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18:27: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黃帝內經春季養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四時養生法就是依據《黃帝內經》的時間養生觀所創立的具體的養生措施。所謂四時養生法就是指人體在四季中的不同養生方法,以下將人體在各個季節的不同養生方法分別予以介紹。
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萬物蘇醒,天地自然均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有利于人體化生精氣血津(液),養生活動應注意養陽,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在精神調養上應注意順應春陽生發之氣,可多進行戶外運動,從而使人的精神愉快,陽氣暢達;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還寒之際要注意衣著保暖,防止感冒;春季的飲食應以辛甘等發散之品為主,不宜食用酸澀之品,如此以辛助陽之生發,而以甘養脾氣,寓意“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通過補脾氣的方法,防止肝木太盛克制脾土[1];春季陽氣的升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相應的在運動上亦應以輕柔舒緩的戶外運動為主,避免劇烈運動,以利于人體吐故納新,氣血調暢。
2 夏季養生
夏季是萬物繁茂的季節,陽氣雖生于春而極于夏,而陽旺之時,人體的陽氣最易發泄,因此養生活動應注意養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在精神調養上要求精神外向,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對周圍事物興趣濃厚,使人氣機宣暢;起居上宜晚臥早起,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時午睡,以避炎熱并消除疲勞;飲食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膩之品,切忌貪涼飲冷太過,注意保養陽氣;運動要適度,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進行,以避暑熱,防止對人體的陽氣津液消耗過大。
3 秋季養生
秋季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陽氣收斂,陰氣始生,這個季節的養生應注意收斂精氣,保津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收養之道也。”
精神調養上應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安寧的心境,使神氣收斂,以順應秋收之氣;起居上宜早臥早起,衣著也要隨初秋與深秋的氣候特點而增減,并且秋燥季節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秋天,依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飲食上要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為主,可選用芝麻、核桃、銀耳等有滋潤性的食品[2];秋令的特點以收為主,故運動上要以靜功鍛煉為主。
4 冬季養生
冬季是萬物收藏的季節,陽氣閉藏于內,陰寒盛極,故養生活動應注意斂陽護陰,以養藏為本。《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以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精神調養上應使神志內藏,安靜自若,勿使情志過極,無擾乎陽;在起居上宜早臥晚起,衣著尤應注意保暖;飲食宜熱,以護陰潛陽為原則,燥熱辛辣之品亦不宜過食,以免化熱傷陰;冬令的鍛煉可因人而異,早鍛煉時間以日出后為宜,大雪濃霧時低層空氣多有污染,故不宜鍛煉。
總之,《黃帝內經》在論述人體養生時,充分強調養生要順從人體與自然界的規律變化,以及人體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即順時攝養,就是說要順應四時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養生。隨著近代時間生物醫學的興起,為《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法提供了先進的研究方法,也必將促進養生學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鐵明.淺談《黃帝內經》時間養生觀.遼寧中醫雜志,2003,30(2):86-87
你拍一 我拍一 春季養肝排第一
中醫認為春季對應的五行是“木”,對應的五臟便是肝。肝具有調暢情志、疏泄氣機的作用。春季的五臟歸屬為“肝”,養生的重點也是肝。肝健康的人總是精力充沛,但要注意不能透支。在春季很多人想給工作或者學習開個好頭,經常熬夜加班或者學習,覺得自己年輕,精力充沛沒有問題,這種行為非常不利于養肝。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所以按時就寢、充足睡眠是最好的保肝良藥,也是預防“春困”最簡單的辦法。
你拍二 我拍二 少酸略甜好滋味兒
春季易出現脾胃虛弱之癥,飲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較為合適,比如山藥、百合、木耳等。粥類飲食最養脾胃,如果感覺胃脘隱痛,食欲不太好,容易口干咽燥,甚至形體消瘦、舌紅少苔,不妨吃些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健脾和胃,諸物合用有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如果因心情不好引發胃部不適,建議吃些木耳炒肉片。黑木耳益胃滋腎、調理中氣,與豬瘦肉合用,可補益脾胃、調理中氣。
你拍三 我拍三 三個部位別太單
春天有三個地方不能著裝太單薄。第一個是脖頸,頸部保暖可以有效預防頸椎病的發生。第二個是肚臍,肚臍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具有總領諸氣血的作用,受到春寒侵襲會影響全身經絡。第三個是下肢,下肢受寒容易發生抽筋和疼痛。
你拍四 我拍四 夜臥早起莫貪遲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夜臥早起。”春天充滿了生發之氣,活動的時間也要相應延長,但也要保證在晚上11點鐘以前就進入熟睡狀態。晚上11點至凌晨3點,是膽經及肝經運行的時間,春季養肝是第一位的,不能熬夜。夜臥早起也提示大家不要睡懶覺。睡覺時間過長不利于肝氣的生發,反而會覺得困倦。
