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采礦安全論文

采礦安全論文

時間:2022-10-29 18:2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采礦安全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采礦安全論文

第1篇

一、礦山采礦安全技術管理的實施

礦山采礦的安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點話題,想要真正地做到礦山采礦的安全技術管理可謂是一個艱難的歷程。要實施礦山安全采礦,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1.礦場各部門要按照礦場下發的政策各司其職礦山采礦工作是一個大工程,需要有不同的部門分工來完成采礦工作。這就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員必須熟悉自己的工作要求,無論發生什么,或者是在任何情況下,工作人員都要盡職盡責。不要因為一點私利,從中投機取巧謀得小利潤,而影響其他部門的工作,甚至威脅到直接進行采礦工作的員工安全。此外,采礦工作也需要有程序性,不要因為一個部門的員工因工作不認真而影響整個礦場的采礦工作。

2.增強采礦工作人員安全采礦意識礦場對于采礦人員的安全一定要重視起來。一定要對采礦人員定期地進行采礦安全教育,讓采礦人員自己清楚自己是否處于安全的狀態。現在有些礦廠老板根本不懂采礦所需要的安全技術,就亂指導員工在不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采礦工作。所以為了員工的安全,也為了礦場的經濟效益,希望采礦的所有人員,包括領導和員工要有足夠的安全意識。

3.做好采礦前安全檢查為了給工人提供安全的采礦環境,在采礦前要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首先,礦場的領導在采礦所需要的設施選擇上要上心,要很嚴格地選取合格的機械設備。在采礦之前也要有技術人員對設施進行檢查。其次,礦場在采礦礦山選擇上,一定要選擇有安全保障的,不要選擇哪種看著就好像快要坍塌的礦山,不能保障礦工安全。礦場也要在場地里準備可能出現一些小意外時需要的急需物品。比如,一些消炎水、創可貼、繃帶等,如果條件許可,礦場可以請一些醫生以備應急。

4.嚴格選擇技術人員,并定期進行技術培訓礦山采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所以,礦場老板在對技術人員的選擇上需要謹慎。要選擇態度認真,對工作負責的人,最重要的是人品。在礦場工作利潤很大,如果員工心術不正,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一些沒有安全保障的事,威脅到其他員工的安全就不好了?,F在很多員工,對國家在這方面的很多政策不是很了解,容易犯一些低級錯誤,導致礦場的采礦工作存在安全隱患,容易發生一些不必要的事故,輕則只是一些經濟損失,嚴重就會引起人員傷亡。所以,要對技術人員定期進行技術培養。

5.采礦工作一定嚴格按照規程采礦的規程主要是各個工種的安全操作規程和采掘時需遵守的規程。目前采礦安全工作越來越受重視,只要我們采礦的安全技術到位了,對參加采礦的人員進行嚴格的安全教育,相信采礦企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作者:張成舟 單位:青陽縣安監局安全生產監察大隊

第2篇

1.1單道起坡不安全技術因素

針對采區中部車場進行設計時,必須要以滿足工程實際生產需求為基礎,選擇不同的措施來建設不同巷道的起坡軌,主要包括彈道與雙道兩種起坡方式。兩種方式相比較來說,單道起坡方式要相對簡單,并且工程量比較少,而雙道起坡的建設要求則比較嚴格,需要設置一定固定的道岔以及彈簧道岔等。就現在采礦井巷工程施工,單道起坡方式為首選,因為其具備需要資金少、工作量低等特點。在建設單道起坡時下放空重車與材料車時,為了能夠有效解決空重車在通過簡易岔道易倒掉進入中部車場的問題,需要打鉤人員在道岔位置給予一定的助推。但是如果選擇此種方式,會加大對掛鉤人員的安全威脅。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這一技術問題,在對采區中部車場進行設計時,可以選擇用雙道起坡的方式,可以提高空重車與材料車運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減少對工作人員造成的威脅。

1.2彎道井巷采取曲率半徑

對與采礦井巷的施工,對于巷道曲率半徑一般會采用12m或者是15m,其能夠更好的滿足井下七噸架線式防爆電機車運輸的數值。但是如果選擇的是其他運輸方式,還是設計此為曲率半徑的話就不能滿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而是應該選擇9m曲率半徑。在工程實際施工過程中,大部分的采礦井巷都是采取的6m曲率半徑,這樣設計的結果就會導致巷道拐彎處變大,在生產過程中就會容易出現使耙矸機鋼絲因為磨損加劇而斷裂傷人的事故。并且,如果井巷曲率半徑設計的過大,在進行爆理后落下的矸石耙不到底,會增加巷道的坡度,增加了工程的運輸難度。因此,在設計采礦井巷曲率半徑時,應該以滿足工程施工實際情況為基礎,將其確定為9m或者是12m為佳。

1.3車場設計在彎道巷道中

在對車場進行設計時,一般情況下技術人員只會對采區上山方位以及運輸大巷方位進行研究分析,將下部車場設計在采礦區的彎道巷道內部,而這種設計則直接會增大電機車司機的視野盲區,對于前方以及周邊的警示信號等不能及時發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司機與信號掛鉤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流,經常會因為交流不及時而出現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在設計下部車場時,應該盡量將其設計在直線部位,以免設計不合理減小司機的視野范圍而造成安全事故。

2開拓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術因素

開拓井巷的設計施工中,經常會存在下部車場軌道安全間隙過小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掌握巷道的所有信息,就會導致在巷道設計過程中出現高度過低的情況,并且在對巷道的腰線進行設定時也存在很明顯的不安全因素。只要是其中有一個環節存在不安全因素,就會影響整個采礦工程的正常進行。

2.1下部車場軌道間安全間隙過小

對于下部車場的設計,車場間隙一般確定為1.3m,但是在實際施工中很多礦井的安全間隙僅有1.3m。在這種施工的情況下,一旦車場運輸任務重,并且運輸車變形或者材料車過寬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雙軌之間的擠碰而威脅到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對下部車場進行設計時,必須要充分考慮超寬運輸車可能通過的情況,增大間隙到1.4m左右,確保運輸工作能夠正常進行。

2.2巷道高度過低

巷道掘進施工一般都是采用砌碹支護開拓作業的方式,半圓拱形斷面首先的也是掘進方式,一般情況下會將墻的高度控制在1.2m上下。就采礦井巷實際施工情況來看,存在少數的礦區沒有采取規定的方式來對巷道進行開拓,很多大斷面積的巷道墻高為1.1m左右,這樣在巷道進行架線時,高度不能達到架線以及施工的安全標準,在后期的施工過程中很容易就出現觸電安全事故。因此,在對巷道進行開拓施工時,必須要嚴格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最終的巷道墻高,保證其能夠滿足工程施工的安全需求。

2.3巷道腰線設計不合理

中線與腰線主要對井下巷道進行施工控制的,其中中線的主要是對巷道的掘進方向進行指導,一般情況下應在巷道頂板位置或者是棚梁上設置3~4個中線點,選擇用正中或者偏中線的形式來表示,而設備可以選擇激光光束的方式來確定掘進迎頭的尺寸是否合理。而腰線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對標高與坡度的控制,以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進迎頭的位置來探測腰線所在位置是否合理。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一般都是在間隔30~50cm的位置用測量一起設置一個中腰線。并且針對煤層較厚的區域,為保證掘進的正確性,還需要對巷道進行分層,在開采難度降低的情況下,巷道的壓力也會增加,而支架承受壓力過大發生變形后就會對設置的中線點造成影響,使其不能夠完全保證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而會造成巷道施工質量減低。并且,在實際的巷道施工過程中,受地質地形等因素影響比較大,往往會造成施工方位的變化,為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需要將拐彎處的曲線巷道半徑以及轉角等轉化為切線或者弦線。

3采掘面不安全技術因素

采礦工程采掘面的工程施工,也會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技術因素,例如急傾斜煤層主斜坡設計中存在的坡度過小不安全技術因素,以及存在切眼與分斜坡開口的施工問題,還有改造眼拐彎處過多以及反眼坡度設計過大等問題等,都會對工程的安全施工造成不良影響。

3.1急傾斜煤層主斜坡坡度過小

為滿足工程安全施工的要求,在對采礦井巷采掘面進行設計時,必須要通過全面分析后做好對急傾斜每層主斜坡坡度的控制。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即便是有明確的傾斜角度作為參考,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施工問題,最終導致主斜坡坡度不能夠滿足工程建設要求,導致煤炭在受到自身重力影響后也不會出現下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效率。

3.2切眼口及分斜坡開口

礦井采掘面進行切眼開口設計時,如果沒有按照每層正傾斜的方向進行設計,或者是沿著要求的方向設計但是最終確定的長度不夠,形成的三角帶切眼,很容易就會出現煤柱垮塌的現象。因此,在對采掘面切眼口進行時設計時,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進行,以免因為設計不合理而出現各種質量問題。

3.3反眼雙向施工

從布置在巷道底層的煤層底板來看,如果采用反眼雙向施工的方式,經常會因為放炮震動而對反眼頭煤柱造成影響,甚至會因為空頂過大的原因,最終導致垮幫問題的出現,無法進行正常的維護工作。在對采掘面進行此項施工后,往往會在本區段回采完成后,無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過程中將會出現竄矸問題,進而會對工程的正常開采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為保證工程的順利施工,確保煤柱不會受到損傷,在反眼頭施工時,應該選擇單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種方式來保證回采與正規推采都能夠順利進行。

4提高采礦工程安全性改進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安全策略

對于井巷工程施工時,在設計中部車場時應該選擇單道起坡的施工的方式,可以確保采礦井巷工程中部車場設計與施工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且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可以避免空車在道岔行駛過程中發生倒掉,保證掛鉤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為保證采礦工程的安全施工,要求設計人員必須要對礦井進行全面分析,將巷道曲率半徑控制在12m左右。并且下部車場的誰及應該盡量避免將其設計在彎曲巷道中,將其設計在直線巷道中,避免對電機車司機的視野造成影響而發生安全事故。

4.2開拓巷道施工安全策略

在對下部車場軌道進行施工時,應加強對之間安全間隙的控制,為避免受運輸車重量過大或者是運料車過寬等因素影響,造成擠壓而產生安全事故,應該將間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為佳。另外,采礦巷道施工一項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證用電安全,為了確保線路的架設高度達到安全標準,必須要確保巷道墻高能夠滿足施工要求。另外,應該加強對中線以及腰線的控制,保證掘進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礦工作面安全策略

采礦工作面的安全技術策略,需要結合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礦井工程實際情況后,以滿足工程正常施工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術。例如針對三角帶煤柱垮幫事故,在施工時應該嚴格按照規定對切眼的開口進行操作,保證施工中切眼開口長度、方向以及各項參數都能夠符合施工要求。

