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06:34: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俗文化旅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文化開發的市場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其中從經濟學、人類學等方面,對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研究狀況作了總結,可資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和人們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民俗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客觀上在促進民俗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了市場化的境地。與此同時,對以豐富的民俗資源著稱的云南進行有關市場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內容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現將其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一)文獻典籍中的記載
民俗文化市場化是經濟進步和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國內早期專門研究民俗文化市場化的著作幾乎沒有,但關注商品市場與民俗文化之間關系的觀念中國早已有之。從歷史典籍記載進程來看,《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用“章甫”(帽子)這個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場上無法流通的事例,記載民俗與商業貿易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專辟“貨殖列傳”專欄,以區域性民俗特點作為該傳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產概括為山東、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區,然后結合各地的民俗來闡述當時的商業活動規律,認為古代風土人情對區域貿易的影響很大。潘雄先生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如果經濟民俗學或民俗經濟學能正式成為一門應用科學的話,那么這一學科的先驅者應該是中國的司馬遷。此后的《風俗通義》、《荊楚歲時記》等文獻也對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開論述,但未見將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進行敘述的內容。
(二)經濟學角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市場化有系統研究的成果甚少,從可以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專著類的成果有:何學威所著的《經濟民俗學》,圍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開,闡釋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從經濟開發角度系統地研究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掛鉤。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實質為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相輔相成,作者提出以經濟騰飛帶動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以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經濟繁榮的觀點。該著對民俗文化在經濟的沖擊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做深人地探討與分析。論文類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載于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該文作者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國民俗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記載,見于《莊子》與《史記》,同時與馬林諾斯基的“庫拉”制度研究作對比分析,以實例論證的方式,闡釋了民俗在商業貿易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人來說,只有翔實具體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獲利與成功。該文只是著重論述民俗在商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對市場化給民俗事象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
(三)人類學角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旅游經濟正式納人國民經濟計劃,作為旅游資源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產業化道路。目前,真正對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的研究,也著重從民俗旅游和產業化角度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民俗旅游角度對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較多。王德剛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載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民俗旅游發展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的六種模式:品牌經營模式、社區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同喜琴的《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載于《貴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闡述了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過于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偽民俗大量涌現,破壞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諧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對民俗旅游本真性影響研究》(載于《商場現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著力探討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內涵,并力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提出解決的建議,以獲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徐贛麗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其影響》(載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歡,黃遠水的《解讀民俗旅游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載于《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探討與研究。
從產業開發角度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學威的《民俗文化產業與振興民族經濟》,(載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當作一種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研究民俗文化產業在振興民族經濟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繼為,呂桂蘭的《試論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載于《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主要論述了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市場經濟的生長點的問題。此外,張來芳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年第5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論文都相應分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實踐性。新晨
(四)國外的研究狀況綜述
國外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對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研究的論著也較多,美國旅游人類學家格林伍德(Greenwood.1977)就對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旅游的開展必然帶來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來進行包裝,就會帶來極大的消極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剝奪了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剝奪了構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實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臺化和戲劇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對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民俗事項商品化,提倡對文化的市場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Cohen)就認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使其真實性喪失的說法是不貼切和荒謬的。一種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隨時被接受為是真實的,哪怕僅僅只是市場化了的真實,同時這種商品還會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賦予的深厚內涵,成為更具吸引力和市場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經濟效益帶來的資金支撐,又反過來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更加完善和進步,進而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現代旅游規模的日益擴大,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程度也不斷加深,由此而帶來旅游開發對旅游目的地及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越發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負面影響大多發生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涉及到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問題,成為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最感興趣的領域。隨著民俗旅游商品化傾向的日益嚴重,國外很多學者開始在“真實性”和“舞臺性”兩方面展開了研究,試圖尋找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這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就是馬康納(MaCannel)的“舞臺真實”理論,較系統的探討了關于旅游景觀系統的六種舞臺類型。國內對民俗文化市場化的境遇研究,較少有比較系統論述的著作,大多只是在民俗旅游的研究中有所涉及。雖然有一定數量的文章談及民俗文化的市場化,但是對于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實例探討的文章并不多,在筆者涉獵的文獻中尚未發現從市場化境遇角度出發來研究云南民俗文化發展的專題性論著。
關鍵詞:民俗文化;古城鎮;旅游開發
一、相關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稱它為“文化”或“社會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也隨著時代的漸進和外界的影響產生一定的變化。民俗文化包羅萬象,大致包括3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等。并有著教化、娛樂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鎮
古城鎮,是指“需要或是已經給予保護要求的城區或城鎮”(吳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經生活不斷延續與演繹,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物、古跡點與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現代生活在具有歷史傳統特色的古街區、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舊延續;第三,城市的遺存具有自身的特點,區別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顯特殊的意義。由此可見,古城鎮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對發達,保存相對完整的地方。
(三)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縣,又名大研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極具特色。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麗江古城就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旅游者。古城蘊藏著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納西文化內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麗江游覽的主要文化資源。這是麗江人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造就和發展起來的,并形成了古城納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觀、道德觀、生態觀和審美觀。
二、納西民俗文化與麗江古城旅游開發雙贏
(一)納西民俗文化推進了麗江古城旅游的發展
1、獨特的納西族民俗文化是麗江古城旅游業發展的基礎。麗江古城借助有800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建筑、獨特的歷史氛圍、淳樸的居住環境和特殊的民族藝術等,通過古城的修復與文化保護,把有形的文化載體和內涵豐富的納西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使麗江古城成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麗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人通過開發發展麗江古城旅游,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納西族民俗文化為麗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血液。一個旅游景點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麗江古城也不例外。麗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證明了納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場認可的。旅游景點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納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機,能不斷地輸入新的血液,保持麗江古城旅游發展的競爭力,實現麗江古城的可持續發展。
(二)麗江古城旅游發展成就了納西民俗文化
1、納西民族文化得到較好的挖掘、保護和發揚。旅游業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許多瀕臨失傳的納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觸動下開始復蘇,并融入了旅游市場,得到了新生和“重構”。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畫等古跡的修復;納西古樂、東巴歌舞、字畫等民間藝術的復活;打銅、制陶、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也獲得了新生;一些傳統的飲食也得到了開發與發展;傳統的納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專家學者還對麗江的人文景觀、東巴經典、史料文獻、節日慶典、婚喪習俗、飲食服飾、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音樂歌舞等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和論證,還撰寫了一批專著和論文,為納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麗江古城旅游發展增強了納西人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麗江古城的成功讓麗江人嘗到了旅游帶來的碩果,隨著麗江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漸地增強。他們對自身的文化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定位,他們繼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并與時俱進,不斷主動地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創新,并積極地把它推向全國以及全世界,并以他們的獨特民俗文化為榮。
3、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麗江旅游業的發展為傳統文化保護奠定了經濟基礎。旅游業的發展不僅使麗江古城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推動了麗江的社會經濟的進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護部門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當地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就可以用更多的經費來支持民俗文化保護和創新,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
三、麗江古城旅游開發與民俗文化發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遷使麗江古城面臨文化博物館的危險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規模最大的聚居地,獨特的納西民居形式、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筑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環境、親切宜人的綠化環境、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孕育和承載著麗江的納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納西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而古城淳樸善良的原納西居民則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護者和創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載的納西民俗文化成為吸引游人的賣點,每年數百萬游客涌入麗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寧靜與安逸,為了給商戶和游客騰出地方,也為了躲避旅游帶來的喧囂,很多的原住民陸續遷出了古城。根據古城開發辦公室提供的數據:1996年前,古城內居住著3萬多納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戶,住戶多為來來往往的旅客,這些人多沒有古城納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蘊,也不能真正地與納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創造主體的缺失使麗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文化的展示場,那些店鋪和旅游商品多為廉價的道具,古城面臨著變為文化博物館的危險。
(二)納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導致麗江古城文化氛圍減弱
獨特的民俗文化使麗江古城大放異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風口浪尖,民俗文化通過商品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場的需求,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播和擴大影響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另一方面某些開發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文化習慣,把文化作為賺錢的工具,必然導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麗江古城正遭受著這樣的命運,作為一個納西族聚居地,古城內卻隨處可見傣族民樂葫蘆絲吹出的樂曲,民族服飾店里的服飾很多也不是納西族服飾,而是苗族的刺繡、白族的服飾的等,而生產廠家也多是廣州、溫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義為娛樂游客的節目,服飾、動作的文化內涵被削弱,其原來所代表的文化涵義不復存在,麗江古城市場上充斥著的大批量生產的毫無特色商品終會使游客審美疲勞。
(三)民俗文化的真實傳承與古城旅游發展遭遇尷尬
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實的存在與發展,旅游的開發,游客紛至沓來,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體驗,并不要求深層的真實。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必須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發展規律發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則長久以往,必然會產生失望的旅游者和無所適從的變異的民俗文化,從而兩敗俱傷。麗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實傳承有兩個尷尬:一是旅游的開發使麗江的納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傳統文化中。他們對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來自當地的旅游部門對游客的宣傳和表演,一開始看到和聽到的就是異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遷和房產的轉移,納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繼承一個真正的有著豐富的納西民俗文化麗江古城的機會。納西下一代兒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經失去了接觸原民俗文化的空間,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已經被剝離,再加上強勢文化的影響,一種文化的傳承面臨中斷。
四、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實現麗江古城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麗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護要結合納西族聚居的鄉村的民俗文化保護
麗江古城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地和物質載體,但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僅僅局限在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是不完整的。從目前的情況看,麗江的幾個國際馳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鄉村,如東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鄉村,只有保持鄉村鮮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東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鄉村里已經沒有依托納西民俗鮮活地留存的東巴文化禮俗,那在古城范圍內繁榮一時的東巴文化產業就不可能持久地發展,將日益成為一種僅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為保持東巴文化的“活水長流”,需要選擇一些鄉村作為納西族民間的文化傳承基地,培養民間藝人,打造具有獨特納西民俗文化的鄉村,這樣才能保持納西民俗文化真實的活力。
(二)加強對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養納西民俗文化傳人
當今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主流文化的系統教育,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時也因為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教育相當薄弱,很多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學藝術、文字、、傳統習俗、地理生態、植物動物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連本民族的語言也逐漸在忘記。麗江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在麗江古城的小學里,已經不能講或只能講部分納西語的納西學生在增多,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納西老人會講,青少年既不喜歡聽也不想去記,而寧愿去看電視。因此要想保持納西文化的傳承,必須先培養文化傳人。這個項目的實施可以爭取民間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撥款。
(三)留住原居民與加強現居民的文化參與性
古城居民的外遷已經是一個不能更改的事實,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來留住還未外遷的原居民。同時文化的發展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是在不斷地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和發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圍,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設法加強古城現有居民對納西民俗文化的認同感,讓他們自動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護中來。
(四)控制古城的過度旅游商業化
目前游客對麗江古城的商業化氛圍過濃的現象反映較多,因此控制旅游過度商業化勢在必行。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緩解:將麗江古城的商業店鋪集中在傳統的商業街,同時控制其他街巷的商業活動;對麗江古城的商品進行控制,摒棄那些毫無特色、與納西民俗文化無關的旅游紀念品;不要讓喧鬧的流行樂和歌曲充斥著麗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鄉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氛圍;恢復一些“老字號”店鋪;開發具有納西族風土人情的飲食、藝術、土特產品;修復一些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
1、楊寧寧.論旅游與納西文化的傳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
2、馬琳.試論民俗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
3、廖冬梅,張詩亞.麗江的旅游開發對傳統納西文化傳承的影響[J].民族教育研究,2006.
4、劉燕.旅游的發展對麗江古城社會文化的影響[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
5、楊福泉.從麗江古城談遺產地文化保護和發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9).