你拍五 我拍五 防風透氣兩不誤
《黃帝內經》里“風者,百病之長也。”春天防病,首當防風。“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比如過堂風,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過堂風中久留,更不能在此處睡眠。防風不是關著窗子不透氣。春季每天定時開窗通風2個小時左右,對于提高空氣質量和滅菌防病,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你拍六 我拍六 披發緩形氣血流
《黃帝內經》中指出春季養生適宜“廣步于庭,披發緩形。”很多女性朋友喜歡把頭發扎起來,顯得陽光精神,但是扎馬尾辮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神經反射,引起頭痛。因此,馬尾辮不宜長時間扎,休息時“披發緩形”,有助于頭部氣血的順暢。
你拍七 我拍七 懶腰配合深呼吸
人體困乏的時候,氣血循環緩慢,這時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伸懶腰后,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了活動,睡意皆無,也激發了肝臟功能,從而達到對肝臟的保健效果。伸懶腰時要使身體盡量舒展,四肢要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時,盡量吸氣;放松時,肌肉要松弛,盡量呼氣,這樣鍛煉的效果會更好。
你拍八 我拍八 捶背提肛陽氣發
雖說“春眠不覺曉”,但是就有些人晚上睡不好,是因為陽氣沒有養護好,比如陽虛怕冷睡不著還多夢。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增強經絡系統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還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不過,有嚴重心臟病的患者,捶背須謹慎。
還有一個方法是“提肛”,可固精益腎、提振陽氣。其具體做法是:平躺床上,兩手并貼大腿外側,兩眼微閉,全身放松,以鼻吸氣,緩慢勻和。吸氣的同時,提起,包括會,緊閉,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時向上收縮;稍停2-5秒鐘,放松,緩緩呼氣。呼氣時,腹部和要慢慢放松。這樣一緊一松,做9次。一般若能堅持提肛1年以上,即可見效。
你拍九 我拍九 踏青登高吼一吼
中醫認為“肝藏血,開竅于目”。在氣溫逐漸回升的春天里,人們容易肝火旺盛。肝是明目的源泉,肝火旺盛,可能灼煎津液,導致眼干發癢,熱灼不適。這個時候不妨出去踏青,滿眼的綠色本身就是一種眼睛的天然養護色。初春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放風箏可消除眼睛疲勞,吐故納新,促進血液循環,清心肝之火,散內結郁熱,有助于肝臟和眼睛的保養。
踏青少不了登高,這時不妨吼一吼。注意要仰面朝天,雙臂上舉,人放松,使足力氣放聲,聲音由低至高,盡量延長尾聲,以利吐凈穢氣。
你拍十 我拍十 聽聽音樂調情志
關鍵詞:養生旅游;四季養生;河北旅游
本文為“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103177)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據國際未來學家預測,到2015年,發達國家將全面進入“休閑時代”,休閑產業將成為下一個席卷世界的經濟浪潮。在我國,由于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使亞健康人群不斷增加,人們越來越期望健康、長壽。養生旅游是集“養生”和“休閑”于一體的旅游活動,正好滿足了現代人們的需要。人們希望通過旅游,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還能陶冶情操,獲取精神的愉悅。
一、養生旅游的理論及應用
(一)養生的概念。“養”是指保養、調養,“生”是指生命、生長、生存。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的發展規律,修養身心,保養生命,以期延年益壽的方法。
(二)四季養生。《黃帝內經?四時調神大論》中指出了四季養生的理論,即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四季養生要求人要順應時節,根據春夏秋冬的氣候特征,在飲食、起居、運動等各個方面順應四時的生、長、收、藏特點進行調養,把人與體外環境(自然)以及人體自身內環境(自身的身體、精神、情志)之間的協調,方可益壽延年。
(三)“養生旅游”是養生與旅游的完美結合,通過旅游的方式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它集旅游與養生為一體,從而使人達到“身心俱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態旅游的最高級形式。
(四)四季養生理論在旅游中的運用。中醫學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1、春季如何養生?《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天養生應用于旅游活動中,對我們的啟示有以下幾點:(1)入春后,要逐漸由室內走出戶外,常去踏青,長養生機;(2)春天是放風箏的好季節,放風箏的同時放飛自己的理想、心情與希望,能讓陽氣順暢的生長,用美好的春天來振奮自己的心情;(3)春天重在養肝;肝開竅于目――賞花以悅目,多看綠色植物以養眼;(4)春天多吃生發之食,吃春天有生發之性、可以助生機的食物,如春韭、豆芽、春筍、香椿、薺菜等。
