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0 17:22:3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早期藥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建立健全實習教學管理制度
藥廠作為藥學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與其他實習單位有很大差別,藥廠作為藥品的生產地點,必須滿足國家良好生產管理規范(GMP)認證[2];生產出的藥品必須符合國家尤其是中國藥典(2010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藥品具有“生命相關性”,藥廠必須具備藥品發生意外時的應急措施。藥廠鮮明的特點決定了藥廠一切生產活動必須有各種管理規章制度,并且,這些規定同樣也適用于藥學實習生。從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實習帶教質量的高低與帶教工作的管理密切相聯[3]。
2實習管理領導小組的組成及職責
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專門成立實習管理領導小組,建立總經理領導下的各小組負責制,分別由生產副總、質檢副總、銷售副總任副組長,行政部、生產部、質檢部、營銷部及庫房等職能部門負責實習生的輪崗管理工作,保證實習工作的有序開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循序漸進,規范有序。
3明確帶教教師的崗位職責
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由上述各部門組成,每個部門均設置專職實習帶教教師,由專業基礎扎實、工作經驗豐富、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加強對帶教實習生的管理,要求嚴格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工作中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程進行。加強考勤管理,請假1d內由實習帶教教師審批,3d需上報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簽字審批,5d則上報總經理審批,同意后方可離開,不能擅自調崗或離崗。
4合理安排實習崗位,實施科學帶教
根據遵義醫學院藥學院學生實習的總體要求,結合藥廠工作特點,由行政部合理安排實習計劃。根據各部門工作性質,合理安排時間及人數,統籌安排輪轉崗位,確保每名實習生都有專職教師帶教,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從生產、質檢、倉儲、營銷等幾個方面進行培訓,并不定期舉行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從理論知識走向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后可順利勝任制藥工作。結合早期的學生實習情況,不同崗位的學生在所有崗位輪轉完成后(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行政部采用定點培養的方式,即固定工作崗位),每名學生按遵義醫學院藥學院的畢業實習要求撰寫實習專題報告,按照擬定進度表,最后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參加學院的論文答辯工作。近年由該單位帶教的多篇專題論文榮獲學院優秀論文,并且個別優秀畢業生還被留廠工作。
5加強帶教教師自身素質培養,提高其帶教能力
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會受到時展的限制,為了更好地完成新時期帶教工作,三仁堂藥業有限公司采用推薦中青年專職帶教
教師進入高等學校進修、聘請專家、開辦不同專業類型的講座、舉辦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提高帶教教師的帶教能力。同時,通過相應的考核制度篩選合格的帶教教師上崗,加強帶教教師自身的素質培養,提高其帶教能力。建立專門的考核制度對帶教教師進行定期考核,一旦發現其存在違背公司規章制度和(或)有違學生實習的行為,由組長及2名(含2名)以上副組長討論決定,若查出情況屬實,直接撤銷其帶教資格,同時取消其帶教教師相應的待遇。
6建立及時有效的學生-學校-公司溝通機制
當今社會要求的是復合型人才,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實踐能力更能為每名學生的后期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和更多的機會[4]。因此,現代藥學學生的培養工作需要學生本人、學校和實習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條件;公司則為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及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但針對部分學生,有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如考研等。藥學專業畢業學生部分要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另外一部分由于種種需要向更高層次進行深造,一味要求學生(尤其是實習生)進入生產車間進行生產,或是進入銷售部門從事銷售實習,由于白天的時間基本被占用,影響學生考試復習,部分考研的學生內心會產生抵觸情緒,若未能及時得到解決,長期壓抑的情緒可能體現在工作上而導致實習及復習(功課)也不能做好,這種狀況的發生就違背了學生-學校-公司的初衷。因此,及時做好學生-學校-公司的溝通協調工作,可以在學生實習的初期將這種情況扼殺在萌芽階段,從而避免后期的“費心、費力,卻沒有達到當初的目的”。
7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中藥敷臍療法,痰濁瘀阻型,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hyperlipidemia,HLD)是人體內脂質代謝失常,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成分異常增高的一種病癥,該病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進行性和全身性的。調脂治療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與發展,減少高危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現代醫學提倡綜合治療,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如低脂飲食、運動鍛煉、戒煙等早期干預,根據控制情況在此基礎上選擇藥物治療療法。中醫學無HLD的病名,從病癥角度歸入“眩暈”、“頭痛”、“心悸”等范疇。認為與飲食不節,久坐少動,年老體衰等有關,痰瘀為本病的基本病理基礎,從痰瘀論治,應用祛痰化瘀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HLD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5年)的診斷標準。排除腎病綜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膽病所致HLD及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①膽固醇(TC)>5.72mmol/L;②甘油三酯(TG)≥1.70mmol/L;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單固醇(HDL-C)≤1.04mmol/L。中醫主癥頭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區刺痛、胸悶。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6~79歲,平均(43.7±12.3)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動,參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飲食治療,重點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類的攝入量,3月一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飲食控制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敷臍療法,藥物組方:何首烏(制)、生山楂、生大黃、澤瀉、丹參、冰片,制成藥粉,按藥5份,食醋3份藥學論文,凡士林3份劑量比例調配成藥丸并壓成餅備用。酒精消毒神闕穴周圍,放上藥餅用臍貼固定,每次貼敷12h,一周3次,3月一療程。
1.3實驗室檢測和中醫證候判定標準 臨床控制:實驗室各項檢查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實驗室檢測未達以上標準,臨床癥狀體征無明改善或加重,證侯積分減少<30%論文的格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80例HLD患者中,應用中藥敷臍療法的觀察組總有效率80.0%明顯高于飲食控制的對照組5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1,P<0.05)。
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
n
臨床控制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觀察組
40
17
9
6
8
80.0a
治療組
40
8
4
11
按查新項目的檢索要求分為只檢索國內文獻的國內查新和全面檢索國內外文獻的國內外查新,具體項目數見圖1。圖1顯示,2004-2007年國內查新多于國外查新,但2008年國內查新比例為43.9%(186/424),低于國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當年僅要求檢索國內文獻的中醫藥項目查新減少所致。
1查新學科分布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學科標準分類》(醫藥衛生)對查新項目進行學科分類,詳見表2。表2顯示,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項目查新較其它專業多,中醫學與中藥學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學科、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基礎醫學、藥學,其余學科比例均較小。
表3為部分學科進一步細分后的統計結果。選擇研究項目較多或每年數量有所增長的專業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臨床醫學類研究較多的專業依次是腫瘤學、婦產科學、普通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等,而近幾年研究也側重于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口腔醫學等,預防醫學類的流行病學和傳染病學以及中醫學和中藥學研究較多,生物醫學工程學每年都有項目查新,衛生管理學2008年增為7項。
2項目負責人職稱
查新項目負責人的職稱統計見表4。表4顯示,20.0%的科研項目由正高人員負責,41.4%的由副高人員負責,38.1%的由中級人員負責,副高人員和中級人員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與人才戰略
甘肅省2004-2008年醫藥衛生項目的科技查新統計結果顯示,查新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年平均查新數量比1999-2001的260項/年增加了65.4%,查新數量的增加可能與國家科技創新的政策密切相關。甘肅省在國家科技創新體制的指導下,加大了科研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增設科研基金項目,增加科技獎項,同時加強科研管理。通過項目申報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復研究,確保了科研質量。甘肅省全面實施了領軍人才工程,強化了高層次人才的帶動效應,副高和中級人員已經成為科研的中堅力量。省級醫療衛生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屬醫院的查新項目增多,承擔了國際前沿科技項目。
比較偏遠的基層醫療單位由于受當地經濟、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響,仍存在專業人員科研水平低,項目文本質量差,低水平重復研究問題。在人才培養上,醫藥衛生行業的傳幫帶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與知識產權意識
查新目的結果顯示,成果鑒定多于科研立項和報獎查新,報獎項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為14.0%;查引和專利申請的查新比例雖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記錄,表明研究人員開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識產權。國內將論文被SCI、EI、ISTP等權威數據庫收錄和引用的情況作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論文查收查引也已成為甘肅省科技獎勵申報的必備材料。
