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23:28: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鼓勵人的經典語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言語表達的愿望與生俱來,咿呀學語的孩子聽到大人說什么話,都會跟著學,看到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嘰里呱啦地說個不停。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滿肚子的話怎么也說不完,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想象奇妙的詩人。學步的孩子盡管走路跌跌撞撞,但是他目之所及都想踏遍,哪怕是樓梯、陡坡,他們都會橫沖直撞,毫無顧忌。孩子之所以說得開心,走得大膽,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是呵護和攙扶,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勵。那么,我們怎樣呵護孩子言語的愿望,不斷地喚醒、熏陶、激勵孩子言說能力,引領他們奔向表達的遠方呢?
一、緩解畏懼心理,延續“寫話”
作文難,不是一個人的感受,而是整個學生族的心聲。中高年級的孩子,雖然涉世不深,但是恐怕早已被“世故”成人影響了,他們對作文充滿著敬畏,在他們眼里作文是少數優秀孩子的專利,是作家才有的非凡能力。實際上作文已經在孩子們的筆下了,三年級上冊教材習作1中“有好多同學上學期的寫話,就已經是習作了。”的說法,受這句話的啟發,我首先把課程表上的作文課,悄悄改成了寫話課,消除孩子們的畏難心里。我班有學生發現課程表上沒有作文課,他們既驚訝又擔心:別的班孩子都寫作文了,我們怎么還學寫話呀,我們要落后了。我是笑而不答,日子久了,他們也就不問了,更沒有孩子提及作文的事,在我們的世界里沒有作文,只有寫話,寫話是一二年級小孩子干的活,現在我們中年級的大孩子來寫,小菜一碟。孩子們對習作的敬畏,慢慢在感性認識和實踐中消融了。
二、定準訓練目標,循序漸進
目標能激勵人積極向上,為之努力,為之奮斗,但是如果目標太高,太遠,無法企及,則會令人失望,從而放棄目標,走向消極。小學習作教學目標一直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一次次被拔高,一次次把習作和文學相融相生,令孩子們覺得自己雖然在不懈努力,用心作文,卻與作文日益陌生,相去甚遠。曾經聽說過一位老師,這樣批改學生習作,只要學生作文題目寫在第一行的中間,每小節開頭都空兩個,這樣的習作就能得100分。受這位老師做法的啟發,我想我們的習作訓練要完成的任務很多,要達成的目標也不是一次兩次訓練,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夠實現的,我們要圍繞中級段的習作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將年段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小任務,逐步地訓練實施。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時,體會作者如何把“原野熱鬧非凡”寫具體,模仿這一段的寫法,學習把一個意思寫具體。批改學生習作時,只要是圍繞一個意思來寫,語句通順,就能得到一百分。這樣孩子與作文的心理距離就近了,不會覺得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于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這是以后習作訓練的目標,循序漸進,順乎孩子的天性,由易到難,逐層訓練,逐漸深入。
三、守望生態閱讀,讓經典滋潤言語
一個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2―13歲)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是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期,心靈最清澈的年齡階段走近經典與經典共成長,熟讀背誦經典美文、唐詩宋詞,進行文化熏陶,儲備經典言語,從而達到厚積薄發。
適度的分享交流,能促進閱讀的深入,提升閱讀的質量,讓閱讀不僅僅是一場關注自我的精神之旅,還能讓閱讀成為表達自我的支點,讓閱讀在交流分享中自然升級。我和孩子們經常共讀書目,剛進入三年級的時候,我沒有急著請孩子分享交流閱讀的收獲。共讀《木偶奇遇記》時,我與孩子們分享匹若曹出生,由木料變成木偶等充滿想象力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受到想象力就是那么天真,原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可愛的;我對匹若曹在成長中的任性、淘氣、搗亂的理解和期待,最后匹若曹成為一個真正、完美的人,孩子們從匹若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明白原來這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路歷程,自己身上的那些趣事在同學、老師眼里原來不是那么討厭,我會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完美的;我與孩子們分享書中人物的對話,凸顯的人物個性化特征,通過分享交流感悟,閱讀已經跳出書本而高于書本,閱讀實現了自然而然的升級。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是專家精挑細選的,是孩子學習寫作表達的范例,我努力尋找他們言說的密碼,讓學生仿寫片斷。仿寫練習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后,有規可循,寫起來就不那么難了。
緩解學生畏懼心理,降低習作訓練坡度,提高學生習作自信,在守望靜心閱讀中,讓孩子浸潤經典,厚積薄發,奔向言語表達的遠方。筆者相信,離這些美麗的“小精靈”如花綻放的日子已為時不遠。
關鍵詞:中國;古典文學;悲劇精神;表現
1.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悲劇現象
