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專業外語教學論文

專業外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26 13:57: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專業外語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專業外語教學論文

第1篇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雙語教學實現了專業知識和外語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專業知識為主、外語水平提高為輔,滿足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對學生外語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外語能力,是擺在應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經濟學課程作為起源于國外的專業基礎課程在進行雙語教學改革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一、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國際化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教育部高教司在相關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學論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小論文。雙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上應更多的體現課程的廣泛應用性。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為學生學習和應用經管類專業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因而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實踐是一種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多元、開放、融合,在教學方式上強調靈活,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外語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求較高,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培養學生用不同語言進行思維和創新的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學界較為認可的經濟學外文教材、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雙語教學會有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向規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發展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的產物,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大批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獨立學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站穩腳跟,關鍵也在于能否培養出有別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應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掌握外語的技能越來越受到青睞。因而在對本科生的培養中運用雙語教學可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并使其更符合國際化人才的標準。

(三)經濟學課程本身的需要

經濟學本身源于國外成功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而國內高校本科教學中講授的經濟學原理幾乎都是從國外著作中翻譯修訂而來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譯與原文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一致,這對學生掌握和應用經濟學原理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學科教育教學論文,使用翻譯修改而來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教學內容無法體現經濟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借助經濟學雙語教學,一方面可使學生站在英語思維的角度,用英語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種經濟學原理,從而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國外經濟學教材,可以增加學生的專業見識,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吸收到經濟學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增強教學的時效性。[2]

二、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改革模式

(一) 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授課時外語使用程度的不同,雙語教學可分三種不同模式:1、沉浸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學生所學第二語言/外語進行教學,本族語/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校內也不使用本族語/母語,以便讓學生沉浸于弱勢語言之中。[3]2、過渡性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學生剛進校時,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語/母語教學;但一段時間之后,則使用所學外語/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因此,過渡性雙語教學即指開始前有―段非雙語教學作為過渡期,以避免學生剛進校因不適應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而產生許多困難,其目的仍是逐漸向沉浸式教學過渡。3、保留性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學生剛進校時用本族語教學,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語/第二語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語教學。

獨立學院的學生較普通高校的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教育教學論文,英語水平相對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因而我們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小論文。在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一階段,為了不使學生在雙語教學模式下影響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側重運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即在注重學習專業知識和運用英語的同時,以母語來維持理解與交流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滲透,專業概念和理論模型公式的表達,以及部分英語釋義;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二階段,可啟用“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在經濟類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模式,不斷擴大獨立學院雙語教學課程的范圍,靈活地互用漢語和英語兩種主體語言,努力促進學生逐漸通過專業英語理解關。

雙語教學推行的第三階段,在總結經濟學雙語教學前兩階段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符合獨立學院自身情況的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學生能夠基本通過英語關,掌握一定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基礎上,逐步推行英語沉浸式教學法,采用全英語授課或逐漸增加英語在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的比例。畢竟獨立學院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并不十分擅長因而具體模式還得視雙語教學實施前兩階段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當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經濟學教師應注意運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論文,把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等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發音標準且語速較慢,使學生能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

(二) 教材的選擇

選用合適的原版教材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基礎。雙語教學教材應當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內容上直接與國外院校接軌,避免因間接引用而產生歧義。要選擇既緊密結合實際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語言中了解另一種文化,掌握專業知識。目前多數進行經濟學雙語教學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編寫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作為固定教材使用。該書被美國百余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可見其全球影響力之大。此外,該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內容更新穎,作者能站在經濟學初學者的立場,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也比較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知識的興奮點。但原版教材的選編思路和編寫形式與國內教材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國外教材知識較新,反映了學科前沿,但國外教材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內容相對較多而且比較零散。因此,教學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篩選,抓住學生必須掌握并與國內教材主要內容相契合的部分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4]而對于相關案例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

(三) 教學時間

根據教學計劃和各專業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論文,一般在大一下學期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但是獨立學院大一學生的英語相對比較薄弱,開展雙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大學英語一般開設兩年,

大二上學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已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學生普遍有著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從大學二年級上學期起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小論文。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

此外,國外的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從高中開始,到了大學每學期只學習教材內容的幾個章節,將整個經濟學課程分散到大學的各個學期,更有助于學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國經濟學課程一般是針對經管類學生開設的,時間為一年左右,如果進行雙語教學的話應該考慮適當延長學時,以便于教師更好的準備課堂內容教育教學論文,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四)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雙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與學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高素質的師資是實施高質量雙語教學的保證。從近期實踐看,全國絕大多數的獨立學院是在母體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體高校的品牌、師資、管理和其他資源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借助“母體”師資、外聘名校教師是獨立學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隨著獨立學院社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建設自己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歸國經濟學研究生外,獨立學院也應重視本院經濟學雙語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師自費及學院委培相結合的形式選派英語基礎良好、經濟學專業知識扎實的青年教師赴國內外相關院校培訓。

參考文獻:

[1]白世貞,沈欣.素質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物流技術.2010

[2]梁燕紅.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

[3]李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

[4]喬虹.“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教育與職業.2008

第2篇

關鍵詞: 體育英語教學 實證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題

1.問題提出

目前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研究正在成為相關專家、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體育科研論文對體育英語教學的相關概念、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研究難點、問題對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許多前瞻性的、獨創性的探索。有學者認為,體育科學,尤其是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并無二致,在實證研究與反實證研究之間,不應簡單地進行調查、問卷、統計數據,而應在實證的基礎之上,運用邏輯主義方法,對基本理論進行判斷和推理[1]。也有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整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做出分析,選取我國1999-2004年度體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論文作為分析樣本數據,對我國體育科學的體系內部結構、研究的“社會化”傾向、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論證方式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方面,得出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運用定量方法較少的結論[2]。另有學者從微觀的角度出發,專門分析了我國藝術體操科研現狀[3]。

綜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討正成為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盡管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對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來說,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沒有形成規范的、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2.統計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為檢索對象,第一次檢索以“體育”為篇名,匹配選擇“精確”,檢索時間跨度為1979―2014,再在以“體育”為篇名的搜索結果中進行第二次檢索,以“英語”為篇名,最后得出相關論文112篇。第二次檢索,首先以“英語”為篇名,再在搜索結果中以“體育”為篇名進行檢索,其他搜索各項與第一次檢索相同,最后搜索結果是同樣的112篇論文。盡管112篇論文的篇名中都包含“體育”和“英語”字樣,但經筆者甄別,剔除一些關于《中學體育課堂英語名詞活用》、《英語自考》之類的非學術論文,最后確定87篇為分析樣本總量。

2.1時間分布

在所有統計的樣本中,最早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學術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評估工作為分界點,那么在2003―2014年間的學術論文數量為57篇,占總樣本數的66%;2003年以前的學術論文數量為30篇,占總樣本數的34%。

數據顯示,以2003年為分界點,在教育部啟動為提高英語專業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工作之后,很多體育院校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越來越多。與經驗判斷相一致,這表明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在我國逐漸受到重視,而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研究這一體育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2.2論文作者單位類型、專業

本文將總樣本87篇有關體育英語教學的論文的作者單位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體育院校;第二類是非專業體育院校(包括各類綜合性高等學校中的體育院系、社會科研單位及其他)。其中,對專業體育院校的論文作者又可分為三類:一是英語專業研究;二是體育專業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沒有標識)。經統計,有58篇論文作者來自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66.7%,其中作者從事英語教學研究的論文為40篇,占論文總數的46%,將近占據了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論文作者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占論文總數的33.3%。這說明,目前我國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主陣地是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外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因為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必須面對學習體育各專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課成績較差,活潑好動,英語成績難以提高。所以研究他們的學習環境、學習特點,提高英語教學成績成了在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教研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進行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群體是來自非專業體育院校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教研人員,他們結合自身較強的英語專業背景,對體育專業學生學習英語進行研究。

2.3研究主題分類

從87篇總樣本中的研究主題分析,可以發現體育與英語相結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有關于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一般主要研究體育院校或綜合大學體育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問題、難點及對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綜合性大學藝術體育類學生英語教學現狀與啟示》、《體育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等。這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量共有80篇,占論文總數的92%。第二,有關于體育院校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研究此類問題的作者主要認為大學英語僅僅是體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而體育專業英語教學是使學生從英語基礎階段過渡到專業階段的必經環節,使其順利閱讀體育專業英文資料。該類研究主題的論文數為4篇,占論文總數的4.6%。第三,第三類文章是有關于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設置等問題的探討。典型代表如上海體育學院的吳貽剛對體育學院英語專業辦學定位與課程設置等問題的分析。該類研究主題只有3篇,占論文總數的3.4%。

