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問候語

英語問候語

時間:2022-10-06 22:10: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問候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問候語

第1篇

關鍵詞:問候語交際;差異;內容;結構;稱謂

一.問候語的定義

在人們見面的時候,為了社會關系的需要,會說出一種話語來拉近彼此的關系,這就是問候語,它又叫見面語、招呼語,它短小簡單,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重要交際口語。這種話語不是為了交流思想或傳播信息,而是用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保持接觸,彼此親近融洽的社會關系。因而它所輸出的主題信息只有一種,那就是感情信息。

二.問候語的功能

問候語的功能表現為人際的,即協調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建立、增進和鞏固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問候語是一種雙向的語言行為,問候語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第一步,是進行下一步交際可能的引導,在社會交際中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Chen(1997)總結了問候語在社會交際中的兩個最主要功能:一個是它的交際功能,即通過問候:1)人們確認了他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2)建立了與陌生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二是問候語有“打開話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人們并沒有感覺到問候語有什么實際的意義,但如果一個人得不到別人的問候或是自己對別人的問候得不到應答,他會感到“丟了臉”。Ventola(1979)說,問候語是“互應的行為”,也就是說“它們需要得到應答。如果沒有了這種應答,就難以讓他們間的對話再順利進行下去(p.271)。

三.英漢問候語相同點

雖然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英漢問候語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但是作為問候語,英語和漢語還是存在著共同點的。簡單來說有兩點,一是英漢問候語都是雙向的,即相互的,問候這種活動必須在兩個及以上人中才能發生,否則就是違反了禮貌原則。二是英漢問候語都包括主題性問候語,即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以及非主題性問候語,即單純為了打招呼,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

1.關于雙向

當A對B打招呼時,B之后一定要做出回應。不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對別人的問候不給于回應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有些問候語是有固定回答的。比如英語中的“How do you do?”和漢語中的“你好”,其對應的回應與也是“How do you do?”和“你好”。再如英語中的“How are you”是一種對別人身體的問候,一般也有幾種固定的回答,比如“fine,thanks.And you?”,“Quite well,what about you?”等等。相比之下,漢語的問候語的回答就相對自由了,比如“最近好嗎?”,“你吃了嗎?”,“最近忙什么呢?”等,一般會根據自身情況作出不同的回答。但是不管回答是什么,英漢問候語都有這種雙向的特點,這是出于禮貌的一種基本要求。

2.關于主題

從功能的角度說,英漢問候語都可以分為主題性問候語和非主題性問候語。比如英語中的“It is nice to you”和漢語中的“你好嗎”是主題性問候語。而英語中的“Hi”和漢語里的“嗨”則是非主題性問候語。非主題性問候語并不是自由交談。主題問候語通常帶有不同的主題,比如天氣,工作和生活狀況,學習情況等。另外,主題性問候語一般帶有交談者的感彩,而非主題性問候語一般是中性的。

四.英漢問候語不同點

問候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交際行為,各個言語社團都有相應的表達方式。綜合看來,英語和漢語問候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1.內容差別

英漢問候語最重要也是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內容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人們平時接觸到的事物的不同引起的。中國人見面最常用的一句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這并不是因為中國人喜歡關心對方吃飯沒有,只是一句打招呼的話。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食物作為人類的第一需求,還喜歡把它作為聊天的中心。而在英國,人們喜歡把天氣作為聊天的主題,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氣不錯,是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風真大。不是嗎?),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多變的天氣。由于英語和漢語一些習慣性的問候在內容方面的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時就應考慮這種文化差別,以免帶來不必要的尷尬。

2.意義差別

英漢問候語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就是表達意義上的差別。漢語和英語有時使用相同的問候語,但是由于語義場的不同,兩者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比如英語的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和Good evening(晚上好)在漢語里都能找到其相應的問候語,但是它們表達的時間段是不同的。英語的Good morning指的是從太陽升起到中午這段時間,而漢語的“早上好”一般在早上八點以前使用,八點之后再用早上好別人就會有一種“都幾點了啊,還說早上好”的反應。而漢語里的“下午好”和“晚上好”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使用,只有在電視電臺廣播節目或是正式的演講中才會出現,平時使用會顯得有些奇怪,但是英語里使用“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卻是再常見不過的問候語了。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即使是對應的英漢問候語也有其意義上的差別。

3.結構差別

英漢問候語在結構上也存在差異。比如,漢語中有時也會將天氣作為問候語的主題,但是漢語通常使用感嘆句,例如“天氣真好!”“天氣真糟糕!”來抒發對好天氣的欣喜和對壞天氣的不滿之情。而英語中有關天氣的問候語一般使用反義疑問句,比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氣真好,是吧),“Il’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今天風真大,是吧?),這在漢語中卻是極為少見的。

英漢問候語結構上的另一差別就是,漢語問候語一般形式較為靈活,可根據人與人的親疏關系,聊天的情景等會有不同的問候及不同的回答。比如“干嘛去呀?”,“最近工作怎么樣啊?”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這些問候語都會得到不同的回答。而英語問候語一般形式較為固定,回復也較為正式。比如“How are you?”一般情況下得到的回答都是“Fine,thank you.And you?”,不會因為對象或者時間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五.結論

問候語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持關系而說出的一種具有寒暄功能的語言,它一般不承載信息,就是為了打招呼,也就是說,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問候語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談得以實現的基礎。不管哪種語言團體,問候語都是人與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語言團體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問候語的表達習慣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這其中的差異,就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語和漢語問候語之間的異同,通過比較,了解英漢問候語在內容,意義,結構和稱謂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我們更加了解問候語,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靈活自如。

參考文獻

Chen,H.L.(1997).Evidence of topic prominence transfer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compositions at college level.Unfinished MA thesis.La Trobe University,Australia.

