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08:2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保研申請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尊敬的學院領導、老師:
我是專業06級應屆本科生__.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了,回顧四年的大學生活,我最有感觸的是:讀了大學,或者說就讀于勤勉嚴謹,求實創新的__師范大學實屬我此生有幸。將近四年的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我的母校____師范大學,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讓我成長為了一名具有廣博知識的合格大學生;我的母校____師范大學,豐富了我的生活閱歷,使我成為一個看問題、做事情有思想、有見地的時代新青年;更是__師范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使我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提高。現在的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水平、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且學習成績優良,英語已達國家六級水平。但所有這些成績對我未來的發展和運用它來回饋社會,還遠遠不夠,惟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贏得明天。而且對于保研所需條件,我均符合,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在我的母校研究生部進一步深造,擬選方向:師從***教授,特此提出保研申請。
在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期間,我一貫思想上進,嚴以律己;生活勤儉,團結友愛;學習勤奮認真,工作一絲不茍;并且特別注重培養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四年來正是我勤奮、踏實、肯吃苦的學習作風和熱情、務實、肯干的工作態度,于是贏得到了老師及同學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
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期間,在思想方面,我始終以一個具有多年黨齡的*******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和生活上,我都力爭起到一個*******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
在學習方面,我對專業的學習和探討可以說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課上認真學習專業理論,課下勤奮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由于我的不斷專研和苦練,我的專業排名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列,并且先后獲得了各級各類的多種獎勵。我先后在__師大七十周年大慶和五十周年院慶時擔任主要演員。__師大211重點大學評估晚會上,我獲得了優秀演員獎。在__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時,我主演的《生如夏花》獲得一等獎,此音樂劇參演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時又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二等獎。在第四屆世界華人青少年舞蹈大賽上,我獲得了雙人舞一等獎。香港總決賽獨舞《母親》獲得金獎,菲律賓第二屆國際舞蹈節上,我獲得了金獎。我還獲得__師大第四屆“師大之星”榮譽稱號,并獲得單項獎最佳表演獎。__年年我代表__茶隊赴北京參加“茶博會”獲一等獎。(這些如果有具體時間的話可以加上時間,再排一下順序)這些榮譽的獲得,見證了我在專業提高之路上,邁出的一個個艱辛、踏實的求索腳步,同時也證明了我的專業水平。
在專業方面不斷學習和提高之余,我還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社會活動,這些活動鍛煉了我除專業之外其他各方面的能力。__年,我參加了__商業銀行迎新年文藝晚會。尤其是2010年,建國六十周年之際,我先后參加了江西省慶祝建國六十周年《中國紅歌會灣里演出》。__省地稅系統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文藝匯演,在這次匯演中,我同時參與了編導,這些活動均獲得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我不斷的努力與付出,但我從不怕苦,從不叫累,我利用一切機會,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鍛煉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綜合素質。2010年暑假,我犧牲了暑期的休息,到XX市陽光>!
這些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鍛煉了我吃苦耐勞的品性,也更讓我明確了繼續求學進取的追求,踐行了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一個*******員的諾言。作為一名*******員,四年來,我置身于__師范大學這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悠久歷史文化的高等學府里,我吸允著這里的精神和文化,成長起來,我吸收著這里德高為范的諸多良師和領導的精神,成熟起來。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在__師范大學研究生部繼續深造,對我來說,這將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也是一個有利于我自身繼續發展的更好機會。希望院領導認真考察我!
