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03:28: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俗文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酉陽雜俎》內容繁多,包括神怪、人事、動物、植物、酒食、寺廟等方面,“彌不畢載,以類相聚”。書中也有關于風俗文化的記錄,本文將論述其中的節日風俗與婚禮習俗。
一、節日風俗
(一)上巳節
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
唐朝時,每年的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上巳節約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活動為祓禊。魏晉時期,人們約定俗稱地將上巳節的日期定為三月初三,故以后的上巳節又被稱為“三月三”。祓禊,猶祓除,指除災去邪之祭。災,即災害、禍患。邪,指致病的因素。祓除的方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是水祓,即齋戒沐浴。還有以器具祓,即通過佩戴草木制成的配飾來去除災邪。書中提到的“細柳圈”,就屬于這一類。
細柳圈,是指用柳條編成的圓圈。蠆,即毒蟲;蠆毒指因毒蟲引發的疾病。柳樹在古人的觀念中有驅邪的功用,因此在三月三這一天選擇佩戴細柳圈以祓除疫病。唐代時,朝廷對三月三尤為重視。皇帝要在這天宴會群臣,同行祓禊之禮。中宗景龍年間開始賜細柳圈,這在史書中亦有記載:
(景龍)四年春……三月甲寅,幸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ㄒ員俁瘛#ā毒商剖欏ぞ砥摺罰
戴柳圈有祓除疾病的作用,因此人們還編好柳圈互贈,表達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
(二)寒食節
寒食日,賜侍臣帖彩球,繡草宣臺。
寒食日,即冬至后的第103天,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有禁火、冷食、祭祀、游藝等習俗。游藝的活動項目也多種多樣,有踏青、插柳、打秋千等。
帖彩球,是指用牛皮或布縫制而成的球,并在外皮上貼彩畫或繡圖案進行裝飾。圍繞帖彩球的活動主要有踢球、拋球等。寒食節,人們互相贈送制作精美的彩球,一起玩樂,這在唐代詩文中也有體現:
云間影過秋千女,地上聲喧蹴g兒。(曹松《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郊外閑游》)
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韋應物《寒食》)
(三)立春節
立春日,賜侍臣彩花樹。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迎春、打春、咬春等習俗。彩花樹,也叫“宜春花”,是人們用彩絹剪成的工藝品。唐朝人用彩花樹來表達迎接春天的喜悅,盼望花朵早早開放。有些應制詩反映了這一習俗,如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
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四)臘日
臘日,賜北門學士口脂、蠟脂,盛以碧鏤牙筒。
臘日是臘祭之日,南北朝時將日期定為臘月初八。臘日除祭神祭祖之外,還有擊鼓驅疫、吃臘八粥、互贈禮物等習俗。
口脂,由油脂、礦物蠟和各種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干裂,相當于今天的潤唇膏。口脂具有香、潤等特點,制作時還可以與朱砂等色素調和,以達到著色的效果。蠟脂,是含有蜂蠟的面脂,具有滋潤皮膚的功效,相當于今天的面霜。口脂和蠟脂,在寒冷的冬天可起到保護嘴唇和皮膚的作用。碧鏤牙筒,是指碧玉鏤雕的管狀容器。
唐代有皇帝臘日賜群臣口脂的習俗,盛裝口脂的容器也十分精美。這種禮物成為百官群臣向往的恩澤,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臘日》)
二、婚禮習俗
(一)北朝婚禮
1.夫妻交拜之所:青廬
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
青廬,是用青布架設的帳篷或房屋,在此處舉行婚宴或交拜儀式。為圖吉利,青廬應設在宅院的東南方向。青廬形似游牧民族的帳篷,設青廬的婚俗源于北方匈奴,早在東漢就已在北方民間流行開來,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唐代的“露施帳”,就是北朝青廬的遺風:
又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
露施帳后來被叫做“百子帳”,取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程泰之《演繁露》云:“唐人婚禮多用百子帳,特貴起名與婚宜。”(袁、袁頤《楓窗小牘?卷下》)
2.催新婦
迎婦,夫家領百余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懟保至新婦登車乃止。
夫家在迎娶時持續呼喊“新娘子,快出來”,帶來了歡樂的氣氛。新娘在屋內聽喊叫聲,直至滿意后才會出來。
……其聲不絕,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
北朝的催新婦到了唐朝演化為“催妝”的習俗,迎親時要行“催妝禮”。女方家門緊閉,男方要通過吟詩催新娘出來,這種習俗體現出唐代詩歌創作的興盛。
3.打女婿
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
回門那天,女方家人要一起用木杖打女婿,打累了才停止。現今的蘭州回族仍保留這種習俗,但并不“真打”,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幾下。打女婿的習俗,可以為新婚增添歡樂色彩,還可以提醒新郎要疼愛新娘,珍惜兩人的婚姻。
(二)唐代婚俗
1.納彩
婚禮,納彩有合歡、嘉木、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納彩是在男方請媒人提親,女方同意議婚后,男方準備好禮物去女方家里求婚。作為結婚“六禮”的第一項,納彩一直深受重視。“昏禮下達,納彩用雁”(《儀禮?士婚禮》),納彩的禮物通常是雁。雁是一種候鳥,行為順乎氣候變化、陰陽往來,象征夫妻關系和諧。并且,雁是一種癡情的動物,象征夫妻恩愛,白頭偕老。而到了唐代,納彩之禮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數量種類增多,寓意也更加豐富具體,象征夫妻相互磨合、感情牢固持久。
2.親迎
《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今行禮于曉祭,質明行事。
古代婚禮在黃昏舉行。到了唐代,婚禮改為早晨迎親,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
唐代以前的婚禮有撒谷的習俗,谷豆象征著豐收,預示婚后生活富足。唐代用粟米填臼,是撒谷習俗的演變。臼是搗米用具,臼空,意為無米可吃,生活貧困。因此,迎新婦之前要把臼用米填M,摒除不祥之意。用席覆井、用麻塞窗,皆是將家里可能“入邪”的地方堵住,防止邪氣進入。箭在古代被視為辟邪鎮祟的法器,能令眾鬼畏懼退縮。把箭插在門上,是為了替新娘去除惡鬼。
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
新娘蒙面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代,新娘選用蔽膝覆面。蔽膝是將絲綢面料裁剪成上窄下寬的方形,上面繡上各種圖案,系在腹前腰上的裝飾品。因垂到膝蓋以下,所以稱之為“蔽膝”。新娘用蔽膝蒙面,除了遮掩嬌羞的神色外,還有阻擋灰塵的作用。
3.拜禮
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
新娘入門要先拜兩位神仙:豬欄神和灶神。豬生得肥頭大耳,是福氣的象征。豬欄神可保佑人們平安無禍,人們殺豬之前都要先祭拜。灶神,又稱灶王爺,掌管全家的禍福。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神便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因此民間每年都要祭灶神,希冀得到“美言”。新娘拜二位神仙,體現了對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象征著新娘作為兒媳,要照顧好全家人的生活起居。
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
夫婦共結鏡紐,是夫妻二人共同給銅鏡的鏡鼻穿上絲帶并打上結,取“永結同心”之意。同時,鏡子也是辟邪之物,可以用亮光嚇退鬼怪,使家人平安。
4.禁忌
臘月娶婦不見姑。
姑,即婆婆,臘月結婚的新娘不能面見婆婆。按照慣例,在結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就要拜見公婆,正式成為家庭成員。但在唐朝,臘月娶妻被視為不吉,因此新媳婦的身份不能立刻得到承認。
《酉陽雜俎》中對節日風俗與婚禮習俗的記錄,雖然是片段式的,但仍可以為北朝及唐代風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鑒,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注釋: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同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同上。
同上。
參考文獻:
[1](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2](唐)王燾撰.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1.
[3](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9.
[4]烏丙安.民俗學叢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5
[5]王永平.游戲、競技與娛樂 中古社會生活透視[M].北京:中華書局,2010.1.
