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00:10: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有關三國的歇后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干干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于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有關諸葛亮(孔明)的歇后語
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
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
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涂事
魯肅服孔明——五體投地
孔明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孔明會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孔明加子龍——智勇雙全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孔明練琴——老生常談(彈)
孔明的計謀——神機妙算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千古以來,諸葛亮深受人們的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
“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毫無疑問,這是對諸葛亮才華的側面概括。集超人智慧與謀略于一身的諸葛亮,被善于招攬人才的劉備重用,蜀國在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終成就了大業。
我喜歡諸葛亮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在“空城計”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懼司馬懿的逼迫,從容布置,從而使對方退兵,西城得以轉危為安。我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賢嫉能的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趁大霧天扎草人攻打曹營,從而借來十萬支箭,為赤壁之戰準備了足夠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還喜歡諸葛亮的智勇超群與忠貞不渝。諸葛亮為了求得南方的長治久安,聽從馬謖的建議,采用“攻心為上”的計謀,在與孟獲的戰斗中七擒七縱,最后使孟獲心悅誠服地歸順了劉備,成為蜀漢南方的屏障……這些世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無不閃耀著諸葛亮知識與智慧的光芒。
我喜歡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品質。他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涌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諸葛亮的性格品質至今還廣為后人流傳。《三國演義》同時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現在已經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訪先人之遺跡,發圣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等。不僅如此,后世留下了許多與諸葛亮有關的諺語、俗語或歇后語。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借箭——有去無還。”等等的這些諺語、俗語、歇后語不計其數。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質卻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為世人永遠展現出他那圣潔的光輝!
日照第二實驗中學初三:臧璐衡
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已多年了,深知語文作業是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眼下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而積極探索并實施多樣化的語文作業形式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切入口。
可是現在的語文作業內容囿于課本知識,形式單一、枯燥,大多是機械、重復的抄寫,學生缺乏興趣,如:把當天學的生字寫三遍并組詞,把要求背誦的課文抄寫三遍等;全班都做同樣的作業,缺乏層次性;學生把作業當苦差,疲于應付,作業質量低劣,學生對這樣的作業不感興趣。高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好奇心理,喜歡新鮮刺激的東西,因此,作業要結合學生實際,積極創新作業形式,在符合教學原則的同時,更加注重開發高年級學生的潛能。我在平時的實踐中,做了這么幾類作業與大家分享:
一、實踐作業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因此我想:在布置語文家庭作業時,能不能布置一些實踐性的家庭作業,引導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了課文《荒蕪了的花園》,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并評一評誰表演得好:學了《松坊溪的冬天》讓學生根據課文畫成圖畫并展覽。學了表現人與人間親情的單元讓學生學會感恩,向自己的親人回報愛,并記錄下來。這樣把語文學習同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可以“打通”學生的課內、課外生活,讓學生在實踐性家庭作業中學語文、用語文,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課外閱讀作業
兒童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課堂中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新課標強調:培養小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布置課外閱讀作業,開闊小學生視野,幫助小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我選了一些適合孩子們讀的書比如這學期我們讀了味泰戈爾的《圖書館》、冰心的《繁星?春水》、葉圣陶的《稻草人》、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朱熹的《熟讀精思》,學生已積累了不少有關美詞佳句。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還設計“ 讀書美容院”,做了一些準備工作:
1、請你為“讀書美容院”起個名,屆時寫在匾額上。
2、開張時請你送兩句贈言。
3、準備向顧客推薦一本好書,書名《 》作者
你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4、我想邀請你在開張儀式上致辭,請你準備好發言詞。
自開張以來,學生以主人姿態主動為班級的“讀書美容院”獻計獻策,變一貫的被動做為主動做,學生樂意完成。從推薦書目中,老師了解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能引用本單元課文中的語言作贈言和發言詞,通過自身經歷揭示了讀書明理、讀書養氣、讀書養顏,拓寬視野等諸多好處。
這樣的作業既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做起作業來會興趣盎然。
三、少量的、有梯度的書面作業。
因為書面家庭作業具有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預習將學知識提出疑問的作用,所以還是要適當布置一些。但要控制書面作業總量,注意梯度。最好運用活頁式作業,這樣既有基礎,又有應用,還可以加點拓展!
四、經典作業
我們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時,布置了一次情系“三國”的作業。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賢嫉能、魯肅的忠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學生對此文的學習興趣極為濃厚,原因是社會上的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是學生們津津樂道的,特別喜歡其中的風云人物。面對學生的三國情結,我在學完了《草船借箭》一文后,設計了這樣的作業供學生選擇完成:
1、如果你的繪畫技術還不錯,請你為自己最喜歡的三國英雄設計一張名片:名片上最好要畫出人物的畫像,在附上一段性格、事跡介紹,也可以用一兩句話來評價這位三國人物。
2、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的書或者電視劇,請你為自己最喜歡或者最討厭的一個三國人物寫一段評價語,結合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評價會更有說服力。
3、如果你只從《草船借箭》一文中了解了幾個三國人物,請你再讀懂、讀熟書本后面的選學課文《孔明智退司馬懿》,再結合兩篇課文中的人物,積累背誦十個有關這幾位人物的歇后語。
4、如果你愿意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可以和同學合作設計一下,演一演《草船借箭》的故事。