文秘站刊出
[關鍵詞] 醫院; 科研; 中期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5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2- 0078- 01
1 前 言
醫院科研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包括3個環節: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課題申請書的撰寫輔導、評審和組織申報。中期管理主要是對在研項目進行檢查、監督和階段總結,在此階段,管理工作的內容更加繁多,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①在課題開展過程中,提供課題任務書或項目合同書中確定的對項目的各種支持條件,對其一切經費開支進行監督,并負責項目經費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審批大型儀器設備采購支出、國際交流與合作費用支出、管理費用支出、接受上級有關部門的監督和檢查;②對課題研究的正常開展進行檢查監督和控制,以確保研究質量和控制時間進度為關鍵因素建立起全過程、全方位的跟蹤反饋與監督檢查機制,了解項目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確保項目按計劃順利進行。后期管理則是對已完成的課題組織結題、或專著出版、成果申報以及被引用情況的信息收集、分析評價等工作。三期管理在科研課題計劃管理中處于同等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由于科研課題前期管理的結果可以中標課題的數量、等級、經費來定量衡量和顯示,后期管理的結果可以專利、成果獎的等級、數量,成果轉化獲得的經濟效益等定性或定量指標衡量和顯示,這些指標相對客觀、直觀、容易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容易被大家認同。而中期管理注重在管理過程而不是管理結果,因而經常被忽視。下面本文就醫院科研中期管理工作進行了探討。
2 加強醫院課題中期管理的措施
2.1 對考核結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 激勵措施。① 給部門和課題組發組織獎;② 給課題組增加配套經費;③ 在同等條件下給課題組成員優先申報課題;④ 在課題申報前優先預資助課題負責人;⑤ 國內外進修、培訓、參加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優先;⑥ 評優、評獎、晉職、晉薪等優先考慮。
(2) 處罰措施。① 如因外部原因而非課題組本身問題,應分析原因幫助協調解決困難,允許課題繼續進行并趕上進度,此類課題的后續過程要重點關注,隨時跟蹤;② 因課題組原因而進展緩慢的課題,要延緩撥付下一階段經費并督促其加快進度;③ 因課題組負責人不能有效組織課題執行的應果斷向課題組織部門申請更換”課題負責人;④ 因課題組原因課題確實無法繼續或長時間延期的要及時終止執行課題,避免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對課題的主研人員要給予適當的處罰,如幾年內不許申報課題、評優、進修培訓、晉職等。
2.2 實行項目負責人制
實行項目負責人制是做好項目中期管理的關鍵。項目負責人,從早期課題申請書的撰寫到項目的具體實施,直至最后結題報獎,都接觸著自己的課題,如他們能對課題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不僅可提高科管部門的效率,更能保障課題按時保質地完成。① 項目負責人對項目負有全責。項目負責人對完成項目任務承擔法律責任,要嚴格完成規定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指標,按時提交有關年度執行情況報告,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中期檢查和考核,按時結題驗收,執行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并要接受歸口部門的信譽評估。② 項目負責人對項目享有全權。項目負責人在批準的計劃任務和經費預算范圍內享有充分的自,包括用人權、經費使用權、計劃執行權。
2.3 加強科技人員的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是中期管理的重要內容,項目管理中的學術交流有2種:① 參加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通過研討會,了解項目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了解最新的研究方法,吸取有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檢驗項目組本身的研究水平,以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② 項目組內研究進展的交流和研討。項目組成員各有分工,各成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特長、思維方式各有不同,研究方法和角度也有多樣性。項目組成員互相交流各自掌握的文獻資料,了解其他成員的研究進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科技人員的學術交流,既能提高成員的學術水平,又可確保項目高質量完成。