知識產權保護對醫療機構的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加大專利產權的保護,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醫療機構是知識、技術、人才密集型單位,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醫院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是除醫療和教學外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專利保護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體現。做好醫務人員發明創造的專利保護工作,一要加強醫療機構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二要強化發明人對產權的保護意識,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與進步。
3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
查新項目學科分類可反映我省醫療衛生科研方向及專業特色。從整體上看,臨床醫學專業仍在科研中占主導地位,中藥學、腫瘤學、婦產科學、骨外科學、心血管病學的研究比較活躍,尤其是腫瘤治療方面。臨床診斷學、醫學影像學、護理學、內分泌學、流行病學、口腔醫學、中醫學和傳染病學等項目較多,表明研究人員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較重視。我國中醫藥學的研究項目數量較大,也是國內項目查新多于國外查新數量的主要原因,占總數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趨勢。
中醫藥研究已成為我省醫藥衛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肅省出臺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甘政發〔2010〕32號),扶持民族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事業,開展了“西學中”和中醫藥五級師承教育活動,大力提升縣級以上中醫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高度重視“隴藥”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科技體制創新、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模式,構建行業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促進甘肅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與創新。
中國肝移植10年成就與展望沈中陽(419)
肝臟移植的歷史、現狀及未來朱志軍(421)
信息窗
世界首個血管抑制素抗癌新藥上市(418)
水果樹莓可抑制肝癌細胞生長為果蔬預防肝癌提供重要理論依據湯月欣衣曉峰(448)
肝臟最怕的五種情況忠享(450)
俄羅斯將積極推進癌癥防治項目忠享(464)
皮膚癌被證實遺傳馬寅(468)
“垂直傳染”殃及胎兒伊凡(482)
知識窗
膳食不要太油膩合和(433)
數字醫學方興未艾伊凡(43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一)合和(456)
日常生活中的抗癌食物(二)合和(460)
器官移植伊凡(466)
癌癥的診斷忠享(471)
論著
經顱多普勒對高血壓病檢測臨床分析潘瑞洪(434)
創傷后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的血流動力學變化規律及意義楊萬杰任朝來張如梅(437)
糖利平膠囊對2型糖尿病患者肺通氣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王海英王德惠(442)
學術論文
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E選擇素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劉艷韓影石節麗任郁龍雪徐福娟李瑞霞(446)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贍管炎58例治療體會杜云有王金江楊洪德(449)
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98例臨床探討史博宏郭爽梁立娟(451)
醫院管理
基于期酬的醫院戰略控制方法研究華夏醫藥 劉蘭生(453)
RFID技術醫療安全信息系統應用病人醫療安全信息系統RFID解決方案魏健(457)
淺議網絡版醫院財務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安全問題史恩良(461)
護理研究
對急癥留觀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白潔(463)
CCU病房81例主動脈球囊反搏術后觀察和護理高寧程曄(465)
一例韋格納肉芽腫合并心肌損害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護理胡欣(467)
綜述
胰島素類似物的臨床研究進展王桂林(469)
針刺治療小兒腦癱研究進展張連城(472)
當歸芍藥散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金貞姬楊長青(476)
病例報告
多模式CT指導下4.5小時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1例報告顧紅菲董宏李斌魏健(479)
腹腔鏡下盆腔取環術2例報告史博宏(483)
稿約
稿約(484)
醫藥園地
食療不愈,后乃藥爾——從古到今話食療徐麗(485)
無
《華夏醫藥》刊登廣告價目表(487)
2009國際華夏醫藥學學術大會紀實張永賢(488)
撰稿要求(494)
通向北歐友誼之旅——國際華夏醫藥學會北歐醫學考察團活動紀實(F0002)
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目標的健康號碼胡大一(313)
控制高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王薇(317)
急性冠脈綜合徵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陳步星謝文麗(320)
缺血性腦卒中的二級預防與抗血小板治療英勇(324)
腦血管病的預防鮑遠程(327)
世界衛生組織頒布《WHO傳統醫學國際標準術語》張永賢(333)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WHO國際針灸標準穴位》張永賢(334)
關于韓國韓醫的供求狀況的研究李炫知[韓國]洪勝杓[韓國](335)
稿約
稿約(332)
無
美利用納米技術檢測癌細胞柳暉(342)
解決降脂西藥配伍難題齊齊(351)
《華夏醫藥》刊登廣告價目表(357)
可抑制食欲的激素維芬(371)
論著
腎上腺素在蛛網膜下腔麻醉中的價值徐朝輝王久榮(343)
布托啡諾與芬太尼用于剖宮產術後靜脈鎮痛(PCIA)臨床效果觀察王久榮徐朝輝林林陳志勇王子千(346)
學術論文
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診斷及治療體會——附25例分析楊魁程兵(349)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35例臨床分析趙學軍楊魁(352)
負壓吸引套扎術治療各期內痔239例療效觀察陳怒戈(354)
糖尿病足潰瘍的皮辦修復——附35例分析程兵尹軍(356)
華夏醫藥 淺談兒童單純性肥胖李曉紅張瑩暉楊夢莉(358)
知識窗
中醫養生與保健齊齊(353)
蔬菜不要帶皮吃馬因(383)
藥業論壇
NIR技術在丹酚酸B提取在才質量監控中的應用劉巖張延瑩張金巍(359)
醫院管理
2000例門診復診患者未攜帶病歷行為的調查徐霞(364)
護理研究
呼吸衰竭患者急救、插管、連接呼吸機的治療及監測護理張緒紅(367)
兩種方法對老年護理病房院內感染現狀的分析萬曉芳應文君狄春明衛志華(369)
200例乳腺癌病人的情感障礙及疏導邢玉英譚玉蓮伊秀英(372)
綜述
CRT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徐剛張春輝聶文寶(374)
生物可分解吻合環在消化道重建中的應用李智勇李仲宏(376)
《中醫內病外治學》的繼承與應用郝秋來(380)
信息窗
兩種芬太尼鼻噴劑可明顯緩解疼痛維芬(375)
會務通訊
2009國際華夏醫藥學學術大會邀請信(384)
在循證醫學原則的指導下構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綫胡大一(3)
補腎法延緩免疫衰老的研究沈自尹鄭振(6)
合并使用ECMO和Drotrecoginalfa于重癥病人的成功經驗蔡宗博吳怡良余榮敏黃漢斌曹世明陳國勛翁國昌(9)
經顱超聲溶栓治療缺血性卒中的研究進展華夏醫藥 郎鴻志黃壽吾(14)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合并同步化療對下咽癌保存聲帶的貢獻劉文山蘇茂昌郭祥吉李輝(18)
顱內良性腫瘤之放射手術治療黃全福涂獻堂羅秀冠王高倫劉文山(23)
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斷層造影于孤立肺結節的診斷效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經驗李永康孫辰明田雨生(25)HttP://
中醫藥在癌癥治療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正確應用策略王守東(26)
東亞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之間的交融和沖突洪勝杓李炫知劉長林(28)
會務通訊
《華夏醫藥》2006年各期重點內容預告(5)
稿約(64)
2006國際華夏醫藥學學術大會邀請信(70)
參觀考察活動簡介(71)
2005國際華夏醫藥新技術新管理高峰論壇會議紀要(72)
撰稿要求(76)
信息窗
女性心臟病常被忽略馬因(8)
卵巢癌前先腹痛喬文(17)
中青年患囊性白內障增多聞之(24)
基因檢測方法早期篩查大腸癌維維(51)
知識窗
述“藥谷”聞之(13)
錯覺幫助大腦--鏡子療法治療中風維維(22)
膽固醇過低可致腦溢血馬因(73)
國際交流
從中西醫學探討內經、難經、中藏經之三焦實質王人澍林昭庚張賢哲蘇奕彰陳光偉謝慶良陳明豐(33)
提高中醫藥治療病毒感染的療效必走現代化道路繆植堅(41)
華夏醫藥 一指刀手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王嘯平(42)
針灸預防偏頭痛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與美托洛爾比較的隨機試驗DieterMelchart(45)
論著
邁普新對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T細胞亞群的影響王鴻博(46)
不同生化標記物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后的對比分析王艷黃敏(48)
剖宮產423例手術指徵分析李怡(50)
學術論文
EBS在血管外科急癥手術的應用寧肇基(52)
中西醫結合治療非穿通性外傷性前房出血118例張瓊(54)
區域性白介素-2輔助免疫治療對T3胸段食管癌的臨床意義王志敏(55)
大承氣湯在腹部手術中的應用羅建華蘇愛梅(56)
淺談胃脘痛的分型論治王章云(57)
高原地區急性腎衰12例救治體會渠敬峰楊雪林(58)
鋼絲環形捆扎治療髖骨骨折的臨床分析李管生龍堅剛李莉(59)
腹腔鏡輔助下結直腸腫瘤切除術邸旭李彩霞(60)
醫院管理
談抓好服務質量創建文明窗口的做法與成效溫芳妹陳海濤關春保廖麗瓊(62)
護理研究
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王立波張東航張穎田甜馮新華(65)
醫藥園地
國內藥品檢驗行業信息化的現狀與展望王萌(66)
臨床經驗
陳師運用乳核散結片辨治乳癖的經驗劉曉聰黃從強(67)
病例報告
救治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例報道張麗紅(69)
東菱克栓酶治療腦梗死36例體會華夏醫藥 李玉紅(16)
圖婷在預防化療引起胃腸道反應中的療效觀察與分析丁伶俐閻淑偉周曉秋(17)
YX-Ⅱ型牽引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00例王義學黃松王妮娜劉磊吉延文(18)
按壓牽板旋加火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趙輝德黃惠亮林宣趙宏達(19)
滴蟲性及念珠菌性炎局部治療550例觀察魯明珍陳光蓮(20)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妊娠臨床觀察張清秀謝成香(21)
中醫睡眠療法治療紅皮型銀屑病58例報告易愛茹閆凱夏冬青孫長柱(22)
急性創傷性液氣胸仰臥位胸部平片X綫分析徐茂盛黃向明楊文德林堆賢曾艷(23)
開博通與黃芪丹參注射液聯合用藥對糖尿病腎病治療的觀察降文蘭(25)
高血壓病防治前后的調查段燕霞(27)
醫學教育
淺談醫學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楊連庚(29)
護理研究
手術室開展整體化護理的體會遲淑君(30)
食管癌切除術病人的護理張巖(31)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遲淑君趙丹(33)
醫院管理
華夏醫藥 預防醫院交叉感染的關鍵措施一凡(33)
讓醫保推動醫院管理王建國張東航(34)
實施醫療產業無形資產戰略依靠無形資產在競爭中立足李金山(36)
關鍵詞:本科教學;創新能力;科研素質;醫學生
