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養老培訓

養老培訓

時間:2023-02-02 22:06: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養老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養老培訓

第1篇

通過此次培訓,能掌握相關的養老護理基礎知識、技術護理、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心理護理的知識與技能。

二、課程設置與課時分配

1.老年護理基礎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

2.生活照料

3.技術護理

4.康復護理

5.心理護理

三、培訓要求與培訓內容

1、護理的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

b.老年人的護理特點

c.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d.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e.養老護理員職業工作須知

f.老年人權益保障的相關知識

2、生活照料

(1)通過本章節培訓,學員能夠了解清潔衛生、睡眠照料、飲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內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識、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驟。

(2)培訓內容

a.清潔衛生

b.飲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護

3、技術護理

(1)通過本章節培訓,使培訓對象熟悉了解技術護理的理論知識,掌握熟悉給藥、觀察、消毒、冷熱應用、護理記錄、臨終護理等技術護理操作步驟。

(2)培訓內容

a.給藥

b.觀察

c.消毒

d.冷熱應用

e.臨終護理

4、康復護理

(1)通過本章節培訓,培訓對象能夠了解肢體康復的主要內容,作業療法的原理,掌握被動運動和作業療法訓練的操作步驟、訓練方法,指導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組織適合老人的閑暇娛樂活動。

(2)培訓內容

a.肢體康復

b.閑暇娛樂活動

5、心理護理

(1)通過本章節的培訓,使培訓對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異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觀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變化及疏導技巧,掌握與老人溝通,協調及情緒疏導的具體方法步驟;指導老人的人際交往及情緒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臨終關懷技巧。

(2)培訓內容

1.理論知識

2.心理異常

3.心理的定義

4.心理異常的含義

為了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推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宿政發〔**〕131號)要求和省民政廳、財政廳《**省

養老護理員培訓實施方案(**-**年)》(蘇民?!?*〕24號、蘇財社〔**〕165號)、《**省省級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蘇財社〔**〕224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年,計劃培訓初級養老護理員220名,中高級130名。全市養老護理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90%以上。

二、培訓方案

(一)培訓對象: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包括公辦養老機構、民辦養老機構、農村敬老院、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人員。

(二)培訓等級:培訓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三)培訓機構:初級養老護理員培訓由具有符合條件的學校承擔,中、高級養老護理員由省民政廳委托相關機構組織培訓。

(四)學時要求:初級不少于180個標準學時。

(五)培訓內容

1.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基本知識、職業守則

(1)尊老敬老,以人為本;

(2)服務第一,愛崗敬業;

(3)遵章守法,自律奉獻。

2.老年護理基礎知識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

(2)老年人的護理特點;

(3)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4)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5)養老護理員職業工作須知。

3.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1)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相關知識;

(2)勞動法的相關知識;

(3)其他相關法律、法規。

4.安全常識(講座)

(六)培訓教師

應具有本職業或相關專業較豐富的知識、實際操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培訓初級養老護理員的教師應具有中級職稱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三、考核與鑒定

培訓的考核和鑒定按照國家《養老護理員職業培訓大綱》和《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執行。具體由培訓機構向考核和鑒定機構申請,統一組織考核和鑒定。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參訓

各縣(區)民政部門負責做好培訓報名、組織參訓等管理工作。各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人員必須全部參加崗前培訓。各縣(區)民政部門對轄區內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員應及時統計上報,市民政局按月匯總,并安排市

培訓機構適時組織培訓。需參加省廳中、高級培訓的,根據省廳通知要求,由各縣(區)民政部門一次性申報,市民政局匯總上報省民政廳后,由省培訓機構分期安排培訓。

(二)經費保障

1、補助標準。初級養老護理員培訓經費參照省補助標準執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訓、食宿、鑒定等費用。由市、縣民政部門從省補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中支付。

2、與培訓合格率掛鉤。培訓機構要確保培訓合格率(職業資格認定通過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則按照比例扣減培訓經費。

3、中、高級培訓經費,按照省民政廳有關培訓通知要求執行。

(三)實施時間

全市護理員培訓從**年5月起實施,并實現常態化。根據各縣(區)新增護理員情況,由市民政局統一組織開展培訓。有條件的縣也可以自行組織培訓。

(四)相關要求

1、各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人員必須符合養老護理員任職資格的基本條件(年齡50周歲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體健康),并要全部參加崗前培訓,未經過培訓的,不得安排上崗。

2、各縣(區)民政部門對轄區內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員應嚴格審核把關,符合任職資格基本條件的應及時統計上報,參加崗前培訓;不符合任職資格基本條件的不得從事養老護理工作。

3、培訓學校要認真組織,只要有培訓需求,就要及時安排培訓,確保全市新增護理員能夠及時得到培訓;同時,要堅持教學標準,保證培訓質量,真正讓參訓人員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并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不斷提高全市養老護理

第2篇

摘要本研究調查了河北省70所養老機構及122名老年護理員基本情況。結果顯示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在50%以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困難、人員不足和設備落后。接受調查的護理員年齡30~50歲者占58.20%,50 歲以上者占21.31%,中學學歷占45.90%,大中專以上學歷約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學及以下學歷者;護理專業畢業或參加過護理培訓的占38%;工資800~1500元占55.38%。能每天做到的比例較高的護理內容分別是食品營養方面、洗衣清潔和清潔衛生,能每天做到保健及安全護理的比例相對較低。根據以上實證及分析,作者認為老年護理專業教育應盡早建立分級體系,要進一步強化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實現培訓的社會化。

關鍵詞 養老服務;養老護理員;職業培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52

作者單位:050011石家莊市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院(胡雅萍),河北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朱玉芳,谷巖梅),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彭龍),河北醫科大學二院教務處(韓志敏),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齊雅翠)

胡雅萍: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通信作者:谷巖梅,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金項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30219)

Empirical research on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and nurse training

HU Ya-ping(Shijiazhang First Hospital,Shijiazhuang05201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basic situation in variety of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in Hebei province.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obtain data from 70 nursing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and 122 elderly nurses,written questionnaires were employed.Results:The occupancy rate in the investigated nursing institutions was more than 50% of pension services;the main problem is the insufficient funding difficulties,lack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quipment backup.The majority of the investigated nurses were between the age 30 and 50 years old,with 21.31% of investigated nurses were 50 years old or above,45.90%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or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degree while 28.69% were from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or above.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following degrees.38% in investigated nurses had ever been trained for older care or nurs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Daily nursing job which could be ensured were food and nutrition supply,laundry cleaning and hygiene,which fill most of the job content of older care aids,while safety care concerns was relatively low.Conclusion:Upgrading the nursing education system is need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lder care nursing training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Nursing service for the aged;Nursing staff of aged;Professional training

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強調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這標志著老年服務產業已經提升為國家戰略[1]。近年來河北省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對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進行整合,實行“三院合一”,統一命名為“民政事業服務中心”,該養老服務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消費需求,有效緩解了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等帶來的社會養老負擔。但當前我省老年服務產業現狀與快速擴張的老年群體規模以及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需求相比,還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求。特別是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培養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老年服務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此,本研究對分布于河北省各地市的養老服務機構的養老護理員進行了初步調查,以求了解我省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培訓、工作內容等情況,為我省養老護理員的職業認證、規范化培訓提出建議。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0年1月~2013年12月調查了河北省9個地市(包括石家莊、承德、張家口、滄州、秦皇島、衡水、唐山、邯鄲、保定)的77所養老機構,其中70家養老機構護理員接受了調查,7所養老機構沒有接受調查, 122名養老護理員填寫了調查表。

1.2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和調查表對126名養老護理員進行調查,共發放126份調查問卷收回122份,回收率96.38%。

2結果

2.1我省養老護理人員基本情況受調查的養老護理員年齡30~50歲者占58.20%,50歲以上者占21.31%。中學學歷占相當比例約為45.90%,大專以上學歷約占28.69%,但仍有部分小學及以下學歷者(表1)。護理專業畢業或參加過護理培訓的占38%。工資800~1500元占55.38%。

2.2養老護理員護理內容所調查的養老護理員的每日工作前3位分別為食品營養(76.07%)、洗衣清潔(58.74%) 清潔衛生(49.89%),而社區保健(12.75%)和安全保護工作(26.16%)所占比例較低。而列在經常做的工作內容前3位的是通訊服務(63.30%)、安全保護(54.95%)和情感關愛(54.45%);同時情感關愛(2.75%)也列在偶爾做的內容倒數第3位,列在偶爾做的內容倒數第1和倒數第2的是食品營養(1.76%)和洗衣清潔(2.24%),與每日工作內容排序相應。具體見表2和圖1。

3討論

3.1我國養老護理員職業化的發展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的從業人員來源稀缺,導致入行的門檻較低。城市養老護理員基本由中年下崗失業人員組成,以保姆、鐘點工的形式集中在家政中介機構,他(她)們不僅缺少相關的崗位培訓和再教育,而且流動性較強[2-4]。要改變現在養老服務的現狀,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真正體現對老年人的終極人文關懷,必須從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化入手。社會福利服務走專業化道路是必然趨勢,必須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并重,建立健全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準入制度,嚴格實行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管理認證制度,提高社會福利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是提高養老護理員服務質量的根本。2002年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中對養老護理員的工作從生活照料、技術護理、康復護理和心理護理等方面的工作內容以及相關知識和技能要求均作出了具體的描述。我國自開展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以來,累計鑒定人數突破萬人,達到10 967人,累計鑒定合格人數9491人[5]。

與國外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化相比,我國尚處于職業認證的探索期。美國早在1966年Duke大學開辦了老年護理專業課程,從這些專業課程畢業的護士通過由美國護士學會主持的資格考試后便可以成為1名老年護理專業的從業者[5-6]。日本從1971年起就對福利機構中各類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而且,日本養老護理員的培養已經與學院聯系起來,從護理員的來源以及準入制度上保證了護理員的專業性[7]。而我國目前只有部分護理院校開設了30~40個學時的《老年護理學》課程,即便是護理專業的學生也只能淺表的了解老年護理知識,不能全面地掌握實用技能。因此,我國老年護理的專業化和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化需要醫學護理院校、民政部、衛生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協調合作,盡快構建適合我國國情和老齡化發展的教育培訓體系[8-10]。

