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7 11:40:1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抑郁癥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生學習困難及其行為問題與父母素質關系的分析 張榮蓮,王茂樺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述情障礙研究 劉曉鵬,林莉,田剛,王東,刁俊榮,魏秀芹,王懷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綜合征1例報告 孔永彪,孫洪強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諧量表測查分析 刁俊榮,范玉霞,王玉紅,劉曉鵬,楊瑩
抗精神病藥物合并音樂康復療法治療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 賀方仁,馬龍,孟憲偉
中小學教師神經衰弱調查研究 李建輝,胡夫東,李淑敏,孫慧娟
曲唑酮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 周剛,邵榮,韓伯軍,盛蕾
舒血寧合并氯氮平治療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36例臨床分析 王勝利,王啟軍
100例癲癇病人的剝奪睡眠誘發腦電圖分析 宗文斌,張桂娟,張志成
自殺死亡482例資料分析 祝英祿,張玲,祝強
血管性癡呆106例臨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癥對照分析) 龍瑞芳,李連啟
老年性譫妄病人的護理(附36例護理資料分析) 盧世臣,張曉艷
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心理溝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凱爾丁對美沙酮脫毒治療后海洛因癮者的繼續治療 羅學東,何純正
精神分裂癥與性有關的精神癥狀 張小聆,溫達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療抽動障礙15例療效觀察 譚常贊,胡衡麗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孫振曉,于相芬
重癥情感障礙的遺傳學研究 汪廣劍,仲愛芳
精神分裂癥伴低血鎂1例 張泉水,夏莉,羅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質量 張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復)治療8例強迫癥觀察 金衛東
以精神異常為首發癥狀的胰腺癌1例 張燕
帕羅西汀與阿米替林治療抑郁癥的對照研究 孫振曉,于相芬
損害多系統的肝豆狀核變性1例 林永,夏傳紅
氟西汀與多塞平治療抑郁癥療效觀察 孫樹花,史青,張陸云
氟西汀與多塞平治療抑郁癥療效觀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礙1例報告 劉銘濤,趙汝銘
曲唑酮與阿米替林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的對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貴
曲唑酮與阿米替林治療焦慮性神經癥的對照研究 鄭占杰,王騫,王立濤,田博
大黃蘇打片治療藥源性便秘30例 孫守憲,馬洪濤,林中
Tourette綜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陳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類興奮劑濫用情況調查 唐衛東,陳良義,李培芬,賈偉
嗅觀念--牽連綜合征2例分析 張勤鋒
顱腦外傷患者的抑郁癥狀及相關因素研究 侯瑞華,陳騰,唐茂芹,高軍,高松,李傳奇
石杉堿甲膠囊治療增齡相關記憶減退癥(良性記憶障礙)雙盲對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華
維思通治療兒童孤獨癥顯效1例報告 陳德昌
防風通圣散治療精神分裂癥104例臨床研究 趙建桐,周長來,周華琳,王繼欒,侯明進,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紅
性受虐癖1例報告 孫振曉,于相芬
利培酮與氯丙嗪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 馮春霞,黃世勛,楊洪志,陳九義,劉和祥
萬拉法新與氟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的對照研究 張增
季節性發作抑郁癥臨床特征的對照研究 陳景清
以精神障礙為首發癥狀的嗜鉻細胞瘤1例 翟秀芝,張吉柱,董蘭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門診現狀調查 盛建華,高之旭
卡馬西平致剝脫性皮炎1例報告 鄒海寧
晚發性和早發性抑郁癥的臨床比較研究 左津淮,尋知元,王茂樺
丙戊酸鎂致脫發1例 孫振曉,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異研究 原秋華,紀術茂,房明
初中生違紀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靜,劉金同,郭傳琴,呂曉敏,陳修哲
大學生性心理與調查分析 宋玉東,趙聯和
被拐婦女心理狀況調查 林崇光,黃文武,陳素琳,蘇尚益
氟奮乃靜致單肢水腫1例 張吉柱,翟秀芝,董蘭
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臨床觀察 倪峻華,歐陽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礙231例復發因素分析 戴福強,陸萬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細胞核突變化觀察 魏琦
萊蕪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劉太浩,孫守憲,陳延華
癲癇性精神障礙90例臨床分析 劉惠敏,張玉海,王文安
腦卒中后抑郁癥狀的對照研究 李玉蘭,張李娜,李猷河,李蘭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與ICD-10診斷符合率對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療法與單用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對照研究 劉紹梅,肖培賢
鹽酸曲唑酮對高血壓病患者的輔助降壓療效觀察 楊瑞豐,張戈,朱榆紅
維思通所致靜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蟻麗芬
痊愈精神分裂癥病人服藥依從性及相關因素的對照分析 郝維德,黃穎,張淑芹,劉兆璽,侯慶香
利培酮、氯氮平對分裂樣精神病的療效對照觀察 張玉勝,安慶華,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劑量治療精神分裂癥對照觀察 韓攸村,石壽森,許榮九,尚鳳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臨床對照研究 龐道記,孫良民,張哲福
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服藥不依從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體會 丁秀珍
654-2醇液、復方補骨脂酊治療肌注性皮下硬結療效分析 杜桂麗,李宜翠,郝鳳華
快速循環型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進展 袁勇貴
循證醫學在精神科的應用 唐濟生
新型抗精神病藥-奎的平 張秀平,姜有京
性別、負性情緒對醫學生自殺態度的影響 袁勇貴,孫厚純
兒童家庭健康知識及心理衛生狀況調查 王燕妮,張玉英
158例抑郁癥患者共患焦慮障礙的臨床分析 熊鵬,王繼才,張吉營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癔癥性搖頭1例報道 孫菊水
阿爾采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軍,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發作1例報告 王東,朱孔美,刁俊榮
氯氮平致癲癇發作的臨床分析 何伋,何任,欒清明,謝傳革
可樂定治療杜冷丁依賴18例臨床分析 潘文,米國琳,朱樂信
男性同性戀群體45例分析 石濤,荊小莉,王潤平,王新瑞
15年間住院病人一般情況及診斷變遷調查 姚建軍,袁國楨,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療精神病性抑郁癥的臨床觀察 李守春,盧振勝,李艷,韓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刑事案例司法鑒定分析 徐厚才,羅明,衡克禮,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臨床分析 牟宗平,楊霞,王松梅
納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臨床應用 羅加國,江秀云
奧氮平合并碳酸鋰治療躁狂癥1例報告 李寧,金衛東
疑病癥并發肝癌1例報告 張建華,楊學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兒父母的心態變化及健康教育 孫麗麗,劉虹
精神科護理糾紛的原因及對策 張兆秀,孫希潤
[關鍵詞] 體育運動 心理回饋 效應 大學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它通常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體驗、看法、態度、傾向和相關的行為[1]。長期處于壓力和煩惱的大學生,不僅產生焦慮、自卑、孤僻、憂郁、敏感等消極情緒,而且有少數無法應對,采用轉向攻擊或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數據顯示:2004年7月4日《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大學生中,大約有14%出現抑郁癥狀,17%出現焦慮癥狀,12%出現敵對情緒;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個月時間內先后有4起自殺事件;2006年2月28日,廣州某高校一周內連續三名學生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數字是冰冷、客觀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導學生正常地應對各種心理壓力,進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關心的問題。為此,本文在查閱大量國內外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機制、生理機制和干預因素對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學生寢室心理場為隱,以體育運動為顯,顯隱結合的心理干預模式,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
體育運動的心理回饋機制
眾多國外研究者在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體育運動的生物反饋方法可以轉移和減輕心理壓力,在加速血液循環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時消除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心理適應和應對效能。據目前國內外的研究認為,體育活動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態。
1.體育運動對抑郁的心理回饋效應
抑郁是一種復合性負情緒,它會使人產生悲傷、羞愧、恐懼甚至負罪感[1]。其表現為:悲觀、絕望、無自尊。巴芬勃格爾記錄了23歲到27歲間男性的一次關于抑郁癥的回饋關系,發現那些從事高度活動(2500千卡/周)、中度活動(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動(少于1000千卡/周)在獲得臨床抑郁癥的風險上分別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對運動后的被試者立即進行測量,發現他們的焦慮、抑郁、緊張等心理紊亂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2]。Mutrie總結了10項隨機對照研究,提出:身體活動能降低發展中的臨床抑郁癥風險;實驗研究說明有氧和阻力運動能有效地治療抑郁癥。Martinsen總結多年的臨床調查,指出有氧鍛煉或不強烈的體育活動有助于輕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運動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狀態,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狀態。
2.體育運動對焦慮的心理回饋效應
