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漢互譯

英漢互譯

時間:2022-07-27 21:31: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漢互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刪減

“刪減”是指原文中有些詞在譯文中不譯出來,因為其在譯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換言之,刪減是省去一些可有可無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贅或違背譯文語言習慣的詞。但刪減絕不能簡化原文的意思,具體地說,“刪減”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刪減代詞

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這兒過得愉快。(省略了作為主語的人稱代詞I)

The desert animals can hide themselves from the heat during the daytime.

沙漠中的動物能躲避白天的炎熱天氣。(省略了反身代詞themselves)

She went up to the child and held out her hand.

她走到孩子那里,伸出了手。(省略了物主代詞her)

It is obvious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cannot last long.

很顯然,他們的關系長不了。(省略了非人稱代詞it)

It is man’s social being that determines his thinking.

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思想。(省略了強調句式中的先行代詞it)

(2)刪減介詞

The prediction is for a good work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ir tireless helpers.

預言是人類與他們不知疲倦的助手之間良好工作關系的維持者。(省略了介詞for)

Smoking is prohibited in public places.

公共場所不許吸煙。(省略了介詞in)

(3)刪減連詞

英語形式嚴謹,句中各個成分之間都會用適當的連詞連接;漢語則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間常直接依靠其內在的邏輯關系連接,結構較靈活松散。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省略了連詞if)

He looked gloomy and troubled.

他看上去有些憂愁不安。(省略了連詞and)

Like charges repel each other while opposite charges attract.

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省略了連詞while)

(4)刪減同義或近義詞

Most of the Chinese parents always try their best to satisfy their children’s material needs and wants.

大多數中國父母總是盡全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needs和wants是一組近義詞,翻譯成中文時可省略兩者之一。)

(5)刪減冠詞

英語中的定冠詞the和不定冠詞a在中文中無明確的對應詞,所以常在翻譯中省略。

Because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s damaged,the patient has little ability to fight off many other diseases.

由于人體的免疫系統遭到破壞,病人幾乎沒有什么能力抵抗許多其他疾病的侵襲。(省略了定冠詞the)

A man should ha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人應該有責任感。(省略了不定冠詞a)

2.增補

“增補”是在翻譯中根據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詞以更通順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增補”在翻譯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使用時必須把握尺度,絕不是無中生有地隨意增詞,而是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但有其意的一些詞。具體地說,“增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增補名詞

According to the experts,robots will never become smarter than humans.

根據專家們的看法,機器人永遠也不會比人類聰明。

Water can be decomposed by energy,a current of electricity.

水可由能量分解,所謂能量也就是電流。

(2)增補動詞

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banquets,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s,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ing of the final communiqué.

晚上在參加宴會,出席音樂會,觀看乒乓球表演之后,他還得草擬最后公告。

The government utilizes these funds for education and municipal works.

政府將這些資金用于興辦教育和建設市政工程。

(3)增補形容詞

What a sight!

多么美麗的景色啊!

The plane crashed in flame and smoke.

飛機在濃煙烈焰中墜落。

(4)增補副詞

The crowds melted away.

人群漸漸散開了。

They would read the secret notes repeatedly.

他們會一遍一遍地反復閱讀這些密件。

(5)增補語氣詞

Don’t be childish.I am only joking.

不要孩子氣了,我只是開玩笑而已。

(6)增補量詞

Flowers bloom all over the yard.

朵朵鮮花滿院盛開。

英漢互譯過程中應注意使用以上幾種方法,這樣翻譯出的句子才不會顯得死板生澀。“刪減”與“增補”時,必須權衡語氣的輕重,分清意思的主次,考慮修辭效果,做到“加詞不加意,減詞不減色。”

參考文獻:

[1]黃凌云.文化差異背景下英漢互譯的增加與刪減.考試周刊,2011.

第2篇

關鍵詞: 習語 英漢互譯 常見錯誤 分析

一、引言

英語和漢語都擁有大量的習語。習語(idioms)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短句,包括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 expressions)等,具有濃厚的民族、歷史和地方色彩。由于習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比一般詞語有著更強的表現力,習語不僅大量出現在文藝作品里,在政論和科技文體中也同樣經常遇到。因此,習語的翻譯自然是一個突出的、不可忽視的問題,其翻譯的好壞不僅可以反映學習者掌握使用某種語言的水平,而且對整個譯文的質量有直接的影響。下面就對英漢習語互譯中常見的錯誤進行歸納和分析,供學習者交流和參考。

二、生搬硬套

英漢習語中有部分習語在意義和比喻上非常接近,翻譯這部分習語通常用同義習語套用法。但是有的譯文沒有考慮到習語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生搬硬套,把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習語套用進另一種語言中去,使譯文帶上鮮明的異國文化的色彩,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被翻譯為漢語習語“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種套用是不合適的。雖然兩者有相同的意思,但諸葛亮是我國的一個歷史人物,如果出現在英譯漢中,中國讀者會覺得別扭,怎么諸葛亮會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或之筆呢?原作的上下文根本沒有提到這個人物,突然出現在譯文里,就會很突兀,與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不如把它譯為“一人不及兩人智。”,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民族色彩所引起的矛盾。又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套譯為“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就帶有明顯的民族色彩,譯為“說到某人,某人就到。”就比較妥當。同樣,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不宜譯為“情人眼里出西施。”,最好改譯為“情人眼里出美人。”。

雖然我們提倡翻譯時要使用意義對等的習語,但需要譯者注意的是凡是含有較明顯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或者附有一定的人名、地名的習語,翻譯時最好不要直接套用。

三、望文生義

有一些英語習語在形式上同漢語習語非常相似,使我們一讀到這些英語習語,立刻就聯想到那些漢語習語。其實,兩者之間只是形似意不似,貌合神離。翻譯時最易造成誤譯。例如:pull sb’s leg 很容易誤解為“拉后腿”,其實,它的意思是“開某人的玩笑”;move heaven and earth 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驚天動地;翻天覆地”,其實正確的譯文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child’s play 如譯為“兒戲”則是錯誤的,它的意思是“簡單的東西;容易的事情”;eat one’s words 不能譯為“食言”,而應譯為“承認自己說了錯話”;wash one’s hand 很容易誤譯為“洗手不干”,正確的譯文是“斷絕關系;推脫責任”。

由此可見,翻譯英語習語決非易事。我們要正確理解其真正的含義,避免由望文生義而引起的理解錯誤和表達錯誤。

四、語體不符

習語的翻譯既要做到理解正確,又要表達得體,注意在譯文中保存原作的風格。如果習語是古語,就要譯得古雅些,如果習語是通俗口語,就應該譯得生動活潑和口語一點。比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應該譯得古雅一些:Do unto him as he does unto other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為: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就很古雅。如果原習語通俗易懂,語體更接近日常口語,而譯為古雅的書面體則會不符合原作的風格。例如:Waste not,want not. 不宜譯為“儉以防匱”,而最好譯為:“不浪費,不愁缺。” 這樣就保存了原文的風格。又如: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譯為“有了好的開頭,才有好的結果。”就很好,不要譯為“欲善其終必先善其始。”,以免產生風格上的矛盾。有時還要注意不能用過于隨便的口語句子來翻譯原文的大意。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 譯為“人也許會相見,可是山頭卻不會。”則欠妥,不如譯為“山和山無法碰頭,人和人總會相遇。”。又如: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不要譯為“一個從來沒有嘗過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譯為“不嘗苦,怎知甜。”就與原文一樣精練和對仗了。

五、拖泥帶水

漢語成語多是四字組成。它的特點是結構整齊,言簡意賅。但譯成英語時,如果僅從字面意義去譯,譯文就會顯得嗦繁復。譯者應該領會其精神實質,將其內在思想譯出來,盡量使譯文簡潔流暢。比如:“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這對成語簡潔對稱。如按字面譯為“Eat your ric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 served, measure the man before cutting the cloth.”就失去了簡潔對稱的優點。不如下面譯得好:“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這樣的譯文用字少,卻能清楚表達原意,而且保持了原文整齊勻稱、順口悅耳的特點。

有一部分漢語成語帶著一定的中國文化背景,字面上有中國古代的人名、地名,或含有一個歷史典故。對這部分成語,字面翻譯是無法為外國讀者所接受的。如加上許多解釋性的文字,就失去了成語精練的特點。因此,最好的辦法是繞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真正的內含意義。例如:“東施效顰”,按字面譯為:Dong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這種注釋性的譯文顯得拖泥帶水,沒有突出原意的重點,不但影響整個譯文的表達效果,反而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譯為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就抓住原文的精神實質了。

