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文化論文

醫學文化論文

時間:2022-05-18 00:45: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文化論文

第1篇

一、文,所以載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講文化的教化功能、“傳承”表現的是“授受”這樣一種社會功能、作為以意會符號承載的族群主觀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社會文化在本質上是族群主觀信息借助于承載介質予以表現的意義統一體,這種承載介質即前文所及的意會符號、準確、科學的編碼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的基本前提、社會文化具有編碼功能,醫學文化亦然且更盛、社會的發展不僅依其自身的規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相當大的程度上來自于社會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具體說來,個人行為依靠主體心理程序驅動,社會行為依靠社會心理驅動,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醫學文化的社會功能包括:①教化功能,所謂“文化化人”即指此意。②傳承功能,醫學歷史、醫學經驗、醫學理論都須通過醫學文化傳給后人。③凝聚功能,特定的文化是維系特定族群向心趨力的情感紐帶。④標識功能,人們能準確識別和區分各種各樣的醫學現象,主要就是依賴醫學文化的標識功能。⑤編碼功能,醫學文化現象其實就是一組組既合目的又合邏輯,既合習俗又合規律地組合編碼。⑥驅動功能,個人醫學行為依靠主體心理程序驅動,醫學社會發展依靠社會心理機制驅動。此外還有歸向功能、解讀功能等。

【關鍵詞】醫學文化文化功能

醫學活動是與人們實現高水平的生活質量和高水平的生命質量關系最為密切的社會活動之一。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協調、維系人們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元素是文化。人類的一切醫學實踐,其由始由生、所興所盛、至極至衰,最根本的驅動力量和影響因素便是醫學文化。文化是以意會符號承載的族群主觀信息,它包括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所產生的一切物質方面的內容、精神方面的內容以及驅動人們進一步進行社會實踐的心理程序;醫學文化則是通過一系列具象符號和抽象符號所表現的與醫學這樣一個特定族群有關的主觀信息,它在驅動、指導人們醫學實踐的過程中主要表現出以下一些社會功能:

1醫學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所以載道也,“文化化人”主要就是講文化的教化功能。醫學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醫學觀、醫學態度、醫學精神、醫學行為及習俗、醫學倫理、醫學道德等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內容不僅對醫療主體,而且對醫療對象都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自父精母血凝聚成胎生存于世,人要食用五谷雜糧,歷受風霜寒暑,時而遭火炙水,偶爾遇蚊叮蟲咬,大自然的風寒暑濕燥火,人世間的喜怒憂思悲恐,都可能對人的健康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追求身心健康是人們的普遍愿望,而如何在健康時恒久地保持健康,在不健康時盡快地消除影響因素而恢復健康,則取決于人們對待醫學的觀念和態度。敬畏生命,崇尚醫學,尊重科學規律,恪守保健規則,是人們須切切謹記的基本原則和正確態度。如何才能夠樹起科學的健康觀、自若的生命觀、正確的醫學觀、理性的求醫觀,關鍵還是看人們對醫學文化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或者說,關鍵是看醫學文化對人們的教化和影響程度。

醫學是崇高的事業,古今中外的人類社會都對醫學職業者之倫理道德有著極高的要求。醫乃仁道仁術仁功仁業,自古以來無仁不成醫,普天之下無醫不守仁。盡管在現實社會中確有一些不良不肖之徒借醫謀財,傷天害理,然而從總體上說,行醫者都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誠如《醫學生誓詞》所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醫者須“……獻身醫學……恪守醫德……竭盡全力……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這些都是醫學文化對醫務人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一代代的醫務工作者,都是飽受醫學文化中倫理的濡養和道德的熏陶,在醫學實踐中堅持著“人性至上,生命至重,健康至高,人格至尊,和諧至要”的醫學文化之本質,視病人如親人,為其傾注至愛至親之情感,精益求精,全心全意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可以說,醫務人員之道德品質、理論素養、技術水平、執業態度等都是醫學文化教化的結果。

2醫學文化的傳承功能

“傳承”表現的是“授受”這樣一種社會功能。傳者,上授予下、前授予后也;承者,下受于上、后受于前也。醫學文化的傳承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前人將醫學經驗積累、醫學理論總結、對醫藥學的發現和認識等傳授給后人;二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醫學的認識和理解、感受和體驗等所進行的相互交流,對醫學的評價和判斷、觀念和趨向等所進行的互動和傳譯。通常情況下,人們對醫學文化的傳承功能更多地是理解為傳授和繼承。

人類在漫長的生活實踐和進化過程中,遭受過自然、社會帶給的無窮傷害以及人們追求健康的無量挫折,逐步實現了對生命本質和健康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發現了無數關于治疾療傷、防病延年的辦法和經驗。這些內容作為醫學文化的重要元素,更多地表現為活鮮鮮生命體的主觀意識和感受,一旦生命終結,由生命體承載的思想、觀念、意志、意識、感受等所有主觀信息便立即蕩然無存。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十分短暫的,任何人所處的時段都是非常渺茫的。然而,任何人對醫學的認識和發現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任何時段所產生的醫學經驗和知識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怎樣才能實現使無數生命主體探索發現的零散的醫學文化元素得以繼承、發揚和光大,這就必然要依靠醫學文化的傳承功能。

3醫學文化的凝聚功能

作為以意會符號承載的族群主觀信息,文化乃族群之魂、民族之根。我們知道,文化是協調、維系各種社會關系的基本元素,它對于族群或民族有著強大的凝聚作用。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宗教族群其內部結構異常牢固,中華盛世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其深情厚誼堅不可摧,其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皆自于文化的凝聚作用。不僅社會文化有著強大的凝聚功能,即使是社會亞文化之一的醫學文化,在醫學實踐中所發揮的凝聚作用也隨處可見。比如,人們求醫擇醫,多趨向于大醫院,以致于越是大醫院越門庭若市,業務繁忙;人們尋醫訪醫常集中于名醫生,以致于越是名聲響亮的醫生越是趨之若鶩,應接不暇。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醫學文化的凝聚作用。再比如,醫學科學門界雜陳,種類繁多,或張氏外科,或李氏內科,或中醫中藥,或藏醫藏藥……,各界各門所以能夠存在,各種各類所以能夠興盛,最終原因必然是各自都有崇奉擁戴的信仰共同體,而維系這些醫學信仰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醫學文化。

4醫學文化的標識功能

社會文化在本質上是族群主觀信息借助于承載介質予以表現的意義統一體,這種承載介質即前文所及的意會符號。意會符號可以是物質形態的,也可以是精神形態的,還可以是民風社俗的;可以是器物的,可以是音視的,還可以是思想的、心理的。然而,意會符號不論是物質形態、精神形態,還是心理形態,習俗形態,它們大多情況下是多重因素有機聚匯的復合體,而且作為社會亞文化的辨識標志,簡單符號表達的意義比較特定,而復合符號

通常在表現共性的基礎上帶有特定的領域烙印或行業烙印。如一座建筑物,可以用來辦銀行,可以用來開商店,可以用來作醫院,隨著不同的用途變化它會自然地加載上行業通識的社會標志,通過這些不同的標志便承載起了不同領域的文化。這就是文化的標識功能。

醫學文化的標識作用表現比較普遍而且針對性比較明顯,如建筑物附上紅十字即代表是醫院,汽車車身噴上“120”即代表是救護車,處方簽上的“R:”表示“請取”,瓶簽上的頭骨骷髏表明藥物有毒,樓道內一個大大的“靜”字表示治療環境需保持安靜……。不僅如此,醫學論文記載著人們對醫學的探索和發現,醫學古籍記錄著前人對醫學的經驗和總結,醫學法規提示人們在醫學實踐中必須遵守的規則和律令,醫學病歷保存著每一個病患者疾病發生發展及醫生施術施治的原始信息……。

醫學文化的標識功能與醫學文化的編碼功能比較接近,但醫學文化的標識功能更偏向于表達醫學文化現象“度”的特征。

5醫學文化的編碼功能

準確、科學的編碼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的基本前提。所謂準確、科學,是指文化現象中的具象符號、抽象符號都必須既合目的、又合邏輯,既合習俗、又合規律地進行編碼,通俗地說就是約定俗成的排列組合,否則就無法完成使不同個體、不同族群意會理解的功能。文字排列的先后順序,繪畫色彩的濃淡相宜,書面語言的主謂賓狀補,優美樂音的宮商角徵羽,軍事中的排兵布陣,飛行中的主率僚從,庫存貨物的方位描述,宇宙飛船的經緯坐標……,與其說文化現象都是一個個意會符號,不如說它們歸根結底其實是一組組科學編碼。

社會文化具有編碼功能,醫學文化亦然且更盛。醫學社會實踐中,物質因素的存在形式,精神因素的表達形態,心理因素的活動狀態,以致于生命現象本身的運動方式等都靠其特殊的編碼來實現。醫院主、輔機構的空間布局是通過編碼完成的,超級復雜的手術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是因為醫護人員對手術程序、所需物資、人員布局、器械擺放和取用規律都進行了嚴格的編碼;醫療法規的條分縷析,醫學論文的起承轉合,中藥配方的君臣佐使,求醫擇醫過程中的比較權衡,無一不帶有鮮明的編碼特征。就人們的生命現象來說,四肢五官,臟腑骨骼,蛋白質的空間結構,生物基因的遺傳密碼,也都表現為特別的編碼現象。總之,醫學科學的方方面面都較為明顯地昭示著醫學文化的編碼功能。

醫學文化的編碼功能與醫學文化的標識功能比較接近,但醫學文化的編碼功能更偏向于表達醫學文化現象“序”的特征。

6醫學文化的驅動功能

社會的發展不僅依其自身的規律,而且需有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相當大的程度上來自于社會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具體說來,個人行為依靠主體心理程序驅動,社會行為依靠社會心理驅動。人生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懈趨近需求目標的過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隨所處的時空、境遇及原有目標滿足程度等條件的不同,總會不斷表現出不同的需求層次,而且低層次需求目標的滿足,必然導致對高層次目標的誘發,由此形成永遠沒有盡頭的需求層級和目標鏈路。在對期望目標永無止境的追求過程中,以主觀能動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因素責無旁貸地充當起了驅動目標追求的源動力。這就是文化的驅動功能。

醫學文化乃與個人生活及人類社會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的社會亞文化,社會文化的基本規律和基本原則同樣適用于醫學文化。不管是作為醫療主體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醫務工作人員,還是作為醫療對象的病人、傷者以及他們的親屬好友,其一切醫療需求和醫療實踐活動都受醫學文化的支配和驅動。出于對生命質量和健康水平的無限追求,人們對醫學的功能和效力客觀上必然存在著極高的期望值。具體期望目標的不斷產生以及人們對實現目標所迸發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個體心理驅動程序和社會心理驅動機制,以強大的文化力量推動著醫學社會活動和醫療社會實踐不斷前進,不斷發展,不斷攀越上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第2篇

【關鍵詞】三元體系 醫學信息檢索 教學

【中圖分類號】G2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47-02

本課程內容的知識建設注重課程體系構建,從教學目標、內容、手段三個方面對醫學文獻檢索課(簡稱文檢課)進行整改,使該課程形成特色知識體系。經過多年的文檢課教學過程實踐,逐步發現三元體系知識架構,使該課程知識體系得以系統性歸類。

1.三元體系的認識

指若干有關部門事物或某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任何體系都應建立在一定的目標基礎之上,在此基礎上提出三元體系的醫學信息文檢課體系,實踐證明三元體系有利于教學相長的發揮。其概念是指文檢課的教學模式、形式以及教學方針都分別由三部分歸納構成。

三元體系的教學模式包括:基礎理論知識、檢索實習、咨詢答疑三個環節;教學形式采用:課件教學、格式知識、內容模塊三種形式;教學方針的內容包括:因才施教(考量學生的學科類型背景、文獻知識基礎差別)、因材施教(考查推薦使用教材和參考教材以及自編教材的知識內容異同)、因差(讀音:chai)施教:(考慮學生的文獻信息現實需要的變化和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從而構成文檢課全方位的三元體系。

實踐證明,該體系符合課程知識規范和學生對文獻信息知識的認知,具有以下特點:(1)體系完整,結構嚴謹;(2)內容關聯,基點統一;(3)內容合理,方法實用。

2.三元體系的內容

三元體系引入數學思維模式,課程中所有主要知識內容都以三個基本知識點構成。在具體的教學中,把文檢課的知識以檢索知識為基干,課程整體結構分為:(1)檢索前知識儲備內容;(2)檢索中知識獲取內容;(3)檢索后知識應用內容三個分枝。具體內容結構如下:

2.1檢索前知識儲備內容包括:文獻信息知識、文獻組織方法知識、文獻檢索語言三部分。

2.1.1 文獻信息知識內容包括:信息及信息素養、文獻情報知識概念、信息文獻主要類型三部分。

文獻情報知識概念包括文獻、情報以及知識三個概念。其中文獻體現三個知識點:記錄形式、知識載體和文獻作用,文獻作用主要體現在保存文化遺產、傳播傳遞信息和科研成果最終表現形式三個方面。情報概念中最重要的知識點就是情報的三個屬性:知識性、傳遞性、效用性。

信息文獻主要類型劃分形式:按信息存儲技術的類型劃分、按文獻出版類型劃分以及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劃分。按信息存儲技術的類型劃分按照過去的理論知識有四種形式,但是其中一種縮微型(縮小存儲在感光膠卷)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因此主要有三種形式:電子文獻、印刷型和聲像型,而電子文獻有三種格式:文本型、多媒體型和超文本型。按文獻出版類型劃分:圖書、連續出版物和特種文獻三種;圖書的種類也分三種:教科書、專著以及參考工具書;連續出版物也主要有三種:期刊、報紙和年鑒。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劃分: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

2.1.2 文獻組織方法的教學內容包括:檢索語言、檢索標引、檢索工具。檢索語言包括:敘詞語言(主題詞/關鍵詞/自由詞)簡介、分類語言簡介、代碼語言(計算機專用);檢索工具:組成方式、數據記錄格式、索引使用。

2.2檢索中知識內容包括:計算機文獻信息檢索、數據庫知識內容、講授選取數據庫系統三部分。在這部分內容中重點講授數據庫的檢索方法。

2.2.1計算機文獻檢索內容:計算機檢索的概念、網絡檢索、檢索模式。

概念包括:計算機系統、現代通訊、文獻信息系統。網絡檢索:搜索引擎、學科專題、專業數據庫。

2.2.2 數據庫知識內容講授:數據庫結構、數據庫模式、數據庫訪問。

數據庫結構包括:文檔、記錄和字段;數據庫模式:題錄(索引)數據庫、文摘數據庫、全文數據庫;數據庫訪問:本地(鏡像)訪問、遠程訪問、 服務器訪問三種訪問方式。

2.3 檢索后知識內容包括:資料的整理方法,情報調研方法論、醫學文獻寫作三部分。

2.3.1 資料的整理方法講授:建立個人知識檔案、個人資料整理方法、使用個人資料庫。整理方法可分為:序列法、背景法、縱橫法三部分內容。

2.3.2 情報調研方法論分為:文獻整體研究、析出內容研究、引文研究三部分內容。

2.3.3 醫學文獻寫作:醫學學術論文、綜述、醫學學位論文三部分內容。

3.結束語

為進一步加強醫學院校的醫學文獻檢索教育,探索新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建立符合學生現實需要的文檢課知識體系,培養具備一定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及信息能力的醫學學生,是文檢課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三元體系追求的目標是向學生傳授醫學文獻(信息)檢索的知識的體系、醫學文獻(信息)檢索體系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高艷霞,葉小利.醫學圖書館開展循證醫學用戶教育探析[J]. 醫學信息學,2011;32(1):87

[2]張稚鯤.赫爾巴特興趣論在文學檢索教學中的應用[J]. 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3):72

第3篇

1文史哲底蘊對中醫學教育的意義

1.1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及創新思維的個性化人才需要通識教育中國自古人文與自然各門學科的知識和智慧相互交融。中醫學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其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或缺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融入。

1.1.1“人才”應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為人才的首要條件是健全的人性,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應具責任感、正直、合作等良好品格,才能擔當起科學與文化及社會發展的重任。而品性教育屬于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1.2培養具創新思維的個性化人才應避免模式化教育盡管現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是倡導“學術研究”和“職業技能培訓”的分流,為企業提供大量應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現今中醫學要實現現代化,對其理論的攻堅仍屬現階段的主要任務。現今對中醫學的教育,經驗傳承早已走在了理論深入研討的前面。回顧中醫學發展史,至明清時期,中醫學經驗總結早已形成了一部部的全書、類書、叢書,但中醫學理論提升卻遇到了瓶頸,難以升華,難以與近代自然科學接軌,其直接后果是導致近代中醫學出現了生存危機。故而,中醫學高等院校教育現今仍然應有別于模式化的職業技術教育,應如浙江省“兩會”上代表建議的“鼓勵學生在共同基礎上,差異性發展,個性化發展”[2]。對此,文史哲等傳統思想文化底蘊的倡導,當在學生個性化發展中舉足輕重。

1.1.3自然和社科科學各領域均需哲學精神的普照現今,社會、文化、哲學領域學術研究處于倍受冷落、令人尷尬的地位,殊不知,歷史上許多大師級的自然科學家,其輝煌成就的取得或提出有價值的預言與其哲學素養是密不可分的:如愛因斯坦曾表示他得益于哲學思索不少于他得益于自然科學訓練[3]。誠然,許多具體科學如教育學、歷史學、文學及以理論物理學、數學等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各領域,其流光溢彩均得益于哲學精神的普照。中醫學是最具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基因傳承,且能融自然與人文一體的一門學科。雖然京劇、書畫、武術、中醫為四大國粹,但只有中醫學融儒、釋、道、兵、武、藝、天文、歷法等人文與自然科學于一爐。由此,中醫學術發展及中醫學教育均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蘊的鋪墊和源頭活水的注入。

1.2古代漢語等傳統文化功底為中醫學子成才之基礎現今中醫教育界存在著極大的困惑,即:現今中醫學科班教育培養的人才,為何還比不上民國時期一些自學成才的中醫家,如惲鐵樵。其原因現已達成共識,如潘毅教授所云:中國近代在引入西方科學時,對中國優秀本土文化采取了“浮云”化態度[1]。中醫學子既缺乏文化積淀,又欠缺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現今雖有《醫古文》課程的開設,但對于高中階段古典文化底蘊只有幼稚園水平的中醫本科學子,僅靠幾十節課堂教育是打不通已接近淤阻湮塞的中醫學思想文化經脈的。現今的中醫學子,即使是本科生,其文化儲備中對“《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論語》等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1]也鮮有涉及,從而對“原味中醫”看不懂,故潘毅教授著書立說,著眼于中醫學子現今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向中醫人滲透、剖析原味中醫學理,而這一些在民國時期本是“秀才學醫,如菜作齏”,小菜一碟的。中醫碩士研究生學子雖然對陰陽五行等學理已初通,但還談不上游刃有余,研究學術亦經常會碰壁,寫作論文說理也難透徹,只好以西醫學認識作為論據。當然,西醫學研究成果未嘗不可作為一種“微觀象”來豐富中醫學術,但一般碩士生其論文并未使其真正融入中醫學乃至系統科學學理中去,拼湊的學術并不是透徹的學術,“半中半西”,并不是“和而不同”的中西醫之融通。總而言之,中醫學術研究及學術論文寫作皆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與積淀,其深淺厚薄決定了中醫學子將來是否可成為大才。

1.3歷史與邏輯的研究方法可使中醫學研究更具“景深”歷史是一面鏡子,與人以借鑒;歷史亦是時空之長河,予人以時空的坐標。任何人或事物只有被放在歷史的坐標上,才能變得立體起來。中醫學的歷史是厚重的,任何中醫學術研究均不能脫離開歷史而投機取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臨床研究的第一步則是臨床文獻研究,如青蒿素治療瘧疾和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即是典型的例證。而以臨床文獻為起始納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證據體”的構建過程,則屬邏輯研究方法。形式邏輯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所倡導的,盡管原味中醫學其礎理論最常用的是象思維方法,但作為臨床實證研究,遵循邏輯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潘毅教授所言:中醫是道理合一的醫學[1]。

1.4中國古典哲學成就了中醫學術及教育的智慧高度潘毅教授認為,中醫學不純粹是一門知識之學,它更接近智慧之學,它的底氣、根源或謂“深海下的海床”即是中國古典哲學文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和”即是中醫科學與文化之靈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之演示是基源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徹領悟。中國古代先賢立“道”目的之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中醫學法之即是“推天道以明醫事”。中醫學的學理和技術只有在道統領下才有生機與活力。

2結語

中醫學教育應不局限于醫學知識的積累,對人的品性和人文素養的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醫學的人文素養,追根溯源應至中國古代先賢文史哲精華之層面,這點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的學堂也得到了驗證[4]。邁克•普鳴(MichaelPuett)教授開設的《古代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三大受歡迎課程之一,僅排在《經濟學入門》和《計算機科學入門》之后,其學生學習后,普遍感到對自己立世為人、認請自我大有裨益。

作者:金麗單位: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第4篇

關鍵詞:藏醫學 古籍 《四部醫典》

1藏醫學緣起

藏醫藏藥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藏族先民就認識到某些動、植物和礦物有解除人體病痛的作用,在藏族群眾中很早就流傳“有毒就有藥”的說法。藏醫學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下孕育、發展和完善。據《玉妥·云登貢布傳》記載,最早流行的一種醫學叫“本醫”。當時藏族醫學還沒有系統的理論,主要靠放血療法、涂摩療法、酥油止血等比較原始的治療方法。

藏醫學文獻異常豐富。藏族學者根據藏文獻的內容,創立了“十明學”,其中“醫方明”是“大五明”之一。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灸”)即醫藥學,論述所治疾病、能治藥物、醫治的手段、施治醫生的科學。【1】藏族醫學形成于吐蕃時期,先為零星,后集大成。下面先介紹藏族幾部醫學文獻。

2藏族醫學古籍舉要

縱觀藏醫藥發展歷史,藏醫藥學著作有兩百余部藏族醫學文獻,藏醫藥學古籍異常豐富,下面選代表性醫學古籍文獻作簡要的介紹。

2.1《門杰鉗莫》古籍介紹。

《門杰鉗莫》(又稱《醫法大論》)。根據《吐蕃王臣記》等史籍的記載,松贊干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批書籍,其中就有“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的醫書,其中就包括中醫大典《醫法大論》。七世紀中,由馬哈德瓦、達馬郭嘎等譯成藏文,書名為《門杰鉗莫》。此書中系統介紹了中醫的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中醫的陰陽五行,營衛氣血,五臟六腑等學說。《醫法大論》對藏醫藥有較大的影響,可惜原書已失傳。

2.2《無畏之武器》古籍介紹。

唐朝著名中醫韓文海參與編譯過醫學著作《無畏的武器》這部書。韓文海是為贊普松贊干布治病而來的漢地著名中醫。韓文海到吐蕃后,即把具有中醫特點的《大小漢醫醫療術》翻譯成藏文《甲解妥普切瓊》。他與印度醫生巴拉達扎、波斯醫生加林諾共同編成一部綜合性醫書《無畏的武器》(藏語名《敏吉拜林卡》)。該書共七章,吸收了中醫、印度醫學和波斯醫學的內容,是古代各民族醫學經驗之集成,該書吸收中醫學的內容最多。松贊干布曾明令吐蕃所有醫生傳習,該書流傳甚廣。可惜的是:《無畏的武器》與《醫學大全》一樣均失傳。

2.3《月王藥診》古籍介紹

《月王藥診》又譯為《醫藥月帝》,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藏醫學經典著作。8世紀,赤德祖贊與唐王朝聯姻,金城公主人藏時又帶去各種醫學典籍。漢族醫僧摩訶衍和藏族大譯師毗盧札那在綜合這些醫學著作譯稿的基礎上,編譯成一部綜合性醫書——《月王藥診》。該書在吸收了國外和漢族等國家和地區的醫學精華基礎上,并結合藏地醫療實踐而編撰的一部醫學著作。

《月王藥診》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藏醫學著作。書中記載的藏藥780種,包括植物藥440種,動物藥260種,礦物藥80余種。而到《四部醫典》問世之時,其中所載的藥物已達到1000種以上。6~9世紀中葉是藏醫藥學史上的關鍵時期,雖然此時的著作大都是藏醫學與醫藥學的合著,但為后來的藏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該書論述脈診時,將脈象分為寒、熱性兩種。書中有五臟脈象及通過脈象來識別人體疾病等內容。總的看來,《月王藥診》以漢文醫學著作為藍本,有譯有編,這充分反映了藏醫和中醫、印度醫學的歷史淵源。

