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地質災害監測論文

地質災害監測論文

時間:2022-01-29 00:14: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災害監測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地質災害監測論文

第1篇

英文名稱: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主管單位:國土資源部

主辦單位: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8035

國內刊號:11-2852/P

郵發代號:82-36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0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2篇

【關鍵詞】降水 信息

三峽庫區氣候變化復雜,是災害性天氣和暴雨的多發地區,易導致洪水和山體滑坡。三峽庫區降水實時數據和降水預報產品是崩塌滑坡預測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分析處理系統”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的《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工程崩塌滑坡專業監測系統和預警指揮系統》提供降水實時資料及降水資料的分析處理結果,是做好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工作的基礎。

1 項目背景

“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傳輸監控與信息平臺”是“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分析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分析處理系統”提供數據傳輸、傳輸狀況監控和降水實時資料和預報產品的信息功能。

2 技術路線

“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傳輸監控與信息平臺”包括數據傳輸與監控模塊和降水信息模塊兩個部分。數據傳輸與監控模塊采用C/S模式,使用C#語言開發;降水信息模塊采用B/S模式,使用語言開發。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與實現,其中降水資料信息模塊由于需要部署于《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工程崩塌滑坡專業監測系統和預警指揮系統》總框架中,按照系統開發要求,遵照使用規范,采用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中心提供的框架進行集成。其余模塊采用自主開發的框架集成。

3 系統結構設計

三峽庫區數據傳輸與監控模塊和降水資料WEB信息模塊分別實現數據的傳輸與顯示。其中傳輸與監控模塊部署于湖北省氣象局,包括四個子模塊:數據傳輸子模塊、傳輸日志入庫子模塊、傳輸狀況監控子模塊與傳輸狀況統計子模塊。負責傳輸所有實時資料與產品數據至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對數據傳輸情況進行監控查詢顯示,以及對數據傳輸情況進行統計。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通過網絡專線訪問部署于湖北省氣象局的數據監控網站,實現對數據傳輸的監控。

三峽庫區降水信息模塊包括產品圖片生成子模塊、庫區降水信息入庫子模塊和氣象信息WEB子模塊。其中產品圖片生成子模塊部署于湖北省氣象局,其生成的圖片文件由數據傳輸子模塊傳送至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氣象信息入庫子模塊和氣象信息WEB子模塊。部署于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用于數據的查詢與顯示。

產品圖片生成子模塊包括短時臨近預報產品圖片生成功能和精細化預報產品圖片生成功能;氣象信息入庫子模塊包括自動站小時觀測數據入庫功能、未來3-12小時降水預報產品入庫功能和降水釋用預報產品入庫功能;氣象信息WEB子模塊包括以下功能:衛星資料數據查詢顯示、自動站實時數據查詢顯示、自動站數據統計、降水釋用預報查詢顯示、中尺度數值模式降水預報查詢顯示、過去1小時降水估算查詢顯示、未來2小時降水預測查詢顯示、未來3-12小時預測查詢顯示。

4 數據流程

三峽庫區降水資料傳輸與監控模塊數據流程如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需要的預報產品生成后,傳輸到數據傳輸服務器,由數據傳輸子模塊傳送到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并記錄相關傳輸日志。傳輸日志入庫子模塊實時讀取傳輸日志,解析并入庫。傳輸狀況監控子模塊與傳輸狀況統計子模塊布局于同一web頁面內,其中傳輸狀況監控子模塊負責實時數據傳輸狀況,傳輸狀況統計子模塊負責對傳輸狀況進行統計并生成excel文件,用于定期的匯報。

三峽庫區降水信息模塊數據流程如下:產品圖片生成子模塊生成部分短時臨近預報產品(過去1小時降水估算產品、未來2小時降水預測產品)與部分精細化預報產品(中尺度數值模式降水預報產品)這三種產品的圖片,提供給氣象信息WEB子模塊使用。自動站實時觀測數據與部分產品數據(未來3-12小時降水預報產品、降水釋用預報產品)由氣象信息入庫子模塊將數據解析并入庫。最終由WEB子模塊所有信息。

5 小結

作者簡介

王迎迎(1979-),女,湖北枝江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遙感研究。

第3篇

關鍵詞:礦山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中圖分類號: F407.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直接關系著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國民的生活。因此,我國必須要高度重視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礦山開采的強度及規模也越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嚴重危害和破壞。從而在開礦的過程中引發礦山地質災害。不同的地質災害,開采礦山企業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各種地質災害進行預防,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減少生產過程中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在出現地質災害以后,礦山企業必須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進行有效處理,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一、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

1.1礦山地質環境它主要研究在礦山開采過程中,自然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其鄰近地區的巖石、表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分等組成的環境系統。礦產資源開發為主導,巖石圈為依托,斷改變著地球表面巖石圈自然環境平衡的地質環境。,及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環境地質是介于環境學與地質學之間的學科,其研究對象就是地質環境,主要指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1.2 礦山環境主要研究對象是地質環境,礦業周邊的地質環境。。良好的地質環境有利于礦業的正常生產,脆弱的或惡化的地質環境必將影響和制約礦山正常生產。礦山環境地質研究的兩方面:(1)研究環境質量和容量,預測對礦山開采的負面影響,選擇礦山建設布局、避開易引發地質災害選區。(2)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前后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質量或環境地質問題評價,預測開采危害程度,控制、預防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發生與發展,。

1.3 礦山地質災害是由于人為的采礦引發的災害,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造成嚴重危害破壞。礦山開采對地表造成嚴重的破壞,加速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滑坡誘發、地震、巖爆、冒頂片幫突水、瓦斯爆炸泥石流等災害。礦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資源枯竭,地下開采誘發、引起地表環境污染。露天開采占用土地且非常普遍容易產生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現象,因此,研究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及發展規律,提出防治災害的措施,對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顯得尤為必要。

二、評估

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指,對礦業活動影響和破壞及對現狀進行分析判斷其性質、變化及危害情況,

2.1生態的破壞。礦山環境地質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這與開礦時間以及開礦強度等有密切的關系。環境地質分為三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有礦山水資源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廢棄物污染,等污染物。生態破壞主要有地形地貌改變,種植物破壞,土壤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很多人文景觀破壞土地沙化等因素造成生態破壞。

2.2地質災害。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地面塌陷,沉降、裂縫,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主要原因是礦山過度的開采造成負荷超重,造成地質環境的應力失去平衡,從而引發各種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強度遠比生態破壞惡劣,因此,我國礦山企業必須要高度重視對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保證礦山企業生產的安全性。其中崩塌帶來的影響極大,常會致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鐵路等設施被破壞或被掩埋,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人員傷亡。

2.3滑坡是礦山地區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質承受不住雨水的沖刷巖塊等物質快速從山坡上流至山坡下,并在低洼處堆積起來的現象。泥石流和滑坡所帶來的影響極大,如果發現不及時,必定會給礦山企業以及礦山生產人員帶來嚴重的損失,嚴重的災難。比如房屋坍塌、掩埋工人住房,沖毀公路等。滑坡,泥石流發生的時間段不同,其影響程度也不同。

2.4綜合地質環境問題的影響程度和危險性等級。地面突然陷落,出現陷坑或是大型洞口。原因可能是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表巖石以及地表土體向下陷落,也可能是因為在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未做好支撐措施,導致地面坍塌。嚴重的地面陷落,不僅會破壞地表的各種基礎設施,同時還會威脅到周邊地質環境的穩定性。

三、展望與防治研究

3.1研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就必須研究掌握其發展變化規律,才能夠做出科學的預測,才能夠為礦山的正常生產,減少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經濟損失。建立研究機構,重點是環境地質圖系的內容,圖層結構、圖式圖例及嵌表形式等,以及計算機自動成圖等礦山環境地質編圖理論與方法研究。構建了礦山環境治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由于因礦產資源類型的不同,地質環境不同,礦山環境問題在保護程度,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治理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在指標的設計上,為了盡可能做到全面兼顧,還要應對實際應用。在礦山環境治理績效的研究的理論、指標、方法上還有待深入,這未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各方人十的大力支持,匯集合力,才能把論文中未涉及的相關研究和分析進一步完善。

3.2地質環境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查詢方面、可視化等功能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臺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礦業活功是人類的經濟活動,礦山環境質量好壞受國家法律、產業政策影響較大,因而在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理論技術研究同時,加強法律、法規政策研究,依法行政保證礦山地質環境步人法制化軌道。

3.3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礦產長期穩定供給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應盡可能做到合理、科學地開采、加工和利用礦產資源,在對礦山環境治理方面也要高度重視,以提高礦產行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耍共同參與。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對于環保工作起著先導、基礎、推進和監督作用,多建設一些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環境公共設施項目,宣傳黨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重要使命。開展環境保護宣傳,讓更多的群眾投入生態保護與建設中來,成為環保知識的宣傳者、實踐者、環境質量的監督者、綠色文化的傳播者、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使生態環境保護得以優化,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越高、治理的越早、污染就會越小、效果就會越明顯我們應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