這一作業安排在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可以選擇其中1-2項來完成,既考慮了留給學生充裕的作業時間,也考慮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課按興趣超額完成。學生對于這樣的選擇性作業非常有興趣,布置作業的時候就興奮不已,紛紛討論要選擇那個作業完成,更有人已經在班級里為故事表演“招賢納士”了。
利用作文課時間,我們進行了“走進三國”的作業交流:且看那些把張飛畫得吹胡子瞪眼的,把龐統介紹得惺惺相惜的,把諸葛亮介紹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把三國歇后語背誦得神氣十足的,把《草船借箭》表演得有模有樣的,同學們畫三國、說三國、演三國,感受著三國的刀光劍影,品味著三國的英雄情懷。讓我欣喜的是: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班級里竟掀起了“三國熱”,很多同學買來了《三國演義》,也有購買《易中天品三國》的,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下課的時候常常能聽到“魯肅”、“司馬懿”、“張遼”、“趙云”等這些名字。似乎在無意間,學生為自己布置了一道“品讀三國”的作業。
一顆石子能激起一池的漣漪,那是多么美的畫面!教育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需要我們教師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特長,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
在布置作業時,面面俱到一刀切,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根源。作業的個性化是有助于“提優、抓中、補差”的。設計作業注重其層次性,并有一定的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選擇作業時能“愛我所愛”、“對號入座”,以此來調動各種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將是我們為提高作業效率而不斷思考的方向。
2、.描寫春天:鳥語花香春暖花開春回大地春風拂面春雨如油春意盎然
3、描寫夏天:烈日當空驕陽似火狂風暴雨赤日炎炎酷暑難耐枝繁葉茂
4、描寫秋天:秋高氣爽天高云淡金桂飄香秋菊傲骨果實累累秋風送爽
5、描寫冬天:滴水成冰北風呼呼瑞雪紛飛冰天雪地天寒地凍寒風刺骨
6、描寫花:萬紫千紅姹紫嫣紅百花爭艷花團錦簇花香襲人繁花似錦
7、描寫草:綠草如茵一碧千里雜草叢生生機勃勃春草如絲奇花異草
8、描寫樹:古木參天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蒼翠挺拔郁郁蔥蔥高大挺秀
9、描寫山:山高林密山巒起伏危峰兀立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層巒疊嶂
10、描寫水:水平如鏡微波粼粼波濤洶涌驚濤駭浪碧水藍天海天一色
11、描寫風光:山清水秀依山傍水水繞山環風光秀麗風景如畫湖光山色
12、描寫風雨:和風細雨狂風暴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雷霆萬鈞大雨滂沱、
13、描寫日:旭日東升日上三竿艷陽高照烈日當頭驕陽似火夕陽西下
14、描寫月:月出東山月光皎潔皓月當空明月高懸月光如水月白風清
15、描寫星:月明星稀滿天星斗眾星捧月群星燦爛群星璀璨繁星滿天
16、描寫早晨:旭日東升霞光萬道雄雞報曉日出東方晨霧迷漫晨光熹微
17、描寫中午:光芒四射艷陽高照炊煙繚繞烈日當空、
18、描寫傍晚:夕陽西下晚風習習落日余輝夕陽如丹彩霞滿天霞光萬丈
19、描寫夜晚:華燈初上萬家燈火燈火輝煌夜深人靜萬籟俱寂霓虹閃爍
20、描寫霧:影影綽綽云霧迷蒙朦朦朧朧大霧迷漫霧氣滿天薄如輕紗
21、表示雪:瑞雪紛飛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漫天大雪大雪紛飛鵝毛大雪
22、表示稱贊:贊不絕口贊嘆不已名不虛傳名副其實舉世聞名獨一無二
23、描寫表情:炯炯有神目不轉睛愁眉苦臉垂頭喪氣笑逐顏開目瞪口呆
24、描寫外貌:亭亭玉立虎背熊腰眉清目秀面黃肌瘦如花似玉尖嘴猴腮
25、描寫心情:興高采烈心花怒放歡天喜地悲痛欲絕憂心忡忡心如刀絞
26、描寫動作:左顧右盼躡手躡腳東張西望摩拳擦掌拳打腳踢手舞足蹈
27、贊頌品質:拾金不昧舍己為人堅強不屈大公無私見義勇為剛正不阿
28、壞品質:口蜜腹劍自私自利心懷鬼胎狼心狗肺口是心非狼狽為奸
29、表示說:頭頭是道滔滔不絕議論紛紛口若懸河談天說地出口成章
30、表示看:走馬觀花瞻前顧后面面相覷察言觀色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31、表示笑:哈哈大笑眉開眼笑笑逐顏開嬉皮笑臉捧腹大笑哄堂大笑
32、表示哭:痛哭流涕淚流滿面淚流如注悲痛欲絕淚流洗面
33、表示想:左思右想不假思索胡思亂想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深思熟慮
34、表示人物心理:忐忑不安心急如焚提心吊膽悶悶不樂心事重重暗暗竊喜
35、表示認真:廢寢忘食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專心致志
36、表示朋友多、情意深:同甘共苦形影不離深情厚意同生共死情同手足
37.表示綠色:萬古長青千山一碧翠流一碧千里郁郁蔥蔥
38、帶有顏色:桃紅柳綠萬紫千紅面紅耳赤黑白分明青山綠水青紅皂白
39、表示顏色多:五彩繽紛五光十色萬紫千紅絢麗多彩色彩斑斕五顏六色
40、表示場面熱鬧: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摩肩擦踵熱鬧非凡
41、贊建筑物: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紅墻綠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氣勢宏偉
42、贊工藝品:小巧玲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別出心裁別具一格
43、含有數字:一目十行二龍戲珠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顏六色六神無主
七嘴八舌八仙過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發百中千言萬語萬紫千紅
44、含反義詞:承前啟后弄假成真舍近求遠異口同聲大驚小怪積少成多
45、含近義詞:花言巧語千方百計左顧右盼歡天喜地胡思亂想明爭暗斗
46、含人體器官:出人頭地千鈞一發揚眉吐氣狼心狗肺虎背熊腰胸有成竹
47、含“手”:手舞足蹈情同手足妙手回春眼疾手快心靈手巧指手畫腳
48、含夸張成分:怒發沖冠頂天立地排山倒海人山人海翻天覆地膽大包天
49、含比喻成分:鐵證如山水平如鏡骨瘦如柴守口如瓶膽小如鼠紅葉似火
50、源自寓言故事:拔苗助長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坐井觀天刻舟求劍葉公好龍
51、源自歷史故事:程門立雪完璧歸趙三顧茅廬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指鹿為馬
52、源自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哪吒鬧海后羿射日
53、有關戰爭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神出鬼沒兵貴神速圍魏救趙
54、表示意志堅定、持之以恒的:堅定不移堅忍不拔自強不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持之以恒知難而進有始有終
55、含有虎字:虎頭蛇尾虎背熊腰虎口脫險虎視眈眈調虎離山放虎歸山
56、帶有“龍”字:生龍活虎龍爭虎斗龍飛鳳舞畫龍點睛車水馬龍葉公好龍
57、含有馬字:馬不停蹄馬到成功指鹿為馬一馬當先走馬觀花心猿意馬.
58、含有牛字:小試牛刀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角掛書對牛彈琴九牛二虎之力
59、含有雞字:雞飛狗跳聞雞起舞鶴立雞群雞犬不寧雞飛蛋打雞毛蒜皮
60、含動物名稱:羊腸小道鼠目寸光狗急跳墻如魚得水狐假虎威驚弓之鳥
61、ABB式:冷冰冰白茫茫綠油油沉甸甸毛茸茸亮晶晶黑乎乎紅艷艷
62、.AABB式:世世代代日日夜夜原原本本堂堂正正干干凈凈口口聲聲
63.ABCC式:書聲瑯瑯議論紛紛得意洋洋千里迢迢風塵仆仆文質彬彬
64.AABC式:亭亭玉立夸夸其談井井有條歷歷在目戀戀不舍津津有味
65.ABAC式:自言自語無窮無盡一心一意不慌不忙半信半疑人山人海
66、關于團結合作的: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同心同德
67、關于取長補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博采眾長多多益善
68、關于錯誤思想方法的:貪小失大舍本逐末輕重倒置小題大做
69、有關讀書、治學的:博覽群書孜孜不倦勤學好問學而不厭專心致志聚精會神
70、含“然”字:躍然紙上渾然一體安然無恙啞然失笑肅然起敬油然而生
歇后語
一、《三國演義》歇后語
1、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2、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3、張飛穿針——粗中有細4、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5、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生死之交6、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7、草船借箭——滿載而歸8、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9、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10、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11、關公赴會——單刀直入12、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13、張飛吃豆芽——小萊一碟
二、《水滸傳》歇后語
1、梁山伯的軍師——無(吳)用2、李逵賣煤炭——黑對黑;黑上加黑