Chen,L.P.(1997).An analysis on English greetings from soci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Journal of Jiefanju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2,18-23.

Chen,S.C.(1991).Soc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ting expression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Languages,92,55-60.

第2篇

【關鍵詞】寒暄語 對比 文化差異

寒暄語一直是語言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真實地反應社會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它也是減小人們之間的距離和促進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語言工具。

中西方的寒暄語在目的、內容、習俗和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對于英語初學者往往缺乏寒暄語文化內涵的學習,經常會用自己母語(漢語)的方式思考而導致誤會和錯誤。更糟糕的是,還會產生嚴重的文化矛盾和沖突。所以,英漢寒暄語的對比和差異的學習和研究就顯得特別有必要。

一、 漢英寒暄語最典型的差別

(一) 稱謂語的不同

稱謂語是語言交流中最基本的內容。它能表現人際關系文化,也是人們日常交流的橋梁。稱謂語能反映人們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和地位,也能體現在交流中雙方的價值和社會屬性。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通過人們在交流中稱謂語的使用我們可以確定他們之間的社會地位,親疏關系,感情的深淺。通常,稱謂語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親屬關系稱謂語和社會關系稱謂語。以下是英漢在這兩種稱謂語使用中的差異。

1. 親屬關系稱謂語的不同

親屬關系包括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法律上的親屬關系,它是人類文化的特殊產物,是社會群體,宗教群體和政治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屬關系謂語能反應真正親屬關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間習俗和歷史的不同,英語和漢語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從而有了直接親屬關系和間接親屬關系的稱謂不同。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漢語親屬關系稱謂的家族關系稱謂的復雜和龐大。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不但要表明性別和在家族中的長幼,輩分排序,還有表明母姓關系,和母姓相關的親屬關系。基本上,每一種不同的親屬關系就有一個特定的稱謂,而且幾乎每一個稱謂都有它不同的口頭語和書面語。

英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就完全沒有漢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那么復雜多樣,表達沒有那么充分。它源于愛斯基摩人的稱謂系統,更突顯在整個家庭中核心家庭即自身小家庭的位置。所以英語中的家族關系的范圍就很小,與之相應的稱謂就不復雜。而且英語的親屬關系稱謂語也沒有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區別。比如,在英語中兄弟姐妹的稱謂就沒有很明確的區別。英語中的uncle 在漢語中因為親屬關系的不同,家族中的關系不同就可以被叫做大伯,叔叔,舅舅,姨夫,表叔,姑父等,其中還不包括口頭語。

2. 社會關系稱謂語的不同

作為稱謂語的一種,社會關系稱謂語和親屬關系稱謂語有緊密的聯系。它能充分的表明稱呼者和被稱呼者之間的關系、身份、地位和角色,在維持和鞏固人們之間的關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親屬關系稱謂語相比社會關系稱謂語更有它自己的年齡、等級和社會的不同部門等特征,并且發展迅速。

社會關系稱謂語包括一般社會稱謂語,專業技術稱謂語和擬親屬稱謂語。一般來說,漢語的一般社會稱謂語包括同志,師傅,先生,女士,小姐,女士們和先生們。而英語的一般社會稱謂語包括Mr., Mrs., Miss., Ms., Sir., Lady。

專業技術稱謂語是用于不同社會職位間交流的頭銜稱謂,包括職位頭銜,技術頭銜,學術頭銜和其他頭銜。中國人習慣使用表明職業、地位和技術的頭銜稱謂。而英國人很實際,不會隨意改變頭銜稱謂。英語中頭銜稱謂只限制在皇室家族、高級政府、宗教范圍、軍隊和法律界使用。一般以頭銜稱謂加姓氏的方式使用,如, Queen Elizabeth和President Bush 等。擬親屬稱謂語是親屬稱謂語用于非親屬關系的個體間的社會交往,它用于表明交往個體間的親密關系。在這方面英語和漢語很相似比如,“Uncle Joe”“Aunt Sandy”。

(二)問候語的不同

問候語存在于所有的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為普遍的一種語言。它是交流談話的一個好的開端,也是建立和保持好的社交關系的一個好的開始。通過問候語的使用,交流者之間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會關系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和促進。正確的使用問候語可以避免非本質的誤會和交流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導致成功的交流目的失敗。由于文化背景,習俗和歷史的巨大差異,英語和中文的問候語也各有不同。

1.中文問候語

中文問候語中包含有具體的和表達關心的事實,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會以個人的事件作為問候的主題,比如年齡、收入和婚姻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話題。而且詢問得越詳細,越能表示出關心。從古至今,食物不僅僅是人們日常飲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談、閑聊的話題中心。所以,人們彼此見面的時候,首先就是問:“你吃了嗎?”“你吃了飯沒有?” (Have you eaten something?)當然中文問候語的內容也會隨著交談者的不同、場合的不同和心理狀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比如,人們會經常使用具有傳統特色的問候語“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們能夠看出中文的問候語中包含了許多具體的事項,并且根據他們相遇的時間和場合進行改變。總的來說,中文問候語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這些問候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表達人們對對方的興趣、關心和親密的友誼。對于這些問候語的回答要以被問候者的地位和具體的環境來決定。

第3篇

關鍵詞:問候語;你好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161-01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媒介,也是人類傳播、積累和交流文化的載體,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賦予了語言獨特的內涵。

