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房子考察報告

房子考察報告

時間:2023-01-03 13:16: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房子考察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房子考察報告

第1篇

樓市調控一年多來,無論在網絡上還是Q群上,可以看到大家對樓市的關注是有增無減的,特別是在外的興寧鄉賢,因為不便回家,對興寧的樓市更加心切,經常在QQ上詢問興寧樓市的情況。因此,2012年暑假借攜子回鄉下小住之機,順便去看了興寧大小樓盤,給大家匯報一下,也算是為在外的鄉賢幫點小忙了。

第二站來到南濟橋邊的金河灣和親水灣,這二個盤隔江相望,一南一北,都是只有幾幢樓,價格戶型也差不多。但我個人更喜歡親水灣,因為金河灣是北向面江,親水灣是南向面江,并遠望神光山,所以最好的是親水灣的臨江戶型,那景觀看得我口水直流啊。

第三站來到也是橋邊的海興花園,海興花園也是比較大型的小區了,地理位置也不錯,屬新城區,又是江邊,目前也是清尾貨階段了。驚奇的是,均價才3500左右,與周邊4000多的均價有15%左右的差價啊。售樓MM說,這個價是去年的,一直沒調整。

第四站來到對面的南壇路口的碧水灣B區,小區不大,位置還算可以,周邊配套完善,地基還未打,價格有點高。

第五站來到興民小學附近的興盛豪庭,這是應網友要求去看的一個樓盤,周邊民房多,看起來比搞亂,小區也很小,格局也不好,我個人不太喜歡。網友說是為了小孩讀書考慮的。

第六站來到號稱豪宅區的廣場邊,凱旋城,記得春節來看時,剛好中午,吃了閉門羹,這次終于進去了,看了沙盤,果然是豪宅定位,售樓部是最漂亮的,MM也很養眼,看了銷控表,已預定了9成了,MM說今年二月開始,已取消了所有優惠。現在好象正在搞地基,預計12月底開售,吹風價是5000起。

出來后,去旁邊的新興豪庭,這是傳說中的又一豪宅,由中國建筑承建,看來質素應該也不錯,目前已建到四層左右,可惜售樓部還未開放,大門緊閉,連個保安也沒有,沒問到情況。

最后去到公安局那邊的永盛豪庭,也是小區不大,周邊環境一般,地理位置一般,但價格較便宜,旁邊有一個大型小區已入住,周邊配套還可以,還發現了幾家紅木銷售商店,不知是不是有錢人多。

以下是各樓盤的價格:

樓盤

樓層

最低價

樓層

最高價

均價

寧江新城三期

3樓

3700

25樓

6000

4850

金河灣

2樓

3188

23樓

4388

3788

親水灣

5樓

3638

25樓

4900

4269

海興花園

3樓

3268

11樓

3908

3588

碧水灣B區

2樓

3580

19樓

5140

4360

興盛豪庭

2樓

3280

19樓

4980

4130

永盛豪庭

3樓

3030

17樓

4030

3530

均價

3383

4764

4074

8月初出外了,本周剛回來,承蒙網友捧場,一再催促,所以應承網友本周未一定寫好,現在就試著分析下興寧樓市吧,水平有限,請大家見諒:

1、從上表可知,興寧樓盤最低均價是3383,最高均價是4764,平均均價是4074元,這個價格,相比于興寧100億的GDP,一千多的工資水平,樓價確實是貴了。但是,如果從興寧的房子消費結構和需求來看,卻又是合理的。正如我早前一直強調的一樣,興寧的房價,是不能以當地的消費水平來對比的,因為興寧房子的剛需,除一部分是本地人外,絕大部分是外出打工的興寧人回鄉置業的,這個價格,相對于大中城市近萬元以上的房價,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夫妻二人外出打工,一個月合計七八千的收入,在大城市是買不起房的,但在鄉下供一套三四十萬的房子,卻很輕松。

2、在看房的時候,遇到幾個回鄉置業的,他們的需求很明確,有些是小孩讀書,有些是回家落腳點,有些是養老,這都是興寧買房的剛需。正如在寧江新城遇到的阿姨所說的,外面再好,始終也是要回家的。我很多年輕的親戚,他們在外打工多年,要他們回農村居住,他們是不情愿的,但大城市的房子,他們又買不起,所以,在縣城買房,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這樣他就一次性解決了居住落腳,小孩讀書,養老等的問題了。

3、考察的樓盤,全部是電梯高層,新開發的樓盤樓梯房已很少了,這說明,興寧的房屋需求,已從普通型轉向改善型了,改善型的需求要求小區配套要好,

第2篇

xx

12月5日,按照縣教育局的安排,由成教辦鄒小平主任、李軍濤副主任帶領彬縣8所幼兒園園長赴三原縣考察三原縣學前教育發展情況。

經過一天的考察,我覺得三原縣在發展學前教育方面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三原縣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合理,成功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

二是三原縣學前教育在規劃過程中,堅持撤并的中小學進行以改造為主,充分節約了教育資源,節約了成本。

三原縣在加大學前教育投入的同時,特別注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節約,采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功能轉換、重復利用”的辦法,將在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地理位置優越的撤并學校改建成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截至目前,在新建的16所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中,有13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利用閑置校舍進行了改擴建或原址新建,閑置校舍利用率達到了81%, 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資源、節約了成本投入。

三是三原縣在校園環境創設過程中,在借鑒外園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我”化,加入了古龍橋、于右任等當地文化元素。

三原縣在辦園工作中注重抓特色建設,據張主任介紹說,三原教育局在2011年提出“以園所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彰顯辦園特色”的號召,各級幼兒園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與實踐,促成了一所所“規范+特色”的現代幼兒園。如城關鎮中心幼兒園在教室外設置了不同主題的文化氛圍,以“大美三原”、“書畫名家”等主題文化墻時時處處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而新興鎮張家坳幼兒園充分發揮自己地處農村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和自然材料,如樹葉、豆子、玉米芯等,做成小玩具、陳列品和粘貼畫,培養孩子的繪畫塑造能力,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除了教幼兒種植外,讓幼兒玩泥巴、采摘水果、體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中山街幼兒園和渠岸幼兒園采取巧設情景空間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傳統知識、民間藝術及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在樓道樓梯,過道走廊墻面上掛滿了各種農具、生活用品、手工制作、戲曲臉譜、石磨等,掛有各種釘有扣子、拉鏈、鎖子的袋子,讓幼兒親臨感悟,讓幼兒自己動手扣一扣,拉一拉,開一開,幼兒的靈氣與心智、童趣與思維得以培養和激發。三原的園所文化環境激活了幼兒的認知興趣,啟迪了幼兒的智慧,這是對我心靈最大的震撼。

四是重視幼兒在園游戲區角活動開展。

三原縣各幼兒園在注重園所文化特色建設的同時,更注重了園內幼兒游戲活動區角的設置。他們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辦園宗旨,堅持以游戲為基本保教活動,以“主題鮮明化、制作手工化、特點突出化、設施童趣化”為思路,根據不同幼兒年齡特點,在班級內設置幼兒游戲活動區域角,組織幼兒開展玩游戲、講故事、繪畫、舞蹈、唱歌、學剪紙、環保制作、珠心算等活動。每個班設有四個以上的活動區域角,最多設七個,讓幼兒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寓教于樂,幼兒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如渠岸中心幼兒園的一個班設有模擬超市、小小圖書架、小小手工坊(剪紙、泥工)、小小建筑工地、娃娃家、我愛圖畫(繪畫)、我是小明星(歌舞)7個區角,激活了幼兒認知興趣和智慧與潛力,錘煉了幼兒動手操作和想象與創造能力。再如張家坳幼兒園利用飼養角、種植園、戲水池、小盆栽等區角來彰顯自然和諧的育人環境,更在活動中培養了幼兒的情操、意志與能力。