[關鍵詞]回族;風俗習慣;回族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人口居于全國第三位。由于歷史的原因,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回族文化與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樣,成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帶有民族的傳統和特色。
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同時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方面,即器物和風俗,由此可再分成較細的部分和單位。”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強調民族文化的個性發展,即獨特性。她認為:“人類學把人當作社會的產物來研究。人類學所關注的是一個社群與屬于不同傳統之其他社群的差別處,也就是一個社群的體質特征、工藝技術、風俗習慣與價值標準。”
回族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環境,相互影響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特的文化體系。而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習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就回族來說,它形成于元明時期,生產力較發達,因而回族在生產領域呈現出明顯特點:一是他們所從事的主要職業是農業,但對其他行業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當數量的回族投身于商業活動,并成為回族生產方式或經濟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這一切都取決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費的獨特要求,通過經商這種專門生產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經濟生活的條件,推動了回族在全國不同居住區域內的發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對漢語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從而維系和鞏固了回族文化,更促進了本民族的成熟和發展。
二、飲食習俗
飲食文化是回族歷經千年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回族的勤勞和智慧,也體現了多種文明的融匯和交流。從整體來看,回族的飲食習俗主要受伊斯蘭教的規定和禁忌的影響,各地回族除了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經典中規定的食物禁忌,不吃豬肉、自死動物、動物的血以及猛禽野獸的肉等。由于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為主食,南方的回族則以大米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區的部分回族以肉食為主。藏族地區的回族則以青稞面做的‘糌粑’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愛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間傳統食品酥油花繭、邑飯,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盡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飲食習俗,卻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風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識,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動人口在不斷增加,因此推動了回族城市飲食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城市中不同階層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職業廚工創造或提煉的“清真菜系”開始問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則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回民小吃攤檔。這些都構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飾文化
服飾是構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回族文化的載體之一,體現出這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水準。回族服飾和漢族服飾大致相同,所以歷史上有“漢裝回”之稱,但是二者之間仍有區別。回族的服飾不提倡華麗多彩,講求素雅大方,回族傳統的服飾文化中男子喜愛戴白色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繡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不同顏色的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也有不少已婚婦女平時戴白色的帶檐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服裝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俗稱“馬夾”),黑白色搭配顯得干凈、利落。婦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邊繡有精美的圖案。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樣性,也體現了回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
))四、婚喪習俗
婚姻習俗是一個民族人生禮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婚姻習俗。中國各地回族的婚姻習俗,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阿訇念過“尼卡哈”后,親自向眾人拋撒核桃、棗兒、花生等,人們爭先去搶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僅如此,青海鬧房比較厲害, 三天無大小,不僅戲鬧新郎、新娘,還戲鬧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回族,其婚姻習俗中已滲有南方少數民族的某些習俗。因各地風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頗具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喪葬習俗基本上遵循伊斯蘭教的禮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回民聚居區還是回漢雜居區,都實行土葬,忌火葬,主張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方便,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人不信風水,也不看風水,只要干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傳經、做“都哇”,意為祈禱。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之后舉行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活動。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大雪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同時也是冬天的第三個節氣,進入大雪節氣之后我們國大部分地區會出現降溫,這時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歡迎閱讀!
大雪節氣的風俗文化大雪腌肉
大雪節氣習俗之一就是腌肉。無論是家禽還是海鮮,用傳統的制造辦法,將新穎的原料加工成香氣逼人的美食,以迎接行將到來的新年。
吃紅薯粥
大雪當前氣溫逐步變冷,人們屋里屋外都非常留意保暖,魯北地方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門,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紅薯粥度日。秋冬吃紅薯還有防燥的成效,但不能多吃。
欣賞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誘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里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縱情地滑冰嬉戲。
大雪進補
“冬天羊肉勁補,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進補最愛羊肉。羊肉驅寒滋補,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御寒才能。
兌糖兒
“糖兒客,漸漸擔,小息兒跟著一大班。”每當“大雪”節氣前后,溫州街頭就會呈現一種“兌糖兒”的局面。
大雪節氣養生粥大雪節氣養生粥1:枸杞粥
原料:枸杞子15-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上3味放入砂鍋內,加水500克,用文火燒至沸騰,待米開花,湯稠時,停火燜5分鐘即成。
功效:枸杞粥具有滋補肝腎、明目補虛等作用,適用于中老年人肝腎陰虧、視物模煳、腰酸腿軟等。
大雪節氣養生粥2:山藥羊肉粥
原料:山藥500克、羊肉餡100克、日本米200克、鹽6克、料酒、兩湯匙、姜絲20克。
做法:山藥切成一口大小,放入清水中備用。羊肉片焯水,變色后撈出,控干備用。日本米可于頭一天臨睡前洗凈后浸泡。將米和羊肉片放入燜燒鍋的內鍋中,加入鹽、料酒和姜絲,配以食材兩倍的水。將內鍋放在明火爐上大火燒開,燒開后轉小火燉煮約15分鐘。再將切好的山藥放入內鍋。將內鍋置入外鍋內。外鍋保溫約50分鐘后即得。
功效:羊有溫陽益氣、補血長肉的功效。是一種滋補強壯食品。山藥具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功效。共煮成粥,具有益中補氣、健脾胃、補肺的作用。常食此粥能延年。
大雪節氣養生粥3:米仁蓮子百合粥
原料:米仁50克,蓮子30克(去心),百合20克,粳米60克,紅糖少許。
做法:先將米仁、蓮子、百合洗凈,加少許水煮開,再加入粳米,小火煮至稠,再加入少許紅糖調味。
功效:滋陰補虛、健胃止瀉。適合腸胃較差人群。
大雪節氣養生粥4:韭菜粥
原料:韭菜、大米。
做法:先把粥煮熟,再將適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
功效:韭菜內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C和鈣、磷、鐵等物質。熟韭菜甘溫補中。經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陽緩下、補中通絡。適合背寒氣虛、腰膝酸冷者食用。
大雪節氣養生粥5:核桃粥
原料:圓糯米1杯,核桃仁75克、水8杯,冰糖112克。
做法:圓糯米洗凈,加水8杯浸泡20分鐘,移到爐火上煮開,改小火煮到米粒熟軟。核桃仁洗凈,放入粥內同煮,并加入冰糖調味,待冰糖融化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功效:核桃仁有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核桃仁含有的大量維生素E,經常食用有潤肌膚、烏須發的作用,可以令皮膚滋潤光滑,富于彈性。
大雪節氣養生粥6:糯米紅棗百合粥
原料:血糯米150g、紅棗適量、百合適量、蜂蜜適量。
做法:血糯米淘洗干凈后用清水浸泡一晚。鮮百合剝開后洗凈。紅棗洗凈。冷水倒入血糯米和紅棗蓋上大火燒開轉小火。一直煮至血糯米開花,大約需要一小時時間。再加入百合蓋上大火燒5分鐘后熄火。等微涼加入蜂蜜調味拌勻。
功效:有補中益氣,健胃養脾,安神等功能。主治胃痛心煩、不眠等癥。
大雪節氣養生粥7:胡蘿卜粥
原料:胡蘿卜350克,加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胡蘿卜1-2根洗凈切成細絲,沸水稍微煮過后,與植物油、蔥花、姜末等佐料炒后待用。用100克粳米加水煮粥,快熟時加入炒好的胡蘿卜同煮。
功效:胡蘿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氣利胸膈、補中安五臟的作用,同時也適宜于皮膚干燥、粗糙作用,此粥適用于便秘、腸胃不適、飽悶氣脹、消化不良。
大雪節氣吃什么蓮藕
由于冬季天氣干燥、飲食過熱常造成人體燥熱上火,蓮藕無污染,清熱潤燥,深受歡迎。中醫認為,生藕性寒,有清熱除煩之功,煮熟后由涼變溫,有養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蓮藕與蕓豆熬湯,可改善睡眠質量,和排骨一起煲湯能健脾開胃,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需要提醒的是,長時間燉蓮藕,最好選用陶瓷或不銹鋼的器皿,避免用鐵鍋,也盡量別用鐵刀切蓮藕,以避免其氧化變黑。
西葫蘆
天冷時,人們容易飲食過量。美國巴斯帝爾大學研究發現,多攝入膳食纖維有助于防止身體發胖。西葫蘆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含熱量相對較低,消化速度較慢,飽腹時間也較長,因而可以防止冬日過量飲食。西葫蘆中還含有胡蘿卜素,有益抗擊癌癥和心臟病等疾病。生吃西葫蘆比熟食效果更好,也可以用它做菜湯吃。
大白菜
大雪節氣期間空氣特別干燥,常吃大白菜能起到潤腸、護膚養顏的效果。在冬天,白菜是餐桌上最必不可少的蔬菜,民間素有“冬日白菜美如筍”、“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冬季干燥寒冷的天氣容易對皮膚造成傷害,而白菜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E和其它多種營養素,可以起到很好的美顏和保健功效。
燕麥片
預防冬季抑郁。冬季接受陽光照射相對較少,人體血清素水平較低,容易導致冬季抑郁癥。一項研究發現,燕麥片等全谷食物有助于保持身體血清素水平,預防抑郁。另外,糙米和水果也有助于改善情緒。
羊肉
羊肉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無機鹽和鈣、磷、鐵等營養成分。羊有暖中補虛、益腎養肝、開胃健脾、御寒祛濕的功效,歷來就被作為冬季御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在冬天常食還能維護胃腸黏膜,使消化酶分泌增加,從而促進消化吸收。
黑豆
黑豆含有豐富的鐵和銅等礦物質,其抗氧化物含量高于其他豆類。有營養專家認為,喝黑豆湯能幫助肌肉獲得更多血氧,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大雪節氣天氣寒冷適宜吃些黑豆抗寒保暖。
大蒜
[dvnews_page]Goodafternoon,everybody!TodayIwouldliketotalkaboutcustomsofMiaonationalityinourcountry.Nowithasapopulationofmorethan7million.HalfofthemliveinGuizhouprovince,andothersdwellinYuan,Hunan,Sichuanandotherplaces.Theyhavetheirownlanguageandcharacterswhicharejustasthisimageshowed.Theirhouses,whicharecalledDiaoJiaoLou,werebuiltofwoodwithnationalfeature.Thefootholdofthehouselookprecarious,butitisactuallysteadyandsafe.Themusicanddancetherehasalonghistory,thispictureshowsTaiPingXiao,thisonedescribesTiaoYue,andthisoneexpreesGuWu.Miaowomen’sbeautifulskirtsandsilveraccoutermentsareknownallovertheworldfortheirnicework.Theyhavelotsoffestivals,suchasClimbingFestival,AutumnFestival,DragonBoatFestivaletc.NowletmeintroduceyousomeinterestingcustomsofMiaonationality.