國務院于2015年6月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這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在一定領域具有專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要力量之一。科研活動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研思維、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質又是科研活動的必要前提。對于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將決定我國未來醫療衛生行業的創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時期培養醫學本科生的科研素質,進而提升其創新能力是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學領域成果豐富、成績斐然。這與日本科技界求真務實、認真嚴謹的作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先進教育理念與有效措施的落實,使得日本科技領域有較高質量的后繼者作為支撐。本文將淺談日本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1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在醫藥衛生實踐中的重要性
醫藥衛生領域的實踐需要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在醫療行業,醫生的診療過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質,應結合實踐,跟蹤前沿,這是對我國未來醫療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臨床實踐中,實驗室診斷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檢測指標的產生和意義及對動態發展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在藥物研發領域,更需要自主創新藥物的研發。如目前人源化抗體等藥物絕大多數都為國外專利,我國需要加強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相關藥品的研發。在研究生培養階段,由于相當比例研究生要求開展實驗研究工作,科研素質也一定程度決定了其對研究目的和內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質量。這就給醫學相關專業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階段有針對性地提高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但目前,我國本科生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處于起步階段,部分學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師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對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觸科研等活動流于形式,出現短時間內“跟風”,效果有限。本科學生依然擺脫不了“上課劃書,課后背書”的學習模式,不能有效地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缺乏對“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認識。
2我國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我國多所高校已經開展了針對本科學生科研素質的教改及創新大賽等活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實踐環境上,學生以導師制進入教學實驗中心進行科研活動的較多;從參與人數上,多以通過選拔,進行科研實踐活動[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進創新創業背景下及面臨大眾創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勢,仍顯得杯水車薪。我們需要提升醫學領域人才的整體科研能力,這樣對更高級人才將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國家提倡創新的大環境下,醫學高等學校應該全面跟進,開展本科學生及長學制本科階段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以我校為例,藥學專業有為期半年左右的實習學習,參與科室部分實驗工作,完成萬字左右的畢業論文。但由于實習設置在畢業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業壓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臨床七年制在進入臨床學習前有2-3個月的全時科研訓練活動,以綜述形式進行考核。筆者通常為其講解科研活動的一般流程,并鼓勵其將綜述文章進行投稿。但由于時間短,較難完成完整的工作。臨床醫學等專業本科生雖開設生物技術、機能、形態等實驗系列課程[5],但部分課程限于幾種實驗原理和操作的學習,并不系統;絕大多數學生不進具體教研室或實驗室參與科研工作,故對實驗室工作和科研活動的認知幾乎為零。為了增強以本科生為主的醫學生的科研、人文素養,我校于2012-2014年進行了課余時間選修課的嘗試。但從選課情況來看,同學們更關注就業、考研、人際關系、情感等較為實際的課程,而科研相關講座少有問津,聽者寥寥。此外,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學術會議和講座。本科學生難以聽懂校內講座,這與教學中科研素質培養的缺位有關。而專業的學術會議更是本科生難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學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初探
我們以日本熊本大學為例,介紹日本大學藥學專業(研究型)與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這方面的培養模式情況。熊本大學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區的熊本醫學校(其前身為1756年建立的“再春館”)、熊本師范學校、熊本藥學院、第五高等中學及第五高等學校工學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設立研究生院醫學研究科。2004年更名為國立大學法人熊本大學。熊本大學獲批2013年日本促進研究型大學建設項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超級全球大學創建支援項目(批準37所)及地區(知識)據點整備項目(CenterofCommunity)。以獲得科研經費排序,2014至2016年連續三年,熊本大學進入日本大學前20位(研究經費17.44億日元)。目前擁有7個院系,8個研究生院和20個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來自47個國家的470名外國留學生(2015年5月統計數字)。我們以該校藥學(研究型)與臨床醫學專業的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模式為例進行介紹。熊本大學藥學專業(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學制4年;臨床醫學專業招收60人,學制6年。二者理論教學均采用大班授課模式。都會在第3-4學期開展早期接觸科研的活動。如:由上屆學生進行實驗技術講座及實驗室介紹;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基礎科室輪轉(可能相當于我國的實驗教學,只是地點為各個實驗室,而非實驗教學中心),并完成百頁的實習報告。在5-8學期將進入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教研室及實驗室進行科研活動。熊本大學的科研素質培養模式包括:①醫學相關本科教學活動中,有一半以上的學期,學生都會進入各科室進行實驗活動,由教師或博士生等進行指導,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環境與基本流程。這里的實驗室并非實驗教學中心,而是各個專業的實驗室。②藥學等專業中,已經進入實驗室三年級學生會為二年級學生進行實驗室介紹及基本技術的專題講座。從學生角度傳授經驗,對上屆學生是督促,更是榮譽,使下屆學生更感興趣。③在科室的實習活動中,即使是本科學生仍然有機會參加日本國內學術會議,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參會免會務費;甚至參加國外的專業性學術會議。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碩士生可達3-5次(熊本大學生命資源與研究援助中心(CARD)為例)。此外,在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學并不多,主要還是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考試分為期中與期末考試,題型同樣包括選擇、判斷及問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門補考不及格將做留級處理。同學們也更關心分數,除此之外較為關注課程與實際應用結合的情況。同學大都從上屆學生及教師授課過程中了解各個實驗室和科室的情況,以選擇進入的實驗室。進入實驗室后學生白天依舊會進行理論課的學習。以在CARD實習的學生為例:早9點至下午4點左右進行理論課學習,晚上及沒有課的時間會在實驗室做實驗或自習,并定期安排實驗進展匯報。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實驗工作也比較敬業。通過在實驗室的學習,可以培養對該專業方向的興趣,也能夠在考研時多一個選擇方向。教學內容方面,以醫學生物化學為例,所講的內容與國內差別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質代謝及其相互聯系等,但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實驗課。這可能與較早進入科室有關。可以看出,該熊本大學對醫學相關專業本科生科研實踐的培養具有“早”和“真”的特點,即:早期進入科室進行科研活動和“真刀真槍”進行科研活動。絕不僅僅是興趣小組的游戲,而是真正承擔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國醫學教育中創新能力的思考與啟示
4.1學校和教研室/實驗室適當提供平臺醫學相關專業科研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本科階段開始進行。目前,我國實際情況是:人口基數大,每年本科生數量較多。我校臨床醫學專業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專業學生800-1000人。而各基礎科室空間有限,盲目實施本科學生進入實驗室不太現實。以“根據興趣,自愿參加”為基礎,適當結合“擇優選拔”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動越來越“高大上”,很多實驗對于本科生來說,短時間難以掌握,面對出現的問題更是無從分析。如何設置本科生能夠完成的“小”課題也是科室相關教師需思考與創新的。4.2實際參與科研活動對本科科研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應以真實的科研活動為基礎。形式上應與研究生一致,在課題深度難度上可適當降低。不宜采取“興趣小組”等模擬活動形式。讓本科生真正參與科室的科研活動中,感受實驗的失敗和收獲的驚喜,作為實驗室的一員,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識,并有助于培養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畢業論文等形式。4.3豐富認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課教師應注重授課內容與科室科研工作的結合,有意識地提高同學對科室的認知;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網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興工具在科室介紹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進入科室參加實驗工作1-2輪,再通過高低年級之間的交流將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傳播的良性循環。4.4提供更多學術講座與會議的機會最后,基礎教育中應注重對科研素養的培養與引導。在讓學生參加講座前,增加適當的介紹工作或許有助于同學理解講座內容。并適當為有科研興趣、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與資金支持。經濟水平及人口基數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領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家在堅定不移地推動高教領域的創新實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改革探索。通過不斷借鑒與探索,相信我們會在醫學基礎醫學教育工作中再創佳績。
參考文獻:
[1]李冬民,呂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學實踐教學,提高醫學生創新能力[J].基礎醫學教育,2008,10(4):454-456.
[2]孫利軍.現代醫學生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復旦教育論壇,2007,15(6):88-90.
[3]陶懷,陳夏.以“助研計劃”為契機,提高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8):680-682.
[4]孫靜,李良.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科研實踐指導的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60-162.
【關鍵詞】老年人;急性闌尾炎;診治體會
【中圖分類號】R574.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0-238-1