五是突出教具自制特色,注重廢舊材料的環保利用。

參觀考察的四所幼兒園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提倡教具自制,注重廢舊材料的環保利用,并向幼兒開展了一系列環保特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大大提倡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發揮幼兒的創造力,順利建立了環保特色活動室。如中山街幼兒園的“好孩子服裝店”主題環保活動室,鼓勵幼兒與家長利用“廢品回收站”收集廢舊報紙、舊塑料袋制作各種服裝(如:百褶裙、喇叭裙、休閑褲等等),深受幼兒的喜愛。還有“玩具加工廠”、“貝貝餐廳”、 “美容美發廳 ”等環保特色活動室,真正體現了教育生活化 。新興鎮張家坳 中心幼兒園的教師和孩子們充分挖掘身邊的廢舊材料和農作物資源,制作了各具特色、美觀實用的戶外教玩具。師生們利用廢棄的易拉罐、當地農村的玉米桿等材料,制作各種低碳環保的玩教具和活動器械,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勤儉節約意識,還增進了“環保、低碳、節能”的現代生活理念。我們欣喜地發現,環保意識正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一批“環保小衛士”從中涌現。

六是三原縣幼兒園嚴守辦園規模,嚴把班額關,為提高幼兒保教保育質量,降低安全風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是幼兒游戲活動能注重挖掘民俗資源。

第3篇

古城的迷人魅力

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表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耐人尋味。

眾所周知,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令全世界矚目的。我們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歷史名城的羅馬、雅典、馬德里,還是風景迷人的西西里島、愛琴海諸島,甚至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米蘭,都堪稱建筑的博物館、藝術的宮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建筑同眾多著名的廣場和歷史街區交相輝映,構成了歐洲獨特的城市風貌。高品味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歐洲許多古城至今仍保持著迷人的魅力。

同時我們注意到,盡管歐洲的城市風格各異,特色鮮明,但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盡可能地將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風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現出來,城市也因此而更顯神韻。例如羅馬是擁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城,存留著大量的代表性宏偉建筑,因此城市體現出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神韻,使城市的每一個細節都耐人尋味;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雅典,城市風貌體現出現代氣息和歷史文化內涵交融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文化傳統的西班牙古城馬德里,處處可以感受到現代科技、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獨特氣質,科學合理的綠化、交通系統,使現代城市規劃思想在歷史名城建設中得到合理詮釋;位于歐陸最西邊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現的是另一番海濱城市風情,雖然經過18世紀大地震后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古跡不算多,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的點綴,足以使里斯本稱得上是風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歐洲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惜和保護意識,實在令人佩服和驚嘆。

完善的保護體系

這個體系令幾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種保護歷史文化的責任。

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在實踐中不斷擴展的,體系的關鍵就是立法。在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幾乎每確定一個保護概念,隨之便會有一系列相應的法規、條例、政令等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定。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保護體系涉及到的制度、環節,如保護內容的形成及確立、保護機構的職能、保護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從而為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保障。在歷史保護的行政管理體系方面,意大利、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法律均規定,文化遺產部門管理遺產,其他相關部門在自身職責范圍內協助或監督其工作:城市規劃部門主管古城保護及城市景觀保全等內容;旅游部門只負責歷史文化遺產的促銷,不參與遺產的

直接管理。在資金保障體系方面,資金補助的規定是保護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立法中明確規定保護對象的資金補助額度和數量,為保護資金來源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通常是保護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款項數額巨大;同時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投資的方式也存在;各類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為文化保護提供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方式,如減免稅收、貸款、公用事業撥款、發行獎券等,使資金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近年意大利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億歐元以上。可以說,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同其連貫嚴格的法律、健全的保護機制、高效的管理機構、充足的資金保障所分不開的。

嚴肅的保護手段

為了一座文化古跡,不惜付出大代價。

與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相對應的是嚴格的法律措施和保護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名城相當多。古城建設,政府不以破壞歷史文物為代價,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遺跡原狀。對城內遺跡的保護,修舊如舊,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區別,讓人能夠分辨。意大利政府將48%的國土規劃為景觀保護區,只有經過文化遺產管理部門認可,保護區內才能開發建設新項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其建筑物外部結構屬于政府,任何房屋開發商和商店經營者、居民,所購買的只是房子內部的使用權,但不擁有對建筑物整體改造的權力。房子的維修按國家制訂的法律進行,不能自作主張,任何未經同意而進行對登錄建筑的特殊建筑藝術或歷史特征的拆毀、改建或擴建均屬刑事犯罪,任何未經同意的行動都將受到處罰。

希臘的雅典雖然沒有能夠像羅馬一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希臘政府為了保護雅典衛城的環境風貌,拆除了衛城周圍的所有現代建筑,雅典的重要歷史地區,任何建筑活動必須事先報文化部批準。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進的城市地鐵交通系統,并且限制汽車進入衛城。此外,據說在希臘薩洛尼卡市有一座長1000多米的陸地旱橋,建橋的原因只是因為橋下有一大片古羅馬征服時代的遺跡。為了保護古代遺址的原貌,又不破壞城市規劃,希臘建筑師在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橋,讓大道從古跡上方凌空而過。大橋的造價雖然大大超過公路的造價,但是它保護下來的卻是無價的歷史古跡。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筑進行任何改動,并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馬德里對歷史街區的維修改善制定了長期的實施計劃,不急于求成,僅第一期(34.5公頃,756幢樓,11878戶居民)計劃的時間就長達4年。

得到的啟示

歐洲國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幾種趨勢:

1.保護內容:從對歷史建筑保護到歷史環境保護;

2、保護體系:從以立法為核心到公眾參與;

3、保護方法:從單一保護到整體保護;

4、保護目標:從歷史留存到價值重現。

廣東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6個以及2個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主要體現在:一些古城的歷史格局和風貌被破壞;較多歷史保護區被擠占;一些歷史街區內的人口密度過大,基礎設施落后,居民居住條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對文物古跡周圍歷史環境的保護,大拆大建,毀壞了大量尚未列入保護等級的遺跡和一般性歷史建筑群;“旅游開發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較嚴重,人為隨意改變歷史文化遺產的原貌,使其逐漸喪失歷史原真性;管理機制不健全,政出多門,部門協同配合不夠;公眾歷史保護意識淡薄,歷史文化保護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通過考察,結合我省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廣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和宣傳以及對有關人員的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提高有關領導及專業人員對名城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保護意識,掌握歷史文化保護的正確方法,樹立整體保護的觀念。同時,還要合理引導社會公眾樹立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使民間自發的保護意愿能夠通過有效的途徑轉化為具體的保護行動。特別是那些反映傳統風貌,體現地方特色的歷史街區、建筑群,以及有紀念價值的遺址等,已經構成了當地群眾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涉及到當地民眾的民情、民風和歷史文脈,要積極鼓勵公眾參與保護。