在漢語習語中,常有并列的對偶結構,即表示同一個意思的成語或詞語連在一起。英譯時,此類漢語習語通常可采用節譯法,即省去并列重復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義就可以了。例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英譯時僅用inexhaustible一詞就把意思清楚地表達出來了。“不學無術”,即uneducated之意,無需把“不學”和“無術”重復譯出。“愁眉苦臉”就是gloomy face,不必既譯“眉”又譯“臉”。同樣“長吁短嘆”譯為sighing deeply就能概括兩者之意。

六、結語

綜上所述,習語是英漢互譯時最難翻譯和不能回避的部分之一。譯者應注意不要用充滿異國民族色彩的習語套譯原文;不要對習語望文生義,而應保證確切的理解;在語體上表達時要與原文的風格相符;要用精練的語言把習語的內在含義表達出來。如果能從以上幾方面來考慮,英漢習語互譯時就可以避免一些錯誤,從而提高翻譯技巧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呂瑞昌,喻云根.漢英翻譯教程[M].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2]張培基,喻云根.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第3篇

關鍵詞:國際商務 外貿函電 英漢互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075-02

在對外貿易中我們要和外商達成交易首先要做的是跟對方建立業務關系。在實際業務中我們通常給國外公司寄去建立業務關系的英文信函。正確翻譯商務信函對達成交易能起到促進作用。掌握函電英漢互譯技巧,是準確地翻譯外貿函電的重要因素。

一、商務英語函電的詞匯特點

用最準確、最清晰的商務語言進行最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是商務英語函電的目的。很多知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商務英語函電的用詞特點進行研究, 商務英語函電的用詞特點主要有:使用專業詞匯,靈活運用人稱代詞,用語正式莊重,態度禮貌,避免重復。

1.使用專業詞匯。專業詞匯的含義就是指某一科學領域所特有和專用的術語,是人們在某一特定領域使用的有特殊意義的專門詞語,它們專業化程度較高。而商務英語函電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廣泛使用專業詞匯。因為英語單詞存在大量的一詞多義現象,有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英語到了商務函電的語境時,更是搖身一變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所以如果仍將其作為普通詞匯來理解及翻譯往往會導致誤解。可是如果是僅僅依靠查字典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歸根結底的解決辦法就是我們在進行翻譯時必須聯系上下文的意思,通過自身的理解及總結,找出該詞匯在商務函電的真實含義。所以翻譯人員一定要深入了解專業詞匯以及擴充自身的專業知識,不然就會出現譯文詞不達意的現象,這樣就無法翻譯好商務英語函電。例如:quote-報價、inquiry-詢盤、offer-報盤、letter of credit-信用證、shipping marks-嘜頭、clean bill-光票、ocean bill of lading-海運提單,等等。

2.靈活運用人稱代詞。英語人稱代詞分為三種不同的人稱形式:第一人稱代詞指說話人自己,第二人稱代詞指說話的對象,第三人稱代詞指說話人談論的對象。在翻譯商務英語函電時,我們要注意如何正確靈活翻譯人稱代詞。其中主要注意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

例:“在你方區域銷售我們的產品有不錯的效果”。

譯文:

a.I think that 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b.You did a good job in selling our products in your area.

例子中a句雖是正確的,但沒有完全采取對方立場,用“I think”這種句型看起來好像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而b句以對方為中心,讀起來比a句使人“舒服”。

3.用語正式莊重、態度禮貌。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是客體模式,講究客觀、公正、嚴密。他們的思維形式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意見的表達。因為商務英語函電的目的是傳遞商業信息,并且關乎到進出口雙方的經濟利益,所以既要做到不刻意迎合對方,也要做到不高高在上、目中無人。

例:“我們對已打破的攪拌機給你造成的不便感到很遺憾”。

譯文:We regret the inconvenience you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broken mixer.

盡管函電作者希望表達歉意,但是貶義詞會提醒收信方不良的后果。可以將以上譯文改為:We are truly sorry about the experience you had with mixer.

在函電寫作中,要避免使用you,should,you must,you have to 等命令式的或近乎命令式的語句,可以使用Please,Will you…,Will you please…等較委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要求。

4.簡潔明了、避免重復。英語民族與漢語民族的思維模式是不同的。英語民族是個體思維,而漢語民族的思維是整體綜合的、概括的。語言上,由于英語與漢語對事物的定義不同,從而出現用詞的不同傾向。英語偏好概念的詞即泛指,用詞概括模糊。與其他文體比,函電寫作是一種實用性很強,以更簡潔、快捷的書面形式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文體。商務函電要使用最簡潔的語句表達最完整的意思,避免不必要的重復。

例:“我們非常感謝您9月20日發出的函件。”

譯文:We acknowledge receipt of your letter dated September20.可改為:We appreciate your letter dated September 20.

二、從句翻譯技巧

外貿函電英語不同于普通英語,它具有獨特的文體風格。從句法上講, 由于外貿函電從句多,句法結構較為復雜,我們理解和翻譯的難度就加大了。因此我們要掌握好外貿函電中從句的翻譯技巧。

1.定語從句的翻譯。

(1)限制性定語從句。通常有兩種翻譯方法:第一,一般可譯成“… …的”,置于被修飾詞的前面。例如:“They have got the goods which we need.”他們買到了我們所需要的商品。第二,主從句分開譯,先譯主句,然后將定語從句譯成并列分句,這時需要重復先行詞,或用“它”,“這”等代詞來指代先行詞或整個主句,或者省略不用先行詞。

“We are enclosing you our Sales Confirmation No. 354 duplicated of which please countersign and return one copy to us for our file. ”隨函附上我方第354號銷售確認書一式兩份,請會簽后寄回一供我方存檔。

(2)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也通常譯成并列句,譯法同上文一樣。“Your firm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us by Morris & Co., with whom we have done business for many years. ”承蒙莫利斯公司推薦,得悉貴公司的名稱,我公司已與此公司有多年的貿易往來。

2.被動句的翻譯。

(1)譯成主動句。當外貿函電中的被動句不能譯成漢語中的被動句時,可以根據語境和漢語的表達習慣譯成相應的主動句。如:

“We are informed that you are an importer of Chinese cotton piece. ”我方得知,貴方是中國棉布的進口商之一。

(2)譯成被動句。當必須強調英語的被動語態時,就應譯成漢語的被動表達式,可以在句中加上“被……”、“給……”、“受……”、“由……”等。

“The shipping space will be booked by the seller.”船位將由賣方預定。

3.狀語從句的翻譯。

(1)時間狀語從句的翻譯。在英語中,時間狀語從句可以放在主句前,也可放在后面,但在漢語中通常是前置。在外貿函電中,時間狀語從句中的引導詞主要有when, before, after, as soon as, since等,翻譯時,可以譯成漢語中對等的詞。例如:“As to Item A and B, we shall arrange delivery as soon as we get your L /C.”關于A號和B號貨品,一旦收到貴方信用證后,我方將安排裝運。

(2)條件狀語從句的翻譯。在英語中,條件狀語從句的位置也類似于時間狀語從句。外貿英語函電中,條件句中經常出現的關聯詞有“if”、“provided”、“unless”等,可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若”等關聯詞。例如:“We would be most grateful if this letter could be forwarded to the import corporation.”如果貴方能將此信轉交進口公司,我方將不勝感激。

(3)原因狀語從句的翻譯。原因狀語從句在英語中的位置同樣可前置也可后置,在漢語中大部分前置,但強調原因時也可后置。在外貿英語函電中,as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較多。例如:“As the market is of keen competition, we recommend your immediate acceptance.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建議貴方立即接受。

(4)讓步狀語從句的翻譯。同樣,讓步狀語從句在英語中可前置也可后置,在外貿英語函電中,引導讓步狀語從句的詞通常有“although”、“though”等,在翻譯時,通常會翻譯成“雖然… …(但是) ”、“盡管… …(不過) ”、“即使… …(但)”等。

例:“Even if we have improved our packing method, our customers aren’t satisfied with our products.”即使我方改進了包裝方法,但我方客戶對我方產品仍不滿意。總之,外貿函電句式較多較復雜,翻譯時應遵循翻譯原則并采用適當的翻譯技巧才能準確地翻譯原文。

三、英漢互譯遵循的原則

1.準確性原則。商務函電英漢互譯的準確性原則是指商務函電英漢互譯要準確地將源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用目標語言表達出來,做到讓讀者獲得的信息與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內涵相等。由于商務英語涉及的內容往往比較嚴肅和具體,因此,商務翻譯更注重內容的準確,無誤,使翻譯能夠達到順利溝通和使用的目的。

例如:“投資熱點”,若按照字面意思直接對號入座翻譯成“investment hot spot”就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hot spot”指的是“(可能)發生動亂的地方”,至少這一意思是主要的。按照準確性原則,“投資熱點”可譯為“a region attractive to investors”或“popular investment spot”。