6、朱良文.麗江納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7、蔣高宸.麗江――美麗的家園[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摘要】古村落民俗旅游日漸走熱,為人們青睞。本文以蘇州吳中區古村落為例,分析其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價值,針對當前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從文化生態視角出發,思考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生態特性。在文化生態理論內涵的理解下,探討古村落民俗旅游開發的策略性建議,提出健全民俗文化資源觀、明確古村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內涵、優化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等幾點啟示。
【關鍵詞】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吳中區古村落
在旅游成為人們休閑度假流行選擇的主體態勢下,古村落因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遺產、優美的鄉村生態環境,已然在旅游市場中贏得了眾多游客的眼球。同時,伴有鄉愁回憶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具有親民性和體驗性,古村民俗旅游日益為人們所青睞和重視。然而隨著古村落旅游開發的推進和不斷走熱,其對文化環境的影響愈加明顯,文化生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
蘇州吳中區古村落,位于蘇州西南角,嵌于太湖之中,11個古村落像顆顆珍珠散落在太湖中的東山島和西山島。蘇州市級認定的古村落共17個,吳中區獨占六成11個,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8個,其分別為陸巷、明月灣、三山島、東村、楊灣、植里、f里和東蔡。吳中區太湖古村落[1],作為太湖古村落集群面積最大、最完整且高品位的區域,集中反映了太湖之畔吳地特色鄉土民俗風情,充分顯示出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承性與獨特性。
然而當前吳中區古村落旅游開發,以古村觀光、農家休閑為主,內容單一而非物質文化利用不到位;有形物質遺產備受青睞,深挖經濟價值,而忽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內涵,尤其是融于古村生活常態的文化生態環境。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考察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對其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古村落旅游開發的民俗文化視角
古村落旅游以其歷史性的旅游空間和傳統的社會人文氣息,博得諸多游客青睞。古村民俗文化囊括了古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世代傳承的智慧,是古村延續并保持活力的靈魂和魅力所在。一定程度而言,古村落旅游的盡數內容,從古建民居、古街商貿到特色餐飲都屬于民俗文化范疇。民俗文化作為古村落的文化瑰寶,是古村旅游的重要內容和發展動力。
吳中區古村落群體性保護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其特色地域文化、民居風貌、建造技藝、民俗風情歷代傳承,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傳達著太湖吳地鄉土文化,極具保護與旅游開發價值。
(一)耕讀傳家
吳中古村自古人才輩出,鄉舉里選之風極盛,有“進士之鄉,教授搖籃”之美譽,勤敏為貴,代有其人。太湖第一古村陸巷,南宋文學家葉夢得、明代王鏊連中三元,兩朝宰相、兩大書香世家為故里傳延下淳厚的詩書習教之風,至今儒風習習。“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 [2]思想廣為村民流傳,成為古村人之家風家教。同時堅持“蓄千金而樵汲樹藝未嘗廢”,即使是家有千金財富、位有宰相之高,也不忘上山砍柴修剪果木,或育苗栽種,或下地勞動。至今可見耄耋老人堅持日耕、富賈官員從事耕作,并非完全為了生計,而為承襲一種勤勉的生活習慣。
(二)商幫文化
洞庭商幫作為歷史上十大商幫之一,說的即是如今吳中區古村落之所在。因地狹民稠、不堪重賦,借其物產豐富、水路之便,而行賈四方,厚積資產,亦有“鉆天洞庭” 贊嘆其精明能干,無物不營,糜遠不到,無業不精。清末民初由洞庭商人投資開辦的上海錢莊就有65家,在上海錢莊業占相當比重,實力雄厚。涌現出席、葉、翁、王、沈、周、吳等一大批富商望族,他們審時度勢、和氣誠信、樂善好施、重文化教養,使洞庭商人在長江八九百年的經商活動中,經久不衰。
洞庭商人尤珍視鄉幫情誼,互幫互助,情重桑梓,敦親睦族,義舉鄉里。修橋鋪路、興學施藥、辦善堂、置義渡,恩報故里。告老有還鄉筑宅的傳統,可見雖吳中偏隅鄉村,巨宅連片頗有衣冠禮樂、博采人文的大邑規范,這都與洞庭商幫文化密不可分。
(三)游藝民俗
吳中古村落游藝民俗異彩紛呈,不亞于蘇城之熱鬧精彩,而為外人所注目與向往。正月猛將活動作為古村春節期間的全民盛會,從初一出巡“賀年”,初五“路頭會”接財神,初六“逛會”,初八“出燈”,初九至十二“漫山轉”到十三猛將誕辰,各種猛將活動熱鬧持續。旗傘蔽日,鑼鼓震天,威儀甚盛,一村一猛將,一村一節目,人聲鼎沸,蔚為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山臺閣為民間演藝,以高空雜技表演劇藝為主,兩孩童被抬至高空,手持道具,一腳懸空,衣裙飄拂,飄然而又驚險,令人驚嘆叫絕,為東山一絕。原汁原味、精彩絕倫的游藝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為吳中古村落一道靚麗的風采。
(四)本真生活
吳中古村落大多背山而擁太湖,依地勢而建,講究天人合一風水觀,古街古巷空間宜人,住宅、祠堂、廟宇、池塘井然有序,封閉式宅院園林化、盆景意趣盎然。大量留存的古民居多由明清時期和民國留存至今,民居風格上延續蘇州特有的粉墻黛瓦,在型制上更顯內斂與簡約,營造法式以“人”為中心,建筑營造技藝精細考究,雕刻冼練彩繪秀美,集“太湖文化”之大成。古村物產豐富,常年花果不斷、湖鮮肥美,飲食講究時令,村民天明即起、午來吃茶,生活自然生態又講究細致,透露出濃郁的太湖流域的吳地鄉土氣息。如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碧螺春茶葉炒制技藝、臺閣、婚俗及以太湖水產農產為原料的船餐、開捕節等,都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
二、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古村落旅游雖如火如荼,然而其民俗文化利用與開發卻并不如人意。吳中區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多年,古跡探幽、觀光游覽、農家樂休閑、特色采摘初具品牌。而民俗文化旅游近年興起,以廟會活動、民居體驗、時令性登山活動等暫時性群體活動為主、以熱鬧吸引眼球為主,民俗文化尚未得到全面深入的開發和利用,存在著民俗旅游開發的共通性問題。
(一)民俗文化資源,因“看不見”而被忽視
目前,相關部門對古村落的保護尚集中停留于物質層面,如沿古街立面的整治、古建筑的評定和修繕及村落衛生環境的改善等。即使是開發較早的陸巷和明月灣,對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間也關注較少,尚未做出全面而系統的調查與開發。
民俗文化概念有待深化,對其理解不應只包括物質部分,非物質部分更是其生命和靈氣所在。區別于傳統手工藝、特色服飾、地方特產、大型民俗節慶活動等“看得見”的有型遺產,古村落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特有歷史傳說、飲食、鄉里民風等無形資產更沒有納入到保護與開發的視野。“看不見”資源――民俗文化的開發脫節致使古村落徒有其形,失散其神,古風古韻打折。
(二)民俗文化環境,變遷與沖擊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尤其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古村帶來的影響,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了變遷,受到沖擊。以口傳身授方式傳承的各種技藝、民間習俗等不斷消失,文化內涵被弱化,以農耕漁獵為基礎的民俗文化氛圍逐漸被淡化。以鄉里社會交往為目的的各類活動,如廟會、臺閣等活動的市場漸漸萎縮,取而代之的是網絡、電視的普及。大量古建民居因缺乏嚴格的保護,年久失修而失去了旅游開發價值,部分民俗文化景觀也因低水平的修補或改造,造成隱性破壞和不可逆轉的文化環境破壞和退化。
(三)民俗文化產品單一而合力不足
古村落現有民俗旅游景點的開發,多局限于原有物質載體范圍,如陸巷古村落遺風的參觀游覽及楊灣楊梅節,由于產品單一,旅游空間容量小,旅游活動少,游客停留時間短暫,吸引力低,資源的整體開發層次低。
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文化受同一文化氛圍影響,主體民俗文化趨同。同時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分割和影響,它們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間相對比較孤立,其可觀性、可娛性和可參與性等條件并不是很充分,難以開發成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品位旅游線路產品,從而導致開發利用上難以協調、不成系統,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夠強。
三、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態認識
(一)民俗文化生態理論
文化生態學是一門將生態學研究方法運用于文化學的新興交叉學科,關注人類文化與其周圍環境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不可分離的關系。參照自然環境生態,借用“生態”來表示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秩序、狀態等[5]。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各類民俗文化事象糅合了創造者和傳播者對天―地―人三者關系的理解。民俗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集體性文化,表現為富有情趣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的一種程式化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慣例[6],具有明顯的環境適應性和歷史延續性,蘊含了其文化生態特性的內在的規律與秩序。因此,全面審視民俗文化,認識、掌握其文化生態性,并尊重民俗文化生態,對多樣民俗文化形式的保護,民俗文化內涵的傳承,民俗文化活力與旅游發展的可持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態特性
以吳中區古村落為例,南渡中原文化、原始太湖文明與吳文化根基碰撞交融,并在其特有環境感應下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質而經典的文化生態特性。
1.獨特的太湖地域文化。吳中區古村落群像顆顆珍珠散落在太湖之畔,是太湖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北宋以后,中原士族的遷入帶來了中原文化和吳地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吳文化的一個亞圈層。既有吳文化的地域背景,又與宋室南渡歷史淵源極深,同時又深受太湖特有文脈的影響,在飲食起居、工藝審美、節慶禮儀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特點,可以看成是典型意義上的太湖孕育下的獨特地域文化。并表現出可貴的原真性和原始性,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典型代表。
2.多樣民俗群落式富集。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保存完整。現存民俗資源中,包括傳統節日民俗、游藝民俗、自然崇拜和婚慶民俗、工藝民俗和飲食民俗、鄉里民俗和農耕漁獵民俗等,其中被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碧螺春茶葉炒制技藝、東山臺閣、婚俗。形成質樸而獨特的吳地太湖民俗資源集中分布區,如表1所示。
3.天人合一的本真內涵。民俗是民族的古老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庫,代表著民族的智慧。吳中區豐富的民俗資源中,無論是傳統手工技藝、營造法式,還是自然崇拜、鄉里民俗或傳統節慶,無不暗含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本原哲學觀,折射出太湖人家獨有的儒雅氣質和文化精髓。
4.安居樂俗的原生態傳承。調研發現,與其他地區古村落民俗資源過度開發、商業化和舞臺化不同,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文化由于開發較晚,受商業化影響較小,較好地保有其特色和自發性,在當地呈現為原生自然式安居樂俗的和諧狀態。如西山村民修復天后宮,楊灣人集資重建劉宮祠、重塑劉猛將,自主開展廟會等民俗活動的自發行為成為吳中區古村落民俗保護和傳承的主要形式。
四、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生態啟示
(一)樹立文化生態保護意識,健全民俗文化資源觀
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沖擊、旅游景區化的侵蝕,古村落遭受內外夾擊。看得見的是古村環境污染、古建坍塌消失、傳統工藝不再,看不見的是古村文化意蘊的淡化、隕滅,人心不古。歷史街區拆舊建新,而忽視文化生態環境、割裂文脈式地開展旅游開發,必將陷入生搬硬套的死胡同和古村發展危機,失去了純樸鄉情傳統民俗的鄉土村落就像失去了靈氣的展品,留下的只是一個物質的空殼而已。
古村落民俗,是自古延續的活著的文化,其旅游開發是以保護為基礎,合理利用以彰顯其地域文化魅力為目標。在民俗旅游開發中,應樹立文化生態保護意識,厘清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態保護的4大層面:民俗文化景觀及空間的保護、傳統人文風貌及自然環境的保護、民俗文化物質與非物質遺產保護、民俗傳承人與傳播者的保護。突破“看得見”才為資源的誤區,將自然環境基礎、人文環境底蘊納入保護范圍,健全民俗文化資源觀,重新審視和更新民俗文化資源庫。
(二)尊重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態,挖掘民俗文化內涵
吳中區古村落旅游開發作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已取得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其民俗文化資源正為人矚目,據了解多個古村均已有民俗旅游開發計劃,正處于起步階段。民俗文化旅游主題作為地區旅游形象的關鍵詞,具有重要影響力。民俗文化旅游應賦予什么主題內涵、展示什么,值得努力探討研究。如西雙版納以經典的潑水節民俗活動突顯傣族水文化,并融入民族服飾、舞蹈等民俗內容,從而樹立起西雙版納傣族水文化的旅游形象。因此只有尊重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生態,分析其民俗文化資源,依據歷史文脈挖掘民俗文化內涵,方能把握民俗文化旅游主題。
蘇州吳中區古村落以太湖文化、吳文化為本質特征,其經典內涵是吳文化。在民俗旅游開發中應圍繞“太湖吳地人家”這一主題內涵,挖掘太湖文化、吳地風情的特質要素,融入風水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信仰文化以及孝道文化、廉政文化等,開發恰當的旅游產品,真實反映太湖吳地人家的生活風貌,構建太湖古村落吳地鄉土文化圈,保證其地域性和真實性,詮釋其民俗文化的本原內涵。
(三)優化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突顯文化旅游效益
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方式歷來備受研究,主要可總結為博物館型、民俗村(寨)型和異地模擬型三種,也有針對“孤島式”弊端提出生態博物館概念。文化生態學理論,從文化生態視角對不同文化景觀的開發模式作出了分類研究及建議,見表格2,以最大保持原真性、減小破壞性。
吳中區古村落呈群落式分布于太湖之畔,大小11個古村民俗各有特色和亮點,其民俗文化生態也各有差別,原生―次生―再生民俗文化生態類型俱存,因此,按照民俗文化生態要求,需要考量其不同生態類型,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開發模式,深入結合每個村落的個性特征,形成一村一品的民俗旅游特色。
此外,吳中區古村落的民俗旅游開發,還應把握集群化戰略和協調原則。一是將古村落群作為一個整體,納入統一的保護開發體系中;通過資源共享與重組,提升太湖各個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體競爭力;通過旅游品牌與項目的整體開發和創新,提升整體旅游形象,打響“太湖古村落民俗文化傳承示范區”、“太湖吳地人家”品牌。二是系統協調保護、傳承與利用三者關系,以多元價值利用為手段,既注重對古村落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又防止過度的開發利用,破環民俗文化生態平衡,使古村民俗文化資源利用與保護互生共進,相得益彰,實現古村落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契合。
五、結語
古村落凝結了燦爛的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記憶的活態體現,而民俗文化正是其靈魂所在,對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將隨著民俗開發熱潮不斷深入擴大。本文立足于文化生態理論,結合深入詳實的實證調研,嘗試探討文化生態性對旅游開發的要求,對蘇州吳中區古村落民俗旅游開發是一次有意義的思考與探究。
參考文獻:
[1]沈慶年.古村遺韻――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尋蹤[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208-235.
