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2:05: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辨析近義詞的方法,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guān)鍵詞:近義詞 詞典 辨析
引言
近義詞辨析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一個難點。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后期,尤其到了中高級階段,詞義辨析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要,是詞匯教學的重點。
留學生誤用近義詞的原因很多,包括教材生詞釋義不當以及教師講解不當?shù)仍颉R虼撕线m的近義詞辨析詞典將對學生學習和教師備課、講授近義詞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已經(jīng)出版了一批近義詞辨析詞典,從釋義、功能、用法等方面進行辨析。例如《漢英雙語常用近義詞用法詞典》(鄧守信,以下簡稱《用法詞典》)、《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盧福波,以下簡稱《對比例釋》)、《漢語近義詞詞典》[馬燕華、莊瑩,以下簡稱《近義詞詞典》(馬)]、《漢語近義詞詞典》[王還,以下簡稱《近義詞詞典》(王)]、《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楊寄洲、賈永芬,以下簡稱《用法對比》)等等。
一、近義詞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關(guān)于近義詞辨析的重要性,很多專家學者撰文論述。敖桂華認為有針對性的辨析方法應包括三個方面:辨析語義,探究語義上的細微差別;深入語境,捕捉用法的差異之處;區(qū)別詞性,認知詞性的語法功能。方清明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對近1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方法進行了歸納、述評。
關(guān)于近義詞,教師首先要掌握幾種常用的方法,比如從詞性、搭配、色彩意義方面等方面進行辨析。首先要看詞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則在句子中出現(xiàn)的位置不同,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詞性相同,再從其他角度比如指稱范圍大小、語義輕重、語義搭配、詞語色彩方面進行辨析。這樣面對學生突然提出來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詞語辨析問題,教師才不會一下子不知所措。
但由于學生漢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思考時間短暫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靈活應用各種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簡潔的語言、恰當?shù)姆椒ㄟM行辨析顯得非常關(guān)鍵,因此恰當?shù)慕x詞辨析方法以及適用的近義詞辨析詞典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已經(jīng)出版的近義詞辨析詞典,具有哪些特點,采用了怎樣的辨析方法?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二、近義詞詞典對比分析
我們主要從使用對象,收詞數(shù)量、范圍及選詞依據(jù),編排體例,例句選取及釋義語言難度等幾方面對前文提到的五部近義詞詞典進行比較分析。
(一)使用對象
各部詞典都設定了各自的使用對象。下面我們看一看作者們的介紹。
《用法詞典》“適合已學習三年以上漢語學習者所用。所習得簡體字應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漢語拼音。”
《對比例釋》“主要使用對象是把漢語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和研究生。它將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義相近的或有相似點的詞語分組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意義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異同,以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與使用,為教師教學與研究提供參考。”
《近義詞詞典》(馬)“是一本為初、中級漢語學習者編寫的工具書”。
《近義詞詞典》(王)是“供外國留學生使用的漢語學習詞典;也可供對外漢語教師作為教學參考書”。
《用法對比》“是為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海外華人華僑編寫的。只要是漢語水平達到中級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參考用書”。
各部詞典的使用對象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一種是對外漢語教師。《用法詞典》《近義詞詞典》(馬)的使用對象規(guī)定為漢語學習者;其余三部詞典把漢語學習者和漢語教師都作為使用對象,同時都把漢語學習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為使用對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選擇、釋義語言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同。
(二)收詞數(shù)量、范圍及選詞依據(jù)
各部詞典對比分析詞語的組數(shù)及涉及的詞語數(shù)量各有不同。
《用法詞典》共收約700個詞匯,分為252組。所選詞語以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為主。一個近義詞群,也就是對比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義詞。
《對比例釋》共對比了254組詞語,涉及詞語630多個。
《近義詞詞典》(馬)共收近義詞381組,1046條。
《近義詞詞典》(王)“從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出發(fā),主要根據(jù)《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8822個常用詞,選定了420組近義詞。”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共包括956個詞語。
《用法對比》“共收錄詞語1700多對(1718對),多數(shù)是同義詞和近義詞,少數(shù)是漢語學習者經(jīng)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關(guān)系密切的詞語。”為了保證適用,所選詞條基本限制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的范圍之內(nèi)。其中有80多個是三個詞為一組的。比如“之間、之中、之內(nèi)”。有的詞分別和不同的詞組成一組詞,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終于”。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每部詞典詞語對比的組數(shù)都在250組以上,《用法對比》更高達1718組;各部詞典涉及到的詞語總數(shù)在630以上,兩部《近義詞詞典》均在1000詞左右,《用法對比》為2842個,遠遠超過其他詞典。
《近義詞詞典》(王)和《用法對比》明確提出選詞依據(jù)是《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用法詞典》未明確說明選詞依據(jù);《對比例釋》選詞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義相近的或有相似點的詞語”;《近義詞詞典》(馬)的出發(fā)點則與眾不同,“從英語出發(fā),特別選擇那些英語相同但漢語表達不同的詞語”。
(二)編排體例
《用法詞典》“詞條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說明各詞條意義,再比較該群近義詞的不同意義及用法,各詞搭配的語境標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關(guān)詞匯。”詞條的意義不是用漢語解釋,而是用英語解釋;例句也有英文解釋。作者在詞典前言中強調(diào),詞典的著重點不在定義而在用法。
《對比例釋》“對比的角度不僅限于詞義,還更多地注意結(jié)構(gòu)、語用等方面;分析論述及例句的選擇基本照顧到外國學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內(nèi)容與例句還做了英語翻譯,分析對比中為幫助學生具體理解意義和規(guī)則,還進行了正誤用例的對照。”該詞典對組內(nèi)各詞在詞義、用法上的細微差別都詳加解說,同時進行了正誤對比。
《近義詞詞典》(馬)先把所選的每個詞都羅列了十個左右相應的詞組,以方便學習者參考使用。在例子之后還有簡單的中英文對照的詞義辨析和正誤對照的句子。詞、詞組和句子都加了漢語拼音。
《近義詞詞典》(王)在辨析各組近義詞用法異同時,力求在詞義、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釋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譯。
《用法對比》首先列出兩個(或三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詞語,標出詞性,加注漢語拼音,然后從詞義說明、詞語搭配、用法對比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四)例句選取及釋義語言難度
《用法詞典》“所選范句比較自然,主要依據(jù)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大學生的使用標準”。在列舉范句時,各種不同的詞性及語法語境盡量包括,使學習者可以清楚地認識每個詞條的語法特點。
《對比例釋》“分析論述及例句的選擇基本照顧到外國學生一般的接受水平”。
《近義詞詞典》(馬)例句簡短,分析異、同的時候一般各有兩個例子。
《近義詞詞典》(王)例句較多,但是部分例句與使用者的實際情況可能離得較遠。比如“這些漁民從事近海捕撈業(yè)”,“正義必定戰(zhàn)勝邪惡”等等。釋義語言難度也較高。比如對“家”和“家庭”詞義的描述:這兩個詞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統(tǒng)關(guān)系為基礎(chǔ)的社會生活單位。“婚姻”“血統(tǒng)”等詞難度較高,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這樣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
《用法對比》中“用法對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編者編寫的。編者編寫這些例句,充分照顧到了漢語學習者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需要,盡量過濾掉可能給學習者的理解造成障礙的某些文化和知識背景因素,句子的語境盡量做到淺顯易懂,盡量注意全書生詞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讀者使用的難度。
三、關(guān)于近義詞詞典編寫的思考
(一)詞典使用對象要明確
對外漢語教學涉及到教和學兩個方面。二者存在差別,所以要根據(jù)對象不同編寫不同的詞典。使用者要么是對外漢語教師,要么是漢語學習者。如果既針對教師又針對學習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釋、例句等都不會具有針對性。當然,教師可以參考學生詞典,這樣上課所舉例句、解釋語言都能適合學生的漢語水平,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學生水平高,也可以參看教師詞典。筆者一個二年級上學期的日本學生,上課時帶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而不是日漢詞典或者漢日詞典。
(二)釋義語言及例句選擇,要符合學生的水平
學生詞典的釋義語言以及例句應該簡單易懂,同時加上英文注釋。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水平,不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困難,才能真正起到詞典的作用。
(三)詞典的工具性作用
詞典例句的選擇除了簡單易懂外,還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句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通過查閱字典學生既可以知道詞語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語境下如何表達。
(四)對比分析方法要重應用,少描述
對比方法應該側(cè)重詞語搭配和使用語境。這樣才會使讀者清楚詞語的正確用法。如果描述過多,沒有搭配和語境,學生還是不能正確使用。
(五)對比形式簡單實用
采用簡單實用的形式可以讓讀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對比詞語的異同,以及出現(xiàn)的語境等。
(六)編排科學
詞典編排上,各個板塊應該清楚,易于區(qū)分。可以采用不同字體、不同顏色或顏色深淺等加以區(qū)分。這樣更便于讀者查閱。語
參考文獻
[1]敖桂華.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對策[J].漢語學習,2008(3).