留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交際,需要克服的難關之一就是――如何打招呼,也就是如何問候。問候語是我們每天都會使用的言語行為,留學生來到中國以后,每天生活在漢語環境中,必然也要面對這個問題。留學生也大都希望掌握地道的問候方式。而對外漢語教材,基本都是以“你好”開始,留學生學習漢語,也是從“你好”開端。但是另一方面,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說,問候語對留學生來說最不易掌握,并且容易出錯。問候語的運用與理解除了受到交際對象、情景的制約,也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所以留學生在使用漢語招呼語時出現的語用失誤現象普遍存在。例如:要么將“吃了嗎?”不分場合、不分對象的進行運用;要么就只能簡單地將“你好”作為打招呼的萬能工具;或者將一些程式化的招呼語“去哪兒?”、“干什么去?”理解成具有實化語義的問題,進而當作是對自己個性及隱私的侵犯,從而引起誤解。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往往比語音、語法或語義等語言錯誤更加嚴重,語用失誤更加“危險”,因為它可能冒犯對方,或影響人際關系,從而導致交際失敗。由此可見。問候語在交際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問候語教學作為教學的第一課,無疑在交際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留學生的一句問候,便可以看出其學習的漢語是否地道。就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發現的最明顯的問題,留學生打招呼的方式,趨于單一化。即他們見面都會問一句簡單的“你好”。大家都知道在中國這一語文文化背景之下,“你好”這一問候語是簡單而無實意的。他們的回答一般會有三種方式:如果是兩個人不熟悉的話,他們則會以同樣的“你好”作為應答方式。如果兩個人稍微熟悉一點的話,則可能出現以下兩種不同的回答方式A:“我很好,你哪?”或者是B“不太好。”“我不好”。在后一種情況,他們是將問候語“你好”作為一個有意義的句子來理解和回答的。

你好”這一問候語出現泛化現象。相信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即便是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在和中國人見面時,往往都是一句“你好”而一言以蔽之。這些問題從語法上來說并沒有毛病,但從語言習慣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卻非常不符合中國人的實際交際習慣。

本文就這一問題,試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及教學建議。

一、母語的負遷移,造成交際方式不當

基于上文提到的“你好”的泛化現象。留學生掌握一句“你好”看上去貌似已經學會了使用漢語的問候語,實際上卻離真正的交際得體性相去甚遠。由于母語對于留學生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很多留學生即使在學習了很久的漢語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漢語進行交際時,仍然會將母語中的一些習慣用法翻譯到目標語中使用。問候語的使用情況也是如此。例如,說英語的人非常習慣用“Howare you”進行問候,每天都會使用,而對方只需一個“Fine”便可作為回應。這句話翻譯成漢語就是“你好嗎”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并沒有語法錯誤,并且與漢語的問候語“你好”十分相似;但是仔細一想,中國人幾乎從不使用這句話來進行問候。

二、教師對留學生錯誤的寬容

由于對外漢語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很多教師對于學生較為常犯的錯誤常常“視而不見”。比如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即見人就問候“你好”在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也是常常發生的。雖然大多數教師明白這并不是一句十分得體的問候語,但是基于對方是自己學生的這一特殊關系,便常常對他們給予了特殊的寬容和理解,認為他們也是剛剛學習漢語。

三、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不夠

第4篇

不同時間可以用不同的問候語問候語除了普遍的“你好”之外,還可以因時、因人、因地而變。早上10點以前,可以問聲早安,10點到12點問聲上午好,12點到14點問聲中午好,14點到18點問聲下午好,晚上18點到21點問聲晚上好。21點以后,如果沒有急事,就不要再給對方打電話,以免影響他人休息。

問候要遵從職業特色隨著社會服務意識的增強,許多單位對接聽電話如何打招呼有嚴格的規定,如果本單位有接聽電話規定,那就要嚴格執行。如“您好,這里是聯想服務熱 線,我是某某號某某”,訓練有素的職業問候會讓撥打電話者感到信賴。還有賓館飯店等等,也都有類似的接聽問候規定。不過現在高級賓館接線小姐普遍先說英語、后說中文的方式讓人感到不舒服。在中國,還是應該先說中文,后說英語。對于一些完全不懂英語、初次撥打賓館電話的人來說,會以為自己撥錯了電話,心里會感到緊張。

問候可以因對象不同而不同如果是跟家里人、同事或者熟悉的朋友打電話,可以不用拘泥于一板一眼的“你好”,而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問候。比如給熟悉的朋友家里打電話,如果是朋友母親接的,自己與朋友母親也很熟,那就可以說“大媽,小雨在嗎?”一聲“大媽”稱呼,比“你好”更加自然溫馨。

問候要先通報自己的姓名給人打電話說完“你好”之后應該馬上通報自己的姓名。如果馬上接著說正事,對方會一時反應不過來,或許還會給對方造成困擾。對方可能不好意思問“你是哪位?”因為如果聽不出特別熟悉的人的聲音,也會讓接電話者不舒服。尤其是上級給下級打電話,更要先通報姓名。

問候要注意語氣、聲調電話交流時,雙方都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唯一交流的途徑是聽覺。因此問候時首先要語氣適當、聲調適度、咬字清晰,更不要說方言。過快過慢、大聲或者有氣無力的問候,都會讓對方產生不良感覺,從而影響整個電話交流的效果。