焦慮是個體對不確定因素所產生的煩躁不安甚至恐懼的心理狀態[1]。心理學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對104項有關身體鍛煉對焦慮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長于20min的身體活動,可有效降低焦慮;漸進性放松練習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質焦慮;身體鍛煉比漸進性放松練習更能有效地降低焦慮;長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練習均可有效地降低焦慮狀態。相關研究資料表明,體育運動可以降低焦慮反應[3]。布朗等報告了對167名學生在研究前和運動10周后分別作了心理測試,結果顯示:慢跑、摔跤、網球有顯著意義的降低焦慮。通過研究證實:長期參加體育運動者患焦慮癥的危險性明顯低于不參加運動者。
3.體育運動對個體主觀幸福感、心理適應和應對效能的心理回饋效應
體育運動是一種個體參與、集體配合的一項綜合性活動。人們在參加運動中感受運動技術動作的快慰感的同時享受運動給予的回饋:心靈的愉悅和機體迸發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開闊,樂觀開朗,積極上進。運動項目的豐富,參加人數的不同,形式的多樣,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要求和愛好,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運動項目,從而獲得其中的樂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競爭感,自信使參加者的主觀幸福感提高,進而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加強個體的應對效能[3、5、6]。
體育運動心理回饋效應的生理機制
1.內啡呔釋放機制。內啡呔產生于腦、腦垂體和其他組織。適當的體育活動能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內啡呔的釋放。這個內啡呔具有嗎啡的作用,它能使人獲得鎮靜鎮痛的效果以及舒適、歡快的情緒體驗。
2.轉移機制。人類的憂郁、沮喪等不良情緒通常發自左腦半球的思維部分,而產生愉快情緒的區域在右腦半球。當人在運動時,左腦半球會逐漸受到抑制,而右腦半球則逐漸活躍,從而情緒轉移取得支配地位。
3.單胺機制。資料證明人腦的神經遞質如去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與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有關。而體育運動可以提高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狀腺素(NE)、S—羥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變在促進運動后的情緒變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機制。身體活動可以引起體溫的升高,即腦干溫度的變化可導致肌梭活動和大腦皮層電活動的減少,使人產生短時間內安靜的效果,進而引起放松狀態。
此外,由于經常從事體育運動降低了心率和血壓,從而減輕特定的應激對生理的影響。從心理神經免疫學角度的研究發現,運動可以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等作用途徑降低應激反應的強度,抵抗心理壓力對機體的損傷。從而使人注意力、記憶力、反應速度、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體育運動各干預因素的心理回饋效應
運動的構成因素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頻率、持續時間、運動種類。所謂運動干預是指運動各構成因素單獨和交互作用與學生心理改善的關系。
性療美容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性生活和諧、感情融洽的夫妻,雙方雖然年齡也不算小了,但面容卻顯得年輕而有活力;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和諧性生活的男女,就常常顯得面容憔悴,給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覺。
性生活使人興奮激動時,全身血液涌向皮膚表層,這對皮膚起了一種清洗的作用,很多專家認為,這種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皮膚的衰老。根據性專家提供的調查報告,適度的性生活可以使男性的睪酮分泌量增多,而睪酮的作用可以使男性的肌肉發達,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對于女性來說,如果能經常在性生活中獲得充分滿足,卵巢的生理功能和內分泌能力就會增強,身上的肌膚就會變得更加柔滑而且具有光澤,頭發會變得更加柔亮,精神會變得更加開朗,所以有句話這樣說:規律的性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師。
性療控制體重
過去有一種看法,認為性生活一次,可消耗500卡以上熱量。從數據上來說,一個體重55公斤的婦女時每分鐘可消耗8卡熱量,一個體重80公斤的男子則可消耗12卡熱量。一般來說,一次性活動消耗的熱能與快速騎15鐘自行車所消耗的熱能差不多。
研究結果表明,經常有性生活的人不易患肥胖癥。和諧的性生活能起到控制體重的作用。
性療促進心理健康
美滿的性生活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國醫學研究人員在對37500名成人的調查分析中發現,性生活美滿的人往往憂慮較少,脾氣較好,待人友善,很少隨意將過失或不幸推諉于人。
生活中,有很多體育鍛煉方法其實只能對身體有好處,對心理卻沒有直接作用,而性生活在這方面卻有著獨特的功效。能夠享受到性生活愉悅的人不容易受到寂寞和孤獨的折磨,與獨身者相比,他們患抑郁癥、精神病、自殺的比例要低得多,這主要是因為前者心理上沒有壓抑感。
性療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國外有這樣一個實驗:在對一組婦女所作的臨床研究中發現,性生活美滿和諧者的免疫系統功能普遍優于性生活有問題者,而且前者比后者長壽。類似的研究還表明,過度的壓力會損害免疫系統,使人易患感冒、高血壓和潰瘍等病。
性生活確實可以消除壓力,使身體完全放松,盡管這種效果只能持續幾個小時,但定期的性生活可以使人獲得持續而穩定的輕松感,它不僅能消除男女雙方時肉體上的緊張,而且還能消除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情緒上的緊張。性生活越是美滿,事后也越易入睡,這能有效地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性療減少心臟病和心肌梗塞的發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83
白血病(leukemia)是臨床上一類常見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疾病, 其目前治療仍是以化學治療為主[1]。近年來由于環境的變化, 白血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白血病患者在化療期間容易出現負面消極的情緒, 這種情緒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世界衛生組織強調, 對白血病的治療必須從存活率的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來評價[2] ,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患者心理變化, 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護理對策,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住院的60例白血病化療患者, 男33例, 女27例;年齡15~61歲, 平均年齡(38.6±7.5)歲。其中多發性骨髓瘤7例,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9例, 急性白血病21例, 慢性白血病12例, 惡性淋巴瘤11例。
1. 2 方法 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對發現的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礙問題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分析、疏導, 使患者主動配合放化療, 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提高生活質量[3]。
1. 2. 1 心理障礙問題分析 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白血病患者心理狀況比較復雜, 表現為悲觀、絕望、焦慮、恐懼、抑郁, 有極少部分患者保持開朗的心態。①患者知道自己患白血病, 表現出害怕死亡、心情焦躁、食欲不振, 甚至懷疑檢查和治療的準確性。青年患者出現焦慮、消極心理, 已婚患者產生懼怕心理, 患者經常會由于康復治療沒有效果時內心出現自卑心理, 對外來的事物不感興趣, 有時還會出現輕生的想法。②對于一些內心經常會出現絕望的患者來說, 護理人員需要給予其心理疏導, 防止患者出現自殺的傾向, 要對患者內心進行了解, 做好護理的準備。個別患者更是認為白血病是不治之癥, 不配合治療, 表現出悲觀厭世的心理障礙。部分患者因生病而懊惱, 又由于經濟開支較大, 治療效果不明顯, 產生了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 患者往往表現出情緒低落、絕望的心態, 甚至產生自殺傾向。③焦慮、恐懼。患者一旦診斷為白血病, 對預后判斷極度失望, 對生命絕望的恐懼, 本組46例患者具有恐懼感, 在血液科特殊的氛圍和消極的暗示, 患者會產生恐懼甚至絕望的心理。④本次調查中有3例白血病患者心理素質相對要好, 性格較開朗, 患者患有嚴重疾病時, 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給予內心開導, 并且采用一些治療方法, 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措施。⑤抑郁。主要因為經歷多次化療后, 病情越來越重, 常思慮后事, 精神萎靡, 自我封閉。
1. 2. 2 心理干預對策 分析病情, 幫助患者分析病情、指導患者面對現實;多與患者交流, 講述康復的病例, 對患者內心進行減壓, 從而消除患者內心的顧慮和心理障礙;讓患者擁有一個健康的內心, 幫助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避免患者出現低落情緒。使患者的家屬明白疾病的性質, 做好其思想工作。幫助患者戰勝惡魔疾病的同時幫助患者減少心理壓力, 同時醫護人員需要多與患者接觸, 多交流, 安排患者的衣食住行, 使用語言方法進行護理治療。幫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療的最佳心理狀態, 轉變自我認識, 使患者認識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樣可以回歸社會。
2 結果
60例白血病化療患者, 診斷前以焦慮癥狀為主, 治療階段可同時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 治療后患者抑郁和焦慮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只有12例存在輕微抑郁。
3 討論
患者的焦慮情緒容易加重病情, 這使得患者的心理情緒逐漸走向一個低谷, 對此需要多從心理方向進行治療, 并且采取一些心理護理措施。在國外一些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 很多患者都患有抑郁癥, 但是國內的調查報告顯示, 有關血液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精神障礙國內曾有臨床總結報告, 許多軀體性疾病可能伴發心理精神障礙。1995年余展飛報告血液惡性腫瘤患者憂郁癥的發病率為54.5%, 血液惡性腫瘤患者易伴發焦慮憂郁癥, 其中病情重、療效不佳以及同時接受放化療者發生率特別高。血液科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應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預調節,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要有同情心, 尊重患者。恰當地運用溝通及交流技巧, 通過多種方式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 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進入21世紀, 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生物技術的發展, 血液惡性腫瘤采用分層治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等, 極大地改變了血液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 使患者看到了治療的希望。