隨著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壽命明顯延長,從統計學觀點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點,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有其自身的特點。我院自1999年8月--2009年8月間共收治的91例老年性闌尾炎患者,其中手術治療79例(86.8%),效果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搜集91例,其中手術79例,男45例,女33例,年齡65~8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96h,平均45.3h;所有患者均有腹痛表現,其中57例有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痛病史,45例有體溫升高,半數以上病例有惡心、嘔吐、腹瀉等伴隨癥狀;查體以右下腹壓痛、反跳痛為主,12例有右下腹痛包塊,61例有白細胞計數升高;
1.2并發癥合并其他慢性疾病49例(62.0%),其中患高血壓、冠心病或者心肌損害者32例(40.5%);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14例(17.7%),糖尿病6例(7.6%),其他病史15例(18.9 %)。
1.3治療入院后一旦確診,征得患者或其親屬同意后,立即做好術前準備,在邊輸液、邊使用抗生素的同時,力爭早期手術。一期切除闌尾,必要時做適當的腹腔沖洗和放置引流;術后繼續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伴發病的同時,主要是糾正病人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防止和減少并發癥。
2結果
本院91例老年性闌尾炎患者中,有12例患者或家屬拒絕手術,手術治療79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13例,尿路感染5例;傷口甲級愈合74例,4例發生切口感染(5.1%)經拆開切口縫線引流換藥后愈合,發生1例腹腔殘余膿腫(1.2%),均經再次手術后很快痊愈,無1例死亡或發生嚴重的并發癥。86例病人出院后經隨訪3個月~1年,均臨床治愈。
3討論
3.1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是治療老年性急性闌尾炎的前提條件。由于老年患者的老年人的主要臟器、血管、淋巴管明顯退化,闌尾動脈也發生硬化,病情發展快,炎癥進展迅速, 易導致闌尾缺血、壞疽、穿孔。加上老年人的免疫力呈生理性低下,對炎癥反應差,對疼痛反應較遲鈍,抗感染能力弱;許多病人由于腹肌萎縮、腹部脂肪較多,因此發生腹膜炎時局部癥狀卻不是很典型,臨床癥狀體征有時和實際病理改變不成正比。所以對于老年急性闌尾炎來說,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尤其重要。一經確診,只要無絕對禁忌證,均應及早手術治療。年齡因素不是手術的絕對禁忌,延誤手術只能增加并發癥和死亡率。要詳細詢問病史,認真細致的體格檢查,完善必要的輔助檢查,掌握病史特點,綜合分析,必要時做診斷性腹腔穿刺或者剖腹探查。本院中12例保守治療的患者中,有4例發生嚴重的腹膜炎而自動出院或死亡更加證明這一點。
3.2提高手術技巧是治療老年性急性闌尾炎成功的關鍵。(1)切口一般選用麥氏切口或腹直肌右旁切口,切口宜大勿小。(2)術中操作宜簡單、輕柔和謹慎,注意保護切口。(3)盡快尋找到闌尾并予以切除,有時闌尾壞疽或形成膿腫,不可強求切除;污染嚴重時要做適當的腹腔沖洗和放置引流,如此可降低腹腔內殘余膿腫和切口感染率。實踐證明,如果在關腹時切口內局部注射慶大霉素等廣譜抗生素,更可有效地預防切口感染率的發生[1]。
3.3術后綜合治療是促進恢復、減少并發癥的保證。術后及時糾正水電、酸堿失衡,適當支持治療,合理聯合使用兼顧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抗生素,都能收到預期的療效。老年性急性闌尾炎的發病時間較長,并發癥和合并癥較多,住院時間亦較長,且容易發生院內感染,同時老年人術后腸功能恢復相對較慢,如不早期糾正水電、酸堿失衡,加強抗感染,將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要注意保護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積極治療伴發病,加強術后護理,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是提高老年性急性闌尾炎治愈率的一個重要環節之一。
摘 要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師直接面對廣大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這是藥師收集藥物不良反應信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因為新藥在上市前有一定的局限性,時間短等因素,另外,隨著臨床使用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故社區藥師收集藥物不良反應是極為重要的。
關鍵詞 新藥 不良反應 社區醫師
藥物不良反應是指藥物在質量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況下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美國曾做過調查,患者遵照醫囑正確服藥卻因藥物不良反應而死亡的比例僅次于心臟病、癌癥和卒中,而成為對人們生命的第四大威脅。鑒于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監察的必要性。
新藥在上市前有一定的局限性,病例少,研究時間短,觀察時間短,實驗對象年齡范圍窄(如老年、兒童、孕婦都不在范圍內),藥物的不良反應不可能完全表現出來,潛伏期長的不良反應難以發現,發生率低的不良反應不能被發現。藥品生產廠家在這個問題上有誤區,在藥品說明書上不能客觀反應藥品不良反應。如口服酮康唑制劑,必需在醫院治療,隨時監測肝功能,但酮康唑膠囊說明書上就沒有注明這一點,導致多起肝壞死病例的發生。阿司匹林使用了39年才能指出有引起胃出血的不良反應;國內已經有超過20篇專門研究尼美舒利不良反應病例的學術論文,國外相關的案例數量更是驚人,在芬蘭、西班牙、土耳其、愛爾蘭等國家更是因為尼美舒利的不良反應而停售過該藥。而更早之前的維C銀翹片、文迪雅事件也被同樣暴露,現在羅格列酮說明書的修改也充分證明了收集藥物不良反應的重要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師直接面對廣大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這是我們藥師收集藥物不良反應信息,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本中心建立了戶籍醫生制度,可以一對一的了解患者的病情。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用藥品種也較多,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大。這就需要我們藥師積極同醫生和護士聯系,及時發現不良反應,主動地與醫生、護士、患者溝通,了解用藥過程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特別是讓患者了解藥物不良反應被上報并不表明是不合格藥品,更不能與“毒藥”“假藥”“不合格藥品”相提并論,以解除醫、護、患在心里上對藥物不良反應的不夠正確理解,確保大眾用藥的安全,科學認識藥品屬性的兩重性。
本中又心建立了B-B角轉換,一名醫生配備一名護士,健康檔案由護士建立填寫,醫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更多的了解社區患者的病情,更好的為患者服務。這對我們藥師收集藥物不良反應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另外我中又心建立了專家健康管理門診。為患者提供多方面咨詢,如我們藥物咨詢,通過藥物咨詢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藥物不良反應。是藥三分毒,聯合用藥的種類越多越容易發生不良反應,補益藥和維生素類也有不良反應。藥師應指導患者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藥物性質、相互作用合理用藥,提高用藥依從性,認知藥物的不良反應及潛在風險,促進患者進行藥物不良反應自我監測和報告。同時也不要忽視中藥的不良反應,克服中藥比較安全、沒有不良反應的陳舊觀念。告訴患者用藥過程中,除了觀察不良反應的早期癥狀外,還應注意藥物的遲發反應,這種反應常發生于用藥數月或數年后,如藥物的致癌、致畸作用。患者來咨詢時注意詢問上次用藥的情況,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
藥師是經過藥學院校系統學習的具有專業知識的藥劑人員收集藥物不良反應具有很多優勢,收集藥物不良反應是具有專業性、技術性、管理性一體的工作。藥師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具體分析藥物不良反應及發生的原因,并可以積極主動宣傳抗生素的藥學信息,提醒醫生在用藥過程中是否存在重復用藥、配伍禁忌等。為廣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提高生存質量。
總之,做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師更有責任收集藥物不良反應,及時填寫《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并上報給醫院或當地的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在用藥安全上發揮自己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蛇莓;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綜述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6-0079-03
【Abstract】Duchesnea Indica is Rosaceae species,first described in the Bie Lu,with heat-clearing and detoxicating,blood-cooling and blood-stopping,and stasis-dispersing??and swelling-eliminating effect,also widely used in the folk. The composition of Duchesnea Indica is complex. Its study more focuses on water extract and ethanol extract,relatively less study on its single component. Although the study of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 is relatively broad,the systematic study is deficient. Its clinical practice is more widely done,more compatible with other herbs,but rarely singly-used in clinical study. The paper reviews th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uchesnea Inidca in the past 30 years,hoping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Key words】Duchesnea Inidca,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 progress
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為薔薇科蛇莓屬植物,別名三匹風、地莓、一點紅、蛇含草、寶珠草、野楊梅等,是民間常用的草藥,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綱目》引《日用本草》云:“蠶老時熟紅于地,其中空者為蠶莓;中實極紅者為蛇殘莓,人不啖之,恐有蛇殘也。”蛇莓之名由此得之。蛇莓以全草入藥,性味甘、苦、寒,有小毒,入肺、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主治熱病、驚癇、感冒、痢疾、黃疸等[1]。《別錄》云:“主胸腹大熱不止”。《藥性考》云:“熱病可施,傷寒狂躁,口噤口糜”。《綱目》云:“傅湯火傷,痛即止”。其主要化學成分有三萜類、糖苷類、有機酸、酚性物質、內酯類、甾體等,近年來因發現蛇莓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而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現就其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 藥理作用
1.1 促進免疫作用 在早期研究中,袁偉[2]發現蛇莓流浸膏對小白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且對小鼠脾臟內抗體形成細胞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對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
1.2 降壓作用 蛇莓注射劑對麻醉兔及狗均有短暫的降壓作用,此作用不被注射阿托品或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所減弱,故其降壓作用與迷走神經及膽堿反應系統無關,可能系直接血管擴張作用及輕度的心肌抑制作用所致[2]。