[2]薛利華.東山人文[M].中國文聯q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
[3]潘魯生.關注旅游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產開發[J].山東社會科學,2000(5):108-109.
[4]孫兆剛.文化生態系統演化及其啟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 35(5):69-72.
[5]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22(5):1-7.
[6]巴兆翔.中國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7]王乃舉,黃翔.基于文化生態理論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A].中國市場營銷創新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09:167-174.
[8]鄭玉玉.旅游與文化生態保護研究進展[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2, 24(1):105-108.
[9]俞萬源,李海山,劉遠清.名城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生態思考化――以梅州市為例[J].熱帶地理,2006, 26(1):66-69.
關鍵詞:白鷺古村;學術史
白鷺村,位于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有一腳踏三縣之稱。在這個古村落里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到目前為止,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的祠堂、廟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游節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悠久的歷史讓白鷺擁有了為數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國第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堂,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江南第一個村級民俗博物館,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等,繼2003年公布第一批2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后,200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其中,贛州唯一入選的是贛縣白鷺鄉白鷺村。正因為白鷺村有濃郁的古村特色,所以,近幾年來白鷺村成為各個專業的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以前學者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贛縣白鷺村的研究成果做一簡要的學術史回顧。
一、民俗事項的研究
關于白鷺村民俗事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搶打轎”這一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譚東輝《客家“搶打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與價值研究》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關于“打轎”體育民俗的由來以及“搶打轎”的儀式,重點分析了白鷺“搶打轎”活動長盛不衰的原因,作者認為,“打轎”這一民俗體育活動維系著人們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填補了他們精神世界的一絲空白。“搶打轎”作為贛縣白鷺村獨有的古老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又充滿活力的民俗體育。白鷺人尚武好斗,剛猛有余而文氣不足,“搶打轎”意在以一年一度的賽事滿足勇士們的斗勇之欲,同時贏得平日族人的尚文重德、團結和睦。“搶打轎”表現出了儒學性、歷史性、農耕性、傳承性和娛樂性的體育文化特征,并有濃郁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和商業價值。打轎活動產生于贛南白鷺的生產生活中,寄托于民族的神靈崇拜、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關于“搶打轎”的民俗活動,張玉菊,吳玉華,曾曉莉《探析客家白鷺“搶打轎”民俗體育及其傳承價值》一文運用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等方法,也對“搶打轎”這一民俗活動的歷史淵源,活動組織程序,傳承價值及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該文作者認為“搶打轎”作為贛南客家民俗文化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內容的豐富,其蘊含的精神思想與思維方式,對人和社會的發展、整合都有深刻的啟發與借鑒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民間休閑娛樂功能以及可以促進旅游的發展價值。
二、建筑風格的研究
關于白鷺村建筑風格以及其表現出的文化特色和價值意義,很多學者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張嗣介《贛縣白鷺村聚落調查》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鷺村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作者從白鷺村的地理與歷史談起,詳細敘述了村內街道與建筑布局,并以典型的村內代表古建筑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說明了白鷺村建筑的與眾不同,作者認為,白鷺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設計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村莊的發展和布局以及建筑追求風水意識,同時也周到的考慮生活的功能。建筑中的裝修一般比較樸實簡單,“祠”和“堂”在白鷺村沒有本質的區別,關鍵是看何祠何堂。白鷺村以鐘氏占全村人口的95%以上,村內人口繁衍至數千人,但實際上是一個家族村,是宋代客家鐘氏沒有間斷的延續族體,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較多的宋代客家人的文化原型。白鷺村的整個村莊布局、街道、建筑基本上還是明清時期的格局和建筑,有著自己獨有的建筑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是我省現存罕見的一處客家古村落。針對白鷺村的古建筑的研究,學者郭粼、曾國光《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研究》一文主要從白鷺村的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的分類及表現手法出發,探討其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作者認為,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的藝術表現一是順應當地群眾傳統欣賞習慣,在建筑物的雕刻裝飾上,呈現出局部與整體、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二是著力寫意,有情有趣。三是寓教于樂的表現手法。在建筑裝飾中雕刻技法的不同體現出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和匠心之巧的藝術特點。通過不同部位和不同內容的雕刻之間的配置、組合、呼應,構成統一面完美的藝術形象。白鷺村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其真實的反映了白鷺古村落居民的家族形態、生活形態、文化形態、藝術形態、觀念形態及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審美意義主要體現在建筑裝飾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是贛南傳統民間吉祥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滿足了白鷺人民的精神的需要,而且表現了設計者、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情感、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而另一學者許鵬在《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風格――白鷺村》一文中,作者認為白鷺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獨秀天下,白鷺祠堂從使用功能上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奉祀祖宗神位并舉行“辭祖”儀式的祠堂,一種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從構成上角度看,基本是由建筑實體圍繞中空的天井構成,即“四水歸堂”建筑。白鷺民居為磚木混合結構,其重要特點是注重雕刻裝飾。學者高健婕《贛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論“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內涵與裝飾藝術特點》一文從祠堂的建筑理念以及與客家民俗的關系上,詳細探討了“王太夫人祠”的文化內涵和裝飾特點。作者認為,“王太夫人祠”的建筑特點不僅體現出了贛南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儉創業、團結互助、勇于開拓”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客家民俗觀,同時,其建筑風格與裝飾特點又與祠堂主的思想交相輝映,呈現出質樸典雅、莊重秀麗的藝術風格。“王太夫人祠”作為客家民俗文化與客家人文精神的物化形式,也體現出了獨特的贛南客家區域人文環境和民俗觀,并蘊涵了獨特的客家建筑審美文化,它融客家民俗文化之精華,已然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象征符號,折射出了客家人在物質與精神生活中對自然、人生、世界的觀點與看法,體現了客家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當下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三、作為旅游開發項目的研究
白鷺村自2006年被選為中國十大古村落之一,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去參觀,作為旅游開發項目的白鷺村也成了很多學者研究的對象,熊桂蘭、戚蕙蘭在《白鷺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主要針對白鷺古村作為旅游品牌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村民對古建筑等文物保護意識尚需加強、村民對發展旅游業積極性不高、旅游管理還有待進一步改善以及白鷺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等問題,提出白鷺村今后旅游開發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充分調動村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走保護與建設之路,注重清潔與整齊并舉以及挖掘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內容。作者認為,白鷺村不僅有著成群的古建筑,而且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東河戲、木偶戲等民俗文化。其中發源于贛縣白鷺的東河戲,在2008年6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白鷺村客家文化在國內外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白鷺村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村,要使旅游觀光的人們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還需要加強各方面的努力。另一位學者鐘福民《論贛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護――以贛縣白鷺村為例》這篇文章主要認為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文化資源因為與人的有機結合而顯出相當的復合性。在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對古村落加以合理的保護,涉及到繼承與發展、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等多方面的關系,并且體現出多方面的現實意義。作者認為,作為農業文明孕育下的村落,白鷺村不但布局合理,而且其村落文化的構成要素也很完備。白鷺村正是靠其古老建筑、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資源,體現出古村落的獨特價值。但是,白鷺古村在文化保護的問題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新舊景觀的不協調,景觀的生活性和觀賞性不協調以及直觀的物質文化與潛隱的非物質文化的不協調三個方面。針對這方面的問題,作者提出相關的對策,根據白鷺村當前的情況,對其保護宜采用“分區式”和“景觀式”相結合的思路,并且做好村民的環境衛生教育,讓他們不要將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隨便擺放,對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進行科學處理,再者,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門,要幫助村民對村里的道路進行統一規劃。而學者涂秋風《處在深閨無人知,客家古村重放彩――白鷺古村旅游資源特征分析》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在對旅游資源特征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從資源開發利用的角度提出了古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初步構想和基本思路,重點闡明了客家文化在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和地位。作者認為,白鷺古村及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特征明顯,它包含了建筑、民俗、民間藝術、飲食及客家遷徙歷史的相關旅游資源,尤其重要的是客家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廣大的市場潛力和前景。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主要有:樹立良好的保護意識,正確協調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依托贛州城作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中心集散地的強大優勢,加大旅游促銷力度,積極開拓旅游新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體系配套;實施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項目間的區域協作,打造優勢集成,以觀念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營銷創新為向導,提高白鷺古村對贛南乃至全省旅游發展的貢獻度;積極招商引資,拓寬融資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籌措資金。作者把古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位以客家文化為主脈,民居古建為依托;以觀光旅游為主、休閑度假為輔的自然-田園-風水-尋根游。策劃的旅游項目包括:客家溯源尋根游、民居古建觀光游、客家民俗活動游以及綠色家園休閑度假游。
四、結語
白鷺村作為一個具有濃厚客家文化底蘊的古村落,近幾年來,不管從其民俗活動、建筑風格以及旅游開發項目等方面都成了眾多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白鷺古村的研究對現代古村落的開發與今后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加深人們對于古村落原有生態保護的重視,而且對于其他古村落的發展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多年來學界對于白鷺古村的研究盡管成果豐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白鷺古村作為旅游開發的具體實踐有哪些可行性,人們意識上的不重視導致傳統文物大量的流失現象以及古村落的建筑修復的經濟來源,今后的發展狀況等等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待于對白鷺古村做進一步的研究。(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譚東輝:《客家“搶打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與價值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2]張玉菊,吳玉華,曾曉莉:《探析客家白鷺“搶打轎”民俗體育及其傳承價值》,貴州體育科技,2013年9月
[3]張嗣介:《贛縣白鷺村聚落調查》,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4]郭粼、曾國光:《白鷺村古建筑吉祥裝飾藝術研究》,藝術與設計
[5]許鵬:《客家民居建筑文化風格》,中華建設,2006年第1期
[6]高健婕:《贛南客家女性祠堂研究》,美術大觀,2011年第3期
[7]熊桂蘭、戚蕙蘭:《白鷺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農業考古,2009年第6期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民間音樂;作用分析;緊密聯系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66-02
我國各地區的旅游資源在開發和應用中,一直秉承著“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繼承與發展原則。特別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和民俗習慣,其中以民族民間音樂為核心的應用發展尤為重要。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春地區民間禪宗音樂逐漸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宜春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宜春地區民間禪宗音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既能夠保護民族傳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還可以拓寬旅游資源、加大開發力度,從而推動宜春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旅游收入的增長。從最早的月亮文化節上演“月下觀禪舞――賞心”到后面幾屆的“月下聽禪樂――靜心”以及到一整套完整的“禪樂”表演晚會,都把宜春民間禪宗音樂文化推向了更廣更大的旅游市場。
旅游產業在我國各式各樣的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夠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友好會談的跳板,還能夠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加大旅游資源開發力度、拓展旅游產業是實現旅游產業更快更好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國旅游資源的開發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尤其是民族旅游資源,對民族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作為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民間音樂的合理應用與開發不僅能夠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還能夠提高民間音樂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歷史發展及現狀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歷史
民族民間音樂的萌芽時期是在我國的奴隸社會時期,當時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奴隸在勞動過程中的勞動號子。隨著制度的改革和社會的變更,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初現雛形。經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斷被發展被傳承,摒棄了以往的分散形態,在吸收民間音樂的優勢和精華的基礎上轉變為宮廷音樂,奠定了民俗音樂的基礎。秦漢時期,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得到了大力推廣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逐漸達到了鼎盛時期。
魏晉南北朝后,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開始進入全新全面的變遷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藝術,開始嘗試融入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拓寬了音樂的表現形式和種類,豐富了音樂藝術的內涵。這也為后來我國的各個少數民族在發展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時提供了指導和借鑒。盡管如此,當時民間音樂的表現形式仍是以宮廷音樂為主。遼、宋、金后,由于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讓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有了一個可靠的保障和相對穩定的環境。正是如此,這一時期的民族民間音樂逐漸呈現出顯著的親和力和突出的個人特色,強大的群眾基礎的支撐也讓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性和民俗性等特征展露無遺。
(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音樂一直以不容小覷的姿態構建在我國的民族文化藝術體系中。如今,民族民間音樂不僅僅是人民大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和娛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更是走上了電視熒屏成為百姓的娛樂大餐。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使得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更上一層樓,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更是走出了國門,在國際文化藝術的舞臺上發光發亮,綻放中華民族的光芒。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在國際文化藝術舞臺上顯現的迅猛之勢,也進一步推動了以民族民間音樂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其不斷壯大。
二、宜春地區民間禪宗音樂對旅游開發的影響作用
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也讓我國與世界各國加強了交流,尤其是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方面。不但能夠讓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和了解,同時還使我國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資源開發和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作為一個擁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東方古國,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一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的旅游勝地接納的游客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我國的自然景觀及秀麗河山更是獲得了外國友人的一致稱贊和好評。隨著外國游客的增多,顯然傳統自然景觀已經無法滿足外國友人的旅游需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在對我國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應用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民族民間音樂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引起足夠的關注,同時能夠從民族民間音樂為出發點加強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勢必能夠為我國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深一層的拓展力度,豐富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的文化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體現我國五千年歷史的重要載體。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借助民族民間音樂的力量來實現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高度重視民族民間音樂,無論是對民俗旅游產業的發展還是我國旅游資源的開發都是毋庸置疑的必然選擇。
三、旅游開發對宜春地區民間禪宗音樂的影響作用
(一)提升人們對民間禪宗音樂的關注
隨著我國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增大,民族民間音樂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展現也越來越游刃有余。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個人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魅力逐漸顯現,憑借自身的優勢不斷地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和喜愛。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本身帶有十分濃郁的地區和民族特色,其在長久的歷史發展沿承中已經成為我國文明藝術發展的奇葩,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的青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宜春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轉變,特別是近幾年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的思想觀念開始盛行,越來越多的宜春地區文化產業工作者也開始加入到對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探索中來。毫無疑問,宜春民間禪宗音樂是宜春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宜春地區的文化產業工作者以及專家學者對其歷史發展探尋研究的源頭和媒介,也是宜春地區對外展示旅游文化的名片。所以,宜春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既能夠為宜春地區的民間禪宗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還可以讓宜春民間禪宗音樂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深入人心,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宜春民間禪宗音樂的重視程度。
(二)有效保護宜春民間禪宗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在對宜春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對傳統宜春民間禪宗音樂的開發能夠對傳統的宜春民間藝術文化起到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從音樂發展的角度上來說,宜春地區擁有具有本地區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及其藝術表現形式。但在一些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一些傳承下來的民間音樂藝術正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因此,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能夠充分挖掘其藝術表現形式和藝術文化底蘊,以便能夠有效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四、結語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以民族民間文化的歷史發展情況和如今的現狀及旅游產業的發展與現狀為切入點,針對民族民間文化和旅游資源開發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單論述。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融入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既能夠帶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能夠保護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使之有效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鶴,龔毅.湖北黃梅禪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商業研究,2012,(03):171-175.
