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1 14:59: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示范家庭農場申報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導讀:家庭農場可分為種植型、養殖型和種養結合型3種,本文通過舉例說明3種類型農場的經營收益等情況,指出了家庭農場存在缺失融資平臺、雇工難、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社會服務體系等問題,因此要關注惠農政策、統籌安排、積極尋求技術支撐、學習優質農業技術、培養經營管理能力,從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營收益。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有種植型、養殖型和種養結合型3種類型。截至2015年6月,在咸寧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有213家,其中種植型68家、養殖型40家、種養結合型105家。為深入了解咸寧市當前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情況,根據不同類型共選取了3家具有代表性的農場進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快家庭農場的發展提出了幾點看法。
1 三家家庭農場基本情況介紹
1.1 種養結合型――魯強家庭農場
魯強家庭農場位于咸寧市咸安區向陽湖鎮斬關村7組,于2014年7月在工商部門注冊,注冊資金為390萬元。家庭農場主要負責人魯清明,現年47歲,初中文化,當地村民,有豐富的養殖經驗和種植經驗,從 2008年承包斬關村7組3.33 hm2水田開始,通過租賃和承包村民耕地等方式流轉土地,至今已達36.8 hm2,主要從事糧油、蔬菜、湘蓮、苗木種植及魚、雞的養殖。農場現有勞動力為魯清明夫妻及其兒子、兒媳,現有農機具5臺,其中水稻插秧機1臺、旋耕機2臺、收割機1臺、小型播種機1臺。
魯強家庭農場現有稻田14.67 hm2,主要種植模式為早稻+晚稻、中稻+油菜,水稻種植實現了機械化插播、收割,每667 m2年純收益約為500元。水產養殖面積6.67 hm2,養殖四大家魚,兼種湘蓮。林地面積6.67 hm2,內建蔬菜大棚1 hm2,種植樟樹苗5.67 hm2,苗高2.5 m以上,林下放養土雞3 000多只,土雞以每只100元的價格供應給賀勝橋雞湯館。荒山面積8.67 hm2,目前正在開發中。農場年總收益約為50萬元。
1.2 種植型――蘭芳家庭農場
蘭芳家庭農場位于咸寧市崇陽縣天城鎮浮橋村1組,于2014年6月在工商部門注冊,注冊資金為40萬元,2014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要負責人孫蘭芳,現年51歲,初中文化,當地村民,從2009年承包6.67 hm2地開始,逐漸擴大規模,現已有55.33 hm2水田,主要種植水稻和油菜,種植模式為早稻+晚稻、中稻+油菜。農場現有主要勞動力為孫蘭芳夫妻及其兒子、兒媳,現有農機具4臺、旋耕施肥播種一體機2臺、收割機2臺。
蘭芳家庭農場現有早晚稻面積約13.33 hm2,
早稻每667 m2產量400 kg以上,晚稻每667 m2產量450~500 kg。現種植中稻+油菜模式面積約42 hm2,中稻每667 m2產量在550 kg以上,油菜每667 m2產量150 kg左右。農場年總收益約40萬元。
1.3 養殖型――竹海家庭農場
竹海家庭農場位于咸寧市嘉魚縣官橋鎮朱砂村2組,于2014年8月注冊,注冊資金為100萬元,2014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要負責人方文才,現年55歲,高中學歷,50歲從司機轉行開始進行生豬養殖,現已形成年出欄量1 200頭的規模。農場現有家庭勞動力為方文才夫妻、兒子兒媳、妹妹。
竹海家庭農場年出欄量1 200余頭,存欄量500余頭,包括48頭種豬。按2015年上半年生豬平均銷售價格18元/kg,平均每頭豬長至150 kg出欄計算,農場2015年的總收益預計約70萬元。
2 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融資服務平臺
農業生產受自身性質影響,投資回報周期長、效益低、見效慢,家庭農場發展也是如此,農場主在經營前期或擴大規模時一次性投入比較集中,資金需求量大,資金匱乏往往成為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瓶頸。多數家庭農場實力不強,固定資產也不多,通過銀行貸款不僅手續麻煩,且要求農戶有一定的抵押物,而土地流轉合同和農戶宅基地不能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小額信貸則需要有公務員身份的擔保,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家庭農場通過金融部門獲得資金的需求,同時銀農信用信息的不對稱,嚴重影響了一些惠農貸款的發放。缺少銀行資金的支持,家庭農場資金的投入主要依靠農場自籌和民間借貸,發展較為緩慢,而民間借貸資金利率較高,不利于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
2.2 雇工問題
農業用工難、用工貴已成為當前農業生產中的普遍問題,在家庭農場的經營過程中,用工少則收益高,用工多則收益低。家庭農場雖然是規模經營,但是基于經營成本以及經營類型等因素的影響,咸寧市家庭農場尚未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遇到農忙時節,勞動力稀缺問題仍舊存在。通過和3家農場主深入交流,發現種植型和種養結合型在用工方面支出較多,現在農村勞動力短缺,且呈現老齡化趨勢,在農忙季節請工難且貴,據了解,男工大約150元/天,女工大約120元/天,還得提供中餐,因此要提高家庭農場的效益,關鍵要解決用工的問題。
2.3 農業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
家庭農場一般是由以前的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發展而來,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對于農業生產經營更多的是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他們所掌握的農業新知識以及新技術并不多,尚未達到專業水平,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不同的情況難以靈活變通,特別是如今天氣變化異常,遇到災害性天氣,不知如何提前預防或是采取措施進行災后自救。現在提倡較多的輕簡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都能有效地節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而農場主對于這些技術尚未完全了解和掌握,造成生產中人力物力的浪費,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農場效益。 2.4 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
盡管家庭農場的規模比傳統農戶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種子種苗供應、農資采購、農機作業、糧食烘干、農產品物流配送、農產品銷售等環節所需的專業化服務卻嚴重缺失。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缺乏專業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和銷售人才隊伍。家庭農場發展還缺少農業保險服務平臺,農業受氣候和市場波動影響大,養殖型家庭農場受市場波動影響更甚,而我國尚未建立系統和完備的農業保險體系,無法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因此急需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引導和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使家庭農場 “支出少”而“收入多”,達到節本增效的效果。
3 如何加快家庭農場的發展
家庭農場經營的最終目的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就家庭農場如何提高效益、加快自身的發展談幾點看法。
