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03:04: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假期前,院團委向全院廣大同學發出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并印發人手一份的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各系學生會(分團委)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作好動員工作。廣大同學都以認真的姿態對待這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熱情的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鍛煉了廣大同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廣大同學的綜合能力。
二、緊密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各系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游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二)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便民服務。各小分隊利用當地的圩日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盡己所能,不怕臟、不怕累,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好評,同時也努力實踐著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暑期不僅中小學放假,而且正是夏收農忙時節,中小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之中,大學生們將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對他們進行文化輔導。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如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組對荔浦縣部分鎮、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寫出幾分調查報告。
4、開展義務勞動,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下鄉期間,正值夏收時節,許多軍烈屬和五保戶因家里缺少勞力,莊稼熟在地里而無人收割,同學們積極幫助這類家庭,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5、文藝下鄉。由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文藝大蓬車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6、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學在學院的組織下開展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環境保護。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宣傳倡導環抱觀念,治理環境污染,裝扮母親河。
8、考察實踐。我院集中部分學生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三個代表"服務團,赴河池地區開展考察實踐活動,加強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和教育,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9、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今年全院共確定了大學生科研課題一百多項,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動周,提高我院科技學術水平,各個課題小組紛紛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數據,抓緊實驗。
總之,今年的社會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以提交報告的總體情況來看,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有幾個特點:(1)社會熱點問題調查;(2)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
三、總結經驗,評比表彰
寫經驗總結、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層次和水平。8月份院團委下發了關于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總結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團委、學生會在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對今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方式、特點、規模、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交一分總結報告。同時,在全院將對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評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評選出優秀的社會實踐報告,召開社會實踐交流會,同時,全院共推薦出60多篇不同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層次和水平的社會實踐報告。
(四)經驗和收獲
1、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多年來,學院黨政領導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社會實踐,并組成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并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加以保證。全院廣大同學自覺把社會實踐作為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投身改革、鍛煉才干的重要渠道,積極深入生產第一線,體驗生活。
2、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多年來,各級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自身的一項重要工作,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動的開展方面盡量為大學生提供各種便利,保證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學院注重社會實踐的基地建設,與地方開展長期結對合作,把扶貧工作、科技服務、文藝下鄉等活動與大學生接受鍛煉、成長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3、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通過深入農村,使不少同學真正認識到我國廣大農村的落后狀況和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認識到國有企業改革的艱巨性和幫助下崗職工解決再就業問題的必要性。雖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觀現實給同學們的教育卻是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實踐使他們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現實。同學們在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運用于實際,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
