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

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

時間:2022-06-01 17:1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深秋的詩句深秋的詩詞

第1篇

例如:“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浣溪沙》)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xiàn)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xiàn)。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fù)。這是晏殊詞中經(jīng)常流露出來的一種極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態(tài)度。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則流露出一種悲涼﹑凄美的意境。詩人借登樂游原抒發(fā)了自己壯士遲暮之感,也強烈地宣泄了對國事盛衰之悲。詩人以其獨有的才華和靈感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幸人生,妙筆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跋﹃枴辈粌H是指落日這自然景物,還暗指詩人生當晚唐,目睹亂世,深患國家之內(nèi)憂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濟民,可惜其一生命運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當然,這首詩千百年來撼人心弦,不是因為它的寫景和詩人的自我傷感,而是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升華的境界,給人一種哲學上的意義。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保ù揞棥饵S鶴樓》)不僅抒發(fā)的是人去樓空的感慨和深重的鄉(xiāng)愁,更是作者對自己以前那種狂放不羈、荒唐無常生活的終結(jié)。據(jù)說,崔顥早年好賭酗酒,更被世人不齒的是他擇妻也以貌美為標準,且稍不如意即離棄,被稱為“有俊才,無士行”。而晚年的崔顥,“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崔顥詩歌的“忽變常體”,其標志就是這首連李白都自嘆不如的《黃鶴樓》。此詩之所以被譽為唐人七律的壓軸之作,蓋因作者以搖曳生姿的古歌行體入手,特別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對仗工整,而“日暮鄉(xiāng)關(guān)”和“煙波江上”又很隨意,讀來讓人不僅想起漢末狂生禰衡被殺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頓生空茫之感及不如歸去之嘆。這種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結(jié)構(gòu)體制,便于表現(xiàn)高唱入云的雄健氣格,也使全詩意脈貫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遠的超妙仙境。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保R致遠《天凈沙·秋思》)把羈旅在外漂泊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懷刻畫得淋漓盡致。馬致遠最好的作品,都寫于一種“夕陽”與深秋的背景中,《天凈沙·秋思》亦如是。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稱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內(nèi)容本身而言,簡簡單單,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點睛作用。夕陽西下使枯藤、老樹、昏鴉這幅昏暗的深秋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試想,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在夕陽殘照的荒涼古道上,孤獨的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這是何等的凄美與悲涼啊!這首小令不僅寫出了游子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而“夕陽西下”更增添了一層愴神寒骨的迷離孤立之意。賞吟完一曲《秋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啊!

“黃昏鼓角是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樓》)這里的“黃昏”在詩人的筆下是何等的悲涼,那惆悵的意境,感傷的格調(diào)反襯出詩人在國土淪陷后的悲痛情緒。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詩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異鄉(xiāng)的處境,把思鄉(xiāng)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悵孤獨的畫面,深刻地展現(xiàn)了游子思鄉(xiāng)的凄惻之情,給讀者的心靈蒙上一層淡淡的惆悵。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保ǚ吨傺汀稘O家傲》)以蒼勁的筆觸,深沉的情懷,勾畫出邊塞黃昏時特有的氣象,給人一種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現(xiàn)了壯士們防守邊塞的艱苦和堅持抗戰(zhàn)的決心。

當然,描寫黃昏的詩句也并非都是蒼茫、悲涼的,與之相反,也有格調(diào)清新、奮發(fā)向上的詩句。例如,徐元杰的:“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保ā逗稀罚┰娙斯P下的“夕陽”,簡直是一幅詩的畫卷。夕陽西下,簫鼓聲聲,人們駕著歸船,一片歡歌笑語,整個境界開闊明朗,表現(xiàn)了勞動歸來時的歡快、喜悅之情。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辛棄疾《鷓鴣天》)又給我們繪制了一幅恬靜幽雅的圖畫:斜日柔光,細草青青,黃犢鳴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綠,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歐陽炯《南鄉(xiāng)子》)則呈現(xiàn)出另一種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綠,池塘中鴛鴦戲水,遠山近水,斜暉脈脈,整個大自然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深厚情懷。

第2篇

電視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電視藝術(shù)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全面的發(fā)展,而在這些發(fā)展中,文學素養(yǎng)的加強尤為重要,這就需要電視藝術(shù)積極地向文學藝術(shù)取經(jīng)學習。在我國燦爛的文學藝術(shù)中,古詩詞的成就最高。古詩詞中通過人物生活環(huán)境的景和物來抒感的方式,是電視藝術(shù)最需要的。

我們不妨將那些寫景狀物的詞句看作空鏡頭。下面,結(jié)合空鏡頭的功能來談一下古詩詞在空鏡頭方面的妙用。

一、交待環(huán)境。交待環(huán)境的空鏡頭多是一些遠景、全景甚至是大全景。從古典詩詞中,我們可以得到更深厚的滋養(yǎng),使空鏡頭的意味更加深刻。如唐朝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p>

詩的前兩句如果放在電視片中算是比較典型的交待環(huán)境的空鏡頭,“渭城”、“細雨”、“輕塵”、“客舍”和“柳色新”,這些景物給大家勾畫了一個清新濕潤的環(huán)境。同時,能讓人隱約感到會有喜事發(fā)生,會有小小的驚喜。但是,后面交待的卻是離別,亦喜亦悲,凸顯藝術(shù)的張力,使全詩更有味道。這樣的空鏡頭就不單單是鏡頭了,而是參與到了全部內(nèi)容中來,起到了很重要的反差作用。我們在做電視藝術(shù)片時,如果應(yīng)用這樣的空鏡頭,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就會大大提升。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千古名句,歷來為人所稱道。這兩句詩放在電視片中,也算是絕美的鏡頭了,大漠和孤煙一橫一豎,一實一虛,一大一小,將構(gòu)圖中的對比原則發(fā)揮到了極致。長河和落日一長一圓,一明一暗,一大一小,也是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原則。同時,在景別的運用上,這兩句都運用了特寫鏡頭,把“孤煙”和“落日”極為突出地呈現(xiàn)在畫面中。這樣的空鏡頭藝術(shù)感非常強,同時,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也傳達出了詩人落寞、孤寂的心情。