2.4《藍琉璃》古籍介紹

《藍琉璃》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89年編撰完成,系《四部醫典》全部章節的注釋著作。該書對《四部醫典》作了1200多條詳細的注釋,這是對17世紀以前藏族傳統醫學實踐經驗和醫學理論的整理和總結。歷代藏族醫學工作者均把《四部醫典》奉為藏醫學的必修教科書,而把《藍琉璃》奉為最“標準”的注釋本,將其比作與寶石琉璃無二的珍寶。因此,有人認為,“如果說《四部醫典》是一把金鎖的話,那么《藍琉璃》就堪稱為打開這把金鎖的金鑰匙【3】。

2.5《蘭塔布》古籍介紹

《蘭塔布》又名《門阿蘭塔布》,該書是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91年撰寫的。《蘭塔布》是一部具有巨大影響的臨床學專著,它是《四部醫典》之后又一部偉大著作。該書是針對《四部醫典·秘訣醫典》進行注釋補充的醫學著作,全書共133章。該書以進一步充實豐富了“粘”疫癥的理論。全書以病因、三邪癥(隆、赤巴、培根)、熱癥、“粘”疫等為主要內容,并就在藏族地區常見病的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

18世紀中葉,《蘭塔布》及其注釋著作《金鑰匙》與《四部醫典》一起被譯成蒙古文,深受廣大蒙醫藥工作者的歡迎,并成為醫家進行臨床實踐的理論指導。

2.6《晶珠本草》古籍介紹

該書又名《藥物學廣論》或《無垢晶串》,它是由著名藏醫學家帝瑪·丹增彭措所著。該書對歷代藏醫藥書籍中的記載作了考證,約于1732年成書,1740年木刻版印刷本而留傳后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兩部。上部為歌訣之部,以偈頌體寫成,對每種藥的功效進行了分類概括論述;下部為解釋之部,以敘述文寫成,分別對每種藥物的來源、生境、性味、功效加以敘述。書中上部13章為總論,下部13章是分論。書中記載的藥物有2294種,它是藏醫典籍中收載藥物數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晶珠本草》可貴之處不僅是對以往醫書中記載的藥物全部收錄,而且還糾正了歷代本草中記載的謬誤。該書對藥物的分類方法是比較科學的,至今在植物分類學、動物學、天然藥物學的分類方法上仍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晶珠本草》是一本可以和《本草綱目》相媲美的藏藥學經典著作,是藏族醫藥史上影響最大的藥物學專著。

2.7敦煌藏醫文獻介紹

藏族的醫學文獻散落在民間的已難明下落,值得慶幸的是在敦煌藏文文獻中有大量發現,顯得十分珍貴。

2.7.1《P·T·1057號文獻——藏醫醫方雜集》。

該卷共208行,文字有藏文厘定前的一些特點。內容包括36個醫方,分別醫治流血不止等藥方。其中有些醫方與中醫相似,有些純系土方,有些則為漢地聞所未聞,甚是奇特。文獻開頭“抄自醫術文庫之遍驗醫方”可視為文獻原名。

2.7.2《P·T·127號文獻——藏醫灸方殘卷》。

該卷有184行,文字有厘定前的一些特點。所錄內容,灸治范圍甚廣,對人體上下內外一百多種疾病(包括內臟、五官、生殖器官、血液、皮膚、牙齒、毛發等疾病)的具體癥狀、灸療穴位、操作方法以及灸愈所需的次數,均作了具體說明,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3《四部醫典》及藏族醫學理論

3.1《四部醫典》介紹

《四部醫典》(藏名《華丹據悉》),該書是藏醫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著作,是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用藏文著成。

《四部醫典》幾乎囊括了藏醫學體系與理論實踐的全部內容,它吸收了《醫學大全》、《無畏的武器》和《月王藥診》等藏醫著作的精華,并總結了藏醫藥的臨床經驗。因此,《四部醫典》堪稱為藏醫學“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匯。宇妥·元丹貢布也被藏族人民尊稱為“醫圣”和“藥王”。

3.2《四部醫典》基本內容

《四部醫典》全書由四部分組成,共156章。全書正文基本上是用九字一句的藏文寫成的韻體文。該書內容十分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內容:一是基礎理論;二是生理和解剖;三是疾病的診斷方法;四是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方法;五是藥學的基礎理論和用藥原則。《四部醫典》奠定了藏族醫學的理論基礎,后代的藏族醫學家對該書曾做過很多注釋本。這部權威性醫學著作代表了當時吐蕃醫學的最高水平,至今仍然是藏醫學工作者必讀的經典醫著。

3.3藏醫學基礎理論與診斷法

藏醫學具有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它不但有系統的理論,而且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藏醫學是我國少數民族醫學中最為完整的醫療體系之一。藏醫學認為隆、赤巴、培根這三種因素(即三因)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同時又是人體生命活動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礎。在正常情況下,三者之間是平衡和協調,這種狀況下人是健康的。如果三者中的某一種或幾種由于某些原因出現了偏盛或偏衰的情況,原來的平衡和協調狀態遭到破壞,這時身體就處于病理狀態。要想恢復健康,就必須設法糾正偏盛或偏衰的狀態,重新恢復三者原來的協調。

隆、赤巴、培根三者有著各自的特性和功能,相互依存,彼此制約。“龍”的功能是主呼吸、肢體的活動、血液循環,五官的感覺、大小便的排瀉、幫助分解食物并輸送飲華。如果隆的平衡失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赤巴”(膽)的功能是產生熱能,維持體溫、增強胃等功能。 赤巴失調就會產生癥狀為身熱、皮膚、嘔吐下瀉、腹部脹滿等的各種疾病。“培根”可以調節消化及水份代謝,影響人的體重和性情。如果培根失調,則可引起脾、胃等消化系統疾病和體液失調等各種疾病。 藏醫學認為人體有七種物質,即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們均可在赤巴產生的熱能作用下,變成“精華”,精華散布全身,使人發育、成長、保持健康。而人體三種排泄物(糞便、尿和汗),可以通過它們將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

人在正常情況下,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正常運行。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使三大因素失去平衡,將導致疾病的發生。

此外,在診斷學方面,藏醫除了采用漢民族地區的望、聞、問、切等診斷法外,藏醫學還有可堪稱一絕的尿診診斷法,如辨別尿的顏色、泡沫等來診斷辨病。

總之,藏族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重要代表。這些珍貴的醫學古籍中包含著比較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我們要保存和利用好這些醫學古籍,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崇先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典文獻學,民族出版社,2005

[2]甄艷、蔡景峰,藏醫藥概論,研究,2002

第5篇

【關鍵詞】CNKI;高校檔案;文獻計量;作者;機構;期刊

高校檔案全稱為高等學校檔案,是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高校檔案工作是學校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家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眾多,各個高校檔案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檔案工作理論研究,促進高校檔案工作實踐進步,檔案界學者對高校檔案工作進行了大量學術研究,發表了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本文則基于這些已發表的學術論文,用文獻計量的分析方法,對其內在規律進行探索,研究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重點、熱點及發展趨勢。

一、 數據采集

(一)檢索策略。本文選取論文收錄量最全面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數據來源,考慮到文獻的學術質量,本次檢索的數據庫僅選擇了知網里面的“期刊”“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國內會議”“際會議”五個數據庫,以“篇名”為確保精確結果的檢索點,檢索式為 “‘高校+檔案’or‘高校+文件’or‘高等學校+檔案’or‘高等學校+文件’or‘大學+檔案’or‘大學+文件’”檢索時間截止到2014-12-31。本次檢索共檢索到13065條記錄。鑒于知網每次最多只能顯示6000條記錄,筆者將檢索時間段劃為三個階段,采用“導出/參考文獻”中的“自定義(支持需輸出更多文獻信息的查新等用途)”功能,選中題名、作者、單位、文獻來源、關鍵詞、年份等六項信息,導入到Excel表中。

(二)數據處理。筆者發現,在檢索出來的13056篇文獻中,包含了不少檔案學專業教育相關文獻,包括高校檔案專業成立、招生公告、專業教育、課程設置、學生就業、院系成立及周年紀念活動、檔案學系教師專訪等不相關論文。筆者采用逐條瀏覽手工刪除方法,排除此部分數據,然后得到最后文獻數量為12714。筆者將所有數據進行篩選、排序、分列,完成數據分類及規范化,然后進行數據統計,得到最終需要的數據。

二、數據分析

(一)文獻增長規律。從收集的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只有2篇,分別是1956的《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和1979年的《浙江大學文書處理與檔案工作制度》,前者指出學校文件材料不同于普通文件材料,應該需要采取公元年度和學年度相結合的劃分方法,后者則是《檔案工作簡報》轉載的浙江大學黨委文件。從上世紀80年代起,關于高校檔案工作的文獻開始逐年緩慢增加,年均發文量12篇,這說明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處于萌芽起步階段。隨后上世紀90年代增長幅度變大,文獻數量增加,年均發文量到113篇,研究進入穩步前進階段。而進入本世紀后,文獻數量則極速上升,到2009年達到小高峰,年發文量達1137篇,這與2008年9月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頒布的《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有密切關系,管理辦法掀起人們對高校檔案的關注熱潮。隨后在2010年略微停頓后,文獻繼續呈上升趨勢,每年發文量均在1100篇以上,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期刊分布。筆者通過統計,在檢索出的12714篇文章中,有62篇文章沒有文獻來源,剩下的12652文章來自共1908種期刊。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將這1908種期刊劃分三個區,使每個區文獻數量大致相等,均為4217篇,這樣核心區有15種期刊,相關區193種期刊,邊緣區1700種期刊。三個區域的期刊數量比為1:12:113,用布拉德福定律的結論來衡量,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論文的相關期刊區論文數量偏大,這是因為發文數在124篇的期刊既分布在核心區,又分布在相關區。表2.1列舉出了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期刊。

表2.1 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期刊一覽表

期刊 文獻量 期刊 文獻量

蘭臺世界* 1358 黑龍江科技信息 89

黑龍江檔案 407 檔案* 87

辦公室業務 337 檔案天地 85

蘭臺內外 245 湖北檔案 83

云南檔案 235 中國成人教育* 82

機電兵船檔案 214 四川檔案 71

浙江檔案* 211 科技資訊 70

科技信息 208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64

黑龍江史志 185 經營管理者 63

檔案管理* 172 中國科技信息 62

檔案與建設* 163 科技創新導報 60

山東檔案 150 檔案學通訊* 58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146 檔案學研究* 56

才智 127 學理論 55

山西檔案* 124 檔案時空* 54

城建檔案 116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53

北京檔案* 108 中國檔案* 50

陜西檔案 98

注:帶*為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詢系統中查詢到的核心期刊。發文數量在5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文章5746篇,占所有文獻的45%,而其中核心期刊12種,發文量2523篇,占其中44%,從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文獻質量較高。

(三)作者及作者單位分析。通過統計作者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量,可以掌握高校檔案工作研究人群和研究機構分布的特點,了解在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和核心機構。表2.2和表2.3分別列舉出了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從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分布來看,研究高校檔案工作的主要是來自高校檔案館或者檔案室的一線工作者。筆者發現,在這些作者和單位中,很少有國家985、211高校,這說明我國一些重點高校對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較少,同時這些作者和單位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較少,這說明我國缺乏對高校檔案工作方面專家或者深入研究的學者。

表2.2 發文數量前10名作者

作者 單位 發文量

連紅 中國計量學院外語學院檔案室 19

王永平 綏化學院 14

李群 吉林農業大學檔案館 17

金鑫 南通大學檔案館 14

韓淑華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檔案室 17

胡勝友 中國科技大學檔案館 14

王敏 哈爾濱工程大學檔案館 17

閉線林 右江民族醫學院人事檔案室 14

李燕 山東農業大學檔案館 16

蔣娟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檔案室 13

表2.3 發文數量前10名單位

單位 發文量 單位 發文量

濰坊學院 37 右江民族醫學院 20

華南農業大學檔案館 32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20

哈爾濱工程大學檔案館 29 黑龍江工程學院 20

哈爾濱工程大學 29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19

寧夏大學 26 山東建筑大學 18

德州學院 25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18

中原工學院 24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18

河南大學 22 浙江師范大學檔案館 17

吉林農業大學檔案館 21 湘南學院 17

哈爾濱理工大學檔案館 21 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 17

此外,為了衡量作者的合著規模,本文引用了邱均平教授期刊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這兩項指標。表2.4本次研究附作者信息的12618篇論文集合的著者總數達15903位,平均每篇文章的作者數為1.26。其中,獨著論文占全部論文的80.6%,比例很高,這說明獨著仍是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式;而對于合著,2人合作率為14.4%,占總合作率19.4%的70%以上,因而2人合作是主要的合作方式,3人及以上的合作偏少。以上數據說明,雖然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傾向,但是合作的比例和合作團隊較小。