假期前,院團委向全院廣大同學發出了《關于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并印發人手一份的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各系學生會(分團委)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作好動員工作。廣大同學都以認真的姿態對待這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熱情的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鍛煉了廣大同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廣大同學的綜合能力。
二、 緊密結合實際,多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社會實踐點的實際情況,各系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 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游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二)從社會實踐的類型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開展便民服務。各小分隊利用當地的圩日在市場上設立家電維修、單車修理、理發等便民服務點,盡己所能,不怕臟、不怕累,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好評,同時也努力實踐著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或者是法律宣傳與咨詢活動。暑期不僅中小學放假,而且正是夏收農忙時節,中小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之中,大學生們將這些學生集中起來,對他們進行文化輔導。
3.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如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組對荔浦縣部分鎮、村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來分析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寫出幾分調查報告。
4.開展義務勞動,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下鄉期間,正值夏收時節,許多軍烈屬和五保戶因家里缺少勞力,莊稼熟在地里而無人收割,同學們積極幫助這類家庭,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5.文藝下鄉。由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文藝大蓬車到村鎮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巡回演出,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6.開展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學在學院的組織下開展各種各樣的勤工助學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環境保護。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保護母親河"行動,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宣傳倡導環抱觀念,治理環境污染,裝扮母親河。
8.考察實踐。我院集中部分學生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組成"三個代表"服務團,赴河池地區開展考察實踐活動,加強對黨史、革命史的學習和教育,牢固樹立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9.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今年全院共確定了大學生科研課題一百多項,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動周,提高我院科技學術水平,各個課題小組紛紛利用假期時間收集數據,抓緊實驗。
總之,今年的社會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形式是多樣的,以提交報告的總體情況來看,今年暑期社會實踐有幾個特點:(1)社會熱點問題調查;(2)結合專業進行社會實踐。
三、 總結經驗,評比表彰
寫經驗總結、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層次和水平。8月份院團委下發了關于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總結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團委、學生會在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對今年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方式、特點、規模、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對今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提交一分總結報告。同時,在全院將對表現突出的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評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評選出優秀的社會實踐報告,召開社會實踐交流會,同時,全院共推薦出60多篇不同內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層次和水平的社會實踐報告。
(四)經驗和收獲
1.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是我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多年來,學院黨政領導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社會實踐,并組成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并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加以保證。全院廣大同學自覺把社會實踐作為了解社會、接觸社會、投身改革、鍛煉才干的重要渠道,積極深入生產第一線,體驗生活。
關鍵詞:新常態;社會實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51-02