3、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4、老虎撲食——三股勁
三、《西游記》歇后語
1、孫悟空大鬧天空——慌了神2、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
3、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4、豬八戒戴花——自美
5、白骨精給唐僧送飯——假慈悲6、八仙過海——各顯神通。7、唐僧看書——一本正經
四、《紅樓夢》歇后語
1、賈寶玉出家—看破紅塵2、賈寶玉愛林妹妹—好夢難圓
3、正月初一—元春4、爆竹除舊—迎春5、花香撲鼻—襲人
五、其它:
1、王羲之練字—入木三分2、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3、砌墻的石頭—后來居上
4、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5、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6、打開天窗——說亮話。7、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8、瞎子點燈—白費蠟。9、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10、龍王爺跳海—回老家。11、浪子回頭—金不換。。12、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13、蘿卜青菜—各有所愛。14、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15、聾子的耳朵——擺設。
16、包公斷案——鐵面無私17、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18、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19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頭。20、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21、外甥打燈籠—照舊(舅)22、芝麻開花—節節高23、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24、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
25、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26、白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27、上鞋不用錐子—真(針)好28、早開的紅梅——一枝獨秀
29、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30、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六、十二生肖歇后語
1、鼠進書箱—咬文嚼字2、老鼠過街—人人喊打。3、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4、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5、虎口拔牙——膽子大6、兔的尾巴——長不了
7、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8、偷雞不成——蝕把米。9、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關鍵詞: 語文課 導入 方法 學生 興趣
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三至五分鐘不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引言,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一定要重視導入的設計,教學實踐也證明,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現歸納六種,以期拋磚引玉:
一、故事導入法
先講一個短小精悍的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入新課。比如《林黛玉進賈俯》這篇文章,可以先講《紅樓夢》第一回的兩個故事: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賈寶玉隨身佩帶的“通靈寶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這頑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淚回報他。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前緣,在林黛玉初見賈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見過一般”的感覺;寶玉也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至于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二、音樂導入法
“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使他們置身于樂曲所營造的特殊氛圍中,激發其情感,促進其理解。新課開始時可借助于音樂吸引學生,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于教學內容相應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調,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說法。比如我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時,首先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那深沉、渾厚的樂曲將學生帶入萬馬奔騰、驚心動魄的戰爭氣氛之中,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各軍事集團間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周瑜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歷歷在目,如在眼前。這樣,歌曲帶領學生感受悠遠的歷史,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知識的殿堂,教學氣氛是那么和諧;那么愉悅,授課結束時,學生還沉浸在藝術享受中。
三、趣味新聞導入法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每天,在這個世間發生的趣事,不勝枚舉。它們貼近時代,反映現實,如若從中擷取幾朵,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我在上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時引了兩條趣聞:其一:報載,山西某山區農村,偏僻閉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有一次記者去采訪,碰到一村婦,當無意提到葡萄牙時,村婦頓時驚訝萬分:“什么?葡萄牙?葡萄還有長牙的?我活了50多年,從來沒聽說過。”(生笑)其二:曾經瀏覽網頁,看到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某縣一名語文教師在講解成語,突然,他大聲說了一句話,接著迅速躲在講臺后面,等了一會兒才出來,說:“同學們懂了嗎,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誤人子弟!(生笑)前一個例子錯誤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開理解,鬧了笑話;后一個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剝,也出了洋相。可見,有時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咬文嚼字》。
四、手機短信導入法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機短信早已是E時代青少年的寵兒。如果在導語中適當運用,必將和學生碰撞出火花。我在上《項鏈》時,以一則手機短信開場:
偶然與你相見,你雙眼對我放電,遇此尷尬場面,我的站姿不敢改變,想用視線與你劃清界限,你竟張嘴有吻我的意愿!我的媽呀!——
我故意戛然而止,有個大膽的男生喊:“哪個男孩這么大膽子”(眾生笑)
我笑了,說:“你上當了!誰家的大狼狗沒拴鐵鏈!”(眾生大笑,那男生害羞垂頭)
我緊接著引入正題:乍一看短信,我們感覺肯定是戀人初見呢呢!但最后才知原來是看見狗了!回頭想想,它的確沒有戲弄我們——人家又沒說是“人”,只是我們憑自我感覺罷了。所以,這就叫……(學生答:預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經典作品《項鏈》。
五、打油詩導入法
打油詩,聽其名就感覺滑稽可笑、饒有趣味。若合理地引入導語,必將增色不少。有次上課,我說,同學們,我最近在雜志上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詩——
多情是蠢豬,
癡情真糊涂。
無情才叫帥,
絕情最冷酷!(眾生笑)
當然這些話說得有些偏激,但是也真實地反映了某種不良現象。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是如此。杜十娘是何等多情和癡情!李甲又是多么無情和絕情!
六、謎語、歇后語導入法
謎語和歇后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的重要成員。猜謎、說歇后語本身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娛樂。將它們引進語文課堂,很應該也很必要。
