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09:04: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曹劌論戰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預設學情,目標設計要具有生成性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目標設計應當引導學生學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是,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無論多完善的教學目標設計都會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變化、調整、豐富,都會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生成和發展出許多新問題和新認識。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要照顧到傳統意義的線型目標,更要兼顧到認知、情感、能力等方面,這就需要課前、課上隨時準備加入新的內容,注入新的要求,這種目標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更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
如在初三階段教學中,在閱讀練習的安排上,材料的取舍都需要教師盡可能多地考慮學情,設想學生對各環節的反應,結合中考的需求和全面提高閱讀水平的實際,就可以考慮平時訓練要與中考要求一樣,模式相同,題量吻和,選用的訓練材料要考慮:(1)從學生具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學習新起點;(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出發,找準學習的興趣點;(3)從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出發,找準知識的出發點。
二.激活機智,課堂教學要呈現多元生成性
學生思維變化不確定性,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學生對課程多元反映和個性差異性等價值取向都對教師的教學機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學不應游離于教學情境之外,教師要擺脫既定的課程計劃和課程目標執行人的角色,真正賦予學生學習的,與學生共建學習的互動網絡,生成鮮活有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例如,筆者在教《桃花源記》一文時,課外拓展有這樣一個題目,標題“構建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學生想到很多優美的詩句、漂亮的畫面,很多同學用話語描述出了理想中的境界,創造生成出這篇課文所描繪出的意境,用話語描繪出來,這不是簡單的復現或再現,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進行創生的過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語言概括表達能力,讓學生充分感悟語言文字,是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智慧點染,探究延伸要藝術放大有效生成
教師及時捕捉到有效的生成后,要用智慧來藝術地處理,把個人的、小組的探究活動延伸為全班師生的共同探究活動,從而放大有效生成,讓學生語文素養、人格修養共同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充分激發師生的創造潛能,努力創造一種充滿智慧的課堂。如在教授《曹劌論戰》一文時,我曾組織過一場“魯莊公真的‘鄙’嗎?”的討論會,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辨證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同學說:魯莊公作為國君,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僅能夠接見曹劌,而且還能誠懇地與之探討戰前的政治準備,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這說明他是開明的,這在當時封建專制社會是難能可貴的。還有的同學說:在“長勺之戰”中,魯莊公作為國君虛心聽從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這說明魯莊公具有明君的胸懷……最后,同學們一致公認:魯莊公并非傳統說法的平庸國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過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罷了。
四.踐行反思,課后評價要體現整合及生成性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固然重要,但凸顯整合與生成性的課后反思往往會給我們的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此反思可以包括本節課中的經驗,即精華部分,也包括本節課中失誤的及不足的東西。
(1)在反思“成功亮點”時,要總結:①怎樣有效落實教學目標;②如何恰到好處的處理教學內容;③因為什么手段而使重點突出和難點解決;④學生積極性是怎樣調動起來的……
(2)在反思“失誤不足”時,要考慮:①目標定位是否實際;②內容安排是否妥當;③教法和學法是否符合學生;④是否靈活性不夠……
(3)反思“創意閃光點”時,要思考隱含在其后的理論依據,獨創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
關鍵詞: 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探究 興趣
傾聽
何謂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具體而言,它是指在實施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啟發和引導學生,以獨立自主性學習與合作討論這兩種學習模式為前提,以中學語文新課程為重點探究的內容,以學生接觸社會的實際和其對生活的積累感悟為基礎,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深刻質疑、深入探究、廣泛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在探究過程中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師生之間通過相互合作,認真探究,不斷產生新的思路、新的認識和新的發現的一種教學活動。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重視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和相互影響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養成合作的意識和行為,形成良好的認知品質,而且能在相互討論、交流中,通過對知識和問題的不斷探究,培養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努力創新的能力。
一、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要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我曾觀摩過外校一位教師開的探究式公開課,教學的是小說。教師大膽放開手腳,一開始就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有哪些美妙的句子,然后讓學生隨意討論,并各自講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反復朗讀這些好詞佳句。總之,這位教師上這節課意在運用探究式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然而他的這種教學方法卻把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重點和教學內容都嚴重忽視了。小說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在了解小說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掌握小說的情節、典型環境、人物形象、主題等。而一堂課下來小說的主題是什么,情節是怎么安排的,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環境是如何起到烘托作用的,學生都不知道,而只找出了一堆佳詞好句,這是什么教學啊?這種貌似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其實是不懂教學,不懂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什么。在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引領者,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己學習和獲取知識,從而發展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探究氛圍,創設探究情境,激發與促進探究開展,引導探究不斷地深入,總結、反思、評價探究過程中的得失與成敗。因此,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探究活動,教師應扮演導師和主人的角色。
二、語文探究式學習要充分凸顯學生的自主作用