“低頭族”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近年來備受熱議的話題。我們的社交生活因手機等電子產品越來越豐富的功能而悄然發生著“革命性變化”。無論聚會、就餐或出游,人們時不時的掏出手機來打發碎片時間已變得再尋常不過了。我們現在經常會碰見這種情景:周末的餐廳中,幾對父母及其孩子坐在同一桌,大人們觥籌交錯,聊得起勁,小孩們則不是在玩智能手機,就是在看iPad,而且這已不是一個特例。“低頭族”低齡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且越演越烈,“小小屏奴”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有數據可作佐證: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的第六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行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6.8%;北京市婦聯的《2013年中國城市兒童生活形態報告》也顯示:4歲至6歲孩子中,約有53%會上網,將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動終端(手機)上網。
“低頭族”在心理學研究視角中被稱為“手機依賴癥患者”。“手機依賴”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非藥物依賴類型之一。世界各國青少年的手機依賴或成癮比例多在30%以上,這說明青少年手機依賴癥已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世界性社會問題之一。國外學者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研究成果,而我國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所謂“手機依賴”,也叫“手機成癮”、“手機問題使用”、“手機綜合癥”等,主要表現為心理和行為的特征,是指手機使用者因為不恰當或過度地濫用手機,導致其出現生理上、心理上的不適應及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實質上它是一種新型的強迫依賴心理疾病。
“手機依賴癥”到底有什么危害又是如何發生的?手機依賴的危害主要表現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等方面。其生理危害我們已達成諸多共識,在這里我們不再贅述。其心理和社會功能危害被我們往往忽視,有必要加以強調。一是過度使用手機會造成青少年的孤獨、焦慮等一系列心理不適,導致他們會逐漸疏遠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和朋友;二是過度使用手機者有更多的抑郁癥狀、社交孤立感和學校受挫感,以及更多的吸煙和酗酒傾向;三是過度使用手機者會產生過低的自尊感和各種情緒障礙。產生手機依賴的原因主要有:手機聯絡的優越性和功能的豐富性;與人格特征有關,往往外向型的人手機使用頻率因社交渴望會更高;手機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同輩群體的影響,追求時尚;自控能力差等。
手機依賴本身并非那么可怕,只要我們重視并給予合適的干預和矯正,是可以規避危害的。首先,學校、家庭多管齊下要讓“小小低頭族”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理念,摒棄不良手機使用習慣。必要時學校應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手機依賴嚴重的學生進行及時干預,幫助其脫困。其次,家長的適時和有效監管非常重要,對于一些低齡兒童來講,禁止或最大限度減少其觸碰手機的機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在家時家長要帶頭減少手機的使用頻率,不長時間耗費在手機上面,應與孩子多作交流和溝通。再者,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鼓勵孩子與同伴、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平時注意兒童的自制和自控能力訓練,提高對網絡誘惑的抵制力。
英國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成年男人有孤獨感,而40歲出頭的人是最孤獨的一群。參加調查的研究人員說:“孤獨對健康構成威脅,容易誘發心臟病和抑郁癥,還可能導致家庭暴力等問題。”研究人員強調,消除孤獨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孤獨對健康的危害不亞于肥胖。
改劑型藥品無緣商品名
SFDA頒布了新修訂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同時發出《關于進一步規范藥品名稱管理的通知》。著力解決擾亂市場秩序,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 “一藥多名”問題,強調藥品通用名稱必須突出顯著,并對商品名及商標的使用作出嚴格限定。
放射診療成督點
衛生部印發《2006年國家公共衛生重點監督檢查工作計劃》指出放射衛生監督檢查對象包括開展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核醫學的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檢查:放射診療設備是否按規定進行質量控制和放射防護檢測;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情況;放射診療工作人員與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配備情況;輻射警示標志設置情況;事故應急準備情況等。
違法敗訴個人負責
因違法行政行為導致敗訴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責任。這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印發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行政執法案件敗訴過錯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的。《辦法》自4月1日起施行。
廣州三成小學生性成熟
根據廣州市衛生保健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小學五、六年級,已有30%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分別出現遺精、月經初潮等生理現象。只有一半的教師“簡單地”向學生宣傳過性健康知識,而有29.4%的教師完全沒有向學生講過;只有42.6%的家長曾向孩子簡單講過月經和遺精,而有22%的家長承認自己從沒有向孩子講過性健康知識,有19.9%的家長承認自己不知道孩子遺精或月經情況。
八成市民關注食品安全
上海首份“市民食品安全意識調查報告”顯示,逾8成市民表示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有4成左右的市民對食品安全現狀表示“擔心”。調查報告顯示,“蔬菜中的農藥殘留量較高”,成為目前上海市民最為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此外,”病死牲畜肉”“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水產品中添加禁用化學物質””注水肉”等問題的關注率也均超過40%。
臨床實驗室出臺新法
衛生部日前印發《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加強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提高臨床檢驗水平,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并決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辦法》要求,醫療機構應當保證臨床實驗室具備與其臨床檢驗工作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場所、設施、設備等條件;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嚴格遵守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保證臨床檢驗質量等。
鍵盤細菌是公廁400倍
北京一家醫院調查結果顯示,網吧里電腦鍵盤中,有害細菌比公廁的細菌高出400倍。被污染的電腦容易傳播疾病,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性疾病(如皰疹)、消化道疾病(如腹瀉)、手癬等。一些長期泡在網吧的人會不明原因患上皮膚病、眼病和胃腸道疾病,原因可能就是不注意電腦鍵盤和鼠標的衛生清理及消毒而引發的。
中藥注射劑暫停報批
2005年末,因為安全性問題,SFDA一紙禁令停止了葛根素注射劑的注冊報批。近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再次以專題形式通報了葛根素注射劑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
器官移植有新規
《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要求各地衛生部門遵照執行。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展肝移植以來,技術水平正在與國際接軌。目前國內有500多家醫院開展肝移植,每年完成的肝移植大約為3500例。國外大型移植中心再次肝移植的比例是10%―20%,國內比例比國外低,但呈增長趨勢。
不得擅自組織疫苗接種
衛生部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近期發出通報,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視疫苗生產、流通與預防接種各個環節的規范管理,通報強調,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對接種單位和接種人員的資質進行認證,嚴格按衛生部《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規定,規范預防接種服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進行群體性預防接種。
全球防治肺結核報告出籠
全球防治肺結核最新報告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在日內瓦公布了全球防治肺結核形勢最新報告。報告說,2004年全球新出現了890萬個肺結核病例,而死于肺結核的人數高達170萬。全球大約有20億人攜帶肺結核病菌。
杭州出臺現榨果汁標準
杭州市質監局在全國率先出臺的《現榨果(蔬)汁通用技術條件》推薦性際;隹明確規定了現榨果(蔬)汁的質量標準。杭州已有50多家餐飲企業承諾執行。
根據標準,現榨果(蔬)汁根據產品特性分為現榨純汁和現榨調味汁。純汁不能添加包括水在內的任何配科,調味汁允許添加不超過果(蔬)總量40%的飲用水及輔料。一般而言,西瓜、黃瓜、雪梨、蘋果、橙子可榨取純汁;火龍果、香蕉、芒果、獼猴桃、玉米等因水分含量不高,只能制作調味汁。
艾滋疫苗Ⅰ期臨床實驗順利
我國首支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Ⅰ期臨床實驗目前已完成大部分臨床觀察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陳杰日前透露,前7組的回訪工作已于近日結束,最后一組第8組的回訪將于6月中旬完成。屆時,專家將根據綜合評價結果,決定是否進入Ⅱ期臨床實驗。
臺自殺率12年增2倍
根據統計,臺灣地區自殺率12年來增長超過2倍,僅去年一年島內自殺死亡人數超過4000人。臺“衛生署” 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97年起自殺已經連續八年列入島內民眾十大死因。 而自殺與憂郁癥之間有高度相關性,根據島外研究指出86%自殺者有憂郁癥。
新發傳染病國際防控
中國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建議國際社會密切配合,建立新發傳染病的國際防控合作機制。
他在此間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新發傳染病研討會”上代表中國衛生部提出,國際社會應廣泛開展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制定防控措施,建立聯合防控措施,加強各經濟體之間的防控技術合作與援助。
化妝品不良反應繼續攀升
衛生部的2005年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情況通報說,中國內地共監測發現化妝品不良反應1053例,比2004增加了76例。引起不良反應的普通類產品中護膚類化妝品數量最多,達到1023個;其次是抗皺類238個。引起不良反應的特殊用途化妝品中,防曬類化妝品有107個;其次是祛斑類86個。值得注意的是有52個不良反應病例與美容院使用的化妝品有關,而且病變較為嚴重。
1 中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