摘要:旅游業要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就要保持和持續發展,所以需要滲透獨具特色的文化及當地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特別是我們所提到的歌舞文化。因為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沒有旅游文化是不會有效益的,所以民族文化。民間歌舞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業。
關鍵詞:民間歌舞、旅游業、地位和作用
民俗旅游為經濟貿易、商業發展開辟了市場。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傳統節日游藝活動。民間歌舞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特色,每個地域的特色不同,所以發展的旅游特色和方向也是不一樣的。而民間歌舞為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民間歌舞支持了旅游業的發展。
所以有些地域的旅游業發展一部分是靠當地的民俗特色發展起來的,敢問,一個沒有沒有知名的建筑、風味食品、文物遺跡等旅游特色,他需要靠什么來發展旅游業,唯一的方法就是開發民間的歌舞,和風俗。民俗旅游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經濟現象。它的開發,促進了一批新興產業和產品的發展。如民間工藝品,它既是包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民族象征物,又是民俗旅游產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和較強的競爭能力。作為一種新興的產品大批量的生產,給當地的居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可是這些民間的工藝品需要一種推銷的方式和代言,所以,一個地域的民間特色成了一個紐帶,銷售工藝品的中介和代言。而引起民俗文化的興起一部分原因是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激發了民眾的經濟動機和功利思想,加上部分地區缺少發展其它長夜的優勢,由此促進了民俗旅游業的發展,這樣也有利于人們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由此而來,實現了資源的整合,促進了經濟均衡發展,弘揚某些民俗文化,有利于各民族間的發展與借鑒融合。
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民間歌舞起到了很重要的角色,有些民族也是靠這一方式慢慢在旅游業行業中崛起,像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哈尼族的生活娛樂性舞蹈除了樂作舞外,還有扇子舞、三弦舞、羅鼓舞等。哈尼族是西雙版納州主體民族中的重要成員,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的民間歌舞,透出了濃郁古樸的民俗民風,凝重深沉的民族氣質,外柔內剛的堅強意志,優美動聽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國內外游客。來到西雙版欣賞歌舞如同觀賞繁花似錦,走近哈尼族山寨,體驗多種節日的喜慶,觀看各種節日的歌舞表演,感受各類多彩獨特的民間歌舞猶如嗅到一朵朵鮮花吐露著奇異的芳香。勐海縣格朗和,南糯山一帶的旅游比較活躍。這里是哈尼族民間歌舞的海洋,民族民間歌舞作為一種文化產業樹立了地位,它喚起了村寨旅游經商的浪潮,用歌舞名稱“冬巴叉”起名的“冬巴叉”歌廳、“冬巴叉”娛樂場、“冬巴叉”舞廳、“冬巴叉”風味餐廳效應而立,欣賞著優美動聽的哈尼族民間歌舞,品嘗著哈尼族風味。已經是人們的一種消費意識。歌舞搭臺,旅游經商、經濟實惠。哈尼族民間歌舞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是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財富。他們的舞蹈一古樸莊重的芒鼓聲為伴奏,動作大同小異,男女老少,三代同堂,一腳前半屈膝,隨著節奏而彈動,另一腳半蹲,雙手上下交替,外柔內剛,沉穩中而又見靈活,展現了原始古老生產生活和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在那里,可以親身體驗多種節日的喜慶,觀看各種歌舞表演,感受各類原生態的民間歌舞,正是這些獨特的民間歌舞位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發展諸如了新的活力、
哈尼族民間歌舞在旅游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民間歌舞就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歌舞,哈尼族的旅游業發展的很快,受到了國內外有課的高度重視,因而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可見民間歌舞在發展旅游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這一成功的發展也促進各個民族的了才有發展趨勢,大部分擁有著民間歌舞特色的民族繼而發展這一特色,以此來至此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
以上是我舉得一個例子,靠民間歌舞發展起來的民族。由此可見民間歌舞的發展很重要,有的民族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知如何開發和保護,我認為要發展這一產業首先就要學會保護。其次大找好這一特色,讓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人關注它,從而被他吸引,打造屬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舞,然后鼓勵和支持廣大的歌舞藝人,和愛好者更好的發展它。推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
這篇小論文我以西雙版納的歌舞發展作為例子,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了民間歌舞在旅游業中的作用和地位,縱觀中國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隨著旅游者的不斷增加,旅游者自身旅游觀念的改變,尤其是民間歌舞的開發與利用使旅游者自身的旅游品味不斷提高。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是一種可再生和可增質的資源, 是真正“ 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開發價值,這些才是旅游業向前發展的永不衰竭的旅游資源。
關鍵詞:城市;生態旅游;開發設想;可持續發展;紹興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49-02
隨著中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開發與旅游資源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比如旅游地的不合理的開發造成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產生負面影響。生態旅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生態旅游的外延從自然生態領域逐漸拓展到社會生態領域,城市生態旅游便隨之出現。
一、城市生態旅游的概述
1.城市生態旅游的概念和內涵。城市生態旅游的定義是:以城市地域內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為基礎,滿足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時維護城市環境生態平衡和促進環保觀念的一種旅游活動體系,包括自然生態旅游和人文生態旅游兩大內容。
2.開展城市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和意義。隨著近幾年城市旅游的不斷升溫,有些不合理的旅游開發導致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發生一定的變化,這將對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二、紹興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條件分析
(一)紹興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優勢分析
1.優越的生態旅游區位條件。在國務院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蘇州、上海、杭州、紹興等九個城市密集地分布在一個Z型帶上,這個地帶稱為中國的Z型黃金旅游帶,紹興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在這一黃金旅游帶上占有特別的地位;紹興市還是寧蘇滬杭旅游區與浙東南旅游帶的重要紐帶。
2.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紹興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比如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蘭亭國家森林公園、會稽山旅游度假區、吼山旅游觀光農業園等,可以開展各類生態旅游活動;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園林城市,紹興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也相當豐富,比如魯迅故里、沈園、印山越國王陵、柯巖魯鎮、安昌古鎮等,游客可以感受紹興的歷史文化、名人逸事和特有的民俗風情。
3.良好的生態旅游發展環境。紹興市第五屆人代會做出了建設生態市的決定,會議認為,打造生態紹興,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和環保產業,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努力把紹興市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水鄉型生態市。
4.廣闊的市場前景。紹興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而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中國最佳魅力城市”的稱號,使紹興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更加提升,對更多的旅游者產生了吸引力。紹興生態市的建設對開發城市生態旅游有很大的促動作用,一些開發商也對生態旅游的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紹興開發城市生態旅游有著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紹興發展城市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旅游產品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紹興目前的旅游產品較為單一,以文化旅游、觀光旅游為主,旅游收入比重中游覽、購物、娛樂等項目一直處于低水平。隨著旅游者需求日趨多樣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特殊需求的各種新興旅游產品,如生態旅游、保健旅游、探險旅游、修學旅游、森林休閑旅游等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2.不合理開發造成對環境的巨大壓力。某些旅游景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周圍環境的破壞,一些旅游景區在旅游旺季人滿為患,超過了景區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給景區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3.紹興特有文化風情受到沖擊,人們生態意識薄弱。現有的旅游對紹興特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比如紹興安昌古鎮,為了吸引游客和制造人氣,把紹興的一些傳統文化,像魯迅小說中的“祝福”,扯白糖、串臘腸等民俗風情變得過于商業化、庸俗化,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這樣將不利于紹興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紹興市民和游客的生態意識薄弱,一些旅游開發商、經營者和導游對生態旅游的認識也不足,缺乏對游客和當地居民的正確引導和環境教育,這些都會阻礙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三、紹興城市生態旅游開發設想
紹興城市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思路是:以紹興江南水鄉為特色,開發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相融合的城市生態旅游。可在原有景區的基礎上,開展各類生態旅游活動,如會稽山百鳥樂園生態度假村、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吼山旅游觀光農業園區、柯巖魯鎮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區等,也可以新建一些生態旅游景區,如城市生態公園、植物園、生態博物館等。
1.會稽山生態旅游度假區。國家旅游局將2009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生態旅游年”,浙江省旅游局和浙江省環保局聯合發文命名紹興會稽山風景區為浙江省首批“生態旅游示范區”。
會稽山景區以禹陵、百鳥樂園、香爐峰三大景點為主要景觀。紹興每年4月份都要在大禹陵景區舉行公祭大禹的活動,如今祭禹大典已成為國家級的祭祖活動,可以開展尋根祭祖、學禹精神等文化生態旅游活動。百鳥樂園是目前國內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百鳥樂園,可以作為科普教育基地,讓游客了解各種鳥類的知識,喚醒人類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香爐峰是會稽山的主峰,是一處佛教寺院與風景名勝兼有的游覽勝地,可以開發佛教文化生態旅游,注重對佛教文化的保護。
2.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可以合理的設置濕地景觀區、鳥類觀賞生態區、濕地農業示范區、濕地生態教育基地等區域,開展各類生態旅游活動。濕地公園東側是梅山,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鷺,可以建設白鷺等候鳥棲息地,還能開展觀鳥等生態旅游,游客可以了解有關鳥類的知識,比如不同鳥類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進行生態化的管理,對游客進行生態意識教育,并可在門票、導游圖、導游手冊上增加鳥類生態知識和環境保護的注意事項,使他們認識到保護鳥類、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在鏡湖東、西兩側可以建設生態游樂園,其開發利用可采用觀賞植物園、野生動物園、濕地生態保護區、高爾夫球場等多種形式。近年來人們對于濕地生態旅游的興趣日益增加,可開發“濕地浪漫之旅”,還能利用濕地公園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景,吸引戀人、夫妻等來濕地公園拍寫真、婚紗等。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蘭亭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集森林、山水自然景觀和蘭亭書法圣地、印山越國王陵于一體的休閑度假型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建成了水上樂園、森林浴場、山野牛車、跑馬場、孔雀苑、鴕鳥園、森林茶樓、森林度假村等一批配套設施,為開展各類生態旅游活動創造了條件。來此的生態旅游者可進行森林植被的考察、劃船、燒烤、垂釣等活動。森林公園還可以作為青少年的夏令營基地,青少年在這里識別各種植物,適量的采集標本,燒烤、露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接受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隨著2009年11月“紹興金秋森林休閑節”的開幕,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將推出書法表演、野外燒烤等一系列活動,使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相融合,這必將掀起一股森林生態旅游的熱潮。作為生態旅游景區,蘭亭國家森林公園要推行生態化管理,注意限制游客的數量,加強景區垃圾的收集和管理,在景區周圍盡量使用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如騎馬、騎自行車等,對旅游從業者進行生態保護的教育。
4.吼山旅游觀光農業園區。紹興吼山旅游觀光農業園區在旅游果園的基礎上,新辟了蔬菜園、花卉園、稻麥區和特種水產養殖區,進一步實施生態農業的綜合開發。游客可以在這里親自采摘、品嘗各類蔬果,參加種花栽樹、修剪花木、除草施肥、捕魚撈蝦等農事勞作,還可以參與游樂型的生態旅游活動,比如水車灌溉、簡單農具制作等,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可以了解生態農業的知識。在吼山旅游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和管理中,要盡可能生態化,比如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提倡使用有機農家肥料、高效低殘留農藥及生物農藥,保護生態環境。
5.環城河和鑒湖水上生態旅游區。紹興具有江南水鄉得天獨厚的優勢,區域內不僅河網縱橫,而且有古運河、古環城河、鑒湖、東湖等在城鎮、街區及建筑物內穿行。目前,紹興的水上旅游項目已有坐游船游古環城河,坐烏蓬船游市區的主要景點等等。游古環城河,游客可以沿途欣賞新建的稽山園、鑒水苑、治水廣場等園景,還有獨具紹興特色的石橋等。導游可以一邊向游客介紹紹興的水鄉風光,一邊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如要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保護生態環境等。游客乘坐烏蓬船,既可以游覽沿途各景點,又能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6.柯巖魯鎮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區。魯鎮占地150畝,魯氏宗祠、魯府、趙府、錢府、水上戲臺及店鋪酒店,參差于湖光山色之間。在魯鎮,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生動再現,使游客能了解魯迅筆下的人物風情;此外,景區還向游客展示紹興傳統的民俗文化,如搶親、社戲、祝福、扯白糖、做年糕等,游客既可以品嘗紹興美食,又能親身體驗特有的民俗風情,比如戴一戴紹興特有的烏氈帽,坐一回花轎,親自動手做年糕等等。可以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行業中來,一方面增加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增添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李豐生,沈鴻,朱曉媚.城市旅游與生態旅游一體化研究――以桂林市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26-30.