3.2老年護理專業教育應盡早建立分級體系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培訓體系,首先要建立我國養老服務人員的分級制度,依照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構建相應教材。老年護理學發展較早的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從事老年護理者均分為不同層次。澳大利亞的養老護理是從1940年開始正式興起,并逐步完善了老年護理專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其培養層次分為養老護理助手初級和注冊養老護士、登記養老護士。養老護理助手的培訓主要內容為生活護理,需要在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或養老院經過6~8周培訓,才能獲得社區老人護理Ⅲ級證書[11]。美國護理協會于1965年就提出了專業護士必須具備本科護理學歷的設想,1967年又規定從事養老護理的執業者必須具備學士以上學歷,社區開業護士要具備碩士以上學歷。雖然中國現階段難以達到美國的學歷層次,但在教育體系上值得參考。美國的養老機構基本由學歷教育體系支撐,院長普遍mba畢業,機構內的醫師、護士、社工、康復治療師、營養師等,每個職業都有3~4個等級,碩士乃至博士學歷常常是基本要求。只有護工及助理社工等崗位由非學歷教育培養,但均要求持證上崗[5]。

我國院校培養的護理專業學生,一方面老年專科知識不完善,另一方面,能在一線工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目前養老護理員的教育培訓存在偏重醫護、忽視生活照顧的內容。 “三院一體”體制將養老、慢性病的長期護理及臨終關懷集中在一起,對養老護理員的職業要求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本次調查表明,養老護理員的每日工作內容仍然偏重于飲食營養、清潔衛生及換洗衣物等日常生活照料方面,2013年民政部出版了新版職業培訓教材,從教材內容上看,理論較多,強調疾病的專業知識,這一點是40~50歲的從業人員難以掌握的。日本的老年家庭照顧教材操作性更強,如怎樣使用輪椅、怎樣省時節力地移動老人、不同性別的便器如何使用等等。因此,系統的康復護理、心理慰藉、營養知識和清潔衛生技能應是養老護理員培訓教材的重點內容。建議在高職高專層面開設老年人非醫療護理的專業,與高等院校老年護理專業分層次培養。 養老護理員的培訓以生活照顧為主,強調實用性。

3.3應進一步強化養老護理員培訓,實現社會化2011年,民政部規范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申報條件和鑒定工作規程,經民政部備案批準的技能培訓基地培訓后(培訓學時數達180學時,不低于22 d)方能申請國家職業技能初級養老護理員的鑒定。而安徽醫學專科學校2013年對某民辦養老機構的200名服務人員進行調查顯示80%~90%未經過專門的培訓直接上崗。在培訓機構方面,目前全國各地有

近千名民政部認證的養老護理員考評師,但養老護理員的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尚未全面展開。我省僅有優撫醫院、民政總院、邢臺醫專等少數院校和機構取得民政部的培訓資質,遠遠不能滿足我省養老護理員的就業缺口。建議加強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工作,一方面要鼓勵職業院校設置養老護理和養老服務專業,增加具有培訓資質的院校名額;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要放寬限制,支持具有國內外相關先進經驗的人士利用社會力量辦學并積極納入政府認可的再培訓體系,對已上崗人員輪流進行全面系統的再培訓,提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素質。

參考文獻

[1]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司.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DB/OL].(2007-12-05)[2014-01-05]http://fss.mca.gov.cn/article/ywbz/200712/20071200005097.shtml

[2]虞紅, 盛芝仁.地方城市老年護理人員及其培養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2, 9(7):319-321.

[3]黃菲,張會君,解杰梅.國內外養老護理人員培訓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 1):189-191.

[4]申徐,劉珊,關于社區老年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調查研究-以松江區某街道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09(10):136-137.

[5]劉雪琴,李漓,Keela Herr.美國老年護理的發展經驗對中國護理的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50-952.

[6]王章安, 鄭宏來.淺析美國護理本科教育老年護理核心能力標準與教學策略[J].護理研究,2011, 25(11):2897-2898.

[7]謝紅.日本老年護理發展和人才培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1, 11(4):13-15.

[8]儀寧, 尹嬌, 張會君.養老護理人員規范化培訓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遼寧醫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9(1):41-43.

[9]鄧波, 劉玉卿.我國養老護理員專業化培訓研究[J].企業導報,2012(19):240.

[10]黃桂芳.中國老年護理人才的職業教育[J].中國社會福利 2009,11(4):28-30.

[11]婕林.澳大利亞老年護理教育的現狀與啟示[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 9(21):107-108.

第3篇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人力資源 開發

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家庭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方式,是浙江省重點發展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的人力資源一般由兩大部分組成:專職工作者、兼職人員(職業社區服務人員或社會工作者)及“義工”(本文的研究對象不包含志愿服務人員)。本文根據在杭州、紹興、嘉興、寧波、湖州等的調研數據,擬對浙江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進行實證分析。

一、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的現狀分析

截止2014年,浙江省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308家、居家養老服務站2萬余個,專、兼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4萬余人。為了從整體上了解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情況,課題組在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等地對116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進行了問卷調研,基本情況如表1。

表1顯示,浙江省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得到較大改善,仍存在工資收入水平低、教育培訓不足和服務內容層次低的現狀。

二、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力資源開發存在問題

(一)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屬性

1、教育性開發

省政府非常重視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教育性開發:第一,入職獎補。多部門聯合發文,從2013―2015年,對入職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滿5年的大專院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六類專業的畢業學生,由省財政給予中職2.1萬元、大專(含高職)2.6萬元、本科以上4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補助;[1]第二,專業培訓。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養老護理人員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居家養老服務各類組織和機構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達到8000名,持證率達到20%以上;[2]第三,職業培訓。2012年浙江省民政廳與杭州師范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設立培訓中心,開展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工作。

2、政策性開發

浙江省在政策性開發方面著力于保障性制度建設:第一,勞動工資制度保障。2011年,《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在人員編制、辦公條件、工作經費上切實給予保證。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定期養老護理員工資指導價位,建立養老服務崗位就業補貼和養老護理員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第二,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在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應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對單位繳納的部分可給予社保補貼。就業困難人員以靈活就業方式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按規定享受靈活就業社保補貼。

3、使用性和服務內容開發

目前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約4萬人,相對于龐大的897.83萬老年人口,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且服務內容局限于家庭衛生、買菜燒飯等低層次生活照料類服務,高層次的精神慰藉、心理輔導等服務人員較少。此現狀不利于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水平提高,也表明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有巨大提升空間。

(二)現存問題剖析

1、開發層次較低

開發層次較低的首要表現是隊伍性別結構失衡。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的性別比為88∶28,比例嚴重失衡,表明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其次,主動就業意愿較差。51.7%的被調查者被動選擇從事工作,說明在實際工作中缺乏人力資源開發的激勵機制;最后,服務內容層次低。調查顯示,80%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僅為生活照料類服務,能夠顯示專業技術服務的高水平服務欠缺。這表明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是提升專業技術服務水平。

2、權益保障不完善

浙江省65.5%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為兼職人員,較少與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簽訂合同或服務協議,其工作時間、工資標準、休息休假等權益缺乏法律保障。雖然《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定期養老護理員工資指導價位,建立養老服務崗位就業補貼和養老護理員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提高工資福利待遇。但由于缺少勞動合同的法律依據,難以維護從業者的權益。

3、人力資源外溢

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外溢現象嚴重。居家養老服務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吸引力較小也可視為廣義上的人力資源外溢現象。全省30多所學校開設了相關專業,每年有10000多名畢業生,但主動選擇到養老服務領域的畢業生特別少。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已經成為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的桎梏。

4、培訓環節薄弱

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要環節。培訓環節存在的問題是:專業培訓機構少。雖然有浙江師范大學等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基地,但專業養老服務培訓機構較少,專業培訓師資少。居家養老服務是基于適度知識基礎上的重實踐操作服務,大學專業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技能欠缺,長期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實踐技能具有,但沒有相應的理論知識支撐;培訓內容不系統。在崗輪訓、心理疏導、志愿人員培訓等內容很少涉及。

三、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影響因素分析

(一)政府財政投入不足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一項常態服務工程,需要政府實行常態化管理,特別是服務人員的招募、培養,更是需要經費保障。2013年用于養老服務中心、敬老院、老年電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等項目建設1.59億元,連財政支出的1%都不到;[3]財政投入不足的另一個表現是浙江省還沒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專項預算制度。致使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長效機制受到影響,人力資源的開發也發展遲緩。

(二)權益保護制度缺失

2011年,浙江省正式實施《浙江省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規范》,明確規定了各級養老服務人員的任職要求和工作職責,但服務人員各項權益卻沒有體現;其次,工資保障制度缺失。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大部分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每月工資1500―2000元之間,遠低于全省平均工資。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工資保障制度缺乏,使得薪酬提高無上升空間,且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薪酬等級缺乏科學評價機制和評價指標。

(三)職業認同感不足

雖然養老服務是現代社會分工中的重要職業,但由于社會偏見,至今尚未得到普遍認同。在社會事實中,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由于專業技能較低,學歷水平不高,一般屬于低階層群體,因此,大部分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從主觀意愿上不愿從事此行業工作。

四、對策建議

(一)更新理念,觀念先行

1、政府率先轉變思想

轉變理念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提。應努力提高政府部門政策制定者、領導骨干力量的思想意識,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宣傳力度,逐步完善各項職能:依法整頓養老服務業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改善環境吸引人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和宣傳力度、建立信息平臺等,重視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重要作用。

2、養老服務人員本身思想改變

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觀念,認識到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意識,主動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工作。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參加必要培訓提升技能,增強自身勞動競爭力,提高職業認同感。

(二)加強人力資源遷移性開發

1、緩解人力資源壓力

每年約2403萬的流動人口是龐大的、有待開發的人力資本群體。首先,應充分掌握流動人口信息,吸引他們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其次,開發養老服務業公益性崗位。生活照料類服務可作為公益性崗位開發,安排給下崗失業人員或“4050”就業困難人員。最后,大力發展志愿服務。面向企事業單位,特別是高校學生招募志愿者,鼓勵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來。

2、減輕人力資源外溢

據調研,工資水平、工作環境、學歷是導致人力資源外溢的主要因素。養老服務人員工資水平是浙江省內各行業最低,而最高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的金融業是養老服務業的3.46倍。[4]省人事勞動部門應制定基本工資標準,落實崗位補貼制度,改善福利待遇,并能夠使得養老服務員的工資水平根據經濟增長而保持上升的空間;其次,工作環境是另一影響因素。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應當為現有人力資源提供良好工作環境,讓其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1、專項預算,增加投入