第5篇

關鍵詞:自然語言理解; 語用; 跨文化交際; 播音采訪

1 跨文化交際理論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之間的口語交際。跨文化交際與語用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在語言交流的時候經常產生對自然語言理解的困難,播音采訪亦是如此。因此,分析不同文化因素下的語用規則有助于構建更為健康的話語模式,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流理解。跨文化交際包含以下幾點要素:第一,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的內涵特別地廣泛,包括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地理環境、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等等。文化背景的差異既包括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又包括同一文化圈內部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經常導致交際失誤。第二,交際雙方交際時使用同一種語言。雖然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交際時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第三,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跨文化交際可以通過口語交際、書面交際、媒介交際等多種方式進行。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適應了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征,探討了人們在特定的語境下如何實施和理解第二語言的言語行為,具有現實性的研究價值。

2 跨文化交際與播音采訪

經濟全球化使得“跨文化國際文化傳播”越來越流行,廣播媒體進入了一個更加紛繁活躍的文化領域,人們逐漸跨出原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范圍,慢慢走進一個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播音采訪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媒介,在跨文化交際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避免語用失誤,如何適應多元化語境的轉換來更好地完成語言、文化、信息的傳播,已成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播音與采訪領域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對于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領域,在播音采訪方面研究成果甚少。應天常在《節目主持語用學》中談到把研究節目主持人的社會文化語境和心理語境作為節目主持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他的側重點主要在于節目主持人的語境意識,而并沒有具體分析不同文化語境中文化與語用的關系。播音采訪對口語表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社會文化作為影響語用的重要因素會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播音采訪產生影響。因此,研究跨文化交際背景下播音采訪語用學對提高播音采訪的質量,傳播語言、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義。

3 跨文化交際視閾下的播音采訪藝術

3.1 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對播音采訪語言理解的影響

文化具有民族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與該民族的語言聯系在一起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語用規則,其中包含的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心理取向、思維特征等都決定著語言的使用。就拿西方文化來說,它比較重視個人、重視競爭、突出表現自我,因此,個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人們以群體為中心,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適當地位和適當的生活方式,這與中國的傳統也分不開。如果我們了解這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英語中強調privacy,而漢語里卻不太重視,還有西方人對別人的贊美欣然接受,而中國人則是顯得受之有愧。下面從不同情景下說明不同文化背景對播音采訪語用的影響。

3.2 見面打招呼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進行采訪會面經常要打招呼,見了面不免要寒暄幾句。寒暄語對交際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交際雙方注意的并不是它的語義內容,而是它所表達的某種情感或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文化的需要,這種“招呼”在采訪中對是否能夠建立信任獲得一個良好的開端至關重要。例如在北京時間2009年5月9日,張靚穎被邀參加世界頂級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莉的訪談節目,在張靚穎演唱結束后、訪談開始前,奧普拉邊說“Wonderful”贊美邊走上前擁抱,活躍氣氛、拉近關系、以示友好,緊接著便是男主持具有西方特色的“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漢語中有很多見面語在英語中是很少見的,雙方交際過程中的寒暄語有很多差異。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問候式的寒暄語,比方說英語中常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而漢語只會在早上說“你早”,很少有人用“早上好”“下午好”之類的問候語;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詢問式的問候語,比方說漢語中常見的打招呼用語“你吃了嗎?”,問的人大都并不是想知道對方吃沒吃,回答的人也不會去作很多思考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在英語中,如果你問“Have you eaten?”對方可能就會誤解你要請他吃飯或者是其他的目的,另外,在漢語中人們經常詢問關于錢財、婚姻和健康狀況,但是在英語中這些被認為是隱私,很少出現在見面語中。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評論性的問候語,如漢語中打招呼經常與對方正在做的事情相關,比方說“買菜呢!”“看書呢!”這些出于他人的描述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很奇怪,他們認為這些并起不到打招呼的作用,英語中的評論性問候語側重于對他人的贊美,主要是對外表的贊美,例如“You are so beautiful”。漢語則重視對內在品德的贊美,比如“好用功啊!”

第6篇

關鍵詞 正式 英文 電子郵件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電子郵件在現代人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當今天人與人交往的簡便而有效的交流工具。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影響力越來越大,國人出國交流、學習、工作和旅行也越來越普遍。然而這一切離不開信息的交流。除了具備一定的英文閱讀及聽說能力,英文電子郵件可以說是與外國辦事機構及個人交流的名片。一封書寫格式正確、用詞準確、語氣恰當的電子郵件,會給人留下清新的印象,從而打開交流的大門。而一封錯誤百出、用詞不當、語氣生硬甚至讓人產生誤解的郵件無疑會使事情變得糟糕,很可能會石沉大海。那么如何正確地書寫英文電子郵件?從廣義的劃分類別上講,英文電子郵件一般分為兩大類:正式體和非正式體。正式體郵件通常指商務信函和官方信函。非正式體郵件指與朋友和熟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兩者在格式、稱謂、用詞、標點符號以及語氣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本文將舉例從電子郵件的標題、問候語、正文、祝福語及署名等幾個方面介紹一下正式體電子郵件的書寫要領。

Subject: Latest Bill of Connect Fiji

Dear Ms Kong,

I am the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of Connect Fiji.

Thank you for contacting us.

Your account has been adjusted accordingly for the time it was suspended. Please be advised that the Nomad Dongles are still out of stock. But once it is in, the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 who served you will be in contact for you to come and collect your dongle.

Our sincerest apologies for the inconvenience.