LuShengWuwillbethefirst.LuSheng’ssoundisbrightandthick,andcouldbeplayedbybothmenandwomen.WhencelebratingtheNewYear,gettingmarriedorbuildingnewhouse,peoplealwaysholdLuShenginhands,singanddancegladlytoexpretheirhaine.WhenpeopleplayLuSheng,theycanalsodosomedifficultactivitiessuchashandstand,rolling,climbingrods,humanpyramidandsoon.That’sreallysurprising.Reed-pipeWindItrumentFestivalistraditional.Itisnotonlyfortrading,butalsoforyouthtofindalover.Duringthefestival,competinghorseskill,ballortsandothereventswillbeheld.Festivalindifferentareaisdifferentgreatly.DragonBoatFestival,FlowerMountainFestival,EatingNewFestival,Tomb-sweepingDay,andotherfestivalaregoafteroneanother.TrampingFlowerMountaineventisimportant.Acouplewhocanhavebearababyplantatreenearthevillageandhangabottleofwineonforprayingachild.Youngmanandwomanwilldanceandsingunderthetree,andmanyofthemfallinlove.
ThenwewilllookatMiao’smarriagecustom."Pinchfinger"isonewayforMiaoguystoexpretheirlove.Whenlotsofpeoplegettogetherinfestivals,theguywouldcrowdtohisloversilentlyandpinchherfingergently.Ifthegirlwantstoaccepttheguy’slove,shewillpinchtheguy’sfingerasareoe,otherwiseshewon’tdoanythingandtheguywouldknowheisrejected.Oncetheloverelatiohipisestablished,theyoungmanandwomanwilldateasotherlovers.Theymakemarkswithbranches,leaves,weedsandwildflowerswithdifferentmeaning:weedmarkmeadating,flowermarkexpreesthesecretmeeting,whileweedsandflowerslinkingtogethershowsthedecisionofmarriage.Afteraociatingforsometime,loverswouldexchangekeeakessuchastowel,cigarettes,silverhairpinetc.Later,theywilltelltheirparents,andtheguy’sparentswouldinviteamatchmakertoproposeforhim,thenthemarriagedatewouldbesettled.
Thirdly,Iwilltalkaboutgirls’beautifulskirts.Itissaidthat,alongtimeago,apeacocksawaMiaogirl;itreaditswingstocomparewiththegirl’sskirt,butitwasfailedandfliedawayjealously.Thelegendshowspeople’spraiseofthesegirls’hard-working.Allgirlstherecanembroider.Onceagirlwasborn,hermotherwouldtryherbesttoteachheridentifyingdifferentcolors.Bythetimethegirlcoulduseneedleandthread,hermotherwouldteachhertoembroider,becauseagirlwhocan’tembroiderwell,nomaterhowbeautifulsheis,won’tattractguys’attention.
Inmyopinion,Miaoisakind,simpleandhard-workingnationality.Theyhaveretainedalotofinterestingcustoms.IwishIcangototheirinhabitationoneday,andthesametoyou.
關鍵詞: 民族風俗習慣;民族習慣法; 國家制定法
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基本原則出發,尊重各個民族的平等權利,不因為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而歧視或侮辱他們;民族風俗習慣的改革或保持,必須讓該民族的群眾去選擇,其他民族或個人不應強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為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別的民族,更加不能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去看待民族風俗習慣,去處理有關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
一
、民族風俗習慣概述民族風俗習慣的基本含義,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和習俗,是在各民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客觀反映。在民族生存環境中,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等條件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習慣。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民族長期傳承和廣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為民族的風俗習慣的行為方式必然相沿成習、代代相傳,必然為眾人所用而廣泛普及。
只要民族風俗習慣形成,即為全民族所公認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標準和宗教觀念等。某個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著民族的標志。在民族的相互往來中,尊重民族風俗習慣,是民族關系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需要慎重看待。
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風俗習慣也在變化,然而,風俗習慣的變化常常滯后于生活條件的變化,呈現相對的穩定性。民族風俗習慣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它帶有較大的穩定性,它的改變經常會滯后于社會生活條件的改變,它集中地反映著某個民族的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法律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意義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無論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是其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本質上是堅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則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反映,侵犯民族風俗習慣,就意味著踐踏民族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刑法第147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正當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歸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從法律上保護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主權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有助于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任何民族對自己的風俗習慣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常常把其他民族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尊重,理解為對本民族的尊重,把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蔑視,理解為對本民族的歧視。所以,各種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言行,都會傷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
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能夠促進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的某些風俗習慣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體育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很多民族通過自己的風俗習慣來保存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有很多是以講故事和唱山歌的口頭文學形式在人民群眾中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還有一些表現在他們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飾、建筑和手工藝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萬別的民族風俗習慣,才構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保護(一) 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提倡科學,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風俗習慣,必須從一個民族的歷史、經濟和自然條件去考慮這些風俗習慣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現象,如此才能讓我們的認識符合客觀情況。把民族風俗習慣看作陳規陋習,是對少數民族的誣蔑和歧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存在某些陳規陋習,這是符合實際的。
但是,漢族的風俗習慣中同樣有陳規陋習。任何民族的風俗習慣中都會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不應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應當進行具體分析。總體上,漢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上較先進,大部分少數民族發展較落后,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先進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壞。
看待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標準,而應以對民族團結、對經濟文化發展、對國家統一、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對人民群眾是否有利為標準。凡是有助于民族團、有助于經濟文化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風俗習慣應當提倡和發揚。凡是有害于民族團結、阻礙生產和經濟文化發展、不利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不科學的風俗習慣,應對本民族群眾說明害處,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提高認識后,讓他們自己進行改革。改革某些風俗習慣,主要依靠文化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來實現。提倡少數民族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學和文明的新習俗。
(二)合理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
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部分,應當被合理的利用。少數民族習慣法是在民族地區公平正義觀上歷練形成的一種具有特殊調控作用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在堅持國家法制統一的基礎上,少數民族習慣法應通過國家權力機關的批準、同意或默許來使其具有雙重效力,使其權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義和秩序的基礎上,國家可以做出適當的變通,實現少數民族內社會關系的穩定和諧。
