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英文化

中英文化

時間:2022-08-29 16:18: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英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英文化

第1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套譯法;意譯法;釋義法;增譯法;省譯法

文化是一個綜合體,它涉及面廣又具獨特性。語言表達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翻譯轉換語言,同時移植文化。所以,翻譯必須關注文化差異。筆者嘗試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來處理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日常談話等中西文化差異。

一、用意譯法處理風俗習慣差異

中英文化中顏色詞也存在不少差異,翻譯時宜用意譯。例如,“She is a yellow dog.”意譯為“她是一個卑鄙的人。”這里的yellow不能直譯為黃色,而因為英語中yellow可以表示“膽小、卑怯”的意思。而漢語中表示低俗的黃色一詞應用英語中另一個顏色詞blue來表示,所以,“blue jokes”意譯為“低俗笑話”。

中英文化中都有著大量與動植物有關的詞匯,但差異很大,翻譯時宜用意譯。例如,“Don’t go outside. Can’t you know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意譯為“不要出去,難道你不知道正下著傾盆大雨嗎?”例如,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但西方人認為它是邪惡的東西。因此,“父母望子成龍”應意譯為“Parents expect their sons to be outstanding persons.”

中英文化中數字的用法也不盡相同,翻譯時宜用意譯。 例如,“think twice”意譯為“三思”。例如,“at sixes and sevens”意譯為“亂七八糟”。例如,“in two minds, half-hearted”意譯為“三心二意”。再如,“again and again”意譯為“三番五次”。

二、用套譯法和意譯法處理地理環境差異

地理環境影響語言特色。英國四面環海,生活環境以海洋為主,英語中有大量與水有關的詞語;漢民族生活環境以陸地為主,中文中有大量與陸地有關的詞匯,因而這些詞語在翻譯時不宜直譯。例如, “The girl spends money like water.”套譯為“這個女孩花錢跟流水似的。”例如,“He goes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his friends.” 套譯為“他為朋友赴湯蹈火。”例如,“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套譯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例如,“我們陷入困境。”意譯為“We are left high and dry.”例如,“這個小女孩感覺渾身不自在。”意譯為“The little girl i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再如,“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意譯為“多此一舉。”

三、用意譯法處理差異

中西方的不同。中國人主要信奉儒教、道教、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不同的也在影響著語言的表達。例如, “你應該提前做準備,不要臨時抱佛腳。”意譯為“You should take actions ahead of schedule and do not take measures only when in urgency.” 例如,“Your coat is as old as Adam. Let me buy some new ones for you.”意譯為“你的上衣太舊了,我給你買些新的吧。”再如,“一個和尚挑水吃, 兩個和尚抬水吃, 三個和尚沒水吃。”意譯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四、用釋義法和增譯法處理歷史文化差異

不同的歷史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別是涉及歷史典故時,宜采用釋義法進行翻譯。例如,“He met his Waterloo in the war.”用釋義法翻譯為“他在這場戰爭中一敗涂地。” 例如,“He opened the Pandora’s box.”用釋義法翻譯為“他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例如,“Why do you take Frence leave?”用釋義法翻譯為“你為何不辭而別?”例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用增譯法翻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再如,“鴻門宴”用增譯法翻譯為 “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

五、用代換法處理價值觀念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宜用代換法翻譯。例如,用虎代獅:“In order to succeed, you have to face a lion in the way bravely.”用代換法翻譯為“為了成功,你必須勇敢面對途中的攔路虎。”例如,用雞代鵝:“Think twice, you are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用代換法翻譯為“請三思,你這是在殺雞取卵。”例如,用鼠代兔:“She is as scared as a rabbit.” 用代換法翻譯為“她膽小如鼠。”例如,用魚代鴨:“He is like a duck to water now.” 用代換法翻譯為“他現在如魚得水。”例如,用蟻代貓:“The man i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用代換法翻譯為“這個男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再如,用馬代羊:“Your are a black sheep.” 用代換法翻譯為“你就是害群之馬。”

六、 用增譯法和省譯法處理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

翻譯時對原文內容不應該做任何刪減或增補,但由于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在翻譯過程中常常需要刪減或增添一些詞。這樣做可以使譯文更為通順,意思更為清楚。例如,“Good news, my children!”增譯為“孩子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這里增譯了“告訴你們一個”,語氣更自然。例如,“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增譯為“你吃了這些藥就會好些。” 譯文增譯了“你”和“就會”,顯得更通順。例如,“The girl is beautiful. ”增譯為“這個女孩非常美。”譯文增譯了“非常”,表意更合理。例如,“You can not build a bridge or a house if you do not know how to make a design or how to read it.”省譯為“不會制圖或看不懂圖紙,就不可能架橋或蓋房子。”譯文省譯了代詞you和it、冠詞a、連接詞if 和副詞how, 表意簡練明白。例如,“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finish the task.”省譯為“他費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工作。”譯文省略了代詞it和冠詞a,表意更清楚。

七、用意譯法處理日常談話差異

中英禮貌用語不盡相同,翻譯時宜用意譯。例如,“I am happy to meet you.” 應意譯為“久仰大名”。例如,“I am glad to be helpful.”應意譯為“這是我應該做的。”例如,“你吃了沒有?”應意譯為“Hello!”例如,“請慢走”,應意譯為 “See you later.”

八、用音譯法處理外來語

使用外來語是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外來語更好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們的語言,而它們的翻譯,宜用音譯法。例如,“analgin”音譯為“安乃近”,“Clean &Clear”音譯為“可伶可俐洗面奶”,“Fieyta” 音譯為“飛亞達”,“talk show” 音譯為“脫口秀”。例如,“荔枝” 音譯為“litchi”,“功夫” 音譯為“kong fu”,“磕頭” 音譯為“kowtow”,“餛飩” 音譯為“wonton”,“豆腐” 音譯為“toufu”。

九、用分譯法處理英漢句子的差異

英語句子長句較多,漢語句子一般較短。為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我們常可將英語長句拆開來分譯,成為短句。例如,“It was a real challenge that those who had learned from us now excelled us.”分譯為“過去向我們學習的人,現在反而超過了我們,這對我們的確是一個鞭策。”例如,“It is known that laughter has a tonic effect on the mind and body.”分譯為“人們知道,笑具有保健作用,身心皆宜。”

以上筆者探討了英漢翻譯時處理中英文化差異的幾種常用方法,為了更準確地翻譯原文,我們應該深入了解中英文化差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或套譯,或意譯,或釋義,或增譯,或省譯,或音譯,或分譯,讓譯文能夠忠實、正確、通順地表達原文,把語言文化、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更高層次和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王振國,李艷琳.新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4]呂俊,候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05.

第2篇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61―01

習語是文化的一種精髓,是語言的結晶,通過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異,探討中英習語差異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與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異

1. 語言詞匯的差異。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語言的差異上。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承載文化信息、反映社會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國人看到月亮常常聯想到人生的離合。而歐美人看到“moon”則會聯想科技。

2. 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價值觀指人的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及風俗人情的觀念。表現在兩種語言中,會對語言理解和翻譯造成很多障礙,足以引起翻譯工作者的重視。中國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為主,其種族親屬和社會關系表達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崇尚個人主義,個人至上主義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人注重整體、綜合、概括思維。所以中國文化習慣從整體上、直觀上看問題,強調社團和集體的價值。

3. 思維文化方面的差異。英語民族的思維是個體的、獨立的。英美文化習慣于邏輯分析,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因而會導致語言表達上的種種差異。例如,在姓名、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上,中國文化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則正好相反。

由于漢英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此,在外語理解中,我們必須兼顧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意識到文化與語言相關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異性。廣義上習語包括成語(idioms)、短語(set 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錄(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語(slangs)等。下面就探討一下中西習語的差異,并從它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入手,探討一些英漢翻譯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習語的文化差異

1. 生活的自然環境的差異。英國是一個島國。因此,英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習語源于航海事業或與水有關。中國在亞洲大陸上,是以農業為主,因此,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論成敗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2. 民俗的差異。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表現在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別,習語中含有“狗”的褒義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國,人們從心理上討厭這種動物。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例如, 狗急跳墻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異。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基督教相關。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中國主要以佛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佛教相關。例如,借花獻佛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三、中西習語的翻譯方法與技巧

1. 直譯。英漢習語中也有一些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隱含意義也相同的表達方法,就是說,此類習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傳達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轉換。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漢語成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于軍事家的策略,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發展,已廣泛被中國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裝到牙齒。

2.意譯。在英漢習語的翻譯過程中,當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因文化差異出現矛盾時,我們應舍棄前兩者,而注重習語的隱含意義。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羅馬,和羅馬人做一樣的事

√入鄉隨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龍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換喻體形象。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有的喻體形象在英語民族心中的概念與漢語民族的概念大相徑庭,直譯顯得晦澀難懂,這時可以更換喻體形象,使讀者獲得譯文與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

第3篇

[關鍵詞] 中英文翻譯 文化 忠實與叛逆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有效載體,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它不僅在人們之間建立起了互相溝通和理解的橋梁,也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價值進行了詮釋。英語作為西方世界的主要語言,承載著從古希臘時期就傳承下來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念,而中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使中華文化積累了數不盡的文化瑰寶和財富,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帶來翻譯中的理解障礙。如何既能準確理解領會原文的意圖、體會文章的神韻,同時又能用譯語將原文的這種的意思用貼切生動的表達傳遞出來,使讀者受眾能明白地領悟和感受,確需在翻譯過程中突破文化因素的障礙。