由此可知,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研究主題分布不均勻。現在很多專業體育院校和非專業體育院校因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大好形勢,紛紛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或英語專業體育外事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至少有30多所高校開設了體育英語專業。作為一個新開設的專業,應該理論先行,理應有很多的學術論文百家爭鳴。但從論文統計數據得出,目前對體育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專業定位、培養方法等進行探討的論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體育專業課程英語教學的論文,也只有7篇,不到論文總數的8%。

2.4研究類型分析

按社會學家詹姆斯?S?科爾曼的說法,所謂“理論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種理論體系(或概念體系)但又不以經驗資料加以驗證的研究[4]。這里,我們按科爾曼教授的理論,把對體育英語教學研究分為理論研究(規范分析)與經驗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探討體育英語教學的基本概念、原則、理論、范疇等研究;體育英語教學的經驗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經過實地調查、個案分析、問卷調查、實際觀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導、規范體育英語教學活動和關系的經驗研究,這類研究不作純理論上的邏輯分析。

從檢索結果看,有58篇論文采用規范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66.7%;有29篇論文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占論文總數的33.3%。采用規范分析、邏輯分析方法研究的論文篇數比采用經驗研究、應用研究方法的論文篇數多出29篇,說明體育英語教學的規范研究遠遠多于經驗的應用研究。

2.5研究的規范性

一般地,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含四個基本階段程序,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對體育英語教學論文的規范性進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論預設(或稱理論假設);二是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即有沒有提出需要加以論證或驗證的問題;三是是否有對相關現存的文獻加以評論;四是文獻引用情況。

從研究的規范性所設定的四個指標來看,沒有理論預設,沒有文獻評論,但有明確問題的論文占據了大部分,它們分別占有論文總數的91%、92%、94%。這些數據說明,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從問題或假設提出到論證檢驗、形成、發展過程中,還存在關鍵環節嚴重缺損。論文研究的規范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至于是否有文獻引用,有25%的論文沒有文獻引用,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文獻引用,容易導致重復研究,沒有文獻評論,難以提出獨創性問題見解。

2.6經驗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

從統計87篇總樣本看,主要的經驗研究方法有:參與觀察、普遍調查、局部調查、個案調查、問卷調查、非隨機調查、隨機調查、文獻收集。采用以上8種具體的經驗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調查與非隨機調查方法研究的學術論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調查研究方法的學術論文有17篇,占總數的59%。這說明采用普遍調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為要進行普遍、廣范圍的調查,需要較多的經費支持,而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機構面臨的難題。采用局部調查的論文中,大部分把調查的對象限定在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一個學校,跨學校、跨省之間的調查很少開展。如果普遍調查沒有人力、財力的支持難以開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沒有論文采用既省錢又省力的個案調查方法,這確實是體育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誤區。

3.結論建議

從上文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使得體育領域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環境的變化要求體育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的重視。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體育英語人才,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目前體育院校和高校體育專業教研人員關注的熱點。

但在體育英語教學研究中,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規范研究,而較少采用經驗研究,論文研究不規范,不能遵循科學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論預設,相關研究問題理論綜述、評價較少,這就容易導致研究者相互重復同一個問題。經驗研究手段單一,不能充分運用多種經驗研究方法全面、廣泛的開展研究。

筆者認為,體育英語教學,要從規范研究到經驗研究、從宏觀研究到微觀研究、從靜態研究到動態研究,力爭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育英語教學方法論體系,首先必須進行方法論上的補課。如開展普及性訓練和方法論討論。其次,像《體育科學》等專業核心刊物要發揮專業示范導向作用,倡導刊發論文的規范性。最后,組織編寫、翻譯相關體育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參考文獻:

[1]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路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軍.關于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現狀的分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第3篇

一、學生現狀

近年來,由于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擴招,使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大部分職高學生入學成績基本在三百分左右,英語平均成績只有三十來分,他們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二、改革思路

以具體的任務為教學主線,以典型場景組織教學內容,以情景教學為教學形式,以多彩的活動為教學方法,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教學手段,分層次、有步驟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服務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課的學習。第一模塊為基礎教學,現以聽說部分的“向別人請求幫助,或提供幫助”為話題進行描述。

三、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本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依托,以任務為主線的教學思想,實施從“怎樣教”到“怎樣學”的重心轉移。通過場景學習和拓展練習,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進一步將專業知識和語言知識結合起來,提高英語應用能力,從而實現“為用而學、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因此,我認為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新模式的建構應立足于六個方面,即:

1.教學目標立足于用。中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應立足于學而有效、學為所用,即根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立足英語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確立的: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熟悉常用詞語,掌握“向別人請求幫助,或提供幫助”的相關句式和表達法;能較流利地運用所掌握的英語常用句型和表達法進行交流;并幫助各個層次的學生樹立自信心。重難點是學生在學習相關詞匯、常用句型和表達法后,可以流利、大膽地進行交流。

2.教學內容立足于選。優化教學內容,著眼核心能力。把教材中重要、關鍵、經典的內容提煉出來,解決關鍵問題。通過精簡的教學內容構建核心能力,解決主要的教學問題,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3.教學手段立足于動。本課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合作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學嘗試、分組討論、交流解惑、整理總結等形式進行合作學習。這種模式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獲取知識、從學會知識轉向會學知識,從知識的堆砌轉向能力的提高,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效益大大提高。

4.教學方法立足于活。通常采用:①自由交談(Free talk),讓學生講述生活趣事,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講英語的膽量;②角色扮演(Role play),讓學生扮演角色練習診所、車站、郵局、餐館、商店等場景對話;③編講故事(Tell story),讓學生用正確的語音語調編講故事;④做游戲(Play a game),通過做游戲進行語言技能訓練,在玩中學、在賽中學。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采用游樂、演講、競賽、辯論、模擬對話、舞臺劇表演以及雙語晚會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培養和提高英語運用的能力和技巧。

5.教學過程立足于樂。本課教學通過①做游戲(Play a game),引入新課。學生們酷愛游戲,在課堂上設計適量、恰當的游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②觀看視頻(watch a video),呈現新知,突出重點。利用學生對社會信息和動態的敏感性,引入合適的話題可以激起他們的好奇和思考。③角色扮演(Role play),開展活動,突破難點。寓學于樂,英語日、英語角、英語沙龍、生日派對、雙語晚會等活動讓學生由想學轉向樂學,并在活動中自覺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6.教學評價立足于褒。教師要賞識學生,承認學生個體差異和特點,寬容學生的不足,以豐富的藝術語言激勵學生,建立和諧課堂。本課通過總結并講評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對出現的語言問題給予適當的講解,并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給出每日諺語:“All roads lead to Rome”并講解其內涵,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改革英語考試的方法和手段,以平時的語言積累為主,注重學習任務的完成,如free talk, roleplay、 presentation, speech, team work等,評價形式為口試同筆試結合,過程與結果兼顧。

結束語

要在中職的英語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以社會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為動力,就一定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堅持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拓多渠道、多方位的學生課外英語活動,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第4篇

轉變觀念,重視科研

高職教育雖然同屬高等教育范疇,但與普通高校分屬不同教育類別。高職教育比別的類型的教育更應注重產學合作。鑒于此,地方高職院校應主動與當地行業、企業合作,把高職教育辦成企業眼中、心中的教育;主動開展技術服務,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把產學研合作當成科研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以我院為例,從1999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創辦以來,我院的科研活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自找課題研究逐漸轉向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立項課題,從教師自籌資金到與企事業單位進行聯合開發研究,走出了一條高職搞科研的新路子。如今我們已與溫州當地的知名民營企業合作辦學,實行訂單培養,開設“奧康班”“舊城班”“正泰班”等,拓展了辦學道路,畢業生也深受社會用人單位的歡迎。