運行國家法律是個復雜的過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實現其功能和效率的,強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適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給少數民族習慣法留出一定空間,去吸收和認可一些有益的習慣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簡單地用國家制定法來代替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的消極因素,而是通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進行長期有效的法制宣傳等方式,實現少數民族習慣法和國家制定法的融合。
實踐中,對少數民族習慣法效力的承認須限定在特定的區域內。在民族自治地方,有關少數民族特殊事務上,可以對習慣法有選擇性地優先適用。對那些既符合少數民族的
風俗習慣,又符合全國人民利益的習慣法,可以優先適用。
結論:
【關鍵詞】俗文化,廣告轉播,影響
什么是俗文化?俗其實就是指大眾的日常的現實生活,具體包括俗人、俗事、俗物、俗心、俗舉、俗話等。從這一角度看,俗文化自然就是指與世俗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了,相似的稱呼有民間文化、平民文化、市井文化等。廣告是一種信息傳播,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廣告與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許多廣告中蘊涵著俗文化,廣告借俗文化實現傳播目的;另一方面,廣告也影響著俗文化的發展。
一、廣告傳播中俗文化的表現
從結構上看,俗文化可分成三個層次:一是民俗層次,這是俗文化的表層結構,即平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包括節慶禮儀等。二是審美層次,包括平民的文化娛樂活動和審美趣味,具體表現在民間技藝之中。三是心理層次,這是俗文化的深層結構,包括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等。俗文化的這些內容在廣告傳播中隨處可見,而且通常是交融的,只是側重點或者說針對性有所不同。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從中國民間風俗和民間心理兩大方面探討俗文化在廣告傳播中的表現。民間風俗十分豐富,包括節慶風俗、婚戀風俗、飲食風俗、服飾風俗、住居風俗、交際風俗、喪葬風俗等。以下僅以節慶風俗、婚戀風俗和飲食風俗為例。
(1)節慶風俗。中國民間節日很多,比較重要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每當節日來臨,人們都要舉行一定的慶祝、紀念活動,我們經常可以在廣告中看到這些風俗的展現。以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春節為例,春節期間,幾乎家家戶戶都少不了掃塵、貼門畫與春聯、放爆竹、拜年、吃團圓飯,人們刻意營造一種喜慶氣氛。這時總少不了廣告來湊熱鬧。以節慶風俗為切人點的廣告通常有三個特點:一是其有一定的時段限制,節日一過廣告也就僵旗息鼓;二是其宣傳的商品多與節日風俗有關,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三是廣告的情境多與節慶的氣氛相融。總之,這類廣告多為應節、應時之作。
(2)女婚戀風俗。中國民間的婚戀風俗豐富多彩,并且逐漸發生變化,但男主動女被動,男主導女從屬的傳統風俗一直根深蒂固。在以婚戀為題材的廣告中,婚前男為求偶獻財物,女為姿色美容顏;婚后男為養家忙工作,女為所愛勞家務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多喜愛“喜玫瑰”床上用品的一則電視廣告情節是這樣的:一小伙子手捧一束玫瑰對一姑娘求婚,姑娘卻不滿意。小伙子引她進人一房間,里面是一張鋪著滿是玫瑰圖案的床套的大床。姑娘見狀發出驚喜的感嘆,兩人躺倒在床上……廣告中,常見定情物還有鉆石、項鏈、衣服、食品等,情節幾乎一致,都是男送女禮物以求換得紅顏一笑。
匯源集團推出過一則“匯源果鮮美,我喝我先美”電視廣告,其中女主角接到男友約會的電話,首先想到的是化妝,與“女為悅己者容”這類民俗暗合。在洗滌用品與廚房用品的廣告中,盡管大多是新世紀的生活背景,但操持家務的基本是、大媽,可見“男主外,女主內”這一民俗的影響力。
(3)飲食風俗。飲食風俗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比如湖南人愛辣食,上海人喜甜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至于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則表現為飲食風俗的時節差異。超越地域和時節差異的飲食風俗自然也存在,突出的兩點是飲酒與喝茶。僅就飲酒而言,在中國,“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酒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酒種類繁多,白酒、米酒、葡萄酒、啤酒、黃酒、藥酒等應有盡有。飲酒鏡頭在廣告中經常閃現:喜結良緣要喝酒,迎賓待客要喝酒,良辰佳節要喝酒,全家團圓要喝酒,慶祝成功要喝酒,排遣孤寂要喝酒……許多酒以“福、壽、喜、仙、金、玉、財”之類的詞命名,很有俗味。酒在廣告中可謂出盡風頭,飲酒風俗也在酒廣告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2、民間心理在廣告中的表現
民間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其構成十分復雜,涉及民俗、宗教、道德、經濟、政治諸多范疇。以下從民間心理在廣告中的表現這一角度選取三個較為典型的方面予以闡述。
(1)安土重家的心理。中國人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強烈,主要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重視祖先、重視父母的忠孝觀念。孔子說得明白:“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二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居主導地位,土地是安身立命的物質依據,所以古人大多向往安居樂業,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由于宗法制的熟人社會給人們一種自適的安全感,因此人們也不習慣在流浪中追尋生活。在中國,背井離鄉往往帶有悲劇色彩,人們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是不會選擇的。展現安土重家心理的廣告作品很多。如劉歡主演的一則孔府家酒廣告,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別故里的游子情。
(2)趨同求穩的心理。趨同求穩的心理在中國民眾中較為普遍。趨同心理即從眾心理,人們的衣食住行、購物、求學、就業、娛樂等,常受趨同心理的影響。趨同心理的產生與求穩意識有關。魯迅說:“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動一個火爐,幾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墳?娜拉走后怎樣》)。此說雖帶夸張,但很形象地反映了中國人安于現狀,不愿改革,不敢冒險的習慣。所謂“不敢越雷池半步”、“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好出門不如歹在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等,都是趨同求穩心理的真實寫照。
(3)敬官畏上的心理
中國人由于經歷了長期的封建專制,耳聞目睹了官員的種種霸道行徑與特權優待,民眾普遍對政府、對官員有一種敬畏心理,同時帶著羨慕。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下層群眾而言,努力讀書,參加科舉幾乎是擺脫官府壓迫、擠進上層社會的唯一途徑。國民敬官畏上心理的突出表現是官本位思想濃重。
始創于1853年的一家鞋店以“內聯升”命名,其廣告招牌配以鞋踏云朵的圖案,寓意穿了他們制作的鞋子可以平步青云,連升幾級,很合世人的心理。當今許多廣告牽強附會乃至胡編亂造地將商品與帝王、宮廷、官員掛鉤。從酒到藥,從牛奶到醬油,直至摩托車、方便面,或掛上太子、皇家之類的招牌,或由帝王、殯妃出面,無不是宣揚或暗示商品多么高貴、多么有效、多么暢銷,正是為了迎合或者說利用民眾敬官畏上的心理。
二、廣告傳播對俗文化的影響
廣告在傳播俗文化的同時也影響、改變了俗文化。廣告傳播對俗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
1、渲染與強化作用。在這方面,可謂民眾有所好,廣告必甚焉。比如以節慶為背景或主題的廣告,佳節未至,廣告先鋪天蓋地而來。這些廣告多以著民族服裝的人物、大紅的色調、喧鬧的鑼鼓、炸響的爆竹、春聯、風車、剪紙、燈籠、民居等為背景,加人商品圖像或廣告語,組合成頗具傳統民俗的場景,著重渲染節日的喜慶氣氛,以喚起觀眾對于傳統民俗的認同,并引導受眾的消費動機。這類廣告對受眾產生了巨大沖擊力,無形中也對俗文化起了積極的渲染與強化作用。這種渲染與強化作用有時也可能是消極的。如某卷煙廠過“至尊南京一一廳局級的享受”這樣的廣告。“廳局級的享受”成了廣告語,這種對“官本位”思想的刻意渲染顯然是很不恰當的。有些性訴求廣告宣揚了傳統的男權霸權意識,是對女性的偏見或者說歧視。
2、貶抑與扭轉作用。如果說前面所述是廣告對俗文化的“揚”,這里談的則是廣告對俗文化的“棄”一一“揚”與“棄”是否妥當另當別論。NIKE著名的廣告詞just do it,宣揚的是自由、自主,無疑是對我國民眾趨同求穩、敬官畏上心理的貶抑。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節日在我國的影響不斷擴大,國內商家經常借機大作廣告,誘導消費者追隨異域文化情境,為之消費。曾幾何時,這些洋節日在我國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現了反客為主的趨勢。
三、如何優化俗文化的廣告傳播
廣告與文化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表現,廣告有意追隨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給受眾熟悉的感覺,增加廣告的親和力。廣告中的文化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經過傳播都會滲透到受眾心里,對其行為產生影響,反作用于社會文化。俗文化的廣告傳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廣告表現粗俗,內容誤導大眾。如何優化俗文化的廣告傳播?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針對廣告人的要求。廣告人要提升文化修養,全面、深人地了解俗文化。俗文化的組成是豐富多彩的,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諸多方面。廣告人不能只看到春聯、爆竹、月餅、粽子、燈籠、花轎這些俗文化的物質表現,更要關注其所體現的國民心理、價值取向等精神內涵。俗文化既有樸實美好的內容,也有粗俗落后的成分,在廣告創意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風俗畫是反映城市、鄉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風俗的繪畫。早期的風俗畫可追溯到漢代的畫像磚和畫像石,宋代以來風俗畫大為興盛,與文人畫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兩個重要分支。中國畫這一知識點是高中歷史必修3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那么,在歷史課上如何把握才能上出不同于美術課的風格呢?如果說美術課更注重作品的藝術性,那么歷史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一、選擇典型的作品體會風俗畫的特色
古代風俗畫的優秀作品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描繪了汴京城內外的自然風光和社會生活,與一般人物畫不同的是,它不描摹帝王將相游俠仕女,而是展現社會上形形的人物,包括士、農、工、商、 醫、卜、僧、道、胥吏、船夫等,他們或乘轎,或騎馬,或挑擔,或趕車,或撐船,或做生意,或飲酒作樂,各行各業,世態百相,盡在畫中,甚至還有不少人無所事事,這不正是現實的人群嗎?貨郎和村童鬧學是風俗畫家喜歡的題材,有不少有趣的作品流傳下來。
讓我們從中歸納風俗畫的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就是“俗”,這個“俗”是世俗、通俗,但并不低俗。從題材來看,它反映民間風情,涉及市井百態、村田耕作、兒童嬉樂、歲時風俗等,生活氣息濃郁;從思想情趣來看,風俗畫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無須寄寓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帶政治、宗教或倫理的價值判斷,常常反映普通人的基本生活和他們的樸素愿望;從審美角度看,相對于文人畫反映文人審美,有時還帶有孤芳自賞的格調,風俗畫更多體現大眾趣味,把普通人的生活當作審美對象來看待,畫風淳樸自然,所以風俗畫往往帶給人快樂。
二、分析風俗畫興盛的社會歷史因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N文化現象背后都有著社會歷史因素。為什么宋代以來風俗畫興盛起來?或者說,為什么宋元明清包括風俗畫在內的俗文化――宋詞、戲曲、風俗畫、小說發展迅速?