5結束語

第3篇

 

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速發展,世界范圍內人才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煤炭行業也在大跨步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面向21世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對于中國高校的采礦工程專業來說,就是全面推進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素質教育,培養能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采礦工程技術和研究的專業人員。

 

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已有百年歷史,專業基礎厚實,學科優勢明顯。已建設為國家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礦業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并依托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然而現行的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存在一些問題,會影響專業畢業生適應社會和煤炭行業發展的需要。

 

因此,進行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研究和優化探索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現狀,并借鑒澳大利亞采礦工程專業先進的教學方法,對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進行探索優化,從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學生。

 

1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現狀

 

(1)學生普遍缺乏采礦工程專業英語和計算機技能的學習。由于中國礦業大學和神華集團等用人單位用 CET-4和計算機二級通過與否來衡量學生英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因此,在采礦工程專業教學中,注重通用英語和計算機基礎課程,而忽視專業英語、通用軟件和專業科研軟件課程。計算機課程教學包括《計算機基礎》和《Visual Basic》,學時較少,課程內容理論性很強,實用性較差,缺乏對一些常用的辦公軟件(如Microsoft office、Flash、PS等)的講解,導致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和編程能力相對較弱。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大二之后,學生的英語考級壓力相對減輕,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也相對降低。采礦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都是在大三和大四階段,該課程需要將采礦專業知識與專業英語知識緊密結合,對學生英語功底要求很高。然而,學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往往不夠高。事實上,很多學生即使通過了英語四、六級,閱讀專業英語文獻及撰寫科技論文時仍比較困難。

 

(2)實踐教學設備不足,教學時間少。實驗教學軟硬件比較陳舊,教學模型數量較少,學生的模型課課時安排較少,實踐教學設備不足。有些課程的實驗教學課時或者設計作業課時安排較少,最后都會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期末成績,比如《采礦學》實驗6學時,《礦山電工學》實驗4學時,《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實驗2學時,《非煤開采技術》實驗4學時、《采礦學》課程設計3周,《巖層控制的實驗方法和實測技術》實驗8學時,另外地質認知實習五天,礦井認識實習3周,生產實習3周,畢業實習3周,這些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的安排一般不能很好的滿足教學要求,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實習流于形式,缺乏完整的考核體系。很多實習單位和帶隊老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會將大部分實習時間安排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參觀一些危險度很低的地方,如洗煤廠,供電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因此很多學生從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直至畢業實習,下井次數都很少,現場跟班參觀生產工作面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學生對礦井現場的了解十分有限。由于實習時間有限,帶隊老師一般很難對學生的實習過程和實習狀況準確掌握,基本上根據學生的實習報告內容、實習報告格式是否規范、學生是否擔任組長或班長等職務而評定學生的實習成績,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考核,這樣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4)學生對創新活動參與度低,參與課題項目缺乏途徑。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創新項目和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增強成長自信心的活動。雖然每年中國礦業大學會舉辦各種各樣的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競賽活動,但是學生普遍參與度不高,缺乏熱情。同時,部分同學有參與采礦工程課題項目研究的想法,想通過參與課題項目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缺乏途徑。

 

(5)教師重視科研活動,輕視教學。目前中國大學教師的職稱評審,實際上主要依據科研,即有沒有科研論文、論著,有沒有科研立項和科研成果,教學在職稱評審中雖然也受重視,作了很多規定,但大都顯得籠統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評審職稱時,論文、科研項目是硬指標,教學是軟指標,導致了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現象的出現。有些教師沒有統籌處理好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關系,使教學水平得不到保證。

 

(6)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完善。目前,各礦業院校采礦專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給高校的財政撥款和學生學費。經費有限,使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導致學生在礦山企業實習時間偏短、實習過程簡單,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許多企業考慮生產和安全等因素,不愿接受學生到現場實習,學生通常只進行象征性地參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完善,也使教學質量難以滿足要求。

 

(7)學生缺乏國際視野,有出國留學經驗的教師較少。中國礦業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基礎厚實,學科優勢明顯,師資隊伍龐大,但是具有出國留學經驗的教師較少。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較難做到與國際接軌。同時,大部分采礦專業的學生限于本校本專業知識的學習,缺乏與國際進行交流的經歷與體驗,導致了他們缺乏國際視野。

 

2澳大利亞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優勢

 

(1)先進的培養模式。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采取雙元模式,其中的“雙元”分別指學校和企業。學生在學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在企業中,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而且,企業會為學校的教學活動提供部分資金,減輕了政府的壓力,提升了學校教學設備的軟硬件能力,提高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學校培養出的優質人才,投身到企業建設發展中,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促進企業的發展,最終學校和企業達到雙贏。

 

(2)嚴格的教師選聘制度和考核體系。澳大利亞大學在選聘教師時,不僅要求教師專業知識基礎扎實,往往還需要具備多年的工作經驗。同時,2002年澳大利亞科學教師協會出臺了《全國優秀科學教師專業標準》,在國家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中具有學術權威性,為教師入職審查和在職教師考核提供標準依據,使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3)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負責引導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倘若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見解,他們往往會在課堂上提出,然后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學生極大地融入課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鍛煉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布置一些平時作業來培養學生查資料、寫作或團隊協作能力。3~4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然后組內分工合作完成平時作業,在課程展示作業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內容進行打分,最后計入課程總分。期末考核方式多種多樣,閉卷考試、課程論文、課程設計、課程展示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5)完善的實踐教學。澳大利亞采礦工程本科教學實驗室和實驗設備利用率高,實踐教學完善。學生通過實驗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并提交報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分析能力。在課程結束后,學校會安排與該課程相關的實習,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

 

3中國采礦工程專業教學的探索優化

 

3.1創新教育理念

 

人才培養立德為先,立學為基,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注重“厚基礎、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也要加強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樹理想、強意志、勇實踐、講奉獻,”。使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廣闊的眼界胸懷,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和團隊意識,更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同時,實行教學與科研分開的雙軌制職稱評定制度,平衡教師課程與科研時間,鼓勵教師集中精力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利用學校優質資源,進行科研創新。

 

3.2優化教學方法

 

中國礦業大學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采取“3+1”或“4+1”方式聯合培養采礦工程專業學生;與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西澳大學、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等在國際采礦界有重要影響的大學合作,試辦采礦工程本科生國際班,面向全球就業。

 

定期邀請國外名校教授到采礦工程專業進行專業授課或者做學術報告,同時,每年選派優秀本科生和優秀教師公派出國留學澳大利亞大學,開闊師生的國際視野。

 

鼓勵小班教學,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專業課程由傳統的“一課一師”變為“一課多師”,教授與副教授合作講課。開設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選題的自主學習課程,增加學生與老師的聯系,構建多元學習模式。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交流,鼓勵學生在本科階段參與教師的課題項目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英語教學,提高學生英語的聽、說、寫、交際能力;加強對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提高學生編程能力。

 

3.3完善培養模式

 

實施采礦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具有寬厚的礦業領域專業基礎和人文素養,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采礦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采用“4+2”的模式培養,即本科階段四年,專業碩士階段兩年,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和實踐應用。也可以采用“2+2”的培養模式,即在本科階段,前兩年在國內接受傳統的本科教育,后兩年去國外接受開放式的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際能力。為了選拔拔尖人才,為我國礦業系統培養中堅人才,實行“3+2+3”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貫通本科三年,碩士兩年,博士三年的培養過程。卓越采礦工程師推行“三二六”教學模式,即實驗室學習、科研室研習、煤炭企業實習的“三習”教學模式,雙導師(高校導師、企業導師)合作的協同指導模式,六人一組的小組討論學習模式。

 

3.4加強實踐教學

 

改革傳統的演示型實驗教學,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分組合作設計實驗方案,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并完善實驗方案。學生獨立進行試驗,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現象,得出結論,提交報告。增加和更新實驗設備和實驗模型,適當地增加實踐教學課時,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5改革畢業設計

 

推行多種畢業設計組織形式:“大專題小設計”、“小專題大設計”和“全專題”,采取不同的實習組織形式: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教師與用人單位協商、實習內容由用人單位安排,學生的安全由用人單位和指導教師共同負責,學生按實習要求提交實習報告,但實習報告需要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師負責人簽字;對于少數推薦的免試研究生,可由研究生導師結合科研項目安排,直接進入課題研究,最后學生提交實習報告,實習報告上需要有研究生導師的簽字。同時,加強畢業答辯工作,增加提問時間,豐富提問內容,減少提問概念性問題,多提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問題。

 

3.6加強師資隊伍

 

改革教師評價方法,完善教學名師評選制度,表彰工作突出的優秀教師;深化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完善遴選制度,公開對外招聘基礎扎實、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和延攬高層次領軍人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3.7完善考核方式

 

改變傳統的單一閉卷考核,增加課程論文、課程設計、課程展示等考核方式,同時注重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對于閉卷考試,出題方式要靈活多變,少出概念性問題,多出論述和簡答題,重在考核學生的理解能力。

 

完善實習考核體系,在實習報告的基礎上,加強學生實習過程的考核。同時,采用實習“一礦一工一師,定時輪崗”,即一個工人帶一個學生,負責該生實習環節,包括技能培訓、管理培訓、實習成果和實習實踐等,定時輪崗,讓學生盡可能的接觸現場,掌握專業知識。

 

4結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需要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出發點,采礦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法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煤炭工業的需要。因此,優化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的教育資源,來補充采礦工程專業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化辦學的要求,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使培養的人才滿足礦業技術不斷發展的需求。

第4篇

1.采礦工程專業原有教學體系

1.1 教學設置

早期的采礦系下設采礦教研室、地質教研室、鑿巖與破碎教研室、通風與安全教研室、巖石力學教研室、井巷教研室和系統工程教研室等。1993年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后,1995年在原采礦系及礦物加工系基礎上成立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原采礦教研室、鑿巖與破碎教研室、系統工程教研室等合并成為現在的采礦工程研究所。

采礦工程主要專業課程分為:金屬礦床地下開采、金屬礦床露天開采、礦山機械、鑿巖爆破、井巷掘進、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企業設計基礎(選修)等。這些課程的教學以各自的內容體系獨立進行,相互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學生在每門課中學習了較詳細的知識和技術,卻不掌握如何運用。例如,在鑿巖爆破課上,學習了爆轟理論、炸藥性能、雷管構造、起爆方式、爆破網絡等詳細內容,卻不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術如何運用在采礦過程;在地下開采課上,只講采準、切割、回采等工藝過程及其功能,不講各采礦工藝需要什么炸藥、雷管、爆破網絡形式等。這樣,學生雖然在兩方面都學了不少內容,卻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其他方面也類似。這種分散式教學嚴重影響學生對采礦專業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及其應用。