一、中英文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1.等傳統文化

文化意象的翻譯是影響翻譯質量的文化因素中最為困難的部分,因為它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文化含義,帶有豐富的意義和深遠的聯想,只要一提到它們,大家彼此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但這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來講就有著很深的隔閡。

宗教文化是構成民族語言特色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本民族文明的發展和社會演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了解和掌握宗教文化的差異才能更準確地表達詞匯的文化意義。

2.思維方式

思維依靠語言來表達,語言是思維外化的載體。人們通過語言來感知、認識、理解并把握客觀世界。語言不僅折射出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禮儀風俗等文化特征,還體現著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思維習慣和心理態勢。而翻譯者進行翻譯的過程就是一種思維的過程。因此,翻譯者采用什么樣的思維模式直接影響著翻譯的特色和質量。

中國人的思維范式遵循從大到小,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而進行。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信封的書寫和起名字上;中國人偏重回環思維,習慣向后看,重傳統,重宗法,重教條,習慣用“憶苦思甜”來教育后代,而西方人的前瞻思維使他們習慣向前看,輕傳統、重未來、講實用、重效益,不重教條,不迷信權威;中國人重視勤儉節約,講究儲蓄,而西方人強調及時行樂、現世享受、個人利益高于一些,不喜歡儲蓄。

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言的表達形式,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應該根據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和讀者受眾的民族特色來選擇合適的詞語使文章語句順暢、表意明確,提高譯文的欣賞性。例如,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a 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rebel.(就出生來說他是個英國人,就職業來說他是個海員,就本性和教育來說他則是個叛逆者。)

二、翻譯的文化忠實與叛逆

事實上,翻譯界一直對翻譯學到底是采用“忠實”于原文的翻譯方法還是對原文采取文化“叛逆”莫衷一是。對于翻譯的“忠實”與“叛逆”,如何達到一個平衡,保持翻譯的“度”,保證翻譯作品既能夠保持原文語法結構,又能通過本民族語言展現原文的原汁原味和神韻,是確需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翻譯標準是個社會歷史范疇,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不管是對文化的忠實還是對文化的叛逆,都不是翻譯的唯一衡量標準。事實上,忠實與叛逆都需要有一個“度”作為前提條件。只有當讀者的期待視野與譯文相融合,譯文才存在被接受和理解的可能,文化的交流也才存在著成功的可能。一個“絕對”忠實于原文的譯文,可能確實充分體現了獨特的原語文化,但卻極可能忽視了譯文讀者的接受程度,忽視了譯文讀者的“傳遞過程”,忽視了讀者期待視野與譯文的融合,容易讓譯入語讀者感到詰屈聱牙、難以理解。

而翻譯對文化的叛逆問題,也是如此。如果譯者不顧原文內容,不顧原文所表現的文化,一味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度,進行自由地叛逆性翻譯,顯然這樣的叛逆翻譯已經不能被稱作翻譯的“創造性叛逆”,而只是譯者自己的作品,只會導致文化交流的失敗。因此,翻譯對文化的忠實與對文化的叛逆,這對看似矛盾的觀點都是有“度”作為前提的,都不是絕對的,超過了一定的“度”的限制,忠實與叛逆的真偽就會發生質的變化。翻譯對文化的忠實與叛逆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很好地結合起來的,而且只有當二者被恰當地結合起來之后,翻譯活動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為文化的成功交流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結語

加強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學科建設是翻譯學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在翻譯研究發展的新階段,我們需要以新的理念以及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重新審視和進行翻譯學的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翻譯學術研究和翻譯學科的健康發展需要廣大譯界學人的共同維護和努力。

參考文獻:

[1]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2]朱光潛.談翻譯,翻譯研究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3]王文華.翻譯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羅欽志.論文化語境與翻譯中的詞義選擇[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8).

[5]李晶晶.中西文化的異質沖突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8).

[6]張應梅.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與語言功能[J].南平師專學報,2007,(7).

[7]任迎春,王曉軍.翻譯標準與社會文化[J].標準生活.2009,(9).

[8]劉重德.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9]李麗敏.從文化視角看翻譯中文化負載詞匯的漢譯英[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6).

[10]姚斯•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第4篇

一、 見面 中國人談生活英美人談天氣

英國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談天氣。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 。在我國熟人之間寒暄語常用“到哪里去?”、“吃過了嗎?”、“最近在忙些什么?”等,問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對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種關心罷了。若將這些話直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語了,而變成了期待對方答復的問題。這些話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使用,若作為招呼隨便亂用,有時就會傷害對方的感情——因為英美人對這些話做出的反應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二、 邀請 中國人客套 英美人實在

當別人邀請你吃飯時,我國人一般先是拒絕,這樣以示你并不貪吃或者是想要占別人的便宜。請別人吃飯即使是滿漢全席也還說是“吃個便飯” 、“粗茶淡飯“之類的。

而英美人則不同,就是請人吃點心,也常說“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國家有人邀請是件高興的事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都會樂意接受,一般不會無故推辭,并且會表示感謝“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 贈禮 中國人含蓄 英美人大方

送禮和受禮在不同的國度也有不同的社會規范。中國人將心意表達同送禮物的輕重相聯系。禮物的輕重表示心意的輕重、與受禮人的關系密切程度有關。中國人送禮,即使禮品很貴重,還要說“禮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請笑納”。而英美人即使送一個小小的相冊也會說“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 I hope you like it.”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表現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辭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開;英美人收到禮物不推辭,并當面打開加以贊揚,表示衷心的感謝。

四、 贊揚 中國人謙虛 英美人自信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禮俗規范。稱贊別人是融洽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被頻繁應用于語言交際中。但中西方人對夸贊的反應方式是不同的。英美人對頻頻出現的稱贊語從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感謝對方,如:“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You are a beautiful lady.”以“Thank you” 等作答。而中國人往往卻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贊揚的反應。如“過獎了”、“不敢當”“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以示謙虛。

第5篇

關鍵詞: 體裁分析 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 語步 跨文化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來自國內、國外的各類新興產品與日俱增,充斥著整個中國市場。與此同時,在中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化妝品已不再是以往少數人使用的奢侈品,而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走向了千家萬戶。無論是迅速涌現的國產化妝品還是遠道而來的國外化妝品,都紛紛搶占中國市場,希望其產品能迅速打動消費者并使其接受和使用。化妝產品說明書,作為產品、商家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媒介,在向消費者宣傳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重用。所以,對化妝品說明書這種文體進行中英文對比研究不僅可以比較兩種語言在該種體裁中的強弱點,更可以對該種文體的閱讀、寫作、翻譯及教學有所裨益,從而幫助商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作出貢獻。本文以斯維爾斯Swales和巴提亞Bhatia的體裁分析理論為依據,從實證角度出發,通過對所選取的中、英文各30個化妝產品說明書樣本語料進行體裁分析,找出其各自的語步及其語言特征,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的異同并探討其內在原因。

二、體裁及體裁分析

體裁分析的代表人物Swales認為,體裁是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也就是說,體裁是實現交際目的的一種工具。所謂交際事件就是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運用語言在社會生活中辦事的實例。而交際事件分類的主要標準是一整套公認和共同遵守的交際目的,而不僅僅是語篇在語言形式上的近似性或相同點(Swales,1990:33)。其學生Bhatia在Swales定義的基礎上對體裁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體裁是一種在特定的職業或學術范圍中經常出現的,可辨認的交際事件,并具有被該社團確認和理解的一套交際目的。顯然,區分語篇體裁的最重要的標準是交際目的;“體裁”不是一般的交際事件,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特征鮮明、高度約定俗成的交際事件;在建構語篇時,我們必須遵循某種特定體裁所要求的慣例。換言之,體裁對語篇的建構具有約定俗成的制約力;盡管體裁有其慣例和制約性,內行人仍可在體裁規定的框架內傳遞個人的意圖或交際目的(Bhatia,1993:13-15)。

根據Bhatia(1993),體裁分析有三個分析層面:第一層面的分析是有關語法特征的分析;第二層面是對語篇格式或語篇化特征的分析,這一層面主要揭示語言規約性使用的技巧特征,揭示某一語言團體的成員在運作其體裁時賦予某些語言特征特殊價值的方式;第三層面的分析是對語篇體裁的結構進行釋義。因此體裁分析并不僅采用語言學分析方法,而且將語言學分析方法與社會學和心理學方法緊密結合起來,它既體現出了文體分析的特點,又從情景語境和語用的角度對文本進行了分析,是一種深層次的解釋性分析方法(秦秀白,1997)。

近年來,體裁分析被廣泛應用在一些文本的分析研究上,如廣告、求職信、推薦信、商務信函等。盡管一些研究者對說明書有所研究,如陳靜(2007)對商品說明書從目的論的視角研究其英譯。王軍(2003)從文體風格對英文使用說明書的研究,以及王英振(2007)從文體特征的角度淺析了女性化妝品英文說明書。但很少有人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對同一體裁下不同語言的語篇進行對比分析,本文不僅揭示其語言特征,更從跨文化的角度對其特征進行深層解釋。