宋代以來,農業、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商品經濟和交通運輸繁榮起來。隨著城市和鄉村經濟的發展,民眾有更多的時間追求娛樂和文化,而且商業交易、舟船車運、茶樓酒肆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豐富了生活,提供了文化創作的題材。同時,市民階層的壯大使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有較大的自信,自我意識覺醒,隨之而來的是審美情趣的大眾化、世俗化,要求把中下層人民的生產生活表現出來。這種世俗的審美情趣還影響到統治者,統治者認識到可以通過風俗畫展示其統治下的太平盛世,于是支持這種創作。所以風俗畫家不僅有民間畫匠,還有宮廷畫師。這些訓練有素的畫師的加入,使得許多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技法。
三、圖文互證,發掘風俗畫的史學價值
因為風俗畫反映民間風情,所以它除了藝術價值外還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它是一種圖像史料,相對文字史料來說,圖像史料更直觀。例如,李嵩《貨O圖》中的日常用品、玩具百物等可以視為那個時代的物品,是研究社會生活史的參考。《清明上河圖》更是反映了北宋汴京的很多信息:沿街設市,商鋪林立,周秦至隋唐實行的坊市制到宋代已經被街市制取代了;許多店鋪門前掛有招牌幌子進行廣告宣傳,甚至還有燈箱廣告,據此推測市的經營突破了時間限制;畫中有瓦肆、酒樓茶館、旅店,表現了休閑服務業的發達。
《清明上河圖》反映的信息還可以和史書記載相印證。比如:畫中有運送木炭的驢隊,用驢隊運送木炭供給京師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在畫中體現出來了。再看畫中的虹橋,建造單孔橋的難度大于多孔橋,為什么這座橫跨汴河的橋是單孔木橋而不是多孔橋?因為多孔橋的橋墩會妨礙船只航行,單孔橋使大型船只也能通過,可以看出北宋汴河航運的繁榮和造橋技術的高超。汴京的陸路交通也是發達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滿載商貨的駱駝隊,駱駝是西北地區的動物,在汴京城中出現,說明了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有商貿往來。《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汴京水陸交通發達的佐證。
然而藝術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現實,藝術家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會做適當的藝術加工。使用風俗畫探究歷史當采用圖文互證的方法,把《清明上河圖》與歷史著作《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筆記類著作《東京夢華錄》等結合起來對比分析,可以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
【關鍵詞】文化;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建筑是地方文化的關鍵展現方式的一種。東方建筑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同樣也是關鍵性的古代近代的建筑。地方文化是特殊的社會文化空間內前人相互遵守的行為規范。因地方文化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通常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的不同,稱之為“俗”。
通常所說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恰恰展現了地區文化的不同特征。文化石一種社會傳統,有的將會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補充部分。
地方文化的不同,一定會造成不同地方文化下人們的思想理念也會有很大程度的不同,這是人們認識理解的不相同所造成的,理念上潛在不同認識的時候就會造成藝術作品的不同風格,譬如說,建筑設計。當然在不同的文化風俗下,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會不同,這也必然會導致藝術作品的不同風格。建筑不僅作為一個為人們擋風遮雨,為人們提供溫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們的依賴,它還作為一項極具欣賞價值藝術作品而受到人們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風格不盡相同
東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國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幾千年來,中國人長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無形中在國民意識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論。中庸,仁恕的道德規范始終主導著中國人的建筑理念。很多優秀的個性特點得不到充分發揮,更多的民族創新得不到真正的張揚展現,這就形成了以皇家園林與宗廟寺院建筑為主的比較單一的建筑格局。而在這一點上,歐洲國家的建筑比我們豐富的多。歐洲人性格自由奔放,個性突出。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體現的尤為盡致。中國的建筑的主要特點是以磚木材料為主,四合院封閉式的群體空間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內斂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的風格,從古代到近代并沒有太大變化,因為我們保守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建筑更著重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價值和儒教思想相統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磚石為主,整體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結構體系,所以相比較我們中國的建筑,它的壽命比較長。另外在建筑設計空間上看,西方的設計理念主要以開放的單體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這是與我們的建筑空間很大的區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都很好的體現了歐洲人開放張揚的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東西方建筑的差別主要體現了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別,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共同造就了東西方人們在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審美觀念上的不同。
二、東西方建筑風格趨于一致化,是世界地方文化交流,相互滲入的結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基本趨于一致,但不會相同。材質都盡可能采用磚石,水泥,混凝土結構。這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質量的考慮。但就現在建筑伍德藝術風格上,東西方的融合較為深入。我國很多的優秀建筑設計師,梁思成,貝津銘等,他們都非常虛心的吸收東西方建筑的精髓,都是將東西方建筑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貝津銘的香山飯店。這些現代建筑的瑰寶,無一不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糅合。它們都不是單一體現東方或西方的地方文化,建筑風格。而是基于東西方建筑風格藝術的精髓,又經過大師們的創新發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話。現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地風俗還是各異,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之間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國傳統的含蓄,中庸建筑風格,也在西方建筑風格,地方文化的影響下,漸漸變得開放,流暢,風格也趨于多樣化,藝術欣賞價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風俗下的建筑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包容與謙虛
歷代以來,不同文化風俗下的人們很容易產生矛盾。一是因為各自利益的驅動,二是因為各地地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差別,價值觀,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們的意見產生分歧。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融合。這在我國歷史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也更易為我們理解。民族的融合,促進了地方文化的融合與同化,進而價值觀,文化理念趨于統一。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審美范疇,和人類民族融合的進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在不同文化風俗下,我們建筑要取得杰出的創舉,必須做到百花齊放,兼容并包。必須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納不同的建筑風格,多一點謙虛,虛心去向不同的建筑去學習,取長補短,優化我們的作品。
由于時代的發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交流內容的廣泛化,當代建筑風格相差越來越小。建筑風格是人們審美意識的體現,是人的能動性的表現。分析不同文化風俗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通過比較很容易的出來。我國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遺址,遺跡存在,風格迥異。即使當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雖然各地建筑風格趨于多樣化,同化。但仍能體現出不同文化風俗下,不同的風格。各種風格都有其優缺點,去劣存優,取長補短,是我們當代建筑設計工作者應孜孜以求的。
結束語
地方文化對于建筑設計會在無形之中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力。地方文化理念將帶動建筑物展現出當下時代的體現,文化與建筑設計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程宏,王燁.文化習俗對建筑設計的影響[J].時代文學,2009(10).
[2]陸元鼎.中國傳統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園林技術,2003(4).
[3]劉玉超,羅大為.建筑與生活[J].民營科技,2010(1).
