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00:0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推廣普通話的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為了進一步增強全校師生的語言規范意識和推廣普通話的參與意識,推動全校語言文字工作向縱深發展,使普通話由校內輻射到校外,傳播到家庭和社會,在全校、家庭、社會中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推動我校語言文字工作深入發展,特制定活動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屆推普周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營造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語言生活為目標,全面、深入宣傳國家語言文字法規政策,積極引導師生樹立科學的語言觀。促進推廣普通話在全社會的推廣普及進程,為構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二、活動時間:2020年月日——月日
三、活動主題:說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拒絕方言,說普通話)
四、活動目的:通過本次推普周活動,進一步濃厚校園講普通話、寫規范字的氛圍;養成“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的校園用語用字良好習慣,為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作出貢獻。
五、宣傳周主要活動內容及安排:
(一)宣傳動員,營造氛圍。
1.一次專題校會,向全體教師解讀推普活動方案及落實。
2.
通過小廣播、宣傳欄、大型宣傳標語、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向教師、學生、家長宣傳說普通話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及家長學說普通話的熱情。營造“說普通話,從我做起”的氛圍,在全校、家庭、社會中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在學校大門、教學樓處,利用電子屏顯示
“說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
“說好普通話,溝通你我他;使用規范字,方便千萬家”等宣傳標語,形成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良好氛圍。)
3、向家長宣傳,鼓勵他們參加有關普通話知識的活動,并在工作、生活中,用普通話、規范字與家人、朋友交流,增強家長與學生對全社會推廣普通話的參與意識。
(二)利用傳媒宣傳。
1.一次國旗下講話。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做推廣普通話的宣傳演講,并向全校師生發出倡議。
2.一個主題班會。以“寫好規范字,講好普通話”為主題的主題班會。各班舉行一次“寫好規范字,講好普通話”主題班會,學校德育處組織檢查。
3.一次主題黑板報。以“說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為主題,出一期黑板報。
(四)做好系列活動。
1.開展“中國夢”朗讀比賽。各班在班級開展“中國夢”朗讀活動,低年級以短小精干的詩歌為主,中高年級經典誦讀。
2.開展“書寫經典·傳承文明”規范漢字書寫活動。各班在班級開展“寫規范字·做文明人”
規范漢字書寫活動,低年級學生硬筆書法內容:一至兩首古詩;中、高硬筆書法內容:緊扣主題字數不超過100。
3.總結評比。對各班推普實際情況作全面檢查,如:課間學生交流普通話使用情況;教師講課普通話使用情況;學生作業規范用字情況等等,對推普工作實施認真,確有實效的班級進行表彰。并要求全校師生,以推普周活動為契機,繼續堅持時時講普通話,處處寫規范字,持之以恒,并養成習慣。
嶼崆小學語言文字推普工作倡議書
親愛的同學們:在金風送爽的九月,我們二小又迎來了全國第17屆普通話宣傳推廣周。從1998年開始,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的推普周從9月15日起至21日,為響應號召,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學校少先隊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
1.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同學們要積極學習普通話,使用普通話,使用規范漢字。
2.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課上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時要使用普通話,逐漸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
3.在校園里,請時時處處使用普通話,形成良好的校園語言交際環境。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使用文明語,不說粗話和臟話,使文明語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語文教學普通話教學培養策略推廣普通話是科技信息時代的迫切要求,是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重要保障,推廣普通話對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全民參與,從孩子抓起,使用國家通用的普通話。讓普通話為市場經濟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從而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學校承擔著培養祖國接班人的重任,校園是推廣普通話、運用規范字的重要場所。教師理所當然地成為說普通話、用規范字的先行者。所以作為21世紀的教師,要具備說普通話和書寫規范字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規范書寫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說好普通話的方法
1.從基礎抓起,學好漢語拼音。掌握語音知識,發好聲母、韻母、聲調,知道聲母雙唇音b、p、m;唇齒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韻母中前鼻韻母an、en、in、un、vn;后鼻韻母ang、eng、ing、ong,掌握它們的發音要領。掌握語流音變規律,這是學好普通話必不可少的條件。語流音變現象有:變調、兒化、輕聲、語氣詞“啊”的音變,只有掌握了這些語音基礎知識,才能正確的進行語音辨正,并且正確說好普通話。
2.在課堂教學中,說好普通話。杜絕方言土語,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不僅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也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老師要時時處處,方方面面,努力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幫助他們盡量把字音讀準。每節語文課我都要重點范讀,給學生一些學習與感受的氛圍。例如,新課文我范讀時要求學生做到聽準字音。要求學生讀課文時,首先,初讀要讀準,做到不讀錯別字,不顛倒字詞,不填字,不重復,不漏字。其次,要讀正確流利,要不斷句,不讀破句,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不僅要看一個詞讀一個詞,而且能夠嘴里讀這個詞,眼睛看下一個詞,然后迅速把幾個詞聯系起來,變成一個句子,要做到停頓正確,就連標點符號也不要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語氣來。最后,達到有感情的朗讀,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語調訓練,情感訓練,培養朗讀技巧。聲情并茂的朗讀不亞于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一首委婉動聽的歌。聲情并茂的朗讀,有助于學生積累名言佳句,擴大知識視野,增強語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聲情并茂的朗讀,能使學生在起伏跌宕、輕重有致的感情變化的波濤中受到多方面美的熏陶;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養成高雅氣質。一句話,朗讀是我們搞活語文教學,促進推普工作,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3.在課外進行藝術語言的競賽。每周要進行一次講故事比賽,要求口語表達要流利,吐字要清晰,聲情并茂,然后評出本周的故事大王,長期這樣的比賽為學生說普通話創造良好的機會,學生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每周讓學生朗誦一首現代或者古代的詩歌。定期舉辦“繞口令”比賽。每月一次演講比賽,另外班級還定期開展說普通話班會,這些做法都讓學生能時時處處在說普通話的氛圍中。
