魚菜等,潑堆墻角路側,行人有礙,穢污濁氣熏蒸。”[26] 在這種情況下,一遇氣候炎熱,勢必會造成穢氣熏蒸,蚊蠅叢生。比如,晚清上海的一些地區,“矮巷舊屋愈形洼下,小溝積水竟無出路。交夏后,聚蚊成雷,難免濕郁之患”[27] 。由于這雙重的污染,在一些中心城市,嘉道以后,污染已不容小視。比如,蘇州的潘曾沂在道光時,感到當時人生疾多因不用井水,而飲污濁之河水之故。他說:

蓋鑿井而飲,其語最古。《易》只六十四卦,而有井卦,信有二十八宿,而有井宿,其要可知。而今人乃勻焉不察,聽其填塞,蔽固等之無用之地,而別取污穢之河流以自給。宜其飲水而多疾,服藥而不靈,皆不明乎資一之故也[28] 。

這與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所謂“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29] 的觀念已有顯著的差別,反映了當時蘇州水質狀況的惡化。而咸豐時王士雄到上海后,看到此地,“室廬稠密,穢氣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納污,水皆惡濁不堪。”[30] 由于大量城市工業和生活垃圾大多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河中,使水質遭受污染,“在20世紀初,市內的眾多小河浜已經變成了骯臟的水溝”[31] 。在棚戶區,情況更是糟糕,比如,在滬西藥水弄,數千間破爛的草棚和“滾地龍”密密麻麻地擁擠在一起,到處是垃圾堆、臭水溝,曾有一首民謠這樣反映道:“走路不平,吃水不清,點燈不明,出門不太平。”[32] 而且,在一些人煙稠密的鄉下,水污染也與時疫發生了關系。下面這樣一則帶有些“迷信”色彩的故事中,似乎有所反映:

華藏寺前,舊有望湖亭,今遺址蕩然,其西南有一泉,泉水清澄,合灣取汲。清光緒二十五年間,泉中青石上現光緒元寶一文,迄二三月忽然不見。宣統時,現同上金錢六七文,逾年余而沒,其時四方疫氣厲行,惟此灣人民無恙[33] 。

顯然,該地未受時疫之患的原因,不是泉中出現銅錢,而極有可能是合灣取汲的泉水清澄。

以上所言的環境破壞與污染,顯然有很大一部分,特別是上海的城市污染,主要由西方傳入的近代機器工業造成的,不過,同樣明顯的是,江南的這一進程并不是始自機器工業的傳入,而是從乾嘉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了,到嘉道時,已趨向嚴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雖然與霍亂在江南的出現和反復流行并不直接相關,但無疑加劇了其在該地區的蔓延和肆虐。于此亦可充分說明,疫病并非只是一種個人的生理現象,而更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習俗、自然環境變遷以及交通與國際交流等密不可分的社會問題。

六 霍亂對醫藥衛生事業的觸動

瘟疫在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刺激和觸動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34] 。這一世界性的霍亂流行發生后,在歐洲,不僅引起了醫學界瘴氣學派和接觸傳染學派的論爭、新式衛生保健法的陸續出爐,還直接促成了英國新下水道系統的建立[35] 。十九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充滿生機,生產技術突飛猛進的社會,那么,古老而被認為衰敗的中國情況又是如何呢?