[2]方清明.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方法述評[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8(1).
[3]鄧守信.漢英雙語常用近義詞用法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4]盧福波.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5]馬燕華,莊瑩.漢語近義詞詞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關(guān)鍵詞:近義詞;對外漢語;辨析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1)05-114-02
一、近義詞辨析的教學對策
對于漢語非母語的留學生而言,要做到正確使用近義詞,首先需要掌握近義詞辨析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近義詞使用中偏誤的出現(xiàn),在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的教學中,應該找準“切入點”,從語義、語用兩大方面進行辨析。
(一)辨析語義,通過近義詞語義上的細微差別來區(qū)分近義詞
“科學的甄別、準確的辨析近義詞語義上的細微差別,引導學生從本質(zhì)上認清相關(guān)近義詞語義諸方面的異同,是學生準確理解、正確使用近義詞的必要前提。”(敖桂華,2008)
1.語義側(cè)重點不同
“發(fā)揮”和“發(fā)揚”都是動詞,都含有“表現(xiàn)出來并擴大”的意思,但意義的側(cè)重點卻不相同。“發(fā)揮”著重把蘊含在內(nèi)的東西盡力表現(xiàn)出來,如“發(fā)揮作用”“發(fā)揮力量”“發(fā)揮特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發(fā)揚”則著重把對過去存在的東西,在原有程度上進一步提高和發(fā)展,如“發(fā)揚作風”“發(fā)揚傳統(tǒng)”“發(fā)揚民主”等。請看下列的偏誤用例:
a.發(fā)揮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懷與幫助。
b.我想談談父親和母親怎么發(fā)揚作為老師的作用。
前一句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懷與幫助是原本就存在的需要進一步提高的東西,用“發(fā)揚”更為合適一些;而后一句中,父母作為老師的作用是潛在擁有的,需要表現(xiàn)出來,則用“發(fā)揮”更為貼切。
再如,“接受”和“接收”,都是動詞,都表示把事物接過來收下,但“接受”著重從思想上承受,領(lǐng)受而不拒絕,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東西,如經(jīng)驗,觀念等,比如“接受禮物”、“接受思想”等;而“接收”則是著重從行為上接納,一般只用于具體的事物,比如“接收新學生”等。
a.老人和年輕人都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不愿意接收對方的想法。
b.這里的廣播很不容易接受到。
第一個例句中,方法屬于抽象的東西,只能用“接受”,而不能用“接收”;第二個句子中,廣播的信號是物質(zhì)的需要從客觀上接納得到,應該使用“接收”。
2.詞義的輕重不同
“失望”和“絕望”都含有“愿望或希望沒有達成”的意思,但“絕望”的意義比“失望”要更為強烈。比如說,“對比賽結(jié)果很失望”,“對你的行為很失望”,如果這里用“絕望”,就不合適了。
a.我考試成績不好,爸爸很失望。
b.如果我們饑餓,會失去所有的欲求、希望、生命力,只剩下絕望。
前一句中,考試成績不好,爸爸的希望沒有達成,但是仍然有機會,所以用“失望”更為合適;而后一句中,對生命力的欲求的失去,是非常強烈的感情,應該是“絕望”。從這兩個句子能明顯看出詞語意義輕重的不同。
再比如“渴望”和“希望”都含有“想要”的意思,但意義的輕重卻不一樣。“渴望“突出的是“如饑似渴”,進而非常迫切想得到,語義較重,比如“渴望幸福”,“渴望婚姻”,“渴望健康”等;而“希望”則表示一般的想要得到,語義比較輕,比如說“希望一切順利”,“希望你幸福”等。但留學生有時候不能明確區(qū)分出二者的不同,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下的偏誤:
a.我渴望明天下雨,這樣就可以休息了。
b.離開故鄉(xiāng)三十年,爸爸希望早日回去看看。
上面例句中的“渴望”和“希望”使用明顯不正確,第一句中想要休息是想要的事情,但并沒有到達如饑似渴的地步,用語義較輕的“希望”才是正確的表示;第二句中離開故鄉(xiāng)三十年,回去看看應該是非常迫切想要做的事情,用“渴望”才是正確的。
3.適用范圍不同
“召集”和“召開”都是表示把人們召喚到一起開會。但是“召集”強調(diào)聚集,它所帶的賓語既可以是表示開會的詞語,也可以是被召集的人群。如“召集全體村民開會”,“ 召集一次重要會議”,適用范圍大。但是“召開”只指聚集大家開會,賓語只能是表示會議的詞語,如“召開村民大會”,“召開班會”等,不能是“召開全體村民”,適用范圍較小。
再如“考察”和“考查”兩詞有相同的地方: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標準、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況但是適用范圍卻不相同:“考察”著重指觀察、調(diào)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質(zhì)、工程、運動、科學研究的對象等等;而“考查”著重指依據(jù)一定的標準檢查、衡量,目的是評定或?qū)徍耍瑢ο蟪J欠侵卮蟮摹⒍喟胧侨藗兊乃魉鶠椋绯煽儭W習、業(yè)務、工作、活動、行動、言論等,有時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歷史、文物等等。
a.這次考試是為了考查你們這段時間的學習情況。
b.長白山的項目很重要,一定要好好考察地形地質(zhì)。
這兩個詞語不止意思相近,發(fā)音也一樣,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中經(jīng)常混用誤用,一定要加以區(qū)分。
(二)深入語境,從用法差異上區(qū)分近義詞
掌握近義詞語義的不同時為正確理解和使用近義詞打開了門窗,而對用法不同的掌握才是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的重點。
1.語用色彩不同
留學生在近義詞學習中的一些語用偏誤,完全是由于他們沒有能夠正確了解和掌握詞語的語用色彩而導致的。因此教會留學生審視語用色彩(感彩和語體色彩),對正確使用近義詞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結(jié)果”和“成果”都是表示事情發(fā)展的最終狀況,但是感彩不同:“結(jié)果”泛指最終情況,可以是好的結(jié)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結(jié)果,是個中性詞,比賽,考試,測試等都可以用結(jié)果來表達。而“成果”在表示發(fā)展的最終情況是,往往側(cè)重于事情好的結(jié)局,比如“研究的成果”,“奮斗的成果”等。
再比如“高興”和“欣喜”都是表示好的事情帶給人的愉悅,但是語體色彩不同,“高興”偏重于口語,日常說話和小說等文體中會比較常用到,如“他今天很高興”,“很高興見到你”等;而“欣喜”則多用于書面語,如“欣喜萬分”等。有的學生在剛學習了“欣喜”后,會出現(xiàn)“今天很欣喜”等句子,就是沒有掌握語體色彩的差異。
2.搭配對象不同
在近義詞的教學過程,如果能對所教授的近義詞提供一些較為常用的詞語組合,也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用近義詞進行交際的能力。比如說,“解除”和“廢除”,在“除掉、消除”的意思上相同,但“解除”一般搭配的有合同,武裝,裝備等,而“廢除”一般搭配的有法令,條例,制度等。當學生掌握了以上的常用組合時,像“解除條例”,“廢除武裝”之類的偏誤便會迎刃而解。
3.區(qū)別詞性
一、考點都放在近義詞辨析上。
近義詞辨析由于其內(nèi)容的廣泛性和使用的靈活性,往往成為學生失誤率較高的題型。在這一類題型中,相當一部分近義詞的結(jié)構(gòu)都是“相同語素+相異語素”,這就從結(jié)構(gòu)特征上為我們提供了辨析近義詞的方法――存同析異,即相同的語素實際上可以不予考慮,只辨析相異成分即可。只要考生特別留心近義詞的相“異”之處。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如下面這兩個句子:
1 這么晚了還放錄音機,會( )別人休息的。
2 在瓜果蔬菜上噴灑農(nóng)藥,會直接( )人們的健康。
A 妨害 B 妨礙
“妨礙”與“妨害”的相異語素是“礙”和“害”,分別是“干擾阻礙”和“危害”的意思,而兩個詞的意思分別是“對人或事造成障礙”和“使人或事物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輕而易舉地就能做出判斷:妨礙別人的休息,妨害人們的健康。
再如“違反”和“違犯”:“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與規(guī)程、制度等搭配;“犯”指“觸犯”。常與法規(guī)、黨紀等搭配。
再看下面這道題:
1 現(xiàn)在,霧都重慶直接______國務院。成為我國第四個直轄市。
2 在中國古代,婦女居
地位。
3 這個診所是人民醫(yī)院的______單位。
A 附屬 B 從屬 C 隸屬
三個詞的相同語素是“屬”,得從相異語素來分析:“附”強調(diào)“依附性”,“從”強調(diào)“主從”“依從”關(guān)系,“隸”強調(diào)“被支配”“被管轄”。所以這得題的答案一目了然:1c,2b,3a。
2009年的各地高考題其中幾套題的近義詞也可以用“存同析異”這個方法來做。
1 (20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逐步推廣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減少使用污染環(huán)境的能源,是______環(huán)境惡化的正確選擇。
②隨著人們自律程度的不斷提高,過去有些需要用鐵欄桿來維特______的地方,現(xiàn)在只要拉繩或畫線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張大千,人物、花鳥、魚蟲、走獸無一不精,尤其______畫山水。
A 遏制次序善于
B 遏制秩序擅長
C 遏止秩序擅長
D 遏止次序善于
解析:“遏制”重點是“制”,“控制住”:“遏止”重點是“止”。“使停止”。顯然。句意是說對于環(huán)境惡化先要想法控制,這樣就可以排除C和D。再看“秩序”和“次序”,前者側(cè)重“有條理”“不混亂”,后者側(cè)重“順次”“先后順序”,這樣看來答案是B。
