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7 05:49: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級下冊美術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文化衫的特點與設計方法。
2、教會學生用印、畫、貼的方法,在文化衫上進行設計制作。
3、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如何運用印、畫、貼等方法,在文化衫上進行主題設計與制作。
2、難點:學生如何設計出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文化衫圖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示范用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來源:學+科+網Z+X+X+K]
師:(出示兩件T恤)這兩件T恤有什么不同?一個有圖案,一個沒有圖案——刺繡,刺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像這樣有圖案,代表一定意義的T恤我們又叫它文化衫。因為我喜歡刺繡,所以給自己設計了這樣一件文化衫,你們想不想自己設計一件獨特又好看的文化衫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設計文化衫。板書課題。
二、欣賞交流,總結方法
1、欣賞明確主題
師:請欣賞一段視頻:思考:文化衫的主題是什么?繪制了什么圖案?有什么意義?文化衫是一種很特別的T恤,是有主題的,老師還帶了其它主題的文化衫,各組搶答,(出示課件)老師分別點評示范作品。[來源:學科網]
小結:設計文化衫必須要主題,主題可以是(奧運會、和平、紀念、旅游、環保……)板書
2、圖案的表現形式
師:文化衫有了主題還要有圖案,文化衫的圖案設計要與主題相符,(出示課件)圖案可以分為圖形為主、文字為主、圖文結合三類,其風格可以寫實也可以夸張。(板書)另外圖案的位置可以是胸前、后背,前后圖案的風格可以一樣,但是大小不可以一樣,不然看起來就有些呆板了,除次之外還可以把圖案畫在(袖口)[來源:學科網ZXXK]
3、制作方法
師:看了這么多文化衫,你想設計什么主題的文化衫?這些圖案可以通過那些方式落實到文化衫上呢?(畫、貼)
(1)師出示畫好的文化衫,介紹畫的方法:先在文化衫上畫出紋樣,直接用顏料進行彩繪。
(2)老師給大家示范剪貼的制作方法(小兔子)。
師:這樣貼行嗎?師拿一件黑色的T恤上貼一個藍色的圖案可以嗎?設計文化衫還要注意什么問題?色彩的搭配,色彩要鮮艷,對比要強烈
三、嘗試制作,抒發內心情感
通過學習,我相信同學們現在已經迫不及待的想擁有一件既獨特又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化衫了。那么就請大家動起手來,把自己的創意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把吧!
出示作業要求:1、以十二生肖、環保、卡通等題材,也可自己定主題設計一件富有個性的文化衫。2、兩人為一組合作完成一件富有個性的文化衫設計,并交流自己的構思。
生創作,師輔導
四、小小服裝秀
1、請同學帶上本組的作品,談創作思路,1-2件解說評價[來源:Zxxk.Com]
2、配樂以模特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示。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設計自己的衣服,褲子、手套和裝飾,從小做一個有個性的人。
板書:
15設計文化衫
主題:紀念、節日、環保……
圖案:表現形式(文字、純圖、圖文并茂)
分格:可以寫實,可以夸張[來源:學科網]
學校:
中仰陵小學
年級:
四年級
教學領域:
造型﹒表現
教師:
蔡惠萍
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屬于造型·表現領域。這節課涉及的是泥條盤筑藝術,盤泥條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就用這一方法來制作陶器。盤泥條操作相對簡單,易于操作,造型的概括性很強,表現內容豐富多樣。
教材中展示了盤筑泥條的方法,還展示了利用這種傳統工藝制作的現代陶藝作品,拓展了學生創作思維,學生通過看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能夠很好的掌握方法,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陶泥是學生們喜歡的活動材料,揉、團和捏在以前的課程中已經學習過,對于這些學生們并不陌生。盤筑泥條容易學習,學生易于掌握和操作。
通過盤筑不同造型的陶藝品,可以提高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概括能力,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
技能
學會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并制作陶藝作品。
過程與
方法
了解陶瓷文化和陶瓷成型的工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創作中體會陶瓷制作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并制作陶藝作品。
教學難點
表現并裝飾造型獨特的陶藝作品。
教學準備
相關教具;PPT;視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導入
師:同學們,看一看,這是一件什么種類工藝品啊?
生:陶瓷。
師:誰知道陶瓷工藝品怎么做成的,過來講一講?
