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15:39: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大上匯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父親是一個不擅言談的人。額角上留有歲月的痕跡,總是掛有笑容和寬大的肩膀,也就成了父親的“標識”。
小學的時候,父親總是走在我前面。他送我上學,拎著書包,我便一路小跑地跟上他的步伐,那時我想說:父親,你好偉大!那個時候,高大的父親,能干的母親,還有這個小小的我,一個簡單而愉快的家。
歲月爬上了父親的臉,鬢角也有些銀色。我便和門口我們一家人攜手種下的小樹,一同長大。我很喜歡父親,因為她總是笑著和我一同玩耍;而我卻知能默默地看著父親漸漸彎下腰的背影,好象身在很遠很遠處。父親的職位越升越高,母親也是。我進入了中學,住在學校。周末回家,我開了門,站在門口,空蕩蕩的家,有種失落。隨手抓起一張紙條,上面是父親剛勁有有力的字:“小雨,爸爸出差了,媽媽也是,留下錢自用,好好照顧自己。爸。”我嘆了口氣,把紙揉成一團,放在口袋里,眼里不知怎么的噙滿淚水。這個沒有生機的家!我難過地想。
第二天上完課回來,聽見廚房的油煙機“嗡嗡”作響。我正疑心是誰,變聽見那久違而洪亮的聲音:“回來啦!”是父親!心中涌地一陳欣喜。“爸。你不是說出差了嗎?”“啊,是啊。”父親忙著做菜,輕輕說了一句:“怕你餓著,擔心你。”沒有別的話,我卻感到心里有種什么在躥動。
乘校車去學校,父親幫著我拎包。我和父親并排走著,側著頭看,風吹起父親黑色與銀色交錯的頭發。我想說些什么,可是又說不出口。過馬路,父親拉住我,然后牽著我的手。“爸。”我抬起頭:“你要我匯報你些什么呢?”父親搖搖頭:“你總會走在我前面的,你的幸福就是匯報。”在校車上,我哭了,我摸到口袋里的枝條,背面竟然有字!寫滿了我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爸,你要我回報你些什么呢?你總會總在我前面的,你的幸福就是回報。
我終于想起我當時要說的話了:“爸!好想大聲說愛你!”你不需要什么,只要付出,而我呢?要匯報的卻是愛我的一顆心!
教
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怎樣的情感。
2、結合兩首古詩特點拓展寫作技巧。
3.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這三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在了解整首詩的基礎上理解詩的重點句,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
2、結合兩首古詩特點拓展寫作技巧。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
導學案、PPT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我們繼續學習《石灰吟》和《竹石》這兩首古詩。
2.新課:
(1)讀文,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學、匯報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指用鐵錘擊,用鋼釬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對待烈火焚燒、錘煉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時,要碎散成粉末。渾不怕:一點也不怕。渾: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顏色純白,沒有斑點。
B整體了解: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斷裂巖縫中間,像一只手緊緊地抓住巖石,像一口鋼牙牢牢地咬定青山。這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巖之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磨:折磨。“堅進”堅定強勁。任:任憑。爾:你。遭受無數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讓它屈服。
B整體理解: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詩歌的意思。
(2)感悟詩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詩歌情感:
這兩首詩,分別描繪的是石灰與竹子,說一說,石灰與竹子給你分別留下怎樣的印象?
石灰:開采石灰時非常艱苦,燒制石灰時面對嚴峻的考驗。
朗讀,讀出石灰的面對各種考驗泰然自若。
竹子:長在高山巖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艱難與頑強。
看圖,感受竹子的堅強。
朗讀,讀出長在巖石中的竹子那種在艱難、惡劣的環境中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讀古詩,詩人僅僅是在贊美石灰、竹子嗎?用上咱們上節
課學會的方法,聯系作者寫詩時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生平,小組討論,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匯報。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來感受。重點體會“清白”,這個“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是拿石灰自喻。說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達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于謙就是這樣,到死也不向惡勢力低頭,實踐了他的誓言。
教師小結: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與詩人之間有什么聯系?
朗讀,把詩中“物”的形象與所蘊含的精神融合起來,讀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匯報:
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引導學生認識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達詩人的情感。作者借贊美巖竹的堅定、頑強,說明做人要有骨氣,不能隨風倒。
朗讀,讀出這做人的道理。
B再聯系詩人的時代背景,我們也能看到詩人自己對當時黑暗、污穢的社會不妥協的斗爭意志和高尚節操。
朗讀,讀出詩人所言的志向。
3.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古詩,具有什么特點?(托物言志),我們一起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一段話。
4.
總結:
在學古詩時,我們一方面要從字面上理解古詩表面的意思,還要結合作者生平與時代背景來看詩隱含的意思。這種方法你學會了嗎?
