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藥學概括論文

藥學概括論文

時間:2022-09-10 18:20:1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學概括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藥學概括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中醫針灸學

為了促進中醫藥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內中醫學、針灸學方面的學術刊物大都附有由論文標題構成的英文目錄。一個好的標題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讀者和便于檢索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較高學術水平和影響力。

1標題的語言特點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詞、名詞詞組或動名詞。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標題一般由一個名詞或若干并列的名詞,加上必要的修飾語構成沒有謂語成分。但個別情況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問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標題的寫作要求

211主題突出,簡短明了標題字數一般在10個單詞以內最多以不超過15個詞或兩行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標題往往用以突出論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數、研究方法、重點內容或連載論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標題較長可以副標題的形式處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謙虛套語中醫論文的標題常帶有表示謙虛意味的詞。如“初步分析”、“初步觀察”、“初探”、心得體會”“之我見”等。這類句式在國外期刊已不用甚至連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開始的形式也已少見。科技論文應立足于事實材料非實質性內容皆可省略不譯而并未影響文章的主題和文獻檢索。

213盡量避免使用縮略詞語,為使讀者準確地了解文章內容標題中使用縮略詞有失恰當,特別是疾病名稱,應避免非標準縮略詞語。如此縮略詞已通用且無歧義,亦可使用。例6:DeterminationofSafetyNeedlingDepthviaCT2ScanStudiesofTissueThickness〔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5)∶258〕。例7:DiagnosisandTreatmentof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5)258〕

214標點、大小寫要求標題中虛詞(冠詞、連詞、介詞等)除了4字母以內并且不位于句首的以外例5,9),每個詞的首字母都應大寫末尾一般不用標點符號。例8:InvestigationintoPotentialSynergismBetweenBodyandAuricularPointsfortheTreatmentofHypertension

215病例數的處理在外文期刊中因病例數不列入檢索題目,為突出文章主題不影響檢索,通常不將病例數列入正標題中。必須使用時可置于副標題中。例9:ANewClassificationSystemandCombinedTreatmentMethodforIdiopathicFacialNerveParalysis:Reporton718Cases。

第2篇

中藥學主要內容包括:第一,中藥的基本理論(即總論中的性能、炮制、配伍、應用等)和各論中每一章節的概述部分(包括定義、功能、主治和應用范圍、使用注意事項等)。這些是中藥理論的精華,是正確運用中藥的理論指導,必須保證講好。尤其是每一節的總概述部分一定要講細講透,對這一類藥物的功效主治相同之處要認真地加以羅列和講述,然后再把每味藥的特點講出來,這樣可以使學生當堂課就能記住每一類藥的大致功效和主治,即使是記不住也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課后稍一復習就能夠牢記。第二,中藥的基本知識,也就是每味藥物的來源、處方用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劑量以及炮制等內容。對這些具體藥物也應采取突出重點,帶動一般的講授方法,對其中某些(約250種)應用多、功效廣、理論深的藥物有重點地講深講透。由于中藥學的涉及面廣,應與相應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方劑學、植物學等學科相結合,使學生能舉一反三,通過運用聯系法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產生發散思維,將中藥學活學透,靈活應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在學科內,如將中藥治病的多種性質和作用加以概括是中藥的性能,主要內容有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及有毒無毒等,這是學習中藥的基礎,學生不僅要掌握它們的概念、作用,還要明確理解相互之間的關系。在學科間,植物的門、綱、目、科、屬、種,其藥性,主要功效,有效部位,以及對其的鑒定分析等[2]。

2學為主、教為輔的自學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主要是以講授為主,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在開課前老師應布置自學思考題,并對要點難點給予提示。例如火麻仁的臨床應用,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火麻仁的藥性:味甘,性平,歸脾、大腸經;功效:潤腸通便;臨床上用于腸燥便秘。中藥是服務于中醫的學科,在中醫的指導下,對疾病進行治療。可以在課堂上,講述中藥有關臨床的實例。在期末考試包含自學的內容,可檢查自學的效果,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獲取和應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3寓教于娛樂式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以及互聯網的相關資源,查找一些有趣的與中藥學相關內容,增加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輔助教學活動,比如在考試前,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基礎知識智力競賽,在老師幫助下,由班級干部組織,按團小組分成4個競賽組,通過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等競賽形式,既達到了復習專業知識的目的,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判斷、反應速度,同時也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的素質有所提高。

4課堂討論式教學

在課堂上,直接講授中藥學,學生多覺得乏味,無趣。適當以中藥諺語、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簡單有趣的故事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時段課堂氣氛沉悶,部分同學注意力不集中,長時間聽課感到疲勞或內容確實相對枯燥時,適時講述,可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此外,可以給學生布置討論專題,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撰寫論文,登臺講解,老師總結。學生論文由老師批改后作為考核成績,并鼓勵學生。這種方法的應用使學生的查閱文獻能力、寫作水平、語言表達及演講應變能力都有所提高。給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提供多的機會和更為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的性發展。

5中藥與西藥比較教學

在中醫理論為指導下,對中藥進行學習,對于中藥的功效理解起到重要作用。中藥能防治疾病是由其內在的各種特性所決定的。藥物的性能就是指藥物與治療的有關的性質和功能。在現代醫學技術的診斷基礎上,結合中醫理論為指導,對疾病進行治療,以中藥和西藥的之間進行比較,加深記憶。通過實驗來驗證中醫基礎理論,便于學生加深理解中醫理論,中藥功效,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觀察思考能力以及實驗設計能力,為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奠定了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6興趣教學

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除了善于運用一些方法、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中藥學以外,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是任課教師應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結合本學科、本課程、本教材的特點,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創造出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例如應本學科的特點,增加戶外實習,辨認藥用植物,了解藥用植物的采摘、加工等,加深印象。

7注重與學生交流

作為教師,應該要在課后及時與學生交流,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學到應學的是關鍵,學生是最權威的評判者,通過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的教師的要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鑒于廣東是有著諸多僑鄉的省份,港、澳、臺、馬來西亞等留學生眾多,他們與內地的普通本科生不一樣,在學習中具有自身特點,對教學有著進一步的難度。在學生學習方面中藥學內容繁多,而且學習起來比較枯燥,教材所收載的藥物較多,按照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藥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很容易分不清,學生常感到力不從心。而在教學方面,中藥教學缺乏深度和廣度,教材內容簡單,而某些大綱要求掌握或熟悉的藥物在臨床中已經很少用,不能適應現代臨床需要。與學生交流了解到他們的需求,及時進行教學計劃的改善。

8認真做好教學計劃

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教學現存問題,知道學生的需求,對教學計劃進行改進,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的教學計劃嚴格遵循教學計劃制定的基本程序,確保了教學計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經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實踐環節,是學生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向。中藥學是職業性較強的一個專業,其特殊性決定了現在的高校中的職業教育專業學科設置不僅要遵循各種的教育規律,同時也要遵循市場對人才需求規律,突出職業教育優勢。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中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不甚明確的或者說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定位上的指向性偏差,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對實踐環節的弱化方面,這對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影響。這樣嚴重影響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接軌,加強教學中的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必要的。應廢除不利于中藥專業發展的舊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輔助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明確的展現,不斷提高文化和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上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謝鳴.方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

2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

第3篇

論文內容要求:

①立意新穎、論點鮮明、內容健康積極;②層次分明、文字簡練、語言流暢;③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實用性;④資料翔實、數據可靠、論據充分、結論準確;⑤突出報到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交流價值。

論文標題要求:

論文標題是論文的中心論點,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簡明確切反映論文的特定內容,字數以不超過20字為宜,一般不用副標題。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生物學教學,2010.7期)。但也有極少數論文標題字數超過20字符的,如:《“制作并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中的細節問題》(教育與探索,2010.6期)。

對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郵編書寫的要求:

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郵編書寫在標題下方,工作單位要寫明省、市、縣。

論文摘要要求:

摘要是介紹作者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的目的、意義,要求簡明扼要。一般字數要求100~200字。經驗介紹、心得體會的論文一般不要求寫摘要,科研項目的研究成果報告、調查分析報告的論文必須寫摘要。如《參與式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討》一文的摘要: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參與式課堂教學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筆者對參與式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粗淺探討,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參與式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參與式教學的教育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論文關鍵詞要求:

關鍵詞是表述論文中心論點的核心詞語,一般要求3~6個。如《科學史教育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一文的關鍵詞:科學史教育生物課堂教學作用。

論文正文要求:

論文的正文是對中心論點的論證。根據論文的內容,有的論文有引語、正文、結語。

1引語。引語又叫引言,介紹撰寫論文的背景、原因或目的、作用,是論文內容的過渡。如:《新課標下生物學課程的評課》一文的引語:評課就是有關專家、領導或其他教師對上課教師一節課堂教學的總體評價,是對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育藝術的綜合評價。評課是校本教研、校際交流、觀摩課、教學比賽、教學檢查等教學活動常采用的一種評價方式。

傳統的評課往往是重結果、輕過程;重智力、輕情感;重選拔、輕發展;重定理、輕定性;重垂直評價、輕橫向評價。

傳統的課堂評價注重于對教師自身能力的評價,如教師的組織教學、教態、語言表達,知識的科學性、重難點的突破,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以及教學板書設計等方面的評價。簡單地說,就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編、自導、自演”能力的評價。而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作用、地位則被忽視。一節課結束,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在課堂中表現怎樣,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則沒有引起評課者的重視。評課者盯著的只是教師,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配角,成為教師上課的一種襯托。