2.一致性原則。外貿函電英漢互譯的一致性原則,是指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名、概念、術語在任何時候都應保持一致,不允許隨意更改某一概念的名字。要保證商務函電英漢互譯的一致性,即需要翻譯人員在進行商務翻譯時,對自己在進行翻譯的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不懂金融學的人會把“Bank balance”和“Insurance policy”分別譯成“銀行平衡”和“保險政策”,而正確的譯文是“銀行余額”與“保險單”;沒有接觸過國際貿易的人也不會知道“more or less clause”為“溢短裝條款”。

3.符合目標語言文化習慣的原則。由于國家不同,因此我們與西方國家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所以,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的人員必須了解和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文化差異,并設法使這些差異在翻譯中消失。我們在翻譯時應盡力做到信息對等。

外貿函電是進行國際貿易的重要通訊手段,在對外貿易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所以掌握好外貿函電英漢互譯技巧有助于更好地翻譯外貿信函,進而促進商家相互間的聯系,業務的開展進行。掌握外貿函電的特點及其翻譯技巧,對于正確翻譯信件、順利達成交易來說是極為關鍵的因素。因此,掌握英漢互譯技巧是翻譯外貿函電的首要要求。

(本文系作者主持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2011-13年度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B1101。)

參考文獻:

1.陳浩然.外貿英語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7

2.廖瑛,莫再樹.國際商務英語語言與翻譯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劉法公.商貿漢英翻譯的原則探索[J].中國翻譯,2000(1)

4.肖曼君.詞義的理解、選擇與商務英語的漢譯[J].中國翻譯,2000(4)

5.張煒.外貿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6.王瑞蓮.淺談外貿英語函電句子翻譯技巧.新西部(下半月),2008(7)

7.劉艷芳.淺談商務英語函電詞匯的英譯.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

8.張艷臣.商務英漢互譯的原則.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

9.張惠君.商務英語翻譯原則探討.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06(10)

第4篇

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橋梁,它不是簡單地把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而是把一種語言(源語)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目標語)去傳遞。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文化承載著大量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次涵義。因此,那些拋開文化因素只對文字進行轉譯的翻譯方式往往是極不嚴謹也極不科學的,這也是為什么曾經一度盛行于20世紀50年代的“機器自動翻譯”(Automatic Translation)最終走向沒落主要原因。正如當代偉大的翻譯學家Nida(奈達)所說:“詞匯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在翻譯過程中,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由于各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同樣的事物在兩種不同的文化里涵義可能完全不同。漢語和英語是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文化差異給翻譯工作者們帶來了諸多困難。要想克服這些困難,必須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入研究、認真分析,從而找出針對性的翻譯技巧來解決這些困難。

二、英漢文化差異成因分析及翻譯對策研究

1.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風俗習慣,這在中英兩國風俗上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悠久的農耕文化使得中國人在過去的幾百年里生活在相對固定的環境里,鄰里之間非常熟悉,人們之間經常會用“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來表示對對方的關心;此外,農耕文化對日常飲食給予了高度關注,自古有言,“民以食為天”,可見日常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吃過了嗎?”來問候對方。而在英國的過去幾百年里,工業革命的先進技術使得其工業化起步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流動性較大,相互之間的熟悉度也較低,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自己的隱私看的非常重要。因此,人們在相互問候時很少涉及對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right”、“How are you”等問候語。基于以上風俗習慣的差異,在翻譯“吃了嗎”時,如果直接根據字面翻譯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話,對方一定會誤認為你在委婉的向對方發出用餐邀請,從而引起誤會。同樣地,如果把“你從哪兒來啊?”、“你到哪兒去啊?”簡單地直譯成“where have you been?”、“where are you going?”的話,對方并不會感受到你在關心他,而會誤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干涉,從而引起誤解。因此,在翻譯這類相互問候的用語時,可采用“歸化法”來翻譯,用與之相近的目標語直接代替源語,不需根據字面來生硬地翻譯。歸化翻譯法既能使譯文完全表達源語的主要意思,又能使譯文符合讀者的風俗習慣,使之易于接受。

2.思維習慣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習慣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過去數百年的封建王朝里,“龍”與“鳳”都是皇室的象征,代表著權利、富貴,具有吉祥的涵義。所以,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人們在大喜的日子里喜歡張貼“龍鳳呈祥”的喜聯,“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都是廣為人們喜愛的褒義詞。而根據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龍”為一種體型似蛇,口中噴火的巨型怪獸,是邪惡的象征。基于以上思維習慣的差異,在翻譯經濟飛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如果簡單地譯為“Four Asian Dragons”,則會讓西方人感覺費解。而“虎”(tiger)則不同,在西方人的思維里,虎為百獸之王,是速度、力量、勇氣的象征,把“亞洲四小龍”靈活譯為“Four Asian Tigers”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該亞洲四國的經濟發展之快、后勁之足,以及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的領頭羊地位。

3.的差異。,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中西方的有著明顯的不同,大部分英國人信奉基督教,圣經(Bible)對他們來講耳熟能詳,上帝(God)是他們信仰中的神。中國大部分的人士信奉佛教,佛祖(Budda)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翻譯到與宗教相關的素材時,要將兩種不同的考慮在內。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時,將“天”活譯為“God”(上帝),而非“Budda”(佛祖),整句譯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譯文句式規整,句意明確,讓英國讀者很容易理解。另外,具有明顯佛教色彩的習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在翻譯成英文時“和尚”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boy(兒童),整句被譯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這里采用了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語的句式結構,又回避了英國人對“和尚(monk)”的生活不太了解的問題,取而代之地采用了“頑皮的孩童”來將本意準確地傳遞出去。

三、 結語

文化差異是英漢互譯中不可規避的重要問題,能否妥善處理好中英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翻譯質量的高低。應對文化差異的翻譯方法有很多,例如直譯法、意譯法、歸化翻譯法、套譯法、注釋翻譯法等等,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也都有各自的不足,選取何種方法來應對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現象,往往取決于源語的文本類型、翻譯的目的以及所服務的讀者。只有綜合考慮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并在其基礎上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才有可能將源語文本轉換成最佳的譯文。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英漢互譯;文化差異;處理策略;歸化;異化

英漢互譯不僅僅是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信息交流,更是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1]) 因此英漢互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否則,就不可能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

而英漢兩個民族由于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生產條件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文學藝術傳統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產生了英、漢民族間的文化差異。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深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各種語言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又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文化間的比較,因而譯者必須具有較強的文化差異意識。換言之,譯者必須意識到翻譯這一信息交流既是跨語言(inter-language)的又是跨文化(inter-culture)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差異,文化差異也可能成為交流的障礙。因此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述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成因及處理策略。

一、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差異成因

(一)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導致的文化差異

由于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不同,英、漢民族對自然生活環境有不同的主觀感受,因而會采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同一種現象或事物。反映在語言上,就形成了文化意義上的差異。例如,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春天刮東風,氣候溫暖宜人,因此在漢語里“東風”具有“溫暖、希望”的美好含義;而冬天刮西風,氣候寒冷干燥,因此在漢語里“西風”有“寒冷、凄涼”的寓意。與此相反的是,英國位于歐亞大陸的西北,四面環海,春天刮的是寒冷干燥的東風,氣候類似于中國的冬天;夏天刮的是溫暖濕潤的西風,氣候類似于中國的春天。因此“西風”(west wind)在英語中象征著希望和力量,而“東風”(east wind)則象征著凄涼和倒退。了解了這種中英文化差異,英國人就不難理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里“西風”表達的惆悵、憂思的意境以及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里“東風”的美好、希望的意象;中國人也就能理解為什么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是對春的謳歌,以及莎士比亞為什么在十四行詩里寫道: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因為在英國西風帶來的是春的消息,夏天是溫馨宜人的季節,都代表“希望、美好、溫和、可愛”,遠不同于中國人眼中的夏天,“火熱、火辣、不適”。

(二)不同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方式導致的文化差異

生產生活是語言和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不同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方式自然反映在語言當中并形成特定的文化意義。例如,中國傳統上以農業為主,因而有大量的比喻與習語與農業有關。如,牛耕是中國人傳統的土地耕種方式,于是漢語中就有很多如“多如牛毛”、“汗牛充棟”、“九牛一毛”、“體壯如牛”、“勤勤懇懇的老黃牛”、“牛人”、“牛市”等與牛有關的習語與比喻。而英國的航海業歷史上一度領先世界,因而英語中有很多與海洋和航海有關的比喻和習語。如:as close / dumb as an oyster (相當于漢語中的“守口如瓶”), spend money like water,(相當于漢語中的“揮金如土”),rest on one''s oars(相當于漢語中的“暫時歇一歇”),cast / lay / have an anchor to windward (相當于漢語中的“未雨綢繆”)等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相當于漢語中的“奮力圖存”),all at sea(相當于漢語中的“不知所措”)等等。