二、表示時間(事件或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這樣寫道:“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边@首詞表現(xiàn)了濃濃的相思之情,詞人沒有明確說出思念,但是,讀后,思念的哀愁也會深深地感染讀者。這首詞的妙處不僅在這里,還在于上闕中寫景狀物的詞句,也就是我們可以看作空鏡頭的詞句。其中的“檻菊”、“羅幕清寒”和“燕子雙飛”,表明的是深秋季節(jié);而“明月”又交待了具體時間――夜晚。同時,透過這樣的空鏡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詞人在深秋的夜里的那種凄涼、孤單和落寞的心緒。這樣的空鏡頭不僅交待了時間,還恰當?shù)嘏c整闕詞的情緒融合在一起,產(chǎn)生了更加強大的力量,這樣的運用非常精當,這樣的方法值得電視工作者認真學習和研究。

三、表達人物的情緒?!洞盒屑磁d》是唐朝詩人李華的作品,詩人這樣寫道:“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fù)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币岁柺沁B昌宮(唐代最大的行宮之一)所在,境內(nèi)山上有蘭香神女廟,山中古木流泉,鳥語花香,景色妍麗,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園。它年年都吸引著皇室、貴族、墨客、游人前來觀賞。然而,在安史之亂中,這里遭到嚴重破壞,景象荒涼。作者眼中所見的景物,類似于現(xiàn)代影視中的空鏡頭,這些空鏡頭中包含了很多的細節(jié),通過細節(jié)的堆積強化情緒的抒發(fā),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感染力。四句詩所寫的景物都很美,但是,這樣的美景中竟然沒有人游覽春色,一片空寂,讀之頓生“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這樣的詩句不僅僅抒發(fā)了人物的情緒,而且,富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樣的詩句用作空鏡頭一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①商金玲:《電視片中的空鏡頭》,《采寫編》,2001年第4期。

第3篇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0-210-01

怎樣使古詩詞教學中充滿韻味,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呢。我從古詩詞的繪畫美、語言美、色彩美等方面入手。

一、想象聯(lián)想――再現(xiàn)繪畫美

詩與畫是相通的。坡評價王維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玩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但是詩詞畢竟是語言藝術(shù),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所以詩詞的教學,應(yīng)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真正理解和品味詩歌的內(nèi)涵和主旨。

1、創(chuàng)設(shè)詩境,感知繪畫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美的詩境。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娭猩钋锏母呱剑瑥潖澢氖瘡?,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xiàn)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我采用吟詩賞畫的方法。在弄懂詩意后,讓學生欣賞一幅深秋山林圖,學生邊吟誦詩,邊欣賞畫,不知不覺中體會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必須用小學生能接受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從而為學生體驗到詩歌的語言美打下基礎(chǔ),鋪好水到渠成的基石。

2、展示意境,欣賞繪畫美

意境,是詩詞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古詩詞的作者往往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這也就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lǐng)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如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引導學生到一個特定放入場景,然后用耳朵聽一聽,眼睛看一看,鼻子聞一聞,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使詩歌形象通過不同的感官的溝通與轉(zhuǎn)移來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對蓮葉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視覺向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遷移。古詩詞的繪畫美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在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去領(lǐng)會詩詞中的繪畫美。

二、誦讀品味――感悟語言美

古詩詞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因而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朗讀古詩詞有助于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是綜合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1、強化朗讀,感知語言美

小學古詩詞教學首要的是指導學生反復(fù)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然后通過正確理解詩的內(nèi)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1)指導學生反復(fù)朗讀、吟誦,把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輕重以及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讀出來。古詩中的絕句和律詩在一般情況下奇數(shù)不押韻,偶數(shù)句押韻,一押到底,不變韻。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讀得輕一點兒,使上下句音節(jié)和諧對應(yīng),這樣才能產(chǎn)生沁心感懷的韻味效果。一是劃分節(jié)奏,如《題西林壁》的可以這樣劃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二是重音,詩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達是依靠情感語氣來實現(xiàn)的,其中語音輕重是關(guān)鍵,因此必須根據(jù)詩歌的表達重點,確定少而精的詞語加以重讀處理,并用著重號“?”標示。如《詠柳》應(yīng)把“妝”“一”“誰”“似”讀成重音。三是語調(diào),根據(jù)詩歌的情感表達確定哪句(部分)用升語調(diào),哪句(部分)用降語調(diào),分別用“”“”表示。

(2)引導學生讀出詩境。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要引導學生讀出詩境,應(yīng)幫助學生獲取更多有關(guān)詩歌的資料,這才可能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2、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詞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引導學生體味語言美,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古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或是對仗,或是呼應(yīng),總能感受到語言的凝練美。如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歌描寫池塘景物,不但構(gòu)思巧妙,生動有趣,而且字字到位。一個“才”字,表現(xiàn)了僅在初露端倪之時,而一個“早”字則充分表現(xiàn)了蜻蜓敏銳的觀察力。

三、比較分析――感受色彩美

大自然中的青山綠水,白云碧空,銀星素月、丹楓金菊、綠葉紅花等色彩之美在古代詩詞中是比比皆是。感知古詩中蘊藏的色彩美,有助于在古詩教學中,以色彩的感知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品位,這是一個有效而實用的手段。

第4篇

就考查內(nèi)容而言,古代詩歌閱讀的多選題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命題。

1.字、詞、句的理解。

字:煉字,可以考解釋,可以考表現(xiàn)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詞:富有表現(xiàn)力的一些詞匯(尤其是能體現(xiàn)詩歌思想主旨之類的關(guān)鍵詞),一些文言虛詞或古代日常俗語的理解。

句:詩句的Y構(gòu)特點,詩句的基本含義,手法及表達效果,尤其是詩眼的把握。

2.手法(技巧)。

(1)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

(2)寫景手法:①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雙關(guān)、反問、設(shè)問、對偶、列錦、互文等;②常用手法:烘托、渲染、工筆、白描、象征、動靜結(jié)合、視聽結(jié)合、明暗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正側(cè)結(jié)合、抑揚等;③結(jié)構(gòu)手法: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前后照應(yīng)鋪墊等。

3.意境特點,抓住關(guān)鍵詞及重要意象、季節(jié),概括出特征。

4.情感。不同題材詩歌的思想感情或相同題材詩歌的不同思想感情的識別。

5.語言。關(guān)于詩歌不同語言特點的考查

6.詩歌文化常識(詩歌中的節(jié)令,體裁等文化文學常識)。

7.詩歌結(jié)構(gòu)的考查。設(shè)題方略通常表現(xiàn)為:

(1)望文生義:完全脫離詩歌情境及詩歌的整體內(nèi)容和情感,隨意解釋字詞句。

(2)張冠李戴:寫景、抒情、結(jié)構(gòu)、寫作手法張冠李戴。

(3)聯(lián)系失當:把詩歌中的前面的內(nèi)容和后面的內(nèi)容,或把詩歌的某些特點與選修必修本中學過的詩句從不同的角度聯(lián)系起來,而這種聯(lián)系不當。