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轉變,對課堂教學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課程改革的課堂評價是要求教師把著眼點放在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上,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2論文的結構層次。根據論文內容的不同,有的論文中心論點包含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屬同一級標題,稱為一級標題。一級標題下的小標題稱為二級標題,以此類推。論文的一級標題不宜超過7個,一般來說以3~5個為宜。論文標題層次的劃分,一般不宜超過4級。標題層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種方式:

第1級標題——1第1級標題——一

第2級標題——1.1第2級標題——(二)

第3級標題——1.1.1第3級標題——1

第4級標題——1.1.1.1第4級標題——(1)

現以《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一種理想替代材料——火蔥》(教育與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結構層次說明如下:

1火蔥的分類地位及生物學特征-------一級標題

2火蔥作為觀察植物細胞結構實驗材料的優點----一級標題

2.1實驗效果好---------------------------二級標題

2.1.1物像清晰-----------------------------三級標題

2.1.2染色效果好--------------------------三級標題

2.1.3細胞膜、細胞壁容易辨認--------三級標題

2.1.4細胞核顯目。------------------------三級標題

2.1.5細胞質、液泡清晰可見-------------三級標題

2.2操作方便--------------------------------二級標題

2.2.1個體大小恰當--------------------三級標題

2.2.2下表皮易剝離--------------------三級標題

2.2.3易染色------------------------------三級標題

2.2.4制片容易-----------------------------三級標題

2.3材料獲取容易--------------------------二級標題

2.4經濟實惠-------------------------------二級標題

3火蔥與洋蔥實驗效果的對比-----------一級標題

3.1相同點----------------------------------二級標題

3.2不同點----------------------------------二級標題

3.2.1染色效果---------------------------三級標題

3.2.2細胞膜-----------------------------三級標題

3.2.3細胞質-------------------------------三級標題

3.2.4液泡----------------------------------三級標題

3.2.5細胞核-------------------------------三級標題

3結語。結語是對論文內容的歸納和總結,起到前呼后應、畫龍點睛的作用。如《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文的結語:總之,生物學課程資源的種類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生物學教師對生物學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有效促進生物學課堂教學。

字體、字號、字數要求

論文的標題一般用宋體,正文用宋體、仿宋、楷體等字體。標題的字號根據字數確定,一般用一號或小一號、二號;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郵編用小四號;摘要、關鍵詞用五號;一級標題用四號字、加粗;二級標題、三級標題、四級標題、正文用小四號;參考文獻用五號。不同的刊物對論文的字數要求不同,論文的字數一般要求在1500~4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論文最受歡迎,論文字數要求不十分嚴格。

參考范文:

加強生物學交叉學科對生物學名的重視和規范化

摘要:針對一些生物學交叉學科對物種學名不重視和使用不規范的現象,文章給予了總結和評價,并從“教”和“用”兩方面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以期能夠引起各相關領域從專業教學到學術研究中的足夠重視,并在今后的實踐和應用過程中能夠正確、規范的使用物種學名。文中給出了一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物種名稱的中拉對照。

關鍵詞:雙名法;教學;基礎研究;學術期刊;學術論文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9-0080-03

在一些生物學交叉學科中,有關物種學名的使用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不用、錯用、混用及不規范使用的現象比較突出,最典型的如醫學、藥學、食品科學等。其主要原因來自相關學科在基礎教學上、論文撰寫中以及一些學術期刊在學術論文要求上沒有對物種學名引起重視,由此極易造成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及論文撰寫過程中相關實驗材料或研究對象的混淆或模糊不清。

本著“教”與“用”相結合的原則,文章對物種學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和建議,最后給出了一些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物種名稱的中拉對照,以期能夠引起各相關領域從專業教學到學術研究中的足夠重視,并在今后的實踐和應用過程中能夠正確、規范的使用物種學名。

一、為什么要使用科學名稱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由于語言、文化背景、風俗等差異,對于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或叫法,這就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一個統一標準,用來避免交流和使用過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混亂。為此,生物學家一直探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一直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直到1735年,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Naturae)一書中正式提出科學的命名法——雙名法(binomialnomenclature),此問題才得以解決。雙名法采用拉丁文雙名制最初開始于定植物學名,拉丁文是當時歐洲流行的書面文字,變化少,比用英、法等文字記述物種更容易被各國科學家接受并廣泛應用于各種生物的命名[1]。

二、學名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科研學術中,學名的使用常出現的問題概括起來有:(1)學名不用或省略;(2)同物異名;(3)拼寫錯誤;(4)不規范名稱;(5)鑒定錯誤。

1.學名不用或省略。除了極少數約定俗成的物種,其學名可以省略外,其他情況下都是不能省略的,以求達成共識。尤其是實驗材料、研究對象等,其學名更是不能省略。極少數的例外,如:人HomosapiensL.,1758,因當今人類只有一個物種,也沒有其他分類階元(infraspecificname),不存在名稱混亂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省略。

2.同物異名(synonym)。任何一個物種,其正確的學名只可能有一個,其他都是同物異名(synonym)或無效名稱(invalidname)[2,3]。由于分類地位的不完善或認識的局限性,研究過程中物種的學名常常被修訂(revised),而最后一次被合法修訂的學名才是其正確的學名。因此,物種的學名要及時更新最新的分類系統及文獻數據。同物異名是物種學名比較常見的問題。

3.拼寫錯誤。這類錯誤屬人為造成的,只要認真細致一般都可以避免,但卻很常見。然而字母拼寫錯誤導致的后果常使物種學名無根可尋,所以要盡可能避免。一些作者常復制粘貼以往文獻或網絡(如百度、搜狗等)上的學名,卻不去考證信息來源是否正確可靠,通常會一錯再錯,另外在復制粘貼過程中由于格式的不一樣也很容易出錯。

4.不規范名稱。學名不規范使用是最普遍的現象,表現出對科學的不嚴謹態度。一個規范的拉丁學名除了屬名(斜體,有且僅有首字母大寫)和種加詞(斜體,小寫)外,命名人(正體,有且僅有首字母大寫)或(最初命名人)+最后一次修訂人必不可少。一些習慣上的用法,如動物的學名常只保留最初的發表年代,植物的學名常不加發表或修訂年代,而真菌卻常只保留最后一次發表或修訂年代。另外要特別注意括號的正確使用,屬名及命名人的縮寫以及一些三名法的使用等,具體可參照表1執行,也可參考《國際動物命名法規》[2]和《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3]或者常思敏(2008)[4]。學名的不規范不僅僅是作者的問題,很多期刊都表現出不重要或不嚴謹的態度,應予以糾正。

5.鑒定錯誤。物種學名鑒定錯誤屬常見現象,一般不容易發現或無從考證,有時候通過文獻中提供的信息(形態描述、圖片、生物學信息等)才能發現。這類問題最容易出現在交叉學科中,常常導致“誰都不知道,一直錯下去”的局面。實驗材料以及研究對象的學名錯誤往往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后果,所以在這方面一定要慎重。

三、怎樣正確、規范使用物種學名

結合多年來生物學研究與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現給出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正確、規范使用物種的拉丁學名提供參考和借鑒。

1.重視基礎學科教學。生物學及其各交叉學科都要從專業基礎教學的層面上重視雙名法及其使用的,這不僅僅是學生沒學好,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教好。在這方面,生物科學類、農學、林學、植保類、園藝學、生物地理學等比較重視,而醫學、藥學、食品科學類、環境科學類、生物工程(技術)甚至生態學都明顯欠缺或不重視。

2.鼓勵學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自然科學的不同學科在研究對象上、側重點上、研究方法與手段上以及習慣上都難免會出現分歧,重要的是要協調一致,達成共識,沒有合作與交流,就會被孤立。

3.分類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沒有一個全能的分類學家,甚至跨類群的專家都寥寥無幾。對物種鑒定要保持高度的嚴謹性和責任感,這一點要向我國老一輩分類學家們學習。

4.各類自然科學學術期刊應嚴格把關科研論文中生物學名的使用和規范問題。對此,相關醫學、食品科學類期刊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5.目前很多權威信息機構都提供了相關物種的名稱檢索系統。如:http://gbif.org/species,http://catalogueoflife.org/col/search/scientific,http://indexfungorum.org/,等。在此我們推薦使用:CatalogueofLife(http://gbif.org/species/search?dataset_key=

7ddf754f-d193-4cc9-b351-99906754a03b),該網站綜合了全球幾大重要物種名稱檢索系統的信息,能提供最新以及最全面的分類學數據。

6.為了使用方便,表1給出了常見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且學名容易忽視的一些物種名稱的中拉對照,主要包括六畜、家禽、經濟農作物及一些常見食、藥用真菌,涉及動物、植物和真菌三個類群,以供參考和查閱。

四、結語

生物學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生物學早已經滲透到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中,因此人們常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筆者撰寫此文,希望能夠引起生物學及其交叉學科、相關學術期刊、科研人員等對物種學名在教學上和使用過程中的足夠重視,以提高我國基礎生物學研究水平并能更好的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參考文獻:

[1]何家慶.經典分類學的時代契合——紀念林奈誕辰300周年[J].科學,2007,59(5):49-52.

[2]國際生物科學協會.國際動物命名法規[M].第四版.卜文俊,鄭樂怡,譯,宋大祥,校.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McNeillJ,BarrieFR,BuckWR,etal.InternationalCodeofNomenclatureforAlgae,Fungi,andPlants(MelbourneCode)[M].[RegnumVegetabileno.154]K?觟nigstein:KoeltzScientificBooks,2012.