同樣,英、漢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導致文化差異。體現在語言上,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漢語中對親屬的稱謂遠遠多于英語中對親屬的稱謂。傳統的中國社會重視家族關系,往往幾代同堂,同時注重長幼尊卑、內外親疏;而在英語國家,人們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子女年滿18歲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就導致英語中的一個稱謂往往對應漢語中的多個稱謂,如 “brother”相當于漢語的“哥哥、弟弟”, “aunt” 相當于漢語的“嬸嬸、姑姑、姨媽”,最典型的是“cousin”, 一個稱謂對應漢語中的八個稱謂,包括“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又如,中國人以稻米為主食,因而漢語中不僅有很多關于稻米的詞匯,而且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說法,意思是即使是聰明能干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而英語中rice既可表示“稻子”,也可以表示加工后的“米”,還可以表示煮熟的“米飯”,而且由于稻米在英語國家不作為主食,主婦們不用米也能做出飯菜。因此不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就不能正確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義。

第6篇

關鍵字:語用學;語義學;語境;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1-0299-01

語用學和語義學是語言學的兩大分支。它們都對意義進行研究,區別在于側重點的不同。其中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學科,研究說話人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聽話人對說話人說出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翻譯研究是探討翻譯者在譯文中重構原文意義的學問。因此,我們可以使用語用學來研究英漢互譯的過程。語用學常被人比作是幾十年前語義學家的廢紙簍,語義學家把傳統語義學無法理解的現象都扔進了這個廢紙簍。語言學家Frege認為邏輯語義學首先關心的是和真實值有關的那些意義范疇,他認為只有思想才能具有真實性[1]~[2]。

一、語用學的定義

語用學有許多種定義,不同的定義具有不同的側重點。下面給出了幾個典型的語用學定義:

1.1972年Stalnaker給出了“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acts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performed.”的定義。

2.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和交流的學科。

這些定義給了我們語用學一個直觀的概念。大多數定義的重點在于上下文和含義。

二、語用學和翻譯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應該非常清楚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更多的去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用學原則。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實現英漢等效的相互轉換。因此,語用學能夠很好的應用于英漢互譯過程,一個翻譯者如何能夠從源語言向目標語言合適的解釋清楚一條信息,同時我們可以看出語用學研究翻譯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有助于我們進行各種翻譯實踐。

三、從語用學角度研究英漢互譯

下面就不同的幾個方面簡要介紹語用學在英漢互譯中的應用:

1.語用學在指示語方面的研究。指示語是語用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用簡單的語言來定義指示語,就是指一些具體的指示性單詞、指人、指物、指示時間和位置,這些都是對某些語言片段的解釋。如一些人稱代詞的使用,見下表所示:

I(me,my,myself,mine)

you(your,yourself,yours)

he(him,his,himself)

she(her,herself,hers)

it(its,itself)

We(us,our,ourselves,ours)

You(your,yourself,yours)

They(them,their,themselves,theirs)

舉例1:漢語中的“咱們”通常被用作“inclusive we”,就是包括我和你,例如,“您安心養病吧!等您病好了,咱們一起去西山玩。”而下面的這句話中“我們”卻是“exclusive we”例如:“您安心養病吧!我們過幾天再來看您。”而下面這句話中的“我們”確實包括了對方:“我們一起去打乒乓球好嗎?”。“咱們”和“我們”在英語中沒有直觀的反映,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使用“Let’s”和“Let us”來簡單表示。

其他還有類似演講用語、社會用語等也應該在充分考慮語言上下文的語用方面來進行合理的英漢互譯。

2.隱喻的語用學研究。傳統修辭學將隱喻看成是一種修辭格,是比喻的一種。隱喻由三個因素構成:“彼類食物”、“此類事物”和兩者之間的聯系。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和行為現象。語用學在隱喻方面的研究旨在對其隱喻意義進行解釋,從話語的字面意思去推導出會話的含義。因此從語用學視角研究隱喻,能更準確的進行理解和翻譯。下面通過舉例來說明:

舉例2:(1)We were on the same boat. 從字面的意思來看直譯為“我們同乘一條船”,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曾經歷過患難與共的局面。

一般來說,對本族語者來說,憑借對話語和文化語境的了解,能準確地從幾種可能的意義中確定其中一種恰當、準確地意義;而對非本族語者來說,由于缺乏對對象國語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要準確理解語境意義并非易事,尤其是由于會話過程中話題的不斷變化而造成無法確立其語境意義。準確理解隱喻還要依靠一定的語境。

舉例3:Freud lives here. 我們可以理解為Freud曾在此居住,也可以理解為隱喻,指Freud的學術思想精神在此一度盛行。

3.御用等效理論在實用文體中的翻譯。語用翻譯是一種避免翻譯尷尬且力求等效新的理論模式,是譯者運用語用學原理指導其翻譯,是譯者將原作與譯作在語用用意上等效的翻譯。語用語言等效翻譯根據語境推導出話語的言外之意,即說話者的語用含義。下面就語用等效翻譯在社交用語中的使用。

舉例4:文明游覽依次排隊。翻譯為 Please be a decent visitor and queue one by one.

在翻譯公示語時首先要考慮準確表達文字信息,然后充分體會讀者的接受能力和價值標準,恰當的傳達文化信息。

當然,語用學還有很多方面可以和英漢互譯結合的方面,在此不一一舉例了。

語用學翻譯建議我們要對語境的上下文有很好的理解。我們應該進行一些對比語用分析和嘗試著去表達最初的原意。翻譯應該和語用自身相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語用學為翻譯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導翻譯實踐。但是由于翻譯自身的復雜性和研究對象的多樣性,語用學介入翻譯還需要在理論方面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 英漢互譯 文化可譯性限度 翻譯方法

可譯性研究(translatability)一直是翻譯研究的關鍵問題,指人們通過翻譯,將一種語言(源語)用另外一種語言(譯語)表達出來,實現不同語言使用者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可譯性研究探討兩個方面的內容:可譯性(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不可譯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其關鍵在于譯語表達能否準確而完整地再現源語表達,包含內容的表達和形式的表達[1]。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認為:語言是自我的表達,也是文化的反映[2]。從宏觀角度來看,英漢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具有廣泛的共性和相互滲透性,相當一部分文化信息可以在另一種語言表達中找到契合對應和平行對應的表達,是可譯的。從微觀角度來看,英漢語言使用者由于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和文明程度的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民族文化。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內涵上的差異性決定了英漢翻譯的文化可譯性限度(cultural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3]。文化可譯性限度涉及源語與譯語在文化上的差異,包括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社會歷史等許多方面的內容[4]。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受地理環境、生活習俗等影響,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而文化的差異性是由所從事的物質生活方式及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的。由于各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不同,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模式與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均有很大的差異[5]。

筆者認為,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譯者應當在忠實于原文內容的前提下,分析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采用歸化譯法、異化譯法或補償法等各種翻譯手法,盡可能地拓展源語作品的可譯性限度,盡可能使譯語作品達到與源語作品在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上的一致性。其中,歸化譯法提倡用譯語文化所有的表達方式,反對引入源語文化的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在譯語中找到與原文內容對等或相似的表達方式,直接進行翻譯;異化譯法則主張保留源語文化特有的表達方式,把它輸入到譯語文化中去,也就是所謂的直譯法,要求譯者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向譯文讀者介紹源語文化;補償譯法要求譯者在歸化譯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注釋或補充一些信息,幫助讀者理解可能因直譯而難以理解的譯文。筆者將通過實例分類闡述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可譯性限度,探討不可譯性向可譯性轉化的翻譯方法。

第一,受地理環境差異影響的可譯性限度。中國在自然環境上屬于封閉性的大陸型,幾乎沒有內海,遼闊的內陸遠離海洋,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耕型社會,傾向于固守耕地[6]。于是,漢語有許多與農耕勞作有關的語言表達,比如:中國農民一般用牛來耕地,于是人們將辛勤勞作的人稱之為“老黃牛”,將大口大口地喝水稱之為“牛飲”,將固執己見、不懂變通的脾性稱之為“牛脾氣”;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揮金如土”、“瑞雪兆豐年”,等等。西方在自然環境上屬于開放性的海洋型,歐洲大陸實際上被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等內海所分割,古希臘和古羅馬屬于海洋-商業文明,遠古時期,歐洲有許多游牧民族,隨處遷徙,流動性大,西方社會呈現出海洋商業文明的開拓外向性[6]。于是,英語有許多與漁獵和航海有關的語言表達,比如:人們常常用與海洋動物相關的詞來喻指人,“The best fish swims near the bottom.”(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輕易得到。)“as close as an oyster”(口風很緊)、“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mackerel/whale”(小本賺大錢)、“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進退維谷)。因此,在表達“豪飲”這一概念時,英語為“drink like a fish”,因為西方人認為魚一刻也離不開水,用魚來形容一個人喝得多最為貼切,而漢語為“牛飲”,因為牛來形容豪飲再恰當不過。