比如我在介紹著名作家老舍時,并不是一上來就講他生于何時何地,哪一年寫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這樣勢必讓學生覺得乏味,失去學習興趣。我是這樣開場的——我出兩個謎語給大家猜,看誰先能猜出來:第一,“挑嫩的”;第二,“晚年離婚”。(生笑)兩則謎語謎底相同,打一作家名。
庫倫旗位于內蒙古通遼市南部,南與遼寧省接壤。象教寺就在庫倫城里。
清初,統治者對蒙古族實行封禁政策,除設盟旗制對蒙古各部分而治之,還有諸多嚴格的限令,諸如不許蒙古人習漢文,說漢話,取漢名,不許漢人到蒙古人居住的草地開墾耕地、經商等等,目的是實行愚民政策。同時還大興喇嘛教,規定蒙古人每戶至少有一個人到寺廟當喇嘛。為了鼓勵,規定有諸多優惠政策,因此,蒙古人紛紛走進寺廟,就連王公貴族也趨之若鶩。一時間,草原上寺廟林立,梵音不絕。
滿清政府在把蒙古各部改為“盟旗制”的同時,還將蒙古各部分為王爺旗、都統旗和喇嘛旗三種。其中,喇嘛旗系仿效“政教合一”體制,旗內宗教、行政、司法、財政、稅收等大權統歸該旗寺廟達喇嘛掌管。清政府在蒙古地區所設的喇嘛旗共有7個,其中有5個在漠北蒙古(現外蒙古)一個在漠西蒙古(青海),而漠南蒙古(現內蒙古)僅有庫倫旗一處。
作為喇嘛旗的庫倫,很快確立了在東部蒙古的佛教中心的地位,僅在庫倫鎮這一區區彈丸之地,就建立大小寺廟70余座,一時間梵音繚繞,香客如云。
作為喇嘛旗,清政府給予其他蒙古旗所沒有的優惠待遇,使這里形成了一個“特區”。頻繁的宗教活動,除吸引來周圍蒙古信眾之外,也有來自內地的漢人到此經商,不久就形成繁華的街市。同時,持續不斷地寺廟建設又使得大批漢人工匠、畫匠常年居住于此,并有的在此安家落戶,使庫倫成為清代早期中原文化最早滲入的地區。
在庫倫寺廟里,最顯赫的非“三大寺”莫屬。三大寺,是興源寺、象教寺、福緣寺的總稱。在建筑結構上采取漢藏結合式,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現存古建筑群面積為5.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400平方米。其中,興源寺建于1649年(順治六年),竣工于1650年(順治七年)。清廷賜名“興源寺”,并賜蒙、漢、藏三體文字匾額。康熙五十八年擴建。福緣寺建于1742年(乾隆七年)。象教寺建于1670年(康熙九年),因象教寺為庫倫行使政教權利的中心,在建筑格調、布局上和其他寺廟迥然不同,佛殿只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面積為扎薩克達喇嘛居住會客、印務處辦公場所。二層小樓即坐落在象教寺佛殿后面,是一個四面建有圍墻的獨門小院。這里是扎薩克達喇嘛住宿和會客的專用場所。
二層小樓青磚藍瓦,為硬山頂建筑,共有五間。門前有石柱兩根,刻有珍貴的石刻蒙文對聯,石柱上端支撐起二樓的陽臺。陽臺寬約一米五,對一層樓又可起到雨搭的作用。雨搭之下、門楣之上鑲嵌有四十幅戲曲彩繪,每間八幅,計四十幅。因為有雨搭的保護,使得畫面免受日曬雨淋,因而得以保存較好。但畢竟經受了三百四十多年的風雨,有個別畫面剝落嚴重,加之雨搭與墻壁結合處漏水所致,有的畫面上有明顯的水漬痕跡。
雖然象教寺從建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歷史,但40幅彩繪仍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很少有人了解它的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特殊位置。
在象教寺二層小樓的四周,有一圈高大的圍墻,其南面有一座大門,西側另開一扇小門。過去,僧俗人等要到這里拜會喇嘛及辦理公事,均需走西側小門。小門南側開有一扇小窗,來人首先要通過窗口向值班喇嘛說明來意,再由值班喇嘛通報,得到允許后方可進入。現在在窗口周圍,堅硬的磚墻上有很多粗如手指,深淺不一的洞,這些洞密如蜂巢,最深的有一兩寸,這就是等待接見的人打發等待的寂寞,用手指挖出來的。受到接見的僧人及蒙古王公,均要在值班喇嘛的引領下,躬身而進、躬身而出,對于“高高在上”的戲曲彩繪,幾乎連正眼看一下的機會都很少。
再有,住在這里的扎薩克達喇嘛都是由朝廷委派,且大多由青海藏族喇嘛充任,廟里的喇嘛都是蒙古族,對中原文化了解很少,對戲曲就更是知之甚微,因此即便是常來常往的喇嘛,也難免對這批精美的彩繪熟視無睹。
解放后,解散喇嘛,銷毀器物,象教寺同三大寺一起,成了旗黨政機關的辦公場所,戲曲彩繪本當有機會昭示出本來面目,但終因地處偏遠,文化相對滯后,致使這批彩繪始終淹沒于世間。近年來,為了恢復民族宗教活動,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庫倫旗花巨資對三大寺進行整修。1985年,三大寺被確定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戲曲與宗教
在漢民族的寺廟文化中,戲曲與寺廟向來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這是與戲曲的“悅神”功能分不開的。舊時凡建寺廟,大多在寺廟對面建有戲臺,每逢廟會,都要為神仙演戲以取悅之,以求得風調雨順,祈福納祥。但這一文化形態只是在內地道教和漢傳佛教中盛行,并未影響到廣泛流傳于、青海和內蒙古的“黃教”,即喇嘛教。但這并不說明喇嘛教中不含有“悅神”方式,而是有著他自己的獨特形態。藏傳佛教中的“跳鬼”即跳查瑪舞,就是其特有的方式。在象教寺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就是當時跳查瑪舞的場所。
自清初開始,清政府把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作為“國策”,不惜重金廣修喇嘛寺。同時,也給內地漢族工匠、商人打破禁忌,進入蒙古地區創造了一個契機。
蒙古人歷來以氈房為廬,居無定所,不擅營造,要建筑大規模的寺廟,就要假漢族工匠之手。在調查中,當地百姓都說庫倫旗最早的工匠、畫匠來自山西,這一說法應該是可信的。山西寺廟文化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以五臺山為中心,形成中國北方佛教中心,在長時間的寺廟建筑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寺廟建筑工匠和畫匠。從庫倫旗三大寺建筑風格來看,無論從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筑,大都以硬山頂、歇山頂等形式為主,整體風格是以中原建筑風格為主,在此基礎上適當揉進藏傳寺廟的風格。
山西又是戲曲大省,影響廣泛,并對后來山西梆子、陜西梆子,山東梆子、河南梆子都有較大影響的山陜梆子就發源于山西、陜西南部接壤處,后向北分別發展成山西梆子(晉劇)和陜西梆子(秦腔)。這些工匠、畫匠長期從事寺廟建筑、修繕,又深受戲曲文化的滋潤和影響,有著較濃厚的戲劇情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十幅戲曲彩繪位置不是很顯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兼具有實用和裝飾雙重作用。因為在高高的門楣之上、雨搭之下,門與檁條之間有四十多公分高的一條空隙,在沒有玻璃采光的條件下,用彩繪作為彌補,不失為一舉兩得的辦法。營造像象教寺這樣規模的廟宇,事先自然會有一個較完整的設計,但這種設計通常只注重整體風格結構,主體功能等,諸如門楣上方的空隙如何裝飾這樣的細節,應屬畫匠分內之事。當然,繪畫題材應有多種選擇,如山石草木、花鳥魚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等,當時的花匠為何選中了戲曲故事題材已經不得而知,但選擇他們自己所擅長的題材,應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座小樓并非寺廟禮佛誦經的佛殿,作為扎薩克達喇嘛起居會客的場所,這些生活氣息十分濃厚的戲曲彩繪故事,也不失為對枯燥的僧侶生活的一種調解。
戲曲彩繪的藝術及研究價值
北京歷經金元明三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到清朝中期,北京昆曲、高腔、亂彈三強鼎立,但作為后起之秀的亂彈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而以典雅細膩著稱的昆曲愈見式微。其中又以形成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更為活躍,山陜梆子平民化,生活化,更加貼近民眾,其聲腔的豪放粗獷也更符合北方群眾的性格。
戲曲史上有名的“徽班進京”發生在象教寺彩繪完成三十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后經多年的改造磨合,最終于道光至咸豐年間正式形成京劇。在此期間,除了“徽漢合流”以外,又大量吸收了“花部戲”,即各地方劇種的優點,并從中移植改編了大量的劇目,其中,從山陜梆子中受益匪淺。
通過彩繪可以看出,繪畫者對戲曲是十分熟悉的,這可以從畫面上人物神態、服飾等各方面得以驗證。在畫面上,多處保留著舞臺演出的痕跡,如《雙打店》、《五花洞》、《(鍘)美》、《打金枝》等表現室內的戲中尤為明顯。繪畫者完全是站在觀眾的角度進行觀察。所有房屋都沒有前臉,左右兩側無墻或只有半截墻壁,這都是舊時戲臺的痕跡。然而,繪畫者的思路并沒有完全囿于舞臺,而是發揮了大膽的想象,擴展了舞臺空間,通過左右兩側虛擬的墻壁,可以直接看到室外的景物,或花草,或山石樹木,不僅使畫面豐滿,也充滿生活情趣。同時,在繪畫時,充分運用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優勢,巧妙地鋪排人物,使畫面上每一個位置上的人物都清晰可見,且栩栩如生。
四十幅戲曲彩繪中的《宮門掛玉帶》表現的是唐朝李淵病重,秦王李世民深夜探病出宮,聽到建成、元吉在張尹二妃宮中飲酒取樂,李世民將玉帶摘下掛在宮門之上以示警告。故事中人物既有分處宮內外,又有宮門阻隔,如采用一般的畫法,至少需兩幅以上作品。而彩繪用敞開式宮殿,借以表現宮中人物飲樂場面,又以一座沒有宮墻的“宮門”分出宮內外,手法之巧妙,人物神態表情之細膩入微,令人驚嘆。
彩繪中內容十分豐富,有春秋故事,如表現伯牙摔琴的《馬鞍山》,表現伍子胥的故事《殺府》、《昭關》,此外有三國故事,也有唐宋故事,還有取自民間傳說的神怪故事《五花洞》、《照(趙)州橋》。其中,以三國故事最多,計十五幅,其次為《紅鬃烈馬》故事六幅,從《彩樓婚配》到《大登殿》,基本概括了全劇。
難能可貴的事,現在戲曲舞臺已經很少上演或已成絕響的劇目,在彩繪中也有表現,如《紅鬃烈馬》,現在舞臺演出通常是《算糧》與《大登殿》連演,跳過中間的《銀空山》、《收高士稷(紀)》兩折,在彩繪中,就繪有《收高士稷(紀)》一折,可謂難得。