2 (2009年天津卷)下列各句橫線處應填入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對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的翻譯標準。有學者______為:“信”是忠于原作。“達”是忠于讀者,“雅”是對于文學語言的忠誠。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幾片雪花飄落,更平添了幾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不是詩人______,而是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仍希望終有一日能大展宏圖。
A 解釋偶然妄自尊大
B 解讀偶然夜郎自大
C 解釋偶爾妄自尊大
D 解讀偶爾夜郎自大
解析:“解釋”與“解讀”一組詞語的區(qū)別就在于兩個不同的語素“釋”和“讀”:“釋”指“詮釋”“說明”,而“讀”多是對文字作主觀認知上的“閱讀”“理解”“體會”:而本句是說有學者將嚴復的“三字”翻譯標準解釋翻譯為三句話。“偶然”和“偶爾”都含有“有時候”“不經(jīng)常”的意思。但“偶爾”常修飾動詞,與“經(jīng)常”相對,語境中修飾“飄落”;“偶然”常修飾名詞,與“必然”相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有“狂妄地自高自大”的意思,“妄自尊大”側(cè)重"VA為自己了不起”,“夜郎自大”多指,“無知的自負”,“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堅信“自己定會創(chuàng)造出光明的未來”,充分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所以這道題答案選C。
3 (2009年山東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橫線處的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談起抗震救災,溫總理______很深。他動情地說:“這次抗震救災,更加深了我對人民的愛。”
②在破解開發(fā)型資源城市轉(zhuǎn)型難題的過程中,該市______原有資源。以釩鈦資源開發(fā)為重點,努力打造世界級的產(chǎn)業(yè)集群。
③作者科爾曼年輕氣盛,觀點鮮明,但常常論據(jù)不足或論證不周。______顯得犀利有余,老練不夠。
A 感受依托未免
B 感觸依附未免
C 感觸依托不免
D 感受依附不免
英語中的詞語復雜,內(nèi)容豐富,詞義涉及面廣。我們不可能一次將一個詞的各種詞義都引申出來進行比較,這樣反而會造成復雜化,使學生更難理解和掌握。這里所談的引申比較,是從一個詞語在課文中的基本詞義出發(fā),進行引申比較,用較常見的例句進行辨析。在教學中,常用的引申比較方法有以下六種:
一、詞自身的引申比較
詞自身的引申比較就是在一詞的基礎(chǔ)上引申出其它詞,進行比較、辨析。例如:
1.Theprincipalissatisfiedwiththeteacher’swork.
校長對老師們的工作感到滿意。
從上句中satisfied引申出下面幾個詞:
Yoursuccessgaveusgreatsatisfaction.(n.滿意、滿足)
你的成功令我十分滿意。
Theresultsofhistestaresatisfactory.(adj.令人滿意的)
他的試驗結(jié)果是令人滿意的。
Heboughtthenewdresstosatisfyher.(v.使…滿意)
為了使他滿意,他買了那件新衣服。
2.Hermoodvariesfromdaytoday.
她的情緒天天在變化。
引申比較:
Theweatherisvariableinsummer.(adj.變化無常的、易變的)
夏季天氣變化無常。
Itissaidthatthisgameisavariationoftennis.(n.變化、變動)
據(jù)說這種球賽是由網(wǎng)球變化而來的。
二、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
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是指在講到某個詞在本課中的基本含義時,如有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其它詞,就引申出來加以解釋、辨析。同、近義詞的引申比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例如:
1.Mr.JohnsongetsamonthlysalaryofU.S.$800.(n.)
從salary可以引申wage和pay,這三個詞都可以表示“工資”,但其含義不同。salary是指非體力勞動者所得到的“工資、薪水”,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Salaryisusuallypaidmonthly,sometimesthreemonthsorayear,forajob,esp.asforworkersofhigherskillandrank);wage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等短期計算發(fā)給(Wagesarepaidweeklyforajob,esp.asforlabourersorworkers.),常用復數(shù)形式;pay指不論工作性質(zhì)如何,針對勞動所支付的報酬,它包含salary和wage(s)(payispaidforajob),為不可數(shù)名詞。通過英漢對照解釋,這幾個詞的基本含義學生已經(jīng)清楚了,然后再舉例進行比較,加深理解,熟悉用法。比較:
Shedrawsasubstantialsalary.
她的薪水相當高。
Hisaveragewagesare¥250aweek.
他每周平均工資是250元人民幣。
Igetmypayontimeeverymonth.
我每月按時領(lǐng)工資。
2.Ihaverecentlyreceivedaletterfrommysister.(v.)
從receive可以引申出accept,前者指“收到、接到、得到”(getsomethinggivenorsent)。后者指“接受”(agreetotakesomethingofferedorgiven)。舉例比較:
I’vereceivedaninvitationfromthem,butIdon’tthinkI’llacceptit.
我接到了他們的邀請,但不準備接受。
Shereceivedhisgift,butshedidnotacceptit.
她收到了他的禮物,但沒有接受。
3.ThisisthemostbeautifulsceneryI’veeverseen.(adj.)
從beautiful引申出pretty,handsome和goodlooking。beautiful意為“美麗的,漂亮的”(givingpleasureordelighttothemindorsense),指給人以極大的愉快,幾乎達到理想的美,指人時僅用于女性和小孩;pretty“漂亮的,可愛的”(esp.ofawoman,achild,onasmallfinething,pleasingornicetolookat,listento,etc),多指女性,小孩或小而漂亮的東西,并不表示完美無缺的意思,而著重表示“可愛”;handsome“漂亮的,英俊的”((esp.ofman)goodlooking,ofattractiveappearance,(esp.ofwoman)attractivewithafirm,largeappearanceratherthanadelicateone),形容男性指“容貌端莊、英俊”,形容女性時指“健美”;goodlooking“好看的,漂亮的”(attractive),泛指容貌美,多指男性,有時也指女性。通過以下例句比較其含義及用法:
Howbeautifulthegirlis!
這女孩好漂亮啊!
Thebabylooksprettierwhenitsmiles.
那嬰兒笑起來更可愛。
Sheismorehandsomethanbeautiful.
她與其說是漂亮,不如說是健美。
Agoodlookingyoungmanwalkedalongtheriverwithaprettygirl.一位漂亮的年輕男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在河邊漫步。
4.HespeaksEnglishfairlywell.(adv.)
從fairly可以引申出rather,兩者都是“相當?shù)兀H有幾份”的意思。但fairly常與含有褒義的形容詞或副詞連用,rather則與表示貶義的形容詞或副詞連用;此外,rather可用于比較級和too之前,fairly則不能。比較:
Mydaughterisfairlydiligent,butmysonisratherlazy.
我的女兒頗為勤奮,兒子卻相當懶。
Heisratherbettertoday.
他今天好多了。
5.Theoldmanwalkedacrosstheroadcarefully.(prep.)
從across可以引申出through,兩者意思相近,但含義不同。前者指“橫過、越過、穿過”,強調(diào)從一邊到另一邊(fromonesidetotheother);后者強調(diào)穿過兩邊(inatoneside,orend,andoutattheother)。比較下列句中across和through的含義:
TheyswamacrosstheYangziRiverthissummer.
今年他們橫渡了長江。
Thetrainwentthroughsometunnels.
關(guān)鍵詞:副詞;到底;終于;教學策略
漢語詞匯中存在大量的近義詞,外國留學生在運用這些詞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所以有關(guān)近義詞的辨析就成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關(guān)近義詞的課堂教學策略方面的研究論著已有很多。但有關(guān)近義副詞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到底”和“終于”的語用分析,探究近義副詞的課堂教學策略。
首先,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句子:
(1)經(jīng)過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經(jīng)過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經(jīng)過一番周折,案情終于大白。
(4)經(jīng)過一番周折,案情終于大白了。
(5)問題到底解決了。
(6)問題終于解決了。
在上述幾個句子中:(1)與(2)、(3)與(4)的區(qū)別是有無句末語氣詞“了”,(1)和(3)、(2)和(4)的區(qū)別是一個句子用了“到底”,一個句子用了“終于”,上述句子究竟哪個能說哪個不能說,下文會作具體分析。
一、“到底”和“終于”的用法分析
(一)《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的解釋
到底:[副]
1、用于疑問句,表示進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動詞、形容詞或主語前:他~是誰?/~到底事情怎么樣了?