Kind Regards,

Fanny Raboiliku

1標題

正式體電子郵件的標題基本上包含兩個內容:寫信人身份和寫信目的。從例信標題可知這是一封斐濟網絡公司寫給客戶關于近期賬單的郵件。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的標題之所以如此安排,體現其簡明扼要,一目了然。

2問候語

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的問候語一般包括三部分:Dear,帶收信人稱謂的姓氏和逗號。如Dear Mr/ Madam Young,如果不大確定收信人姓氏,可直接問候Dear+ Sir/Madam。當然,如果是已經有過郵件往來的商業伙伴,在對方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收信人的名字代替其稱謂和姓氏,如Dear Mike。此外,如果是官方間的電子郵件,如證明信或介紹信,可以使用比較籠統的問候語To Whom It May Concern。

3正文

正式體電子郵件的正文通常以自我介紹開頭。這種介紹一般為個人姓名及機構單位名稱。之后表明寫信目的。在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中,要避免使用縮寫式。如:“I am”不能寫成 “I’m”。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些電子郵箱軟件可以在信件最底部設置固定的簽名,包括寫信人姓名及單位名稱和職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省去正文開頭處的自我介紹。同樣,在正文中也不宜使用縮略詞。如“information”不可寫成“info”, “address”不宜寫成“add”。此外,首字母縮略語也屬于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需要回避的范疇。如“ASAP” and “BTW”不可代替 “as soon as possible” 和 “by the way”。除了用詞上的講究,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的語氣一般比較禮貌、委婉。如在上述例信中“please” “thank you” “sincere apologies” 等詞體現了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套用的客氣。此外,正式體電子郵件應避免使用寒暄語。

4祝福語及署名

在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中,常用“Thank you” 和 “Best/KindRegards”和逗號結束信件。此外,信件的底部要署上寫信人的全名。

5結語

總之,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之所以被稱之為正式體,是因為它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和書面性。因此在標題,問候語,甚至是標點符號上都有著相關的要求。正文語氣委婉,講究客氣。而且回避使用縮寫式、縮略詞及首字母縮略短語。所有這些安排都是為了體現電子郵件的正式。掌握了正式體英文電子郵件的書寫要領,將使您在與外國人書面交流時更加輕松愉快、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第7篇

電子信息技術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板塊,我國一直以來不斷嘗試對教育教學的改革,以期使現代教育發展與時俱進,電子書包正是信息技術介入課堂的體現。目前電子書包的有效應用策略仍舊不多,這對電子書包在課堂中應用、推廣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困難。

一、電子書包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應用的現狀

祝智庭教授曾經提出電子書包可以分為“虛”“實”兩塊:虛是指電子書包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實是指電子書包是一種便攜式學習終端。[1]目前電子書包在教育領域的使用情況:一部分教師將電子書包作為課堂上的主要模塊,學生通過電子書包完成作業,查看教師的通告,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另一部分教師則注重于電子書包提供的虛擬教學空間。筆者認為電子書包的應用應該虛實結合,也要有所側重。電子書包的應用現在仍在探索的階段,軟硬件的設施尚未健全,一方面要加緊推進無線網絡以及相關資源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如何適應多元混合式學習以及實現個性化教學等問題的探究。

二、電子書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運用電子書包模擬交際情景模式

小學生天然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讓他們更善于接受直觀的有形事物。電子書包為學生提供實在的情景模式,加強了師生、生生、生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多媒體的功效最大化。

例如,在“Look at me”一節中,通過學習“Good morning”和“Nice to meet you”等問候語,讓學生在情景對話中了解問候語及問候語的適用環境。

教師:使用電子書包在學生機上播玩偶表演畫面,模擬交際情景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問候對方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提問學生如何向畫面中的玩偶打招呼。

學生:Good morning!/Hi!How are you?/Hello!How do you do?

教師:由說出“Good morning”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讀新句子,若沒有學生說出“Good morning”,則由老師帶領大家認讀新句子。然后教師展示更多的圖片,利用相同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進行拓展學習。

學生:兩人一組,選擇老師在電子書包上展示的圖片進行情景對話,在交流中學習。

學生上臺表演之前練習的情景對話,然后教師進行點評,同學們評分。最后教師布置相關的拓展練習,學生課后下載本節視頻音頻資料,跟讀對話,糾正自己的發音,復習課堂內容。

實踐表明,通過電子書包創設直觀、形象、貼切的教學情境,對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著較為明顯的提升,其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活動較好地提高了其對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提高了其英語口語能力。教師的點評使學生明確了不足及改進方向,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而后續的復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小學生善于模仿的能力,并對教學效果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2.運用電子書包,科學合理使用游戲教學方法

游戲教學模式結合了小學階段知識學習的特點,寓教于樂,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顯著作用。充分利用電子書包所具備的豐富的教學素材,發揮電子書包的多元化功能,將英語教學活動有機地融合于游戲中,使知識學習的過程更為形象化、生動化,對于以感性認知為主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更為有效。[2]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妥善應用電子書包對學生學習是大有裨益的,要從根本上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就要從實際角度出發,結合實踐經驗,找到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為其應用鋪平道路。雖然電子書包的應用目前還沒有普及,但是在未來的推廣前景顯然是明朗的。實踐中,仍然需要我們與時俱進,不斷總結經驗,為電子書包在小學英語教學的應用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及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紅梅.校本電子書包的開發模式及其應用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第8篇

英語教學的加入,可以促進幼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這是對幼兒素質發展的有效促進。

1.培養英語學習興趣

在幼兒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以培養幼兒對英語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主,在幼兒英語教學中,通過愉悅的小活動、小游戲、電教媒體等方式,讓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英語,不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還能在玩中增加對英語的興趣。