王登峰教授〔1〕認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態。黃希庭教授〔2〕認為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體,連續體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狀態,即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狀態,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即健全人格狀態。根據中國文化特點,他認為可把中國健全人格者的標準歸納為:對世界抱開放態度,樂于學習和工作,不斷吸取新經驗;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悅納;以正面的態度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追求現實而高尚的生活目標;以正面的態度對待困難和挫折,能調控情緒,心境良好。總之,以辯證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順境與逆境,是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
2 我國不同社會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21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較為一般。黃希庭、鄭涌〔3〕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全國6大區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22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上述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中,441%的有1項超標,最高超標的有9項。對178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其中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4%,重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8%〔4〕。某些特定大學生群體如新生、貧困生、高職學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可以說心理問題已經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并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問題。
22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對河南省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處于中等焦慮水平的學生占7780%,重度焦慮水平的學生占252%〔5〕;對北京市2萬多名中學生跟蹤調查顯示,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6〕。對559名浙江省湖州市4~6年級小學生調查發現,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達229%〔7〕。某些特定中小學生群體如重點中學學生、農村中小學生、民族中學生、宏志班學生、輟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23 幼兒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人意。對深圳市羅湖區3047名4~6歲幼兒調查發現,其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259%。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幼兒性情古怪〔9〕。
24 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1999年4月初,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10〕對遼寧省14個市、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的抽樣檢測結果表明,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自卑心理嚴重。另外,嫉妒情緒明顯、焦慮水平偏高等也是較突出的問題。2005年對280名高校教師進行調查發現,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33%〔11〕。某些特定教師群體如農村中小學教師、高校女教師、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
25 軍人、護士、運動員、企業家等社會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軍人總體心理狀況良好,但也有值得重視的心理問題,如與人交往時容易自卑、敏感、感到不被理解、感情易受傷害及對他人求全責備等。調查發現,50%以上的臨床護士存在程度不等的頭痛、腰痛、精力下降、神經過敏、內心過分擔憂、記憶力減退、做事不放心、工作沒有耐心等多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況,而以記憶力減退、容易遺忘最為突出,占768%〔12〕。對河南省女運動員調查發現,軀體化、病態人格、抑郁、疑心分別為44%,31%,24%,24%,其他幾項因子最低檢出率也達到18%〔13〕。對企業家的心理健康抽樣檢測表明,5977%的被調查者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678%的被調查者有較明顯的心理障礙,578%患有抑郁癥或躁狂癥等心理疾病,中青年企業家更為突出〔14〕。
26 各種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 資料表明,85%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對上海市1447名60~79歲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嚴重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064%,其中憂郁癥占3117%,焦慮癥34人,占2208%〔15〕。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較為良好,但更年期婦女、農村婦女、妊娠期婦女、賣女等群體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對聾啞學生的調查表明,8133%的學生處于一般焦慮水平,267%的學生具有明顯的焦慮傾向〔16〕。對離異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離異單親家庭子女多存在著自卑自責、冷漠孤獨、對人焦慮、沖動等心理問題〔17〕。
3 不同年代中國人心理健康的變化情況
中國人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在不斷惡化。王玉鳳等研究發現,1993年北京市兒童問題行為的檢出率為109%,明顯高于1988年的檢出率〔18〕。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發展趨勢也有類似情況。1993年對廣州市400余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發現,當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較為良好,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教師僅占104%〔19〕。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2000余名中小學教師進行抽樣檢測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中小學教師高達512%〔10〕。我國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也逐漸趨于嚴重,如1988年對廣州市452名老人的調查發現,對離退休后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占864%,對晚年生活有不良感受者僅占136%〔20〕。2004年有學者用SCL-90對1024名老年人的調查發現,心理健康狀況正常者占119%,低分臨界者占796%,有心理疾病者占85%〔21〕。
4 中國人精神障礙發生的流行病學分析
中國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衛生部提供的資料〔22〕顯示,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輕性精神病患病率達到221%。1993年國內抽樣調查顯示,發病率達1347‰,全國約有1800萬精神疾病患者。近年來未進行全國規模的精神障礙調查。綜合多種資料發現,精神障礙發生率比較高的依次是睡眠障礙、神經癥、酒精依賴、藥物依賴、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情感障礙、自殺等,其中重度障礙以抑郁癥最高,輕度障礙以睡眠障礙最高。我國有425%以上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失眠癥的發生率高達10%~20%,但僅有1/3的失眠患者主動去綜合醫院或睡眠障礙專科就醫〔23〕。在15~59歲的人口中,神經癥的發生率大約為222%左右〔24〕。1993年全國人均飲酒量為362L純酒精,酒精依賴發生率為3183%。蘭州抽查10910人口中查出阿片類物質濫用發生率為31%〔25〕。按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抑郁癥的患病率約為5%,20世紀90年代初的我國抑郁障礙發病率為15%,但有過抑郁體驗的人約13%~20%。1993年國內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率為655%。目前精神分裂癥總人數約為600到900萬人〔26〕。對≥15歲的19223人的調查顯示,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礙患病率為083‰,與之前比呈明顯上升趨勢〔27〕。2002年我國自殺死亡的人數達287萬人,年平均自殺死亡率為23/10萬,每2min有1人死于自殺,8人自殺未遂,自殺在中國人死亡原因中已位居第5位〔28〕。目前,從中國精神障礙患者的年齡結構上看,20歲左右的青少年約占75%,近年來獨生子女的發病率大幅上升。從性別上,女性約占65%左右。從地域分布上,農村患者約占60%左右。從文化程度上,文化程度越低,發病率越高〔29〕。
5 我國心理健康現狀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分析
盡管我國目前心理健康現狀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對國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普遍存在報憂不報喜的現象。研究者常常出于某種目的,常常不愿意對調查結果中的積極情況進行評價,而對消極情況分析偏多,甚至有夸大心理問題嚴重性的傾向;(2)研究工具本身存在不足。目前使用較多的研究工具主要有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大學生人格問卷(UPI)、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SCL-90。由于其本身的有效性仍存在較大爭議,因而常常出現了結果差異很大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而且一次調查,一個量表的測評并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3)常模的老化與混亂。心理健康評定需要常模,但我國測量工具的常模多是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如SCL-90只是在80年代建立了全國青年常模,而研究者卻要把現在各個不同年齡群體的數據與之進行對比,必產生說服力不強及標準混亂的問題;(4)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對心理健康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評定法,很少采用訪談、產品分析、臨床評定等方法。量表評定后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具有客觀性、數量化的優點,但也有忽視社會文化因素、不易深入研究心理健康發展機制的缺點,而且一種方法的評定難以相互印證;(5)研究范圍的廣泛性存在不足。如對取樣方便的大學生群體研究較多,對中小學教師、學生群體研究也較多,但對其他社會群體如公務員、高校教師、監獄犯人群體卻較少,特別是缺乏規模性的大樣本研究。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已有研究結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登峰.談精神家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8,6(10):37-39.