資金投入是居家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保障。浙江省政府應設立養老服務的專項預算制度,一方面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改善服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專項預算應保持每年相應的增速,確保養老服務人力資源開發的資金所需。

2、政策制定,力促開發

在政策方面,政府除了要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和措施外,還應加強管理,規范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簽訂,使得服務人員的工資標準、工作時間等權益有法可依、有據可尋。同時針對養老服務人員法律維權意識淡薄,開設維權綠色通道,與律師協會協調,增加公益訴訟服務,降低維權成本。

(四)加大教育培訓力度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從浙江省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專業人才短缺的實際情況出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當前行之有效的開發模式。目前浙江省30多所開設相關專業的學校,由于招生不理想,大多縮減規模或停辦。政府應給予優惠政策,鼓勵相關專業正常招生,為養老服務人力資源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給。另一方面,職業學校應做好相關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其職業觀。

2、加強職業培訓

首先,人事部門應擴寬人力資源培訓渠道,積極利用浙師大等省內高等院校的教學優勢,在與高校聯合創辦人力資源培訓基地的基礎上構建“高校+專業培訓機構”的渠道模式,建立分層次、分類別的教育培訓場所,提供多樣化培訓服務;其次,要注重培訓的質量、模式和內容??梢圆扇 罢堖M來”與“走出去”,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培訓模式,通過專家講座、現場指導、示范項目參觀、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培訓效果。

(五)構建社會支持系統

作為弱勢群體,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政府層面的支持、社會公眾的理解、微觀養老服務組織層面完善開發機制、個人層面自我開發等,必須依靠政府、養老服務組織、服務人員自身、社會公眾等多方合力才能實現養老服務人力資源的整體性、系統性開發目標。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民政廳.浙江省老年服務與管理類專業畢業學生入職獎補辦法[EB/OL].

[5]薛錚.黑龍江國有林區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6)

[6]金易.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D].吉林大學,2012(5)

第4篇

關鍵詞:民辦養老;護理;康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1-0102-02

一、泰州市民辦養老護理問題的提出

在現實生活中,養老方式可以分為兩類,首先是家庭養老,其次是機構養老。照料老人尤其是照料身體患病的老人已成為新的社會難題。中國的老人不再滿足于長壽,而是希望活得有尊嚴。在傳統的國家福利養老之外,老齡產業正在萌芽,市場提供的養老產品將給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中國帶來更多的養老模式。這樣,養老護理作為一門新興服務性行業便應運而生,作為家庭養老的補充,機構養老目前已成社會關注熱點。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服務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許多民辦養老機構也紛紛建立,并參與養老市場的競爭。但無論是家庭的孝道型養老還是機構的供給型養老都沒有客觀地認識護理的重要性。其實,養老護理產業在國際上發展已經超過100年,是國際上公認的一個專業。養老護理有專業的知識體系、獨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國際社會認同的職業準則。對此我國有很多院校紛紛響應和開設了相關專業,專門培養和教育具備老年社會工作、老年護理保健、老年服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熟悉老年方面的政策法規,能勝任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工作崗位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二、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護理現狀及問題分析

1.民辦養老護理服務人員待遇和社會地位偏低

目前,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公益性色彩,給從業人員提供的待遇偏低。護理人員的每月工資普遍在1 000―1 500元,遠低于從事一般服務業的人員,比如醫院護工、餐廳服務等。同時由于傳統社會認為養老護理服務是伺候老年人的工作,社會地位較低,泰州民辦養老機構還處于數量稀少、層次偏低的程度,主要提供的是照顧老人吃飽睡好的所謂“保姆式”服務,以生活上的照料為主要內容,養老護理需求數量大,但是低層次、專業技術含量幾乎為零的護理工作也決定了從業人員社會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難度。所以經過培訓的養老護理從業人員能堅持專業工作的只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說經過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承受的一些負面的影響。相較而言,具有較高素質和技能的養老護理專業人才難以發揮專業優勢作用,經過專業培訓的從業者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都不能得到有效承認。

2.民辦養老護理服務從業隊伍素質偏低

在泰州民辦養老機構護理中,存在一些護理素質比較差的情形。比如養老護理員事業心、責任心不強,工作熱情不高,缺乏敬業精神和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等等。從泰州民辦養老護理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狀況來看,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進程很不樂觀。當然,現在相關職能部門已經注意到了這點,開始加強對養老服務人員,特別是護理服務人員的培訓,開始了推進養老服務化的進程,這是可喜的,但是整個隊伍建設和整體素質還是偏低的。據測算,在泰州市民辦養老護理服務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15%左右,近年來,招收聘用下崗女工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一定要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作為一個強制性的職業認證的標準,在整個養老職業隊伍當中通行開來,這些都應該從行業規范的層面上加以改進。

3.護理服務人員專業技能和培訓力度薄弱

養老護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在泰州市民辦養老護理中存在著養老服務的專業性要求與職業培訓不到位的問題。一個合格的養老護理員應該具有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的職業素質,具備基本醫學知識、護理常識、心理療養知識和良好的溝通意識及交流能力,這些都必須通過系統、科學、專業的職業培訓來實現。而在現實中,嚴重供不應求的就業情況造成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準入門檻降低,全市很多民辦養老機構因為人手匱乏,原本的社工被迫兼職或轉行做護理員;而部分養老護理機構和從業人員培訓意識薄弱,往往制約了養老專業化服務的深入發展。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自2002年7月成立以來,在該所通過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鑒定的泰州市養老護理員比例堪憂,而在連續開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班中,全市報名入學的學員不足1/8。報名培訓的更是以單位、團體居多,個人報名者更是少之又少。

4.養老護理服務功能單一

目前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的護理服務還停留在關注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老年人身體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視。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老人有非常豐富的內心需求,如對增長個人才藝的需求、了解社會發展、追隨時代進步的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等現在難以滿足。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收養的大部分是生活半自理老人,老年人有心理護理訴求的占多數。但是護理人員接受過心理護理知識培訓的只占極少部分。

三、推進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護理服務的對策措施

1.加強民辦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

養老護理人才應是集大成者。從業人員應是具備一般護士的指導、咨詢和支持能力,能確保護理、照料和治療方面的質量安全,可以提供健康和營養咨詢,能給老年人獨立生活及社交活動提供保障,有聽取和采納老年人家屬等護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的能力。然而,目前養老護理從業者存在非專業、非職業、非行業、非本土的情況。由于缺乏準入門檻,養老護理從業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開始從業年齡偏大,更談不上專業性。從業人員以外來打工者居多,與國外“讓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照護老年人”的目標相去甚遠,養老服務崗位的流動性也很大。泰州市應通過大力興辦能夠培養養老護理服務專門性人才的培訓機構,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由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為從業主體的局面。其次為鼓勵年輕人和城市居民從事養老工作,不妨借鑒國外經驗。護理培訓機構的學員本人不需要交納任何費用,費用由政府承擔,學員學成后需從事養老護理工作,通過為政府提供服務抵扣相應的學費。再次還應注意挖掘和吸收我市高等院校培養的護理專業的畢業生,特別是男生生源,豐富人才結構,比如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護理專業畢業生有著較好的社會口碑;應該大力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養老、護理、醫療、保健、康復等方面的培訓,充實合格養老人才隊伍,在這方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2.加強養老護理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工作

泰州市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養老護理員的持證率較低,大多數沒有配備專業護理、老年心理學、法律咨詢、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人員,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要。在養老護理工作中應注重規范化服務。首先,護理工作要注重工作程序,護理的崗位是在老人身邊,老人的生活護理就是照料老人的日常個人起居、清潔衛生、飲食、洗潔、大小便處理甚至到一塊尿布、一根約束帶的使用,都要有詳細的流程,對哪一級別的護理要求提供哪些服務、內容都有明確規定,都要實事求是、不折不扣地完成,白天晚上一個樣,有家屬無家屬在一個樣。其次,要注重個人事情處理程序。對某些事情有些看法是正常的,有些思想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是絕不可帶著情緒工作,任何事都要按章辦事。最后,要注重和家屬溝通的程序,家屬來院探視一般都會直接和工作人員溝通了解老人生活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度,該講的就講,不了解的就不要講,嚴禁私下打電話或以其他形式聯系家屬。從護理員本身來看,一是培訓與工作的矛盾,從短期來看,安排培訓必然影響工作;二是護理員隊伍老化及文化程度低,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逐漸減退,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應加強養老護理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工作。

3.加強心理護理教育,轉變護理模式

老年人由于社會角色的改變,身體日漸衰老,常出現孤獨、抑郁等一些特殊精神心理變化,影響著其老化過程、健康狀況、老年病的防治和預后。但在對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調查中發現,接近90%的養老護理員自認為可以發現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并給予了有效護理??梢娺@與老年人的實際心理狀態是不符的。這就表明,目前護理人員的知識技能水平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4.加強保障機制的構建

泰州市應建立健全老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適度普惠型的老年社會福利事業,推行政府為特殊老年困難群體購買服務;要進一步完善老年人優待辦法,堅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照顧和優先、優待服務;要求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向高齡老人、困難老人發放高齡養老津貼和養老服務補貼,促進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不斷完善老齡法規體系,推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化進程,聯合開展執法檢查和普法教育,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宣傳和落實工作,增強全社會老齡法制意識;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務工作,重點在涉及老年人醫療、保險、救助、贍養、住房、婚姻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及時、便利、高效、優質的法律服務。目前泰州市民辦養老機構的社會保障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機構內養老專職工作者應享有我國《勞動法》規定的休息、休假的權利和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只有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才能夠促進民辦養老服務的發展。

“養老問題”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探索科學合理養老方式和社會服務模式已經刻不容緩。民辦養老機構,是泰州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尚不完善、公立養老機構發展和服務難以滿足社會養老需求的狀況下,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鼓勵和扶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對緩解當前養老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解民辦養老護理人員工作及生存狀況,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專業化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落實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培養切合實際、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已經迫在眉睫。相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過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體系的建立,泰州市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有著美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紅,張妍蕊.對我國民營養老機構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的探討[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2).