4.在校外注重學生說普通話的培養。比如,在家讓他們和父母學普通話,和家人一起糾正發音,跟新聞聯播節目練習說普通話,跟著錄音機學說普通話等等。
總之,只要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多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讓語文教學與推廣普通話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一定會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新課標指出,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二、培養學生寫規范字策略
1.培養熱愛寫字的興趣。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古代和現代一些書法家的故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寫字興趣,而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閱讀他們的一些書法作品,多觀看擅長書法的人們寫字,多聽聽一些有經驗的人們談寫字,這樣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產生了興趣。
2.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從低年級開始就嚴格要求學生寫字姿勢要正確。為了讓學生感興趣,我編了兒歌讓學生背會。學生每到寫字姿勢有錯誤的時候我就提醒說:“身體坐直。”學生接著說:“頭放正,肩放平,腳放平、腰挺起,手離筆尖一寸遠,胸離桌子一拳遠,眼離書本一尺遠。”課堂用兒歌來啟發、糾正,學生一聽就馬上坐好,繼續耐心正確書寫。
3.指導學生規范的書寫漢字。課堂中耐心指導在虛宮格中書寫,引導學生自己觀察這個生字是什么結構?每一筆在虛宮格的什么位置?這個字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然后按照筆順認認真真的書寫,再比一比誰寫的規范,每節課都要給寫字好的加一朵小紅花,這樣學生在無形中都積極向上的愛上寫字,認真規范的書寫。
朗讀在語文素養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毫不夸張的說:朗讀質量的高低,朗讀量積累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關于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1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在這楓葉飄飄的晚秋,我們在這里相聚一堂,隆重行由語文組、校團委和教導處合辦的“秋之韻”大型詩歌朗誦會,這是很及時的。同學們,秋天,不僅是農民豐收的季節,而且是你們豐收的季節,當然也是詩歌豐收的季節。你們,作為青春少年,不僅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詩歌的未來。
可是,現在這個物質極度膨脹的時代,詩歌離卻我們越來越遠,曾經一度被稱為“詩國”的中國似乎已經成為歷史。詩歌生存的土壤正趨于消亡。誰來作詩,誰又來讀詩?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性的問題。詩歌僅僅存活于所謂的`詩人圈子和大學的中文系里,其處境尷尬到了極點。
同學們,讓我們救救詩歌吧!你們是中國未來的知識群體。有朝一日,你們之中有人必會成為某一學術領域的精英,當然其中也不乏詩人的誕生。你們要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學校這次舉辦本次活動,主要基于下面的考慮:一是為召喚詩歌復興時代的到來,我們要讓當代詩成為繼《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讓當代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二是為學習借鑒大家的文學性格、陶冶大家的性靈、鑄造大家的詩魂;三是為推廣普通話,讓普通話為詩歌感情地飛揚插上伶俐的雙翅。
就說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參賽的同學取得優異的成績,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2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滔滔江河水,淹不盡浩浩中華魂;
巍巍昆侖山,鎖不住陣陣中華風。
又是一年秋風送爽時;
又是一輪花好月圓日。
走進十月,我們用一樣的眼神凝望金秋;
投入國慶,我們有一樣的感慨發自肺腑。
長江,黃河,驚濤裂岸
中國,我們為您激昂的頌歌;
泰山,黃山,刺破青天
為您捎上征服的歡樂。
全中國都在歡呼,
全世界都在雀躍。
我們只想為您送上一句話:
我們共祝祖國生日快樂,共祝中華繁榮富強!
沒有祖國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沒有祖國為我們創造的良好學習環境,就沒有我們新時代學生的今天! [河北教師網站-冀教網 ]
歡慶的歌聲就要唱響,把頌歌獻給祖國、獻給人民、獻給親愛的老師,同學們,祝福我們的民族日益強大!祝福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
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3各位小朋友,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下午好。
在這楓葉飄飄的晚秋,我們將開展“祖國,我愛您”詩歌朗誦活動,我們每一位小朋友將滿懷最真摯的情感,用最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獻上最美的祝福,讓我們用詩歌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下面我們進行升旗儀式。
1 小朋友們,當我們聽著雄壯激昂的國歌,目睹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不禁感到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下面請欣賞大班全體小朋友帶來的【好媽媽】。
2 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你畫太陽我畫國旗,祖國祖國我愛你,下面請欣賞中班小朋友帶來的【祖國祖國我愛你】。
3 小兔子又白又可愛,但我們小班的小朋友更可愛,下面請欣賞小班朋友帶來的【小白兔】。
4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請欣賞大班李超等五人帶來的【五星紅旗】。
5 滔滔江河水,演不盡浩浩中華魂。巍巍昆侖山,鎖不住陣陣中華風。請 欣賞中班劉翔瑞,王星月帶來的【沁園春。雪】。
6 每個人都有一雙能干的手,你看,我們小班小朋友的手指還在做操呢!
7 我們愛爸爸媽媽,我們愛老師同學,但你要問我們最愛什么?我們最愛自己的祖國!下面大班的小朋友庹淇翔等8位小朋友給大家朗誦【我愛】。
8 是誰讓我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是誰讓我們快樂的成長?噢!是您——祖國親愛的媽媽。
9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是李紳【憫農】中的其中一首,下面由小班的小朋友為大家帶來他的另一首【憫農】。
10 下面請我們大班的張詩雨等4位小朋友為大家獻上【請埋葬我,大地】。
剛才聽到各位小選手的精彩朗誦,里行間所包含的對于祖國的熱愛,真的是讓我熱血沸騰、激動不已!下面請家長代表講話。
小朋友們,我們要愛我們的祖國,也應該愛我們的幼兒園。小朋友們,愛我們的幼兒園就不要亂扔垃圾;愛我們的幼兒園就要不打架、不罵人、不說臟話;愛我們的幼兒園就要尊敬老師、愛護幫助小朋友;愛我們的幼兒園就要愛護幼兒園的一花一草一木。小朋友們,大家能做到這幾點嗎?
好,通過這次《“祖國,我愛您”詩歌朗誦》活動 ,大家一定要將愛國與愛幼兒園結合起來。讓我們的幼兒園變的更加漂亮!
現在,我宣布,這次朗誦活動圓滿結束!