不可否認,一些教師仍沿襲以往在中職的教學經驗,想當然認為授課課時多,課時費就可多拿,而搞科研是業余的愛好。在學校沒有出臺一些好的鼓勵科研政策之前,好多人是在靜觀等候、按兵不動。現實的問題也確實出現在高職教學課堂上。由于最近幾年,高校擴招以及沿海地區對高職教育的需求不斷地增大,使得這些地區的高職教師授課任務相當繁重,有時根本無法顧及科研。即使有,也是停留在獨自“單干”層面上,集體合作搞科研少之又少。我院在辦學初期也遇到類似問題。經過五年的發展和提升,我們現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科研激勵機制。從辦學初期的教師搞科研是自己的事到如今科研是教學中教師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的轉變,可以看出學院對教師的科研有了具體和明確的要求。在2005年9月我院舉辦的迎校慶活動的同時,適時地推出全院教師科研成果展;在2004年全國高等學校教育科研論文成果評比活動中,我院在這次論文統計排序中并列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第十四名。以上成績的取得與學院分管教學的領導對科研的重視和有力的指導是分不開的。至此,我院已把科研工作從過去的鼓勵性、建議性的要求提升為量化的教學指標,并針對一些優秀的科研課題和教學論文給予物質獎勵。

營造強烈的高職科研意識

一段時間以來,高職科研管理體制不健全,專職科研人員極為匱乏。部分院校沒有獨立的科研管理部門,而由教務處附屬或連帶管理,即使某些院校雖有獨立的科研管理部門,但卻無法得到有關學院領導應有的重視,最終無法發揮其應有的職能部門作用而成為校內虛設機構。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一部分院級領導和教師在對待高職教育認識上存在偏差有關。他們往往認為“科研是普通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專利,高職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學,其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師只要教會學生實踐技能操作即可,沒必要搞科研”,這一看法較為普遍。而對于適合高職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聯系密切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他們又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甚至錯誤地認為那是企業和行業的事。

事實上,科研工作不僅是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外高職合作交流的需要。與一般全國重點和普通高校處處彌漫著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學術氣息相比,高職院校則不然,由于這些學校建校時間短,文化積淀少,學術氛圍差,真正有興趣、有能力搞科研的領導、教師不多。大多數教師由于沒有科研壓力,也沒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因此就不能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對發展高職院校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部分教師急功近利,為評職稱而搞科研,一旦職稱問題解決,科研工作也就宣告完畢。再加上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識和科研能力,不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師雖有較強的科研欲望和豐富的教育教學、生產實踐經驗,但一旦接觸到具體的科研項目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題,如何搜集資料,如何撰寫開題、結題報告,如何把自己的經驗升華到理論高度和寫出高水平高層次的論文和報告,也不知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風格和特色的刊物發表自己的文章。科研經費緊張也是制約高職院校科研發展的又一突出瓶頸。由于一些高職院校建校時間短,家底薄,科研經費渠道也不暢通,大量資金又都投入到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上,任課教師和科研人員很少能獲得科研經費支持,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憐,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的科研工作。他們也很少有機會外出培訓或參加學術交流來獲得最新的科研信息。因此,很有必要在高職院校樹立“科研興校、科研強校”的理念。

鑒于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因此高職科研應以突出應用型研究和開發型研究為主,“面向社會實踐第一線,注重解決生產實際中具體問題,注重在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最需要的技術、工藝問題上找課題,大力促進‘產學研’結合,注重與企業聯合開展橫向課題研究,以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為生產服務的特點。”我院院長周錦成同志領銜主持的《多媒體教學信息自動融合生成課件及檢索技術研究》榮獲溫州市2005年第一期科技計劃項目20萬元資助,這在我院科研史上開創了先河。其余一些專業老師也分別成功地申請到了省廳級、市局級和院級等不同種類的科研項目十余項。

建立和健全高職科研體制

高職院校有關科研機構應組織開展專題科研培訓,讓一線教師了解科研的諸多程序,包括開題、結題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體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訓環節上,要“走出去、請進來”,既要發揮校內外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提供理論指導,切實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筆者本人科研經歷為例,五年來,筆者筆耕不輟,已經在全國各類期刊和雜志上近50來篇。尤其于去年參加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第四屆英語國際教學研討會后,有幸受邀赴美參加了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第14屆國際應用語言學大會”,并成功主持了一場“外語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的專題研討會,這不僅豐富了筆者教育科研的國際視野,同時對于提升我院在國內外院校的知名度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好處。

制定科研管理文件

為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結合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特點,制定《科研管理辦法》《科研成果獎勵方法》《科研經費使用辦法》等校內有關教學文件。而且要做到落實,不折不扣地加以貫徹,使那些真正認真搞科研的教師獲益。如我院出臺的《溫職院教科研工作量計算及獎勵辦法》,對于本院教師公開發表的論文按照《國內學術期刊定級標準》給予獎勵。學院自出臺這一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政策后,教師們踴躍撰寫論文并且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文章的積極性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從1999年創辦學院時的寥寥數篇教學論文到現在能夠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文章,不僅在數量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而且在質量上有了質的飛躍。從建院時的1位副教授(不含原中職的高講)到現在全院已有97位高校系列的高級職稱(截至2005年10月)。他們分布在全院各系部中,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成長為各學科的院級學術帶頭人。

提供物質保障,加強科研后備力量的培養

第5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情感教學 情感因素

1.情感的含義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情感具有強度、緊張度、度和復雜度四種動力特征,這四種動力特征表現為程度不同的兩極性:積極體驗的增力作用和消極體驗的減力作用。積極的情感如自尊、自信、放松,愉快等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能量,從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消極的情感如緊張、焦慮、憤怒、沮喪等則會降低學生的活動能量,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

2.情感教學的內涵

所謂情感教學從根本含義上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從而在教學活動中使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諧的統一。

情感教育是現代學校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內容,它在促進學生個性主動和諧地發展、開發每一個學生身心潛能、深化學校素質教育、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以及提高教師教育素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作用。

我國古語中就有“親其師,信其道”之說,學生在情感上接納教師,在人格上尊重教師,才能聽從他的教誨,模仿他的言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許多國外語言學者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把情感滲透到語言教學中,之后的許多語言教學的重大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如七八十年代出現的教學法――全身反應法、沉默法、社團語言學習法、自然法、暗示法等。這些教學法都注重把情感因素融入到語言學習中,使其成為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情感因素進行情感教學,從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呢?

3.英語情感教學的實施

列寧說:“人類在探索真理時,積極、肯定的情感起激勵促進作用,消極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礙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儀表態度、待人接物和工作、生活作風提出嚴格要求,用良好的師德風范去感染、影響學生,使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耳濡目染,進而達到積極情感的潛移默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相信所有的老師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當學生喜歡你這門課或者喜歡你這個老師的時候,他們就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達到相對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而當學生不喜歡你這門課或者不喜歡你這個老師,甚至厭惡你的時候,他們就會對你這門課產生抵制情緒,從而影響到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以致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也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的道理。

3.1換位思考,以情喚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3.1.1尊重愛護學生,關愛后進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對你這門課產生興趣,那么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信任你這個老師。而要博得學生的信任,老師首先就得放下架子,以一顆寬容、仁愛的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立場思考,要學會包容學生,善待學生的錯誤。在教學中,我們要寬容學生的錯誤,摸清“病因”,科學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勵他們敢于發言,使他們在安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特別是后進生,要給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這樣才能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3.1.2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而自信心則學生產生興趣的前提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在因學生獲得成而產生鼓舞力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認為,某種事物如獲得成功容易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的激勵感,會促使人對這類事物更加關心,并樂意再嘗試成功。因此,喚起學生的自信并進一步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對學生學習的進步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在實踐教學中我發現當學生發覺老師在重視他、賞識他時,他往往就會有勇氣和信心,學習起來也會特別努力。

3.2不斷充電,提高自我,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

教師不僅要“誨人不倦”,更應該“學而不厭”。教師的知識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獲得的。能為人師,必有其過人之處。在大學里獲得的理論方面的知識,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貫徹、落實、提高。這里不僅僅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技巧的提高,更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原來擁有的知識必須不斷更新才能與時代相合拍,如互聯網、多媒體、辦公現代化手段在英語課堂里的應用。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不僅是本學科,還應該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社會科學等內容,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輸入才會更好地輸出,精通本專業的基礎知識,旁通相關學科知識,就能更好地進行英語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技能,把優良的東西貢獻給學生。同時,為了更好地掌握和總結教育教學規律,還要進行科學研究,撰寫教學論文,以理論來指導實踐,增強教學效果,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名教書匠。盧梭曾說:“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

3.3身體力行,以情感人,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關于我的以經驗》中寫道:“教育技巧也表現在教師運用聲調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師的絕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師……”美國心理學家梅拉比安曾經提出:信息的表達=7%的語調+38%的聲音+55%的表情。可見,情感在信息表達中是多么重要。