三國戲,是戲曲舞臺上常演不衰的劇目,最早在隋唐時期就有演出。《三國演義》就是在吸取了前人的精華的基礎上再度創作而成,《三國演義》的問世,又反過來促進了三國戲的編演。在現存山西地方戲傳統目錄中,三國戲劇目多達150多出,僅次于京劇。劇目之多,甚至超過了《三國演義》的回目120回。在彩繪中有關三國劇目,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是諸葛亮,其次為關羽、曹操。此外,還有張飛、呂布、貂蟬、馬超、黃忠等。在臉譜勾畫上,繪畫者采用了舞臺化與生活化相間的手法,劇中的花臉,如張飛、姜維及“紅凈”關羽,均采用舞臺化妝,而生角、旦角,如呂布、王允、貂蟬等都采用生活化,作為丑角的人物,如建成、元吉、《五花洞》武大郎、縣太爺等,也沒有按舞臺演出時“三花臉”繪畫。這種虛實相間的手法統一在一幅畫面中,相得益彰,有著極強的觀賞性。
《紅鬃烈馬》故事深受廣大底層民眾喜歡,是戲曲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劇目。象教寺戲曲彩繪選取了其中六折,其中不乏繪畫中珍品。《彩樓婚配》說的是丞相之女王寶釧彩樓拋繡球招親,也是彩繪中人物較多的一幅,彩樓下爭搶繡球的各類人等及看客各具形態,呼之欲出,錦衣繡帽的紈绔子弟,短衣氈帽的底層勞動者,熙熙攘攘、你爭我奪,振臂高呼者,袖頭高挽者,后來居上者,倒地掙扎者,可謂丑態百出,不一而足。
畫面右側立一老者與一荷鋤者,二人神態自若,宛如世外,使畫面動中有靜,頓生情趣,表現了繪畫者極高的繪畫技巧和把握人物的能力。與之相媲美的,是三國戲中的《舌戰群儒》,畫面上諸葛亮端坐正中,氣定神閑;張昭等東吳謀士或垂頭喪氣,或躍躍欲試。唯一的武將黃蓋頂盔冠甲,器宇軒昂,眾多人物無一雷同。同是人物群像,《彩樓婚配》與《舌戰群儒》表現手法各異。
戲曲彩繪錯別字辯誤
在彩繪中,每一幅畫面都書寫有故事名稱,這些名稱或寫在旗幟上,或寫在房檐下、柱子上,或寫在畫面邊緣,白底黑字,外加或方或圓形邊框,為辨識畫面內容提供了方便。但有一點令人不解,就是這些名稱中出現很多錯別字,在四十幅彩繪中,共出現錯訛十幅十一字,此外,還有《宮門掛玉帶》字跡缺損較嚴重,但其中的“帶”字的字形明顯不對。有錯別字的畫面分別是:《審律》(《審錄》)、《侍環》(《賜環》)、《奉義亭》(《鳳儀亭》)、《鴻鳶捎書》(《紅雁捎書》)、《收高士稷》(《收高士紀》)、《斬馬樞》(《斬馬謖》)、《霸州》(《巴州》)、《照州橋》(《趙州橋》)、《美》(《鍘美》)。其中,有些錯誤是明顯的,如《趙州橋》的“趙”字誤寫為“照”、《鍘美》的“鍘”誤寫成“”、《斬馬謖》的“謖”誤寫成“樞”等等。
有些錯誤查證起來就相對困難,如《賜環》原本是三國戲《連環計》中一折,但現在并不單獨演出。彩繪《侍環》畫面上共計四人:正中桌后坐一人,三角眼、藍莽、丞相冠、掛黑滿。這一形象與現今戲曲舞臺上之董卓完全相符。畫面右面側坐一人,著紅袍,掛三綹髯口,下站一女子,紅杉,綠披。另外,有一侍女立于戴丞相冠者側后,場景與三國戲中王允宴請董卓完全相符,故下站女子應為貂蟬。此外,這幅彩繪與《貂蟬拜月》相連。經反復查找,在山西梆子現存傳統劇目中找到《賜環》一折,經判斷,這一幅彩繪上所書“侍環”應為“賜環”之誤。
《收高士稷(紀)》是全本《紅鬃烈馬》中一折,在《趕三關》和《銀空山》之后,西涼國代贊公主協助丈夫薛平貴收服高士稷(紀)的故事。現今舞臺通常是在《算糧》之后接演《大登殿》,《銀空山》、《收高士稷(紀)》兩折基本已成絕響。查有關傳統戲曲目錄,山西梆子和京劇傳統劇本高士稷均為高士紀。
關鍵詞:拓展鏈接原則;文本;能力;遷移
在近年的中考試題中,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都有課外鏈接部分,它是語文學習生活化的產物,也是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它體現了新課程中“回歸生活”的要求。為了適應教學改革和考試方向的發展,教師在平時的授課活動中,都會相應設置“拓展鏈接”環節,或將所學過的文章進行類比,將新舊知識融匯整合,或將文章內容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課堂學習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生活資源,增加語文課的內涵。但是,在“拓展鏈接”這個環節中,有許多教師處理不是十分恰當,使語文課變了味,變成了思想教育課、環保課、探索課,甚至幻想課,導致語文課本末倒置,嚴重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曾聽過一節語文課和信息技術整合的升級公開課,講的是《死海不死》。整節課是說明文知識學習,語言文字方面的探討都很少。講課的主要內容就是結合文章結尾那句“到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來進行拓展:面對死海水位日益下降,大家集思廣益,出謀劃策,如何來拯救死海?同學們的發言很積極,觀點也很新穎,極富挑戰性。有的學生提出為死海扣大棚,減少死海的蒸發量。有的提出把死海凍結,然后運到異地保護。面對學生的“奇思妙想”,老師也不糾正和引導,而是一味地肯定和鼓勵。我曾多次對那節課進行反思和推敲,但總覺得那是一節“變味”的語文課。它缺少的是課文本身具有的文體知識和文章內容,它的拓展也不是充分利用生活、社會資源,而是引導學生“胡思亂想”,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的拓展環節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以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為原則
這一原則多運用在古詩文的學習中,中學課本所選的古詩文多是傳統名篇,而且內容多有交叉。所以課后鏈接多以新舊知識的融合、鞏固為目的。《三國演義》是初中新課標推薦的課外讀物,學生只要粗略讀過,或者看過電視劇,其中的很多典故都會知道:草船借箭、借東風、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等。有關諸葛亮的成語學生知道的相對較少,老師可以借這次拓展來引導學生積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妄自菲薄;茍全性命;欲擒故縱;作奸犯科等等。關于諸葛亮的歇后語,學生或多或少知道些,可以發揮大家的力量來收集。第二題,是第一個題的加深,不但要知道關于諸葛亮的相關知識,還要能在框定的范圍內答題。第三題,是文言文和詩歌的整合聯系。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屬于此題的拓展范圍。
學習《岳陽樓記》時,可以根據本課寫出上聯:岳陽樓上范仲淹先天下憂。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醉翁亭記》的課文內容來對下聯:醉翁亭下歐陽修與民同樂。從而達到新舊課文內容的融會貫通。學過《愛蓮說》,讓學生積累和“蓮花”“”有關的詩句,都屬于此類拓展。
二、以文本為基礎的原則
拓展應該是在以文本為基礎的情況下進行的,對文本所設計的內容縱向或橫向延伸。不能信馬由韁,脫離文本。一中考議論文《心系一處》最后一題:請你再舉出一個“心系一處”并獲得事業成功的例子。也屬于這類拓展,學生答題,必須聯系文章心系一處,并獲得成功進行論述,否則就是無效答題。可見,平時的課堂拓展是脫離文本的,是遠離語文教學的。我們的課外拓展就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和語言優美的特點來設置:從生活中找出能表示時間的腳印(大自然的文字)的事物,模仿文章的語言把它寫出來。
三、有利于能力遷移的原則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能力最終要回歸到生活應用中去,變語文能力為社會實用能力才是語文學習的最終歸宿。所以課堂的拓展鏈接應該注重語文能力的遷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語文教學通過拓展這一環節真正走進生活,服務生活。
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可以設置一個拓展鏈接:假如你是一個導游,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和你從其他資料上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了解,寫一段導游詞。這個拓展題的設置既是對課文內容的提煉升華,也是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契機,還是語文實用能力的訓練,可以說一舉多得。一中考文言文試題中,出現一道有新意的拓展題: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把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新知識、新概念、新名詞和生活連接起來,讓語文課切實走進生活。
當然,語文課的拓展鏈接要遵循的原則還不止以上三點,還要遵循適時、適度、共鳴性等原則,力求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
參考文獻: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作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羅貫中筆下的他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更有忠順勤勞之誠,匡扶社稷之志,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他早已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天下“第一奇人”,看他在時代的風口浪尖如何演繹自己炫美的人生。