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4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在這楓葉飄飄的晚秋,我們在這里相聚一堂,隆重舉行由語文組、校團委和教導處合辦的“秋之韻”大型詩歌朗誦會,這是很及時的。同學們,秋天,不僅是農民豐收的季節,而且是你們豐收的季節,當然也是詩歌豐收的季節。你們,作為青春少年,不僅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詩歌的未來。
可是,現在這個物質極度膨脹的時代,詩歌離卻我們越來越遠,曾經一度被稱為“詩國”的中國似乎已經成為歷史。詩歌生存的土壤正趨于消亡。誰來作詩,誰又來讀詩?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性的問題。詩歌僅僅存活于所謂的詩人圈子和大學的中文系里,其處境尷尬到了極點。
同學們,讓我們救救詩歌吧!你們是中國未來的知識群體。有朝一日,你們之中有人必會成為某一學術領域的精英,當然其中也不乏詩人的誕生。你們要相信自己,相信未來。
學校這次舉辦本次活動,主要基于下面的考慮:一是為召喚詩歌復興時代的到來,我們要讓當代詩成為繼《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讓當代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二是為學習借鑒大家的文學性格、陶冶大家的性靈、鑄造大家的詩魂;三是為推廣普通話,讓普通話為詩歌感情地飛揚插上伶俐的雙翅。
就說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參賽的同學取得優異的成績,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朗誦大會開幕詞3分鐘范文5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在這書聲朗朗,書韻留香的歲月里,我們迎來了“打造書香校園”主題詩歌朗誦會!讀書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提起書,我們一定會倍感親切。書就像我們的朋友,默默地與我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無言地伴隨我們行走人生之路。莎士比亞曾經這樣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而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所學校的魅力同樣來自于這所學校的閱讀氛圍。我們的學校是一所美麗的窗口學校,我想,她的美應該不僅僅是潔凈、通透、精致,更應該洋溢著濃濃的書香氣息。有了書香的薰染,我們老師和學生的人生就充滿了詩意,有了書香的飄溢,我們的學校就會美得深刻,美得大氣而厚重。
實驗小學正在努力地營造書香校園,學校里,處處都書香撲面,才氣四溢,作為現代社會的一位公民,讀書應該成為我們每日必需和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源泉。我們的校園應當始終充滿著瑯瑯的書聲,我們校園的每一株草木都應當散發著文化的芬芳。
今天,讓我們在這里敞開心扉,訴說大家的心里話!讓我們以美妙的語言,抒發最純真的感情!讓我們用豪邁的激情,歌頌美好的生活!讓書香、書聲彌漫在溫馨的校園中,讓文化伴隨著每一位同學成長!愿我們的人生更精彩!
關鍵詞: 中職幼師 口語教學 教材 教學反饋
一、中職幼師教師口語教學的重要性及問題凸顯
中職幼兒師范學校承擔著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的任務,幼師生進行教學工作的重要途徑是口頭語言,“教師良好的口語表達對正處于智力、知識開發和啟蒙階段的幼兒來講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口語訓練成為幼兒師范教育的最重要環節之一。
《教師口語》課程由“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職業口語訓練”三部分構成,課程的三個部分內容逐層深入,要求各不相同。近年來,該課程的教學取得可喜成績,同時存在不可忽視的緊迫性問題。問題之一,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投入使用后,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測試合格率明顯下降,由原80%左右的合格率降至40%左右。問題之二,雖然部分學生取得了普通話合格證,據用人單位反饋,一般口語交際能力的薄弱使剛站上三尺講臺的她們時常陷入被動的尷尬境地,常見的問題是課堂“講課”能力較差,口頭表達水平的欠缺已成為幼師生發展的“瓶頸”。
二、中職幼師教師口語教學的現狀
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因素眾多,以往多數研究者主要從口語教學的具體訓練對策方面進行探索,筆者以多年來從事該課程教學的經驗和體會,側重于對現階段中職學前教育口語教學所采用的教材、教學方式及教學反饋等現狀進行探討。
(一)現用教材的局限性。
多年來,中職師范學校教師口語課程一直采用國家教育部規定的教材,如《現代漢語》、《聽話和說話》。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而言,教材缺乏指向崗位需要的針對性,其涉及的知識理論性亦較強較難,知識更替緩慢。近兩年來,為了克服前述弊端,筆者所在學校對課程教材的選擇重新作了多次調整。筆者認為,該舉措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不少突出的問題,但因為近兩年教材版本較多,導致教學活動過程中不穩定因素增加。雖然各個版本均加入了部分專業實用口語項目,但訓練部分的內容依然缺乏,如語音、態勢語訓練章節,并且在實際授課中因課時不足等原因,部分訓練技巧的教學最多也就是組織一下觀摩,較少進行系統訓練。再者,個別重點概念解釋模糊。如,在介紹語音概念“音素”一詞時,教材對普通話音素的基本組成情況未做重點展示,其中對元、輔音的定義缺少科學描述,類似情況并不鮮見。
(二)重理論輕實踐,訓練形式單一。
大部分中職學校由于受到專業課程的影響,普通話的教學課時普遍偏少。中職學生語言學習基礎較為薄弱,因此在理論知識方面(如語音、詞匯、語法)要做到必要的講解,而教學中普遍的情況是,大部分教師在理論知識部分確實做了精細分析,課時的限制卻導致實踐練習只能泛泛而談。更為甚者,課時的壓縮,往往導致多數技能訓練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導致學生的不足或缺陷得不到糾正。雖然學校每周都設有由學生組織的推普課,但訓練材料不夠豐富,訓練方法單一,如學生晨讀、晚練的教材都是那一本薄薄的一二級常用字詞,實訓效果不佳。
(三)師資力量有待提高,教學方式尚需完善。
1.師資結構亟待改善。
教師口語是一門涉及知識豐富廣泛的學科,它要求任課教師除具備教師的一般素質外,還要求普通話水平達到較高等級,具備方言辨正能力、較強的示范指導能力,并熟悉了解幼兒園教育常規實際。筆者所在學校普通話教師在數量、質量上良莠不齊,擁有國家級或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資格的教師只有三位。部分教師本身普通話表達缺乏規范性,語音辨正能力較弱,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對如何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等問題缺乏深入探索。
2.普通話語音學習設備匱乏,教學模式更新少。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雖然配備了多媒體教室,也投入使用了語音訓練功能室,但只限于英語教學。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課堂教學大都依然停留在“教師+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上,教學方法老套,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大大減弱了學生的參與程度。
3.教學反饋手段方式缺乏有效性。
(1)口語教學評估手段匱乏。
長期以來,學術界除了對英語口語教學評估方式進行分析探討以外,對漢語口語教學評估手段的研究甚少。在筆者所任教的中職學校里,口語評估常常被排除缺位,或者只是以期末口試或淺顯的理論知識筆試為主要形式的終結性評估,這些做法對促進普通話口語教學作用甚微。
(2)課后反饋訓練較少。
筆者通過對學生的面談調查了解到,在課后反饋環節上,大部分教師只是象征性地布置幾道相關的課外習題,較少涉及多樣性的口語訓練任務。因此,口語教學的實際功效堪憂。
三、現階段優化教師口語教學的建議
(一)擺脫現用教材的局限性。
中職幼師口語教學一直都依據國家統一規定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進行教學活動,然而目前因中職生文化課基礎差、教學課時被大大削減等因素,使得口語教材難以適應現在的實際需要。因此,教育者要有全新的課程意識,對教材內容做合理補充、精選。
筆者認為,當前幼師口語教學基礎部分為語音技能訓練,在教學中,邊鼻音、平翹舌音、前后鼻音、音變中音素的變化等內容是教學難點所在,應設法搜集充分的語音辨正訓練內容。其次,要提高教學內容系統的銜接性,適時解釋概念,并明晰概念的外延。再者,教材中朗讀訓練部分針對性不強,可適當補充普通話測試朗讀內容,并將幼兒園現用教材中的詩歌欣賞內容有機插入朗讀訓練中。最后,在教學口語部分,結合崗位需要,可插入幼兒園教學真實案例點評及優秀案例指導材料等,并針對教學內容附上幼兒園語言活動課教材實例、教學光盤及視聽媒體等。
總之,教材內容既要能幫助學生提高普通話表達水平,又能結合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實際,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重實踐,強化課內外活動,彌補課堂教學不足。