第5篇

關鍵詞:民營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養老需求

中圖分類號:C97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059-02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起,我國逐步放開了養老機構社會化的大門,大量的民辦養老院涌入市場。目前,民營養老機構在數量上已大大超過了公辦養老機構的數量,在經營上多以小型化和面向低端市場為主。民營養老機構雖然在數量上發展很快,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養老服務質量不高,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多數民辦養老院面臨著入住率低及虧損經營的困境,與公立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為此,探究提升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我國民營養老機構擺脫目前的困境,對于我國應對老齡化將產生積極意義。

一、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優勢

(一)民營養老機構將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數據,截至2011年,我國共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38 060個,總床位266.2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0.9萬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16.9張,但仍與發達國家50—70張的平均水平相差甚遠 [1]。面對大量的老年人群,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已顯得捉襟見肘,政府不可能以通過大量建設公立養老機構的形式來解決我國養老機構供不應求的現狀,在這種大背景下,民營養老機構在我國社會養老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較以福利性質為主的公辦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面向的消費群體更為廣泛,在未來的發展中,民營養老機構所占的市場份額自然也會更大,這是民營養老機構較公立養老機構在發展趨勢上的優勢。

(二)民營養老機構更符合未來養老市場發展需要

民營養老機構作為民營企業在企業的運作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獲取最大的效益是民營養老機構首要考慮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與公立養老機構有很大的不同。公立養老機構在經營上采用國營模式,不僅盈虧由國家負責,而且在經營過程中會得到一定數量的財政補貼,因此,節約經營成本的積極性不如民營養老機構,更重要的是公立養老機構在發展理念更看重養老機構存在的社會效益,對資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公立養老機構首要考慮的重點。就資源的利用率而言,民營養老機構相對于公立養老機構有著巨大的優勢,在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巨大且資源有限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我國養老市場將會更青睞于資源利用率高的民營養老機構。

(三)民營養老機構較公立養老機構具有靈活經營的優勢

民營養老機構可根據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狀況分出不同的檔次,以滿足不同養老需求。同時,民營養老機構要突破保障型養老機構模式,不僅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和生活照料的服務,還要滿足醫療、學習、社會參與、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較公立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面向的老年人群更加豐富??筛鶕胱±夏耆俗陨淼纳眢w狀況和個人的選擇提供訪問護理、日托護理、臥床護理,這種豐富的護理模式是養老資源有限的公立養老機構很難做到的。

二、當前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困境

(一)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條件及服務質量較差

民營養老機構的建筑多是由舊樓改造而成的,無論是在房型建筑、無障礙設計、照明,還是衛生洗浴等硬件服務設施方面都難以符合老年人行動住宿的特殊需求。在醫療設施方面缺乏先進的診療設備和專業的醫療護理人員,不具備必要的醫療條件。在經營管理方面,多數民營養老機構照搬了公立養老機構的管理制度,與現代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相比具有明顯的落后性。部分養老機構的管理層人員雖具備一定的現代企業管理技能,但缺乏與老年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在制定的管理經營策略上沒有充分地考慮老年人群的需求特點。這些服務質量方面的不足極大地影響了老年人群入住民營養老機構的信心。

(二)現有的養老服務人員不能滿足養老機構的發展需要

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老齡人口數量,目前老齡工作和服務的專職人員數量嚴重不足。據2009年《民政統計年鑒》公布,全國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專職人員是27.9萬人,其中優撫類的收養單位服務人員是3萬人,福利類的收養單位人員是24.9萬人[2]。雖有眾多的其他社區服務從業人員和志愿服務人員作為補充,但較之全國1.67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來說,供求差距依然明顯。民營養老機構較公立養老機構,養老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的同時整體隊伍的素質偏低,受雇服務人員的年齡偏大且多為下崗人員或農村進城的務工者,這支養老服務隊伍的結構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培訓方面的缺失,日益暴露出整體文化程度偏低,對老年人生活護理、醫療康復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不足。

(三)民營養老機構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

我國目前在養老服務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備,民政部雖先后頒布實施了《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各地也相繼頒布實施了類似的規章,但這些法規的內容并不完善,沒有對養老機構各項服務有明確的服務標準。養老機構并未形成質量管理體系,雖涉及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糾紛時有發生,但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文和相應的服務標準,服務糾紛所造成的性質和所造成的傷害無法明確地確定,這給老年人維權帶來不便的同時給民營養老機構的整體形象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造成民營養老機構在人們心中服務質量較差的形象,這是導致民營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養老機構軟環境和硬環境設計要具有科學性

增強養老機構內部設計的科學性是提升民營養老機構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就養老機構結構的設計而言,民營養老機構應緊抓老年人群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地給予這些老年人家的感覺;在房間的設計上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屬于自己不擾的空間,摒棄集體化宿舍的管理方式;養老機構內部應具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確的房間標志,要給養老機構中記憶力減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動上的方便。養老機構內部的裝飾應具有適度的聲光環境以便視力或聽力已經減退的老年人活動,連接養老機構中各活動空間的通道應具有方便的可達性,要考慮到養老機構中的殘障人士,對于養老機構中家電、運動器械等常用設施在使用上應簡便易于老年人操作。

(二)注重服務細節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提高民營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要從細節入手。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有著對待周圍環境的態度由朝向外部世界轉而朝向內部世界的變化趨勢[3]。減輕老年人負面情緒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經常與老年人溝通,民營養老機構應在這方面下功夫,將這種溝通標準化。在和老年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老人的變化,說話的語速適當放慢一些,語氣盡量溫柔。在每次交流后要有交談記錄,以便了解老人對養老機構的不滿之處,進而對養老機構的服務進行改進。

在飲食方面民營養老機構應提供個性化的飲食服務并配備專業的營養師為老年人進行合理的飲食搭配,對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飲食指導方案。專業的病人營養師要根據老人疾病的需要隨時個性化調整飲食結構,力求通過膳食調養使老年人的肌體營養達到平衡,這種食療可作為養老機構的服務特色來增加養老機構的吸引力。

(三)提升民營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我國民營養老機構護工缺乏完善的護理知識培訓,護工在護理中只能提供一些保姆式的照料。反觀英國、美國的養老機構在聘請養老護理員時,會對其進行專業的生活照料培訓,以及一定的醫療護理技術培訓以便能提高養老護理員的技術含量[4]。因此,民營養老機構應具備一套完善高效的培訓方法來提升機構內部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養老機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對員工進行分層培訓,分層培訓是指按照不同年齡、等級、年齡進行劃分的培訓教育方式[5],養老機構要根據護工不同的個人基礎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和考核標準,盡可能地提高護工培訓的積極性,激發護工的潛力,避免護理人員的重復培訓。專業性一般的民營養老機構可送專業化水平較強的醫療人員到專業機構進行培訓,例如送到醫科大學學習,學成后將掌握的醫學知識在養老機構內進行推廣。

(四)規范民營養老機構服務的行業標準

規范民營養老機構的服務標準要由政府與養老機構共同努力。民營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障。養老服務是一項新興的特殊服務業,需要制定相應的服務標準,其中包括護理規范、統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的內容,政府應制定《養老機構服務標準法》,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養老機構的性質地位、各方權利、義務關系、開辦養老機構籌資方式與待遇、糾紛處理機構與理賠等,從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將老年服務并入法治化的軌道。民營養老機構方面應建立行業協會來發揮行業的管理作用。在服務方面,發揮協會的橋梁、紐帶、協調作用,在溝通方面開展信息交流活動組織學術講座,提高人員素質和專業水平。在規范方面,組織服務糾紛的鑒定工作,開展行業自律活動。在監督方面,組織實施行業標準,對民營養老服務質量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 秦瑤.對目前我國機構養老現狀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1,(7):187.

[2] 民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 See B.L.Neugarten(Ed.),Personality in Middle and Late Life,Atherton Press,New York,1964.

第6篇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 天津 300222)

摘要:進入21世紀,世界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老年人對養老護理服務的需求量激增,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美國是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養老護理服務體系。通過比較中美兩國在養老護理職業現狀、職業描述現狀和職業聲望現狀等方面的差距,可以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推動我國養老護理業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 :養老護理業;發展現狀;中國;美國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85-04

作者簡介:楊旭萍(1986—),女,河北保定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發展與職業生涯規劃。

從聯合國人口發展基金會的統計數據獲悉,截至2012年,全世界約有8.1億人口年齡已達到或超過60歲,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1%,也就是說平均每9人之中就有1人是60歲或超過60歲的老年人;預計到2050年,老齡人口數將達到20.3億,占比將達22%,即每5人中就有1人達到或者超過60歲。全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隨之帶來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重視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以有效應對激增的養老服務需求,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美國是全球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在發展養老護理職業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而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相對較晚,且養老體系尚處于初步建設階段,養老護理職業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完善。筆者擬通過中美養老護理職業發展現狀的對比,提出借鑒美國經驗,推動我國養老護理業發展的若干對策。

中美養老護理職業群及其形成背景的比較

(一)中國的養老護理職業群

從經濟來源角度看,由于家庭養老在文化價值、感情維系、精神慰藉等方面有無可替代的功能,當前我國總體上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且其比重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成反比,但隨著家庭功能的日趨弱化以及國家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社會養老的作用愈加凸顯。

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我國在2002年2月11日由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至此,養老護理員正式成為一種職業。當前,我國養老護理職業群以養老護理員為主體,輔以家庭服務員、護士、心理咨詢師以及營養師等職業。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今老年人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內容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對精神護理的需求以及專業基本護理需求越來越多,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養老護理員的數量及素質都暫時無法滿足其需求而形成的。

(二)美國的養老護理職業群

美國的非政府組織、社區組織等為美國的社會養老提供了大力支持,主要體現為社區養老和非政府機構養老。在美國,大部分的物質、精神、文化服務都是以社區為單位提供的,而且社區也經常代為執行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具體職能。因此,社區養老在美國養老服務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非政府養老機構在享受政府稅收優惠政策的同時接受政府監督,設有相應的行業準入標準,大都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非政府養老機構的存在和發展是美國養老服務高度福利性、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體現。此外,美國的以房養老、異地養老等發展也很成熟,十分流行。

