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21:24: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匠事跡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概述】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1142551925”為你整理了這篇市場監督管理局“工匠精神”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許在欣同志能夠立足崗位需求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講政治守規矩,講大局敢擔當,講奉獻重廉潔,弘揚“工匠精神”,以忠誠可靠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定踐行市場監管人的初心與使命。
一、以工匠精神精耕細作,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精細做好編制管理。省局組建后,他注重加強人員編制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能夠積極與省委編辦溝通,完成原工商、質監、物價、食藥局,原省墾區工商、質監局和原省鹽務、省森工的編制調整工作,修改完善編制平臺信息,確保編制管理規范準確,為局機關干部職工基礎信息統計和人員編制管理提供準確的基礎參考數據。加強直屬事業單位編制平臺信息管理,高質量完成事業單位改革相關人員編制信息調整工作。規范職稱評定管理。從事職稱評定相關工作以來,做實做細材料收集、組織專家評審、向省人社廳報送材料等環節工作,妥善完成各年度全省質量技術監督工程專業職稱評審工作,得到了各級參評同志的一致好評。科學設置職稱專業類別,完善職稱評審標準,保障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和崗位設置工作渠道暢通。強化領軍人才梯隊建設和政府特殊津貼管理。統計完善省級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后備帶頭人信息和國務院特殊津貼、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信息,組織7個省級領軍人才梯隊進行互評打分,找出差距,對各梯隊自評結果進行驗收,高標準完成了各年度國務院、省特殊津貼的推薦申報工作。
二、以工匠態度精益求精,實現工作高標準。他有豐富的工資福利社保待遇管理經驗,面對省局組建后的實際情況,嚴格執行標準制度,完成局機關轉隸人員的工資系統合并,125名職務職級晉升人員工資審批及兌現,175名退休人員2019年基本養老金增加調整和局機關2020年社保、醫保、公積金等基數調整共2664項。完成機關和事業單位工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統計報表工作。扎實做好人員工資福利社保待遇落實。
三、以工匠風范主動配合,協助完成全處工作。在目標考核工作、推進各市(地)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改革、干部考核、職務職級晉升、農墾改革人員移交,特別是疫情防控工作中,能夠體現出強烈的大局意識,補位不越位,主動把自己擺進工作中去,從細節出發,認真謀劃各環節工作,發揮骨干和示范引領作用,能夠帶動身邊同事共同進步,較高質量地完成了全處各項大型工作任務。
——孫村煤礦回采項目部經理鄭興博事跡材料
他是肩負改革重任的“排頭兵”,身兼三職卻又游刃有余;他是主導系統優化的“指揮官”,靈活機智卻又冷靜沉著;他是破除發展阻力的“實干家”,能鉆善研卻又堅韌干練;他是礦井創新創效的“踐行者”,勤儉持家卻又從不吝嗇……他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了工作中風風雨雨,完成了在很多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就是孫村煤礦原機關生產部室主任、現任回采項目部經理鄭興博,一個敢打敢拼、敢作敢當的鋼鐵硬漢。
一次整合掌管3個大部室
熟悉鄭興博的人都知道,他原本是地質專業出身,最初曾在地測部、基層區隊等多個崗位任職,但最讓他聲名遠播的還是近幾年來伴隨著煤炭經濟下行,企業推行的深化改革,在此過程中,鄭興博從單一的地測部主任升級為機關生產部室的總負責人,調度、技術、地測三大部室責任一肩挑,壓力可想而知。“部門多、人員多,環節多,專業不對口,很多事沒接觸過,但作為一名黨員,只要有百分之一的任務,就要盡到百分之百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雖然暫時的不適應確實讓人捉襟見肘,但鄭興博在新的崗位上卻知難而進、積極作為,對3大部室職能進行重新梳理界定,整合地質測量、科研管理、調度監控等職能類似崗位12個,減員20余人,3大生產部室由以前的各自為戰逐漸成為相互聯系、優勢互補的統一整體。而他的這種“小機關、大部室”的做法也紛紛被其他職能部門所借鑒,最終延伸出了“國有體制、民營機制”“項目部改革”“大工區制管理”等眾多管理模式,成功打響了該礦機構調整、人事改革的“第一槍”。