三、化妝品說明書的體裁分析

產品說明書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概括介紹商品特征、結構、性能、用途和保管方法等知識的文章(黃卓才,2005:396)。作為生產廠家推銷自己產品的一種重要工具,產品說明書有以下幾個功能:第一,推銷商品。說明書對商品作專門介紹,提供相關的情況,有助于消費者增進對商品的了解和認識,激起其購買欲,促進購買行動,從而起到推銷商品的作用。第二,指導用戶。說明書不僅可以介紹商品,而且可以傳授商品使用技巧。消費者通過產品使用說明書,不僅能夠明白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商品,避免因不了解商品知識而帶來的種種損害,而且能夠增長某些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交流信息。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商情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愈加頻繁。一些企業借助產品使用說明書進行技術改造、產品開發研制,其價值日益受到工商企業和科研機構的重視(李,2004:225)。化妝品說明書作為產品說明書的一種,具有產品說明書所擁有的功能。一份好的化妝品說明書需要完成以下幾項交際目的:為了起到推銷商品的作用,首先化妝品說明書要能夠吸引顧客,能夠引起消費者對它的注意;其次化妝品說明書要提供比其廣告更為詳盡的產品信息,但為了吸引顧客,必須對其產品的一些獨特之處進行簡明扼要、特點鮮明的客觀描述,甚至對一些優于其它產品的獨特之處給予贊譽性的描述。因為化妝品說明書還擔負著交流信息的作用,所以聯系方法及公司的地址也必不可少。為了完成這些交際目的,化妝品說明書必然有其特有的語言特征及其獨特的篇章結構。

(一)化妝品說明書的語言特征

通過對六十個化妝品說明書語料的分析,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中獨特的語言特征主要包括:大量使用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專業術語頻繁使用,以及祈使句的普遍使用。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的化妝品說明書,其作者在描述或解釋商品的功能、用法、存儲及注意事項時都會提到產品所含的各種成分,因此會大量使用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如玉蘭油的一個產品(Quench Body Lotion)中說明書在介紹產品成分時就用到了24個名詞及19個名詞短語。例子如下:

water,glycerin,nincinamide,petrolatum,isopropyl,isostearate,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Simmondsia chinensi seed oil,theobroma cacao seed butter,tocopherl acetate,glycine,alanine,proline,serine,threonine,arginine,lysine,glutamic acid,dimethicone,stearyl alcohol,cetyl alcohol,panthenol,aluminum starch octenylsuccinate,polyethylene,sodium acrylates copolymer,behenyl alcohol,benzyl alcohol,cetearyl alcohol,cetearyl glucoside,dimethiconol,disodium edta,stearic acid,PEG-100 stearate,sodium PCA,betaine,sorbitol,ethylparaben,m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C12-13 PARETH-3,LAURETH-7,sodium hydroxide,fragrance,tin oxide,titanium dixoxide,mica.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中文產品說明書中諸如“好望角蘆薈、刺梨、葡萄柚、歐錦葵等天然植物提取液”“羽西珍皙透白亮采調理液”,“羽西珍皙透白夜用修護凝霜”及“鼠尾草提取物――所提取的植物性維他命C成份可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強化皮膚彈性”等類的名詞及其短語比比皆是。這些名詞及名詞性短語的大量使用能夠極為清楚地描述出產品的信息,從而讓讀者對產品有較為客觀的認識,并且了解更多的產品信息。

很多產品說明書都涉及專門知識,化妝品說明書也不例外,因此專業術語常常出現在化妝品說明書中。如,“粉底”(makeup),“面膜”(masque or facial mask),“睫毛膏”(mascara),“乳液”(milk),“保濕面霜”(moisturizer),“精華液”(essence),“爽膚水”(toner/astringent),“隔離霜、防曬”(sun screen or sun block),“美白”(whitening),“日霜”(day cream),“晚霜”(night cream),“眼影”(eye shadow),“露”(lotion)等詞常出現在化妝品說明書中。除此之外,一些極為專業的化學名詞也會出現在化妝品說明書中,如“glycerin”(甘油),“nincinamide”(氨基化合物),“petrolatum”(礦脂),“isopropyl”(異丙基),“lysine”(賴氨酸),以及保濕因子HA、β-葡聚糖(polysaccharide),維生素(vitamin)E,尿囊素(allantois)等。產品說明書中,專業術語的使用,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專業術語的運用能提高說明書語言的準確性,會讓讀者覺得生產該產品的商家是一種嚴肅嚴謹的態度,會讓顧客用得更放心。2.每個新的產品的研發都是新科技新技術的最終產物,而這些專業術語又正好充分體現了這些技術,如“time-lock時光鎖水”、“納米技術”等。專業術語的運用讓產品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產品說明書除了要提供信息外,還肩負著說服讀者購買商品的重任,為了完成這一交際功能,形容詞大量地出現在化妝品說明書中。如英語語料庫中經常出現“fine-textured”、“soft and plumped”、“moisture-rich”、“smooth and never taut”等詞,而漢語的語料庫中也會出現與此類似的一些形容詞,如“亮麗光彩”、“如絲般輕盈幼滑的”、“清晰無暇的”、“完美”、“獨特”等詞。形容詞的使用避免了滿篇專業術語的沉悶與枯燥,并且讓產品的獨特之處躍然紙上,令讀者更加堅定購買的信心。

化妝品說明書還要提供給使用者正確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步驟,因此祈使句廣泛地用在了中英文的化妝品說明書中來表明直接的規勸、禁止,有助于使用者正確使用商品,防止不必要的危險發生。

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除了有相同點之外,從中英文各30篇的語料庫中,我發現一些不同點。一是在介紹產品時,英語化妝品說明書的句子比中文的要長。這是因為英語往往會用介詞,從而將許多信息粘連在一個句子上,中文中卻往往用四字詞將信息加以描述。二是在英文化妝品說明書中,疑問句也常常出現在說明書中,如“WHY IS TOTAL EFECTS PLUS SPF 15 RIGHT FOR YOU?”“THE RESULT?”“HOW DOES IT WORK?”等,而中文中卻未發現此類句子。問句的出現使得讀者與商家之間有一種互動,讓語氣不會太生硬。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中英文國家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大部分英語國家都擁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自由充分的市場競爭,消費者也有更多的選擇,因此商戶在與消費者溝通過程中自然需要以消費者為中心采取協商語氣。

(二)化妝品說明書的篇章結構

從60篇語料庫中我總結出化妝品說明書有以下四個語步及其相應步驟。

Move 1.吸引讀者(arousing readers’ attention or awareness for the product)

Step 1.給出標題(giving the headline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0

Step 2.描述現存問題(revealing the real problem or the will for the beauty)

Move 2.確立資格證明(establishing credentials)

Step 1.公司背景(mentio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of the products)

Step 2.描述產品特點(describ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

Move 3.介紹產品(introducing the products)

Step 1.介紹產品功效(introducing the functions of cosmetics)

Step 2.產品注意事項(giving advices)

Move 4.請求回復(soliciting response to the product)

Step 1.給出電話號碼及公司地址(giving phone number,address,etc.)

下圖為我對四個語步和相應的步驟在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中出現的頻率進行的統計分析。

在第一語步,吸引讀者中,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都通過“標題”及“描述現存問題”這兩步驟完成了交際目的。由于標題的優點就是簡潔明了,在一開始就能清楚顯示不同產品及其功能,從而突出產品,因此在中英文樣本中都用了這一步驟。如“Nivea for Men Skin Essentials”(妮維雅男士護膚霜)。從標題中就知其品牌,適用人群,以及其功能,讓讀者一目了然。而“描述現存問題”這一步驟在中文樣本中占30%,而英文占13%。如,“歲月、環境、生活的變遷,在人們的面容上留下痕跡,皮膚失去光澤,皺紋若隱若現,就算你擁有最完美的肌膚,也不可能寄望它自行保護而免于受損。(羊胎素美白雪膚潤膚露)”這樣的語句會多出現在中文化妝品說明書中,這是因為許多外國化妝品源于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對于化妝品的認識相對于中國更為成熟,它們的營銷體系也更為健全,皮膚護理對他們來講是很自然的事,而化妝更是出于一種禮貌行為,并且消費者大多能很熟練地運用不同的產品。而在中國,對大多數人來說化妝是一些特殊人群的專利,如演員才會化妝。人們崇尚自然就是美的理念,每天依然喜歡素面朝天,對自己的皮膚不太關注。再加上市場上太多的護膚品,如中性皮膚(normal),滋養(nutritious),油性皮膚(oily),敏感性皮膚(sensitive),乳液(milk),保濕面霜(moisturizer),精華液(essence),爽膚水(toner/astringent),隔離霜、防曬(sun screen or sun block),美白(whitening),日霜(day cream),晚霜(night cream),眼影(eye shadow),露(lotion)等字眼的出現,著實讓人感到困惑,不知挑選哪種好。因此在說明書中提供一些有關皮膚護理的科學知識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是十分有用的。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在第二語步,確立資格證明中,在30個英文樣本中,這一語步出現了20次,占67%,中文樣本中出現了18次,占60%。這些數據證明這一語步對中英文說明書作者來說都很重要,而且從上表數據中發現,中英文都有一個共同的步驟就是通過描述產品的特點來確立資格證明。顯然產品本身的特點對于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對數據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在完成這一交際目的時,漢語還會用到另一個步驟,即描述公司背景。也就是說中文化妝品說明書在描述產品特點時并不直接談及產品本身,而是提及公司背景。如在霞飛特效增白粉蜜的說明書中,作者不是先講產品的獨特功能而是說:“霞飛以雄厚的實力,精良的科研設備、精湛的科技人才,一流的生產設施,匯國內外養膚、護膚、日化工業科研成果之精粹,推出霞飛特效增白粉蜜。”這樣的語句來引出公司的歷史背景及其近期研究。依照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價值取向,他們認為中國人生活的時間焦點是傾向于過去,而美國人則傾向于將來。傾向于過去文化的人來說,了解過去也就知道了現在,悠久的歷史是產品質量的保證。而傾向于將來文化的人來說,過去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他們看重的是將來(Samovar,2000:116)。