或誰了解陶瓷文化給大家講一講。
師:這位同學講的非常好,陶瓷的制作過程,第一步,選用合適的陶泥;第二步,做成胚胎;第三步,上釉;第四步,燒制成型。
陶瓷文化: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盛產青花瓷,白底蘭花,是中國的瑰寶。
仔細觀察。
通過提問了解學生以前掌握的知識。
講授新課
師:看看,這幅圖片,在造型方面和上一張圖片有什么不同?
生:底面是方形的,使用泥條盤筑成的。
(引導學生分析器物形:
口—頸—腹—底)
師:怎么進行裝飾的呢?
生:用小花進行裝飾的。
欣賞3-4張圖片,讓學生從造型和裝飾兩方面進行闡述。
師:看了這么多造型獨特的陶藝品,我們想不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生: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視頻,讓學生明白盤泥條的方法和盤筑過程。)
師:誰能說一說怎么搓泥條呢?或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用力均勻;用手掌搓;粗細一致。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吧。
盤泥條的基本方法
1.搓
2.盤
師:泥條可以組合成什么形狀呢?
生:麻花形、螺絲形和蝸牛形。
師:看一看這些圖片,你最喜歡哪一個?并說一說他的特點。
生:喜歡茶壺。
師:大家說的很棒,下面我們開始制作吧。
底面的形狀不同。
啟發學生陶藝品造型的不同特點,和裝飾手法。
明確主題
布置作業
展示評價
運用盤泥條的方法,做一件造型獨特的作品。
師評、自評和他評
通過“小小展賣會”,賣出自己的作品。
展示并講解自己的作品。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板書設計
盤筑成型
陶藝品制作過程
1.
底部制作。
2.
盤筑泥條
①搓
②盤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說課方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2-0054-04
說課,是一種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技能與藝術。說課,主要展示的是教師的風采,而課堂教學的主要評價指向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文題中用“亮麗”,而沒有用時髦的“靚麗”,是因為筆者覺得“亮麗”是一種自信,一種神采,其顯露的是智慧,它來自于眼睛和表情以及言語,而非衣著和裝飾。筆者以為,在說課中要展示亮麗的自我,就得努力體現如下三個方面。
一、說出理所當然
所謂“理所當然”,就是“在事理上應該這樣”。反映在說課中,就是要體現說課的基本規律。
1.把握說課基本板塊
說課的基本板塊包括:說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理念、教學流程。這是基本常識,無需做過多說明。
2.體現語文教學本質
這里要分清兩個概念,一是語文本質,二是語文教學本質。
對于“什么是語文”,歷來表述不一。有語言文字說,有文學說,有文化說……筆者以為,語文,就是通過語言文字(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這個工具來傳達各種信息。語文既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生成的。這里的“信息”,范圍廣泛,如所反映的事物特點,記敘的事情發展過程,描述的自然及社會現象,表達的豐富情感,揭示的種種道理……
“語文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語言文字以及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需要指出的是,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都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但學科不同工具也是不同的。美術學科的工具是線條、色彩等,音樂學科的工具是音符、節奏等,數學學科的工具是數字、圖形等,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是語言文字。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可以通過不同的工具來反映相同的人文內容,且各有優勢,可以形成互補。語文說課,不能違背語文學科教學的本質。
3.用好基本教學方法
有些教學方法在學科間是通用的,比如講授法、討論法、嘗試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但我們必須要把握并用好語文學科基本的甚至特有的教學方法。筆者以為,“讀”就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讀,從聲音的角度說,包括默讀、朗讀和誦讀;從深入程度的角度說,包括略讀、精讀、研讀。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語文閱讀教學還必須通過讀來實現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以及文本之間的對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使用最經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閱讀感悟法”,也有人稱之為“朗讀感悟法”。
語文教學中,閱讀感悟法與其他方法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如在探究過程中、小組合作中、情境創設中都可以進行讀與悟。事實上,各種教學方法往往是合在一起的,彼此不可截然分離。需要說明的是,在閱讀教學中其他方法都是為學生讀好課文而服務的。
語文閱讀教學還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要在這過程中,使學生經歷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表到里,由說到寫,由課內到課外,由吸收到表達,由一到三,由三到一的過程。
4.恰當處理詳略關系
目的不同,說課的詳略安排不同。比如,自己有了疑問,拿不準怎樣教,就要重點說自己的疑惑及教學設想;自己有了創新設計,要與別人分享,就要重點說自己的教學設計與他人的不同之處,以及這樣設計的好處。
通常情況下,說課的重點應該放在重點的突破和難點的解決上。當然,還可以重點展示別人所忽視的,而自己有獨特見解的,以及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非重點、難點的要略說,人云亦云的也要略說。
二、說出與眾不同
說課,在教師上崗競聘以及專項競賽中運用得較為常見。在這種情況下,與眾不同往往能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就是在常規基礎上追求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如下四點。
1.言語表達上的變化
