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06:48: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白鷺課文教材解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文教材是一種靜態的文本,但它卻集自然美、社會美、哲理美于一身,從教學內容看,宇宙人生包羅萬象,詩文歌賦姹紫嫣紅,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審美價值。只有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讓他們走進作品,才能體驗作者的情感世界;讓他們與作者對話,才能獲得思想啟迪;讓他們披文入境,才能享受審美愉悅,由此,他們的生命價值才能得到提升。
一、自主閱讀,體味文本人文內涵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即一種師生之間及其與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生命對話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教學與語文素養培養關系十分密切,它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價值和功能日益突顯。閱讀教學實質揭示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驗,以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參與到文本對話中,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個作品的風格和情調,感悟到文本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從而達到移情啟智的目的。
語文教材每篇文章中,不僅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獲得一個個讓人情感激蕩的形象的意境,品味一幅幅讓人賞心悅目的風景和畫面,把握作品的底蘊,其人文素養也就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閱讀中得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運用閱讀策略以及個體所具有的獨特情感體驗、價值觀和獨創性思維,獲得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發展。
二、走進作品,體驗作者情感世界
閱讀的本質是要從文章外部表現世界的“物質符號”上理解其精神內核,即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意味雋永的作品都充滿了生命的玄妙和機智,是靈與肉、形與神的有機融合。只有讓學生的靈魂鉆進作品的懷抱,才能品嘗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氣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內在價值。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部的情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使客體的生活變成主體的生活,客體的存在變成主體自身的存在。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任何作品都負載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創造性靈魂的表現形式。但由于人類情意的豐富性,并不是一切都能實現意到筆隨。對于這種語言的缺失,在口頭交往中還可以借助神態、體態的變化,或當面詢問而得到適當緩解,在書面交往中作者或只能留出些許誘導空間,或只留下一串延伸的概念符號,這就為讀者提供了解讀的契機。每當此處,教師要在吃透作品的基礎上,模擬作者、充當作者,接受學生的咨詢。這里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教師要教學生反復閱讀作品,從作品中獲得啟示,產生悟性。
三、尊重學生,注重文本解讀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睂W生只有去積累、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才能增加文化內蘊、提高思維品質和人文素養。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頭腦里的文本,這實際上是對人的尊重,對學習者的實際學習體驗和學習過程的尊重。教學中營造的民主氛圍更是讓人欣喜,因為在教學中對人格的培養是最重要的。
四、尊重文本,語言描繪美感內涵
新課標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強調課文的選擇要有文化內涵,多選擇名家名篇。教學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重視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魏書生老師就巧妙地利用文本的語言,激活了學生思想火花,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讓他們每個人都在心中構建了一幅生動而獨特的畫面,穿越時空,與詩人在詩情畫意中晤面。就像“西塞山關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魏書生老師對同學們說:“這是一首景色極其鮮艷美麗的詞,我們應該認真品味,在大腦的熒光屏上放映,請大家打開大腦的電視機?!庇械耐瑢W閉上眼睛,進入想象狀態。
魏老師接著說:“先勾勒形態,請同學們先在腦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的輪廓,再染上色彩,請把黑白電視變為彩色電視,看誰腦子里的畫面更鮮艷美麗。”這時候,有同學說:“腦海中出現了青青的山、粉紅色的桃花、碧清的水……”魏老師又說:“好,使畫面動起來,白鷺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歡快跳躍;然后讓畫面更細致、更逼真,在大腦里放映幾個特寫鏡頭―――白鷺身上潔白細密的羽毛,鮮艷的桃花帶著花粉的花蕊……”這過程把美景、美文、美的音樂融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獨特審美體驗的空間,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放飛了學生的心靈,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教學 高效課堂 文本
語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就是塑造人的基地。而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效率不高的現狀還存在于一些教師身上,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適當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從而有力地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45分鐘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打造一個高效務實的語文課堂。可以說,高效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教材課文的構成。要求課文應“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它們不僅文質兼美,而且意蘊深邃。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讓他們以自己的獨特目光去欣賞課文,做到超越文本,產生新的效果。課堂因開放生成而生動,教學因超越文本而精彩。閱讀教學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無度,很容易出現“一行白鷺上青天”式的“離題萬里”的現象,造成“散亂的活躍”局面。下面就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一些現象談幾點粗淺之見:
一、超越文本時不立足文本
什么是超越文本呢?超越文本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教師來說,就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痹诮虒W語文的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中允許并尊重、激勵并贊賞學生基于自己實際的發現,就是對文本的超越。超越文本,在這里所表現出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缎抡n標》指出:“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苯處煂ξ谋镜膭撛煨允褂?,對文本的超越,正是教師課程意識的覺醒,是教師對課程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什么又是立足文本呢?所謂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師緊扣文本,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徜徉文本,靜心閱讀,在讀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賞語言文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立足文本”是超越文本的前提和基礎?!傲⒆阄谋尽钡睦砟钤谡n堂上以主體性閱讀得以實施,超越文本則以課堂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課外積極的拓展性閱讀和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標志。
不少教師認為,新課堂提倡學生閱讀教學中,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化見解,讓他們敢于讀出個人的感受,過于強調“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鼓勵學生以敢于向教材挑戰,向作者叫板為榮,這樣當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有時可能因為學生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或因為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的局限,出現一些錯誤或偏頗的看法也就在所難免了。
例如,一位教師上《莫高窟》一課,只花二十幾分鐘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而后就補充了許多有關莫高窟的傳說、發現與破壞等等資料,信息量很大,但卻因此而沖淡了文本的價值。課文用了優美生動的語言把莫高窟的壁畫等介紹得栩栩如生,學生卻沒有在充分的朗讀中去賞析品味文本語言,去感悟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我認為課堂閱讀的拓展首先應該基于文本。在小學階段,課本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拓展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教師應充分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拓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拓展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加法”,還應該挖掘出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的更有用的價值。
二、超越文本時信馬由韁
《語文新課標》實施以來,在教學層面上出現了許多新氣象:拋棄了“以本為本”的舊觀念,確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學過程中洋溢著“動態生成”的生命力……這些在改革之初無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由于對新理念的誤解曲解,或教學中操作失當,就出現了信馬由韁式的課堂。
在文本空白處進行“超文本”閱讀,學生憑借語境展開想象進行填補,既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豐富,又是對文本的發展和超越,有益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猜測,去探究,去思考,并鼓勵學生超越文本,超越老師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教師的做法就值得思考。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一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秦始皇兵馬俑,你覺得最應該感謝誰呢?”有的學生說:“最應該感謝建造兵馬俑的勞動人民。”有的說:“最應該感謝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兵馬俑了?!庇械恼f:“最應該感謝的是考古專家?!庇械恼f……教師對每個答案都大加贊賞。
《語文課程標準》重視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欣賞、尊重其“獨特的感受”信馬由韁超越文本而忽視其中的價值導向的教學值得深思。
三、超越文本時教師“不作為”
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由于不能正確理解和辯證把握課程標準的內涵,片面地理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以至出現教師的不作為現象。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中完全摒棄了對文本的預設與引導,學生愿意怎樣讀就怎樣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把課堂放手給了學生,《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但是在課堂教學的這條大船上,你是否始終以導航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駛向彼岸而掌舵。
例如,在這次縣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時,幾位教師在教學《月光啟蒙》這一課時,同是在教學讀歌謠與童謠這一環節時,同課異構的課型,很明顯就讓聽課教師感受到哪個教學設計最適合學生,最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的“作為”與“不作為”顯得多么重要。
課堂實錄片段一:一位教師問:“為什么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很快說出母親給我唱歌謠、唱童謠、講故事、猜謎語。教師緊接著讓學生說說母親是如何為我唱歌謠的,是甜甜的、深情的、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真動聽、真柔和。這樣學生很快就進入情境,朗讀中陶醉在這兩首優美的歌謠中;而在童謠的教學時,基調和歌謠是不一樣的,童謠是富有童心、童趣的,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的天真在這時最能夠體現出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節奏地打著拍子,聲情并茂地讀,完全沉浸在朗讀的快樂中,這難道不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不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嗎?