主語如是疑問代詞,到底只能用在主語前。
~誰去(×誰~去)/~哪一個好?(×哪一個~好)
帶嗎的疑問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嗎(只能說“你去嗎?”或“你~去不去?”)
2、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到底+動/形。必帶“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詞語。
經(jīng)過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們~戰(zhàn)勝了風雪,到達了目的地/
3、強調(diào)原因或特點:畢竟。
a)用在動、形或主語前。
~沒過去,問了很久才問到/他~有經(jīng)驗,很快就解決問題了/~你有辦法,很快就把機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詞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這些道理他還不大懂。
終于:[副]
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較多用于希望達到的結(jié)果。
a)終于+動。“終于”后至少要有兩個音節(jié)。
反復試驗,~成功/等了很久,他~來了/幾經(jīng)周折,案情~大白/盡管多方醫(yī)治,~還是把受傷的腿鋸了
b)終于+形。限于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形容詞短語。
天色~暗了下來/由于長期堅持鍛煉,身體~強壯起來/趕了八、九十里路,小劉~疲憊了。
(二)“到底”和“終于”用法的異同
相同點:a)詞性相同:都是副詞,同屬時間副詞
b)部分義項相同:“到底”的第二個義項與“終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
c)都能放在形容詞或動詞前,對所跟動詞和形容詞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點:a)使用語體有別:“終于”多用于書面語,“到底”書面語、口語都比較常用。
b)“到底”有三個義項,是多義詞;“終于”是個單純詞。
c)“到底”修飾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必帶“了”,“終于”不受此限制。如:問題終于解決/敵人終于
問題到底解決了/敵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問句里,加強語氣;“終于”沒有此用法。
你到底(×終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終于)收到了沒有?
e)“到底”還有“畢竟”的用法,此時是強調(diào)原因。“終于”沒有。
他到底(×終于)有經(jīng)驗,很快就解決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除了(1)之外,(2)-(6)這五個句子都是正確的。
(三)“到底”和“終于”在語用方面的差異
“到底”和“終于”在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時,深層語義有區(qū)別。用“到底”時,描述的是客觀的過程,最后總能印證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有好有壞,有種事情的結(jié)果本該如此,只是用的時間比較長罷了;用“終于”時,較多表示希望達到的結(jié)果,此結(jié)果一般是好的結(jié)果,它強調(diào)的是過程雖然比較艱難,但最終還是出現(xiàn)了自己期望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如:(a1)問題到底解決了/(b1)問題終于解決
“到底”在表示經(jīng)過較長過程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時,結(jié)果有好有壞。在(a1)中,表示的是一種好的結(jié)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種不好的結(jié)果。
但是,“終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結(jié)果,趙運普(2002)《也說“終于”》一文中就詳細分析并指出,“終于”并非只有隱含期待意義這一種用法,它還可以表示事物變化的負面結(jié)局或邏輯事理的必然性。從這點來看,在表示最后出現(xiàn)某種結(jié)果時,“到底”和“終于”是可以互換的。
二、近義副詞誤用原因分析
通過對上面“到底”和“終于”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近義副詞誤用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近義詞量大且多
留學生從初級階段的后期開始,隨著漢語詞匯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級階段,每學習一個新的詞語,都極有可能存在與以前所學的舊詞相辨析的問題。
(二)教材生詞釋義不詳
當前大部分學校使用的對外漢語系列教材,在生詞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詞+漢語拼音+外語注釋”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給學生一種印象:不同語言詞匯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就無法準確區(qū)分漢語中眾多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造成口頭或書面交際的不得體。
(三)教師講解不足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詞語時,只是孤立的講解某個詞的詞性及用法,沒有在此基礎(chǔ)上對意思相近的詞語作詳細的比較分析,也沒有給出大量正確的句子讓學生模仿、操練。
(四)學生沒學到位
留學生對詞語的全部義項掌握不全面,對詞語的用法也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有時還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目的語泛化的影響。
三、近義副詞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加強漢語副詞本體研究
副詞是漢語中很重要的一類詞,它們雖然比不得名詞動詞形容詞那樣多,是封閉的類,數(shù)量有限,但是這些副詞的分類情況、一個個副詞的用法、同類副詞之間的小的差異等等問題,到現(xiàn)在還沒有研究清楚,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只有教師自己對這些問題了解清楚,才能給學習者講明白。
(二)重視學生的錯誤,及時進行偏誤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學生用錯副詞的句子,并及時的加以分析引導,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并總結(jié)其使用規(guī)律,從而達到正確運用該副詞的目的。
(三)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對比分析法
1、對比一組副詞義項上的差別。
2、分析一組副詞適用語體的異同。
3、考察一組副詞對句中的動詞或形容詞的要求。
4、對句型和句式的依賴程度。
5、對主語或賓語的要求。
那么,如何避免“跑題”“換題”的“慘劇”發(fā)生,如何把這部分考生訓練到位。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這類作文的原因頗多,比如考生狀態(tài)慵懶和心存僥幸都與態(tài)度不端正,寫作興趣不足等有關(guān),但最核心、最可突破的還是核心詞的論述能力,讀他們的文章你看不到一個核心詞,即便有,也是標簽式的表達。換而言之,他們的核心詞表現(xiàn)能力缺失,如何提升核心詞的表現(xiàn)力,讓說理內(nèi)涵清晰、精準、豐實,筆者結(jié)合“簡單”材料作一些探索。
一、從核心詞出發(fā),發(fā)散思考,清晰其內(nèi)涵
一般來說,最初考生對核心詞的理解很淺顯、很感性,有的甚至非常模糊、粗陋,其實這都非常正常。教師對此應有充分認識,同時要做好因勢利導,從核心詞出發(fā),組織學生進行發(fā)散思考活動。比如以接龍游戲的方式,要求學生用“簡單”組詞或造句,并嘗試說“簡單”的基本內(nèi)涵。這個環(huán)節(jié)應鼓勵學生多說,說得越多,寫作的思路就越開闊。
此時,學生很可能陷入單角度復沓的局面,教師就應及時疏導,以追問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再次思考。比如,簡單僅僅指生活、人生嗎?還包括哪些?請舉例說明。學生或許會陷入冷場的境地,此時教師要善于等待,不要急于拋出自己的結(jié)論,要充分給予學生搜索信息的時間、空間。同時,對該問題又要有自己的個性思考,待到成熟時刻,相機拋出,與學生共享。比如筆者想起葉淺予先生對豐子愷簡筆畫的評價:蝦的精神狀態(tài),蝦的有彈力的透明體,蝦在水中浮游的動勢。把藝術(shù)造型的“形”“質(zhì)”“動”三個要素完滿的表現(xiàn)出來,這樣豐富的內(nèi)容,齊白石先生用的是極簡練的筆墨,不能多一筆,也不能少一筆,一筆一筆可以數(shù)得出來。
這樣一來就清晰告知學生這里的簡筆內(nèi)涵是簡練而精當、簡約而不單一,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發(fā)散角度應多元化,尤其是引領(lǐng)了素材積累走文學性、藝術(shù)性的價值取向。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通過發(fā)散思維,全面地搜索、調(diào)取有關(guān)簡單的信息,并嘗試著提煉其內(nèi)涵,然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簡單在學習、生活、社會、人生、藝術(shù)等方面的內(nèi)涵與其他詞語有很大的不同,它們之間的界限就清晰多了。
二、比較概念,辨識詞義,精準其內(nèi)涵
事實上,我們在對核心詞發(fā)散思考的時候很容易犯一個錯誤,把幾個近似的核心詞混為一談,這就是寫作中的大忌――中途易轍。這時就可以截取學生作文中混淆概念內(nèi)涵的片段,請學生閱讀后,提取出語段的核心詞,然后比較、辨識該詞與材料指定的核心詞的區(qū)別。
比如在閱卷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將簡單與細節(jié)、簡單與平凡混為一談。在拋出問題語段后,請學生甄別兩組概念的不同。此時學生可能無從下手,因為此前他們不懂如何辨析詞義,教師應當授之以法,比如拆詞法,細節(jié)就是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簡單就是簡樸、單一;平凡就是平常、一般、普通。還可以從逆向解讀,與“細”相對的是“粗”,與“簡單”相對的是復雜、繁復,與“平凡”相對的是“偉大”,這樣一來,核心詞的內(nèi)涵認識不僅正確而且準確。
為了鞏固和夯實學生近義詞辨識的能力,我們還可以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近義詞辨析的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可以口頭展示也可書面表達,比如請大家運用才拆詞解釋法和反向解釋法,辨析“平庸”“個性”“創(chuàng)新”詞語的內(nèi)涵。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看似沒有差別的兩個近義詞,但仔細辨識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二者的內(nèi)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寫作時不加以比較辨析,就很容易違規(guī),一旦被閱卷老師判定為概念不清或者偷換概念,作文得分就很低了。而近義詞辨析就是要解決這一難題,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出現(xiàn)的核心詞,力求不換不改,另一方面我們寫作時沒有詞典,可以運用拆詞解釋方法或者反向解釋方法,幫助我們弄清核心詞的內(nèi)涵。