當前,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總理在不同的場合下多次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已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新引擎,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根本出路。2015年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黨和國家把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到國家戰略的位置進行推進,高校需要努力造就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生力軍[1]。社會實踐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是大學生長知識、增才干、奉獻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下,如何充分發揮高校社會實踐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實現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社會實踐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1.社會實踐有利于喚醒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對人起推動作用的個性心理傾向,它支配著創新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具有很強的選擇和能動性,是創新創業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2]。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知。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在基層一線深入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方面加強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理解,在實踐中培養探索精神,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喚醒創新創業意識。近年來,高校與企業間合作越來越頻繁,高校承擔了大部分基礎研發工作,但理論研究與企業生產實際仍然有很大差距,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需求,從而激發創新創業的動力。
2.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是一種復合型能力。在黨和國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核心是創新,創業是在具備一定程度創新的基礎上升華得到的,而實踐能力則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石。社會實踐促成了大學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培養了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組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團結協作、相互配合的重要性,鍛煉了他們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
3.社會實踐有利于錘煉大學生創新創業品質。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品質體現在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濃厚的創新激情、勇敢的冒險精神、獨立的思維、堅定的行動力和堅強的意志等方面[3]。當前,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學習熱情不高、缺乏自信、情感脆弱和意志薄弱等缺陷,個體獨立性和環境適應性較差。社會實踐是大學教育的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機會,同學們在實踐中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調動起同學們學習的興趣,激發同學們探索求知的熱情。社會實踐同時為大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然而社會往往是復雜的、多變的,同學們不得不在逆境中處理各種復雜的情況,這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和應變能力,而這些恰恰是一個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二、社會實踐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社會實踐在高校育人體系中具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大學生培養創新精神、獲取創業能力的主要渠道。但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實踐一般僅僅視為是高校共青團的常規工作,由校團委負責牽頭實施,并沒有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二是由于很多高校對專業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沒有制度要求,也沒有獎勵機制,因此廣大教師參與社會實踐的意愿不強;三是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知不夠清楚,一般把社會實踐當作普通的課后作業,草草完成了事。這些導致社會實踐的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育人功能不明顯。
2.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性不強。社會實踐除具有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鍛煉實踐能力等作用外,還具有鞏固專業知識的作用。目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與所學專業知識聯系不大,甚至沒有聯系。與專業結合不緊密的社會實踐是缺乏生命力的,不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創新,也不利于同學們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做貢獻。
3.社會實踐的形式不夠多樣。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教學實踐、專業實習、參觀考察、生產勞動等傳統的實踐形式,也有就業實習、掛職鍛煉、創新創業訓練、社區志愿服務等新型的實踐形式,但同學們參加創新創業訓練和就業實習的很少,大部分以參觀考察為主,因此,從實際來看仍然存在實踐形式單一的問題。
4.社會實踐的社會支持不足。社會上的實踐單位不能從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高度理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并不重視,往往以敷衍了事的態度對待社會實踐,嚴重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取得的預期效果。另外,社會沒有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在實踐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學生權益受到損害時,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保護。
5.社會實踐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目前高校社會實踐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實踐結束后往往只要求學生上交社會實踐報告和社會實踐登記表,學生一般隨便找個單位蓋章了事。對于學生在社會過程的思想變化、實踐成果等沒有明確的分析考評,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發揮,創新動力不足。
立足實際,統一認識開展勤工儉學
易門縣隸屬于玉溪市,縣城距昆明95公里,距玉溪中心城區145公里。轄4鄉1鎮2個街道辦,有58個村(社區)居委會。縣域面積1 571平方公里,山區面積占97%。總人口1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7萬人。縣內居住著漢、彝、哈尼、回、苗等23個民族,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和養殖,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欠發達的山區農業縣。全縣現有中小學63所,在校中小學生22 248人,寄宿生15 638人。