學生積極參與才是自主探究學習。自主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地讓他們主動地學習,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地交流、討論、質疑、解惑,把想的時間、問的權利、講的機會、做的過程都給學生,多給學生提供自主而創造性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形成生動活潑、激情高效的課堂氛圍。如《曹劌論戰》教學中,在學生了解了曹劌是一位政治、軍事才華兼備的人士之后,有學生提出對魯莊公要客觀地評價。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討論探究“我看魯莊公”,這樣的一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很多學生提出了新穎的看法。如:“魯莊公乃一弱國之君,然其在大敵當前之時毫不退縮,足見其是一個有膽量的君王”;“魯莊公禮賢下士平易近人,彰顯了其系尊重人才、達理開明之君”;“魯莊公在與敵短兵相接之時聽從曹劌計謀,凸顯了其乃果敢堅定的賢明之君”;“長勺之戰魯國最終以弱勝強,曹劌是關鍵,但魯莊公也不可或缺……”學生的這些見解閃耀著智慧之光。
當然,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索絕不等于將他們放任自流。教師既要關心好學生的“自主”,更要關注好學生的“發展”,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既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追求的人。
三、激發探究興趣是引導學生探究的關鍵
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是取得學習良好效果的關鍵所在。重復、單調的學習難以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則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新鮮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引導學生人人參與,使探究式學習取得良好的效果,情景導入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設計好教學伊始的探究情景,使之像一塊無形的“磁鐵”,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在導入富于情趣的基礎上,還要指明探究目標,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自主探究做好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就會主動進入探究階段。例如教學《蒹葭》,我在利用多媒體展示水邊搖曳多姿的蘆葦的同時,播放《在水一方》的音樂,然后隨著音樂美婉、浪漫的旋律深情地吟詠《蒹葭》,學生很快進入了詩的意境。
四、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要相互傾聽
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展開交流、對話的互動過程。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指出:“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傾聽既可以增進溝通,又能夠促進理解。通過傾聽學生,教師可以判斷學生是否已交流完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在學生講深、講透各自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之后的基礎上,教師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平等地出現在學生的中間,并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之中。
探究式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之間合作與交流,展開討論,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想法,虛心傾聽他人的想法,善待他人的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從而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同學之間要學會相互接納、相互贊賞、相互分享、相互幫助。
傾聽同學發言,傾聽教師講解是課堂傾聽的兩種情況。教師講解也好,同學發言也罷,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心傾聽,認真思考,并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整合與重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傾聽方面,學生要善于抓住與歸納別人發言的關鍵,認真思考別人表達了什么,表達這個意思的目的是為了什么,思路和分析是否正確與到位,如果不正確或不到位,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表達才能正確與到位。思考一下自己想的和別人的是否一樣,如果有不同,自己在什么地方出了錯誤,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通過對比,應該向別人學什么。這樣,學生在傾聽別人的發言過程中,也會學到同學之間的思考與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學習也有所獲益。別人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是如何思考的,這樣思考有何益處,那樣思考有何欠缺,在思考、分析、判斷、吸納中選擇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開闊學習視野,拓展認識問題的空間,提高多層面、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探究式教學適合于難度適中的課程內容,難度大的課程內容學生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時間長了就會因此失去興趣,而淺顯的內容就沒有探究的必要。
2.教師只有在學生感到學習有疑難時才可以激發其去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在實踐中增長才智。
3.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策略,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能夠養成自己的思維策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語文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既合乎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又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目的;既能促進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互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關鍵詞:創新性閱讀;教學意識
創新性閱讀教學是近年來一個常見的話題。創新不是社會個別精英的事。創新性閱讀就是對文本的一種個體化的創造性解讀。要創新,首先要有意識的普及。才會有創新的實踐和提高。創新性閱讀教學也是如此。創新意識、個性意識、質疑意識、活動意識是實施創新性閱讀教學時要關注的幾個意識。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
閱讀教學要創新,首先就要培養創新意識。因為有意識,行動目標更明確。效果更顯著。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興趣是推動學生的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培養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據具體的閱讀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如利用圖表、音樂、特寫鏡頭、音響等創設情境,還可以用學生的模擬行為(分角色朗讀、小品表演、話劇表演、話劇編排演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通過適度的有新意的設疑。引起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沖突”,轉入對問題的探討,從而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運用得當,切合實際。都能使學生樂不可支,饒有興趣。
創新性閱讀應允許誤見。鼓勵異見,提倡獨見,創新意識才會逐步培養起來。例如:《曹劌論戰》文中有這樣一道課后練習題:(1)
本文人物對話有鮮明的語氣。有贊成和反對。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議論。試根據加點字說說下邊各句的語氣: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4、夫哉,勇氣也。
教參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對、否定、肯定、議論。但筆者在一次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時,卻有學生對這一答案提出異議。并認為這道練習題設計得不科學。根本無法解答。其理由是習題中列出的六種語氣具有交叉性:贊成語氣中大都有肯定。反對語氣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既是贊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對,也是否定。而議論則更是大都帶有肯定或否定的語氣。如“夫哉,勇氣也”這個議論句明顯帶有肯定的語氣。因此,很難把它們截然分開。這個學生的看法使筆者深受啟發。仔細想想,這道題確實存在明顯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擬題者犯了“混淆劃分根據”的邏輯錯誤,“抒情和議論”中僅有“贊成和反對”歸于語氣,“肯定和否定”則屬句式,而“抒情和議論”是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類別。怎么能與語氣混為一談?