觀風俗,知得失。派遣風俗使巡訪四方,成為漢代政治的一大創舉
武王克商之后,周公制禮作樂,而有成康之治,刑法擱置四十余年不用。春秋亂世,王權衰落,夷狄交侵,風俗開始敗壞。《漢書?地理志》縱論各地風俗,具體而深刻,如位于漳河與黃河間之大都會邯鄲,北與燕、涿相接,南與鄭、衛緊鄰,各地風俗交匯于此,其民大多不把作奸犯科當回事。今晉北地區的鐘、代、石、北諸州,靠近胡地,民眾耳聞目濡,浸成風,好為奸詐,不事農商。今河北地區的趙、中山一帶,地薄人眾,因當年紂王長期在沙丘,遺民猶在,男人至今喜歡相聚游戲,以掘冢盜墓為業,女子則以游媚富貴為榮。凡此種種,都顯示了風俗的下滑與民風的侈靡,但由于戰亂頻仍,無人顧及這種情況。
漢代大一統帝國,疆域已與今日中國相當,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國力迅速強大,風俗敗壞的現象開始凸顯,朝野上下意識到,整齊風俗,事關四方的文化認同與萬民的素質,不可等閑視之,必須下大力解決。西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十一月,漢武帝下詔,提出通過“廣教化”的方式,宣揚“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最終達到“美風俗”境界的治國理念,得到廣泛響應。就兩《漢書》所見,政治精英、社會賢達每有所論,必定品評風俗厚薄。如賈誼將社會上殺戮父兄、盜取宗廟祭器等現象歸咎于“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龔勝多次上書,表達對“盜賊多,吏不良,風俗薄”的憂慮。魏相上諫書說,某年之中,郡國內子弟殺父兄、妻殺夫的惡性犯罪,竟然多達二百二十二人,原因之一是“風俗尤薄”。仲長統無限感慨地說,漢興三百五十多年了,而時局依然是“上下怠懈,風俗雕敝”,他主張“敦教學以移情性,表德行以厲風俗”。諸位賢達憂慮風俗敗壞之心,灼然可見。
許多官員上書,提出解決之道,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模仿上古采詩故事,“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根據《禮記?王制》的記載,上古王者要定期巡行天下,考察風俗,傾聽民聲,但凡發現有內容純正的詩歌,則加以采錄,帶回去推廣,以此齊一民心。漢代官員認為這是值得仿效的制度,因而紛紛建議設風俗使,巡行天下。如魏相上奏宣帝,要求派遣諫大夫博士巡行天下,“察風俗,舉賢良,平冤獄”。得到宣帝采納,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春正月,宣帝派遣十二人循行天下,“覽觀風俗,察吏治得失”。
其后,派遣風俗使巡訪四方,可謂史不絕書,成為漢代政治的一大創舉。初元元年(前48年)夏四月,元帝派遣十二人循行天下,“覽風俗之化。” 元帝建昭四年(前35年)夏四月,又派遣二十一人循行天下,“觀教化之流”。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遣太仆王惲等八人“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受命擔任風俗使的,都是學識廣博、品德端正的儒者,如谷永“博學經書”,“有茂才”;再如韋彪“好學洽聞,雅稱儒宗”,“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漢章帝曾多次召見韋彪,“問以三輔舊事,禮儀風俗”。又如漢安元年(142年)八月,順帝派遣侍中周舉、杜喬等八人為使,到各州郡巡行風俗,“班宣風化”,這八位使者“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天下號稱“八俊”。
西漢政府為扭轉暴秦以來的敗俗,可謂不遺余力。漢武帝獨尊儒術,大力進行社會改革,成績卓著,社會風俗為之丕變。光武帝登基之后,尊崇節義,舉用經明行修之儒,繼續改革風俗,士大夫多有氣象。東漢末年,宦官外戚篡政,黨錮之禍疊起,“然而依仁蹈義,舍命不渝”的特立獨行者,在在多有,顧炎武感嘆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于東京者!”
禮樂教化是移風易俗主要方式
治民之道,自古有法治與禮治之爭。法治可立竿見影,禮治則見效緩慢,當以何者為優?漢人最初選擇法治,法治一度成為主流,地方官員也多有以威猛之政統治民眾的,如陳留令劉豫、冠軍令駟協等,“以刻薄之姿,臨人宰邑,專念掠殺,務為嚴苦,吏民愁怨” 。嚴酷法治僅能收一時之效,而不能長治久安。正如司馬遷所說:“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主張以禮樂而非法制,作為經邦理民、移易風俗的達道。贊同孔子之說的官員也隨處可見,他們身體力行,成效逐漸顯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朝野的共識。
禮樂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周易》賁卦的彖傳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人文”,是以詩書禮樂教育民眾,化成天下。《禮記?樂記》說:“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行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禮樂是教化萬民的靈魂,政是推行禮樂的工具,刑是確保禮樂教化施行的手段。
兩漢士大夫尊奉禮樂教化的信念,親力親為,移風易俗,最終達到大治的境界的成功范例,兩《漢書》中屢見不鮮。
潁川是出名的難治之地,朝廷常常選擇優良的官員去做二千石的太守。最初,趙廣漢做太守時,痛感“其俗多朋黨”,便鼓勵民眾相互告發。一時之間,局面似乎得以安定。但是,民眾彼此結怨,埋下更大的隱患。韓延壽任潁川太守后,決定“教以禮讓”,他從郡中長老中選擇口碑很好的幾十位,設下酒宴,誠意款待,以禮相接,詢問當地謠俗與民間疾苦,親自為他們講解消除怨恨、彼此和睦親愛的方法,得到了長老們的認同。韓延壽按照古禮的基本精神,與長老商定婚喪嫁娶的禮儀規范,接著,又命令學校中的學生手持俎豆等禮器,“為吏民行喪嫁娶禮,百姓遵用其教”,數年之后,潁川大治。《漢書》說:韓延壽為官,“上禮義,好古教化”,所到之處,必定聘用賢士,以禮相待,表彰孝悌有行,修治學宮。每年春秋,舉行鄉射禮,陳設鐘鼓管弦,演示揖讓升降之禮。民眾耳聞目染,浸潤日久,風氣為之大變。有下屬欺騙辜負他,韓延壽不是追究其人,而是痛自刻責:“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否則他為何會做這等事情!”他的屬下聽說后,無不慚愧,有人甚至覺得無地自容而自刎。韓延壽身為民眾的道德表率,境內大治,“奸人莫敢入界”,堪稱以禮樂治民的楷模。
士大夫的擔當精神與表率作用
民風有正、邪之別,為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不斷扶正驅邪。風氣的正與邪,與居于上位者的德性及執政理念直接有關。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吹在草上,草便隨著風的方向,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偃仆。君子的德性如何,決定民風的走向。《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原本是君上用來教化下民的詩,所以《毛詩序》解釋“風”字說:“上以風化下。”郭店楚簡說:“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亂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亂之,湯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大意是說,同樣的民眾,在禹的管理之下是治民;到了夏桀的手下就成了亂民;到了商湯之下又成了治民。原因何在?在于為政者的有道與無道。
漢代風俗丕變,除了漢武帝、光武帝的努力而外,士大夫敢為天下先,為民眾表率,對于轉移風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兩漢經學勃興,士子以研讀儒家經籍為終身職志,終身寢饋其中,經典精神必然內化于中,成為其文化理念,所以大多有經世致用、擔當一代的情懷,一旦入仕,大多能以禮樂化民成俗為己任。
東漢名臣陳少年時便“有志好學,坐立誦讀”,操行出眾,“天下服其德”。其立身行事,正直無私,亮節高風,當時有人感嘆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寧可接受刑罰的懲處,也不愿被陳氏所指責,其人格魅力于此可見。某年歲荒,有盜賊乘夜色潛入陳家里,伏在屋梁上,陳發現后,佯作不知,把兒孫們叫過來訓誡說:你等若不知努力,將來就會成為梁上君子!盜賊聽后連忙下地,磕頭求饒。陳見他相貌不像惡人,便規勸他“宜深克己反善”。后來聽過盜賊陳述,知他家境貧寒,便送給他絹二匹。盜賊非常慚愧,發誓從此好好做人。此事傳出后,萬民震悚,“自是一縣無復盜竊”。范曄贊美陳進退之節,必中法度,“據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離群,行成乎身而道訓天下,故兇邪不能以權奪,王公不能以貴驕,所以聲教廢于上,而風俗清乎下也”。
繆肜少年喪父,兄弟四人原本同財共業。但各有妻室后,諸婦要求分財立戶,屢有爭斗之言。繆肜深懷憤嘆,掩門自撾,說:“你修身謹行,學圣人之法,準備整齊天下的風俗,為何連自己的家都不能正!”諸弟與妻聽了,慚愧無比,都叩頭謝罪,從此敦睦相處。
,西漢末年曾在州郡任職。王莽時,隱居養志,家有千金,但“好施周急”。每年農時,就載著酒肴到田間,慰勞勤快的農民。懶惰者見狀,都變得異常勤快。邑中之民相互激勵,最后走上共同殷富之道。遇到輕黠游蕩的無業者,就曉諭其父兄,讓他們加以指責。家有喪事的,都會等待幫助操辦,鄉鄰都習以為常。如此十余年后,“其化大洽,風俗以篤”。
兩漢帝王,多能以推行風教自任。但是疆域遼闊,僅憑帝王一人之力,殊難扭轉乾坤。漢儒對移風易俗多能自覺擔當,這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說的具體展現。顧炎武總結興衰存亡,尤其注重對歷代風俗的考察。他說,魏晉名士倡導“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重風流而無視國家安危,其結果是“國亡于上,教淪于下”。顧炎武贊賞宋儒以名節相激勵,尤其是王禹、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開啟一代風氣,士大夫由此“以名節為高,廉恥相尚”,所以,靖康之變時,“志士投袂起勤王,臨難不屈,在所有之”,直到南宋滅亡之時,依然能“忠節相望”。