〔2〕 黃希庭.再談人格研究的中國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0(6):5-9.
〔3〕 黃希庭,鄭涌,張慶林,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5-296.
〔4〕 黃萬琪,周威,程清洲.大學生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139-140.
〔5〕 張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6〕 高山.調查顯示三成中學生心理有問題[N].中國青年報,1999-11-22.
〔7〕 王玲鳳.湖州市559名小學生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2):133-135.
〔8〕 龔建華.深圳市城區學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家庭因素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95-96.
〔9〕 俞國良.健康從幼兒的心靈抓起[N].中國教育報,2004-11-26.
〔10〕 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檢測報告[J].遼寧教育,2000,29(9):23-24.
〔11〕 張桂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5,19(4):32-33.
〔12〕 呂玉娣.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5,4(2):4-6.
〔13〕 周毅剛,郭玉江.河南省女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911-913.
〔14〕 譚剛強,楊艾祥.中國企業家心理健康調查[J].西部人,2003,4(8):41-43.
〔15〕 宿飛,蔣伯鈞,周建軍,等.上海黃浦區外灘社區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2):110-111.
〔16〕 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7(4):9-13.
〔17〕 梅愛琴.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學校對策[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2(4):51-54.
〔18〕 王玉風,任桂英,顧伯美.不同時期北京市城區兒童行為問題比較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1):51.53.
〔19〕 沈仁麗.423例中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5,4(2):102.
〔20〕 朱高章.廣州市離休退休老年人的社會、心理及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J].老年學雜志,1988,7(1):6-8.
〔21〕 范亞峰,王小合.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4,19(17):45-46.
〔22〕 胡曉夢.精神障礙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N].人民日報,1999-04-18.
〔23〕 余巍,胡嘉紅,李莉,等.廣州市2~12歲兒童1734名睡眠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5,9(8):92-93.
〔24〕 李淑然,沈漁,張維熙,等.中國七個地區神經癥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精神科雜志,1998,31(2):80.
〔25〕 陳林慶,石洲寶,吳麗榮,等.蘭州市藥物依賴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5):285-286.
〔26〕 郝偉.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5,118.
〔27〕 王金榮,王德平,沈漁,等.中國七個地區情感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44(2):75-77.
【關鍵詞】 護理干預;依從性;抗病毒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89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是一種對人體危害較大的傳染性疾病, 感染率和發病率都較高, 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同, 丙肝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也會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干擾素成為現今治療丙肝抗病毒的重要藥物[1]。但是如果治療得當, 治愈幾率是比較高的。丙肝病毒檢查對于診斷是否感染了丙肝和感染程度及治療效果都有重要的意義。本院給予患者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和健康宣教, 進而對患者的用藥監督、治療的依從性等進行指導。本文選用本院收治的160例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在給予護理干預后的患者, 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85例, 女75例, 年齡13~75歲, 平均年齡(41.0±11.3)歲。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干擾素治療后給予常規護理基礎上加護理干預, 通過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負責和實施。針對患者的基本情況, 建立丙肝患者的檔案, 并由專業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用藥進行嚴格監督;根據本院護理干預的實施細則進行系統的健康宣教, 并嚴格處理整個就醫環節的管理;通過專職接診護理負責做好隨訪及用藥指導工作, 進而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了解, 并觀察患者在用藥后是否有不良反應情況, 如發熱、骨骼酸痛、頭暈、惡心等癥狀, 如有發生及時進行相應的處理;指導患者按照醫囑進行用藥, 并按時到院進行復診, 使得病情發展情況能及時進行了解。
1. 3 效果評價標準 在患者接受干擾素治療6個月后, 對患者進行遵醫囑行為的調查, 通過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調研。由專業人員對調查結果進行評定, 調查內容包括:按醫囑用藥、不濫用藥物、不擅自停藥、戒除煙酒、飲食情況、作息時間安排的合理性、情緒變化、復檢情況等。其中完成8項者為完全遵照醫囑, 能完成5項以上為不完全遵照醫囑, 5項以下為不遵照醫囑。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通過治療及護理后, 觀察組中有76例(95.00%)完全遵照醫囑, 4例(5.00%)不完全遵照醫囑, 無一例不遵照醫囑。對照組中有51例(63.75%)完全遵照醫囑, 12例(15.00%)不完全遵照醫囑, 17例(21.25%)未遵照醫囑。觀察組與對照組遵照醫囑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丙肝是一種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主要經輸血、針刺、吸毒等傳播[2]。丙肝呈全球性流行, 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 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3]。同乙肝相比, 丙型肝炎更容易發生慢性化, 丙型肝炎的隱匿性很強, 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容易被發現, 等發現時已經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使得病情更容易向肝硬化、肝癌方向發展[4]。另外, 由于丙肝病毒容易變異性, 目前還沒有可預防丙肝的疫苗, 所以丙肝更容易被感染。
通過研究分析得出, 在抗病毒治療丙肝的同時, 給予患者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加之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 并對患者的心理進行開導, 能有效的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 進而對醫治丙肝有十分重要的價值[5]。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后, 能積極配合醫院的治療, 可降低患者的復發率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最終使得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程度大大提高[6]。觀察組與對照組通過有效的治療及不同程度的護理, 從調查報告顯示, 兩組遵照醫囑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丙肝治療的療效, 進而促進患者的康復,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的應用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姚紅, 蘇海濱, 馬貴邦, 等.肝移植術后丙肝復發抗病毒治療的護理干預.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2, 16(24):131-132.
[2] 張有俊.護理干預對丙肝患者使用聚乙二醇α-2b導致抑郁癥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 2013(12):380-381.
[3] 王美麗, 丁慧.心理護理干預對丙型肝炎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 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16):154-155.
[4] 鄭燕紅, 邢秀亞, 王俊麗, 等.大劑量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在無應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22):2667-2669.
[5] 鄭燕紅, 王俊麗, 王曉蘭, 等.護理干預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擾素治療不良反應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20): 2410-2413.
準媽媽都非常喜歡產前做超聲波檢查看到腹中胎兒時的奇妙感受。在美國,有專業的聲譜儀商店,你只要花上60到200美元,就可為未出世的寶寶拍攝一套照片或錄像,甚至是具有三維動感效果的錄影帶,其效果和在醫生那里看到的別無二致。惟一有點讓攝影師為難的是如何讓鏡頭的主角做出說“茄子”時的可愛表情。
站著生孩子
躺著生孩子,似乎是一個不變的定律。可英國國家分娩基金會近日卻呼吁英國孕婦最好采用坐姿、站姿或蹲姿分娩。這家基金會認為,采用垂直姿勢分娩不僅可以縮短分娩第一階段的時間,減少子宮感染的機會,而且很少需要助產或剖腹產。
因為孕婦在采取垂直姿勢分娩時,嬰兒靠頭的重量“沖”向子宮頸,從而能夠加快分娩速度。同時,由于嬰兒頭朝下,加快了血液流速,還可減少嬰兒的痛苦。
嬰兒租賃計劃
澳大利亞近日推出一項嬰兒租賃計劃,允許沒孩子的夫婦從那些靠政府救濟金生活的未婚媽媽那里租賃嬰兒,以便嘗試為人父母的甜酸苦辣,租賃期最長為兩個月。這個計劃一經公布實行,引起人們的不少爭議。
根據租賃計劃,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婦可以花5000美元從一個未婚媽媽那里租賃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試養兩個月再還給嬰兒的母親,或轉交給另一對愿意租賃嬰兒的夫婦。 據了解,澳大利亞租賃計劃目前已引起英美社會學者的廣泛重視。
用安慰奶嘴易患中耳炎
芬蘭專家最近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半歲以上的嬰兒使用安慰奶嘴容易患中耳炎等疾病。芬蘭奧盧大學附屬醫院對500名出生6―18個月的嬰兒進行對比調查,結果發現6個月以后繼續使用安慰奶嘴的嬰兒患中耳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幾率比停止使用的嬰兒高出1/3。專家建議,最遲在寶寶10個月大時,應該停止使用安慰奶嘴。
早期幽默感訓練
美國許多家長早在嬰兒出世才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實際上,不少比較聰明的嬰兒在這個時候往往已開始萌發了與開玩笑有關的“幽默意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故意將抱著的孩子做“下墜”的動作時,一些孩子會在體味到身體下落的同時,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于是臉上會漾起笑容!