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聲、韻、調上,雖然普通話考核取得較好的成績,但一般表達能力欠缺,上臺發言時常出現聲音發顫、語調失常、顛三倒四等語無倫次的狀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推廣普通話和一般口語表達訓練有機結合,明確雙重任務的重要性。
1.應注重教學中的情境性實踐訓練。
縱觀普通話教師在課堂上的教,依然習慣于教語音知識,缺少活動安排。除了常規語音教學外,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應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專業特點的情境訓練,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口語交際的全過程。“所謂的‘情境’,就是某種圖景和情感的結合體,有‘物’有‘意’,置身其中,將激起濃厚的興趣和情感,產生‘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沖動,從而‘情動而辭發’,滔滔而不絕”。根據以往的實踐,學生較為熱衷的情境口語主要包括如下幾種,如:角色表演、即席發言、應聘介紹等,訓練內容都是針對專業性質及人際交往中口語表達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題訓練。比如,在上《口語表達中心理溝通的方法》這節課時,筆者為了加強學生對溝通方法的理解掌握,設置了一個幼兒園常見情境:
一天,你批評了一個犯錯誤的孩子,可是這個孩子的家長卻找到你說了很無理的話,比如,說你是一名沒有素質的教師,批評得不公平;或者說你算干什么的,怎么能對孩子要求這么嚴,等等。
首先,筆者設疑:如果你是這位教師,你會怎么說?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頓時,課堂上三五成群,學生七嘴八舌,人聲鼎沸,教室里洋溢著一陣陣充滿激情的對話……
然后,分別讓幾組學生模擬角色上臺表演,強調注意溝通技巧的表達……
最后,由學生對角色表演進行評論后,引導其分析溝通中的認同和調控技巧,從而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感知和概括總結……
總之,只有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進行訓練指導,才能達到一舉多得之效。特別是中職三年級,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訓練學生會說話、會講課。這一階段以“即興型口語”和“職業口語”訓練為主,“試教”訓練也是本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所以,創設生活化、專業化的口語情境更顯得舉足輕重。
2.加強課堂教學外的實踐。
師范學校每周都設置口語訓練課程,如推普課、晨讀、晚練課等。在各種訓練活動中,應提供給學生靈活多樣、富于針對性的實際訓練材料,并加強對學生組織者的規范性輔導,以彌補訓練材料匱乏、訓練方式呆板等不足。為了強化訓練形式,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社團多舉辦語言類的活動,如演講、故事講述、辯論賽、語言情景劇等活動,鼓勵這樣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出現,使學生意識到普通話的學習是大勢所趨。
(三)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方式、教學反饋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完善教學設施。
針對普通話教學的特殊需要,應通過學習或進修提升普通話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中職幼師普通話教學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從客觀實際出發,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不斷提高個人教學技能和普通話口語教學質量。同時,學校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音訓練環境,并嘗試將國家先進的智能普通話口語評測技術引進本校,積極利用電腦室開展輔助計算機普通話水平測試,盡快扭轉學生測試合格率明顯下降的局面。
2.豐富教學方法,巧用媒體教學。
在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形成新理念,運用新手段、新方法,并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原則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如運用微格教室、多媒體和遠程教學)相結合。
(1)探索有效的口語教學方法。
對于語音訓練中重難點音的訓練,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受訓者講清語音理論再做一般的示范發音和跟讀訓練,則顯然收效甚微。如能通過語音比較法,語音強化――還原法,口部操訓練法等,便能提高訓練實效。
此外,學者們更提倡在教學中運用多元情境策略,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有目的地創設多種具體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及思維活動,從而獲得理想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如前面所述,通過符合專業性質的現場模擬進行的實踐練習,能多方位地強化學生的口語交流及應變能力。再者,亦可利用語文科目中的《閱讀與寫作》、《語言活動指導》課程等進行活動情境創設,借此彌補教材編排的不足,豐富訓練形式,增強教師教的延伸性和學生學的主動性。
(2)巧用多媒體教學。
在當今教育教學領域中,教育者越來越廣泛地關注如何有效地發揮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對于口語教學來說,教師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課堂講解是實現不了教育目標的。如在語音教學環節,由于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理論知識在傳授過程中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比如平翹舌音,單純向學生解釋其發音的生理機制,學生最終并不能理解其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如果能通過多媒體3D效果向學生展示發音部位和流程,如:圖面中顯示的平舌音是舌尖和上齒背接觸,發翹舌音時舌尖和硬腭前部接觸,并且通過不同的流程圖中線形上下前后的移動,代表形成不同的發音部位,即“平、翹舌音”、“卷舌音”或“缺陷音”。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不同的發音位置,遠比抽象的一般講解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現代網絡語音室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同時借此鍛煉學生聽力,并培養學生良好的普通話語感。
3.提高教學反饋手段的有效性。
教學反饋是指教師利用課堂上得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時調控課堂教學,提差補漏,使學生正確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手段。
(1)完善課程評估體系。
課程評估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測的作用,筆者認為,教學評估活動的開展既要解決評估內容的問題,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策略、課堂活動參與度等,又要考慮評估形式,如自我評估或同伴評估形式的結合,還應注重評估手段,包括如何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口語錄音檔案或設計相關問卷與訪談問題等。只有不斷形成并完善上述評估體系,才能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達到促進其口語能力發展的目的。
(2)重視課后的教學反饋作用。
基于本課程的特殊性,課后反饋往往不夠充分、不及時或缺乏多樣性。課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結果的機會,這既是對學習結果的檢查,又是學生交流提高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書面作業、組織交流、提問等方式進行反饋檢查和鞏固,如讓學生課后口頭概括本節課內容或概括自己本節課的感想、收獲,亦可讓學生就剛學過的內容提問,同伴回答,或者在故事教學章節引導學生課后復述、口頭續編等。這樣,不僅讓學生有學習的主體感和成就感,更有利于教師及時有效進行教學部署。
總之,影響中職幼師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教學反饋的有效性在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上尤為重要。口語教學實效性研究難以立竿見影,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深入反思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陸文君.中職幼師口語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11).