第三語步,介紹產品,作為產品說明書提供信息的重要一環,中英文說明書都給了較為詳盡的說明,都包含兩個步驟及介紹產品功效和給出建議。然而在介紹產品功效這一步驟中漢語采用了“產品成分―給出解釋(定義)―功效”這一模式。而英語采用了“產品成分―功效”的模式。如下列所示:

The formula incorporates the pore cleansing and anti-microbial benefits of salicylic acid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benefits of topical vitamin e to combat irritation that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cne.Regular use will help shed uneven pore walls,rendering clearer,smoother skin.(Philosophy hope in a bottle)

采用微乳化配方,讓霍霍巴油、乳木果油、山梨醇等潤膚保濕成分,長時間停留在肌膚表面并形成保護膜,使肌膚保濕度增加。用后肌膚呈現光澤自然,透明感。迅速被肌膚吸收,不油膩,并能減少干燥環境及外界對皮膚的傷害。維生素C衍生物:是親油親水的兩性物質,快速滲透,從而充分發揮其美白功效。熊果苷:由越桔樹中萃取精華而成,為當今優秀的美白成分,能維持肌膚凈白清爽(圣安寶寶倍潤霜)

從上面兩例中發現在中文化妝品說明書中,關于產品成分中文會給予解釋,而英文沒有這樣做。如圣安寶寶倍潤霜的說明書中對維生素C衍生物和熊果苷給予了解釋。我認為之所以產生這種差異是因為中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人們對于琳瑯滿目的化妝品,不知如何挑選,列出產品的成分,并給予詳盡的解釋,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從而更好地挑選產品。加之從復雜的產品成分上,人們會覺得生產該產品的復雜性,相信產品質量也越好。而對于發達的西方國家來說這種方式是多余甚至毫無意義,甚而會認為詳盡的配方會透露其公司秘密,這也是和他們成熟而健全的市場體系分不開的。

無論是第三語步中的描述產品特點還是第三語步的介紹產品,中文化妝品說明書與英文化妝品說明書有一個最明顯的不同就是,中文中會用具體的植物名來證明產品的質量,30篇中文語料中就有24篇用植物名來展示產品的特點。然而英文中只有6篇提到植物名。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對于自然的看法不同。中國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竇衛霖,2005:57),諸如水、木、土、火等一切自然現象都與人類息息相關。中藥就充分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一旦產品中有中藥成分,就意味著該產品源于自然,它能從根本上改善人的虛弱之處,使用這樣的產品沒有副作用,使用者大可放心使用,不會有后顧之憂。然而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很難相信這種野草野花、樹皮或樹根甚至臟兮兮的泥土會對人的皮膚有好處,他們更相信一些化學成分,如維他命等。

第四語步,請求回復,中英文樣本中沒有明顯的區別,都是通過公司地址、電話號碼及郵箱地址等來建立消費者或讀者與公司、及商家之間的聯系,最終期望加深讀者印象并得到回復。

通過對語步及步驟的分析會發現,總的說來英語化妝品說明書比較簡潔,篇幅較短,語言直接,而中文化妝品說明書比較詳細,篇幅較長,語言有時較為含蓄。這種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總的說來,在西方文化中,直接、線性思維是他們的特點,而漢文化講求含蓄、隱晦。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總會受到其文化的影響。

四、結語

本文在體裁分析的理論指導下對中英文化妝品說明書的語言策略和篇章結構進行了探索,通過總結其相同點及其差異,為化妝品說明書及與此類似的體裁的撰寫或翻譯能有所幫助,最終讓化妝品說明書真正發揮其功能。

參考文獻: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Swales,M.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Samovar,Larry A.Porter Richard E.& Stefani,Lisa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

[4]陳靜.商品說明書的英譯――目的論視角.中南大學學報,2007.

[5]竇衛霖.跨文化商務交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黃卓才.經濟寫作.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7]李小飛.商務英語專題寫作.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8]秦秀白.體裁分析概說.外國語,1997,(6).

[9]王軍.英文使用說明書的文體風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

第6篇

【關鍵詞】狗;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文化與語言是緊密相聯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間思維方式、生活背景、以及文化習俗不同,翻譯不是簡單的將一種語言機械的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的傳遞和表達。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漢英翻譯既是漢英語言的轉換也是漢英雙語文化的交流。”(邵志洪,2005)同一個動物詞在一種文化中被欣賞的動物可能在另外一種文化中不被認可,甚至被排斥,正如一句英文諺語所說“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克服語言與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以及實現語言的對等和文化的移植是翻譯工作者關注的熱門話題。

1 習語的文化差異表現及原因

1.1 習俗文化的不同

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差異的不同造成同一動物詞在中英兩種文化中產生不同的褒貶意義,這與英漢兩個民族對動物的好惡有關。對該動物喜歡、欣賞,相對應的動物詞就會向褒義方向發展,反之,就會向貶義方向發展。

例如:英語中“lucky dog”指幸運的人,若是簡單的按字面意思翻譯“幸運的狗”,那樣就與其本意截然相反了。但從英國人對狗的價值取向出發,我們不難發現英國人大都對狗有好感,把它當成朋友和可愛的人。但狗在中國的待遇卻截然不同,中國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它來形容和比喻壞人或壞事比如“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狗腿子”等。同樣的,中文中的“狗仗人勢”、“走狗”在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也就不能涉及到dog。

另外,英語習語的表達形式非常豐富,習語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也是多種多樣,這樣就使得習語的意思更加形象生動。

例如:翻譯“ 愛屋及烏”就應譯為 love me, love my dog.這里就用到了排偶的修辭手法,即把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短語,并列地排在一起,從而達到句式整齊勻稱,節奏明朗。感染力強的效果。至于在這例習語中,中文意思“愛屋及愛烏”與英文意思中的“愛我及愛我的狗”,意義對應上的差異就歸結為中英習俗文化的差異了。

1.2 地域文化

社會語言學家們認為:語言與環境、社會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地理環境中,必然會有特色鮮明的民族個性。英漢兩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各屬于不同的文明體系。中國屬于黃土文明,英國屬于海洋文明,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例如:a sea dog(老練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乍一看,sea(海、海洋)、water(水)似乎和狗都沒有聯系,但是結合英國的地域文化,英國為島嶼國家,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海在英國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習語中除狗外,還出現海、水的字眼,所以a sea dog譯為“老練的水手”、a water dog 譯為“水性好的人”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1.3 歷史典故及話寓言故事

英漢兩種語言中含有量由歷史典故與歷史人物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因此我們還要學會從他們的根源上尋找他們真正的含義。

英語中,例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歐神話,貓對天氣有很大影響,英國水手至今說:“貓尾巴藏大風”。據說,駕暴風雨的巫土化為貓形。狗是風的信號。狗和狼都是暴風雨神奧丁的隨從。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hard,漢譯為“下傾盆大雨”。如果我們僅從單詞意思本身來翻譯就很難理解到其深層含義。

但中文中習語,因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則完全沒有與之相對的習語,例如:“雞鳴狗盜”、“東施效顰”,因涉及的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在中國耳熟能詳,但在英語國家卻因沒有類似的事件,不能完全準確的翻譯。

2 翻譯對策

基本上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狗就是“dog”,“dog”就是狗,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翻譯時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尤其是在翻譯習語時,切不可望文生義,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內涵,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傳遞文化信息。

2.1 直譯法

直譯是既傳達原作意義又照顧形式且為譯語讀者所接受的全譯策略,一般能顯出譯文與原文較大的形似。換言之,比較容易看出詞對詞或短語對短語的痕跡。

比如說: 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仗人勢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從以上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直譯法是翻譯習語時的一種常用方法,它能在不違背譯文語氣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的前提下,在譯文中仍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

2.2 意譯法

意譯是傳達意譯不拘原作形式的全譯策略。如果說漢語中的“豬狗不如”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很多西方讀者可能會不理解,因為漢語中的狗大多帶貶義,而在西方國家,狗基本都是當寵物養的,是主人的心肝寶貝。在這種情況下,即當直譯法無法表達出原文含義,譯入語又沒有對應表達時,意譯就成為了第一選擇,否則,讀者會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國文化中的濃厚貶義色彩,許多習語在英語中沒有相關聯想,漢譯英時,多采用意譯。

如:狗膽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茍蠅營seek personal gain shamelessly,狗屁不通nonsense,狗頭軍師a good-for-nothing adviser,狗尾續貂make an 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豬狗不如(狗彘不若)a worthless fellow,狐群狗黨(豬朋狗友)a gang of scoundrels

另外,一些英語習語給狗賦予了褒義色彩,或者因為生活習俗和審美差異等對狗進行了設喻,為了避免中國讀者的誤解,也應使用意譯法。如:lucky dog(幸運兒), top dog(頭頭),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膽小鬼), go to the dogs(墮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等。

2.3 增譯法

增譯,即增加式全譯,指從原文出發根據邏輯、句法、修辭的需要在譯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語言單位的全譯方法。由于雙語的思維方式、語言文字結構以及習慣表達法的差異,翻譯中有時會增加補充某些必要的詞量來銜接語義,填補可能出現的語義空缺,使譯文語言更加明確,達到和原文相似的某種修辭效果。增譯不是無中生有地隨意增加語言單位,而是增加原文中雖無其形但有其意的一些語言單位。這也就是說,增譯必須是最小限度的,切不可增加過多而有畫蛇添足之感。