中國古典文學中悲情主義的代表作為《楚辭》和《詩經》。這兩部古典文學作品可以被稱為中國文學的始祖。《詩經》的表達方式普遍為四言詩,利用這種表達方式描繪出一個個令人感傷的故事。《詩經》中記錄了許多老百姓抗爭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通過這些經典語句讓我們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鞏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悶、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過《楚辭》給我們展現了憂國憂民、千里馬難遇伯樂的心境,這些都是中國古典文學中非常經典的悲劇情節。《紅樓夢》是非常著名的悲劇情感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悲劇題材的典型作品。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寄人籬下,再加上自身的總是誤解別人的意圖,成為讀者公認的悲情角色。賈寶玉以一個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著林黛玉,但是卻久久得不到真愛,因為種種的阻礙,最終的結果也成為一個悲劇情節。薛寶釵雖然也愛著賈寶玉,但是這份愛中或多或少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終薛寶釵千方百計所追求的愛情也撲空。《紅樓夢》所處的封建時代,也是這個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當時的社會,寶釵和寶玉的故事能夠被世人所認同,但是林黛玉的愛情卻只能以悲劇收場。
2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的價值
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需要在悲劇情節當中展現出樂觀精神。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悲劇精神往往都具備一定的隱性特征,這也是根深于讀者的心中,隱于讀者的骨髓中。在文學作品中,悲劇往往是體現生活的失敗、不幸、死亡、毀滅和痛苦等來體現。在遇到非人的對待、巨大的壓迫和殘忍的剝削時,這種隱藏的悲劇精神便會突顯而來,讓人們因為悲情情感失去堅持的動力。對于古典文學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過文字,讓人們正確認識到種種困難,并且鼓勵人們去面對并戰勝這些悲劇,將故事和畫面神東的描繪在讀者心中,讓讀者能夠真正的了解這個故事和背景。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悲劇情節往往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對人生的巨大抨擊,一個是國家的滅亡。在國家滅亡之時,文學作品通過這樣的悲劇情節,將人為了生存所堅持的理由給抹滅了。我國的古代的歷史中,遭受了許多的外族侵略,文學作者通過這些外族入侵,表達出對國家的熱愛和反抗精神,并將這些情感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國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脈便會受到極大的迫害,這也便是我國古代亡國時的悲劇情節。許多的愛國情感比較作者在遇到這類事情的時候,心中便會出現氣憤的情緒,這種情緒只能夠通過詩句、文字才能夠得到宣泄和抒發。當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相連接時,并且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矛盾時,文學作者便會將這種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緒寫做成一種悲劇。讀者在閱讀這類文學作品會,會因為悲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這也是古典文學的悲劇精神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中古古典文學能夠體現一定的社會意義,能夠反映目前社會中的實際情況,讓人們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狀態。例如《紅樓夢》,從這篇文學作品被群眾所知之后,許多的學者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的研究,發掘其內在的社會意義。這篇文學作品中,直接的給讀者展現封建社會中束縛思想、壓抑人性的社會面,讀者能夠通過閱讀這種古典文學作品,了解其內在的悲劇故事,然后根據這種悲劇故事分析自身的情況,分析目前生活當中的美好和善惡。通過古典文學中的悲劇精神讓國人更加的艱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輪回,通過這種精神來約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紅樓夢》中的主要悲劇精神
在整個《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歷經叛離與整個封建社會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對立的。賈寶玉內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社會的倫理思想。在面對整個相對立的封建社會,賈寶玉絲毫沒有退縮,勇往直前。在當時封建思想為正統思想的年代,賈寶玉的義無反顧是整個《紅樓夢》悲劇色彩的一個基礎。早《紅樓夢》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賈寶玉式的人物,他們為了自己的愛情、理想義無反顧,他們在面對不利勢力的時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兒,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勇于沖破封建的牢籠,但是最后的結果還是被人逐出。這就說明了這個人物的悲劇碰撞。雖然這些與封建勢力作斗爭的人們是悲劇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歷程也是悲劇的。就像愛戀著寶玉的薛寶釵,金玉良緣的婚姻,獨一無二的美貌已經才貌雙全的優勢,并沒有讓他在封建的社會中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最后在寶釵于寶玉結婚后,獨守空房,為了能夠挽回寶玉的心,她與這些舊勢力站在了一起,結果確是自己一生與孤苦為伴。從這兩個對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紅樓夢》中的悲劇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類,還是恪守封建教條的人類,最后的結局都是一樣的悲劇。這就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悲傷,不是一些就能改變的。
《紅樓夢》整本書都是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宏偉巨制。整個情節相互串聯。整本書就奠定了悲傷地基調,絲絲入扣。為觀眾從個人到家庭到整個社會都展現了出來。剛開始的繁榮跡象,都是為以后的衰敗奠定了基礎。一層層的展開,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悲劇的事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慢慢堆e起來,早晚有一天爆發出來,樹倒猢猻散,整個劇情達到了悲傷的頂峰。在爆發的一瞬間,各自擁有的東西,各自所糾結的東西,全都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所以在整個《紅樓夢》的人物中,因為悲劇的基調嗎,導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漸漸的走向了滅亡。