3.2建立礦山環境地質災害動態監側和通過建立覆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監測、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加大國家在礦業行業結構調整中干預的力度,促進新型礦業經濟的崛起和發展,使其可以在礦區環境監測和安全生產方面有較充足的資金投人。鼓勵多元資本投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礦地整治,建立治理資金投人和利益補償機制,推動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礦地整治工作的開展。礦產資源開發既不能讓代內人承受采礦者破壞地質環境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不能讓后代人承受當代人環境破壞的惡果,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是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關鍵問題。因此,在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基礎上,通過定量評價,編制礦山地質環境防治區劃,對于實施礦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步和發展,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直接關系著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礦山開采力度,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引發一系列礦山地質災害,針對不同的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各種地質災害進行預防,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平衡。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和保護地質環境尤為重要及研究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及發展規律,提出防治災害的措施。

第4篇

關鍵詞:高速公路;抗滑樁;施工技術;滑坡治理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U21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1-010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52

抗滑樁是解決高速公路施工滑坡問題的主要方式,通過多年來的實際使用發現,抗滑樁施工不僅擾動性比較好,實際治理效果也較好,可靠性強,所以被廣泛的應用到各種高速公路施工中。但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道路情況、路基情況以及工程所在地區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抗滑樁施工經驗雖然可以通用,但是在細節處理上依然會存在各種問題,影響工程質量。抗滑樁作為一種治理滑坡的主要措施,現如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內涵是穿過滑坡體深入于滑床的樁柱,是利用抗滑樁插入滑動面以下的穩定地層對樁的抗力(錨固力)平衡滑動體的推力,以增加邊坡的穩定性。

1 高速公路抗滑樁的施工準備

1.1 施工放樣

在施工之前,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圖紙,對公路產生滑坡位置的周圍情況進行了解,對滑動層面進行實地的研究。按照圖紙當中落孔樁所在位置測定橫斷面,保證斷面位置惡化孔樁的位置相互吻合。可以將抗滑樁的頂底高程投射在斷面的顯示圖上,之后對頂樁上部分土體的穩定性進行測試,驗算穩定性結果,從結果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清表,保證減載深度以及減載的數量,并且需要保證樁孔在開挖過程中,臺上部失穩對孔的安全性。如果在檢查的過程中發現附近邊坡以及表層容易出現塌陷,則可以根據工程情況,適當對其進行清除。

1.2 設置位移觀測點

在施工前必須要對位移觀測點布設問題進行分析,方便測定滑坡位移方向以及滑坡可能產生的位移速度。整個施工過程中都需要對滑坡可能產生的位置進行監測,對資料進行全方位分析,繪制出相應的觀測點和高程升降方面的矢量圖,保證工程施工全過程都在監測范圍內,保證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提升工程質量。從我省某高速公路的施工情況來看,該高速公路和鐵路處于并行狀態,滑坡段的公路甚至和鐵路的間隔僅有60m,公路從滑體前緣通過,而鐵路則下穿滑坡臺階。這段高速公路產生滑坡不僅影響了公路的實際使用,同時也對鐵路的安全運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相關人員在事故出現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通過十字交叉網法、放射網法和其他方法對該路段進行處理,效果良好。

2 高速公路中的抗滑樁施工技術

2.1 排水孔施工

如果要對有孔滑坡地帶實施施工,第一項需要處理的就是排水孔,在施工中關于排水孔位置、標高以及仰角間距等的分析可以依照出水情況分析,綜合多方面因素對這三方面的設計情況進行休整。抗滑樁驗收之前,不可以實施規模性開挖滑坡體前緣,否則容易導致出現滑坡體失穩問題。如果需要對滑坡的前緣位置進行設計,則必須

先將路堤提升到滿足工程基本要求的高度再進行開挖。

2.2 設計與施工差異性

在所有樁開挖之前,首先需要將地質樁孔柱狀圖及時填錄完畢,并對地層巖性以及滑動面位置仔細進行記錄,另外還要詳細地對擦痕、巖性變化界面以及軟弱層等情況進行描述,如果情況比較特殊,可以通過圖片資料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整個開挖過程都必須時刻核對滑面的進展情況。如果施工情況與設計人員的設計意圖相差甚遠,必須技術報告,保證嵌巖深度和抗滑樁自身長度可以滿足工程的最低要求標準。

2.3 施工關鍵點

施工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護壁自身厚度、硅的強度以及鋼筋的實際使用量滿足設計最低標準。在涌水量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將排水與堵截相結合,如果需要對導管排水增加的話,在實施空間填塞淘挖中可以應用錨桿或者鋼筋網等物品,最后再采用混凝土實施振搗密實,在能夠滿足其強度要求之后,才能夠把導管內部的水全部都集中堵死,以免護臂背面土地因為出現地下水流出而發生井壁塌跨等情況,甚至還會導致出現滑坡問題。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確保護臂和護身混凝土強度,可以對其設計要求滿足,澆筑樁身之前可以使用水泥砂漿來鋪墊,鋪墊的厚度需要從工程的實際情況來判斷。護壁的各節縱向鋼筋必須要通過焊接的方式來施工,保證搭接長度滿足工程的發展需求,禁止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綁扎或者掛接問題,并且施工中不可以在土石分界處以及滑動位置設置搭接位置。在樁身鋼筋處理過程中,最大化的將鋼筋預制成籠形狀,在鋼筋籠制造過程中通過埋設超聲檢測管的方式提升工程質量,避免因為施工不規范而產生滑坡。確保鋼筋的連接質量能夠和我國相關規定要求相符,盡量選擇光對焊方式實施樁身的鋼筋焊接,提升焊接質量。

3 結語

對特定滑坡災害來說,能否合理的選用治理技術是提升滑坡治理效果的主要條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擬定科學化的施工措施,解決滑坡問題。上文從目前高速公路抗滑樁施工技術的視角出發,旨在提升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因為滑坡問題給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減少工程事故。

參考文獻

[1] 李朋麗,林凱明,李家春,等.永藍高速公路K18+000~K18+350滑坡成因分析與防治措施研究

[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4,1(2).

[2] 趙衛楚,何丕元,徐變.抗滑樁治理贛定高速公路龍南互通古滑坡[J].公路交通科技,2014,12(24).

[3] 張鵬,劉浩宇,應秀梅,徐椿景,傅向榮.抗滑樁對邊坡穩定性影響的數值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4] 高涌濤,范濤.鋼管混凝土抗滑樁承載力分析[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

[5] 童廣勤,蘇愛軍,馮明權.基于土拱效應的樁板式擋土墻的擋土板結構設計[A].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論文集[C].2005.

[6] 徐良德.抗滑樁樁前滑體出現塑性變形時抗力分布的初步探討[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四屆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83.

[7] 孫幫文,焦向陽.灘坪滑坡防治工程大截面抗滑樁施工技術[A].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論文集[C].2005.

第5篇

【關鍵詞】山區;高速公路;特點;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2.36+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要致富,先修路”這個喊了幾十年的口號,已經成為人們對經濟發展的共同認識。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重心由沿海向中西部以及邊遠山區的轉移,山區復雜地理條件下高速公路里程呈現增加的趨勢,山區高速公路的施工技術和質量控制面臨著越來越大的難度。如何采用先進合理的施工技術以及質量控制方法,是保證山區高速公路質量合格以及行車安全的關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面就具體作一下分析。

一、山區高速公路的特點

山區高速公路因其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平原地區的高速公路相比,其面臨著不同的地質、地形、水文以及地質災害等條件,受此影響,山區高速公路在施工過程中,展現著不同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山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落差較大,需要填埋和深挖的情況較多,工程量大。

(2)山區高速公路路過地段的地勢陡峭,受風化和流水侵蝕作用嚴重,加上工程施工造成巖體剪應力增加,形成的穩定巖層較少,山體不穩定因素較多,需要大量的護坡、護溝以及完善的給排水工程設施,同時還要營建大面積植被以保持水土。

(3)受山區地形的阻擋等因素的影響,高速公路經常需要蜿蜒曲折,轉彎較多,造成公路里程增加。

(4)受山區的地勢起伏的影響,需要修建大量的公路橋梁和隧道來減少地形對高速公路的影響,路橋相間的施工形式較多,因此,造成橋梁和隧道的總體長度在公路總里程中的比例較大,并且高空作業的形式較多,不安全因素增大。

(5)由于山區的特殊的施工環境導致交通不便,因此材料和設備的運輸成本較大,并且是施工后期的一個棘手問題。

二、山區高速公路施工技術

在山區建設一條既要質量合格,同時又兼有環保生態效益的高標準的高速公路,應該重視和加強地質勘探工作。地質勘察工作貫穿于山區高速公路的設計施工和運營的整個過程,其提供的數據資料是分析和制定施工技術的基礎和關鍵。

1、勘察設計階段

地質條件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因素,山區高速公路穿行在自然地質環境中,并且對地質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這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地質條件,尊重地質條件的實際情況,在設計和施工中充分考慮地質因素,遵循地質原則,盡量減少山區高速公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并且為施工和運營提供良好的條件。