[2]李弟寶.構建職校特色語文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J].職業,2008.
以面向未來,培養跨世紀人才為總目標,以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為目的,通過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為今后學生學好語文,學好各門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二、閱讀目的
1、為學生發展服務,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
2、重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強調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3、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通過閱讀典范的詩、文,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審美能力。
三、閱讀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本學期努力使學生達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誦讀優秀詩文,背育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四、閱讀途徑
1、閱讀課外書籍和報刊。
2、圖書館借閱圖書和查閱資料。
3、班級設圖書角,供班級同學閱讀。
4、利用上語文課時融入的擴充閱讀材料,進行課內閱讀。工作計劃網
五、閱讀時間
每周開設1-2節課外閱讀指導課
所有的語文課
晨會周三
每月匯報會
課外自讀,每天閱讀30分鐘
六、閱讀內容
語文教材
聰明語文及其它的練習當中的閱讀材料
報刊、雜志
典范的古代詩歌及現代詩歌、散文
七、反饋
讀書故事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讀書心得讀后感交流會;
速讀賽、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知識賽、辯論賽;
好的讀書筆記的展評等。
八、具體安排
3月利用彈性課介紹讀本,并寫閱讀計劃;
采取問卷調查、走訪家庭、查閱資料、親臨書店等方式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
班級圖書館成立:請家長協助和配合,每位學生提供2本故事書,充實班級圖書。
4月展開交流,到各班的圖書角去借書并注意歸還;
聘請有經驗的老師就『如何成立班級讀書會舉辦講座,老師、及熱心家長共同參與研習,以便未來推廣班級讀書會。
5月對學生閱讀方法進行指導;
看錄像,欣賞音像資料提供的內容;
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世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已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了解中國、與中國打交道,學習漢語就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漢語熱”開始升溫。孔子學院在全球的迅速擴展辦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面對越來越多的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和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的國際性需要,中國要加快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步伐。而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漢語全球化推廣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需要從教師、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國詩歌作為教學內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詩歌學習是提高外國人漢語水平,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增進對中華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徑。而要達到語言和文化學習雙重目標,就要在中國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擇中遵循科學的選材原則,在詩歌實際教學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學策略,并提高教師自身的詩歌素養。
一、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加強詩歌教學的必要性和意義
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是對外漢語教學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環。教學材料的選擇原則首先要有助于學習者學習和掌握漢語語言,增強聽、說、讀、寫能力,其次是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和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使語言和文化學習兩者相輔相成。
詩歌這種文學形式非常適合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材料。詩歌文字簡練、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韻律感強,非常有利于學習者學習漢語。既可以提高漢語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可以通過詩歌內容的學習,加深對中國詩文化的了解,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有利于漢語語言學習
外國人要與中國打交道首先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漢語言,要了解中國歷史和現實,也必須通過語言交流才能實現。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首先要把語言學習放在首位。然而,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語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逐漸積淀形成的,附載著一個民族的特殊文化歷史。因此,漢語言的學習,必然要有其附載著的相應文化內容的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對文化的了解,而對文化的了解越廣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漢語的習得和運用。詩歌兼顧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兩個方面,是一種非常適合于以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材料。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又是文學最精華的部分,特別是古詩,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而且,古詩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語音具有節奏感、韻律感,更便于學生朗誦和記憶,這樣可以使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收到雙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曉》體現了古詩語言特有的節奏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中一、二、四句的“曉”“鳥”、“少”三個字,韻腳響亮,且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對應,充分顯示出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國詩文化
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形式,它們都可以作為對外漢語學習的材料。但筆者認為,詩歌是最為合適的教學材料。詩歌被譽為文學的皇冠,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國詩歌深刻、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曾說:“漢詩為中國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國天才之最表現。”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海陶瑋在其所撰《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寫道:“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詩歌。詩歌的傳統始于公元前數百年,一直流傳到現在,從來不曾間斷,雖然其全盛時期遠在唐宋二代。從量的方面來說,沒有任何歐洲詩壇能出其右;從質的方面來說,也可以同歐洲同類形式文學作品相頡頏而無愧色。”至今,優秀的唐詩宋詞已翻譯成數十種外語,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通過學習詩歌語言,可以讓異域文化的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人是如何通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來抒情言志的。通過對詩人和詩文化內容的學習了解,透過詩歌這樣一個文學窗口,可以加深外國人對中國歷史、文學和社會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總之,在有一定漢語學習基礎的中、高級水平的漢語教學中,適當引入中國詩歌教學內容,無論對于外國人學習漢語語言,還是學習中國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詩歌教材的選取原則與教學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詩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國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何選材就成為能否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首要問題。隨著“漢語熱”在國外的持續升溫,學習漢語的人在年齡、職業、文化、漢語基礎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面對不同層次和水平的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實際教學,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多方面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漢語基礎及文化背景等,科學合理的選擇詩歌素材。可以從詩歌的篇幅、字詞難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級的層次區分。在同一層次中也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安排教學材料。在教學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區別對待,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盡可能滿足每一位學生對中國詩歌學習的語言和文化要求。