表2.4論文合著情況

項目 數據 比例

作者總數 15903 合作度1.26

論文總數 12618 ――

獨著 10172 獨著率80.6%

2人合著 1820 14.4%

3人合著 489 3.9%

4人以上合著 140 1.1%

合作總篇數 2449 合作率 19.4%

注:在本文的12714篇統計對象中,有96篇文章沒有標明作者,無從統計作者數量,因此本次統計論文為12618篇。

(四)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能鮮明而直觀地表述文獻論述或表達的主題,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

筆者通過排序、計數、去重后,共得到13117個關鍵詞,然后對關鍵詞進行手工分類,將出現次數在2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將同義詞和相關的詞集合到一起,剔除一些出現頻率極高卻沒任何意義的詞語,如“高校/高等學校/高等院校(3394次)”“檔案管理/高校檔案管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2892次)”“高校檔案/學校檔案/檔案(2495次)”“檔案工作/高校檔案工作/學校檔案工作(1585次)”,然后對剩下的詞頻在15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得到表2.5:

表2.5 詞頻大于150的關鍵詞分類表

主題 關鍵詞及詞頻

管理對象 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干部人事檔案/高校人事

檔案(1204);教學檔案(管理、建設)/高校教

學檔案(1052);學生檔案/高校學生檔案/學生檔

案管理(549);(高校)學籍檔案/學籍檔案管理

(467);科研檔案(管理)/高校科研檔案/學術

檔案(425);文件材料(326);基建檔案(管

理)/高校基建檔案(256);科技檔案/科技檔案管

理、工作)(252);教師業務檔案/業務檔案(218);

檔案管理 檔案意識(607);管理/管理工作(1098);歸檔

范圍/材料/文件(477);檔案管理模式/管理模

式/模式(301);檔案資料/檔案資料收集(292);

收集/檔案收集/檔案材料收集(283);歸檔工作/

歸檔/文件、檔案歸檔(262);創新/管理創新

(235);檔案建設(182);案卷質量/檔案質量

(172);規范化/規范化管理/檔案管理規范化

(163);檔案實體分類/檔案分類/分類(156);

信息化 (檔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設/(檔案)信息化管

理(871);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管理/檔案

管理現代化(471);數字化(建設)/檔案數字化

(441);電子文件/電子文檔/電子文件信息/電子

文件歸檔/管理(318);電子檔案/電子檔案管理/

電子檔案信息(208);信息時代(153);

利用服務 檔案信息/檔案內容(1045);檔案利用/利用/檔案

利用工作、服務(784);服務/檔案服務/信息服

務/檔案信息服務(335);信息資源/檔案信息資

源(222);

信息開發 編研/檔案編研/編研工作/編研成果/編研材料(743);

開發利用/檔案開發利用(292);校史/校史館

(175);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166);

隊伍建設 兼職檔案員(423);檔案人員/檔案員(419);

政治素質/綜合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196);

素質/人員素質/管理人員素質(188);

制度建設 檔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153);

作用研究 教學工作/教學管理(部門、水平)/教學活動

(556);改革/教學改革/教育改革(203);

教學質量(169);高校評估/評估(167);

作用/檔案作用(155);

性質研究 檔案事業(478);高校檔案館/大學檔案館/檔案

館(工作)(400);綜合檔案室(219);館藏

檔案/館藏內容/檔案館藏(178);

問題策略 對策/策略(553);問題/存在問題(415);

措施(203);建設(157);

從表2.5可以看出,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個方面,分別是高校檔案工作管理對象研究、檔案管理工作本身研究、信息化研究、利用服務研究、信息開發研究、隊伍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檔案工作重要作用研究、檔案工作性質研究及問題和策略研究。

總體上看,這些關鍵詞基本上囊括了高校檔案工作的絕大部分內容,并且比較注重檔案的開發利用和服務,同時也注重高校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但我們從表中依舊可以發現如下一些問題:

1.高校檔案研究較多的是人事、教學、科研等檔案,但對照片檔案、聲像檔案等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研究較少;

2.檔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歸檔的各個環節,對歸檔后的保管及安全問題研究較少;

3.檔案信息化研究方面,對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高;

4.高校檔案工作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研究較少。

結合表中顯示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再進一步分析數據,筆者發現當前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的研究;

2.安全問題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3.高校檔案館體制改革及創新;

4.高校檔案館網站建設及服務;

5.高校檔案館文化建設功能及教育功能研究;

6.高校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拓展;

7.高校檔案學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8.高校檔案工作者隊伍建設及激勵機制研究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Z].2009-9-1

[2] 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J].檔案工作,1956:4-8

第6篇

一、醫學期刊改革和創新的必要性

1.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交流的實際需求

醫學期刊屬于信息傳媒的一種,是信息傳播的介質,具有信息傳遞的作用。進入“服務型”社會,這種信息傳遞具有典型的“服務”屬性,要讓讀者滿意,就需要確保傳遞信息具有價值、新穎、獨特。在醫學期刊上刊載的文章,或是能夠為讀者提供幫助,或是能夠促進學術的發展與進步,這種“幫助”“促進”實際上是通過“信息交流”實現的,正是存在“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拓展新知”的需求,才滋生了“改革”“創新”的“行為”[1]。

2.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醫學期刊承載著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成果,醫學期刊的水映國家醫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且促進醫學水平、技術的發展[2]。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醫學期刊起到了宣傳、擴散、傳播的作用。如果不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創新,使其反映、體現最新的醫學成果,則很難實現技術、經驗的推廣和促進醫學科研事業的進步,不利于提高我國整體的醫療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學術發展的現實需求。

3.醫學期刊改革、創新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的體量、利用形式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醫學期刊的理念、編輯流程、收稿審稿流程等還不做出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將很難滿足不斷提高的期刊閱讀需求,難以適應高度信息化、數據化的環境[3]。為此,只有結合信息化、大數據的發展需求,及時對醫學期刊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彰顯醫學期刊的價值。

二、新常態下醫學期刊的改革和創新舉措分析

為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適應新常態,醫學期刊應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從編輯理念、期刊質量、編輯流程、欄目設置、學術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以適應新常態、迎接新挑戰、把握新機遇。《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這些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嘗試。

理念的創新是根本。為了更好地迎接挑戰,醫學期刊編輯首先應轉變傳統的編輯理念,擺脫傳統思想理念的束縛,這樣才能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更科學、高效地辦刊。《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具體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一,提高編輯人員素質。鼓勵編輯人員提高綜合素質,學習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完善科學文化知識體系,提高業務能力。通過了解技術前沿,開拓思路,在工作業務中了解有哪些新技術可供利用,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養成開闊的視野。在期刊編輯上,不但要樹立市場觀念,還要有先進開闊的文化視野,要找準市場和文化的結合點,突出期刊優勢[4]。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經常參加全國乃至國際編輯出版會議、論壇,既能獲取新知識,也能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其三,始終堅持以讀者為核心。期刊是為讀者服務的,在期刊編輯過程中,編輯要始終樹立以讀者為核心的理念,著力提高期刊的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

2.嚴把期刊質量關

質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醫學期刊作為傳播和醫學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傳播正確的、實用性、創新性的原創內容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追求高質量、前沿的課題是對辦刊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往,《中華全科醫學》雜志在學術質量、投稿審查、編輯校對等方面存在欠缺,為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把控期刊質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及創新。第一,創新審稿定稿制度。2013年,為改善以往審稿、定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制定實施了“雙盲雙審”“主編定稿”制度。來稿必須要經過編輯部主任初步審查,之后由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雙盲雙審,經過前兩個流程之后,進入修稿環節,修改達標后再由主編最終定稿[5]。2013年以前,退稿率僅為25%,而實施上述制度以來,2016年退稿率達到了75%,進一步確保了論文的品質。第二,加強版權保護。做好版權保護,更好地服務于期刊出版。我國的著作權、版權相關法律法規日益完善,為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2013年,初步嘗試與作者簽訂《論文推薦及著作權授權書》,保障了雙方的權益,規避了法律風險,為期刊的暢通發展奠定基石。第三,提高作者寫作水平。為提高來稿質量,針對以往來稿中醫務人員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開設了專門的欄目“編者•作者•讀者”,邀請相關專家,針對寫作的格式、規范、要點、結構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還與上海各社區醫院合作,定期開展寫作培訓班等。2014年,特增設了“全科醫學講堂”板塊,更加貼近基層醫院及社區工作者,得到了作者以及各專科學者的響應和支持,改版后年收稿量由以往的3000余篇,增加到6000余篇,并且呈現上升趨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醫學期刊首先應規范編輯流程,這樣才能確保論文的質量及刊發的暢通。編、校、審中各項規定的制定對編校人員進行約束的同時更是一種鞭策,為辦刊保駕護航。為規范編輯流程,更好地提高編輯效率、管理效率,自2011年起《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社先后制訂并完善了一系列編審制度,如《編輯部工作流程》《審稿通則》《關于編校排工作獎懲細則的暫行規定》等,這些制度的建立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了雜志出版各個階段的職責、分工,鼓勵編輯減少差錯,也提高了審稿的公正性、公平性。此外,建立了編者、讀者、作者互動制度,如制訂實施的《雜志贈閱制度》《讀者意見反饋制度》,促進了編者、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改善了雜志編輯工作的面貌,暢通了論文投稿、發表的途徑,大大縮短了出刊時間。

4.改革、創新欄目設置

醫學刊物的欄目設置不但可以體現其辦刊宗旨和編輯思想,還可以幫助讀者閱讀、檢索,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化要求,提高刊物的質量以及服務水平,有必要在刊物欄目設置上推陳出新。欄目設置是一個大學問,不能局限于行業、學術層次的思考,還應該在欄目中引入熱點問題,突出自身的特色,這樣才能讓人記住刊物,從而贏得更多的讀者。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的醫學期刊的欄目設置還存在諸多的瑕疵,同一層次的期刊欄目雷同,一些醫學期刊,單純看封面難以區分開;甚至連欄目也較為雷同,缺乏自身特色[6]。如果無法在欄目設置上取得突破,將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比較理性的做法是分析同類、相似期刊,發現自身的優勢、不足,發揮長處,彌補不足,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中華全科醫學》一直有“專家論壇”“調查研究”“社區衛生研究”“藥物與臨床”等深受讀者好評的欄目,但是并未就此安于現狀,在此基礎上又開設了10余個欄目,諸如“全科醫學講堂”“醫學綜述”“慢病防治研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病例報道”等,這些欄目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多元的臨床信息,滿足了讀者多元化的需求,更加貼近讀者內心。從2015年版面設置來看,“慢病防冶研究”“醫學綜述”“社區衛生研究”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這些欄目不但包含豐富的醫學新知識,還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得到了讀者的廣泛認可。雖然這樣的欄目設置可能會短期內減少版面收入,增加了約稿費用,但從長期來看,期刊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在業內的地位更為穩固,這才是期刊存續、發展的根本。

5.創新期刊選題策劃

對醫學期刊而言,選題策劃是至關重要的,其不但是期刊編輯的起點,還凝結和反映了期刊的價值取向、定位[7]。醫學期刊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選題策劃,只有高水準的選題策劃,才能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基礎上,使期刊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為此,《中華全科醫學》雜志推行了“兩化”專項行動,以加強編輯人員對選題策劃的認知和理解,提高期刊的獨特性。“兩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選題“預見化”。醫學期刊以提高大眾健康素質,促進學術發展為要旨。而無論是疾病、疫情的認知,還是健康素質的提高都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為此,在實際的選題策劃過程中,編輯人員要有“預見性”“超前性”,不能局限于當下,而應該將一些尚未明確的、有價值、有必要的健康問題、疾病等與讀者分享和討論。這樣不但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還可以將這種“預見化”變成期刊的特色。如此,不但豐富了期刊的內容,也贏得了讀者的認可[8]。其二,學術“樸素化”。醫學領域科研的部分問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很多文章大眾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然而大眾對這些研究、結果有閱讀和了解的需求,為了讓讀者更輕松地理解相關內容,編輯就需要以樸素化的語言將其中較為“專業”的內容轉化為科普知識。總的來說,創新期刊選題策劃,使之更具預見性、科普性是期刊新常態的需要,也是期刊不斷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推出內涵豐富、獨具一格的優質選題,才能讓期刊獲得更多讀者的認可,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