2、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

制約山區高速公路地質選線的主要因素有地形條件和不良地質現象,經常遇見的不良地質現象如滑坡、泥石、流巖、軟弱土、膨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崩巖、溶巖堆(坡積層)、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在本階段中,要盡可能詳細地收集區域構造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巖石地層、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方面的資料。一般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利用遙感衛片和航片提供的資料,編制滿足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質圖和地質災害(不良地質現象)分布圖。在圖上應該重點標注大的地質構造比如斷層等重大的地質災害病害體,利用這些資料分析區域性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進行地質災害的初步評估。結合已經收集到的地質資料,在路線的選線方案設計中,要進行必要的現場勘探和調查 ,反復與資料提供的信息進行對比,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對地質環境的影響最小的路線,真正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除了遵循地質選線的原則的同時,還要盡量減少對山區土地的占用,并且一定程度上照顧沿線的經濟點。

3、施工圖設計階段---詳查施工地點地質條件

通過初步設計階段的各種地質勘探工作,已經基本上了解山區高速公路沿線的地質條件,但是還沒有達到工程設計施工成熟的條件。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應詳細檢查施工點地質(橋位、隧道深、路塹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擋、構造物)條件,采用調查、測繪、槽探、坑探、鉆探、物探等綜合勘察手段查明場地巖土體組成性質、分布以及風化層、不良地質、特殊性巖土等工程地質條件在路線縱橫方向的變化。

4、施工階段

這一階段應遵循信息化施工、補充勘察、動態設計原則。由于山區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受勘察周期的制約,有些復雜的場地或地形困難場地(陡坡、魚塘等),在設計階段難以充分完成或者完成不夠仔細、全面,無法查清場地詳細工程地質條件,在施工階段,可以進行補充勘察,如對巖溶發育區或巖性差異大的場地逐樁鉆探,對原進場困難場地通過施工便道進場鉆探。當然,在施工過程中也難免會發現新的地質問題,遇見這種情況也要補充勘察,應該把施工期間的勘察工作視作設計期間勘察工作的重要補充。所以說,勘查工作應該貫穿于山區高速公的設計和施工的全過程。

三、山區高速公路的質量控制

1、高填路堤的質量控制

控制高填路堤的施工質量主要是確保高路堤的穩定性,影響高路堤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路基填料、邊坡坡度、地基性質和水文狀況,所以在高路堤填筑時采取的主要質量控制措施為:①設計時,應對高路堤進行穩定性驗算;②高路堤填筑前仔細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徹底處理下臥層確保地質承載能力;③通過試驗檢測選擇適宜的路基填料;④嚴格執行路基施工規范,加強對密實度的控制與檢測;⑤加強對高路堤的沉降觀測與監控;⑥加強高邊坡的超前防護。

2、橋梁施工的質量控制

除了傳統的質量控制外,對橋梁特別是大型橋梁采取施工控制措施是確保橋梁施工宏觀質量的關鍵措施之一,也是橋梁建設的安全保證。大型橋梁施工控制是一個施工、量測、判別、修正、預報、施工的循環過程,施工控制的最基本要求是確保施工中結構物的安全,其次必須保證結構物的外形和內力狀態符合設計要求。影響橋梁施工控制的因素主要有結構參數、施工工藝、施工監測結構分析、計算模型溫度變化、材料收縮與徐變施工管理等,所以,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系統才能達到預期的控制目標。

3、公路隧道的質量控制

根據公路隧道建設的實踐,應將隧道開挖及初期支護質量、隧道防排水施工質量、隧道施工監控測量作為主要質量控制目標,公路隧道的質量控制必須重視以下幾個關鍵問題:①嚴格實施信息化施工,公路長大隧道主要是按新奧法設計和施工,新奧法是一種現代先進的將設計與施工結合在一起的一體化方法,基本特征是采用現場監控量測信息來確認和修正預設計的依據,并對隧道施工方法、斷面開挖步驟及順序初期支護參數等進行合理調整;②加強隧道地質勘察,超前預報水文地質情況。為減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和事故發生率,保證隧道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應對開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距離工程水文地質條件進行驗證,及時超前預報,有的放矢地采取應對措施,預報內容是盡可能采取各種手段探明前方可能出現的坍塌、冒頂、涌水、溶洞斷層、瓦斯等地質災害,并分析其對工程施工的影響程度;③安全生產,制定險情預案。隧道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地下工程,必須建立健全一系列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組織管理體系,層層檢查落實,每個生產環節都要嚴格遵守國家和行業有關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確保人員和工程安全;④綜合治水。隧道病害大多與水有關,隧道施工中防水、治水直接關系到工程質量和隧道的運營安全,公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項系統工程,總體上應遵循以排為主,防、排、截、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對地表水、地下水妥善防治。

四、結語

山區高速公路的施工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他不僅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質、地形、水文等地理條件,還要顧及山區的風俗習慣和經濟點的分布等人文因素,同時采取必要的合適的質量控制措施,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總之,在山區高速公路的興建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山區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相信隨著中國山區高速公路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經驗以及質量控制方法應用到實際中來,帶動山區的經濟發展,進一步促進中國交通運輸行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設生態公路考慮的幾個問題.見: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公路勘察設計技術論文集[C].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3] 孔祥金.當今山區公路邊坡治理新技術見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公路勘察設計技術論文集[C].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226—229.

[4] 王新宇.淺論山區高速公路建設中的設計、施工問題[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7).

[5] 高峰,等.淺議幾點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質量控制[J]. 科技創新導報,2007,35:69.

第6篇

關鍵字:滑坡治理;施工組織;施工技術;監測;資料整理

1.工程概況

金鐘山滑坡治理工程位于廣西隆林縣金鐘山鄉,山體滑坡跡象比較明顯,已發現有山體滑動出現的裂縫帶,如果遇到連續的暴雨,造成巖土蠕動變形,滑坡體穩定性進一步降低,就有可能造成滑坡失穩滑移而危及鄉小學師生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滑坡防治的設計安全等級為二級,采用錨桿格構(滑坡西側布設在975~1001m高程一帶,滑坡東側布設在981~994高程一帶)+削坡(西側滑坡體基本削完,東側滑坡體削坡范圍為997.64~960.16m高程一帶)+排水+擋土墻的治理方案。

2. 施工部署

2.1.施工組織機構的建立

為了高速、優質、安全地完成隆林金鐘山滑坡治理工程,本單位調配精兵良將,組建該工程施工組織機構,按項目法組織施工,組建現場項目經理部。項目部配備項目經理、項目副經理、項目總工、施工員、質檢員、專職安全員、資料員各一名對該工程全面負責。項目經理系巖土專業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巖土師;項目副經理系土木建筑專業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建造師;項目總工系巖土專業高級工程師;其他各大員均為專業技術人員并持證上崗。本施工單位總工室、各科室、物資供應部各自履行職責,按《質量管理手冊》、《安全生產管理手冊》的有關要求,積極配合項目部的施工。

2.2.施工順序

本滑坡治理工程主要由錨桿格構、擋土墻、削坡工程及地表排水四個分部組成。根據地質災害工程的特點和《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以及本工程的實際情況,結合對已往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經驗的總結,采取先地面后地下,先上部后下部的施工順序,采用逆作法進行分段施工和動態控制。具體施工順序如下:

(1)施工準備工作,實現“三通一平”。

(2)測量定位,建立滑坡監測點,定期觀測。

(3)削坡區以外的截排水溝的施工,并和鄉政府配合做好現有街道排水系統的改造、修復等工程建設。

(4)馬道以上削坡土石方的施工,進行清方減載。

(5)錨桿搭腳手架、鉆孔、灌漿。

(6)鋼筋混凝土格構梁施工。

(7)馬道以下削坡土石方施工。

(8)擋土墻、滑坡區內排水溝的施工。

(9)坡面回填土,植草,恢復植被。

3.施工技術要求

3.1.削坡工程

削坡總面積為10975m2,總體積約為82310m3, 其中土方量為61810m3,石方量為20500m3,平均削坡深度約7.5m。由于削坡區馬道以上有錨桿和格構梁,為保證錨桿和格構梁有足夠的施工場地和施工其間的安全,將削坡工程分為馬道以上和馬道以下兩個施工段分階段進行,馬道以下部分在錨桿格構梁工程完成后再施工。削坡土石方采用機械(1m3反鏟挖掘機)開挖,自卸汽車運土。施工過程注意以下控制點:

(1)嚴格按設計要求用全站儀對削坡面設計控制點(X1~X55)進行坐標和高程的控制。

(2)施工過程有專人指揮,用地質羅盤控制坡面傾角,每完成10米斜長用經緯儀修正。

(3)嚴格控制坡面平整度,實踐證明這對后續錨桿和格構梁的施工起很關鍵的作用,并直接影響到整個治理工程的觀感效果。

(4)注意觀察原有的滑坡裂縫,施工前用φ6鋼筋插入裂縫處作標記,發現土質巖性及裂縫深度與原設計不符必須與設計部門取得聯系,對原設計進行補充或變更。

(5)開挖時,經常注意山坡的穩定情況。每天開工、收工前均對坡面、坡頂附近進行檢查,發現有裂縫開口坍方跡象或危土立即處理。凡不能處理且對施工安全有威脅時,要暫停施工。