(二)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
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它卻是漢語言文字的高度凝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非漢語文化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學習難度。如果不顧學習者的具體情況施教,只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就難以達到通過詩歌學習掌握漢語言的目的。所以,根據不同漢語基礎的學生,在選擇詩歌題材時,最初開始的課時詩歌材料要選擇那些文字上較為簡單宜于識記、內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異不大的詩歌進行初步的入門學習,以激發學生學習中國詩歌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學習中國詩歌的興趣和熱情,激發他們渴望了解中國詩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們帶入中國詩文化的王國,由熱愛中國詩歌而愛上中國文化。
(三)選材和施教要充分考慮學生文化背景
有些詩歌內容可以反映具體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和人情世故,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材,要選擇那些最能夠貼近學習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題材,這樣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亞洲如韓國、日本、越南等一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針對有著與中國文化相近背景的學習者,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反映生活習俗比較接近的詩歌內容進行學習,如王安石的《元日》等。這樣可以拉近學習材料的時空距離,學生對學習內容更有親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鳴,就更有利于投入進去,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四)在反復誦讀中掌握語音語調
中國古典詩歌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韻律感,通過反復誦讀或背誦,可以得到很好的語感訓練,對學習漢語是非常有幫助的。“熟讀成誦”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詩文的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來說,漢語的四聲變化是外國人學漢語普通話發音的難點,而古詩詞富于抑揚頓挫的聲調變化特點,通過反復誦讀,對訓練學生控制聲調變化、掌握漢語發音規律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在對外漢語詩歌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根據詩歌題材內容,通過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等方式,更為生動的傳達教學內容,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背景音樂渲染詩的意境,通過視頻動畫直觀的展示詩要表達的人物、景象等,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三、對外漢語詩歌教學對教師詩歌素養的特殊要求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又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既是傳道授業的先生,又是學生言語活動的教練,既是課堂藝術的創造者,又是學生眼里的百科全書。”[1]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中華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備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種外語進行教學和交流,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教學。除了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外,在對外漢語詩歌的選材與教學中,對教師來說還應該具有詩歌方面的特殊素養。只有具備了這些特殊素養,詩歌教學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發揮詩歌教學在學習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學素養
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是較好詩歌的必備基礎。但是據調查資料顯示,對外漢語教育的師資隊伍中有中文專業學歷背景的只占較少比例。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對2007年24所院校實際參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來看,本科專業情況:外語專業704人,約占49.7%;中文專業365人,約占25.7%;對外漢語32人,約占2.2%;教育、心理、歷史、圖書館等文科專業135人,約占9.5%;理工專業105人,約占7.4%;經濟、管理等專業77人,約占5.4%。其中,中文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合起來僅占27.9%。這就是說,可能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絕大多數考生沒有或缺乏漢語語言學、語言學理論、漢字學、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2]由此可見,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培養中,亟待加強漢語專業知識和中華文化知識的課程學習。
文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詩歌又是文學的精華。要教好詩歌必須擁有良好的文學功底和素養,對詩文有較高的理解力和駕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學愛好,有廣泛的閱讀和較深厚的文學積累。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文學功底,在詩歌教學中對詩的講解才能恰當精妙,對相關知識做到信手拈來、駕馭自如,也才能夠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具有較高的詩歌鑒賞能力
中國學生從小學、中學開始就接觸和學習詩歌,在中考、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詩歌內容。雖然有了一定的詩歌方面的學習經歷和積累,但是對許多學生而言,學習詩歌只是為了掌握語文知識應付考試,詩歌鑒賞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從事對外漢語教育工作,勝任對外漢語詩歌教學,就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外漢語教學必備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對外漢語教育師資培養中,要開設一定課時的詩歌賞析課,培養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審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講解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崔西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
在當前的教育要求下,小學生需要在一年級的時候便要全面掌握對拼音的認識,而只有學好了拼音,才能夠為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雖然很多小學生在經過了幼兒園的學習后,已經對拼音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基礎相對仍然薄弱,學習的困難依然存在,從而很難對拼音的學習提起足夠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小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以打造出高效的趣味課堂,因此,本文即是結合該種背景和自身教學實踐,分別從“學”、“寫”、“讀”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將趣味教學法應用到小學拼音教學中。
一、小學語文拼音的趣味“學”教學法
(一)引導小學生在觀察中學習。一年級的學生處于身心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記憶力很強,但是對不熟悉的事物或者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就很短。根據有關的數據顯示,學生在一節課堂中能夠集中精力聽課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要想有效提升他們的注意力,就務必需要有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物存在。基于該種現象,就可以在拼音教學中多插入生活中常見的相關圖片,使學生通過與自我生活相關聯進行主動學習,由此對漢語拼音的字母進行識記,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繼而提升其學習效率。
