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18:26: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特殊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特殊教育論文2300字(一):探究特殊教育學校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關愛教育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發展的當下,特殊學校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采用關愛教學的方式,堅持做到樹立自信,消除自卑;營造關愛學生的氛圍;和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幾大關鍵方面,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特殊教育;小學數學;關愛教育
一、樹立自信消除自卑
在對特殊學校的小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對特殊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讓學生對自己產生自信,消除內心的自卑感,幫助特殊學校的小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指數。在特殊學校上學的學生,一般都是在身體上,智力上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身體上的,智力上的缺陷,導致小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的存在會導致學生沒有勇氣和他人進行交流,不和其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容易導致小學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小學數學老師在對特殊學校的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要幫助小學生在課堂上樹立自信,慢慢的消除小學生的自卑心理,讓小學生對生活充滿希望,從而更加努力的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生活適應能力。
例如,在學習《整潔的校園》這一單元的時候,老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們去參觀學校,首先讓小學生們體會到特殊學校的環境的美好,老師就根據小學生不同的身體情況進行分配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注意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等學生完成任務之后,老師就可以夸獎學生,對學生們的勞動成果進行贊揚,讓小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就感,使得學生對自己產生自信。老師在讓學生體會到校園的環境之后,再針對《整潔的校園》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小學生就能夠很清楚的理解老師上課講述的內容,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減少之后,學生就會越來越愿意去學習數學知識了,進而會打消學生內心的自卑心理,提高習質量,知道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它可以解決生活問題。
二、營造關愛學生的氛圍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氛圍相當重要。特殊學校的學生通常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關愛教育,讓特殊學校的學生能夠在有愛的環境下成長,凈化小學生的內心,讓特殊學校的學生對生活充滿希望。因為特殊學校的小學生在身體上,智力上和普通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特殊學校的數學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就要為學生營造較好的學習環境,在生活上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這樣能夠讓特殊學校的學生感受到安全感。老師增加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讓小學生能夠主動的為小學數學老師敞開心扉,向老師吐露心聲,這樣有利于特殊學校的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愛能夠給予一個人力量,老師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存在,能夠給予學生更大的勇氣,讓學生積極的面對生活,從而更急努力的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得到鍛煉。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我學會了》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數學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讓學生一起去完成一幅畫一智慧樹,這幅畫圍繞著班集體進行,數學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每做對一片葉子上的數學題,就在上面簽上自己名字,這樣小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下,把自己的姓名有條理的寫上去,然后老師再次帶領小學生對這個簽名紙進行加工,比如老師組織每一個學生為這個簽名添加色彩,最終就能夠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這幅作品是全班的勞動成果,然后老師就可以對學生們及時鼓勵;“同學們,大家還厲害呀,大家共同創作了一幅畫”,這樣老師能夠在一定從程度上活躍數學課堂氣氛,然后老師再次對小學生說,這副作品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然后老師就可以對這副“作品”進行分析,比如說,這上面每一個名字就能夠代表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然后這就說明我們班級是一個大家庭,同學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愛的存在,為小學生營造出愛的氛圍,然后老師就可以對小學生說,在這一節數學課上,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學生們就會肯定老師說的話,進而對學生在學數學的同時進行了團結合作的教育。