一次評估創效2.6億元
企業的最終發展成果體現在收益上,但在國有企業,卻有相當一部收益用于支付各類稅收,或用于履行社會責任。例如采礦權價款,超過3.9億元的高昂費用歷來是困擾孫村煤礦干部職工的一大心病,而鄭興博作為該礦地測部門的當家人,自打上任的那天起,這筆巨債注定就會落在他的頭上。“這就好像我突然之間欠了別人4億元,而且當期正處于建礦以來發展最艱難的時刻,一分錢就能難倒英雄漢,4億元比我們礦1年的產值還多,就算不吃不喝咱也弄不來那么多錢。”在普通人看來,“欠債還錢”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鄭興博卻不這么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咱們職工自己辛辛苦苦掙的錢,憑什么無緣無故落在別人手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經常讓他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新聞網上看到某地方政府部門對國有企業資產重新評估的新聞,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資產可以重新評估,采礦權價款為什么不能?思路一變天地寬,狀態一變不怕難。第二天回到辦公室,鄭興博立即組織相關人員查文件、找資料,積極研究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一系列相關政策,并向上級國土部門提出對孫村煤礦采礦權價款重新評估的申請,經過與眾多政府部門的多次博弈,終于拿到了評估“許可證”,而原本3.9億元的價款在重新評估后僅剩1.3億元,一次性為企業填補了2.6億元的巨大缺口。
一次改造優化3個大系統
作為老礦深井,孫村煤礦井下生產工作面遍布于-400、-600、-800、-1100等多個水平,由于系統復雜戰線長,以前職工經常調侃:“每一噸炭要想見到太陽,都要經過一次三萬五千里的。”為此,該礦曾多次聘請高效專家對個別系統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論證,但局部的調整改造并沒有從整體上根除系統上的詬病,“砍不斷、理還亂”的系統現狀逐漸成為礦井生產提效的一大瓶頸問題。“遠水解不了近渴,咱們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辦”。緊要關頭,由鄭興博帶領的技術攻堅組被委以重任,“系統優化事關全局,往往牽一發就要動全身,尤其是老礦系統負載,入手點都很難找,要在短期內完成優化,難度的確很大。”鄭興博心里很清楚,面對市場不景氣、礦老成本高的雙重壓力,系統優化實屬被逼無奈,是不得已而為之,而礦井生死存亡之際,每走一步都非常驚險,更容不得半點紕漏。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鄭興博和他的技術攻關團隊進行長達3個月的“閉關”,并最終找到了一個曾被很多外來專家忽略過的關鍵節點。“在-600前組中區,主運系統存在從-600水平到-800水平,再從-800水平到-600水平折返運輸問題,所以我們補掘了-600水平集中運輸巷420米,新建-600煤倉,完成了-600水平運煤系統改造,實現了工作面煤炭直接進入礦井-600水平2#主運皮帶,比原來減少6部皮帶運輸環節,縮短運輸距離2800余米,減少裝機容量1975KW,每月可節約電費10.2萬元”。而讓更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對主運系統優化的同時,他們還新掘-400至-600輔助運輸上山650米,安裝單軌吊系統,縮短運輸路線2000余米。同時,還實現了中區煤柱工作面由-400水平下行通風,縮短了供風距離2000米,降低了礦井通風阻力和進風溫度。一次改造成功優化三大系統,可謂一舉多得。
一次盯崗超過72小時
雖然鄭興博在管理、技術等領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但熟悉鄭興博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夠贏得上級甚至是許多基層職工的認可,并不是因為他的學歷有多高、技術有多好、能力有多強,而是他經常在生產一線與職工一起摸爬滾打、同上同下。2016年6月,正值孫村煤礦2422工作面大傾角調采的關鍵時段,該工作面長度超過300米,是該礦有史以來的“超級大面”,而負責這項“巨無霸”工程的綜采三隊全員不到100人,現場施工人員分散,往往是“只聽聲不見人”。面對前所未有的開采難度,鄭興博經常是井上定方案、井下盯現場、晝夜連軸轉,尤其是在連續過斷層期間,他帶領現場20多名職工與大自然爭進度、搶時間,連續盯崗超過72小時,上井時已經是他下井后第四天的早上。“鄭總真是我們身邊的自己人,他工作這樣拼,我們很感激、也很佩服。”看到他上井時疲憊的身影,很多職工看著都心疼。
一次攻關拓產3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