結束語
悲劇意識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永恒話題,在封建制度下,社會制度壓制,導致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極度不滿,卻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學做平中,運用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抒發大眾的不滿,宣泄多社會不公的憤慨。所以,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悲劇精神就成了文學作品的主要線索。
參考文獻:
[1]龔世學.中國古代神話的“混沌”觀念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J].戲曲研究,2016(3):176-191.
[2]盧翹楚.淺析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悲劇美學[J].青年文學家,2016(18).
【關鍵詞】詩歌教化;大學生;人文素養
我國是詩的國度。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詩,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是最高的藝術,最難的藝術,也是最凝練的最美的藝術。詩歌,以其獨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它的想象奇特、節奏強烈、韻律美妙、飽含感情的特點,能讓我們在朗誦中充分融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消極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
詩,可以“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歌的社會作用的闡釋。人們通過詩歌可以考察歷史的變遷、了解社會、促進人們團結、抒發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并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作用對我們今天來說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中華詩詞,氣勢磅礴,意蘊深厚,境界高遠,蘊涵著豐厚的人文精神。它從各個方面表達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在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路途上,詩詞帶給人以心智的啟迪,開啟了人類對美好的追尋、對愛情的神往、對真理的探索、對智慧的渴求、對理想的渴望。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學生思想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的教育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下面談一下詩詞鑒賞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所起的作用。
一、在讀詩中提高人生覺悟
政教功用是中國古人對詩歌功用的最初認識。《詩經》已有其思想萌芽,如《小雅.節南山》云:“家父作誦,以究王K。”孔子是最早明確提出詩歌具有政教功用的理論家,《論語.子路》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陽貨》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戰國時產生的“詩言志”命題,也體現著濃重的政教功用意識。《尚書?堯典》曰:“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帝舜命樂官夔用詩樂教育宮廷弟子,把他們培養成具有“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道德品格的人。《毛詩序》的作者認為,一方面,“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可見,《毛詩序》實際解決了詩何以能“美教化”、“移風俗”,何以具有政教功用的內在原理。漢代的另一重要詩論文章鄭玄的《詩譜序》,也是強調詩歌的政教功用,認為詩歌功用在于“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所以清人程廷祚說:“漢儒言詩,不過美刺二端”①。故,多讀詩,讀好詩,對一個人思想境界的提升,眼界的開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具有高遠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古人云:“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陶冶。”早在我國先秦時代,儒家就以經典的方式概括了人們的成才之路,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人生理想從古到今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這已形成了優良的民族傳統代代相承。
《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予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③”表現出中華民族同仇敵愾、誓死抗擊入侵者的信念,這是一種高尚的愛國主義境界。屈原《國殤》中的“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是一曲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的贊歌。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所表現的高尚境界,至今已成為炎黃子孫的人生行為規范。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詩,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詩,能把和平、博愛和主流價值觀帶給這復雜多變的世界。
詩歌可以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進而推動自身認識到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多讀詩,多鑒賞詩歌,是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必修功課。我們要學會怎樣從詩詞深厚的思想意蘊中感悟到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司馬遷的“士可殺,不可辱”,孟子的“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道出了做人的準則和應遵守的氣節與操守。