6.加強數字化建設

近年來,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為適應信息化發展要求,緊隨大數據腳步,醫學期刊應加強數字化建設,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推動醫學期刊多元化的發展。《中華全科醫學》也做了一些嘗試,具體如下:第一,建立網站。2013年底,雜志社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并且引入了“期刊編輯管理系統”,實現了網絡化管理,可以在網上完成“投稿-審稿-退修-查稿-修稿”等稿件處理流程[9]。并且經常注意對網站進行更新和維護。第二,引入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為進一步適應信息化的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收稿、審稿效率,2014年,本刊引入了遠程期刊網絡采編系統(知網騰云系統),建立了網絡交流平臺,促進了作者、編者、編委、讀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了編輯的網絡化、無紙化、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編輯形式,大大提高了編輯效率[10]。此外,為更好地與采編系統配套,雜志社還增加了網站的功能,諸如期刊目錄、專題報道、新聞資訊、稿件流程、在線投稿與查稿等。第三,升級排版軟件、優化搜索引擎。2015年底,引入方正書版11.0最新版軟件,可進行自動排版并一鍵從小樣生成pdf文件供作者校對使用,較之前的版本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排版效率,表格排版也更方便、更易入手。同時進行了搜索引擎優化,提高了網站的知名度以及內容的搜索頻率。雜志社與CNKI合作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科研熱點、方向,進行數據挖掘、熱點追蹤,從而使策劃、組稿更具有前瞻性、精準性。第四,發展新媒體。2015年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通過打造個性化的界面吸引用戶,同時實時推送優秀論文和與健康促進有關的內容,黏合用戶,目前擁有固定粉絲5000余人。

7.做好學術服務,立足根本,做好服務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利用平臺開展專業內廣泛的學術服務。所有國際大型科技企業都在轉向服務,如Intel、IBM等。創新的方向也是服務。醫學學術期刊應以期刊為平臺,注重做好學術服務工作,平時與科研中心、高校、重點實驗室聯絡,做好服務,同時能吸引高質量論文。為政策的制定與評估、科技咨詢、有關衛生服務規劃設計服務。定期舉辦研討會、學術論壇,既能加強學術交流與溝通,更好地為醫學科技工作者服務,也能拓展學術平臺,助力期刊發展。

第7篇

一、素質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在古時指禮樂文化,在現代則是指各種文史哲的知識。作為中醫藥院校的中醫青年來說,人文當然還包括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了解,因為中醫學理論體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全人類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中醫基礎理論闡釋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應用;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精氣血津液神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病因學說、發病學說、病機學說等等。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可以使中醫青年更加堅定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學價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覺悟中醫藥文化,繼續增強和提高對中醫學發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來提高素質。從廣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品格;從狹義上來說,人文素質包括知識和能力的內化,體現為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的形式,以人文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為主要載體,加之環境的熏陶,在此基礎上來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因此,中醫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中醫青年的文化知識、理論修養和道德情操,教會中醫青年如何做人做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的終極結果。

二、中醫青年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方略

科學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猶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舉人文精神的旗幟,不斷對自己進行批判和反省,倡導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教育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教育是我們中醫藥院校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所強調的教育理念。中醫青年如何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們開展素質教育重點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合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增開必要的素質教育課程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雖然素質教育不等于知識傳授教育和能力培養教育,但知識結構的優化、能力結構的完備,卻是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更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其成為具有學術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我們要努力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特色鮮明、覆蓋面廣、設置科學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中醫藥院校應將人文素質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必修和選修的形式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使我們的中醫青年真正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體的課程有:《軍事理論》、《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語文與應用寫作》、《溝通與禮儀》、《經濟與管理》、《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等,通過一系列課程的修讀達到拓展知識、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學會做人的目的。

2.大力開展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加強人文校園環境建設。濃厚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建設旨在通過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中醫青年的人文素質,因此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比如中醫藥院校可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設立傳統文化、國學學習社,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舉辦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競賽以及書法、繪畫、寫作、文藝等各種競賽活動,加大素質教育的評優和獎勵力度來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人文氛圍的鑄造對人文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人文氣質是通過長久歷史文化熏陶出來的,因此,除了開展常規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外,還可以結合中國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開展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鼓勵、支持中醫青年成立學習小組和興趣小組,引導他們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

3.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中醫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韓愈的《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授業”,傳授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惑”,學生通過主動學習提出他們的疑惑,老師要有效地解決知識的困惑。“傳道”排在“授業”與“解惑”之前,說明教師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與良好的品質,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我們的中醫青年教師更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作為從事人文教育、藝術教育和科學普及教育的教師尤其要主動參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參加集中培訓、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形式,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修養。另一方面,可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通過報課題、寫論文、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探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式方法,不斷總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經驗。作為專業課教師,可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知識的講授中,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用自身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精神風貌,健康的生活哲學,寬廣的胸懷氣度,高尚的思想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來影響和熏陶學生,逐漸探索一條融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質的途徑和模式。

總之,優秀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實施中醫青年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探索、持續推進。筆者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文素質教育會不斷完善與成熟,我們的中醫青年會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心靈,不斷培養自身的優勢,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吳春英朱立華楊巖濤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管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第8篇

醫療技術:

“魔術般的手術技能”

自1978年踏上矯治肢體殘疾的矯形外科之路,秦泗河教授已經行醫35年了。截至2008年6月,經他手術治療的各種肢體畸形、殘疾累計21545例,其中小兒麻痹后遺癥16524例,創造了單個醫生對此病的矯治數量的一項世界第一。

秦泗河運用華羅庚倡導的優選法和統籌法的原理,科學決策小兒麻痹后遺癥的治療方案與治療程序。他將不同的手術方法優化組合,化繁為簡,一期手術即可完成既往要2~3次才能完成的矯形治療,形成了“手術快、出血少、創傷輕、并發癥低”的手術風格。他創新和改良了矯形手術方法24種,創立了小兒麻痹后遺癥外科矯治新體系,并于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在手術治療10000余例小兒麻痹后遺癥的基礎上,秦泗河于1990年和1992年兩次到俄羅斯成功引進、開發和推廣了Ilizarov(伊里扎洛夫)微創牽拉技術。至今,他利用微創牽拉技術修復肢體殘缺、矯治重度下肢畸形5000余例,治療效果滿意率高達98%。慕名求診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和美國、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等8個國家。由此可見,秦泗河正創造著一個個骨科疑難雜癥治療的醫學奇跡。

秦泗河教授還創造性地應用組合性手術一期矯正腦性癱瘓雙下肢嚴重、復雜畸形,并首次對成人腦癱進行了系統闡述與分類。至今,他已累計治療腦性癱瘓2471例。1996年,他發表了關于外科治療腦癱的論文《頸總動脈外膜交感神經網剝離切除術治療腦性癱瘓》。2008年,由秦泗河等主編的《腦性癱瘓的外科治療》的出版發行,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無專著的空白,對中國腦癱的外科治療作出了突出貢獻。

秦泗河教授詮釋了“足踝畸形矯正的現代概念”,實施足踝畸形矯正、殘缺修復的手術上萬次,是中國實施嚴重足踝畸形矯正數量最多的矯形骨科醫生。他對各種足踝畸形的術前治療決策、手術矯正過程、手術技巧,達到了醫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境界。其中,他獨立設計的“仰拇畸形矯正”手術方法,被經典的《骨科手術學》命名為“秦氏手術”。他在足踝畸形矯正領域有多項技術創新,致使足踝手術藝術化。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著名小兒矯形外科專家Neff教授,在觀摩了秦泗河的手術操作后,稱之為“魔術般的手術技能”。

科學發展:

“科學的實踐與創新永無止境”

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多學科、多層次、多方位的綜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其正朝著從定性到定量、從描述到數學模型、從分析到綜合的方向前進。

秦泗河教授對生物進化、人類疾病與臨床醫學的關系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已發表《看人體怎樣進化》、《脊椎動物進化成人類自然選擇動力的探索》、《生物進化與人類骨科疾病》、《人類皮膚體毛脫落的原因探索》等多篇與“進化醫學”相關的文章。2007年,他對生物進化與人類骨科疾病的發生關系進行了探索,提出“運動行為(能力)的選擇”是哺乳動物進化為人類的內在動因;人類運動系統的很多疾病與直立行走和生活模式的改變有直接關系。這一觀點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引用。他所提出的“進化醫學”概念,將開啟未來臨床醫學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在探索生物界自然選擇、人類社會文化選擇與信息選擇的基礎上,秦泗河教授將矯形外科相關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借鑒仿生學與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首次提出并詮釋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其核心內容是:“調動機體自然修復的潛力,因勢利導,醫患互動,時空一體,有無化生,順勢而為,通過刺激組織原位再生與時空一體的變化,治療骨科創傷和疾病。”這在矯形外科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獲得了奇特療效,這一理念已被國內外多個著名專家認可和引用。

在學術研究領域從未停滯過的秦泗河教授,又將Ilizarov技術與小兒麻痹矯治新體系、生物進化理論、“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中國文化與患者的實際相結合,融會貫通,初步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下肢畸形矯正殘缺修復與自然重建技術體系”。這一體系的臨床應用,使傳統骨科或高新技術難以治療、不能治療的一些四肢重度殘缺及骨科疑難雜癥患者獲得了治療機會,現已治愈此類患者1000多例,其中7例是瀕臨截肢的患者。

秦泗河教授運用學科交叉與整合,開辟了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跨學科專業――“下肢殘缺修復與功能重建”學科。該學科符合外科發展的前沿(微創外科與再生醫學)發展趨勢,其臨床應用過程也體現了多學科技術相結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這項學科體系能夠以比較低廉的醫療費用、很小的創傷,治療用傳統骨科技術難以治療甚至不能治療的骨科疑難疾病。秦泗河教授據此濃縮而成的《下肢畸形外科》、《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外科治療》、《小兒矯形外科》三部專著,被王澍寰院士譽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典范。

縱觀矯形骨科與下肢功能重建的學術領域,秦泗河教授在“牽拉生成組織與下肢功能重建”等多個方面的臨床研究與技術成果,已經處于全國前沿水平,但他仍然不斷改進、完善,深化總結和提高。秦泗河教授認為:“科學的實踐與創新永無止境,更沒有永遠的第一。科學技術只是臨床醫學知識的一部分,決不是一個醫生要具備的全部。當前的首要問題是,針對中國國情與弱勢病人群體的需求,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實踐、開拓進取,培養出真正的人文型醫生!”

人文修養:

“醫學與人文是醫生騰飛之兩翼”

秦泗河教授提出,現代醫生應當從遺傳基因、生物進化、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等大宇宙哲學觀,思考人的生命本質、自然屬性和社會行為,思考健康與疾病、發育與衰老的關系。科學技術越發展,醫生越要注意調動人體修復疾病的自然潛力,而不是將人體作為“戰場”,憑借高科技的手段對人體實施過度開發或征服疾病。

秦泗河教授形象地用“人”字來比喻:一撇是“技術的醫學”,一捺是“人文的醫學”。他說,科技在發展,人文若滯緩,醫學就會不和諧。雖然臨床醫生在掌握基本的醫學理論知識后,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掌握一門專科醫療技術,但是各種學問做到最后都是“做人”,其中包括膽識、風格、情操、品質等多種人文因素。為患者服務的藝術、醫療方法和流程的美學評價等,則必須從人文的視角去審視、剖析,要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用心去積累,這是醫生不斷超越自我的最基本品質。

在人文素質的四個方面中,人文知識是基礎,人文思想是理念,人文方法是能力,人文精神是核心。在提高醫護人員的整體人文素質這個大問題上,秦泗河教授主張:“醫生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是:宏揚民族文化;博采眾家之長;莫離臨床實踐;平等對待患者;情感收、吐、放、疏;認真遵守規章;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

他說:“患者是行醫之本,人文是醫生的靈魂,醫生與患者之間應該是魚與水的關系。選擇了醫學,就是選擇了責任、義務和奉獻,就是選擇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并逐漸形成醫學人文品格。”

醫學史家卡西蒂格略尼(Arturo.Castiglioni)認為,“醫學是隨著人類痛苦的最初表達和減輕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誕生的”。驅使醫生進行創造性勞動和具有對社會奉獻的精神,主要源自對患者的深切關愛和對知識魅力的向往。一般來說,凡醫德高尚的醫生,都具有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因為醫德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動力,也是一種醫療“技術”。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醫學家,往往是因為看到疾病流行對人民造成的苦難而奮發學醫,濟世于人。這就要求現代醫學工作者要極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形成良好的醫患溝通習慣,尊重患者及家屬的要求,提倡醫患和睦互動的團隊精神等。

秦泗河教授認為,“醫學與人文是醫生騰飛之兩翼”。對患者的同情心、責任感促使醫生立志行醫;患者對生命的渴望與對健康的追求迫使醫生勤奮學習;對生命的敬畏喚醒醫生的良知和潛能。秦泗河正是一位醫學技術與人文修養交融的實踐者,除學術論文外,他還發表了人文、哲學、科普類文章60余篇,主編人文類著作3部。其中,《醫生、醫術與人文》是國內第一部由臨床醫生編著出版的醫學與人文類著作,屢獲“醫學人文榮譽獎”。