3.2.錨桿格構梁施工

(1)錨桿施工前在斜坡面上統一放樣,水平方向用水準儀控制,豎直方向自上而下拉通線以確保每根錨桿均位于格構梁交接處。造孔采用錨桿工程鉆機,鉆進過程中應及時對地質情況進行編錄,以利于反饋設計,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鉆孔結束后應復核孔深。鉆孔成孔采用干作業法,嚴禁用水鉆,嚴格執行灌漿施工工藝要求,孔內殘渣采用高壓風吹凈。錨桿組裝:錨桿組裝前應對鋼筋進行檢查,凡有損傷的鋼筋應剔除。1.0~2.0m設置一個錨桿對中支承架,普通錨桿支承架φ8鋼筋加工而成,采用焊接連接,并標明錨桿編號。錨桿孔注漿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漿,注漿壓力不宜小于0.5~1.0MPa,水泥砂漿灌注必須飽滿密實,第一次注漿完畢,水泥砂漿凝固收縮后,孔口應進行補漿。

(2)格構梁嵌置于邊坡中且要保證坡面平整、夯實,無溜滑體、蠕滑體和松動巖塊。應對邊坡開挖的巖性及結構進行編錄和綜合分析,將開挖的巖性與設計對比,當存在較大差異時,應進行設計變更。混凝土的澆注應架設模板,模板應加支撐固定。與巖石接觸處不架設模板,混凝土緊貼巖體澆注。對已澆注完畢的格構梁,應及時派專人進行養護,養護期應在7天以上。

(3)格構梁整體應達到橫向水平,縱向成一線,各方格網大小基本一致,混凝土表面平整無蜂窩麻面。

3.3、漿砌毛石擋土墻的砌筑技術要求:

擋土墻基礎采用分段開挖,基底必須進入中風化層500mm以上;先開挖一段,漿砌、回填后再開挖下一段;擋土墻基礎必須在開挖驗收合格后,并經監理單位同意后方可砌筑。石砌體采用的石材應質地堅實,無風化削落和裂紋。表面如有泥土、水銹應清洗干凈。石砌體的灰縫厚度,毛石料和粗料石砌體不宜大于20mm,細料石砌體不宜大于5mm。砂漿初凝后,如移動已砌筑的石塊,應將原砂漿清理干凈,重新鋪漿砌筑。每砌3~4皮為一個分層高度,每個分層高度應找一平一次;外露面的灰縫厚度不得大于40mm,兩層分層高度間分層處的錯縫不得小于80mm。當中間部分用毛石砌時,丁砌料石深入毛石的長度不應小于200mm。擋土墻內側回填土必須分層夯填,分層松土厚度應為300mm。墻頂上面應有適當的坡度使流水流向擋土墻外測面。

3.4、排水工程施工技術要求

(1)砌石宜用坐漿法砌,石料使用前應洗刷干凈,石料要求為不易風化、強度高的灰巖、砂巖毛石,毛石粒徑應大于15cm。砌石時,基礎敷設5~8cm砂漿墊層,第一層宜選用較大石料,分層砌筑,每層由外向里,先砌面石,再灌漿充實,鋪灰坐漿要牢實。砌毛石時,應注意縱橫縫互相錯開,每層橫縫厚度保持均勻,未凝固的砌層,避免震動。

(2)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可用夯壓加固處理。溝兩側開挖部分用粘性土回填夯實地面。砌筑工藝總的要求為:砌筑層面大體平整、安放穩定、石塊間必須靠緊、石縫要以砂漿填滿搗實,不留空隙。溝底、溝頂采用M10水泥砂漿抹面,抹面厚度2cm,溝壁采用M10水泥砂漿勾縫。

4.滑坡變形監測

滑坡監測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施工期間的臨時動態監測,在滑坡區范圍內共設六個臨時變形監測點,在滑坡區范圍以外設四個監測控制點,采用全站儀每天對監測點進行坐標和高程的監測,并做好記錄和變形的增量統計。在施工過程中對原滑坡區裂縫寬度和變形情況進行專人全程跟蹤觀測,如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反饋設計部門和采取必要的應急措施,以確保施工其間的安全生產。第二階段為竣工后的滑坡體永久性變形監測,按設計要求設八個永久性的監測點,分別位于削坡區和擋土墻頂面。監測控制點與施工其間的控制點相同,位于滑坡區外的鄉衛生院和小學宿舍樓頂。監測時間除按設計要求外,雨季其間不定期增加觀測次數。監測成果整理成冊做為資料存檔。

5.施工資料的收集整理

根據《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以及《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對整個施工過程的技術資料進行了嚴格和細致的編制、收集和整理,共分五冊。第一冊為質量保證資料,主要為驗槽記錄和各種隱蔽工程的驗收記錄;第二冊為施工驗收資料,主要記錄施工過程中各分項工程和各施工段(檢驗批)的驗收和評定記錄;第三冊為錨桿施工記錄,主要記錄錨桿的鉆孔灌漿施工過程和驗收情況;第四冊為材料及試塊檢驗報告,主要為進場材料的出廠合格證、抽樣復檢報告、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漿試驗配合比、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漿試塊試壓報告;第五冊為施工影像資料,主要為各工序施工現場和工程隱蔽部位的圖像資料。其它資料:滑坡監測成果報告、錨桿抗拔試驗報告、竣工圖等。

6.總結

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具有多專業、多工種相互配合,設計與施工相互搭接進行動態管理的特點。該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過程中,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在各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施工單位與設計單位互相配合,及時溝通,使設計方案在施工過程中得到優化和改進。現場施工人員整體素質高,責任心強。工程總體規劃,合理布局,所投入的人、財、物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工程質量良好,達到了預期的治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益.昆明市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研究[A].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C].2006

第7篇

關鍵字:礦山環境,遙感,監測

中圖分類號:O7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大省。隨著礦產資源開發速度的加快,采礦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矛盾逐漸顯現,生態形勢越來越嚴峻。為了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有必要開展礦山開發調查與監測工作。

我國礦政機關礦產資源開發監測大多為傳統的現場監測,費時費力,大量的違法開采行為不能及時發現。遙感監測手段以其動態、快速、準確等特點,對于改變這一情況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由烏海烏達煤礦區、鄂爾多斯東勝煤田萬利礦區、包頭白云鄂博鐵礦區、赤峰林西大井子鉛鋅礦區、呼倫貝爾甲烏拉鉛鋅礦區和赤峰白音諾爾鉛鋅礦區組成。研究區內跨度范圍大,自然地理條件差別較大。區內礦山開采礦種和開采方式有所不同,主要開采礦種為煤礦、鐵礦、鉛鋅礦、稀土等。

2. 研究內容及方法

2.1 研究內容

本論文主要依靠遙感影像獲取礦產開采占地、地質災害的分布和范圍以及采礦活動引發的污染、植被破壞、土地損毀等信息,綜合分析已有的各方面的資料,如采礦登記數據庫、礦產資源開發規劃和相關自然保護規劃等,對區內的采礦活動是否符合要求加以判斷,達到對監測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全面了解,動態監測的目的。

2.2 影像數據源

根據研究內容和成圖比例尺選用了2009年的SPOT5、Quickbird 、Worldview-I、ALOS、GeoEye-1等數據開展遙感調查與監測。SPOT5數據用于1:5萬比例尺成圖,其他數據用于1:1萬比例尺成圖。各數據影像清晰,質量較好,含云量均在5%以下,無條帶和噪聲干擾。

2.3幾何校正

利用選取地面控制點方法對相關影像進行幾何校正。校正時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控制點選擇在地形圖和圖像上均能正確識別和正確定位的明顯地物點上,如道路交叉點、水陸交界點等。

②控制點擬合中誤差控制在2個象元之內。

③控制點的選擇遵循均勻分布的原則,一般在8個象限內均選取控制點,并使控制區域盡可能大。

2.4 正射校正

以 SPOT5影像數據正射校正為例,首先以精度符合要求的1:5萬地形圖和P5數據為基礎,對SPOT5的2.5m全色數據進行正射校正,再將SPOT5的10m多光譜數據與校正后的影象配準、融合,完成圖像的輸出。

3. 信息提取

3.1 建立解譯標志

(1)露天開采面

對于露天采場,遙感影像上紋理、色調與周邊地區差異顯著,開采面區別于一般的土地,由于不斷開挖,一般低于周圍地形,在高分辨率影像中開采坑、排土場解譯標志明顯,開采坑邊坡顯示階梯弧形、環形紋理。

(2)固體廢棄物

固體廢棄物包括尾礦庫、排土場、煤矸石堆等,大多數在礦山附近就近堆放。固體廢棄物在影像上表現為外輪廓清晰呈瓣狀,內部紋理細膩并有條理,位于礦山附近。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上,正在開采礦山或停放尾礦的尾礦庫,其尾礦區可直接識別。

(3)粉塵污染

粉塵污染在影像上表現為在污染源(矸石堆、煤產品加工廠、煤礦運輸道路等)密集處或附近,植被生長發育不良,且被污染區域下方地物朦朧,有霧籠罩感,污染區域輪廓不清。

(4)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采用遙感影像解譯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情況的調查。

(5)地面塌陷

塌陷坑是地下礦產資源開采引發的局部地面塌陷,對礦區周邊其他用地造成破壞。由于塌陷坑有一定深度的負地形,在陰影作用下,立體效果明顯,在高分辨率影像上較易識別。其主要表現為獨立的環形或橢圓形斑點,色調明暗不同,一般成群密集分布。