采礦專業課的教學重點是采礦過程的工藝、技術,培養的人才是能把礦石采出來的單一型技術人才。

1.2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課上老師講、學生記,課下學生背概念、做習題,老師判作業、考前答疑,教學模式與中學沒有多大區別。

在教學手段上,大量的平面、剖面圖使學生難以建立采礦方法中各種工程的三維空間概念,無法有效掌握各種工程在空間和功能上的相互關系;手工設計不能適應現代采礦的數字化、優化設計的需要。

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不僅教學效果不好,而且使學生對專業課學習失去了興趣。

2.采礦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

2.1 課程改革與建設目標

以硬巖礦床的采礦方法、工藝為主線,把相關知識和技術融會貫通,形成系統的采礦專業知識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國際上在理論、方法和應用上成熟的科技成果,使教學內容與現代采礦科技對知識結構的需求相適應,達到課程內容體系化、時代化。

實施參與式、互動式教學,以課堂研討(Seminar)和課程論文為主要形式,實現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的有機結合、課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的有機結合;研發應用三維動畫、數字化設計系統、現場影像等,實現教學內容形象化、時空化,拉近課堂與實踐的距離;實現教學方法與手段現代化。

通過新的教學內容體系和現代教學方法與手段,配合課外創新實踐,實現采礦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科技論文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一體化。

2.2 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內容及主要措施

圍繞上述目標,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00年正式啟動采礦專業課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項目。

2.2.1 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與教材建設

原來的金屬礦床地下開采、金屬礦床露天開采、鑿巖爆破、井巷掘進、礦山企業設計基礎等課程,都為采礦服務,都是采礦專業課的組成部分。但幾門課程獨立設置、分散講授,造成各部分知識之間聯系不緊密,甚至脫節。學生對各部分知識不能形成體系性掌握,知識運用能力差。

針對這一問題,實施課程內容的體系化改革。以采礦方法、工藝為主線,把涉及的礦巖性質、儲量評價方法等基礎知識和鑿巖爆破、井巷掘進等專業技術融會貫通,建立各方面知識的有機聯系,形成系統的采礦專業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到運輸巷道時,結合其功能、布置和規格,講授這類巷道的掘進和支護方法、工藝過程、常用設備,掘進中的炮孔規格和布局形式、鑿巖機具、炸藥性能選擇、藥量、爆破參數等,這樣就把井巷掘進與支護、鑿巖爆破技術置于具體的采礦工藝環節之中,學生一方面掌握了運輸巷道掘進需要應用那些掘進、支護和爆破技術,另一方面掌握了具體掘進、支護和爆破技術在運輸巷道掘進中如何應用。對于不同采礦方法的采準、切割、回采時,也是如此,結合每一工藝的功能、工程布置、結構參數,講授相關的知識、技術和設備。

這樣,就形成了以采礦方法、工藝為主線,有機融會相關知識和技術的采礦專業知識體系一采礦學,使學生既掌握各種技術用在采礦的什么環節、如何應用,又掌握各采礦工藝需要那些技術,有效提高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和運用能力。

同時,設置科研創新教學環節,積極鼓勵學生們參加“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及“大學生科研實踐活動計劃”,開展創新實驗以及各項專利發明等,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

內容更新是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另一重要任務。針對現代采礦科技對采礦人才知識結構的新需求,增加了地質統計學、數字化設計、采礦優化方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礦山技術決策、礦山生態等新內容。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僅滿足把礦石采出來的需要,而且滿足技術決策和管理、宏觀思維以及數字化、生態化、優化開采的需要。

課程內容體系的重要載體是教材。依據上述課程內容體系設置,編著了針對硬巖采礦的《采礦學》教材,該教材第一版被列為國家“九五”規劃教材,再版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2.2.2 教學方法改革與手段建設

針對采礦學需要很強的三維空間想象力和實踐性強等教學難點,大力推行教學方法改革,開展教學手段建設。

課堂教學采用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式教學。以專題研討(Seminar)和課程論文為主要形式,選擇適當的采礦實踐問題,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進行課堂研討,撰寫小論文,上講臺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一方法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并培養其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臃绞娇啥鄻踊?,如針對已講授的某些內容,布置學生發揮想象力,用形象的幻燈片加以表達,以此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達到牢固掌握的目的。這種看似平常的方法,實現了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的結合、課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的結合。

教學手段建設的重點之一是課件建設。采礦專業的一大特點是圖紙多,各種采礦結構、工程布置都用圖紙表述??臻g思維能力是采礦人才必備的專業素質。過去用大量的平面、剖面圖教學,學生難以建立采礦方法中各種工程的三維空間概念,無法有效掌握其空間和功能上的相互關系,既費學時又效果不佳。計算機虛擬技術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手段。教學團隊把單個采礦工藝環節和過程制作成三維動畫課件,原來需要一小時講解的內容,幾分鐘內學生就看得明明白白,而且影響深刻。課件還包括現場影像短片。

教學手段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數字化設計方法和手段的應用。發達國家的礦山全部采用專業化設計軟件進行設計、計劃和管理,計算機輔助優化設計是現代采礦人才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為此,教學組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優化設計軟件平臺SmartMiner,用于課堂教學和設計實踐。例如,對于露天礦采剝計劃編制,過去只能講述概念性的方法和步驟,離實際計劃編制相差甚遠。利用SmartMiner,一節課就可實際完成一個計劃的全過程,看到計劃結果,看到按計劃開采后采場臺階推進位置的圖紙形態和三維實體形態,使學生對計劃步驟、相關因素的考慮等有一個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再如露天礦最終境界設計,應用該軟件不僅很快做出方案,而且可針對不同市場價格、成本等參數進行分析對比,還可使講授的優化方法得到應用,由于用到的數據全是現場實際數據,大大拉近了教學和實際的距離。

2.2.3 能力培養建設

知識傳授不等同于能力培養,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能力培養還需要有效的實踐環節。

上述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是課內能力培養的重要措施。Seminar培養了學生的查資料能力、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科技寫作和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數字化設計平臺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數字化設計手段和方法應用能力。

以課外創新性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措施主要有: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在課外制作礦體及采礦工藝過程的計算機三維動畫模型,就某些方法制作幻燈片進行形象化表述,自選實驗,參與科研項目等。這些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課學習興趣,豐富了課外生活。

3.改革與建設成效

3.1 教學效果成效

教學內容的體系化提高了學生的知識系統性和運用能力。教學內容的體系化使相關的采礦專業知識和技術實現有機融合,每一項技術都置于采礦工程的整體構架之中,學生既掌握各種相關知識和技術用在采礦的什么環節、如何應用,又掌握各采礦方法、工藝需要那些具體技術,有效提高了知識傳授效果和學生的知識關聯性、整體性和運用能力。例如,在畢業設計中,過去學生拿到設計任務后不知如何下手,對學過的知識不知道如何應用,需要指導教師再次“講課”,每一環節都需要具體的指導。改革后,由于掌握了所學知識的關聯性,大部分學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掌握每一步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和應用的技術,對結構參數的確定也熟練得多,稍加指導就可完成設計任務。畢業后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獨立承擔重要技術工作。

教學內容的時代化更新了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教學內容的更新,使采礦專業課教學緊跟世界采礦科技的發展步伐,體現信息化、生態化、優化開采和決策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理念得到更新,為在實踐中推行新科技的應用奠定了知識基礎。這是促進我國礦業向信息化、生態化、優化開采發展并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使知識傳授效果和效率大幅提升。參與式、互動式教學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大大加深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計算機三維動畫課件、現場影像、專業優化設計軟件等現代手段的應用,不僅使教學內容空間化、形象化,而且大大縮短了課堂與實踐的距離。一方面使教學效率大幅提升,過去需要1小時的內容幾分鐘即可講明白,現在150多學時教授了過去六門課240多學時的內容;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所學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度,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3.2 能力與素質培養成效

第5篇

關鍵詞:采礦工程 專業英語 教學方法

一、 引言

采礦工程專業是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 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采礦工程技術和研究的專業人員 [1]。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和煤炭企業對外合作交流也日益頻繁,英語這一國際間的溝通語言變得越來越重要,采礦工程技術和研究離不開英語,礦業類高校把采礦工程英語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然而,教學效果仍有待提高[2~3]。筆者針對安徽理工大學采礦工程專業英語的教學現狀,總結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探討改進對策,以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采礦工程英語教學現狀

1.學生忙于考研、就業,無暇認真學習

在完成采礦基礎專業課的學習后,我校于第七學期開設采礦專業英語,這段時間也正是本科生就業的最佳時期和考研復習的沖刺階段,近幾年采礦行業發展逐漸減緩,就業壓力顯著增大,考研的學生也逐步增多。學生們不是急于尋找稱心的工作就是在努力復習考研,他們很難專心學習專業英語等課程,缺課、遲到現象時有發生,很不利于采礦專業英語的教學。

2. 常規教學方法單一,難調動學習積極性

要學好一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至關重要,主動學習會事半功倍。許多學生認為采礦英語用處不大,以后很難用到,根本沒有必要學習,學習目標不明確,主動性差。再加上采礦英語的教學一般缺乏師生必要的互動,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專業英語的專業生僻詞匯較多,需要認真記憶,學習任務重、難度較大。如果沒有良好、多樣的教學方式,細膩全面地講解知識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會使本來就不易掌握到的專業英語知識學習起來更加枯燥,教學效果會很不理想。

3. 課程學時偏少,授課內容偏多

專業英語有其特殊性,涵蓋《煤礦開采學》、《礦上壓力與巖層控制》以及《井巷工程》等對門專業基礎課的相關知識點,教學內容頗多,教學任務繁重。然而,采礦專業英語的課程一般在32個學時,課程量較少,很難詳盡的講解全部課程內容,更無法拓展其它密切關聯的重要知識點,如此一來必然造成教學內容不完整,學生能完全掌握的知識量更是非常有限,極大的限制了采礦專業英語的教學。

4. 缺少專業師資,“專業強-英語弱”普遍

學習英語需要良好的語言環境,在礦業類高校中,一般都是專業知識相當精通,英語水平薄弱的教師講授采礦專業英語,授課教師業務水平普遍不高,面對內容復雜、任務繁重的專業英語時,很難運用英語全方位、詳細的講解采礦專業知識,無法創造學習專業英語必要的語言環境,英語教學易變成漢語教學,同時也完全達不到了開設專業英語課程,提升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和運用能力的目的。

