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5 23:03: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美德少年主要事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誠信是最重要的人格,因為誠信,所以要一諾千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誠信拋在腦后,誠信是同學們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應該從我做起,從此刻做起,對所有人以誠相待,做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小學誠信守禮美德少年事跡材料,僅供參考!
小學誠信守禮美德少年事跡材料【1】一、對人守信,對事負責
徐正義同學說出來的話,總是能做到。他家住在學校附近,班主任老師就把本班教室門的鑰匙交給他管理,要他早晨開教室門,放學后鎖教室門。他答應了。每天上學,總是早早趕到教室將門打開,放學后,堅持鎖好門回家,六年如一日,星期一很早他就催爸爸用摩托車送他到學校去開門。可是不巧,車壞了。他急哭了,這怎么辦呀?我遲到了,同學們怎么能進教室。她硬是找爸要錢打的趕到學校及時開了教室門,沒有失去對班主任的承諾。這件事雖小,但他能堅持六年時間而不失一次信,就說明徐正義同學是個對人守信,對事負責的好少年。
徐正義同學在校的六年里,是這個班的班長,平時愛學習, 守紀律,學習也很認真,是班主任老師的好助手。有一次,他班有個同學突發急性闌尾炎,要住院治療。出院后,回家休養這段時間會耽誤學習,加上這個同學家離學校較遠,有五里多路,家長接送很不方便,家長和老師都很著急。這時候,徐正義同學主動站出來說:“老師、阿姨不要著急,我和學習委員每天放學后到他家給他補課。”徐正義就堅持每天騎單車載她去給這個同學補課,風雨無阻,堅持了整整半個月。這個同學病好了,學習也沒有耽誤。同學的母親很是感動,說:“這孩子真守信用,真的能堅持天天來給我家孩子補課,真是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二、誠信守則,實事求是
徐正義同學不但誠實守信,同時能做到實事求是,堅持原則。有一次,比他大兩歲的表哥到家做客,躲在他家后屋抽煙,被他發現了,求他不要告訴別人,但他心里明白,隱瞞不報就是包庇,于是他就跟家長報告了表哥的情況,讓舅舅監督好自己的親表哥。
以上是徐正義同學作為誠實守信好少年的主要事跡。同時,該同學品學兼優,表現突出,今年上期還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全鎮“親近課本”朗讀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在全旗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正文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小學誠信守禮美德少年事跡材料【2】代夢瑤是杜莊學區第一小學的一名普通學生。在家里,她是個尊敬長輩、獨立自強的好孩子;在學校,她是位勤奮學習、心系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優秀少先隊員;在村里,她是個人見人愛、勤勞助人的好孩子;在社會,她是一位誠實守信,熱心公益活動的好少年。
她勤奮學習,每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她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對于學校大隊部,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在班集體中更不用說,班集體的事情都會主動承擔任務,帶領同學們協助老師開展好各項活動 早在她讀二年級的時候,她在放學的路上,撿到一個錢夾子,里面裝著錢和一個手機。她用這個手機找到了正在著急尋找錢包的失主。后來失主找到學校大隊部,寫了表揚信,感謝學校出了如此拾金不昧的好學生,學校大隊部也號召全校學生向她學習。
在社會中,她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去年的3月5日,她在老師的影響帶動下,和同學一起在到小區,為小區打掃衛生。還有一次,在汶川地震中,自動捐助了自己的100元壓歲錢。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誠信和守禮為曲,彈奏著一曲奮發向上的愛心之歌。
關鍵詞:蒙古族;傳統;家庭教育
古代蒙古族人民主要以游牧為主,家庭教育的內涵豐富,彰顯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理、品格、民俗文化、道德等特征。家庭教育對維系蒙古族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具有具足輕重的作用。眾多專家學者對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內容研究頗多,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介紹。
一、蒙古族傳統家庭教育的內容
(一)傳授生產生活知識與技能。蒙古族的傳統家庭教育非常注重生產生活中的勞動教育。當他們在田間耕種、山間狩獵、放牧時,都會向子女后輩教授這方面的技藝技能。學習這些技能是為了讓后代子女更好的適應自然、社會與家庭方面的需要。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些技藝技能的學習都是通過家庭教育來完成。例如,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會有意識地教子女一些力所能及的輔技能,一般來講父親教兒子學習狩獵和游牧的技能,母親主要負責教會女兒怎樣做家務,傳授她們如何縫隙衣物、燒飯豬肉、釀制奶酒等技能。父母希望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享受勞動的樂趣,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此外,蒙古族人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堅強樂觀、自強自立的品質,教導孩子直面困難,不屈服于惡劣的環境,借此培養孩子樹立自信心,在勞動中培養形成艱苦奮斗、豁達樂觀的高尚品質,增強孩子對家庭、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二)傳授家庭美德教育。一般意義上家庭美德是屬于家庭道德的范疇,它具體指家庭成員在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家庭氛圍、價值觀取向、家庭精神狀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系統中的知識、情感、意識、行為等方面。①敬老愛幼、團結互助一直是蒙古族人的良好風尚、優良傳統,這一傳統集中體現在蒙古族的家庭美德教育中。在蒙古族的社會生活中,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與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蒙古族人民都非常尊敬長輩、關愛晚輩、尊重母親、幫助弱勢困難群體。族內的重要事情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長輩商量決議,長輩的諄諄教誨與無私幫助常使未經世事的晚輩受益匪淺,所以聽取和遵循長輩的教誨儼然成為蒙古族人的傳統習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蒙古族的社會生產中男女分工明確,但是蒙古族人并沒有形成“重男輕女”的思想,反而形成了尊重女性、歌頌女性的優秀傳統。