2、夏天如何養生?《黃帝內經》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怎樣利用夏季的養生特點來指導我們的旅游活動呢?應該從以下幾點考慮:(1)夏天要養“長”,養“長”就是順應夏天天地的長勢,來促進自己身體的生長功能。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與朋友結伴外出旅游,共同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心志;(2)夏天要養“陽”,要“無厭于日”,夏天要多曬太陽,呼吸森林中豐富的負氧離子,養生效果最好;(3)夏季重點在養心,夏應于心,夏季酷熱,可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這樣可使人心曠神怡;(4)夏季可以去泡泡溫泉,我國有“端午日洗浴蘭湯”的習俗,就是用佩蘭、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3、秋天如何養生?《黃帝內經》中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了解了秋天的養“收”之道,我們可以用它來很好地指導我們的秋季旅行。(1)秋季要養“收”。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季養“收”,就應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大自然豐收的喜悅中去,參加采摘,來盡情地享受秋收的歡樂;(2)要克服悲秋的情緒,保持愉快的心情。登高遠眺,享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季美景;(3)秋天肺當旺,肺主收,秋天順勢養肺、調肺、治療肺病。我國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爬山、郊游、到林間去做深呼吸,鍛煉肺的呼吸功能。借機多食用梨、柿子、蘋果等酸性的水果,生津潤燥,補養肺臟;(4)秋季要養陰,養陰最好的地方有:河畔、湖旁、海邊、山林、峽谷、高山等地。
4、冬天如何養生?《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適于冬季的旅游活動項目較少,有冬泳、泡溫泉、滑雪、登山等。我們在從事旅游活動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冬季的“養藏之道”。(1)冬季要養“藏”,要避寒就溫,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適于冬泳的,因為冬泳恰恰是“避溫就寒”的,冬天是不宜洗冷水澡的;(2)冬季可泡溫泉,這可以說是“就溫”之舉,但冬季也是要“無泄皮膚”的,每次時間不宜過長;(3)冬季滑雪,最好選在有太陽的時候,所謂:“必待日光”,可以吸收一些冬季珍貴的陽氣。但不要運動過久,出汗過多,因為這都不符合“閉藏”之道。
二、河北省養生旅游資源
(一)河北省養生旅游資源概況。河北省處于燕山、太行山與華北平原及渤海的交接地帶,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海濱等地形地貌的省份。目前,河北省旅游景區(點)近500處,其中A級景區201處(5A景區3處、4A景區41處,居全國第三位);現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是個“山巒起伏,平原廣布”的好地方。從人文的角度看,河北歷史源遠流長,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名列全國首位。河北省原始淳樸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與地區人文景觀相輔相成,符合入境旅游者自然養生與人文養生旅游的需求趨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可以滿足國內外不同層次、不同愛好者的要求。(表1)
(二)河北省春季踏青觀花旅游景點及旅游線路
1、河北省五大經典踏青之旅。(1)石家莊懷古文化之旅;(2)保定美食賞花之旅:冉莊、保定府、順平桃園;(3)保定健身時尚之旅;(4)邯鄲發現文化之旅;(5)邢臺探秘賞奇之旅。
2、河北省六大經典觀花之旅。(1)趙縣梨花;(2)圍場壩上草原賞花;(3)青龍祖山天女木蘭花;(4)盧龍段家溝賞李花;(5)順平桃花;(6)柏鄉漢牡丹。
(三)河北省夏季避暑養生旅游經典旅游線路及旅游景點。河北有海濱海島,有森林草原,有遼闊的高原,有兩大山系: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有眾多的濕地,是消夏避暑最佳的旅游目的地。河北避暑名勝地有:(1)承德-避暑山莊;(2)昌黎黃金海岸;(3)“世外桃源”-野三坡;(4)承德皇家獵苑――木蘭圍場;(5)“夏都”秦皇島;(6)“華北明珠”白洋淀;(7)“清涼極地”駝梁;(8)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河北省秋季經典養生旅游線路。秋季是河北省旅游的黃金季節,渤海之濱碧水、藍天、沙灘和肥蝦美蟹;燕山、太行山的漫山紅葉、秋果、山珍、農家飯;壩上森林草原一幅多彩畫卷;千里平原――稻谷飄香,葡萄、板栗、雪梨、小棗、柿子親手采摘,湖泊―泛舟采蓮,撲魚、觀鳥等。
1、登山紅葉觀光經典旅游地:(1)石家莊:駝梁、五岳寨國家森林公園;(2)秦皇島:祖山風景區;(3)承德:霧靈山自然度假區、圍場森林草原度假區、平泉遼河源森林草原;(4)保定:白石山國家級地質公園、野三坡國家風景地質公園;(5)張家口:蔚縣京西大峽谷及空中草原。
2、農業觀光采摘地:(1)秦皇島北戴河集發觀光園、昌黎萬畝葡萄園;(2)唐山栗鄉行;(3)保定白洋淀采蓮子賞蘆花;(4)石家莊趙縣萬畝梨園采摘;(5)邢臺前南峪農業生態區;(6)張家口懷來葡萄采摘;(7)滄州金絲小棗、黃驊冬棗、泊頭鴨梨采摘;(8)廊坊三河市高新技術園區。
(五)河北省冬季養生旅游經典線路
1、浪漫冰雪系列:(1)張家口崇禮縣滑雪場:萬龍、翠云山、塞北和長城嶺滑雪場;(2)木蘭圍場滑雪場又稱“塞罕壩滑雪場”。
2、溫馨溫泉系列:(1)治關節炎:平山溫泉度假區;(2)專水解專病:赤城溫泉;(3)異國風情:茗湯溫泉;(4)田園氣息:金海溫泉度假村;(5)名勝之旅:承德熱河溫泉;(6)溫泉泳池:茅荊壩溫泉度假村;(7)優質泉水:隆化七家溫泉。
此外,位于承德縣的湯頭溝溫泉、豐寧縣的洪湯寺溫泉、遵化湯泉、徐水大午溫泉度假村、白洋淀溫泉城、位于大廠縣的京東第一溫泉也都不錯。
三、河北省養生旅游經濟發展策略
(一)全面調研,科學規劃,整合優化養生旅游資源。為了搶抓機遇,加快河北省養生旅游發展步伐,使河北省養生旅游走在全國的前列,旅游管理部門應在原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在全省范圍內,按照養生理論與規律,針對養生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研,并在系統分析調研數據的基礎上,對河北省的養生旅游發展設計一個中、長期規劃與設想,相關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與保障措施,旅游企業要通力合作積極運作,總之要采取多管齊下的對策與措施,將河北省養生旅游的發展提高到全省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科學規劃、合理整合、整體優化全省的養生旅游資源,為打造河北省養生旅游精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大力宣傳促銷,提高養生旅游的社會認知度。養生旅游是一種剛剛受大家關注的旅游形式,要想使養生旅游業得到發展,首先要提高大眾對養生旅游的認知程度,所以要加大對養生旅游的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大型廣告牌等多種媒體形式,來宣傳養生旅游的必要性,讓大眾獲得相關信息,提高大眾對養生旅游的感知度與認可度,使人們廣泛樹立“生態養生旅游產品,是更好、更安全的保健品”的思想。