二、以立法為核心,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完善歷史保護的法制體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歐洲大多采用國家與地方立法充分結合的方式,使完善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相比之下,我國的保護體系顯得單薄的多。在廣東,更是缺乏較系統的地方管理體系,因此保護起來顯得較生硬和空泛。建設部已于去年2月頒布實施了《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草案)。根據這一形勢,廣東積極醞釀出臺有關條例、配套政策和有關指導性文件也勢在必行。通過制訂政策法規,盡快填補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體系中缺少的環節,真正建構起一個健全的保護體系。

要結合廣東的實際情況和嶺南歷史文化的特點,進一步明確保護的基本原則,有關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和歷史名鎮(村)保護的主要內容,完善保護規劃和建設的管理規定,積極建立專項資金保障機制和保護工作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管理機構職能,規范政府行為,鼓勵公眾參與。地方市、縣在遵守國家和省有關法規的前提下,也應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制訂相關規定和政策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對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資金籌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體保護理念指導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實踐

廣東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僑鄉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城鎮風貌、歷史文物古跡、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等資源,都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并進行有效的保護。但是,目前在我們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實際工作中,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們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沒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樹立整體保護理念,正確處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鄉建設的關系。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離開對其保護進行城鄉規劃和大規模開發建設,最終必將以犧牲歷史文化遺產為代價;只有充分考慮到影響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因素,并合理地對歷史文化遺產再利用,賦予新的內涵,才能使歷史文化遺產獲得更好的生機和活力。我們認為,在整體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應該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則:一是原真性。在進行文物建筑保護時,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真實保護所遺存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和全部歷史信息;在保護歷史文化地區和名城(鎮、村)時,不得破壞歷史文脈和肌理的連續性和邏輯性;二是可讀性。在整治和改造時要在歷史遺存上真實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加建和改建部分要與原貌有所區分,要做到“可識別”;三是整體性。不僅保護遺存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珍惜不可再生的歷史風貌;四是可持續性。要通過歷史保護激活歷史環境價值,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利用中保護,將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

四、引入歷史文化遺產經營理念,廣泛拓展保護的籌資渠道

第4篇

【關鍵詞】桂林;祠;南海;國;氏墓;之魂

【作 者】過偉,廣西師范學院研究員。南寧,530000

【中圖分類號】B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4-0110-011

The development of Pangu research and the new explanation of Pangu state

Guo wei

Abstract:It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myth of Pangu in ancient book 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Pangu’s research.Then it evaluat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book Pangu state and the myth of Pangu written by Qin NaiChang and Qin CailLuan.

Key words:Pangu temple;Pangu state;the soul of Pangue

一、清代以前史籍中有關神話的記載

我國古籍記錄神話主要有四大家:(1)三國東吳徐整,(2)東晉葛洪,(3)南朝梁代任,(4)明朝周游。

(1)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卷一,引三國東吳徐整《三五歷經》:“天地渾沌如雞子,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徐整《五運歷年紀》:“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后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

清馬馬肅《繹史》卷下,引徐整《五運歷年紀》另一異本:“元氣鴻,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盤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2)東晉葛洪著《枕中記?元始上真?眾仙記》:“昔二氣未分,螟滓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岳,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回云霄。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并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間,仰吸天氣,號曰太地圣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姻緣,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并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組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于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之。服之能與天地相畢。”“在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之時,已有真人,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與太元圣母通氣結精,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后又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庖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等皆其后裔。

(3)南朝梁代任《述異記》:“昔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先儒說: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氏墓,亙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祠廟,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國,今人皆以為姓,則亦自有種落。按:氏,天地萬物之祖也,然則生物始于。”

(4)明周游《開辟衍繹》:“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左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此而混茫開矣。”

周游《開辟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天地合團……就像個大西瓜,合得團團圓圓的,包羅萬物在內。計一萬零八百年,凡一切諸物,皆溶化其中矣。止有金木水火土五者混于其內,硬者如瓜子,軟者如瓜瓤,內有青黃赤白黑五色,亦溶化其中。合閉已久,苦于不得開,卻得一個氏,左手執鑿,右手執斧,猶好剖瓜相似,劈為兩半。上半漸高為天,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祥云;下半漸低為地,亦含青黃赤白黑,為五色石泥。硬者帶去上天,人觀之為星,地下為石。星石總是一物,若不信,今有星落地下,若人掘而觀之,皆同地下之石。然天下亦有泉水,泉水無積處,流來人間,而注大海。”

歷代學者研究神話,大都依據上述四大家所記錄的資料。四大家吸引20世紀諸學者研究,更吸引21世紀壯族學者探索神話的發祥地。

二、20世紀神話研究的回顧

現代研究先行者夏曾佑、顧頡剛、范文瀾、呂思勉等都是史學家,為研究中國遠古史而探索。

(1)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今按之名,古籍不見,疑非漢族就有之說,或盤瓠音近。盤瓠為南蠻之祖,此為南蠻自說其開天辟地之久,吾人誤以為已有也。故南海獨有墓,桂林又有祠,吾族古皇并在北方,何獨居南方哉。”

(2)顧頡剛《三皇考》:“盤瓠的命運太好了,他在無意中變成了開天辟地的人物。”

(3)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遠古時代就居住在中國的苗、瑤、黎等族,都有傳說和神話,可是很少有人記載,一般說來,南方各族中最流行的神話是‘盤瓠’。三國時,徐整作《三五歷紀》吸收‘盤瓠’入漢族神話,盤瓠成了開天辟地的氏。”

(4)呂思勉《中國史通論》:“是,盤瓠是盤瓠,二者絕不容許混淆。”

(5)先行者中把作為“神話”來研究,影響后人最為深遠的是茅盾(沈雁冰,1896―1981,浙江桐鄉人),著有《北歐神話ABC》、《神話雜論》、《中國神話ABC》(1928―1929年寫于日本,1929年世界書局,上海,出版)。書中論述神話的最早記錄者“徐整是吳人,大概這開天辟地的神話當時就流行在南方(假定是兩粵),到三國時始傳播到東南的吳。如果這是北部和中部本有的神話,則秦漢之書不應毫無說及;又假定是南方兩粵地方的神話,則漢文(帝)以后始通南粵,到三國時有神話傳到吳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漢時與南方交通大開,征伐苗蠻,次數最多;因戰爭而有交通,因此南方的神話傳說也流傳過來了)。”“我們現在有的神話是北中南三部民族的混合物,所以我們的片段的開辟神話也是混合品。始創天地的神話,本發生于南方,經過了中部文人的采用修改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神話;現存可信的材料為徐整《三五歷經》的記載。”茅盾認為,后來的一些著作(指《述異記》中提到的其他地方有地名、祭祀的廟宇及活動等),“也幫助我們想像神話本產生于南方而漸漸北行的。”