三、針對問題的對策

1.疏導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

從思想上疏導學生,通過耐心的講解煤炭形勢的發展趨勢,強鼓勵他們要對煤炭行業充滿信心,并及時了解、傳達就業、考研信息,引導學生走出困境。對于就業的學生,對外交流需要和閱讀設備說明書都需要專業英語;考研繼續深造的學生,查閱和撰寫科技論文離不開采礦專業英語,作為一名從事采礦行業的人才,必須要掌握采礦專業英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出勤考察,采用多媒體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緊扣專業知識,合理拓展教學內容

學習專業英語必須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采礦專業的特點?,F有的教材相對陳舊,無法真實的反映國內外采礦的行業現狀,合理拓展書本外采礦行業的最新動態,既能讓學生們系統的了解采礦行業的發展趨勢,又能開拓學生們的視野,使教學內容飽滿的同時也引發了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

3. 調整課程設置,增加實用性考核

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教學內容頗多,教學任務繁重,給授課老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要適當增加專業英語課時,精簡教學量,突出主次,詳細講解專業英語的特點以及與采礦專業知識的聯系,“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采礦專業英語的有效方法,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改簡單的測試考核為綜合多樣式的考核,重點考察學生的讀、寫和閱讀能力,鍛煉學生閱讀采礦專業英語文獻以及撰寫采礦科技論文的能力了,做到學以致用。

4. 提高授課教師業務水平

對授課教師進行專業的英語培訓,以采礦專業知識為基礎,組織授課教師與專業英語教師交流、探討,提高授課教師的英語水平,綜合培養專業知識精通、英語水平相當的授課教師。授課教師可以完全運用英語教學,為學生學習采礦專業英語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采礦專業英語的教學質量不理想主要受學生無暇認真學習、學習缺乏主動性、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和考試制度合理以及教師業務水平有限等因素的限制。疏導學生,調動學習積極性,緊扣專業知識,合理拓展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置,增加實用性考核和提高授課教師業務水平等相應對策,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應用采礦專業英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學鋒. 21世紀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素質教育研究[J].煤炭技術, 2007, 01: 1-3.

[2] 熊曉春.專業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 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 02: 32- 34 + 56.

[3]李英明.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新探[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 02:53-55.

第6篇

論文關鍵詞:稀土礦,原地浸出回收率,措施,環境

 

廣西崇左市六湯稀土礦屬于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采用先進的原地浸出工藝進行開采。主要應用礦床中的稀土離子具有可交換、吸附的特性,在浸出液的作用下被交換吸附出來,達到開采利用的母的。原地浸出工藝涉及礦床地質學、水文地質學、采礦、選礦、冶煉、化學、流體力學、環境科學、安全科學等多專業的綜合性學科。在開采過程中不破壞地貌、不產生礦石搬運、不產生排土問題,直接從礦床中回收有價金屬,屬于綠色開采工藝。根據其開采工藝條件,在生產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如何提高回收率及更好保護環境的問題。本文就崇左市六湯稀土礦開采過程中對回收率及環境影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方法。

1、崇左市六湯稀土礦的開采工藝

本礦山采用原地浸出工藝,其工藝技術路線為:網井布液、靜壓滲液、負壓封底、綜合收液:即將浸礦液通過網格布置的注液井注入天然埋藏條件下的風化礦體;浸礦液在靜壓滲浸條件下,在滲流場中滲透,礦石由非飽和狀態過渡到飽和狀態,滲流場由不穩定過渡到穩定狀態,進而產生穩定流動。在此過程中環境,浸礦液中的陽離子與礦物中的稀土離子發生交解作用,稀土離子進入溶液,形成稀土母液;浸出的稀土母液或沿天然基巖隔水層面流向集液溝,并匯集到集液池,或向負壓收液面集中(即礦層底部收液坑道),并沿負壓收液系統,最后匯集到集液池,再輸送到水冶車間進行處理:母液凈化后加入沉淀劑使稀土沉淀,然后將稀土沉淀物過濾,灼燒而得到混合氧化稀土。原山浸析采礦工藝流程,如下圖:

2、開采過程中,影響回收率的因素及應對措施

2.1 根據本礦山應用的原地浸出開采方案,可以知道,對于稀土的回收主要是通過浸出液在流經含稀土礦的礦層時,稀土離子與浸出液中的陽離子(NH4+)產生交換,稀土離子隨著浸出液(母液)一起集中回收。具體表現為:浸出液從注液井(孔)中,沿風化礦物的孔隙進入礦體,并附著在吸附了稀土離子的礦體表面;溶液在重力和壓力作用下,在孔隙和裂隙中擴散,并擠出孔裂隙水;溶液中活動性更強的陽離子與礦物表面的稀土離子發生交換解析作用,并使稀土離子進入溶液,生成孔裂隙稀土母液,形成原地浸析層;不斷加注的新鮮溶液,擠出已發生了交換作用的稀土母液,并與礦物里層尚未發生交解作用的稀土離子,發生交解作用。擠出的地下水及形成的母液到達礦體地下水位后, 逐步提高原地浸出采場內的地下水位,形成原地浸析采場內的母液飽和層,當飽和層所形成的地下水坡度達到一定的角度(>15°)時,可形成采場內較穩定的母液地下徑流, 在水封閉的條件下,在整個原地浸析過程(注液與注頂水過程)中,母液流向設置在采場下部的集液溝中。在這過程中,稀土回收率的影響因素有:①浸出液與礦床中稀土的接觸和交換問題(即浸出率問題)。②浸出排管、孔深、孔距、注液方式等原因,而導致浸出時存在浸出盲區。③在注液后,浸出液往浸出區外漂移,使得母液回收率低。

針對上述三點,通過試驗,采用如下應對措施:采用增加布液點、減小孔深、孔距和孔徑、減少加液量等方法,即采用低液固比、高濃度浸出劑、多布液點、少加液量的方法,浸出液按照“先上后下”、“先濃后淡”、“先液后水”的三先原則注液,可以減小浸出盲區, 提高浸出率論文格式。采用從生產井抽取的液量要略大于注入的液量(這樣就給礦體中的液體施加了一個向生產井流動的動力);在礦體周邊注入聚合物, 做一道注漿幃幕(防止浸出劑向礦體外漂移);圍繞礦體周邊鉆一些保護井, 向這些井注入水,把浸出劑驅回礦體;利用監測井監測可能發生的浸出劑的漂移,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防止浸出液產生向浸出區外漂移。有效地保證了母液的收集。

2.2沉淀過程中對回收率的影響及對應措施

對于整體礦山而言,除了開采過程中的浸出率、母液收集率對稀土回收率的影響外,在沉淀過程中也有損失。在浸出的母液當中含有很多的非稀土雜質,為保證產品的質量,在沉淀前必須先除雜。在除雜的過程中環境,會有部分稀土隨著雜質沉淀而產生裹脅損失。對此類損失,采用的措施為:①在原地浸出時控制浸出劑的濃度及酸度,盡量減少母液中的雜質;②在除雜過程中嚴格控制沉淀劑的質量和數量,并嚴格控制PH值,盡量減少裹帶損失。母液經除雜完成后成為合格的稀土母液,合格母液加入碳銨沉淀形成碳酸鹽沉淀,最后將碳酸鹽沉淀經板框壓濾機過濾即得到碳酸稀土產品。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損失主要為:在沉淀工序時因沉淀不完全而造成稀土損失;在壓濾工序時有少量的稀土碳酸鹽細粒透濾,形成壓濾脫水損失。針對此類損失,采用的措施有:①在碳銨沉淀時,控制母液的稀土濃度、PH值、碳銨的添加狀態、加入量及加入方式,使其結晶良好;②在壓濾時選用合適的濾布,并將濾液放到沉淀池,使微小顆粒進行再沉淀。

3、開采過程中,影響環境的因素及應對措施

原地浸出技術屬于綠色開采技術,但在開采的過程中,如操作不當,也會產生環境事故。主要產生的環境事故為:山體滑坡和母液滲漏。

產生環境事故的主要原因有:①在離子交換過程中,部分細粒粘土隨著浸出液一起流走,改變了礦層的力學性質,使巖體變得疏松;②由于注液時液面控制不當,使浸出液與表土發生明顯的激烈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泡,并使表土不斷遭到侵蝕、剝落,堵塞微細孔,使浸出液在表土匯集,下滑力大于礦層的結構力;③出現穿井現象,注入的溶液不再是滲流,而是穿流,加大了對礦層破壞能力;④最后灌頂水時流量及位置不當,使本因交換而結構力降低的礦層的壓力過大。⑤集液溝滲液面不夠或沒有挖穿全風化礦層,使礦層飽和水位不斷升高環境,增大了巖體的負荷。

根據上述對環境影響的原因,采用如下的應對措施:①注液井中注液面要嚴格控制在表土層以下,禁止浸出液注入表土層與全風化層的過濾帶中,以免發生氣泡堵塞與固體堵塞現象;②增加集液溝滲液面積,并在開挖時一定要將全風化礦層挖透,并使其在全風化礦層有一定高度的滲液面;③開挖集液副溝并對集液溝進行支護,保證其牢固,防止出現事故而導致母液滲漏;④做好防洪設施,把排洪系統按當地最大雨量設計施工;⑤保證浸出液通暢同時,嚴格控制注液井液面高度;⑥在礦體周圍,灌混凝土樁,保護好礦體。

4、結語

原地浸出技術屬于綠色開采技術,適合于崇左六湯稀土礦的開采,在開采的過程中,只要密切關注到上述對回收率及環境影響的因素,并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就能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 使企業成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企業。

參考文獻

[1]湯詢忠,李茂楠.離子型稀土礦原地浸析采場的監測.礦冶工程,2001,21(4):10~12

[2]湯詢忠,李茂楠,楊殿.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原地浸析采礦方法.礦業研究與開發,1997,17(2):1~4

[3]湯洵忠,李茂楠,楊殿.原地浸析采礦方法在龍南稀土礦區的推廣與應用.見: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礦業,1999:96~98

[4]湯洵忠,李茂楠,楊殿.離子型稀土礦分類之淺見.湖南有色金屬,1998(6):1~4

[5]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手冊編輯委員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6]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冶金礦山技術管理手冊[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

第7篇

關鍵詞:采煤塌陷區,土地整理

一、 我國采礦塌陷現狀分析

(一)我國采礦塌陷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產煤最多的國家,探明煤炭儲量3326.4×109t左右。與此同時,我國也是塌陷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根據典型調查和書面問卷調查,研究人員測算出我國采空區平均塌陷系數為0.24(公頃/萬噸),測算直接損失系數為1—1.5(元/噸),僅2002年我國新增采空塌陷面積就高達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而我國目前因采空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累計已超過500億元。