2010年美國勞動部公布的標準職業分類系統將美國的職業分為23個大類、97個中類、461個小類、840個細類,對具有相近工作職責、技能訓練水平、教育水平的具體職業崗位歸屬于一個細類中。在該分類系統以及基于該分類系統再開發的美國職業信息網(O*NET)的分類系統中,均沒有專門護理老年人的職業。但是,美國早在1966年就在杜克大學開辦了老年護理專業課程,該專業的畢業生要想成為一名老年護理人員,只需通過一個由美國護士學會主持的資格考試即可,而養老機構管理者必須經過相關專業的學習取得證書后方可上崗。可以看出,美國老年人的護理服務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護士提供的。根據O*NET職業快速檢索系統的關鍵字查詢與分類查詢以及具體的職業描述,個人護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這一職業的職業內容與我國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內容最為匹配。除此之外,還有家庭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醫務社會工作者(Healthcare Social Workers)等。

中美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描述的比較

(一)中國《標準》對養老護理員的描述

我國2002年出臺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中對養老護理員職業的描述項有職業概況、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等,其中職業概況包括對職業名稱、定義、等級、環境、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培訓要求和鑒定的具體描述;基本要求又分為職業道德要求、基礎知識要求兩方面;工作要求將養老護理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和技師四個等級,并分別進行了具體描述;在比重表中則規定了上述四個等級各項工作要求所占的比重,以基礎知識為例,在比重表中要求初級養老護理員的基礎知識要達到20%,中級護理員要達到15%,高級護理員要達到10%,技師要達到5%。

按照《標準》對養老護理員的定義,養老護理員是對老年人生活進行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以肢體協調動作、善于表達與感知、較強的空間與色覺能力為其職業特征,并且要求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其基本文化程度要求雖僅為初中畢業,但有明確的培訓和鑒定要求,四個級別的晉級培訓分別不少于180、150、120、90個標準學時。在職業道德方面對職業操守和基本職業道德知識的掌握都有明確要求。基礎知識有兩方面的要求:老年人護理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前者主要包括老年人常見病醫學知識、生理及心理知識、營養學知識、護理操作知識等,此外還應熟練掌握養老護理員職業工作須知;后者主要包括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相關知識和勞動法的相關知識,用以保障老人和養老護理員的合法權益。

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功能主要是生活照料和技術護理,并且技能要求也隨著初級、中級、高級和技師四個級別的提高依次遞進,高級別包括低級別的要求。比如,初級養老護理員的生活照料內容包括衛生、睡眠、飲食、排泄、安全等方面;技術護理內容包括基本的疾病護理,如給藥、消毒等,另外還包括護理記錄、臨終護理等。中級護理員在初級護理員工作內容基礎之上又增加了肢體康復、溝通協調等方面的要求,依次遞增,最高級別的技師則在前三個級別職業功能基礎之上附加了培訓指導和護理管理等內容。

(二)美國O*NET中對相應職業的描述

美國職業信息網(O*NET)是勞動部支持建立的美國最大的職業信息數據庫,其成果已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筆者擬對O*NET中的Personal Care Aides(個人護理助手)與我國的養老護理員進行比較。

個人護理助手的定義是:在服務對象家里或護理機構幫助老年人、恢復期的病人或者殘疾人,照顧其日常生活的人員。職業能力要求有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歸納推理能力、書面理解能力、口齒清晰(被服務對象準確理解)、語音識別(準確理解服務對象的語言要求)、信息整理、細節觀察力等。O*NET顯示,在美國從事該職業的人員大部分要求在職業學校接受過培訓,有相關工作經驗,有??飘厴I證書,并附有統計結果:66%為專科畢業學歷,23%為本科畢業學歷,11%為其他大學畢業或沒有學位。該職業的基礎知識要求為:(1)牙科知識和其他醫藥學知識;(2)有關服務原則和程序的知識;(3)一定的心理學知識;(4)英語語言知識(為了與服務對象更好地溝通);(5)教育培訓知識;(6)治療和咨詢知識;(7)生物學知識;(8)社會學和人類學知識;(9)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相關知識。

個人護理助手的職業功能主要有衛生援助、護理記錄和報告、日常照料(照顧飲食、幫助家務等)、陪伴、給藥、指導建議、咨詢評估、培訓等等。

中美養老護理職業聲望的比較

(一)中國養老護理的職業聲望

職業環境方面 首先,由于我國當前老齡人口的護理服務需求遠遠大于現有養老機構的數量和規模,所以一般的養老機構為了維持生存和盈利,大都設施簡陋,住宿環境擁擠。另外,由于養老護理員人數不足,往往一個護理員需要照顧幾個甚至十幾個老人,工作時間長,任務繁重。其次,目前我國針對養老護理員的相關保障政策、培養政策十分匱乏,養老護理員自身權利難以得到保障。這就導致職業吸引力的降低,養老護理員供需緊張,流動性大,而且專業素質差,服務質量不高。再次,很多人對養老護理員這一行業存在認知錯誤,養老護理員自身也缺乏自我職業認同,都認為養老護理員工作是專業性含量較低的、沒有社會地位的。

任職者素質方面 目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本地低收入困難家庭的婦女以及城市失業下崗人員是我國養老護理員的主要來源,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占大多數,有的甚至是文盲,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即便在培訓過程中,由于文化素質的原因,他們也只能接受到非常有限的專業護理知識。聘請養老護理員的機構或單位也基本不作學歷要求,只看應聘者的勞動態度及有無上崗證等。另外,由于養老護理員人數非常短缺,對于暫時還未拿到資格證的人員往往邊上崗、邊培訓。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養老護理員素質不高而且提升難度較大的現狀。

職業功能方面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數養老護理員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因此,他們所提供的養老護理服務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家政服務上,如為老年人打掃衛生、購買生活用品等。這種情況顯然無法滿足當今老年人及其家屬對護理服務內容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精神護理需求。目前,養老護理員還遠未發揮其原本的職業功能,素質偏低極大地限制了其職業功能的充分發揮。

社會報酬方面 我國養老護理員的薪酬待遇水平整體偏低。根據長期照護全國聯盟秘書處2013年9月13日的全國養老護理員行業工資指數,我國養老機構中8小時、12小時、24小時工作制的養老護理員平均月薪分別為2 272元、2 129元、2 034元,相比其他看護行業處于較低水平。該指數從行業角度向社會公示了我國養老護理員的薪酬水平,今后還將定期跟蹤。長期照護全國聯盟輪值主席、鶴童老年福利協會副會長方嘉珂認為,我國養老護理員人數嚴重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資待遇偏低。

(二)美國養老護理的職業聲望

職業環境方面 美國的各類養老設施都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類型,且根據老年人健康狀況的不同,設置了自護型、助護型、特護型三種類型供老年人選擇。老年養生社區因此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并具有典型美國養老模式的特色。這些社區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題,且設施齊全,功能類型也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設置,是以提高老年人自立能力和生活質量為理念的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養老社區。另外,美國已經建立了十分完備的行業政策法規以及比較系統、成熟的管理服務體系。因此,在美國公眾眼中,養老護理工作者與其他普通社會成員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體面而快樂的上班族”。

任職者素質方面 美國很多學校都設有專業的老年護理課程,這就從根本上提高了從業者的文化素質。此外,美國的職業教育培訓發展也比較成熟。護理人員必須先通過專業學習,參加國家的專業培訓,并且劃分等級,考試合格獲得國家頒發的資格證書后,才能領證上崗成為專業的護理人員,否則沒有資格從事養老護理職業,此舉使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職業功能方面 基于較高的職業素質,美國的養老護理人員能夠為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提供專業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營養飲食服務、急救醫療康復服務及心理健康維護服務。因此,在市場化和福利制雙重作用下提供的養老服務,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而且發展成為一項產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社會財富,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社會報酬方面 美國勞工部2013年5月的職業就業統計顯示,美國所有職業平均每小時工資為16.87美元,平均每年工資為46 440美元,個人護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的平均時薪為9.67美元,平均年薪為20 100美元,家庭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的平均時薪和年薪分別為24.44美元和50 820美元??梢钥闯?,美國的老年護理人員的薪酬待遇至少是中等水平,隨著技能水平的提高甚至能達到高收入水平。此外,生活在美國自由福利國家體系下的養老護理人員除工資外還能接受基金補助。

促進我國養老護理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通過中美兩國養老護理職業發展現狀的比較可以看出,美國的養老護理事業開展較早,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養老護理體系,在很多方面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對我國養老護理事業的發展與完善有很大的啟示。

(一)借鑒美國經驗,重新修訂《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

在內容上,應效仿美國職業信息系統(O*NET),要求養老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核心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外,還應有相應的非專業知識、技能與能力、人格素質等方面的要求。這既反映了當今職業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全面的社會趨勢,也是使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得到可持續培養和提升的關鍵。詳盡具體的職業要求可使勞動者對照自身的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選擇職業,也可使學校及培養機構能據此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內容。另外,應提高養老護理員的薪酬水平并寫入《標準》之中。

在形式和效力方面,我國應吸收美國的先進經驗,采取更加方便公開的方式以增強《標準》在公眾中的普及度,并加快更新速度,增強指導作用,以適應勞動力市場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的人才需求。另外,要在各個環節加強監管,以保證《標準》的約束力和強制性。

(二)推廣學院教育,實施分層培訓

加大學院教育推廣力度,提高學歷水平 由于較高層次的學習和培訓必須基于較高的學歷水平,目前養老護理員文化水平低且年齡偏大的現實狀況使得他們無法通過后期培訓達到較高的素質水平。因此,應在職業院校設立相關的養老護理專業,通過正規高等教育的途徑培養高學歷的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可以先從專科培養開始,逐步過渡到本科甚至更高學歷,從該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或水平直接獲得不同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

實行分層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考慮到護理人員短缺和培訓的有效性,可將養老護理員群體分為兩部分:學院教育者和非學院教育者。對于前者,即已經接受過專業系統學習的人員,其崗前培訓的重點應放在熟悉流程、適應角色和安全操作等方面。而對于后者,對他們的培訓除了前者在崗前培訓中學習的內容外,還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方面的內容,不過,囿于學習能力,培訓內容僅限于初級養老護理員水平。

(三)“以人為本”建立層級管理制度,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完善養老護理員管理體系 首先,應該轉變管理理念,樹立起以養老護理員為核心,養老護理員個人利益與養老服務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相統一的新型管理理念。其次,要建立責權明晰的層級管理規章制度,引進高級管理人才,改善目前混亂的管理狀況,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并選擇試點發展老年社區或其他類型的養老模式,為我國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探索道路,積累經驗。此外應加強設施建設,改善老年人入住條件和養老護理員的工作條件。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利用加權計算方法,全方位地評價考核養老護理員的知識技能水平、日常工作、突出表現、態度道德等情況;要引入競爭和獎勵機制,對于考核優秀的人員給予物質獎勵或提供進修培訓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改變社會對養老護理員的認知偏差

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高社會成員敬老愛老的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氛圍。

要運用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養老照護服務,積極引導企業發展,使全社會加深對這項工作及其從業者的認識與理解;增強養老護理員的自我認同感,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理想;通過宣傳和口碑,逐步改變老年人的傳統觀念,使他們樂于接受養老護理員的服務。

參考文獻:

[1]Population of Over-60-Year-Olds to Reach One Billion within the Decade[EB/OL].(2012-10-01).http://unfpa.org/public/home/news/pid/12232.