大力宣傳的另一個目的是促銷,是宣傳河北省精品養生旅游產品,以提高河北省各風景名勝區養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不同的季節,有針對性地廣泛宣傳該季節河北省最適宜的養生旅游項目以及河北省所蘊含的豐富的養生旅游資源、優質的旅游服務等,最終達到擴大客源市場范圍、擴大市場占有率,使河北省成為河北省境內,京、津及河北省周邊省份養生旅游者的首選之地。
(三)“政府主導、聯合開發、整體推出、突出精品”的四季養生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政府主導,既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地位,由政府統一牽頭,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宣傳,統一管理,克服區域分塊,資源零散分布、盲目開發的缺點,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
聯合開發,即包括同類產品增大規模效益的聯合,如趙州、晉州梨樹已經連成片共同形成華北平原區域最大的經濟林區;又包括不同類型旅游產品的有機組合,一體化發展,如張家口冬季旅游崇禮滑雪與赤城溫泉旅游的結合;還包括區域的聯合,如“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
整體推出,是指把河北省的所有養生旅游資源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共同規劃開發,樹立河北省整體的養生旅游形象,突出整體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河北省養生旅游品牌。
突出精品,是指四季養生旅游,要在四季不同的季節,集中推出在這個季節最適宜的精品旅游產品,比如春季的六大賞花、五大踏青精品旅游線路;夏季的森林、海濱、草原避暑;秋季的采摘與登山觀紅葉;冬季的溫泉、滑雪養生產品。
(作者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志云,王曉強,張佳.“環首都體育休閑圈”旅游項目開發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3.
[2]孟曉翠.養生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石家莊春季旅游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4.
[3]李金,張躍西.武義養生旅游資源開發探討.
[4]楊力.楊力四季養生談[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
[5]丁疆輝,吳建民,趙維全.旅游地資源特征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3.
養生是一種健康理念。一種生活方式,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融為一體,而非獨立存在。養生方法極為豐富,可謂無時無處不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專家李其忠教授將撰寫系列文章,從環境、精神、起居、、娛樂、運動、飲食和調養等八個方面,一一介紹。希望為讀者朋友的健康長壽添磚加瓦!
古代養生學家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闡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當作致病的“內因”,將風、寒、暑、濕、燥、火六當作致病的“外因”,強調內因起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
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間、時空之內,形神機能活動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科學養生必須置人于環境之中,加以重視,給予考慮。
季節更替、晝夜變化、地域高下、水質土礦、植被綠化、家居擺設,乃至于社會地位、生活境遇、人際事宜等均可影響身心健康,適之則有利養生,逆之則有害健康,切請慎調為要。
自然環境
以季節更替為例,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顯而易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均有一定限度,既不能太過,也不可不及。人體若能順應這種變化。則多健康無病。但若氣候出現異常變化,或人體不能隨季節變化而相應調整時,又每可產生身體不舒,甚至發生疾病。這就需要我們依據不同季節特點進行身心的適時調整。《黃帝內經》就有“四時調神”的專論,如論中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為春季起居養生,應該晚睡早起。晨起披散長發,舒緩形體,院中信步。沐浴春光,使身心舒暢,以應春季生發之氣。再如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毋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為冬季的起居養生最宜早睡晚起,必待日出后活動,以免擾動陽氣。尚需防寒保暖,護陽固精,以應冬季閉藏之氣。
居住環境
時至今日,由于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居住環境受到各種有害因素的影響和破壞,變得不再自然、不再生態。面臨這樣的居住環境。養生活動更應做到趨利避害,對空氣、水質、土壤、植被等的保護,實際上就是為創造良好的群體養生環境而做貢獻。保護環境我們每個人能做到的是,平時生活中注意不隨地丟棄垃圾、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制造噪聲等。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人體養生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和諧的社會環境,融洽的人際關系,舒心的工作崗位。和睦的家庭氛圍,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反之,則有害身心健康。這方面的正反面例子不勝枚舉。
二十四節氣立春的養生知識有哪些?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那么,立春也是一條養生之路!共同閱讀二十四節氣立春的養生知識,請您閱讀!