2.培養幼兒多方面興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事物,幼兒也不例外。在幼兒園時期增加英語教學,對于培養幼兒的多方面興趣有著深遠的意義。有的孩子喜歡算數,有的孩子喜歡唱歌,而英語的加入,則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所以,英語的加入,對促進幼兒興趣的多元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英語在幼兒情感培養方面的作用

英語在幼兒情感培養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實施英語教學時,注意培養幼兒在禮儀、自信、勇敢等方面的意識,加強這方面情感意識的鍛煉,可以有效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1.禮儀

禮儀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包含禮儀教育,是對禮儀教學的有效促進,是提高幼兒對禮儀認識,知道使用禮儀的有效途徑。例如,初次見面,中國的禮儀是“你好”“您好”之類,那么英語中的初次見面該如何說呢?這樣先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教會他們英語初次見面的問候語。進而組織小游戲,讓大家來說問候語。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是高漲的,對問候語的記憶也是比較深刻的,既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也讓孩子們了解了禮儀知識。

2.自信

英語在培養幼兒自信方面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知道,從小對孩子進行自信培養,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對做任何事都滿懷自信,從而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英語幫助孩子們樹立自信,首先要從教師做起,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是對孩子心靈的呵護,是幫助他們樹立自信的首要因素。另外,家長的鼓勵和肯定也是促進幼兒建立自信的因素,家長的夸獎,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3.勇敢

在幼兒園實施英語教育,可以鍛煉幼兒的膽量,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在漢語為母語的背景下,學習英語對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尤其是口語方面,更讓一些性格相對內向的孩子感到困苦和畏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加以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從不敢開口到樂于開口說英語,這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困難面前變得更有勇氣去嘗試。

三、英語在幼兒身體發展方面的作用

幼兒身體協調性比較差,而英語的肢體語言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鍛煉這方面的能力。英語以其豐富的肢體語言,從面部表情,到全身的動作,都是鍛煉學生身體協調性的有效方式。在進行這方面教學時,應當充分發揮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通過教師的示范,或者播放視頻等方式來誘導孩子進行肢體語言的學習,從而達到鍛煉學生身體協調性的目的。例如,我們可以播放:英文歌曲“hello“”boyandgirl”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美妙的歌曲,讓幼兒邊看邊學邊表演,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加他們對英語的喜愛,還能鍛煉孩子們的身體協調能力。

四、以培養興趣為主,不強求成績

幼兒學英語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他們記住多少英語字母,學會多少個英文單詞,而是要注重培養幼兒對英語的興趣,讓他們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聽說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如果幼兒園過分以孩子記住了多少單詞,會說多少句英語為教學成績,而忽視了對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那就會走到英語教學的誤區,效果是不會理想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對英語有了一定的認識,產生了興趣,他們自然會在學習和以后的小學學習中喜歡學習英語。聽說是關鍵,讓孩子能聽懂英語,會說英語,那就是教育的成功。

第9篇

關鍵詞:童謠;問候語;多種感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他們自覺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積極地吸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利用歌曲、詩歌,使學生“樂中學”

1.將唱歌這種形式運用到學習英語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增強記憶力,減輕負擔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各種學習習慣還沒形成,如

果在英語課上只是簡單地重復讀、機械地操練,學生往往會不感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利用錄音機讓一個個英語單詞在美妙的歌曲、輕快的節奏中吸引孩子們的注意,使他們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問候語“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時就教了一首Good morning。配上活潑的旋律再加上自編的動作,給學生增添了無限的樂趣,增強了求知欲。一節課下來這幾句簡單的問候語,學生基本都會講了。

2.小歌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且節奏感強,既能增強學生的語感,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根據每個單元的具體內容,我們經常自編一些童謠,邊打節奏邊說,這比起單純地教單詞,教學效果要明顯得多。如:在教動物時,就編兒歌:I am a cow. Moo,moo. I am a duck. Quack, quack. I

am a cat. Miao, miao...學生邊說,邊打節奏,注意力集中,既樂意學,也樂意說。學生們都很喜歡說小歌謠,在課間常常能聽到他們說唱著歌謠。如:在教單詞sing,dance,jump,run時,通過說唱

Sing,sing,sing,I can sing.學生很快就掌握了。

實踐證明,兒歌、小詩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形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尤其是那些動作性強的小詩,是小學生學習英語極好的入門內容。

二、運用動作教學方法,使學生“動中學”

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用具體形象的手勢、動作來輔助英語學習,讓學生通過手勢、動作等活動形式激發興趣,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是英語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單詞mouth,nose,ear,

eye時,通過Touch you...這種方式,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了這幾個單詞,然后通過發口令,學生都按口令“動起來”。又如教到句子Hands up. Hands down. Follow me. And turn around. 同樣用動作配合教學。根據學生的朗讀、回答等具體表現,給予表揚。

運用動作教學法,使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等各種活動中較快地學會英語,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關系融洽,讓學生感到學

英語不是負擔,而是樂趣。在成功中產生成就感,從而更樂于學

英語。

三、利用游戲,使學生在“玩中學”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普遍對游戲感興趣,他們很樂意參與并在參與中獲勝,所以游戲是我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幾乎每節課都有“新招”。我有這樣的體會:即使你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游戲,也只能連續使用1~2次。一旦要持續3~4次,學生們會立刻做出反應:“又是這個,沒意思!”但如果過一段時間再用效果會更好,因為學生們已熟悉了比賽規則。我采用各種各樣的游戲:

1.猜猜看游戲

在課堂上,我常常讓學生猜一猜以利于激發思維,開闊思路,培養能力,活躍氣氛。如:教Is this a ...?Yes, it is.這課時,事先準備了一個書包,讓學生將手伸入包內,通過觸摸物品的輪廓和質地來說出物品的英文名稱。學生動腦后積極發言Is this a book?Is this a pencil?