[2]張紅,劉繼生.都市生態旅游的初步研究――以長春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1,(2):86-89.
[3]李艷娜,胡波.城市生態旅游初探[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2):87-89.
[4]張紅.都市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長春市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05-01.
[5]呂逸新,黃細嘉.旅游生態化與生態旅游建設[J].南昌大學學報,2005,(2):57-58.
[6]楊友孝,蔡運龍.紹興市旅游業發展的區位分析、形象設計與項目策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6):116.
論文摘要:西安市作為舉世聞名的 文化 古都,有著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但就其開發現狀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該文旨在探討如何深入開發西安市的人文旅游資源,打造西安文化產業城市。
1.引言
人文旅游資源是指以 社會 文化 事物為吸引力本原的旅游資源,它是在人類 歷史 發展和社會進程中由人類社會行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類社會文化屬性的悅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僅受歷史、 民族 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制約,而且還受自然 環境 的深刻影響。人文旅游資源的構成比較復雜,包括有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和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兩種。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歷史文物古跡、民族文化及有關場所、有影響的國際性體育和文化盛事、以主題公園為代表,富有特色并具備一定規模的現代人造游樂場所或其他消遣娛樂型的現代人造旅游景點等。例如不同時代留下來的歷史 建筑 、文明遺跡、宗教廟宇和寺院、展示民族 藝術 和風俗習慣的博物館、藝術館及民俗活動等,它是吸引旅游者瀏覽觀光的重要資源,也是促進旅游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托。
2.西安市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西安市作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古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之地,有著31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及1100多年的建都史,周、秦、漢、唐等許多有影響的歷史朝代都在此留下重要的文化遺跡,因而人文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其獨特的歷史古跡、文化遺跡、革命舊址等遍布整個市區,大量的碑刻、典籍、繪畫、 音樂 、戲劇等方面的多種實物和其他文化遺存,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西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2004年以來,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國際化、 市場 化、人文化、生態化”的發展觀念,以及“文化名市”的發展方略,將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來發展,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西安市的旅游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2006年,西安市旅游業總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大關,達到204.3億元,同比增長14.45%。但是,與豐厚的旅游資源相比,西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潛力還很大,在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存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
2.1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率低。西安作為千年帝都,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旅游資源總量豐富,級別相對較高,占絕對優勢。但是,從總體上看,開發利用很不充分,據估計,西安“還有75%的資源有待開發利用,潛力巨大。”這一方面是由于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難度較大,按照傳統的靜態展示的方式進行旅游開發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資源的精髓在于其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只有那些對歷史文化具有一定修養的人才容易體會到其中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如果開發方式不得當,對于普通游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導致旅游重復率和滯留時間不夠理想(海外游客在西安的停留時間僅為2.9天),從而影響旅游業的收入。
2.2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多樣化。西安向國內外旅游市場所推出的拳頭產品,幾乎主要是以文物古跡為主體的線路和景區,多為陵墓型、博物館型,不能優勢互補,以西安為中心的東線一日游、兩日游,西線一日游,北線一日游,多年來沒有多大改變,模式陳舊,且差異性不突出,吸引力減弱。觀光型產品多,休閑類和特種旅游產品少,旅游資源功能結構相對單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特品級的旅游資源,也以瀏覽觀光為主要開發形式,游客參與性、體驗性較差,滿意度不高。這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旅游業的發展需求。
2.3旅游物品開發落后。西安市各個旅游點出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有仿制兵馬俑、青銅復制品、玉器、瓷器等工藝品,產品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或制作粗放,有特色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工藝品、紀念品極為缺乏。游客購買興趣不大,創收能力落后于其他地區。這與西安市豐富的旅游商品資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2.4 管理 分散,旅游相關部門協作不力。由于人文旅游資源所屬 行政 管理部門不同,不同部門分割管理,沒有注意發揮合力優勢,造旅游資源分屬省、市、區三級,涉及文物、園林、建設、宗教、文化藝術等相關部門,使旅游市場條塊分割,與當前大合作、大效益的管理經營理念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豐富的資源,較低的效益,成為制約西安旅游市場健康發展的瓶頸。
3.西安人文 旅游 資源的開發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市作為 歷史 文化 名城,全國重點旅游城市,要提高其在國內外旅游 市場 中的知名品牌地位,就必須在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多動腦筋,充分利用西安得天獨厚的人文旅游資源,提升西安的城市競爭力。
3.1積極創新,提升形象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商務旅游等已成為旅游市場發展的趨勢,因此,要想提升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就必須更好地利用西安豐富的人文資源,突出西安“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加大對人文景觀的開發建設,形成以西安城市為依托,以文物古跡為主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補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不同旅游景觀區(帶),從而形成西安古都旅游區,臨潼旅游區、四大遺址保護區和秦嶺旅游帶等三區一帶的景觀格局。同時,還要不斷推出新一代的人文旅游產品,使市區內旅游景點的吸引力增大,在已開發的秦兵馬俑及其博物館、大雁塔廣場等這些有形的文化旅游產品基礎上,應大力開發西安的秦文化、唐文化等無形的旅游產品,使西安的秦風唐韻在國內外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總之,傳統的人文旅游資源是西安旅游業前進的基石,我們要在繼承 傳統文化 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推進西安旅游業的發展。
3.2突出個性,發展民俗
西安作為中華 民族 和黃河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不僅擁有豐厚的文物資源,更孕育了璀璨的關中文化和獨特的風土民情。西安有古老的秦腔和眉戶、社火、皮影、木偶等地方戲種;有剪紙、農民畫、泥塑、刺繡等黃土氣息濃郁的民間 美術 ;有唐三彩、景泰藍、藍田玉雕等舉世著名的工藝品;有保存完好的關中民居、剛剛興起的農家樂旅游項目;有書院門、北院門、古玩城等文博市場;還有仿唐樂舞、集賢鼓樂等古典 藝術 以及傳統節會,這些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獨特的歷史特點造就了古城濃厚了民俗文化氣息,故而民俗購物、民俗娛樂、民俗飲食、民俗住宿等為主要內容的西安民俗文化展示能夠迎合大眾旅游的口味,成為西安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
3.3與時俱進,發展動態旅游
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迅速,過去的靜態的觀光型的旅游已無法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就西安的人文旅游資源來說,也應該與時俱進,合理開發。我省華清池景區開發的動態文化旅游,在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經驗值得 總結 ,該景區以豐富多樣的動態實景,再現盛唐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唐華清宮梨園的仿唐樂舞、宮廷茶道、仿唐沐浴、貴妃伴駕等,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再如大唐芙蓉園里每日上演的大型詩樂舞劇《夢回大唐》,亦吸引著大量游客。西安旅游業在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風景名勝的文化內涵,提高游客的參與性,主動性,變靜態旅游為動態旅游,由此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壯大產業規模。
3.4積極宣傳,擴大市場
西安市作為一個旅游型的城市,擁有豐厚的旅游資源和著名景點,整體宣傳對其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過去在這方面的投入顯然相對薄弱,近一兩年,對西安的宣傳有所發展。2006年,西安旅游推介會在香港舉辦,同年,西安的宣傳大篷車走進洛陽、鄭州等近10個城市,中央 電視 臺首次出現了西安旅游形象,這些都為西安的宣傳與促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讓西安的旅游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擴大了旅游市場。2007年西安市又選出20位旅游推廣大使,組成了專業的宣傳促銷隊伍,成為助推西安旅游業更強大的力量。這些舉措對發展西安旅游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今后還應該不斷創新,為西安的城市旅游推波助瀾。
總之,西安的人文旅游資源類型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我們應該合理規劃,合理開發,發掘文化潛力,使其獨特的文化資源更具魅力,有力促進西安旅游業及整個國民 經濟 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國內;鄉村旅游;開發
一.鄉村旅游的定義
國內有關鄉村旅游的定義較多,何景明和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年05期)認為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一)傳統的鄉村旅游
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游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并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游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游在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游歸類于探親旅游。
(二)現代鄉村旅游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明顯區別于回老家的傳統旅游者。現代鄉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旅游的時間不僅僅局限于假期;現代鄉村旅游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鄉村旅游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游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游或者傳統的鄉村旅游與現代鄉村旅游的區別。目前我們談論的鄉村旅游是指現代鄉村旅游。
三.鄉村旅游開發分析
(一)鄉村旅游開發現狀
我國各地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游客參與率和回游率比較高的鄉村旅游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游;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采摘旅游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等幾個方面。
(二)鄉村旅游開發類型
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國外一些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旅游主要有:農業旅游、農莊旅游、綠色旅游、一般指偏遠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區域的旅游等。
綜合國內鄉村旅游的現狀和其它學者的研究成果,鄉村旅游基本類型歸納為以下幾類:
1.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旅游。
2.以農莊或農場旅游為主,包括休閑農莊,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范園等,體現休閑、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鄉村旅游。
3.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
4.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旅游。
(三)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鄉村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目前部分學者將鄉村旅游等同于農業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為農業觀光旅游,嚴重地降低了鄉村旅游的豐富性,掩蓋了鄉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類型。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多數鄉村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歪曲了鄉村旅游的內涵,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
2.鄉村旅游經營和開發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品牌效應差,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鄉村旅游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開發以及對鄉村旅游文化狹義和片面的理解,忽視了對農村其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許多鄉村旅游項目盲目上馬,開發中城市化傾向明顯。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鄉村旅游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鄉村旅游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城市化傾向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此外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多以專項旅游產品出現,如觀光果園、觀光茶園、高科技農藝園、多功能花卉園、休閑漁場等,與其它景區和自然資源結合程度不夠,旅游從業人員中農村人員偏少,旅游收益主體不以農民為主。而發達國家開發鄉村旅游主要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開發為主,農戶為參與主體,旅游收入只是對當地農民收入的一種補充,這與我國的鄉村旅游有較大的區別。
參考文獻:
[1]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何景明;國內鄉村旅游研究:蓬勃發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學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芻議我國鄉村旅游開發之路[A];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2006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李華敏;鄉村旅游行為意向形成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王繼慶;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年。