立春節氣特點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歷2月4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春季的開始。此時太陽黃經為315°。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大分為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險負冰。”
意思是說,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緩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而上游動,此時水而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而。立春時節,萬物復蘇,大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氣壓變化較大,但氣候仍以風寒為主,因為當陰氣和陽氣進行交流的時候,便會出現風,尤其初春,更是多風。此時在我國北方,冷空氣還古據著主導地位,甚至有的年份還會有強冷空氣向南侵襲,造成較大范圍的雨雪、大風和降溫大氣。
立春起居養生民間諺語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種養生方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大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也就是說,立春以后的睡眠,應遵循“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原則。但晚睡也要有個度一般不能超過23點,起床時間可比冬季稍晚些。
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著脫去厚厚的冬衣,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在立春后的一段時間里,大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防風保暖仍是此時養生的重點。
諺語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春捂”要恰到好處。一般日平均氣溫未達到10℃時就需要“捂”,捂的重點部位應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預防感冒的發生;“捂”腹部可以保護脾胃,預防消化不良和腹瀉;“捂”腳可預防“寒從腳卜起”,保護人體陽氣。防止腳冷除了要加強腳部的保暖以外,還可多采用泡腳的方法。足為腎之根,泡腳可溫腎陽。
另外,立春養生還應注意保健防病。因為大氣剛剛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加快,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應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勤開窗、常通風。
立春飲食養生>>多食辛甘發散食物
立春飲食調養要注意陽氣生發的特性。《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立春應少吃酸性食物,宜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蔥、芥菜、蘿卜、豆豉、筒篙、茵香、菠菜、黃花菜、威菜、大棗、百合、孽蕎、桂圓、銀耳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蘿卜。《燕京歲時記》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中醫認為,蘿卜生食辛甘而性涼,熟食味甘性平,有順氣、寬中、生津、解毒、消積滯、寬胸隔、化痰熱、散癖血之功效。常食蘿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可理氣、祛痰、通氣、止咳、解酒等。
>>宜常吃芽菜芽菜
在古代被稱為“種生”,最常見的芽菜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立春吃芽菜有助于人體陽氣的升發。《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為發陳。”發,是發散的意思;陳,即陳舊。《黃帝內經》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發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因此,如果人體的陽氣發散不出來,可借助這些嫩芽的力量來幫助發散。
>>運動養生
立春時大氣雖已轉暖,但仍很寒冷。此時運動應選擇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極等強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為度,避免運動后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則易損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踏青是立春時較為適宜的運動。因為此時多去戶外游玩,能與大自然生發的春氣相呼應,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放松了心情,有利于調養肝臟。
立春時還應經常按摩肝臟和脾胃,具體方法是:
①雙手平舉,單腳站立,輕輕踞起腳跟,保持3-5秒后放松腳跟,一只腳做5次,再換另一只腳,如此循環3-5min,感覺頭腦清醒即可。
②雙腿跨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向前方,維持身體的重心,讓身體處于放松的狀態。掌心向內,舉起右臂,盡量貼近耳后,指尖向上延伸。手臂帶動身體向左側卜壓拉伸,細心感受右側肋部的肌肉舒展。上下彈壓15s后,換另一側重復此動作。下壓時不要勉強,有輕微緊繃感即可。
情志養生
立春養生應以養肝為主,養肝切忌“怒”。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郁滯不暢而成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因此,立春時應注意調養精神,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暴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min,盡量保持心態平和,以使肝氣順達,肝氣正常生發。
健康之路 立春養生!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立春:聞到早春的氣息
立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氣,天氣開始回暖,人們聞到早春的氣息。
立春節氣各地的習俗
春季身體的調養重在一個“生”字,具體該怎么樣“生”呢?《黃帝內經》說得很清楚:“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而“以使志生”。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說人們在春天要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順應大自然的生機勃發之機,讓自己的意志、情趣得到生發,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心情更加豁達樂觀。
夏之疾在于春之患,就像上面說的,春天不能供給夏長之氣疾病就會在夏天被引發。同樣的道理,如果在春天得了疾病,那么,疾患多源于在冬天未能做好“精”的固守,未能在冬天儲藏以供給春天生發所需要的身體能量,在了解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養生之道后,大家就不難發現,這些養生的道理就像一個“救生圈”一樣,對于生命的護衛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的,組成了生命賴以循環往復的通道。
隨著冬與春的季節更替,陰陽之氣也就近似太極圖一樣,冬寒極而至春暖,陰滿而至陽長。此時,人體的陽氣就在經過冬天后開始“蘇醒”過來了,形成一種向上向外的噴發,那些處于半休眠狀態的身體機能也開始變得活躍,陽氣向外宣發。冬天因為氣溫低身體相對僵直,或許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規勸那些活躍分子的時候常說要“冷靜”的原因,因為冷而靜。