課堂實錄片段二:另一位教師在唱歌謠、唱童謠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自己去把文中的五首歌謠與童謠全找出來,幻燈片一下全出示,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朗讀??此谱鹬貙W生的獨特閱讀體驗,不是說閱讀是學生自由的夢嗎?不是提倡自主學習方式嗎?我給他們了,而結果學生的表現是歌謠與童謠不分,全打著節拍去讀,這是怪學生呢?還是怨老師的“不作為”呢?
可見學生離開了文本與教師的指導,常常會有漫無頭緒、漏洞百出地“獨特體驗”,而教師往往為了珍視學生的“多元化的感受”,為了保護學生的“創造火花”,使課堂“生成精彩”,而隨之“天馬行空”,導致文本的失落。這些都是對個性化閱讀的誤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正是個性化閱讀多元化解讀的精彩寫照。然而不管是“看成嶺”還是“看成峰”,畢竟還是廬山。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認識作品的自由,但是這個自由不是隨意的自由,應該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的自由。
我國古代詩詞燦若繁星,博大精深。干百年來,古詩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學習古詩詞有利于學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感受漢語言的優美和偉大,激起學生更加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進而塑造高尚的靈魂、完美的人格。古詩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更明確要求誦讀、背誦優秀詩文。從中可以充分看出課標對古代詩詞教學的高度重視。
古詩詞由于年代久遠,遠離學生生活,跳躍性較大,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因此,古詩詞教學在小學階段一直是一塊短板。近日,筆者觀摩了一次古詩詞專題教學比賽。兩位教師同時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漁歌子》。為了教學好古詩詞,執教者可謂想盡了辦法,制作精美的課件,搜集大量資料,有時以讀為主,有時又想象畫面。但總感覺沒有上出詩歌教學應該有的那種意境、那種韻味,引起了筆者對古詩詞教學的深入思考。
一、朗讀要得法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讀曾經是古代授課的主要形式。在歷史典籍和現代古裝劇中隨處可見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唱讀的身影。從聲律啟蒙到四書五經,哪一部不是要求學生背得滾瓜爛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更是被奉為成功的法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古詩詞學習的基本方法。
執教《漁歌子》,兩位教師都采用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但采用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樣。第一位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詩句,接著出示詩句指名試讀,提醒學生注意“飛”“肥”“歸”這三個韻腳,然后齊讀詩句。第二位教師在進行詩句朗讀時,側重方法指導。先出示詩句讓學生自讀、標節奏,然后出示帶有節奏的詩句讓學生誦讀,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停頓的技巧,不能簡單地停頓,要有藕斷絲連的感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古詩讀得抑揚頓挫,有模有樣。
學習方法對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小學生來說,既要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更要習得基本方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朗讀詩句而言,我們要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并內化為學生誦讀的技能,這才是提高詩句朗讀效率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像上例中的第一位教師從自讀,到指名讀,再到齊讀,可謂逐層推進,形式多樣,但收效甚微。學生經過三輪誦讀以后,雖然讀熟了,但沒有讀好。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讀不得法。而第二位教師采用標節奏的方法進行誦讀指導,效果明顯。學生習得了古詩詞停頓的基本方法,運用起來也就輕車熟路了。我們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習得學習古詩詞的基本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一條學習古詩詞的捷徑,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
二、說話要具體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口頭語言比書面語言起著更直接、更廣泛的交際作用。說話訓練,作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強化語言文字運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至關重要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從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以前教師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說”能力的訓練。有關調查顯示,許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落后于書面表達,這充分說明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是如此迫切和重要。