社會文化:

“用文化的魅力影響人的內心世界”

在秦泗河教授已發表的《論醫生的醫術與學術》、《外科醫生的成長》、《對外科醫生手術技能成長規律的探索》等文章中,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的醫學思想已進入“科學與哲學”、“醫學與文化”交融的境界。

他強調,醫生對患者的醫療處理是一項獨立決策的工作。最佳治療方案的制定、治療方法和醫療流程的選擇,可以體現出一個醫生的文化底蘊。醫德高尚、技術高超、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名醫、大醫的基本特征。

古今中外的哲人皆認識到,文化是“社會人”行為的無聲指令,文化存在的作用無處不在,文化的沉淀決定了公民的素質,是社會凝聚力的根本――文化強身,精神成人。成就感是人追求發展和價值體現的核心動力,對人的最大激勵手段是文化激勵,因為人類對榮譽的追求是無限的。

豐厚的文化如冰山浮水,只有90%的體積沉在水下,才能有10%的冰峰露出水面。醫學是附著于人的學科,人是文化的,醫學自然也是文化的。醫學的發展就是醫學文化的進化過程,就是對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物質性與精神性、感性與理性的認識過程,就是對人的生存、發展、自由、解放的意義和價值的實現過程。

秦泗河教授還提出,人的文化素質取決于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有什么樣的生命價值追求,就有什么樣的文化。醫學模式的演變更迭,就是人類對生命價值追求的歷史性展現。二十一世紀的醫學是具有光榮使命的醫學,是適度謹慎的醫學,是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醫學,是尊重人的選擇和權利的醫學。醫學需要“克己復禮”,在文化繼承、創新和兼容并蓄的過程中,新文化的種子將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復興、開花,造福中國,惠及世界。

秦泗河教授十分推崇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恩格爾教授1977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他認為,該醫學模式的核心是回歸人文關懷的現代醫學,是和諧統一的人本思想與醫學美學的巧妙結合。

除此之外,秦泗河還認為,醫患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實質上反映了社會群體在經濟狀況、價值取向、文化修養、心理狀態、道德水平、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的矛盾與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現實社會矛盾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反映。秦泗河教授呼吁,要解決醫患矛盾,就必須提升醫院的文化管理層次,用文化的魅力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真正凸顯“大醫精誠”的人性光輝,加強人文精神、人文文化的回歸。

秦泗河教授認為,社會越文明,人類越需要醫學,醫學的博物學、進化論與生態學提示人們應從文化的視角來關注醫學,即用文化來闡釋醫學。時代要求當代醫學工作者既有很強的科學素養,又應掌握廣博的人文知識。

秦泗河教授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他以獨特的視角,對社會發展與醫學模式的演變,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疾病譜的變化,生物進化過程與人類疾病的發生原因,臨床決策與運籌學,醫生的醫術、藝術與學術,高科技的臨床應用與自然順勢療法,醫療過程的時空關系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之間的聯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并發表了相關論文,其思想的火花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人民醫生:

“醫學、哲學、美學、藝術、文化的共融”

第9篇

[關鍵詞] 醫學生;臨床;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6(b)-172-02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WU Wenhui1, CHANG Hong1, LI Zimu2

1.Departmo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y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Abstract] Discussing how to develop humanistic education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e Pointcut of teaching reform for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how to upd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新世紀的醫學生應該成為既有科學技術,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級醫學人才,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則是培養醫學生健康職業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醫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前提[1]。

目前國內人文素質教育存在不足,首先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安排不夠合理,缺乏學科整體性規劃;并且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師資力量較薄弱,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知識結構欠佳, 缺乏醫學知識,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再者,受當今社會“一技之長”以及“商業化”的影響,部分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發生改變,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責任心。因此,應該加強臨床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不但醫學知識得以鞏固,同時臨床人文素質得以提高,為日后成為具有良好醫德醫風的醫務工作者奠定基礎[2]。

1 強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

1.1 重視在醫學生的見習、實習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

目前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前的入科培訓多集中在臨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如醫德醫風、法律法規、人際溝通能力等非技術層面的培養。鑒于當前較為復雜的社會醫療環境,更凸顯了臨床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設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課程,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對臨床人文素質的一種理性認識,初步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服務、不為名利、刻苦鉆研、獻身醫學的理念;結合具體病例,現場教學,讓學生從一開始進入臨床首先就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從查體的系統、病案文書書寫的規范、查房及記錄的嚴謹,始終保持科學態度,使醫學生認識到醫療與法律的關系,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注重環境熏陶,經常開展專題講座、科技競賽、文化節等,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邀請知名專家及教授座談、講課,結合他們精湛的醫術與崇高的醫德,使學生親身感受真正的醫者所應有的風范,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培養醫學生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以濟世救人為榮,以索要紅包為恥;以服務患者為榮,以欺騙患者為恥;以博學精業為榮,以愚昧無為為恥;在醫院人文文化環境建設中,體現出醫學特色、醫學文化,如:擺放歷代醫學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著歷代醫家醫德格言、歷代名醫醫療活動及醫學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礎上,進行診療活動,并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如:冬日天寒,查體前將手或查體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療后給患者蓋好被子,這一小小動作不僅溫暖患者的心,拉近醫患關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質的一個縮影。

1.2 注重在醫療實踐中言傳身教

老師要在醫療實踐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動學生,通過潛移默化向學生傳授與患者交往的技巧,培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其次,臨床教學中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精心準備教學案例,而不是單純針對疾病本身;要增加倫理、社會、法制的教學內容,特別是某些爭議大的檢查、手術和技術,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倫理選擇;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技能。第三,臨床實習期的人文素質評估應該更多地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結合個人評價、同學互評與教師評價等方法全面評估學生。

1.3 積極開展醫療社會實踐活動

帶領學生到基層、貧困地區,走訪各級醫療機構(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并深入到農戶中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健康普及教育,贈送藥品和醫療器具,送健康到基層,使醫學生的個人價值在為社會服務中得以充分實現;鼓勵學生參加社區醫療實踐與健康調查,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和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培養其服務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

2 加強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構建合理的臨床教學模式

一是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相互滲透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根據學生年級不同,所掌握的知識結構及深度不同,有針對性的安排,分階段漸進,文、理、醫貫穿醫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使醫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事、做人和與他人相處。并結合臨床實習、論文答辯、畢業教育,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聯系實踐,注重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融人文素質培養于醫學實踐之中,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二是加強教學實驗實習環節,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全面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臨床操作能力。三是強化高等醫學教育的服務性。醫學院校的教育、科研和醫療衛生服務職能是相輔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師在服務中教,學生在服務中學的形式,以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奉獻意識,并力爭在服務中完成由醫學生向醫生的角色轉變過程。四是堅持對臨床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質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高層次學術活動,拓寬教師的知識視野。年終考核對教師既要考核其教學科研能力,還要考核其人文素質水平及對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績效[3-4]。

在臨床中進行人文教育,涉及諸多教育教學環節,這些環節相互影響和聯系,構成一個系統。搞好人文教育,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來支持和配合,把這個系統設計和運作好,以發揮醫學生和帶教醫生的主體作用,并要求當今社會的醫學生只有加強人文修養,方能在日后艱巨的醫療實踐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何松,陳姝.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5):738.

[2]鄧傳祥,張萬仙.醫學創新人才的內涵初探[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 (1):85-86.

[3]殷小平,蘇博,劉鑒汶,等.國外醫學人文教育課程計劃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6):25.

第10篇

[關鍵詞] 鄭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5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6-71-3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

Shang Xinli Liu Qianyu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01)

Abstract:Based on website access,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purchasing digital resources, self-establishing digital resources,others digital resources and so on. By investigation,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as been in scale to some extent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laces needing improvement.

Keywords: Zhengzhou University;librar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1 引言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擔負著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雙重任務,圖書館數字資源在保障高校教學和科研等信息需求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主要指:圖書館引進、自建或受贈的、擁有磁、光介質或網絡使用權的數字形態的信息資源。

2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是采用訪問網站的方法。具體為:從“鄭州大學網站主頁”[1]點擊網頁左側的“圖書館數據資源”,進入圖書館主頁后,選擇“數據資源”、“特色資源”,點擊進去即可瀏覽和使用圖書館的各類中文、外文的數據庫等多種數字資源。

3 鄭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現狀

鄭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購進數字資源,包括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外文期刊全文數據庫、電子圖書、電子報紙和隨書光盤等;二是自建數字資源;三是其他類型數字資源。

3.1 購進數字資源

鄭州大學圖書館購進的中文數據庫有55個,外文數據庫47個。這些數據庫可分為四種類型:綜合類數據庫、理工類數據庫、人文類數據庫和醫學類數據庫。

3.1.1 綜合類數據庫

3.1.1.1 中文綜合數據庫。目前,鄭州大學圖書館的中文綜合數據庫有: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資源系統、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超星電子圖書、書生電子圖書數據庫等(見圖1)。其中,中國知網核心期刊最多,總量約7 000多種;萬方約6 400種;維普期刊有12 000種,但大多是內部刊,核心期刊不多;三個平臺有80%~90%的內容是重復的。

由圖1可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以及維普期刊資源平臺是讀者訪問量最多的三個數據庫,并且中國知網的訪問量要遠遠高于其他中文數據庫。通過訪問中國知網[2]發現,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文獻內容豐富種類齊全,數據庫界面簡單明了,搜索系統容易操作,可以進行文獻、參考文獻、被引作者、中圖分類號等多方面搜索。

3.1.1.2 外文綜合數據庫。鄭州大學圖書館的外文綜合類數據庫有:Elsevier Science Direct電子期刊數據庫、Springer電子期刊、電子圖書數據庫、Wiley 電子期刊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牛津電子期刊數據庫、ProQuest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庫、JCR(期刊引證報告數據庫)以及中科院JCR期刊分區表。

3.1.2 理工類數據庫

3.1.2.1 中文理工類數據庫。鄭大圖書館理工類全文數據庫有: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國泰安高頻及金融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其中,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是目前國內數據最全面、算法最準確、系統最穩定、使用最便捷的研究數據庫,是為實證研究、模型檢驗等提供支持的數據平臺。

金融數據庫包括中國股票市場交易數據庫、中國證券市場指數研究數據庫、中國封閉式基金研究數據庫、中國開放式基金研究數據庫、中國證券市場基金評價研究數據庫、中國債券市場研究數據庫、美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中國商品期貨市場研究數據庫。

3.1.2.2 外文理工類數據庫。鄭大圖書館購進了16個外文理工類數據庫。

其中,文摘索引數據庫有:Web of Science (SCIE、CPCI-S)、EI(工程索引)-compendexWeb、INSPEC(英國科學文摘)、ProQuest博碩士學位論文文摘庫(理工卷)PQDT-B等;全文數據庫有:Nature8種電子期刊、Science Online數據庫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數據庫、AIP(美國物理聯合會)電子期刊、APS(美國物理學會)電子期刊、ACS(美國化學學會)電子期刊數據庫、ASCE(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電子期刊、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全文期刊數據庫、SIAM(美國工業和應用數學學會)全文期刊數據庫、RSC(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電子期刊數據庫、IOP(英國皇家物理學會)出版社期刊。

Web of Science數據庫,在外文理工類數據庫資源中訪問量第一,它包括三個引文索引數據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科學引文索引(SCIE)作為世界知名的“三大索引”之首,收錄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生物醫學領域超過170多個學科最優秀的學術期刊,期刊總數超過8 600種,可查數據年限從2001年至今;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Science(CPCI-S),專門收錄世界各種重要的自然科學及技術方面的會議,包括一般性會議、座談會、研究會、討論會、發表會等的會議文獻,涉及學科基本與SCI相同,可查數據年限從2004年至今。

Web of Science數據庫頁面也與其他外文數據庫不同,它的頁面采用中文布局,搜索方式通俗易行,更符合國內科研人員搜索文獻的習慣,老師和學生比較容易找到所需文獻資源。