1.3 興奮子宮作用 蛇莓流浸膏、注射劑對家兔、豚鼠、大白鼠的離體及家兔的在體子宮均呈興奮作用,流浸膏0.4 g(生藥)的作用強度與1單位垂體后葉素的作用相近似。并可使離體兔腸收縮振幅增大,但對張力無明顯影響。注射劑則使腸張力下降,節律減慢[2]。
1.4 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100%蛇莓流浸膏1mL,可明顯降低小白鼠腹部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故認為蛇莓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炎癥局部毛細血管收縮從而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癥滲出物減少,炎癥反應減輕[3]。
1.5 抗腫瘤作用 張中興等[4]發現蛇莓水提取物作用于體外培養的人食管癌Eca-109細胞系,可使細胞密度降低,結構模糊,能夠明顯抑制其分裂,5 mg/mL和10 mg/mL分別作用48 h后,對細胞集落形成的抑制率分別為85%和92%。10 mg/mL和15 mg/mL對Eca-109細胞DNA合成有輕度抑制作用,說明蛇莓對食管癌細胞的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胞分裂和DNA合成兩條途徑。
Lee等[5]采用MTT法對從皺果蛇莓中分離獲得的5個多酚類化合物進行了細胞毒活性測定,發現短葉蘇木酚羧酸對人肺癌(PC14)和胃癌(MKN45)細胞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而沒食子酸、咖啡酸甲醋、原兒茶酸和赤芍素則作用緩和。
彭博等[6]通過體外實驗發現蛇莓總酚對3種婦科腫瘤細胞(SKOV-3、HeLa、CNE)有較高的生長抑制作用。對小鼠宮頸癌模型,0.5 g/kg,1 g/kg蛇莓總酚能明顯抑制腫瘤的生長,抑瘤率分別為27%,63%,且蛇莓總酚1 g/kg能明顯促進荷瘤小鼠T淋巴細胞的增殖。另外,蛇莓水提浸膏對小鼠S180(多形細胞性肉瘤)、H22(肝細胞瘤)、S37(未分化小鼠肉瘤)有明顯的抑瘤作用,5.2 g/kg 對S37抑瘤率為70 %,10.4 g/kg 對S180、H22的抑瘤率為59%和31%。對3種人體消化道腫瘤人體肝癌(7721)、胃癌(7901)、食管癌(Eca109)細胞有顯著殺傷作用,蛇莓0.4mg/mL 的殺傷率均為100 %[7]。
吳英俊等[8]認為從蛇莓中提取的齊墩果酸對肝癌細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有時間和濃度的依賴性,80μg/mL、24 h的抑制率為88.97%,40μg/mL、48 h的抑制率為90.81%。胡兵等[9]發現蛇莓可抑制人結腸癌RKO細胞懸浮生長,促使RKO細胞發生失巢凋亡,這可能與活化Caspase-3以及升高細胞內活性氧水平有關。黃士漢[10]認為蛇莓的醇提物可以抑制TGF-β誘導的肺癌細胞A549的上皮間質細胞轉化,而上皮間質轉化是腫瘤發生轉移的關鍵因素。Bo等[11]發現蛇莓總酚能夠抑制人卵巢癌細胞SKOV-3的增殖,并呈濃度依賴性,可能是通過抑制Bcl-2增強Bax的表達,增強caspase-3的活化來誘導SKOV-3的凋亡,下調細胞周期蛋白 A,E,D1 和 CDK2的表達使細胞靜止在S期。
1.6 抑菌作用 梁薇等[12]發現蛇莓水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7種細菌有較強的體外抑菌的作用。另外,蛇莓乙醇提取物對胞膜炎雙球菌、傷寒桿菌也有抑制作用,而且濃度越高抑菌力越強[13]。可能是因作用于細菌細胞壁或細胞膜發揮抗菌活性[14]。
1.7 抗氧化作用 茍體忠等[15]認為蛇莓總多酚總抗氧化能力高于VC,且蛇莓總多酚的?OH清除率遠高于VC。此外,蛇莓總多酚對DPPH?的IC50(18.2μg/mL)與VC(IC50=17.6μg/mL)相近。
1.8 抗血管新生作用 許揚等[16]發現蛇莓可明顯抑制雞胚絨毛尿囊膜血管新生,載體下CAM 新生組織中新生血管數顯著減少,并可見大血管結構破壞跡象,載體周圍CAM 組織中僅見少量新生血管。
1.9 抗誘變活性作用 Lee等[17]的研究結果表明具有溫和的抗誘變作用,在鼠傷寒沙門氏菌和哺乳動物微粒體酶試驗中,可抑制由苯并芘誘導的突變。
1.10 抗病毒的作用 杜世芳等[18]實驗證實蛇莓的乙醇總提取物對單純皰疹病毒I 型(HSV-1)有明顯的抑制作用,TI>81.57。Li等[19]發現蛇莓的醇提物可以保護神經元細胞不被單純性皰疹病毒損傷,降低單純性皰疹病毒激發的小膠質細胞的TNF-α,IL-1β和NO的釋放水平,使其死亡增加,并能上調caspase-3的表達,誘導其凋亡。Zhao等[20]認為蛇莓是通過抑制致炎因子的表達,輕微促進抗炎介質HO-1的釋放,阻斷NF-kappaB的激活,抑制IL-10的分泌來實現抗炎的作用。
1.11 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 馬越鳴等[21~22]對小鼠給予蛇莓提取物50 g/kg 灌胃后,可減少自主活動,增強閾下催眠劑量戊巴比妥鈉的作用,并可對抗最大電休克發作,而對戊四氮最小閾發作無影響,且醇提物比水提物的效果好。
2 臨床應用
2.1 帶狀皰疹 蘆啟興[23]在常規抗病毒藥物的基礎上加用鮮蛇莓外敷治療帶狀皰疹,10 d治愈率為97.6%,而單用抗病毒藥物的10 d治愈率僅為88.5%。葛昌清[24],杜冷湘[25],談永愛[26]等用蛇莓治療帶狀皰疹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2 肝炎 龍治平等[27]通過含有蛇莓的中藥復方治療132例肝炎患者,能使IgM下降,補體C3升高,通過對132例患者的觀察,當免疫功能恢復正常或補體C3高于正常,則HbsAg,HbeAg,抗HBc的轉陰率也顯著提高。張文富[28]用蛇莓為主的自擬方治療肝膽濕熱型肝炎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3 白喉 余光開等[29]在對149例白喉患者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發現,單用蛇莓流浸膏與用抗生素聯合白喉抗毒血清的療效并無差異,治愈率為82.98%,在退熱時間,脫膜時間,細菌轉陰時間上也無統計學差異。
2.4 炎癥 李小兵等[30]將臨時采集的鮮蛇莓根洗凈、每次取30~60 g與瘦豬肉酌量加水燉服,治療外瞼腺炎患者69例,其中外瞼腺炎早期36只眼,中期18只眼,晚期15只眼。早期病例一般在1天內痊愈,均未經出膿即自行消退。中期病例多數炎癥在3天內未經出膿而消退、少數破膿而愈,晚期病例多數在2天內膿點破潰而消退,效果優于抗生素。蛇莓亦在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腎炎,急性乳腺炎的治療中得到應用[31]。
3 討論
蛇莓最早記載于《名醫別錄》,臨床應用歷史悠久,在我國分布廣泛,也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有學者對其藥理作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后一直有其斷斷續續的探討,最近因其抗癌作用的發現,又有很多研究人員在其抗癌作用上做了很多研究,但系統研究還不夠,一些作用機制也不是很清楚,而且對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子細胞藥理學的現代研究較少。雖然蛇莓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多為民間驗方,很少有以其為主藥的方劑出現,而現在的臨床應用中也是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因此很少有單用蛇莓治療疾病的RCT研究報道。在新藥開發方面也鮮見蛇莓的身影,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繼續研究探索,明確其各成分及其結構,明確其作用機制,為進一步研究和開發蛇莓新藥奠定理論和實驗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第四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袁偉.三匹風的藥理作用與毒性研究[J].瀘州醫學院學報,1979,(01).
[3]袁偉,王永安,謝碧桃,等.三匹風藥理作用(二)[J].瀘州醫學院學報,1981,(03).
[4]張中興,薄獻生.蛇莓對人食管癌細胞作用的研究.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8(4):221~222.
[5]Lee,ihn Rhan,Yang Mi Young Phenalic compounds from Du-chesnea chrysantha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e in human cancer cell[J].Archivcs cf Phamacal Research,1994,17(6):476-9.
[6]彭博,胡秦,王立為,等.蛇莓總酚的抗種瘤作用及免疫學機制的初步探討[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7,23(8),1007-10.
[7]段徑云,劉小平,李秦.蛇莓抗腫瘤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8,14(3):28.
[8]吳英俊,王超男,劉潔婷,等.蛇莓中齊墩果酸對肝癌細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1,(04):306-308.
[9]胡兵,沈克平,史秀峰,等.蛇莓對人結腸癌RKO細胞失巢凋亡作用的實驗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01):69-72.
[10]黃士漢.蛇莓抑制轉型生長因子β1誘導人類肺腺癌細胞A549間質上皮轉型之機制研究[J].中山醫學大學生化暨生物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
[11]Bo P,Qi C,Wang L,et al.Suppression of human ovarian SKOV-3 cancer cell growth by Duchesnea phenolic fr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J].Gynecologic Oncology,2008,108(1):173-181.
[12]梁薇,梁瑩,應惠芳.蛇莓抗菌作用的實驗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03):167-168.
[13]朱玉蘭.蛇莓有效成分的分離及鑒定[J].藥學通報,1985,(10):630.
[14]林居純,黃玲,劉丹,等.蛇莓水提物的體外抗菌活性及抗菌機制[J].中國獸醫科學,2013,(06):645-649.
[15]茍體忠,唐文華,徐紹琴,等.蛇莓總多酚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09):94-96.
[16]許揚,潘瑞樂,常琪,等.蛇莓抑制雞胚絨毛尿囊膜血管新生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65-67.
[17]Lee H,Lin JY.Antimutagenic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anti-cancer grugs in Chinese medicine[J].Mutation research,1988,204(2):229-234.
[18]杜世芳,崔燕霞,姚梅悅,等.蛇莓提取物體外抗單純皰疹病毒作用初報[J].山東中醫雜志,2014,06期:484-486.
[19]Li X F,Guo Y J,Wang M L,et al.Inducing-apoptotic activity of the ethanol extract of Duchesnea indica Focke on treatment of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athology & Pharmacology,2011,24(3):631-8.
[20]Zhao L,Zhang S L,Tao J Y,et al.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a folk herbal medicine,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 at RAW264.7 cell line[J].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2008,37(4):339-357(19).
[21]馬越鳴,程能能.蛇莓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1996,15(4):293~295.
[22]馬越鳴,程能能.蛇莓提取物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J].中草藥,1996,27(增):138.
[23]蘆啟興.蛇莓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2007,(09):51-51.
[24]葛昌清.鮮蛇莓治療帶狀皰疹100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1995,S2.
[25]杜冷湘,胡蕓蕓.蛇莓治療帶狀皰疹23例[J].海峽藥學,1995,(01).
[26]談永愛.蛇莓草治療病毒性皰疹[C].2002全國土家族苗族醫藥學術會議論文專輯,2002.
[27]龍治平,鄧曉舫,王雨谷.乙肝1號對慢性肝炎免疫球蛋白及補體C3作用的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5,(7):51~52.
[28]張文富.辨證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J].湖北中醫雜志,2001,(07):42-42.
[29]余光開,曾乃鼎,段大鈞,等.三匹風治療各型白喉的療效觀察(附149例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1984,(04).
[30]李小兵,洪玉麗.蛇莓治療外瞼腺炎[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96,6(3):180.