在課堂復習時也可以用這個游戲,拿出要復習的單詞卡片,請一個學生轉身背對我,讓他猜是什么單詞,猜對,其他學生就說Yes,it is.猜錯就說No, it isn’t.

2.競賽游戲

小學生爭強好勝愛表現自己,把全班分成六組采用競賽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來表現自己。如在學了各課的單詞后,每組派一位學生到黑板上指出老師說的:是哪個單詞,指對的就能為該組得到一顆五角星。又如比一比哪組紀律好,回答問題多分別給五角星……課結束,五角星最多的小組,每個小朋友都會得到一面小紅旗。

四、運用直觀情景,培養聽說能力,使學生“景中學”

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義,才會形象生動,也才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2A Merry Christmas. The ... is for you. 時,設計了為小朋友舉辦一個圣誕Party的這個宴會上,通過送圣誕禮物,復習已學過的各種食物、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并讓學生暢所欲言,爭先恐后地積極參與到課堂游戲中去,效果良好。

在這生動、形象的情景中講解、操練,促進學生理解、記憶所學英語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充分利用創設情境替代母語作中介進行英語知識理解和言語操練,可以削弱母語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學好英語。

第10篇

一、小學英語中常見的中西文化差異

1、稱呼語。表示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稱呼語,英語中有:grandfather/grandpa, grandmother/

grandma, father/dad(dy), mother/mum(my), uncle, aunt,brother, sister。漢語中有: 爺爺/姥爺/外公、奶奶/姥姥/外婆、爸爸、媽媽、叔叔/伯伯/舅舅/姑父、阿姨/嬸嬸/舅母/姑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2、問候語。英語中常用問候語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等等。除此外,通常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漢語中,習慣以“吃了嗎?”或“上那兒”或“你在干什么?”等來問候。這種問話通常是表示打招呼,并不真的想了解你究竟有沒有吃飯,或者你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等等。但西方人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

3、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因而中國人私下談話中,即使是初次見面,往往也喜歡把年齡大小、家庭情況、家庭地址、身體狀況、工資收入、婚姻狀況等當作交談的內容,以示對對方的關心。然而,所有這些在西方人看來都是個人隱私。

4、客套語。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5、電話用語。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如:“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接電話。”“我是×××,請問您是誰?”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問對方是誰時,要說:“Who’s that speaking?”,而不是“Who are you?”。

6、社交禮節。以please(“請”)為例。在某些場所我們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美國人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學生常用You go first,這也是不恰當的。 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策略

1、營造氛圍,培養外語思維能力

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營造英語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教學用語盡可能說英語,模擬仿真英語環境;創造模擬英語情景的練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交際訓練的機會;善用現代音像手段和網絡資源,給學生呈現一個多姿多彩的英語世界;在學校的宣傳欄和各班的黑板報開辟英語學習園地。學校的公共宣傳欄面向全校師生,版面較大,可以介紹一些需要時間進行記憶的習慣用語和名言名句。學生每天都有機會到宣傳欄閱讀,這有助于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

2、結合教材內容,比較文化差異

1)課文滲透。如有學生過生日,我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購買生日禮物。抽簽決定誰擔任售貨員,誰擔任顧客。“Can I help you?”“I want a Teddy Bear for my friends. 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Oh. Great. 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買好禮物后,到小壽星“家”過生日,現場播放“Happy Birthday”歌曲。教材中適合角色扮演的任務還有很多,如祝賀,就醫,過節,旅游等都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表演,體驗來完成。

2)歌曲滲透。英語中有許多曲調優美,語言幽默的歌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精心挑選有趣味的兒歌,符合他們的心理發展需要。讓學生聽聽,唱唱,動動,演演,在學習唱歌,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在教授兒歌“Old Macdonald”時,我讓學生分組輪唱,邊唱邊叫,這兒呱呱,那兒汪汪,小雞唧唧,老牛哞哞,豬仔呼嚕嚕,繞口令似的詞,越來越快的節奏,同學們唱得開心,玩得愉快。 有些兒歌很好地體現了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如英國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寫倫敦大橋正在倒下,人們爭相告知的情景,將他們融入英語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到語言,并感受到語言的文化內涵,何樂而不為?

第11篇

在這幾天里,有一個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老師。

這位老師就是我的英語老師。她的鼻梁高高的,眼睛烏黑發光,長睫毛;金色的卷發從太陽穴下面垂下來,美麗極了。老師在課上,認真講課,詳細給我們大家講一些重點和難題,還讓我們現場進行對話表演。

有一次,老師叫我起來和他進行一次問候語的對話,就只是打幾個招呼,問候一下他人而已,很簡單。只要聽清楚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根據意思來回答就可以了。我就是這個樣子去做的。老師還說我做的很好。very good!使我感到了學習英語也不困難。

老師還會自己想一些,有趣、好玩的學習方法,來增加我們的記憶力。在前幾天,我們學習了英語26個字母中的5個元音字母,這五個元音字母分別是:a e i o u老師讓我們把這五個元音字母寫在左手的第一關節上面,大拇指——a,食指——e,中指——i,無名指——o,小拇指—— u,這樣老師讓我們看著左手上寫的五個元音字母,教我們一個一個的讀,等我們大家都讀熟了以后,老師讓我們看著手的另一面,老師隨便讀一個元音字母,我們就把字母對應的那個手指頭伸出來。就這個樣子我把這五個元音字母記得牢牢的。