繼后,對神話的研究的學者日益增多,研究方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聞一多。引用田野調查少數民族資料,研究洪水育人神話,影響深遠的聞一多(1899―1946年),湖北浠水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引用49份苗族為主的南方少數民族口傳神話以及出土文物與典籍,學術貢獻凡六:(a)伏羲、女媧來自苗族。《山海經》所記“延維”,南方苗民之神。《莊子》所記“委蛇”,即伏羲女媧形象。(b)兩漢是石刻、絹畫、文字記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像的年代,古帝王伏羲女媧傳說在史乘典籍中最煊赫的時期。三國徐整《三五歷紀》傳說開始出現,伏羲地位開始低落了。魏晉間為伏羲女媧傳說終止活躍的年代。(c)伏羲女媧是苗族的祖先,是龍圖騰的氏族。苗、漢兩族祖先最初同屬于龍圖騰的團族。(d)在中國西南諸少數民族中,乃至越南、印度,都流傳“洪水造人故事”。“這是原始智慧的寶藏,原始生活經驗的結晶,舉凡與民族全體休戚相關,而足以加強他們團結意識的記憶,如人種來源,天災經驗,與夫民族仇恨等等,都被象征式的揉合在這里,”“故事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是加強民族團結意識。”(e)葫蘆一是避水工具,二是造人素材。磨石仔、肉團等怪胎是后起的合理化的觀念形態。(f)從古文字學、古音韻學論證伏羲女媧意為“葫蘆”。漢文音韻文字訓詁通假的研究方法,誤導后學,以致一些學者論即盤瓠乃“一音之轉”。聞一多開拓了研究古籍必須關注少數民族口傳文化的學術道路,啟迪了后學。

徐松石著《泰族僮族粵族考》(中華書局,上海,1946年),論述“伏羲即是。南方古人稱他為,北方古人稱他為伏羲。”“苗人瑤人追宗,均崛起于東南中國。”

袁珂,四川新都人,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將古籍中“零散的”神話資料系統化,注釋并通俗化。五方面成就:(a)《山海經校注》、《山海經校譯》;(b)《中國神話傳說辭典》:(c)《中國神話史》、《中國神話傳說》、《中國古代神話》;(b)《古神話選釋》、《神話選譯百題》;(e)《中國神話通論》、《神話論文集》等等。《古神話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注釋任《述異記》“桂林有祠”,第一個提出南朝梁代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象州。論說徐整《三五歷紀》,“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盤瓠或的傳說,綜合了古神話里開辟諸神的面影,再加上經典中哲理的成份和自己的推想,才塑造了一個開天辟地的偉大的,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盤瓠之演變為,不僅音同而已,在作為人類始祖或世界開創者的意義上說,也是相同的。的傳說,不但頗有和盤瓠相通之處,就是和古神話里的燭龍、伏羲也息息相通。”《中國古代神話》(中華書局,北京,1960年)論述“伏羲夫婦,便成為再造人類的始祖,與為人類的始祖性質差不多,或者伏羲就是也很有可能呢。”《神話選譯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論述“盤瓠神話經過發展演變和改造的制作,又成開天辟地的神話,從推尋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祖宗的起源進一步便成了推尋人類共同祖宗的起源。”他與聞一多同樣囿于“同聲俱可相假”的漢字文字學、聲韻學研究方法。

張振黎,河南大學教授。著有《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東方文明的曙光:中華神話論》(東方出版社,上海,1999年)。1983―1990年率河南大學中文系師生采錄中原口傳神話,其中開天辟地7篇,兄妹婚14篇,有豫北太行山和豫南桐柏山兩流傳區域。太行山區濟源縣《寺》情節,似《三五歷紀》卵生,《五運歷年紀》垂死化生。桐柏山區桐柏、泌陽等縣《山》情節:玉皇三女與稱兄妹,躲進石獅肚,洪水后,石獅要兄妹結婚,滾磨重合,結為夫妻。南陽縣《天書緣(令)》情節;兄妹從天落桐柏山兩山頭,各坐一扇磨盤修煉6570年,磨盤密布齒痕。用磨扇滾道,合一起,相見,都說自己盤在山上最古,男稱“人”女稱“女”,結兄妹。天上飄紙落磨盤,上寫“滾磨合攏可成親,莫稱兄妹稱夫婦”,結為夫婦,繁衍子孫。此山稱“山”,房子稱“廟”,二人稱為“爺”、“奶”。桐柏、泌陽之間的山一帶,民眾奉為“人根之祖”,建廟,庇佑萬民。張振犁較早采錄口傳神話,對各省有啟發與示范作用。力主“中原論”。

過偉,廣西師范學院研究員。撰《毛南族、漢族、瑤族神話之比較研究》(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論瑤族《過山榜》有兩大系統:羅城瑤族《盤王券牒》記載“圣王”,龍勝瑤族《評王卷牒》記載“盤護王”(即盤瓠),語言屬于苗瑤語族瑤語支的瑤族支系信奉盤王,其中大都信奉盤瓠王,少數信奉王,兩者神格與業績不同,信奉者的族群也不同。毛南族是兄妹兩個神“盤兄”與“古妹”,屬洪水育人神話。瑤族和漢族的是一個神,屬開辟神話和化生神話。合著《毛南族文學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論述毛南族兄妹婚神話,與毛南族聚居區之南,河池市金城江區壯族兄妹,之北,黔南州布依族盤果王之子女布亞、布緬兄妹,相比較,發現壯、毛南、布依三個民族“兄妹婚神話文化帶”。《中國女神》,(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論述中國56個民族1000多位女神。將兄妹洪水育人神話研究提升更高學術層次,論述女媧伏羲兄妹、兄妹、侗族張良張妹、白族阿布貼阿約貼兄妹……等等許多民族有神名與無名的兄妹婚育人神話,與古巴比侖、古希伯來、古阿拉伯、古印度、古希臘洪水育人神話比較,中國神話具有活態性、立體性、原始性、民族團結意識性等。引袁珂注任《述異記》“桂林有氏廟”桂林即今象州,寫象州縣城廟,今廢,妙皇鄉村(上、中、下三屯),今有171戶,均壯族,引起壯族學者關注。

劉城淮,湖南教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上古神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中國上古神話通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中國上古神話》論述由混沌中生出的,初時當是南方某個氏族的圖騰,其形態為狗。《述異記》所記“國”即族。其苗裔之一,瑤族一直崇奉,即狗王,即盤瓠。族的另一苗裔苗族,“苗人,盤瓠之種也”,“、盤瓠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最早的確是以狗為某氏族的圖騰,至于說他“龍首蛇身”,那是后人的附會之辭。《中國上古神話通論》論述可作創世神話的杰出代表,最偉大的創世之神,是自然性神話的一個總結。盤瓠本是葫蘆,是葫蘆圖騰,在這里,作了由婦女耳中之蟲變成的犬,又殺敵立功,相當奇異。盡管它還保存了圖騰物的面目,還以狗的身份出現,但已迥非常物了。劉城淮將、盤瓠、盤王混為一談,“、盤瓠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龍首蛇身,那是后人的附會之辭”,“有的學者將北方的犬戌、高辛等成分加進了盤瓠神話中”,未免武斷,乃學術研究之大忌。

劉錫誠,中國文聯研究員。1999年寫《之君》(刊《追尋生命遺韻》,武漢出版社2003年)探索形象。記五廟、三像:

(a)河南桐柏山廟(淮河流域)。

(b)浙江永嘉縣帝王廟(長江以南,古東甌地)。

(c)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獅嶺廟(珠江流域,古南越地)。

(d)江西雩都縣祠(長江流域,古揚越地)。

(e)遼寧錦州市筆架山三清閣(東北)。

記三座像:

(f)花都像,,頸圍胡葉,頂塑兩犄角,右手持長杖。

(g)桐柏山像,頭有兩角,葛藤串葉衣,兩手執太極圖,兩旁有侍女。

(h)錦州三清閣像,大型漢白玉雕像,頭有鳳,銜一串飾,兩耳掛龍,長發形成波濤。兩鼻孔并排二小龍,嘴一巨龍。暗示《五運歷年紀》“龍首”。左眼上方圓形太陽,右眼上方半圓月亮。暗示《五運歷年紀》“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劉錫誠另出心裁探索形象。