[4]常思敏.生物學名規范表達中常見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683-386.

[5]張大中,黃愛華.鯽魚種類及各自的特點[J].漁業致富指南,2012,(7):29-31.

[6]吳興亮,宋斌,趙友興,等.中國藥用靈芝及名稱使用商榷[J].貴州科學,2013,31(1):1-17.

第4篇

關鍵詞: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醫學本科生;協作能力;培養

《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是一門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必修課。課程包括項目立項、開題報告撰寫、預實驗、正式實驗、結項報告撰寫和項目答辯等環節,其中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的撰寫,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非常有幫助。《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課程的設立,彌補了當前醫學課程體系結構上的科研能力培養缺陷,改變了醫學生的科研與寫作能力亟待提高的現狀[1]。這為學生學術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的科研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1科研寫作整體布局

1.1立意清晰

項目確立具體方向后,便可進行謀篇布局,所寫內容一定要緊緊圍繞項目立項進行,可以開篇明提項目立意,也可在文末進行必要的總結。立意清晰既包括整篇內容的立意清晰,也包括每一段落有明確清晰的觀點,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圍繞著觀點進行闡釋,從而能更突出主題。學術論文的寫作不需要讓他人猜你寫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應該明確提出觀點。只有綱舉目張,才能使寫作比較容易。對標題的命名,應反映實驗的內容,標題應高度總結,而且能夠具體說明項目的特色,實現概括與特色的統一。

1.2格式具體規范

帶教老師為學生提供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模板,規范學術論文的格式,使學生按照已有的模板要求進行論文撰寫,在形式上符合學術論文的要求。具體要求包括字體大小、段落格式、圖表的規范,以及參考文獻格式等。模板內容規定得越具體,學生寫作就越規范。因此,制作較為規范的模板對本科生的論文寫作尤為重要。1.3段落寫作合理對所有的內容進行大綱布局,有合理的觀點闡述,每段內容或采取總分格式,或采用分總格式,明確提出具體觀點。參考文獻的組織應具有邏輯關系,既可有時間先后的推理關系,也可有根據理論進行的邏輯推演。段落的字數要求,每段以300~500字為宜,如果論述內容較多,盡量不出現1000字以上的大段,且以句號貫穿始終,要劃分好具體的寫作義群。

2培養文獻檢索能力

每篇文章一旦確立項目方向后,就可對關鍵詞進行梳理,通過關鍵詞檢索相關的參考文獻。文獻檢索的范圍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和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學會對圖書館相關文獻資源的檢索,專業書籍更為系統地展現文獻資料。數據庫資源相對而言,對某一具體方面論述較多,因此應把圖書館書籍資源與文獻數據庫的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文獻檢索,以使文獻資源系專業。進行參考文獻檢索時,可對關鍵詞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關鍵詞前面的范圍包括主題、提名、關鍵詞、摘要,以及全文等,范圍選擇的不同,搜索的文獻數量則不同,只有進行合理的選擇,才能搜到需要的目標文獻。同時應學會關鍵詞的轉換,如將心肌梗死轉換為缺血性心臟病。學生也可自己進行檢索式的編寫,練習編寫檢索式的方法,對提高檢索效率有很大幫助。

3重點內容的寫作要求

對本科生進行科研文件能力培養時,可下載優秀的科研論文或優秀的碩博論文,供其模仿。開題報告所涉及的立題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預期結果、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課題主要創新點、進度安排、成員及分工等內容,除立項依據外,其他內容學生均可較容易地模仿研究生論文。結項報告部分與開題報告內容相類似,唯有結果和討論部分學生很難模仿。因此,對開題報告中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結項報告中的結果和討論進行重點說明。

3.1開題報告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及內容

立項依據應寫項目設立時的意義。如疾病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對發病的意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設置一些相關數據進行支撐,引用最新的臨床調查結果。國內外研究現狀部分,應提出明確觀點,對疾病可簡略寫一下大概情況。也可進行中西醫藥學治療的寫作,先列西醫藥治療的一些弊端,以突出中醫藥的優勢,然后引出課題的實際意義,為項目立項奠定基礎。國內外研究現狀是寫作的難點,如何規劃所寫內容,將文獻中的觀點有機地進行整合,為立項提供必要支撐十分重要。所寫內容要以自己表達的主要觀點為支撐,而不是以參考文獻數量的多少作為支撐,這也是目前本科生論文寫作上存在的很大問題。篇幅的長短和要表達的觀點應該一致,如果是核心內容,所占篇幅就該相應地大。對研究思路的描述,首先應對立項依據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然后提出研究目標,概述所研究的內容。對研究的具體項目,說明其在研究中的意義,切不可將實驗項目寫得非常具體,只簡明扼要地說出其意義即可。對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而言,研究目標要精煉,研究內容是研究目標的具體化,是研究方法的概述化,是對研究方法的總結和提煉,學生開始寫作時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研究目標,什么是研究內容,因此寫作前需要做詳細的說明。

3.2結項報告的結果和討論

結項報告前面的立項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以及技術路線圖和實驗方法均與立項依據相似,當然也可根據具體的實驗結果進行調整。結項報告的撰寫應注意對結果的描述和討論部分,實驗結果先以文字進行描述,然后以圖表形式展現,一般情況下先表后圖。表題在表的上方居中,圖題在圖的下方。圖和表都要嚴格按照研究生的要求進行,對結果的描述,切忌出現結論性語句,結果主要描述實驗的客觀事實,不應出現相應的觀點。觀點在討論中體現。討論部分既可以是理論探討,也可以是結果所得出的結論。要求觀點明確,可結合文獻支撐其觀點,有實驗結果的結論和文獻結果,可以進行對比,一致的地方可進一步推出結論。如果實驗結果不一致,要寫明原因,分析是實驗方法的問題還是操作的問題。討論中可適當論述實驗項目的弊端,也可展望下一步如何開展。由于對結項報告進行評分,并納入學期成績考核(占課程成績的30%),故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3]。《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開設,開題報告和結項報告的撰寫,內容的謀篇布局,從格式到內容的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組織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文獻搜索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醫學生未來的科研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于雙成,吳運濤,李玉玲.醫學生的科研與寫作能力亟待提高[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2):19-20.

[2]李新民,楊麗萍,李曉冰,等.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0):29-30.

第5篇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物化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模式

醫學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化學的科學,它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即研究生物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在醫學院校中,醫學生物化學是一門主要的醫學基礎課,與生理學、微生物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后續醫學基礎課程的關系十分密切,也是這些課程的前導知識源泉。如果醫學生物化學知識不足,學生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則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則更不會順利,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

1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普遍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課時不足

課時不足似乎是國內許多大專院校課程存在的普遍現象。一些院校醫學生物化學教學周課時甚至僅為3小節,但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增加,各學科的教學課時普遍不足。所以,從增加生物化學教學課時數的角度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提供條件才是一個積極的措施。

1.2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

目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和教改,幾乎都是在基于客觀主義和行為主義理論下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因為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滿堂灌輸的方式傳授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學生能力和情操的培養,只把學生看做是外部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特點是:①學得不完整,知識點空泛,知識面脆弱;②惰性學習,無法在需要知識之時運用;③學法不靈活,無法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知識。

因此,改變醫學生物化學傳統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高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習成績,是當前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當今歐美國家非常流行的一種教學理論,該理論認為:認識是在認知主體(學習者)與客觀環境(社會文化情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認識的發展是通過對認知結構不斷進行意義建構中獲得的。因此,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其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協商、交流、合作和學習者本人進行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與該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即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3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模式設計

3.1組織合作學習小組

以班為單位,以自愿為原則,5或6個學生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對小組進行培訓,讓學生了解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了解合作學習對他們學習的意義,相信開展合作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有幫助,激發合作學習興趣,形成合作學習動力。并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如討論技能、學習安排方法、討論的記錄、合作學習成果的匯報等。同時培養學生會說、會聽、多思等基本合作學習技能。

3.2制訂并對學生公開生物化學課的考核方案

生物化學課程的考核評價包括理論考試(50%)、實驗考核(25%)、對學生的評價(25%)等3項。理論考試包括卷面理論考試即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和問題小論文;實驗考核包括實驗報告、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態度;對學生的評價,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學生本人的自我評價、班級對學生個人的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協作精神、學習表現、學習態度及在協作學習中的貢獻。考核方案對全體學生公開,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動機、主動和創新精神,并能加深應試者對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問題小論文沒有統一答案,使考生充分發揮創造力,運用發散性思維來解決問題。

3.3教學目標分析和情境創設

教師對生物化學課程及各章節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如“糖代謝”這一章內容的主題是:糖的消化吸收及其在體內的代謝與機體對其的調節。我們就設下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病房里1個糖尿病人,他頻率很高地吃東西、喝水及上廁所,但他仍然長得很瘦,1個小孩從他身邊走過時,就告訴媽媽說“叔叔都不吃他的蘋果,爛了好可惜!”那么請問糖尿病的病因如何?糖尿病人為什么會多飲、多食、多尿而致消瘦?如何治療?小孩為什么會有此疑問?

