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法學核心論文

法學核心論文

時間:2022-06-15 17:11:0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法學核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法學核心論文

第1篇

—論文的結構分類總結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推薦參考書:

梁慧星:《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陳瑞華:《法學論文寫作與資料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劉國濤:《法學論文寫作指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楊玉圣等:《學術規范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劉南平:《法學博士論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論我國法學研究之流弊》,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1期。

一、寫作論文的步驟

1、初步限定研究領域

2、資料檢索、處理及文獻綜述

3、確定選題或修改甚至否定選題

4、構思、完善寫作大綱

5、補充資料

6、確定研究方法

7、寫作初稿

8、反復修改

9、定稿

10、答辯或者參加研討

二、論文的資料檢索與文獻綜述

1、基本窮盡資料的限度:中國大陸公開發表、出版的相關重要資料。

2、基本窮盡哪些資料:

譯著、著作及高水平教材

譯文、論文(核心期刊、論文集論文、學位論文)

法律政策文件

案例

網絡文獻(注:官方網站文獻為妥)

——ex:中國知網、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臺灣月旦法學知識庫法學期刊總覽等。

3、文獻綜述的意義

是學術創新的前提

是表征論文的學術價值。沒有文獻綜述,常常無從判斷論文創新何在。

4、文獻綜述出現在什么地方

論文的引言必須反映文獻綜述的結果。

5、文獻綜述的基本要求

論文的引言反映文獻綜述的結果要簡練、準確、客觀、實在。

三、論文的“皮囊”—注釋

1、注釋的功能:

證明證據的可靠性,增加論證的可信度

界分學術產權,表示尊重前賢

便于同行進一步查證相關資料從事本領域的研究

便于同行對作者進行監督

2、論文注釋的“九性”

真實性——不能存在偽注。(也不能別人的注釋直接粘過來)

準確性——引用的文獻資料信息要準確,需仔細核對

完整性——引用的文獻資料信息要完整全面(注:期刊要標頁碼,網絡文獻要標作者、文件名、網頁、最后訪問時間等)

相關性——引用的文獻資料要與論證的需要貼切,以必要性為限度

原始性——盡量引用首次提出該觀點的作者的作品文獻,盡量引用該作者發表該觀點的原始或最高水平文獻

學術性——盡量使用有學術價值的文獻資料

盡量公開性——使用未公開的資料要經過作者同意

規范性——文獻資料標注符合學術規范,特別注意全文引注形式必須自始統一

篩選性——不直接引用或轉引不合乎以上要求的文獻

3、注意區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 (轉引)

Ex:Steven ......轉引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頁

4、注意區別原引與參見

原引是指直接引用別人說的話,用“”標注,把別人的說的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的,在底下注釋時要寫上“參見”二字。

5、大段引用的經典或重要文獻原文,以變體并空行與主出區分,但不叫“”

6、如何使用析出文獻

Ex:我們不能僅僅認為集團公益訴訟“只是一種......重要影響。”[1]

[1]H.蓋茨:“公共利益訴訟的比較法鳥瞰”,載[意]莫諾.卡佩萊蒂編:《福利國家與接近正義》,劉俊祥、羅國忠、肖云樞、王建輝譯,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97頁。

7、說明注釋

說明注釋是對主題及引用注釋(含作者和他人觀點)加以補充、解釋、說明的注釋。

Ex:一些案情介紹、法律條文均可放入說明注釋中;

感謝對你的研究有啟發和幫助的人。

8、論文引用注釋和參考文獻的關系

任選其一型

互補型——有參考文獻的存在,注釋信息可簡略

并列型——學位論文

四、參考文獻

1、參考文獻的分類

按語言

按載體:書籍,期刊,報紙,網絡,內部等

按性質:著作、教材,論文(期刊、論文集、學位),法律匯編(或法律文件),案例集,工具書,其他。

2、參考文獻的其他規范

每一分類內部文獻如何排序

信息完整(但一般沒有頁碼)

形式統一

國家名字用[ ]括起來,臺灣用()括

外國作者用全稱

Pp.16-18

五、論文標題

1、論文標題以能凸顯論文命題為好。

Ex:勞動法:勞動者權利義務融合之法 **(一般好)

勞動法的一個重要屬性 *(不好)

論廣告代言人的法律責任(只能凸顯論文的研究領域,未凸顯命題)

2、論文標題應簡練

論文的主標題及其副標題各自不超過20個漢字

論文的分標題及其副標題應盡量凝練

3、論文的主標題及其副標題一般不使用陳述句或疑問句

4、標題中的標點符號

不用 , 。 ? ! 等,但使用 、 “” :

5、主標題和分標題均可根據需要配以副標題

副標題的功能是交代、廓定:

六、內容提要的要求

要概括論文的基本觀點或研究方法,而不是概括論文結構或重復論文的結論(學位論文除外)

核心期刊的論文:200—300字,以第三人稱寫

學位論文內容提要一般1000字左右

七、關鍵詞要求

通常3-5個,一般化的詞不作為關鍵詞如依法治國,要具有高度凝練論文觀點或重要論據的顯著特征。

研究視角 研究素材 研究方法 研究范圍 研究意義

八、論文的引言

論文引言的內容——交代研究對象并限定語境

交代研究對象:可以是一經濟社會現象、法律制度或理論學說限定語境:在此界定基本概念(也可以在主文界定)

——闡述研究意義:制度意義、學術意義

——交代研究命題及目標

目標是指提出預計可解決的問題或研究可以達到的效果還有,交代本研究對所在或相關領域學術可能產生的貢獻

九、正論

1、避免教材式寫法

2、觀點集中明確、論據嚴謹有力、論證充分深入

3、結構緊密的推理論證

4、學術論文切忌輕狂自大、不證自得

5、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十、結論(短,針對命題得出結論)

1、應確切、真實

2、結論是論證的自然結果,是通過論證推理能被證明的論點

3、結論不可牽強附會,通過論證推理不能被證明的論點,不能作為結論

4、盡量不要用“結語”

可以在結論之后寫余論——余論是本文未加以論證,但本人有可能引發他人研究領域或命題。

政治禁忌 :臺灣法律用“”

第2篇

據長江日報報道 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248萬篇,而背有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沈陽昨日向本報披露,濫下論文指示,導致了與非法學術期刊等種種亂象。

沈陽和他的團隊開展了3年多的與非法學術期刊專題研究。昨日,他拿出其中一組數據我國現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權威期刊約9468種;查詢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可知,我國國內2008年發表于期刊和學術會議的論文約有248萬篇。

另一組數據是我國每年有100萬高校教師、約100萬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超過30萬科學研究人員、500萬以上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國企工程技術人員、70萬農業技術人員、360萬以上衛生行業技術人員有需求,合計超過1180萬人。