【關鍵詞】發酵;中藥;應用
近年來,發酵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中藥研究中來,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的研究技術。該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對中藥材進行發酵從而得到目標產物或達到改善藥效等目的。傳統的發酵過程,一般由三種物質組成,即菌體、基質及代謝產物,從前我們只考慮發酵過程中菌體和代謝產物的變化,故而通過傳統發酵得到的是微生物菌絲體、代謝酶制劑和初級、次級代謝產物[1],隨著發酵技術與中藥研發技術的聯合運用,人們漸漸的開始關注基質的變化[2],從而衍生出微生物發酵轉化技術,它具有改變毒性、提高藥效、加速吸收[3]、改善口味[4]等優點,現就得到不同發酵產物的發酵方法在中藥研究中應用進行了簡略的分析。
1 菌絲體發酵
菌絲體的發酵是一種通過固態發酵來獲取微生物菌絲體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獲取菌絲體。由于藥用真菌可于菌絲體等內產生具有藥理活性物質,為擴大藥源,改進真菌類藥物的生產方法,或者尋找與昂貴中藥相同藥效的代用品[5],故而近年來常采用菌絲體發酵。如裂褶菌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被廣泛應用于防治各種疾病,但其來源較為有限從而限制了它的開發,李雪[6]采用了深層發酵獲得了該種大型真菌的菌絲體,并對其進行了藥理研究,實驗證明它有抗腫瘤等活性。
2 微生物酶發酵
微生物發酵技術是通過發酵方式來從微生物細胞中獲取人們所需要的酶制劑,該方法具有繁殖快、周期短、產量高、方法簡單等優點。由于人們對酶制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故對微生物酶發酵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一般地,微生物酶發酵技術的生產方法包括傳統固體發酵、液體深層發酵和固定化細胞發酵,可通過控制發酵條件、添加誘導物、降低阻遏物濃度、添加表面活性劑和酶促進劑等方式來提高酶的產量。
微生物酶發酵技術的應用之一是常被用來制作藥曲,它是由曲類中藥在一定條件下由霉菌和酶的分解作用使藥物發泡、生衣制成的[7],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散解表、健脾開胃的必備良藥。
3 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發酵
該方法是通過發酵方式獲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包括初級和次級代謝產物,是微生物發酵的主要類型,也是早期發酵技術的主要方向。因經發酵提取的蛋白質、多糖、生物堿、抗生素等具有很強的藥理作用和保健功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好氧發酵的能量代謝產物基本上都是有機酸,而厭氧型發酵會得到一些特殊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的發酵、丙酮/丁醇的發酵等。
由于該方法起步早,故發展較為成熟,近年來已有原來單純的培養方法和提取代謝產物的方法研究轉變到了結合新技術分析鑒定代謝產物[8]和對發酵過程中的代謝調控[1]。
4 微生物轉化發酵
該方法是一種新興的發酵技術,近年來在中藥領域被廣泛的研究。它是以微生物作為一種天然的反應器,通過發酵手段對天然產物的結構進行修飾及轉化從而達到改善藥效等目的。將發酵技術運用于中藥研發中,可將中藥大分子轉化為人體易吸收的小分子,還可增加某些有效成分的含量,從而增加藥效。
薛慧玲[9]曾做過微生物發酵轉化黃芩的研究,實驗表明在酶的作用下,增加了黃岑苷的水溶性,從而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使得發酵品同等劑量時其藥效明顯優于傳統藥效;而王輝[10]則通過微生物轉化法用米曲霉將虎杖中白藜蘆醇苷轉化為白藜蘆醇,與細胞壁上的纖維素被部分水解,得到較高的轉化率,加速了產物的溶出,從而解決了白藜蘆醇的含量偏低的問題。除了對單味中藥的微生物轉化外,該方法對復方制劑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如臧建偉[11]曾用光合細菌對六味地黃湯進行微生物轉化,結果表明發酵后的處方在治療腎陰虛、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增強,效果優于傳統的六味地黃湯。目前,在微生物轉化發酵領域研究較為前沿的方法是發酵菌株和中藥的雙向發酵技術,通過對不同條件下的藥效研究實驗,從而選擇更優化的轉化發酵條件,該方法更有益提高基質中的藥用成分,充分發揮其優勢[2]。
5 結論
根據發酵產物的性質可將發酵方法分為菌絲體發酵、微生物酶發酵、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發酵以及微生物轉化發酵,其中前三種是傳統的發酵技術,微生物轉化發酵將是未來中藥研究的新方向,它不僅可以改變某些中藥的毒性、提高藥效、加速吸收、改善口味等,還可通過發酵對中藥中的成分進行結構修飾,從而改變藥性,甚至得到新的有效成分,擴大藥物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賈景明.中藥生物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2] 許曉燕,鄭林用,等.靈丹菌質雙向發酵工藝及藥效品質研究.中國食用菌.2010,29(2):28-31.
[3] 王延年,董雪,等.中藥發酵研究進展.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3):437-441.
[4] 陸俊,劉佳佳,徐剛標,等.微生物發酵對大蒜風味及活性成分的影響.食品工業科技,2008,29(8):150-152.
[5] 姜文俠,孫武岳,等.蝙蝠蛾擬青霉菌絲體發酵的研究.微生物學通報,1999,26(3):192-194.
[6] 李雪.裂褶菌液體發酵條件及發酵產物的藥理活性研究.吉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 徐志剛.常用曲類中藥及臨床應用.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12):777.
[8] 那淑敏,賈士芳,等.嗜酸乳桿菌發酵代謝產物分析.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99,11(5):266-268.
[9] 薛慧玲.微生物發酵轉化黃芩的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摘要:高校考試改革是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實踐人才的重要環節。作者就高校考試改革的必要性、當前考試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做了細致分析,并以生物醫藥專業生物化學基礎必修課為例,就如何深化考試改革這一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生物醫藥;專業考試改革;生物化學必修課程
作者:李紅艷(桂林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廣西桂林541004)
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具備創新人格、創新能力的人才[1],這樣的創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識經濟社會的要求,適應新時期特點的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改革中應進一步加強知識構成、思維構成、能力構成和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養的學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能夠滿足社會的要求。而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評價和改進教與學,使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2]。但審視當今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著傳統的單一知識評價模式,不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對其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課程考核的導向作用,促進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更好實現。
一、目前高校考試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考試內容重知識輕能力。
考試的根本目的是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理論知識是素質的一部分,若考試僅限制在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檢測范圍之內,就無法達到全面測評個人綜合素質的目的。
2.考試方式缺乏多樣性,難以準確評價教學效果。
目前高校的課程考核采取以總結性考試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標尺),區分和評價學生知識水平、專業能力、職業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檢測性、形成性等考試類型在教學過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學過程中的平時考核成績在課程考試的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大部分課程考試偏重于閉卷筆試。閉卷筆試這種考試形式操作簡單、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試卷所涵蓋的內容有限,考核的知識面較窄,考查點代表性有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無法得到反應。考試題型局限性更加明顯,受標準化考試方式的影響,填空、選擇、簡答、釋詞客觀性題目偏多,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證明題、應用題等主觀性試題偏少。這種考試形式束縛了人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扼制了學生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嚴重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和鍛煉[3]。
3.考試管理落后,沒有建立科學有效的考評體制。
目前各高校有關課程考試管理隨意性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試管理的規章制度,由于諸多原因執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導致有制度也難以得到貫徹和實施。在多數情況下是“教什么、考什么與怎么考”都由任課教師說了算,教研室、院系、職能部門很少過問,更不用說“考教分離,考改分離”的有效實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機制來評價考試管理工作的優劣[4]。
二、改革考試制度,促進生物醫藥專業創新實踐人才的培養。
實踐證明,為了把考試真正變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途徑之一,就必須對現行的考試制度進行改革。我作為高校生物化學必修課的專職教師已從教多年,現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長期的思考,針對生物化學必修課考試改革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靈活考試內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學是一門生物醫藥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講述正常人體的生物化學與疾病過程中的生物化學問題,與醫藥學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代生物化學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塊內容:(1)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2)物質代謝及其調節;(3)基因信息傳遞及其調控。隨著生物化學研究成果對人體各種代謝過程、代謝調控機制、細胞間信號轉導及遺傳信息傳遞規律的深入闡明,人們有可能準確了解各種相應代謝障礙相關疾病、遺傳性疾病發病機制,開發治療藥物、研究診斷、治療的新方法。以往傳統單一的生物化學考核模式僅側重于對書本所涉及的三大塊內容基礎知識點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們提倡改革考試內容,不僅要考課堂講授的書本知識,更要考實際應用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查要緊扣專業特點,密切聯系生物醫藥學科領域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對于藥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查他們在新藥研發方面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的生物化學基本理論;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查他們如何應用現代生物化學技術手段對疾病(尤其是腫瘤、遺傳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提出治療新方法、新思路等;對于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考查他們在天然活性產物的提取、制備方面如何綜合運用所學的生物化學基本技術。這樣的考試內容的改革,不僅能強化重點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更能客觀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樣化,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考試方式由形式單一、時間固定、題型簡單向著考試形式多樣化、時間靈活化、題型豐富化的方向發展。考試方法應根據考試科目的特點,實現多樣化,如閉卷、開卷相結合;口試、筆試與技能操作相結合;論文、設計、制作、撰寫調研報告與答辯相結合,等等。既著重考核學生思維方法、考思路、考見解等,檢驗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學生的應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認為,生物化學課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塊:(1)閉卷考試。閉卷考試的優點是能夠準確地檢查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程度、理解記憶程度和書面表達能力,其缺點是容易造成死記硬背的現象,而忽略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檢測。根據生物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對于重要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必須理解掌握,我們對這部分基本知識點的考查可以采用閉卷筆試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與期末兩次進行,便于學生分階段復習鞏固和提高。(2)開卷考試。實行開卷考試能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長時間積累許多專業知識和信息,但這種考試形式如果引導不恰當,就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如學生對課程認真鉆研程度不夠,等等。因此,任課教師需要深刻理解課程教學大綱,分析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將課程中基本原理部分與實際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克服開卷考試帶來的弊病,使學生深入地鉆研知識,深入理解,培養綜合運用知識及創造實踐的能力。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發展十分迅速的一門前沿學科,因此,我們設置開卷考試內容時,可以布置學生去了解學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資訊,鼓勵學生寫一些科學前沿綜述性論文。(3)實踐考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6]。通過實驗教學,學生不僅能具有開展實驗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備從事某些科學研究的獨立工作能力。在實驗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現場隨機抽簽考查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回答相關的問題。同時,將實驗課出勤率、完成課堂實驗內容和課堂表現也作為實踐考核成績的一部分,更能夠促進學生認真學習實驗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這樣既能夠全面、客觀地考核學生,又有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4)課題設計及完成。對于應用性較強的課程,為了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在課程開始時,教師根據課程的性質、內容向學生公布課程設計的方向和要求,供學生參考。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專業知識,進行必要的文獻檢索與收集。在課程結束考試時,學生可以帶著準備的資料,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設計題目。這種考試方法是將考試貫穿于課程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突出了教學與考試的互動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生物化學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創新實踐能力的考核是這門課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項考核中,我們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撰寫課題項目申請書、立項答辯、實驗方案討論及課題項目完成情況來綜合評定學生在此項考核方式中的成績。多數情況下,學生關心的是課程考試的結果,而不是課程內容的總結與提高。因此,將平時考核與期中、期末考試相結合,將理論考試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增加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加強對平時學習的考查,用教學全程考核來評定學生課程成績[7]。我認為,以上四種方式的有機組合既是知識與能力考查的統一,又是理論與實踐考核的完美結合。根據各項考核方式的側重點和目的要求,建議按4(閉卷)∶1(開卷)∶2(實踐考核)∶3(課題設計及完成)的分值比例來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3.建立健全科學的考試管理評價體系。
首先,要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考試模式的改革,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考試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評體系和考試標準。對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形式加以規范,科學制定各門課程的考試辦法。其次,積極做好試題庫建設,真正做到“考教分離、考改分離”。最后,正確評價考試結果。通過考試結果的分析,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及時發現并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考試改革促進校內教學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試為指揮棒指導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
總之,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我們要不斷加大考試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學有效的考試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帶教、以考促學”的作用,只有這樣,高校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鄧錦琳,鐘安永,胡常偉.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中考試方法改革的探究與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23(2):90-94.