三、少數民族學者之崛起

20世紀50年代以后,神話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者的關注,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藍鴻恩,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員。著《層疊現象剖析》(刊《民族藝術》1994年第3期):論述中國各族之間文化交流與溶合,形成大中華文化圈。神話文化有層疊現象。

(1)春秋時代的學者常借古人宣揚學說,孔子崇堯舜,墨子崇禹,道家崇黃帝,莊子崇伏羲,道教創始者東漢張道陵崇老子,未提及。可證先秦兩漢中原尚未流傳神話。

(2)魏蜀吳都開拓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吳拓東南,于是兩粵烏滸人(壯族先民)之神話傳播于東吳,徐整《三五歷紀》記錄“宇宙蛋型”,《五運歷年紀》記錄“肢體化解型”。其后南朝梁代任《述異記》,也記錄“肢體化解型”,加了“吳楚間說氏夫妻陰陽之始也”,“桂林有祠”,“南海中國”,增益“夫妻婚配型”。明朝周游《開辟衍繹通俗志傳》,記錄“斧鑿開辟型”。

(3)徐整所整理的神話含陰陽術數家的哲學家意味,抗衡佛教。東晉道教大學者葛洪,到過兩粵,所著《枕中記?元始上真?眾仙記》尊為“真人”,與太元圣母生扶桑大帝、西王母、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庖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皆其后裔。成為中華第一神的地位,是道教造成的。《水經注》說“河南有谷、川、廟,以及廣陵有冢”,《路史》講“會昌有山,湘鄉有堡,雩都有有祠,成都、淮南、京兆皆有廟祀……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生日。”都在葛洪抬當道教祖宗以后才出現的。

(4)夏曾佑、顧頡剛、常任俠運用古音訓詁法,主張即盤瓠。藍氏認為乾嘉學派古音訓詁法用于漢文則可,用于少數民族語言則不可。盤瓠為古苗瑤語,湘西五溪蠻的犬圖騰神話。為古越語,兩粵烏滸人的宇宙蛋型、肢體化解型、夫妻婚配型神話。兩種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神話,不可混而為一。藍氏也不贊同印度傳入說,主張中國本土說(含兩粵烏滸人說)。

(5)“盤”古越語,意思指“講述”。“古”近“果”音。(盤果)意指“講述古老的故事”。古越人后裔壯人,請別人講故事,喊“盤果”。壯族學者潘其旭說:兄妹所生磨刀石怪胎,壯語稱“盤(Pan),避洪水的葫蘆,壯語稱(kau),合起來就是“盤勾”,漢字記音就是“”。壯族學者農冠品說:“kau”意為“我”,“pau kau",“磨刀石,我”,“我是磨刀石化生人”。潘、農二位發展了藍鴻恩以壯語釋讀“”,各有所釋,都屬一家言。

(6)藍氏認為屬于遠古“巨人神話類型”。廣西馬山縣、西林縣都采錄到壯族巨人神話。壯族地區還采錄到“肢體化解型神話”、“宇宙蛋型神話”。東吳時期兩粵烏滸人神話傳長江流域為徐整記錄整理,載入典籍。藍鴻恩認為:由南方烏滸走向全國,在葛洪抬為道教祖宗之后。不可用漢字古音訓詁法于少數民族語言。藍氏立論是頗有見地的。

李肇隆,《桂林日報》編審。撰《激人奮進的慶盤王》(刊《瑤族風情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合著《瑤族風土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調查全州東山瑤族鄉上皇盤王、中皇、下皇和開天圣母祭典。

農學冠,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著《盤瓠神話新探》、《嶺南神話解讀》、合著《瑤族文學史》及修訂本,一步步推進和盤瓠研究。《盤瓠神話新探》(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論述盤瓠神話的原生態犬乳型、犬救型,次生態為瑤族《盤王的傳說》、苗族《神母狗父》、《搜神記》和《后漢書》所記盤瓠神話,態為民間手抄本《過山榜》、畬族《祖圖記》等。農學冠廣泛研讀前賢之論,主張即盤瓠有清代蘇時學,現代夏曾佑、顧頡剛、范文瀾、常任俠、袁珂、劉城淮;主張與盤瓠為不同的神話有清代李調元,現代茅盾、朱天順、馬卉欣、吳曉東、朱閣林、壯族藍鴻恩、瑤族趙廷光、黃鈺。《嶺南神話解讀》(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論盤瓠是融圖騰神、祖先神、英雄神、保護神為一體,野蠻社會到文明社會人文文化的復合型神話,論文化與西南古越族建立的夜郎國文化有密切關系。

總之,20世紀研究有四個特點:(a)由傳統的古史研究,發展為神話學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史(苗瑤畬文學史)研究,文化學研究。(b)研究資料由單一的古代典籍,發展為田野調查,活態的口傳神話,民間手抄本《過山榜》,民間法事儀式,民歌,民舞,民樂,民俗,民間文化遺址(寺廟、神像、洞穴……)等立體性研究。(c)由漢文化研究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多民族文化研究。(d)研究隊伍由漢族學者,發展為少數民族學者、多民族學者。藍鴻恩的研究,啟示后繼的壯族學者探索壯族先民的古國與神話。

四、21世紀研究之前瞻

21世紀研究有三個趨勢:(a)運用古籍、文物、田野調查(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域),深化了學術研究。(b)隨著地域文化熱、旅游開發熱,展開地域性、盤瓠研究,如河南桐柏、泌陽,湖南沅陵,廣西來賓,廣東花都、肇慶。正面影響是推動了研究的深入發展,負面的影響,有的不免牽強。(c)“、盤瓠兩種神話論”成為多數學者之共識,但仍有一些學者主張“即盤瓠論”,展開百家爭鳴。