三、植入情境,渲染核心詞,充實其內(nèi)涵
當我們能比較清晰、準確地把握核心詞的內(nèi)涵,可以說道理的內(nèi)涵似乎就一目了然,這就切合題意了。不過,說理不能止于辨析概念,因為這樣說出來的道理就顯得非常空洞、乏味,無法激活閱讀的趣味,這樣的文章也打不出理想的分數(shù)。如果我們將核心詞的內(nèi)涵置于具體、詳實、生動的文學意境之中,那么其說理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不僅可以充實說理的內(nèi)涵,而且能夠增加道理的文學趣味和文化品位。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就學生作文中典型的問題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自主查找出問題并提出修改的建議,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能就此寫出自己修改后的下水作文,這樣不僅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核心詞渲染的真正效應,而且在點評中也進一步明確修改的方向,學習到一些修改的技巧,特別是學生會在真實的情境中產(chǎn)生對語文老師的敬佩與崇拜,從而激發(fā)他們寫作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請學生診斷下面語段在核心詞內(nèi)涵表現(xiàn)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
升格前:一棵簡單的樹蘊含著高貴的人性。樹所體現(xiàn)的安詳正是人性中的榮辱不驚、從容安適的寫照。像沈從文在泥濘中享受滿池荷花的芳香,為中國服裝史開辟新頁……(《簡單的樹》)
診斷:作者圍繞簡單,由樹想到人,再由人想到沈從文,但是樹的簡單不夠形象具體,沈從文的簡單表現(xiàn)以及內(nèi)涵根本沒有能見度。修改建議:應將樹的簡單具體分解,發(fā)現(xiàn)沈從文身上簡單的精神特質(zhì),但凡能涉及此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應不吝筆墨,濃墨重染。
升格后:一棵樹也許是簡單的,只有葉子的陪伴,沒有繁華的裝飾,只有單純的綠色,沒有盤曲縱橫的姿態(tài),只有單一的挺立向上的偉岸。去除繁華方顯真。沈從文就是這樣的一棵簡單的樹。淡雅樸實、不懼風浪、敢愛敢恨。他讓我們了解了樸質(zhì)、真淳、善良的湘西人民的心靈美,他正如一棵樹,在樸素純真中彰顯著人性的榮辱不驚、從容安適。
復習內(nèi)容:
1、夯實語文基礎(chǔ)知識,加強看拼音寫詞語和生字組詞的訓練。以書為主,對學生易錯易忘的字詞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的訓練,并能根據(jù)句子表達的內(nèi)容填出相應的詞語。
2、以課文為本,對每篇課文內(nèi)容進行梳理概括,了解閱讀的基本方法。抓住《語文園地》的練習特點,以歸類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緊扣課后練習和綜合復習,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強的查漏補缺的復習工作。
3、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布置自主性作業(yè),滿足不同學生的復習需要。復習內(nèi)容要有階段性,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
4、閱讀訓練的內(nèi)容多樣,幫學生建構(gòu)最基本的閱讀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5、以看圖寫話為核心,鼓勵嘗試想象故事的編寫,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各異的思維方式。
復習策略:
復習難點是幫助學生辨析本冊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指導學生能夠用部分生字進行口頭或書面的組詞,從而達到積累語匯的目的。
(1)漢語拼音: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字:看拼音寫字詞,形近字辨析組詞,多音字(組詞,在句子中選擇字音),總結(jié)易錯的字,寫出相同偏旁的字(獨體字加偏旁組新字,再組詞。)復習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合一合等)。辨析本冊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引導學生根據(jù)生字的偏旁,來判斷它們的用法,重在引導學生在運用和積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總結(jié)出它們各自的用法。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在句子中找出反義詞,或者進行一些口答或者書面的填空。
(3)詞語:反義詞、近義詞、填合適的詞(數(shù)量詞、詞語搭配)出現(xiàn)形式有:直接填空、連線、在句子中填寫。拓展積累詞語:你能寫出這樣的詞語嗎?(四字詞語、AABB式,ABAC式,ABB式)
(4)句子:加標點、造句、被字句和把字句、比喻句。通過把句子寫完整的訓練,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完整的一句話,以達到讓他們寫一句完整話的目的。
(5)古詩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能填空或會默寫。
(6)閱讀:數(shù)句子和自然段。按要求畫有關(guān)的句子。(注意畫準、畫全。)根據(jù)短文內(nèi)容填空。(要找到有關(guān)句子注意標畫,寫正確。)選擇文中的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或正確的字,選擇恰當?shù)脑~。詞語搭配、找近義詞、反義詞。(連線、填空)加標點符號。拓展(如:你想對文中的##說點什么?)注意抓住主要人物說,句子要通順。
(7)看圖寫話:重點指導學生如何看圖。單幅圖看圖寫話:抓住圖上都有什么,是什么樣的。最重要的是抓住誰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樣?當時會說什么,神態(tài)怎樣。(由圖展開想象。)[本冊的寫話復習,重點要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仔細觀察畫面,弄懂圖意。積累一些句式,如:誰干什么。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并能運用指定的句式來寫話。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認真檢查寫好的句子,發(fā)現(xiàn)錯別字及時改正。:立足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練習鞏固。
復習安排
復習進度:
第一階段:從12月24日——1月4日共計7天。(邊上新課邊查漏補缺。)
練習看拼音寫詞語、根據(jù)偏旁寫字組詞、加偏旁組詞、形近字組詞、一些基礎(chǔ)知識,背誦的課文、會認的字、多音字、課后題。
第二階段:從1月7日——1月11日,共計5天。(分單元逐步復習)
1月7日第一單元美麗的秋天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月8日第三單元熱愛祖國
第四單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
1月9日第五單元友好相處、團結(jié)合作
第六單元關(guān)愛他人
1月10日第七單元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物
第八單元熱愛科學
1月11日單元綜合復習
考前階段。(歸類復習)
1、字詞部分:查字典、填上適當?shù)脑~、選字填空、寫出近義詞、按要求寫詞、補充成語、劃去不同類的詞語等
2、句段部分:連詞成句、補充句子成分、組詞造句、加標點、照樣子改寫句子等
3、寫話:整理句序、看圖寫話等
4、綜合練習
5、模擬試題
復習時候的側(cè)重點。
要以課本為基本出發(fā)點,重視課本內(nèi)容和基礎(chǔ)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給學生擴寬知識面,要加強各種句式的訓練,使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掌握把句子補充完整的方法。注重詞語、句子、古詩的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并且要經(jīng)常設計一些語言遷移的訓練,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課文語言的能力。加強閱讀寫話的練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擴大閱讀量和閱讀面,努力在教學中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
關(guān)鍵詞:計算機語料庫 詞匯研究 英語教學
1 前言
語料庫(corpus)在創(chuàng)立之初,即引發(fā)了極大的爭議。在理論語言學家Chomsky看來,語料庫語言學并不存在。應用語言學家Widdowson認為,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不能應用于語言教學。他認為語料庫語言學并不屬于應用語言學。然而,Leech和Halliday都十分強調(diào)語料庫研究對探討語言本質(zhì)所起到的作用。自20世紀中后期以來,語料庫語言學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海量的真實語料,便捷的搜索功能,使其被廣泛地應用于外語各門課程的教學,對外語教學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其中,詞匯教學是語料庫用于外語教學時間最早和成果最多的一個領(lǐng)域。
2 基于語料庫的詞匯研究
一般來說,現(xiàn)今的語料庫研究一般集中在4個層面:詞匯層面、句法層面、篇章結(jié)構(gòu)和篇章類型。在外語教學中,語料庫索引在詞匯教學與學習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詞語搭配
掌握詞語搭配的用法,摒棄已過時的搭配,教師再無需靠直覺區(qū)別不同的搭配。
2.2 近義詞辨析
語料庫索引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語境,可幫助學生比較近義詞之間細微的語用差別。
2.3 提供例句
學習詞匯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真實的語境。語料庫提供了大量真實的例句,可以幫助學習者通過例句牢固地儲存詞匯的使用。
3 語料庫語言學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
3.1 輔助詞匯教學
長期以來,詞匯學習是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正確選用詞匯是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的挑戰(zhàn)。語料庫宏大的數(shù)據(jù)庫為詞匯教學提供了更可靠和更客觀的語言信息,可以幫助學生填補在認識詞語搭配過程中的空白,通過實例加深印象,增強學習效果。學生獲取的不僅是如何地道的使用語言,更是學會一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另一方面,英語教師都是中國人,他們將中文思維遷移至英語詞匯教學也是十分常見的問題。使用語料庫就能將教師憑直覺和感性認識搭配詞語的問題迎刃而解。