[2]謝倩.養老護理員專業化程度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4-6.

[3]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S].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2.

第7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安全工作要求,緊緊圍繞“查隱患、壓事故、抓基礎、保平安、促發展”的工作思路,依法行政、強化監管、狠抓落實,以扎實開展“隱患排查整改、安全規控培訓、應急演練”三到位活動為突破口,全面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安全生產工作,為全區的安全穩定工作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此活動,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全面提高對養老服務機構的安全監管能力;廣泛開展安全生產培訓活動,全面提高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加強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全區養老服務機構正確處置突發安全生產事故的能力。

三、活動步驟及內容

(一)動員部署階段(3月1日至3月10日)

傳達貫徹全區安全生產會議精神,制定《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實施方案》,成立區民政局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召開全區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會議,進行動員部署。與全區各養老機構簽訂《2012年養老機構安全生產責任書》。廣泛進行宣傳,營造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氛圍。

(二)組織實施階段(3月11日至4月10日)

1.組織安全隱患排查。對全區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用氣用電、消防安全、衛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安全隱患排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養老服務機構下發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

2.建立《市區養老服務機構安全檢查檔案》。檢查檔案內容包括養老服務機構基本情況,消防器材、安全設施、重點部位,安全生產管理情況,預防食物中毒和傳染性疾病的措施等。將養老服務機構安全檢查檔案發放到各養老服務機構,結合實際認真填寫。

3.舉辦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安全工作培訓班。聘請區安監、衛生、消防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對全區養老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專業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安全生產工作知識講座,食品衛生知識講座,健康知識講座,預防傳染性疾病知識講座等。

4.組織安全應急演練。3月下旬,在全區養老服務機構中開展安全應急演練,確保每個養老服務機構至少進行一次,以增強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以及住養老人的安全應急意識和應急救援、自救能力。

5.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完善事后監督體制。4月上旬,在安檢組對養老機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對重點單位進行回訪檢查,督促整改,確保做到每月兩次的回訪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頂風違紀的行為從嚴查處,絕不姑息。

6.幾項具體工作安排。3月10日前,向區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領導小組報送區民政局工作方案;3月11日至4月20日,每周一下午5:00前,向區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上周活動開展情況及《區安全生產“三到位”活動信息報表》。

第8篇

一、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要堅持“?;?、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和政府、集體、個人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使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籌資和待遇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時做到政府能承受、被征地農民能接受。

二、按照誰征地、誰保障及政府、集體、個人共同出資的原則,足額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提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險所需費用,用于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險的補助,確保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落實,社會保障資金不落實的不得批準用地。

三、征地時增加“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項目,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列入征地成本。社會保障費標準按每畝不低于2萬元收取,所收費用統一列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專戶”,用于符合領取條件的失地農民養老生活補貼和失地農民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補助。不論任何項目征地(包括各級公益性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都必須確保此項費用落實。同時,市、縣區財政每年要從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納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財政專戶,保證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的資金需要。

四、市、縣區財政部門分別設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專戶”,單獨建賬,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戶儲存,專項使用,任何部門不得擠占、截留和挪用。財政部門負責將每宗土地提取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及時劃入專戶,并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財政補貼資金預算、籌集、劃轉和監督工作,確保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方案的落實。

五、根據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對象的特殊性,對被征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畝的失地農民,實行靈活多樣、能適應不同需求的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將其納入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一)對男滿60周歲及其以上,女滿55周歲及其以上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部門從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中支付養老生活補貼,個人不繳費,從征地批準的次月起,開始領取不低于100元/月的失地農民養老生活補貼。

(二)對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或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各縣區根據實際情況按年度給予一定的繳費補助,先繳后補。補助年限最長不超過15年。

(三)被征地農民進城自主創業,可自愿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以上且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按規定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四)對生活困難且符合低保條件的失地農民應納入最低生活保障。

六、引導被征地農民發展二、三產業。實施征地時,在符合城鎮規劃要求和三產用地指標的前提下,按照一定比例,在規劃的商業地段預留三產用地,用于發展集體經濟,鼓勵創業就業,實現自我保障。

第9篇

第一條為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根本利益,根據省政府《關于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見》(魯政發〔2003〕115號)、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6〕99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以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保障其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為主要目標,堅持“政府能承受、群眾能接受”和政府、集體、個人三方籌資的原則,堅持統一制度與因地制宜相結合。

第三條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主管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國土資源、財政、建設、民政、農業、審計等部門配合。

第二章就業和培訓

第四條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統籌城鄉就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環境。鼓勵引導各類企事業單位、社區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支持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第五條在城市規劃區內,要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統一的城鎮就業服務體系。未就業的被征地農民可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及時辦理,并積極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咨詢、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等服務。

第六條在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可按規定享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相關扶持政策。

第七條各級政府要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就業,督促指導用地單位優先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就業安置可采取用地單位直接提供就業崗位并與符合就業條件的安置對象簽訂勞動合同的方式,也可采取用地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被征地農民三方簽訂合同委托安置的方式。

第八條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工作。在城市規劃區內,要制定適合被征地農民特點的職業培訓計劃,通過訂單式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被征地農民實現就業。在城市規劃區外,要針對被征地農民的特點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其就業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所需資金由當地政府統籌解決。

第三章社會保障對象和形式

第九條因城市建設,由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實施統一征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有關規定,被征地時享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的在冊農業人員,均列入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對象。

第十條新增被征地農民中的特困戶、五保戶、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按照社會救助有關政策納入救助范圍。

第十一條已實現城鎮就業的被征地農民,應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享受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待遇。未實現城鎮就業的被征地農民,可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被征地農民的特困人群按規定納入醫療救助范圍。

第十二條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形式(一)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及以上人員的養老保障,實行即繳即領的辦法,建立個人賬戶和補充養老金賬戶。個人賬戶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賬利率按一年期銀行同期利率確定(下同)。政府出資部分記入補充養老金賬戶用于調劑。繳費標準主要根據當地土地補償標準和安置補助標準、全省平均預期壽命和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含增長因素)等因素綜合確定,一次性繳足,次月起開始領取養老金。(二)對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下的人員按當地測算標準,計算繳納養老保障數額,保障資金可一次性繳納或分期繳納(需簽訂繳費合同),建立個人賬戶和補充養老金賬戶。個人賬戶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賬利率同上),政府出資部分記入補充養老金賬戶用于調劑,參保對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開始領取養老金。

第十三條保障資金由村(社區)集體、個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擔。要將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資金安排作為征地的前置措施和必備程序,基本養老保障資金不落實的,不予辦理征地手續。

(一)村(社區)集體和個人出資部分約占保障資金總額的70%,從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中列支或抵交,以集體補助為主,其余部分由個人承擔。

(二)政府出資部分不低于保障資金總額的30%,所需資金由政府從土地收入中列支(德城區、經濟開發區、運河經濟開發區在土地收益分成前)。

第十四條參保程序

(一)被征地農民以村(社區)為單位,持已確認的被征地農民花名冊、身份證及照片到所在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辦理參保手續。

(二)縣(市、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根據村(社區)提供的被征地農民花名冊及繳費數據,經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從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中列支的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金核對后,為被征地農民建立基本養老保障個人賬戶。

第十五條繳費標準

(一)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下的被征地農民,集體和個人繳費標準: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80。

(二)男60周歲至65周歲(含65周歲)、女55周歲至65周歲(含65周歲)的被征地農民,集體和個人繳費標準: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時當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50。

(三)65周歲以上、70周歲(不含70周歲)以下的失地農民,集體和個人繳費標準: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20。

(四)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集體和個人繳費標準: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60。180、150、120、60為各年齡段繳費標準中的分檔系數。X由各縣(市、區)根據征地數量、征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征用土地占所有土地的比例等因素確定。

以上繳費全部記入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個人賬戶。

第四章參保農民養老金給付

第十六條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參保農民從次月起領取養老金,直至死亡。領取養老金的數額根據繳費數額及年齡計算確定,保障對象未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中的本息可由法定繼承人繼承。保障對象在領取養老金期間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中的余額可由法定繼承人繼承。

第十七條被征地農民領取的養老金包括兩部分: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補充賬戶養老金。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積累額×支付系數,從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專戶中列支。

補充賬戶養老金=領取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0%,從被征地農民補充養老金專戶中列支。

第十八條被征地農民領取養老金按年齡分檔計算:(一)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下的參保農民,從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次月開始領取養老金。月領取標準是:個人帳戶積累額×1/180+領取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0%。(二)男60周歲至65周歲、女55周歲至65周歲(含65周歲)的被征地農民,從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次月開始領取養老金。月領取標準是:個人帳戶積累額×1/150+領取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0%。(三)65周歲至70周歲(不含70周歲)的被征地農民,從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次月開始領取養老金。月領取標準是:個人帳戶積累額×1/120+領取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X×10%。

(四)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從參加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次月開始領取養老金。月領取標準是:個人帳戶積累額×1/60+領取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X×10%。

1/180、1/150、1/120、1/60為各年齡段支付系數。

第十九條在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前,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原個人賬戶保持不變,到達領取年齡后,其相應的養老金領取金額,可與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享受的養老金分別計算,統一發放。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后,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原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個人賬戶保持不變,達到領取年齡后,分別計發養老金。

第二十條被征地農民個人賬戶養老金無特殊情況不得提前支取,如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當事人持繳費證、身份證及相應的證明材料到縣(市、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辦理相關手續,經核準后,其集體和個人繳納的本金或領取期間的本金余額可一次性結清,并終止其養老保障關系。(一)出國定居、本人要求終止養老保障關系的;(二)戶口遷移出本縣(市、區),本人要求終止養老保障關系的。