排除部分人員非每年必須發表因素,每年仍有數百萬人有發表需求,卻注定沒有機會。這數百萬人中,相當比例迫于畢業、評職稱期限臨近,具有剛性的需求,只能求助于網上或網下的市場和非法學術期刊解決。

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內,我國已經形成產業,2009年規模達10億元。

據沈陽介紹,用反剽竊軟件查詢,2007年的樣本數據中,72%的論文是全文抄襲,24%的論文為部分抄襲,只有4%的論文不存在抄襲。

第3篇

關鍵詞 司法考試 法學專業 綜合改革

1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內容

一般來說,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內容包括教學團隊建設,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踐教學改革,教學管理改革等方面。其中教學團隊建設主要以本校本學科優秀教師為帶頭人,圍繞專業核心課程,建設一支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改革目標明確,年齡學歷職稱層次結構合理,賦有改革、創新意識的優秀教學團隊。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要瞄準學科發展最前沿,借鑒國內外相關課程改革成果,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充分合理利用優質資源。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要改進教學方式,依托網絡信息優勢,充分利用網絡優勢資源,不斷完善教學手段,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按照學校“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廣泛開展案例式、診斷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及推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突出創新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實踐教學改革要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自選性、協作性實踐,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教學管理改革要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建立健全嚴格的教學管理機制。

2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方法建設

2.1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構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圍繞教學方式方法,依托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廣泛開展案例式、社會實踐式、診斷式、模擬法庭式、現場觀摩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專業實習式、科研創新式及推進翻轉課堂等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創新教育手段,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式學習、實踐式學習、研究式學習、參與式學習等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了解、感受、理解、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能力,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創新意識。使同學們在掌握國家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全面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民族地區的習慣、習慣法及宗教活動,有利于民族地方社會糾紛的解決,實現各民族的和諧。

2.2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教師通過自己的課題研究與實踐,把最新課題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知識與素材,增強課堂教學說服力與活力,更能更好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自主參與課題研究。通過學生自己申報三下鄉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參與老師科研課題等方式,鼓勵學生早做課題申報與研究,早進教師課題研究團隊,早進實踐實訓基地,爭取讓學生有條件在大二期間參與科研活動和法律實務工作。通過主持參與科研活動和實踐,提高學生思辯、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關心關注社會,增強學生責任感使命感,實現科研、實踐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2.3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

司法考試改革背景下根據課程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考試考核方式。探索以能力考核為主的多元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突出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潛力的評價,建立科學、多樣化的學業指導和考核評價體系。根據不同課程特點與大綱的要求,不同的層次及班級,合理選擇考試考核方式,采取筆試、口試、課程論文、課程討論答辯、課程操作與設計、知識競賽等考核方式,變一次終結性考試為全程性考核,變記憶模仿能力的考核為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核。通過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學生讀書論壇、演講比賽、教學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法學專業綜合改革實踐教學建設

3.1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健全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健全實踐課程教學體系,首先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實踐課程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組建實踐教學團隊。其次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積極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提升模擬法庭的實踐能力與水平。再次,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及各類科研活動,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培養創新精神,通過項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參入科研與實踐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第四,加強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建設,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完善模擬法庭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按照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進行建設,使其成為我校實踐教學的典范。最后注重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注重現實法律現象剖析,提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法律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3.2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加強與實習單位聯系和溝通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強與實踐單位法院、檢察院的聯系和合作,本專業在建設好、用好現有的實踐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建立更多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建立健全實習環節的教育管理和考核機制。通過與實習單位的聯系和溝通,建立持久互贏互惠的協作關系。

4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管理建設

專業綜合改革是包含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等環節的改革,這些環節的改革必然會對原有的教學管理提出一系列挑戰。如不同教學方式穿插使用,可能要求教室和課時分配頻繁變更;實踐課程應建立什么樣的考核和評價制度才能與理課成績匹配;實踐課程尤其是校外實踐環節如何加強過程監管;改革“填鴨式”教學模式客觀上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通過什么樣的機制才可以推動這一改革;現有教師大多缺乏實務經歷,在科研主導型的評價機制下,如何培養出更多“雙師型”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和實踐的工作量如何核定,才能既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又與課堂教學工作量平衡;校外合作單位在合作過程中明顯存在權利義務不平衡的問題,如何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在改革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我們將更新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尤其是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要適應改革的要求,提高與實務部門合作的能力,形成既嚴謹又靈活、務實、有較強服務意識的教學管理體系。因此,要從改革教學管理辦法、修訂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推進以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師業績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5法學專業綜合改革教學質量監控建設

5.1完善和實施專業質量標準

法學專業在成立之初就重視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學管理體制,遵循“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精神,本專業配合學校教學管理規定和院級教學質量管理監督體系,積極貫徹實施專業質量標準。首先貫徹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包括《領導跟蹤聽課制度》、《教學實驗管理條例》、《學院考試工作管理規定》、《學院閱卷工作管理規定》和《學院畢業論文管理規定》等管理細則。其次,在學院本科質量檢查小組領導下,對教學各個環節實施監控。如抽查教師教案、深入課堂聽課、聽取學生座談、抽查學生作業、抽查畢業論文質量、抽查試卷命題、閱卷和評分的情況、評選年度教學質量優秀獎教師。再次,要重視教風建設,采取切實措施鼓勵教學優秀的教師,調動教師教學參與的積極性。

5.2建立健全組織機制

法學專業早期就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機制,除了學校教務處和校教學督導員對法學教學質量的監控外,學院、系教學質量監控小組不定期對本專業教學情況進行抽查。學生方面,在學生當中聘請專業學生信息員,隨時將學生對教師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向系反映;另外,法學專業每學期都召開學生教學座談會,學院領導和系主任分別組織召開,會后將學生意見匯總并向全系老師反饋。

5.3建立系統、規范、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5.3.1課堂監控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為了有效實施教學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質量問題,制定多級(校、院、系)聽課制度,構建專業質量監控體系。認真執行教學多級聽課制度,基本完善所有教學環節監督管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建立教學質量考評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考評。通過動員廣大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態度、講授方法和教學效果等做出量化考評,考評結果與優課優酬年終總評掛鉤。

5.3.2畢業論文監控

對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按照指導教師提示題目范圍,學生結合社會實踐自主選題。本系要求畢業論文選題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聯系實際,針對熱點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并能訓練綜合能力。在畢業論文程序上嚴格按照學校和學院的要求,在畢業論文選題之前,每位指導老師都發放一份畢業論文選題要求和時間安排。在開題完畢后,由系主任負責檢查任務書和開題報告;答辯階段,由系領導隨機抽查答辯小組答辯情況;答辯完成后,合格論文按要求裝袋,由教學秘書入教學資料庫,以保證各個環節達到《塔里木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工作條例》要求。