語料庫除了能幫助學生掌握詞語搭配,也可以較好地幫助大家辨析近義詞。在何兆熊主編的《綜合教程》(第一冊)第十六單元課后習題中,有一題近義詞辨析。要求學生分別將作為動詞使用的shape和form的正確形式填入下列四個句子中。教師用書對這兩個詞語的解釋不能讓學生直觀明確地將這兩個詞語進行區(qū)分使用。所以,為了更好的辨析這兩個詞語,通過華南大學英語教育語料庫檢索,在數(shù)百條分別有關(guān)shape和form作為動詞使用的詞條中,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shape后面往往接的是抽象名詞。如,character,activity,life,future,principle,world等。較之shape,form作動詞使用時,后面往往接的是具體名詞。如,story,studygroup,picture,band,photo,city等。通過對近義詞的辨析,學習者都深有體會:有了語料庫,原來許多模棱兩可的近義詞都可以很清楚地區(qū)分了。
語料庫引入詞匯教學,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nèi)绾握_地去利用學習資源,體驗詞匯學習的樂趣,逐步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使用語料庫,解決了學習者在詞匯應用時拿不準,憑直覺的困難。如果對某個詞的用法不清楚,可以查詢語料庫,掌握其搭配的規(guī)律,從而有效地學習地道規(guī)范的表達。而且通過真實的語境學習詞匯,既能豐富詞匯量,又能加深記憶,在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的時候有極大的幫助。學生通過自己查詢并尋找詞語的規(guī)律,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3.2 縮小課堂英語與真實英語的差距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英語教學的重心從詞匯語法教學轉(zhuǎn)移到如何進行交際的教學。語言在不斷發(fā)展,有些看似經(jīng)典,在我國英語教育中代代相傳的用法早已過時。為了避免這些依舊存在于中國的英語課本上,卻在英語國家口語交際中早已淘汰的用法出現(xiàn),語料庫引入詞匯學習顯得尤為重要。“rain cats and dogs”作為英語習語的典范,在一代又一代中國英語學習者中流傳著,但早在1992年,英國語料庫語言學家Rundell就說明了在現(xiàn)代英語中(至少在現(xiàn)代英國英語中),這個習語幾乎不再被使用。在BNC的1000萬詞的口語庫中,這個搭配一次都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出現(xiàn)在《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七單元課后習題中中用于辨析superior的干擾項lofty,在COCA近40億的詞條中,一次都沒有出現(xiàn)過,很多英國人甚至表示從沒聽說過這個詞。
我們通過對語料庫的材料進行分析和統(tǒng)計,就可以發(fā)現(xiàn)哪些詞語和表達方式屬于英語國家的高頻詞。這有助于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和英語教師減少盲目性,讓學生學習到真實的、自然的和正在使用著的語言。
3.3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料庫驅(qū)動學習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和潛力,為大規(guī)模自主學習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實施環(huán)境。針對學習的某一個詞語,學生可以主動地運用語料庫索引軟件進行檢索,對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探究式的學習來加深學習的印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針對需要講授的內(nèi)容設定預期目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線,通過語料庫檢索,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將檢索,思考后得出的結(jié)論和教師進行討論,加強指導性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轉(zhuǎn)化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宗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3.4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詞匯學習在語言輸出中具體表現(xiàn)為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兩個方面。語料庫在口語表達中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使用自然的、最新的語言。同樣,在書面寫作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語料庫語言學證明有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域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不同。這能使我們更直觀、更清楚地認識各種語域變體的特點,也使我們對這些不同的詞語的用法有更全面、更完整的理解。一般的詞典都將began和started視作同義詞,因此,在學生寫作的時候,往往想到哪個就選擇哪個。而檢索給予語料庫發(fā)現(xiàn),began主要被使用在書面語中,started則主要出現(xiàn)在口語中。Started在口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為每百萬詞中出現(xiàn)256次,但began在口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僅為每百萬詞18次。
檢索語料庫,分析真實的語境,區(qū)別相同意思在書面語和口語中的不同表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較好地杜絕大量口語詞出現(xiàn)導致文章讀起來比較隨意的情況發(fā)生。
4 結(jié)語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更好使學生掌握詞匯,適時適量的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語料庫不僅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由于我國語料庫的研究起步較晚,語料庫的規(guī)模較小,以及大部分學校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等條件的制約,使語料庫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基礎(chǔ)還處在理論研究階段,并沒有普及開來。作為外語教師,我們可以做到改變觀念,對語料庫進行學習摸索,在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語料庫資源建設方面,在更好地應用語料庫提高英語教學方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Quantitative studies and probabilities in grammar. In Michael Hoey (ed). Data, Description, Discourse.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1993.
[2]Leech, G.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orpus Linguistics. In Aijrner, K. & Altenberg, B.(eds.)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1.
[3]Tongnini-Bonelli, E. Corpus Linguistics at Work.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1.
敷衍的近義詞、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敷衍 fūyǎn 應付 yìngfù 周旋 zhōuxuán
【敷衍】做事不負責任或待人不懇切,只做表面上的應付。如:
1.從此以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余篇。
【應付】敷衍了事。如:
2.我們固然不贊成為了應付考試想出一些投機取巧的辦法;但是我們承認,在學習各種功課和訓練記憶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
【周旋】應付。如:
3.拿他周旋好了,或者可以解釋解釋。
辨析:“敷衍”貶義詞,著重指應付了事,不認真辦事,不誠懇待人,如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它可構(gòu)成“敷衍塞責,敷衍了事”等詞語。它還指勉強維持,如災情不算重,糧食還可敷衍。“應付”著重指敷衍了事,不認真處理,如為了應付考試,想出些取巧的辦法。它有時指對人對事采取適當?shù)姆椒ê痛胧﹣韺Ω丁⑻幚恚缢烀χ鴳秮碓L的客人;有時還指將就的意思,如今年我的工資收入一家還可以應付得過去。“周旋”指交際應酬,打交道,如例3。它又可指回旋,盤旋,如他們冒著暴雨,在滾滾的洪流中跟不斷翻滾的圓罐周旋。又可指跟敵人較量,相機進退,以戰(zhàn)勝敵人,如與敵人周旋到底。
“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包括正確使用實詞、虛詞和熟語。該考點的考查題型以客觀題為主,所選詞語(包括熟語)多是生活中常見但又極易忽視的,干擾點為其中字面意義和整體意義不一致的詞語(包括熟語)。考點是對含有相同語素的近義實詞及熟語的辨析以及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正確使用實詞、虛詞和熟語的能力。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選擇詞語使用正確或錯誤的一項;二是選擇詞語解釋正確或錯誤的一項;三是找出并修改具體語境中使用不正確的詞語。前兩種題型屬于客觀性試題,分值通常是3分;后一種題型屬于主觀性試題。
【解題技巧】
一、弄清語境
漢語詞語有許多是多義的,但是到了一個具體的語境中,每個詞就有了固定的意義。考生要善于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詞語的意思。如:
近期,中國觀眾有幸目睹了來自意大利龐貝古城的遺珍,它們清晰地再現(xiàn)了古城被埋沒前最后 (A.時間 B.瞬間)的情景。
“時間”跨度較長,“瞬間”跨度極短。句中的語境是“被埋沒前”,而且是“最后”,當指極短的時間,與之相照應應選用“瞬間”。
二、辨別詞義
主要通過組詞,找反義詞、形聲字依形旁辨義等多種方式來了解近義詞詞義的細微差別,然后結(jié)合句意判斷選用哪個詞語更為恰當。如:
某市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jīng)濟建設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 (A.坦陳 B.坦承)該市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仍然嚴重滯后。