諸葛亮其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他未曾出山,就已在隆中定鼎三國,三分天下;出山后,充分發揮其杰出的外交才能,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大勝赤壁,輔佐劉備成就帝業;劉備死后他又定南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以攻為守,后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3歲。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后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此外他還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手執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髦,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帥哥,更是智慧的代表,是忠臣的典范。閱讀《三國演義》,從他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出智慧、謀略、忠誠、機敏、博學……
神機妙算,堪稱神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被神話了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足智多謀,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隱居隆中,就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曹的長遠戰略思想;出山后兩敗曹軍,使關、張去隙:“孔明真英雄也!”奠定了他在劉氏集團內部的威信,之后又孤膽赴江東,舌戰群儒、理導孫權、智激周瑜,既避開了周瑜的暗算,又完成了聯吳抗曹的策略。無論大小戰爭,他都能輕松應對,赤壁之戰,他“草船借箭”計謀超群,“巧借東風”神乎其神,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下了戰爭史上輝煌的一頁。另外他還有“錦囊妙計”未卜先知,空城一計,嚇退孟德,八陣圖譜,困住陸遜,甚至是死諸葛都能嚇走活仲達。另外他能遺計斬魏延、顯神保蜀民、預知鄧艾偷渡陰平等等,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他的智慧,不僅作者贊其“此萬古之人不及也”,連對手都盛贊他“真神人也!”“我不如也!”魯迅也評價他“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作為小說中的傳奇人物,諸葛亮與漢主劉備可謂肝膽相照,他為劉氏江山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表現是多方面的:作為軍事指揮家,諸葛亮從初出茅廬開始,占荊州、攻長沙、克南郡、取西川,使劉備在成都稱帝,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劉備死后,他又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作出以攻為守的戰略選擇,“六出祁山”,直至病死五丈原;作為政治家,蜀國國事,事無巨細,每必親躬。他“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知遇之恩。劉備三顧之時,諸葛亮僅是一個26歲,沒有任何功名的布衣農民。劉備能枉駕三顧,這讓諸葛亮大為感動。不但如此,劉備臨死時,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士為知己者死”,這種莫大的恩寵和信任,更加激勵了諸葛亮,“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他勵精圖治,屯田興兵,一生念念不忘“恢復中原,重興漢室”,直至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康熙就曾這樣評價他的一生:“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千慮有失,瑕不掩瑜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的品格亦有其歷史的局限性,智謀策略亦有失策之處,情感上也有私心和七情六欲。羅貫中在神化諸葛亮的同時,也敢于展現其性格的不足:一是用人上的失誤。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在華容道上用他,他放走了曹操;讓他鎮守荊州重地,結果使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并使蜀國在此后的戰爭中始終處于背動地位。馬謖,言過其實,劉備就曾告誡過他,但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仍讓他鎮守漢中咽喉街亭。喪失街亭,使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二是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北伐役中,魏延就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的戰略,但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竟未同意,結果錯失戰機,后鄧艾滅蜀,正是用此偷襲之策。三是領導藝術欠缺。作為輔國之臣,諸葛亮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常自校薄書”,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手下人才的發展,防礙了人才的培養,結果他死后,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另外他沒有堅決制止劉備的冒進,沒有肅清劉禪身旁的小人,這些都是造成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直接原因,為他的靚麗人生留下了小小的缺憾。
考題點撥
例1:(2007年天津市試卷)結合《三國演義》的內容填空:
在有關赤壁之戰的章節中,寫了許多表現諸葛亮才智的故事,如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個(用五個以內的字概括)。東吳的主帥周瑜風流儒雅,有勇有謀,但氣量狹小。嫉妒孔明的才能,非要置他于死地,結果卻是屢遭失敗,在臨死前不禁仰天長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此題根據情節把握名著的細節。考查名著,一般考查主要人物的主要情節,考生只有熟悉這些內容,明確人物的活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才會應對自如,從容作答。解答時要理清脈絡,不可張冠李戴。
參考答案:示例: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借東風、草船借箭、智算華容(任選其一);既生瑜,何生亮。
例2:(2010年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試卷)判斷文學名著表述是否正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聯手指揮的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是“赤壁之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
點撥:名著情節的考查,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跡,這包括體現人物成功的事跡,大家熟知,流傳極廣的事跡以及人物轉折或成語俗語中涉及的情節。考生在備考時,應學會歸納,歸類處理,以備考查。
參考答案:正確。
例3:(2006年四川省資陽市試卷)某校初三(8)班同學在閱讀完《水滸傳》、《三國演義》后,開展了一次“識英雄,學英雄,做英雄”主題班會活動。在選擇學習對象上,出現了分歧:一部分同學(甲方)選擇諸葛亮,而不選宋江;一部分同學(乙方)選擇了宋江,而不選諸葛亮;另一部分同學(丙方)則將諸葛亮、宋江都選了;還有一部分同學(丁方)則認為宋江、諸葛亮都不值得選。甲方選擇諸葛亮的理由是:諸葛亮有運籌帷幄的卓越的軍事謀略,同時還有對劉氏王朝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赤膽忠心。而宋江道貌岸然,虛情假意,在梁山正在興盛,腐敗的宋王朝束手無策之時,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接受招安,出賣梁山,使眾多英雄罹難。
假如你是乙方、丙方、丁方中的任何一方,請談談你的選擇理由。
乙方:
丙方:
丁方:
點撥:此題考查考生閱讀名著的感受。讀名著,切忌讀死書,更不能迷信書本。要理解內容,以之為鑒,為我所用,成為我們走向成熟的養料。解答此種題型,應亮明觀點,然后引用人物事例說明人物性格,表明作出選擇的理由,表意清楚即可。
參考答案:
乙方:宋江仗義疏財,受到眾英雄的擁戴。他統領梁山英雄,除強扶弱,打富濟貧,一身英雄氣概。而諸葛亮效忠于昏庸無能的劉禪,東征西討,七次北伐,影響了廣大百姓的安寧生活。
丙方:諸葛亮、宋江兩個都是名著塑造的民族英雄,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智慧,敬業精神,學習宋江的仗義疏財,俠義精神。
丁方:他們是小說塑造的英雄,是虛構的人物,沒有實際意義。即使有這樣的英雄,也離我們的生活太遠。要學英雄,我們就要學今天的英雄,學身邊的英雄。如:任長霞,面對黑惡勢力,她拍案而起,面對貧民百姓,她柔情似水。
練習設計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題目。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于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后,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孔明聽畢,汗流遍體 ②言訖,叩頭流血
③先主謂眾官曰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
(3)文中“先主”相對_________而言,指的是_________,該故事概括為“_________ ”(五字以內)。
(4)選段中孔明說“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試結合小說說明先帝的“知遇之恩”表現在何處?