執教《漁歌子》,兩位教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說話訓練,要求學生說出詩句的主要內容。第一位教師要求學生畫出詩句中描寫的景物,然后說出這首詞所寫的景物。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東一句西一句,語言干癟,幾乎體會不到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第二位教師在要求學生說話時,借助填空的形式,出示一組填空題:( )的西塞山、()的白鷺、()的桃花、()的流水、()的鱖魚、()的箬笠、()的蓑衣、()的斜風、()的細雨。學生說得非常具體,不僅準確把握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了春天景色的特點。聽著學生的交流,我們眼前仿佛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水鄉春天風光圖。
由于古詩詞跳躍性較大,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具體準確地說出詩意往往成為學習的難點。許多教師采用學習前置的策略,從預習入手,引導學生借助資料自學古詩詞,嘗試把意思說具體,課上交流時適度完善。在交流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之間互相補充。在方法上引導學生直譯和意譯相結合,既注意詞義上的一一對應,又注意與整句詩乃至整首詩詞的意境相銜接。對一些理解上有難度的詞語,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教師作必要的講解,如“箬笠”“蓑衣”等。這樣就把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較好地結合起來。像上例中,教師借助填空的形式,把詩句的意思說得非常具體。通過說話訓練,學生對古詩詞的意思有了全面的了解,對整首詩詞的意境有了初步的把握,為深入理解古詩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想象要入境
想象是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古詩詞的內容年代久遠,遠離學生生活。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古詩詞,理解內容,許多教師采用了想象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邊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還原當時的情景。
執教《漁歌子》,兩位教師都十分重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第一位教師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詩句中畫出的九種景物想具體,說清楚。學生基本上是一個景物一個畫面。第二位教師在完成詩句意思填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春天的美景美在哪里。學生也基本上是一個詩句一個畫面。這兩位教師在想象畫面時都采用了順學而導的方式,尊重學生的解讀,鼓勵學生把景物想具體,但沒有考慮到整首詩的整體意境,導致大部分學生基本游離于意境之外。
就詩歌而言,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單個意象,像《漁歌子》中的桃花、漁翁。但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境才是目的。上述兩位教師之所以沒有把學生帶入到意境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意境的整體性。無論是單個景物,還是單個詩句,只有放在特定的意境之中,才能顯示出其應有的意味。學習古詩詞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這里的意境,不是詩中九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機融合,組成一個整體,讓一幅優美的水鄉春天風光圖整體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我們在學習古詩詞時,一定要借助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把學生帶入詩句所描繪的特定意境中。要從詩歌的整體意境出發,通過語言描述、音樂渲染、畫面呈現、視頻播放等多種方式,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完全融入其中,深入感悟作者的心境。
四、“開發”要聚焦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改革提出的目標。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積極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必須轉換角色,不能僅僅充當課程的實施者,也要主動地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要創造性地去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
在執教《漁歌子》時,兩位教師都有極強的課程資源開發意識。第一位教師在理解“不須歸”時補充了作者與白鷺飛走的傳說、好友顏真卿的評價,出示了作者哥哥張松齡寫的另一種《和答弟志和漁父歌》。第二位教師在學完詩句以后,出示了作者的相關資料,補充了作者的小故事。應該說,這些課程資源都和作者有關,也具有一定的開發與利用價值。
從以上兩位教師的做法中我們也發現,兩位教師一味追求內容新、數量多,造成資料的堆砌,反映出不少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方面出現的誤區。一方面片面追求標新立異,另一方面大搞名人聚首,凡是和課文相關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名人名篇,都一覽無余地呈現給學生,冠之以“幫助學生理解”的美名,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不反對進行必要的資源開發,因為這樣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語言積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幫助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時一定要注意聚焦,聚焦到詩歌的中心、作者的情感上來。有時候過多的資料反而干擾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像上例中,第一位教師補充的資料重復,第二位教師補充的資料基本與詩歌的中心無關??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課程資源開發的有效性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