周光烈,沅陵縣政協副主席,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編著《神話傳說與研究》(天馬圖書有限公司,香港,2003)。此書收入當地口傳神話傳說,還收入記敘當地洞、盤瓠洞、辛女洞、廟、盤瓠廟、地方景觀、苗族土家族風俗,并輯錄古籍及今人論述,資料豐富,是本書一大特色。但不引“、盤瓠兩種神話”之作,只引“即盤瓠”之作。引范文瀾“盤瓠成了開天辟地的氏”,夏曾佑“盤瓠為南蠻之祖,此說為南蠻自說其開天辟地之人,吾人誤以為已有也。”袁珂:“故事大同小異地流傳在中國南方瑤、苗、黎……等民族中,‘盤瓠’這兩個字,音轉而為‘’。”明代徐道《中國神仙大演義》:立功招為駙馬,封“于南之武(陵)山五溪間,時之犬封國。得女,遂同入南山(沅陵荔溪)石室中,逾數年,生六男六女,國勢日益隆盛,遂雜居溪、舞溪、雄溪、辰溪、酉溪之中。五溪之源,皆出沅陵縣。湖南社會科學院伍新福研究員:“武陵五溪‘蠻夷’中顯然廣泛流行著關于盤瓠(或)的傳說和崇拜;這一地區的確生活著一個以盤瓠作圖騰崇拜的民族集團。”湖南社會科學院何光岳研究員認為盤瓠就是,古代人把“古”念成“瓠”,是通假字。因而全書貫串“即盤瓠”。沅陵縣丑口溪鄉荔溪村洞穴發現50多張石床。石床材料來自洞外;其中一張石床上,天然生成兩米多高、兩人合抱的鐘乳石,按照鐘乳石形成速度推算,這根鐘乳石需上萬年形成期。周光烈因此說:“這個神秘洞穴,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開天地’中的‘’的居住地,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他就在沅陵。這是誰也爭不去的。”書中記錄沅陵縣荔溪有“洞”、盤瓠之妻“辛女洞”,各鄉普遍有祭祀大王、辛女公主的廟,有不少以盤瓠、辛女取名的“洞、山、溪、巖、坪、井、塔、墓、十牌、十必”等地名,民間流傳和盤瓠、辛女故事,傳承還儺愿、龍舟競渡、家中有神位等民俗,這些資料,豐富,珍貴。出版此書,借“品牌”打造沅陵旅游產業,可以理解,但把、盤瓠二者混淆為一,卻值得商榷。沅陵“辛女洞”與“洞”是矛盾的,辛女公主為盤瓠之妻,“盤瓠即”,能否將辛女說成是之妻呢?一些民俗事象也不能都說成是“遺俗”。龍舟競渡,沅陵民謠:“人家劃船紀屈原,我劃龍舟祭。”(8頁)農歷五月盛大的龍船比賽,苗族《漫水神歌》中唱“人家劃船紀屈原,我劃龍舟祭盤瓠”。(82頁)同一書中,8頁所記跟82頁前后不同,孰是孰非?總之《神話傳說與研究》,匯集的資料豐富,可貴,不少資料第一次載入書籍。

過偉,廣西師范學院研究員。持續關心神話的新材料。2003年壯族學者覃乃昌、覃彩鑾、潘其旭、鄭超雄、藍陽春等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象州縣、武宣縣、忻城縣田野考察,獲不少洪水育人神話新資料。過偉受新資料啟發,撰《南方民族神話的新發現》(刊《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論述:(1)《三五歷紀》等典籍里的神話。(2)20世紀學者茅盾等對神話的詮釋。(3)引劉錫誠所記五座廟、三座像,分析其分布于長江以南古東甌地浙江永嘉、古揚越地江西雩都、古南越地廣東花縣(今花都區)以及黃河以北河南桐柏山、東北遼寧錦州。(4)南方民族神話的新發現,引用覃乃昌等壯族學者田野調查成果,廣西來賓市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贊賞覃乃昌等壯族學者的田野考察報告對“發祥地”冠以“重要”二字,“妙就妙在‘重要’二字,若無此二字,來賓便是惟一的發祥地了。有此二字則不排斥其他發祥地。過偉之論,擴大了文化的民族與地域視野:不僅僅是壯族文化,乃南方民族文化,百越文化,也是駱越文化,壯文化。兄妹婚神話,乃洪水育人神話,其重要發祥地在廣西來賓。過偉提出了新思考:化生神話、開辟神話的發祥地又在哪里?

余云華,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撰《重慶民間文化及其考古學支持》,刊《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引巴南區、長壽區、奉節縣口傳神話,渝北區歌謠,市區及武隆縣地名“河”,論證重慶的口傳文化。引古籍《述異記》“吳楚間說,氏夫妻,陰陽之始也”,常任俠《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無間漢苗,俱自承為之后,兩者神話,蓋同出于一源也”,論證常任俠所論石棺畫像出土地點就是重慶市主城的沙坪壩區,重慶地下文物資料,堪與古籍資料對印。引唐樊綽《蠻書》卷十轉引王通明《廣異記》所記盤瓠之子“長大各為一姓,今巴東姓田、雷、冉、向、蒙、昱、叔孫氏也,”論證巴東諸姓即今鄂西與渝東土家族巨姓豪族。又引《蠻書》“黔、涪、巴、夏四邑苗眾……祖乃盤瓠之后”論證此處之“巴”正是重慶簡稱,“涪”在今重慶市內,“黔”也包含重慶市的部分地區。今渝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畢茲”也是異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今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唐李延壽《北史》“屯據三峽,滿于山谷。”唐魏征等《隋書》“其僻處山谷者……頗與巴渝同俗……承盤瓠之后……”宋李等《太平御覽》引《唐書》“黃國公冉安昌者,瓠之苗裔也,世為巴東蠻帥……”元脫脫等《宋史》“西南溪洞諸蠻皆盤瓠種……”以上史書一是載明異名,二是記巴渝有(盤瓠)子孫。余云華說:“可能是新石器以來的一以貫之的初名。”“本來就是南方土著,新石器早期的文化以南方為中心。”“族團的祖宗圖騰是花。”花邊口陶器,重慶境內長江、烏江流域多處出土,證明“已有族團定居。”

覃乃昌,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2003年與潘其旭、覃彩鑾、鄭超雄、藍陽春等壯族學者對來賓市文化進行考察、執筆合撰《廣西來賓市文化的考察與研究》(刊《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改題為《來賓市壯族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收入《多維視野中的來賓壯族文化》,作為第一章(覃彩鑾、盧運福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他既讀古籍,也讀現代學者之書,還讀壯、布依、水等族口傳神話及民間手抄經典《麼經布洛陀》,結合對來賓市興賓區(原來賓縣)、象州、武宣、忻城等縣田野考察,論證:(a)來賓市有豐富的文化,廟及廟會、地名、口傳神話、山歌、師公唱本與師公戲。(b)神話源于華南珠江流域,秦漢以后漸漸北傳。(c)神話為壯族及其先民所始創。(d)壯族對“”的原始解釋(磨刀石、葫蘆)及其文化內涵。(e)來賓市為文化的重要發祥地。(f)來賓市文化發現,有多方面意義:對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人們了解文化的源頭,不是外來(例如印度)而是本土,中國有自己的創造世界的神話;中華民族文化由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文化組成,包含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多元一體的文化。

徐華龍,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編審。《新議》刊《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是參加2005年河南桐柏山區泌陽縣文化節及文化研討會的論文,有許多新的資料、新的見解。徐華龍認為:是一個歷史概念,而不是簡單的人名;或者說,同樣是一個名字,卻反映了不同的歷史進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夠清楚地將神話的生存環境和表達方式,以及所包藏著無限豐富的社會和宗教的文化內容表現出來。

所處的年代是舊石器時代,約170萬年前――1萬年前,由猿人向現代人進化。他剖徐整《三五歷紀》所記“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指的是人在直立之前所看到的景物,因為爬行或者是低頭行走,肯定不能走得很遠。當人已經直立起來以后,就會產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長一丈”的感覺,人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歲月,就會有活到“萬八千歲”的時候,天地才分割開來。“天數極高,地數極深,極長”,使天地分開,就是人類從爬行到直立過程的朦朧記憶。列舉現代采錄的口傳《開天辟地》神話、對北京猿人化石的分析、印第安巨人傳說、周人的姜螈?大人跡的傳說、神農架《黑暗傳》所唱、內蒙古巖畫巨人腳印、河南新密舊石器文化遺址等,探索巨人般的體魄和力量,來論證神話。

剖析性別,當是偉大的女性。理由一《述異記》所記死后,化為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風雨雷電、草叢樹林、山岳大川等等,說明是會變化的神祗。所謂變化,可認為是另類的生育方式,可以引申為是女性大神。社會進化到夫權主義時期才會認為是男性。最早的性別是女性是可以成立的。理由二,農歷三月三相傳是爺的生日。三月三是陰的發生時間。他的生日,是人定的生日帶有人文的痕跡。三月三,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鄭國俗,于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魂,拂除不祥。漢俗,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是與水有關的日子。傳說爺有行三場私雨的權利。百姓需雨,向求雨,能滿足人的心愿。