山西是我國煤炭產量最大的省份,采空塌陷災害也最為嚴重。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間,山西生產原煤34.1億噸,相應的采空塌陷面積達到8.18萬公頃,采空塌陷所引發的耕地破壞、地面和地下工程損毀損失約為22.51億元,平均每開采1萬噸煤,造成采空塌陷災害直接經濟損失6600億元。

(二)我國采礦塌陷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采煤塌陷區的面積逐年加速擴大,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嚴重威脅,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原因

塌陷是煤礦主要破壞土地的一種方式,這與煤炭主要是地下開采(占92.5%)方式有關。隨著采煤量的增加,煤層上覆的圍巖開始下沉變形,當變形波及地表時,就在采空區上方形成比采空區面積更大的地表移動盆地。當地表拉伸值超過3 mm/m~6 mm/m時,產生斷裂帶及塌陷坑。

2.間接原因

(1)在改革開放以后,集體和個人通過審批無償取得開采煤炭資源的權力。結果導致小煤礦大量出現,又由于小煤礦資金不足,規模小,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對煤炭過渡開采;塌陷是個緩慢的過程,其嚴重后果并不是立即顯現,這也造成煤礦企業“忽略”塌陷治理。

(2)缺乏環境恢復保證措施,土地復墾率 和生態恢復率 低,開礦誘發的地質災害和環境問題明顯加劇,致使許多采礦區形成了嚴重的地面塌陷。

二、采礦塌陷區土地整理的必要性

(一)礦區土地整理是實現耕地動態平衡的重要手段

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少人多,耕地資源緊缺,人均占有量小,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一方面人口不斷增加,為確保糧食安全,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現有耕地數量不能再減少;另一方面,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即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要占用耕地,而宜耕后備土地資源的開展又受到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和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潛力十分有限。論文大全。因此,要實現中央提出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標,解決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約利用 、內涵挖潛的路子 ,大力開展土地整理。

(二)礦區土地整理有利于促進生產和社會發展

煤礦區由于多年地下采煤,造成地表塌陷,對當地土地資源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嚴重的土地破壞給礦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礦區土地整理中,通過的田,水,路、林、村、礦區的綜合整治,恢復了當地的生態景觀,改善了生產條件,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居民收入,同時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三、 采礦塌陷區土地整理主要運行模式分析

(一)土地整理的含義及其遵循的原則

1、土地整理的含義

土地整理模式,是指在一定階段所表現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作業模式、組織模式和資金投入模式的總稱。

2、土地整理遵循的原則

土地整理應遵循的原則,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促進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 ,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四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為主,適度開發未利用土地;

(二)采礦塌陷區土地整理運行模式

1、組織模式

(1) 政府牽頭

政府部門牽頭復墾塌陷區有其必要性和優越性。必要性表現在原先良好的農田因煤炭開采逐年塌陷,塌陷面積逐年增加,失去土地的農民連年增加,這樣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總有一天礦區農民的土地將逐年減少,農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著礦區政府失去土地,而土地是一切物質生產資料的源泉,所以政府想要領導農民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其根本途徑在于領導復墾塌陷區,恢復利用廢棄土地資源。[6]

(2)農民復墾

農民復墾是指復墾資金由農民出,復墾施工由農民進行。農民出的復墾資金主要來自礦山企業所付的“以補代勞”費。

煤礦開采使農民失去了土地,原先靠土地生活的農民失去了依托,雖一時靠土地賠償費能生活,但從長遠考慮,特別是子孫后代的生存將受到很大的影響。一時失去土地的農民辦企業無技術、更無市場,整日勞力閑置。因此,由農民進行塌陷區的復墾就顯得有其積極意義。

2、投資模式

礦產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因此,國家規定,開礦企業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必須向當地政府上繳一定比例的土地整理復墾經費,該項經費可列入生產成本之中。論文大全。例如煤礦企業每生產一噸煤,就需向當地政府上繳一定的用于土地整理復墾的賠償費。因此,礦區有一定數量的復墾整理專項基金,加之這類地區集體經濟實力雄厚,政府對這一問題有著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均有一定數量資金投入,但投入主體應為開礦企業和所在地人們政府。在資金籌集上,應立足于自力更生。地方政府從土地出讓金和土地有償使用費、在土地整理中獲得的置換用地指標用于非農建設時獲得的土地收益耕地占用稅留成部分、糧食開發資金、農業重點建設基金返回部分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礦區土地整理,其余則應歸企業和所在地政府自籌。

3、作業模式

這類礦區土地整理的工程建設,應認真分析礦區土地資源破壞特點和礦區土地利用現狀,突出重點,從當地挖掘土地潛力最易見效或解決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開展專項礦區土地整理,逐項實施。

(1)充填復墾、恢復土地原有利用方式

充填復墾是利用礦區的固體廢渣作為充填材料,主要充填物料為煤矸石和坑口電廠粉煤灰。塌陷區充填復墾兼有掩埋礦區固體廢棄物和復墾塌陷土地的雙重功效。

(2)非充填復墾、改變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

非充填復墾因塌陷區地形和潛水位高低而不同。

在低潛水位塌陷區,潛水位雖相對上升,但基本不積水,其主要受損特征是形成高低不平的丘陵地貌。這類塌陷區的治理模式是仿照北方地區的“圍山轉”綠色工程,將坡地修整為圍繞塌陷區盆地的水平梯田,在盆地底部挖塘蓄水或打井灌溉,使復墾后的塌陷區成為澆灌型保水保土地、農果相間的陸生土地生態系統。

在中潛水位塌陷區,局部永久積水或季節性積水。這類塌陷區積水面積和深度不僅受季節影響,還受豐水年和干旱年影響,積水區域難以種植作物,也不能進行淡水養殖。其復墾模式是將塌陷區盆地底部挖成能蓄水養魚的深水池塘,使其同時具有蓄洪和澆灌功能,將周圍坡地改造為圍繞塌陷區盆地的寬條帶水平梯田,從而將塌陷前的單一陸生農業改造水陸結合型生態農業。論文大全。

在高潛水位深塌陷區,往往造成大面積的永久性積水區域,原有的陸地生態系統變為水域生態系統,應發展淡水養殖業。實踐證明,漁業復墾是礦區塌陷地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2006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華.采煤塌陷70萬公頃國土[J].瞭望,2004(47):30-31

[3]《國土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編委會.國土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4] 郝舉,蔡齊.論我國礦產資源所有權[J].中國礦業,2006(9):1-4

[5] 王萬茂.土地整理的產生、內容和效益[J].中國土地,1997(9):20-22

第8篇

關鍵詞:采礦工程;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郭惟嘉(1957-),男,山東濟南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劉音(1973-),女,陜西楊凌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 青島 26659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6-0045-01

山東科技大學采礦專業已有60余年的辦學歷史,通過近年來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和煤礦企業對畢業生質量的反饋,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保┎傻V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明顯弱化的現象,由此反映出目前傳統的教學環節已不能滿足卓越采礦工程師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探索如何通過改革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提高學生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卓越工程師,是采礦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研究重點。

一、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適應性不足;培養目標不清楚,學術化傾向嚴重;課程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節薄弱;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礦工程師教學體系的要求與設計

我校卓越采礦工程師的培養計劃依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煤礦行業工程技術人才。針對目前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卓越采礦工程師培養體系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求煤礦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照煤礦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由此看出,采礦卓越工程師培養教學體系的關鍵不僅在于校內實踐,更在于在煤礦企業綜合實踐的實施效果。

為滿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與以前的“3+1”定單式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實施校企對接,實行“3+1”培養模式,讓企業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學生三年在校重點學習數理基礎、人文管理和專業知識,第四年到簽約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這一培養模式既為煤礦企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突出了對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

三、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改革研究

構建突出特色、強實踐、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采礦工程專業依托專業豐富優質的教學科研資源,并將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四年的教學過程中,構建了橫向上相互關聯、縱向上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該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系統的教學體系和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其中教學體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見圖1)。

理論體系改革中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注意整體優化,突出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確定能充分體現采礦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有以下7門課程組成:“巖石力學”、“煤礦開采學”、“井巷工程”、“礦井設計”、“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礦井特殊開采”。通過主干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使采礦專業課程體系趨于合理,教學內容和教材選用也將進一步優化。

第二,精煉教學內容,實現七個“結合”:著眼于專業的拓展,實現煤礦開采與非煤固體礦床開采相結合、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相結合;滿足采礦技術發展的需要,實現采礦與機電相結合、采礦與信息技術結合;體現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實現采礦與巖土工程相結合;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實現采礦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采礦與環境工程相結合。

第三,加強精品課程和特色教材建設。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在礦山壓力與控制、礦井特殊開采等方向具有優勢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將優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全過程,教學成果突出,建設了“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國家精品課程2門、“礦山壓力與控制”校精品課程1門;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礦山壓力與控制》獲省優秀教材一等獎,《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獲省優秀教材二等獎,實現了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根據“卓越計劃”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利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平臺,擴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高實驗室綜合利用率;與煤礦企業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設計、科研實踐等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引進煤礦企業的資源和設備,模擬現場工程環境,建立實習模擬礦井,既可節約實習經費也可讓學生對礦井有全面的了解。

創建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強調課程教學、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使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教學環節,通過多環節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工程意識,學會工程思維方法,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通過主干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等,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完善校內專任教師到礦山企業、科研部門學習交流及礦山企業、科研部門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山東科技大學已與山東能源集團簽訂了全面合作培養采礦專業人才的協議,為教師的現場實踐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專業每年將安排1~2名青年教師到煤礦企業工程崗位工作,或通過實際工程項目設計、科學研究等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其次,從煤礦企業、科研部門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的現場指導老師,承擔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

改革傳統的課堂和實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適應采礦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由于卓越工程師型的學生依據其培養方案有半年的畢業實習是在煤礦現場進行,學生的畢業實習成績也將由現場實習指導教師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評定。學生的畢業論文由學校和煤礦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審核。審核合格可參加答辯;審核不合格須重做,來年進行答辯。畢業答辯委員會則由學校專業教師和簽約單位的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共同參加學生的畢業答辯。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的考核也可改變傳統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通過筆試、現場答辯以及設計作業等方式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9篇