(6)地裂縫

在遙感影像中,發生地裂縫處的地表和淺層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造成局部土壤含水量增加、濕度增大或透水性增強、濕度減少,形成色調和紋理上的光譜差異,呈線狀影像特征。

3.2 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工作是在MapGIS平臺中完成,提取圖斑時按照規定格式對相應圖斑賦予屬性。如開采點的屬性需填寫礦山編碼、動態變化、開采許可證號、礦山名稱、經濟類型、礦山地址、礦種類型、開采其他礦種、開采方式、開采狀態、存在問題等屬性字段。

4. 成果統計

根據遙感調查的結果,區內有礦山點470余處,其中合法開采點、違規開采點、關閉礦山各占礦山總數的比例分別為53.60%, 9.53%, 36.87%。違規開采種類包含越界開采、無證開采、以采代探、井工變露采、開采礦種與采礦許可證不符及一證多井等。

同時,區內的礦山占地面積170余km2,主要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縫、煤(煤矸石)自燃、水體污染、粉塵污染等。

5. 結語

遙感技術應用于礦山開發調查與監測,通過利用遙感影像對內蒙古主要礦集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礦產資源規劃執行情況的解譯工作,在外業調查和相關輔助資料的配合下實現快速、準確地監測礦山開發變化情況。利用遙感技術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爭取更短的工作時間周期,其結果可以為相關部門整頓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規范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建立和維護良好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畢如田,白中科.基于遙感影像的露天煤礦區土地特征信息及分類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7.(2):77-82.

[2] 董彥敏,東勝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狀況遙感監測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

[3] 李成尊,聶洪峰,汪勁,等.礦山地質災害特征遙感研究[J].國土資源遙感,2005,(1)45-48.

第8篇

關鍵詞: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加工處理與應用,影響的因素

 

贛南區域天氣自動站網始建于2005年底,分三年時間建成,現有區域天氣自動站300個,其中6要素站3個,4要素站244個,2要素站53個,分布于全市各鄉鎮,另有大氣監測自動站18個,平均網格約為11km*11km,基本滿足監測中β尺度天氣系統布點(10km*10km)要求。因此,區域天氣自動站網監測資料對于中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和預報預警服務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如贛州在20060726上猶五指峰特大暴雨、20090703崇義聶都特大暴雨等歷次氣象及其次生災害的預警服務和防災抗災決策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加工處理

通過對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出某一時刻或某段時間內氣象要素分布狀況、平均狀況和極值,并繪制離散離分布圖、格點分布圖。資料的讀取和加工處理均可通過編程來實現。繪制分布圖時應疊加鄉鎮甚至村級區域圖。實踐中常用溫度和降水資料,而風、壓、濕等因站點少、代表性差等原因很少進行分析和應用。

1.1統計表格

根據需要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平均值、極值。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應用方式。只是簡單地進行了一些加工,直觀性差,是一種離散性的表達。

1.2離散點分布圖

根據需要將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或平均值或累計值在地圖上相應位置上標注出來,分析勾勒分析出等值線,以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不同數值,并標注極值。等值線值可以根據需要取值,溫度值可取偶數值等間隔值,降水可以按照1、5、10、20、50、100、250毫米取值。這是一種圖形化應用方式,直觀性比較好。

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可以實現離散點分布圖的繪制,資料以第三類格式數據存放。

在實踐中可以通過編程來實現數據、地理信息的定時自動取值,并自動調用MICAPS生成、保存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量分布圖,再通過web方式供不同的用戶使用。

1.3格點分布圖

根據需要將某時刻或某時段內某區域內站點氣象要素實測值或平均值或累計值與站點地理信息,建立統計學平面分布模型:對于某次過去的天氣過程的影響來說,某地的氣象要素值是確定的,且其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即可用W(x,y)=F(x,y,z)來描述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由于地表的不平坦性,模型中需要引入z坐標,表明氣象要素也受地表海拔高度變化影響,但z受x和y約束,即z=z(x,y),這樣,更能客觀地反映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以此來計算格點處氣象要素值,標注在地圖相應位置上,分析勾勒出等值線,以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不同數值,標注極值。網格點可取1km、2km、5km、或10km,等值線值可以根據需要取值,溫度值可取偶數值等間隔值,降水可以按照1、5、10、20、50、100、250毫米取值。這是一種精細化圖形應用方式,直觀性非常好,更能表達氣象要素的實際分布狀況。

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可以實現格點分布圖的繪制,并可用色標來表達氣象要素的具體分布。資料以第四類格式數據存放。。

在實踐中需要建立格點處地理信息,通過編程來實現數據、地理信息的定時自動取值,并自動調用MICAPS生成、保存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量分布圖,再通過web方式供不同的用戶使用。

由于氣象要素沿地表分布的復雜性,真正的分布函數難以找到。因此,可以采用有限次冪多項式來模擬,即W(x,y)’=F(x,y,z)’=A+B1*X+B2*Y+B3*Z+C1*(X^2)+C2*(Y^2)+C3*(Z^2)+C4*(X*Y)

+ C5*(X*Z)+C6*(Y*Z)+D1*(X^3)+D2*(Y^3)+D3*(Z^3)+D4*(X^2*Y)+D5*(X^2*Z)+D6*(X*Y^2)+

D7*(X*Z^2)+D8*(Y^2*Z)+D9*(Y*Z^2)+……。

以最小二乘法的方法求解方程。確定最高次冪可以從低階到高階計算樣本殘差平方和與樣本方差的比值來確定,當比值<=5%時可以認為該次冪模擬函數能夠描述氣象要素的分布狀態,不再繼續更高次冪函數的求解。

1.4色標分布圖

建立全境范圍內地理信息數據庫,根據前述方式建立氣象要素模擬分布函數,并規定不同區段要素值狀態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即色標),以此來繪制分布圖,這樣可以相對連續地表達境內各點的氣象要素分布。

實踐中由于要獲取全境內地理信息十分困難,可以利用前述計算出的格點資料建立一個氣象要素的二維有限次冪多項式來模擬氣象要素的二維分布,即W(x,y)’=F(x,y)’=A+B1*X+B2*Y+B3*Z+

C1*(X^2)+C2*(Y^2)+C3*(X*Y)+D1*(X^3)+D2*(Y^3)+D3*(X^2*Y)+D4*(X*Y^2)+……。

方程求解和確定最高次冪的方法同前。

另外,還可用arcview來實現色標分布圖的繪制。

1.5格點流場圖

將站點風資料分解成U、V方向分量,再按1.3方法分別建立分布模型,計算格點U、V分量值,調用MICAPS系統的相應功能實現流場分析,資料以第十一類數據格式存放。

2.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應用

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在中小尺度天氣監測、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決策氣象服務、災害評估、人工增雨效果檢驗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2.1中小尺度天氣的監測

贛南暴雨洪澇、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局部性明顯的特征,是典型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區域天氣自動站布點廣泛,網格大小達到了11km*11km,資料獲取時間間隔達到了每5分鐘一次,從空間和時間尺度上基本具備了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能力,由于區域天氣自動站網資料的實時性和圖形化,可以較為直觀地鎖定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空間位置及強度,通過不同時次的探測資料,全程監測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演變。

2.2短時臨近預報預警

根據不同時次、不同時間段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的分布特點及流場特征,判斷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位置、移動、范圍及強度變化,以此預測未來系統演變的趨勢,并作出較為精細化的短時臨近預報,對于較強烈的天氣可以及時就影響時間、影響范圍、影響強度作出預警。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對不同時次、不同時段的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主要是降水)分布的比較,結合雷達回波、衛星云圖資料,來判定生成、發展、移動及消亡趨勢。

2.3精細化天氣預報

可以象天氣圖一樣在精細化業務中應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利用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分布圖為依據,制作區域內任何點未來某一時段內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預報,并根據未來時間段資料對預報的準確性進行必要的檢驗。實踐中必須在充分考慮天氣圖、數值預報、衛星云圖等資料的前提下,作出總體的天氣趨勢預報,再結合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進行空間點上的精細化預報。

2.4公共氣象服務

利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的分布圖,可以直觀地了解各地氣象要素值或累計值的分布,結合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農作物種植分布區域、人員密集場所分布就可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和建議,供政府決策參考,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有針對性的暴雨型地質災害、山洪災害、作物凍害、電(通信)網冰災等預警業務。如強降水區與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重合,則可能需要對隱患點進行搶險、救災,并疏散轉移群眾;組織轉移強降水下游區域群眾,并對隱患點進行加固、除險。如強降溫區或低溫區與某作物種植區重合,則該種植區應當采取增溫保溫或其他救災措施。由此制作而成的決策氣象服務材料也更具直觀性和觀賞性。

2.5氣象災害評估

利用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分布圖,結合暴雨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山塘水庫隱患點、江(堤)防隱患點、農作物種植分布區域、人員密集場所分布等資料,可以確定氣象災害的地點、區域、范圍和強度,并對可能造成或已經造成的災害進行評估。