春天是個被很多詩人歌頌的季節,小時候學孟浩然的詩句就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也有杜甫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更有白居易對春天看似低調的盛贊“人間四月芳菲盡”。是呀,四月芳菲盡,那不說的就是芳菲盡在春三月嗎?春天包含三月六個節氣,在盡享那些“好雨知時節”的喜悅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卻忘記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對我們健康的輕柔提醒,甚至還忘卻了“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警醒。剪刀不僅是剪出了柳條和細葉,也可能剪卻健康。
春季是一個多風的季節,風是一把健康的雙刃劍,幫助我們促進散熱,促進空氣的流通,讓我們總能在空氣的流動中享受到“流水不腐”般的清新;另一方面,春季的氣候多變,氣溫高,人感到暖和的時候,氣血趨于體表,而當風速大、人感覺寒冷的時候,又像是逃避轟炸一般流回內臟。在這種來回的“奔波”中,氣血流動的波動性自然加大。這也是很多人納悶的地方,總是感覺寒冷的冬天都扛過來了,春天自然不在話下,只等“瀟灑走一回”,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自然受熱就不均衡,所以來去匆匆的風就形成了。可以說,風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有兩張“臉譜”,或者是綠葉的“信使”,或者是落葉“屠戶”。而后者就是我們很多時候在說的“賊風”。為什么將之稱為“賊風”呢?到底竊了什么,又偷了什么呢?簡單地說,趁虛而入謂之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這也是《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道理。所以,對于來犯的邪風最好有一種“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策略。
邪風可以單獨成為致病的因子,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就是口干唇裂了,鼻子缺少水分變得干燥,由于大量水汽的席卷和濕度的減弱,很多的病菌就開始趁虛而入,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許多疾病的流行,都是因為有風充當“幫兇”,所以又有“風者,百病之始也”的說法。具體說來,春風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打你健康的主意。
一是傷肺,最為常見的莫過于“傷風感冒”了,因為“傷風”,人體的健康可謂是遭受了一場“掃蕩”,從上往下看,頭要痛,鼻子或塞或流鼻涕,咽喉要痛。當然,這些并非是排隊對你進行攻擊,而是分兵合擊同時進攻。從《黃帝內經》的中醫理論來看,頭痛多源于肺部受到了侵襲,風邪在表的原因,當然如果是賊風避之不及,或者汗出當風的話,風邪則會趁虛而入,導致肺氣不宣、衛氣不固、營衛不和等。
二是傷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風勝則動”的說法,此時,身體多會有一種肢體運動的異常,比如痙攣、抽搐、顫抖等癥,最為典型的就是面部神經癱瘓所致的口眼歪斜和抽搐。
春為四時之首,既是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的時令,也同樣可以看作是養生的開始,此時,人應該本著“人與大地相應”的基本出發點,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體之陽氣。所以,春季養生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由弱到強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而且還要積極地去倡導一種雅致舒心的生活。那么,人們應如何養生,才能使身體更健康呢?
養 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的調攝也應該是順應自然而疏泄通達,心緒豁達,或踏青問柳,或游山玩水,不僅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有一種融合于大自然的和諧感。除此之外,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開朗的性格也很重要,一項有關長壽秘訣的調查顯示,96%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的。可以想象,在大自然鳥鳴、泉水叮咚、和煦暖風的奏鳴下,人融入其中,自然氣血通暢而精神旺盛。
日常生活要安排得豐富多彩。《壽親養老新書》里載有十樂: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清代畫家高桐軒也有“十樂”,即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臥之樂,曝背之樂。可見,在生活中結合自己的情趣愛好,不僅是生活的豐富,還是一種生命的頤養。
人 緣
好人緣,在很多時候被現代的人作為了人力資源來看,這本身沒有什么不對的,但那樣做往往對應于自己的理想、目標。換句話說,就使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變成了為了一定目的的利用,自然,人際關系的培養也就成為了一種策略,偏離了協調好周圍的人際關系,從而引起愉快情緒、產生安全感、舒適感和被認同感,也就脫離了健康養生的正道。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子傷春,男子悲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為冬天屬陰,春天屬陽,春從冬來,春天是從陰到陽逐漸生發的階段,這個時候不管性別如何,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心情也都會開始“發動”,所以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傷春”。在古代甚至有一個節日——上巳節,即在“三月三”這一天,男女被認為是可以合法私奔的,男女聚會,談情說愛以免“傷春”。后來演變成“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實際上也是順應一種心情的放飛,是一種治療春三月產生情緒變化的良方。
近日,本刊記者就春季養肝的相關問題采訪了山東省中醫院肝病內科副主任孫建光。
春季適合大動“肝”戈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傳統中醫學四季之中春天屬木,從“五臟應四時”理論分析,肝臟外應春天,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主疏泄而惡抑郁,所以肝的生理機能比較旺盛的季節是春天。而肝臟在人體內是主理疏泄與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養生宜順應陽氣自然升發舒暢的特點,以養肝為要務。
肝臟被稱為“將軍之官”,它就像一個中央銀行,負責管理身體三大貨幣(氣、血、水)流通。情緒、睡眠、飲食甚至藥物等,均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養肝并非把肝臟包起來不讓病毒來侵犯,而是含有三種意思:即減輕肝臟負擔,增加肝臟營養和改善肝臟供血。
同時,春季是最適合養肝的季節,也是肝病的多發時節。臨床統計,春季肝病復發比秋季復發持續時間更長,復發人數也更多,約有47%的慢性乙肝患者因并發各種感染而導致使原有的肝病加重,多數為春季常見的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此外還有腹腔感染、肝炎的重疊感染、腸道感染等。
在山東省中醫院肝病科的門診上,入春后就診人數有所上升。據其副主任孫建光介紹,“有一部分肝炎患者,大多是在校學生、不衛生環境下的工作人群,以及孕婦、老年人等身體素質較弱等群體”。3月27日的門診上,孫建光對一位年輕患者諄諄善誘:“每個人都要注意科學睡眠,年輕人更應該如此。11點到2點是肝臟排毒時間,你總是K歌或燒烤喝酒,肝臟不光不能休息還要超負荷工作,怎么能夠健康?”