[關鍵詞]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顧客價值需求;湘西自治州[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3)12-0064-07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12?007
1 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理論基礎
早在1984年,沃德(Wood)在對東南亞國家進行實證研究時,指出地域民俗文化在其旅游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之后,洛德利格(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鎮波爾圖(Porto)和塞古羅(Seguro)民俗風情游的案例,當地居民力圖通過銷售旅游紀念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復興”工程,將傳統文化以商業化的形式加以展示[2]。其中,奧克斯(Oakes)以中國作為研究樣本,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西南地區民族旅游的發展模式,指出中國民族旅游發展應淡化政治目的,更多考慮社會因素的作用[3];楊(Yang)于2008~2011年期間發表了一組研究論文,從政府、項目開發商、員工和游客視角,實證研究了西雙版納地區民俗旅游,通過再現我國云南省民俗旅游村多民族文化旅游現象,指出民俗旅游項目開發進程中,民族元素運用和民俗風情展現的形態類別,并深入探討了少數民族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景區實際規劃及相關管理問題之間的差距[4-6]。根據伍德拉夫(Woodruff)、塞絲(Sheth)等人的觀點,只有面向顧客價值的產品開發,才是產品競爭優勢的來源[7-8]。啟德(Chadee)與馬特森(Mattsson)從顧客層面來探討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提出需對游客背景及其旅游經歷的質量進行衡量,指出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不同的質量指標與顧客感受之間存在差異[9];皮爾斯(Pearce)基于馬斯洛(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了“旅游歷程階梯”,指出游客的需要由低到高遵循著放松、刺激、關系、自尊與發展以及實現等5個層次逐步攀升[10];吳(Wu)繼而研究了顧客交流、游客同質性與游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提出“協議和交際事件”等游客相互感知六因素[11];帕特里克(Petrick)、威廉姆斯(Williams)等則進一步將顧客價值概念轉化為多維構造,其中,帕特里克結合感知價值量表[12]和PERVAL量表[13]構建了SERV?PERVAL量表,對休閑和旅游服務的顧客價值進行了精細的劃分[14];威廉姆斯則通過一系列對游客滿意度有著強烈的、積極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提出了質量價格關系、情感價值與獨特的價值觀3個基于顧客面向的產品開發價值維度[15]等。
近年,我國學者保繼剛、張捷、陳海波等從顧客價值層面,對麗江古城、九寨溝、鳳凰古城等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開發進行了研究梳理和經驗總結[16-18]。另外,不少學者在對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開發的研究中進一步指出,相對于某一旅游企業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感知,最值得重視的是“旅游者對旅游產品價值的感知”[19-21]。民俗旅游者有兩大追求:一是尋找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尋找現代都市已經或正在喪失的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希望通過旅游釋放自己平日的疲憊和壓力;二是希求滿足文化預期[22]。而對于顧客價值構成維度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務。筆者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選取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整理(表1)。
但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開發與顧客價值如何進行有效對接尚屬新鮮課題,且尚未出現豐裕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2 研究方法與樣本本文通過探析顧客價值需求和民俗旅游資源的特質,研究在我國民俗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中,應著重考慮民俗旅游者的價值需求。本文采用顧客價值曲線評價法的思路,即通過評價一個公司相對于該行業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關鍵性要素的業績表現,來評價顧客總體感知服務質量的方法,該方法不僅要求顧客作出評價,還要求內部員工和管理人員作出評價,最終目標是發現使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產生質的飛躍的關鍵要素[29]。首先,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和定性分析,確定民俗旅游資源的特質;同時,結合對湘西自治州旅游市場的進一步觀察和對游客的訪問,獲得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游客價值感知的關鍵要素;然后,依據“資源特質”和“需求要素”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再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獲得游客對“資源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繪出湘西州顧客價值需求曲線,篩選后得到民俗旅游顧客價值因子矩陣的兩大維度;最后,將民俗旅游顧客的主要價值需求點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對接,獲得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的顧客價值需求因子,構建出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開發的顧客價值矩陣。
3 民俗旅游資源特質分析及重要性排序
民俗旅游資源是一種獨特的人文資源,體現著某一特定地域人們所普遍認可的傳統、信仰、喜好和禁忌,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等特點。本文結合湘西自治州特有的民俗旅游資源以及理論界有代表性的觀點,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歸納(表2)。
明晰民俗旅游資源特質之后,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要求游客對每個民俗旅游資源特質的重要性程度予以評判,得到最受游客關注的資源特質依次是文化性、民族性、生活化、原生態、神秘性、參與性、地域性和歷史性。
4 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顧客價值曲線分析
在前期文獻綜述基礎上,以游客的功能性價值(質量和感知利失)、社交性價值、情感性價值、認知性價值指導,筆者通過進一步市場觀察和訪談,歸納提煉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的游客價值需求面向,得到實惠、健康、安全、舒適、便捷、現代、美景、購物、美食、生態、放松、新鮮、刺激、高品位、活力、娛樂、學習、浪漫和交際19個影響游客感知的價值要素(表3)。
根據顧客價值需求評價法的基本思路,以這19個價值需求點為基礎展開問卷調查,讓每位調研樣本選出10個其認為最重要的價值點,然后統計整理出主要的顧客價值點。本研究組在湘西州5個主要景區(鳳凰古城、猛洞河、坐龍峽、德夯苗寨、乾州古城)投放了380份問卷,回收問卷354份,回收率93?2%。剔除無效問卷10份,問卷有效率90?5%,達到問卷調查的要求。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作出顧客價值曲線圖(圖1)。
5 民俗旅游顧客價值因子矩陣模型構建
5?1 民俗旅游產品創新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模型
本研究以湘西大眾旅游市場為樣本,在圖1中進一步截取了市場需求強度最大的12個價值需求點,然后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對接分析,構建出民俗旅游產品創新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圖2)。
5?2 結論與建議: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分析
民俗旅游中,游客的價值需求層次豐富并存在著梯度性的強度差異,民俗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應面向不同的顧客價值需求,才能適應并滿足市場的需要。
研究所得出的因子矩陣,依據橫縱坐標的強度差異,分為Ⅰ、Ⅱ、Ⅲ、Ⅳ4個象限,分別代表顧客價值因子的4個等級。由于游客需求和對資源特質的看重程度不同,這4個等級的重要性也存在差異:Ⅰ象限中的因子為一級因子,包括感民俗趣味、隨性生活、獵奇、觀民族風情,這些因子代表游客最突出、最普遍的價值需求,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應首要考慮的因素;Ⅱ象限中的因子為二級因子,包括互動體驗、城市疏離感、原始本真、賞原生美景、品地方美食,這些因子由較強顧客需求與重要性相對較弱的資源特質對接而成,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容易被忽視卻擁有巨大市場前景的顧客價值點;Ⅲ象限中的因子為三級因子,包括冒險、浪漫艷遇和藝術創作,這些因子在特定游客群體中表現突出,是景區面向特定人群構建差異化特色的突破領域,其配套的民俗旅游產品創新可有針對性的開發與設計;Ⅳ象限中的因子為四級因子,包括探古尋根、購買特色商品和民族特產,這些因子是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補充性需求,在部分差異化小眾游客中表現突出,亦不可忽視。
民俗旅游產品創新,應首先關注第Ⅰ象限,不僅其資源價值的重要程度高,而且顧客的價值需求強度大。如:以“隨性生活”價值因子為例,當前團體旅游“上車睡覺,下車逛廟,中間停車拍個照,回家啥也不知道”的匆忙旅游模式,已經嚴重與該價值因子相背離,未來民俗旅游產品、旅游模式及旅游流程的創新,則可圍繞該價值因子,進行重大的改革和創新。其次,對于第Ⅱ和第Ⅲ象限,則可各有側重地進行創新開發,如:對于顧客價值需求高、而對資源本身要求不高的第Ⅱ象限,可別出心裁的貼合顧客的價值需求進行產品設計。譬如以“互動體驗”為例,顧客只要求能夠參與互動體驗,并不苛求民俗資源本身是什么內容,可以在各種民俗資源的開發中,有意識地注入游客參與環節等;而對于第Ⅲ象限,即顧客認為其資源重要性程度高的價值要素,則可多圍繞資源本身進行創新開發,如建設藝術創作基地、開發實景山水演藝項目、開辟浪漫的旅游線路等。最后,對于第Ⅳ象限,作為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補充性需求,在產品創新開發中,也應給與充分的考慮與重視,并不斷進行創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在矩陣構建中由于選用資源特質作為縱坐標,與游客需求中便捷、實惠對接不明顯,故最后的因子表述中游客的功能性價值體現較少。矩陣中橫縱坐標共可形成96個對接點,對于矩陣中其余的對接點,不同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本文最后得出的14個價值因子是本研究所得出的對接性相對較強的點,僅代表本研究的成果和觀點,并不代表其已囊括所有民族地區的所有民俗旅游者的價值需求。本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和適用范圍,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WoodRE.Ethnictourism,thestate,andculturalchangein SoutheastA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3):353-373.
[2] GrünewaldRA.Tourismandculturalrevival[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2,29(4):1004-1021.
[3] OakesTS.Culturalgeographyandchineseethnictourism[J]. JournalofCulturalGeography,1992,12(2):3-16.
[4] YangL,WallG,SmithSL.Ethnictourismdevelopment:Chinese governmentperspectiv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8,35(3):751-771.
[5] YangL.WallG.Ethnictourism:Aframeworkandanapplic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9,30(4):559-570.
[6] YangL.Ethnictourismandculturalrepresentation[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11,38(2):561-585.
[7] WoodruffRB.Customervalue:Thenextsourcefor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25(2):139-153.
[8] ShethJN,NewmanBI,GrossBL.Whywebuywhatwebuy:A theoryofconsumptionvalu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1,22(2):159-170.
[9] ChadeeDD,MattssonJ.Anempiricalassessmentofcustomer satisfactionintourism[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6,16(3):305-319.
[10] PercePL.TheSocialPsychologyofTouristBehavior[M].New York:Pergamon,1982?67-72.
[11] WuHJC.Theimpactofcustomer?to?customerinteractionand customerhomogeneityoncustomersatisfactionintourismservice:Theserviceencounterprospective[J].TourismManagement,2007,28(6):1518-1528.
[12] GrewalD,MonroeK,parisonadvertisingonbuyers’perceptionsofacquisition value,transactionvalue,andbehavioralintentions[J].Journalof Marketing,1998,62(2):46-59.
[13] SweeneyJ,SoutarG.ConsumerPerceivedValue:The Developmentofamultipleitemscale[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203-220.
[14] PetrickFJ.Developmentofamulti?dimensionalscalefor measuringtheperceivedvalueofaservice[J].JournalofLeisure Research,2002,34(2):119-134.
[15] WilliamsP,SoutarNG.Value,satisfactionandbehavioral intentionsinanadventuretourismcontext[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9,36(3):413-438.
[16] BaoJigang,SuXiaobo.Studiesontourismcommercializationin historictowns[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4,59(3):427-436.[保繼剛,蘇曉波.歷史城鎮的旅游商業化研究[J].地理學報,2004,59(3):427-436.]
[17] ZhangJie.Ageographicalapproachtoadescriptiveevaluationof touristvaluesandresourcesofregionalfolklore:Acasestudywith comparisionoffolkloresofTibetannationalityinJiuzhaigou district&WucultureinJiangsuprovince(partⅠ)[J].Human Geography,1997,12(3):20-24.[張捷.區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研究之一[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18] ChenHaibo.StudyonTourists’IntensiontoRevisitSomewherein thePerspectiveofCustomerPerceivedValue:TakethePhoenix TownasanExample[D].Changsha:HunanNormalUniversity,2010?54-56.[陳海波.顧客感知價值視角的旅游者重游意愿研究———以鳳凰古城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54-56.]
[19] YuQing,WuBihu.Eco?museum:Amodelforsustainabletourism developmentofethnicalculture[J].HumanGeography,2001,16(6):40-43.[余青,吳必虎.生態博物館:一種民族文化持續旅游發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20] ChenXiaochun.TheExperienceMarketingEmpiricalResearchof TravelAgency’sProductsBasedonCustomerPerceivedValue[D].Changsha:HunanUniversity,2009?7.[陳小春.基于顧客感知價值的旅行社產品體驗營銷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7.]
[21] WangDegang,ShiYun.Inheritanceandvariation:Theresponse oftraditionalcultureto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 Science,2006,20(4):1-6.[王德剛,史云.傳承與變異———傳統文化對旅游開發的應答[J]旅游科學,2006,20(4):1-6.]