3.4設計信息資源

教師確定學習某主題所需要的信息資源、教會學生應從何處獲取,如何去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如對于諸如“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及水溶性的維生素C、B族維生素在哪些食物里含有?含量如何?什么方式是更好的食用方法?它們在醫學和美容上有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就告訴學生可以到食堂、菜市場去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到網上和圖書館去查它們的含量、食用方法及相應的作用,去藥店看一下維生素的說明書和去超市看一下適于孕婦及幼兒食用的奶粉的說明書,都可知道各種維生素的作用、用量及一些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到醫院去看看醫生針對不同患者特別是對小孩和老人的門診情況等。

3.5自主學習

小組成員聚集在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要選一個人做記錄員,負責記錄擬解決的過程,包括問題中的事實信息、學生們的想法和假設以及所確定的學習要點和解決計劃,并分配任務下去收集信息。學生在“討論一提出方案一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獨立性,學會應用各種學習工具及資源,開拓他們的學習視野,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由于課時不足,自主學習可在課后完成。課后完成同樣也有利于發揮他們的自覺性。

3.6協作學習

小組成員再次集合,溝通討論他們所學的東西,根據他們所學習的知識生成新的解決問題的假設。在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們評價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樣得來的,來源是否可靠等,這是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溝通討論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能力,同時通過協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團結精神。由于課時不足,協作學習在課后完成。課后完成有利于發揮他們的自覺性。

3.7課堂匯報并提交小論文

各小組利用各種不同形式來報告自己小組的結論及得出結論的過程,如數學分析、圖表、口頭報告、多媒體演示等,并以小論文的形式交給老師。通過活動匯報,培養學生的膽量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通過小論文的撰寫,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3.8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講解章節知識

在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課堂上的活動匯報及撰寫小論文之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構建,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也已經充分激發,這個時候我們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來講解章節知識,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進而構建所學的新知識。

3.9效果評價和問題后的反思

公示各小組和個人在這一章節學習的評價結果,根據評價結果,學生們有意地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要考慮這個問題與以前所遇到的問題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幫助他們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景。評價結果的公布,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情境,能激發他們的動機和主動性。

總之,實施和建構這樣的教學環境和效果,必須做到的是:第一步,教師在課程學習前先把合作學習小組組建好;第二步,在每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預先確定好章節知識的主題和創設好情境及確定好所需的信息資源,課堂上教師先把包含主題的問題情境展示給學生,且告訴他們所需要的信息資源,教學生應從何處獲取,如何去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第三步,課后學生針對問題情境進行自主和協作學習;第四步,也就是下一次課,小組匯報和提交所撰寫的小論文,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來講解章節知識。最終,章節的內容完成后,及時完成并公示在這一章節學習中對各小組和個人的評價結果。

如在藥學06—2班,“膽紅素代謝”這一章節的學習是這樣進行的:首先,在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習前任課教師已把合作學習小組組建好,即藥學06—2班有60人,每6人組,共組建lO個小組;接著,任課教師再確定好“膽紅素”這一章節的主題為“膽紅素的來源、運輸、轉化、排泄”,并確定相應的問題情境:一位5O歲的建筑工人,在一小時前大量吐血,急診入院,主訴其早上在建筑工地搬運水泥袋時,突然嘔血,心悸昏眩,無力。患者有十多年的酗酒史,皮膚和鞏膜有黃染。曾因食欲不振、乏力、肝區疼痛去醫院就診,被診斷為酒精性肝硬化。實驗室檢查結果為:尿標本呈深茶色,尿膽紅素++,尿膽原++++。那么請問:患者膽紅素代謝出現了哪些異常?黃疸有那些類型?而患者出現的黃疸癥狀屬什么類型呢?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大便中,膽紅素及其代謝產物可能會出現什么變化?

在介紹完上一章節內容“膽汁酸代謝”后,還剩下lOmin,任課教師把設定好的有關“膽紅素代謝”的問題情境展示給學生,并告他們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可以在課余到圖書館和上網去查相關資料,有條件的可以到附近醫院學習或找專家討論;再接著,各小組課后進行討論,自主設計方案和分工查資料,進而再討論總結并撰寫小論文;再接著,也就是下一次課,小組匯報自主和協作學習的過程及所得出的結論并提交所撰寫的小論文,每小組僅有4mi的時間,有的小組采用口頭表述,有的小組以PPT形式作匯報,有的小組將結果制成圖表,有的小組派代表發言,有的小組則集體發言,等等,臺上的同學熱情高昂侃侃而談,臺下的同學興致勃勃、聚精會神地聽。同學們匯報用去了一小節課時間,接下來的兩小節課,我們結合學生的匯報來講解與膽紅素代謝的相關知識,這時由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構建,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也已經充分激發,我們發現同學們都非常認真地聽,而且下課后,爭先恐后地和我們老師交流,這種現象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時從未有過的。最終,學習完“膽紅素代謝”的內容后,在下一次課之前,我們即把在“膽紅素代謝”的學習中對各小組和個人的綜合評價結果予以公示。

第6篇

關鍵詞: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

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是提升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1-2]。2013—2016 年,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已經連續舉辦了 4 屆全國中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為青年教師搭建了教師專業成長平臺。我校非常重視此項活動,積極組織教師參賽,并取得了 2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的好成績。通過比賽,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綜合素質也明顯加強,他們已成為學院師資隊伍的骨干成員。通過比賽、觀摩和交流,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過深入思考比賽中出現的問題,旨在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進一步提高其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

1比賽規則和過程

中醫學專業青年教師比賽主要分為 4 個環節,共計 100 分。分別為教學演示 50 分(專家評委評分40 分,學生評分 10 分),綜合素質測試 10 分,教學設計 30 分,教育教學論文 10 分。其中,教學設計和教學論文在賽前提交后由專家評委評分,教學演示和綜合素質測試為現場評分。大賽組委會對每個環節制定了評分標準,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每一位參賽選手進行評比。我校青年教師進行了充分準備,學院也積極組織教育教學專家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演示、板書設計、教師教態儀表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培訓和指導。通過半年的集訓和各級比賽,選手們精神飽滿地參加了全國的賽事。我院選手是講授《醫古文》和《黃帝內經》課程的教師,她們的課堂教學感情豐富真摯,教態自然大方,儀表端莊得體,聲音抑揚頓挫。她們的教學內容深入淺出,重點難點闡明清晰,板書布局合理美觀,展現了青年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更為突出的是2 位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體現出較好的親和力,將枯燥沉悶的古文講得生動有趣,感染了專家和學生評委以及在場的師生,獲得了一致好評。

2取得的教學效果

2.1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青年教師經常參加各級比賽,是對其教學能力的鍛煉和教學各環節規范化的訓練。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系統地翻閱大量的相關書籍和資料,進行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包括教學內容、學情分析、環境、目標、教學方法、教書育人、學習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等,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在學習鉆研中,教師不但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還創新了教學模式,將微課、翻轉課堂或慕課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中。另外,青年教師還進行科學研究,關注科技新動向,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把新知識、新進展貫穿到教學活動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每一次比賽都是不斷積累和提升的實踐,從教學能力、學科知識、專業素質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進步。有的青年教師對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講課充滿激情,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從校級比賽一等獎到市級一等獎再到全國二等獎,他們的風采和能力具備了一個大學優秀教師應有的扎實的教學功底,在學院的教學科研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2培養團隊精神 由于全國中醫學專業教師大賽設置的環節繁多,內容包括提交 1 篇教育教學論文和 5 個章節的教學設計,準備 5 個 20min 現場教學演示用的 PPT和 20 道綜合素質問答測試題等,這些準備工作給選手帶來巨大精神壓力,甚至有的選手想放棄比賽,但經過學系及學院與參賽教師的溝通交流和精心組織,特別強調要加強團隊合作精神,以學系或教研室為團隊,以指導老師為核心,大家齊心協力幫助和指導選手準備比賽,如聘請校內外督導專家指導其優化教學設計,示范教學內容,審閱教育教學論文等。老師們對 20 道綜合素質測試題中不易把握的有關教學理念進行集體討論,反復聽取參賽選手的試講,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老教師認真指導、一絲不茍、教書育人的優良作風和青年教師積極進取、刻苦訓練、奮力爭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全體教師,學院掀起了苦練教學基本功的熱潮。

3存在問題及思考

教師不論是觀摩比賽還是直接參加比賽,均從中學到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啟發了思路,加強了事業心和責任心,對今后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大有裨益。通過比賽也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3.1教育教學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知識為主”漸漸向“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展為核心”轉變,但近年來發現,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師主宰課堂授課,學生被動地聽課,灌輸型課堂教學模式比比皆是。雖然有些課堂上增設了提問、師生互動、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方法等,但還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持久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還要進一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但要創新教學模式,還要豐富形成性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終身學習的方法,樹立批判性思維,進行創新性思考。 3.2教學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和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過去傳統的教案已經不再適應當代的需要,在科學研究思維指導下的教學設計理念正在推廣應用[3]。雖然教師們也在主動適應這些變化,對教與學進行了設計,但還是沒有達到比賽的標準和要求,因此教學設計得分處在中等水平。核心問題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內涵理解不深入,具體體現在對教學目標、重難點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活動設計以及學情分析、課后反思等認識得不深不透。對教學策略設計,如課程導入、師生互動、自主學習、課堂效果測評及反饋、教學組織流程圖、板書等,缺乏深入細致的構思和反復的推敲。另外制作 PPT 的過程中,缺乏多媒體技術中視頻、動畫演示等引人入勝的教學過程,形式上色彩搭配也欠合理。 鑒于此,今后要重視教學設計,深入學習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方法[3]。熟悉大綱要求,清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解決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認真揣摩師生互動以及對教學效果測量與評價等環節,樹立培養學生中醫思維和教書育人的意識[4]。目前具有先進教學設計理念的 BOPPPS 模 式 已 經 在 中 醫 藥 課 程 中 應 用 ,BOPPPS 是 包 括 導 言 ( Bridgein ) 、 學 習 目 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 ( Participatorylearning ) 、 后 測 ( Post-assesement)、總結(Summary)6 個方面的課程設計方案,該教學模式已經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教師深入學習借鑒[5-6]。 3.3教育教學論文寫作水平有待加強 教育教學論文是一個經常被教師忽視的環節。一方面是思想上不重視,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雖然發現了問題,但未進行深入思考,缺乏從現象中提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此存在論文選題意義不大,論據不充分,論證不夠嚴謹,語言欠規范等不足。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堅持對癥研究,教師之間互幫互學,切磋砥礪,教育教學論文的寫作才會有質量、有新意。

4小結

比賽和獲獎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比賽和觀摩,發揮自己的教學優勢,增強自信,同時找到教學中的問題,修正不足,這對今后提高教學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從學院或學校組織管理者的角度來講,要更加關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制定相應的比賽激勵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培養規范化體系,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集體培訓、個體輔導、參加基本功比賽等環節,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基本技能,從而促進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沈敏,潘慧.提高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建立高素質高水平師資隊伍:參加全國醫學(醫藥)院校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有感[J].協和醫學雜志,2014,5(3):357-359.

