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13:41: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讀落花生有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標理念、體現新教法,要堅持“八重”。
一、重朗讀。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二、重合作。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
三、重想象。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了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具體描寫,突出了“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則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力,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奇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重自悟。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教學《鸕鶿》一文:“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我讓學生對該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質疑。“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多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
六、重體驗。新課標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體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讓體驗全方位地進入開放的語文課堂,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師的傾心追求。
七、重辯論。將“辯論”這一形式納入課堂,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照亮心靈的沉睡區,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三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創新,敢于表達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不迎合別人,活現出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能夠明白是非,從而培養學生能言善辯和口語表達能力。如一教師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學生提出了“你想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成兩組,各自代表“蘋果”、“花生”,然后根據各自的觀點展開辯論。辯論分為三次:第一次說自己的好處;第二次講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談當前社會為什么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小臉漲得通紅,答辯精彩,氣氛熱烈,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激活童真、回歸自我、學做真人”的目的。
八、重讀寫。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又能促進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閱讀教學是學生心靈的對話,重在以情激情,情動而辭發。”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吸收文本中語言與精神營養的同時,富有靈性的奇思妙想就會即時產生。這種情況下,結合寫的訓練會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課文、提高智慧,在豐富和發展語言的同時提升精神生活。
關鍵詞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性;實現;
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隨意發揮、包辦代替,而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的一種啟發、誘導和指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應明確這樣的認識:“教師只是編導,學生才是演員。”“是教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但縱觀我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常有些教師以所謂的“滿堂問”代替“啟發式”,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教師把學生往預先設置的一個個“陷阱”里趕,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主導”,而是“主宰”。我們認為,要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真正實現“教為學服務”,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一、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
“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后提問,供大家學習研究。在問的內容上,可指導學生從課題上提問,從語句內容上提問,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上提問,從語言運用上提問,從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提問,從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提問……
二、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的《落花生》教學之所以打動人心,與其開放性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選擇做像蘋果那樣的人,還是做像落花生那樣的人并展開激烈的討論不無關系。孫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們傳遞了這樣的教學理念:閱讀課堂教學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在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行選擇”的新機制。如朗讀、復述、講析課文時,可適度地讓學生自行選擇:“你覺得哪一段最喜歡讀,讀給大家聽聽。”“復述課文的哪一部分你最有把握,說給大家聽聽”……讓學生選擇,不僅可以選擇自己行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選擇意愿:“你喜歡和誰來一起表演?”“你想和誰一起分角色朗讀課文?”“你想和誰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自然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中,去尋求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三、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
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教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語文課,書要讓學生自己讀熟,自己感悟;話要引導學生自己說完整、說明白;文要以讀促寫,使學生有感而發。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于嘗試到樂于嘗試到善于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索意識,提高了挫折意識,迸發了成功意識。如《最后的姿勢》課文講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譚千秋老師舍命救四個學生的感人故事。在整體上把握全文后,在品詞析句時,我出示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感悟:1.從第一自然段中“六點多起床”“早早地來到學校”,你看出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說一說)2.找出描寫地震發生時的樣子的幾句話(讓學生讀一讀)。3.地震來臨時,譚老師說的話“同學們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從老師的話中,你體會到他的內心想法是?(讓學生想一想)4.譚老師救學生時的一系列動作:“拉著”、“撐開”、“護住”,你能示范一下嗎?(讓學生做一做)。學生們在自主地探究之后,特別是在學著譚老師撐著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深深體悟到譚老師的這種大公無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
四、給予學生創造的天地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教師就要注重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和閱讀學習氛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展示自 己具有的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情緒,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關心、支持和賞識,讓學生深受老師的感染,使學生消除對閱讀的陌生感和對學習的恐懼感,讓學生原 本具有的閱讀欲望以極其自然和最佳的狀態流露出來。此外,教師要想方設法采用多種方式創設閱讀情境,如用明朗的語調講述生動、形象的故事,或者從幽默的情 節將學生引入閱讀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并使學生覺得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學生興趣盎然,對接下來的閱讀教學有一種 期待感,調動他們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
語言是一種工具,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即表情達意。欲使語文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愿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不論是教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擬或是教說明文或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
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熏陶,激勵思維的原則,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于字詞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激勵學生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只要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像導游一樣,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之處。
四、閱讀教學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
作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的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如一位教師講《落花生》一課,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于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五、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口語藝術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強調:教學語言“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學的基本手段是教師以自己活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即使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的時代,語文教學這一基本方式和特點也是不會改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永遠都是語言運用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