5.3.3卷監控

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核心能力;專業能力

大學生核心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適用于各種職業,伴隨職業生涯始終。為了做好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工作,本文面向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需求,圍繞“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研究主線,主要解決“為什么”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學生核心能力內涵“是什么”,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怎么辦”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為什么”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高校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是高等院校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畢業后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依憑。

1.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從培養目標看,國家部委為高校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提出了明確的培養指標。根據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就業為導向頒布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1這7種能力標準的提出,為高等院校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確立了一個主要參考指標。從培養內容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確定了學生核心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具置。根據人力資源管理一般理論,職業能力從適用范圍上分為核心能力和專業能力;二者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無論學生學習任何專業,一旦具備了核心能力,其專業能力都會得到更好的展現。但是,如果學生所學專業不同、所從事職業不同,那么,學生對于上述核心能力的需求也自然會不同。

2.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是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重要舉措。從人才需求情況來看,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高校所培養人才的與人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核心能力,有數據顯示,81.8%的大學生認為“就找工作而言,溝通能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90%的大學生期待所在高校開設“學習溝通交往”課程,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

從高校人才培養情況看,學生核心能力培養還存在著“短缺”現象。由于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周期長、課堂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專業教師隊伍更擅長專業能力培養等問題,通過課內教學方式短期內尚且無法有效完成學生核心能力培養任務,學生核心能力培養工作需求迫切。

二、學生核心能力內涵“是什么”

不容置疑,《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可以作為思考學生核心能力的主要參考指標;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籠統而抽象地進行上述7種核心能力的相關研究,而應當以用人單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專業能力為依托,具體思考學生核心能力問題。

1. 學生核心能力包括掌握專業知識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由于核心能力與專業能力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我們應該以是否促進專業能力作為思考核心能力內涵的出發點。一般而言,學生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兩個方面,因而,學生核心能力可以概括為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考慮到各個專業的相互差異性,我們研究學生核心能力只能從某一專業角度出發,才更有具體性和針對性。基于這一原因,本文以法學專業學生為例,在深入破解上述7種職業核心能力具體內涵和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針對用人單位的一般需求,以及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情況,確定了4種用于掌握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和4種用于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

2. 掌握專業知識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的具體內涵。一方面,掌握法學專業知識的核心能力包括知識記憶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調研能力等4種能力,這是對《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中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的具體破解。具備知識記憶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于法學理論、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具體掌握;具備閱讀理解能力,有助于對于法律知識、證據事實的準確把握;具備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更好地掌握演繹、歸納等邏輯技巧,具備社會調研能力,有助于證據材料的收集,增強對于客觀事實和社會現實的了解。

另一方面,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核心能力包括書面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這是對《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中的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破解。具備書面寫作能力,有助于運用法學知識撰寫法庭書狀和法學論文;具備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運用法學知識完成法庭辯論、法律咨詢等工作;具備人際溝通能力有助于促進證據收集、法庭詢問等的順利開展;具備職業道德修養是依法辦案、誠實守信的必要條件。

三、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怎么辦”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一般途徑,但是,考慮到課外活動便于靈活調整的方式,以及課外活動能夠與課內教學有機結合的原因,本文從學生工作主動思考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入手,具體探索并開展了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活動。

(一)學生文化活動

主要針對課堂教學所存在的教學方式限制和教師水平參差的問題,通過課外學術活動方式,提高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增強學術視野和文化素質。

1.“影視沙龍”。堅持“賞析影視經典,洞悉百味人生”的指導原則,指導學生成立“影視沙龍”學生社團,每月播放一部經典藝術影片,邀請專業教師進行具體指導。

2.“人文講壇”。堅持“領略大師風采,開闊學術視野”的指導原則,由“人文講壇”學生社團每年邀請20位左右國內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座,學生提前閱讀相關學術文章,現場聆聽專題講座并進行學術交流。

3.“讀書會。堅持“精讀學術經典,增進學術能力”的原則,每月邀請專業教師為學生指定閱讀書目,學生閱讀后按照主報告、主評論和其他報告人的形式進行專題報告,其他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指導教師進行專業點評。

(二)學生科創活動

主要針對既有實習實踐環節觀察較多而參與較少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通過參加科創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1.“初級賽事”。在大一年級開展“應用文寫作大賽”和“求真調研”競賽,普遍提高學生的社會調研和論文撰寫能力。

2.“中級賽事”。在大二年級開展“模擬法庭”競賽,提高學生法學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

3.“高級賽事”。大三、大四年級開展提高型的科創活動,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訓練并檢驗學生掌握并運用法學專業知識的能力。

(三)職業資格考試

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擇業、就業和職業能力。

1.“分層設計”。大二年級參加“人力資源師”考試,大三年級選擇參加 “心理咨詢師”考試,大四年級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能力。

2.“激勵引導”。分析用人單位需求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強調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作用,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做好選擇和安排;對通過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予以獎勵,鼓勵學生認真備考。

3.“學業指導”。建議學生參加專門培訓機構培訓,邀請學院專業教師組織專題講座,邀請已通過上述考試的高分學生進行經驗介紹,做好復習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試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0.

[2]陳宇.國家技能振興戰略[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9,(2).

第5篇

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一門強調方法性、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社會調查已經成為了法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常規的課程。然而作為熱門實踐課程的社會調查,其教學效果卻日益受到法學教育專家的批評,乃至法科學生的抵制。筆者希望借本校啟動“三學期制”模式的改革契機,結合本人多年社會調查、法律辯論等實踐教學經驗,探索出有益于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具體方法,促進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系統化、高效化。

一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

關于社會調查課程之于現代法學教育的意義,專家學者已經達成一致,其研究成果也已浩如煙海,本文不再贅述。然而鮮有學者從實踐教學的整體出發,研究在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這一系統中,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法學實踐課程的關系。

目前,各大高校法學本科專業的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法律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其課程設置基本如下:第二學期法律見習,第三學期法律辯論,第四學期社會調查,第五學期學年論文,第七學期畢業實習,第八學期畢業論文。從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來看,社會調查屬于中間環節,從法律人職業技能培養的邏輯來看,社會調查屬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

法律見習的教學內容是觀摩法院、檢察院、律所等機構核心業務的實際運行流程,教學目標是讓接受多年基礎知識教育的大一新生,對法學職業執業情況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大學生跳出僵化的書本知識和單一的課堂環境,逐步適應系統化、科學化的專業素養教育,調整心態面對學校與社會的對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大,趣味性比較強。

法律辯論的教學內容是選擇法學各專門學科領域中有爭議的熱點專題,讓學生自愿結組形成正反兩方,并就各方主要觀點展開對辯。該課程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法學前沿知識的涉獵與研究,培養學生的法學專業思維能力和論辯能力。

社會調查正是在法律辯論課程成果——較扎實的基礎知識與邏輯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彌補法律辯論課程的不足,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實踐技能。