[2] 王列,馬鐵明,曹銳,等.發揮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作用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70-172.

[3] 周桂桐,張志國.中醫藥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創新與設計實務[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4] 吳元潔,王鍵,李凈,等.基于問題教學培養中醫院校醫學生高階思維能力[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5(2):94-96.

[5] 何昱,來平凡.BOPPPS 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的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5(45):189-190.

第7篇

作者:彭彩云 謝 輝 羅堯岳 傅榕賡 張春桃 盛文兵 易剛強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

從教師個體來說,在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教學經驗之上,要充實專業實踐經驗,能熟練從事實踐教學、指導學生進行素質訓練;更要改變觀念,從傳統教學中“講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教師關注的焦點轉變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也是我們所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師必須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技能為前提和載體,為學生樹立職業榜樣,也可以增加“引導”的影響力。而要實現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長期多方面的努力。從學院而言,本校給予教師了進修、研究經費、教改立項等方面足夠的支持;教研室則發動教師積極參與到教改實踐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改進教學模式;教師個人則要努力提高業務能力順應時代需要,不但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修養,還要學習現代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溝通交流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擴展自身的知識面,不斷改進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改研究。

有機化學的研究型學習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模式及實施方略

引入研究型學習,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監督者轉變為知識平臺的設計者和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必須有一整套系統的教學思路,才能建立適應研究型教學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操作模式。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問題環節,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研究型學習相對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而言,學生的主動學習,認知結構的自我建構與發展,合作學習的特點,能培養個體綜合應用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個體獨立和群體協作的能力,對中醫藥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學習問題的提出與情景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我們通過與民生緊密相連的藥物、食品添加劑、日化用品、藥品價格拋磚引玉,結合各類化合物結構性質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則在課余時間認真指導學生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熟悉課件制作的技巧,還能熟悉知識點,融會貫通;可以在查閱各種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時拓寬知識面,較深層次領悟知識點;可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等。在課后,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設計、分析藥物的合成路線,以學科特有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如以某一熟悉藥物為合成的對象,要求學生分組設計出不同的合成路線,討論并比較各路線的優劣,提高學生分析、設計、整合知識的能力。例如近期出現的關于臺灣“塑化劑”的問題,課題組就向同學們提出了以下問題:什么是塑化劑?常見的塑化劑有哪些?塑化劑的作用是什么?在醫藥中有沒有塑化劑的存在?在醫藥中使用的塑化劑的優點與缺陷是什么?很多同學帶著問題積極投入文獻的調查中,反饋回來許多信息并提出了更多的問題,學習興趣高漲。學生通過瀏覽網上的化學和藥學資源,意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不足,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性,自覺地加強了自身素質提高,為以后的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創設科研情景,結合企業需求,把研究學習融入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實踐是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分析結果,在復雜的準備、分析、設計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有效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學校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距離,提高就業素質。例如,課題組老師指導了本校湘杏學院2010級制藥工程班李正祥同學組隊的“中藥渣的綜合利用”項目,該項目在長沙市第九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優勝獎”。課題組老師還擔任了本校大學生創業團隊湖南丹霞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顧問之一,該團隊的創業項目榮獲2012年度湖南省第五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決賽銀獎。這些實踐活動是結合具體案例進行的情景式教學模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還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樂于探究”精神。再者,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氛圍,我們利用自身科研隊伍,將研究型學習融入到前沿科研領域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逐步吸引到課題組,參與課題研究。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企業提出什么問題,我們會和學生一起討論,或者直接教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分析,提出方案,解決問題[4-5]。通過以綜合化學、藥學實驗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實踐綜合運用,強調校內外、課內外、學科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科研的能力和素質,而且使學生盡早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為日后藥學服務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培養學生研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中醫藥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的[6]。

本課題組的教師目前指導著多個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已發表相關論文多篇。本課題組教師指導的制藥工程班學生組建的2009年度創新實驗課題組還參加了2011年10月湖南省首屆大學生創新實驗成果展示交流暨創新論壇。多年教學實踐使我們體會到,獨立學院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應用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是當今社會、時代對獨立學院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要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引入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們堅信每個學生都有研究創新的潛能,研究型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多種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8篇

論文摘要:真菌多糖是一類重要的保健功能因子,具有明顯的生物活性作用。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外對真菌多糖的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0前言

真菌多糖是從真菌子實體、菌絲體、發酵液中分離出的,能夠控制細胞分裂分化,調節細胞生長衰老的一類活性多糖[1][2],大量研究證明,真菌多糖具有免疫增強與調節、抗病毒、抗放射、抗腫瘤、抗凝血、抗衰老等作用[3],是公認的安全低毒活性物質,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研究的進展進行概括、總結,以期對多糖的研究開發提供參考。

1真菌多糖的化學結構[4][5]

真菌多糖的化學結構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結構。真菌多糖的一級結構主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葡聚糖,以β-1,3糖苷鍵連接為主,兼有少量β-1,4或β-1,6糖苷鍵,如自然界中的茯苓多糖、云芝多糖等的分子結構;另一種是甘露聚糖,主要由α-糖苷鍵連接,如:冬蟲夏草多糖是α-1,2糖苷鍵連接,銀耳多糖和黑木耳多糖是α-1,3糖苷鍵連接。真菌多糖的二級結構是指多糖骨架鏈間以氫鍵結合形成的各種聚合體,只與分子主鏈的構象有關,不涉及側鏈的空間排布形式。真菌多糖的三級結構是指由多糖中糖殘基中的官能團間通過非共價作用而導致的有序、規則而粗大的空間構象。四級結構是指多糖多聚鏈間以非共價作用力而結合形成的聚集體。

2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2.1抗腫瘤作用真菌多糖對癌細胞并沒有直接殺傷能力,其有效作用就在于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癌細胞的功能,激活來自胸腺淋巴的T細胞和來自骨髓淋巴的B細胞,促進抗體的形成。如豬苓多糖對PHA活化的淋巴細胞具有明顯的促增殖作用,抑制S-180肉瘤細胞的增殖[6][7]。茯苓多糖在堿性條件下與氯乙酸反應生成一種水溶性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Carboxymethyl-pachymaran,CMP),CMP對小鼠腫瘤U-14、昆明種小鼠S-180肉瘤等有抑制作用[8]。曾報道從金針菇中提取幾種不同結構和單糖組分的金針菇多糖,發現它們對小鼠肉瘤S-180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認為是通過恢復和提高免疫力方法來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9]。

2.2降血糖作用香菇多糖有顯著的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增加體內肝糖原的作用,其作用是通過調節糖代謝、促進肝糖原合成、減少肝糖原分解引起的,對糖尿病大鼠的心肌、膈肌和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10][11]。王慧銘等[12]將Wister大鼠腹腔注射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動物模型,并將其隨機分組灌胃。21天后觀察到香菇多糖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P<0.05)。靈芝多糖也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羅少洪[13]對此做了研究,發現靈芝多糖在灌胃劑量達l00mg/kg以上時,可明顯降低高血糖小鼠血糖水平,無劑量效應關系;對鏈脈霉素誘發的高血糖小鼠,在200mg/kg劑量時,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有明顯的刺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并可明顯增強高血糖小鼠對葡萄糖的耐受力,這與張玲芝等[14]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靈芝多糖的主要降糖機制可能是通過靈芝多糖對胰島細胞的不同程度的修復而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降低血糖的。[11]張昕,張強,梁彥龍.香菇多糖的抗腫瘤和降糖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事,2008,(22)2:149-154.

[12]王慧銘,項偉嵐,潘宏銘等.香菇多糖對高血糖大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機理的研究〔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5,29(5):68.

[13]羅少洪,楊紅.靈芝多糖調節血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0,16(2):119-120.

[14]張玲芝.靈芝多糖降血糖的機理探討[J].福建醫藥雜志,2004,26(3):137-140.

[15]姚金鳳吳亮等.靈芝多糖降血糖的機理探討[J].福建醫藥雜志,2004,26(3):137-140.

[16]張秀娟,季宇彬.真菌多糖的免疫藥理作用的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2,18(1):63-65.

[17]陳金煙,盧政輝.真菌多糖的免疫效應抗腫瘤作用機理的探討[J].福建輕紡,2002,4:4-7.