我們前面已經談到,霍亂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名稱,不過此前的霍亂多為急病胃腸炎一類傳染性不是很強的疾病,故在嘉道之際南亞真霍亂傳入之前,專門的論述并不很多,更沒有專著問世。然而,在此次大疫之后,在真性霍亂反復流行的刺激下,不僅相關的論述在大量的醫籍中涌現,而且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專門論著。最早作出反應的是當時江南的溫病學大家王士雄,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刊行了我國第一部關于霍亂的專著——《霍亂論》[36] ,二十余年后,經過修訂,同治元年于姑蘇再梓,更名為《隨息居霍亂論》[37] 。此后,相繼出現比較重要的專著還有:徐子默《吊腳痧方論》(咸豐十年,1860年)[38] 、江曲春《霍亂論》(光緒十四年,1888年)[39] 、許起《霍亂燃犀說》(光緒十四年)[40] 、田宗漢《伏陰論》(光緒十四年)[41] 、連文沖《霍亂審證舉要》(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42] 、姚訓恭《霍亂新論》(光緒二十八年)[43] 、陳虬《瘟疫霍亂答問》(光緒二十八年)[44] 等。這些的著作的撰成,無疑與當時霍亂的兇猛和不時流行有關,比如,蘇州許起自述其著述源起曰:“是癥也,每于夏秋之間,甚則流人似疫,合境皆然,而莫甚于去年,往往有滅門之染。謂非暑、濕、熱三氣所釀,兼之醫藥之害,抑何至于斯極乎?余目擊病霍亂,而疫者之丁附姜桂,服之無不含冤而斃。每一念及,輒為心痛。茲姑縷述錢仁之名論若干,……”[45] 錢塘的連文沖之撰書緣由則為:“目下霍亂盛行,同人憫之,鳩資為施藥舉,……故不分寒熱,胡亂施治,愛人之心,轉為殺人之事。……爰發秘籍,擷群書,獵菁華而薈萃之,……遂撰《霍亂審證舉要》。”[46]

即使僅僅是以上表面化的列舉,已不難部分看出傳統醫學對疫病刺激的能動方應。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醫學究竟是如何應對新疫病的出現的,以下就進一步對傳統醫學對這一疫病的認識和治療發展過程作一探索。

上文曾談到,霍亂剛剛出現時,社會一時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景象。即便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淀還是使不少人留下了不少對疫病癥狀頗為準確的描述。比如我們前面引述的一些地方志中的記載以及鄭光祖的描述。疫災過后,一些醫家便紛紛開始積極探索這一疾病原理和療法,十幾年后,王士雄出版了《霍亂論》。雖然王著并沒有把真霍亂與傳統的霍亂作區分,但他在論著中提出霍亂有“熱霍亂”與“寒霍亂”之別[47] 。寒霍亂說法實際已部分表明了真霍亂的特性,民國年間鄞縣的曹炳章在編纂《中國醫學大成》時對《隨息居霍亂論》所作的提要指出:

霍亂本有因寒因熱之分,而屬熱屬濕者多,寒者俗名吊腳痧,西醫謂真性霍亂,死亡甚速。此書對于屬寒屬熱屬濕,俱各分析詳明,實為治霍亂之最完備之書也[48] 。

繼王之后,山陰田雪帆著《時行霍亂指迷辯證》一書[49] ,對真霍亂作了更為準確的描述,并提出頗見成效的治療方法。據陸以湉的轉述,其主要內容如下:

世俗所稱吊腳痧一癥,以為此真寒直中厥陽肝經,即霍亂轉筋是也。初起先腹痛,或不痛,瀉利清水,頃刻數十次,少者十余次,未幾即手筋抽掣,嘔逆,口渴恣飲,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甚則聲嘶舌短,目眶陷,目上視,手足青紫色,或遍身青筋硬凸知索,汗出脈絕,急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緩著二三日或五六日死。世醫認為暑濕,妄投涼瀉;或認為痧氣,妄投香散(十香九、臥龍丹之類),鮮有不斃。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二錢、炒白芍錢半、桂枝錢半、炙草一錢、通草一線、吳萸錢半、細辛八分、生姜三片、黑棗三枚,水煎冷服),輕者二、三劑(-日中須須進二三劑)即愈,重者多服數劑,立可回生,百治百效,其神方也[50] 。

有人認為徐子默是中國對真霍亂作出典型和準確描述的第一人[51] ,不過從以上的描述來看,這一榮譽似乎應歸于田雪帆。而且田所用的四逆湯也確實有效,據章太炎的回憶:

余十六歲時,嘗見一方數百里中,病者吐利厥冷,四肢攣急,脈微欲絕,老醫以四逆湯與之,十活八九。三十歲后,又見是證,老醫舉四逆湯吳茱萸湯與之,亦十活八九。此皆目擊,非虛言也[52] 。

此后,嘉興徐子默不僅再次對真霍亂(即其所說的吊腳痧)做出典型、準確的描述,并進一步對真霍亂和類霍亂(即其所說的霍亂)作了比較。他說:

古無吊腳痧之名,自道光辛巳夏秋間,忽起此病,其癥或吐或瀉,或吐瀉并作,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吐瀉數次后,即兩腿抽搐,或手足并皆彎攣,痛愈甚,抽亦愈甚,頃刻肌肉近削,漸覺氣短聲嘶,眼窠落餡。渴欲飲,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脈漸無,或半日即死,或夕發旦死,或旦發夕死,甚至行路之人,忽然跌倒,或侍疾之人,傳染先死。醫以霍亂之法治之,百不救一。……余創為溫經通陽之法,遇所見信者,必苦言相勸,或候其服藥,坐守片刻,治之未有不生者[53] 。

霍亂之癥,吐瀉者為輕,不吐瀉者為重,或取嚏,或引吐,或攻下,或外治挑刮,或內服痧藥。因其病,由于熱閉,嚏則開其肺氣,吐則開其胃氣,下則開其脾氣,挑刮開其皮毛經絡之氣,痧藥開其臟腑之氣,總取其通,通則氣行熱亦瀉矣。從無愈吐愈重,愈下愈劇者,此吊腳痧之不同于霍亂也。蓋霍亂為病發于陽,吊腳痧為病發于陰,霍亂為熱,霍亂為熱一語,似未盡然,蓋霍亂尚有寒熱之分,若吊腳痧則未有不因寒者。讀者勿以辭害意可也。吊腳痧為寒。霍亂初起,心中不爽,不吐不瀉,必須引吐引瀉,使其熱毒一出,中脘即松,則四肢必溫;吊腳痧初起,心中不爽,非吐即瀉,必須治吐治瀉,倘陰寒不散,中脘關住,四肢漸冷。更慘之病機外象,何致涉于疑似哉[54] 。

同治元年,王士雄重訂《霍亂論》,雖然仍將類霍亂和真霍亂混稱為霍亂,不過他在原有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經歷和思考,增加了不少的新內容,特別有關“寒霍亂”的內容。比如,他說:

如風寒暑濕,皆可以為霍亂,則冬寒內伏,至春夏不為溫熱病,亦可以為霍亂也,特不多見。故從來無人道及。今年(同治元年)春夏之交,余在濮院,即有是證。未交芒種薄游海上,則沿門闔戶,已成大疫。蓋去冬積雪久凍,傷寒者較深,而流離失所,斗米千余,精神之不藏者既多,中氣之不餒者亦罕。且今春過冷,入夏甚涼,殆肅殺之氣未消,發生之機不暢,故伏邪不能因升發之令外泄以為溫,久伏深藏,如奸匪潛匿,毫無覺定。或其人起居飲食之失調,或外感稍侵而引動,遂得乘機卒發,直犯中樞而為霍亂,故多無腹痛之兼證,而愈后輒有余波。與向來夏秋所行因于暑濕為患者,證候則一,病情回殊也。治法亦稍有不同[55] 。

這里王顯然已準確地認識了當時所流行瘟疫的性質,而且還以自己深厚溫病學理論素養,對此做出了理論闡釋。

從嘉慶季年到同治建元,不過40余年的時間,就是在這一段并不算太長的時間內,江南的醫學人士已初步完成對真霍亂這一新疾病的醫理和療法的探索。不僅如此,霍亂還促進了一些新的衛生觀念的形成。我們知道,清人對瘟疫的認識基本是建立在吳有性的“戾氣說”的基礎上的,故對空氣傳播以外的疫病傳染途徑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認識。雖然,人們很早就對污泥穢水抱有本能的排斥,但卻幾乎沒有人將疫病的傳染與水質的污染、蚊蠅的叮咬等直接加以聯系[56] 。但自真霍亂傳入后,這樣的認識便開始出現了,比如汪期蓮在《瘟疫匯編》一書中提出:

憶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亡者[57] 。

該書首刊于道光八年(1828年),嘉道之際的大疫剛剛過去。汪為安徽旌陽人,不過道光元年他似乎在南京親眼目睹了霍亂(他稱之為腳麻瘟)的流行[58] ,因此,他所謂的昔年入夏之疫很有可能指的這場瘟疫。若如此,則顯然是霍亂流行促發他觀察到了蒼蠅能傳播瘟疫,并進而提出了驅蠅避疫的新思想。此后不久,王士雄根據他對現實的觀察與思考,明確指出了環境污染與疫病的關系。他說:“今夏余避地來游適霍亂、臭毒、番痧諸證盛行。而臭毒二字,切中此地病因。”[59] 并針對這種情況,對居所環境和用水衛生提出了要求:

一、人煙稠密之區,疫癘時行,以地氣既熱穢氣亦盛也。必湖池廣而水清。井泉多而甘冽,可藉以消弭幾分,否則必成燎原之勢,故為民上及有心有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須積污,或廣鑿井泉,毋須飲濁,直可登民壽域,不僅默消疫癘也。

一、當此流離播越之時,卜居最直審慎,住房不論大小,必要開爽通氣,掃除潔凈。設不得已而居市廛湫隘之區,亦可以人工斡旋幾分,稍留余地,以為活路,毋使略無退步,甘于霉時受濕,暑令受熱,平日受穢,此人人可守之險也。

一、 食井中每交夏令宜入白礬、雄黃之整塊者,解水毒而辟蛇虺也。水缸內宜浸石菖蒲根、降香[60] 。

二、

雖然,我們很難將這些認識的提出完全歸功于霍亂的刺激,但它所起的激發和推動作用應該是不容忽視的。

以上這些論述,顯然不是為了給霍亂表功,而是希望藉此表明,無論是對新疫病的認知和治療的探索,還是對由此引起的相關問題的觀察和思考,江南地區的社會和醫學文化資源都顯現了相當能動的應變能力。就此,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醫學衛生的發展,還有清代江南社會所具有的活力。

轉貼于 七 結語

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改進和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各種地方性的傳染病就愈益容易越過原有的地理界域而遠播各地,人類共享同一個“疾病庫”的程度也便越發加深。在人類社會重要的傳統烈性或急性傳染病中,真性霍亂乃是最后一個加入世界性疫病行列的成員。盡管這場發生在嘉道之際的江南大疫在人類乃至中國的疫病史上,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個案,但它顯著地體現著國際交流日趨加強的時代背景,亦為疫病國際化進程序列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自的炮聲打響以后,中國人民便開始經歷一段災難深重的歷史,對江南民眾來說,除了西方的影響外,還遭受了更為嚴重的戰亂。然而比起這些,霍亂這一冷面殺手顯然是捷足先登了。由于這一疫病明顯屬于“舶來品”,因此,如果從一些通行的歷史理念出發,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新的罪證,或者西方對中國影響日趨加深的又一例證。這些認識盡管都不無道理,但似乎都是以西方為基點而展開的。不管怎樣,假如我們拋開各種既有的成說和預知的結果,回到歷史本來的起點,從中國社會自身演進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便很容易發現,這場大疫的出現,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時又與對外交往頻繁和自身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似乎是不可避免又十分自然的事。通過以上圍繞這一事件的論述,我們已然看到,當時的江南社會,既不封閉,也非停滯:對外貿易持續增長,沿海和內河的航運業漸趨昌盛,人口日漸加增,由濫墾山林、早期工業化[61] 以及不斷增多的生活垃圾造成的社會環境破壞正趨加劇,傳統的醫學和社會人士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一新的疫病做出不無成效的能動反應,如此等等。由此顯現出的不僅僅是所謂傳統社會的變動不居,還有江南地方社會所具有的活力和能動性。

真性霍亂主要由于工業革命的車輪滾滾而流播四海,最終又因現代醫療技術的改進和公共衛生制度的確立而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在這一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同傳染病恣肆相互競逐的典型案例中,中華文明盡管不是完全無所作為,但沒有做出決定性的貢獻顯然是無庸諱言的不爭事實。但是,我們是否可以蔽于西方文明的突飛猛進和強勢而忽視中國社會自身的發展變化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對十八世紀以來中西文明之間的顯著差異進行比較和思考,固然是必要而深具意義的,但如果這種比較和思考不能建立在實事求是地深入認識各自社會變遷本來面目的基礎上,那又將會具有怎樣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呢?!