大學學習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中學灌輸式的教學,學生的思考固定在單向、被動模式中——老師教習知識點,老師提問,根據老師講的知識點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而不進行主動的、拓展式的思考。與其說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偏低,不如說學生缺乏發現問題,問個“為什么?”的思維邏輯。不懂而且不知道需要進行發散思維.觀察社會現象,探討其發生原因,從而做出獨立的判斷,因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

所以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緊密結合社會調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與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從紛繁復雜的法律現象、社會現實與歷史文獻中總結出、抽象出問題——即調查選題,并設計出合適的調查方法,整理、分析搜集的資料,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從而有效地銜接好法律辯論課程,并為學年論文選題的確定、書寫打好基礎。

而學年論文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為進一步進行專業學習、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創造條件,理所當然地是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前提與基礎。

綜上所述,社會調查是法學本科系統性實踐技能培養最關鍵的一環,既是法律辯論效果的鞏固,又是保證學年論文實踐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

二 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本人從事多年的法學實踐教學工作,擔任社會見習、法律辯論、社會調查、專業實習的課程教學,以及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的指導。基于對實踐教學過程與效果的評估,本人認為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社會調查的概念、主要內容、基本方法等理論知識蜻蜒點水、淺嘗輒止,而實際操作更是盲目、混亂,完全偏離了系統化、科學化、明確化的要求。下文從三個角度出發,分析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一)課程未受到充分重視,課程安排不合理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法學教育以來,作為熱門學科的法學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開遍國內各大高校。很難想象僅僅30多年的時間,法學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從理論教學到實踐訓練——已經發展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很顯然,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探索出既穩定又符合本校特征的培養模式,仍然停留在對其他學校的模仿上,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案與環節的設計,基本上都處于模仿甚至照搬的階段,這從各個學校法學人才培養方案上就可以一窺一二。

1 沒有形成體系,缺少配套課程

與法律辯論一樣,社會調查是法律人職業技能培訓的重點,也是法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集中性實踐教學的基本課程與重要環節。然后二者受重視的程度顯然不同,以本校近5年不同版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為了保證法律辯論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培養方案中不僅配套了理論課程——法律辯論技巧,1.5個學分,24學時;而且還設置了模擬審判1和模擬審判2這兩門課程來鞏固和強化教學效果。

然而社會調查沒有設置與其相對應的理論課程,來指導社會調查的實踐過程,更沒有強化其效果、鞏固其成果的實踐教學課程與之配套。

2 學分學時太少,指導教師任務重

如果將法律辯論課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其學分達到了6.5個學分,其學時量達到了104個。而社會調查僅僅1個學分,16學時,只及法律辯論的15.3%。在這少得可憐的課時里,指導老師必須擠出時間闡述清楚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知識,并指導幾十個學生,分成十幾個組,完成整個社會調查的全部過程。很顯然學時遠遠不夠,而一個課程指導老師的安排就將社會調查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 一周時間完成,時間跨度太短

根據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的教學一般都是安排在學期中間的一周來時間集中完成。然而稍微研究社會調查課程,就不難分析出,社會調查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很難在一周內就完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資料整理過程。所以這種一周集中上課的方法只能使每一調查環節都敷衍了事。

(二)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強,實踐課程聯系不緊密

如前文所述,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設置并不完善,實踐教學系統化不夠,實踐課程之間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各自孤立,聯系不緊密,這就使實踐教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實踐教學是一個整體,應當系統化統籌,并注重每一個環節的銜接,尤其是社會調查課程,在沒有理論課程配套的理論教學和強化效果的其他實踐課程而課時量又嚴重偏少的情況下,再失去跟其他實踐課程的緊密聯系,其教學效果再次降低。

按照法學實踐教學培養的邏輯,實踐課程的安排應當層層遞進,并且貫穿整個大學四年,根據實踐教學環節的特征和規律,結合法律人實踐技能培養目標,其課程設置的邏輯順序應當為上文所述。然而根據本校法學專業最新版的人才培養目標,法律辯論和社會調查同時設置在了第三學期,上課時間安排在接連的2周。前文提過,社會調查是法律辯論的鞏固與提升,需要在吸收和總結法律辯論課程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社會調查的教學。而毫無喘息機會的課程設計,必將使2門課程的學習都受到影響。

另外,根據慣例,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就使得指導老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效果,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地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但是社會調查指導老師只有1人,并沒有與其相鄰的實踐課程進行導師對接,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資源匱乏,支撐力不夠

每年都有學生結合本校校級活動(比如暑期三下鄉活動),或者暑期社團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并完成社會調查報告,反觀法學專業化社會調查課程中,卻鮮有滿意的社會調查活動與優秀的調查報告。根據對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情況的分析,除了上文提及的兩個原因外,還在于資源的匱乏,沒有支撐力,導致學生積極性不夠,社會調查不能很好地開展。

另外,人員的不足也是直接導致了資源的匱乏,如果以學年論文的模式,由一個指導老師帶3—4名學生,那么可以利用指導老師的課題經費來解決一部分資金的問題,否則,以一名教師之力,是難以解決社會調查的資金短缺問題的。

三 “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探索

(一)“三學期制”模式的基本內容

為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我校自今年九月份開始正式實施“三學期制”模式。基本內容如下:

1 “三學期制”模式的學期劃分

我校現在實行的是二學期的學期制模式,即秋季學期(20周)+寒假(5周)+春季學期(20周)+暑假(7周)。實行“三學期制”后,學期制模式改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即夏季學期(4周)+秋季學期(18周)+寒假(約5周)+春季學期(18周)+暑假(約7周),總教學周數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時間基本維持不變。

2 “三學期制”模式的教學安排

實施“三學期制”條件下,各專業(年級)的理論教學主要安排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可安排在夏季學期。學校還將利用夏季學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區開設的輔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

3 “三學期制”模式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加大對實習實訓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和機制保障,建立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教學單位合作與聯動的機制,共同推進復合型、實踐型的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制度規范,建設一批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的基地。加大改善實驗室建設條件的力度,加強實驗室管理的制度建設,以保障學生夏季學期集中訓練和暑期科研的順利開展。

通過對“三學期制”基本內容的分析,這種獨立出專門的實踐學期的創新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進一步完善課堂、實驗、實踐等主要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動開放性辦學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三學期制”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從事創新性實驗和學術研究、進行教學實習和就業實習,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短學期的設置,使教學工作的安排更具靈活性。

(二)“三學期制”模式下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路徑

1 強化重視程度,合理設置課程

充分認識社會調查在法學本科系統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并合理設置社會調查課程,是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沒有合理的課程設計,所有教學效果與改革,都是空淡。

(1)增加配套的理論教學課程與相應的實踐課程

在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理論課程社會調查方法,與實踐操作課程社會調查相輔相成,配套完成社會調查的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是文科學生必備的學習和研究的工具性知識和能力。開設該課程,通過系統、全面地介紹社會調查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在掌握現代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逐漸樹立起認真、合作、嚴謹、求實等與社會調查有關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他們從事社會調查研究必須尊重科學的思想方法,為社會調查的具體操作與實踐,提供系統完善的理論指導,實現教學效果與目標。