第9篇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ADR)是指藥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時由藥物本身或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有害的或不期望產生的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反應、依賴性、特異質反應、過敏反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反應。

1中藥不良反應現狀

隨著我國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藥飲片及其制劑的開發和生產迅速增加,由此在人群中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也日益增多。據統計1915~1990[1]年國內醫學期刊中報告引起中藥不良反應品種460種,發生病例共2788例,占整個同期藥物不良反應的39.48%(460/1165)。1990~1994[2]年則增至518種,引發藥物不良反應2748例。按時間劃分50年代及其以前僅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398例;80年代2217例。據報道1994年收集到中(草)藥不良反應報告4960例,1999年則增至8986例。由此我們不能忽視中藥的不良反應,有必要切實加強并廣泛提倡科學合理地使用中藥。

國內文獻報道,將1999~2001年國內主要醫學期刊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212例進行統計分析,212例中藥不良反應以注射劑的發生率最多,為7528%,口服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52%,外用引起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共涉及藥品65種[3]。主要集中在注射劑,其他中藥制劑如片劑、顆粒劑、膠囊劑、丸劑及外用制劑引起不良反應程度相對較輕。

近來西方國家學者提出的所謂“中草藥腎病”(Chineseherbsnephropathy,CHN)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已引起了國內醫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在比利時一家減肥中心誤將廣防己代替漢防己的使用,發生腎衰43例;1996年波蘭報道47例老年婦女服用中草藥發生腎衰;1997年日本媒體也報道服用中草藥發生腎衰事件。而我國的不少醫藥專家對國外的這些“中草藥腎病”報道進行了客觀分析,認為這些不良事件的發生均是不恰當的大量或長時期使用中草藥導致的。如在真正的中醫藥人員指導下合理、恰當的應用,應當不會出現這類藥物不良事件。

從上可見,中藥應用的安全性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而一些毒性比較大的中藥及中成藥(包括注射劑)將是我們今后研究和防治不良反應的重點。

2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

2.1中藥的品種與質量中藥品種復雜,存在同名異物,同物異名,造成中藥濫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無毒性,而馬兜鈴科關木通毒性較大,如混用,后者極易產生腎損害;又如廣防己誤以粉防己使用,過量易產生腎損害。中藥同西藥相比,化學成分復雜,影響質量的因素多,中藥飲片品種繁多,產地加工不同,且性味功能各有所異,成藥的每個品種也有不同的廠家生產的不同品牌產品,而不同的品牌產品在質量療效方面也時常參差不齊,甚至相差甚遠。在一個療程內盡量選用同一廠家同一批號的藥品[4]。

2.2劑量和療程這是產生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劑量不同,功效各異,如番瀉葉小劑量可引起緩下作用,大劑量則峻下[5]。藥物的藥性在一定條件下可由量變導致質變。此外,長期使用會使體內藥物蓄積過多而中毒。又如牛黃解毒片是一種臨床常用的中成藥,長期服用,致成癮性[6]。

2.3藥物相互作用

2.3.1中西藥聯用近年來,中西藥配伍在一起制成的中成藥使用,中西藥聯用現象已較為普遍,而中西藥間不良相互作用也愈加嚴重。一些含有機酸的中藥如山楂、烏梅、生脈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藥物不宜與磺胺類西藥合用,因這些藥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類藥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結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損傷或出血[7];含鉀的中藥如夏枯草、白茅根與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合用時,易產生高血鉀;大黃及其制劑不宜與復方甘草合劑同服,因大黃中的鞣質與甘草酸反應生成沉淀,影響療效[8]。據報道清開靈注射液與丁胺卡那霉素及維生素B6配伍產生沉淀,用后局部組織發炎引起過敏,嚴重時對患者心、肝、腎造成損害[9]。

2.3.2配伍不當辨證論治是中藥理論的精髓,若醫者對患者的病因、病機等不清,對中藥性能不清,不能對證用藥或選藥譴方不合理,忽視用藥禁忌而出現的中藥不良反應。

2.4濫用、誤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為了強身健體,自取補藥,如長期連續服用人參作為補品而產生“人參濫用綜合征”(qinsengabusesyndrone)等。又如VC銀翹片和感冒通聯用,康泰克和VC銀翹片聯用治療感冒,這些藥中部分成分相同,聯用后不良反應加重[10]。

2.5輕信民間傳方盲目使用“偏方”、“單方”和“秘方”,由此導致的不良反應報道也很多。

2.6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些超敏體質的人容易發生藥物過敏。嬰幼兒的肝功能、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等發育尚未完善,因此對藥物的處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產生不良反應。老年人腎功能下降,腎血流量減少,影響體內藥物的排泄;而肝藥酶活性降低,使血中藥物濃度增高或消除延緩,再者老年人有多發疾病和營養欠佳傾向,用藥品種較多導致不良反應率增高。對于孕期婦女,慎用中藥,以防引起對胎兒的致畸或流產等不測,另外,乳母用藥也要注意。

2.7自我藥療隨著OTC事業的蓬勃發展,自我醫療的人群增多,中藥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安全的藥物,OTC中成藥更可以放心使用,但據報道OTC中成藥同樣存在不良反應,只是相對較輕。如牛黃解毒片有文獻對其近年臨床報道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11],結果有尿血、成癮、皰性藥疹并肝功損害、急性胃黏膜病變、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發生。因此,消費者在自我藥療購買OTC中成藥時,既要消除恐慌心理,又要詳細閱讀說明書,對藥品進行全面的了解,做到正確用藥,使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到最低。

2.8改變給藥途徑隨著中藥劑型的改進,中藥注射劑日見增多,這對提高療效,縮短起效時間,加速中藥現代化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一部分中藥的有效物質并未完全清楚,對藥物成分的各種性質,體內代謝過程,量效關系,產品質量,穩定性和儲存條件等研究工作滯后,臨床使用注射劑時難免有毒副作用或過敏反應發生。有報道,對355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文獻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前5位是雙黃連粉針、清開靈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參麥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12]。主要原因是中藥注射劑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質、色素、黏液、樹脂、揮發油等成分,一旦入血,刺激肌體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組織,當再次接觸抗體即發生過敏反應[13];中藥注射液中加入助溶劑、增溶劑等添加劑,這些都是產生熱源物質和致敏物質的重要因素[14]。

3中藥不良反應的類型

3.1過敏性反應這是中藥最常見的一種反應,最快出現在用藥后20s,最慢3周[15],以過敏反應出現最快。而過敏反應的發生與個體差異有關,不同個體由于遺傳基因、體內代謝、免疫系統的差異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3.2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過敏反應中對機體危害最大的[16],一般3~4min內出現。如文獻報道穿琥寧導致過敏性休克[17],嚴重者出現呼吸停止,搶救無效死亡[18]。

3.3肝損害用藥后引起肝損害,轉氨酶升高。有文獻報道[19],中藥致肝損害76例的分析,引起肝損害的主要中成藥有壯骨關節丸、感冒通、雷公藤片、消銀片等。

3.4腎損害主要表現在對腎臟的損害。這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1986~1996年間,中藥致腎損害達252例,死亡80例,如感冒通、雷公藤片、斑蝥引起腎損害等均有文獻報道。1981~1999年國內期刊收集以感冒通所致不良反應752例,主要表現為血尿,且兒童占多數[20]。

3.5其他文獻還報道對心臟、血液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

4中藥不良反應的預防

4.1重視藥材的質量管理我國《藥典》對中藥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儲藏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與要求,對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確的中草藥,特別是代用品應嚴格控制使用。

4.2堅持辨證論治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藥物。組方應注意用量和配伍禁忌,特別是嬰幼兒、老年人、孕婦以及原有臟器功能不良的患者,更應堅持因人而異、個體化原則,才能達到有益無害的治療目的。

4.3加強中成藥的藥學研究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提高中藥制劑水平,加強對中成藥化學成分的研究,特別是對中藥注射劑的研究,加速制定國家統一的生產規范,使中藥注射劑有標可循,提高制劑的純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21]。

4.4加強中藥毒理學的研究目前我國對中藥毒性的認識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現代中藥制劑制備方法不同于傳統制劑,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如青蒿素歷代文獻均無妊娠禁忌的記載,但研究中發現,青蒿素對多種動物均能引起嚴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們不能拘泥于歷史文獻記載,而應對常用中藥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加強中藥毒理學基礎的研究,為安全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4.5建立健全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制度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應檢測體系和逐級申報、管理和分析系統,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和監護,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各種預防、診斷和分析手段,充分調動中醫藥人員和患者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識別和防衛能力。做到事前防衛、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決策分析,使中藥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杜東升.我國1915~1990年中藥不良反應概括.中國中藥雜志,1992,17(7):435-438.

2郭世民.試論中藥不良反應的現狀與預防.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6,17(5):58-60.

3蔡小燕.212例中藥不良反應文獻分析.廣東藥學院學報,2003,20(3):352-353.

4馮艷霜.187例中藥致過敏反應文獻分析.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2,4(2):83.

5李鐘.幾種常用補益中藥的不良反應.湖南中醫藥導報,1997,3(1):47-48.

6劉金祥.牛黃解毒片成癮一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1,11(11):516

7賈宏育.中西藥聯合應用禁忌問題.大慶藥學論文匯編.1992.

8林桂玉.中藥大黃與西藥的相互作用.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2,12(7):303.

9高志瑞,韓冬.中藥制劑注射劑的不良反應.中國新醫藥,2003,2(7):62-64.

10趙文瑞.淺析中藥引起不良反應成因.首都醫藥,1998,5(9):32-33.