[2]鄭天虹.深化大學考試改革,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農業教育,2002,(1):32-34.
關鍵詞:乳腺癌;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發病原因;治療現況
患者在經過乳腺癌手術治療后,常發生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術后并發癥,它對女性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危害極大。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發生后,女性患者基本要終生忍受該病癥帶來的疲勞乏力、反復感染、外觀異常和上肢活動受限等痛苦,危害患者心理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我國在治療乳腺癌方面近些年來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經過各種手段綜合治療后,患者術后五年生存率可高達90%,在治療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等并發癥方面也有較好的臨床療效[1-2]。本文詳細介紹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病原因、臨床主要表現癥狀、診斷和多種治療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有效方式。
1、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原因
臨床認為乳腺癌術后患者出現患側上肢淋巴水腫與淋巴結清掃范圍和放射線治療時腋窩的暴露程度有關。具體關系為淋巴結清掃范圍越大則手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幾率就大。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切斷了患側上肢淋巴回流通路,致使間質液的蛋白濃度增高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強,血漿膠體滲透壓增強而導致患側上肢出現水腫。經研究表明腋窩淋巴結清掃范圍過大而引起的乳腺癌術后患者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率約為12%。放射線治療乳腺癌過程中腋窩面積暴露過大也易引起患側上肢淋巴水腫,它所導致的病例數大約是腋窩淋巴結清掃范圍過大的三倍[3-4]。多年臨床觀察發現,導致乳腺癌患者手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原因復雜多樣,除了上述兩種主要原因外,還有治療后患者患側上肢負荷過重、手術后傷口感染、過早的以及不當的患側上肢功能康復鍛煉、患側上肢靜脈輸液和乳腺腫瘤的轉移復發等。
2、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
依照臨床經驗來看,乳腺癌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越小,則患者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幾率就越小。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出現淋巴水腫的主要發病機制是腋窩淋巴回流通路阻斷,淋巴液大量的停滯在組織間隙中,導致血管內外膠體的壓力差減小,不能對毛細血管的濾過形成對抗作用,從而使大量液體進入組織間隙而形成水腫。組織液達到新的壓力平衡時會形成高蛋白水腫,高密度的蛋白質對結締組織形成刺激作用,導致組織增生、增厚,皮膚表層出現粗糙角化現象,形成淋巴水腫。這時患者機體免疫機能下降,患側上肢功能不全,若出現患側上肢皮膚損傷或感染情況,會加重淋巴水腫的病情[5-6]。
根據《乳腺癌綜合診療學》的判斷分級標準,患側上肢淋巴水腫可劃分為三個級別。1級為輕度水腫:主要是術后早期出現的癥狀,水腫部位為上臂近端,患側上肢周徑比健康一側多出3cm以下;2級為中度水腫,淋巴水腫的范圍擴散到整個上肢,前臂和手背也受到影響,淋巴水腫一側周徑比健康一側多出3cm至6cm;3級為重度水腫,淋巴水腫已經影響到整個上肢,包括手臂以及手指,患者淋巴水腫一側周徑比健康一側多出6cm以上,患者肩關節和手臂活動嚴重受到限制,上肢皮膚硬韌、腫脹、灼痛和有負重感。水腫惡化之后患者上肢功能嚴重障礙、感覺異常,部分患者出現上肢畸形。
3、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診斷
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病情診斷,排除患者的其他病因,采用淋巴管造影術和淋巴閃爍造影術進行診斷。
4、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預防及治療方式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臨床治療比較復雜,可以在進行乳腺癌手術時采取適當的措施預防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狀況的發生。預防的關鍵是減少和防止腋窩處淋巴回流通道的破壞。在進行乳腺癌手術時,盡量減少對患者身體的創傷,盡可能保留腋窩組織,避免過度腋窩清掃,避免采用切除胸肌的乳腺癌根治術。手術過程中注意保護腋靜脈,不要傷害腋血管鞘。術后及時采取控制感染的措施,保持引流管的正常工作。嚴格把握放射線治療的腋窩暴露面積,預防副作用。患側上肢功能康復鍛煉應小幅度小力度。
患側上肢淋巴水腫治療上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方式和手術治療方式。非手術治療方式是公認的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首選治療方式。主要包括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是通過機械壓力和物理熱能改善患者術后腋窩微循環,促進淋巴液回流,與此同時它也防止纖維組織的增生,防止病情的擴散。繃帶加壓法、按摩治療法和上肢功能康復鍛煉在臨床上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可聯合物理療法一同治療。藥物治療是治療效果不明顯的一種治療方式,發展至今未出現療效顯著的藥物,在臨床上一般不采用此種方式。手術治療包括病變組織去除術和生理性淋巴引流術等。病變組織去除術聯合植皮術具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狀較多且腫瘤易復發,臨床上不提倡這種治療方式。生理性淋巴引流術在促進淋巴液回流方面具有較良好作用,但同樣手術創傷大,并發癥較多[7-9]。淋巴管-靜脈吻合加壓治療術可以重建淋巴液回流通路,使淋巴液直接流入靜脈血管,手術創傷小,并發癥較少,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吳志芳.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超聲診斷[J].現代腫瘤醫學,2013,21(2):345-346.
[2]馬桂凱.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病機制及預防的研究進展[D].蚌埠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4,05,01.
[3]崔夢迪.香附四子散熱熨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05,01.
[4]劉大海,杜建時,韓冬梅,馬鷹,劉卓.干擾素在老年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綜合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02(32):610-611.
[5]姜曉玲,史增友,王曉靜,王宏昌,劉桂芝,彭寶瑩.中藥組方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4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12):1795-1796.
[6]劉華玉.艾灸穴位聯合按摩預防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的研究[J].北方藥學,2013,10(5):73-74.
[7]黃關立,呂世旭,郝儒田,張筱驊.乳腺癌病人上肢淋巴水腫的多因素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論著,2011,16(1):39-41.
苗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現有900余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湖南、廣西、四川、湖北、重慶、海南等省市區。此外,還有200多萬人的苗族分布在國外,主要居住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老撾、緬甸和西方國家中的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苗族由于分布面廣、方言土語差別大、服飾類型多。因而在民間傳統醫藥中的文化建構既有菌民族的同一性,也有在區域分布中不同支系苗族的醫藥文化特長偏向不一等現象。有鑒于此,我們就國內外苗族傳統醫藥從技術技藝層面到精神層面的文化建構在認知過程中先作一個簡要的梳理,然后結合田野考察從人類學視角試談我們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一、苗族民間傳統醫藥從技術層面到精神層面研究的雙重發展
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的研究起步最早的是中國,東南亞和西方國家對苗族這一領域的關注在現有文字的文獻中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偶有見到。在類似的研究中,重點從認知的角度去說明苗族醫藥的功效、使用方法及醫用特點的如著作類有陸科閔著<苗族藥物集>(專著),歐志安著《湘西苗藥匯編》、《湘西苗醫史考》,陳德嬡、羅廷華、張厚權共同主編《苗族醫藥學》,包駿、冉懋雄主編《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中國苗藥彩色圖譜》,邱德文、杜江等主編《中華本草•苗藥卷》,唐海華《苗族藥物學》,滕建甲、黃愛群《苗家實用藥方》,祝均輝主編《風濕病苗藥本草薈萃》等;論文類有田振華《苗藥功效分類的探討:》,嚴一鋒等《苗藥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王友《苗藥苦參的臨床新用》,麻福昌《淺談苗藥針角灸》,楊漢梅《苗藥熏蒸治“末病”》,彭繼鐵、周德忠《苗族藥“乙肝散”治療乙型肝炎320例小結:},張東海、田華詠等《苗醫骨傷科史略》,鄭曙光等《中苗醫熏蒸療法述略>,文明昌等《苗族醫藥治療牛皮癬188例臨床觀察:》,杜江<苗醫用藥的基本規律》,龍金光{:雷公山苗藥治療白內障》,張繼德<苗藥雪冬花合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25例臨床觀察>,張厚良<貴州苗藥研究與開發戰略》等等。從文化的層面去建構苗族傳統醫藥理論體系的成果中著作類有雷安平等主編《苗族生成哲學研究:》,陸科閔<苗族醫學>,杜江等<中國苗醫藥>,杜江、張景梅等主編<苗醫基礎>,胡成剛《苗藥資源學),田興秀<苗族醫藥學>,杜江、田華詠、張景梅主編<苗族醫藥發展史>,田興秀<三本論》,滕建甲《苗家養生秘錄》,彭再生、祝均輝主編《湖北苗藥》等;論文和專題調查報告有馬太江《川黔滇鄰區苗族醫藥文化探析》,冉懋雄等《略論貴州苗族醫藥的發展歷程與醫理方藥特色》。唐海華《論苗藥學九大特色》,吳元黔《苗族醫藥學發展簡史述略》,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萬昌發《論貴州苗族醫藥》,唐永江《苗醫學體系研究》,冉懋雄《苗族族源與苗族醫藥溯源探討》,龍光橋《苗族醫藥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制》,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識衍生的醫藥邏輯詮釋——以湘西方言苗族為例》,修洼倒《美國苗族巫師和草藥的傳統用法》、老撾傳統治病藥方(Tshuajkhumob))等等。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中,許多研究者不僅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在技術層面上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梳理,而且從具體的技藝中也歸納出苗族在這一領域里通過長期實踐而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如《苗族醫藥學》除了在藥物上對各地苗族所使用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的使用特點以及單驗方等情況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外,還對苗族醫藥形成的歷史與源流、醫理與癥治等作了詳細的概括和歸納。此外,《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苗族藥物學》等既有苗族的傳統醫藥理論的建構。又有對藥物認知技能的分類介紹。