在詩歌中有許多激勵學生立志成才的詩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等,都是勸戒人們要把握短暫的時光,做一番大事業。這些詩句,無疑對我們今天的大學生有著積極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如李白有詩云:“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他鼓勵人們抗拒惡勢力,敢于自我肯定,受到挫折也不變初衷,絕不做受環境影響擺布的軟弱桃李,而應像青松一樣,做一個百折不撓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二、在詩歌鑒賞中啟迪智慧
“詩是人類向未來所寄發的信息,詩給人類以朝向理想的勇氣”。詩是智慧的產物,詩與其他文體相比,能更充分的顯示作者的品格與情懷。優秀的詩歌往往凝聚著詩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閃爍著充分詩意化的理想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又植根于特定的時代,是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提煉。我們所能看到的好詩,都是詩人用他們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們的實際行為和人生遭際,用他們呢的碧血熱淚乃至生命寫成的。太史公云:“《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也”。 正因為如此,讀詩,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
西方哲人培根也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縝密,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在培根看來,詩歌作為學問的一種,是可以補救人的精神上的缺陷的。詩歌對人們精神所產生的影響的確很大,尤其是每當我們讀完一首激動人心或意味深長的詩篇,實際上就意味著與詩人做一次心靈的對話,走進詩歌,對于啟迪人的智慧意義深遠。
如果說哲學給人們提供超越性的智慧和深邃力量,那么詩歌就在于點燃生命的內核――激情,升華為人的情感價值和理想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詩歌鑒賞中可以啟迪人的智慧。中國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留下來燦若星海的優秀詩篇,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一定要從先輩那里吸取并創造性地繼承精神養料。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用自己的智慧去開創新的詩篇。我們要從古人的詩篇中去尋找智慧,去尋找符合我們時代精神的精神源泉。
三、詩詞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詩歌是濃縮的語言,它將深刻的道理溶于簡短的文字,字里行間充滿著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對世事的態度。所以,詩歌本身就是智慧的結晶,就是創造力的體現。我們當代大學生多讀詩,多寫詩,也將會提升我們自身的文學修養,從而達到啟迪智慧的作用。詩歌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同一個題材不同時代的詩人可以寫出不同的內容,從古自今描寫泰山的詩句可以說不計其數,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同樣的秋季在詩人的筆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馬致遠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而峻青的《秋色賦》則表現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到了穆旦晚年所作的《秋》則更寄寓了詩人對人生的認識,對自我境遇的感慨,對生命價值的思索。可以說每一首詩都是一種新的創造。詩人在創作時馳騁想象,“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而讀者在鑒賞它們的時候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這種感受可以說就是一種再創造。 作者和讀者在寫詩和讀詩的過程中,達到了心靈的共鳴,傳遞了知識,同時也傳遞了智慧。
在詩歌欣賞中,人們通常都是通過想象和聯想來體會詩歌的思想、領略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美的。同樣一首詩每個人的領會是不同的,在鑒賞時對詩詞的意境的想象和聯想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想象,開闊了人的眼界,啟迪了人的智慧。在中國古代詩論中,強調詩歌要有“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其實,“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都是說欣賞者在欣賞詩歌時要加以想象,領會詩歌的“韻外之致”。欣賞者在鑒賞之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來體會詩歌的意蘊,激感的共鳴獲得美的享受。許多精美的詩篇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
沒有想象也就沒有藝術鑒賞,我們之所以能夠在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中體驗到它的內在意蘊,激起情感的共鳴,獲得藝術美的享受,關鍵就在于我們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藝術的再創造,不斷充實詩歌的內涵,獲得新的認識和感受。鑒賞想象能夠豐富和充實審美感知,在鑒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審美經驗帶入當前的審美對象中,或補充它,或調整它,或切換它,這一過程就是創造,這一過程就是智慧的展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把詩詞鑒賞作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讓這一傳統文化走進大學校園。讓我們從詩中去品味人生,去體悟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