像這樣的學生,敢于大膽沖出參考答案的樊籬。反對權威,教師應給予鼓勵,甚至允許他們對習題進行評議。這樣,閱讀訓練才能收實效,學生的創新意識因受到了保護才能增強。
又如教學《小橘燈》一文時,文中寫到“王春林也失蹤了”,教師可引導同學思考“王春林哪兒去了”。這種多維性訓練是開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多維性訓練,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方法之一。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是針對閱讀能力強的優等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大家一齊來創新形成一種氛同,一種氣候。
二、個性意識的培養
創新性閱讀教學中,個性意識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在閱讀教學中針對一個個鮮明特征的個性,不能采用“教案劇”進行套式教學。而是要在新形勢下讓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歷久彌新,把“教案劇”從本質意義上變成“角色劇”,同時改變傳統的“教路”統領“學路”的觀念,將之轉變為“教路”以“學路”為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正在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讓閱讀教學成為激發學生個體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動,尊重學生的良好個性,優化其個性,讓語文課堂成為少年兒童創造性馳騁的廣闊天地。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學生循規蹈矩地聽教師不辭辛勞地灌。然而,課堂過分秩序化并非好事。盡管教師最怕課堂出“亂”,事實上,“亂”的時候往往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也是充分展示個性的時候。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持不同觀點激烈爭議而引起“亂時,教師不妨講究一點教育策略,讓它亂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放下“不守紀律的包袱,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相機點拔,摸索出一套相機制亂的方法,這是一種教育機智,利于學生個性。
在指導學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除了讓學生記住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外,其他有關課文主旨和翻譯的內容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解決。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很多學生為了說服別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軼事,甚至把政治課本都搬了出來,課堂上“炸”了起來,好不熱鬧,下課了,他們還意猶示盡……學生們在“亂”中或獨抒己見,或與人辯駁,或與人交流,思維十分活躍,興趣高昂,個體主體性得提升,教師也從教學文言的“串講法”中解脫出來,主導作用得以發揮。
閱讀,是一個走近和走進文章世界的美妙過程,對于文學作品而言,更是一個以“人本”解讀“文本”的微妙過程。文學欣賞恰恰是以個性解放和生命意識的張揚作為其追求價值的。在教學文學作品時,讓學生用敏銳的神經感知文學閱讀中“詩無達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獨特意味。現代閱讀觀認為,不是教師在肢解課文,而是學生與文學大師展開心靈的對話與溝通,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互動過程。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改變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變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時。就“怎么死的”這個問題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后展開討論。討論的結果是:一日“凍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和自身體驗分別陳述了得出該結論的原因和根據。其中“笑死的”。一說不同往見,該學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適應現實,所以饑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黃粱美夢中狂笑不已后告別人世的。”教師及時肯定這種獨辟蹊徑的見解,不失為培養學生個性意識的重要舉措。
三、質疑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指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主動發現問題和知道到哪里去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是創新的基礎,在創新性閱讀教學中應鼓勵全體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是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閱讀文章,在閱讀中產生疑問,而疑問又促進其進一步思考、探索、解決疑問。這就是一個“無疑——有疑——無疑”的反復循環的思維過程。而且提的問題質量越高,問題解決得越好,人們的思維就越具有創造性。鼓勵并引導逆向質疑,是創新性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策略。思維有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之別,質疑也有有順向探究和逆向質疑之分,培養逆向質疑的閱讀習慣和用批判的眼光進行閱讀發現的能力,是創新閱讀的任務之一。所謂逆向質疑,就是從反向角度對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現方法進行質疑,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進行閱讀,在思維的撞擊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創造性閱讀的素養和能力。
逆向質疑是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我國傳統語文教學叫“假設比較法”。這是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利用矛盾,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刺激學生的逆向思維,正反比較,最容易探得作者構思的“奧秘”。例如教“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為了讓學生體會詩句用詞的精妙,教師如果直接問‘綠’字為什么寫得這樣好?就顯得一般,而改問,“如果該句不用‘綠’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這樣就有了新意和思維的力度。
其實質疑、批判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在過程中,可以解除人們頭上的緊箍咒,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產生的過程,培養出好奇心和挑戰前人,挑戰權威的自信心。
四、活動意識的培養
創新性閱讀教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創新。中小學生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學習,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中小學生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而讓每個中小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人與腦一塊干,是創新教育的開始,手腦雙便創造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