根據美國專家的一項專題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促進智商的健康成長。而人的幽默感大約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的七成則須靠后天培養。
最受歡迎的玩具
玩具歷來是陪伴孩子們成長好伙伴之一,那么什么樣的玩具最受孩子們的喜愛呢?什么樣的玩具在市場上最受歡迎?最近,英國就評選出了最受孩子們歡迎的一些玩具。
電子玩具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造型可愛的洋娃娃則是女孩們的必備玩具之一。許多玩具生產商還在傳統的玩具上下工夫,不斷推陳出新。溜溜球是很傳統的玩具,不過現在它們已經變了樣,各種形狀的溜溜球在孩子們手上就好像有了生命一樣。另外,像小輪車、蹦床這些也符合孩子的天性,成為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
天生的審美情趣
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美麗并非只存在于一般觀賞者的眼中,就算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也具有被美吸引的感官能力。新生嬰兒帶著天真純潔的眼光來到這個世界,可從他們降生的第一刻起,所有的感官系統都在起作用。據報道,嬰兒在出生15個小時后就能夠認出他們的母親,他們喜歡看一些長得漂亮的人的照片。
嘆息,有助嬰兒肺部發育
據瑞士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嘆息有助于嬰兒調整有規律的呼吸模式,并有助于嬰兒肺部發育。 瑞士伯爾尼和澳大利亞珀斯大學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對25名1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研究,發現早產兒和健康狀況不佳的嬰兒嘆氣頻率很高,這可能是他們在努力調整呼吸系統。對于健康嬰兒來說,嘆氣可能是因為先前的呼吸過于規律,嘆氣可以為呼吸模式增添一些健康的變化,有助于他們重新打開肺部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容易衰竭的微小氣道。
臍血有助于預測過敏
據英美科學家日前聯合宣布,嬰兒的臍血能夠幫助醫生預測其是否會在今后的生活中過敏或哮喘。科學家在觀測了1300多名年齡不到10歲的兒童的過敏情況后指出,這一發現可使新媽媽采取措施以避免她們的孩子患過敏或哮喘。
空氣清新劑有損母嬰健康
英國一項驚人的研究發現顯示,家中使用噴霧器及空氣清新劑會損害嬰兒及母親的健康。長期生活在使用空氣清新劑的環境下,嬰兒耳痛及腹瀉的頻率會增加,而母親頭痛次數會高出正常情況的10%,還有16%的母親會有抑郁癥。為此研究員建議,為安全起見,母嬰生活區應限制使用噴霧器及空氣清新劑。
關鍵詞:高校;困難學生群體;差異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7-0081-02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困難學生群體的規模與范圍在逐漸擴大。造成困難群體中個體困難的原因和時期不同,他們的個體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面對這種現狀,必須認真分析困難個體的差異性以及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具體措施與對策,以充分發揮國家資助政策體系的助困育人功能。
一、困難個體需求的差異性
同樣是困難學生,導致困難的原因不盡相同,其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一)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這類大學生面臨比中學階段更高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開銷。為了節約支出,他們省吃儉用,盡可能減少生活支出,降低學習成本。經濟壓力是這類學生的最大壓力,經濟需求是他們的最基本需求。這類學生需要國家、社會和學校各方面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學業[1]。
(二)心理困難學生的需求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中指出[2],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巨大,人際關系趨于封閉,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低,甚至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農村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單親家庭、親人重病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習慣、知識面等方面與其他學生有一定差異。他們背負著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壓力,不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對未來感到迷茫,過度敏感,防范意識強,極易受到傷害。自卑、封閉、抑郁、無奈等不良心理影響著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及時解決,就很容易產生焦慮癥、抑郁癥,使學生喪失對自己、對生活的信心,情況嚴重的則會產生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而這類學生通常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心理困惑,渴望能夠傾訴,緩解心理壓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這類困難學生更迫切需要心理方面的援助。
(三)學習困難學生的需求
學習困難學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沒有感官障礙,但在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達不到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或醫療措施給予補救或矯治[3]。學習困難一般有三種表征:一是學習基礎差,或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刻苦,但成績不理想,挫折感較強;二是發展目標不明確,學習熱情低,或學習時間不足,導致成績大幅下滑,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三是由于經濟困難、心理問題等因素的影響,壓力過大,導致成績較差。這類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能力強且學習成績優秀,自尊心使他們內心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愿望,渴望得到良師益友的輔導和幫助。
(四)就業困難學生的需求
就業困難學生是指就業愿望強烈,但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而無能為力的學生。女生、身體殘疾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能力素質儲備不足的學生容易出現就業困難現象。如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他們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籌措學費、生活費等費用,學習成績不理想,能力素質儲備不足,無法支付校外招聘會或用人單位面試的相關經濟支出,加之心理壓力,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更容易受挫和就業限制。這類學生迫切需要更多求職機會和就業幫助。
二、困難個體需求時段的差異性
剛進入大學,經濟壓力是困難學生群體的主要壓力,經濟需求是他們最基本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發展階段的困難學生群體中個體需求呈現出明顯的時段差異性。
角色轉變階段,即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面臨著比中學階段高的學費和生活費開銷,內心矛盾、焦慮,加之生活環境改變,非智力因素競爭加大。在這個角色轉變階段,這類學生最大的壓力是經濟壓力,經濟資助是他們的迫切需要。
知識技能形成提升階段,即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至大學三年級,大學生應注重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動手動腦能力、生存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進入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后,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一定認識,發展目標開始明確,發展方向逐漸清晰,獨立意識增強,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國家助學貸款等資助可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但其中部分學生因學習精力不能集中,學習時間無法保證,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壓力增大,以及非智力因素競爭處于劣勢等原因,不斷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開始出現自卑、冷漠、自閉、敏感、多疑、抑郁等現象,甚至出現攻擊傾向,如果不注重引導,會誘發嚴重的心理疾病。此階段,學生希望得到良師益友的個性化指導,少走彎路;期望得到較多的素質培養、能力鍛煉等方面的機會,減少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得到理解和尊重。
大學四年級,大學生進入就業和考研選擇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需要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學習積累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在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中體現自身價值。在就業求職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和創新成果較少,加之經濟拮據、心理壓力大、自信心不足,擔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他們需要更多求職機會和就業技巧輔導。而選擇考研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希望緩解經濟壓力,輕松學習,減少后顧之憂。
三、解決困難個體需求的對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個體困難的原因和困難程度有一定差異,他們在大學不同階段的需求也有一定差異。對學生的不同困難若不進行有效幫助,可能會相互轉化和衍生,出現復合型困難,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只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對策,才能合理調配資助資源,有效遏制學生由單一的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困難、就業困難等向復合型困難轉變,保證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
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在他們考入大學后,首先,可通過學校開設的“綠色通道”按時報到。入校后,學校對其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核實,采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其中,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其次,國家應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面向高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共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通過國家、社會、學校的共同努力,他們的學費、生活費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和幫助。最后,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重點應放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程序規范、認定制度健全、認定標準科學和資助資源合理調配上,盡可能做到認定準確、公平、公正,并結合這類個體實際需求,合理調配資助資源,盡可能做到按需施助、應助盡助、合理資助,切實讓他們得到經濟幫助,緩解經濟壓力,安心學習。
對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穩定、社會閱歷不太豐富的大學生,開展長期而持續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及時消除或緩解他們成長過程中所積壓的消極情緒和精神壓力,有利于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對心理困難學生的心理援助重點應放在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上。學校應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黨、政、工、團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承受挫折能力;建立學校、院系、年級、班級、宿舍、興趣小組等不同規模與范圍的心理干預體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針對學習困難或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任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多引導,多幫助,多鼓勵,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接受效果;院系應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通過“朋輩輔導”,為他們答疑解惑;邀請高年級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同學習困難學生談體會、講技巧、授方法;輔導員應加強學生管理,增強預見性,及時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幫助解決學生實際困難,消除困惑,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和效果。
對于就業困難的學生,高校的就業扶持重點應放在就業能力提升和就業指導服務上。學校應挖掘校內外資源,建立校內外大學生實踐、實習、創新創業基地,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實踐、實習、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做好就業能力儲備;多開展素質提升類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鼓勵學生參加崗位體驗和崗位鍛煉,提升就業競爭力;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求職機會和資金幫助,鼓勵他們參加校內外各類招聘會,克服膽怯心理,增強自信心,增加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N].中國教育報,2007-07-14.