注釋

[1] 參見程愷禮:《霍亂在中國(1820——1930):傳染病國際化的一面》,第750頁。程還羅列了其他五家的說法,迄止年代都互有出入,不過差距不是很大。伍是其中唯一熟悉中國情況的學者,故這里僅舉其一例。

[2] 上官悟塵:《霍亂與痢疾》,第3—4頁。

[3] 詳細的論述參閱拙稿:《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第55—57、209—221頁。

[4] 蘇州市衛生局編:《蘇州市衛生志》,江蘇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頁。

[5] 王業鍵、黃瑩玨:《清中葉東南沿海糧食作物分布、糧食供需及糧價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6月,第376—377頁。

[6] 參閱拙稿:《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第110—112頁。

[7] 李夢東主編:《傳染病學》,第104頁。

[8] 張國高:《看,江南鄉村的環境!》,《大眾醫學》,第4卷第2期(1950年6月號),第79頁。

[9] 《蘇州解放前公共衛生概況》,第6頁,見《蘇州市志·衛生分志》(送審稿,手稿本),第2卷,第4篇,《預防》,蘇州市衛生局編志組1988年。

[10] 張國高前揭文,第80頁。

[11] 參閱李伯重:《明清江南肥料需求的數量分析》,《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30—38頁。

[12] 見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蘇州市檔案館合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1905年——1911年)》(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91頁。

[13]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357,《吳熊光傳》,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7冊,第11324頁。

[14] 張國高前揭文,第80頁。

[15] 如道光時期,江寧的梅伯言曾指出,“沿河居民,日傾糞桶污水,蕩滌無從,郁積日增,病癥日作。”(甘熙:《白下瑣言》卷9,第10b頁。)并參閱張國高前揭文第80頁下半部的兩幅圖片和文字說明,以及根據筆者多年的生活經歷。

[16] 《紹興市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衛生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頁。

[17] 《無錫市地方志·衛生卷》(送審稿,油印本),無錫市衛生局衛生志編纂領導小組1987年,第3頁。

[18] 可參閱:安·奧思本:《丘陵與山地:清代長江下游地區的經濟與生態互動》,見劉翠溶、尹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第349—386頁(原載Late Imperial China No.1,1994,pp1—50);陳橋驛:《歷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墾植于山林破壞》,《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第211—215頁;羅桂環、蘇儉民:《中國歷史時期的人口變遷與環境保護》,冶金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3、59—69頁;張芳:《清代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國農史》,1998年第2期,第50—61頁。

[19] 王鳳生:《浙西水利備考·序》,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4頁。

[20] 梅曾亮:《柏梘山房文集》卷10,咸豐六年刊本,第6a頁。

[21] 蘇州博物館等遍:《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1—73頁。

[22] 民國《嘉定縣續志》卷3,《賦役志·災異》,第1冊,第224頁。

[23] 比如受西方影響最深的上海到光緒年間才徹有陰溝。(葛元煦:《滬游雜記》卷1,見葛元煦等著:《滬游雜記·凇南夢影錄·滬游夢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頁)無錫到民國十八年時,城區尚無“完整的下水系統”。(《無錫市地方志·衛生卷》[送審稿,油印本],第3頁)

[24] 比如在常州,清道事業要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由商會創辦。(《常州市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編:《常州市衛生志》,常州衛生局1989年,第283頁)

[25] 羅茲·墨菲:《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頁。

[26] 不著撰人:《杭俗怡情碎錦·掃除垃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1頁。

[27] 葛元煦:《滬游雜記》卷1,見葛元煦等著:《滬游雜記·凇南夢影錄·滬游夢影》,第2頁。

[28] 潘曾沂:《東津館文集》卷2,《資一藥房記》,咸豐九年刊本,第12a—12b頁。

[29] 傅樹勤 歐陽勛譯注:《陸羽茶經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頁。

[30] 王士雄:《隨息居霍亂論》卷上,見醫學大成,第4冊,第654頁。

[31] 參閱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頁。

[32] 參閱劉吾惠編著:《上海近代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上冊,第 398—399頁。