“坦陳”和“坦承”都含有“坦白、坦率”之意,但“坦陳”強調(diào)“陳述”,“坦承”強調(diào)“承認”。句中的語境是“某市負責人‘承認’該市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仍然嚴重滯后”,所以應選用“坦承”。
三、篩選排除
對于難以確定對錯的選項,考生可采用排除的方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直至選出正確項。如:
欣賞是一種處世哲學,在你得到贊賞的同時,千萬別 (A.吝嗇 B.吝惜)你對別人的贊賞,因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欣賞,共同進步。
“吝嗇”多用于具體事物;“吝惜”既可用于具體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贊賞”屬于抽象事物,所以排除“吝嗇”,選用“吝惜”。
四、詞義代入
每個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都有確切的含義,考生可以將其具體詞義代入句中,根據(jù)詞義進行判斷。同時兼顧其搭配關(guān)系、適用范圍、感彩、語體風格等是否恰當,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如就實詞而言,從感彩上可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三類。在使用過程中考生只要搞清詞語褒貶色彩,就很容易作出判斷。再如有些實詞適用范圍比較寬,有些實詞適用范圍比較窄,考生只要辨明其適用范圍便不難解題。如:
像孩童第一次睜開眼睛看見陽光,作者目光是那樣驚喜, (A.充斥 B.充溢)著飽滿的生氣。
“充斥”指充滿、塞滿,含貶義(厭惡意);“充溢”指充滿、流露,含褒義。“飽滿的生氣”是含褒義色彩的,所以應選用“充溢”。
另外,在高考試題中,熟語的命題點往往集中在望文生義、褒貶不分、近義混用、用錯對象與不合語境等方面。在做熟語尤其是成語類辨析題時,考生首先要弄清其字面意義和整體意義,尤其要注意辨析近義成語的細微差異,要注意從對象、程度、褒貶、范圍、側(cè)重點等方面認真加以揣摩。像“良莠不齊、巧奪天工、鳳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氣橫秋、膾炙人口”等,使用時就必須弄清它們的范圍。像“始作俑者、趨之若鶩、耿耿于懷、樂不思蜀、不可理喻、無所作為、大放厥詞、罄竹難書、彈冠相慶”等,運用時就必須辨明它們的感彩。其次要扣合語境,就是要對上下文的內(nèi)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內(nèi)容,才會知道所用成語的語境意義是什么,從而準確答題。
【答題誤區(qū)】
1.重解法,輕積累。同義詞、近義詞辨析其實是需要下很大工夫積累記憶的,對有些詞語,學生若不記憶其解釋,幾乎難以靠技法區(qū)分。
2.靠不成熟的語感進行辨析,缺乏可靠的判斷依據(jù)。正所謂“跟著感覺走,你將一無所有”,完全憑感覺做題,沒有可靠的判斷依據(jù),是很容易誤判的。
3.只考慮小語境,而忽視大語境,沒有全局照應觀念。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將顧此失彼,從而難以選出正確選項。
【同步訓練】
1.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人類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適的伊甸園就是我們賴以 、繁衍的地球。盡管我們并不否認可能有外星人存在,但是 有外星人的話,也是他們已經(jīng) 和適應了千萬年 上億年,已經(jīng)適應了他們那個星球的環(huán)境,正如人類經(jīng)過了漫長的時間才適應了地球的生活一樣。
A.棲息 即便 進化 到
B.生息 即便 進化 或
C.生息 如果 演化 到
D.棲息 如果 演化 或
2.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 文化發(fā)展主動權(quán),改革是根本途徑。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努力在全黨全社會形成高度的文化
,不斷增強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的主動性和堅定性;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推進我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進一步加強網(wǎng)絡文化建設,積極
網(wǎng)絡文化陣地;進一步推動文化和市場
,與科技結(jié)合,不斷提高先進文化傳播能力。
A.掌握 覺悟 占領(lǐng) 連接
B.掌握 自覺 占領(lǐng) 銜接
C.把握 自覺 搶占 銜接
D.把握 覺悟 搶占 連接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的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
我們永遠無法想象未來有多遠?也永遠無法 預知未來城市的模樣。
,“城”因著人類的 而生,“市”也因人類的智慧而行。請與我們一同走進未來之城,美好而全新的生活方式將 。
A.清楚 而且 居住 伸手可及
B.清楚 但是 居住 近在咫尺
C.清晰 而且 聚居 伸手可及
D.清晰 但是 聚居 近在咫尺
4.下列各句中,黑體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城管局要給全市數(shù)千名環(huán)衛(wèi)工發(fā)放棉工作服,這是好事。但算算日子,這批本該雪中送炭的棉衣卻成了馬后炮。環(huán)衛(wèi)工們這個時候才拿到棉衣,真不知道該開心還是苦笑。
B.與其他企業(yè)招聘臺前冷冷落落相比,紅寶飾品有限公司招聘臺前一直人流不斷。該公司承諾可以根據(jù)需求在家門口安排工作,對于這樣耍花腔的公司,應聘者自然很是青睞。
C.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中,媒體的作用絕不可小覷,作為聯(lián)系民眾與政府的紐帶和橋梁,媒體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其墻頭草的作用。
D.有經(jīng)驗的管理者都知道,對于一意孤行、屢教不改的員工,必須不時給他來個下馬威,才能讓其在公司里安穩(wěn)地工作一段時間。
5.下列各句中,黑體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牵?)
A.長期以來,由于人類的活動和偷獵者的殘殺,野生動物幾乎遭遇了滅頂之災。人類終于認識到,再不能對鹿死誰手的殘暴之舉漠然視之了。
B.在許多人眼中,社會責任就像是一只皮球,每個人都在拼命地把它往別人的懷里送,卻忘記了那也應是自己的本分。對于一些不過是舉手之勞的小事,有人竟然也路不拾遺,實在讓人汗顏。
【關(guān)鍵詞】字源法 教學技巧 漢字教學 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66-02
字源法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使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技巧。所謂課堂教學技巧,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語言項目或言語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采用恰當?shù)慕虒W技巧,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迅速掌握所學內(nèi)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字源法是通過對漢字字形來源的展示,幫助學生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分析詞義、強化記憶的一種課堂教學技巧。在眾多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中,字源法是極其特殊的一種。因為現(xiàn)在在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技巧,大多借鑒于西方學者對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研究,而字源法則是根據(jù)漢字特有的表意特征總結(jié)出來的,是對外漢語教學獨有的教學技巧。
下面筆者就從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兩個方面探討字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 字源法在漢字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漢字往往是他們學習的難點和最大困難。他們認為漢字難認、難寫、難記。面對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很多教師也一籌莫展。其實,漢字由象形文字發(fā)展而來,現(xiàn)在很多漢字字形還保留著某些象形的特征。這些漢字往往能見形知義。我們?nèi)绻米衷捶ń虒W,從字形入手,給學生展示漢字的本源,并向?qū)W生解釋漢字字形和它所代表的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就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漢字。不僅如此,對漢字字源的展示和講解會給枯燥的漢字教學帶來趣味性。同時,很多漢字蘊含著文化因素,分析它們的字源也對學生了解掌握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這種技巧并不適用于所有漢字的教學,它一般用于教授形象性比較強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象形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人: (甲);日: (甲);水: (甲);雨: (甲);牛: (甲);羊: (甲)等等。
這類漢字形象性非常強,在教學中,我們只要展示這些字的本源,稍加講解即可。
許慎給指事下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如:
本: (金)。《說文解字》:“木下曰本。”“木”下面加上一個符號表示樹根之所在,故本意是樹根(地上的部分)。
末: (金)。《說文解字》:“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木”上加一橫表明樹梢所在的位置,故本意為“樹梢”。
刃: (甲)。《說文解字》:“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刀”旁邊加上一點,表明刀鋒之所在。
甘: (甲)。《說文解字》:“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外面是“口”的象形,“口”中有一橫表示食物。食物含于口中舍不得咽下,表示味道甜美。
曰: (甲)。《說文解字》:“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口”上面加一橫,表示從口中出來的氣,即口中發(fā)出的聲音。
許慎給會意下的定義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在形聲的造字法廣泛使用之前,會意是最重要的造字法。因此,用這種方法造出的漢字很多,且大多形象性較強,非常適合使用字源法教學。如:
從: (甲)。《說文解字》:“相聽也。從二‘人’。”一人跟隨一人向外走,有隨從的意思。
北: (甲)。《說文解字》:“乖也。從二人相背。”二人相背為北,所以,戰(zhàn)斗中,失敗的一方轉(zhuǎn)身逃跑為“敗北”。
保: (甲)。《說文解字》:“養(yǎng)也。”一人抱著一個孩子。固有保全、保護等意思。
牧: (甲)。《說文解字》:“養(yǎng)牛人也。從攴從牛。”右手執(zhí)木棍趕牛之形,故有放牧牛或牛群之意,后來詞義擴大為放牧一切家畜。