關鍵詞: 體育教學 高校貧困生 心理健康 策略
中國扶貧基金會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高校在校生約1300萬人,其中貧困生的比例約20%,在農、林、師范類大學貧困生的比例超過了30%,特困生超過了15%[1]。高校貧困生經濟貧困程度正進一步加劇,比例也有增大的趨勢。同時,具有心理障礙的貧困生比例也越來越高,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除了采用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政策外,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心理治療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國內外已成為常用方法,本文試就通過體育教學消除貧困生心理障礙,提高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一探討。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現狀分析
高校貧困生在學習生活中面臨著諸多方面的壓力:經濟壓力、人際交往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對未來生活的擔心,面對各種壓力,一部分貧困生能夠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變壓力為動力,吃苦耐勞,積極探尋解困策略和辦法。但也有相當部分的貧困生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外界的各種關系,容易形成心理障礙,產生心理問題。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正在不斷增加,近年來已達30%[1]。高校貧困生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
1.焦慮。貧困生的家庭負擔重,思想壓力大,精神經常處于一種焦慮狀態。過多的焦慮體驗會損害他們的正常心理活動,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的貧困生在中學一直是尖子,到了大學,就產生了我生活上不能和你們比,就要在學習上比你們強,這樣才能維護自尊的想法。他們把時間安排得很滿,拼命地學習,希望自己每門功課都要拔尖,結果壓力非常大;有的因種種原因考試成績反而不理想,結果造成了挫折,導致意志消沉,情緒低落。
2.自卑。自卑心理是指個體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輕視自己自我的態度體驗,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狀態。貧困生由于不能正確對待眼前的困難,認為貧困帶給自己的是恥辱。一方面他們很羨慕家庭富裕的同學,另一方面他們很自卑,感到低人一等。想要改變這一切,卻又感到無能為力,從而形成自卑心理。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認為,所有人都有一點自卑,只是程度不同。心理學研究認為,適度自卑感可以成為推動人發展的動力,但是,當自卑感造成心理困惑甚至引起問題行為時,就會導致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適應不良。
3.抑郁。中國青年報2004年1月15日發表了題為《貧困生抑郁狀態高于非貧困生》的寧夏大學的一項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52.53%的貧困生存在抑郁狀態或抑郁傾向。另有研究表明貧困生的總體抑郁傾向顯著高于非貧困生[2]。該調查還顯示導致貧困生抑郁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原因、應對方式、人格特質,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等,其中應對方式和人格特質是可以通過參加集體性的體育鍛煉方式加以解決的。貧困生的抑郁心理是由于自卑,缺乏信心,在他們心靈深處設置了一道道屏障,不得已將自己封閉起來,在經濟上又總不能抬頭說話,從而形成心理抑郁狀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貧困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基本過程是:經濟貧困壓力產生焦慮、想改變現狀卻無能為力形成自卑、長期的自卑和自我封閉衍生成憂郁。貧困生心理障礙從焦慮、自卑、孤獨到憂郁這個過程也是其心理問題不斷強化加深的。
二、體育運動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體育運動強身健體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將體育鍛煉系統地用于治療心理疾病則開創于日本。由日本精神科醫師森田正馬(Morita Shoma)于1919年創立了森田療法,經過其后繼者近百年的不斷完善發展,所形成的新森田療法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心理療法。新森田療法把體育療法以及繪畫療法、音樂療法、娛樂療法等等應用到作業中去,大大地豐富了治療手段,提高了治療效果。加強學校體育鍛煉對提高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體育運動能改變機體內某些神經遞質的含量,進而影響情緒狀態[3]。
眾多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改變人體機能,從而改善學生情緒狀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長時間耐力訓練在超過最大限度以上的訓練時可提高血漿兒茶酚胺濃度。又如,在國外有專家報導,跑步者在慢跑一段時間后,產生一種欣賞音樂一樣的愉,就是因為運動能影響大腦分泌一種心理“愉快”素――β內啡呔,這是大腦分泌的多種肽類物質中生物活性最強的一種物質,它能使人體保持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預防和改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
2.體育運動能有效舒解貧困生心理壓力。
體育運動有助于貧困生轉移情緒指向,舒解壓力,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現代運動心理學表明:焦慮和緊張狀態會隨著身體運動的加強而逐漸降低強度,激烈的情緒狀態往往在體能的消耗中逐漸減弱,最后平靜下來,從而減低人的應激水平。
三、在體育教學中,提高高校貧困生心理素質的實施策略
1.提高體育教師素質,了解貧困生心理現狀。
在所有的心理治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患者對施治者絕對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建立在教師自身的修養和職業道德水平上的。在運用體育鍛煉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態和成因有個通透的了解,幫助貧困生對貧困進行正確的歸因,認識到貧困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現象,是經濟階梯增長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結果,這種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學生貧困主要是歷史、自然、社會和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個人原因基本上不存在[4]。只有正確認識貧困才能激發貧困生不怕困難、勇敢面對貧困和積極解困的斗志,從而最終戰勝貧困。二是善于在對貧困生心理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有計劃和有針對性地指導其體育鍛煉的內容、形式、強度,以達到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三是在指導貧困生進行鍛煉時,要采用同步反饋信息進行及時評價。教師要有能力建立一系列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評價指標,以便進行隨時的檢測和督導。同時教師要能及時運用評價指標對貧困生體育鍛煉效果進行評價,做到抑制缺點、發揚優點,并不斷改變施教因素,調整學生心理負荷參數,修訂評價標準,以達到逐步消除貧困生心理障礙的目的。
2.創設良好的環境
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教育環境是關鍵。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要淡化體育的競爭意識,注重讓貧困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運動的快樂,而不能只注重運動的結果。二是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鍛煉形式,選擇不同的內容,使不同的貧困生都能在體育鍛煉中獲得成功和進步,不斷增強自信心。三是同貧困生建立起平等、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不斷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3.科學選擇體育鍛煉內容和形式
(1)癥狀
Ⅰ焦慮。貧困生承受的壓力比非貧困生大得多,因而大多數貧困生具有明顯的焦慮心理特征,嚴重者還伴有頭疼、頭昏、心慌氣短、冒汗等軀體不適。若長期處于焦慮、緊張、憤懣不平的狀態,不僅嚴重危害貧困生的身體健康,而且容易衍生出其他心理障礙。根據我們的經驗可從以下角度選擇鍛煉內容:①趣味性較強或貧困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如:羽毛球、排球、籃球、游泳等。②太極拳。聯合國衛生組織已將太極拳列為心臟復健的運動項目之一,它具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平抑焦燥情緒的作用。另外,運動后需做足夠的放松練習,讓身體得到充分放松,放松是消除貧困生焦慮的關鍵。
Ⅱ自卑。卑感是學生在判斷自我價值時,發現與其他同學存在差距后萌發的。自卑是貧困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消除自卑,樹立自信心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以情動情,真誠相待。在對待貧困生上,要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貧困形成的原因,在教學中要多花費一些精力,重新燃起他們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2)確立適宜的目標。體育課的目標可分為行為目標和結果目標,確立目標能提高貧困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目的性,要重視過程,目標不能過高,確立帶有一定難度的、通過努力可實現的學習或練習目標,使之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和練習過程的快樂,體會達到目標的成功愉悅,有利貧困生在體育鍛煉中利用心理的積極因素去積極抗爭,并達到成功消除自卑心理[5]。
Ⅲ抑郁。抑郁不僅僅是情緒不振,事實止,它不僅影響了貧困生的感知、思維,也影響了貧困生的精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睡眠狀況,從而導致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低下。
(2)鍛煉方法
Ⅰ選擇一項技巧性較強的集體項目為治療活動項目,例如足球、排球、籃球等,讓患者體驗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悅,提高興奮性。
Ⅱ曾有報道,每周3次,每次30分鐘,持續8周的散步或慢跑對患有嚴重抑郁癥者在抑郁感覺方面有顯著的減輕,且自尊增強,身體狀況明顯好轉。
Ⅲ練習“瑜珈”,通過自我修煉求得心理的平衡。
四、 結語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和成因,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鍛煉指導,建立一套針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在鍛煉中多給予鼓勵和幫助,少些批評與責罰,增強其自信心,引導他們逐步走出屏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唐聞捷,王小同,鄭國慶.大學生體育運動對抑郁狀態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811-812.