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宜安排1個學分,16課時,與社會調查實踐課程1學分、16課時相對應,形成2個學分、32課時的學分學時量,既沒有超過法學本科主干核心課程的學分課時量,過分拔高社會調查課程的地位,也沒有過分低于普通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課時,從而提高對社會調查課程的重視。

(2)適當增加指導教師的數量

盡量增加指導老師的數量,一方面降低實踐課程教師的工作量,有利于老師全面、細致與系統地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指導老師跟進社會調查的每個環節,及時調整工作方向,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社會調查活動,提高調查研究的成效。

(3)拉長社會調查實踐的時間跨度

“三學期制”模式將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綜合試驗等實踐教學環節都統一安排到夏季學期,共4周19天,大大拉長了社會調查課程的時間跨度。社會調查活動的指導老師可以有計劃、有步驟、科學地設計整個調查活動:5個工作日確定選題(包括預選與討論修正),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包括調查方法的選取與實際調查),4個工作日進行資料的分析和整理,5個工作日完成調查報告的撰寫。從而從時間上保障社會調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順利開展。

2 系統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課程聯系的緊密度

強化法學本科集中實踐課程的系統化程度,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科學地職業化實踐技能培訓的整體,使實踐教學環節每一單獨課程效果的簡單相加,轉為彼此協調運轉,相輔相成地實現法學專業素養的訓練,完成實踐教學課程的課程目標與集中實踐教學的整體目標。

根據社會調查課程的特點與地位,以及與其他實踐課程的關系,首先可以將所有實踐課程系統化、捆綁化。在確定好實踐課程開設的邏輯順序與時間安排后,根據前一實踐課程的通過情況,來獲得下一實踐課程的選修資格,這樣有利于把握每一個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并促進系統化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培養合格的法律人的目標。

其次,社會調查課程與其他實踐課程的聯系還可以體現在,把社會調查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串成一個整體。目前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銜接非常緊密,體現為學年論文的指導老師與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一致的,這一安排有利于對學生專業論文寫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三門課程的指導老師都銜接起來,統一化,讓指導老師從社會調查階段就開始介入,從社會調查的選題開始指導,經過學年論文的寫作,直致畢業論文的完成。這種安排一來可以解決社會調查這門課程資金匱乏、指導老師不足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體協調與系統化法學本科實踐課程的整體教學。

另外,就社會調查這門課程來說,應當將其理論課程與實踐操作課程也聯系起來,以通過社會調查方法這門理論課程為基礎,修習社會調查實踐課程,保證社會調查課程的整體性,確保社會調查課程的教學效果。

3 增加資金投入,落實保障措施

抓住“三學期制”改革的契機,結合校級假期調查科研項目,向學校申請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同時由院系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社會調查課程,支持創新性選題的調查;另外可以要求學校增加校級人文社科課題中法學實踐項目,與指導老師的課題結合,增加調查類科研項目經費。最后,還可以聯合法學專業的實踐教研基地與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調查活動,進行專項立項,獲得資會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06(2):3-21.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黃梅.法學本科社會調查課程的實踐路徑[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126-130.

[4]胡輝.周世中.社會調查與法科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卟高教論壇,2008(5):36—38.

[5]郭慶珠.黃國富.社會調查在法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凈月月刊.2013(2):117-124.

第6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單位:廣東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0202

國內刊號:44-1559/C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7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主管單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主辦單位:上海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小16開

國際刊號:1007-6522

國內刊號:31-1223/C

郵發代號:4-53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8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主辦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2013

國內刊號:43-1325/C

郵發代號:42-25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第9篇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術期刊;研究內容;詞頻分析;學科發展

中圖分類號:X1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6)02006707

環境經濟學是伴隨著人類活動引起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而產生和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20世紀70年代末環境經濟學被介紹到中國。1978年中國制定了《環境經濟和環境保護技術經濟八年發展規劃》。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關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討論會,決定將“環境經濟”列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中的第一項主題。同年中國環境管理、經濟與法學學會成立,由此推動了中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這表明作為環境科學的重要分支,環境經濟學已成為一門矚目的獨立學科。環境經濟學雖然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學科體系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環境經濟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來,環境經濟研究在中國發展快速,不但表現在環境經濟理論和框架體系不斷充實完善,而且結合中國實際開展的環境經濟領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學者們翻譯、撰寫了環境經濟方面的教材和專著,還發表許多研究環境經濟的論文,開展了環境經濟各領域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環境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1]。

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經濟學學科體系,其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實踐指導都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對2005~2014年收錄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以下簡稱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篇名包含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從這個角度研究近十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動態和發展路徑。

一、近十年環境經濟研究

數據樣本統計(一)“環境經濟”期刊論文篇數統計

從中國知網中檢索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剔除重復及不符合主題的論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國知網上所檢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來源期刊。論文200篇,其他期刊論文262篇。具體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是從2005~2014年間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中國知網全部期刊論文這一角度來研究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但環境經濟研究成果的體現形式是多樣的。比如中國知網檢索數據庫收錄文獻中除了期刊論文,還有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論文,在2005~2014年間,這些論文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共計338篇。

此外,統計分析2005~2014年這十年的文獻,是為了了解在新階段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進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間,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經歷了起步、探索和發展等重要階段。在這27年間收錄在中國知網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文獻,包括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國內外會議論文和其他形式論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論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為了能較好地表征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研究的客觀水平,本研究的檢索統計工作不僅關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更關注期刊論文的質量變化。核心期刊論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點在核心期刊論文。據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實際有效樣本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的實際有效樣本為200篇。

在相關論文資料的基礎上,運用引證分析、數據分析和詞頻分析等方法對中國近十年來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全部期刊論文數量的變化規律進行總結,重點對論文期刊類型、主要議題、作者人數等方面進行數量分析。同時分析文獻的被引次數,以衡量期刊論文的影響力。

(三)數據樣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從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期刊論文這個角度來分析環境經濟學學科的發展,數據樣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的廣泛性,涉及環境經濟的具體研究對象很多,僅就期刊論文來說,屬于環境經濟范疇的論文眾多。篇名屬于環境經濟領域范疇的其他關鍵詞的論文有至少十多種,如“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GDP”、“ EKC”、“環境績效”、“環境損失(損害)”、“環境成本”、“環境外部性”、“排污權”和“環境稅”等,見表2所示。據《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發展報告》統計顯示:1980~2008年這29年間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檢索統計了2005~2014年環境經濟研究領域核心期刊論文,屬于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論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見,近十年有關環境經濟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數量比過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環境經濟”的核心期刊論文大約占環境經濟學學科領域范疇的核心期刊論文的1/50~1/60,也就是說大多數有關環境經濟的研究論文在其篇名中并沒有直接使用“環境經濟”。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環境經濟研究的所有領域,但本研究的貢獻也正是對以“環境經濟”為篇名的論文的深度分析,以見微知著,窺一斑而略見環境經濟學學科研究的全貌。