一、“三環六步教學法”簡要說明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我們學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更新觀念,大膽創新,探索出適合本校的課堂模式“三環六步教學法”,其操作程序為:“三環”:創設情境――探究展示――練習延伸;“六步”: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計算、探究、展示、質疑、測評、延伸。
二、六步教學模式各環節操作要點
1. 課前計算
目的:讓學生掌握上節課學習的計算內容,提高計算能力。同時讓學生養成預備鈴一響就靜坐教室進行課前訓練的好習慣,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步驟:①教師出題,學生計算;②糾錯。
2. 創設情境(2分鐘)
目的:根據教材創設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為學生創設參與的情境和機會,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步驟:①教師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千百萬計創設學生身邊的情景,極大地激起學生求知欲后,引出新知,讓學生在亢奮的情緒下展開學習。
3. 探究展示(15分鐘)
目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動手操作,認真思考經歷猜想、探究、討論、驗證、結論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動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
步驟: ①教師精心設置探究的問題,提出探究的要求和任務;②設置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看法不一,思考出現問題時,是最佳的小組討論時間;③小組研討,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質疑、爭辯、分析,組內全員參與,積極探究;④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想法,重視學生的各種解釋;⑤教會學生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藝術,會向他人解釋自己的想法,正確看待別人的批評,學會采納合理的意見,獲得正確的結論; ⑥教師在成果展示前,必須先培訓學生各種展示方式,讓其掌握各種展示方法,如站位、語言等;⑦匯報方式有集體匯報和小組代表匯報;⑧教師要做好學生匯報問題的預設;⑨教師要給展示成果的學生、小組給予恰當的評價。
4. 質疑點撥(13分鐘)
目的:學生通過質疑,老師的解答,梳理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結構。
步驟:①引導學生質疑、爭辯、分析、答疑;②教師答疑、點撥,學生理解、更正,教師補充。
5. 練習(10分鐘)
目的:讓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及法則的應用,發現問題,衡量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步驟:①布置精心設置的有針對性的練習題; ②小組討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③教師批改,學生訂正。
6. 評價延伸
目的:通過回顧與反思,對所作的知識進行檢驗。然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培養創新精神。并且通過自我反思,互相評價,增強學習自信心,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步驟:①回顧與反思。對所做的題目進行檢驗,看是否和題目所給信息一致;②教師精心挑選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要求孩子動腦筋完成,尋找解題方法;③聯系生活實際,提出解決辦法;④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反思解題方法;⑤引導反思學習態度,恰如其分地自我評價,真誠地贊賞他人,增強學習內驅力;⑥教師評價學生要有導向性、激勵性、發展性。
三、研究成果與成效及反思
(一)思路決定出路
教師對“三環六步教學法”的課堂模式的熟練運用影響著課堂教學過程的品質。我們由理論走向實踐,在教學上不斷精益求精、完善自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2014年12月,申老師執教《分數的初步認識》榮獲2014年東莞市小學數學優質課比賽二等獎;2015年11月,萬老師執教《找規律》榮獲2015年東莞市山鄉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比賽第三名、塘廈鎮第一名。
關鍵詞: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教學手段
21世紀背景下,國家之間競爭的本質為人才競爭。為了使我國能夠占據人才優勢,促進國家持續發展,應當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此,教育部相關文件,明確要求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高校高級英語專業要通過巧妙地、合理地、有效地開展“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不斷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同時增強學生語言技能、創新能力、實踐精神等,逐步⒀生培養成社會、祖國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本文探索了“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的有效落實策略。
一、研究性教學的概念
目前,學術界對研究性教學并沒有提出統一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的,從學科領域、課程內容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通過教學過程的研究性,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相對來說,此定義的針對性更強。事實上,高等教育中雖然沒有統一界定研究性教學,但其研究的內容還是非常明確的,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開展實驗、收集證據、解釋和結論、反思與評價等。基于此,研究性教學在高校表現為將前沿的科研動態融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創新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從目前研究性教學實施實際情況來看,通常采用案例教學法、研討法、歸納法、文獻查詢法、課題研究法等來展開研究性教學,提高研究性教學的有效性。
二、研究性教學與高級英語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被國內外教育界所推崇。研究性教學中融入了創新教育理念,在實施的過程中意在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通過創設創新思維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整體氛圍的影響下,增強自身的興趣與熱情,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可以使學生整體水平逐步提升。基于此,將研究性教學融入高級英語教學之中,則是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知識水平,合理設計高級英語專題,讓學生進行專題研究,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新知識,強化自身研究創新能力,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由此可以確定,研究性教學是強化高級英語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通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讓高級英語教學更具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三、“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的優化措施
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可以提高高級英語教學水平。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科學、合理地開展“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活動。筆者借鑒國內外研究性教學模式,提出“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的步驟: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梳理內容,精講要點,突破難點;三,確定研究主題,組織討論;四,匯報成果,正確評價。基于此,筆者以Inaugural Address(約翰?肯尼迪就職演說)一課為例,來闡述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是打開學生學習興趣大門的鑰匙,巧妙創設情境,有利于順利展開教學活動。Inaugural Address一課涉及美國總統就職演說。基于此,教師利用多媒體來營造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的情境氛圍,用多媒體播放課程內容的視頻,讓學生對美國總統就職演說內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讓某個學生模仿視頻來展開情境演繹,讓臺下學生觀察并評價臺上學生表演是否真實到位。在學生表演后,教師說明文章重點及難點部分,在此之后指定兩個同學表演,相互指點,如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2.梳理內容,精講要點,突破難點
通過情境演繹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礎上應當梳理內容、精講要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從頭開始,翻譯和講述文章內容,講解課文的重要詞匯、重要語法、課文文體特征、修辭手法,文章核心等,如此可以讓學生系統地、詳細地了解課文內容。
3.確定研究主題,組織討論
為了使學生扎實掌握英語知識,提高自身研究創新能力,還要設置研究主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即設置“不同總統就職演講異同”“就職演說文體和語篇特征有哪些”等研究主題。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圍繞研究主題,提煉一或兩個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每個小組選定研究主題之后,指導小組成員查閱相關資料,從中篩選有用資料,小組成員共同溝通、討論,如若碰到解答不了的問題,請教教師。最后將研究成果整理形成報告,上交給教師。總之,確定研究主題,組織討論,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提升英語教學效果。
4.匯報成果,正確評價
在每個小組完成研究性課題的任務之后,要求每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匯報,說明問題、研究過程、討論情況、研究結論等。在此之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匯報情況,公平公正地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不足及優勢,以便更好地彌補缺點。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學生在整個“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中非常專注、積極,使得學生的知識水平、創新能力、實踐精神等得以提高。
目前,研究性教學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所推崇的新興教學模式,科學、合理地運用此教學模式來展開高級英語教學,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更加自主地、積極地、專注地開展課題研究,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英語知識水平,還有利于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實踐精神等,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國華,韓景峰.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29(2):111-113.