多年來,由于地處偏僻,經濟欠發達,很多寄宿學校的家庭貧困孩子,每周上學時從家里能帶走的大多就一瓶腌菜。加上不少學校遠離集鎮,學校從市場購進的蔬菜及肉類食品成本高,加之食堂設施有限,久放不新鮮,學生很難吃到新鮮時令的蔬菜和必要的肉食。面對學生清苦的生活,如何既能改善學生就餐質量,讓他們吃上新鮮蔬菜和肉類食品,又能降低他們就餐的成本,減輕學生家庭經濟負擔,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有效地鞏固“兩基”成果,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易門縣教育局深入各鄉鎮(街道)和中小學調查研究,在吃透縣情,問計學校,聽取教職工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后,開始探索依托小菜園、小豬圈、小賣部和小基地,在全縣中小學全面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的新路子。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剛開展勤工儉學時,部分領導、校長、教師、家長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有的認為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有的擔心勤工儉學活動中學生安全難保障,等等。為此,全縣教育系統圍繞“勤工儉學與農村教育”、“勤工儉學與學校發展”、“勤工儉學與學生安全”等問題開展大討論,將發展學校勤工儉學的認識統一到“五個需要”上。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二是救助貧困學生,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的需要;三是彌補教育經費不足,改善辦學條件的需要;四是踐行“三生教育”的需要;五是推動教育健康協調發展的需要。通過宣傳學習和開展大討論,全縣師生堅定了大力開展學校勤工儉學活動的信心和決心。
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實施勤工儉學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小學勤工儉學工作,縣政府于2007年2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勤工儉學工作的意見》,全面安排和部署勤工儉學工作,要求財政、發改、農業、林業、畜牧、科技、人事、工商、稅務等部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扶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縣財政每年投入5萬元啟動資金,扶持學校種植、養殖基地的建設。鄉(鎮)政府、街道辦和村(社區)居委會主動支持配合學校,進村入戶,耐心細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低租金出租或無償劃撥土地給學校,協調集體荒山、廢舊池塘給學校,幫助學校搭建勤工儉學的平臺,加強“菜籃子工程”。
縣教育局成立了勤工儉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勤工儉學發展規劃,協調、指導、服務、督促學校勤工儉學工作。堅持每年召開兩次勤工儉學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困難和問題。每年初都與各中小學校簽訂目標責任書,年終組織考核,兌現獎懲。各學校把勤工儉學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列入課表,與新課程計劃方案的“社會實踐課”一起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有效推動了勤工儉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一是發展特色種植。各校利用小基地、小菜園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如:浦貝中學年產蔬菜15噸;小街中學年產蔬菜、苞谷11噸;六街中學種植桉樹4 000多棵,有計劃間伐,每年收入4 000多元;張所小學利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種植塔拉4 000多株,實現退耕還林20.7畝,同時套種糧經作物,年創收3萬余元;易門一中承包板栗園65畝、種菜9畝,年收4萬余元。茶樹小學、舊縣小學、十街小學等學校季節性蔬菜自給有余,還低價供應給周邊學校。
二是大力發展養殖。易門縣村完小以上的學校均建蓋有豬圈,學校利用剩湯剩飯菜和菜園中的廢菜葉做飼料,大力發展養殖,每年都飼養幾頭到上百頭不等的生豬。部分學校還養雞和養魚,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生活。
三是認真經營學校小賣部。為方便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各校都開設了小賣部,小賣部內的所有生活用品都由衛生監督部門查驗檢審,低價薄利賣給師生,既方便了師生,又使師生得到了實惠,不同程度地減輕了學生的家庭負擔。
四是開展撿廢采摘活動。多年來,各校堅持開展收撿廢書、廢紙、廢飲料瓶、廢地膜、廢酒瓶、豬毛、鴨毛等活動,既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一些山區學校開展挖藥材、蘭花,采集松果、野生食用菌等活動,每年創收20余萬元。
五是開展支農打工活動。由于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多、在鄉務農勞力少,農忙季節,學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計劃地把支農活動安排到勞動課中,有償為農戶挖田、栽烤煙、栽秧、搶收搶種,既幫了農民的忙,又切實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做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僅此項活動,全縣學校每年可獲得6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易門職中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打工活動,每一名學生在假期中結合個人所學專業由學校聯系到企業打工,回校后交一份社會實踐報告,同時每月還能攢下1 000元左右的生活費。
六是創建經營小作坊。小街中學、浦貝中學、六街中學等均建有豆腐坊,為本校和附近學校食堂提供經濟安全可口的新鮮豆腐,每天還為全校教職工和畢業班學生免費供應一杯原汁原味的豆漿。
七是抓好學校大宗食品的采買。為確保學校糧油安全,節約學校開支,各校所需的大米、面條、面粉、食用油等大宗食品都進行招標選擇、索證采購,既讓學生吃到放心食品,又為學校節約開支,大大減輕了學生的生活負擔。
成效顯著,收獲“五贏”的喜人成果
通過幾年的努力,易門縣中小學勤工儉學工作取得了“辦學、實踐、育人、創收、服務”五贏的喜人成果。
全縣63所中小學均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開展面達100%。有養殖基地56個,小豬圈166間、1 413平方米,每年出欄生豬700余頭,雞5 000余只;有種植基地54個,面積499.8畝;魚塘2個7.6畝;小賣部51個。2007年來年均收入160余萬元。
開展勤工儉學帶來的收益,為改善辦學條件和學生生活提供了支撐。一是彌補辦學資金不足,改善辦學條件。2010年來全縣年均用勤工儉學收益101.93萬元,用于修建學校田徑場、圍墻、廁所,硬化泥路,安裝路燈,購置床鋪、課桌椅、廚具、鍋爐、圖書、電腦,實施綠化美化校園工程等。二是擴大勤工儉學再生產。學校投入部分勤工儉學資金,改造、新建豬圈,改造果園,改良菜園,購置優良種苗,保證勤工儉學持續開展。三是資助困難學生,確保控輟保學目標的實現。近年來,全縣學校年均投入10余萬元用來救助困難學生,使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四是改善師生福利。每年中高考期間和兒童節、教師節、新生進校和畢業聚會時,學校都為師生免費提供豐富美味的營養餐。同時,每年為學生購置蚊帳100多頂、床單600多條、棕墊500多個、洗漱用具1 000多套,部分學校還堅持為入學新生定做一套校服,不需學生交一分錢。五是有效平抑飯菜價格。近年來,油、肉、菜、米市場價格快速上漲,易門縣充分發揮勤工儉學的作用,加大種植養殖力度,提高產出率和供給能力,在食堂菜價不漲的前提下,使學生飯菜數量不少、質量不降,確保了教育的和諧穩定。勤工儉學的成果,讓學生共享,真正體現勤工儉學“取之于勞動,用之于學生”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