一個人的情感會影響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過來也會影響這個人的情感,這就是情感互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積極健康的情感,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這要求我們對工作要充滿激情,首先要熱愛教學這份工作,熱愛英語學科,更要熱愛學生。教師對工作的執著,對英語學科的熱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情感。而學生的積極進取反過來又感染教師,并形成良性循環,對后續的教與學起很大的促進作用。可見,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高昂的激情、愉悅的心情上好每一節課。

如何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呢?我認為,上課前幾分鐘的warming up activities至關重要。教師可以以熱情、和藹的相關問候語句開始,如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How are you?What’s the date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s up?等等,同時穿插一些小詩、順口溜的學唱背誦等也不錯,通常也可采用一些謎語、國內外的新聞、笑話、校園文化、佚事趣聞等比較有深度的內容。如果層次高一點的話,也可以把影評、書評、體育新聞、時事評論等有深度的內容加入到原來已經熟悉的warming up activities之中。

3.4研究教材,挖掘情感。

課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素材,這是教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資源。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因此,英語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情感。

3.5創設情境,參與體驗,豐富情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英語交際離不開情境,情境激起交際意圖。創設情境有多種手段,例如,角色扮演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學生可以通過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去體驗課文中各角色表達的情感。

3.6培養高尚情操。

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的情感。英語學科的特點就在于以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為先導,發散性和可塑性強,學生個人的態度、情緒、心境、審美情趣甚至人生觀、價值觀與情感有關的人格因素等,無不影響英語的學習效果。英語教師必須堅持“文道統一”的原則,既做“經師”,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又為“人師”,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以促進英語學習。要在教學及生活中,教育學生時刻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審美情操,高漲的情緒,穩定的心境,面對生活和學習。

在課文的教學中,要注重寓思想教育于英語教學中。學習Einstein,Madame Curie等偉人對科學執著追求、一絲不茍的態度,以科學家的高貴品質激勵學生們學習。尤其是居里夫人用來表述她思想的一段文字給學生極大的啟示。讓學生背誦這段話,讓他們把居里夫人作為學習的楷模。居里夫人的話:“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We must work,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使學生懂得對自己要充滿信心,朝著目標執著前進,才能成功。這不僅能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能使學生從各種人物身上學到做人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情感教育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關注情感教育,用我們的真誠去關懷每一個學生。

參考文獻:

[1]程曉棠.情感與語言學習.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意大利]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外語界,2002,6.

第6篇

【關鍵詞】高中英語;青年教師;成長策略

一、引言

全國的高中教育的不斷發展壯大,每年都有大批量的高校畢業生加入到教師這個行業,給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和動力,因此,青年教師的順利成長將直接關系到高中教育的持續性發展。

二、青年教師的現狀分析

高中英語青年教師在專業上有很多優勢,他們朝氣蓬勃,對工作認真負責,對教學飽含激情,課堂上表現出活力四射,對事業前景充滿了憧憬,很渴望在專業成長道路上得到栽培。但同時,他們身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欠缺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 沒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和專業發展指導,對實際學情把握不到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及課堂駕馭能力不夠成熟,處理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有待加強。

三、促進高中青年英語教師成長策略探討

首先,堅持執行“師徒”制,以老帶新。

青年教師雖然在知識上有一定的積累,但缺少豐富的教學經驗,實踐證明高中英語課堂上,豐富的教學經驗比知識更勝一籌,在備課方面,老教師可以給予青年教師方向性的指導,幫助青年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在組織教學方面,老教師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協調每個上課的環節,把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課后反思方面,老教師幫青年教師指導分析上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在教研方面,新老教師搭配相互探討,相互學習,共同促進。

第二, 定期參加專業培訓,提升業務素質。

發展教育就應該不斷地拓寬教育者的教育視野,提升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對于高中英語教師而言,現代外語教學的改革理念,英語學科發展的最新研究和歐美各國文化的概況都是我們必須時刻關注和了解的。因此,堅持定期參加專業培訓是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必備之路。聽專家講座、報告,吸收其教育教學之精華。將專家幾年或幾十年的經驗總結來充實自己,不斷提高自己。

第三,觀摩課堂,善于提煉課堂精髓。

課堂觀摩可以分為優質課觀摩和同伴課觀摩,優質課的觀摩主要是聽優秀教師講課,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伴課的觀摩是教師團隊針對一特定主題的教學過程進行相互觀摩,并展開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無論是優質課的觀摩還是同伴課的觀摩,青年教師在這些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去對比自己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方式的差異,吸取別人課堂中的精髓來補充自己教學中所需要的營養,爭取在模仿優秀課堂模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第四,將反思性教學常態化。

反思性教學自1983年舍恩提出后,就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青年英語教師而言,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依據新的課堂標準,客觀審視課堂教學,及時進行課堂總結,修改教學方案,歸納教學規律。反思不只是局限于教學后,教學前教師可以對預教的內容進行分析,預測課堂,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狀態,調控課堂,營造課堂的氣氛;教學后教師要常寫教學小結,回放自己的教學過程,多寫工作體會,善寫教育教學論文。通過教學實踐,促使自己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由所謂的教書匠向教育科研型轉變。這一做法值得廣大青年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堅持反思性教學常態化會讓青年教師在駕馭課堂水平上突飛猛進。

第五,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培養研究意識。

青年教師除了認真參與日常的教學外,還應該經常參與各種教研活動,課題研究,做各種各樣的課,培養對英語教學的研究意識。青年教師應該利用好教研這個平臺,把自己教學中遇到的疑難雜癥提出來集思廣議,通過團隊的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青年教師可以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教師團隊一起進行應用性研究,參與課題研究,不僅可以督促青年教師閱讀各種專業書籍,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保持教學反思的好習慣,總結教學經驗,還有利于青年教師在課題研究中不斷思考,驗證自己的教學質量,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值得強調地是高中英語青年教師要積極踴躍地去做匯報課、示范課、優質課、交流課、優質課等。一定要持有積極的態度!教師在做課實踐中,廣泛收集各種資料,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接受領導和同事的幫助,成長步伐就越快!

四、結束語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教育成敗的關鍵,青年教師的成長關系到國家教育大業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隨著全球經濟化發展,高中英語青年教師肩負的不僅是今天的教學、科研,也承擔著培養語言技能型人才,服務于社會,在全球傳承文化與發展的重任。科學地促進高中英語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也是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之一,高中英語青年教師隊伍師資質量的建設,將為中國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語言保障,經濟全球化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肖川,胡樂樂.論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7,(1).

第7篇

【關鍵詞】:因材施教 創新精神 優化教學 提高效率

學科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加強學科的素質教育,推進學科教學素質化,是當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學科教學貫徹、落實“全教會”精神的具體體現。完成這項工作是我們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在當今教改形勢下,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做法,書錄于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正。

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正視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創設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教學是“素質化”的操作涵義。現行的初中英語教材功能先進,體系健全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這套教材吸收了世界上現代的語言教學方法,同時又結合我國國情,繼承了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較明顯的優點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教學并重。但該教課書使用“透明法”編排教學內容,教師看到教科書每一課的小標題就能明白教科書要求使用什么方法。這雖給教師提供了方便,并易落實教材的編寫意圖,但卻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使教學流于程式化。教師如果長期被動地按照教材設定的模式安排教學,會在不經意中失去個性、主動性和獨創性。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時,既要領會其編寫意圖和編寫體例,盡量利用其優點,又要有自己的主見,應該制訂自己的整體教學計劃,設計具體的教學步驟,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不能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為我所用。對教材的內容結構、教法設計,可以作適當調整,教材中安排聽、說、讀、寫的次序、教學量可以重新編排、分配。針對該教材寫作教學量偏少的情況,可以適當增加寫作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有抄寫、默寫、聽寫、組句、譯句、造句、改寫、仿寫、獨立寫作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學生的閃光點要滿腔熱情地進行表揚,不要有點不妥之處就全盤否定。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所提的問題,要符合他們的知識水平,讓他們多體驗些成功的喜悅,不斷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二、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精神