[2]朱建斌.高級英語研究性教學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12).
[3]殷彩橋.研究性教學在高級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咸寧學院學報,2011,31(7):132-134.
[4]師艷芳.“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探析[J].長治學院學報,2014(4).
[5]楊國華.論高級英語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
[6]豐玉芳.基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英語專業《高級英語》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外國語文,2011(6).
一、啟情導入
1.出示帶背景音樂的長城圖片。
2.說說長城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3.為什么說長城是雄偉的?讓我們一起走進17課《長城》齊讀課題并板書。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2.檢查生字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嘉峪關、方磚、間隔、屯兵、堡壘、打仗、扶手、智慧、氣魄、望口。
(1)自讀。(2)指名正音。(3)指名領讀。(4)開火車讀詞語。(5)交流預習情況:關于這些詞語你還有哪些收獲?讓學生紙條展示。
3.匯報:讀懂了什么說說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大意
1.課文中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的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指名讀,讀出感情,全班讀。
2.提問:讀了這兩個句子,你有什么樣的體會?請學生談一談。
3.全班再來齊讀這個句子。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大家。教師歸納總結。――為什么課文最后說“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4.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到課文里找一找課文中是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
四、再讀課文,學生默讀、匯報,學習具體內容
第一自然節:
1.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板書遠景,長、彎)
引導學生抓住“遠看”“長龍”“崇山峻嶺”“蜿蜒盤旋”,感受觀察的位置以及長城的雄偉,運用比喻的方法寫出了長城雄偉的氣魄。體會比喻手法的好處)
2.列數字“一萬三千多里”的作用。
第二自然節(建筑材料、作比較、軍事作用、形態)
1.城墻外沿有兩米多高的垛子,……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板書近景,高大堅固)
引導學生領略長城巧妙的設計,體味長城在軍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2.情境體驗,觀看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根據文意和搜集的資料展開想象,說說古人怎樣利用城臺、垛口、望口、射口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
3.這篇課文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學生找一找。
(1)結合第一、二自然節你有什么發現?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觀察長城的呢?(從遠到近)
(2)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第三自然節自由讀。
1.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這一句話連續使用了幾個動詞,請把它們畫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讓學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這時你會想起什么呢?
3.“多少勞動人民……”這個句子用了一組關聯詞“多少……才”,請學生用這組關聯詞語造句。說說在這里使用這組關聯詞語的好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語氣讀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嗎?指導讀第三自然節。
4.(過渡)建造長城真的很不容易,于是作者忍不住贊嘆到“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氣魄雄偉的意思是?去掉這個詞語再讀這個句子,學生談感受。
(過渡)啊!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的國家有那么氣魄雄偉的建筑,你自豪嗎?讓我們帶著這種自豪感再來讀讀課文最后這個句子吧。
五、反饋整體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金色九月,陽光明媚,秋風送爽。在這個收獲的季節,我們迎來了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今天,我有幸代表高一新生在這發言,心里無比激動。
新學期里,我們的校園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學校是那么的吸引人,五彩繽紛的花壇,整潔寬闊的運動場,高大明亮的教學樓似乎都在向我們招手。作為一名高一新生,誰又能不為此自豪和歡呼呢?
一直以來,領導和老師們默默工作,無私奉獻,努力為同學們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東升,一所一流的學校,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條件。學校一天天在發展,環境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同學們想過嗎?學校要發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學校美麗的形象,每一位學生的舉止言行關系著學校的榮辱,展現的就是學校的品味。
曾記得6年前在東升學校讀書時,我還是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經過老師的諄諄教導和自己的發奮努力,我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在此感謝東升學校對我們的培養,同時也向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天,我又跨入了這所學校。這里有優美的校園,有先進的設備,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東升的學生在歷屆高考和各項比賽中都取得過不凡的成績。我要對大家說:"能進入東升學校學習是我們的榮幸,我們要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要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努力奮斗,以優異的成績向老師和家長匯報。”
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上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所以我們不能怕苦。在剛結束的軍訓中,我們已學到了解放軍叔叔的鐵的紀律和頑強的意志,體會到了軍隊生活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因此我們要把這嚴格的紀律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學習中去,發揮艱苦奮斗的精神,遇到難題決不放過,碰到困難決不低頭,做一名不畏困難,勤奮學習的好學生。當然,我們更要嚴格遵守學校的日常行為規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遵守社會秩序,培養高尚的社會公德。做一名遵紀守法,道德高尚的好學生。
同學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付出努力,相信三年后,當我們走出東升這所一流中學的大門時,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考上理想的大學,成為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銘記"今日我以東升為榮”,相信“明日東升以我為榮"。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最后,祝愿同學們在新的起點,新的航程中揚起前進的風帆,取得更輝煌的成績!謝謝大家!