(三)傳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由于蒙古族人長期過著游牧、狩獵的生活,所以他們形成了熱愛自然、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蒙古族人將大自然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他們知道要想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認識大自然、順應大自然發展的規律,所以他們像對待父母一樣保護和尊敬自然。也正因為蒙古族人認識到這點,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所以他們的祖祖輩輩得以在這廣闊無垠的草原上繁衍生息。蒙古族人從小就教育子女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理念,向子女灌輸“破壞自然環境就等同于掐斷自己的脖子一樣”。例如,蒙古族人日常的生火煮飯都是燒的牛羊馬等動物糞便,或者去撿一些枯枝雜葉生火,他們絕不會為了生火煮飯而去砍伐森林樹木。②其實燒動物糞便不僅可以凈化草原空氣,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率。此外,蒙古族人珍惜水資源,他們從不會向河中亂倒垃圾,污染水源。蒙古族人經常根據季節變換進行輪牧、倒牧與禁牧,這樣可以不僅給草原一個修養生息的機會,草原植被得到較好恢復,牧草質量提高,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
二、蒙古族傳統家庭教育的方法
蒙古族家庭承擔的教育內容多種多樣,所以教育方法也是形式多樣的。以下介紹的家庭教育方法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典型有代表性的。
(一)口述歷史。以歷史故事說理是蒙古族傳統家庭教育的一種基本方式。蒙古族人流傳下來很多教導子女的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例如:《成吉思汗的故事》、《額兒古涅昆的傳說》、《阿瀾豁阿折箭訓子的故事》等都能體現蒙古族的歷史淵源、倫理道德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這些故事傳說集中反映了蒙古族的英雄事跡或者蒙古族人敢于與與大自然搏斗、不怕困難的精神。父母在空閑時間會給孩子講蒙古族祖先的故事傳說,例如父母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事,成吉思汗集勇敢、智慧、膽略、高尚于一身,是蒙古族人民崇拜的英雄代表;③除此之外,還有成吉思汗母親養育子女的勵志故事,蒙古族史詩中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江格爾的故事。這些歷史故事傳說世代流傳于蒙古族民間,如同一脈脈清泉滋潤著蒙古族少年男少女的心田。
(二)言傳身教。言傳身教是蒙古族人傳統家庭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實際中身教重于言傳。由于蒙古族人世代過著草原放牧的生活,所以他們逐漸形成了注重實干的社會風氣。蒙古族父母教導子女應該做的事情,他們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為子女樹立榜樣模范作用,通過自己的行為努力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教育孩子,讓子女逐漸學會這么做是對的,那么做是錯的,提高辨別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的能力。父母對子女進行滔滔不絕的說教場景在蒙古族人家庭里是極少看到的。如果子女做錯了事情,父母不會打罵子女,而是耐心的教育子女,給孩子反省和改錯的機會,他們也會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當子女到了能說、會聽、能視的年齡階段時,父母便其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角色,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諄諄教導。但是父母只憑說教是不可行的,尤其對于模仿力強、理解力弱的子女來說,父母的以身作則比說教更重要。蒙古族人民相信只有將言傳和身教兩者相結合,才能發揮超強的教育效能。
(三)以諺語育人。以諺語育人主要指通過引用一些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來教育后代的一種傳統的教育方法。蒙古族家庭教育中所采用的諺語基本都是傳統的格言。在家庭教育中除了父母親戚賜教諺語外,左鄰右舍街坊鄰里的老人也會賜教諺語。父母經常會將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正反方面的歷史故事或者世代相傳格言警句教育子女。例如,父母會給子女講歷史上鐵木真母子的故事,由于鐵木真的父親被毒死,帖木真母子喪失貴族資格,淪落為尋常百姓的窮人,那是鐵木真才九歲,他們母子無依無靠,相依為命,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維持。當鐵木真射死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別克帖時,母親氣憤的說他“你這孩子像狼像虎又像猛禽般惡毒啊,我等影子之外無同伴,尾巴之外無甩鞭,你卻為之傷害他人。像這樣有教育意義的箴言還有很多,例如,培養子女辨別是非觀念的箴言有“離間者之美言要三思,忠賢者之勤告要聽取”;言行舉止方面的箴言有“說萬句空話,莫如辦一件正事”等等。
總結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基礎,是蒙古族人走向社會的基石。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學校教育的出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擔負起教育培育下一代、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影響改變著蒙古族人知情意行等素質結構。但是,隨著學校教育的普及與迅猛發展,隨著現代信息化的普及,傳統家庭教育的功能正逐漸削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沖擊。面臨這種危機,蒙古族人如何繼續保存民族傳統文化,如何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是一個值得討論深思的問題。鑒于此,我們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少數民族傳統家庭教育上,深入挖掘傳統家庭教育價值,探討怎樣傳承傳統家庭教育的問題,從真正意義上發掘傳統家庭教育的涵義,以期為蒙古族的傳統家庭教育做出更具指導力、新穎性與說服度的研究。(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注解:
① 包玉柱.淺析蒙古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矛盾[J].中國民族教育.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