2.4 加強課題經費的管理
課題經費是保證課題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合理有效的使用課題經費不僅能保證科研課題的順利完成,更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科研效益。目前,對課題經費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課題開始前的經費全額預算和項目完成后的經費使用情況審計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健全課題經費使用的規章制度,使科管部門和科研工作者均有章可循;其次是進行課題經費預算時,應細化科研支出的具體內容,并進行分階段評審,上一階段課題的進展情況和費用的評審情況將對下一階段的經費劃撥產生影響;最后是加強財務、科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力度,在其間建立一種有效的反饋機制,防止課題經費預算與實際支出不相符情況的出現,也方便針對已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同時也應根據課題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經費使用方式一定的靈活性,做到松緊適度,寬嚴相濟,充分發揮課題負責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助于科研經費的合理使用。
關鍵詞: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
我國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尤為重視課程質量,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重視研究生課程建設質量;2014年《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立規范、嚴格的課程審查機制,完善課程教學評價監督體系。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可分為學校內部質量評價和外部質量評估兩種類型。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的外部質量評估體系具有科學的頂層設計,其實踐操作模式具有鮮明的特點,對健全我國研究生課程外部質量監督機制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評估的機構和功能
(一)機構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與標準署(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 TEQSA)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及課程監督與評價的外部機構。2010年7月,澳大利亞建立了向高等教育質量與標準署過渡的臨時顧問機構。2011年7月,該機構獲議會通過后正式成立,2012年開始行使監管職能。該機構是澳大利亞為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保障的專業性機構。TEQSA由1名主任委員、2名全職委員和2名兼職委員組成,5名委員均由工業、創新、科研與高等教育部部長任命,如果符合要求,委員可以連任。主任委員通常兼任首席執行官。未經部長同意,專職委員不能在外從事與工作相關的有償兼職。
(二)功能
建立全國統一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是澳大利亞政府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開展合格性評估和質量專題評估,促進高等教育體系在質量保障和提升中可持續發展。作為非營利性的國家機構,TEQSA的功能是通過精簡的和全國統一的高等教育監管來保障高等教育的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構的注冊,高等教育課程認證,以及高等教育標準和績效的評估、質量保障與宣傳[1]。課程質量是教育質量的核心組成部分,擁有高質量的課程是高等教育機構質量保障的重要內容,因此高等教育課程認證是該機構的重點內容之一。
TEQSA的質量監控對象為正式注冊的高等教育機構,肩負著保障130萬學生教育質量的重任。截至2013年6月,全澳大利亞共有173所正式注冊的高等教育機構,其中包括37所澳大利亞的公立大學,3所私立大學,1所特殊教育大學,2所海外大學,10所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以及120所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這些高等教育機構中,包括一些同時注冊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的大學[2]。由此可見,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外部監控的范圍比較廣泛。
二、評估的內容和方法
(一)內容