[2]宋慧.大學貧困生抑郁狀況調查與教育對策研究.高教探索,2005年第5期:94-96.
[3]Jacob C,Zouhal H,Prioux J,et al.Effect of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ncatecholamine responses to supramaximal exercise in endurance-trainedmen[J].Eur J Appl Physiol,2004,91:35-40.
關鍵詞:肺結核;高原地區;護理干預;生活習慣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Life Habit and Curative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High Altitude Tuberculosis
HAN Xiao-ru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Qinghai Fourth People's Hospital,Xining 810000,Qingha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lateau and the area of TB patients living habits and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he study selected 100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patients with 2014.1~2014.12 in our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till use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cluding cognitive intervention, emotional interven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treated for 6 months, bad living habit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compar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ad habits of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negative sputum and lesions absorption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lateau of TB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to accelerate the focus absorption,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Pulmonary tuberculosis;Plateau;Nursing intervention;Living habits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會侵及多個內臟,其中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類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特別是在高原地區,由于少數民族多為牧民,文化程度較低,再加上風俗習慣的影響和醫療知識的缺乏,結核病呈高發態勢[2]。從目前的臨床情況來看,高原結核病患者不了解消毒隔離的重要性,不良生活習慣較多,從醫性較差,嚴重的影響了疾病的治療。因此做好此類患者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積極改善生活習慣是提高療效的重要措施。筆者近年來就護理干預對高原結核病患者生活習慣及療效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為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結核患者,在患者入院后根據住院編號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齡18~71歲,平均(44.2±12.9)歲;對照組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齡18~70歲,平均(44.3±12.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痰鏡檢抗酸桿菌陽性、CT確認有肺結核活動性病變患者;②年齡≥18歲;③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有抗結核藥物應用史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臟疾病者;③合并肺外結核者;④有精神病史或重度酒精依賴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仍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遵醫囑指導患者按時間、劑量用藥;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實施整體護理,包括認知干預、情緒干預及行為干預等:
1.3.1 認知干預 向患者介紹結核病的基本知識,說明肺結核的病情特點、誘發因素及治療方案,強調生活習慣及遵醫行為的重要性,做好患者的飲食指導,建議患者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物為主,清淡飲食,少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刺激病灶引發咯血等癥狀。在干預過程中要針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性格的患者實施不同的宣教策略,通過多種多樣的宣教形式來提高患者的認可度和學習積極性,使患者明白吸煙、飲酒、不良情緒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可采用重復宣教的形式來加深患者記憶,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提高患者的學習興趣,必要時可舉例說明某患者改善生活習慣后的有效轉歸,或某患者不規范治療導致治療失敗的情況,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向患者說明各藥物的用途、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應,囑咐患者遵醫囑堅持用藥。
1.3.2情緒干預 肺結核屬于傳染性疾病,因此患者必須做好隔離,但這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孤獨、自卑、抑郁、焦慮等情緒,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抗拒治療的行為,這些負面情緒會嚴重的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當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況,加強心理疏導,用關懷和愛護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讓患者明白負面情緒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學會調節自身情緒。可通過錄像或已治愈患者的現身說法來向患者說明情緒狀態對疾病的影響,讓患者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情緒調節。
1.3.3行為干預 在部分化療治療過程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不良反應,例如惡心、嘔吐、發熱等,要及時反饋給醫師對癥處理,并做好患者的安撫工作,使患者明白這屬于用藥后的正常反應。指導患者要按照醫護人員的囑咐進行操作,例如將痰液吐在有84消毒液的痰盂內并加蓋,堅持下床運動1~2h/d,做好個人衛生打理,將房間、被褥每天用紫外線照射1h等。一般而言肺結核患者住院治療時間為1~2個月,其余治療均在院外進行,因此必須做好患者的行為干預措施,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院外也能夠堅持按要求服藥。護理人員也要做好患者的院外隨訪工作,了解患者院外治療情況,囑咐患者堅持用藥,切勿私自減藥或停藥,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或特殊情況隨時復查。
1.4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不良生活習慣及轉歸情況進行統計對比。不良生活習慣統計包括吸煙、飲酒、刺激性飲食等。轉歸情況統計患者的痰菌轉陰情況及病灶吸收情況[3]。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不良生活習慣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情況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吸煙、飲酒、刺激性飲食等行為明顯減少,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疾病轉歸 從兩組患者的轉歸情況來看,觀察組患者的痰菌轉陰率、病灶吸收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結核屬于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同時也屬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的特點,嚴重的威脅著患者的健康,是目前我國的十大死亡病癥之一[4~5]。對于高原地區的結核病防治情況而言,由于地域特殊,氣候寒冷,衛生狀況較差,加上少數民族患者的語言障礙等問題,此類疾病患者的護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絕大多數肺結核患者表現出慢性進展過程,少數為急性發病,患者多伴隨有咳嗽、咳痰、盜汗、乏力、低熱等表現,嚴重者會出現咯血、消瘦等癥狀,由于癥狀影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在接受治療后又被隔離,患者的心理負擔進一步加重,這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和轉歸[6]。
馮文海等人[7~8]的研究指出,合并有抑郁癥的肺結核患者從醫性低下,即使實施責任制全程護理,患者的轉歸情況仍較差,治療效果顯著低于未合并抑郁癥的肺結核患者,充分說明了不良情緒對肺結核患者療效的影響。從本文研究情況來看,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患者的情緒狀況明顯改善,療效提高,痰菌轉陰率及病灶吸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從醫性,從而實現了提高療效的目的。
由于肺結核的特殊性,患者的吸煙、飲酒、刺激性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會造成疾病的加重,影響療效[9~10],因此在護理干預措施中我們重點強調了患者的認知和行為干預,讓患者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從本次研究情況來看,實施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在干預后吸煙、飲酒、刺激性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明顯減少,與同期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認知,使患者明白不良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影響,也使患者更加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堅持院外治療,改掉不良習慣,這也是改善患者轉歸情況的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改善高原結核病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加速病灶吸收,提高療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2010年全國第五次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8):485-508.
[2]朱千,張光群,潘貴書.遵義市學生肺結核病知曉及發病情況調查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2,35(4):328-331.
[3]馬紅兵.1起高校肺結核暴發流行的處置及分析[J].中國校醫,2011, 25(10):758-759.
[4]Abubakar I,Matthews T,Harmer D,et al.Smith GBarrett A. Baugh S. Assessing an outbreak of tuberculosis in an English college population[J].Eur Respir J,2011,38(4):976-978.
[5]Shannon A, Kelly P, Lucey M,et al. Izoniazid resistanttuberculosis in a school outbreak: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CG[J].Eur Respir J ,2011,11(4):778-782.
[6]席海峰,席彪,李俊娟,等.城區肺結核患者結防知識宣傳效果分析[J].河北醫藥,2011,33(20):3151-3152.
[7]馮文海,李建坡,董伯森,等.中學生干預結核病核心信息持續傳播效果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7):815-816.
[8]田明,潘蓉,付莉,等.成都市高校學生結核病防治信息獲取途徑調查分析[J].西部醫學,2009,21(8):142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