關鍵詞:畢業設計;聯絡通道;周匯報;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引言

本科采礦工程專業經歷四年的學習,從高數、大學英語、工程制圖等基礎課到井巷工程、采礦學、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等專業課程,并且安排了礦山機械、工程經濟學、礦山電子等拓展課程[1],學習內容之廣,但學習的深度較淺。采礦工程畢業設計是教學計劃中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2-3],其目的就是讓畢業生綜合的、系統的運用四年所學知識,畢業設計還要求學生實地考察學習,理論聯系實際,科學的培養自身技能,為將來從事煤炭行業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發現,采礦本科畢業設計的內容水平明顯下降,究其原因是學生或者指導教師的責任[4-5]。學生畢業設計不合格說明培養的質量不能滿足企業要求,盲目不求質量輸送畢業生,可能由于知識缺漏造成的人員傷亡,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也會對本校的聲譽以及個人的前途發展有很大的影響[6]。因此,剖析目前采礦工程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和提出解決新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存在的問題

(一)單位實習情況差

在單位實習情況的好壞是決定是否能做好畢業實習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每個煤炭學校的采礦專業學生都安排至少四周的單位實習時間,如果充分利用好這四周在單位現場實習,對礦井的各個環節有個初步認識并對重要部分重點了解,可以說畢業設計以及答辯就不是問題。但了解學生實際到單位實習情況不容樂觀,據統計只有三成的學生實際到單位進行了現場實習,并且學生到單位后沒有下井實習,只是做了收集礦上基礎資料的工作,收集之后便離開單位,浪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造成對煤礦情況不了解、巷道設計不清楚、實際的采煤生產一無所知,造成畢業設計和答辯的被動。

(二)畢業設計的選題及內容單一

縱覽近年來的采礦畢業設計題目,設計的礦井集中在河南、山西,相當一部分礦井被學生重復拿來設計,如焦作、平頂山和晉城的礦井,重復次多過多,甚至一個學期有兩到三個學生做同一個礦的初步設計,設計的內容只是部分不同,缺乏創新。

(三)工程繪圖全部依賴電腦,缺乏手繪能力

2000年以前,電腦未能全面普及,采礦畢業設計普遍要求手繪圖紙,手繪的內容有《井田開拓方式平面圖》、《井田開拓方式剖面圖》、《采區平面圖》、《采區剖面圖》與《井底車場》,抄襲較少,但電腦普及之后,出現了電腦繪圖軟件,如AtoCAD,為了減少學生工作量,學生可以利用CAD繪圖,逐漸學生缺乏手繪圖紙的能力,對圖紙的熟悉度大不如以前,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線性不對,圖中比例不對、標注不規范等問題,并且學生可以輕易的復制,抄襲的嚴重。

(四)畢業答辯情況不容樂觀

部分畢業生在答辯時盡管設計說明書內容和排版較好,但答辯時對自己設計的論文的內容模糊,答辯時語言不流暢,思路不清晰,對設計的內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難用可衡量的標準去給學生定量給分,只能靠答辯老師定性給分,由于收到諸多因素影響,不能準確的去判斷情況。

二、解決問題新思路

(一)改變畢業設計實習方式,建立三點一線的聯絡通道

針對部分學生不去單位實習情況,建立“畢業生―指導教師―實習單位”聯系通道,即實習學生、實習單位聯系人與指導老師建立聯系通道,及時溝通了解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實習情況,指導老師及時進行實習指導和實習內容安排,目的讓學生在最短的時候內,高效的將所需了解的內容盡快掌握,也約束了學生的行為,杜絕學生不去單位實習情況。

(二)利用3D模擬現場等手段建立新的實習場景

由于煤礦行業性質決定,現場實習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再加上煤礦行業不景氣,各煤礦經營情況不好,學生尋找實習單位比較困難,下井進行一線實習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尋求新的實習模式刻不容緩,可以實驗室為實踐教學基礎平臺,可利用3D模擬現場場景,可為學生提供新的設計思路,打破常規只在現場實習才能了解情況。

(三)加強畢業設計中間環節的管制,建立周匯報答辯制度。

畢業設計期間完全由學生自主安排時間,部分同學懶惰性太強,設計進程一拖再拖,到最后階段隨意糊弄過關,為了杜絕此現象,加強畢業設計中間環節的管制,建立周匯報答辯制度,即學生一周一次給指導老師匯報設計進程。

(四)建立完善的畢業答辯管理制度。

可實施“三項答辯法”,即在原來采礦工程畢業設計答辯采用單一設計內容及圖紙答辯的基礎上,增加了基礎知識答辯和采礦CAD設計能力考核兩個答辯環節,并通過采用一定的指標權重進行綜合得出畢業設計成績。例如答辯成績和指導老師的成績比重分別為70%和30%;答辯成績和指導老師的成績相差20分時,以低分為最終成績;答辯成績和指導老師成績一個不及格時,則答辯最終成績不及格。

三、結語

采礦工程畢業設計環節的好壞是決定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畢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叛逆和懶惰時常伴隨著他們,但如果畢業實習環節嚴謹、科學、合理,及時打消學生其他想法,將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畢業設計中,從中學到各項能力,使同學們能達到具備扎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適應采礦工作能力,對新技術和新知識有所了解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長吉,等.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的研究與應用[J].黑龍江教育,2013(2):50-51.

[2]李懷珍,武俐.采礦工程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分析與教改探討[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8(11):85-87.

[3]查文華.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09(7):102-103.

[4]劉鋒珍,戴仁竹,,梁帥江.采礦工程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咨詢,2012(19).

[5]張恩強.論采礦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和難點[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45―47.

第10篇

關鍵詞:揚礦管;海上試驗;拖航;安裝

中圖分類號:TD85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sea trials for deep-sea lifting system, the installation plan for lifting pipe is proposed. The U-shaped lifting pipe is towed to sea trials place for installation. Based on the installation plan for U-shaped lifting pipe, the process of towing and installation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Von Mises stress and effective tension of lifting pipe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owing and installation and the installation plan for U-shaped lifting pipe is saf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Lifting Pipe; Sea Trials; Towing; Installation

1 引言

當前,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大量的資源開發造成地球陸地礦產資源日益枯竭。大洋多金屬結核賦存于海底5 000-6 000 m,富含銅、鈷、錳等金屬,是人類重要的接替資源[1] 。深海礦產資源對我國資源需求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過多年的研究,確定了水力提升自行式集礦機的深海采礦系統[2],如圖1所示。它由集礦機、揚礦子系統、監控子系統、采礦船以及運輸支持子系統五部分組成。其中,揚礦子系統是采礦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結核的輸送、采礦效率、提升能力、可靠性以及作業操作。揚礦子系統包括揚礦管、管接頭、提升泵、中間倉和軟管等部分。

基于“863”課題――深海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采掘與輸運關鍵技術及裝備,擬對揚礦管-泵系統中的揚礦管進行海上安裝試驗。本文主要針對揚礦管海上安裝試驗方案,對系統中的揚礦管海上拖航安裝過程的動力特性進行了分析。

2 揚礦管海試安裝方案

海試方案中揚礦管總長為1 000 m,揚礦系統中提升離心泵的揚程為200 m,揚礦管采用U型管形式,由2根500 m的揚礦管加1根短節管在管子制造場地焊接成U型管,海試中在U型管開口端添加1根短節管,對結構進行加強、約束,然后在揚礦管兩端通過纜繩與拖船連接,揚礦管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揚礦管結構形式簡單,海試時使用拖船進行拖曳鋪設。揚礦管在岸上組裝制造,具有很好的焊接質量,并且一般拖船的價格相對廉價。為了有利于揚礦管的水面拖行,在揚礦管上安裝浮力塊,以克服揚礦管自身的重力。當拖船將揚礦管拖航至預定海試區域時,首先從管中間沿管兩端方向均勻拆除四分之一浮力塊,然后逐步繼續拆除四分之一浮力塊,直至浮力塊全部拆除,此時在連接尾部拖船揚礦管端添加總重量為10 t的配重塊,進行在位下放安裝。尾部拖船上的絞車逐漸下放纜繩,揚礦管隨纜繩的下降由水平位置逐漸下放至垂直位置,從而實現揚礦管的在位安裝。

另外,由于試驗海區的海況穩定,可以選擇較好的試驗天氣。但為了安全起見,還需對揚礦管安裝過程中的動力特性進行系統的分析。

3 揚礦管安裝分析

3.1 安裝分析輸入

揚礦管管體根圓外徑為216.333 mm,內徑為193.68 mm。管體與上、下接頭采用螺紋聯接,取揚礦硬管系統頂端的管體根圓截面為危險截面進行計算。

在模擬分析中,浮力塊采用均勻分布載荷的形式等效施加到揚礦管上,浮力塊提供355 N/m的凈浮力。

揚礦管前后端分別通過纜繩與牽引拖船和尾部拖船連接,拖航過程中牽引拖船的速度為2.68 m/s。海試過程中還需要第三艘拖船監控試驗過程的安全性,并且揚礦管在位后用來拆除浮力材料。

作業水深為700 m,海水密度為1 025 kg/m3。波浪方向選取0°、75°、90°、105°和180°五個方向,波浪周期為6 s~15 s,有義波高為1 m。

3.2 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Orcaflex軟件對揚礦管進行安裝分析。采用規則波,通過最大波高和一系列相關的周期來描述,采用規則波計算時間明顯小于不規則波,并且規則波的計算結果相對保守。采用的最大波高為1.85 m,周期為6~15 s,波浪方向取 0°、75°、90°、105°和180°五個方向。

3.3 安裝分析步驟

揚礦管海上安裝的具體方法為:揚礦管在岸上焊接組裝成一個整體,管線端部通過纜繩與拖船相連,管線上裝有泡沫塊浮力材料,當拖船將揚礦管拖航至預定海試區域時,逐漸拆除揚礦管上的浮力材料,尾部牽制拖船上的絞車逐漸下放纜繩,揚礦管隨纜繩的下降由水平位置逐漸下放至垂直位置,從而實現揚礦管的在位安裝,具體安裝過程如下:

(1)拖船將揚礦管拖航到指定地點,此時揚礦管在位,如圖3 所示;

(2)從揚礦管中間位置開始沿管兩端方向拆除四分之一浮力塊,如圖4所示;

(3)繼續拆除四分之一浮力塊;

(4)繼續拆除四分之一浮力塊;

(5)將剩余四分之一浮力塊全部拆除,在連接尾部拖船揚礦管端添加總重量為10 t的配重塊,準備下放,如圖5所示;

(6)揚礦管下放至端部距離海平面60 m,如圖6所示;

(7)揚礦管下放至端部接近中水位置;

(8)揚礦管下放至端部接近垂直,如圖7所示;