第二,受風俗習慣差異影響的可譯性限度。出于相對保守的民族特性和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中國社會的家庭觀念比較濃厚,異常注重長幼輩分,在稱謂表達上比較復雜,可以說,幾乎所有的親戚關系都能再漢語中找到相應的名稱,絕不能亂用,而相對開放的西方社會提倡以個人為中心,家庭觀念相對淡薄,在稱謂表達上極其簡單,不但稱謂沒有清楚的區分,甚至連性別都不分[6]。比如,英語“cousin”一詞,既可以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又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同樣的,漢語里的“妯娌”和“連襟”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難以通過歸化譯法來翻譯,但這并不是說類似這樣的中國文化獨有詞就無法翻譯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妯娌”是“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稱”,“連襟”是“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可以通過異化譯法分別譯為“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和“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于是,“她們是妯娌”這句可以翻譯成“They are married to brothers”,即只要稍加變通,把原來的名詞譯成結婚的狀態;同樣的,“他們是連襟”這句可以翻譯成“They are married to sisters.”

第三,受宗教觀念與文學傳承差異影響的可譯性限度,主要涉及反映英漢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宗教傳說、寓言故事和經典文學作品,等等。

對于表達極度高興的情緒,漢語有“快樂似神仙”一說,英語有“as merry as crickets”(快樂似蟋蟀)”,這在中國語言表達中是不可接受的。在傳統漢文學作品《詩經》、《七月幽風》等中,“蟋蟀”是“憂傷,凄涼”的象征,在《詩經》中,蟋蟀的叫聲被用來喻指年末農民悲慘生活的映襯。此后,蟋蟀幾乎無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涼的形象出現在漢文學中,如“獨申且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辯》)[7]。自從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亨利二世》中用過“as merry as crickets”(快樂似蟋蟀)之后,英語國家的人們就接受了這種比喻,并沿用至今。

對于源于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文獻名著的英漢翻譯同樣存在著可譯性限度,于是,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不足往往通過補償譯法來盡可能地拓展源語的可譯性限度。比如:在翻譯《踏莎行》中“桃源望斷無尋處”時,譯者采用譯為“Peach Blossom land ideal beyond the sight.”其腳注為:the Peach Blossom land was The Utopia for Chinese literati.再如:“Helen of Troy”可以翻譯成“特洛伊的海倫”(注:源于《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的希臘神話故事。傳說美艷無比的希臘王后Helen(海倫)被特洛伊王子誘走,兩國因此引發一場戰爭,結果希臘大勝特洛伊。正是由于海倫,使特洛伊遭到毀滅的悲劇。)。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人類交流的日益擴大和對文化認識的深化,在翻譯研究中常常出現“昔日不可譯者,今時或許可譯”的情況。比如,“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這首詩巧妙地將“僧”拆分為“人”、“曾”,“佛”拆分為“人”、“弗”,將“婢”拆分為“女”、“卑”,“奴”拆分為“女”、“又”,這種巧妙活用漢字字形的拆字法曾一度被翻譯界認為是無法翻譯成英語的,但是,許淵沖先生在1991年第5期《中國翻譯》上刊載的譯文卻巧妙地解決了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翻譯難題,其譯文如下: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maid.它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義,而且巧妙地以“Buddhist”,“bud”和“Buddha”的形似關系,以及“maid”、“made”和“maiden”的音似關系代替源語的拆字手法,上下聯句法對稱,重音對等,長度相仿[8]。

綜上所述,在英語和漢語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的影響下,英漢互譯中存在著語言和文化的可譯度限度。譯者應當積極探索二者在深層意義上的對等,擺脫語言表層的約束,力求譯語表達準確而完整地再現源語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表達,實現源語的可譯性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2.

[2]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211.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02.

[4]田慶芳.語言的不可譯性與文化的不可譯性比較[J].上海翻譯,2007,(2):48-49.

[5]王桂蓮.文化差異與翻譯的正確性[J].上海科技翻譯,2004(1).

[6]張春柏.2003.英漢漢語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第8篇

一、詞匯沖突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由文字組合而成的詞匯自然也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詞匯在交際過程中使用最為頻繁,因此它承載了最多的文化成分,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文化結構、物質環境都能在詞匯上得到最基本的表達。特別是許多事物是某個民族所獨有的,代表這些事物的詞匯往往在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找不到,導致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現象。[1]例如,60年代的美國,有一群年輕人不滿于社會現實,他們大多留長發、穿異服,以喝酒吸毒為樂。很多人認為這些年輕人是頑劣不堪、玩世不恭的,但他們真正的特點是對許多政治家避而不談的社會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持有一種嚴肅負責的態度,英語中稱呼這種人為“hippie”,如果采用音譯法將這一詞匯譯成中文,則讀為“希比士”。很多中國人缺少對美國社會文化的了解,對音譯過來的這一詞語完全不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后來,翻譯者又將其翻譯為“嬉皮士”,透過字面,人們能大致了解其意思,但仍然無法表達出該英語詞匯代表的特定的社會現象。

這一現象在中文翻譯成英文時也十分常見。在淵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長河中應運而生的許多詞語,在英語中都缺少對應意義的詞語,最常見的如天干地支、節氣、陰陽、算命詞語。若只采用音譯法翻譯,外國讀者就無法理解相關的中國文化;有的翻譯家采用意譯法,但仍然無法準確還原相關文化概念。例如“端午節”是中國最為傳統的節日之一,是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以身殉國的偉大壯舉而代代相傳的節日,端午節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即“賽龍舟”,據此許多翻譯家將端午節翻譯為“theDragonBoatFestival”,但這一翻譯并不能準確表達“端午節”的真正內涵。再比如中國有為小孩子過周歲生日的習俗,俗稱“抓周”,讓小孩子在周歲生日當天隨意抓取身邊的某一樣東西,以此來預測他未來的志向或喜好。英語中翻譯“抓周”這一民族文化內涵豐富的詞匯時找不到對應詞,只能用長語句解釋其內涵,翻譯為:Fatherormotherwilltellanoneyear'schildrentochooseonethingfromalotofthings,thentheywillaccordthisthingtopre-dicthisorherinterestandwhatheorherwanttodointhefu-ture.

二、詞義沖突

英國哲學家wittgenstein曾說過這樣的話:“themeaningofawordisitsuseinthelanguage”,意思就是只有語言在實際運用時,詞匯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含義。而一個詞匯怎樣去翻譯、應用在怎樣的語言環境下都一定會受特定的民族文化影響,這就導致有些詞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來的語言中表達出不同的意思。[2]例如,英語“babykissers”按照其字面意思是“親吻嬰兒的人”,但實際上它用來指政客,他們常常在公共場合以擁抱嬰兒、和孩子親密無比,借此拉選票、討好民眾。還有“liber-alism”在漢語中的翻譯是“自由主義”,但是漢語中的自由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是一個人無組織、無紀律,沒有原則,將個人利益看得重于集體利益。但是,在英語語言環境中,“自由主義”有明顯的褒義色彩,詞典中對它的解釋是“一種建立在人的善良本性、相信事物發展、個人人格獨立和主張保護政治和民眾自由權的政治思想”。再舉一個例子,“醋”字在漢語里既指一種調味品,也常常被用來形容男女交往中出現的嫉妒心理,如女孩會因為自己的男朋友和其他女往過密而“吃醋”,喜歡吃醋的人被稱為“醋壇子”。但這一用法在英語中不存在。所以中文句子“他吃醋了”不能簡單翻譯為“heisdrinkingvinega”,而應該根據其實際表達的意思翻譯為“heisquitejealous”。

還有一些詞容易形成詞義陷阱,導致讀者望文生義,如下面一些英語詞匯就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譯。[3]“busboy”在西方國家指在餐館或旅館打工的勤雜工,而按照中文理解,它的意思是“汽車售票員”;“confidentman,personalre-mark,child'splay”按字面意思翻譯成中文的話依次是“有信心的人”、“人身攻擊”、“兒戲”,而在英語語言環境下,他們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騙子”、“人身攻擊”、“容易干的事”。再舉幾個例子:“takeyourfingersout”應該翻譯為“動起手來”,而不是“別插手”;“makeone'shairstandonend”不能翻譯成中文的“令人發指”,而應翻譯為“非常令人憤怒”;“freeliv-ing”應翻譯為“奢侈的生活”而不是“自由的生活”;“smalltalk”應該翻譯為“家常話”,而不是“小小的談話”;“awhitenight”應該譯為“不眠之夜”而不是“白色的夜晚”;“Chinarose”應該翻譯為“月季花”而不是“中國玫瑰”。下面是一些中文表達不能完全根據字面意思英譯的,如“搖錢樹”翻譯為英文應該是“cashcow”,而不是“moneytree”;“三角債”在中文中泛指涉及多方的債務,而不是真的涉及三方,所以不能簡單翻譯為“triangledebts”,“hairdebts”才是其正確的表達。