說課是教師個性化的行為,這種個性化主要表現在言語表達上。要通過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獨特的教學流程。但現實情況卻不如人意,一些教師經過說課的反復訓練,往往會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話語模式。尤其反映在分析教學內容這一板塊上。下面是《三顧茅廬》(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文說課的兩種言語表達:
(1)課文寫劉備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文章重點表現了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同時看出諸葛亮的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2)《三顧茅廬》這篇文章通過襯托的手法記敘了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的故事,充分表達了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也說明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選自《三國演義》,選入時有所改動,將“文白相間”的語言變為純白話文,行文更加簡潔,更適合小學生閱讀。
上述兩種言語表達是有區別的。第一種是教參的原話,是用教參編者的話表達教參編者對文本的理解,當然是正確的,卻是沒有個性的。在說課競賽中往往會出現“撞車”現象。而第二種言語表達,是說課者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理解。除了文本內容,還點明了“襯托”的寫作方法,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效果要優于第一種。
2.說課程序上的變化
說課的基本程序并非一成不變,有的板塊可以合并,甚至可以省略。如教師間開展討論式的說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方面就可以省略,此時的說課其實是圍繞教學流程而進行的。即使是參加說課競賽,也是可以變化的,還以《三顧茅廬》為例。
一位老師開始時是這樣說的:《三顧茅廬》這篇文章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必多說。教學這篇文章,目標定位是什么呢?除了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故事內容、人物特點外,我以為引導學生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學難點,這也體現了編者的刻意安排。因為,本人在讀課文時產生了一個疑問,即描寫臥龍岡的環境在原著中出現在“一請”諸葛亮時,而本文卻安排在了“三請”時。經過思考,我明白了:編者這樣安排,是有意讓學生明白環境描寫的象征意義。
上述說課是與眾不同的。說課者沒有按照先說教材分析再說教學目標這一固定模式,而是將兩者合二為一。在陳述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同時分析了課文與原著的不同,以及編者的精心改寫。這就很好地體現了說課者解讀文本的深度,也巧妙地說出了別人文本解讀的忽視之處。
3.教學思路上的變化
教學思路最能體現說課者的創新思維。說課,最主要的是說出這篇課文究竟怎么教,說出自己的教學思路與他人有什么不一樣的妙招。在這一點上,更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照搬教參。還以《三顧茅廬》一課為例。
教學思路一:劉備是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人物特點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學思路二:什么是“茅廬”,在深山茅廬里一般會住什么人(隱士)本文怎樣描寫隱士居住的環境,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說明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此人有“三請”的價值)劉備是怎樣請的(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絕大多數說課者都采用教學思路一,形成了人云亦云。而教學思路二,帶給人的一種新意,是由題入手,關注了環境描寫的作用,抓住了別人所忽視的地方(也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地方),這就體現了教學的創新。如果這樣展開教學,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4.展示方式上的變化
說課,最主要的是言語表達。除此之處,還有“讀”,即范讀。教學中,對精彩的內容,范讀有時是必須的。因此,說課時亮一亮自己朗讀的功夫,也是必要的。“唱”,比如教學的內容是一首歌詞,像《讓我們蕩起雙漿》等,說課時唱上一兩段,完全可以。因為在教學這首歌詞時,唱一唱就是對教學的有益補充。“寫”,寫課題,寫板書,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畫”,以畫的方式再現課文情境。“演”,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堂上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說課中,恰當地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增強說課的感染力,充分展示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說出高人一籌
正如前文所說,說課的意義與課堂教學不一樣,其主要考量的是說課者,而非學生。因此,教師就要努力體現出高人一籌的本領。
1.文本解讀高人一籌
文本解讀是重要的基本功,是說課高人一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這恰恰是說課者所容易忽視的方面。說課者在文本研讀的時間與精力上往往投入不足,很快就過渡到寫說課稿的程序之中,致使說課效果不佳。這里以《少年王冕》(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為例:
一些教師對文本解讀不夠,造成了誤讀。他們以為這篇課文反映了少年王冕孝敬母親和勤奮好學的特點。其實,“勤奮”與“好學”是不同的概念。這篇文章并沒有反映王冕勤奮,而是反映了他的好學。因為,王冕是利用白天牛吃飽了的時候在柳樹下看書,而不是一邊放牛一邊看書;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而不是白天放牛看書,晚上一回家還是看書;王冕每天畫些畫,讀讀古人的詩文,陪伴母親(春天用牛車載著母親,到湖邊走走),而不是整天整夜地畫畫。二是有的教師以為王冕愛畫荷花,是因為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這更是誤解。如果愛畫某一事物,都是因為這種事物有高貴的品質,那么如何解釋達?芬奇小時候反復練習畫雞蛋呢?