寇: (金)。《說文解字》:“暴也。從攴從完。”外來的人右手執(zhí)棍打屋內(nèi)的人,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名詞“外寇”;另一個是動詞“侵入”。
二 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字源法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技巧早已被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的專家學者所重視,很多對外漢語教師經(jīng)常使用這一技巧進行漢字教學。然而,傳統(tǒng)的字源法只應用于漢字教學,并不應用于詞匯教學。經(jīng)過我們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發(fā)現(xiàn)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同樣有用武之地。
詞是由語素組成的。而一般來說,漢語中一個語素基本對應一個漢字。我們分析漢字的字源就找到了漢字的理據(jù)。因此,把詞拆分成語素再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詞的理據(jù),從而加深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
近義詞辨析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有些近義詞就可以使用字源法進行辨析。在此,我們試舉一例:辨析“改變”和“變化”。
這兩個詞有一個相同的語素“變”,因此這兩個詞詞義的共同點就是某人或某事物和原來不同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詞詞義的區(qū)別。既然“變”是兩者相同的語素,那么它們的區(qū)別就主要體現(xiàn)在“改”和“化”上面。
改: (甲)。《說文解字》:“更也。”左邊是一個孩子跪著,右邊是一只右手拿著一個木棍。那么這個字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家長在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這樣,我們就找到了“改”這個字的理據(jù)。
根據(jù)“改”字的理據(jù),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改變”這個詞詞義的要點有兩個:第一是存在問題;第二是有人為因素。
下面我們來看“變化”中的‘化’字。
化: (甲)。《說文解字》:“變也。”“化”和“變”互文見義。這個字的左邊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倒轉(zhuǎn)的人。古人認為變化之大莫過于倒轉(zhuǎn),因此取人形倒轉(zhuǎn)表示“變化”之意。這就是“化”這個字的理據(jù)。
我們經(jīng)常說思想變化了,天氣變化了等,再結(jié)合我們分析的“化”字的理據(jù),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變化”這個詞的詞義中不一定存在問題;也不一定有人為因素。
我們可以用下表來表示“改變”和“變化”這兩個詞的主要區(qū)別: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字源法在漢字教學和詞匯教學中都可以發(fā)揮作用。然而,目前學術(shù)界還鮮有人對字源法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給予足夠的重視。希望我們的研究能拋磚引玉,使字源法能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
注 釋
①崔永華、楊寄洲.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關(guān)鍵詞: 語素;虛詞;語誤;偏誤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25-02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素【1】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jié)合體,也是最小的構(gòu)詞單位,是語法中詞法分析的最小單位。語素可以和別的語素組成合成詞,也可以單獨成詞。語素的教與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漢語中詞有兩種,一種表示事物概念,一種具有語法作用,前者叫做實詞,后者叫做虛詞。這里著重收集分析的是學生在虛詞使用中存在的語素偏誤。虛詞是一種重要的語法工具,用來聯(lián)系詞、句子成分、分句,以至句子、段落,并表示各種不同語法關(guān)系與語氣。漢語里虛詞的數(shù)目不多,但是作用很大。由于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型態(tài)變化,不像西方語言能在動詞的型態(tài)上作改變,以說明動作時間是在現(xiàn)在、過去或未來,或是用人稱、單復數(shù)呈現(xiàn)人物的性別或數(shù)量,而虛詞的運用正好彌補了這一問題。因此,仔細辨析掌握每個虛詞的搭配關(guān)系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虛詞的位置必須根據(jù)句子的語法需要和虛詞本身的特點來確定,不能錯位。虛詞一般分為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然由于所搜集學生作文的語料中,嘆詞的偏誤極少,故本文僅將虛詞偏誤分類為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四種,下面對這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副詞偏誤
副詞主要用來修飾動詞或形容詞,說明行為動作或狀態(tài)性質(zhì)等涉及的范圍、時間、程度、頻率,以及肯定或否定的情況,有時也用以表示兩種行為動作或狀態(tài)性質(zhì)的相互關(guān)系,一般充當狀態(tài),不修飾名詞。不同的副詞意義不一樣,不能任意使用,即使功能相近的副詞,也未必能隨意替換,必須針對搭配對象所要表達的語義作選擇。外國學生寫作時常出現(xiàn)副詞濫用、近義詞混淆或是近義詞連用等副詞偏誤。
(一)副詞濫用
1、a.那時我很頑皮,就拿著刀子在桌上削竹子,卻覺得很好玩。(我的童年)
b.那時我很頑皮,拿著刀子在桌上削竹子,卻覺得很好玩。
(1a)的“就”有濫用的偏誤。“就”屬時間副詞,在句子中承接上下句,一般指短暫時間內(nèi)即將發(fā)生的情況,但是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應是指那時的他很頑皮,拿著刀子在桌上削起竹子,卻覺得這個動作很好玩,就這個句子而言,主要動作已經(jīng)發(fā)生,所表達的重點應該是表示動作給人出乎意料的含意,并非即將發(fā)生的情況,所以不需要由“就”這個副詞來表達動作在句子中的時間關(guān)系,“就”在此句中因修飾作用和語義無法搭配而造成副詞濫用的偏誤,故宜刪除“就”字。修正后如(1b)。
(二)近義詞混淆
2、a.雖然現(xiàn)在的我功課不好,但是體能也不錯。(給十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
b.雖然現(xiàn)在的我功課不好,但是體能還不錯。
(2a)中的副詞“也”使用不當。副詞“也”與“還”都是表示重復、頻率的副詞,在句子中當,“也”一般指的是兩個人或事出現(xiàn)相同的情況,如“他愛運動,我也愛運動。”“還”是表示勉強過得去的副詞,多修飾褒義形容詞,如“他的生活還過得去。”在此句中作者想表達的是現(xiàn)在的作者雖然功課不好但是在體能上的表現(xiàn)還不錯。前句為否定的、負面的含意,后句有贊許的、肯定的含意,前后句所呈現(xiàn)的含意截然不同,故不適宜用表示兩事相同的副詞“也”字,而應使用表示“尚可”含意的副詞“還”,此句因副詞的功能接近造成混淆。修正后如(2b)。
(三)近義詞連用
3、a.你或許可能會覺得這樣做很像白癡。(有趣的運動世界)
b.你或許會覺得這樣做很像白癡。
4、a . 我原先本來想要告訴她,可是沒有勇氣。(被人欺負時該怎么辦)
b.我原先想要告訴她,可是沒有勇氣。
(3a)、(4a)都存在“近義副詞連用”的偏誤。在一個句子中意義相近的副詞只要使用一個即可,兩個則顯得多余累贅,(3a)“或許”和“可能”都是表示估計上不很肯定的語氣副詞,“或許”和“可能”宜刪除其一,如(3b)。 “原先”、“本來”都是表示事情開頭、最初時間的副詞,“原先”、“本來”也只能保留一個,修改后如(4b)。
二、介詞偏誤
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使用頻率很高,其用法也是比較復雜的,介詞不可以單獨使用,必需置于名詞、代詞或某些短語前組成介詞短語,用以修飾動詞或形容詞。介詞結(jié)構(gòu)除了介詞帶賓語之外,有些介詞常和某些方位詞語搭配,如介詞“在”常和“上”、“中”、“下”搭配成“在……上╱中╱下”格式,而介詞“當”、“在”常和“時”、“時候”搭配成“當……時╱時候”或“在……時╱時候”,介詞“以”常構(gòu)成“以……為”格式。介詞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是有多種用法,常用介詞可依功能分為表示空間、表示時間、表示對象、表示依據(jù)、表示緣由等類。外國學生在使用介詞結(jié)構(gòu)時,常遺漏了后帶詞語,或忽略語義與結(jié)構(gòu)的搭配,造成介詞偏誤。
(一)搭配詞語遺漏
5、a.在跑接力(),體育老師也常幫女生跑。(有趣的運動世界)
b.在跑接力的時候,體育老師也常幫女生跑。
6、a.在我記憶()好像七、八歲時到了昆明。(我的童年)
b.在我記憶中好像七、八歲時到了昆明。
(5a)、(6a)均有介詞“搭配詞語遺漏”的偏誤。介詞“在”常跟表示時間的名詞(短語)或時間詞語搭配,說明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在”和“上”、“中”、“下”、“內(nèi)”、“里”等方位詞組合時,可用來表示時間、空間、范圍、方面、條件等。(5a)所要表達的是跑接力的時候教練幫女生而不幫男生這個含意,“跑接力”是事件而非時間,語意上不完整,故應加上“的時候”才能與介詞“在”合成完整的介詞短語,以達成說明時間點的任務。(6a)所表達的是記憶之中作者七、八歲時來到昆明的含意,“記憶”之后加上方位詞“中”,語義才能完整呈現(xiàn)。修正后如(5b)、(6b)。
(二)近義詞混淆
7、a.由那次的教訓中,我學到不努力是不會成功的。(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b.從那次的教訓中,我學到不努力是不會成功的。
(7a)有介詞混淆的偏誤。“由”與“從”都是表示空間的介詞,介詞“由”跟名詞組合,用來引進施動者,介詞“從”表示起點,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可以表示處所、來源,二者因功能語義相近,容易造成混淆。(7a)所表達的含意是,作者了解到不努力就不會成功這個道理是源自那次的教訓,“由”跟“那次的教訓”無法搭配,應改為“從那次的教訓中”較通順。修正后如(7b)。
三、連詞偏誤
“連詞”是虛詞的一類,他的功能主要是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分句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漢語里“連詞”的數(shù)目比較多。連詞當中,有的常用以連接詞或短語的,有些常用以連接分句。“連詞”一般表示所連接的兩部分有某種關(guān)系,這種種關(guān)系大體上可以分為“聯(lián)合關(guān)系”,如“和”、“跟”、“以及”、“并且”、“或者”、“而且”、“寧可”、“然后”、“于是”等,及“偏正關(guān)系”,如“雖然”、“但是”、“不論”、“盡管”、“那怕”、“如果”、“即使”、“因為”、“所以”等等。有些連詞用法很不相同,不能互相替換,如果連詞的連接成分搭配不當或是連接詞語搭配不當,都會造成連詞的偏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