三、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詞和詞組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詞和詞組的產生往往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產生典故,英語和漢語中的很多成語、俗語、歇后語都是這樣產生出來的。例如“把銀元遞下去”就是對“topassthebuck”的錯誤翻譯,因為根據Her-bertSutcliffeandHaroldBerman的“thewordsandtheirstories”可以知道,這一詞組原是賭博用語,書中對這一詞匯是這樣解釋的:ThephraseseemstohavecometolifeinthegamblinghousesofWest.There,asilverdollarwasputinfrontofaplayertoshowthathewouldbethenextdealertopassoutthecards.Adollar,silverorpaper,wascalleda“buck”。美國總統后來引用該詞匯表示“推卸責任,具體例子如:PresidentGeraldforddramatizedthephraseaftertakingRichardNixon'splaceintheWhiteHouse.FordannouncedinaspecialtelevisionbroadcastthathehaddecidedtopardonNixonforanycrimeshemayhavecommittedasPresident.Fordsaidsuchadecisionhadtobemadebyhimalone,thathecouldnotletoth-ersdoitforhim.“thebuckstopshere,”saidFord.還有一個例子,許多年前一位英國作家曾說:“eachfingertodayisathumb,Ithink”,意思是每個手指今天都成了拇指,就是說今天手腳都不聽使喚。后來,“allthethumbs”就被用來表示“手腳不聽使喚”。英語中還有很多詞匯都是有歷史典故的,如“overabarrel”、“totalkturkey”等,要想準確翻譯出他們的意思必須對他們的源頭有所了解。

漢語中更是有很多成語、俗語都有其特定的典故。例如“此地無銀三百兩”產生于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有人得了三百兩銀子,放在家中怕被偷,于是將其埋在土里,又怕別人挖走,就在旁邊豎了個板子,上面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看到后挖走了銀子,怕被人知道,就也在旁邊留了一行字“隔壁王二不曾偷”。這個小故事的意思是有人要幫自己擺脫嫌疑,卻暴露了自己。[4]若直接把該成語翻譯為“thereisn't300Bangofsilverburiedhere”,西方國家的人就無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而“Aguiltypersongiveshimselfawaybyconspicuouslypro-testinghisinnocence”則更為準確。再如“賠了夫人又折兵”在漢語語言環境中也是個人盡皆知的歷史故事,比喻想占別人便宜反而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譯為“loseonesladyaswellashismen”則不夠準確,而應該翻譯為“trytomakegainsonlytosufferduallossesinstead”。

四、因生存環境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大家都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嶼國家,航海業一直是英國最重要的產業,伴隨著這一行業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和船、水的習慣用語,例如英語中表示“奮力圖存,勉強渡過難關”就翻譯為“tokeeponesheadabovewater”;“inthesameboat”表示“大家都處于不幸的境地”;“Allatsea”翻譯為“不知所措”;還有漢語的“揮金如土”可譯為“spendmoneylikewater”;“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翻譯為漢語中的“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水”在英國文化中十分常見且有重要地位。與之相對應的,東方民族人們的生活中土地和農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比喻隨意揮霍、用錢無度可以用“揮金如土”這一成語。此外還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翻譯為“aswesow,soshallwereap”;“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翻譯為“nogainswithoutpains”;“坐吃山空”翻譯為“alwaystakingoutthemeal,andneverputtingin,sooncomestothebottom”。另外,中文中有“面如土色”這一成語,在英語中不能翻譯為“thecolorofearth”。這是因為西方多白種人,他們在受到驚嚇后不會出現“面如土色”的狀況,只會變得慘白,因此翻譯成為“aswhiteasasheet”更加合理。

在英美國家,天氣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因此人們也常常賦予表示天氣的詞語其他的含義。例如漢語的“苦盡甘來”在英語中不能翻譯為“sweetcomesafterbitterness”,而應該翻譯為“afterraincomesthesunshine”。在英國好天氣十分難得,因此“fairweather”用來表示人生如“風和日麗”般的天氣那樣順暢;“fairweatherfriend”被用來比喻不能共度患難的朋友;“airweatheraircraft”指無論遇到什么天氣都能飛行的“全天候航班”。[5]飲食文化在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中國有句古語叫“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可見吃飽、吃好一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因此,在豐富的飲食文化下產生的許多詞語都與“吃”有關。例如,“魚”與“余”諧音,代表著富裕,“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所以漢語中“魚米之鄉”用來比喻物產豐富、經濟富庶之地。而當習慣于喝牛奶、吃面包的美國人看到這一詞語的字面翻譯“thetownoffishandrice”就會覺得莫名奇妙了,按照西方文化應該翻譯為“landflowingwithmilkandhoney”。另外,漢語中“油”、“醋”都是調味品,加了它們后會改變菜的味道,所以人們常用“添油加醋”這個成語來喻指對事件做夸大的描述,但中西方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若直接翻譯則不能讓人明白其意義。

五、因思維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

東西方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的自我價值和獨立精神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西方人多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充滿自信、不過分謙遜,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長期受儒家、道家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秉持謙虛低調的原則,常常貶低自我價值。例如,中國人在對待客人時,盡管已經精心準備了許多菜肴,但仍然會說:“沒什么菜,不成敬意,大家多多包涵”之類的話。同樣的意思,用英語表達則應該是“Iwellpreparedthesedishes,hopeyouwilllikethem.”若翻譯為了“thereisnomuchdishes”,西方人則會認為你對待客人不熱情、不禮貌了。再比如,當西方人稱贊你“youaresobeauti-ful”時,中國人通常會回答“哪里哪里,一點也不美”,而正確的回應應是“youaresokind,thankyou!”

第9篇

關鍵詞:服裝品牌;音譯;意譯

一、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各種服裝品牌,國內外眾多品牌紛紛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逐步意識到商標名稱是企業的巨大資產。因為這種競爭不但是商品的競爭、服務的競爭,更是企業形象的競爭、品牌的競爭。在加入wto之后,中國的服裝制造商越來越注意與世界接軌,很多服裝品牌在注冊中文商標的同時,也有了特定的英文翻譯,有的直接采用漢語品牌名的拼音作為英文品牌名,有的則根據讀音翻譯成英文中有特定意思的詞,而且是有特定含義的詞。

二、服裝品牌的翻譯方法

1、音譯

1.1外國服裝品牌名譯成中文名。

外國品牌名譯成中文名時,多數都采取音譯法,取其相近的音譯成漢語。如: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bvlgari——寶格麗: cartier——卡蒂亞; fendi——芬迪;do nna karan——唐納·卡蘭;hermes——愛馬仕;moschino——莫斯奇諾;nina ricci——蓮娜·麗姿,versace——“范思哲”;yvesssainlaurent——“伊夫,圣洛朗”;紅貝——“here be”:順美——“smart”。這些名稱翻譯的主要技巧是注意翻譯的本地化。既要譯得上口吉利:又要注意節奏,還要符合當地人的文化欣賞。

很多外國服裝品牌都是用創始人或設計師的名字作為商標,也采取音譯法,就如同翻譯英文名字一樣。如:品牌名稱:chri 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奧)——創始人、設計師(1946年—1957年):chri 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奧):品牌名稱:chanel(夏奈爾)——創始人、計師(1913年-1971年)均為gabrielle chanel(加布里埃·夏奈爾);品牌名稱:versaee(范思哲)——設計師:賈尼·范思哲。

1.2中國服裝品牌名的英譯

漢語品牌名用拼音。使用漢語拼音的好處主要是能直接宣傳這個品牌名,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品牌大多數是以開拓國內市場為主。如:威鵬——weipeng;李——寧lining;波司登——bosideng:利郎——lilang:報喜鳥——baoxiniao:芭芭拉——babala。有些服裝品牌名英譯時,雖然是音譯,但是選詞時,采用有實際意義的詞,如:百麗——belle(belle,在英文是“美女”,而其法語涵義是“美麗的女人”);歌莉婭——gloria(gloria是“榮耀、頌歌”的意思,同時也是個很美的少女的名字,很多外國女孩取這個為名,這與“gloria的服裝品牌專注于女性休閑服飾,風格休閑淑女甜美可愛”相符合)。有些服裝只是根據漢語名稱取個音相對應的詞,在英語中并無實在意思,但是卻有特定的涵義,如:以純——yishion(yishion是英文單詞fashion改造而成,改之后不僅含有原來的含義,又是漢語中“衣”的諧音,體現其經營的范圍);衣本色——ebase(ebase是“e”和“base'’組成的,“e”不僅是“衣”的諧音,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英文字母,“base”與“本色”諧音,是“基礎,根本”的意思,又與“本色”相同):真維斯——jeanswest(是由“jeanswest”不僅與“真維斯”音相近,而其中的“jeans”為“牛仔褲”,west為“西方”的意思)。有些服裝品牌根據其漢語名稱取音相近的詞,并無實在意思,也無內在涵義。如:佐丹奴——giordano:班尼路——baleno:鄂爾多斯——erdos:美特斯邦威——metersbonwe。