最近,東莞等地警方下大力掃除民眾痛恨已久的黃賭毒窩點,此舉與其說是解決治安問題,倒不如說是整肅社會風俗來得更深刻。治安是標,風俗才是本。時下,各地風俗問題不可謂少,風氣下滑的趨勢堪虞,此事關乎國家命脈,豈可聽之任之!風俗美,社會才美;風俗壞,社會必敗!這道理再簡單不過。因此,今后對于官員的考察,應當將當地的風俗狀況作為重要指標,風俗敗壞之地的官員一律撤辦。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風俗頹敗的地方,也能稱為文明之邦!班固《兩都賦》嘆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賈誼說:“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重拳出擊以治亂象之后,應該大力提升地方官員的道德水準,否則東莞的風俗永遠無法徹底扭轉。推之于其它省市,道理又何嘗不是如此?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責編/周素麗 美編/于珊
本文民俗學意識與風情風物描寫的內在關聯兩個層面分析了民俗學意識中的城鎮小說文化創作意識、小城鎮小說的風情風物描寫與民俗學意識。
一、民俗學意識中的城鎮小說文化創作意識
新時期小城鎮風情風物描寫有著比較透徹的民俗學意識維系。新時期小城鎮小說中的民俗學意識同樣經歷了一個由“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過程。《水葬》《慘雰》《菊英的出嫁》等作品含有一定的民俗學描寫,被視為現代文學階段民俗描寫的代表作,《水葬》等作品的作者對于客觀的民俗的關注是一種無意注意,作品的整體描寫并非從民俗學角度切。“京派作家”如沈從文、廢名他們的創作有著豐富的民俗學內涵,但是他們并非具有清晰的民俗意識,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的鄉風民俗描寫是指向鄉村鄉土,而不是鄉風民俗本身,他們并無意發掘鄉風民俗的深層內涵,而是構建與都市對峙的世外桃源,虛擬寄寓。京派文化作家們的描述的人文景色,如古代猶存的“邊城”、恬靜的“竹林”、古樸的“河上柳”、靜謐的“桃園”、菜畦城垣等,以及筆下冰清玉潔或古道熱腸的人物,如“翠翠、三姑娘、琴子、陳老爹”等。但這些闡述并不是用于展示風物風情之異,而是為了反對工業社會的騷亂,用來抵制”資本主義文明”的侵入。很明顯,作家們的整體闡述不是指向民風鄉俗本身,不是構造作品的民俗學內容,不是參照民俗學事項本身,不是揭示民風鄉俗的文化底蘊,而是指向作家的精神家園和作為心理鄉土的鄉村。正因為沈從文、廢名等作家的風俗民情闡述不是指向風俗民情本身,而是鄉村鄉土,所以我們明確的認為他們的風俗民情描寫不是完全出自民俗學視角,他們的描寫暫時還沒有得到民俗學意識的支撐,或者可以說他們的民俗學意識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我們認為,當代文學創作的"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普遍出現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的普遍出現,受到許多因素的驅動,如“文化熱”、西方文化學思想涌人、“尋根”思潮的勃興、工業時代到來、傳統風俗在時代背景中的蛻變與磨蝕等等。作家們開始有意識的考察民俗事項,有意識地發掘民俗事項下所蘊藏的文化素質是民俗學意識支撐新時期文學創作的顯著標志。在許多作家筆下,民俗本身成為觀感對象,在許多情況下,民俗事項被意象化。到了80年代初期,王安憶的《小鮑莊》、韓少功的《爸爸爸》、鄭義的《老棒子酒館》等作品展示自己的民俗學角度,帶有某種幽雅的夸張成分。隨著時間的延續,他們的民俗學意識開始慢慢走向深刻。舉例、民俗和地區的關系、文化與文化圈和民俗鄉民的關系、文化與生態、民俗等這些話題開始引起部分作家的關注。像莫言的《紅高粱》從地域、文化傳承、經濟等角度發掘了民俗民風背后久遠的民族性格基因,解讀了高密鄉剽悍剛烈的民風。《那五》《俗世奇人》《白鹿原》《小巷人物志》《馬橋詞典》等作品的產生,也揭示著民俗學意識的新發展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已經成為一種創作意識。在這一創作意識的指引與帶動下,作家們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的發現和沉思的文化考慮。
二、小城鎮小說的風情風物描寫與民俗學意識
“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的產生,標志著民俗學意識的“成熟”,文學創作的民俗學意識的“成熟”,對小城鎮風情風物描寫影響深遠,我們認為,“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對小城鎮敘事的民俗學描寫的最大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意注意"使小城鎮風情風物在部分作家的作品中成為相對獨立的描寫對象,在。自覺。的民俗學意識的引導之下,出現了以小城鎮風情風物為核心描寫對象的作品和以小城鎮風情風物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作家以小城鎮風情風物為核心描寫對象的作品,一般將“風俗審美”當成全部的創作主旨,刻意展示小城鎮的風情風物,這類作品在20世紀80年代主要出自汪曾祺、林斤瀾等少數作家之手,進人21世紀后這類作品大量出現例如,鐘秀靈的《小城人物》著重展示依山傍水的三峽小城昨天的純樸民風與特殊物產,孫方友小鎮人物。系列中的部分作品既寫“人情”又寫"風物。馬克思曾經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對于小城鎮風俗風物描寫而言,只有能發現小城鎮風俗風物存在價值的眼睛,才能發現小城鎮風俗風物的存在及其獨特性“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對小城鎮民俗學描寫的另二重大影響,是小城鎮風情風物描寫成為小城鎮敘事小說審美構成的重要元素。在民俗學意識成為。自覺意識之后,作家有意識地運用特定的風俗、風尚、風物來承載自己的風俗審美體驗,此時,小城鎮風情風物在作家筆下發揮著隱喻時代風尚、聚焦文化變遷、承載文化內涵等敘事功能。有時,作品中的風情風物描寫,似乎是不經意的,但這些描寫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集中的指向。例如,在魏微的《大老鄭的女人》中,我們能看到這樣一些似乎很隨意的風情風物點綴。"更多的發廊冒出來,俅溫州發廊、深圳發廊。這些描寫。散布"在作品中,或展示小城深層的文化底蘊,或揭示風尚的蛻變,或緬懷一個遠逝的時代,或抒發作者的文化感傷,風情風光描寫發揮著多種敘事功能,"自覺。的民俗學意識支配者作者的風情風光描寫。在民俗學意識。自覺"之后,創作主體常常通過民俗來寄托深層次的文化思考,在理性民俗學意識的推動下,創作主體會采用不同方式構造民俗事項與文化思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意象化是民俗或民俗事項意象化,最常見的手段,意向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像有機結合,無論是精神民俗或物質民俗都可以成為負載主觀之意的像,即作家對民俗或民俗意識的符號化處理之后,都可成為具有所指功能的能指。人類制造的作品、制作作品的過程和制作的人,是物質民俗學的三個最關注對象。傳統手工業產品、工藝生產流程及手工業者本身,確實是物質民俗學的最關注對象。在作家孫方友的小城鎮民俗敘事中,這些關注對象就是一項反復出現的集合意象。《曾家膏藥》《劉家果鋪》《馬家茶館》《胡家燒餅》《雷家炮鋪》等眾多作品有“作品”“過程”和“人”這三個“描寫點”。在作品中,手工業者本身、傳統手工業產品以及工藝生產流程,三者構成了一個集合意象。這個集合意象負載的是作者對大工業時代的拒斥與悚懼,對一個已經遠逝的時代的緬懷。隨著大都市的不斷擴大和鄉村在城市化背景中的演變,小城鎮的第三種社會特點日趨明顯,于是,那些打上了地域印章的小城鎮風物鄉情及獨有的民俗生存進人了作家們的視線。民俗或民俗事項的意象化,是作家們對小城鎮傳統風俗存在價值的深刻認識的外在表現。此外,作家們對那些曾經被否定、被“批判”的“遺風”“遺俗”的肯定或重新甄別,也體現了作家們認識的深化。當然,我們在討論。有意注意。的民俗學意識對小城鎮民俗學描寫的重大影響時,不可忽略小城鎮意識的覺醒這一大前提只有在作家有意識地將小城鎮當成特定的審視對象之后,小城鎮風情風物描寫才有可能成為相對獨立的描寫對象,小城鎮風情風物才有可能成為小城鎮敘事小說審美構成的重要因素。
張麗華(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幼兒園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一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幼兒園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現將端午節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活動方案制定如下: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內容]
(一)知識分享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二)學習端午節的兒歌。
(三)動手操作
各班開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四)區角創設:
1. 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 美工角:放臵制作荷包、五彩線、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張貼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 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五)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等活動。
[活動過程及時間安排]
(一)活動準備工作
1. XX月XX日(周X)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事先準備好通知條,發給家長)
(二)xx月xx日—xx日區角創設。
(三)xx月xx日知識學習: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四)xx月xx日,學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編五彩線。
(五)xx月xx日,品嘗粽子,掛荷包,帶五彩線,學習兒歌。
附:家長通知條、兒歌資料、活動教案、溫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家長你們好:
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了增進小朋友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請各位家長:首先跟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其次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五彩線等過節物品。感受節日氣氛。第三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謝謝家長的配合,并提前祝愿小朋友、家長端午節快樂!