(4)用詞絕對強加關(guān)系:選項內(nèi)容解釋太過絕對或主觀的給幾部分之間建立某種關(guān)系(因果、遞進等)。

(5)情感把握失當解答方法:判斷正誤時,要注意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nèi)容,從詩歌的字詞句意象內(nèi)容情感注釋等方面全面把握詩歌。下面我們結(jié)合兩首詩歌來熟悉這類題的解題方法。

小重山

吳淑姬①

謝了荼蘼②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

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

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云浮。

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注】①吳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為秀才。家貧,貌美,慧而能詩詞;②荼蘼(túmí):一種花,白色,有香氣,夏季盛放;荼蘼過后,無花開放,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蘼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jié)。

下列對這首宋詞的內(nèi)容和技巧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開頭寫荼蘼花謝,春天結(jié)束,而猶有“無多花片子,綴枝頭”,說明荼蘼將謝未謝,春事將休未休。殘花綴滿枝頭,給人以凄清之感。

B.風揉碎槐影,令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鶯雖老”,而“聲尚帶嬌羞”,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富于情味。

C.“獨自倚妝樓”承上啟下:上片寫女子觸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妝樓;既回妝樓,更愁情難耐;既愁情難耐,則倚樓凝望。

D.“一川煙草浪,襯云浮”,寫出在浮動的白云映襯下,河岸長滿煙草,大河涌動波浪的場景,運用比喻,以動寫靜,表現(xiàn)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畫龍點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煙草浪”所表現(xiàn)的愁情,與“心兒小”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女子內(nèi)心難以忍耐的痛苦。

解析:

A.考查字詞句理解?!盁o多花片子”既指花不多,聯(lián)系上句可知此預(yù)示春天將逝未逝。而非“殘花綴滿枝頭”不妥。

B.考查手法?!帮L揉碎槐影”令人聯(lián)想到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運用聯(lián)想;“鶯雖老”,而“聲尚帶嬌羞”,運用擬人手法。理解正確。

C.考查結(jié)構(gòu)層次,理解層次內(nèi)容?!蔼氉砸袏y樓”是過片,下片的開頭,往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此處理解正確。

D.考查詞句理解及手法?!霸诟拥陌自朴骋r下,河岸長滿煙草,大河涌動波浪”不妥,“一川煙草浪,襯云浮”是說連天煙草,襯著浮動的白云,猶如浪濤滾滾,鋪天蓋地而來。此處的“一川煙草浪”與末句“心兒小”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出主人公的深重愁緒。理解錯誤。E.考查結(jié)構(gòu)手法。畫龍點睛,分析正確,其余不再贅述。

公安縣懷古①

杜甫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云平。

灑落君臣契,飛騰戰(zhàn)伐名②。

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注:①本詩作于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進犯靈武、州,京城震動。杜甫因好友嚴武去世,便離開蜀地到荊楚一帶的公安縣暫??;②此二句主要寫了三國時劉備君臣的關(guān)系及呂蒙的戰(zhàn)績。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這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全詩八句四聯(lián),對仗工整,頗顯詩人的詩律功底。

B.首聯(lián)構(gòu)思精巧,用筆著力表現(xiàn)出“山野”之“曠”,“江水”之“深”。

C.頷聯(lián)中,“催”字將深秋季節(jié)里晝短夜長的自然情狀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

D.頸聯(lián)“用典”,主要表現(xiàn)出了劉備君臣的和睦關(guān)系以及呂蒙的赫赫戰(zhàn)功。

E.整首詩層次清晰明了,首敘古跡形勝,次寫想象之景,后直抒懷古情思。

解析:

A.考查詩歌文化常識,“五言古體詩”有誤,應(yīng)為“五言律詩”。

B.考查詞句的理解與整體把握。首聯(lián)“用筆著力表現(xiàn)”的不是“山野”與“江水”,而是“呂蒙營”與“城”。

C.考查煉字,分析正確。

D.考查手法。結(jié)合注釋②可知理解正確。要用好注釋。

第5篇

一、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古詩教學方式枯燥,學生失去興趣

傳統(tǒng)的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大多是出示題目、給出作者、解釋詞句、讀寫背誦,填鴨式的灌輸,讓學生機械地抄寫、讀背,古詩教學呈現(xiàn)功利和單項的傾向,課堂如一潭死水,逐漸失去了理想中的美麗,給教、學雙方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剝蝕著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2.古詩詞教學模式單一,課堂失去韻味

古詩詞語言精湛、意境深邃,往往是詩情畫意、情理并融,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深深的啟迪,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回味的精神大餐。而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的單一模式,使得古詩詞本身的無窮韻味蕩然無存,完全變成古詩詞的解剖,不僅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也讓古詩詞課堂教學應(yīng)有的韻味消失殆盡。

二、小學古詩詩教學策略探微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古詩詞

人具有先天性的“趨樂避苦”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授如果不能讓學生感到有趣、愉快,那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會減弱,反之,如果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能激起學生積極情感,學生就會產(chǎn)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從而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導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導入導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走近古詩詞,奏響有效古詩詞教學的序曲。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導入教學,如故事、猜謎、游戲等。如在教學古詩《所見》時,筆者就采用了猜謎的方式,事先畫了一張牧童騎牛的圖并沿輪廓剪下,反扣于黑板上,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從而導入古詩的學習。猜謎將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促進體驗,讓學生更好走進古詩詞

古詩詞往往以精美精煉的文字,勾畫出一幅幅色彩迥異的畫卷,給人無盡地遐想和享受。所以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帶領(lǐng)學生進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思想情感交融的意境,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中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①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古詩意境。多媒體技術(shù)融文字、聲音、圖像、音頻、視頻于一體,借助多媒體再現(xiàn)詩中情境,能讓詩句中所描繪的畫面在課堂教學中鮮活起來,讓學生跨越千年時空,傾聽詩人的傾訴,盡情領(lǐng)略古詩的神韻。例如在教學高鼎的《村居》,我導入古詩詞教學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了這樣的情境:農(nóng)歷二月,一望無際的大地呈現(xiàn)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河堤上柳枝迎風飛舞,空中鶯兒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人們盡情享受著美好的春光。孩子們背著書包從學校放學,天色還早,興高采烈地放起了風箏。短小精悍的詩句化作了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立刻進入了詩句所描繪的意境中。