為建立全國統一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基于標準的質量保障體系,澳大利亞政府2011年頒布了《高等教育標準框架》(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該標準框架包括高等教育機構注冊標準(Provider Registration Standards)、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標準(Provider Category Standards)、高等教育課程認證標準(Provider Cours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和高等教育學歷資格標準(Qualification Standards)。在這些標準中,高等教育課程認證標準是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標準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課程外部質量評估的重點內容。這里的課程指一系列能夠達成學習結果的學習單元或科目。課程認證標準可以分為以下6個方面的內容。[3]
第一,合理的課程設計,并達到資格標準。主要標準如下:該課程設計達到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標準并為畢業生提供重要的能力發展機會;課程內容來自一門或多門專業學科大量的、連貫的和當代的知識,包括相關的理論框架研究與研究發現;課程文件需清楚地表明理論框架、目標、結構、傳授方式、評估方法、學生的學習要求等;授課教師積極開展研究并在相關學科領域;學生能夠參與教師學術團隊的活動。
第二,充足的課程資源和信息。該門課程的資源要充分滿足高校預測的招生人數,并滿足學生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的需求;確保學生能直接進入電子或實體圖書館,獲取該門課程學習的信息資源;確保有充分的信息技術資源和教學設施(如圖書館、工作室等)輔助學生的學習。
第三,合適的錄取標準。學校確保學生具有成功完成該課程所需的充分的前期知識和技能儲備;確保錄取的學生有足夠的英語能力有效地參加課程學習活動;先期學習的技能與所申請的學位要求一致。
第四,高質量的教與學。主講教師和教學支持人員的人數、資格、經歷、能力、工作性質與課程的性質、水平、傳授方式和預期的學習成果相適應;教師具備相關學科的教學資質,并對所教課程的學術有深刻的理解和專業實踐,以確保學生從課程學習中獲得幫助;具備有效的機制來識別和支持學術上沒有進步的學生。
第五,有效的課程評價,以達成預期學習結果。課程及其單元的評價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課程評價人員具有一定資質,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學校對學生退課、學生進步、課程完成和成績分布的數據進行監控和保留,在比較分析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采取改進措施;學校需提供證據以證明完成該門課程的畢業生已經獲得相應的學術特質。
第六,規范的課程監管、評估、更新和終止的管理制度。學校確保通過內部審核和外部評估有系統地更新課程,并確保其連貫性;假如學校不能繼續開設某門課程,應對所有選擇該課程的學生設立課程轉換計劃,以確保這些學生的利益。
(二) 方法
1.風險評價
總體來看,澳大利亞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監控采取基于風險和標準的方法(Risk and Standards Based Approach),這樣的監控方法遵循風險評價(Risk Assessment)、注冊和認證評估(Registr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ssessment)、合規性評估(Compliance)等原則。研究生課程的監控方法則主要體現在風險評估中。2014年,TEQSA公布了《風險評估框架》(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第二版。風險評估是對學生風險和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該方法運用專家判斷的定性方法,考慮高等教育機構的背景、歷史和現狀,分析各項風險指標后對被評估機構給出高、中、低的風險排名。風險評價指標共分四類13項,課程監控的方法體現在多個指標中(見表1)。
2.課程認證
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外部質量監督主要采取課程認證(Course Accreditation)的方法,包括新課程認證和已有課程更新認證兩種類型。課程認證的目的是落實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確保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經驗。課程認證有效期為7年,超過有效期后課程需進行更新認證。對新課程而言,學校在新課程尚未注冊或通過認證前,不能以任何形式對外宣傳該課程可以開設,否則就算違反規定。