xx幼兒園
20xx年x月x日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二
活動四:折紙粽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探索折紙粽的方法,嘗試用長條紙通過反復折疊的方法制作粽子。
2、在共同布置環境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
【活動準備】
1、各色長條紙若干。
2、已經折好的大紙粽。
3、折紙粽步驟圖。
【活動過程】
1、觀察大紙粽,激發折紙粽的興趣。
2、探索折紙粽的方法。 (1)猜測紙粽的制作方法。 (2)展開紙粽,觀察折痕,討論折紙粽的方法。 (3)借助步驟圖,整理折紙粽的經驗。
3、折疊紙粽。(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看圖示、觀察小朋友制作等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
4、將幼兒制作的紙粽用針、線串在一起,布置環境,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三
一、活動背景
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這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 通過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三、活動時間
端午節前兩天
四、活動準備
1、將學生分為4組,分課題收集世界各地端午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端午的相關資料。
五、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2、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3、端午節故事演講。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1、情境導入
激情朗誦有關端午節詩歌
2、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端午
1、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端午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端午實踐活動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學習用折紙做的五彩粽。
3、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4、設計別致、精美的粽子。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端午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端午的民俗活動)
引出——賽龍舟,端午食粽。
5、舉辦食粽宴
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誰一起吃?
師:你吃的粽子是買的呢,還是別人送的?誰送的?(是買的,也有送的;是媽媽送給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師:為什么要送粽子?
A、師給隊員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話;粽子該是投入大海的,因為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的寬廣,別忘了給自己投一個粽子!祝端午節快樂!
B、隊員相互送粽子;
C、鼓勵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給同學的隊員,將自己的愛心和祝福送給隊員。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體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和團圓,一邊聽輔導員講故事)
師:端午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
六、討論端午節活動方案
1、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端午節。
2、隊員之間交流。
七、小結
隊員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端午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老師感到好開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樂!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有關端午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個活動小組)
1、端午的風俗習慣。
2、端午的傳說和故事。
3、關于端午的詩詞。
4、關于端午的食品。
八、實施策略
這次活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活動準備,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活動的節目,端午故事演講等等。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的班會活動。第三階段,拓展,延伸,進一步研究端午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在此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可研究關于,端午的詩詞,端午的食品等,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隊員帶來快樂與幸福。
九、評價方式
關鍵詞:商務談判;跨文化因素;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國際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國際商務談判作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環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談判主體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交際方式不同,各國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正確對待跨文化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對于促進談判的成功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指生活在一定區域的特定社會主體在處理社會矛盾、糾紛、關系時所堅持的基本立場、觀念,對人們的行為和決策具有指導和調節作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會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由于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社會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個人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受到社會組織的影響。
(二)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是文化的很多特點在人們行為中的體現,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來自不同地理環境或社會環境的人,思維方式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地理環境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社會環境則包含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法律制度等因素。
(三)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指生活在特定區域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對該社會群體的每個成員具有約束和引導作用。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居民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對風俗習慣的冒犯會被認為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和無視。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國,擁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
二、跨文化因素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體現
(一)影響溝通過程
溝通貫穿著國際商務談判的始終,是談判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價值取向影響溝通過程,主要表現為:不同價值取向的談判主體對談判者自身和對手的定位不同,對談判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定位也存在差異,從而影響談判各方的溝通。
思維方式影響人們對于信息的理解,可能造成雙方對于信息理解的分歧或誤解,辯證思維的談判者與邏輯思維的談判者對于同樣的情形所做出的反應會有很大差異;風俗習慣影響談判者的行為模式,進而影響談判各方的溝通,無意觸犯對方的文化禁忌會造成雙方溝通的失敗。
(二)影響談判風格
1.談判順序
中國人喜歡先拉關系后展開對談判主題的討論,在談判各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礎時,再進行商務談判,俄羅斯和日本的商人也比較注重談判前的交際。西方人更傾向于直接進入到商務談判階段,這與談判主體的風俗習慣及價值觀有很大的關系。此外,部分國家的商人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一般會考慮談判前建立人際關系的機會成本。如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他們一般不會隨便與別人建立關系,不主動與其他國家的談判代表交流。
2.決策程序
中國和俄羅斯早期開展過計劃經濟,強調計劃重于市場,市場調節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因此該地區的商人權力觀念比較強,在決策程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集權成分。而美國和加拿大的商人,在談判中每個小組成員都具有相對獨立性,有一定的自主決策權。對于談判的細節考慮的更周全,決策更加準確。
3. 對待合同的態度
美國文化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文化,流動性較高,他們無法建立比較穩定的信任基礎,因此,比較重視紙質合同和契約。英國的談判者要求合同準確無誤,合作的流程和細節也要完整地在合同上體現出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多,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國人也開始重視合同的擬定。
(三)影響決策方式
價值取向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導致權力距離的不同,決定談判主體的決策方式是權力主義決策方式還是協商決策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等級差別和中庸思想的影響較為深刻,中國的談判者的決策方式更偏向于權力主義決策方式。與中國不同,在美國傳統文化中更崇尚自由和平等,自由女神和獨立宣言的影響較為深刻,美國的談判者的決策方式傾向于協商決策方式和個人主義決策方式。
三、跨文化因素影響下國際商務談判的應對策略
(一)知己知彼,提高跨文化意識
談判代表要充分了解談判對方公司的文化以及該公司所處國家的背景,在談判期間更容易與談判對方進行有效溝通。要認真研究談判的主題以及雙方的利益所在,盡量找出一個雙方都可能接受的集合點,然后再根據該利益集合點制訂出一系列可能的方案,以備談判時提供。在對自身和對方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定位以后,就能達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
(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
平等互利是國際商務談判的基本原則,來自不同國家的談判者,擁有平等的權利,都有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意見的權利。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者不僅要認識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也要對談判對方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語言和非語言習慣持寬容和理解態度。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相對獨立性,我們無法避免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不能把它們絕對融合,但談判主體之間的互相包容可以減少跨文化沖突。
(三)巧妙溝通,克服交流障礙
由于國際商務的談判者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談判者來自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可能共用一種語言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語言,溝通過程中語言的差異會成為最大的問題。因此,國際商務的談判主體要對談判對方國家的語言有充分的了解和學習,避免談判各方的交流障礙。(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