2.6人工增雨作業效益評估

人工增雨作業效益的評估,需要確定兩個數據,一個是人工增雨作業的影響區域,一個是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的自然降水。根據有關研究,一次火箭或高炮地面作業影響范圍約為300平方公里、兩頭為半圓、中間為矩形的區域,走向為引導氣流的方向。我們可以利用該次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域外的站點建立降水分布模型,以此計算出該區域內降水為自然降水,再與該區域內實測值進行比較后,計算出區域內增雨量和直接經濟效益。。當然也可以分別用全境內站點資料、不含人工增雨作業影響區站點資料建立降水分布模型,分別計算區域內實測降水和自然降水,比較后計算出區域內增雨量和直接經濟效益。

2.7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評估

針對某種需要(作物種植、資源利用、災害防御等),利用arcview將地理信息與區域天氣自動站歷史資料結合起來,進行氣候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3.影響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使用的因素

由于區域天氣自動站遠離臺站的客觀,決定了有許多影響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使用的因素存在。

3.1供電

電源是區域天氣自動站運行的基礎前提。我市所有區域天氣自動站均為太陽能電源,當遇有長時間的連陰雨天氣時,太陽能采集器不能吸收太陽能,蓄電池儲能不足以保證對數據的采集和傳輸。

解決供電問題的方法有:一是將單一太陽能電源改為太陽能電源加市電供電,優先采用太陽能供電,當蓄電池電壓不足時,自動啟用市電供電;二是儲備一定數量蓄電池,規定連陰雨達多天后及時更換蓄電池,保證在用設備蓄電池電量充足。

3.2數據傳輸

數據傳輸是區域天氣自動站資料匯集的關鍵。我市區域天氣自動站均通過gprs/gsm方式將區域天氣自動站采集的資料傳輸到中心站。當區域天氣自動站處于比較偏遠的山區時,gprs/gsm信號可能覆蓋不到或者信號強度比較弱,影響數據的傳輸。另外,當未及時繳納通信費時,通信企業將關停未繳費站點的通信功能,造成數據傳輸中斷。

解決數據傳輸問題的方法有:一是把站點調整到gprs/gsm信號能夠覆蓋的地區,或者請求通信企業加強某些方向的gprs/gsm信號,二是及時繳納通信費用。

3.3數據的精度

區域天氣自動站在自身性能上與大監站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傳感器的分辨能力與穩定性上。在業務運行中,也沒有對在用區域天氣自動站進行強制性檢定的規定,器差得不到訂正;區域天氣自動站遠離臺站,日常維護不到位,影響了傳感器的靈敏度,特別是降水,誤差更大;另外,設備安裝不規范,也造成探測數據不準的問題。這些都是造成區域天氣自動站探測資料的系統性誤差的原因,導致區域天氣自動站探測資料的準確性、穩定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證。

解決數據精度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消除資料的系統性和隨機性誤差:一是從設備選型上,要選用經過認證和實踐證明,具有高可靠性、穩定性、準確性產品;二是對在線區域天氣自動站進行強制性檢定,規定每兩年定期檢定一次;三是規范日常維護制度,要求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區域天氣自動站的巡查維護;四是規范區域天氣自動站點的選定和安裝。

3.4站點的設置

區域天氣自動站多選擇在鄉鎮駐地,站點網格不規則,在人煙稀少的山區網格間距過大,特別是在高海拔大山缺少站點,使得資料不能完整、真實地反映氣象要素沿地表的分布狀態,氣象要素沿高山的分布規律也難以總結。

為增強對中尺度暴雨天氣和高山小氣候監測能力,今后在新增站點布設時盡量考慮網格的規則性,在西部、南部和東北部三個暴雨天氣敏感區加密布設,并選擇若干高山每200米海拔高度間隔布設站點。

第9篇

【關鍵詞】公路高邊坡;穩定性評價;支護優化設計

高邊坡分為土質邊坡和巖質邊坡,當巖質邊坡的高度超過30米,土質邊坡的高度超過20米,即為高邊坡。公路的路線越長,所經過的地質條件就會相對復雜,邊坡的數量也會隨著增多。除了顯性的邊坡之外,還存在潛在的失穩邊坡。在施工的進程中,這些潛在的失穩邊坡就會在施工作業的作用下,出現失穩變形的現象。此外,公路邊坡的特殊性還在于其為永久邊坡,無論是考慮到地質災害預見經驗不足,還是提高運營期的安全系數,對于高邊坡都要根據地質條件做好支護優化設計工作。目前對于高邊坡支護優化設計以對單體邊坡設計為主。驗證高邊坡的穩定性所采用的方法為極限平衡法,參考檢測反饋信息,將優化設計方案制定出來。本論文以某段高速公路的40個高邊坡為例,對于支護優化設計進行探索。

一、高邊坡普查

高邊坡普查是對于公路施工現場開展地質勘察和環境考察工作。工作的重點是在施工前對于公路的權限高邊坡都要進行調查,已將邊坡巖體的結構特征明確區分,并對于已出現變形破壞現象要進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補救。對于高邊坡普查的目的是提出高邊坡優化設計方案,并將重點研究邊坡篩選出來。公路邊坡往往地質條件較為復雜而缺乏穩定性,邊坡的高度大于40米。符合研究條件的邊坡只有滿足了其中的兩個條件,就可以進行篩選,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二、重點高邊坡穩定性評價

高邊坡巖土體具有地質過程特征。從地質學的角度刻劃,評價巖石高邊坡穩定性就是要給予邊坡變形破壞的機制進行研究,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模擬巖體高邊坡的破壞演變過程,根據模擬控制結果評價高邊坡的穩定性。變形穩定性分析采取變形理論的穩定性分析與強度理論的穩定性分析結合的方法,形成建立在模擬控制基礎上的巖體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并提出控制方法。

在整個的高邊坡施工階段,高邊坡穩定性評價以及支護優化設計始終貫穿于其中,形成一個動態的評價過程。根據高邊坡實際特征,可以判斷其破壞模式分為結構面控制型和最大剪應力面控制型。那么在工作流程上所形成的技術思路為:根據高邊坡變形穩定性分析數據,對于邊坡的可能性變形破壞模式進行判斷,并分析變形破壞的發展過程。對于潛在滑動面位置的判斷,可以根據所監測到的變形破壞信息為參考依據。在支護優化設計上,引薦強度穩定性分析方法,將必要的設計數據計算出來。為了驗證支護的效果,可以對于支護的結構與邊坡之間所形成的作用關系來完成,以對于設計不斷的完善、優化。

從地質狀況的角度審視公路的巖體結構,該公路的沿線上分布著板巖和千枚巖,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破碎結構,并以層狀呈現出來形成傾倒變形體。根據勘測結果,在40個高邊坡中,有近一半的邊坡已經出現了傾倒變形現象,主要是受到巖體結構的影響,一些折斷面則受到巖體特征的影響。那么對于傾倒變形體的評價則要采用以下的途徑。

傾倒變形的范圍可以采用離散元法對于傾倒變形的演化過程進行模擬,根據公路現場地質實際狀況將地質模型建立起來。邊坡變形破壞模式可以采用邊坡穩定性評價方法進行研究。潛在滑動面的確定上,可以二維有限元研究方法,這主要是針對沒有發生變形的邊坡或者是變形程度較小的邊坡的內應力、變形程度進行分析。如果邊坡的變形程度很大,就要采用二維有限元法對于邊坡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期,并以勘測信息以及施工的各種反饋信息作為參考,以獲得準確的滑動面位置。邊坡穩定性評價所采用的是強度理論,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支護設計的參數。

三、重點高邊坡支護優化設計

高邊坡支護方案的選定,主要是根據變形破壞的“過程模擬”對于巖石體的演化以及變形破壞機制進行研究,以根據變形破壞的實際情況擬定設計方案。設計主要采用的是初步靜力學設計,并運用數值模擬研究巖石體與工程結構的作用,以此為依據對于高邊坡進行優化設計。不同的破壞模式的邊坡所采用的支護方案也會有所不同。針對于原設計方案,要使其得到進一步優化以符合實際需要,就要將“過程控制”技術納入其中,地質模型要表達準確并建立在高邊坡變形控制以及災害控制的指導基礎上,以形成邊坡穩定性評價的關鍵條件,采取必要的支護措施將高邊坡的變形控制在規定范圍內,并通過監測獲得反饋信息驗證其效果。高邊坡優化設計見下表。

高邊坡優化設計方案

結論:

綜上所述,本論文針對公路高邊坡的穩定性以及優化設計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探討,通過變形穩定性的分析,并對于邊坡可能破壞的模式以及變形破壞的發展過程進行評價分析,以對高邊坡穩定性進一步評價,為支護優化設計提高參考。

參考文獻

[1]賈致榮,郭忠印,房建國.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路塹邊坡動態優化設計[J].公路,2002(12).

[2]黃潤秋.巖石高邊坡發育的動力過程及其穩定性控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08).

[3]巨能攀,趙建軍,鄧輝.黃山高速滑移彎曲邊坡變形機制分析及應急治理[J].地球科學進展,2008.23(05).