孫建光引經典、列數據:《黃帝內經》中記載“人臥血歸于肝”,而在春季應“夜臥早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流經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抵御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春季要想養肝,首先要注重科學睡眠。”
中醫的肝病治療:養肝是個“系統工程”
中醫對肝病的記載研究,幾乎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周禮”曾載有四時流行病和“五毒”之藥;《禮記》則有“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等記載,而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的出現一掃之前對肝病的淺顯認識。到了晉代的《肘后方》、宋代《太平圣惠方》乃至明清的《本草綱目》,對肝病病理研究、對癥施藥已經有了臻于成熟的治療體系。
這些醫家典藏恰恰是山東省中醫院肝病科副主任孫建光的最佳教學樣本。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醫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初中畢業的孫建光入選山東省中醫院少年班,因此孫建光在精力旺盛、記憶力頗佳的年紀就已經跟中醫典籍打交道。其后,孫建光師從著名肝病專家王文正、尹常健,在專業領域有了自己的建樹和理解。
在孫建光看來,養肝并非是“個別項目”,是“系統工程”,而中醫治肝病,不僅要辨證施藥,也要全面診治。肝是蛋白質的代謝中心,并負責脂肪的分解和轉化,在分泌消化酶和膽汁幫助消化食物的同時,造血、凝血、凈化血液的功能。除此之外,調暢人的精神狀態,是肝“扮演”的另一個角色。所以一旦肝臟生病,危害是全身性的,并非單純的肝病。
這時,一把西藥片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中藥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目前,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醫學科已發現許多行之有效的保肝、降酶、退黃、調節免疫、抗病毒、抗肝纖維化的中草藥,其中部分已研制成中藥注射劑,如臨床常用的苦參堿注射液、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甘草酸二銨注射液、茵黃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另有多種復方制劑在治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使大批患者成為中醫中藥的受益者。“一劑中藥可以綜合治療多種疾病,正像當初我們學中醫一樣,沒有分科一說,好的中醫都是全科醫。”
“千杯不醉”真能護肝?
一直以來,酒與肝似有不解之緣。從古到今,中國人喜歡喝酒。不管是大醉六十天的劉伶還是“斗酒十千恣歡謔”的李白,都沒被記載患有肝病。古人少有“一口悶”的狂飲,而是注重節奏。以《紅樓夢》為例,書中酒宴那么多,但要么有歌舞助興,在觀賞中慢慢品酒,要么許多人邊做游戲邊喝酒,這是一種有意放緩喝酒節奏的表現。
此外,古代的酒一定是燙過的。《紅樓夢》中王熙鳳就囑咐寶玉喝酒要燙,否則冬天寫字手會發顫。而喝過酒還要能寫出詩來,這就是所謂的發散之法了。
其實,對于健康的人來說,適度的飲酒促進血液流通,對人的身體是有好處的。“理論上來講,健康人每天的飲酒應少于40克的乙醇含量,按照白酒來算最多2兩酒,但是啤酒紅酒酒精含量不同所以最好控制在40克的乙醇含量。”但是孫建光也提醒,肝病患者還是一律禁酒得好。
基于中國酒桌文化的繁盛,市面上出現了許多解酒藥,大多宣傳酒前服用能提高酒量,酒后服用能快速醒酒醒腦。其中一款日本“御酒丸”被宣稱為“日本皇家御用”,不僅能促進體內酒精分解,還能讓酒量成倍增長,且保護肝臟、腸胃不受損。記者注意到,“御酒丸”的主要成分為姜黃素,是植物界的一種二酮類化合物,具有胃腸保健功效,也常用作罐頭、醬鹵制品的著色劑。查閱《中華本草》等藥典可以發現,姜黃僅是一味常用的中藥,雖具“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等功效,但沒有提到有解酒的藥效。
“理論上講沒有這種藥物,解酒藥的作用也不比糖水大。人們倒是可以用葛花解酲湯等中藥方解酒。”據孫建光介紹,名方葛花解酲湯源自《脾胃論》,將蓮花青皮、木香、橘皮、人參、豬苓、白茯苓、神曲、澤瀉、干生姜、白術各、白豆蔻仁、葛花、砂仁等研細和勻,用白湯調下。“方中葛花獨入陽明,解酒醒脾;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酒濕之邪從小便而出;砂仁、白蔻仁、青皮、橘皮、木香、干姜溫中健脾,行氣和胃;人參、白術補氣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諸藥同用,共奏分消酒濕,溫中健脾之功。”
鏈接
春季護肝養生粥
鴨血鯽魚白米粥
原料:鴨血100克,鯽魚100克,白米100克。
做法:煮粥服食
功效:可養肝血,輔治貧血,也可幫助肝癌患者保肝。最宜女性服用。
紅棗女貞子花生湯
原料:紅棗20枚,花生仁30克,女貞子20克。
做法:水煮,臨睡前服。
功效:紅棗性味甘溫,女貞子性味甘平,花生仁甘平。有柔肝養血、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之功。血清谷丙轉氨酶輕度升高的肝炎患者可經常食用,可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
豬肝綠豆粥
原料:豬肝,大米,綠豆
做法:將綠豆、大米洗凈后,放入鍋內加水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熬至八分熟時,將切成片或條狀的豬肝放入鍋中同煮,熟后加入適量的鹽和味精即成。