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主動發展的品質,是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培養與此相應的精神品質、習慣、能力,是學科教學素質化的主要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敢想”的心理和習慣,允許并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異議,提倡師生間的辯論。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必要的情境,同時還要注重啟發學生在聯想、想像、類比等方面下功夫,注意在質疑問難、提問設計、課堂討論、識詞釋詞、析句析段和作業練習等各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既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提高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向課上45分鐘要質量,我們要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形式諸多方面進行改革,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就是要教師精講精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操練時間。因為英語和漢語都是語言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它們之間的差別,達到能獨立運用的目的,使課堂成為“學堂”、“練堂”。在課堂教學中,可多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錄相片、計算機等增加直觀效果,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情景,揭示解決問題的過程或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能增加課堂的容量,優化教學過程,在聽力教學中,語音室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師生能互聽,互相交流,且便于個別指導。

四、減輕學生負擔,開展多種活動

要搞好素質教育,首先要“減負”,即要減輕學生無效的課業負擔,減輕由于重復操練,頻繁考試等消極因素造成的心理負擔。那么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比如低年級可以進行抄寫比賽、聽說比賽、朗讀比賽等,中高年級可開展搶答和書面答題競賽,辦手抄報或黑板報、書法展覽、班內或班際書信及賀卡來往等活動。這些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但應注意,這些活動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相聯系,教師要注意引導并及時做出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對積極參與的學生要給予鼓勵,使學生愿意參加,而且有所收益。

五、英語教師自身素質應得到全面提高

1.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文化素質。當前的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師素質直接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豐厚的文化知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要想很好地實施英語素質教育,就要求英語教師一方面要有豐富的英語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還要具備較高水平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繼續教育,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掌握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微機應用等。

2.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教師過硬的業務素質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英語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1)英語教師不僅能把握中學英語大綱和教材,而且要有扎實的符合英語特點的基本功,如:流利的口語、逼真的簡筆畫、優美的板書、端莊文雅的儀表等。(2)會運用最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如:電化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等,不斷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3)能勝任并積極以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英語課外活動輔導,因為英語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地開展,也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4)具有較強的英語教學能力,如:能寫出較高水平的教學工作總結和教學論文,能自制一些教具,如計算機教學軟件等,并應用于英語教學,這對英語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8篇

【關鍵詞】網絡環境;教師專業發展;資源共享;微信公眾平臺;教育論壇

引言

21世紀以來,日新月異的網絡信息技術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多元的途徑,也為教師專業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需要教師立足校本,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加快專業化發展的步伐。正好,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高素養, 促進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我作為一個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教育工作者,我將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談談我對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看法。

1 教育專業化的概念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由新手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具體來說“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意、專業自主、專業價值觀、專業發展意識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漸符合教師專業人員標準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

《現代企業教育》中總結:教師專業化發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時也簡稱為教師發展。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義包括:(1)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準,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2)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3)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專業化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2 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特征

2.1 教師專業化發展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的背景

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徹底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網絡環境下,為應對新挑戰,教師必須朝著專業化發展的途徑發展。依靠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教師的發展需求:

2.1.1 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日趨明顯 。幾十年形成的固定應試教育授課模式,讓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無法提升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不面對問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切實把網絡的發展融入到教學中,必將會被現實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更會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

2.1.2 網絡教學的優勢日趨凸現。網絡資源豐富,又具有互動靈活性,利用網絡開展校本培訓,正好能彌補傳統繼續教育中的問題。低效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學校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過網絡這一快捷手段彌補不足;

2.1.3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起的網絡管理平臺,為師生之間開辟了超越時空的研討新天地。QQ,微信等通訊手段和交流方式的流行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新的交流方式和平臺。

2.2 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哪些優勢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多種方式,但是,經過這今年的實踐證明,顯然,利用好網絡資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它自己獨特的優勢:

2.2.1 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網絡環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無論資源的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征。資源的內容包含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 以及同一學科領域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知識;能夠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要求。資源的形式包括文檔、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虛擬空間等等。比如近兩年出現的大學公開課和精品課程,給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2.2.2 豐富的學習與教學手段。網絡環境中,信息工具的更新迅速快、功能強大,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教學的手段。學習活動中,教師利用信息工具學習和交流理論和實踐知識,促進知識建構,擴充知識結構; 教學實踐中, 教師利用信息工具組織和呈現知識,多樣化地展現知識內涵協助學生快速高效地理解、吸收和應用知識信息,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外語教學中,通過純正的外語視頻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能夠切實的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而不是我們傳統教學當中教條式的灌輸主義。

2.2.3 知識成果的傳播速度快。知識成果包括學科知識成果與教育領域的知識成果。新的知識成果產生后,通過微博,博客,微信,專業學科網站上傳分享等網絡形式迅速傳播與蔓延。教師能即時獲取新的知識成果,經過學習、吸收和理解之后,把他人的優秀教學成果融入進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快速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和推廣。知識成果的迅速傳播大大縮短了成果的轉化周期,提高了成果應用效率和效益。

2.2.4 高效的交流協商。教師與同行借助網絡工具就教學內容、教學任務、教學經驗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探討,并針對教學難題展開討論和協商,獲得有益的方法和經驗;教師與教學專家進行咨詢交流, 獲得有益的指導和幫助,解決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促進知識和技能跨越式地發展;教師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和思想觀念等等,從而更好地引導、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2.2.5 廣泛的協作學習與研究。不同區域的教師能通過互聯網絡, 實時或非實時地開展協作學習和研究活動。教師通過網絡化的協作學習與研究,科學分工,優勢互補,提升了學習和研究的實力,能夠勝任綜合性的、復雜的學習和研究任務。協作的廣泛性還體現在學科領域上,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能聚集、融合在一起,開展跨學科的協作學習和研究活動。

3 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途徑

3.1 要有效實行資源共享

當今,教師專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多樣化的網絡資源, 以及開放式的資源共享環境。因此,無論是大到學校還是小到一個班級,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鼓勵資源創新,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同時,優化資源共享的環境,合理篩選,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資源共享的效率。

3.2 要提高網上教學和交流的能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課本教學已經不再是教學的唯一形式,能夠真正實行網上教學和交流是當前教學形勢對教師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師要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網上備課、網上虛擬課堂教學、網上輔導、網上答疑解惑和網上批改作業等。而且,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要深刻認識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更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更多的是組織學生一起探究和學習新的知識,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教師也是一個學習者,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師生應該是平等的。

教師要能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能收發電子郵件,能在網上與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尤其是要利用好當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等實時交流軟件。組織學生進行網上專題討論和開展科學研究,與其他教師在網上交流教學心得體會等。借助這些網絡資源,切實有效地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3.3 要以學校或年級教研討論為平臺,,積極開展網絡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師合作研究、發揮教師團隊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最有效的備課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的準備環節,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又為集體備課插上了雙翼。依托學校或年級專門開設的教學教研論壇平臺,開展網絡集體備課,是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網絡集體備課不僅是教師利用網絡尋找資料、制作課件,更是本校教師之間、本地區各校教師之間、不同地區各校教師之間利用網絡平臺實現立體備課,使集體備課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集體備課的內容也由傳統意義上的集體備教案,發展到以備學生、備教學設計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綜合性備課。教師之間的合作在網絡環境下得到實現。網絡環境下集體備課的最大優勢是:只要登上備課平臺,教師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其他教師交流教學思想和教學設計。這就彌補了傳統集體備課的備課人數、備課時間、備課資源、備課地點有限的種種不足。

3.4 要在校本培訓基礎上,建立網絡資源平臺,提高教師專業技能

在《教師專業化制度的改善》中提到,教師專業化發展要遵循堅持以校本培訓為主的原則,在上級統一培訓的基礎上,學校集中力量對教師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4.1 建設先進的資源庫運行環境,創造有利于資源共享的條件 。信息技術中的大量資料,為教師備課、上課、開展教學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素材,為師生吸取新的教法、學法及教學觀念的轉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每隔一段時間,教師都要把自己教學第一手資料傳送到一定的教育資源庫,建構一定的教育資源網絡體系。

3.4.2 創建校園網絡教學資源。建立校園網站,建議包括如下內容:教研新聞、課程改革、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教研論壇、教研論文、教研計劃、教研通知、學科動態、教學論文、教學設計、課外活動等欄目。還可創建教育論壇或教育博客網,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平臺,為教師提供大量及時的信息,保證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組織,有知識的自由傳播和創新。

3.4.3 創建網絡教學環境,培養教師較強的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能力。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的特點:信息資源永遠開放;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網絡環境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由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它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以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