3.1.3 人文社科類數據庫

3.1.3.1 中文人文社科類數據庫。中文人文社科類全文數據庫有:人大復印資料(人文社科)、E線圖情、國研網數據庫、中國資訊行、北大法寶。文摘索引數據庫有: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其中,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是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編選的百余種《復印報刊資料》系列刊物的電子版,匯集了1995年以來國內報刊公開發表的人文社科學學術研究成果的精粹,論文選自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國內公開出版的4 000多種核心期刊和報刊,涵蓋政治,哲學,經濟,文化教育,文學史地學科范圍。E線圖情數據庫是圖情專業的數據庫,收錄了大量關于圖書情報的文獻數字資源,囊括了圖書館事業領域中人物、理論、技術、產品、市場、協會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國研網數據庫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向各級領導者、研究人員和投資決策者提供經濟決策支持的權威的信息平臺。國研網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強大的專家陣容為依托,全面整合了中國宏觀經濟、金融研究和行業經濟領域的專家資源及其研究成果。鄭州大學圖書館購買了國研網中的六個研究報告數據庫,分別是:《國研報告》數據庫、《宏觀經濟》數據庫、《金融中國》報告數據庫、《行業經濟》報告數據庫、《世界經濟與金融評論》報告數據庫和《高校管理決策參考》數據庫。

中國資訊行數據庫:中國資訊行(China InfoBank)是香港專門收集、處理及傳播中國商業信息的高科技企業,其數據庫建于1995年,內容包括實時財經新聞、權威機構經貿報告、法律法規、商業數據及證券消息等,分12個專業數據庫。該數據庫較為適合經濟、工商管理、財經、金融、法律、政治等專業使用,是了解中國經濟環境、商業社會動態,掌握宏觀經濟走向,洞悉微觀市場信息不可或缺的助手。

3.1.3.2 外文人文社科類數據庫。圖書館購入的人文社科類外文數據庫有: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Web of Science)、Business Source Premier(BSP)商管財經類全文數據庫、JSTOR(歷史、外語、文學)、Emerald管理學(含圖書館學)全文期刊庫、HeinOnline數據庫等。其中,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是ISI核心的三大引文索引數據庫之一,是SCI的姊妹篇,是全球知名的專門針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技文獻引文數據庫,其內容覆蓋了政治、經濟、法律、教育、心理、地理等50多個的研究領域的、最優秀的3 100多種期刊。SSCI是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可查數據年限從2006年至今。

3.1.4 醫學類數據庫

3.1.4.1 中文醫學類數據庫。中文醫學類數據庫有: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該數據庫收錄了1978年至今1 800余種中國生物醫學期刊以及匯編、會議論文的文獻題錄740余萬篇,新增1989年以來中文參考文獻386余萬篇,全部題錄均進行主題標引、分類標引,同時對作者機構、發表期刊、所涉基金等進行規范化加工處理,支持在線引文檢索,輔助用戶開展引證分析、機構分析等學術分析。

3.1.4.2 外文醫學類數據庫外文醫學類數據庫有:BMJ Learning、BMJ英國醫學會期刊全文庫、Clinical Evidence臨床實證、Micromedex藥學數據庫(含醫學影像圖片庫、事實型數據庫)和Ovid醫學數據庫。

3.2 自建數據庫

鄭州大學圖書館自建數據資源庫有:學科導航數據庫、鄭大文庫、鄭州大學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鄭州大學河南文獻數據庫。其中,后三個是與鄭州大學圖書館文獻有關的數據庫,建庫工作是對已有的館藏文獻進行掃描,沒有對文獻進行深層次加工,并且其內容信息量少,而且沒有更新。

3.3 其他數字資源

3.3.1 開放獲取資源。鄭州大學圖書館提供的開放獲取資源庫有20個,其中大部分是各國專利資源庫,也有一些醫學、科技和知識產權方面的文獻資源。

3.3.2 特色資源。特色資源是指反映本地區、本單位資源特色的信息總匯,具有鮮明的專業學科特色與地區特色。鄭州大學圖書館特色資源主要有:珍善本圖書書名、核心期刊查詢、河南地方文獻、期刊導航、隨書光盤系統、多媒體課程等。其中,國外核心期刊收錄截至2013年,國內期刊大多到2014年;多媒體課程資源,大多為理工科計算機專業課程。

4 結語

綜上所述,鄭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類型比較全面,且具有一定的規模。

第一,引進的數字資源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數據庫類型,有電子期刊、電子圖書、電子報紙、學位論文、科技報告等。由于電子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更新快、使用方便等特點,并且收納了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圖書館重點引進的數字資源類型之一[3]。其中,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是購進的最重要的兩個中文數據庫。而電子圖書以其傳播速度快、易獲取、閱讀方便、保存成本低、易攜帶等優勢,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也成為圖書館重點引進的對象。目前鄭州大學圖書館館引進的圖書類數字資源主要有超星電子圖書和書生之家電子圖書,基本滿足了讀者對中文電子圖書的需求。外文數據庫方面,使用率比較高的有Springer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等數據庫。與購進的中文數據庫相比較,外文專業性數據庫明顯多于中文專業性數據庫。

第二,在自建數據庫方面,鄭州大學圖書館建立了本館的特色文獻數字化資源庫、本校的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以及多媒體教學資源數據庫等。但是,鄭州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首先,圖書館購進的中文數據庫主要是綜合性數據庫,專業性數據庫引進的比較少;其次,購買的外文數據庫,幾乎都集中于英語語言,相對其他國家的語言文獻就有了缺失,這導致了數字資源不全面的現象。因此,圖書館在購進中、外文數據庫時,要綜合考慮數據庫的使用效率,盡量滿足教師和學生的科研學習需要,從而提高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第三,自建數據庫數量較少、質量也不高,其中碩博士論文數據庫和河南地方文獻數據庫網頁無法打開。自建數據庫是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體現,應該重視其建設。鄭州大學圖書館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本館、本校特色數字資源和館藏文獻數字化,建設本館、本校和學科專業的特色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鄭州大學圖書館數據資源網頁[EB/OL].http:///D-Database.aspx?sid=3d4e9cbd-0a72-407a-8b6c-478750

c7b919,2013-12-10.

第11篇

1人類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觀念是現代文化人類學的基礎,被學者評價為“人類學給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獻禮”〔1〕。文化相對主義之所以獲得這么高的評價,是和這一觀念出現的背景、在人類學中的地位以及對其它學科的影響分不開的。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和“歷史特殊論”學派相伴而生。20世紀初,西方文化人類學界出現了一個以人類學家博厄斯(Boas)為代表的歷史特殊論學派,雖然這個學派的盛行時期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但卻在整個人類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相當的地位。其中,歷史特殊論和文化相對主義觀念是這一學派看待種族和文化問題的基本立場。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經過后繼發展,成為人類學研究的基本觀念之一。

對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目標,博厄斯提出了歷史特殊論的主張。他認為“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歷史,所以,只能根據每個民族的特點來研究文化”,由于“文化現象太復雜,而文化現象越復雜,則它們的規律就越具有特殊性”,因此,“想建立一個適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例,并能解釋它的過去與預測未來的概括性結論是徒勞的”〔2〕。雖然博厄斯并沒有直接提出文化相對主義,但在他的歷史特殊論中,已經包含了這一思想。在博厄斯之后,由他所培養或影響的一批人類學家包括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等在繼承博厄斯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文化相對主義的思想。文化相對主義的直接提出者是博厄斯的弟子,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梅爾維爾•赫斯科維奇(MelvilleJ.Herskovits)。以赫斯科維奇為代表的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衡量文化沒有絕對或惟一標準,只有相對的標準,每種文化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充分的價值,否認歐美的價值體系的絕對意義;文化沒有先進落后、文明野蠻之別,所以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任何一種文化:不能借口某個部落沒有獨立發展能力而進行干涉;全人類文化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只不過這種共性有時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3〕。

從文化相對主義主要思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文化相對論者認為每一個文化必須從“那個文化”的立場來理解,主張“將文化行為放入具體的歷史、環境和社會中加以評估”〔4〕。人類學家本著相對主義的態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認為不同文化體現了人類生活的不同方式,是人類所選擇的不同途徑,每一個特定的時期,每一個特定的社會,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殊尺度或立場。接受文化相對主義的理念對于克服“我族中心主義”起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人類學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行為的基礎。關于相對主義的若干爭論,反映了不同的態度和立場,但是,有一些爭論產生于混淆和誤解。本尼迪克特通過自己的實際研究,指出,“對文化相對性的承認,有其自身的價值,這些價值未必就是那些絕對主義者哲學理論所宣稱的價值。……它激起悲觀,是因為它把陳舊的原則完全打亂了,而不是由于它包含著任何內在的困難”〔5〕。真正理解和把握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相對主義,需要意識到人類學文化相對主義的本質:

第一,文化相對主義所反對的是絕對主義,而不是普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承認全人類文化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只是這種共同性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是對多樣性和普遍性的承認。因此相對主義所反對的是那些以普遍主義面貌出現的絕對主義,而不是普遍主義,“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在文化研究中并不構成非此即彼的對立,相反,文化相對主義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表明,若無普遍主義作為必要的限定和補充,相對主義就會走向極端,演化成絕對主義的另一種形態”〔6〕。也就是說,人類學家所主張的文化相對主義反對極端的相對主義,因為極端的相對主義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絕對主義。同時,在人類學的具體實踐中,“原則上意識到當地文化的價值不會使我們卷入極端的相對主義。如果處于極端的相對主義這一位置,則對所有文化的尊重在民族志的撰述中會淪落為一種荒謬滑稽且極為拙劣的模仿和描述”〔7〕。這一點對于我們如何看待以普適面貌出現的現代西方科學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文化人類學的相對主義并不是不要標準,而是反對西方標準或唯一標準。這一點所體現的是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博厄斯指出,“衡量文化沒有絕對的判別標準。尺度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西方文明一個尺度”〔8〕。相對主義不是不要標準,而是認為文化是多元的,真理不止一個,因此評價標準也應當是多樣的。這是相對主義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正是在上述意義上,下文討論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及其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2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

1)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實際上,在人類學領域中公認的文化相對主義,最初并沒有直接涉及到自然科學,以往的人類學家在處理自然科學時總是小心翼翼的。對于早期人類學家比如進化論學者來說,要是有人提出“科學”也可以當作“巫術”一樣來研究,他們肯定會驚訝得合不攏嘴,因為在當時他們并不明白“巫術和科學之間的區別僅僅在于象征意義的不同”,并且認為科學和巫術之間的差異是“理性的、真實的,不能加以任何夸飾”〔9〕。隨著人類學學者進入到STS研究領域,以及科學哲學、科學史研究者對人類學理論和觀念的引入和借鑒,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才被帶入到對科學的研究之中。科學是唯一的還是多元的,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這是對科學進行社會、文化研究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體現在對科學文化多樣性的承認,以及對評價標準相對性的倡導。

(1)科學文化的多元性。人類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對多元性和多元文化的提倡,以及對“他者”或“他文化”的承認和尊重。現代人類學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反對種族主義,認為“文化必須總是理解成復數的,只可在其特定的背景中才能進行判斷”〔10〕。復數文化概念的提出,能夠對那些所謂具有普遍合理性的假設做出有益的批判和修正,任何“將單一的文化價值渲染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的論調必然遭到它的批判和有力抵制”〔11〕。采用復數的文化形式是要強調,人類學家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認為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唯一準則。人類學的復數文化觀念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當把這種復數觀念應用到科學之上時。在復數文化觀念以及批判的眼光之下,人類學提出了人類構建科學體系的多樣性,“由于對科學價值的取向不一,人類可以構建的科學知識框架和資料積累的辦法以及該積累哪些知識的取向,是可以呈現若干種不同的可能性”〔12〕,現代科學和技術只是當代文化的產物,而其它科學傳統則是其它文化的產物,小寫的復數“sciences”,開始代替了大寫的單數的“Sci-ence”①。復數的科學表明了對文化多樣性的承認和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反思,在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之下,也就是要承認并尊重科學文化的多樣性和相異性。#p#分頁標題#e#

(2)評價標準的相對性。與科學文化多樣性相關的就是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在人類學看來,文化相對主義的最初原則,就是“理解和判斷必須基于當地的背景”,并保持對地方文化的尊敬。當人類學開始把自然科學當作研究對象時,就開始關注西方意義上的科學知識的地位問題,質疑西方科學對其它文化系統的特權地位,以及科學和理性的等同關系。事實上這種質疑也提出了科學的評價標準問題。在傳統的描述中,總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價其它文化和其它民族中的科學。正如西方學者拉波特(NigelRapport)等人指出的,從西方的立場來看存在下面的觀念:我們有科學,而他們有巫術;我們有歷史,他們有神話;我們有高科技的農業,他們則是小農經濟;我們有牧師,他們有薩滿;或者我們有科學,他們有薩滿;我們有哲學,他們有信仰;我們有文化,他們沒文化;或者我們能書寫,他們則是口頭傳承;我們有劇場,他們有儀式;我們有政府,他們有長者;我們有理性,他們則是前邏輯;我們是個人主義的,他們則是社區的———如此等等〔13〕。

