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19:3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琵琶行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創設審美環境
學生接受審美教學,需要一個應心應景的審美環境,這個環境既包括學習時蕩漾在教室里的氛圍、情趣,也包括審美教學進行時,洋溢在文本、語言與師生心靈之間的微妙感覺,不管哪種環境的營造,都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緊密配合才能獲得。古人作文既言簡意賅,又含蓄中庸,這就增加了審美的難度。因此在備課時,教師應考慮首先營造一個契合的審美環境,使學生“未見其意,先感其境”。這一設計可以在課前預習和課始導入、誦讀等環節完成。在導入的時候,要注意選準切入點,因為高中階段的古詩文,其審美特性通常不只一點,從體裁到題材,從價值觀到人生理想,從藝術旨趣到哲學思考等等,應有側重地考慮選點,同等重要的要斟酌綜合,如此才能有效引領學生透過簡單的文字,鑒賞其背后深層次的美。
如對《前赤壁賦》一文的審美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蘇軾擺脫了“賦”這種體裁或華麗堆砌,或恪遵聲律的牽制,在保持賦的特點的基礎上,語言、結構和韻律等均自由揮灑;在寫景抒情上,以景連貫,景簡情豐,僅借“風”、“月”二字,引發出不同層次的悲與喜,人、景、情三者融為一體;在人文精神上,作者超脫了令人郁悶的現實,勇敢面對生活,具有豁達的胸襟。綜合以上幾點,本文審美鑒賞的基礎應該是蘇軾的生平,因為在他的坎坷經歷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情感、人生態度及其線性發展的軌跡,如能讓學生了解這一點后再來學習,他們就很有可能自主探尋到本文所呈現的美,即使不能完全自主完成,教師所要提示和補充的也不會很多。
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作業,其中之一就是“搜索蘇軾的生平,理解他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情感及其形成過程”。上課伊始便提出兩個問題:“我們以前學過蘇軾的詞和散文,誰能回憶一下蘇軾的生平?蘇軾被稱為孤獨的曠世奇才,你怎么理解?”第一個問題作鋪墊并檢查預習結果,第二個問題引出蘇軾在各方面的成就,并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文的賞析拓寬思路。緊接著,用一段煽情的配樂朗讀來導入課文,內容大體為對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思想和行為的頌揚性評價。第三步播放課文的配音朗誦,讓學生閉目想象赤壁的美景和作者沉湎于其中的情感,聽完之后與同桌交流自己的感覺和對美句的賞析。這種步步為營的審美推進策略,能讓學生在營造好的賞析氛圍內,開放學生的思維,動員他們一切的審美基礎,為下面的環節構筑新的審美層次做好準備。
二、感悟審美情懷
古詩文之所以形成言簡意賅的特點,除了文言語言的簡約之外,還與其“只揀要緊處寫”的行文方式有關。作者創作時通常會省略大量的相關信息,而這些信息在教學時就必須一一尋找回來,與文本結合,方能全方位、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本文的寫作中心,才能正確地賞析詩與文。不管是《項脊軒志》、《陳情表》,還是《長亭送別》、《蜀道難》,詩也好文也好,通常要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明白其創作時的處境、心情等,才能具體讀懂蘊藏在詩文中的隱晦含義。這也就是為何一般在寫古詩文教案的時候,教學過程的開端常常是這幾項:導入、檢測字詞、(翻譯句子)、了解作者、介紹背景的原因。鋪墊好了理解的前提,學生對古詩文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深刻理解。
此外,對古詩詞的感悟還需緊扣意象,它是詩詞的靈魂。古人在漫長的詩詞創作歷程中,形成了具有固定含義、穩定情感的意象,把玩意象、體味意境,美就在其中自然生發。
柳永的《雨霖鈴》中“寒蟬”、“長亭”、“楊柳”、“殘月”等意象,烘托出的是作者濃濃的別情,仔細品味這些簡單的字詞背后的韻味,依依不舍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李清照的《聲聲慢》中也集中了各種意象:“酒”、“晚風”、“黃花”、“雁”、“窗兒”、“細雨”、“梧桐”、“黃昏”等,一串意象,一腔情愫、一生悲歡,盡顯其中。講授這兩首詞時,不妨首先讓學生自讀,粗略感受其中的意蘊,情感體驗產生以后,再追究各意象的具體含義,以令學生的情感準確化、具體化,然后一邊詮釋意象,一邊醞釀相應的情感進行試讀,重音、停頓、高揚、低沉,把詩味散發于誦讀之中,美于是便在教室中回旋,在學生心中凝聚。
三、形成審美能力
學生經過感受美,進而沉思美、體驗美、想象美等一系列審美行為,能夠養成深刻的審美能力。感受美的具體形式是發現和評價,學生閱讀古詩文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從中尋找美的表象,啟發他們動用既有經驗,教師提供新的理論依托,幫助學生評價這些來自詩文字里行間的美感;繼而讓學生進入內省沉思狀態,結合作者的生平、創作環境、心態等,思考詩文中蘊藏的豐富內涵,綜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文學能力等,把外詩內化為己感,人己合一;最后對詩文、對自己的內在進行加工和改造,形成的新的心理活動,這就是審美能力的提升。明了了這個過程,教師在教授古詩文時的任務也就明確了。
如《琵琶行》一詩,常規教學是首先進行知識導學,介紹白居易,解釋什么是“行”,然后解決字詞、翻譯難句,學生自主品味、合作探究,最后鞏固、拓展。如果遵循審美能力的形成原理,這首詩歌也可以這樣講:學生自主誦讀、品味詩歌――解決字詞句――了解白居易――合作探究詩意――思考提出問題(或思考回答教師的問題)――表述對該詩的理解。這樣,從第一次的朦朧感受,從學生原來的審美水平,經過中間一系列的思考和表達,到最后的表述,中間必然形成一個梯度,這就是審美能力提升的高度――感性的抽象的能力,轉化成了讓教師和學生都看得到的具體而形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