②啟發(fā)學生想象進入古詩意境。古詩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教材插圖或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想象,勾勒出古詩的意境。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就可以通過教材插圖:深秋夜晚,月亮已落下,江岸是火紅的楓樹,江面是星星點點的漁火,詩人難以入眠。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夜深人靜時刻,鳥兒歸巢,而詩人卻愁情滿懷,難以入眠。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詩句中那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情境,更好地幫助學生走進古詩詞。

3.引導誦讀進入境界,讓學生更好地品味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倡導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來感受和欣賞古詩詞的美。古詩詞的教學教師要采用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精煉美,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①通過范讀初步感知。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范讀或播放錄音等,幫助學生疏通古詩句,通過背景的介紹,作者的介紹等來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詩文的意境,通過感知、想象等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觸摸詩句的感情基調(diào)。

②學生朗讀理解詩意。古詩詞語言精巧、回味無窮,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讀,必然會讓學生觸摸到詩文的脈搏,傾聽出詩人的情思。教師在這一階段要設(shè)計些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誦讀感悟,通過學生的誦讀和師生的分析,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在感悟中誦讀。

第6篇

關(guān)鍵詞:信息技術(shù);古詩;美韻

我們對魯迅筆下的這樣兩個畫面都很熟悉:一位老先生坐在孔子的畫像下面,搖頭晃腦地念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還有一位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的孔先生會寫四種茴香豆的“茴”字。自古以來學習古詩無外乎不明其意地記誦和一個字的多種講法?,F(xiàn)代語文課堂中,許多教師還是將好端端的美文妙詩肢解成只見實詞虛詞的樹木,不見文章的森林。學生對深奧抽象的詩義和單調(diào)的講解深感寡然乏味,他們究竟從詩中領(lǐng)會了多少美的意境呢?

如今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現(xiàn)代技術(shù)日新月異,古詩教學受之影響,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出現(xiàn)就為古詩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術(shù)能大大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彌補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我們應(yīng)充分巧妙運用信息技術(shù),把經(jīng)典詩詞演繹得有聲有色、魅力四射,拓展古詩學習的空間,打開經(jīng)典詩詞教育的宏觀視野,使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跨越千年時空,進入詩文的意境,觸摸詩文的脈搏,傾聽詩人的情思,讓他們的心和經(jīng)典溝通,與圣賢對話,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從而讓經(jīng)典詩詞潤澤學生的生命,使學生拓寬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積淀文化底蘊。

一、再現(xiàn)詩畫,感受內(nèi)容之“美”

畫家是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物象的,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也有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的千古名作,可謂之“詩中有畫”。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泵烤湟痪?,從而構(gòu)成了一幅農(nóng)村春末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案。又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娭猩钋锏母呱健潖澢氖瘡健h緲的白云、若隱若現(xiàn)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gòu)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而學生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對古詩內(nèi)容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tǒng)的、模糊的。如果能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lián)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具體而形象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內(nèi)容美。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之“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學生的思想感情卻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一種負擔。而信息技術(shù)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fù)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埃拭鼷?,輕快悠然,由四幅獨立的景色描繪而成。教學一、二句時,多媒體展示由“黃”“翠”“白”“青”等豐富的色彩構(gòu)成的畫面,學生一下子被這美麗的畫面所吸引:地面上柳枝嫩綠,黃鸝鳴叫,猶如抱春,柳樹后一行白鷺輕飛上天,好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呀!古詩的第三句中“含”字用得十分精當,教師在設(shè)計這個畫面時,可從詩的視覺角度出發(fā),在岷山雪景畫面前裝上一扇可以打開的窗戶,然后關(guān)上窗戶觀看岷山雪景,使遠處雪山景色像是鑲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CAI的強烈視覺效果,是教科書上簡單的插圖難以比擬的,能使學生更易體會古詩的語言美。

又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lǐng)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課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細細地品味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lǐng)悟到“綠”字的神韻?!熬G”字既涵蓋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發(fā)揮了它獨特的優(yōu)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耳、腦、口多種感官協(xié)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感悟意境之“美”

意境是由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往往蘊含在客觀景象的“境”中,那么要會其意,就必須進入“境”,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活動。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首詩通過描繪深秋傍晚到夜晚這段時間江上迷人的景色,贊美了清新和諧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濃厚情趣和悠然自適的心情。在理解全詩后,我讓學生戴上耳機,閉上眼睛,隨著輕柔和緩的樂曲,在腦海中想象深秋江景圖:漸漸西墜的斜陽,紅綠相映的江面,晶瑩透亮的露珠,彎弓似的新月……這時學生感覺自己就是詩人,正久佇江邊,日落前那奇麗的江景,日落后這醉人的夜色,使人目悅心清,流連忘返!在學生隨著音樂想象的同時,教師用富有激情的語言相機誘導,使學生盡快入情入境,通過神游,體驗到詩的意境美。

再如,白居易的古詩《草》,極力寫草的生命力頑強,暗傳出少年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tài),也喻示同友人的離情不絕。詩歌富有濃郁的哲理意味,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其中的哲理,欣賞哲理美。因此,課前我按句意設(shè)計“草的四季變化”的課件,教學“一歲一枯榮”一句時,讓學生觀看小草由榮到枯、再由枯到榮的變化。之后,課件再配合演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景象:到了秋天,小草枯黃了,給人作為干草燒了,可到了春天,小草又從泥土里鉆出了小腦袋——嫩嫩的綠芽。這樣的畫面出現(xiàn)以后,教師指導學生:小草在冬天遇到那么多困難,可春風吹一次,小草又生長出來,說明小草有什么精神。讓學生真正體會詩中廣袤草原的無限生命力,感受“新生事物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壓不垮的”這一哲理。

四、指導朗讀,體驗情感之“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視頻、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fā)出的巨響中,感受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yīng)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時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yīng)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chǔ)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學生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五、啟發(fā)想象,感受創(chuàng)造之“美”

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毙W語文古詩語言精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好陣地,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shù),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來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比如,教《望廬山瀑布》時,讓學生根據(jù)詩句去想象瀑布的聲音、顏色、樣子,并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畫面,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在教《游園不值》時,當學生理解了“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后,我啟發(fā)學生想象:那關(guān)不住的滿園春色是怎樣的景象呢?隨后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這樣一幅畫面:(伴著舒緩的音樂)一扇門緩緩打開,滿眼呈現(xiàn)的是開得紅艷艷的杏花,一團團、一簇簇,你挨我擠,花叢中蝴蝶翩翩,鶯歌燕舞。面對此情此景,學生暢所欲言,“滿園春色”溢于言表。

六、拓展閱讀,享受積累之“美”

古詩的“海洋”遼闊無邊,要在這海洋中汲取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需要不斷積累,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果能讓學生自行將課內(nèi)和課外鏈接起來,尋找他們覺得類似的詩歌進行閱讀、背誦,那么學習的空間將會無限地擴大,甚至在互相交流、共享中讓古詩學習抵達心靈。相信只要把學生的精神釋放到一個廣闊的空間,讓他們站在高處賞析那些情韻悠長的詩,那么他們一定能在佳句美文的滋養(yǎng)下將古老的文化一覽無余!