老師還教我們怎樣更快的記住單詞地方法,用單詞的音和意思來記住這個單詞。還有教了我們一些字母組合,通過這些字母組合 ,可以很快地讀出這些單詞的讀音,方便極了。

我喜歡這一位英語老師,我原來不太喜歡英語,通過這幾天老師的指教,我漸漸對英語產生了興趣。我還要對英語老師說幾句話:“謝謝您老師,我一定不會辜負您對我的期望。”

這就是我的英語老師。

[描寫我的英語老師的作文范文]:

第12篇

一、通過教材內容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要善于喚起和激發學生對道德現象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善良的心靈,要不失時機的讓學生真正的感動,努力去克服不良的思想行為。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就曾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的功能。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可以通過語言的學習掌握交際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這一點,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因文解道,學生也能夠因道悟文。如在2012版3A中Unit1“Hello”存在著良好的德育教育時機。在學習問候語后,,我跟學生講解了問候語的重要意義(可以是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話),讓他們在課后自覺恰當地使用問候語的習慣,這樣不僅讓學生鍛煉了口語,還讓學生學會了基本的社交禮儀。

二、聯系實際,因勢利導實現思想教育

只要教師有心,就不難發現,其實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都有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牛津小學英語6A中學了一些節日,有Children’s Day, Women’s Day,May Day,Teachers’ Day等,這時候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婦女節、教師節是什么時候嗎?在這些節日里你們能做什么呢?學生們立刻來了興趣,有的說要制作卡片給媽媽和老師,有的說要給他們買最好的禮物,我就不失時機對他們進行德育情感教育,讓學生們知道感恩。這一代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在溫室中長大的,他們對家長的辛苦和老師的教育有時候不是太理解,我覺得多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是必要的。

有一次剛上課,我還沒有到教室就聽到教室里很吵,外面還有幾個鄰班同學,一問,原來這幾個同學到我們班級借語文練習冊,而我班的學生不想借,我聽了很生氣,但是我只是不動聲色的拿了幾個同學的練習冊給了那幾個學生。然后我說,I think we should help each other ,you made a mistake just now.I`m very sorry for it.I hope it won`t happen in the future .學生們聽了我的話都慚愧地低下了頭,雖然耽誤了兩分鐘上課時間,但是對學生卻進行了一次結合實際的思想教育。

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打造和諧課堂,實現思想教育

有效的思想教育應該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英語教學中的思想教育,要建立在和諧課堂之上。所以,教師要不斷的改進英語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習氣氛活潑向上,充滿美好高尚的精神,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注重情境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英語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杜威曾說過,“興趣是學生成長中才能的信號和象征,顯示著最初的能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樣,就可以讓知識的獲取與思想的教育有機的結合。游戲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我經常跟學生做游戲。我覺得游戲是各種智慧的結晶,它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極大的樂趣和競爭意識。課堂上充分利用這種活力實施教學,不但能消除緊張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引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直接反饋,在玩中學,在玩中用,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運用知識,主動探索,從而發展創造思維。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做拆字游戲,添字母,組新詞,增減字母改單詞,找同類,玩“What’s missing?”等游戲。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思想內容,進行思想教育。英語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跨越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修養。這些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就源源不斷的滲透給學生。

四、以德育人,以智教人,德智并舉

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教師就是學生的榜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自身的世界觀、品行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也就有“名師出高徒”之說。我平時特別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對他們的生活、情感、人際關系,都比較關心,尊重學生的人格,搞好師生關系。

1、學做學生的朋友。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充滿情感單純而可愛。我每天盡量和他們在一起,交際溝通,做他們好朋友。學生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面批,對于錯誤給予及時的訂正和指導,對于優秀者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我覺得要做一名好老師,特別是一名好的小學教師,首先真得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每上一堂課之前,我的備課主要是圍繞教材備學生。我要考慮到這節課我可以設計哪些有趣的學習活動、游戲活動、比賽活動等等;要預想一下每教學一個單詞做什么樣的動作能讓他們活動起來,以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要思考怎么可以更好地鼓勵他們積極發言、開口說英語等。我會從語言、表情上盡量地表現出夸張,以最飽滿地熱情去對待每一堂課。教學有關顏色的單詞時,我又走下講臺,不斷詢問學生穿的衣服的顏色,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搶答著。本學期學習句型 “This is my friend…”,我故意以自己為示范 “This is my friend,Miss Kuang.”學生備感親切,不約而同地指著我說“This is my friend,Miss cao”然后我再指著其他的同學要學生介紹,他們一個個生龍活虎,連續介紹了十來個同學,樂呵得不得了。我現在帶的三年級的班級,每次去上課,學生都要用英語跟我打招呼,而且他們一個比一個大聲地叫,就是想聽到我回答他們。所以,我每次都會表現得相當高興,與他們互相問候。我還鼓勵他們用不同的句子,特別是新學的句子(比如,把 “Hello!”“Hi!”之類的句子改成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把“Goodbye!”改成“See you!”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還真不可小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西充县| 平遥县| 惠东县| 广宗县| 崇仁县| 广州市| 苍梧县| 镇巴县| 温泉县| 平湖市| 武宁县| 长沙市| 县级市| 合阳县| 会宁县| 望都县| 长白| 南宫市| 藁城市| 山东| 二手房| 潼关县| 应城市| 宁都县| 博客| 张家界市| 抚州市| 抚远县| 隆化县| 阿勒泰市| 大理市| 广东省| 翁牛特旗| 博湖县| 新化县| 郎溪县| 霸州市| 新安县| 武邑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