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 01:1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必修二復習提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精心備課,變“分散”為“統一”
1.每個學校都有自己集體備課的時間,而集體備課是否有效、是否落到實處則是最關鍵的。我們的做法是:每學期都把各個老師每周的授課節次、授課班級統計起來張貼在墻上,這樣公開課的安排就一目了然,方便而且實用;列出備課組計劃,周課題及時間,指定承擔課題的教師,提前備課,提前講課,任務明確;集體備課的內容包含考點分析、學案設計、教法選擇、重點如何突破、試題選擇五個主要方面。為了能真正起到集體備課的作用,主講人要先講一節示范課,組內成員評課以后進行補充和修改,然后再真正的進入授課過程,效果非常好。
2.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盡量做到六個統一:教學案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考試時間和內容統一、教學資料統一、教學要點統一、教學思路統一。但又鼓勵分散,在教學案的使用上,在教法的運用上鼓勵根據個人的教學特點和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例如,在一輪復習中,同樣是“細胞分裂”的教學內容,我是在黑板上畫了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圖像,然后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出減數分裂的細胞圖像,讓學生有參照、有比較的回憶這部分內容,而另一位老師是直接讓學生畫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前、中、后三個時期的九個細胞圖像來復習。在二輪復習到這部分內容時,我則用了一個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為一體的總的坐標圖來復習的。我們的方法不同,但內容一致,教學效果都不錯。這些教法和思路的設計需要備課時下很大功夫,因人而異。“分散”和“統一”使復習任務的完成,復習目標的實現有了更好的提升。
二、“精”在課堂
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有效”才是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課堂教學要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確是個難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在高三生物的復習過程中,我大膽在課堂上放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礎扎實
雖然高考越來越重視能力的考查,但離不開教材這個載體。由于高一、高二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所以只是要求讓學生去看課本而不檢查和督促,那么學生要么看不進去,要么不知道看什么,所以沒多大效果。我們的做法是:提前發的復習提綱一定要設計好要點,讓學生知道該看什么,收上來看完之后歸納總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重點突出。例如,在一輪復習到“細胞器”這部分時,發現學生總結“能產生水的細胞器”時多數不全面,就在課前讓做的好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答案及理由,然后教師總結,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我們這樣做就是力求讓學生真正把教材“看進去”,做到扎實有效。
2.構建知識網絡
雖然到了高三是復習課了,但是在高一、高二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復習,是對課本知識的深化、挖掘、擴展。由于復習過程仍然是一節一節的課的組合,每一節都有相應的知識點,要想讓學生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加強理解和應用能力,構建知識網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一輪復習是小網絡,比如有關“蛋白質”的這部分內容,我們就體現了元素組成、氨基酸性質和特點、蛋白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系,又添加了和其它有機物的對照,這些內容構成了小網絡。在二輪復習到這里時,又引入了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內容、蛋白質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等內容,構建了一個大的網絡,把必修的三個模塊聯系了起來,通過這樣的網絡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受益匪淺。
再如,光合作用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它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在二輪復習時我們又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樣也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的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等聯系起來。當然這些網絡都不是直接呈現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的,學生加以補充,最后教師總結的,把整個課堂交給了學生。 3.放手學生參與
我們都知道,高三的復習時間緊、任務重,都想在課堂上多講點,一旦學生參與就有可能完不成任務,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最終我還是決定重點突破、追求效果。我的做法是:能畫的就讓學生畫出來,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出來,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出來。比如細胞分裂部分就始終是個難點,不管一輪還是二輪復習,我都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分裂圖、坐標圖,讓學生改錯,只有畫對了、解釋對了,不就掌握了各個分裂時期的特點了嗎,這樣做的效果不錯,所以到了三輪做題時,涉及到這部分題目學生錯的就很少了。再比如遺傳圖解在近幾年的高考中也頻繁出現,我們發現學生會看圖解,但真正自己寫出來那問題可就多了,要么不寫自交符號,要么該寫配子的不寫,要么忘記寫表現性及其比例,要么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同時出現時基因型寫的不規范,學生一寫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我們就在課堂上專門找學生到黑板上寫,這樣雖然費時間,可是效果好。
4.強化字句精確
生物教學也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高考試卷中要求用科學的語言表達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這方面。所以,平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用語一定要反復琢磨,首先保證自己語言的準確、精煉。大家還會發現,學生答題的規范性不行,而高考在這方面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近幾年高考閱卷都體現了錯字、別字、用詞不當不給分的嚴格要求。我們在復習中也發現學生錯別字太多,語言不規范的問題,例如:“酶失活”描述為“酶死亡”,“減數第一次分裂”寫為“第一次減數分裂”這樣的語言性錯誤。再如線粒體的“嵴”寫成“脊”,“桑椹胚”寫成“桑葚胚”,“磷脂”寫成“磷酯”等字上的錯誤。這些錯誤教師只是只嘴上說讓學生記住、改正,效果不好,干脆讓學生到黑板上寫一遍,印象深刻,下次基本不會錯了,還要多給學生鍛煉的機會,通過反復訓練使他們學會用正確的字詞,用書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標準的生物學術語來精確表達,所以平時作業和課堂上我們都是嚴格要求的。
三、“贏”在落實
1.發必收
不管是一輪還是二輪復習,我們都在上課的前兩天把回扣基礎的提綱發下去,然后在每節課前收回來,認真批閱,歸納總結學生問題出現比較多的知識點然后重點講解。不管是什么樣的試題和作業,包括假期作業我們都收閱,讓學生能有一個心理上的認可,能主動的完成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復習內容的鞏固性也就更好了。
2.收必改
要想知道復習效果如何,就必須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那么除了課堂上的反應和問答之外,作業批改就不失為一條好的反饋途徑。只要是做的作業或做的試卷我們都收起來批改,有的全批全改,有的抽一部分批改,有的找學生面批,形式不定,但都保證批改的有效,在講解的時候能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不盲目。
3.改必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