第二十一條保障對象在享受待遇期間判刑或勞教的,在服刑或勞教期間停止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服刑或勞教期滿后,經審批可接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第五章保障基金管理

第二十二條嚴格資金管理。保障資金以縣(市、區)為單位統一籌集、核算、管理與支付,不作異地轉移。保障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由各級財政和國土資源部門在征地費用撥付過程中統一辦理,及時劃入財政專戶,單獨建賬,??顚S?確保資金安全和增值。

第10篇

遭遇護工困境

專業機構也遇“護工荒”。我國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護工的需求量也逐漸增長。然而市場的擴大,卻沒有吸引大量的從業人員,這也導致了護工的缺口越來越大?!耙还るy求”的現象成了常態。不僅僅是普通百姓難求護工,就連一些養老機構、專業康復醫院等,也陷入了難覓專業護工的困境。

護工缺乏專業培訓。我國民辦養老機構的護工以四五十歲的農村進城務工婦女為主。她們普遍學歷低,缺乏專業護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參加培訓,也拿不到國家要求的上崗資格證。低學歷、缺專業技能的護理已影響到了服務質量。

非專業技能的護理已影響到了服務質量。老年公寓里的智能健康設備,老人的血壓、心率,智能手機等,許多護工都不會操作。

“安平”應運而生

北京安平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平健康”)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家以專業醫療為特色,專注于醫養結合新型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探索與創新的醫療養老產業投資、運營、咨詢機構?!鞍财浇】怠敝饕獦I務涵蓋“醫養人才培訓輸出、醫養服務運營、醫養項目咨詢、適老健康旅居、健康保健產品服務”五大板塊,并成功搭建了醫療及客戶兩大資源支持平臺,助力旗下各業務公司及合作伙伴運營發展,逐步向多元化經營的健康養老產業集團邁進。

優護萬家(北京)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護萬家”)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冊資金1500萬元。優護萬家以“醫養服務”為業務核心,依托“安平健康”醫療及養老優勢資源和具有十余年的醫療、養老服務及運營管理經驗的團隊,采取“輕資產”運營模式,通過運用智能化和互聯網技術,以線下實體帶動線上的方式搭建“醫養人才培訓輸出”、“醫養服務運營管理”、“健康保健產品服務”三大平臺,以實現供需資源的有效對接及醫養服務的無限延展。同時,優護萬家深耕、精研一線服務運營,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國際合作為助力,先后與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建立合作關系,引入其先進的服務理念及創新的管理模式,最終實現具有優護萬家特色的醫養康服務模式的本土化落地和創新。

集醫療、養老、人才培訓于一體

經驗豐富的醫療資源:“安平健康”在醫療領域擁有多年的實際運營管理經驗和豐富的醫療資源。一直以來,“安平健康”將醫療資源尤其是北京的高端醫療資源作為自身運營的核心優勢,與國內頂級的醫療機構以及醫療專家建立了深度的合作關系,通過對醫療體系運營的深度實踐和高端醫療資源的整合,將豐富的管理經驗及優質的醫療資源導入旗下運營的機構項目及咨詢項目中,提升項目的服務內涵及核心競爭力。

“安平健康”與北大人民醫院、北大醫院、廣安門醫院、同仁醫院、宣武醫院、999急救中心、北京老年醫院等國內領先的三級甲等醫院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同時建立了安平健康醫療專家團隊,擁有老年疾病相關的各大學科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全國頂級專家百余名。為旗下會員提供綠色通道及專業、便捷、專享的就醫診療服務。

專業的養老資源:“安平健康”于2006年進入養老產業,團隊先后考察國內外各類養老服務機構200余家,參與國內外養老論壇50余次,目前已形成集養老市場研究、養老機構運營研究、養老產品研發為一體的專業養老產業研發中心。

訓練有素的人才資源:“安平健康”在專注服務運營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醫養服務人才的重要性,于2016年成立“安平健康培訓中心”并與中國老齡a業協會醫療健康委員會聯合發起“醫養結合人才培訓項目”,陸續開展醫養結合照護師、運營管理師、評估師以及康復指導師等專項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安平健康”針對老年人術后護理開設相應??谱o理技能提升培訓,如骨科術后護理、腫瘤術后護理、心腦血管術后護理等專業培訓。

“安平健康”培訓中心講師團隊中70%來自于北京各大三甲醫院的臨床一線,30%的講師擁有醫療及養老護理雙重從業經驗,護理工作平均年限達30余年。其中具有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資格的講師占到65%,特聘在日本擁有30余年介護服務運營管理及教育經驗的專家加入講師團隊,將日本先進的養老服務理念和介護服務技能、教學經驗與我國的實際需求相結合,打造了一支國際化、專業化的實踐型講師團隊。

相關鏈接

第11篇

【關鍵詞】 養老機構; 長期照護; 服務成本

【中圖分類號】 C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21-0065-0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了兩億,占總人口的15.5%,這一比例明顯高于聯合國老齡化10%的標準。2014年全國老齡委估量,未來20年我國將步入老齡化高峰。面對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高齡老人增多,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問題日益突出,老年人面臨著疾病、貧困、失能、無助、服務、照顧、精神關愛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如果不加快建立健全“健康老齡化”“養生老齡化”等制度和服務體系,人口結構層次“倒金字塔”將嚴重影響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同時,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有待加強,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多元主體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尚未形成,我國目前養老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障水平相對比較低,社會老齡化事業發展明顯滯后。如何有效緩解、解決老有所養問題是目前全社會日益關注的話題。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能有效解決養老問題,為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融經濟供養、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四位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由于我國現在實行的照護政策已由原來的“補缺制”逐步走向“適度普惠制”,并將漸漸覆蓋到所有需要照護的老年人群。做好長期照護服務的成本測算,可以通過分析長期照護服務的成本構成,按不同養老服務需求的優先次序合理配置資源,做出合理分配,有效改善服務工作效率,規范養老照護服務,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能為將要進入或已經進入養老行業的個人或機構提供投資參考,并為政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經費預算及戰略規劃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三)研究方法

1.個案訪談法:本研究的訪談對象為養老機構及機構服務人員。調查中選取了4位機構負責人、5位機構護理人員進行訪談,對養老機構及機構養老的老年人發放問卷調查,從多層次、多角度了解長期照護服務的現狀及成本的構成。

2.問卷調查法:本研究涉及公辦養老機構、民辦養老機構、公辦民營養老機構。通過多方面多層次隨機抽樣,在江西省不同的行政區縣隨機抽取6個養老機構進行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偣舶l放機構養老老年人調查問卷500份,收回445份,有效問卷368份。

3.統計分析法:利用SPSS統計軟件為工具,對收回的有效個人問卷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

二、江西省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現狀

江西省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86.5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2.97%,比上年提高0.58個百分點,增幅為歷年最高水平,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持續上升。

江西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高齡化、空巢化趨勢不斷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逐年提升。預計到2053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9%。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出現的,可以說是未富先老。因此,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養老問題面臨嚴峻的考驗。

近五年來,江西新建和改建了1 500多所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到目前,全省共建設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日間照料)服務中心1 400多個,今后還將繼續擴大覆蓋面。同時,積極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現在全省共有民辦養老機構180家,共有床位1.6萬多張。盡管如此,但目前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還是遠遠不能滿足養老服務需求,特別是民辦養老機構床位每千名老人只有2.8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了滿足更多老年人服務的需求,江西省制定了多項措施,完善福利性綜合養老服務機構建設。一是加大市級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床位供應,改進管理措施,提升服務能力[2]。二是積極建設好縣區級福利機構,充分發揮其基層民政工作平臺、社會養老服務功能。三是支持以公建民營、民營公助、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發展社會養老事業[3]。四是大力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福利機構。

三、江西養老機構照護服務的供給現狀及成本測算

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來說,長期照護的服務主體是養老機構及機構護理人員,隨機抽取了江西省不同行政區域的6家養老機構作為樣本進行個案訪談和機構照護成本調查問卷。這6家機構中有1家公辦的、2家公建民營、3家民辦養老機構。

(一)機構照護服務的供給現狀

以樣本為例,養老機構的基本情況與服務供給狀況如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機構的入住率都很高,有的甚至床位不夠,老人預定床位,根本排不下。機構基本上都配有一些簡單的醫療康復設施,根據調查反映,目前對失能老人的機構長期照護服務大多為日常生活照護、簡單康復性護理、臨終關懷,也有的機構作些心理醫療,但比較少。

(二)養老機構長期照護服務成本測算

開辦一個養老機構需要投入的成本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初始投資成本和日常運營成本。

1.初始投資成本

(1)土地成本+建設成本(或場地租賃成本)見表2。

樣本中A、C、D、F籌建初期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場地租賃費、裝修費和開辦費等。

而樣本B、E兩機構均為自有場地,籌建初期主要投入成本包括開辦費和裝修費等,未將土地成本列入。

(2)硬件設施投入成本,主要包括醫療設施、辦公設施、生活設施、康復設施等的構建與安裝費用。見表3。

(3)護理人員狀況及先期培訓成本投入情況。先期人員培訓成本:主要是護理人員(即護工)的培訓費、差旅費、辦證費等??赏ㄟ^詢價并依據有關政策調整得出或選擇若干個養老機構的培訓成本數據采用因素調整法得出。培訓成本的調整因素較硬件設施投入成本調整因素要簡單一些,主要是時間因素、政策因素等。

從抽樣調查結果來看,養老機構醫務人員以大專文化水平為主,護理人員以中學或中專學歷為主。由此可見,養老機構服務供給主體的文化素質不高,雖然大部分機構會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但培訓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常識,幾乎不需要投入培訓成本。詳見表4。

(4)其他成本,主要是指注冊登記證照費、購建辦公用品費用等開辦費。抽樣調研中這部分成本已經包含在籌建初期投入成本中。

(5)經過調查分析,可以得出樣本的初始投資成本匯總如表5所示。

2.運營成本

(1)工作人員薪酬成本,是指養老機構管理人員、護工、后勤人員等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五險一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費等支出。見表6。

(2)日常用品的消耗成本,是指機構運營所需的辦公用品、照護過程耗用的經常性日用品以及其他低值易耗品成本、硬件設施日常維護成本等。見表7。

(3)硬件設施等折舊成本。這里的硬件設施既包括房屋、水塔、亭子等不動產,也包括醫療、辦公、生活、康復等設施。其中不動產根據國家有關法規規定的年限按平均年限法計算折舊數量,如果機構是租賃不動產,則不動產折舊主要是裝修費用的攤銷,通常按平均年限法10年內攤銷;其他固定資產按10年以直線法計算折舊成本。見表8。