探求的外形。與希臘神話的豐產神潘(Pan)比較,長著山羊的角、腿和耳朵,動物的形態;而是人的形態,最初形態很可能是動物,從動物外形演化為人的外形。

探索一詞的出現,應該到了新石器時代。繁體字的“[FJF]盤[FJ]”,下邊是個“皿”,器皿是人類發展一定的階段的產物。上面左邊是個“舟”,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造小舟。上面右邊是個“殳”,是木制的、頭上有刃的東西,可打魚,也可作武器。夫權時代,的性別確定下來,有了夫妻形式,才有了夫妻的說法。《述異記》記“吳楚間說,氏夫妻,陰陽之始也。”吳楚之地,從河姆渡文化算起,只有七千年歷史。夫妻說的出現,是很晚的事。廣西南丹縣瑤族村寨有廟,簡單的草棚,內放三個略似人形的石頭,中為郎,左為天神,右為玉皇。相傳郎夫婦造天地,開始種田耕地。每年農歷三月三十日殺雞小祭,六月三十日殺豬或牛大祭。乃文化的延伸、發展。兄妹婚故事模式套在身上。河南泌陽縣流傳:砍飄來的大氣包,氣包變大山,在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和結兄妹。兄妹倆穿樹葉,采野果,捕魚打獵,構木為巢。洪水泛濫,兄妹被石獅搭救,補好天上漏洞,滾石磨驗婚,結為夫妻,成了人的始祖,所住的山叫山,打上地方特色,可看清其中深層文化歷史。

2005年7月20日(農歷六月十五),臺南市無極圣宮拜祖團到山拜祭。拜祖團帶來兩尊像放在當地像前,充分沐浴爺的靈氣,24小時后再取回,帶往臺灣供奉。徐華龍認為:并非道教之神。道教興起于蜀中后,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益州剌使張收刻繪于文翁石室壁畫人物中,與老子并列,作為道教創世之神。東晉葛洪《枕中書》稱他為“真人”,將視為道教神。將道教,與上古即流傳的神話等同看,十分不妥。徐華龍認為:也不是佛教之神。2005年3月,北京華中文化發展研究院獲得泌陽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頒發的129公頃集體土地使用證,將在山西側建佛教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佛教將神話作為吸引老百姓眼球的標志之一,但它畢竟不是佛教的最初內容。徐華龍認為非盤瓠。是長于盤瓠的人。四川鹽亭縣垣地區,傳說這里是的故鄉。大禹治水后,來這里立一方王表龜碑,后人稱“王表”,分八個時期。其二為法天法地時期,約公元前6390~6210年(1.,2.天皇,3.地皇,4.人皇,5.五龍紀……)其五為立足山海時期,約公元前5070-4170年(3.女媧氏,4.伏羲氏……)其八為大同王土時期,約公元前2230-2045年(1.黃帝有熊氏(共三代),2.顓頊,3.帝嚳……)這份“王表”作為一家之言,或許有道理,但很難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此表將作為“法天法地時期”的第一人,應該是沒有錯的。晉代《荊州記》記載:“沅陵縣居西口,有上就、武陽二鄉,惟此是子孫。二鄉在武陵之北。”二鄉范圍,即今湖南沅陵縣丑溪口鄉。該鄉荔枝溪村半溪岸畔有山。沅陵的是開天辟地的。盤瓠則是少數民族地區比較集中,特別是在西南地區更是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文化和歷史。《后漢書?南蠻傳》記載了盤瓠神話。唐杜佑《通典》評范曄《后漢書》:“曄云高辛氏募能得犬戎之將軍頭者,賜黃金千鎰,邑萬家,妻以少女。按:黃金,周以前為斤,秦以二十兩為鎰。三代以前分土,自秦漢分人。又周末始有將軍之官。其吳姓宜周命氏。曄皆以高辛氏之代,何不詳之甚。”狗成為民間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就是狗在人們的生活里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而這個重要地位的出現,應該看作狩獵生產活動的一種表現。在瑤族、畬族中,盤瓠視作圖騰。圖騰是一個氏族的旗桿。在早期的時期,圖騰標志還沒有出現。這也是與盤瓠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劉亞虎,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著《南方民族文學關系史(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民族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八章第三節《興于武陵的盤瓠神話》,論述最早采錄盤瓠神話載入漢文冊籍的是東漢人應劭。應劭的祖父應彬、父親應奉都當過武陵太守,應劭少年從父生活在武陵,他所記錄的盤瓠神話當來自武陵山區民間即武陵蠻。漢晉時,盤瓠部落分布于以武陵山區為中心,東至會稽海外,西抵巴蜀的廣大地域,其后,一部分可能融合于漢族等民族之中,一部可能發展成一些民族的主體,例如瑤、畬等民族和一部分苗族。盤瓠從取名到形成故事的過程,可能包含著信仰葫蘆或以“葫蘆為盤”為首領的氏族集團,從崇拜葫蘆到以龍、以犬為圖騰的發展過程,隱喻著這樣一個結構。第八章第四節《源于越地的》論述神話主要流傳在南方古代百越等民族中。古越人后裔壯侗語族各民族,至今還流傳著不少活形態的神話。例如壯族保存著大量《神唱》,不少地方有廟,還有包含神話各類型:《三五歷紀》所記“宇宙蛋創世型”,《五運歷年紀》所記“肢體化解創世型”的故事大量存在。這似乎說這幾種原型在這個族群中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淵源,也說明這幾種型派生出來的某個形態有可能源于這個族群。其他系統的民族如苗瑤系統的瑤、苗,氐羌系統的白、彝,以至南陽桐柏山區,也都流傳著活形態的神話。他們或許是某類神話的源之一,或許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例如瑤族最大支系的盤瑤,在信奉盤瓠的同時,也信奉。他們以“盤瓠為大宗”,“為始祖”(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劉亞虎引葛洪之說:“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之時,已有真人,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與太元圣母通氣結精,生扶桑大帝、西王母、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復生人皇。包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皆其后裔。”(《枕中記?元始上真?眾仙記》)從而論“隨著道教的傳播,神話逐漸流行開來,滲透到民間生活中去。也被納入古史系統里,置于三皇五帝之前,從而最后完成中國古史‘自從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定型。這是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劉亞虎學術視野開闊,神話主要流傳在南方古代百越等民族中,被納入古史系統里,最后完成中國古史“自從開天地,三皇玉帝到如今”的定型,是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乃劉亞虎對文化研究的貢獻。

白庚勝,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05年河南泌陽縣文化節及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提出“大”和“小”的新概念,對21世紀地域文化熱、旅游開發熱中的研究,極富創意,頗具指導性,符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淮河上游泌陽縣,依明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引徐整《五運歷年紀》,死后“血為淮瀆”,因此說,神話源于淮河上游的泌陽桐柏二縣(馬卉欣《之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持此說)。來賓市依南朝梁代任《述異記》“桂林有祠”,當時桂林郡治在今來賓市象州縣境,因此說,神話發祥于來賓(覃乃昌等持此說)。白庚勝主張“大”乃全國范圍的神話文化,“小”乃泌陽、桐柏、濟源、來賓、沅陵、花都、肇慶等地的神話文化。