申請課程認證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課程所在機構必須是注冊過的高等教育機構,并符合課程認證標準。申請課程認證的課程需提供學生已經達到該課程的預期學習結果,以及該課程是如何有效實施的證據。一般情況下,研究生課程都應接受TEQSA的認證。只有該大學被授予自我認證資格后,才能自行組織認證,通常由大學的管理機構或學術管理機構組織認證過程。
課程認證采取案例管理模式(Case Management Model),申請課程認證的機構被視為一個案例。TEQSA任命專家工作特別小組和案例經理,與被認證的課程所在機構協同工作。如果一所學校有多門課程需要認證,案例經理會協助學校將待認證的課程打包申請。如果是已有課程更新認證,專家組會在正式認證前調閱該機構以往的注冊記錄和該課程以往的認證資料。對舊課程而言,如果不打算繼續認證課程,學校應盡快通知案例經理申請撤退認證,并保護已經選擇該門課程學生的利益。TEQSA在收到學校課程認證的正式申請后,新課程需在9個月內完成認證并出具認證結果,而已有課程更新認證需在6個月內出具認證結果。
三、評估的過程和結果
(一)新課程認證過程
1.明確申請要求階段
課程提供機構在申請課程認證之前應當和案例經理取得聯系。案例經理會幫助學校明確申請要求、認證過程和提交的材料。之后,課程提供機構需要撰寫申請書,準備課程認證材料。具體的課程材料包括課程概況、課程名稱、學生數量、專業領域、實施細節(地點、模式、語言、研究和實踐環節等)、專業認證情況等;課程文件包括課程結構和內容、學生能獲得的課程信息、課程基準與選擇要求、課程大綱、評價指標和權重、與質量標準對應的預期學習結果、學分獲得的關鍵路徑等;課程開發和批準包括課程開發過程、條件,外部資源投入,課程批準回應;教師情況包括教學團隊名單、教師類型、承擔的教學內容,教學團隊負責人及其責任,每位教師的簡歷和職位描述;證明材料包括關于課程開發、批準、監控和評估的政策文件,課程結業證書樣張,經費信息,第三方課程質量保障信息等。
2.提交申請材料,繳納初步評估費用階段
在正式提出課程認證申請后,所有材料需在網絡平臺提交。案例經理會給被認證高校設置網絡賬號和密碼,高校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生成材料文檔,以跟蹤申請進程。申請人還可根據自己的需求編輯附件文檔。網站設有申請指導視頻供申請人參考。課程認證申請材料需要高校自行確認:案例經理建議將所有必需文檔進行分類和標簽以便查找,長篇文檔需對相關內容進行標注和解釋。在成功提交申請材料后,TEQSA會發出正式通知以確認申請成功。收到申請成功通知后,學校需向TEQSA繳納初步評估費用,每門課程2000澳元。[5]
3.初步審查階段
在收到初步認證費用后,TEQSA對提出認證申請的課程進行初步審查,檢查所提交的材料是否完備、合格。案例經理會在30日之內通知課程提供機構初步認證結果,如果材料欠缺,則需按要求補齊。此時,課程提供機構可決定是否繼續認證程序。如果決定繼續認證,則需繳納正式認證費用,每門課程7000澳元。
4.實質性評估階段
進入實質性評估階段,TEQSA主要采取索取深度信息、外部專家評審、現場考察三種形式開展課程認證工作。
第一,索取深度信息。對部分課程認證個案而言,TEQSA會要求學校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文檔或支撐材料,如教學方法實施的證據,某一政策或程序實施的證據。
第二,外部專家評審。TEQSA通常會聘請外部專家對新課程認證材料進行評審。一般而言,TEQSA聘請2名外部專家對每門課程進行評審,評審意見作為課程認證的部分依據,為認證決策提供支持。然而,聘請專家評審并非必需的程序,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TEQSA可以只聘請1名外部專家或者無需外部專家評審。這些特定的情況如下:如果本專業領域有其他課程在近2年內已通過課程認證,則聘請1名專家評審即可;如果TEQSA的內部專家認為該新課程具備了較高水準的依據,則可無需外部專家評審,如該課程所在專業已通過專業認證,或者該課程已通過大學學術委員會的資格認證等。
第三,現場考察。TEQSA將現場考察作為收集認證證據的可選方式之一。在現場考察過程中,TEQSA專家會考察課程設施、資源、教學場所,或者現場觀摩課程教學。TEQSA還會召集該校學生、教師、合作成員、學術委員會等不同群體,在評估現場分類舉行座談會,以驗證書面評價材料的有效性?,F場考察不是必要程序,如果TEQSA認為沒有必要現場查看硬件設施或資源,會召開電話會議或電視會議。
5.發現問題與提出建議階段
在實質性評估結束后,TEQSA委員會將擬寫評估發現和建議。無論是通過認證或拒絕認證,學校都會收到TEQSA的意見概要,包括外部專家評審時發現的未提供證據的內容和問題。當然,學校有機會在TEQSA正式作出認證決定之前對意見進行反饋。
6.課程認證結果決策階段
TEQSA委員會在綜合考慮實質性評估意見和學校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對課程認證結果進行集體決策。決策考慮三項原則:反映出的風險程度、比例調節、監控的必要性。TEQSA會重點審查課程評估意見中與高等教育質量最低標準不相符的方面,以確保認證結果與質量標準的一致性。之后,TEQSA將在30天內向學校發送課程認證結果的通知和準備公開的報告初稿。
7.課程認證結果報告和更新國家注冊數據庫階段
TEQSA慎重考慮學校對認證結果提出的反饋意見后,正式公布課程認證結果報告。課程結果報告內容包括認證結果及其理由。報告在國家高等教育機構注冊(National Register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網站上公開。如果新課程認證通過,TEQSA隨后更新課程注冊記錄。