第10篇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重點推進氣象災害基層防御系統建設。

1、政府主導的氣象防災減災應急防御工作進一步規范。

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繼印發實施《__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之后,發文成立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和辦公室,同時為進一步推進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氣象應急信息工作的通知》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氣象預(警)報信息制度,推進各協作單位明確職責,建立信息響應機制,暢通綠色通道,推進氣象應急信息分類、分級、分區域、分災種。

2、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

編制并實施《__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全面完成__區所有鄉鎮(街道)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成為我省首個全面完成此項任務的縣(市、區);深入推進社區和重點單位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針對性指導20個村社區完成省級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和全區57個重點單位全部完成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梳理調整氣象防災減災“四員”隊伍結構完善,氣象應急聯動人員擴充至4000名。針對__區涉化企業多、規模大,對氣象災害特別是雷電災害敏感度高的特點,探索“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監管模式,加強和推進__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將防雷安全監管列為安全生產監管的新常態,落實“自查為重點、抽查強促進”的安全監管評價體系和自律機制,積極構建完善的雷電災害防御體系。

落實區鎮(鄉、街道)兩級氣象防災減災視頻通報業務試點工作。完成氣象災害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印發《__區區鎮(鄉、街道)間氣象防災減災視頻通報業務辦法》,建立通報業務工作制度和業務流程,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氣象信息互通和工作聯防,提升防御準備和應急反應能力。制定《__區氣象災害預警廣播系統建設實施方案》,完成100個預警廣播系統的安裝和使用,進一步提高我區重大(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播時效,擴大覆蓋范圍,提高災害預警在村(社區)、人員密集場所、防汛危險地帶的覆蓋面。

1、公共氣象服務軟系統建設

豐富服務產品,改善服務手段,增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中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推出天氣周報、月氣候監測公報、霾監測公報等氣象服務產品,通過應急短信網站即時顯示、氣象微信、微博等新興服務方式,進一步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提高氣象服務時效。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不斷深化氣象為農服務,特別是深入開展__特色的設施農業和旅游農業氣象服務。

開拓公共氣象均等化服務領域,借助“智慧.愛心24小時”殘障人士信息服務平臺,為殘障人士提供個性化免費氣象信息。針對殘障人群的特殊需求,為盲人朋友提供語音氣象服務信息,為失聰人士提供文字氣象信息,《__氣象》影視節目推出手語氣象服務新模式,使得氣象信息均等化服務觸角進一步深入蔓延。2012年起連續四年推出并扎實落實氣象為民服務五件實事,以為民實事工作呼應社會需求和群眾關切。

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致災機理,以及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的關系研究,提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科學預測預防水平。進一步提高數值計算能力,以提高天氣預報預測精細化和準確率為核心,進一步提高中小尺度區域數值天氣預報能力,建成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建成預報預警一鍵式業務平臺。

2、綜合氣象探測系統建設

在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在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__氣象公園一期建設項目基本完成。新型標準氣象觀測站和__霾監測分析氣象業務系統建成并投入業務運行。二期建設項目也已具備建設條件。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設項目氣象部分完成建設任務并通過驗收。小港實驗學校區域氣象觀測站投入運行。__區智慧氣象系統一期建設項目完成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監測設施補建,綜合氣象服務平臺建設,以及旅游、

交通、農業、海洋、公共等專業氣象服務分平臺建設等。項目實施后將進一步完善氣象監測網絡,提高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信息平臺的搭建將整合現有各類專業數據庫資源以及與市、省、國家的氣象業務工作平臺對接,推進氣象服務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實現氣象事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梅山保稅港區氣象綜合服務新思路。針對梅山保稅港區開發建設和科學發展對氣象服務提出的新要求,積極謀劃氣象服務新思路,結合實際按“四有”標準(有綜合觀測基地、有固定辦公場所、有固定氣象服務聯絡人、有固定氣象服務產品)積極推進梅山保稅港區氣象綜合服務工作,已安排專人開展氣象服務工作,努力發揮氣象在保障梅山保稅港區開發建設、防災減災、科學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成立__港口氣象中心,建成由多要素自動站、雷達等組成的港口氣象監測網,同時加強與海事、港口等部門合作,共享企業自建的測風站、能見度站等資料。__港口氣象中心已形成細化到作業港區、錨地、航線的產品多樣化、預報精細化的預報業務體系。同時,完善近海海洋氣象服務監測網絡,提升對海上大風、海霧等的精細化預報能力,不斷完善針對港口、航線的預報服務產品,全面服務以__港為中心的__港口經濟圈建設。

積極推進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跨部門多領域合作研究,《塑料大棚小氣候變化特征及其與蔬菜種植的關系》、《__區霾特征及天氣形成機制研究》、《__港口氣象服務產品與平臺開發》三個科技項目分別獲市、區立項,多篇學術論文獲得交流或發表,氣象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業務轉化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全區氣象預報預警及服務能力的提升。初步建立一支高學歷、高職稱和高素質的專業骨干隊伍,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達90%,氣象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得到有效改善。

“十二五”氣象重點建設項目投資估算5371萬,資金來源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省、市、區三級財政)。2011-2013年地方財政配套__市氣象局統一建設推進氣象監測、預警等系統項目資金約3072萬。2013年推進實施的全國山洪地質災害氣象保障工程項目由中央財政配套300萬,市區財政配套300萬,開展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暴雨誘發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等。2013-2015年__市氣象災害預警與應急系統二期工程中央、地方配套資金共計約1.2億,支持進一步完善氣象海洋氣象監測預警系統、氣象為農服務系統;完善氣象傳輸層中通信網絡的建設;完善氣象應用層的建設,構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平臺。

目前已完成__氣象、流域監測網、水平能見度自動觀測網、沿海地面監測網、殘疾人無障礙信息氣象平臺、農業園區氣象服務示范基地、農業氣象綜合系統、交通氣象監測預警系統部分、旅游氣象監測預警系統部分、沿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等項目建設。

通過“十二五”發展規劃部分項目的實施,氣象事業整體水平有了提高,氣象服務已基本覆蓋到防災減災、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初步建成了機構健全、管理規范、適應__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決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氣象公益服務受眾面明顯增大,行業專項服務效益明顯增加。氣象服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明顯提升。雷電監測、預警能力和雷電防護水平及其檢驗檢測能力顯著提升。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實現防御規劃到區級、組織機構到鄉鎮級、精細預報到鄉鎮級、自動觀測到鄉鎮級、氣象服務站到鄉鎮級、氣象信息員到村級、災害防御責任到人的防御體系建設。

數值預報產品與雷達、衛星、自動站等綜合探測資料的分析應用能力明顯增強,氣象預報預測的準確性、時效性、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全面提高。制作與7-10天天氣預報;區域性暴雨、寒潮、大風、高溫、低溫等災害性天氣24小時預報準確率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達30分鐘以上;全面開展農業、環境、交通、電力、港口等行業的氣象影響條件預報預警。

綜合氣象觀測網更加完善,重點突破氣象觀測從陸地向海洋、從城市向鄉村、從常規向特種的轉變。自動氣象站實現鄉鎮和氣象災害多發的重點水系流域全覆蓋。建立布點合理、探測要素豐富、基本覆蓋我區港口和沿岸的立體化的海洋氣象自動化觀測體系,填補我區海洋和臨港氣象觀測資料缺乏現狀。加強大氣成分觀測,提高霾、負氧離子的監測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圍繞__建設港口經濟圈以及__區建設港口經濟圈核心區重大要求,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港口經濟圈氣象保障工程、公共氣象服務提升工程、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應對工程以及公共安全保障工程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為__區以更高水平躋身全國縣(市)區綜合實力第一方陣提供堅強氣象保障。

需求牽引,突出特色。根據氣象現代化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內在需求,彰顯__港口特色,明確重點目標和主要任務,最大限度發揮氣象現代化效益。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力量,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全社會協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合力。

統籌協調,科學發展。著力建立氣象部門和各級政府共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格局。統籌協調現代氣象業務、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科學管理,統籌協調行業和地方氣象事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氣象現代化集約、高效、協調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從人才、資金、體制等方面深化氣象改革,開創__氣象工作新局面。加強與同行氣象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合作,促進全社會資源和氣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

到2020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服務高效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氣象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氣候資源開發、生態環境、防災減災等的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形成基本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適應新時期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新格局。氣象事業綜合實力達到全省縣市區先進水平。

1、現代化的綜合觀測系統進一步完善

布局科學、功能先進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進一步完善,基本實現全天候、多要素、高時空分辨率的連續自動觀測。重要區域或重點領域的專業氣象觀測網絡基本建成。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得到有效保護,技術裝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氣象預報預測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進一步完善,預報時效得到延長,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明顯提高。臺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時效得到提高。

3、公共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

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手段不斷完善、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率、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明顯提高

,基本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4、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組織體系和工作責任制基本明確,氣象災害防御職責及內設機構設置更加規范,部門間應急聯動防御機制得到有效落實,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一步提升。

5、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進一步提高

氣候資源監測評估以及開發利用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積極應對資源環境壓力提供有力氣象科技支撐。

第11篇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the essentia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resource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A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now more and more serious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groundwater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范圍和強度都在不斷加強,不斷惡化的地下水環境嚴重影響著人民的飲用水質量,近年來,不斷有地下水水源地受到污染的報道[1-2],有些地區的地下水污染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對人類平衡已構成了很大威脅。“八五”期間由水利部組織的《中國水資源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我國北方五省區和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和部分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嚴重,且呈上升趨勢[3]。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大體可分為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和引起地下水環境水文地質的變化兩大類型。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