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對其進行意譯又會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此時,就可采用增譯法,對習語中的比喻或表達形式在譯文中作適當的調整,進行文化補償,使之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如:狗尾續貂a dog’s tail jo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呂洞賓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 a kind-heard person; 狗仗人勢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

3 結語

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英漢本屬兩種語言體系,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加上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如此顯著,對此造成了兩種語言對習語翻譯的千差萬別。但是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對來年各種語言的熟練運用和對兩種文化的熟練掌握。毫無疑問,只有掌握這兩種能力,才能更好的翻譯兩種語言。

參考文獻

[1] 劉潤清,《再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說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顧嘉祖、陸,《語言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張鎮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極其語用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2月

[5] 王勤玲,《試談中英文習語中“狗”的翻譯》,山西教育學院報,2001年01期

[6] 何慧剛,《英語習語翻譯與文化交流》,1996年03期

[7] 孫凱,《關于英語習語的翻譯》,2002年02期

[8] 李艷,《漢英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及其對策研究》,2001年9月

[9] 李富寧,《英語習語》,1980年

第7篇

【關鍵詞】文化;語言;差異性

英語中“culture”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義為“耕作、種植、作物。”但隨著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文化“culture”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于產生的條件、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差異性遠勝過其共性。眾所周知,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記錄著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反映社會文化進步的成果,是記錄、傳播、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語言活動的大環境,各種文化因素都必然在語言文字中體現。在語言活動中,處處都有文化的烙印,時時可見文化的蹤跡。因此,在不同的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種文化信息的差異,無一不體現著每種文化個體的獨特性。中英兩種語言所反映的兩種文化的顯著的差異性,就可作為比較文化的典范加以探討。

一、兩國民俗風情差異在語言中的反映

1.“人名”對比。中英兩國在“人名”方面的差異可總的概括為:中國重姓輕名,夫妻各姓;英國重名輕姓,妻隨夫姓。漢語中的“人名”的基本構成為“姓”+“名”,其位置關系為“姓”在名之前;而在英語中“fullname”的構成是:教名(Christianname,firstname)+中間名(middlenameorgivenname)+姓(surname,familyname),位置關系與漢語習慣截然相反,姓放置在最后。“姓”“familyname”是一個家族的代號;“名”“firstname+middlename”則是宗教或具有血緣關系的群體,是所有成員的代號。因此,從中英兩國“姓名”位置關系的差異,可得出結論: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共性,宗教至上;英國則強調個性,提倡個人奮斗,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與自我價值,這種差異體現了中英兩國家庭中婦女不同的地位與處境:中國家庭中婦女并未因為結婚而受到地位上的認可,新的家庭仍然將其視為一個外姓者;而英國家庭中,婦女婚后能被家庭所接受,已被視為新宗教中的一員。

2.親屬的稱謂對比。漢語中,各種親屬稱謂可謂紛繁復雜,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使用的講究上,遠非英語能及。a.漢語中親屬稱謂講究輩分,大小分明;英語中只有輩分之分。如英語中“brother”一詞就可表示漢語中的“哥哥”“弟弟”;“sister”一詞就可表示漢語中的“姐姐”“妹妹”;“uncle”則漢語中的“叔叔”、“伯伯”和“舅舅”。甚至英語中,孩子對父母師長可直呼其名,以示關系親密無間。在《走遍美國》中“Marilyn”常呼其母為“Ellen”b.漢語中親屬稱謂重性別,男女分明;英語中則對這些沒有忌諱。漢語中表哥表弟與堂哥堂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表哥表弟是母系親屬,而堂哥堂弟是父系親屬。但在英語中,所有此類的稱呼只一個詞:“cousin”,甚至漢語中的表姐表妹及堂姐堂妹也包括在“cousin中了。

3.顏色引申對比。中英兩國人民雖對自然本色的認識與感受大體上是一致的,但各種顏色對兩國人們心理上引發的聯想卻不盡相同。如green(綠色)在英語中的引申義為嫉妒眼紅,故有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greenasjealousy,在莎翁的悲劇《奧德賽》中有“thegreen-eyedmonster”(青眼怪物,喻指嫉妒);英語中green還可以表示沒有經驗,缺乏訓練,知識淺薄的意思,如greenhorn表示沒有經驗的人;漢語中的綠色僅能引申為戴綠帽子,即某人的妻子與他人私通。一個曾經經歷過皇權社會,另一個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中英兩國文化中都有其最尊貴的顏色,但由于歷史淵源與傳統的不同,兩國的尊貴顏色也各異。黃色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中央之色”、“帝王之色”,因此,皇帝登基謂之曰:“黃袍加身”;而英國則推崇“purple”(紫色),因此對應漢語“黃袍加身”,英語也有“toraisetothepurple”(升為紅衣主教)。“tobeborninthe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marryintothepurple”(與皇室聯姻)等成語。

二、中英兩國民族個性差異的語言中的反映

1.中國人含蓄,英國人直率。a.這種差異在感情上體現得較明顯。中國人講面子顧形象,因此總是控制自己,避免感情外露。漢語中,也很少有男女雙方表達愛慕之意的稱謂。僅有的幾種如“親愛的”也被中國人慎之又慎的使用;而英語中,此類詞語可謂數目繁多,“sweetheart”,“dear”,“darling”,“honey”等不勝枚舉,并且使用頻繁。b.此種差異也能體現中英兩國的人對金錢的不同態度上。中國人(特別是知識水平較高,社會地位較高)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儒學思想及古典文學的影響,還包括漢民族個性的緣由,對于金錢持有一種復雜的態度:內心對金錢并不排斥,甚至是渴望,而又要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不屑一顧,以示清高;而英國人就無此禁忌,他們對“money”,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態度,很現實:“moneyisnoteverything,butsomething”,并且與金錢相對應的單詞只有“money”,遠沒有漢語豐富。

2.中國人安分守己,除元朝外。中國人從古至今從未發動過對外擴張戰爭,因此在漢語很難找到有擴張戰爭,民族矛盾的影響(當然也有、抗美援朝戰爭影響而出現的“日本鬼子”“美國鬼子”的稱呼)。但與此相比,英國的歷史就完全是一部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從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人入侵(Romanconquest)開始,英國歷經的幾次戰爭都在語言上有所反映,并且這些語言無一不是在對外族責貶嘲諷(羅馬人人侵是在英國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之前,且“theRomansbroughtotherthingswiththembesidestheirswordsintoEngland”,故英語中對羅馬人責貶之詞還不算明顯)。a.關于羅馬人人侵:(romanconquest);“Romewasnotbuiltinaday”;“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AllroadsleadtoRome”.b.關于英國與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Spanishcoin(虛假的奉承話或恭維話)”;“WalkSpanish”(鬼頭鬼腦或是提心吊膽地走),“Spanishathlete(吹牛者)”;“Spanishcatarrh(流行感冒)”。c.關于英法戰爭:excusemyFrench(請恕我失禮);“Frenchking(喝醉了)”;“Frenchmolt(鳥類禿女癥)”;.d.關于英荷海上霸權爭奪戰:“Dutchact(自殺)”;“Dutchauction(開價很高,然后逐步減價的拍賣)”等等。

3.中國人善于交際,英國人處世保守。無論是在何地,與陌生人搭訕的第一句話“lovelyweather,isn'tit?”已成為英國人的保留節目,當然這其中確有英國天氣很糟,難得享受一次陽光的緣故,但這也恰恰以另一側面反映了英國人保守、不善交際,他們忌諱自己及自己家庭隱私的話題。而中國人則善于找任何借口與人交談,好天氣、國際國內新聞等,即使一句老生常談的“你吃了嗎”也會拉近距離。

三、中英兩國思維方式不同在語言中的差異

1.中國人側重具像思維,英國人則善長抽象思維。從語言大方面而言:漢語屬于表意體系的語言,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英語是印歐語系的西日爾曼語族的語支(thewestGermaniclineoftheIndo-Europeanfamily),屬于表音體系的語言。這些歸屬體系及演化過程的差異就體現了中國人的具像思維與英國人的抽象思維。此外,英語常有由抽象名詞指代有共概念的一類人或現象的用法。“blind”(盲人),“news(新聞)”還有“wisdompreparesfortheworst,butfollyleavestheworstforthedayitcomes”句中的“wisdom”,“folly”分別指“聰明人”、“愚蠢人”,“loversquarrelsaresoonmended”中的“lovers”指“夫妻”,也都體現了這種差異。

2.中國人側重順向思維,英國人側重逆向思維。不同的民族觀察事物時所采取的角度與維方向是不同的,在語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國人出于禮貌,請人先于自己時說“你先請!”而英國人這些類似說法則為“afteryou”;漢語中“前”用于時間概念上的指過去,“后”指將來,有詩為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而英語中“back”在時間上指過去,“forward”,才指將來,如“thatwasafewyearsback”,“backinthemiddleages”,“fromthistimeforward”等。

總之,中英在民俗風情、民族個性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從其語言中可見。從語言中了解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有助于兩國文化交流溝通,避免不必要的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誤會。

參考文獻:

[1]王喜絨,李新彬.比較文化概論[M].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第8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 電影片名翻譯 思維模式 價值觀