關鍵詞: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 實踐 體會
課 題:科研項目資助單位:江蘇省教育廳。本文系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新類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12688007Y。項目啟動時間:2014年。課題組成員:郭珍、劉宇、侯亞丹、王江景、馮鈺欽,指導老師:沈敏、胡毅。
江蘇省教育廳推行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是一項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的活動。它的意義在于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學院也非常支持和鼓勵學生借助這個平臺去參與、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實踐創新活動。基于上述政策的激勵,課題組成員匯聚在一起,組織申報了課題《中藥香囊古方整理及文化推廣》,并獲立項。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自主完成了課題的申報、管理與執行。在此過程中,收獲和體會頗多,現根據研究流程,總結如下。
一、申報
1.根據興趣,選擇課題研究方向
很多學生對于科研訓練計劃非常感興趣,但面對選題時往往會很迷茫,不知該選什么好。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盧姆曾說過“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根據這樣的原則,筆者課題組選擇了“中藥香囊”這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課題研究方向。
事實證明,根據興趣選擇課題研究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大家遇到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但在興趣的推動下,面對困難,大家沒有退縮,反而是迎難而上。課題完成后,大家收獲了許多感興趣的知識:“中藥香囊”的處方、功效、制作、使用注意事項等,非常有成就感。
2.查閱文獻,制訂課題的研究內容計劃
課題的研究內容及計劃非常重要,涉及整個課題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意義,因此在前輩們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在社會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份具有研究意義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是獲得課題立項的關鍵。
在確定課題研究方向后,筆者課題組成員分頭查閱了相關文獻了解中藥香囊的淵源,根據目前國內中藥香囊的研究及市場銷售情況,制訂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進度安排、成員分工、經費預算、預期成果的項目研究計劃,使整個課題有章可循。
3.選擇導師,確保課題完成的可能性
導師在大學生課題中的作用是“指路明燈”,當課題進展遇到阻礙時,專業知識扎實的導師會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引導學生走出困境。但是,過度依賴導師的指引,也會使大學生課題失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能力的意義。因此,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并不能簡單地進行“師教生從”的模式,而是應該更多地發揮學生在課題研究中的主導作用。
本課題在選擇導師時,亦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筆者課題組選擇了科研經驗豐富的中藥學專業教師,教授本課題所需中藥學方面的專業知識,使研究有專業的指導;但始終把控好課題研究的主動權,并不完全依附與導師,努力自我解決問題,使科研項目保質保量地完成。
二、實施
1.按部就班,絕不拖沓
許多學生在申請課題是總是滿懷熱情,盼望著課題能夠立項,自己能在課題研究中大顯身手;但當課題立項后,卻常會以事務繁忙為借口來搪塞自己,使得課題進展受到影響。
筆者課題組在課題開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立項后,雖按照原定計劃,分配了各成員的任務,但是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實踐考核、見習、實習、畢業找單位等事情接踵而至,自然而然,它們成為了研究任務拖沓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導師的引導下,筆者課題組找到了較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定期舉行課題組會議,并把匯報階段任務完成情況作為會議中固定議題,以此督促成員按部就班完成相關任務,保證課題研究正常進行。
2.遇到問題,靈活解決
在課題申報書中設計課題研究的過程,組織兩次調研,一次面對消費者,一次面對商家,根據調研結果,走訪相關專家,查閱資料,總結成果。預計在此流程中,調研對象配合度好,實施過程順暢。在具體實施中,筆者課題組卻遇到了各種問題。例如對市場的預估不足,銷售中藥香囊的實體店數量沒有預計的多,不能滿足調研統計的需求;鑒于商業保密的原因,許多商家對于涉及商業利益的問題予以回避,市場方的調研阻礙較大,課題實施受到較大的影響。為了保證課題的正常開展,成員們積極討論,尋求解決方案:更新拓寬調研范圍,增加網店為調研對象;重新設置調查問卷,加強與調查對象的溝通。在大家的靈活調整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3.團隊協作,有效溝通
課題的完成需要課題組的成員通力合作,各自發揮自我優勢。每位成員專長不同,每個人出份力,出個想法,都能對課題的進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擅長溝通的同學負責外聯工作,擅長計算機操作的同學負責數據處理,擅長班級管理的同學負責課題統籌,擅長寫作的同學負責撰寫各類報告等等。分工宗旨是各盡其才,互相協作,完成預定目標。
團隊協作除了需要分工明確,還需要有效溝通。在課題的研究中,任務分配、階段匯總、課題推進等都離不開課題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咨詢、匯報需要與導師進行溝通;獲取研究數據需要與研究對象進行溝通。因此有效溝通是推動課題的必備條件。成員們根據本課題的完成情況,總結了有效溝通的幾個要點:討論議題要明確,討論不可跑題,討論要點須及時記錄,討論結果需具體實施。
4.耐心細心,統計結果
課題研究的后期是對調研結果的數據處理,獲得研究結果。本課題的研究方案中包含了兩項調查問卷,第一份問卷調查共計507份,第二份問卷調查共計302份。成員們利用“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工具,設置問卷模板,根據紙質問卷調研結果,輸入調研數據并進行核對。匯總數據后,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完成調研報告。
對于第一次進行課題研究的成員們而言,這么多問卷調查數據的統計過程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數據一旦輸入有誤,統計一旦出錯,整個研究結果就會受到影響,研究就會失去意義。因此,耐心、細心是完成這項工作唯一關鍵。
三、體會
參加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對于課題組成員而言,是難忘而珍貴的經歷。第一次自己設計研究計劃;第一次親密接觸各種統計軟件;第一次埋頭于學術論文中……在此過程中,大家不斷成長,收獲滿滿:溝通能力增強了,計算機操作水平進步了,責任心和執行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同時也真正明白了“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深刻涵義。
然而,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例如在本課題匯報時,面對評審專家的提問,成員們情緒緊張,隨機應變能力有待加強,需要多參加這類實踐活動來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是一項在科學創新研究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的培養、訓練、提高,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加,依托平臺提供的機會,鍛煉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任務型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對外交流的進一步增加, 整個社會對于外語人才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一切都迫使所有的大學英語老師需要對目前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作進一步地改進,以提高學生的外語口頭交際能力。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而近些年來風靡于我國外語教學領域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對于致力于推進口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大學英語老師們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想就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本人的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應用情況加以總結,以此來促使更多教學同仁們來投身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從而推動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事業的發展。133229.Com