因此,我通常會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圖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單韻a的四聲時,可以借助配圖進行教學,配圖顯示出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平地上出示第一聲ā,爬坡時為第二聲á,下山又上山為第三聲ǎ,下山為第四聲à,通過觀察圖片上四聲的位置,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四種聲調的發音方式,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他們的音形,此外,讀的時候還可以把小手當作小汽車,讓學生能夠活動起來,既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又能使課堂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情境學習模式。伴隨著教育的改革,我們發現,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的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我們對教育的需求,更不能調動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拼音的興趣,因此,應該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以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對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情境教學法,以故事導入,與生活相連,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發揮其固有的特長,提升其學習小學語文拼音的效率。比如,在學習復韻母ai ei ui時,先講一個故事:在一座美麗的城堡里住著幾個單韻母寶寶,他們分別是a o e i u ü,他們雖然都住在同一座城堡里,但是他們互相都還不熟,還不是好朋友。他們中的小i(出示i)覺得非常孤單,很想找到幾個好朋友。正當這個時候,她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小a(出示a)。于是她就走上前去跟小a說:“小a,我想和你做好朋友,我想和你‘ai’一起!”當小a和小i挨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了復韻母ai。接著教授兒歌:“小a小i ai一起”。學生被這樣的故事吸引,仿佛身臨其境,進入了拼音王國,在教授書寫的時候,我繼續講故事:小i對小a說:“我想和你ai一起。”說著就跟小a挨得很近,小a輕輕地將小i推開說道:“我們是好朋友,但是就算是好朋友也不能挨太近,不然就不舒服了。由此提醒同學們,書寫復韻母ai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字母之間的距離要適當。低年級兒童喜歡聽故事,將故事融入到課堂中,更能使課堂變得有趣、有效。
(三)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小學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使然,在一年級的時候往往都是處于好動以及好玩的性格,而且上文中也提過,在這個階段中他們的注意力也相對不夠集中,若向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之中,也可以考慮在課堂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游戲活動,通過“學講計劃”來加深他們對小學語文拼音的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出示一組拼音字母,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照字母,模仿出相應的動作,在這種帶有游戲化的教學形式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能夠被吸引過來,并做出字母拼音的表演,從而讓小學生對課堂的拼音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提升學習語文的自主性。
二、小學語文拼音的趣味“寫”教學法
讓小學生具備拼音寫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日后更加復雜漢字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目前的很多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教師往往都習慣于讓小學生對拼音進行抄寫,雖然該種方式短時間內會加強學生的記憶,但是在抄寫的過程中,學生的情緒很容易煩躁,注意力也難以集中,整體來說,抄寫的效果仍然是不夠理想的。當然,如果能夠將這種模式進行改進,便能夠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比如,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拼音字母的形,然后用橡皮泥或者是軟陶泥等工具捏出所觀察字母的形狀,這樣不僅能夠使得低年級的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可以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
三、小學語文拼音的趣味“讀”教學法
(一)多學習拼音歌曲。教師在將拼音的各個部分單獨教學完成之后,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拼音之間的聯系,同時為了保證他們能夠學好普通話,就應該掌握拼音學習的所有內容。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習漢語拼音歌是非常好的決定。小學生的記憶力很好的,通過優美的旋律,更能夠讓他們“深陷其中”,從而進一步加快對拼音記憶的速度。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大大增強小學生對拼音學習的興趣,興趣提高了,拼音的學習效果也會顯著提升。同時,也為日后的漢字、閱讀和寫作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拼音詩歌的編寫。一年級的學生喜歡有趣的課堂,他們較難接受枯燥無味的講解性知識,基于他們的學習特點,為了能夠更好方便他們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我通常會找到拼音之間的相關點,并將它們編制成為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進行在朗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記憶。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不僅能夠明顯提升自己對拼音的發音,而且也能夠加深對這些拼音之間聯系的認知。舉例來說,比如,教師在教授聲母與韻母之間存在的聯系時,最為常用的詩歌便是“小ü見到j、q、x,擦掉眼淚笑嘻嘻”。類似這種兒歌形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掌握需要學習的內容,還能夠在學習中進一步加強對拼音字母組合的規律形成一定的認識,從而在口訣的學習中對拼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 英語節奏 重讀音節 非重讀音節 語音教學
1.引言
節奏是語言的內部規律。語言中的節奏是嗓音的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夸克認為節奏大體上由有規律的間隔時間出現的響音高峰或節拍的重音構成,艾倫(1979)把節奏概括為從一個強拍過渡到另一個強拍的各種嗓音運動。《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指出語言的節奏由作為語音基本要素的音長、音強、音高等在語言運用中所形成的長短、高低、強弱、輕重的規律性再現所構成。
2.英語節奏的基本特點
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有各自的節奏模式,英語節奏以重音為基礎,體現為輕、重音節有規律的交替變化。英語節奏呈現兩個突出的特點。
2.1英語連貫語篇重讀音節之間時距大致相等
英語節奏以重音計時,因此,英語節奏以重音為基礎,英語中,一個節奏單位有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一起構成,但在一個節奏單位中有且只有一個重讀音節。重讀音節之間無論隔有多少非重讀音節,重讀音節以大致相等時差出現。比如例1:
例1:PAT is STAYing at the CHEApest hoTEL.
即便例1中的重讀音節“pat”,“stay”,“chea”,“tel”之間的非重讀音節各自不等,但是這些重讀音節之間相隔的時差大致相同。
英語節奏的這一特點自然影響著語速。連貫語流的語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重讀音節的數量,重讀音節的數量越多,語速越慢。
例2:I THINK he WANTS to GO.
I THINK he WANTS to GO there on FOOT.
I THINK he WANTS to GO there on FOOT toMOrrow.
例2中的三句話的重讀音節數分別有3,4和5個,因此以上三句話分別為3拍、4拍和5拍,它們的語速也就依次變慢。
但是重讀音節之間的非重讀音節的數目越多,語速就越快,例如:
例3:It was GOOD to SPEAK to him about it.
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had SPOken to him about it.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if you had SPOken to him about it.
例3中的三個句子都有兩個重讀音節:分別為“good”和“speak”或“spo”。但是三個句子的重讀音節之間的非重讀音節的數目分別不等,重讀音節之間的非重讀音節數目越多,非重讀音節的語速越快,因而這三句話所占時長應該大致相等。
英語節奏的這一特點還影響著單個音素,特別是元音音素的音長,no和notice中都含有雙元音o,但是no中的o的音長是notice中的兩倍。
2.2重讀和非重讀音節交替出現
在連貫語篇中,重讀音節之間總有非重讀音節隔開,如例1所示,重讀音節“pat”,“stay”,“chea”和“tel”之間總有非重讀音節隔開。但是,實際上,重讀音節有時相鄰,如果重讀音節相互毗鄰,往往要需要交替地弱化相鄰重讀音節,比如:
例4:The BIG brown BEAR ate TEN white MICE.
在實際連貫語篇中,還可以通過改變詞重音來維持重讀和非重讀音節交替出現的特點。比如:
例5:There are FIFteen STUdents in the ROOM.
He is JUST fifTEEN.
例5中的fifteen的重音在不同的語篇環境下,重音位置不同。
3.英語節奏與句重音
英語連貫語篇中的句重音是英語節奏的基礎,句重音包含有意義重音、邏輯重音和情感重音。意義重音的分布取決于說話人要表達的意義。語義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詞往往要重讀,這些詞在語法上成為實義詞,包括名詞、形容詞、副詞、實義動詞、數詞、感嘆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以及名詞性的物主代詞。語義上處于次要地位的詞被稱為功能詞,功能詞把實義詞在語法結構上連接起來,往往要非重讀,功能詞包括冠詞、單音節介詞、單音節連詞、人稱代詞、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反身代詞、關系代詞、助動詞、情態動詞及系動詞。
例6:JOHN i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此例中名詞John, English和China中的重讀音節都成為句重音,而系動詞is和介詞in在句子中弱讀。
邏輯重音要看說話人想要強調的詞,往往蘊涵對比意義,帶有邏輯重音的詞根據說話人的意愿,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比如:
例7: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 (陳述事實)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強調是耳聞,而非目睹)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強調此人是Mary,而非他人)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強調是在唱歌,而非其他動作)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強調在樓上唱,而非樓下)
WE heard Mary singing upstairs. (強調我們耳聞此事,而非他人)
例7中的同一句子重音設置不同,表達的意義存在差別。
說話人利用情感重音強調強烈情感或要強調的內容,但不隱含對比意義。
例8:It’s WONderful!