(4)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培訓成本。這部分成本包括護工、后勤、管理人員等培訓成本,主要是護工的培訓成本。

從表9中可以看出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后期幾乎不再投入任何培訓成本。

(5)風險成本。因為入住的老人大部分高齡且失能,所以機構在照護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照護風險,比如,對生活失去信心,老人有輕生的想法;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隨時面臨猝死的可能等。這些事件的發生無疑會給機構造成一定的成本付出,稱之為風險成本。

在調查的過程中,筆者隨機訪談了個別養老機構的負責人,他們表示每年都會碰到多起老人意外死亡,因為家屬鬧事、不講道理而賠償的事件。多則十多萬元賠償,少則幾千元的賠償,如此則無形中增加養老機構的經營成本。

(6)經過調查分析,得出抽樣調查樣本的年日常運營成本匯總如表10所示。

3.機構照護服務成本分析(見表11)

通過抽樣調查,可以得出基本的床位與成本配比,從而推估出機構長期照護服務成本狀況。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1)地理位置、機構性質、規模、基礎設施檔次,場地是否自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養老機構服務成本的投入。

(2)在江西籌建一個中高檔的養老服務機構,需要的日常運營成本為1.5萬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個中檔的養老服務機構,需要投入的日常運營成本為1萬元/年?床位左右;建立一個中低檔的養老服務機構,需要投入的日常運營成本為0.5萬元/年?床位左右。

(3)在同一檔次的養老服務機構,規模(床位數)與運營成本成反比例關系,即規模越大日常運營成本投入就越少。

(4)越晚成立的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成本越高,因為取得土地成本相對要高些。

(5)規模小又處于城市中心的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成本最高,因為不論是自有的土地、房屋,還是租賃經營,取得或租賃成本相對比郊區要高,護理人員工資成本也要高些。

(二)相關建議

通過個案訪談及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養老服務機構認為在照護服務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困難、護理人員不足、缺乏政策支持、設備落后等,特別是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普遍認為政府扶持的力度不夠,興辦一個養老服務機構不但沒錢賺還要自己倒貼錢,所以大部分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簡陋,護理人員文化程度低,只能進行簡單的生活照料及最基本的醫療護理,服務檔次較低。為了保障和發展老齡化事業,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以解決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資金短缺、運營成本負擔重的現象。

1.拓寬長期照護服務機構的籌資渠道

資金是保障各項制度運行的經濟基礎,拓寬各種籌資渠道是解決養老服務機構資金短缺的有效舉措。一方面,政府應對老齡化服務建立長期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將老齡化服務資金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項目內,保障財政對老齡化服務的投入與支出形成合理的比例[2]。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力度宣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提升社會公眾對老年群體的關心度,形成人人“愛老、尊老、孝老”的良好氛圍,完善社會與個人的捐贈稅收優惠制度,促進社會與個人對養老公益事業捐贈活動。鼓勵企事業單位投資于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事業中,對投資單位在稅收方面實施減免政策或給予無息貸款、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有利于廣泛吸納社會資本。

2.根據服務機構等級不同采取差異化的財稅優惠政策

政府應該建立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考核評估體系,定期對長期照護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服務狀況進行評估考核,從機構、老年人、寄養家庭不同角度考核機構的服務水平,多層次多角度地考核,最后根據考核的結果評定一等、二等、三等等不同級別,對參加評定的養老機構頒發等級證書,并且對于不同等級的養老機構采取不同的財稅優惠政策,比如床位補貼、稅收優惠、政府資助均按不同等級差異化對待,以鼓勵服務機構之間競爭,使各養老服務機構朝好的方向發展。

3.增設老年護理商業性的風險保障機制,降低長期照護服務機構風險成本

國家應建立專門老年護理保險制度,針對養老服務機構設立長期照護風險保障條例,設立專門的養老機構經營風險險種,對養老服務機構在照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老年人突發事件,可得到國家、商業保險公司的部分風險保障,從而促進養老服務機構的長遠發展,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護理商業性的保險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開設老年護理相關的險種,不僅降低了養老機構的經營風險,而且為商業保險機構多個創收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潘奎瓊,姜繼紅.四川養老服務需求及其長期護理服務對策[J].西部醫學,2013(1):148-150.

第12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與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至2013年12月,全區戶籍人口113.58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人近30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1.4個百分點,先于全國1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16年我區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30%,通州的養老服務業將面臨新的挑戰。為創新思路,大力發展通州的現代養老服務業,有效解決養老服務業規劃先天不足、對民辦養老機構的認可度不夠、護理型養老床位缺口較大、養老與醫療結合不緊、行業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適應通州老齡化不斷加劇的嚴峻形勢,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發展養老服務業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隨著各項改革的全面深化,養老服務業發展將進入戰略機遇期,我區必須盡早抓好,并將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亮點。要樹立養老服務業既是事業也是產業的理念,充分認識養老服務業既是為老年人服務的福利事業,也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朝陽產業,還是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政府要結合“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將養老事業作為新型現代服務產業培育壯大。要科學規劃好居家養老、日間照料中心、敬老院、老年護理院、老年醫院和老年公寓等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并通過對現有的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提檔升級、分類管理和調整轉型,在養老服務業上發揮好主導作用。要整合民政、公安、衛生、社區和家政服務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呼叫送餐、鐘點護理、動態監測、緊急呼叫、信息傳播、交流互動、心理咨詢、精神慰藉等綜合服務,培育和發展現代養老服務業。

要研究探索制定養老產業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源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結合我區現代服務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產業政策制定、市場培育拓展、區位規劃設計、細分服務方向等,以老年護理院、老年醫院、老年公寓、居家養老、日間照料等為老服務機構為重點,在建設用地、用房、用電、用水以及稅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優惠措施,發展多層次的養老體系。根據省、市規定,2015年每千名老人要擁有機構養老床位30張,而我區不足15張;民辦養老機構床位要達到養老總床位的50%以上,而我區注冊民辦養老機構僅9家,總床位718張,不足養老機構總床位的20%。 建議組織實施養老機構床位建設倍增工程。一方面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發揮好正在建設的區社會福利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大農村敬老院的改造力度,使5萬人以下、5-8萬人、8萬人口以上的鎮敬老院床位數分別達到200張、250張、350張。另一方面要轉變觀念,大力培育扶持民辦養老機構。建議區級層面建一所床位800張左右的民辦養老機構,每個鎮也要建一所與鎮敬老院規模相當的民辦養老機構。要安排財政性專項資金,確保養老機構建設資金、民辦養老機構建設扶持資金、居家養老服務保障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必須認真落實蘇政發〔2014〕39號《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精神,全面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實現護理型床位達到養老床位總數30%的要求。要積極推進構建養老、醫護、康復、臨終關懷等相互銜接的服務模式,實現老年人在養老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衛生健康服務便捷對接。衛生行政部門要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對于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符合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條件的,相關部門應將其納入定點范圍,入住的參保老人按規定享受相應待遇。要通過整合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推動區級醫院、鎮衛生院、村衛生服務室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推行家庭醫生、老年病房等服務,打通醫療機構老年病床、養老機構床位和居家養老之間的轉診通道。通過加強醫療機構對養老服務的醫療支持,形成醫院為養老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長效機制,盡最大努力為老人提供便捷服務,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采取切實措施引導和鼓勵建立專業性養老服務志愿者隊伍,并通過開展經常性培訓,提升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服務水準。鼓勵和發展老人互助養老、小老人幫高齡老人、關愛空巢老人等養老服務模式,不斷豐富互助內涵。對志愿者、老人互助等助老行為,要積極探索服務時間“儲蓄銀行”的構建,結合采取優先安排入住優質養老機構等激勵機制,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到養老服務行列。通過大張旗鼓宣傳子女盡孝、鄰里互助、老人互助等敬老愛老護老的先進典型,弘揚孝親敬老之風,在爭先創優中充分肯定一線養老護理人員和志愿者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倡導社會合力做大做強現代養老服務業。

鼓勵衛校、職校設立養老護理專業,對定向委培的養老護理專業

學生給予學雜費減免,不斷壯大養老服務專業隊伍。通過建立一支由專業學校教師、等級醫院專業人員和公辦養老機構護理骨干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加強對養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精神教育,增加針對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的人文關懷和意外緊急處理等培訓內容,加強對高齡、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成員,老人互助成員和養老服務志愿者的健康護理培訓,提高他們的幫護能力和自身健康意識。建議政府將養老服務業單列為特殊服務行業,將養老護理人員單列為特殊服務工種,建立一支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的養老服務員隊伍,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市場化的服務,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有償的、規范的、較為專業的養老護理和家庭生活服務。盡快建立全區統一的養老機構運營評估機制和綜合性養老服務質量評價指標,完善養老服務業市場化運行機制,推行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資質評估與價格核定掛鉤辦法,按照服務項目、質量、成本、績效、第三方評估意見,由養老服務機構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價格,并報價格主管部門核準備案。對公建民營和接受區級財政補助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要研究制定一套監督管理辦法,使養老機構的財政補貼和運營狀況相掛鉤。要實施機構養老服務標準,通過委托第三方專門機構,對老年人進行健康狀況評估,作為能否進養老機構以及進入后仲裁健康糾紛的重要依據。改革現行財政補貼和獎勵的辦法,將星級標準、服務質量和評估結果作為財政補助的重要依據,鼓勵養老行業在服務項目和質量上下功夫,通過競爭創立服務品牌,讓廣大老年人都可以根據自身狀況選擇享受滿意的養老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雷州市| 通化市| 眉山市| 鹤庆县| 孙吴县| 会东县| 含山县| 彭州市| 苗栗市| 昌乐县| 洪湖市| 三亚市| 岐山县| 西盟| 天祝| 南郑县| 疏附县| 隆化县| 苏尼特右旗| 渑池县| 光山县| 汨罗市| 万源市| 田阳县| 梓潼县| 新平| 大方县| 龙陵县| 萨嘎县| 江口县| 濮阳县| 绍兴市| 新巴尔虎右旗| 德惠市| 浪卡子县| 桂阳县| 绥中县| 彰化县| 项城市|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