一、任務教學的概念與具體的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app roach)是建立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交際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的最新發展。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和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教師圍繞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學生通過這些語言活動完成語言學習任務,最終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任務進行了界定,其中英國學者rod ellis在最新出版的專著task based language l earn ing and teaching中對任務的界定有很詳細地描述。同時,根據“任務型教學”的需要,不同的“任務”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從語言實際使用的角度,willis將任務分為6類;聽力型任務(listening tasks)、排序和分類(ordering and sorting)、比較型任務comparing)、解決問題型任務(problem solving)、個人經歷型任務( start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創新型任務(creative tasks)。根據語言學家willis提法,任務型教學由三個步驟組成。即前任務,任務環和后任務三個環節。在任務中的環節中,可設計不同的小任務,構成任務鏈。
總之,任務型教學是以學習者的“需要分析”和“需要評估”為出發點,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
念,只要我們外語教師不斷地去探索研究任務型教學理論,并與實踐相結合,就一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的英語口語教學狀況并不令人樂觀。一般情況下在高校里,口語課程只是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講,通常是利用大學英語英語聽說課堂來進行個人口語能力的訓練和提高的。因此在大學英語的課程體系中,將英語口語單獨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的高校,則寥寥無幾。
那么從目前的大學英語的聽說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重聽力,輕口語;重老師的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情況依然存在著。由于大多數老師認為目前的考試依然是一考查學生的聽讀寫為主,而即使在現行四六級考試中,其口語考試也沒有列入正式的考試范圍,所以目前英語課堂上口語教學正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有的教師花費課堂一多半的時間去解釋相關的知識點和文化背景,結果是喧賓奪主,使得大多數學生沒有時間去參與課堂活動,來充分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這樣整個課堂就幾乎成了語言知識點的講解和文化背景的介紹。還有的老師則把大學英語的口語課堂看成自己展示其英語口語水平的舞臺,只顧自己滔滔不絕,而全然不管學生的水平及其個人感受如何,結果一節課下來自己是將個人水平發揮的淋漓盡致,而學生卻聽得云里來霧里去,乃至于昏昏欲睡。以上兩種情況都在于完全忽略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大學英語口語課堂的中心地位,其結果就必然會使英語口語課的效果大打折扣。當然,針對于目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要想一下子完全解決,也是不大現實的,但這也不等于說我們就不能有任何作為,我們完全可以將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口語課堂教學。去盡最大努力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大多數同學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任務型教學設計
本人目前所使用外教社所編的《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每冊共十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除了聽力部分以外,口語教學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與本單元話題相關的十多個問題。第二部分則是圍繞本單元的話題所設置的討論題目。
下面筆者將依據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三冊第四單元stress來對大學英語的口語課堂設計作以詳細的說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并指導如何去面對自身所面的壓力。
2.通過本節課的口語教學來提高他們圍繞某一話題來進行論的能力。
課前準備工作:在課前通過自愿結合的方式把我所教的幾個班級按四人一組的規模分為六-八個小組不等。上課時學生即按事先分好的小組就坐,每個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本組的口語活動安排活動后的課堂匯報工作。另外每個小組輪流指定一人對小組成員的發言加以記錄作為發言同學進行課堂匯報的依據和參考。
具體的教學步驟:
1.任務前階段:通過大屏幕向學生展示重重壓力下不同的社會場景的圖片,來導入本單元的話題,緊接著教師及時的對本單元口語教學環節的具體任務和達成目標加以詳細說明。
2.任務中階段:在學生清楚了解本節課口語教學環節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后,分成兩人小組針對下列的問題相互提問,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問答情況進行檢測。
學生之間相互提問的問題如下:
1) do you think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have (下轉218頁)(上接217頁)more stresses than ever before? what causes their stresses in your opinion?
2) have you felt the pressure in your daily life? what do they come from?
此環節結束之后學生,本節課便進入口語教學任務二的實施階段,即學生按課前分好的四人小組圍繞著下列話題進行討論。
1) what negative influence does the stress have on all of us from your point of view?
2) do you think having some stress is a good thing for improving yourself in your daily life? please give your reasons.
3) as a college stud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at should we do in face of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tresses in our daily life?
在討論過程中各組的小組長對本組成員的發言情況逐一記錄,并加以總結同時確定代表本小組發言的成員。教師則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往來巡視以及時了解掌握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保證每個小組的討論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
討論結束后則進入匯報階段,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對本組成員的討論結果向全班進行匯報。在此過程中應避免發言同學只顧敘述自己的觀點而忘記了總結本小組其他成員觀點的情況。
3.任務后階段:在各個小組輪流向全班同學匯報完畢之后,教師便對每個小組的討論及匯報情況加以總結,并對各個小組的表現作出適當的評價。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我每節課都堅持根據各個小組的討論熱烈的程度及小組成員匯報的情況,把班里所有的小組分為三個等級,并在他們的平時成績上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結束語:
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學英語依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大學英語的口語教學改革也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這正好為每一位大學英語老師發揮自身的創造性,積極踴躍地投身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只要我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大膽嘗試并不斷加以總結和改進,我們就一定能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教學改革方面作出自己應有的成績,從而為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周曉蓉.新課型模式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初探[j]. 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6(4).
林榕.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 教育探究,2007(12).
[李秋芳.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西部科技,2008(4).