這種對比實際上破壞了文化相對主義最初的原則。當用西方科學的標準去評價其它文化時,是把西方科學當作了普適性的標準。由于提出人類構建科學體系的多樣可能性,人類學主張對各種知識體系采取平等看待的態度。科學被看作是眾多文化系統中的一種,而不再是“唯一合理的,客觀的”真理。所謂評價標準的相對性,是指不能把現代西方科學當作評價其它認知體系的唯一標準。與那種認為現代科學是唯一的,普適的觀點不同,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以某一種科學框架為標準,去評價甚至排斥其它科學框架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總之,復數文化和復數科學概念的應用,是對絕對唯一標準的挑戰,科學知識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科學———科學知識是多樣的,評價的標準是相對的。

2)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人類學文化相對主義所帶來的科學觀的改變,使得科學史研究轉變為研究“sciences”的“histo-ries”。以文化相對主義的視角來看,現代科學只是“理解并對我們的存在賦予意義的人類努力的連續體的一部分”〔14〕,科學史研究的對象既包括現代世界中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也包括歷史上的各種科學或知識形態。采用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就是要在科學史的研究中平等地看待這些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表現為:

(1)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科學史的批判。在西方中心主義以及唯科學主義的觀念中,“科學是和迷信以及神秘實踐相對立的。科學家是和‘原始’人以及他們自己社會中的門外漢們相對立的。當代的西方科學是和其它文明中———比如中國、印度、伊斯蘭的科學相對立的”〔15〕。在這種觀念看來,好像西方的科學和其它文明中的科學是沒有關系的,或者非西方文明中的科學只在過去存在。這種觀點事實上是將不同的科學形態放到進化的序列之中,將西方科學放置到進化的前端,而其它科學文化系統則處于序列的后面。針對這種觀念,白馥蘭(FrancescaBray)采取了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和反種族中心主義的態度。她提出,一種批判性的科學史應該探討科技體系在具體境域中的含義,不以建立比較的等級(并強化種族中心主義的論斷)為目的,而是要嚴肅深入地研究另一種世界的構造。用以衡量科技成就的一般標準要與具體文化聯系起來,與西方世界的科學相比,“其他的世界是由其他的方式造成的。過去的社會是如何看待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在其中的處境?他們的需要和意愿是什么?科技對于制造和滿足這些意愿、對于維持與改造社會結構起了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能夠提供探索非西方社會科技的框架”〔16〕。白馥蘭在把技術本身當作文化的基礎上,提倡在技術史研究中引入人類學視角從而對技術史的多元性進行研究,這也充分反映了她對技術的“標準觀念”以及傳統技術史研究模式的批判。

(2)對多元科學史的提倡。科學文化的多元性,相應的即是科學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文化相對主義觀念認為,歷史地來看,“不同的文化擁有不同的科學和技術。今天現代的,世界性的科學和技術———也就是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大學里教授的科學———只是當今現代文化的產物,正如古希臘科學、印度科學,中國科學等等是它們自身文化的產物一樣”〔17〕。在科學史研究中,對上述原則的提倡體現在具體的研究對象、研究實踐以及研究成果上。以醫學史研究為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醫療體系,比如西方的生物醫學、中國的傳統中醫體系、印度的吠陀傳統等〔18〕,這些不同醫療體系的背后,包含著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以及對于身體、心智、疾病、健康的不同觀念和態度。因此,在醫學史的研究中,就是要在承認以及平等對待這些醫療體系的前提下,去考察整個體系背后的文化因素。采取這種文化相對主義的開放態度,才能夠更加深刻全面地展現人類醫療體系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科學史的研究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特征,這是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一個體現。印度學者查托帕迪亞雅(Chattopadhyaya)提出,我們必須看到,在一種文化中是“科學”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是“神秘主義”的東西;當我們說某物是“科學”的時候,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用“神秘主義的”這個說法來描述。這就說明在科學史研究中,要意識到并尊重科學標準的多樣性。一個社會中的人在理解另一個時代或同時代其它社會的科學和文化時,若只運用他自己的概念框架,而不顧及另外一個社會中的人們對其科學和文化的理解,他將會遇到嚴重的交流困難〔19〕。采用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看待科學史,我們能夠將自己從對科學的崇拜中解放出來,那么我們就能盡力地去理解它,能夠在“沒有憤怒和偏見的情況下,去辨明科學和技術的人類面相”〔20〕。

對多元科學史的提倡,一方面表現為上文所述的科學史本身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科學史的敘述方式也不是單一和絕對的,而是多樣的,這是文化相對主義在科學史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體現。科學的普遍性和唯一性遭到質疑,這種觀念在科學史的研究之中體現為對傳統歷史敘述方式的批判和再考察。科學史的敘述不再只是呈現連續、進步的圖像,而是要呈現出一種豐富多樣的圖景。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所采取的相對主義立場。雖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相關研究不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對象,但是有必要提及強綱領的代表人物大衛•布魯爾(DavidBloor)、巴里•巴恩斯(BarryBarnes)等對相對主義的相關論述以及對科學史案例的討論。#p#分頁標題#e#

幾乎所有建構主義者都采取了相對主義的立場,SSK學者一般都承認自己的這一立場。布魯爾在《科學知識:一種社會學的分析》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相對主義所針對的是絕對主義,“作為相對主義它意味著:不相信存在任何終極的和絕對的判斷的可能性。如果以更一般的方式來陳述,它意味著不存在任何知識可以宣稱具有絕對真理的地位。任何真理性宣稱都是相對于歷史性的、社會性的、甚至是生物性的偶然性集合而存在。”〔21〕。巴恩斯、布魯爾等人分析了一些科學史上以及當代的案例,比如N射線的研究工作,中醫中的針灸實踐,科學史上的占星術,以及醫學上的順勢療法等,并且指出,“無論如何,這些種種努力中所啟用的標準和方法,明顯地伴隨一種歷史情境到另一種歷史情境發生變化,其結果是:合法科學的樣板是歷史性變動的”〔22〕。這些可看作是對其相對主義立場的注解。相對主義是SSK研究的核心立場,同時也是SSK遭受各種批評甚至攻擊的核心之處,但是在SSK的學者看來,在其研究綱領內部相對主義從來沒有真正成為一種爭議。布魯爾認為,“相對主義只不過是絕對主義的對立面,因而確實是更加可取的。至少就它的某些形式而言,我們根據我們的社會經驗令人放心的堅持它”〔23〕。這是布魯爾對相對主義所做的辯護,他所提出的相對主義的對立面是絕對主義的論斷和論文的立場也是一致的。

3相關討論

第12篇

――亞瑟?姆?塞克勒

傳奇人物亞瑟?姆?塞克勒(1913-1987),美國最負盛名的藝術收藏家之一,以醫藥起家,被收藏界喻為“當代美第奇”(編者注:美第奇,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著名家族,富可敵國,以收藏藝術品和贊助藝術家而著稱。眾多偉大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多那太羅,以及科學家伽利略、米蘭多拉等,與美第奇家族都有著密切的交往)。

塞克勒認為自己首先并永遠是一個科學家,他一生發表有關精神病、代謝及營養學論文150余篇,但他同樣熱愛和注重參與藝術和人文科學,這與他多學科交叉的背景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1913年8月22日,塞克勒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1933年,塞克勒在紐約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學業主要涉及藝術及人文科學。1937年,塞克勒在紐約大學醫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后一直從事精神病學的臨床和科研工作。1938年,在他年僅25歲的時候,塞克勒成立了自己的治療研究實驗室,并通過在美國進口和銷售安定藥物積累下自己的財富。1950年,37歲的塞克勒被推選為第一屆國際精神病大會的國際研究委員會主席,同年被任命為《臨床及實驗精神病理》雜志主編。在5a年代后期,他對精神病及代謝的興趣擴展到對飲食和營養因素在疾病病因和治療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盡管當時學術界大多數人對鮑林(Linus Pauling)(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提出的維生素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并有可能在防治癌癥等重要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持懷疑態度,但塞克勒卻率先支持鮑林(到了20世紀80年代,鮑林的這些論點已成為醫學研究領域的主流,由此可見塞克勒的膽識與醫學方面的專業素養)。1960年起,塞克勒開始創辦醫學周報《醫學論壇報》,并將其推廣到20個國家,這是同類出版物中的第一份報紙。如今,這份報紙已用七種文字(包括中文版)發行,在二十多個國家中擁有超過一百萬的讀者。

“我像一個生物學家一樣收藏。要想真正了解一種文明或一個社會,必須擁有足夠的主體材料。如果只看畢加索和亨利?莫爾的作品是不能了解二十世紀藝術的。”這是塞克勒的收藏名言――對藝術的熱愛以及資金上的雄厚支撐促使了塞克勒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收藏體系。

從20世紀30年代起,塞克勒開始收藏藝術品,他最初的收藏是美國藝術家的繪畫,之后又收藏文藝復興和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以及法國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的繪畫。1950年,塞克勒偶然中看到了一張造型簡潔優美的中國明代小桌,由此開始了他收藏中國藝術品的歷程。為透徹理解中國文化,塞克勒搜集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物,并成為國際最知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藏品種類包括青銅器、玉石、陶器、金屬制品、紡織品、雕塑和繪畫等。

與眾多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一樣,塞克勒十分熱衷于慈善事業,而他的藝術興趣充分反映在他的慈善行為中。他出資在大都會藝術館和普林斯頓大學建成了塞克勒美術館,建造了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和華盛頓賽克勒亞洲藝術美術館及華盛頓塞克勒亞洲藝術美術館。1976年,塞克勒更不遠千里,首次來到他充滿好奇的中國。1980年,他將流失海外的一張原為頤和園的御座送還中國。1983年,他參與創辦了《醫學論壇報》的中文版。亞瑟?姆?塞克勒非常關注中國的文物保護事業,20世紀80年代,塞克勒選址北京大學,在這個古老國度的古老大學,一圓其建造考古教學博物館的夙愿。

塞克勒一直對幫助中國保存豐富的文化遺產懷有濃厚興趣,他憧憬可以建立一個匯集現代博物館學所有元素的“教學博物館”,希望這座博物館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博物館的范例,同時也為北大學生提供學習博物館學的場所,包括學習博物館的氣溫控制、藝術品的儲存與安全以及考古人員和博物館管理人員的培訓等。

1984年,塞克勒正式與北京大學展開關于在北大建造博物館議題的討論。在塞克勒看來,北京大學是建造博物館的最佳選擇――北京大學擁有廣泛的考古收藏,而且從1930年起,北京大學就開始在培訓中國的考古學家方面占據了領先地位。這個議題進展極其順利,后來,塞克勒與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簽訂了合作聲明,決定在1986年9月8日舉行博物館的奠基儀式。

博物館選址北京大學風景優美的西門一處,為了博物館的建筑風格與北大校園的風格能和諧相融不突兀,塞克勒特地從紐約邀請建筑師事務所進行設計,并與建筑師及北大人員反復磋商――新的博物館被設計成明朝建筑的風格,中間有一個庭院。然而,深為遺憾的是,塞克勒因心臟病突發,于1987年5月26日在紐約去世,未能親眼目睹博物館的落成。塞克勒去世后,博物館的建設得到了其遺孀吉爾?塞克勒夫人以及“塞克勒藝術、科學和人文基金會”的大力幫助和支持。博物館于1993年5月23日開幕,為了慶祝博物館開幕,從1993年5月28日到31日,舉行了為期4天題為“進入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學術會議,該會議由“塞克勒藝術、科學和人文基金會”贊助,并由北京大學考古學院承辦。來自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和澳門等國家與地區的考古學家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行,共計100多位學者應邀參加了會議,此會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東方和西方考古學家的第一次隆重聚首,會議討論了中國藝術和考古領域的學術及進展,確立了中國考古學未來的合作議程。更有意義的是,《“進入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則在此次會議后編輯出版,成為寶貴的研究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家居| 浪卡子县| 宝兴县| 晋州市| 南阳市| 东莞市| 宁河县| 商城县| 金寨县| 大兴区| 册亨县| 邢台县| 安化县| 西宁市| 额济纳旗| 晴隆县| 林西县| 墨江| 寿阳县| 神池县| 鹤岗市| 巨鹿县| 广元市| 平武县| 柳河县| 威远县| 翁源县| 平远县| 犍为县| 白城市| 安宁市| 蒙山县| 苍梧县| 垣曲县| 富宁县| 溆浦县| 宿州市| 运城市| 南江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