例8中的重讀音節以高降調說出來便達到強調情感的作用。
4.英語節奏學習的重點
學習者在潛意識中往往把他們母語的節奏模式運用于他們的第二外語之中,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的連貫語流中自然帶有很強的漢語節奏的特點,因而很多學習者在英語連貫語流中雖然單個音素發音沒有太大偏差,但是他們的英語卻不容易被聽懂,致使英語交際不能順利展開,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學習者缺乏對英語節奏的認識和訓練,學習者在語音習得中應該了解英語節奏體系中最關鍵的因素是音節長度,而音節長度受以下5個方面的影響:
(1)單詞重音:重讀音節的音長要比非重讀音節長,單音節實義詞往往要重讀,然而多音節單詞的重讀音節在一般的詞典中都有標注。
(2)語調重音:從音系學的角度看,話語可以由調群組成,調群中的調核是話語的核心,是主要重音的位置,調群中還有調冠、調頭和調尾,這些位置的重讀音節均要賦予重音,但重讀程度不及調核的重音。從句法角度看,一個調群和句子相呼應,為了讓學習者直觀地判斷重音層級,重音可以被分配為4個層級,分別為①音節②單詞③短語④句子,句中的每個音節最少獲得一級重音,二級重音分配給多音節單詞的重讀音節,這往往要看多音節單詞在詞典中的重音標注。短語中的最后一個實義詞的重讀音節具備三級重音,而四級重音落到句子的最后一個實義詞的重讀音節上。
(3)元音類型:完整元音(full vowels)音長長于簡約元音(reduced vowels)。博林杰(1981)把元音分為完整元音(full vowels) 和簡約元音(reduced vowels),英語簡約元音有前元音/i/、中元音/?藜/和后元音/u/,簡約元音發音松弛、短促;其他的元音都是完整元音,而克魯特登(2001)認為完整元音在話語中預示英語節奏模式,含完整元音的音節往往表明語調重音。
(4)音節結構:英語音節由節首、節峰和節尾組成,節首和節尾均為輔音音素,而節峰為元音音素,是音節中的必要組成部分。音節根據結構可以分為開音節和閉音節,開音節沒有節尾輔音,閉音節含有節尾輔音,開音節音長比閉音節長,而閉音節的音長由節尾輔音的性質決定,如果節尾輔音是濁輔音的話,該音節長于節尾輔音為輕輔音的音節;節尾輔音為爆破音的音節的音長比其他輔音結尾的音節短。
(5)停頓:停頓往往出現于短語邊界位置,從音系學上說,停頓是切分調群的邊界指征,母語為音節計時的英語學習者(如漢語)會在每個單詞,有時甚至在單詞內的音節之間發生停頓,這是不符合英語節奏規律的。
可見英語節奏習得中要注意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1)凸顯重讀音節,重讀音節在一個調群中大致等時距出現。(2)弱化并含糊化非重讀音節。非重讀音節在英語語流中起著連接重讀音節的作用,因為英語節奏的突出特點是重讀音節不能相毗鄰,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往往把每個音節清晰地發出,沒有輕、重音節的顯著差別。(3)利用停頓把一段語流中的單詞組成意義群,這樣有益于順暢地傳遞話語意義。很多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流中的停頓明顯過于頻繁,導致一段語流意義的不恰當分割。(4)同一意群中,前面詞匯結尾音素和緊隨其后的音節相連接或融合。這包括連讀、同化、失去爆破等技巧的運用,這樣的語流更有整體感。(5)確定整個句子的語調模式。
5.節奏教學策略
5.1誦讀詩歌或歌謠
誦讀詩歌或歌謠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非重讀音節在構成英語節奏的作用。英語詩歌或歌謠遵循輕重讀音節相交替的音步規則,學生可以直接感受英語節奏,通過誦讀,掌握詩歌或歌謠的韻律特征,再將詩歌中的節奏運用于一般話語的語流中。比如學生可以先誦讀通俗歌謠“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學習者誦讀歌謠或與此歌謠同一節奏模式的話語時,在打黑點處拍手,不斷重復訓練,以熟練這一節奏模式。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誦讀具有其他節奏模式的詩歌或歌謠,將其節奏模式推廣到普通話語語流,進行反復練習。
5.2直觀音節音長
重讀音節音長長于非重讀音節,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很難把握輕、重讀音節的音長,用橡皮圈的伸縮性,重讀音節占時長,拉伸橡皮圈,非重讀音節占時短,橡皮圈的長度比重讀音節的短,如圖一所示,
有時教師還可以在音節上標注橫線,橫線較長時為重讀音節,相對短時為非重讀音節。
5.3直觀感受音節的音高
輕重讀音節的音高應該有差別,調群中的調核為一個話語的信息中心,應具有最高音高值,教師利用空白音符表來標識輕、重讀音節的音高差異,如圖二:
Example: me CHA n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g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ediu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還可以通過手勢的高低起伏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輕、重讀音節的音高差異。
6.結語
節奏在英語語音教學中一直被邊緣化,事實上,節奏對于準確把握英語信息有著和詞匯同等重要的作用,節奏在語音中是信息的骨架,體現信息的結構和組成,沒有充分的節奏習得,英語學習者無法用英語進行順暢的交際,英語教師在教授準確發音的同時,應為學生輸入必要的英語節奏知識,并且進行有效有形的訓練,讓學生真正掌握英語節奏。
參考文獻:
[1]Clark,John,Colin Yallop.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Cruttenden,Allen.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Roach,Peter.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Wong,Rita.Teaching Pronunciation:Focus on English Rhythm and Intonation. New Jersey: Pretice-Hall, Inc. 1987.
[5]陳瑩. 英漢節奏對比分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
[6]何善芬.實用英語語音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7]孟憲忠.英語語音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