2.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評價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1)仿照示例,試從小說《三國演義》中找出相關情節,印證上面的評語。
示例如:約官職――街亭失守,用人不當,自貶三級。
(2)陳壽稱贊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請結合課文《出師表》加以說明。
3.最初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是___________,后來__________又再度向劉備推薦。請寫出你所認識到的諸葛亮的性格特點并用相關情節證明。
性格特點:_________,印證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要求寫出下列與諸葛亮有關的俗語、成語、歇后語和名句。
(1)諸葛亮吊孝――
(2)諸葛亮眉頭一皺――
(3)三個臭皮匠――
(4)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5)非淡泊無以明志,_________。
(6)個個_________;家家居易百樂添。(仿照加點字格式填寫)
參考答案
1.(1)①完畢。②完畢。③對……說。(2)我即使肝腦涂地,又怎么能報答您的知遇之恩呢!(3)劉禪;劉備;白帝城托孤。(4)示例如:三顧茅廬;臨危受命;白帝城托孤等。
2.(1)示例如: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七擒孟獲。(2)《出師表》中諸葛亮請求后主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任人唯賢(親賢遠佞),充分展示了諸葛亮治國的雄才大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360-01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萊辛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好奇心才是最好的教師,對于剛接觸歷史的初中學生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能調動孩子們的興趣,就等于啟動了學好歷史課的最原始的動力。那么,怎樣在平常教學中,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巧妙地運用各種科學技巧,使歷史教學更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完成歷史學習呢?接下來我將結合自己的歷史教學實踐來談談。
一、研讀教學大綱,以課本為教學主要材料之一
認真研讀初中歷史的教學大綱,清楚大綱目標,才能靈活選擇一節課所需要的合適素材。把課本作為主要材料之一,選擇恰當的歷史典故、歇后語、成語、小故事、圖畫、圖表等素材形成一節課程的內容,所選擇的素材必須與教師課程目標相吻合,與學生的心理相適應,對學生理解教材、記憶知識有幫助,決不能為趣味而趣味,選格調低俗的素材。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趣味
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教學中已有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和強大的交互功能,能靈活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素材。如果在教學中能運用電視、投影、錄音、電影、錄像剪輯、微機等多媒體手段,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講解香港時,配樂播放的中英交接儀式,請學生全體起立致敬,讓學生從行動到感官意識到這是多么莊嚴和神圣的的時刻,體會中華兒女曾經的屈辱和如今的自豪,無需華麗的語言,就能使課程體現出本節課的情感價值觀。
三、精心設計“導語” 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對一堂課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采用新穎靈活的方式導入新課程。情境導入法如同拍球中的“短、平、快”,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如在初一歷史上冊《人類歷史的起源》教學中,我就是通過講述有關人的起源幾個神話傳說再結合類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導入新課。提問導入法的特點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知識的新境界。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充分說明了復習的重要性,溫故導入法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導語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固材施教地選擇材料,設計導語,設計的導語要精、簡潔明快,不能過長,要巧,有趣味,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講“拿破侖帝國”一節,這樣設計導語,“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最早出自何處?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歷史人物、事件的欲望。
四、注重語言的優美、生動、形象,語調的抑揚頓挫
從心理學來看,初中生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用優美、生動、形象鮮明準確的語言,講述歷史現象,歷史人物,這樣就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理解和記憶。如講解《三國鼎立》中的人物時,多媒體出示人物,借用評書中講解人物的方式,簡單給人物刻畫線條。他是亂世奸雄,當他看到董卓專擅朝政、濫殺無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無策時,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殺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鄉,散家資,募鄉勇,發矯詔,聚十八路諸侯結盟,共討董卓。但一旦把漢獻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畢露,“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欺君罔上的亂臣賊子。曹操既是敏于識人,善于用人的首領,他求賢若渴、愛才如命,又是嫉賢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機的小人。前后兩個歷史小事件反映出了的兩面性,這是一個審時度勢的人物,不愧史書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廖廖數語,結合歷史事件形象刻畫了曹操的人物形象。 五、巧妙設置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是新世
紀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讓學
生充分地讀,讀得融會貫通、爛熟于心,讀出情味,讀出方法,讀出語感,讀出語文的素養。"因此,我們
要遵循以讀為本的原則,讓朗讀成為課堂上的主旋律,讓書聲瑯瑯成為語文課的重要標志。引導學生對那
些表情達意的語言文字咀嚼思考、品味賞析,從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學生在審美
活動中閱讀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識、發展語言,從而升華美的情感,培養美的情趣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一、以讀為本,課內務實高效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講。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上真正做到"
以讀為本"呢?我設計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課堂結構,按照"初讀-細讀-精讀"的基本環節進行教學,以讀代
講,以讀促思,以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培養語感,帶動寫作。
1、初讀感悟,理解脈絡,感受語言之美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課文脈絡。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是教師范讀,可以運用課件教學——范讀,讓同
學初步掌握朗讀技巧,把學生帶進課文描寫之中,吸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布置自學要求,
逐字逐句地讀通課文,力求人人讀正確,做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例如,教學《草原》一課,先揭示課
題后,出示課件有關草原的風景圖,教師用優美流暢的語言有感情地范讀,把同學們帶到了如詩如畫的草
原中,帶進相敬如賓、載歌載舞的歡樂的場面中。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自讀課文,使學生了解課文記敘了
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的場面。
2、細心品讀,創設情景,體會語言之美
教師應精心創設閱讀情景,指導學生細心品讀,幫助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之美。如教學《觀潮》時,我們
可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隨著躍宕起伏的音樂觀看潮來時的壯麗與雄奇,在欣賞了多媒體所展示的景象之后,
再精讀文本,此時那美妙的樂聲、浩蕩的潮聲、朗朗的書聲自然聲聲入耳,音樂的采用與畫面的完美結合
,給學生創設了良好的閱讀情景。通過這樣的朗讀,學生真切感受到了"浪潮越來越近,一齊向這邊涌來,
聲音非常響"美妙意境,理解了潮來時的"浩浩蕩蕩"、"山崩地裂"之勢。
3、潛心研讀,斟詞酌句,品味語言之美
研讀就是學生在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基礎下,領會文章的內在含義,進入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
者運用的手法。在這個環節中,則采取配樂朗讀、引導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方法,達到有感情朗
讀,從而體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受到意境美、語言
美的熏陶。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在處理完解釋題;指明讀后及時正音;讓大家齊讀,渲染瀑布壯
美的氣氛。最后讓學生個別讀,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想象出陽光、紫煙的色彩和飛流轟鳴的聲響;還讓
學生通過讀,仔細體會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由于重視學生的讀,所以,這節課上得活、上得巧,教學效
果很理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以讀為本,課外讀寫同步
學生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把閱讀興趣引向課外,讓學生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享受、一種休閑
,從而保持旺盛的閱讀熱情,主動遨游在浩瀚的書海中。同時課外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從課外閱
讀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華加上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體會周圍的情和思,關心自己
和別人的家庭,就能讓學生有取之不盡的材料,學生就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習作中表達出來。
1、不斷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寫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兒童主動積極閱讀的基礎。實踐證明,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境界里學習,注
意力最集中,反應最靈敏,思維最活躍,學習效率最高,德國教育家第惠多斯也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
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那么,語文教學首當其沖就是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對課外
讀物也趨向鼓舞,產生心中喜悅,從而自覺進行課外閱讀。我常常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讓
他們把課內所學的知識得到拓寬、延伸。如上完了《丑小鴨》,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
學過《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可以向學生推薦書目《三國演義》;學習了《海底世界》,又可以向學
生推薦《海底漫步》……這樣做,學生的興趣由課內遷移到了課外,效果頗佳。同時我又善于從學生中尋
找榜樣,如來時成績不好的文棉同學因為愛看課外書,使得她的作文用詞異常豐富,值得同學學習。我就
趁熱打鐵,鼓動他們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無窮無盡的語言營養,精神食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盼著
讀,戀著讀,沉浸在讀書的歡樂海洋之中。
2、廣泛博采課外語言勤練筆
"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可邊讀邊畫,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精彩
片斷摘錄下來,以便重點學習,還可以在一旁寫上自己的認識和感想。為了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
生的理解、鑒賞能力,我常常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將文中的好詞佳句,名言警語以及精彩片斷抄錄下來
。在讀完一本讀物后,結合現實生活和個人經歷試著寫一寫自己的讀后感想和體會。在此基礎上再鼓勵學
生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大膽地試寫讀書筆記,做到每讀必寫,逐步養成習慣和提高學生的
寫作能力。
3、適時拓展課外閱讀促寫作
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才
越見深切。"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留意周圍的諺語、對聯、歇后語及精妙的廣告詞、精練的標語和一些趣味無窮、意味深長、幽默詼諧的