電影片名的語言風格和命名慣例,體現了中國和西方之間的表達差異。中國人傾向于使用動詞,西方人傾向于使用名詞而且命名較為簡單、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不同影響著中西方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了影片片名的區別:中國電影名較為重視中國文化,對比西方類似電影的命名原則,就不難發現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學文化。

對比中英文電影片名,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中國和西方的價值觀差異。中國電影更喜歡使用整體和抽象的思維方式來命名,西方文化思維卻側重于部分和具體的人物或事件。

中國人喜歡使用含有動詞的電影標題,如《十面埋伏》,《臥虎藏龍》等,簡潔且易理解。西方電影片名往往強調“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異也使語言不同。中國電影的標題更偏向愛的象征或詩意的標題,而內斂自然的中國傳統文化使影片的標題不注重古樸、典雅的片名會影響到電影的傳播,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花樣年華》、《子夜》等。在西方,電影標題的表面處理常常是與眾不同的人物名,電影片名有時只用單詞或短語,但是在這些單詞或短語后隱藏的是西方文化,如《麗貝卡》、《哈姆雷特》、《洛麗塔》等。

《阿甘正傳》1994年在美國上映的時候,一周的票房記錄達到100萬美元,最終以國內票房300萬美元、全球票房6.75億美元票房而創造了一個奇跡,并獲得13個奧斯卡獎提名,6個獎項。這部電影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絲毫不亞于美國,其原因和翻譯的《阿甘正傳》有很大的關系。魯迅有一本小說叫“阿Q正傳”,把這部電影的名字翻譯為《阿甘正傳》更符合中國文化的表達,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間,這讓影迷們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許人也。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一點,1988年上映的電影《末代皇帝》與《最后的武士》有著相同英文片名的,雖然該片描述了中國最后一個皇帝,但中文翻譯避免了使用這個簡單的表達。《最后的武士》講述了19世紀后期日本武士階層命運結束,而《末代皇帝》確實是紀錄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運軌跡。同樣,中國電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電影標題中做文章。《大話西游》系列電影是有相當數量的影迷心中的經典電影,電影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記》有同樣的故事背景,卻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譯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雖然對應不是那么準確,但我相信電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有很大的區別。中國人講究文字的詞序、語法或語義關系,而西方文化重視的是句子結構、語義準確和語言邏輯。由于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異,東西方人的思維有很大的不同。中國電影片名給觀眾的的情緒感覺更加精細化,如《無間道》、《不見不散》、《霸王別姬》,而西方電影片名往往會簡短一些,如《簡愛》、《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進西方電影的目的是滿足觀眾的需要,而為了滿足觀眾的理解要求,中國電影片名的翻譯也需要吸收異國文化意識中的先進思想,從而進一步消除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加強交流與合作。中西方的政治歷史、地理環境、習俗及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在文化認同還是在對自然的了解上有許多差異。電影是文化的載體,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個性特征。例如,中國電影更喜好空靈、詩意的標題,但英文電影更強調人格獨立,所以經常使用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或故事情節來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切換,也要根據不同文化來改造。在翻譯中,譯者應力求準確傳達文化信息,考慮到中國觀眾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誤譯破壞文化價值,并最終影響到觀眾對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電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們簡單地翻譯成《第三者》,中國觀眾會覺得這是一部家庭。事實上,這部電影是指講述一個意外活下來的的目擊證人的故事。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在重視抽象和整體,而英語國家思維側重于部分和個體。思維模式對語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對相同的顏色的不同認知:褐色的糖(紅糖)、善意的謊言(謊言)、白色的大象(無關緊要的東西)。下面舉例的電影片名翻譯確實考慮到了思維模式的差異而采取了靈活的翻譯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譯成為《浮生若夢》,《Rebecca》被翻譯成《蝴蝶夢》,這些翻譯更好地體現了電影的主題。由于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種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義。中西方“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差異,這就需要在電影片名翻譯中解除不必要的誤會。中國生活《龍年警官》翻譯《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僅沒有生肖,而且龍是一種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同樣,電影《龍的心》根本就沒有翻譯成《Dragon Heart》,翻譯為《魔龍傳奇》更合適。

和文化典故的差異也造成了電影片名的差異。《Seven》是一部經典的美國驚悚電影,電影片名是根據屢次出現在《圣經》等宗教書籍和文獻中的基督教天主教會的七宗罪(暴食,貪婪,懶惰,欲,驕傲,嫉妒和憤怒)而來。如果你只從字面上翻譯成《七》,中國觀眾是很難理解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蓮花始終是與美麗迷人聯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譯為《睡蓮》自然而且適當,充分展示了文化意義,也迎合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實于原片的文化內容。

第9篇

【關鍵詞】原型理論 文化交際

原型型理論概述

對原型理論的研究是從顏色范疇開始的。(趙艷芳,2001:59) Berlin和kay 調查了98種語言。并以說20種各自不同語言的人作為實驗對象,發現了焦點色,而Rosch則發現原型具有普遍意義,Rosch在這一研究中曾把多個形態各異的四邊形放在一起讓人們從中選擇最符合它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那個四邊形,大多數人選擇把正方形作為最符合它們認知的四邊形,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會把其它四邊形作為其理想認知。

學習者作出怎樣的選擇則受社會情境因素如文化習俗、歷史淵源、政治、地理特征等,語言情境因素如語音、語調,音高、音重、中介語等。和時間因素即外語習得者學習時間點的長短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如何與我們的認知原型產生關聯的呢?下面我們將詳細討論。

一、社會情境因素下原型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每個國家都有其主流的與人打交道的方式,雖方式各異甚至有時天差地別但他們都認為他們與人交流的方式是最合理的,這是因為每個國家的認知原型是不同的,其價值觀也有差異,這種差異是與個人所處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有所差別造成的,而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則是讓我們產生摩擦,誤會,甚至兵戈相見的重要原因。

英國人的保守是出了名的,他們很少談及自己的隱私,說話也頗為謹慎,舉止言行比較紳士,美國就有很大不同,他們崇尚自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了爭取自由而浴血奮戰的恢弘篇章,他們的歷史賦予了他們熱忱,而受孔孟文化影響的中國人則信守中庸之道,先人后己,講起話來常常比較隱晦每個民族的烙印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大浪淘金的結果。洪堡說:”語言是世界觀”,又說,語言是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每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語言”。所以他們的交流方式并非非黑即白,所以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切不可與其社會情境相分割。入鄉隨俗這一成語,在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仍有舉足輕重地位。只有把語言放在其社會情境當中,做到相互理解,方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和諧相處。

二、語言情境因素下原型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社會語言學模型認為在語言情境中,另一種語言形式的出現可能引起說話者傾向于選擇其中一個語言變體形式。就這點而言,要如何在兩者之中做出選擇取決于伴隨語言語言情境出現的因素。以英語為第一語言Grammar 1中,詞首位置的輔音發清輔音,而詞中和詞尾位置同一輔音一般不發清輔音,而在以葡萄牙語為第二語言的Grammar 2中,這種發音方式就會被遷移到他們的學習過程中。

中介語(Inter Language)是語言情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的語言系統。中介語的的產出其主要原因是語言學習者基于對第一語言的認知原型而形成的一種不規則的語言狀態。在詞匯意義習得過程中,二語學習者的構建原型類似于 Larry Selinker 所說的“中介語理論”――部分地源于母語原型,通常情況下又不同于母語原型和目標語原型,其終極目標是與目標語原型的高度匹配乃至完全重合。在這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構建原型處于不斷地調整之中。構建原型與目標語原型的匹配程度對附加意義的理解至關重要。

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英語的認知原型,并對我們熟悉的第一語言的認知結構加以分析,在這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完成匹配度,才能更好的學習英語,才能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一個英語學習者如果不能流暢地進行表達,那么他自然不能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談不上從外界獲取知識和能量,融入一個他想要參與的世界,了解它的語言,不只是學會它的語言,則是走向它的第一步。

三、時間因素下原型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原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時間無時無刻不在流淌,在我們的空間內它是最為永恒的東西。所以原型在你腦海里,無時無刻不與現實產生交互作用,你對語言的認識也在產生著變化,當客觀條件發生變化,比如Grammar 1 為中文的一個人童年就開始移居美國并在那呆了十多年,他的價值觀都要受到當地影響,那么他的語言更不言而喻,這是因為脫離了第一語言的環境,他大部分的信息輸入都來自當地的教育,這種教育可以是來自學校的,也可以來自在當地有穩定收入的中產階級父母,或者是來自他當地的玩伴,長時間耳濡目染在語言的認知上會逐漸偏離第一語言并更加傾向于英語。當然隨著時間的變化,他有可能在那有了自己的子孫后代,那么他的后代對第一語言的認知就更加不復存在,其原型也只剩下對英語的認知。

四、結語

綜上述可知,只有我們能夠真正找到影響中英文化交際的因素,才能夠做到趨利避害,實現真正的中英跨文化交際,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當中多加用心,注意總結。才能夠讓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有利位置。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中英文詞語夾雜;特點;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7-0210-02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的交流離不開語言。每一個社會群體或國家并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中謀求生存和發展,都會和其他群體或國家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由來已久,在交往的過程中漢語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詞匯,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借詞高峰:一是漢初至盛唐,從西域等語言中借用了一些詞匯,另外佛教文化的傳入,漢語又借入了大量的梵語詞;二是后的西學東漸,從英語等西方語言借入大批涉及不同學科的詞;三是改革開放以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達,西方拉丁字母詞的出現并發展。這些詞的借入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使漢語更加完善和富有表現力。當今世界是信息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經濟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語言之間的接觸和影響越來越深,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