新的教學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無疑給沉悶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春風,吹入學生的心田,給學生帶來了一片自主學習的天空。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語文教學談論的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將來的文盲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所當然要從小學習些自主讀書的本領。激發學習興趣,為今后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因此,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主體地位;實施教學民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求知欲,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內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等,為學生學會學習創造良機,把語文教學的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 更新教育理念 ,搭建主體平臺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 應始終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明顯告訴我們:“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不應成為一句空話,或是貼在墻上不起眼的標語。
首先,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學生是“收錄機”、“容器”、“觀眾”或是配合教師演“教案劇”的配角的傳統觀念。“教”完全是為了“學”, “教”要服從“學”,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課堂教學中的“三多”(即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學生讀的少、練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最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成為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也應該成為傳遞治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主人的藝術家。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讓自己的“啟 ”達到學生的“發”,讓學生在知識的內在聯系上,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 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2 實施教學民主,營造和諧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實施教學民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自主學習的前提。為了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應解放學生的思想,改變發言先舉手,上課手背后等許多制約學生發展的傳統習慣。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發言,自愿到講臺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和合作伙伴,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這樣做的結果,真正給予了學生自由,放松了學生身心 ,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激發靈感,發展個性。
例如,教學清代詩人袁枚《所見》一課時,我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有的同學擅長朗誦,就讓其朗誦。有的同學愿意說,就讓其把故事描繪的景象說出來。有的同學擅長畫畫,就讓其把故事描繪的景象畫下來,給詩配畫。在一節課中,學生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且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率比平時大大提高。充分證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真理。
3 激發求知欲望。巧設質疑情境
3.1 鼓勵提問,放手質疑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任何發明、創造、改革,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首先,我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說出自己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誰知道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嗎?” ……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讀課文、找答案……,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內容非常充實,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3.2 展開討論,深化理解。葉圣陶先生說:“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的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的講解。”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有深度、有爭議的問題,一時搞不明白,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辯論中明析,相互啟迪,共同提高。
以《路旁的橡樹》為例,當師生學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樹擋住了筑路工人向前鋪路的計劃時,我讓學生質疑,有的學生這樣說:“把橡樹砍掉,因為修路計劃要比一棵樹重要”。有的同學當即回答:“這樣一棵粗壯、結實的橡樹砍掉多可惜呀!”還有的說:“修路計劃不改,橡樹也不砍,就讓橡樹長在公路中間。”這一回答,顯然是不妥的。于是,我讓全班同學再讀書,再討論,經過學生們的反復討論,深入理解,終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樹砍了就沒有了,為保護環境、確保道路暢通,做到兩全其美,最好改線修路。
4 課內課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將來的文盲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所當然要從小學習些自主讀書的本領。激發學習興趣,為今后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因此,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確立主體地位;實施教學民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求知欲,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內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等,為學生學會學習創造良機,把語文教學的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一、更新教育觀念 ,確立主體地位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 應始終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明顯告訴我們:“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不應成為一句空話,或是貼在墻上不起眼的標語。
首先,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學生是“收錄機”、“容器”、“觀眾”或是配合教師演“教案劇”的配角的傳統觀念。“教”完全是為了“學”, “教”要服從“學”,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課堂教學中的“三多”(即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控制得多)和“三少”(即學生讀的少、練得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
最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成為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也應該成為傳遞治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主人的藝術家。因此,教師應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讓自己的“啟 ”達到學生的“發”,讓學生在知識的內在聯系上,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 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實施教學民主,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實施教學民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自主學習的前提。為了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應解放學生的思想,改變發言先舉手,上課手背后等許多制約學生發展的傳統習慣。
在課堂上,學生可以自由站起來發言,自愿到講臺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和合作伙伴,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這樣做的結果,真正給予了學生自由,放松了學生身心 ,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激發靈感,發展個性。
三、激發求知欲,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鼓勵提問,放手質疑 。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任何發明、創造、改革,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首先,我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說出自己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誰知道要下雨了?”“它怎么知道要下雨了?”“真的要下雨了嗎?” ……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讀課文、找答案……,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內容非常充實,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2.展開討論,深化理解。葉圣陶先生說:“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的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的講解。”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有深度、有爭議的問題,一時搞不明白,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辯論中明析,相互啟迪,共同提高。
以《路旁的橡樹》為例,當師生學到一棵高大挺拔的橡樹擋住了筑路工人向前鋪路的計劃時,我讓學生質疑,有的學生這樣說:“把橡樹砍掉,因為修路計劃要比一棵樹重要”。有的同學當即回答:“這樣一棵粗壯、結實的橡樹砍掉多可惜呀!”還有的說:“修路計劃不改,橡樹也不砍,就讓橡樹長在公路中間。”這一回答,顯然是不妥的。于是,我讓全班同學再讀書,再討論,經過學生們的反復討論,深入理解,終于明白:路改了可以通行,樹砍了就沒有了,為保護環境、確保道路暢通,做到兩全其美,最好改線修路。
四、課內外結合,培養自學能力