[22] XuGanli.Lifeandstage:Observationofperformancelikesinging anddancinginfolkloretourism[J].FolkloreStudies,2004,(4):134-148.[徐贛麗.生活與舞臺———關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J].民俗研究,2004,(4):134-148.]
[23] WoodallT.Conceptualising“valueforthecustomer”:An attributional,structuralanddispositionalanalysis[J].Academyof MarketingScienceReview,2003,(12):1-42.
[24] LexhagenM.Theimportanceofvalue?addedservicestosupport thecustomersearchandpurchaseprocessontravelwebsites[J]. 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2005,7(2):119-135.
[25] PechlanerH.Enhancingtourismdestinationsthroughpromoting thevarietyanduniquenessofattractionsofferedbyminority populations:Anexploratorystudytowardsanewresearchfield[J].TourismReview,2011,66(4):54-64.
[26] HuangYinghua,HuangFucai.Touristsperceivedvaluemodeland itsmeasurement:Anempiricalstudy[J].TourismTribune,2007,22(8):42-47.[黃穎華,黃福才.旅游者感知價值模型、測度與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07,22(8):42-47.]
[27] LiuQian.Astudyonrelationshipbetweenconsumptionvalueand customers’senseofbelonging:Taketourismservice?type businessesasanexample[J].JournalofJinan(philosophyand socialscienceedition),2008,(5):65-71.[劉倩.消費價值與顧客歸屬感關系研究———以旅游服務性企業為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5-71.]
[28] ZhangXueting.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ouristexperience qualitysystemaboutfolkloretourismproductinethnicminority areas:AcaseofFengHuang[J].TourismForum,2009,2(4):497-503.[張雪婷.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游客體驗質量要素體系構建研究———以鳳凰為例[J].旅游論壇,2009,2(4):497-503.]
[29] CuiLixin.Valuecurve:Theassessmentmethodforconsumer 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NankaiBusinessReview,2001,(6):21-25.[崔立新.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價值曲線評價方法[J].南開管理評論,2001,(6):21-25.]
[30] MagnoniA,CableM.Whosecultureisitanywa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onidentityandrepresentationinthecontextofethnic andheritagetourism[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08,3(4):227-230.
[31] TaoSiyan.Onthefolklorecustomstourism[J]TourismTribune,
1997,(2):37-39.[陶思炎.略論民俗旅游[J].旅游學刊,1997,(2):37-39.]
[32] HuangLiang.LuLin.Analysisonthefunctionoffolkcustom
tourism[J].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2007,19(1):127-130.[黃亮,陸林,丁雨蓮.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19(1):127-130.]
[33] DengFeng,ZengTianxiong.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Ethnictourismdevelopmentbasedonthetouristsatisfactionofin westernHunanAutonomousPrefecture[J].JournalofCentral 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2011,5(4):92-95.[鄧峰,曾天雄.以游客滿意度為基礎的民俗旅游產品開發———模糊綜合評價法———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92-95.]
[34] XuGanli.Acasestudyonquasi?folkloreizationandculture authenticitywithfolkloretourismofLongjiareainGuilin,Guangxi[J].TourismForum,2009,2(6):932-935.[徐贛麗.民俗旅游開發中的類民俗化與文化真實性———以廣西桂林龍脊景區為例[J].旅游論壇,2009,2(6):932-935.]
[35] WangZewei.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FolkloreCustom TourisminFujianProvince[D].Fuzhou:FujianNormal University,2007?13-14.[王澤巍.福建省民俗旅游開發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13-14.]
[36] MengZhigang.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theMiao NationalityFolkloreCustominLeishanCountyofGuizhou Province[D].Guiyang:GuizhouNormalUniversity,2009?11-12.[孟志剛.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民俗旅游的開發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11-12.]
[37] YangLihui.Context,process,performersandthefolklorewhichis towardthepresent:Contemporarytransformationofperformance theoryandChinesefolklore[J].FolkloreStudies,2011,(1):7-32.[楊利慧.語境、過程、表演者與朝向當下的民俗學———表演理論與中國民俗學的當代轉型[J].民俗研究,2011,(1):7-32.]
關鍵詞 寺廟 寺廟人文活動 寺廟公共空間 什剎海地區 發展與保護
引言
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不僅包括古橋、園林、寺廟、王府、名人故居、胡同民居、老字號等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包括非物質形態的上元燈節、西寺廟會、觀蓮賞荷、祭祀火神等民俗活動,和戲曲、詩詞、書畫、曲藝等文化活動。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以其分布密集的特點,與其所承載的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共同成為該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寺廟及其所承載的各種民俗活動逐漸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臺,成為城市歷史的象征。如何在城市發展的新時期,妥善保護和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什剎海保護規劃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基礎研究課題之一。
本文即是將什剎海保護區的重要的保護對象之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作為研究課題,對其演化發展和保護進行全面的研究,結合寺廟的歷史和現狀,對其保護和發展進行思考。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概述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
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數量多,分布最為密集;級別高,多為歷代皇帝赦建。據有關文獻記載,北京“佛寺至千余所”,“廟宇不下千百”。清乾隆年間繪制的《京城全圖》中標有寺廟 1300 多座。而數什剎海地區的寺廟最為密集。什剎海地區的寺廟多為赦建,深為皇家重視。在皇家看來,什剎海是京城水域的水關,因此什剎海畔寺廟的神靈是最靈驗的。例如:什剎海東岸敬奉火神的火德神真君廟,其資歷要比明清皇宮里的火神資歷高深。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的民俗活動演變
在眾多的民俗活動中,與宗教祭祀相關的活動主要有:盂蘭盆會、祭祀火神、西寺廟會、城隍出巡和上巳春禊。這些活動有的已經停止,有的延續下來,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生活之中。這既延續了歷史文化傳統,又增強了現代城市生活了文化底蘊。
盂蘭盆會是一種宗教儀式,它在我國最早施行市在南朝初年(538 年)七月十五日,是曾三次舍身佛門的梁武帝首創的。由于皇帝的提倡,又符合民間孝親的傳統觀念,所以盂蘭盆會興盛起來,一直到清末的一千年以來,延續不斷。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宋代以前的盂蘭盆會,以佛教寺院為中心,以供佛齋僧為主要內容;到了宋代,盂蘭盆會從寺院走向民間,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為主要內容之一,同時帶有民間娛樂活動,形成了一種佛教習俗和民間習俗合二為一的社會新風俗。
北京的盂蘭盆會活動,早年間是在什剎海舉行的。活動分為水上和陸地兩部分。其中,水上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放河燈。 可見,什剎海地區的寺廟無論在選址、命名、院落格局和公共空間的景觀特性上,都與水有密切的聯系。在對環湖寺廟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的過程中,營造親近水岸的公共空間,形成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既是對寺廟歷史文化脈絡的一種延續,同時又豐富了環湖景觀的歷史人文特色。
(三)寺廟人文活動和公共空間的特征
寺廟作為一種祭祀的場所,它的興衰與祭祀文化的興衰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漫長的古代封建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以及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統治的需要,祭祀文化興盛。無論是宗教祭祀,天地鬼神祭祀,還是對歷史人物的祭祀,祭祀活動是全民性的,它反映出人們的精神信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寺廟作為祭祀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近代 20 世紀上半葉,隨著清朝的滅亡,受封建統治階級推崇的各種宗教祭祀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城市中的寺廟也因此香消火斷,祭祀功能逐漸衰退,寺廟逐漸演變成了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
當然,寺廟作為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它與其所承載的祭祀文化一起,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若能對其進行挖掘和開發,用來發展旅游,將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在寺廟的祭祀功能逐漸衰退的情況下,一些寺廟周邊的商業區卻并未隨之消亡,而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延續下來。有的保持了古代寺廟和商業街區合一的特點,如上海城隍廟;有的則完全演變成商業街區,古代廟宇已不復存在,如北京隆福寺。因寺廟而起的集商業、娛樂和祭祀于一體的廟會是古代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形式,對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的經濟文化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不可否認,由寺廟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商業街區也因此具有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在這些商業街區的發展過程中,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強化其傳統文化特色,將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
(四)什剎海的功能變遷對寺廟周邊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政府再次組織了大規模的什剎海的整治工作,并打通了環海的道路,治理了整體的環境。由于當時的財力不足,難以對很多東西進行修復和保護更新,于是進行了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不當的建設對什剎海地區傳統文化特色的破壞。什剎海地區的寺廟道觀作為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物保護單位,部分也得到了重修和改造。隨著后續多次的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工作的展開,什剎海地區的部分寺廟也逐漸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和整治,其周邊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宗教文化逐漸退出了社會文化的主流之列,寺廟也成了城市的文物古跡,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象征。因而寺廟周邊環境的發展趨勢與什剎海地區的整治和保護規劃有密切的關系。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案例研究
什剎海地區眾多的寺廟,其古建筑風貌、使用狀況和周邊環境的現狀情況各有不同,有的仍保持原建格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但未列入文保單位,如什剎海寺;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已經完全不存在,如豐泰庵、彌陀寺;還有很多文獻記載的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寺廟還未被發掘。
(一)火神廟的歷史沿革
火德神真君廟位于地安門外大街,占地約 40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倚后門橋,北望鐘鼓樓,西臨什剎海,東臨地外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的道教廟宇。
火德神真君廟建于大唐貞觀六年(公元 631 年),距今已有 1370 多年的歷史了。建成之初規模還很小,元、明時期均有重修,并且規模有所擴大。如今火德真君廟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來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又重修,明清時期是火神廟的鼎盛時期。清末民初時,火神廟被擠占了不小的面積,但建筑和神像仍基本保持完整。目前火德神真君廟的主體現基本保存完整。西城區人民政府已將火神廟列為什剎海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深度開發重點之一。
(二)火神廟人文活動變遷
火神廟是一家道教廟宇。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間風俗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六月二十二祭祀“火祖圣誕”的活動。過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見,火德真君廟也像其他皇家廟宇一樣,列入了國家祀典。
在火神廟內,每年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誕辰;夏至為上清靈寶天尊誕辰;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誕辰;七月十五位中元節,中元赦罪地管清虛大帝誕辰。
但在解放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火神廟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該廟院落殿宇成為公安派出所,后來變成了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隊的家屬宿舍,據說有 30 多戶人家居住。
(三)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演變及現狀問題
火神廟歷來是一處游玩的勝景。唐代修建火神廟時,什剎海還是一片野水,廟宇周邊主要是一片自然野趣的景觀。元代,什剎海成為京城航運的樞紐,來來往往的漕船經過火神廟前,以致鼓樓前大街逐漸成為繁華的商市,火神廟原有的野景野趣的環境因此大大改變,成為繁華的商業之地。明代以后,漕運停止,什剎海成為游覽勝地,但因地安門外鼓樓前成為了繁華的鬧市后,火神廟失去了其清靜怡然的幽雅環境。
自解放以來,由于火神廟內宗教活動的停止和廟宇功能的變化,火神廟在長期缺乏規劃的使用下,其周邊環境整體質量大大下降。
(四)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整治規劃
火神廟以其顯著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高級別的建筑形制,成為什剎海地區一處歷史和宗教文化重要的人文景觀,它引發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是古代城市居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上,火神廟及其周邊是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修繕完成以后,將由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它將為什剎海地區的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提供具有文化底蘊的場所。通過挖掘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城市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的公共場所,有利于城市公共環境的建設和人文價值的提升。
三、什剎海地區寺廟周邊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思考
由于歷史的原因,什剎海地區的寺廟許多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和荒廢。在現在仍保存完整或部分殿宇的寺廟中,被單位占用的大多進行過整修,現狀條件較好;而作為民居大雜院的寺廟,建筑大多比較破舊,且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院落內擁擠不堪。
寺廟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遺存,既要保護,又要開發和利用。例如火德神真君廟目前已在修繕整治中,修繕完成以后,將有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這對文物保護和地區文化內涵和人文活力的提升來說都是有益的。
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不同于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寺廟道觀,具有自然的野趣,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沿海及大大小小的胡同中,與民居院落比鄰而建,它們與社區的關系密切,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活動場所。依據寺廟的性質功能和所在社區的特點,創建既體現民族文化,又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休閑娛樂場所、文化生活交流中心、民間技藝的場所等,一些寺廟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傳統習慣,定期舉辦一些小型的廟會活動,以弘揚民俗文化,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結語
本論文是針對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的寺廟道觀進行的研究,包括地區內寺廟的整體概況、歷史沿革和民俗活動,以及地區內現存的部分寺廟的歷史和現狀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對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希望這些努力對什剎海今后的保護工作會有一定的幫助。
北京的寺廟是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對于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發展和保護思考對北京舊城內其它地區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論文在第一部分中,從理論上闡述了寺廟的祭祀文化和寺廟引發的城市活動,并通過案例分析了寺廟對城市的影響,希望在對寺廟的保護和利用中,不但從文物建筑的角度,更從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古剎寺廟。
參考文獻:
[1]吳英才.中國的佛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候仁之.什剎海志[J].2002.