一、英文單詞在漢語句子中的常見類型

英語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為背景,是國際上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語言,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也曾一度掀起過英語熱,雖然這一熱潮已經慢慢退去,但在漢語中隨處可見中英文夾雜使用的現象。從英文單詞在漢語句子中出現的情況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字母詞的方式出現,包括借英語原詞的縮寫形式: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IT(Information Technique)、kg(kilogram)、cm(centimeter)等;以及外文字母與漢字或數字相結合的形式:如B超、T恤、IC卡、IP地址、MP3、PM2.5等。

(二)直接把英文單詞或句子引入到漢語句子中。如:“現在就出發嗎?Let’s go”。“他能夠hold住全場嗎?我們拭目以待。”

同時,漢語由于受到英文拼寫規則的影響,也產生出漢語拼音首字母組合的方式。如RMB(人民幣)、PSC(普通話水平測試)、PF(佩服)、GG(哥哥)等。

二、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特點

隨著新時期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現象深受一部分人的喜愛。在如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其特點如下:

(一)簡潔方便。我們在話語表達中力求表達簡潔,在較短時間內能把所講內容表達清楚。一方面節約時間,另一方面節約身體的消耗,這種現象在語言學界稱之為“語言學中的經濟原則”。漢語和英語相比較,有的漢語單詞發音相對較長,如世界貿易組織,首席執行官、國民生產總值等,相反用英語的縮寫形式WTO、CEO、GDP說出來的話,所占的音節相對來說要短的多,這就使得人們偏向于用英語來表達,顯得簡潔和方便。

(二)含蓄委婉。委婉得體是我們在口語交際中的準則之一,是避免不方便,化解難堪的有效交際方式之一。懂英語的人加上點英語,那就更顯得委婉含蓄。如相互之間不太熟悉的人在一塊,需要上廁所時,就可以使用“Sorry 我去一趟WC”,比起“對不起,我去一趟廁所”聽起來就要含蓄得多,這里僅僅只是換用了另外一種語言,但使得說話者避免了不方便的局面。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你看起來很high”來指高興得發狂的狀態,使得聽話者覺得自然舒坦而不至于陷入尷尬的氛圍。

(三)風趣幽默。風趣幽默也是口語交際中的準則之一,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幽默能有效的緩和矛盾,釋放壓力,而中英文單詞的夾雜使用就使得幽默的效果更為突出。如電視劇《手機》中,黑磚頭和于文海見面時說:“我以為你長得很丑,沒想到你長得很beautiful……。”中英文詞語的夾雜使用使劇情更加精彩和幽默,作為農民的黑磚頭也憑借時不時說出一些英語單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各比賽中兩個人之間的對決多少顯得殘酷而激烈,但英文單詞“PK”的使用,無論是作為參賽者還是觀眾都可以從心理上得到壓力的釋放,可以在緊張中又不失輕松地完成或者觀看這些比賽。

三、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原因

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現象歷來已久,但在當今形勢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因素。經濟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增強,外國企業隨之進入到我國市場,使我國不同階層,不同教育水平的民眾進入到這些行業中,在與外國人共同工作時,為了交流的順暢,難免出現中英文夾雜使用的現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語言交際上的習慣。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出國對普通民眾來說不再是夢寐以求的事。因此,海歸派在我國越來越多,這部分人在國外養成了中英文詞語夾雜的表達方式,并把這種方式帶回到國內,這也是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得以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傳媒的發達。如今的信息時代,傳媒業越來越發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除我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這樣,外國的新事物以及一些常有詞匯也被國人所了解和使用,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達,為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個人因素。社會大環境下出現的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現象也不乏有的人借此方式抬高身價,崇洋的心理。

四、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中英文詞語夾雜使用的現象,這些現象也反映了大眾在使用過程中及理解時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泛濫性。一方面從使用中英文夾雜的人群看,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多多少少都在接觸和使用中英文夾雜的句子,尤其是城市居民中的高級白領階層幾乎都會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當然這里邊到很多詞匯已是家喻戶曉的如B超、CT等。另一方面從使用的單詞看,不僅引用整個詞,有時甚至是整句話。如“Are you understand?”“Let’s go”。

(二)詞義難以理解。一些英文單詞經過國家權威機構的終于使大眾理解并接受,但大部分的英文單詞還是使大眾不明其理,尤其是一些影視劇中涉及的英文單詞,對于一些非專業人士實在很難明白劇中的對話。

針對中英文夾雜使用的現象,很多人都持否定態度,認為影響到漢語的純潔性,但這樣一個信息高發達的時代,無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外來詞匯的傳入,更何況我國文化中具有的大國風范對外國文化的兼容。當然在吸收和使用過程中,我們還是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針對外來新事物應盡快結合漢語情況進行翻譯,并在媒體上給予公示。國家應該第一時間掌握外來詞匯的傳入并迅速結合漢語情況盡可能翻譯成大眾都能夠理解的漢語形式。

(二)對于外來事物而漢語已經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國家應另訂政策給予規范,并在一定范圍內限制英文單詞的使用。如WTO、UFO等已經有了漢語翻譯的詞匯,在正式的場合我們都應使用漢語形式,而不能圖省時省力使用英文字母。

(三)對于影視業傳媒使用到英文單詞,國家可硬性規定在出現的英文單詞后備注中文含義。大眾了解和接受外來詞匯的途徑主要就是通過媒體的傳播,尤其是在電視上和網絡中了解的較多。通過備注的方式,讓大眾知道漢語中也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就不會再對這些英文單詞具有好奇心,也會漸漸的轉用中文的表達方式。

(四)提高大眾對漢語保護的意識。雖然外來詞匯完善和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外來詞匯的大量入侵,網絡語言的興起使得漢語也面臨和外來詞匯、網絡語言的競爭,這就需要大眾提高對漢語保護的意識,自覺使用漢語詞匯,使用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減少并限制外來詞的使用。

參考文獻:

[1]茍芳琴.漢語外來詞的產生原因、范圍類型及其規范[J].社會縱橫,2004(6).

[2]龍茜霏.漢語吸收同化外來詞現象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2).

[3]高燕.外來詞與漢民族語言心理[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4]楊松檸.關于漢語字母詞的幾個問題的再探討[J].大慶社會科學,2008(12).

[5]丁建川,郝彤彤.漢英詞語夾雜現象特點談[J].泰安師專學報,2002(9).

第11篇

為配合我院的第一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濃厚學術氛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展現當代大學生風采。

院學生會學習部舉辦“中英文雙語演講比賽”,歡迎全院同學踴躍報名。

二、演講比賽內容:

本次演講比賽分主題演講和即興演講兩部分。

1、主題演講:

以“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為主題,題目自擬。要求內容積極向上,思想健康,主題鮮明,選材典型,

能夠體現時代要求與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明確新世紀肩負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大膽

實踐,奮發成才。演講者可圍繞時代對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作為學院學生在新形勢下的體會和感悟進行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約8分鐘

左右。

2、即興演講:

主題演講結束后,每位選手進行即興演講,舉辦方將準備若干詞語,選手根據隨機抽取的詞語進行即興演講,(中英文一起)時間140秒鐘以內

3、出場順序賽前抽簽決定。

三、演講比賽組織形式

1、參賽對象:全體在校學生

2、組隊方式:各系派出2~4名選手參加預賽,并確定一名選手作為本系參賽小組聯絡人。

3、賽制安排:

本次比賽分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在預賽中,每位選手須在限定的時間內(中英文一起,約8分鐘)自由演講,題目自定,評委會將評出優秀選

手進入決賽,所有通過預賽的選手即取得決賽資格。

四、比賽時間:

初賽:待定

決賽:待定

五、比賽地點:

初賽:學生多功能廳

決賽:學生多功能廳

六、比賽規則:

1、中文、英文演講依次進行。

2、表意明確,健康向上。

3、中英雙語達要求口齒清楚,語音標準,語調有節奏感又不缺乏感情。

4、舉止大方,表現自然,與觀眾有目光交流。

5、較強的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

6、有適當的肢體語言。

七、演講比賽活動流程

1、比賽分初賽、決賽兩個階段。

2、各系學生會學習部將“青春·信念·責任”演講比賽參賽人員名單、制定聯絡人、年級、班級、聯系方式等,報至院學生會學習部,時間截

至X月X日。

3、進行預賽,通過預賽的選手正式進入決賽階段。

4、正式進行決賽。

5、決賽包括現場英文提問,計總成績,演講時間總計不超過10分鐘(超時扣分)。英語提問不得超過2分鐘,英語回答不得超過2分鐘。

八、評分標準

l、中英文發音標準,口語流利,節奏感強;

2、話題圍繞“青春·信念·責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的主題,展現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奮發成長。

3、選于自信投入,熱情洋溢:

4、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

5、臺風自然大方,不怯場;

6、回答問題積極思考,不急不躁;

7、問題分析解答深刻透徹,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8、中英文演講時間總計不得超過8分鐘,回答問題不超過2分鐘,超時扣分;