11劉志賢.中藥不良反應.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3,20(6):440-441.

12李麗,劉日升.355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文獻分析.中國藥業,2004,13(3):61-62.

13高建,張平.中藥不良反應研究進展.中醫藥研究,2000,16(5):120.

14宋秋香,張克臣.影響中藥注射劑穩定性因素探討.河南畜牧獸醫,2003,24(7):15.

15歐明,王寧生.中藥及其制劑不良反應大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59-260.

16張麗莉,肖福平.注射用穿琥寧針劑引起過敏反應2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0,20(1):63.

17孫慧英.穿琥寧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1例.世界臨床藥物,2003,24(2):111-112.

18張曉輝,郄增新,廖靖龍.清開靈注射液過敏致死亡2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21(5):319.

19郭麗珠.中成藥致肝損害76例臨床分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6):88.

第10篇

關鍵詞:五行學說; 中醫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R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079-01

五行歸類就是古人在觀察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密切聯系中探求致病因素及診斷治療方法,因此將五行歸類概括為人體臟腑及其他各部分的關系,六和七情等致病因素與人體臟腑的關系,藥物等的性味、色澤與人體臟腑的關系等等。如五行與人體五臟為肝、心、脾、肺、腎、六腑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九竅為目、舌、口、鼻、耳、二陰;五志為怒、喜、思、悲憂、驚恐;五行與自然時令是為春、長夏、秋、冬;氣候為風、熱、暑濕、燥、寒;五化為生、長、化、收、藏;五色為青、赤、黃、白、黑;五味為酸、苦、甘、辛、咸等。它們之間既有同氣相求,又有生克乘侮的關系。

五行的生克乘侮說明了事物之間的互相助長和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補充了陰陽學說的不足。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多方面的,當具體分析矛盾是怎樣對立又是怎樣統一的,五行學說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方法。以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種關系來聯系著五個方面,即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謂相生就是滋生助長之意;相克就是克我、制約之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維持動態的平衡,在人體就是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果因某種原因造成某一“行”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對人體來說,就是病理狀態。這時的生克關系就變成了乘侮關系。所謂“乘”就是乘虛侵襲之意,即被克一方不及(虛),造成克制太過;“侮”就是恃強凌弱之意,即被克一方太過,反而“欺侮”主克的一方,也就是反克的意思。如肝病傳肺,叫木侮金,臨床上也叫木火刑金、肝火犯肺等。但是通過五行勝變這種復雜的關系,會自動重新建立平衡的。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是廣泛的。主要是通過五行學說來說明臟腑的生理聯系,并闡述和解釋了病理關系及五臟疾病傳變規律。概括為五行相生、相克、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發病機理和特征。而且有效地指導著臨床診斷和治療。人體內臟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都可以從面色、聲音、口味及局部體征和脈象等方面表現出來,古人叫做“有諸內,必形于外”。前人以五行歸類的方法,總結了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五志、四時脈象等的聯系,至今仍指導著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如《難經.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臨床見到面色青、喜食酸、脈象炫、煩躁易怒者,可推斷其病在肝。若面赤、口苦、舌紅、喜笑不休、脈洪數者,則可診斷為心火亢盛。口甜粘膩多屬脾胃濕熱。口咸多為腎虛等,再加心臟病是黑色,是水來乘火;脾虛見青色,是木乘土等,也是利用生克規律來診斷,預測順逆吉兇。

治療方面,中藥藥理就是以五行與色味等的關系來解釋藥物作用的。如赤色、苦味就入心;黑色、咸味就入腎。這種歸類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按照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論總結中醫臨床治法,具體概括為如下四種方法:

1培土生金

按五行相生的規律,脾土生肺金。臨床上出現咳嗽短氣,動則更甚、舌淡脈虛,又有不思飲食、肌肉消瘦、倦怠乏力等癥,病機為脾土虛不能生肺金,屬“母病及子”,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應以培土生金法治療,如四君子湯。

2滋水涵木,按五行相生的規律,腎水養肝木

如果腎水虛不能滋養肝木,就會導致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證見頭暈目眩、四肢麻木、頭痛失眠、面潮紅、脈細數、同時還有腰酸脹、下肢酸軟無力等癥,這也屬“母病及子”,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當用滋水涵木法治療,如用杞菊地黃丸。

3抑木培土

按五行相克的規律,肝木克脾土,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相對平衡,屬于肝脾調和;如肝氣太旺而對脾的克制太過,即肝旺乘脾,則出現煩躁易怒、頭昏食少、噯氣吐酸、脘腹脹悶、腸鳴便溏等證,治療應抑木培土,如用逍遙散。

4壯水制火

第11篇

杏林文化以董奉濟世救人,不求回報為標志。經歷代醫家的長期實踐,成為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可概括為“精、誠、仁、和”等容,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效法自然、和諧平衡、濟世活人”。主要內涵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大醫精誠,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欲治病救人,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要有精湛的醫術,就須“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中醫治學有“七重”:重經典、重臨床、重師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正如孫思邈所言:“學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中醫學強調為醫者,必須精誠,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達其“精”,則須以“博極醫源”為目標,終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進;唯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才不會為道聽途說所誤;唯有小心謹慎、虛懷若谷,才能夠永遠前進。

1.2醫德高尚,須淡泊名利,不求回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云:“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宋•林逋《省心錄•論醫》中亦曰:“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中醫學家在千百年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良好的醫德風尚。他們把不為名利、志存救濟、德藝雙馨、認真負責作為自己的醫德標準。縱觀古今中醫大家,從古代濟世救人的董奉、華佗、張仲景到現代抗擊“非典”的勇士梁世奎、鐘南山、葉欣等,無一不是德藝雙馨的大醫,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醫乃仁術”,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捍衛著醫道尊嚴!然而,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充滿誘惑的世界,少數醫護人員忘記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暗中收“紅包”、拿“回扣”。發生在富平的“產科醫生拐賣嬰兒案”,更是令國人為之震驚。張淑俠之流不僅喪失醫德,也喪失了人性;案件折射的不僅是醫生靈魂的失落,更是醫德的失落。

2杏林文化育人的實踐

在6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陜西中醫學院人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孫思邈“大醫精誠”的醫德醫風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有機融合,凝練成“精誠仁樸”的校訓。“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地學習和研究“至精至微”的學問;“誠”指真誠、誠實的品德修養和對醫道誠篤修習的至誠之心;“仁”指仁德、仁術,包括“孝、悌、忠、禮、勇”等內容;“樸”指質樸實在、樸實無華的品格。“精誠仁樸”涵蓋了師生在品德、行為、學識與才能方面的要求,是治學之銘言,是處世之警句,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之凝練,已成為師生學習工作的指針和自覺行動,成為學校的價值追求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

2.1以“精”為基,倡導精勤不倦,精益求精廣大師生以“精誠仁樸”為訓,奉行“仁心仁術濟蒼生”的大醫理念,精勤治學,精研醫道,以滿腔熱忱醉心于對中醫學的追求,把對事業的追求,對學子、對患者的摯愛,融化在心血與汗水中,濃縮在醫學專著和學術論文里,凝聚在科研成果之中。他們愛崗敬業、厚德濟世、嚴謹篤學、淡泊名利的師表風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醫學子。學校充分發揮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離退休教師的資源優勢,設立“名醫名師講壇”、“導師論壇”、“臨床醫學大講堂”、“人文大講堂”及“校友講壇”等文化講堂,使學生聆聽大師教導、領略名師風范,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煥發傳承弘揚傳統醫術的熱情,激發對中醫藥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2.2以“誠”為先,追求德藝雙馨、德才兼備學校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經典學習、實踐能力、辯證思維、醫德修養的培養,把“德藝雙馨”作為醫者修養的最高境界。學校從新生一入校就教育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組織學生參觀校史展,舉行莊嚴的《醫學生誓言》宣誓儀式,使學生在入醫界之時即牢牢樹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價值取向;堅持創新培養理念,在育人中堅持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技能并重的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熱愛中醫學,鉆研中醫學;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使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寓德于教,育人育心;積極營造健康的育人氛圍,通過開展中醫藥技術大比武、中醫經典理論等級考試、中醫臨床技能競賽等活動,促進了“學經典、誦經典”風氣的逐漸形成,使學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2.3以“仁”為本,秉承大愛惠民,仁術濟世“仁”,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學校把杏林文化中的“仁德”、“仁愛”、“仁術”、“仁人”與學生的敬業、責任意識結合起來,注重“醫者仁心”、“仁術濟世”、“大醫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愛”的醫學人文精神培育。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關愛生命,是一種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發展生命的人文精神。醫學人文精神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生命價值,即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注與尊重。因此,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嘗試突破單純灌輸醫德原則和醫德規范的舊模式,注意弘揚人文精神,教育學生在感情上體恤、同情病人,態度上尊重、關心病人,主動、真誠的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體現醫學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7]。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開展人文關懷教育、愛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等,讓實習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加深對醫德醫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把外在的醫德原則和行為規范內化為良好的醫德信念和品質。

2.4以“樸”為美,踐行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大醫精誠”的古訓、“精誠仁樸”的校訓成為師生品德修養的共同追求。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堅持不懈地開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務隊”等系列活動,積極開展志愿者服務和義診活動,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在奉獻中實踐《醫學生誓言》。