群眾語言,并隨時記錄在生活筆記本上。如商店門口的"你的微笑,是我們工作的動力";又如"希望工程"
的宣傳語:"感受陽光,給予希望";2008年奧運會的廣告詞:"因為奧運,所以夢想;因為夢想,所以北京
"……都是很好的生活語言材料。綜上所述只是一個基本結構模式而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根據教
材的類型和體裁特點采用不同的讀法來組織課堂結構。要以讀為本,辯證施教。還給了學生一片自由的空
間去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甘于動手,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達到了語文教學重視人文性
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對此,"課標"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感受
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體驗審美的樂趣"、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增加閱
讀量,提倡少做練習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讓我們共同努力,去
實現這樣的美好藍圖:讓"閱讀"不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和形式,還應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奮斗目標
【關鍵詞】英漢習語;來源;翻譯;文化特色
習語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語言的結晶。英漢習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英語習語包括習慣用語、諺語和許多俚語表達;漢語習語可以被大致分為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和粗俗語。習語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英漢習語有很多共同點,都具有形象、簡練、寓意深刻、機智幽默等特點。在日常口語和書面語中適當地使用習語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沒有習語,我們的語言就會變得單調而干澀無味。
正確的翻譯習語有助于對整個句子和文章的理解。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譯時很難做到完全對等。很多習語前后對稱、音節優美、韻律協調,翻譯時除了忠實地表達原文習語的意義外,還應盡可能保持原文習語的形象比喻、豐富聯想、修辭效果以及其民族、文化特色等。所以,習語的翻譯是譯者的難題,也是翻譯理論者關注的話題。
一、英漢習語的來源
首先,大多數習語來自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用語。勞動人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了許多習慣用語,比如水手發明了很多和海洋有關的生動的短語,運動員使用運動方面的習慣用語。這些習慣用語產生于各行各業,它們不僅簡潔、口頭化而且生動形象,和生活緊密相關,因此不久就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相似的場景下廣泛使用,其中最生動最有用的習慣用語逐漸地由普遍的對話演變為約定俗成的語言,最終被廣為使用。比如share happiness and woe (同甘共苦)指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strike whil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指利用有利條件首先采取行動;become reconciled (言歸于好)指化敵為友。Harmony brings wealth (和氣生財)指人緣好生意自然就好。
其次,習語源自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寓言。古希臘羅馬文明對英語有著深遠影響,許多英語習語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傳說,它們在書面語中廣泛使用。如the apple of discord (不和的種子)指爭端,禍事;Pandora’ s box (潘多拉的盒子)是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裝著所有罪惡的盒子。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這個習語源自《伊索寓言》。一只饑渴的狐貍想吃葡萄架上的熟葡萄,但它想方設法去摘,結果還是夠不著。最后它只好悻悻走開并自我安慰地說:“這些葡萄是酸的,可能還沒熟透呢。”
再次,宗教是習語的重要來源。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們深受宗教的影響,現在仍有很多反映當時宗教信仰的習語。圣經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習語,事實上很多的圣經短語至今還出現在口頭的對話中,但卻很難去追溯它們的根源。如olive branch(橄欖枝)源自圣經,意味著“和平”的意思,其真正含義為“講和”。《舊約·創世紀》中說,“上帝降洪水滅世,義人諾亞一家靠了方舟得以安然無恙。洪水稍退,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水勢,鴿子回到方舟時嘴里銜著一枝橄欖葉,諾亞由此判斷洪水已經消退。”后來人們就將橄欖枝看作平安、和平的象征。現在,“伸出橄欖枝”這個習語已被中國讀者廣泛使用。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自中國的佛教。
最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許多表達也是產生習語主要來源之一。圣經之后,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成為英語習語最豐富的文學來源,這些習語被廣為使用。如,Achilles’ heel(阿咯琉斯的腳踵)來自著名希臘史詩《伊里亞特》;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說曹操,曹操就到)是出自中國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總之,習語不僅和一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有關,還和其歷史、文化遺產、生活經歷、地理條件、社會習俗和心靈境界等緊密相關,這些都是習語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可以將習語視為一面反映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特征的鏡子。不同的社會體系、文化遺產、科學技術和習語的民族性特點息息相關。英國是一個有著漫長航海歷史的島國,所以很多英語習語都和大海有關;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村,因此農民的俗語形成了大量的習語,這些習慣用語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豐富體驗的結晶,由農民在勞動中積累并代代相傳。
二、英漢習語的翻譯
英漢習語的來源豐富多彩,又往往帶有各自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有言外之意、有的有多層含義,翻譯時必須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它的意義和翻譯。譯者在翻譯習語時,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義,還要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修辭手法等。筆者認為,要有效地進行英漢習語的翻譯,可遵循如下幾種方法。
1.直譯法
東西方人們對于感情、客觀事物和社會經歷等都有著相同的認識,因此,有少量的英語習語,不僅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而且隱含意義也相同。這時保持直譯,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還保留了原文的修辭和風格,且增添了語言表現力,譯文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漢語中的“瑞雪兆豐年”就直接譯為 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糖衣炮彈”直譯為 sugar-coated bullets;“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直譯為 be strict with oneself and lenient towards others。英語中的Wall has ears直譯為“隔墻有耳”; olive branch直譯為“橄欖枝”;a tooth for a tooth譯為“以牙還牙”。
轉貼于 2.意譯法
當由于文化和民族差異直譯會導致讀者不理解甚至誤解時,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譯時,此時應根據上下文語境和原詞的真正意義而不是原始意義來進行翻譯,即采用意譯法。如:漢語中的“紙包不住火 ”應意譯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譯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 西方讀者也許會產生云里霧里的感覺。尤其在一定的語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譯,意思明了,有利于整個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又如:漢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常常意譯為 Misfortune may be an actual blessing. “塞翁”這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中國的讀書人大都熟悉,但西方人大都不熟悉這個人物,若采用直譯,會讓西方讀者讀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英語中的rob Peter to pay Paul 應意譯為“拆東墻補西墻”,正好和漢語的習語意思相對應。若直譯為“搶彼得的錢付給保羅”,中文的讀者會引起歧義,不能達到原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3.對等翻譯
有的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在內涵意思和形式結構上都很相似,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譯時,我們可以采取對等翻譯法,即互相套用同義習語。這種譯法不但可以保留原語的形象、風格和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結構、習慣,體現目標語的文化特色。例如:漢語的“愛屋及烏”可以套用英語習語 Love me, love my dog. 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和風格,又體現了兩種文化的不同內涵特色;英語中的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可以套用漢語中的“殺雞用牛刀”;又如英語中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可套用漢語習語“寧為雞頭,無為牛后”。
4.音譯加注法
漢語中的某些概念化的人名、地名等名稱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譯法,可以直接音譯過來再添加解釋性文字,也可以通過恰當文字說明譯文,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意圖。這樣的翻譯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結構、文化風味、修辭形象,又容易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讀者也易于理解。如“班門弄斧”譯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其中the master carpenter屬于加注的文字。魯班在中國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詞,但西方讀者不一定知道。在中國魯班是木匠大師,加了注釋性文字后,充分地向西方讀者傳達了原語中的文化信息。
5.直譯加注法
有些習語的起源非常復雜,直譯不能充分表達其含義,而且不宜用太長的譯文對其詳加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好借助注釋說明其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如英語習語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若譯成“星期五到了,他們很快出去喝酒”,譯文表面上似乎忠實原文,可目標語讀者不明白為什么到了星期五就會出去喝酒,也許會誤解為“星期五是周末了,所以有空出去喝酒”。殊不知,星期五是英國的發薪日。此句譯文應為“星期五發薪日到了,他們馬上會出去喝得大醉”。翻譯時通過這樣的加注法,“英國星期五是發薪日”的文化信息一目了然。又如:He that lives with Muses shall die in the straw,若直譯為“和繆斯住在一起的人將死在草堆里”,會讓中國讀者很困惑,若在后面加注“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天文等的女神。文學藝術家生前大都窮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視,只在死后才出名。”其含義也就不言自明了。
翻譯的目的就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習語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化內涵深厚,翻譯過程比較復雜,即要做到“信、達、雅”,還須斟酌、權衡,盡量兼顧“音、形、意”幾方面,以達到最佳效果。翻譯習語時要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和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五種方法,既要充分表達出原習語的含義,保留其生動、簡潔、深刻和幽默的特點,還要再現原文習語的文化意蘊和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Chitra Fernando.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M]: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軍、韓曉玲.常用英語習語翻譯及應用[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9.
[3]郁福敏、郭珊.英漢習語對比[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