“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句話道出了課內外 結合的重要性。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如果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的輻射作用。則可以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
仍以《要下雨了》為例。課后,我布置讓學生查找、搜集一些預測天氣變化的其他“大自然的語言”。第二天一上課,學生們便開始匯報。有的同學匯報早晨麻雀囀鳴表示天氣晴朗。有的匯報蚯蚓出洞爬出地面表示將要下雨。還有的同學匯報了蜻蜓低飛、水泥地潮濕、蚊子成團等下雨前的自然現象。這樣做,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實踐的能力。
總之,二十一世紀呼喚回歸自然,呼喚人的主體性。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一道新世紀的曙光,它將照亮漫漫教學。為了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奪目光彩,讓語文成為一泓活水,成為學生愛學、會學的一門課程。教師需要的是積極引導,大膽改革課堂教學。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化作暖暖的東風,吹來素質教育的春天。
關鍵詞 項目化管理 創新創業教育 就業能力 就業去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去向
1.1 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
就業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
國內外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化管理、就業能力三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剖析,但對基于項目化管理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別是蘇州大學部分工程類專業已經開展相關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業能力,使學生盡早發現自己的興趣,確定就業去向。
1.2 大學生就業去向分析
就業去向是指大學生畢業后選擇的發展方向,包括直接就業、國內考研、出國留學、考公務員及自己創業等,就業意向的選擇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影響重大。②
近年來,“考研熱”開始明顯降溫,大部分“考研黨”的“考研觀”越來越偏向理智。與此同時,出國留學受到越來越多畢業生的青睞,特別是蘇州大學全面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以來,出國留學學生比例遞增。公務員考試已經超過高考成為競爭最激烈的考試;自己給自己打工是當下畢業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畢業后隨即選擇創業需要勇氣和實力。
2 項目化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運行模式
2.1 項目化管理的內涵
項目化管理是由一個臨時性的專門組織,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工具和方法,對項目涉及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項目特征,為其引入項目化管理提供可能,運用項目管理的核心理論,可以切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基于項目的學習或面向問題的學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項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創新能力。
2.2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宏觀層面上分析是在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之上不斷開發學生創新性思維,樹立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③從本質上講仍然是一種素質教育,其核心目標是培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在于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價值,發掘自身創造潛能,其落腳點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④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以“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等為龍頭的創新創業類競賽影響力不斷擴大,運用“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載體之一。蘇州大學部分院系工程類專業本科生參加此類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已達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項目化教育的規模效應,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基礎,也正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必要條件。
2.3 高校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式
高校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包括項目立項、項目計劃、項目執行、中期答辯、項目結項、成果匯報等環節。項目執行中還需要參加相關經驗分享會、實驗知識培訓、論文寫作培訓、報銷規范培訓等業務培訓,符合現代項目管理的知識內涵和理論框架。
在項目立項環節主要分為項目確立與《立項申請書》撰寫兩個環節。項目確立采取學生與導師雙向選擇的形式。《立項申請書》撰寫是在導師指導下,學生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對研究的意義、形式、內容、成效等方面進行描述,審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項。這個環節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有較大鍛煉。
項目計劃環節主要體現是工作分解、任務分工、進度安排等,而項目執行環節即按照既定的計劃而完成任務,這期間可以體現規劃與組織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辯是項目的階段性總結工作,采用結合PPT答辯匯報形式,是主辦方了解項目進展的手段,對項目團隊來說是一種鞭策與階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終按時完成既定目標,也是團隊之間互相取長補短的學習借鑒機會,對演講與溝通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項目結項需提交《結項申請書》,對照《立項申請書》總結梳理一年來取得的成果,也是對整個項目管理成效的檢驗。
成果匯報包括論文式研究成果的匯編成冊和結合PPT總結匯報兩個部分。將自己一年來研究的成果寫成專業的論文樣式,對大部分大三年級的本科生來說是第一次,措辭、圖表、格式等都是挑戰。現場的總結匯報則可從項目管理的各個環節總結分析,對項目成員的演講演繹能力、原創與進取技能、團隊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顯。
3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分析
3.1 從就業去向角度分析就業能力的提升
調查蘇州大學2015屆工程類390名本科生畢業去向發現,90%的推薦免試研究生學生參加過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其中60%的學生曾擔任項目負責人,20%的學生進入到國家級、省市級創新創業類競賽。在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中,參加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更多選擇自己申請國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請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較高,這與其較好的英文基礎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較大關聯。在培養創新創業意識上,參加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創業意識遠高于普通同學。在40名選擇有創業意向的學生中,30位曾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說明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形成起著推動作用。
調研發現,在大三時,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學已有90%確定了清晰的就業意向,并開始著手準備,而且95%的同學與最終的就業去向一致。而沒有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同學中,僅有75%確定清晰就業意向,且就業意向與其最終就業去向僅63%一致,說明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意向和就業去向的確定起著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參與者的就業能力提升不同
項目化創新創業項目團隊一般由3~5名成員組成,其中1名擔任項目負責人,其在項目管理中對應“項目經理”。項目負責人對整個創新創業項目起著決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與導師先期聯系,達成一致。項目負責人在團隊中擔任領導角色,需控制整個項目的進展,經常與導師、實驗師、學長學姐、項目組織方、項目成員等多方位溝通,以及后期研究結論的撰寫,在整個創新創業項目的運作中付出更多,鍛煉更多。調查發現,98.3%的項目負責人能堅持完成整個項目的立項到結項,不會中途退出,僅有80.6%的項目成員能堅持到底。項目負責人選擇保研、考研、出國、考公務員等就業去向的比例為78.7%,高于普通成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堅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的毅力、責任心、抗壓能力等多種就業能力與品質,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與提升。
3.3 不同年級參與者的就業能力提升不同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從迎新開始便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進入新生視野,從大一時“新兵連”到大二時的“作戰部隊”,再到大三大四時的“特種兵”,在創新創業教育管理中,對參與者心態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參與到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專業領域知識的涉獵成為其著重想提升的就業能力。大二時,很多積極備戰的學生早已蓄勢待發,培養耐心細心、提高專業技能、增強溝通水平、提升綜合素質。與此同時,對專業不感興趣或有其他發展愿景的學生頓時顯現,參與到其中的部分同學會選擇中途退出,另尋發展方向。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學生專業認同或職業興趣的煉金石。大三大四時學生參加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參加高級別大賽、成為學生導師、轉變就業意向等。
4 結語
項目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改變為“任務驅動”法,使得學生主觀規劃、能動參與到團隊化的項目管理實踐中。在自我修養和個人品行上,點滴積累;在創新意識和專業理論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維邏輯和自主學習方面,突出方法;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及時準確;在團隊協作和人際溝通方面,注重實效;在職業生涯和就業策略方面,及早規劃,多方著眼綜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來工作的匹配性,在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去向的確定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注釋
① 王曉紅,杜文潔.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2):28-29.