3.1 關注各項惠農政策,多渠道籌集家庭農場發展資金
要提高家庭農場的收益,必須解決家庭農場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對于家庭農場發展,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很好,當地政府也很支持,但是真正得到實惠的家庭農場并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民對政策不關注、不了解,好的政策出臺后,由于不了解不關注錯失了申報機會。近日,財政部公布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的通知,關于調整和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關政策的通知(國農辦[2015]52號),政策規定農業大戶也能申請項目,不再要求是獨立法人,取消了資產負債率、銀行信用等申報材料,鼓勵各省實行資金“先建后補”等政策。國家出臺這樣的政策,就是為了鼓勵農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積極申報項目。農場主要有申請項目的意愿,積極關注國家、省市的惠農政策,主動和當地農業管理部門聯系,在其幫助下完成項目的申報工作。例如魯強家庭農場在咸安區科技局的幫助下以《發展種、養、加一體化現代農業新模式示范》項目申請了2015年咸安區科技計劃項目,獲得2萬元項目經費。家庭農場應拓寬融資渠道,采取銀行貸款、財政補助、自籌資金,“三位一體”、貸補結合方式,吸引金融資金投入家庭農場的發展。
3.2 統籌安排,省力省工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日益減少,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節約農業用工成了提高家庭農場收益的關鍵。家庭農場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生產,節約了很大一部分農業用工,但是家庭農場的生產還未實現全面機械化運作,在當前的形勢下,農業用工不可或缺。農場主如何統籌安排,達到省力省工、節約開支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在如何減少用工的問題上,農場主魯清明有他自己的經驗和方法。例如在安排水稻直播的時候,他會事先看天氣預報,確定哪天請工,之前他會安排他兒子把地整好,下好底肥,把一些細碎的準備工作都做好,直播那天農工們一次性把種子播完,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力,避免了因天氣原因或準備工作不到位而導致窩工、誤工等現象。
3.3 積極尋求農業技術服務支持,學習優質高效省力化農業技術
與傳統的農戶經營相比,家庭農場主自身素質要求大大提高,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種植養殖專業技術,熟練掌握并運用現代農業機械,還要擁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這就要求家庭農場主必須不斷學習,積極參加農業相關單位組織的培訓班,如陽光工程培訓等,通過學習掌握優質高效省力化農業技術以及農場經營管理知識,還要積極與當地農業相關部門的專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獲得農業技術服務支撐。
3.4 培養農場主經營管理能力
家庭農場相當于一個小型化的企業,家庭農場主也應具備農場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農場的品牌意識、農產品精品意識、市場意識、帶動意識,要成為能生產、懂業務、會經營、有技術的職業農民。特別是農產品的營銷能力,家庭農場宜采取產銷對接方式,與超市、企業、學校、餐飲集團等對接,拓展家庭農場產品營銷渠道,建立家庭農場城市直銷店,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如微信銷售平臺等。如魯強家庭農場計劃在咸寧市區開直銷店,跳過中間流通渠道,直接讓城市居民用上“無公害、新鮮、優質、有營養”的放心農產品。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工作管理,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及《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意見》(農經發〔2011〕3號),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依托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各類農業園區,注重培育龍頭企業集群,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集成集約要素資源,拓展產業鏈條,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打造區域優勢品牌,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第三條 建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按照創新、提升、優化、拓展的總體要求,堅持機制創新、增強帶動能力,堅持耕地保護、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部省共建、以縣為主。
第四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申報、評審、認定、考核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五條 各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應當將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扶持政策,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保障示范基地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章 職責與分工
第六條 農業部負責提出建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意見,制訂認定管理辦法。省級農業產業化部門負責指導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建設,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具體管理考核辦法。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落實示范基地建設任務。
第七條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負責指導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主要職責是:
(一) 提出建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意見;
(二) 制定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
(三) 負責組織示范基地申報、評選和公示等工作;
(四) 對示范基地運行情況進行考核和工作指導;
(五) 研究扶持示范基地的政策措施。
農業產業化專家庫的專家負責對示范基地認定和運行情況進行評估、考核,提出審核意見。
第八條 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的職責:
(一) 組織開展本省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篩選、審核、推薦和申報工作;
(二) 對本省示范基地運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管;
(三) 對本省示范基地建設與發展進行指導與支持;
(四) 協調解決與示范基地建設發展有關重大問題。
第三章 申報與認定
第九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申報,具體條件是:
(一) 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農產品加工或物流園區。園區有管委會等專門的管理部門,建設主體清晰,內部規章制度健全,組織管理、經營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比較完善,運行2年以上,經營狀況良好。
(二) 龍頭企業集群集聚。園區集聚了1家(含)以上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家(含)以上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超過15家。東、中、西部地區示范基地內龍頭企業總體年銷售收入分別達到40億元、30億元、20億元以上。
(三) 規劃編制科學合理。示范基地有經當地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建設規劃或建設方案,且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和農業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縣(市、區)人民政府出臺了支持園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有財政專項扶持資金。
(四) 農業組織化程度高,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園區及園區內龍頭企業能有效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或一村一品示范村,帶動農戶范圍廣、數量大,利益聯結關系比較緊密。園區內龍頭企業原料訂單采購比例超過50%,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
(五) 產業鏈條完整,加工轉化增值能力較強。有與園區相配套的高標準原料基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程度比較高,倉儲、包裝、運輸等產業配套發展。農產品加工轉化比重大,產品附加值高,園區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原料采購額之比超過2:1。科技創新能力較強。
(六) 農產品品牌發展基礎較好。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或農產品地理標識登記產品數量多,基地內企業產品獲得省級以上各類品牌認證,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七) 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建成。園區主管部門或當地科研、質檢等行業主管部門自建或依托龍頭企業,建設了技術創新、質量檢測、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務平臺不少于1個,為園區內各類經營主體提供便捷優惠的公共服務。
(八) 促進新型城鎮化作用較為明顯。園區所在縣(市、區)或鄉鎮(針對在一個鄉鎮行政區域范圍內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城鎮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帶動當地形成支柱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向園區所在城鎮集聚,推動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完善,加速了城鄉統籌發展步伐。
第十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申報程序:示范基地由現有園區提出書面申請,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后擇優向農業部推薦。
第十一條 申報材料主要包括:
(一) 園區申報材料,主要包括園區概況、經濟運行現狀、基地建設情況、帶動農民增收情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情況、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情況、帶動城鎮化發展情況,以及具體申報理由;
(二) 縣(市、區)人民政府申報文件;
(三) 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的意見和推薦文件;
(四) 園區成立的相關文件或當地政府開具的所申報示范基地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劃定區域內集聚發展的證明材料;
(五) 示范基地建設規劃或建設方案等證明材料。
第十二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認定程序:
(一)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對各地申報的示范基地材料進行初審;
(二)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從農業產業化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申報材料進行評估,提出評審意見;
(三)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根據專家評審意見提出初步名單,報部領導審定,并經公示無異議后,由農業部發文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第四章 管理與監督
第十三條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和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負責對示范基地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考察和日常監督管理。
第十四條 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運行一年以上,每年第一季度向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和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報告運行情況,包括主導產業發展、龍頭企業效益、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品牌建設、帶動基地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等情況。
第十五條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適時組織專家對示范基地進行考評,對于考評優秀的,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表揚或獎勵。加大對優秀示范基地的宣傳力度,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指導意見。
第十六條 每四年對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進行動態監測,對主要指標不符合標準的園區,取消“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稱號。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七條 申報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的有關材料必須客觀真實。如果存在舞弊行為,一經查實,已經認定的示范基地取消其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資格,未經認定的取消其申報資格。
第十八條 對在申報、認定、考評工作中存在行為的人員,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有關黨紀政紀規定予以嚴肅查處。
第十九條 省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可根據本辦法,制定本省具體的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