[33] 奚錚:《無錫富安鄉志》卷28,《雜著》,鄉鎮志專輯,第22本下,第948頁。

[34] 馬伯英曾提出“災難激發機制”一詞,其涵義為:“古代疫病流行如此頻繁復雜且危害巨大,歷代醫家目睹慘狀不能不怦然心動,積極尋索治療遏制之法,并創造出新的理論。”(《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9頁。)以筆者的意見,就醫學發展而言,災難一詞范圍似嫌過寬,或許以“疫病激發機制”為名更為恰當。

[35] 參閱麥克尼爾:《瘟疫與人》,第307—321頁。

[36] 見陳修園編著:《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第4冊。

[37] 見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溫病分冊》。

[38] 見陳修園編著:《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第4冊。

[39] 參閱莊樹藩主編:《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醫藥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頁。

[40] 見裘慶元輯:《珍本醫書集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7冊,《內科類》。

[41] 見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溫病分冊》。

[42] 見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溫病分冊》。

[43] 參閱莊樹藩主編:《中華古文獻大辭典·醫藥卷》,第207頁。

[44] 見曹炳章校刊:《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溫病分冊》。

[45] 許起:《霍亂燃墀說·自序》,第1頁,《珍本醫書集成·內科類》。

[46] 連文沖:《霍亂審證舉要·序》,見醫學大成,第4冊,第714頁。

[47] 《霍亂論》卷上,見陳修園編著:《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第4冊,第2426—2433頁。

[48] 曹炳章:《隨息居霍亂論·提要》,見醫學大成,第4冊,第643頁。

[49] 該著筆者未見,有關情況轉見于陸以湉原著 朱偉常考注:《冷廬醫話考注》卷3,《轉筋霍亂》, 第151頁。該著成書年代不詳,不過從王士雄《霍亂論》并未提及這一情況看,應晚于《霍亂論》而早于《冷廬醫話》,《冷廬醫話》完成于咸豐八年(1858年),故該著成書時間當在道光二十年到咸豐八年間。

[50] 陸以湉原著 朱偉常考注:《冷廬醫話考注》卷三,《轉筋霍亂》, 第151頁。

[51] 比如馬伯英,見氏著:《中國醫學文化史》,第599頁。

[52] 章太炎:《霍亂論一章》,見徐衡之、姚若琴主編:《宋元明清名醫類案》(正編),附錄《章太炎先生論醫集》,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8年,下冊,第1236—1237頁。

[53] 徐子默:《吊腳痧方論·總論》,《陳修園醫學七十二種》,第4冊,第1961頁。

[54] 徐子默:《吊腳痧方論·論吊腳痧與霍亂相似不同》,《陳修園醫學七十二種》,第4冊,第1961—1962頁。

[55] 王士雄:《隨息居霍亂論》卷上,見醫學大成,第4冊,第656頁。

[56] 參閱拙稿:《清人對瘟疫的認識初探——以江南為中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版。

[57] 汪期蓮編:《瘟疫匯編》卷15,《諸方備用·逐蠅驅疫法》,道光八年刊本,第15b頁。

[58] 他在該書中寫道:“麻腳瘟,其癥腳忽麻木,肚疼痛,吐瀉交作,朝發夕死。道光元年,金陵患此者甚眾,用此多有生者。”(《瘟疫匯編》卷15,《諸方備用·三物備用》,第7a頁。)

[59] 王士雄:《隨息居霍亂論》卷上,見醫學大成,第4冊,第65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麻阳| 威海市| 绥德县| 太仓市| 全椒县| 肃宁县| 蓬莱市| 丰原市| 阿拉善盟| 格尔木市| 沾化县| 黑河市| 阿拉善右旗| 宁津县| 唐山市| 阜新市| 武川县| 土默特右旗| 榆中县| 乌海市| 靖边县| 高邑县| 兴山县| 浠水县| 沙雅县| 砀山县| 芒康县| 马鞍山市| 来凤县| 中西区| 五大连池市| 徐水县| 长子县| 隆化县| 通榆县| 濮阳县| 神木县| 乡宁县| 饶河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