3.5 利用好社會性軟件

社會性軟件具有簡易性、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及時性等特點。社會性軟件的廣泛應用在個體知識和共享知識的組織和管理、社會網絡的構建、促進個體主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常見的社會性軟件有:即時通訊工具、e -Mail、博客、微博,微信等等。為了使社會性軟件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使用社會性軟件的效率和質量。

3.5.1 開展社會性軟件的技能培訓。使教師快速了解社會性軟件的性能、功效和用途,掌握社會性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術, 巧妙地應用社會性軟件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提高學習和教學活動的效率。

3.5.2 提高教師社會性軟件的使用意識。意識到社會性軟件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 調動使用社會性軟件的積極性; 意識到社會性軟件在個人專業發展上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社會性軟件開展教、學活動;意識到社會性軟件在知識構建上的意義,鼓勵教師在軟件所形成的社會網絡中積極主動地進行觀點、思想和知識的交流和協商,以實現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探索。

3.5.3 制定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自主學習、交流協商、專題討論、咨詢服務、協作研究、評價反思等模式中選用合適的社會性軟件進行學習、探索和反思;努力提高社會性軟件的使用效率,使社會性軟件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必備工具;鼓勵教師評價利用社會性軟件進行學習和研究的效果,不斷改進知識和技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徑,科學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可以說,今天教師專業的發展已經離不開網絡環境,教師只有在網絡環境下不斷地去學習,體會網絡的巨大功效,把網絡的有效因素融入到自身的學習和教學中,才能在信息化時代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化發展新途徑的探究 》 李強等著 2010.7

[2]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管理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趙慧麗著 2011.11

[3] 《新時期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及品質》 劉學金著 2009.8

第9篇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英語聽說教學 行動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 有效輸出假說

一、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求》特別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根據該《課程要求》的規定,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經過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與實踐,應該達到的最低要求是: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的講座,能在學習過程中用英語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能就日常話題用英語進行交談,能經準備后就所熟悉的話題作簡短發言,表達比較清楚,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令人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非英語專業本科階段英語教學所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老師在上面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內容重復引起的學習自滿、懈怠、學習興趣的下降、動力的不足”常常是大學里尤其是英語課堂上的普遍情況。學生在學了多年英語之后,卻依舊張不開口,聽不懂別人嘴里的英語,來自其他專業的老師也常常發出這樣的質疑,“大一大二,所有的教學工作都給英語讓步,結果學了這么多年,關鍵時候,怎么還是拿不出手呢?”

二、實踐與探索

我這學期教的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在開學之初,我曾經花了兩節課的時間與學生探索英語應該怎么學的問題。看得出來,大部分學生都非常想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但是,他們的迫切需要和他們語言儲備的不足又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大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他們有思想,自尊心也特別強,當他們在英語課上,囿于語言水平,不能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很多學生可能會礙于面子,或者害怕其他同學的嘲笑而選擇無言的放棄。如此以來,在開學幾周的新鮮感之后,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沉默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學校的英語課大部分是在上午,我發現周一上午上課的效果尤其差,因為學生普遍的精神狀態不佳。大部分學生都是匆匆忙忙趕到教室,以防備老師點名。但是,鈴響之后,等課堂安靜下來,就會發現有學生開始打瞌睡,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個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未必僅僅是因為課堂教學的枯燥和乏味。我突發奇想,我可不可以用音樂來喚醒他們的注意力呢?于是,我開始了以下的探索之旅。

周一上午第一節課,也是學生最愛打瞌睡的時候。我順手打開了一首歌曲――“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把歌詞寫下來。后來,我才發現,“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只是這首歌的第一句話,它的名字實際上是“Forever”,是芬蘭Stratovarius(靈云)樂隊的一首主打曲目。其歌詞如下:

Forever

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

To days I still recall

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

I’m still there everywhere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ve never stayed anywhere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

我獨自佇立在黑暗中

生命的寒冬來得如此之迅速

童年的回憶充滿馨香

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哦!那時我是多么歡快!

沒有痛苦,沒有哀愁

漫步在翠綠無垠的田野里

陽光躍入我的眼眸

無論身在何方,我心依然停留在那個地方

我是風中的一粒塵土

我是北方天際的一顆星星

天涯海角無處停留

我只是穿越樹梢的一縷清風

你是否會永遠等著我?

我首先完整地播放了這首曲子,然后,再逐句播放,以便學生能夠記下歌詞。意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學生都興趣盎然,甚至連聽寫這種平時覺得枯燥的事情,也似乎沒那么反感了。我腦子里突然閃出一個念頭,我可不可以把這首歌作為口語訓練的材料呢?因為學生對歌詞已經聽得很清楚了。事實上,我也是第一次聽這首歌,而且,認真聽了兩遍之后,反倒覺得不明白這首歌曲的含義了。盡管我的電腦屏幕上有歌詞顯示,但是,我真的感覺不懂。

我給學生提了第一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the singer tries to express in this song?”(歌者通^這首歌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大部分學生也是第一次聽這首歌,經我這樣一問,他們也開始思索。有一個女生直接了當地說,“I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我覺得這是一首反戰歌曲。)我忍不住問她,“Why do you think it is an anti-war song?”(你為什么覺得這是一首反戰歌曲呢?)她說,她說不上來,只是覺得這首歌非常憂傷。

很多同學已經按捺不住,開始搜索他們的智能手機了。其中,一個男同學站起來說,這首歌是芬蘭靈云樂隊的主打歌曲,是重金屬音樂云云。顯然,這是他從網上讀到的句子。我先是追問他,“What does it mean by ‘heavy metal music’?”(重金屬音樂是什么樣的音樂?)他說不出所以然。我告訴他,“I don’t care who sings this song, nor what the website says about this song. I want to know how you think about this song, your feeling about this song, here, at this moment.”(我并不在意這首歌是誰演唱的,也不想知道網上是如何評價這首歌的。我只想知道,此時此地,你是怎么理解這首歌的。)

聽我這樣一說,大部分同學都放下了手機,開始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知不覺中,一節課竟然過去了,下課鈴響的時候,一個女生還跟我約定,“老師,下節課我要發言。”我覺得學生說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的聽說課堂教學就算成功了一半。

考慮到很多學生似乎并沒有完全聽懂這首歌,我在第二節課上,又開始一句一句地播放這首歌,并加上我自己的解釋。前面兩句,“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學生都沒有異議。接下來的兩句話,“Memories go back to childhood/To days I still recall”,語言上也沒有問題。可是,當我問他們,“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and these two sentences?”(上面兩句話和這兩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的時候,同學們都沉默了下來。其實,我這樣問他們,是因為我也很困惑,只不過,現在這個謎底已經解開了。

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說,“‘I stand alone in the darkness’ is a setting of this song, while ‘The winter of my life came so fast’ tells you the singer’s current situation.”(第一句話點明了這首歌的場景,第二句話則告訴大家歌者現在的狀況。)然后,我又接著啟發他們,“What would you like to think about when you are painful or in the low mood?”(人在痛苦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可能會想到什么?)有些學生已經悟到了我的啟示,脫口而出,“happy things or the past”(快樂的事情或者過去)。

接下來,我又讓他們重新去領會下面的四句話,“Oh, how happy I was t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here was no pain /Walking through the green fields /Sunshine in my eyes”的含義。我說,“Memories of the childhood are usually nice. ‘The green fields’ and ‘sunshine’ are both positive, which constitute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darkness’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winter’. In this situation, one cannot help reflecting about oneself. ‘I’m the dust in the wind /I’m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I’m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exactly how the singer thinks about himself. ‘The dust in the wind,’ ‘the star in the northern sky’ and ‘the wind in the trees’ are all emphasizing his being insignificant, humble and ignorable. Only in this situation, would one think about where to anchor his soul? Yet, where could he anchor his soul? Perhaps,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童年的記憶總是美好的,“綠色的原野”和“金色的陽光”與“黑暗”和“冬日”的寒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在這種境況下又會忍不住反思自己。接下來的幾句話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反思。“風中的塵土”“北方天際的星辰”和“樹梢吹過的一縷清風”都在強調歌者自己的渺小、卑微和微不足道。而只有@個時候,人才會想有一個維系靈魂的地方。那么,哪里可以維系他的靈魂呢?也許就是“Would you wait for me forever?”這句話中的“you”了)。