如借助信息技術(shù),把收集的古詩根據(jù)所描繪的季節(jié)進行分類整理,分別制作成“春詩”“夏韻”“秋思”“冬吟”版塊,讓學生在不同的季節(jié)學習相應(yīng)的古詩。春暖花開時,安排學生學習描寫春天的古詩,讓學生從不同的詩里感受春天的絢麗多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早春;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晚春;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愁苦滿腔的雨春;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賞心悅目的晴春;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春;還有“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的喜春。在學習中,學生既感受到了不同詩人眼里的不同的春天,體會到詩人因心情不同而對春天有不同的看法,又感受到詩人不同的寫作風格——有的飄逸夸張,有的沉郁樸實,有的清雅自然……從而從整體上學習古詩、理解古詩。

一首古詩就是一個美的世界,只要教師注意去探索、發(fā)掘,就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正如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毙畔⒓夹g(shù)的介入就是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美的第二雙眼睛,讓我們適時、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shù),與學生一起領(lǐng)略古詩的美韻!

參考文獻:

[1]陳曉秋.新理念指導下的古詩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4(10).

第7篇

于秋風弄清影的窗邊,讀秋詩秋詞,真可謂應(yīng)時應(yīng)景。于秋詩秋詞里,又能讀出一些況味來,似有美人從詩詞中渡水而來,眉目含情,步生蓮花,如此攝魄,讓讀的人陷入一片迷人秋色里。

詩經(jīng)?國風?召南?草蟲

翰莩媯阜螽;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見君子,憂心貳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多情溫婉的在思念遠游的夫君,她反復(fù)吟唱著分離的孤單與等待的寂寞。這首詩的意思是:“心上人啊,你有沒有聽到衰草里秋蟲聲聲低鳴,你有沒有看到黃葉中阜螽跳躍?在這寂寥的深秋,我心悲鳴。我心上的人啊,你在哪里……”在這個蕭瑟的秋天,思婦聽到草蟲鳴叫,看到阜螽跳躍,她此時也許還感受到了秋風的涼意,看到衰敗的秋草,看到枯黃的樹葉……大自然所呈現(xiàn)的無不是秋的氛圍?!氨涨镏疄闅庖病?,秋景最易勾起離情別緒,還有那秋蟲和鳴相隨的撩撥,思婦那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觸動了,激起了心中無限的愁思。此詩中秋景之蕭瑟和情感之悲涼有機地融為一體,讀來令人動容。

九歌?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X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美麗溫婉的湘夫人躍然紙上,這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面: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上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shè),可是事與愿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這首詩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調(diào)去寫,描繪出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讀王維的《山居秋暝》,一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很是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一陣新雨過后,青山翠谷顯得越發(fā)幽靜,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正在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心馳神往之時,忽聞竹林中傳來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了。那些洗衣的少女們粉臉含春,身材窈窕,正扭動著婀娜的腰肢緩緩走來,難怪作者發(fā)出了“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感嘆。

秋夜曲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詩句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電影一般的鏡頭。一輪秋月剛剛升起,秋露初生,穿絲綢已嫌太薄了,卻懶得更衣。更深夜闌還在殷勤撥弄銀箏,原來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歸。一個深閨幽怨的美人躍然眼前,她俯首低眉,目含清幽,十指纖纖,撥弄箏弦,流水一般的琴聲緩緩地流淌出來,那是動聽的天籟。如此女子,有春的姿色美貌,卻有秋的幽怨羞澀,讓人動心。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夜里的月光,就像是有一盞銀色燭光把畫著圖案的彩色屏風照得透出一股涼意。宮女手里拿著輕絲做成的小圓扇,追撲著滿天飛舞的螢火蟲。這時院子里的石階清涼如水,宮女撲螢火蟲,累了便斜臥在石階上,凝視著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一個孤獨寂寞、向往愛情的宮女形象躍然紙上,她應(yīng)是豆蔻年華的懷春少女,美麗又多情。這樣的女子,誰見誰憐。

減字木蘭花

納蘭性德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斜溜釵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情,轉(zhuǎn)過回廊叩玉釵。

第8篇

關(guān)鍵詞:情感:誦讀: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做詩的首要要求,“意與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耙狻敝傅氖亲髡叩闹饔^感受,“境”是“意”的載體,二者水融,互為依托。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正是這樣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教師引領(lǐng)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親近美,提升心靈,發(fā)展智慧。所以,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入境的路徑在哪里呢?

一、激感,披文入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發(fā)展?!倍旁娢碾x學生的生活年代遙遠,要怎樣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與詩文產(chǎn)生情感共鳴呢?教師可以從題入手,巧妙簡介背景,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huán)境。可以娓娓講述一個有關(guān)小故事,激發(fā)學習欲望,順情而學。教師也可以深情范讀,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順情而讀。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堪稱極品的送別詩,教學時采用對比方法,先讓學生從課題入手,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再結(jié)合課件(地理位置圖),簡介時代背景:李白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從黃鶴樓到揚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qū)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他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緒也就跟著飛翔,胸中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崩畎椎男那槭瞧胶偷模皭澟c不舍是知己不能長相聚。李白踮起腳來,望啊,望啊!他高聲誦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比穗m分,心相隨,情永在?!端驮拱参鳌樊敃r陽關(guān)以西是無盡的荒漠和頻繁的戰(zhàn)亂,元二還要經(jīng)歷三千多公里長途跋涉,騎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安西。王維送別好友元二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送別元二時王維除了友情難離,還會平添一份擔憂,一種生死離別的傷感?!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感情瓊漿。不僅是依依惜別的情誼,更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無微不至的體貼,前路珍重的祝愿。兩首送別詩,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畫面,不一樣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間真摯的愛。此時學生讀的欲望被老師深情敘說點燃,不經(jīng)意地帶入詩境,學生情不自禁地誦讀起兩首送別詩,體會起詩情畫意來。經(jīng)過教師簡介背景,把學生帶進詩境,學生學起來才能設(shè)身處地、感同身受、若猶己出。