(二)已有課程更新認證過程
原有課程重新認證的過程與新課程認證過程大體一致,分為6個階段:明確申請要求、提交申請材料并繳費、正式評估課程、發現問題與提出建議、認證結果決策、認證結果報告并更新注冊記錄[6]。與新課程認證程序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方面,在提交的材料中,增加課程內部監控與評價的支撐材料,包括學生學習路徑、學生滿意度、退學率、學業完成率等,以說明該課程如何滿足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另一方面,沒有初步審查的程序,在提交申請并繳費后直接進入正式評估階段。
(三)課程認證結果
無論是新課程初次認證,還是原有課程重新認證,其認證結果都分為三種,即通過認證、有條件地通過認證、不通過認證,并對外公開。該結果由TEQSA委員會或其代表根據課程實質性審查發現的問題以及自評報告中的陳述作出最后決定。在得出最后結論之前,TEQSA以書面形式將審查意見通知課程所在高校,課程所在高校需在接到通知后的28天內給予反饋。若高校無異議,TEQSA在發出審查意見的30天內進行最后裁定。通過認證的課程可以繼續開設,有條件通過認證的課程需按要求修改后報TEQSA委員會審批后才能實施,沒有通過認證的課程需進一步加強建設,待條件成熟后重新申請新課程認證,重新啟動認證程序。課程認證結果的有效期為7年。
四、特點和啟示
第一,建立了統一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促進了研究生課程評估的專業化、組織化和制度化。澳大利亞政府在整合原有分散的教育監督機構的基礎上,新成立了全國統一的,集注冊、認證、評估于一體的專業性質量保障機構,這是一項世界領先的創舉。通過機構的創新,澳大利亞加強了對研究生課程外部質量評估的中央集權,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也應有相應的專業性機構來監督課程質量,開展診斷性評估,從組織機構上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
第二,制定了科學的課程認證標準,為研究生課程評估提供了基準。課程標準是開展課程質量評估的基準,是研究生課程實施的重要外部參考。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標準從課程設計、課程資源、招生要求、教學質量、學習成果評價和課程管理6個方面制定了細則,內容全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為研究生課程評估提供了科學的指南。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尚缺乏基本的課程標準,建議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盡快開展各類課程標準的制定工作,并引導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國家標準上制定校本標準。
第三,課程認證程序規范,建立了嚴格的研究生課程審查機制。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認證將新課程和已有課程區別對待,具有規范的認證程序。采用自主申請、自我舉證、專家審核的評估模式。通過課程認證,建立了完善的新開設課程申報、審批機制,明確了課程設置標準,堅持按需、按標準審查課程。當前,本科教育層次通過專業認證來保障質量已比較普遍,但澳大利亞在研究生教育層次建立了課程認證制度,這對我國研究生課程質量保障和提升具有較強的啟發意義,應借鑒參考。
第四,運用風險評估方法,確保研究生課程評估結果的權威性和法制性。一方面,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評估的重點是識別該課程質量對學生學習的風險度,考察學生負擔、退學率、學習進步程度、滿意度、就業質量,以及師資質量、師生比等關鍵指標,維護學生的利益。另一方面,國家法律規定了課程認證和結果公布相關細則,課程評估初步結果允許研究生培養單位提出意見,一旦形成正式的意見后即向社會公開。通過評估的課程在國家高等教育注冊數據庫中更新,任何未通過評估的課程單位不得向社會宣傳和招生,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澳大利亞研究生課程評估結果的權威性和合法性,為我國研究生課程質量的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TEQSA. Interim Strategic Plan 2014-2017[EB/OL].http://teqsa.gov.au/about/strategic-plan,2015-03-18.
[2][4]TEQSA. A Risk and Standards Based Approach to 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s Diver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EB/OL]. http://teqsa.gov.au/, 2015-04-06.
[3]TEQSA. Higher Education Standards Framework[EB/OL]..http://teqsa.gov.au/higher-education-standards-framework, 2015-03-18.