按引起地下水水質污染的自然屬性可劃分為天然污染源和人為污染源,人為污染源又根據產生各種污染的部門和活動劃分為: 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2,4];按污染源的幾何形狀特征可劃分為: 點污染源、面污染源等[5];按污染物的運動特性劃分為: 固定源、移動源[6]。地下水水質污染絕大多數是由于人類的工農業生產和其他社會活動所造成的。

工業污染源

工業污染源主要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和各種地下埋藏管線、儲罐滲漏液等。工業廢水如化工廢水、冶煉廢水、電鍍廢水等有毒有害廢水處理不達標或直接排放水體,滲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水質污染;工業廢氣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隨降雨落到地面,通過地表徑流下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如高爐礦渣、鋼渣、粉煤灰、硫鐵渣、電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鐵渣、選礦場尾礦、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者地下填埋防滲防漏措施不合理,雨水淋濾,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隨雨水滲入地下水,或隨地表徑流遷移過程中下滲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污染;各種地下管線及儲罐滲漏產生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7],據美國國家環保局地下儲罐辦公室1990 年統計數字表明,全美國有近一百萬個地下儲罐有明顯滲漏現象。在我國,石油泄漏事故在各地均有發生。

農業污染源

農業污染源主要是由于過量施用農藥、化肥等,殘留的農藥、化肥隨雨水及灌溉水淋濾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使用不符合農灌水質要求的污水灌溉,造成地下水污染,污灌區75%左右的地下水遭受污染[8]。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目前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大部分生活垃圾沒有進行有效分類,大量有毒物質及危險廢棄物與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以及垃圾填埋處理技術落后、垃圾填埋場選址不當等原因,垃圾填埋場的淋濾液對地下水造成污染。2001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調查表明,幾乎所有垃圾填埋場排放的污染物,均未達到國家有關污染控制標準[9]。另一方面,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符合相關標準的生活污水排入水體,對地下水產生污染。汽車尾氣等生活中產生的廢氣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污染物隨降雨落入地面間接對地下水造成影響。

自然污染源

在有些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有毒有害成分超標。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調查統計,中國部分地區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水文地質的影響

人類對地下水的長期過量開采導致采補失衡,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及地裂縫;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層;地表植被衰退和土地荒漠化、鹽漬化、沙化等問題。另外,人類為了調節徑流,大興水利,改變了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破壞了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平衡,如措施不當,則會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10-11]。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和不可逆轉性。由于地下水流動極其緩慢且埋藏于地下,受到污染時不易察覺,難以及時切斷污染源,往往等到人們意識到地下水污染的時候,就很難治理和恢復了。因為即使切斷污染源后,累積在含水層中的污染物由于介質的吸附作用及地下水流緩慢等因素,自然衰減速度非常緩慢,即使采取昂貴的工程處理措施,也難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 2,12] 。因此,對地下水污染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明確管理責任。

國家應進一步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為地下水環境的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明確政府各相關部門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應職責,落實各項地下水水質保護措施。

加強對污染源的監測與監察。

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環保部門應加大對各種污染源的監測與監察力度,督促企業和各有關部門對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處理,達到相關標準后排放。

對地下水合理定價。

對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分別進行合理的定價,提高工業用地下水的價格,以此來激勵人們提高用水效率,節約用水。目前很多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用地下水進行工業生產,提高工業用地下水的價格可以激勵企業采用提高污水的回用率,或使用中水等措施減少地下水的使用量。

科學合理的開采地下水

合理的開采方式是含水層水質保護的保證。以均衡開采為原則,對地下水超采區,嚴禁增加開采量,對補采平衡區,不增加開采,合理優化和調整開采布局;對有開采潛力的地區,認真規劃,合理開采。遏制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

建立地下水監測系統

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系統,系統地掌握地下水水質、水量和環境變化的動態特征,為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鼓勵公眾參與。

地下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地下水污染越來越嚴重,但是地下水污染的預防與治理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防治地下水污染必須通過報紙、電視、網絡、課堂等各種形式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增強環境保護的自覺性,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地下水保護。

參考文獻

[1]. 王開章, 孔凡亮.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分析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J] .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33( 4) : 464

[2]. 羅蘭.我國地下水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2):72-75

[3]. 程莉榮, 王金生, 李云生等. 關于我國地下水水質保護的思考與建議[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45(5/6): 564-567

[4]. 彭文啟, 張祥偉. 現代水環境質量評價理論與方法[ M] .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5]. 王忠和. 地下水污染與人類健康[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 1998, 11 (3): 19-22

[6]. 王玉和. 淺論地下水污染[J]. 地下水, 2004, 26 (4): 294-296

[7].Bedicnt P. B. Ri fai, H. S an d New ell C . J. Tr ans port and Remediat ion, PT R Prent icc Hall , Eng lew ood C lif fl s, New Jersey 07632, 1994; 543, 1~9, 64~87, 349~379.

[8]. 李廣賀主編. 水資源利用與保護[M ] .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9]. 趙章元. 垃圾包圍城市帶來的困局[ N] . 地質勘查導報,2006- 08- 05( 3)

[10].陳余道, 蔣亞萍. 城市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 J] .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1997,8(1): 63-68

第12篇

關鍵詞: 高中地理 自發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

自發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采取一種不受外界干擾,運用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學習方式進行自我認知的教學方法,它更注重學生的“自我驅動”,即學習行為的自然發生。自教育改革提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自發式教學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進入高中階段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心理變化、學習內容難度增加、學習目標的變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及學習環境的改變,等等,高中生原有的自發式學習容易服從較沉悶而枯燥的教學原則,很多可供自主支配的時間與空間被束縛和局限,導致自發性學習行為失去方向。面對自發性教學與新時期教育二者之間凸顯出的矛盾與沖突,如何擺脫自發式教學的束縛,為高中生探求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呢?筆者認為積極引入探究式教學十分必要,下面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通過實際案例對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應用進行全面探析。

一、課前問題設計

問題始終是探究性教學的核心,讓學生從一個問題開始展開探究,無疑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具動力和方向感。高中生所具備的地理相關知識及課下地理預習時間較有限,很多時候僅憑他們的水平提出的問題很難與課堂教學目標保持同步,更不用說具有一定寬度和深度且有趣的問題。因此,“誰來設計問題”、“怎樣設計問題”成為探究性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中是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因此問題的提出應由教師結合教學目標、知識重點、學生能力水平差異進行科學設計,讓問題帶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這是展開探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

二、課上雙邊活動

探究性教學與自發性教學最顯著的不同在于,探究性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課上雙邊活動。從表面看教師的作用較隱性,只是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完成,但從根本上說,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都在教師的掌握與調控中。探究性學習課上活動的程序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再由教師對結論或者是知識點進行歸納,最后指導學生實踐,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的關于任何與知識相關的問題與難題都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小組合作及教師指導的方法加以解決。無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都是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思考和討論的發展過程,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

三、課下探究性學習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解決問題,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其發現新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思考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或者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主要任務,但通過問題探究而引發和延伸出新問題更具有實際教學意義。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通過課外作業,都應該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從一個新的地理高度發現新問題。問題的提出有無實際價值對學生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形成學會對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活躍發散思維,進一步提高地理創新思維能力。而對于教學中發現的新問題或者是確實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課下探究,并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加以呈現,作為探究性教學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和延伸。

以下通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課的教學設計,對探究性教學的有效展開進行詳細介紹。

1.問題情境創建

通過視頻對近期剛剛發生的云南魯甸地震的情境回放,引出問題:大家了解自然災害嗎?自然災害分為哪幾類?地震是怎樣發生的?今天我們換一種學習方法,大家自己去采集資料思考問題,并可以多多提問,我們共同了解自然災害到底有哪些危害。

2.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

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一是氣象氣候自然災害,包括沙塵暴、臺風、旱災,等等,二是地貌地質災害,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地震,等等,進而對學生進行啟發:以上自然災害中從我們最為熟悉的,也是近幾年我國頻發的災害――地震為例,我們能發現哪些問題?

教師先進行地理知識普及,對地震的概念、成因分類、地震帶分布、板塊學說等知識進行展示,然后對云南魯甸的地理地貌情況進行概括,讓學生通過視頻短片談談自己對地震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至少提出五個問題,這對于高中生來說只要稍稍動腦就能完成。然后將這些問題記錄并公示,通過交流找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學習。如:“應該怎樣對地震進行有效監測?”“動物在地震發生前比人類能夠更早感知,為什么?”“怎樣快速從地震災害中逃生?”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反過來讓學生探究解決,這種方法將探究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對于學生的積極性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3.探究性課題的課下延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延庆县| 宕昌县| 清苑县| 江津市| 阜宁县| 宁晋县| 时尚| 北安市| 河源市| 仁布县| 阜新| 岐山县| 军事| 东阿县| 靖宇县| 西贡区| 峨眉山市| 梁山县| 象州县| 故城县| 琼中| 大埔区| 金昌市| 巫溪县| 建湖县| 收藏| 岳阳市| 浦东新区| 车致| 贵阳市| 若尔盖县| 二手房| 静宁县| 宣汉县| 卓资县| 玉林市| 博野县| 邯郸市| 内江市| 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