其實對于這篇文章而言,教師要深入思考的應是:作者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王冕放牛三四年后)才寫湖邊湖面的美景?事實上,在三四年前這樣的美景就存在,為什么不在第三自然段寫呢?經過認真閱讀,才會發現,王冕讀書使他懂得了“人在畫圖中”的奧秘,使他形成了發現美的眼睛。如此,方能體現說課者解讀教材的高人一籌。
2.內容選擇高人一籌
說課要有學情分析,因為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尊重學情。要將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說課者千萬不要忽視教學內容的選擇。
比如《最后的姿勢》(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我們就要估計到學生在如下幾個方面理解是有困難的:(1)“5月12日,和平常一樣。”為什么要寫“和平常一樣”呢?(2)譚千秋上了很多課,為什么文中僅寫老師講“人生的價值”一課呢?(3)文中寫了譚老師在“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中的形象,為什么要選取三個不同類型的人來講述呢?(4)文末為什么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不用“英雄不死,精神長存”呢?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地方,才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正是說課所要重點解決的內容。
3.切入角度高人一籌
教學的切入角度十分重要,它體現的是教師的匠心獨運。不同的切入角度,對教學的走向影響很大。比如《黃河的主人》(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就有如下兩種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一:為什么說艄公是黃河的主人?教學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主要研究艄公,然后順帶其他內容的學習。
切入角度二:全文共五百字左右,但課文寫艄公的只有一百零幾個字,約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的寫法是不是有問題呢?教學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除寫了艄公外,還有五分之四的內容分別寫了什么,這些內容與艄公有無重要關聯。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黃河的兇險、羊皮筏子的輕小、乘客的談笑風生、“我”的心理變化。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寫這些是為了襯托艄公的本領,突出他不愧為“黃河的主人”。這種以寫法為切入點的教學,與眾不同,也十分巧妙。
4.突破方法高人一籌
說課,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如何突破重點。對于重點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緊、展得開”。突破重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對語文學科而言,將文字轉化為形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把學生帶到文本描繪的情境中去,增強學生的體驗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法寶。
比如《天鵝的故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描寫老天鵝破冰的場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第五自然段)。教學中教師這樣描述: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它越飛越高,越飛越高,突然,它收起了翅膀,“呼――”地往下落,“篤”……教師停住,問學生:你們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深刻體驗老天鵝的身體及內臟的疼痛,再體會老天鵝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疼。這樣,學生就能真切地體會到老天鵝的破冰之“勇”。
5.理論闡述高人一籌
說課與說教案不同。說課不僅要說怎樣教,還要說清楚為什么這樣教,這就是理論簡述。理論闡述的水平,取決于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科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師多讀理論書籍、經常反思是必須的。
理論闡述要注意三點:一是匹配,即對應。比如,在陳述教學方法時引用了某種方法,那么,在教學流程中就一定要有這種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不能前后不呼應。其次,是某處教學環節與所陳述的教學方法要匹配,兩者不能若即若離,甚至風馬牛不相及。二是適度。說課的重點是說清楚課文究竟怎么教,而不是過多地陳述教育教學理論。沒有具體的教學思路及教學步驟,說課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與價值。三是深刻。說課者要對所引用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深刻理解,要透過具體的教學環節闡述其背后的本質。
說課顯露著理性的光輝,說課者的風采才會更加亮麗。
Discussion on Strategy for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lan Oral Presentation
SHA Hua-zhong
(Jiangya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an 2255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