二、數據樣本論文分析

(一)研究階段分析

通過對全部462篇數據樣本期刊論文進行分析發現,2005~2008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逐年遞增,到2008年達到峰值,2009~2011年數據樣本期刊數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數據樣本期刊論文穩定在40篇左右。中國環境經濟學學科近十年期刊論文方面的研究從數量上看為穩定發展的階段,從質量上看為深入擴展研究的階段。

進入21世紀,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且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環境經濟學研究將重點關注環境經濟理論體系、環境價值核算體系、環境經濟分析方法體系、環境經濟評價體系、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體系、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環境投融資體系、循環經濟體系、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體系等[1819]。

四、結語根據本文數據樣本進行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近年來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些特點。第一,從數量上看,年核心期刊發表篇數變化不大,但論文的深度有所擴展,涉及的領域更廣,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環境經濟領域的相關研究論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響力方面,發表于理工類核心期刊上的環境經濟類論文的影響力更大;另外,采用數量分析、科學實驗以及工程實踐的論文影響力也較大。這說明中國環境經濟研究的一種趨勢是朝著定量分析、技術支撐的方向發展。第三,在研究內容上,依據詞頻分析結果,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有所擴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強,但較多的研究還是探索性的,結論是建議性的,其實踐意義、應用意義和指導意義還不夠強。

參考文獻:

[1]沈滿洪,葛察忠,董戰峰,等.環境經濟研究進展:第3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2]邱威,張建華,劉念.含大型風電場的環境經濟調度模型與解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1,31(19):816.

[3]李國柱,牛叔文,楊振,等.隴中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1):1524.

[4]李剛,張彥偉,孫豐云.中國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需求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11):3944.

[5]張音波,陳新庚,彭曉春,等.廣東省環境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8,28(5):10211031.

[6]郭長雷,王麗婧,梅鳳喬,等.貴陽市環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策略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環境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路徑比較分析[J].開發研究,2007(3):4043.

[8]潘岳.談談環境經濟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曉峰,許學工.黃河三角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可持續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6,25(1):4555.

[10]陳耀龍,程文濤,陳小兵.高級住宅小區生態設計與環境經濟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6,29(7):9799.

[11]劉向華,馬忠玉,劉子剛.意愿調查法在環境經濟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生態經濟,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國家環境經濟手段的新發展及其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5(3):4345.

[13]譚靈芝,魯明中,陳殷源.我國生活垃圾處置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種環境經濟手段的優勢比較分析[J].中國稅務,2009(12):2223.

[15]劉彩利,王京芳,薛斌.環境經濟手段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驅動機制[J].軟科學,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漢平.環境經濟系統物質流可持續性與循環經濟物質流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08,30(9):13271335.

[17]陸菁.貿易與環境經濟分析的實證研究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2006(2):203209.

[18]董小林.環境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當代中國環境社會學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第10篇

關鍵詞: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改革

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旨在培養具有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現代法律人才。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提出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由于我國傳統法學教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學生法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因此,改革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育,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培養的需求乃大勢所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育的改革應當以培養生態文明法律新型人才為目標,為我國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目標奠定基礎。

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模式反思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自1997年被列為法學二級學科以來,已有二十年,教育部于2007年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增列為法學核心課程。“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黨的十報告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在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樹立環境法治理念、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部門法無可比擬、也無法替代的。目前我國環境立法、環境執法、環境司法方面處于蓬勃發展時期,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亦是近年來法學界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處于蒸蒸日上的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改革帶來新的契機,也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三江學院法律與知識產權學院為本科生獨立開設2個學分32個課時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選修課。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的許多原則、制度和專業術語與憲法、法理、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等多個法學學科緊密聯系,其內容更體現出與環境倫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社會學、環境生態學等多個跨一級學科的交叉制式。與傳統部門法相比,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這門課程本身的理論性并不是很強,但是該課程呈現出整體的理論體系比較分散的特點。筆者從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教學多年,深知傳統教學方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法學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時它也存在著諸多弊端:

(一)講授式教學法

如果僅僅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學生對知識的了解限于教材和教師的灌輸,對知識點的掌握靠強行記憶,會導致缺乏學習熱情,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無法達到對學生解決實際環境糾紛能力的培養。如何對現有講授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是法學教育尤其是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這樣一門具有強烈專業特色的學科教學中的瓶頸。法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誕生和發展的歷史表明其是作為解決社會問題之利劍應運而生,是實踐推動著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的建立和完善,其實踐性、應用性更加明顯,且環境要素本身體現出高度的社會性,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價值追求,此外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特殊性意味著其必須反映自然科學規律,在理念上吸收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技術規范和標準發展出相應的法律規范即較強的技術性。因此從根本上說,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對環境立法、環境執法、環境司法狀況的了解,是單一的教師中心型教學方法無法完成的。加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內容較為龐雜、課時較少,若教師細致講解,會導致填鴨式教學,反而影響教學效果,若教師不講,會導致學生只能了解教材上的知識,所學有限視野狹窄。

(二)案例教學法

在我國傳統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參與性等,當然,案例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也體現出它的局限性:第一,如何保證高質量案例作為素材。第二,學生愿意深入思考案例而不是僅僅“聽故事”。

(三)模擬法庭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內容包括了總論、自然資源保護法、污染防治法、國際環境法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具備法理、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等基礎學科的功底,且需了解環境學、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其他跨學科的基本原理,知識跨度大,科技性強。這使得在32個課時的條件下,不宜選擇模擬法庭等特別費時耗力的實踐教學模式,否則可能會導致因教學基本信息量不足,致使學生無法較好應用,反而影響教學效果。較之民法、刑法等部門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目前尚不處于“顯學”地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內容在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中所占分值極少,這使得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學習興趣降低;同時,現實的就業壓力促使學生更加現實,多數學生在四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準備研究生考試或準備司法考試,無心在課程學習中投入過多精力。

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改革思路

現代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創造性思維包括:一是發現問題、二是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造性。