最后,我又問學生,“Who do you think the ‘you’ 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 to?”(你覺得最后一句歌詞中的這個“你”指的是誰?)大家重又開始了話匣子,有的說是母親,有的說是戀人,也有人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經過這樣一番鞭辟入里的討論之后,我又問剛才說這首歌是反戰歌曲的同學,“Do you still think this is an anti-war song?”(你現在還覺得這首歌是反戰歌曲嗎?)她說,是。我回應說,“It is OK you still think so. This is what classics means. A piece of classic can always provide people different angles of thinking. For me, this song is more like a growing song.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ould never cherish the person who would like to be with you. Only after you have suffered, experienced the world and the defeat, would you think of and begin to value the person who has been, or had been waiting for you. The sad thing is when you are back, that person may have gone. This is a cruel but universal thing.”(也好啊!經典就是經典。經典總是能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觸。在我看來,這首歌更像是一首表現成長的歌曲。年輕的時候,總不會珍惜那個愿意跟你在一起的人。只有在闖蕩世界,歷經磨難和失敗之后,才會記起并珍惜那個一直等你或者曾經等你的人。令人悲哀的是,當你浪子回頭的時候,那個人可能已經走了。這個事實本身有點殘酷,但是,到處都在上演。)

至此,由一首歌曲引發的思考才算告終。可以看出,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似乎依然若有所思,言猶未盡。不管他們在聽力和口語方面提高了多少,這節課對他們來說,至少是難忘的。

三、理論思考與課堂教學的延伸

近些年,在國外的英語教育界似乎興起了一股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熱潮。簡而言之,“行動研究”就是教育者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推動教學研究而采取的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強調可以推而廣之的理論概念,而是更多地關注每一個教學情境的獨特性。正如Johnson和Christensen(2008)所指出的,為了應付復雜多變的教學環境,教師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并嘗試新的行動,來改善教學效果,“行動研究”也正是為了完善每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而產生的研究方法。而“行動研究”的價值也在于,它可以使研究者個人的教學實踐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且,研究者也正是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研究價值獲得認可。

在看了這些關于“行動研究”的論述之后,我欣喜地發現,我的教學嘗試和探索實際上暗合了“行動研究”的套路。首先是發現問題,然后是采取行動,解決問題,只是我的教學實踐還需要進一步的理論支持和完善。

在這次教學實踐之后,我也閱讀了一些相關的研究資料,比如,音樂或者歌曲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運用。眾所周知,音樂或者歌曲被運用在第二語言習得活動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在中國的聽力教材中,也常常穿插一兩首流行歌曲。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奉為經典的《聽力入門》一書中,就選有卡朋特兄妹演唱的“Sing a song”;現在我們學校通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冊中,也在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分別收錄了“Thank You for the Music”和“Lady”這兩首歌曲。只是在教材中,歌曲只是為了調劑課堂氣氛,或者用來做聽寫訓練的材料,而很少被用作口語材料。實際上,從事英語教學的人都知道,聽說從來都是不分家的,只是我們的教材編撰者和課程安排為了方便起見而有所區分。Stephen Krashen(1985)很早就提出了“輸入假說”的理論(the input hypothesis),該理論強調的重點就是,語言學習者應該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這是提高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唯一辦法(而他后面說的,“語言輸出則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沒有任何影響”這句話則需要商榷)。因此,通過提高學習者的接受技能(即聽和讀的能力)來增加學生知識儲備的做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十分盛行。當前各高校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英語課主要以精讀和聽力為主,單獨開設寫作課和口語課的情況比較少見。即使個別高校已經將精讀課調整為讀寫課,聽力課調整為聽說課,但是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花在培養學習者說和寫的能力上的功夫還是不夠。

相對于Krashen的輸入假說理論,Merrill Swain(1993)提出了語言輸出理論(the output hypothesis),這種對語言的有效輸出(comprehensive output)理論強調,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的過程中會體會到自己第二語言的不足,而這種不足感則會促使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Swain認為,運用第二語言的過程可以使學習者清晰地注意到自己的語言問題,而這種注意則會進一步刺激他們的認知C制,從而鞏固他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尚未理解的內容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然后,運用多種策略來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簡言之就是,語言的有效輸出能給學習者提供反饋信息,使他們了解自己使用語言時存在的問題,比便重新修正那些使用不恰當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從而產生出準確恰當的語言。Swain(1995)認為,語言的輸出與輸入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同等重要,輸出同樣能夠促進語言的習得(這也是他不同于Krashen的地方)。二者對學習者理解和運用第二語言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同樣受到重視。

我現在采取的這種從聽英文歌曲入手,進而擴展到口語訓練的教學方法,既不違背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也印證了Swain的語言輸出理論。從聽寫訓練――即有效的語言輸入――入手,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課堂討論――即有效的語言輸出――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足,并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而音樂和歌曲所營造的愜意和閑適的氛圍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也減少了學生由于英語能力的不足而產生的焦慮和不安。

伴隨著這種思考,我又在其他班上做了嘗試,每次選用的歌曲都不同,討論的話題也因為歌曲內容和課堂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效果都非常滿意。正如我前面說過的,討論中學生說了什么,并不是至關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開了口,他們在說英語。

四、結語

人們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我相信,每一首歌就像一扇大門,可以為我們開啟一個豐富的世界。如果我們用得好,那么,用英語歌曲不僅可以做聽力材料,調節課堂氣氛,也可以作為guided discussion(引導性討論)的原材料。何況,正處于花樣年華的大學生,又有哪一會不喜歡這些流行文化呢?希望這篇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大家的思考,設計和開發出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英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戴煒棟.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A].外語教育求索――戴煒棟文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Bassey,M.(1995).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A global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the 21st-century.Newark,NJ:Kirklington Moor Press.

[4]Johnson,B.,& Christensen,L.(2008).Educational research:Quantitative,qualitative,and mixed approaches(3rd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

[5]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London:Longman.參閱http:///wiki/Input_Hypothesis。登陸時間是2016年12月30日。

[6]Swain,M.and Lapkin,S.(1995).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6,371-391.參閱http:///wiki/Comprehensible_output.登陸時間是2016年12月30日。

[7]Whitehead,J.(1989).Creating a living educational theory from questions of the kind,“How do I improve my practic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5,3-17.

第10篇

(學校二屆三次教代會審議通過)

2005年1月8日

學校創辦于1997年9月,1999年成功創建江蘇省實驗小學,2000年創辦九年制學校實驗。七年來,學校無論是在校園建設、事業規模,還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的不斷提高。學校的發展面臨著很多的問題與矛盾、困惑與無奈。我校在事業超常規發展過程中同樣也遇到了問題和困惑,譬如學校管理工作如何做到科學高效?課堂教學如何擺脫傳統的桎梏?教研、教科工作如何走向校本?青年教師如何快速成長?名師工程如何進一步推進?學校的教育品牌如何打造?等等。為了進一步明確辦學目標,理清辦學思路,積極探索有效的辦學策略,促進學校更快更好地發展。特制定學校今后三年發展規劃。

一、學校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之魂。學校應該有自己的辦學有獨特的見解。要確立既符合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又適合學校客觀基礎、客觀條件的辦學思想、理念,以此來總攬全局,聚焦局部。我校的辦學理念是“全心全意為師生的發展和幸福服務”。提出這個理念是因為我們關注兩個問題:一是學校的發展必須以提升所有人的生命質量為目的。“所有人”包括全校所有師生。“生命質量”包含著“發展與幸福”。因此,我們期望所有在鱸小工作的教師和在鱸小學習的學生能夠天天有進步、日日有發展、年年有作為;期望所有在鱸小工作學習的教師和學生,能夠在自我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體驗歡樂、享受幸福。二是學校今天的發展必須給明天的發展留下更大的余地。學校的發展有近利和遠利的追求,兩者可以兼得,但不可偏廢。讓學校今天的成就成為明天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如果要比較顯性地詮釋這個理念,就是三句話:以學生為本,培養品德高尚、充滿活力、具有創造力的“四有”新人;以教師為本,造就素質優秀、善于探究、和諧進取的教師隊伍;以學校發展為本,建設內涵發展、均衡發展、持續發展的現代名校。