第12篇

[關鍵詞]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教學改革;自主學習;雙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升級與農產品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的植物化學保護理念與技術迎來了許多變革與挑戰。一方面,為了順應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僅促進了綠色植保、精準植保技術的顯著進展,也進一步消除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跨國農化企業發展勢頭迅猛,不僅在植保產品研發過程中投入多、進展快,其產品在我國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升。此外,重大生物入侵事件時有發生,這也要求對國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充分了解,實現及時預防與高效防治。以上發展態勢,均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農藥學領域人才展示了旺盛的需求。《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是我國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課程之一,針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與原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植保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課程由趙善歡院士開創于1952年,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系統的教學體系[1-3]。針對植物保護專業相關課程的全英、雙語化教學,許多高校也已進行了一定的嘗試[4-5],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然而,雙語、全英教學形式并不等同于國際化的授課形式。如何將這樣一門傳統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國外植物保護前沿進展相接軌,培養順應本領域國際化進程需要的優秀專業人才,是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效果與實際意義的重要教學改革議題,也是推動我國植物保護產業邁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有力力量。本文針對將《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思路進行探討,分析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國內外相關學術資源與教學材料,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1《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潛在限制因素

1.1學生狀況。《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英文讀寫能力。但是,不少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仍然是應對英語水平考試,缺乏專業英語詞匯儲備,英語綜合應用水平較低。此外,本課程涉及的專業英文單詞數量大、難度高,導致教師在對英文材料進行講授或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英文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難,不僅限制了授課內容的深度,還容易影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整體教學效果。1.2師資力量。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大部分是植物保護學科的專業教學科研人員,不少教師具備海外學習經歷,對國外相關學科的學術進展也具有較高的熟悉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師的本科階段學習依然是在國內完成的,并沒有參與過國外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因而在對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時缺乏可借鑒的思路與經驗,且在專業知識表述、學習思路引導方面仍可能存在不足。1.3授課內容。國外高校與植物化學保護相關的課程內容常常分屬農業科學、園藝等不同學科,課程也基于不同防治對象類型分別開設,鮮有與《植物化學保護學》授課內容完全對應的課程設置。因此,在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國際化改進時,依然缺乏可供借鑒的思路。當前全英、雙語教學的常規做法,仍是將原本的中文授課內容翻譯成英文,雖然有效地使學生對相關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了熟悉,且在教學內容上依然保持在原有框架以內,距離與國際接軌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1.4教材選擇。由于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差異,國外并無與本課程內容對應程度較高的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教材的直接使用,一方面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其閱讀難度、內容深度也超出大部分國內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已有中文教材內容進行英文直譯,也可能由于教師英文水平不足、缺乏參考材料等原因,在語法、表述方面存在不嚴謹之處,對教學效果帶來負面影響。1.5授課形式。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國外常用的互動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已在國內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6-7]。但是,國際化課程通常涉及大量英文閱讀材料,大部分學生受限于有限的專業英語水平,很難有效地參與至互動或討論環節。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甚至挫敗,從而喪失參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

2《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的參考思路

2.1與國際化接軌的建設目標。《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建設,其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課程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擴展對國外植物化學保護行業發展焦點、前沿進展的認知,學會應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與探索,從而成長為符合植物保護行業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與雙語課程建設相比,雖然同樣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英語讀寫的等方面技能的培養,但其側重點更偏向于對學習方法的國際化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綜合使用國內外教學方式,還應教授學生主動獲取國外相關信息的渠道,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能力,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有持續性地自主獲取相關知識。2.2英漢互補的教學內容。《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國際化建設中,如何實現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是至關重要的議題,也是其區別與雙語教學的主要特性。《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發展已有多年,現有的教學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徐漢虹教授主編的《植物化學保護學》第五版教材中,已經為許多專業名詞的英文表述作了明確的注解[8],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專有名詞的英文表述進行初步了解。可以考慮在本課程已有教學體系的框架外,在合適的切入點引入、借鑒國外專業書籍中的有關知識作為延展與補充,著重分析國內外在研究重點、實施標準等方面的差異,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討論,從而充分幫助學生在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熟識相關知識的英文表述,有效擴展對前沿進展的認知與理解,切實體會國際化思維的特點與必要性。一些可供參考的國外專業書籍與信息資源舉例如下:2.2.1“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9]本書是由“美國作物科學學會教學提升委員會(theTeachingImprovementCommitteeofthe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組織國外植物保護領域杰出專家為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撰寫的閱讀材料,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植物保護的相關概念、技術及原理、系統構建等內容。雖然出版年份較早,但其深度、廣度均比較符合學生在本科生階段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初步通識本課程中基本概念與原理的專業英文表述。本書可結合近年來相關領域的學術書籍與科研論文,共同作為課程內容的參考與補充。2.2.2“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10]本書編者均來自國際頂級農業化學品公司,對農用化學品的研發、產業化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入的見解。書中通過“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三個章節的闡述,針對主要農藥品種的化學性質、作用方式、應用范圍、工業化狀況和商業產品等信息進行了詳盡地介紹,不僅可以作為《植物化學保護》對應章節的擴展內容,也適合農藥領域科學工作者的“一站式”參考材料。2.2.3“PesticideChemistry:CropProtection,PublicHealth,EnvironmentalSafety”。[11]本書內容主要來自于2006年在日本神戶召開的第11屆IUPAC農藥化學國際研討會的會議論文。多名國際頂級農藥開發與使用領域專家集思廣益,聚焦植物保護行業的新興技術與聚焦點分別進行了針對性闡述,具體內容涵蓋了農業發展、農用化學品的開發與管理、環境安全、食品質量安全等全球性議題。通過閱讀本書相關章節,有助于學生針對感興趣的植物化學保護領域前沿熱點進行深入了解。2.2.4國際農藥管理信息官方網站。關于農藥合理使用、環境安全方面的規定,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管理規定與標準,國際上也有一些明確的準則與條例,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標尺作用。在《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相關章節是最能體現出國際化差異的部分之一。教師可適時向學生介紹國外相關管理部門官方網站資源,如國際糧農組織植物生產及保護司、美國環保局農藥信息網、歐盟官網農藥信息頁面等。授課時可以考慮將相關章節提前講授,便于學生在課程早期便了解到建立國際化思維、了解國內外行業差異的必要性,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2.3靈活多樣的授課與考核形式。與國際接軌的課程講授形式,也是實現課程建設國際化的重點與難點。與國內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國外的本科生課程的授課形式通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能力,不僅經常在課堂穿插互動討論環節,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上也常常是開放性的題目,并且平時成績在最終考核成績中占有比較高的比例。借鑒國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課程綱要,一些可供參考的形式如下:2.3.1海報制作。針對國際關注的植保領域熱點話題或重大新聞(如生物入侵、新農藥開發、食品安全問題等),可以讓學生收集總結國內外相關新聞、政策動態、科研進展等信息,制作“專題海報”,面向全體學生及授課教師進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學生與老師的提問。通過這種簡約而直觀的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初步熟悉國外信息資源的獲取方法,還可以對課堂上習得的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同時鍛煉信息整理與表述能力,加深學習效果。2.3.2視頻學習。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英文視頻,并在之后設置分組討論環節或者請學生課后撰寫評論,闡述觀點。視頻內容建議選取引發廣泛國際關注的相關新聞,淺顯易懂且能提出引人思考的議題,便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散思維,產生進一步的探索與學習興趣。來自于國際糧農組織庫)、國際知名新聞媒體網站等在線資源的相關視頻,均可作為學習資源所使用。2.3.3文獻翻譯。良好的文獻閱讀能力,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學術深造的必備技能。高水平學術期刊論文的前言部分通常能夠很好體現國際上相關學科的發展熱點,且在研究現狀、常用實驗方法等方面都有概括性的闡述,是很好的學習資料。授課教師可以收集部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對前言部分內容進行翻譯,初步鍛煉學生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當前學科研究熱點問題的認知。2.3.4課題討論。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將學生隨機分組,選取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議題,給學生預留時間自主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儲備,之后在課堂上闡述觀點、相互提問并回應質疑。教師可以根據提問、回復的數目與質量給予一定分數獎勵,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3結語

綜上所述,《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的國際化進程雖然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但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在對本課程進行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外教學科研資源與授課考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方式,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仍能持續、自主、高效地獲取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植物化學保護學》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植保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學生分類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高教學刊,2017(14):120-124.

[2],周利娟,徐漢虹,等.《植物化學保護》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01):237-239.

[3]蘭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學保護學》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4):193-194.

[4]劉銅,侯巨梅,左豫虎.園林植物保護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2):19-20.

[5]王香萍,王文凱,李傳仁.普通院校植物保護專業雙語教學情況調查研究——以長江大學農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09):89-90.

[6]鞏文峰,卓瑪曲措.基于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植物化學保護學》應用型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0(03):41-43.

[7]張永強,楊曉琴,肖偉.基于OBE理念的植物保護專業《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82):69-70.

[8]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第五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9]EnnisWB.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M].Madison,Wisconsin,USA: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1979.

[10]KramerW,SchirmerU,JeschkeP.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SecondEdition[M].Weinheim,Germany:Wiley-VCH,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通榆县| 富平县| 蒲江县| 梨树县| 门头沟区| 新营市| 延津县| 左云县| 讷河市| 洪雅县| 广元市| 合作市| 栖霞市| 庆阳市| 当阳市| 钦州市| 宜兴市| 山丹县| 荆门市| 吐鲁番市| 中超| 老河口市| 绥棱县| 包头市| 陆良县| 新昌县| 金塔县| 东乌珠穆沁旗| 尉犁县| 竹山县| 昌吉市| 福建省| 当雄县| 灯塔市| 肇庆市| 游戏| 宣城市| 察雅县| 大城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