(一)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改變過去以講述為主,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方法,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師生共同合作式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設置若干教學環節,為學生創造出參與教學過程的充分條件,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及教師主導作用,在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中進行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提升,促進教學目標整體性實現,實現教學效果多維度拓展,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參與式教學方法主要通過“小組合作式專題討論”來實現。專題討論由教師事先準備討論內容,共設計14個選題,主要涉及實案討論,如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檢察院訴寧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興中污染環境案等,案例為2017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的10起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其他4起案例也較新穎并具有代表性)以此作為教學案例具有客觀真實性、多樣性,且與時俱進,及時跟蹤最新立法和法律實施進展情況。這10起典型案例均為獲評首屆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優秀裁判文書的案件,案件涉及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大氣、海洋、漁業資源污染、環境公益訴訟、環境行政處罰等糾紛,涵蓋大氣、水、漁業、野生動物等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類型包括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類案件。所涉案件能夠反映出最前沿的問題,如湖南省岳陽樓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何建強等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法院在認定七名被告人均具有在自然保護區內投毒殺害野生候鳥主觀犯意前提下,正確區分各自的客觀行為,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和共同犯罪理論區分主從犯予以裁判,既體現了從嚴懲治環境資源犯罪的基本取向,也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倪旭龍訴丹東海洋紅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環境污染侵權糾紛案系因風力發電產生的噪聲、光影及電磁造成養殖損害的新類型環境污染侵權糾紛,人民法院在確定三種可致環境污染因素的基礎上,依法認定了侵權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體現了環境污染損害因果關系認定的特殊性。中華環保聯合會訴譚耀洪、方運雙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系由社會組織作為原告、檢察機關支持,彌補了個體受害者訴訟能力的不足,無論對個人權益還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都非常必要和及時。海南桑德水務有限公司訴海南省儋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環境行政處罰糾紛案,涉及對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程序合法性的認定,明確了不能證明取樣程序合法的監測報告,不能單獨作為認定被處罰人存在環境違法行為主要證據的裁判規則。通過專題討論可以真正體現學生參與,彌補傳統單一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單向信息傳輸和“聽故事”等局限性,注重綜合能力的考查,如鍛煉學生的資料整合才能、案例分析才能、研究才能、授課才能、語言表達才能、團隊合作才能等。全班學生通過抽簽組成學習小組,各組推選1名組長,打破原有的班級界限。每一小組專題討論的參與者,可以通過一個案例熟悉多部法律,如一個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環境資源案例,可能涉及到《刑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訴訟法等,以及了解司法是如何將若干法律運用于實踐當中解決問題。小組各成員基于他們的各自分工不同,又可以得到不同的能力培養。如討論需要完成六步分工合作,第一步,課后收集、整合資料,在中國知網、中國裁判文書網等網站獲取討論詳細內容;第二步,案情簡介;第三步,判決結果簡介;第四步,本案適用法律梳理;第五步,該案啟示等;第六步,需要學生制作課堂演講PPT。以上六步分別由六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互相配合、相互監督,每個成員的任務完成情況直接影響小組團隊總任務的完成。其他小組學生可以通過專題討論參與者制作的PPT和演講,了解多個領域。在知識水平、思維方式等方面,各學生間存在差異,通過參與,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使得各參與主體思想相互碰撞、啟發、互補,從而達到拓展學習的目的,開拓學生的視野。

(二)更新課程內容

不斷更新、完善授課內容,結合最新教材及法律,講授內容涵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基本理論和該領域前沿熱點問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教學改革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課件一套習題、形成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相關學習資料體系,“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讀寫議材料”一套,教學視頻素材文件50余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讀寫議材料”第一部分推薦網站,如中國法院網、最高人民法院網、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國知網、環保部官網、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網站等;第二部分環保知識,如臭氧層被破壞造成的危害等;第三部分實例討論,如最新案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檢察院訴寧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興中污染環境案”等;第四部分實例閱讀,選取“最高人民法院環境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如江蘇省泰州市環保聯合會訴泰興錦匯化工有限公司等水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以及在環境執法方面選取“環境保護部公布12起新《環境保護法》執行典型案件”等;第五部分習題;第六部分法律法規匯編。

(三)完善考核方式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為考查課,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不拘泥于傳統考試方式,期末考試采用課程論文方式,課程論文不少于3000字(由教師選取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理論前沿問題作為選題),評分標準為:論文寫作過程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30分;論文結構的合理性、論文觀點正確性、內容翔實表達準確為30分;論文的創新性為30分;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工作態度為10分,共計100分。環境糾紛反映出新型化、復雜化等特點,我們必須夯實環境法治基礎知識的傳授,加強環境法治基礎知識的“通識教育”以回應社會需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專注于我校“應用性復合型”全方位人才培養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參與式教學法”為突破口,改革教學方式,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提高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的教學質量,實現由傳統教學方式向全方位綜合教學方式轉變,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目標整體性實現,教學效果多維度拓展。隨著課程教學方式改革與創新的繼續深入,將使學生獲得更新、更全面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文軒,王燦發.我國環境法教學模式的反思與探索[J].當代法學,2009,23(2).

[2]陳海嵩.《環境法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反思與改革[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2,31(4).

[3]舒展,東,李玉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4(4).

[4]林云飛.論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視域中的法學專業課程改革———以分類教學為視角[J].高教學刊,2016(03):139-140.

[5]黃衛東.完善案例分類教學機制[J].高教學刊,2016(15):107+109.

[6]陳娟麗.成果為本教學模式在環境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好家長,2015(21):26.

第11篇

1997年修訂刑法時,將本來修改好的《軍職罪暫行條例》整體并入刑法,列為分則第十章。這在客觀上將軍職罪湮沒于浩瀚的刑法典之中,使之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此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寥若晨星。文章就近年來軍職罪的研究現狀作了一個簡要的綜述,并分析了幾點原因,希望能夠引起軍內外對于軍職罪研究的關注。

【關鍵詞】

軍職罪;研究現狀;原因分析

一、軍內外軍人違反職責罪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我國刑法學研究非常活躍,每年問世的刑法學研究論著汗牛充棟,發表的論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很可觀。尤其在當下的中國,刑法新舊理論的交鋒日趨激烈,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相比之下,軍事刑法理論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寥若晨星,少得可憐。尤其是軍職罪方面的論著、文章更是寥寥無幾。