關鍵詞: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四層次 創新能力 培養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古往今來,人類的每次進步,人才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3]。在當前廣東省乃至全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型人才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6]。我校早在教育部正式開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以下簡稱“大創”)之前,就啟動了校級“大創”,并逐步構建了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系)級4層次的“大創”訓練體系,不斷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創”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創新手段為“大創”賦予新的內涵。
1 多措并舉,構建4層次的“大創”體系
1.1 以校級項目為基石,循序漸進構建完備的校級“大創”項目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發展趨勢,結合學校實際,我們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推行校級“大創”。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廣東省大膽率先啟動了校級“大創”,當年立項建設10個項目,每個項目給予1萬元的經費支持,受益單位僅有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化學與環境學院等6個理工科學院,參與學生僅有39人。
在2007年工作的基礎上,2008年我校擴大資助范圍,立項項目數增加到68項,涉及院系9個,首次有教育科學學院和旅游管理系等文科院系參與“大創”,受益學生是2007年的5.5倍。2009年繼續擴大“大創”覆蓋面,當年校級項目立項90項,涉及院系有16個,首次有文學、音樂、美術等文科及藝術類院系參與,受益學生較2008年凈增128人,并首次將“大創”覆蓋面擴大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充分發揮示范中心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校級項目立項94項,其中理科類項目46項,文科類項目48項,首次文科類項目數超過理工科類項目數,同時也實現了“大創”對所有學院的覆蓋,這是我校實施“大創”以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11年繼續擴大校級項目數,達110項,2012年又有新的突破,項目數達200項,并且首次設立了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受益學生近千人,實現了“大創”精英參與到普惠大眾的歷史性轉變。
2007年以來我校開展校級“大創”情況見表1。
1.2 以省級項目為引領,穩步構建省級“大創”項目體系
由于我校較早開展了校級“大創”,各方面條件和基礎較好,因此2009年順利入選廣東省首批省級“大創”高校之一,并且獲批3年150萬元經費支持和200個項目,其中理工科和文科項目各100項。該計劃從2010年開始實施。從2012年開始,廣東省教育廳對省級計劃進行了調整,將以前的“大創”擴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計劃,該計劃不僅包含創新性實驗項目,而且還增設了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涵上均有創新,我校緊跟形勢發展,根據要求,順利遴選了200個省級項目,其中創新實驗項目171個,創業訓練項目24個,創業實踐項目5個,這也是我校首次開展省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揭開了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的新篇章。至此,我校共構建了省級“大創”實驗項目307個,省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24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實踐項目5個,為學生提供了高質量和高起點的課外科研和創業訓練機會,更為他們施展自身的才華,實施新點子、好想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1.3 以國家級項目為龍頭,扎實推進國家級“大創”項目體系建設
我校開展校級“大創”時間早,基礎牢,成效好,2008年獲得國家“大創”實施高校資格,3年累計獲批項目90個,獲資助經費90萬元,2011年教育部醞釀對該計劃進行改革,暫停立項一年,2012年教育部推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我校再次成功獲批國家級實施高校資格,并且獲得150個項目的資助,至此,我校共立項建設了4批共240個國家級項目,其中創新訓練項目223個,創業訓練項目15個,創業實踐項目2個。所有國家級項目都是在省級項目的基礎上擇優遴選產生,體現了我校進階式、金字塔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體系的構建思路,國家級項目在整個項目體系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對該體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撐。
1.4 以院(系)級項目為補充,擴大“大創”受益面
為充分發揮各院系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我校在開展校級“大創”的過程中,通過增加名額分配方式有意識地向在院系層面“大創”開展情況較好的院系傾斜,以推動“大創”在全校的廣泛開展,也為我校即將啟動的“院院有創新,一院一品牌”的本科教學特色行動作鋪墊。近年來,我?;瘜W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等單位紛紛啟動了院級“大創”,每年院系級項目立項數在100項左右,而且逐年增多,受益面不斷擴大,對國家級、省級和校級項目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2 真抓實干,以有力舉措提高“大創”實施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大創”的參與主體主要有學生、指導教師以及院系主管部門。參與主體是推動“大創”可持續良性發展的原動力,只有參與主體全心投入,“大創”的開展效果才有保證,我校緊緊把握這一核心要素,制定了針對院系、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激勵機制,并且狠抓落實,讓他們愿意和樂于參與并推動“大創”。
2.1 推先評優,提高院系管理的積極性和實效性
我校各級“大創”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來開展,如項目的立項評審、中期檢查和結題答辯等,為了積極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動性和管理績效,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激勵機制,有明確的考評指標,對“大創”開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顯著的院系授予“大創”先進管理單位,對在這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管理人員授予“大創”先進工作者稱號,頒發獲獎證書,并且給予物質獎勵,這使得我校各院系“大創”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都很高。
2.2 樹立標桿,激勵指導教師悉心指導