三、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通常情況下特殊學校的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較差,因為小學生內心存在自卑心理,它們很少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久而久之,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會退化。特殊學校的數學老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能夠更好的掌握學生在學校的狀況。數學老師應該把數學課堂變的生活化,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進而提高學生的能力。老師給予學生關愛,在生活中接近學生,把生活帶進數學課堂。
例如,特殊學校的數學老師在為小學生講述到《我的三餐》的時候,老師就應該把小學生的生活帶入課堂當中,這樣小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自己的關心。比如,數學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詢問學生前一大的早餐、午餐、晚餐吃了什么,這樣小學生在課上就會對自己吃的飯進行回憶,然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小學數學老師能夠把學生的生活和數學課堂完美的連接起來,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學生心靈上的寄托,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在對特殊學校的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充實其小學生活,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生活適應能力,融入社會。
特殊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淺談繪本閱讀在特殊教育藝術領域中的教育價值論文
【摘要】近年來,繪本在特殊教育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圖文并茂的表現樣式非常符合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需要,在特殊教育各個學科中都有極強的引導價值。本文以繪本《一起玩形狀游戲》為例分析繪本在特殊教育藝術領域的運用情況,通過繪本內容的衍生,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引領學生進入藝術表現的感知領域。
【關鍵詞】繪本;特殊教育;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2-0173-02
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發展,繪本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了普通小學和幼兒園的課堂。近年來,繪本在特殊教育界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繪本以它獨有的精妙語言和明快的畫面,給特殊兒童藝術教育帶來鮮活的生機。筆者嘗試在繪本中挖掘學生喜愛的教育素材,通過繪本《一起玩形狀游戲》教學,提高班級智力障礙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創造力。
一、在繪本主題的藝術活動中發現特殊兒童的藝術觀察力
形狀是構成一幅作品最基本的元素,正因為是最基本的元素,所以每一個圖形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相信每一個讀過《一起玩形狀游戲》的孩子,都會迷上這個簡單的游戲,特殊兒童也不例外。故事中隨手畫出的形狀在小象妹妹和大熊哥哥的創意下變成了各種形象,有胖乎乎的犀牛、美麗靈動的蝴蝶、活潑可愛的小狗等。
繪本故事將這個充滿想象力的游戲過程形象化,吸引學生拿起筆來,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形狀游戲中。通過繪本的演繹,這個游戲的規則和操作都變得非常簡單,很容易被學生理解。不論學生是在教室還是在家里,不管時間是長還是短都能玩。就像格式塔心理學說的那樣,對物理的形狀進行創造性知覺和表現,實際上是經歷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復雜的過程。在這個繪本中,藝術不僅僅是美的體驗,更是學生觀察力的一步步提升[1]。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課程中,關于形狀的教學活動有非常多的教具可以使用,但學習形式非常枯燥。而繪本通過故事開展,非常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跟隨繪本故事,看看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如何玩形狀游戲,由繪本延伸出“什么是形狀”,認識有規則的形狀,如三角形、圓形、四邊形、梯形、橢圓形等,接著把學生的目光引入現實生活,觀察“黑板是什么形狀”“鐘表是什么形狀”“衣服鞋子上都有什么形狀”等。關于形狀的游戲能讓學生善于感知和發現形狀,在生活中鍛煉藝術的觀察力。
二、在繪本主題的藝術活動中發現特殊兒童的藝術創造力
繪本故事中大熊哥哥和小象妹妹玩形狀游戲的道具也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是作業本的格子紙,還是撕開的牛皮紙信封,甚至是一個貝殼、一小段樹枝。形狀游戲不只是畫紙上的游戲,也可以衍生至萬物。為了讓學生的想象力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教師可以設置豐富的實操環境,幫助學生玩出“個性版”的形狀游戲。
(一)有限創意版——自制七巧板