二、利用直觀場景,促情入境

我們常說“詩中有畫”,這詩詞中的“畫”就是意境。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進入了詩的“境”,就等于與詩人晤面,開始進行“對話”了。這“一畫”就是當初誘發(fā)詩人有所“感”的場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詩詞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學時必須充分利用。學習古詩就是要引領(lǐng)學生看到詩人所體驗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師自己制作精當?shù)恼n件及其他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shè)特定的意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級學生學習《登鸛雀樓》中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我就設(shè)計:同學們沒有見過黃河水是怎樣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嗎?學生大聲說:“想!”于是播放課件:黃河水洶涌奔騰,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號子奔騰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懷抱。學生看得認真,不時發(fā)出驚嘆聲。隨后學生讀起詩句聲音有力洪亮。在老師的鼓勵下,越讀越有氣勢。然后引導學生對黃河說:“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說與灌輸,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就把學生引到了黃河岸邊,孩子的眼前是黃河,腦中是黃河,口中更是黃河。進入詩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詩,展示了一幅牧童晚歸休憩圖?!安蒌仚M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笔紫仍娋渚徒o人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引導學生誦讀想象場景。再借助課件: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中,牧童吹著笛,由遠而近,笛聲時續(xù)時斷,隨風飄揚。學生很快就從課件上的“聲、色、畫、樂”捕捉到一個“鋪”字,這個字寫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平緩舒服的感覺?!芭弊指@出牧童活潑可愛、悠然自樂的情趣?!皻w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币龑W生看圖想象:吃飽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會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著了。讓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靜的生活。透過詩,也看到詩人對安然自樂生活的向往。真所謂觸景生情,自然進入詩境。

三、喚起生活體驗,悟出詩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彼f:“我們要有自己的經(jīng)驗做根,以這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比魏斡行У慕虒W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來,人們的思想情感、喜怒哀樂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更應(yīng)該充分喚醒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找到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入點,去感受詩情畫意。如教《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驗閷W生沒有親臨過廬山,很難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姿態(tài)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家鄉(xiāng)有名的金鐃山:從正面看是多座山峰,從側(cè)看覺得是一座山峰:遙望是崇山峻嶺、連綿起伏,近看卻是一座或幾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猶如白云之上;俯視卻是懸崖峭壁。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吟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如:學生從春天到過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美好情境?!翱丈叫掠旰螅鞖馔韥砬?。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鞭r(nóng)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樹,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見月光在樹間穿行,能聽到山泉在巖石間流淌。所以,誦讀起這樣的詩,意境就隱隱地浮現(xiàn)出來。中國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往往通過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含蓄表達。而這些“景”和“物”最終在學生頭腦中化為“美的畫面和意境”。因此,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挖掘古詩詞情境資源,進入詩詞意境也就順其自然了。

四、緊扣“詩眼”,感受詩魂

語言凝練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瑰寶,唐代的賈島有首題為《題詩后》的詩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币虼俗x一首詩詞,僅在讀中浮現(xiàn)整體的畫面是不夠的,還得緊扣詩詞的詞句,進入詩詞的境中之“境”。古詩詞中“詩眼”是通向古詩詞意境的橋梁。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為通往古詩的意境鋪路架橋。重點詞語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詞語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避免了繁瑣的逐字逐句串講。在詩詞教學中緊緊扣住“詩眼”和學生一道駐足欣賞,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東西──詩魂。由此,引導學生再一次展開想象去細細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用一個“好”字贊美“雨”,真是“春雨貴如油”。這是一場及時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M一步表現(xiàn)雨的“好”,好在悄無聲息地“潛入”,好在“潤物”。學生從這個“好”字賞析出詩人不僅贊美了這場春雨,更贊美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尚人格?!昂谩背闪诉@首詩的“詩眼”。抓住了“詩眼”,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說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綜上所述,詩詞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誦讀中想象整首詩詞的意境,此進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詞句時想象意境,這又深入一境。這樣,學生就較為真切地感受到詩情從意境中走來。

參考文獻:

[1]張穎.鑒賞古典文學之美 提升審美能力[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0,(05).

[2]寧興安.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教學探微[J].教育,2010,(08).

[3]李曉芳.淺議古典詩詞教學的審美性[J].教學與管理,2010,(21).

第9篇

我國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的一座寶庫。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70 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體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小學古詩詞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么,在教學中該注意些什么呢?怎樣才能上出一節(jié)好的古詩教學課呢?

一、課始,以趣味為導引

古詩教學導入,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shè)懸念等方法,引發(fā)學生興趣。如教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一課時,可先用課件展示詩人年青時離開家鄉(xiāng)意氣風發(fā)的樣子,并旁白:“今天我已20歲了,我要離開家鄉(xiāng)去遠方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了?!痹儆谜n件展示詩人暮年歸來兩鬢斑白的樣子,同時加旁白:“今年我60歲了,我又回到了我可愛的家鄉(xiāng)。同學們,你們看我有哪些地方變了,哪些地方?jīng)]變? ”同學們一聽都踴躍發(fā)言,有的說:“胡子變白了”;有的說:“說話的聲音沒變”……孩子們暢所欲言,這時,再引導孩子們理解“少小離家老大還,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這兩句詩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李白的《贈汪倫》時,教師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jié)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采取以“趣”導入的方法,能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講解,以形態(tài)為手段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背誦。中國的古詩詩情畫意充滿了美感,這種模式教學卻又讓學生失去了那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

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圖畫將古詩詞語形體化,更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深刻領(lǐng)悟蘊含的哲理。如教“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師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cè)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jié)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視野觀賞廬山,其面目確是各不相同。特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語言要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并恰當?shù)厥褂脩B(tài)勢語言。教師的語感、姿勢給學生以聲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號活化,學生獲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時,教師娓娓動聽的描寫以及遮眼遠看,低頭細看的動作,似乎使學生看到在絲絲微雨中,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看見一大片一大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細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纖細的針狀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顏色。學生進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機??傊覀儜?yīng)重視對學生加強視聽等感觀形象性的刺激,使教學手段更加形態(tài)化。

三、領(lǐng)悟,以情感為紐帶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墨,著力寫出千古傳頌的詩篇,給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師要以情感為紐帶,竭力縮短學生與詩人的心距,喚起情感的共鳴。