二、苗族醫藥從傳統技能的文化疊加到苗族醫藥學的理論建構過程
在苗族的傳統認識觀念中。“醫”和“藥”是兩個互為依存的整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中國,還是定居在越南、泰國和老撾等國家的苗族都普遍認為,“醫藥醫藥,離醫藥無本,離藥醫無根。”“醫”和“藥”在各方言區的苗語中屬于動詞和名詞的兩個不同語法詞性的詞。“醫”在西部方言苗語(又稱川黔滇方言苗語)中稱為kot,如說“他去貴陽治病”NilmolGuifYangxkotmaob;“藥”在西部方言苗語中稱為guab。如說“你吃藥嗎?”Gaoxbuafnaoxguab。在苗語黔東方言區。“醫”稱為diot,如說“去找藥來醫治”monglqabjabloldiot;稱“藥”為jab。如說“這個藥好得很”Laibjabnongdvutbongtwat。“醫治”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chot,如“醫病”在這里的苗語中說chotmongb,“他去吉首醫(治)病”:wudmongljibshuidchotmongb,“他的藥可以醫治你的病”:wubnangdnggabkotchotrutmongxnangdmongb等。“藥”這個詞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nggab,如“我們家里種植的草藥很多”boubbloudjiangsmexjitdudnangdnggab,“用這個藥去醫治你的病很適合”Geudadlaibnggadnendzhotmongxnangdmongbhensrut等。在苗族的社會生活中,從醫藥文化的結構上講,既需要“醫藥一體”、“醫護一體”、“醫養一體”,同時也需要“防養一家(即指預防和食物療養)”、“醫巫一家”、“醫護一家”、“醫武一家”,這三個“一體”與四個“一家”是苗族傳統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技術基礎。事實上,無論是“一體”還是“一家”,都彼此存在著對這些傳統技能文化的疊加現象。
如果我們以一種技能文化(指治療一種單一病癥的本領)來界定每個苗族民間醫藥師對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醫、巫、武、技、療、養”兼通是他(她)們既有醫治一種疾病的專長,同時還兼顧懂得其它病癥醫療方法的重要技能基礎。在我們接觸過的苗族醫藥師中,從他們所治愈的各種病例里可以看出他們每個人都是集各種苗醫技能文化于一體的“多面手”。如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苗醫龍道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用苗藥治愈多種癌癥患者116例,其中肺癌38例、肝癌3l例、乳腺癌15例、子宮癌5例、骨癌5例、食道癌5例、腸癌5例、腦癌4例、鼻癌3例、陰道癌1例、白血病4例…(P.”;在貴州省貴陽市開設濟眾診所的苗族民間藥醫呂世祥至今堅持行醫50多年,他個人熟知使用的草藥有3000多種、單驗方2000多個,經過他治愈的各種疑難雜癥重病患者達上萬人,據這位70多歲的苗族老醫師不完全統計,他先后僅以苗藥治愈的各種病癥中,有白血病17例、肺癌170例、各種腫瘤300多例、紅斑狼瘡12例、皮肌炎3例、類風濕500多例、母豬瘋60多例、乙肝200多例、糖尿病500多例、緩解中風偏癱1000多例、哮喘500多例、男女不孕不育癥200多例、腎病綜合癥100多例等【2j。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具有一專多能的超強本領。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巫一家”這種現象雖然已經越來越少,但這種精神療法在苗族聚居區依然隨處可見,從人類學的角度講.巫祀療法更能體現苗族社會中群體性的人文關懷。比如在老撾、越南、泰國以及移居美國的苗族中,每當人的身體狀況不佳.都要請巫師到家里來做UaNees(譯意為“敬家神驅惡鬼”)儀式,然后殺豬宰羊,讓其精神獲得鼓舞,通過飲食調節、環境療養等多種方式使其得到慢慢的康復。又如,在貴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上游的苗族村寨,當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身體不佳時,同樣要舉行AitWukyis(譯意為“敬娘娘神”)的儀式,而對于身體不佳的成年人,則要舉行的是JenlNzes(譯意為“栽生命樹”)的儀式等等。用苗族人對這~問題的理解,即所謂的“神藥兩解”。值得注意的是,苗族的這種“神藥兩解”文化建構方式,我們從早期的漢文獻史籍中均可找到相關的記載。如西漢劉向在《世說新語》的《說苑辨物》中稱:“吾聞古之為醫者日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5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近人劉鏡如在《中醫史話》里解釋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師”,也就是當今各種苗族傳說中的“苗藥師”。從上述這些實例中充分說明,苗族對藥物知識的認知和醫療技藝的文化形成都是一個經過長期積累和技能性文化疊加的建構過程。
三、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對苗族傳統病患觀念的影響及醫藥文化體系的建構
苗族有許多不同的支系。盡管苗族的支系多,分布面廣,但在自稱上則有著相同的同源讀音Hmong,而且在苗語古音構擬中均有著相同的詞匯來源。語言結構的一致性決定了苗族傳統文化的同一性。由此,我們在不同地區的田野調查中,既看到了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因苗族傳統文化的相同而在總體觀念體系建構中的相似性。同時也因每個支系苗族的社會歷史過程不同,在文化進化發展中出現了多線性的適應發展方式。具體而言,各個支系苗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在苗族看來,人與自然中各種有生物和無生物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如從東南亞移居美國的苗族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文化觀念,“由于人與大自然必須達成平衡才能共處。苗族認為,疾病就是這種關系的不正常所致。風濕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癥狀是關節和身上疼痛。苗族人常把這種病與天氣暖和及多雨潮濕的到來聯系起來。如發燒、感冒、流鼻涕和咳嗽歸因于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改變。”【副與此相同的是,我們到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族做人類學田野觀察時同樣發現,“在岜沙苗族的社會生活中,對15歲以下身體健康程度較差的未成年兒童,當地人都有將此幼子拜祭樹神的習俗。人拜祭樹,是人把樹看成是人的父母一樣,對子女進行關愛,將樹與人進行平等對待,其行為對人起到了撫慰作用,目的是讓樹神永遠守護著這個孩子,像父母一樣關心自己的子女。人與神的關系和神與神的關系,它代表著人間的輩份、人間的性別等都有了賦予【4j。”這種“賦予”關系就是苗族傳統文化中所指的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
從苗族紛繁復雜的支系差異中我們看到:由于社會歷史過程的不同,每個支系苗族對所處環境的適應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種適應性差異必然又導致每個支系苗族對病患觀念的形成以及醫藥文化的區域性建構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對所處環境的適應,通常是既有生物性適應的一面,同時又有社會性適應的一面。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社會歷史過程不同而導致苗族支系的適應性差異,同樣指的是每個支系苗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兼具著生物性適應和社會性適應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是這兩種適應的統一體。如居住在貴州省惠水縣和平塘縣交界一帶高原臺地上的惠水次方言區苗族,由于這里海拔高、氣溫低,長期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因高寒缺氧等容易導致貧血等各種病癥出現,但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卻讓當地苗族在野生稻中培育出了一種古老的稻種——黑糯稻。通過飲食療養直接彌補了因地理環境帶來的生理調節失衡問題。據清朝時期的惠水縣地方文獻古籍《定番州志》稱,當地苗族生產這種具有“藥谷”之效的黑糯米一直是歷代地方官府向朝廷進貢的重要貢品,因而還有“貢米”之稱。由于黑糯米可以入藥治療疾病,“能補血益氣,補腦健腎”,“產婦食用則有收宮健身之功效”,而且這種黑糯米的“黑色素,對心肌缺氧有保護作用,能降低血脂,有保護心血管等的作用”。“黑糯米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已為營養界和醫學界所確認。”[51(P.SS-s7)為此,黑糯米在苗族中不僅具有“藥米”的美譽,而且還是每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糧食補充。從這里我們看出,這是惠水次方言苗族支系的生物性適應的結果。這支苗族與布依族交錯而居,當地布依族有嗜好吃狗肉的習俗,但苗族認為“狗肉容易上火攻心”,通常應當盡量避免少吃,因而在該支系苗族中就有“狗肉不能入席”、“養狗不是為了吃肉”等與狗有關的口頭諺語。但在與布依族的交往中。對他們的民族習慣卻依然予以尊重。這種文化現象就是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社會性適應。每個支系的苗族就是通過類似的生存環境適應在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后形成自己獨特的患病觀念,并由此而建構出相應的醫藥文化體系。
四、余論:科技發展與苗族傳統醫藥文化的關系在各個支系的苗族看來,患病的來源有很多種。有外在的自然因素,也有內在的心理因素。如不可抗拒的刀傷、槍傷和外力作用下的跌打損傷等屬于自然因素導致的病癥。在苗醫苗藥中則依據傷勢實行“內治”、“外治”或“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等方法來幫助患者進行治療;而對于頭痛、身體無故發熱、心肺疼痛等等,通常認為這些癥狀是心理因素導致的患病,然后通過“望診(分望形態、神志、面色、眼球、發眉睫毫四毛、耳廓、口舌、鼻、指紋、指甲、手掌、大小便、病兆等)”、“聞【聽】診(聽患者聲音、聞病人的身體氣味)”、“問診(問病人發病的時間、問冷熱、問頭痛、問胸痛、問腹痛、問腰背痛、問關節痛、問出汗)”、“拿脈(在手腕或腳腕部位分別拿大脈、小脈、快脈、慢脈、深脈、淺脈等六種脈象)”等一系列診斷,最后才使用藥物,使其“按病下藥處方定,對癥下藥得安寧。”【6】‘P’13‘18’這些規范性技能是經過多種技巧性實踐后長期積累和疊加而成的民族性鄉土知識。在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此技術性的積累與疊加既有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重構,也有自身文化的量化積累與飛躍。萊斯利•懷特在《能量與文化進化》中認為,“文化整體的功能發揮依賴或取決于可資利用的能量和將其付諸使用的方式。”而使能量利用逐步獲得提高的是技術系統、社會系統和思想意識系統(也可稱為哲學層面系統)屬于自下而上的三個文化層面r7】(P.353-354)。苗族從技術層面到精神層面去建構自己的本民族傳統文化體系時,鄉土知識作為一個基本的初級文化層面在經過社會系統和思想意識系統的“能量”去使其實現自身的核心價值定位。而就人類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關系而言,人類通過文化來獲取科學技術的進步,然后又充分地使用科學技術去推動人類文化的進化與發展。這正如丁長青教授所說的:“技術是人的手段,而人則是大自然自我意識、自我發展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