根據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弱,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A、B、C組。能力較強的A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先打方格再畫斜線的方法,在白卡紙上畫出七巧板,然后進行裁剪,自制七巧板;能力稍弱的B組學生在已經畫好線條的白卡紙上按照線條裁剪出七巧板;C組學生直接使用已經制作好的成品七巧板。通過老師給出的模板,用七巧板完成相應圖形的拼搭。
(二)平面創意版——拼貼畫
隨著學生對圖形組合游戲的認識不斷加深,教師可以將拼貼畫引入學生視線,首先引導學生用剪刀把彩色卡紙剪成大小不一的形狀(三角形、圓形、四邊形、梯形、橢圓形等),然后讓學生用一張卡紙做背景,發揮想象力用自己剪好的形狀拼貼出圖畫。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作出調整,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加入更多的創意,而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達到精細運動鍛煉的目的[2]。
(三)立體創意版——生活中的形狀游戲
在衍生活動中,深受學生喜愛的應該是用實物開展的形狀游戲。教師帶領學生收集身邊用得上的大大小小的物品,圓形的月餅盒、細長的樹枝、舊快遞盒甚至是衣服,都可以變成學生手中的素材,學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物品在地上拼出一幅場景。這個活動對學生的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最好采用團體游戲的形式。教師在PPT上展示一些作品,然后與學生共同討論設定場景主題,在指定的區域內每個學生可以為這個主題增添一件物品,教師再在細節上輕微地進行調整,最后經過全體師生的一起努力,共同創作一幅作品。
通過一系列的衍生活動,學生在把圖形玩起來的過程中,不斷為這些原本單調的形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通過繪本,創設精彩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與實際心理狀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繪本為依托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快樂地投入到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學生與作品共鳴,提高藝術水平。
《一起玩形狀游戲》這個有趣的小故事,把抽象的想象力具化成了一幅幅簡單的畫面,學生非常容易理解。通過電教手段對繪本進行渲染,學生的眼球一下就被吸引過來了。繪本幫助教師創設了一個精彩的教學情境,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論文關鍵詞:聽障生 寫作水平提高 對策思考
論文摘要:用文字正確地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是聾生學習、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培養聾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需要。然而,現實中,聽障大學生的寫作能力現狀令人擔憂。本文從聽障大學生的作文現狀入手,從編寫真正適合聽障生的教材,增加他們的語言積累、豐富聽障生的生活積累、要讓聽障生產生“我要寫”的欲望、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師生在作文指導方面的互動效果、要讓聽障生獲得寫作的成就感等幾個方面就提高聽障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提出了對策措施。
用文字正確地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是聾生學習、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培養聾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需要。然而,現實中,聽障大學生的寫作能力現狀令人擔憂。筆者從聽障大學生寫作現狀入手,并就提高聽障大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聽障大學生作文現狀
1.存在背作文、仿作文的情況
記得剛接觸聽障大專生教育時,在批改他們的作文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寫作文一個班級中總有兩三篇作文是一模一樣的,我心里想這肯定是學生不愿意動腦筋一不小心就抄了一樣的作文。在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后,我把這種“有趣”的現象在辦公室說了出來。熟料一位從事特殊教育多年的老師漫不經心地說,這有什么好奇怪的,這就是特殊教育學校作文的一個特色,一個聽障生的腦子里肯定會有數篇作文,不同的體裁,不同的題材,應付不同的考試,這還是好的,說明這個學生肯背,要求上進。我聽了之后感覺很驚異,居然有這樣的做法。但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發現果然如同這位老師說的,有些學生就是背了很多的作文到了要用的時候默寫出來就行了。于是又有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寫作文的時候某學生的作文可以寫的很好,可是寫周記的時候寫出來的就是語序顛倒,詞不達意,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一個學生的寫作水平會有如此大的反差這也許只有在聾校才會有的。
2.語句不合語法規范,顛三倒四
來我校上大專的聽障生都經過了九年的義務教育,再加上中專的學習,學習的時間已經不短,但是從聽障生的作文來看,他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語序不通順,條理不清楚,詞語錯用,詞性不分,指代不明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使得學生在書寫的時候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和別人特別是健聽人交流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產生誤解。
3.詞匯貧乏,不知所云