情感是古詩教學的紐帶,更是一種活力。學生通過情感性體驗,以自己就是詩人,參與情感的交流,把客觀對象主觀化。如教《贈汪倫》,教師借助投影、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汪倫送詩人李白的熱鬧、歡樂的場景,跟著一起跳一起唱,進而反復(fù)體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間的深情厚誼。再如《暮江吟》,是詩人抒寫深秋傍晚江邊的景色,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贊美之情。教師啟發(fā)學生抓住“鋪”、“瑟瑟”、“紅”等關(guān)鍵詞,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紅日西沉,一彎月牙悄然東升,腳邊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jié)奏,贊美的語調(diào)反復(fù)吟誦,審美情趣油然而生,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從而顯示小學古詩教學以情感為紐帶的魅力。

古詩教學并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我們應(yīng)以趣味為導引入門、以形態(tài)為手段講解內(nèi)容、以情感為紐帶領(lǐng)悟意蘊,以“三部曲”方式引導學生愛學古詩、樂學古詩并且會學古詩,從而使古詩這一璀璨名珠真正在學生心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10篇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的類型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和詩人自我的形象。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如柳永《雨霖鈴》塑造的是一個愛恨情長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塑造的是一個渴望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塑造的是一個豪放灑脫的詩人形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抒寫的是一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詞人形象;《氓》塑造的是一個怨婦的形象等等。這些形象豐富多彩、類型各異。

2.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如崔顥的《長干曲》,全詩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描寫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見面時的情景,刻畫了一個熱情大方、聰明伶俐又不失嬌羞的少女形象。

(2)知人論世,關(guān)注背景。如杜甫自安史之亂后開始了他漫長的流亡生活,在詩中(如《登高》《登樓》)經(jīng)常流露出憂國憂民的情感。陸游生活在南宋時期,南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經(jīng)常受到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金的侵擾,因此在陸游的許多詩篇中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隋。

3.答題模式

下面以宋代詩人張C的《竹軒詩興》為例對詩人形象進行分析: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預(yù)想此時應(yīng)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解析:本詩要求分析詩人的形象。在分析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步:點出人物的身份。本詩塑造了一個閑適、灑脫的詩人形象。

第二步:聯(lián)系詩歌內(nèi)容分析概括形象的性格特征(品德修養(yǎng))。通過“竹軒”“柴T”“狹徑”等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詩人生活簡樸、怡然自得;從“倦臥”“閑吟”,可看出詩人生活非常的閑適、灑脫?!爸瘛薄懊贰薄把钡囊庀髮懗隽俗髡叩母邼嵑蜑⒚?。

第三步:指出形象的意義。表現(xiàn)了詩人對“竹軒”怡然自得生活的喜愛之隋。

二、景物形象

詩歌的景物形象是指寫景詩或雜詩中的一般景物。詩歌是講求抒情的,作者往往借助一些客觀的事物(意象)來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這種承載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我們也把它叫做景物形象。高考對于景物形象的考查分為兩類:意象類和意境類。提問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試分析詩中展現(xiàn)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②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③請賞析詩中景和情的關(guān)系。

答題模式:

下面以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為例進行分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本詩前兩聯(lián)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進行賞析。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這首詩營造了蕭瑟、凄清的深秋之景。

第二步: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圖景,加上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急風震撼高天發(fā)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前兩聯(lián)為后面兩聯(lián)渲染了濃濃的愁意,為后兩聯(lián)的抒情做鋪墊。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國運艱難的關(guān)注,對淪落他鄉(xiāng)的不勝感傷之情。

三、事物形象

古代詩歌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指詠物詩中描繪的事物。詩人在描寫中賦予了事物以人的性格。從全詩來說,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xiàn)詩人的品格節(jié)操或思想感情,一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事物形象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如“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是堅貞、高潔、不屈的象征。

2.具有特定含義的形象。如“柳”是“留”的諧音,在“送別詩”中古人經(jīng)常折柳相贈,目的是希望對方能夠留下。

提問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某物象象征什么?②某聯(lián)描寫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③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

下面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屏風》為例進行分析:

六曲連環(huán)接翠帷,高樓半夜酒醒時。掩燈遮霧密如此,雨落月明兩不知。

詩中的屏風有何象征意義?這樣寫好在哪里?請作簡要分析。

第一步: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詩中“掩燈遮霧”的屏風象征以讒言蒙蔽視聽的小人。

第二步: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屏風因為“密”的特點所以具有了“掩燈遮霧”的作用,致使作者即使外面“雨落月明”也完全不知。

第11篇

一、創(chuàng)設(shè)詩境,賞意境之美

夸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苯處熞罁?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里特征,自覺地運用審美因素,創(chuàng)設(shè)多元的審美情境,是審美化教育得以優(yōu)化和成功的保證。“感情只能向著感情說話?!苯處焺忧榈膶дZ穿插,必定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古詩詞言簡意豐,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甚遠。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chuàng)設(shè)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帶領(lǐng)學生穿越時空,如臨其境深入感受。

例如:在教學《村居》這首詩時,課前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詞串”:“金秋、煙波、水鄉(xiāng)……”學生接著教師的話背誦:“蘆葦、菱藕、荷塘,夕陽、歸舟、漁歌,楓葉、燈火、月光。”學生邊讀邊想象,課一開始,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美、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就讓學生陶醉了。

師:看到“村居”你們想象到了什么?

生1:我想象到太湖邊上有幾戶人家,夕陽西下時打漁的船回家了,漁村炊煙裊裊。

生2:我看到了幾間小茅屋,還有一塊田地,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3:在一個夏天的傍晚,夕陽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門前的躺椅上,一手抱著小孫子,一手搖著蒲扇,欣賞美麗的晚霞。

……

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與詩人、文本、教師一起進行美的溝通、交流,從“村居”中讀出了生活,讀出了詩情,共同創(chuàng)造美的課堂,陶冶美的心靈。

二、反復(fù)吟誦,品詩詞韻致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jié)晶”。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nèi)在的心靈相互迭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美好的意境,朗讀是一種很好的表現(xiàn)方式。教師可根據(jù)古詩的特點,運用范讀、誦讀、賽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詩,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從而加強對詩句的理解,深化對詩人情感的體會,深入感悟詩的意境。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八個詞,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驚叫的烏鴉等),讀出自己的理解。(2)教師描繪意境: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輝……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3)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張繼,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4)播放音樂《漢宮秋月》,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三、啟發(fā)想象,感受審美意象

文學的審美始于感知,但審美層次的深化與提升,依賴于閱讀過程中想象力的發(fā)揮?!跋胂裥允菍徝酪庀笞钪匾奶卣鳌H魏我庀笕绻麅H僅停留在情感的層次上,不能與接受者的審美情感產(chǎn)生共鳴,便不是真正的審美意象。”古詩思想的跳躍性很強,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提供了馳騁想像的空間,教師應(yīng)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留白的地方,借助想像這對“審美的翅膀”,使美感中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和諧的統(tǒng)一,從而引起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共鳴。