(9)揚礦管垂直懸掛,完成安裝,如圖8所示。

3.4 安裝分析結果

定義與牽引拖船連接的纜繩為牽引纜繩,與尾部拖船連接的纜繩為尾部纜繩。

根據揚礦管拖航安裝過程中各階段的分析結果(因篇幅所限,略),可以看出:各種環境工況下,揚礦管在拖航安裝過程中的最大von Mises應力為196.60 MPa,不超過454.8 MPa(P110 API Spec 5CT管屈服應力的60%),此時揚礦管下放至端部接近垂直位置;纜繩的最大張力為52.63 t,最小有效張力為8.86 t;揚礦管的最大有效張力為25.68 t,最小有效張力為0.008 t。

考慮到由于風、浪、流作用拖船位置會發生偏移,選取安裝過程中的最危險工況進行偏移的敏感性分析,即揚礦管下放到接近垂直懸掛位置,此時波浪方向90°、波高1.85 m、周期7 s,假設尾部拖船往前后左右方向分別偏移進行敏感性分析。根據計算結果??梢钥闯觯和洗恢玫男〔▌樱瑢P礦管的最大von Mises應力和有效張力有所影響。揚礦管的最大von Mises應力值為210.44 MPa,不超過454.8 MPa(P110 API Spec 5CT管屈服應力的60%),此時尾部拖船向前進方向偏移50 m;纜繩的最大張力為34.88 t,最小有效張力為10.79 t。揚礦管的最大有效張力為17.23 t,最小有效張力為2.27 t。由此可知,尾部拖船位置的小波動對揚礦管的最大von Mises應力和有效張力有所影響,但不影響揚礦管安裝的安全可行性。

4 結語

本文提出U型揚礦管海上安裝試驗方案,對系統中的揚礦管拖航安裝過程進行動態受力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U型管海上安裝試驗方案,采用水面拖行方法實現揚礦管的拖航安裝。揚礦管拖航至指定海試地點后,從揚礦管中間分別向兩端均勻拆除浮力塊,這樣操作方便,且可以避免揚礦管出現較大變形;

(2)揚礦管下放安裝過程中,揚礦管端部添加配重塊,可以增加揚礦管端部重力,減小揚礦管在安裝過程中的變形和應力,利于揚礦管的下放安裝;

(3)由拖航和安裝的動力特性分析可知,揚礦管的最大Von Mises應力和有效張力均滿足規范要求,說明揚礦管的整個拖航安裝過程是安全可行的;

(4)本文安裝分析結果可為深海揚礦管系統海上試驗方案的選取和確認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簡曲. 中國大洋采礦技術發展評述[J]. 采礦技術, 2001, 1(2).

[2] 徐妍, 馮雅麗, 張文明. 深海采礦中試鉸接式揚礦系統的實驗設計. 中

國科技論文在線.

第11篇

關鍵詞 雙語教學;教學方法;采礦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1)36-0038-03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Course//Zang Chuanwei, Ning Jianguo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problems in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course, the new teaching contents integrated four parts are put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containing three methods are created; the new teaching technique way is chosen. These reform measures are applied, and good teaching effects are attained.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mining engineering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510

1 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多次出臺文件,明確要求高校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強調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要求加大雙語教學改革力度。在此背景下,礦業類高校紛紛進行雙語教學的改革和探索。目前,多數礦業類高校在采礦工程專業的雙語教學上采用“采礦學(或煤礦開采學)+礦業概論雙語”的教學模式,其中采礦學用中文講,礦業概論采用雙語教學,實際上就是將原來的專業英語改為采煤概論雙語教學。然而“換湯不換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采礦專業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普遍低的難題。另外一種方式是,選取煤礦開采學進行雙語教學,由于學生學習這門課原本就有較大難度,再用雙語教學,接受起來難度更大,難以取得很好效果。在雙語教學方法上多采用講授法,手段上又有“中文講課+專業術語英語介紹”“英文講課+中文專業詞匯”“英文多媒體課件+中文版書”等。雙語教學是用英語來講專業知識,單純的講授法、灌輸式講課,教學效果較差。

因此,采礦工程專業雙語教學內容需要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需要進行革新,以達到同時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英語交流、運用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雙語思維能力,實現復合型的采礦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2 雙語教學現狀

2.1 教學內容和教材

根據調研報告,我國礦業類院校雙語教學內容有3類。1)采礦概論內容或原有專業英語教學內容,教材選用原有的專業英語教材,如蔣國安和呂家立在1998年編寫的《采礦工程英語》。2)煤礦開采學內容,主要包括井田開拓、準備方式和采煤方法3大部分。目前尚無配套的雙語教材,多是采用徐永圻編著的《煤礦開采學》和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教材。此外,還有蔣國安和秦忠誠在2003年編寫的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Solid Deposit Mining;林在康等在2004年編寫的The Coal Mining Method。3)礦山巖體力學或礦山壓力及控制方面的內容,比較新穎,難度也較大。教材主要是Syd S. Peng(彭賜燈)2008編寫的Coal Mine Ground Control(《巖層控制》),為外文原版教材。

第一類教學內容,教材為原版教材中摘錄的內容,英語地道;同時,內容全面,學生能夠掌握較多的專業術語,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較好的作用。但是,采用的教材比較陳舊,缺少我國家自己的先進采礦技術。第二類教學內容是采礦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課時量大,內容豐富,且能夠反映我國的煤礦開采水平。所用的中文教材也是一本經典的教材,但是缺少一本完整的配套的地道的英語教材。由于學生學習這門課本身就有一定難度,再加上英語講授,教學效果往往難以保證。第三類教學內容是專業課方面比較新的內容,且教材為原版教材,是很好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但是,教材價格昂貴,正版教材為75美元,而且教學內容和采礦專業其他相關課程有重疊。

2.2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多采用講授法,而且教師往往一講到底,講授法演變成“滿堂灌”的注入式。對于第一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多為先講專業詞匯,然后針對專業英語部分內容進行翻譯,夾雜著部分內容的解釋,師生間互動很少。對于第二類和第三類教學內容,由于內容比較新穎,學生很感興趣。但是由于課時少、內容多,多數教師講授速度較快,學生往往難以跟上教師的步伐;再加上英語專業術語對學生而言十分陌生,英語和漢語講授穿插頻繁,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聽講難度都很大。

在教學手段上多數采用多媒體教學,少數采用板書教學。由于課時量少,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解決板書信息量少的問題,而且教學內容生動。但是,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還有待于提高,而且學生感覺速度偏快,來不及做筆記等。

2.3 教學效果

根據調研情況,采礦工程雙語教學的效果總體較差,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尤其是專業英語思維能力非常欠缺,也很難做到熟練利用專業英語進行交流。通過對本專業學生統計發現,認為專業英語用處不大的占到40%,有2/3的學生認為通過專業英語的學習只是多增加了一些專業詞匯和閱讀量,僅有個別學生做到用專業英語思考。通過對雙語講授煤礦開采學進行統計發現,有近50%的學生認為專業英語的介入不利于專業知識的接受,本來能夠聽明白的,中文夾雜英文反而難以理解,3/4的學生認為只是增加了一些專業英語詞匯量。

3 教學內容的優化

在選擇雙語教學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材時,要以采礦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根據,結合本專業的培養計劃,同時考慮到國內外采礦業的發展和趨勢,考慮雙語教學的培養目的,進行教學內容的優選。山東科技大學采礦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已經取消采礦工程專業英語這門課程,設置了Coal Mining Technology雙語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進行了充分考慮,通過學院、系里的教師的探討、論證,結合教學實驗的結果,最終確定了這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基礎部分、提高部分、深化部分及附錄部分。

基礎部分是原有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或采煤概論)教學內容的濃縮和提煉。由于取消了采礦工程專業英語,學生沒有一定的專業英語詞匯量,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差,直接進行新的專業知識的英語教學難度大,效果較差。這部分內容包括煤礦地質、井田開拓和準備、采煤方法和工藝、通風和安全、運輸提升以及排水和供電。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具備了初步的專業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擴充了知識面,了解了國外礦井的生產情況以及整個煤炭開采的過程,為以后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提高部分是國外先進的采礦理論、技術、工藝以及設備等方面的內容,是國外有而國內沒有,或者國外水平高于國內水平的內容??v觀世界采礦業的發展和現狀,國外礦業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他們在短壁開采方法、采礦機械設備、深井開采理論和技術、礦井安全等方面水平高于我國。當然,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國外采礦先進技術都羅列進來。精選其中的部分內容,主要是短壁開采方法方面的內容,包括工藝、設備(如連續采煤機、梭車、錨桿鉆機等)、通風與安全措施等,以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三國這方面的內容為主。短壁開采在我國的應用不多,但是有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邊角煤的回采過程中,而國外在短壁開采方面技術和設備已經比較成熟?;A部分和提高部分內容相應的教材應該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原版教材的摘錄。

深化部分內容主要是我國先進的采礦技術、設備和工藝方面的內容,是我國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和成熟的技術。目前,我國的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多項采礦技術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如放頂煤技術、無煤柱開采、長壁開采技術以及近年來提出的綠色開采技術體系等。在我國成熟的、特色的采礦技術中,選擇長壁采煤方法、放頂煤開采和綠色開采技術體系作為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自己編寫教材,聘請國外礦業方面的專家來審稿,確保教材的質量。

附錄部分包括科技英語知識和英文科技摘要寫作技巧兩部分。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詞匯、讀懂科技英語,同時掌握一些論文的寫作技巧和翻譯技巧,便于以后、和國外同行交流。

這四部分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了哪一部分都不完整。基礎部分使學生了解國外礦井的生產系統、巷道布置、采掘工藝、安全以及機械設備等方面的知識,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具備初步的外語閱讀和思維能力;提高部分則是針對國外先進的成熟的技術,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增強外語閱讀和思維能力;深化部分則是使學生了解我國先進的成熟的采礦技術,并能夠用地道的外語表達,增強學生的翻譯能力和表達能力;附錄部分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學好專業英語。

4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應該是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不能籠統地采用某一種方法和手段。

4.1 合適的雙語教學方法

在雙語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該以講授法為主,結合案例教學法、討論法、實驗教學、學生自學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講授法。在使用講授法時,一定要避免“滿堂灌”,避免“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可以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講授法,先講問題,再分析、得到結論,再講應用;同時,講授速度不要太快,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時間。

講授的內容和重點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定。對于學生已經學過的中文專業術語和相關知識的內容,如煤礦地質、井巷工程等,學生已經掌握專業術語的中文含義,已經掌握相關的知識點,重點講授詞匯、構詞法、背景知識,擴充詞匯量;分析長句語法結構,教會如何看懂復雜的句子,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表達,講如何構詞成句,增強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同時,介紹國外煤礦的情況。課堂內設置語境,進行英語交流。課后布置大量的練習作業,課堂上再檢查改正。對于國外先進技術部分內容,教材為原版英語教材,應該按照國外的先進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采用英語教授,加上必要的中文解釋,使學生既學到地道的英語,又掌握專業知識。對于沒有學習過的中文知識,講知識點,加英語表達,從詞匯翻譯到句子、到段落、到文章,以中文為主,專業術語采用英文并講解;講授翻譯技巧,讓學生掌握如何將中文翻譯成原汁原味的英語;結合少量的關鍵的英語句子和段落講解。