從聽障生的作文情況看,他們的詞匯非常貧乏,句子非常簡單,很少使用修辭、描寫等等。正常學生在形成和發展語言時,按照正常的先有口語基礎,在此基礎上促進書面語的發展和提高。由于聾生缺乏這樣的途徑,因此他們的語言發展是緩慢的。聾生僅僅依靠視覺補償和手勢語的輔助,在記憶里形成的表象是不完整的,勢必造成他們的積累困難。因為漢語里近義詞語、同音字詞相當普遍,用手勢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這也是聾生詞匯、句型積累量少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提高聽障大學生寫作水平的對策思考
1.要編寫真正適合聽障大學生的教材,增加他們的語言積累
聽障生是有特殊需要的群體,聽障生教育應是遵循普通教育規律并能滿足聽障生特殊學習需要的教育。而現行的聽障教育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體現這種特殊性,沒有很好的滿足聽障生的特殊需要,只是直接套用普通學校的教育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只是簡單的處理普通學校的教材,進行刪減、拼湊。這對于閱讀水平相當于小學或初中的聽障生來說,是極不適宜的。不能給予聽障生更好的語言訓練,在知識的系統性上比較差,忽視了聽障生的能力與心理結構的有機統一,不能很好地激發聽障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有了完善的適合聽障生的教材,那么可以在此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和指導他們多讀、多背。因為多讀是獲得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熟讀成誦是作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通過多讀多背來積累語言素材。
同時,要擴大聾生的課外閱讀范圍,根據他們的個人愛好、實際水平以及通過讀書比賽等活動指導他們廣泛涉及各種題材、體裁的課外讀物,不斷增加他們的語言積累。
2.要豐富聽障生的生活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生活的積累和文章的關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關系,只有積累的源泉豐盈不竭,才有寫作時的源源不竭。這之中,就需要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引導聾生深入生活,聯系實際進行觀察,鼓勵聾生參與活動,并著重加強方法指導。如觀察什么,怎么觀察,怎樣活動,有何感受等等,讓他們有目的的去觀察、去體驗。同時,鼓勵他們要堅持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說給別人聽,給聾生語言實踐機會,形成語言能力。
3.要讓聽障生產生“我要寫”的欲望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興趣的產生與發展是以需要為基礎的。所以要使聽障生對作文有興趣,必須讓他們感到作文的必要,讓他們產生“我要寫”的欲望。在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尋找聾生的作文需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他們。可以通過盡量用書面語與聽障生交流,盡量把他們帶出學校,融入社會,學會與普通人交流,盡量引導聽障生從感興趣的身邊事寫起以及讓學生獲得在寫作過程中的成就感等來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4.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師生在作文指導方面的互動效果
網絡具有豐富的資源,可以為聽障生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教師可以通過先進的網絡系統來拓展視野,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學習他人的優秀作品,為自己的創作打下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進行寫作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下發作文,師生間反饋遲緩。當作文重新回到學生的手中時,已經過了大半周的時間。學生當時寫作的熱情也煙消云散,再加上聽障生的生理特點導致了他們的忘性大,也許他們也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寫了什么內容了,所以只有看一下分數和評語就匆匆把作文塞入抽屜。很多學生根本不會去看教師的修改,教師辛辛苦苦的付出就此白費。如果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則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平臺進行在線的修改,及時反饋,提高效率。
5.要讓聽障生獲得寫作的成就感
心理學認為,人的任何活動都需要情感動力。成就感是一種高級情感體驗,對成就感的需要和追求,可以成為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動力。聾生在寫作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也能成為其積極寫作的動力。而要提高他們的寫作成就感,教師的批改、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批改中,聾生作文中出現各種不足甚至錯誤是正常的現象,只要不是明顯的錯誤,盡可能保留原句。如果教師從自己的角度或出于負責或急于求成等心理而去大幅度的修改學生的作文,使學生無法從中看到原文的面貌,學生就會對寫作慢慢失去信心。同時,批語要以鼓勵為主。教師的鼓勵和欣賞對聾生確立自信、獲得成就感至關重要。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作文中捕捉到他們作文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并定期展示好的作文和有進步的作文,把“我能寫好作文”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季佩玉、李宏泰主編,《聾校語文教學200問》,華夏出版社,1993年.
[2]盧瑛瑛,利用QQ群開展習作活動,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第5期.
[3]樸永馨、張寧生、銀春銘、魏華忠,《缺陷兒童心理》 科學出版社1987.
[4]韓學忠,提高聾生作文能力的幾點嘗試,素質教育論壇,2011年第1期.
[5]陳鳳君,指導聾生作文的實踐與思考,語文學刊,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