為激勵指導教師全心指導項目,并且樹立典型,我校設立了“大創”優秀指導教師獎的評選,每年評選人數是當年結題項目數的10%。此外,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實驗教改課題申報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傾斜。為此,近年來我校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水平高超、師德高尚的指導教師隊伍,如我校省級教學名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丁穎獎”獲得者、“珠江學者”獲得者等一大批學術造詣深、師德師風好的知名學者長期參與項目指導,保證了項目的研究質量。
2.3 塑造典型,鼓勵學生專注研究
“大創”項目參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是保證其項目研究質量的核心動力,為了全面挖掘這種動力,我們在激勵學生投入方面下足了功夫,(1)對通過結題驗收的項目進行評定,評選出10%的優秀項目,并且頒發證書;(2)對通過結題驗收的項目所有成員發放結題證書,若在研項目學生因出國或申請保研等需要我們會出具中英文證明材料;(3)在推薦免試研究生時有相應的加分,而且項目研究成果還有額外計分辦法,這些舉措為學生全心投入課題研究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3 深化改革,為“大創”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前驅力
3.1 推陳出新,構建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主要以實驗項目為載體予以實施,為精簡基礎性實驗,優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增設創新性、研究性實驗,構建新的實驗教學體系,我校累計立項8批153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結題3批72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保證了項目的前沿性和學術性。此外,我校給國家級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撥付實驗教學改革經費,鼓勵創設創新性、研究性實驗項目,目前3個國家級和1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都開設了創新性、研究性實驗項目。此外,積極鼓勵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截至2012年11月,我校已開設創新創業課程20余門,將創新教育內化到課程體系中,充分渲染創新教育氛圍。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從課內很好地烘托了創新氛圍,對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和熱情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2 廣設教改課題,匯聚力量開展研究,為“大創”提供有力支撐
在教改課題方面,我校設立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創新性、研究性實驗項目、創新創業課程、文科實驗教材立項和一般實驗教學教改課題等5類,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每年立項30個左右,每個資助2 000元,創新性、研究性實驗項目每年立項30個左右,每個資助5 000元,創新創業課程每年立項10門左右,每門資助20 000元,實驗教學教改課題近年來的立項重點放在“大創”開展模式、機制和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從多渠道、多維度為廣泛開展“大創”提供支撐,并以此讓“大創”深入人心,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大創先行”的工作思路。
4 制度引領,為“大創”的有效實施保駕護航
4.1 形成指導性文件,使得“大創”工作有章可循
我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辦法和評審指標體系,如《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申請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任務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結題驗收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立項評審指標體系與等級標準》《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研究中期檢查指標體系與等級標準》《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結題驗收指標體系與等級標準》等,這些規章和文件為我校有序、有效實施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對項目科學、規范立項、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使得項目的有效運行有章可循。
4.2 立章建制,為“大創”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為了可持續、健康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使得該計劃的開展有序和規范化,我校制定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辦法》《學生創新獎評獎規定(修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從導師配備、實驗場所及設備保障、經費配套、激勵機制等方面對計劃實施的所有環節均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如每年撥給開放實驗室、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項經費用于對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開放,開展優秀指導教師評選活動,對于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在免試推薦研究生時給予加分等精神和物質獎勵等措施,為扎實推進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保駕護航。
5 結束語
“大創”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寬,牽涉因素多,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人[7],只有參與實體積極性高,各項制度健全并落實到位,“大創”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我校正是抓住了核心要素,近年來“大創”工作成效顯著,學生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近三年以來我校受“大創”資助項目主要創新成果匯總情況見表2。
參考文獻
[1] 吉東風,李海燕,沈文飚,李俊龍,高務龍,王恬.“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的“釣”勝于“魚”[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13):89-91.
[2] 廖蓉.談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122-124.
[3] 周合兵,沈文淮,羅一帆.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創新教育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0(9):66-68.
[4] 周合兵,沈文淮,羅一帆.建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長效機制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8):4-7.
[5] 秦建麗.推進創新教育 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學術論壇,2006(9):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