2)案例教學法。以國外一個典型的現代化礦井為例,用原汁原味的英語詳細介紹其地質、開拓準備、采煤、掘進、通風安全以及各大生產系統等,使得學生將前面所學的術語和知識點能夠融會貫通。

3)實驗教學。充分利用山東科技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優秀資源,以大型現代化礦井仿真系統為平臺,劃分小組,用英語介紹整個礦井的生產系統、采掘工藝、巷道布置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4)討論教學法的使用。練習外語演講,一個主題,分幾個小組,學生自己搜索內容,組織演講材料,英語講授。一個人講,其他組員補充。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評委,演講成績作為考試成績之一,占20%。

4.2 以多媒體為主的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教學手段,由淺入深,逐步提高。雙語教學課時少,內容多,兩種語言同時運用,教學信息量大。所以,單純采用板書來授課很困難,加上采礦專業中有大量的圖形要講,板書繪圖會占用大量課堂時間,這使得板書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應該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圖表、動畫、錄像和文字集中到一起。為了便于學生能夠做好筆記,更好地接受知識,建議采用以多媒體為主、輔以板書的教學手段:對于介紹性的知識內容,結合圖表,表明邏輯關系,采用多媒體教學;對于推導性的知識,如公式,板書推導;對于復雜的圖形說明,多媒體演示重點部分,再板書一遍。這種教學手段學生反應良好,取得較好的效果。

5 結束語

采礦工程專業的雙語教學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教學任務,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和探索,并進行教學實驗,取得初步的教學成果。當然,這還遠遠不夠,今后應該在雙語教材建設、雙語師資培養等方面繼續進行研究,進一步提高本專業學生雙語能力,實現復合型采礦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臧傳偉.提高采礦工程專業英語教學質量初探[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93-94.

[2]Lin Zaikang, etc. The Coal Mining Method[M].Xuzho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

第12篇

關鍵詞:采礦開拓專業;礦床開拓;采礦方法;回采工藝

中圖分類號:TD8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12)13-0125-03

1采礦專業中的開拓以及采準

1.1采礦專業中開拓和采準的工藝手段

為了在采礦專業的正常開拓以及采準工程中得心應手,必須要注意分區通風,在正常的生產以及合理的消防措施下,在開拓礦床的時候還要注意把礦井的通風狀態調整到最佳,使總負壓值達到最低,這樣才能在開拓和采礦過程中進行順利,使漏風的現象盡量杜絕或者減少到最低狀態。

這樣的安全措施有利于消防工作的順利進行,利于滅火,同時也利于及時撤離或者疏散工作人員,或者可能受傷的人群。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在分區采礦的過程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情況,甚至接近零損失狀態。在施工過程中,礦體的南翼、北翼,以及上盤下盤都設有滅火措施以及良好的通風系統。

對于礦區的自燃情況,常常會有很多難以想象的事故,很難避免。要合理劃分每一個可以利用的采區,在設計過程中要保證每一個采取之間都設置完好的聯絡通道,并且每一個獨立的采區都要具備完整的通風系統。

在采準的時候要積極發現能夠利用的沒有自燃傾向或者極少可能性的脈。這樣的選擇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礦體被陽光附著的部分,以及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還能夠把礦體與空氣中的各種氣體反應的時間降至最低,減少礦石由于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變質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慎發生了火災,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及時封閉未開采的部分礦區,以最大程度上減少損失。

1.2采礦專業中最為便捷高效的采礦方式

合理的選取適當的采礦方式,并且對不同的礦區做出最佳劃分狀況,也是采礦的一大科學經驗技巧,同時,可以盡可能的采用后退時的方式對礦區進行回采,依舊可以在采礦過程中起到很大的

作用。

在采礦的過程中,一切防火性能都是相對而言的,礦石在空氣中發生反應或者與空氣的流動進行摩擦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所以礦石自燃就會產生發火的可能性。于是選擇采礦的種類時候要注意這一點,需要綜合來考慮礦體本身的各種復雜的化學成分,考慮到其賦存條件。對于不同種類的礦石要了解其自然屬性特征,以及其發火期,以便及時的控制突況。

對礦床的地質構造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來選擇的,根據不同的礦質和不一樣的礦床構造要采取不同的手段進行適宜的防火措施和滅火方式,否則會適得其反,這對開采技術尤為重要,因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用。

2采礦專業中的具體開采方法

2.1采礦專業開采過程中的具體實施要點

一般情況下,較大面積的爆破以及崩落形式進行采礦,都是十分危險的開采方式,因為這些開采技術方法非常容易使采礦過程中發生自燃現象,引發火災的可能性巨大,不得不注意這樣的隱患

誘因。

在采礦的施工過程中,空場采礦可以采取利用全面采礦來進行更加具體翔實的應用。因為,只要爆破工藝能夠適合采礦過程中爆破參數的規格,并且可以及時的把崩落的礦石第一時間運出,這樣的采礦方式依舊能夠在自燃性的礦床采礦中進行

應用。

這些采礦的方式必須具備回采空間大,并且通風處理得當的場所,對于礦床的要求也比較寬泛,因為開采的礦石畢竟不會在工作場所滯留過久,所以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并不是

很大。

礦石開采的時候,如果使礦石在采場的積壓時間過久,不能及時的運出,累積的熱量不容易在最短的時間內散出去,于是短時間內會驟然升溫,這種開采形式也極端可怕,非常容易發生火災事故。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首先要及時的運送開采的礦石離開礦床,第一時間就把礦石散發的熱量及時排開,加快運送開采礦石的速度,可以讓礦石停留在礦床的時間縮至最短。其次,利用化學反應,大量的裝置一些石灰粉,這樣可以減緩或者可以抑制礦石的氧化速度。還要嚴格注意藥包的嚴密性,堅決杜絕炸藥與礦石的相遇,否則必然會引起自爆現象的發生。

2.2采礦專業在每一種開采方式實施過程中的注意

事項

崩落式的開采方法在礦石的開采過程中會損失很多一部分開采出來的礦石,這種損失是應該盡量避免掉的,不值得在開采中失去原有的資源價值,這樣過于浪費。而且在開采現場通風問題比較薄弱,而且散熱的速度非常緩慢,礦石在礦床的停滯時間比較長,這種方式及其不適合自燃性的礦床開采,很容易發生不必要的損失傷害。

不過,分段崩落式的開采方式,有著自身的優勢作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嘗試,比如,礦石比較松軟而且礦質比較破碎的情況下,就可以應用分段崩落式對礦床進行開采,尤其是圍巖不是非常穩固的情況下,這種開采方式比較具備優越性,還有頂板比較容易脫落的礦床,最好是礦石價值不算很高的礦床開采可以大規模的應用這樣的分段崩落式開采形式。在以上條件下,可以適當的對自燃性礦床進行比較嚴謹的實驗研究,可以在測量精確的情況下,對自燃性礦床實施可行方案。

填充采礦法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礦石開采技術,這種開采方式可以保證較小的礦石損失量,頂板以及圍巖不易崩落,在采礦過程中,礦床工作部分的漏風較少,并且填充了很多惰性材料,可以有效包裹礦石的周圍,這樣就可以確實的大量減少礦石在空氣中的化學反應,大大減少了礦石的自燃機會,防火程度最佳,并且有效的控制了地下火災的發生。防火性能極佳。非常適用于礦床面積巨大,并且很久以前燃燒的火災礦床。但是這種開采方式的弊端是程序較為繁瑣復雜,經濟方面十分不合理,效果不夠理想,由于成本非常大,所以這樣的開采方式尚且值得商榷。

3采礦專業中的回采工藝

3.1采礦專業中回采工藝的原則

對于可能自燃的礦床開采,必須經過回采工藝的輔助,才能有效提高采礦的工作強度,在這種礦石開采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爆破安全理念,尤其是高溫開采地區,更需要時刻防止炸藥自爆的危險程度。

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首要注意的就是硫化礦粉塵的空氣中摩擦,發生化學反應,出現爆炸的現象,因為在這種狀態中,已經具備了自爆的化學反應基本條件,所以,只要稍微不注意就會發生嚴重的爆炸后果。所以火區的礦床一定要嚴格注意這一現象,并且及時杜絕這樣的噩耗發生。

3.2采礦專業中回采工藝的注意事項

在我們已經清晰的了解了回采過程中的自爆原理之后,就應該對自爆的條件加以控制,采取適當的處理方案,利用合理的應用措施,這樣就可以盡量的避免自爆現象的危害程度。在有自爆可能性的礦床以及采區,需要嚴格的避免藥包與硫粉的接觸,而且一定注意藥包的嚴密性,如若密封效果不佳,也會導致自爆的危害。

在開采礦石的過程中,對于礦巖的穩定性要做出初步的了解,開采過程中要注意安全問題的考量。需要嚴格恪守開采規定的注意事項,加強管理,盡量把危險降低到最小程度范圍之內。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礦石的開采過程中,遵照規定,并且及時的考量來自于各種方面的為題并加以分析和處理才是采礦專業和開拓方面應該注意和分析的問題,這樣可以不僅減少了對工作人員的危害以及傷亡情況,更加促進了我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采用高科技手段配合開采礦石,才是現代信息技術領域應該完成的理念和要求。

參考文獻

[1]馮孝生,程潤明.司馬煤礦副井地面臨時運輸排矸系統設計與施工技術[A].礦山建設工程新進展——2006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文集(下冊)[C].2006.

[2]馮孝生,程潤明.司馬煤礦副井地面臨時運輸排矸系統設計與施工技術[A].礦山建設工程新進展——2006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文集(下冊)[C].2006.

[3]吳愛祥,李建鋒,江懷春,尹升華.堆浸過程中溶浸液對礦巖散體性質損傷的試驗研究[J].礦業快報,200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淮北市| 昌邑市| 嫩江县| 泌阳县| 永年县| 松溪县| 石城县| 东台市| 长治县| 基隆市| 高碑店市| 搜索| 黔西| 甘泉县| 宁武县| 秀山| 马关县| 咸丰县| 樟树市| 历史| 祥云县| 湖北省| 东台市| 加查县| 新蔡县| 阿拉善左旗| 马山县| 肥西县| 洛浦县| 田阳县| 巴彦县| 金昌市| 南阳市| 南和县| 田东县| 南投市| 湖北省| 延安市| 大庆市|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