羅勛,《桂中日報》副總編輯。所著《根問》(遠方出版社,呼和浩特,2004年),研究壯族文化,其中《神話的來源問題》,對廣西壯學會覃乃昌等《來賓市是文化重要發祥地》,認為“論證還不夠充分”,“沒有開天辟地的情節內容。”“論據尚待充實”(144頁),“起源僅限于來賓,范圍顯然太小”(144―145頁),“壯族先民西甌人是神話的始創者,這是目前為止關于神話來源的最新觀點。”(145頁)學術著作、后,最怕沒有反映。羅勛對覃乃昌等的批評,促進了他們的研究之深入發展。

五、國新解讀

覃乃昌、覃彩鑾、潘其旭、鄭超雄、藍陽春合著《國與神話》(民族出版社,北京,2007年),是他們學術發展軌跡中的高峰,超越了自己,也是中國神話研究史上的高峰。

在記載神話古代四大家徐整、葛洪、任、周游學術基礎上,覃乃昌等2002年鉆研任《述異記》所記“桂林有祠,今人祝祀”,當時桂林郡治不在今桂林市,而在今來賓市象州縣境,因此立論,“來賓市是文化重要發祥地”。筆者當時論述,一、贊其“重要發祥地”之“重要”二字,不排斥別的發祥地;二、贊其洪水遺民兄妹婚神話重要發祥地在來賓,感嘆化生神話、開辟神話發祥地又在哪里?希望他們向深度發展。果然,覃乃昌等不負眾望,2003―2007,作四方面努力:一、深研任“今南海有氏墓,亙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國,今人皆以盤為姓。……”重視“桂林”、“祠”、“南海”、“國”、“氏墓”、“之魂”等關鍵詞。二、以廣西為重點,遍及河南、湖南、廣東等地,作文化田野調查,駱越后裔諸民族神話傳說田野調查。三、精研20世紀研究四大家茅盾、袁柯、藍鴻恩、白庚勝之學說,盡可能研讀現代其他諸家學說。批評外來說(印度、北歐、北美);批判“鄙視鄰近的小民族文化”舊觀念。四、闡明神話源于嶺南西甌、駱越、烏滸――壯族先民。他們的學術成就,梳理如下12點出彩的創新論述:

(a)最為精彩的成果,引蘇秉琦分古史為古國、方國、帝國三個發展期。“古國”為高于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如遼西紅山文化、嶺南蒼梧古國。夏商周為“方國”。嶺南在商周時期的“方國”有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西甌、駱越、句町。秦漢至明清為“帝國”。論證《述異記》所記“國”是與蒼梧古國同為4000年前的嶺南眾多古國之一。“古國”國民締造了神話。神話源于“古國”國民的真實生活經歷。這是“神話研究”的一大突破。他們找到了解讀神話的金鑰匙。他們從考古資料、地名遺存、寺廟遺存、口傳神話、古今民俗……多方面進行論證。

(b)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8年《廣西邕寧縣頂獅山遺址的發掘》,距今6000年以后,十分繁榮的頂螄山文化,在河旁臺地突然神秘消失,當由于第四紀最后一次冰川期解凍,海浸回升,海水淹沒居所,族群被迫遷往別處,洪水遺民兄妹婚神話,當源于此。

(c)徐整“垂死化生型”神話,當源于古越人吃人、葬骨習俗,“惡魂化生”信念。考古發掘距今10000―8000年前,嶺南出現屈肢葬蹲葬(縛住靈魂使之不能作祟于活人)、二次葬(血肉腐朽后正式葬之,靈魂進入另一世界)、肢解葬(戰爭犧牲者、非正常死亡者,規范到屈肢葬葬式,“惡魂化生”向善的方向再生)等古葬俗。死后,化為日月星辰山川田土草木諸氓,洪水遺民生下磨石形肉團,砍碎化人,都源于“惡魂化生”信念。當屬可信之論。

(d)任所記“今南海有墓,亙三百里”,現實不可能有三百里大墓。來賓市境內有多處山、巖、洞、泉等,當是“俗云后人追葬之魂”的“墓”遺存。

(e)覃乃昌、覃彩鑾等調查廣西廟,來賓市興賓區3座、武宣縣18座、象州縣3座、忻城縣1座。柳江縣1座、融安縣1座、桂平市4座、八步區1座,博白縣2座。廣東花都區1座、肇慶市1座。其中象州縣妙皇鄉有“高樓山”,壯語為“壘勾漏”,“壘”是“嶺”,“勾”是“葫蘆”,“漏”是“我們”,意即“我們的葫蘆嶺”,海拔932米,是象州、武宣二縣境內最高的山。2005年象州縣派人上山找到廟遺址之石墻基。妙皇鄉原名廟王,意為廟中之王,其名源于這座大廟。任所記“桂林有祠”,當指高樓山頂的古廟。今另建雷王廟(也賦予王之靈)于大明村前犀牛地。此論屬可信之論。

(f)覃乃昌、覃彩鑾等調查來賓市境地名,有村、山、嶺、洞、泉等,盤姓則廣西象州縣妙皇鄉村、容縣六王鎮、全州縣東山鄉、欽州市康熙嶺鎮沿海村子、貴港市都有盤姓。驗證任“(南海)今人皆以盤為姓。”

(g)壯侗語族的壯、布依、傣、侗、仫佬、毛南、水、黎等族的天地開辟神話、化生神話、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以及麼經、師公戲、古歌、歌謠,是中華民族神話的主源。壯侗語族諸民族神話具有原始性、多民族共同性、普遍性和豐富性、體系性、延續性等特征。

(h)任《述異記》所記南海和桂林,指明了神話最早流傳的地區。任所記“南海”,并非秦始皇置南海郡(郡治在今廣州),而是嶺南地區。古籍《尚書》、《詩經》、《左傳》、《史記》、《說文》里的南海,常指南方或嶺南。任[FJF][FJ]所記南海當是嶺南地區;所記桂林,不是今桂林市,指南朝的桂林郡,郡治在今象州縣境。

(i)以來賓市為中心的桂中地區是“神話王國”的中心。有以下四點論據:一、民間師公教經文。二、民間師公戲。三、民間口傳神話、歌謠,都有大量神話傳說。四、華南兩廣的廟,大部在來賓市境。

(j)最早記載的神話,源于“南海國”。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284―364)《枕中書?元始上真?眾仙記》尊為“真人”,自號元始天王,與太元圣母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后又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庖犧(伏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皆其后裔。于是有了源自道教的“自從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流傳于中華大地。三國后,神話由南方漸漸傳入中原,傳遍全國。

(k)“”之壯語釋讀,“盤”為兄妹所生磨刀石型肉團怪胎,“古”為避洪水的葫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武汉市| 和林格尔县| 荆州市| 墨竹工卡县| 阿克苏市| 南阳市| 文成县| 翁源县| 泗洪县| 教育| 荔浦县| 江城| 榆社县| 万安县| 灵山县| 韶山市| 普格县| 子洲县| 海晏县| 秦皇岛市| 三明市| 宜城市| 独山县| 日喀则市| 阜康市| 陇南市| 湟中县| 九龙坡区| 屯昌县| 镇雄县| 酒泉市| 德钦县| 华宁县| 南丹县| 惠州市| 十堰市| 杭锦后旗| 临猗县| 怀仁县|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