九、比賽評判及獎項設置

1、本次比賽決賽階段邀請學院領導和有關教師擔任評委,采用5~7人制評分,依據思想性、語言、儀表、感染力等方面量化評分。

第12篇

現代版式設計是建立在理性思想和感性藝術的基礎上,將文字、圖片、色彩等視覺傳達信息要素進行有組織、有目的地組合排列的設計行為與過程。現代版式設計追溯其歷史起源,受不同國家地區歷史文化、民族思想、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外各民族的版式設計自成體系,中西版式不論在字體結構還是視覺感官上都存在差異。西方版式設計的發展因為不斷受到各種藝術流派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平面設計風格,或呈現出無襯線體和簡潔的版面編排,或呈現出裝飾手法多樣化、追求變化、復雜的表現形式的裝飾主義版面編排。中國古代版式編排形式由于受到材料、生產工藝水平的影響,從最初出現的甲骨、簡冊所呈現出的特有的版式,到后來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中國古代書籍的版式編排遵循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順序。現代中國的版式設計卻受到西方藝術設計觀念的影響,在借鑒西方版式文化精髓的同時,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理念,結合漢字結構的特征發展出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版式設計。因此,中英文作為傳達文本意義的符號和構成平面設計的基本元素,有必要進行一定的比較與研究。

一、中英文字體結構分析

在眾多的筆畫構成漢字中,多以直線作為筆畫的基本線條,字形中的橫和豎作為漢字的主要筆畫支撐起了整個漢字的框架,撇、捺作為漢字的輔助筆畫穿插在橫、豎這些平行線之間,因而眾多平行線直接導致漢字呈現出方塊形式。漢字具有方正穩重的視覺形態,每個漢字都具有相對平穩的重心,這也符合東方文化穩而正的特點。其次漢字筆畫形態多樣,筆畫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整體豐富而又富有變化。但在漢字中左右結構對稱的字,其左右兩邊的大小不一樣,書法中這種規律被稱作“抑左揚右”,主要體現在左密右疏、促左展右、左低右高等幾個方面,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視覺上也讓人獲得獨特的審美趣味。

英文作為拉丁語系,起源于埃及的象形文字,26個字母都是由直線、圓弧線組成的幾何形,結構主要分為三角形、圓形和方形。但同樣的外形、不同的字母也存在著一定變化,如同樣是三角結構的“A”與“V”,由于方向不同,其表現出的視覺感受也不同;同樣是圓形結構的“O”與“Q”,由于細節部分的差異給人的感覺也有所不同;還有方形結構的“H”與“N”由于中間直線部分的角度不同,其所帶給人的心理暗示也不同(圖1-1、1-2)。

漢字相比于英文的字母組合更具有整體性,一個個方塊構成了統一而獨立的整體。字與字之間不論是橫向編排還是豎向編排都不影響它的可讀性。由于漢字的外部形狀規整、內部構造飽滿,在版式編排中以段落呈現的時候易于面化處理,字距與行距的調整相比于英文也更加簡單。

但英文相比于漢字排列起來更富有強烈的節奏和韻律,由于英文單詞組合的長短、單詞之間間隔的空間不同,以及不同字母給人帶來的心理體驗不同,在剛柔、曲直、粗細等對比變化中,我們的視線跟著段落起伏不定,如樂譜上跳動的樂符給人一種視覺美感。

二、中英文文字節奏比較

在一個平面中,點、線、面常作為視覺構成的主要元素,而放在一個版面設計中,文字相對于行來說就是點,一行文字相對于段落來說是線,多行文字便可以構成面,再通過對行距、字距、字號的控制,版面會呈現出快慢、緩急的視覺節奏感。普通的版式編排形式,通常是橫平豎直的編排方式,符合大眾的普遍閱讀習慣,但這種單一、呆板的排版方式太過平淡。在現代社會中,五彩斑斕、形形的各種元素每天都在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官,因而在版式編排上,人們也開始打破常規,追求一些更具個性和視覺美感的版式編排形式。

漢字一方面由于受其特有的方塊形所局限,缺少長短、曲直的變化,在編排中只能靠調整字距和段落來營造版式變化,控制文字節奏;另一方面,漢字的結構疏密均勻,但漢字間又有著疏密對比,尤其體現在繁體字上,筆畫的“繁”和“簡”相互對比呼應,很容易形成視覺上的節奏與律動。

而在英文的編排上,字母被安置在長短不一的單詞中,拉丁字母的結構特性表現出字符寬窄不同,字母之間間隔的空間大小不同,都使版面更具有靈動感,結構相對簡單的拉丁字母,無論是單個字母還是放在段落中,經過簡單的設計和編排,都會給人強烈的視覺張力。

三、中英文版式設計的視覺邏輯性

邏輯特性一般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而版式設計中的視覺邏輯性是起源于人的邏輯性思維對有條理的視覺形式語言的安排做出的反應,版式設計以其獨特的專業性、藝術性將紛繁復雜的設計元素有規律有秩序地擺放,從而形成兼顧功能與美感的設計效果。其中非理性邏輯下表現出的視覺效果為版式編排創造附加價值,而功能與美感要在編排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勢必要在能準確地向大眾傳達信息的同時兼顧版面的視覺美感,如若單純為了追求形式感忽略信息傳達的功能性,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是不符合版式設計的意義。

在版面編排中,由于受到人們生活中形成的視覺習慣的影響,如豎長的版面中,人視覺聚焦的部分通常是畫面中心1/3處,在焦點附近的區域是版面的最佳視域區,因此在編排中,核心內容或是標題通常都放在這個部位,使閱讀者看起來一目了然。此外,當一個版面上的元素需要向受眾者傳達過多信息的情況下,版式編排應遵循人們容易形成的視覺習慣和心理感受,處理好信息傳達的主次關系。這樣一來,就不會因為元素繁雜而顯得凌亂、無序,從而失去了版式設計的根本價值。版式設計以非理性的邏輯表象來創造形象,以理性邏輯推理來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四、中英文文字的視覺慣性

慣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指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屬性。那么,視覺慣性這一概念在版式編排中指的是當兩個視覺元素建立一定的視覺聯系時,視線會沿著這個視覺路徑繼續向前,去尋找另一個元素,而這個過程就是視覺慣性。

漢字由于其特殊的筆畫構造和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書寫習慣,一撇一捺、一橫一豎都在無形中牽動著人們的視線。在漢字排版中,運用這種筆畫帶來的視覺慣性去編排文字,使文字之間自然地聯系在一起貫穿全文,那么在閱讀過程中,信息的傳達也更加流暢。如漢字“時光流逝”沿著筆畫形成了由上到下流暢的閱讀慣性(圖3),也很符合文字所傳達的信息。

英文是由多個拉丁字母組合而成,字母中的直線和圓弧也在無形中牽動著人們的視線,如果有意識地利用這些路徑將字母以某種方向或形式串聯起來,形成例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左上角到右下角、從右上角到左下角的閱讀慣性,將會增加讀者的動態閱讀體驗。如英文字母相連的弧形線條構成了“S”形的閱讀慣性(圖4)。另外,在中英文的版式編排中,通過有意識地控制文字或字母的安放位置和排列方向,通過視覺元素的牽引,形成一個有效的視覺路徑,也是視覺慣性在版式設計中的合理運用。

五、中英文在版式設計中的共存

當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密切,而文字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文化交流的必要基礎,這也使人們對多語言文字共存于同一媒介或系統美學的訴求更為迫切。在版式設計中,圖形、文字和色彩等構成元素本身是不同質的,而歸屬于不同語系的漢字與英文更是作為兩種各自獨立的字形所存在,當這兩種字體共存于同一個版面上時,這些對比的雙方鮮明地表現出自己的特征,版面中充滿著矛盾的對抗和差異的對比。如若在字體選擇和版式設計上出現了失誤,將會造成信息傳達混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中西兩種字體的差異和對抗產生了一種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內在張力。 首先,從中英文字體的匹配上,設計師常從表現理性、科學性的角度出發,選擇無襯線字體Helvetica和中文的黑體字進行搭配,這兩種字體的選擇在編排上顯得簡潔統一、現代感強烈;而從親近、便于閱讀的角度出發,通常會選擇襯線體Didot和中文的宋體字與之匹配,這兩種字體在筆畫粗細的不同上相呼應。襯線與無襯線體的中西文匹配方法是如今最常見的中英文共存的設計方法。

其次,把中英文字體中的筆畫打散重構,通過對字形解構進行文字共存的設計手法也是中英文字體相匹配的一種嘗試。通常這種方式是將另外一種語言文字中與之相似的筆畫進行替換,重新組合后的文字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但從閱讀整體性上來看,只能讀懂其中的一種語言,另一種語言通過細節的變化與之互動,從視覺上給人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這也是中西文字碰撞和交流的一種形式。

當然,在版式設計中,有時中英文的共置并不是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受地域差異、文化背景、受眾群體不同等影響,我們需要處理好語言文字中的主次關系,突出強調較為重要的文字信息。而這種主次關系的調整通常是從文字的位置、大小、比例關系、色彩關系的差異上,這種主觀層面的適當削弱一種語言形式,并不是忽視它的存在,而是為了更好地突出版式設計的功能性。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大足县| 四平市| 古浪县| 枣强县| 宜城市| 雅江县| 静乐县| 浙江省| 溧水县| 南漳县| 金寨县| 喀什市| 称多县| 巍山| 赣榆县| 永城市| 田林县| 合川市| 巩义市| 淄博市| 阳信县| 金乡县| 西畴县| 寿阳县| 涿州市| 康保县| 阳东县| 枞阳县| 东乡县| 依兰县| 锡林浩特市| 巴楚县| 渑池县| 柳河县| 固安县| 迭部县| 湛江市| 凤阳县| 遵义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