2、意譯

2.1外國服裝品牌名翻譯成中文時,很少采用意譯,如上文所說“很多用創始人或設計師的名字作為商標”,并無實在意思。但是,有些品牌名的確含有實在意思。如:

mango——芒果;miss sixty——60小姐,playboy——花花公子:goldline——金利來;crocodile——鱷魚;plover——啄木鳥。

2.2很多中國品牌名英譯時,都采用意譯。如:七匹狼——septwolves:五色——five color: 純愛——pure love:自由鳥——free bird;夢狐——dream fox;羅馬帝王——romanking:杉杉——firs:異鄉人——stunner。此種方法比音譯更具難度,只有翻譯得好,才會起到文化融合,給人以啟示的作用,并且易與記憶。為國際化考慮,最好是注冊專有名詞。聯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聯想走向國際化,就碰到商標被搶注的尷尬。聯想(legend)商標被注冊的時間甚至比國內還早。原因是這樣含義美好、在字典上又能查到的詞匯,非常容易被注冊。所以聯想自創了一個新的名稱“lenovo”,這則是一個完全自創的單詞,因此它是唯一的。

3、音譯和意譯結合:

reebok譯成“銳步”,既在發音上相似,“銳步”的中文又可以表達銳意進取、快捷的步伐,非常符合品牌定位;nike——“耐克”,耐力、耐磨。一個“耐”字譯出了神韻;“雅戈爾”翻譯成younger,音相近,同時表達品牌青春的定位。

在商標的中譯英中,許多企業運用拼音方法解決中國商標的翻譯。“億都川”(ydc)、“丹頂鶴”(dandinghe)、“李寧”(lining)。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漢語拼音不具有國際性,不通用,許多外國人無法正確拼出企業的商標讀音,而且不適當的運用會鬧出誤會。如puke(撲克的漢語拼音)正好是英語中“嘔吐”的意思:第二,無法表達商標中所蘊涵的企業文化。如果“雅戈爾”采用漢語拼音的方式則為“yageer”,根本無法表示“青春”的含義。

第10篇

    委婉語是一種用曲折委婉的方式表達說話者思想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運用比較抽象、模棱兩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義的手法,使談話的雙方能夠采用一種比較間接的方式來談論不宜直說的事,而且不必為談論這些事感到內疚”。

    一、委婉語的民族文化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提供化的一面鏡子。英、漢委婉語自然也會折射出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在英、漢語中最為常見的委婉語總是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相關,下面就此類委婉語的文化性進行分析探討。

    人會變老是自然規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 “老”這個詞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在中國 “老”是智慧和經驗的象征,如 “老驥伏櫪”、“老馬識途”等。對年長者,我們稱呼時也往往冠以“老”字,如:“老壽星”、“老先生” 等。這類稱呼中的 “老” 字,其語用功能主要是體現對長者的尊重,“年老”之意被淡化。但在英美人中“老”意味著“不能再為社會做貢獻”、“不中用了” ,所以 “old” 是忌用詞,要用elderly或senior來代替。

    “死” 字幾乎在所有語言中都是避諱語,英漢語中死的委婉語,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宗教信仰與文化。例如中國佛教把“死”婉稱為“入寂”、“圓寂” ;道家卻稱之為“仙去”、“仙逝”等。老者死亡稱為 “壽終”、“謝世”;少年死亡稱為 “夭折”;中年死亡稱為“早逝”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從死者的社會地位到年齡、性別,生者與死者的關系,生者對死者的態度等無一不體現在所使用的委婉詞語中。

    英語中的to go west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 to be asleep in theArms of God等習語均出自圣經。基督教認為,在最后的審判日人人都要把記載自己在世上所作所為的賬本交給上帝加以審判。上述關于“死”的英語習語,充分體現了西方人的信仰觀念。

    二、委婉語的翻譯對策

    由于漢、英委婉語從屬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成為譯者的棘手問題。作者認為,譯者應在 “和而不同” 的原則下,不拘一法,靈活處理。人們常用的翻譯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譯法

    直譯就是指在譯文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漢、英雖屬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但二者之間仍有某些共同屬性。漢英委婉語互譯時,在能夠確切表達原義和不違反譯文規范的前提下,直譯應是我們首選的翻譯方法。請看以下例句:

    1.The old man lay taking his rest after a life of biter hardship.譯文:這位老人含辛茹苦了一輩子,現在安息了。英語“take one’s rest” 是“die”的委婉語,譯文用 “安息”表達“死亡”恰好對應。

    2.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譯文:As tarving camel is bigger than a horse.翻譯委婉語,采用直譯法既能比較完整地保持原文的比喻和語言特色,又能保持形式的統一。

    (二)意譯法

    對譯語讀者來說,如果直譯模糊或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采納意譯的方法。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譯語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以求譯文與原語的內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由于漢英語言文化背景不同,一些委婉語如果直譯可能會造成讀者的費解或誤解,這時,我們可以忽略委婉語的表面意思而直接翻譯其隱含意義。例如:An old white pimp named Tony Roland who was known tohandle the best looking working girls in NewYork.該句中的 “working girls”的本義是“工作婦女或勞動女性”。后來,那些靠賣笑的煙花女子將自己美稱為“工作一族” ,言下之意是她們也是靠勞動來生活的。如果這里將其直譯為 “工作婦女或勞動女性” 就會使人產生誤解。有鑒于此 ,這里采用意譯法將其翻譯為“窯姐”,既忠實原文 ,又明白曉暢。

    (三)變通超越法

    以上三種翻譯方法都是以委婉語譯委婉語,而變通超越法是對于那些沒有對應詞語的委婉語,而采取的一種變通方法。不一定是以委婉語譯委婉語。這種翻譯方法往往舍棄了委婉語的文化特性,用普通概念詞表達真實意義。例如:The boy’s laziness all summer go to his father’s goat .那男孩整個夏天都很懶,這使他父親很生氣。(《圣經?舊約》說上帝命撒旦去燒Job的羊群以激怒他,考驗他對上帝的忠誠與忍耐。Got one’sgoat 意為“使某人生氣”。)

    三、結語

    由于中西方社會習俗、歷史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諸多方面存有明顯差異,不同語言中的委婉語其語用功能不盡相同。 在英漢委婉語翻譯中,譯者應始終堅持從文化角度去思維,準確把握委婉語的語用功能意義,結合語境“對癥下藥”,將委婉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忠實無誤地傳達給讀者,從而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彭增安.語用? 修辭? 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第11篇

關鍵詞:英語文化導入 英漢翻譯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1 引言

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獲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進行跨文化交際,參與國際活動。“因為有翻譯,哪怕是不免出錯的翻譯,文化交流才成為可能(王佐良,1989)”。翻譯是語言的轉換,更確切地說,是文化的轉換。王佐良先生(1989)曾經指出“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可見,在英漢互譯教學中不能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導入。

1 翻譯教學中的語言環境和文化障礙

1.1 語言環境

語言環境是人類獲取語言必不可少的條件。在一些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地區,學生接觸外來語的機會很少,他們在日常交往中習慣了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而由于民族語言與漢語存在語義上的差異,漢語與英語又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地區的學生以漢語為中介學習英語,往往存在著相當大的語義困惑和障礙。他們按照自己的母語來理解和表達漢語,致使漢語的很多地方對他們來說都難以理解,再用這樣的漢語來理解英語,其難度可想而知。再者,學生的英語學習始終處于漢語的大環境中,缺乏語言練習所需的真實環境,學生易受漢語語法、篇章結構以及漢語文化的影響,從而導致英語表達不夠準確、不地道。

1.2 文化障礙

由于英語的文化導入不夠,受到自身民族語多元文化的影響,學生在翻譯時經常出現字對字的中文式英語。如,學生在翻譯個人簡歷時,把“政治面貌”譯成 “political appearance”,把“eat one’s words”譯成“食言”,把“clock-watcher”(老是看鐘等下班或下課的人)譯成“看鐘人”。這些譯文都是由于對漢語原文或對英語詞匯的含義理解不正確以及對英文文化不了解造成的。鑒于此,在英漢互譯教學中增強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導入英語文化,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民族的相關文化,了解語言學習過程中文化差異的成因以及如何跨越文化障礙,使翻譯教學取得成效。