② 馬書明.紡織類本科生的就業意向及工作啟示[J].紡織服裝教育,2012(12):473-475.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大學英語 教學
1.引言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強調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所謂“任務”,簡言之就是“用語言做事”,在這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為完成任務,學習者以“意義”為中心,盡力調動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共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是指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國外很多應用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交際學習任務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比較有影響力的有D.Nunan,J.Willis和P.Skehan。我國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和研究也日趨廣泛。《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也提出“在教學中要多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2.任務型教學法產生的理論背景
早在20世紀60―70年代,Caleb Cattegno(1986)在其所倡導的沉默型教學法(The Silent way)中指出:“沉默性教學法培養的學生應該是獨立的、自主的、負責任的―換言之,是一個擅長解決語言問題的能手。”加強交際觀的第二語言的教學實踐以珀拉胡(Prabhu,N.S.)指導的班加羅爾交際教學實驗(The Bangalore 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最具典型性,為外語教學的革新提供了許多啟示。這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再度興起的任務型教學中得到了啟示。任務型教學的倡導者Willis(1996)認為任務型教學是交際語言教學的邏輯發展,因為它與交際語言教學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一些熱心于將二語習得理論用于教學實踐的二語習得研究者進一步肯定了任務的作用(如,Long和Crookes,1993)。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些研究者利用任務充當二語習得研究工具,任務作為二語教學潛在的組織單位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3.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及設計原則
3.1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突出“語言運用”的理念,強調學生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式,建議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任務型教學法之“任務”貫穿著“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做中學”或“用語言做事”。學生自始至終通過完成具體任務來學習語言,積累學習經驗和享受成功的喜悅,真正達到任務型教學的目的。
3.2任務型教學法的設計原則
在任務型教學的倡導者看來,語言教學的首要目的是促進學,促進學的前提是要為學習者創設有利于語言習得的環境。在設計任務時應強調任務的真實性,教師應選取真實的語言材料,設計課堂任務時,任務的模式必須符合學生的整體水平,不能設計學生無法完成的活動。從任務型教學整體設計來看,它與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原則有許多相似之處。表現在:
3.2.1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明確“以學習者為中心”對任務型教學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學過程應有利于學習者充分發揮主動性、語言運用的創造性,要讓學習者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運用語言、豐富他們對目的語的感悟和理解。要讓學習者有機會反思語言,形成對學習對象的批判思維。
3.2.2強調情境和上下文在形成對語言的整體、動態認識中的重要作用
語言的運用離不開特定的環境。教學設計所提供的場景應能夠使學習者體驗、實踐真正的語言交際。在場景中完成的交際任務,從事的一切活動,應能夠促使學習者驗證假設、修正假設,能夠促使他們將對語言的最新感悟與正在發展中的中介語系統建立聯系。
3.2.3強調“合作學習”對語言學習的積極促進作用
由于每個人的經歷背景有限,對事物的理解總會帶有片面性,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協商,能夠糾正這種片面性。協作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任務型教學對小組學習予以充分的重視。合作學習對培養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更具特殊意義。合作本身也為語言實踐創造了機會。
3.2.4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
學習環境應具備促進語言學習產生的實質條件:盡可能選擇真實的語言素材、提供豐富充分的目的語接觸,創造大量有意義的交際機會,通過合作學習形成促進、支持學習的氛圍。
4.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
任務型學習任務的實施是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不斷促進大學生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英國語言學家Willis(1996)把課堂學習任務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實施前的準備(Pre-task stage),任務的實施(Task cycle)和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
4.1任務實施前的準備
這一起始階段為大學英語學習者提供有益的輸入,幫助他們熟悉話題、并識別新詞和短語。目的在于突出任務主題、激活相關背景知識、減輕學習者的認知加工負荷。教師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主題和目標,通過全班集思廣益、利用圖片、個人經歷等介紹主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時間,思考如何完成任務,提供準備時間能幫助他們思考說什么、如何說,有可能提高任務階段語言表達的質量。
4.2任務實施階段
任務的實施階段可分為三個部分:任務(Task)、設計(Planning)和匯報(Report)。
任務:學生結對或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使他們有機會利用一切個人語言資源表達自我,暢所欲言。它可以是對讀的材料或聽的內容發表看法。教師監控、支持、鼓勵學習者嘗試用目的語交際,幫助學生把要表達的思想組織成語言,但不為了糾正語言錯誤打斷學生。
計劃:該階段為即將開始的匯報做準備。告知學生他們要向全班簡要匯報任務的完成經過及最終結果。學生草擬和排練要說的內容。教師提出語言方面的建議、提供表達形式、幫助學生提煉修改語言。
匯報:本階段目的在于促使學生使用正式、嚴謹的語言,也使他們接觸了更多的口頭和書面語。教師請小組向全班簡要匯報,要大家對結論進行比較,也可讓一兩個小組作完整匯報,其他人進行評論、補充觀點,做筆記。
4.3語言焦點
任務實施階段的重點在于強調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和語言意義的表達。在語言學習中,語言的熏陶、運用、學習動機和以語言形式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語言焦點階段的重點則從語言意義轉向到形式上。此階段可分為兩部分:
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本階段培養學生句法、詞組搭配、詞匯某些方面的意識。教師依據學生剛讀過或聽過的材料,布置聚焦語言的任務。教師在全班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可將相關語言點以表格形式寫在黑板上,學生做筆記。
語言練習:適量的教師控制練習是必要的。這些練習使整個教學程序更易于為大學生們所接受,在程序的最后起到一種總結作用,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就是今天所學的語言點,是該程序的一部分”。教師可根據需要以語言分析或從聽過或讀過的材料為基礎組織練習活動。
5.結語
鑒于任務型教學法特點,我們應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具體教學環境和培養目標,了解國外任務型教學模式與我國課程目標的相關性和其進入我國課堂的可行性。從教學角度看,教師應遵循任務型教學法的一些教學原則,使自己成為教學環境的設計者、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這樣才能改善我們的大學英語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Long,M.H&.Crookes,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Vol.26(1),1992.
[2]Prabhu,N.S.The Communicative Project,South India. Madras:The British Council,1982.
[3]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Harlow,Essex:Long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