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4 07:33: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最后一頭戰象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象:亂花漸欲迷人眼
學習金字塔理論作為高效課堂的理論依據之一,的確很有必要學習,但有的學校把它當作圣旨一樣背誦、默寫,卻不太有必要。“討論式學習”即是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的“合作學習”。它只是眾多的學習方式之一,但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討論式學習,有時我們也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要每次都搞討論式學習。我們的班級本來就有學習小組,有小組長,有評比、有競爭的,并不是一定要“圍桌而坐”才叫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們要做的不是“依瓢畫葫蘆”或花樣百出,而應該實事求是,揚長避短,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把教師放下來”“把講臺讓給學生”等提法有些絕對,會誤導一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出來”,但為什么要“把教師放下來”呢?講臺是教師發聲的地方,也可以是學生發聲的地方,為什么要“讓”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并非課堂中的一對矛盾,他們是平等的,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而教師是這平等對話中的首席。
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一部分教師在學新模式的過程中東施效顰。筆者聽過三節公開課,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后學生上臺當小老師的教學模式,總體感覺是教學效率低,教學目標達成度低。
案例一:二年級上冊生字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后,一學生上臺當小老師了:“同學們,我教大家‘空’字。跟我讀:kōng,‘天空’的‘空’,空、空、空,天空、天空、天空。‘空’字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穴’,下面是‘工’。我還會組詞:太空、空間、空中。我還會造句:天空上有朵朵白云。”跟著陸續有學生上臺匯報,每一個匯報的學生教學每個生字都幾乎一個腔調,臺下的學生跟著讀得口干舌燥。
點評:漢語言文字的教學本來就應該美一點,有趣一點,特別是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更應該賦予人文的情愫。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首歌,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如果每一個生字都用同一個腔調去教學,美感和樂趣就會蕩然無存。如果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這樣的單調枯燥,學生很難建立起對母語的感情。
案例二: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一課時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后,一個小組集體上臺教生字,十三個生字不分難易全帶讀了一遍。(其實“詞”“頁”等字學生已經很熟悉,根本不用再教學。)然后教大家怎樣記住字形,不外乎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最后剩下一個“頁”字,一個小老師說:“同學們,‘頁’字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記住,請你們來幫忙。”這不是沒話找話嗎?結果生字教學這個環節花去了接近三十分鐘。
點評:中年級的閱讀教學承擔著句、段的訓練,各個環節的教學時間應該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劃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到哪里算哪里。兩個課時的教學如果變成了三個課時甚至四個課時,那絕對不是高效的教學。
案例三:六年級上冊《最后一頭戰象》第二課時教學。
小組按預習單的提示合作學習嘎羧臨終前四個感人場景后,其中兩個小組輪流上臺展示匯報。兩個小組的做法基本相同,都是先讀句子,談體會,再請其他小組質疑。筆者注意到,無論是臺上小老師談的體會還是臺下學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教師教學用書中的解讀,而且學生早在書上做好了批注,不同小組的學生就同一句話的批注基本一樣。這有兩種可能:其一因為是公開課,教師為了證明“學生也能當小老師”,為了展示新的教學模式,事前進行了演練;二是學生在預習時照著“教材解讀”一類的參考書把答案抄下來,匯報時就照著讀。
點評: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不應強求一致性的解讀。生本課堂應該盡量把預設隱藏起來,教師要多關注學情,并利用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即時的設計。否則,無論形式怎樣變,本質仍然一樣:教教案。
三節課的共同點都脫離實際,忽略學情,不是機械呆板就是虛假,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這不能怪學生,一個小學生,無論怎么培養,都是無法和受過專業訓練的、有豐富閱歷的教師相比的。只能怪我們教師理論儲備不足,盲目跟風,變成了老教法不敢用,新教法不管用。
出路:打鐵還需自身硬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的特點,在語文的課堂上,學生應該積累知識,掌握策略,學習表達,而不是當教師教學的二傳手,當教學參考書的搬運工。語文課程又具有人文性的特點,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分辨美丑善惡,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因此虛假和功利不可以進入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