自修訂后的刑法典增加了軍人違反職責罪的內容之后,軍內外專家在出版的教材、專著中才開始涉及到軍職罪的內容,如2003年黃林異、王小鳴主編的《軍人違反職責罪》;2011年盧樹明主編的《軍人違反職責罪精析》等。這兩本書主要研究軍人違反職責罪的罪名、認定和處罰。此外,關于這方面的博士論文有,李國振的《軍人違反職責罪體系化研究》(2009年,中國政法大學),本文圍繞“職責”這一軍人違反職責罪的核心概念,從靜態制度與動態規范兩個層面,以靜態層面的分析結論為理論前提,探究規范在適用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得出系統性的完善建議。碩士論文有:付海珍的《論我國軍職罪的立法完善》(四川大學,2006年);作者從軍職罪立法沿革與現狀入手,指出了現行軍職罪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種類不齊全,罪名稀缺犯罪主體的規定不周延,共同犯罪的規定缺失,部分罪名的罪狀規定存在問題,沒有獨立的軍職罪刑罰體系等。在此基礎上,從加大軍職罪的適用范圍、明文規定軍職罪的特殊共犯、完善部分罪名的罪狀、完善軍事刑罰的配置、改進立法技術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邰忠云的《軍人違反職責罪若干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10年);文章從軍人違反職責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構成入手,著重對軍人違反職責罪主體和刑罰兩個方面在立法上的不足及缺陷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刻的闡釋,然后,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完善、補正措施。杜彥博的《軍人違反職責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作者通過縱向的歷史學研究和橫向的比較法研究,力圖完整的展現我國軍人違反職責罪過去的歷史淵源、現在的立法成就,以及未來的完善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外國軍人違反職責罪立法的比較,并結合我國軍事司法實踐的需要,提出我國現行軍人違反職責罪存在主體立法不足、刑罰種類過于單一且執行方式不靈活、罪名稀缺、入罪標準偏低四大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逐一提出解決方案。其他代表性論文有:冉巨火的《論軍職罪立法的疏漏之處》(《法制與社會》2010年25期);藺春來的《軍人違反職責罪犯罪主體立法的不足》(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2月);高巍的《軍人違反職責罪立法缺陷淺探》(西安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等。

二、軍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原因分析

縱觀這些研究成果,筆者發現我國軍事刑法理論研究尤其是軍職罪研究的總體態勢是基礎理論研究基本真空,具體內容研究基本雷同。主要表現在:其一,都是具體研究某個問題,如絕大多數是研究主體和刑罰方面,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內容雷同,無論是碩士論文還是其他論文,在主體上,都是①未成年人負相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行為列舉不周;②欠缺軍事單位犯罪的規定;③共同犯罪理論沒有考慮到軍職罪的特殊情況;④沒有包括臺灣軍事人員;⑤沒有包括國外軍事人員等等。在刑罰上,基本沒有規定附加刑,其缺陷和不足都集中在①軍職罪不適用管制刑;②軍職罪不適用罰金刑;③設立了戰時緩刑制度;④死刑的大量適用等幾個方面。

究其緣由,其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1997年并入刑法典十余年來,在地方院校的刑法教學中對軍職罪的內容基本沒有涉及。其二,由于軍職罪并入刑法,立法的穩定性客觀上要求不宜“朝令夕改”,修訂的途徑繁雜,熟悉軍事司法實踐的軍隊有關部門對軍職罪修訂的積極性大減。據統計,截止到2011年5月1日,我國新刑法已經公布了八個修正案,但是我們從中找不到關于軍職罪的一點影子,真可謂“只字不提”。其三,在每年召開的刑法學年會上,很少見到有關軍事刑法方面的文章。其四,相對比較熟悉軍職罪立法和司法情況的軍隊司法機關和法學工作者,以軍職罪為專題的學術研究活動多年沒有進行過,真可謂“一片空白”。

其五,也是最根本的,無論是專著還是論文,其研究問題的展開都是以我國傳統刑法理論特別是傳統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為基礎進行的。而承襲于前蘇聯的我國傳統犯罪構成理論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已是不爭的事實。其所一直奉行的包含主體、主觀方面、客體和客觀方面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中,這種平面的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存在著似是而非與規范說理的缺失,主觀與客觀認識不清,四個要件作用不明確,司法機關過分依賴主觀問題定罪導致定罪中的主觀化與入罪化等難以應對實踐需求的問題。尤其是,這種平面的犯罪構成體系在遵循主觀與客觀要件的統一之時,往往從文意中的主觀在前客觀在后,發展出從主觀到客觀的定罪思路,而且這種定罪模式在實踐中大行其道,其結果是導致犯罪認定的入罪化。例如,在犯罪成立與否的問題上,“如果從主觀到客觀認定犯罪,即先考慮行為人,再分析行為人的心理狀態,進而追查行為人實施了何種行為,侵犯了何種法益,難以避免‘先抓人,后填補事實’的現象。”這就使得刑法在相關犯罪的認定上出現了違反邏輯和人民群眾難以接受的問題,影響了刑法社會作用的發揮。

參考文獻:

第12篇

 

主要欄目

《科技與法律》主要欄目包括學術理論板塊(探討新技術引發的法律問題),管理實務板塊(探討知識產權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養及法律訴訟等),科技創新板塊(關注科技創新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緊貼創新體系建設發展歷程),績效展示板塊(展示與聚焦各類創新主體創新績效等)。

 

投稿要求

1. 本刊歡迎理論性、學術性與可操作性并重,具有創新性、前沿性與可讀性的稿件。凡向本刊投寄的稿件,要求論點明確、論證充分、論述邏輯嚴密、用詞規范、數據可靠,文字簡潔,字數1萬字以內為宜,特殊稿件可以適當放寬限制。

2.本刊文章格式采用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稿件結構組成按次序排列為題名、作者署名、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正文、參考文獻、全部作者的簡介、英文題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單位英文名稱、基金項目情況、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

3. 請按要求提供稿件的中英文標題、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并依序置于稿件題目下方。其中,中文摘要一般不超過200字,關鍵詞一般為3~5個。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過200字,不宜用“本文”等方式表達,盡量不重復題名中已有信息。稿件系基金項目、軟科學項目的,請標明資助單位、項目名稱、項目編號等有關信息(具體請參考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官方網站)。

4. 請注明作者出生年、性別、籍貫、工作單位(具體到院系)、職稱、學位(注明正在攻讀還是已經獲得)、研究方向,并在稿件最后寫明作者有效聯系方法(包括詳細通訊地址、郵編、電子郵件、移動電話、固定電話)。

5. 參考文獻采用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引用的參考文獻請在正文中用方括號和阿拉伯數字按順序標在引用處,文獻序號應當標于標點符號之后,如“。[6]”。歡迎參考《科技與法律》雜志已刊發論文作為參考文獻,并請標注為參考文獻。

6. 所有來稿文責自負。編輯部有權對采用稿件做必要的修改,如不同意請聲明。處理稿件的周期為三個月,三個月未收到修改意見或錄稿通知,可自行處理。若稿件已發表或者不同意發表,請及時通知我們。

7. 本刊已加入《中國數字化期刊群》、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北大法律信息網法學文獻數據庫》等。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數據庫的,請在投稿中聲明。

 期刊信息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北京大學理科5號樓414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高要市| 萍乡市| 天峻县| 宁远县| 信丰县| 攀枝花市| 安乡县| 富宁县| 绍兴市| 泗水县| 北流市| 南江县| 泸水县| 聂拉木县| 天全县| 黄龙县| 韩城市| 双流县| 瓮安县| 郎溪县| 乐清市| 绥中县| 繁昌县| 常山县| 读书| 玉树县| 洛扎县| 垫江县| 新兴县| 信阳市| 德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饶河县| 柳林县| 大埔区| 遵义县| 宁津县| 大安市| 疏勒县|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