[3]田尚.中國的寺廟[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4]張敏.北京什剎海地區規劃建設的回顧與論述[J].1992.
[5]曉許.老北京的廟會[J].中國商貿,2000(4).
[6]肖艷.“盂蘭盆會” 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雜志,2000(4).
[7]陳康.火神廟[J].集郵博覽.2006(5).
[8]張必忠.什剎海的歷史變遷[J].北京社會科學,1999,0191.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體育文化資源;價值;開發
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內涵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適應本民族的特點而形成發展的,都具有獨立的民族性格和社會意識,在其一代又一代自我復制的歷史淵源中,不斷承接外來影響而有所變異,逐步形成并充實本民族的文化積淀。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個層次,是一個民族幾千年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是這個民族財富的歷史積淀,具有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傳統倫理道德所體現的與自然、與人和社會和諧共處的思想以及重人格的觀念,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體育價值觀。
“文化資源”是從文化的功能上說的,意味著它是一種可支配的資源,可以對擁有它的主體產生影響并制約其活動方式及活動的廣度,這是它作為一種資源的重要方面。考慮到文化的內涵,可以將“文化資源”分為三個層次:一、社會心理和精神氣質的層次,即觀念層次,主要體現為哲學、宗教和道德的層面;二、文化生產的層次,體現為各類文化活動,大致包括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技術的生產兩大類;三、文化品的層次,包括各種器物和成品,文化品是可以直接供各主體消費的對象[2]。上述文化的三個層次的界限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也互相依賴,緊密聯系。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既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也應涵括非主流的漢民族以及少數民族體育活動[3]。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地域條件、地域文化背景下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而出現的。它可以以一定物質實體為載體,也可以是一些純粹人類精神文化的東西,有形的載體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內容相互依賴,相互滲透,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4]。為此,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內涵中,既有物質層面的傳統運動項目,運動器械、設備、服飾、壁畫、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層面的民俗文化、組織文化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價值觀念及規律。
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特征
2.1 種類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民族體育文化以“仁”為核心思想,蘊涵豐富的東方哲學、宗教、道德、醫學、習俗、藝術等社會文化因素,它以保健性、表演性為基本模式,以崇高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5],它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類型,它擁有自身的內核和特征,擁有它的合理性和價值。我國民族體育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多達977種,其中,漢民族的項目有301種,其他55個民族的體育項目多達676種。它們的延續與發展,無不與不同民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
2.2 內容的民俗性
民俗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又是處于中下層地位的人民大眾所創造的文化,畢業論文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礎和主體之一[7]。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僅將朝夕相處的民族成員凝聚在一起,而且還能將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也團結在一起。風俗習慣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約,地域經濟、政治、宗教、語言的長期影響,互相依賴,鑄成多姿多色共存共榮的民俗特征。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于2000年1月19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端午、中秋、春節仍然是百姓重視、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舞龍、高蹺、獅子、太平鼓等娛樂體育活動成為超越時代存在的一種符號和民族傳統。
2.3 文化的同質性
中國是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思想基礎的古老東方大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文化系統,具有華夏文化同質性的特征。中國文化重人倫、重道德思想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傳統體育運動,人們習慣于和諧、寧靜及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熱衷于帶有冒險、沖突和對抗性的競爭活動,因此在傳統體育中競技運動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個人的修身養性為主,保健術在整個體育中占有較大比重,其典型項目是導引、氣功、武術、太極拳等。
3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歸位
3.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整合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又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擁有適合其生存的環境,顯現出中華民族體育自身的文化傳承價值。
文化不僅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家園,也是一種可供人類持續發展的資源。文化是有繼承性的,但是光有繼承而無創新,文化也就失去了活力。特別是處于全球化時代的中華民族,在政治上已經站立起來了,經濟上也將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但在文化上能否立起來,關鍵在于文化上的創新。黨的十六大強調“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當今世界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多元化,需要保護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因為只有不同文化的互識、互補、互證,碩士論文 才能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8]。民族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及其多元化的特點。國際奧委會2000年委員會提交的改革方案指出:“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必須是多元化的又是跨文化的。”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一種文化形態的發展速度及發展水平取決于它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取決于它能利用的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文化資源越多樣,越豐富,其發展就越迅速,越健康。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將承辦2008年奧運會,為此,我們要深入挖掘“人文奧運”的內涵,向世界展示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彰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和諧,愿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創美好未來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說文化是“人文奧運”的核心內涵的話,那么,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將是中國實現人文奧運的基石。中國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延續至今,完全依賴于她自身的民族文化資質和功能價值。她的歷史性、傳統性、民族性、健身娛樂性等,使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9]。因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要立足于世界體育之林,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覺。教授為“文化自覺”作的定義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有了這種文化自覺,方可在文化轉型期取得自主能力,方可得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多元化世界文化之構建。與此相應的是傳統體育文化也要自覺地實現現代轉換,以拋棄民族傳統體育中不適合奧林匹克全球化的消極、落后的東西。針對“文化自覺”,首先對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一個歷史的、實事求是的認識和評價,挖掘中華體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優秀文化呈獻給人類社會,賦予傳統體育一種理性和人文主義精神。其次,隨著奧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續,不同的文化越來越多地交匯在一起,人類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別發展起來的,因而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風格和樣式。民族傳統體育也需要推廣和傳承,讓國際社會廣泛認知,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去豐富奧林匹克文化,為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回歸
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發展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它需要與時代變化的韻律合拍,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其一,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傳播民族傳統文化,開展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增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進步,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等有著直接而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二,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剖析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諸形態的活化石[13],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筆特殊的無形文化遺產;其三,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生活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與特征,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是一筆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主張和,而且提倡和而不同,強調統一之中的差異、和諧之中的多樣,在尋求一致的同時包容個別性,對于奧林匹克精神中西方文化對世界其他地區弱勢文化的強勢壓迫與侵犯,是一個很好的回應與補充。今天,奧林匹克文化更應強調不同文化的和諧交流與對話,尊重文化身份、文化個性、文化多元化,這在全球化時代有著重大意義。
4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策略
4.1 注重優先性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高速進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很多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遇到或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醫學論文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推行的“單邊主義”,導致了不同文化地域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的沖突,奧林匹克全球化在削弱民族傳統體育的同時,奧林匹克的“共同體”現象日益加劇。特別在與奧林匹克文化的橫向交流與傳播中,東西方的不同社會形態和民族文化背景,造成了體育價值觀和體育倫理觀等方面的沖突。然而,在奧林匹克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系統之間的彼此影響和相互滲透并不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為此,需要喚起人們對體育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以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體育文化傳統。
一個民族的文化,絕不僅僅具有一種符號象征的意義,而是民族存在的內在基礎,是維系民族生命的根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一個有廣泛含義的范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行為實踐的創造物,其核心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至今已具備了多重的社會功能和史實價值。奧林匹克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歸宿感的消除,因為沒有本土性就沒有全球性。首先要更加重視中華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內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認識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涵義。其次,必須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現代詮釋,使我們在理論探討和行動實踐上更為清晰和明確方向。為此,應充分發掘和利用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優先建立、健全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轉化機制,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要將體育文化資源的調查、發掘、保護同民族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結合起來。
轉貼于 4.2 注重層次性、適應性
我國民族地區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各民族風俗各異,民俗風情資源相當豐富。各個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點,其鮮明的民俗民風是維系民族發展的內核。當今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已經不是孤立的體育文化現象,它已融入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創造性、開拓性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層次,通常是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認知(包括知識、道德和宗教)傳統、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精神面貌等等,它是無形的。因此這種資源是無形的。2003年少林寺啟動了少林功夫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在我國文化界、宗教界以及武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第二層次,即文化生產的層次,主要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體育產品。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依照項目的內容、功能、形態,過濾篩選確定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價值,不斷將成熟的民族體育項目推廣,以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轉換。“健身氣功·五禽戲”是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委托上海體育學院嚴格按照科研課題方式編創的健身新功法,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和影響。第三層次,即文化品的層次,主要指人們的生活中體現民俗風情的一些活動。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經濟、政治、宗教、語言的長期影響,互相依賴,傳統體育文化鑄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榮的地域民俗特征。1995年國家旅游局舉辦了“中國民俗風情游”大型活動,依托已有的風格獨特的民俗節慶,為傳承中華文明取得了較大的影響。當前,許多地區非常重視民族傳統節日,以體現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競賽和娛樂表演活動作為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成為民族地區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制定適宜的文化政策刺激、激勵、促進、創造民族地區新文化價值的擴展,喚醒人們對新文化價值的需求。為使資源的篩選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選擇資源的過程中必須反映當地的文化特點,以突出民族化和地方傳統格調,進一步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形成區域內的優勢。政府和社會應該利用這些民族傳統文化來培養民族感情,重拾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認同感,實現文化上自然的傳承。例如,湖北屈原國際龍舟節,以端午節、屈原、龍舟為主題找準了民俗文化最為活躍的資源,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龍舟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4.3 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自20世紀中期開始,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潮流開創了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而迪斯尼公司則用這個素材拍攝了動畫大片《花木蘭》,并融匯了大量的中國古典文化資料,又將這張“中國牌”打向世界市場,僅在上海的票房就達230多萬元。在歐美,體育旅游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瑞士僅滑雪旅游一項,每年接待外國游客1 500萬人次,創匯70億美元[14]。擁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南省,2002年旅游收入為200億人民幣,而到2004年旅游收入攀升到360億元。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輸出國,第1大旅游目的國,將有1.57億國際旅游者到中國旅游,又有2.5億以上的中國人到各地旅游。預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費將支出4.1萬億美元,占居民個人總消費支出的12%[15]。
當今的體育,已經不是一種孤立的體育文化現象,它已融入到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職稱論文 因此,要站在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對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優惠政策,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體育產業不僅要把資源開發的范圍擴大,而且要改變資源的配置方式,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轉變觀念,把優質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向市場,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產業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利用民族傳統體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娛樂、教育、競技性,為全民健身提供服務。
4.4 注重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倫理價值觀念,而且構成了現時代體育文化建設的空間。隨著中國發展步入小康階段,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假日經濟、休閑經濟、觀光旅游、健身娛樂業應運而生,迅速成長,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先詮釋的觀念,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中,經濟發展并不是終極目的,社會的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當代世界,面臨由工業文明帶來的全球性危機,每一種文化都有義務從自身的傳統出發,積極尋求克服危機的途徑。奧林匹克全球化絕不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消解,沒有人文精神的調治,當下社會的發展只可能是畸形的,單向度的,平面化的。在一個人類生態受到巨大破壞的當今時代,自然和人的和諧的共存與發展,也成為奧林匹克緊迫的課題。對此,我們應深入發掘傳統理性,展開對人性、對體育的哲學上的判斷和思考,排除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努力適應一個技術先進的社會,而又不放棄千百年中形成的文化傳統,對人類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做出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詮釋[16]。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的共同任務,加快立法,樹立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制觀念,福建省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這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政府應樹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安全防范意識,應從社會發展、民族未來積極倡導、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和精髓,珍視傳統,才能形成我們的文化向往力。
5 結束語
一種民族文化盡管有其自恰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系統,但這一系統并不是先驗的、永恒不變的,它本身就是一個既不斷建構又不斷解構的過程[17]。我們應站在全人類文化的高度,從人性與人生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來認識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從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發掘出有利于實現“奧林匹克文化共同發展”的資源,中國傳統的一天人、合知行、兼內外的和諧自然觀,將對奧林匹克競技文化作出生動的補充,與自然和諧,與人類自身和諧相處,成為社會走向現代和諧的思維基點,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開發應體現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進步,體現人性的回歸和社會化進程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蘆平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科學認識[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4-7.
[2]于靖.文化概念研究[J].哲學動態,1987,(7):10-13.
[3]王鐵新.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1-4.
[4]蘆平生,楊蘭生,郭層城,等.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體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體育科學,2002,22(1):18-21.
[5]周愛光,宋享周.對體育文化內涵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25(4):10-12.
[6]姜玉澤.民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走向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4):57-58.
[7]喻學才.旅游資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95-203.
[8]樂黛云,(法)阿蘭·李比雄.跨文化對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卷首語.
[9]趙發田,李英奎,李蕾.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4):460-461.
[10]于先濤.全球化與體育政治功能轉變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4):448-449.
[11]馮惠玲.中國傳統文化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回應[OL].Beijing-2008.org/12/13/article211621312.shtml.
[12]胡春雷.“人文奧運”的使命與體育的可持續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4,(11):29-31.
[13]胡小明.體育人類學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3):289-293.
[14]宗 體.體育旅游,燃起新渴望[J].體育博覽,2004,(1):38-39.
[15]寧士敏.中國旅游消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