如:在《示兒》的教學中,教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讀到這里,大家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我仿佛看到詩人老淚縱橫,以至最后眼淚都流干了”“我仿佛考到了詩人傷心的病倒了,口里還念著‘死去――原知――萬事空’”“我仿佛看到詩人仰望蒼天,用拳頭捶著自己的胸口,痛不欲生”教師:“同學們,詩人就要離開人世,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千叮嚀萬囑咐一件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時,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學生:“我仿佛看到詩人的眼里閃著希望的光芒,聽到詩人說:‘兒子,收復(fù)中原之日,祭祖時,你一定要把這件事告訴我’”如此,在教師的點撥、啟發(fā)下,學生對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景展開一次又一次的想像,并把自己的想像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走近了詩人,走近了詩歌,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四、拓展延伸,促文化熏陶

“詩中有畫”是古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先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

第12篇

2007年高考試卷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調(diào)整,加大了區(qū)分度,其中表達能力的考查更為突出。古詩鑒賞作為必考的主觀題型,主要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分析判斷、鑒賞評價等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形象鑒賞是古詩思想內(nèi)容鑒賞的重要一塊,古詩形象包括兩方面: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抒情主人公,二、更多的指詩中的自然景象或意象,也就是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等,它們往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

【備考攻略】

鑒賞古詩形象就是要把握古詩刻畫藝術(shù)形象的內(nèi)涵,就是要分析判斷它們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會意義。掌握這種題型的答題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得分率。

一、重分析

在對抒情主體形象認知理解時,在整體感知詩歌基礎(chǔ)上,要重視分析。方法上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言行、情態(tài);關(guān)注人物的心情情感;把握人物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感悟詩別事物的含義。

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問:詩人的形象是如何通過詩句展現(xiàn)的?

把握具體環(huán)境“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保好悦傻臒熡昊\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暗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更沁透在離人的心頭,可謂“煙雨助離愁”。

分析周圍景物“楚山孤”:清晨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王昌齡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原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團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可謂“景孤人更孤”。

分析語言、感悟特別事物含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六朝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都曾以冰壺自勉,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了解此物的含義,我們就知道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捎去的口信不是平常的竹報平安,而是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聯(lián)系王昌齡的經(jīng)歷,幾度被貶,正處于眾毀的惡劣環(huán)境中,因此這里同樣是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品格。綜上所述,本詩那蒼茫的煙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一個送別時孤寂凄清傷感的詩人,更展現(xiàn)了他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為官清白,心地純潔。

二、抓意象

詩歌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外,更多的指自然景象或意象,如寫景詩中的景,詠物詩中的物,邊塞詩中的邊塞風光等。眾所周知,詩歌的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蘊藉。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它的最大特點是主客觀的結(jié)合,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jié)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就在于他能創(chuàng)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此解讀詩歌時,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深入領(lǐng)會詩歌的情感。如: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上片意象“淡酒、急風、過雁”寫出了詞人在乍暖還寒、晚風侵襲時,借酒消愁的情形。北雁南飛,引起詞人的傷感,卻是“舊時相識”,舊時在哪里相識?在北方未曾淪陷的家鄉(xiāng)。下片意象“憔悴的黃花”,渲染出凋零的肅殺秋景,“梧桐、細雨”更寫出了詞人凄涼悲傷的情感,正所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整首詞抒發(fā)了詞人因國破家亡而引發(fā)的深沉愁情感傷。

三、多品味,厚積累

當然找準意象后還要結(jié)合詩情多品味多涵詠意象身上所凝聚的詩人的主觀情感。

2007年浙江卷考查“王謝燕”意象蘊含的情感,許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張冠李戴。由于“王謝燕”的寓意又影響了第二問的思考,所以得分普遍較低。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古典詩詞的意象有著特別的含義和特別的情感。如“王謝燕”寓有興亡之感、吊古傷今之意。這就啟發(fā)我們在古詩鑒賞備考復(fù)習中,有必要掌握積累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和情感。

如古詩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筆法,古詩中“月亮”是思鄉(xiāng)、思念的代名詞。李白有《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有《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建有《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幽蘭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zhì),所以往往成為詩人傲立人格和精神品質(zhì)的寄托。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純潔;元稹以“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對高潔堅貞品格的追求。鄭思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范成大“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都借寄寓精神品質(zhì),成為一種人格寫照。梅花凌寒獨放,然后引起爛漫百花散發(fā)芬芳,因此梅與菊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賞,成為敢為人先及高潔品質(zhì)的象征。陳亮“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zhì),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意深?!吧彙币蚺c“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之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敝C音雙關(guān)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寫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諧音雙關(guān)寫出了一個女子隱約感到男子愛戀著自己。梧桐葉落飄零是典型的深秋季候景象,古人云:“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币虼宋嗤┤~落成為詩人悲秋情感的觸媒,梧桐意象往往也寓含凄涼悲傷之情。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睂懗隽艘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寂寞凄涼的深宮里,形單影只臥聽宮漏的情景,井邊葉黃的梧桐渲染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币晕嗤┤~落和雨打芭蕉寫盡了愁思。因此,認識典型意象,積累典型意象包蘊的含義和情感,對解讀古詩大有裨益。這就要求我們做學習的有心人,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不斷總結(jié)歸納,積累知識。

如:楊柳――惜別。

松――正直、堅貞。

春風――飛揚得意。

流水――嘆息。

落葉――失意低落。

鷓鴣――旅人、游子的離愁。

大海――開闊。

古跡――懷古、懷舊。

寒蟬――悲涼、凄切、哀傷。

杜鵑(子規(guī))――哀怨、凄切或思歸。

鴻雁――代指書信或游子思鄉(xiāng)懷人的羈旅傷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花莲市| 合江县| 新乡县| 洪雅县| 独山县| 阿勒泰市| 杭锦后旗| 横峰县| 凌源市| 延吉市| 桃江县| 大英县| 四川省| 德阳市| 无锡市| 睢宁县| 米脂县| 湘潭县| 黄山市| 吉林市| 游戏| 西藏| 广河县| 安西县| 开阳县| 漯河市| 青浦区| 华宁县| 凤冈县| 黔江区| 郁南县| 孝义市| 石门县| 万年县| 哈密市| 赤水市| 枝江市| 洞口县| 琼结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