2 翻譯教學中要注重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2.1 注重文化差異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境里的獨特創造,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翻譯離不開文化,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滲透著文化的影子,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忽視。只有了解中英之間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表達原作的思想。“學習一種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鄧炎昌、劉潤清,1990)。比如“apple”這個常見詞,如果有人說:“Oh, that is an apple.”若是翻譯者只知道“apple”為“蘋果”,他很可能會出錯。(曹青,2000)因為apple在英語中具有象征意義,意為誘惑。又如“red”一詞,在漢語中意味著喜慶和吉利,但英語中“red”卻有殘暴、不吉利的意思,意味著流血。如“The murderer ran away so as not to be caught red-handed”(兇手跑開了,以免被當場抓住。);而在另一個句子中,“Talented as he is, if the new manager is not given full power in personnel management, he will fail to get the company out of the red just like his predecessor(新經理雖然有才干,也將和他的前任一樣無力扭轉公司虧損的局面,除非他可以全權管理人事)”。又如“peasant(a person who works on the land, esp. one who owns and lives on a small piece of land;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manners)”一詞,其英語的含義和漢語的“農民(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意義并不對等,但是大部分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只要父母是農民的,都把自己的父母統稱為“peasant”,在翻譯時,也把“農民”一律譯為“peasant”。而事實是,“中國現代農村(尤其在農業發達地區,多種產業并舉的地方)的農民,應譯為farmer;而那些至今在山區耕種小片土地并以之為生的農民仍然譯為peasant(楊復興,2007)。”因而,不難看出,注重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相當重要。

2.2 增強文化意識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蘊含于文化之中。翻譯中的大多數障礙是來自于文化差異引起的聯想意義的差別,成語與典故的翻譯就屬于這種情況。典故傳說是歷史的精髓,是文化的濃縮,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文化內涵豐富的英語典故的翻譯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

英語里有很多由《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的具有特定內涵的詞語。如,“David and Goliath”,意為“大衛和歌利亞”,大衛是個牧童,在與巨人歌利亞交戰時用彈弓將巨人射死。后人以此來比喻弱小者與強大者之間的斗爭,結果是弱小者取勝。又如漢語中的“他壯得像頭牛”,在英語中卻要說“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因為在中國農村,牛是農民的好幫手,而英語國家早期則是用馬來耕地的(許文勝,1997)。

而像“‘高原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水光瀲滟晴方好’,轉眼已見‘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上出來穿毛衣,中午只能穿襯衫,到了晚上又得披大衣了” 這樣的句子,在漢語中文化負載十分豐富,有些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尚費勁,更不用說在英語里找到十分滿意的譯文。因而,在英漢互譯教學中應該多注意導入英語的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差異意識, 使學生善于識別句子、段落、文章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從而使他們學會如何處理文化差異。

3 加強教師在英漢互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老師,最大限度汲取文化知識,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并能在課后通過自主學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可以通過原文向學生傳授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收集文化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化導入教學,使學生逐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社會習俗、民族習俗以及民族心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傳統觀念,從而優化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跨文化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 結語

翻譯不是兩種語言在文字上的簡單轉換,也不僅僅涉及對相關語言的熟練程度,還必須要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豐厚的文化知識和強烈的文化意識是學生學好翻譯必備的基本條件。要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使之成為合格的翻譯人才,在翻譯教學中就必須注重學生文化意識的導入。

參考文獻:

[1]曹青.宗教文化與翻譯[A]文化與翻譯[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0.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第12篇

中英兩種語言的詞匯大多數都有相對應的詞語。比如日常見到的名詞,房子(house)、地鐵(sub-way)、火車(train)、樹(tree)、人類(human)等等。這樣概念意義的詞匯,即使是文化獨有的,在翻譯時,總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將它轉換。或者直譯,或者意譯又或者解釋說明。例如中國的特色小吃豆漿可以翻譯成soybeanmilk,即解釋了食材,又能體現該食品的液體特征和顏色特征。但是,文化的差異往往體現在概念之外,表現在能產生聯想的內涵意義之上。

1.色彩詞匯色彩詞匯是每種語言中都存在的詞匯,不但可以用來描述色彩,更可以用于表達豐富的文化含義。例如,“紅娘”一詞,源于我國古代著名的戲劇《西廂記》,后來用來比喻促成他人美好姻緣的媒人,飽含著贊美的寓意。又如“黑馬”一詞,表示本來不被看好,卻一鳴驚人的參賽者。當然,這個詞是來源于英國,這也說明中英許多的色彩詞匯存在著相同或者類似的內涵。同樣以黑色為例,在英語文化中黑色代表著“死亡、災難”,如,blackword不吉利的話,blackmail敲詐;在中文里,黑色也具有負面的含義,如,“黑幫、黑錢”等等。但不同才更體現文化特征,例如:

2.動物詞匯同色彩詞匯一樣,動物詞匯也存在著許多的文化內涵。用法的相似之處舉不勝舉,如“狐貍”,不論在中、英哪種語言中都可以用來比喻“狡猾”;用“豬”來比喻“貪婪”、用“蝸牛”比喻“緩慢”。但是,文化的差異仍然使得許多動物詞匯的寓意不盡相同。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關于“狗”這個詞的寓意。中國人習慣用它來表示貶低和歧視,而英語中,狗卻是褒義。再如,“蝙蝠”,中國人取其諧音表示“福”,可是在英語文化中,蝙蝠總是會和吸血鬼聯系在一起,讓人覺得恐怖;“天鵝”,在中文里,

會用于形容女子長得美麗,可是在英文中,天鵝是用來比喻有才華的詩人的。

成語中的文化差異

中英兩種語言當中都存在著許多的成語和諺語。這類詞語的形成和用法受到極大的文化環境的制約,因此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是差異存在的突出表現。例如:從以上列出的部分例子不難看出,雖然用來表達相同或相近的含義,但是在詞匯的選擇上卻大不相同。當然,中英成語、諺語中存在著許多的對應關系,比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英語表述為“aratcrossingthestreetischasedbyall”。那些不對應或者是部分對應的關系才是翻譯過程中更大的難點。要想理清這些難點就必須對英語文化背景有透徹的了解,尤其是宗教、歷史和社會等等。

語用中的文化差異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的范圍和內容廣泛多樣,是一門多學科綜合的學問。在此無法全部囊括,下面僅從與生活最為緊密的稱謂、禮貌語做一簡單介紹。

1.稱謂語中文的稱謂語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烙印,有對內和對外之分。對內要用謙稱,對外要用敬稱。比如,“令尊、令堂”用來稱呼對方家長。而對自己的親人則會用到如“犬子、賤內”等等的詞匯表示謙虛。而英語當中沒有這些“自貶”的用語。此外,親屬間的稱謂也存在內外之分,“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姑姑、姨姨、叔叔、舅舅”,用這樣的稱謂來表示血統的差別。

而英文當中則不存在,用“grandfather”即可表示祖父亦可表示外公。其他親屬稱謂亦如此。這正是中西傳統文化不同的結果。

2.禮貌語在社交時,禮貌用語是否恰當尤為重要。在招待客人時,中國人喜歡謙虛的說“招待不周,請多包涵”;而西方人則用簡單的一句“enjoyyourself”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同樣,中國人受到夸獎總是習慣說“哪里,哪里”、“過獎了”、“不敢當”等等類似的話表示謙虛;而西方人僅僅簡單的一句“thankyou”就可以表達接受對方的表揚,并表示感謝。中國人見面,看到比自己大的同輩總喜歡在姓氏前加“老”來表示熟絡;但西方人最討厭別人說自己“old”,他們認為那是貶低他們沒有能力、思想僵化。中國的女孩子最喜歡人家夸她苗條和皮膚白皙,那是美麗的象征,然而西方有許多地方的有錢人才會皮膚古銅,因為他們的經濟條件允許他們經常去曬日光浴享受生活。這些都是社交禮貌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也是翻譯時不得不注意的文化差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资溪县| 中阳县| 香格里拉县| 新河县| 根河市| 金门县| 和龙市| 平果县| 乐亭县| 岱山县| 临朐县| 玉环县| 东光县| 泰来县| 天等县| 河东区| 太保市| 建昌县| 澄江县| 灵宝市| 巨野县| 淄博市| 贵南县| 平乐县| 平山县| 石河子市| 错那县| 沭阳县| 屏东县| 舞阳县| 安西县| 宜阳县| 大化| 金堂县| 东港市| 新田县| 皮山县| 西丰县| 三明市|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