二、學校辦學目標、思路

理念是引領我們前行的一把火炬,一盞明燈、一輪明月。思路是方案、是路徑、是謀略,理清思路,才會走上正路,少走彎路,才能拓展發展之路。

我校于1999年成功創建江蘇省實驗小學后,就及時提出了“辦好省實小,爭創省名校”的五年總目標,當時提出這個總目標的具體指向,就是江蘇省模范學校。五年來,學校全體教職工為爭取這個目標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于2001年接受吳江市教育督導室綜合督導,獲得優秀等級的綜合評價。但由于江蘇省模范學校評比的屆次以及名額、次序等因素,我校在歷屆模范學校驗收中沒有被列入驗收范圍。目前省教育廳終止了模范學校的評比活動。但我們五年來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有效提升了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也為我們建設成一所強校、名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如今,面對教育飛速發展的形勢,以及校際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學校不能僅僅停留在年度學校工作綜合考評一等獎,學校德育百分考核一等獎的榮譽上,也不能僅僅滿足于吳江小學界“領頭羊”的稱號,學校是一所大校,一所強校,更是一所名校。因此,今后三年學校發展的總目標是:繼續高揚教育現代化和素質教育兩面旗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發揮辦學體制改革中的政策優勢,做優、做強學校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學校的綜合辦學質量與水平,把學校打造成為一所內涵發展、均衡發展、持續發展的省內外知名學校。

三、辦學基本策略

㈠突出一個主題,就是改革與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二十多年的改革與開放,使我們的國家各個方面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同樣,7年學校辦學體制改革,使我們學校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躋身于江蘇省實驗小學的行列,成為吳江小學教育“領頭羊”之一。今后,學校仍然要高揚改革這面旗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發揮辦學體制改革中的政策優勢,做優、做強學校品牌,使學校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㈡確立“三種意識”

⒈生本意識。即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要發展,關鍵在于培養的學生是否有質量、有特色。學生的質量、特色,體現了學生的發展水平。校際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質量的競爭,學生發展水平的競爭。學生發展水平高,學校的競爭力就強,學校的發展環境也就好。

⒉師本意識。樹立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本的理念。針對我校青年教師數量多,層次差異大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創新工作機制,積極啟動教師成長設計工程。要求青年教師很好地規劃自己的教育發展之路,不是一年,而是三年、五年。學校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師的不同需要搭建更多的舞臺,提供更多的幫助。讓不同層次的青年教師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和發展。

⒊校本意識。校本研究、校本培訓、校本管理是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需要,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現行教學研究制度發展和創新的需要。我們不能把眼光始終總盯在外出學習,應當積極提倡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培訓資源共享;要加強教師與教師、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并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具備研究的職能和能力,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

㈡實施“五大”策略

⒈以養成教育為切入點,以德育實踐為重要載體,切實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學校各個年級要認真組織學生學習新頒布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學生特點,要從細微之處入手,加強觀察、監督、引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學校德育處著力抓好以下幾項工作:⒈常規教育。常規教育要堅持從小事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衛生等習慣,要逐步形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常規教育。⒉德育活動,通過升旗儀式、主題班隊活動、雛鷹爭章活動、每周一學、每月一考、心理健康專題輔導、創建優秀班集體等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道德行為水平。⒊家校聯系。以德育網絡建設為平臺,通過學校共青團、少先隊的建設及學生、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建設,通過舉辦家長學校、上門家訪、開設“家校路路通”、教學開放活動等來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消除德育工作的盲點。⒋隊伍建設。重點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要健全班主任每月例會制度,加強班級工作研究,每學期開展1-2次班主任工作沙龍活動。

⒉以建設校本教研制度為出發點,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努力提升教師教學專業化水平。

校本教學研究是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為本的,為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而進行的,以科研興校為宗旨的研究活動。今后一個階段我校一是強化學習機制,打造學習化組織。學校每年教師節向教師推薦讀書書目,組織青年教師開展系列讀書活動,讀教育名著,寫反思隨筆,做讀書沙龍;二是開展團隊教研活動,打造研究型校園。教師是教研主體,我們不僅要邀請市級以上的骨干教師來我校上課、講學,而且應當創造條件讓學校的教師也走上講臺、上課、講座;學校每年舉辦青年骨干教師開課日活動,每年舉辦一次優秀教學論文交流評選活動。三是舉辦學術沙龍,打造鱸小學術論壇。學校將根據青年教師自身的意愿,成立若干個學術小組,每學期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定2-3主題,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四是主動攀親聯姻。學校將選擇1-2所同類學校,結成友好學校,組織雙方青年教師開展業務交流活動。

⒊以建設特色學科為著眼點,以“AAA特色學校”評估命名活動為契機,積極推進學校特色建設。

加強學校特色建設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增強學校發展活力的客觀現實需要。多年來,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努力尋找突破口,不斷地進行探索。在藝術、體育、計算機教學、雙語教學等學科教育中初步形成了學科教學的特色,特別是藝術教育特色初見成效,為學生、家長和上級領導所認可,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但如何使我校的特色更鮮明和怎樣打造出特色的品牌,這將是我們在今后較長一個階段中的工作重點之一。具體工作:一是學校藝術教育要要再上一個臺階。繼續深入開展中澳音樂實驗、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藝術興趣活動,逐步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藝術團體,如合唱團、舞蹈團、器樂演奏團等,并力爭在少兒舞蹈這個項目上有所突破,鑄造我校藝術特色的拳頭產品。通過聘請專家進行創意設計,通過舞蹈梯隊建設,每年至少有兩個上乘的節目誕生。學校每個藝術教師每人要能夠承擔一個項目的輔導,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輔導特色項目。要堅持每年舉辦藝術節活動,為全校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舞臺;⒉學校體育要再創新高。要以創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為契機,繼續發揚優良傳統,不斷強化爭先意識,繼續抓好各個運動訓練隊,如田徑、乒乓、籃球、門球、圍棋、武術等隊,保證參賽成績繼續穩定在全市領先地位。學校體育教師要力爭能夠帶好一個運動隊。要堅持每年舉辦學校體育節,在全校營造開展重視體育運動的濃郁氛圍,讓全校師生關心、支持和參與體育運動,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節活動,讓同學們參與體育運動,熱愛體育運動,讓體育運動成為鱸小每一位同學的好朋友。⒊學校雙語教育實驗要有新的突破。我校是蘇州市第二批被批準的雙語實驗學校,目前擁有十多名雙語教育教師,今后一個時期,要根據省市關于雙語教育的意見,大膽調整課程設置,進行雙語教材建設,探索雙語課堂教學方法,建立學生雙語能力評價體系,創設雙語學習環境,特別是校園雙語教育顯性環境要進行重新設計。要聘請外國教師,增加學生英語口語交際的機會。要重視雙語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在每年學校雙語節,為學生提供雙語實踐的舞臺。要以雙語實驗班為示范,加強全校外語萄В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和質量。全體英語教師、雙語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傾全力把英語學科打造成我校的強勢學科。⒋計算機教學要再創輝煌。要在抓好全校計算機普及教學的同時,選拔優秀學生各級各類比賽活動,要瞄準目標,及早訓練,力爭比賽成績繼續保持領先

⒋以優化教學管理為著力點,以課程改革實驗為抓手,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推動學校各項改革的動力之源。這既是學校改革的出發點,又是學校改革的落腳點。學生質量提高了,學校的發展就有了競爭力。因此,必須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確立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生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是學校永恒主的題的意識,確立人本、科學、高效的管理意識,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學校的教學行為,改進學校管理,努力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1)全校教師要把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作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把素質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中,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把“教好每個學生”己任,要重視學生“雙基”的學習與掌握,把學習困難生的預防和轉化工作作為教學管理的重點,切切實實地提高各年級的合格率,在每學期市局組織的教學質量調研中始終保持領先。初中部更要以全科合格率100%或全市第一為目標,打響每一年中考這一炮,并努力提高優秀率,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加優秀的學生。(2)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全體年級要十分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踐,要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教育資源開設“課程超市”,組織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外興趣、社會實踐等活動。(3)要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評價方式,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建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考試評價制度、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4)學校要在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要采用形式多樣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考試中有展示特長和潛能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九江市| 崇信县| 沂源县| 南阳市| 山西省| 九龙坡区| 平陆县| 荥经县| 临泽县| 磴口县| 安达市| 扬州市| 施秉县| 西乡县| 兰坪| 邯郸市| 翁牛特旗| 蒙城县| 星子县| 乌鲁木齐市| 甘孜| 和政县| 永仁县| 东兰县| 桐乡市| 陈巴尔虎旗| 汤阴县| 阳曲县| 孝昌县| 沈阳市| 赣州市|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麻栗坡县| 山丹县| 农安县| 广宁县| 中牟县| 江源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