功效:此粥具有補肝養血、清熱明目、美容潤膚的作用,適合臉色蠟黃、視力減退、視物模糊的體弱者經常食用。
桑葚粥
原料:桑葚30克(鮮桑葚用60克),糯米60克,冰糖適量。
荀子大約活了120歲,自然有他“長生久視”的秘訣。
戰國時期,“制天命而用之”,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則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萬物的生長是得于自然界的和養之氣,并不是天的意志。
因此,他反對向天祈禱,主張“唯圣人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認為人類對于自然不是無能為力,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的。
荀子的這一思想,對養生學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只有認識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為,人們才有可能積極養生,努力進取,爭取“度百歲乃去”。
養生,要自己做主
“養備,而動時。” 養備,既指營養充足,也指養生有道。動時,既指勤勞,又指經常注意運動。只有“養備而動時”才能更好地延年益壽。他還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頭腦,發揮五官的作用,充分備齊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質,順應自然變化規律,使人的感情舒暢,生活供養都做到適宜,身體就不會受到傷害,生命就可延長。 “節制,以養心。” 荀子認為,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他提倡以“禮”來作為行動的規范,以“道”和“理”來作為節制的依據,鼓勵人們為實現自己的愿望而積極進取,也要求人們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節制。現在不少長壽老人談到他們的長壽經驗時,也提到“節制”對健康長壽有重要意義。
中醫的誕生幾乎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產生同步。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創建中醫理論時,便是以古代哲學家的理論為指針,將關于氣的學說運用于認識人體,解釋生命現象,分析病理發生發展規律,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和核心――氣化論。
氣化論是中醫理論的精華。治氣養生也成了養生的重點,《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氣是人身三寶之一。氣和精同為神的物質基礎。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的表現,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欲得健康長壽,不可不謹養其氣。孫思邈的養生十要,首列嗇神,次舉愛氣,說明神之與氣對于人身的重要性。孫氏援引《抱樸子》的一個比喻,把人的整體看作一個國家,神就像這個國家的君主,氣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夫愛民所以全其國,惜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治國一定要愛民,養生一定要愛氣。
養氣法門
在中醫理論中,首先認為人的形體是由氣構成的,“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氣主宰著生命。不論是體表可以見到的皮膚、毛發、五官和人體的生命活動現象,還是內在的肌肉骨骼、五臟六腑,都是由“氣”構成的。
中醫認為,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有三個方面:
一是先天之精氣,稟受于父母,藏之于腎;
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氣,源于水谷,經脾胃的運化而生成;
三是經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新空氣。
人體之氣從生成來源、分布的部位和作用來分,主要有以下幾類:
1,元氣
又稱原氣、真氣、真元之氣。屬先天之氣。它來源于父母,稟受于天,為先天之精所化生。遺藏于腎。但必須依賴于后天的精氣不斷滋養,才能不斷地發揮其作用。
元氣由經脈通過三焦分布全身,內而臟腑,外而肌膚腠理,通達全身,其作用是激發和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維持人體正常生長發育。
因此,元氣是人體生化的源泉,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充足,臟腑強盛,身體健康;反之,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損傷元氣:N,J臟腑虛衰,抗邪無力就會導致疾病,治療時要注意培補元氣以固本。
2,宗氣
為后天之氣。主要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氣”和以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氣”結合而成,積于胸中。因為它既是內外之氣的綜合體,又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出發點,其他之氣無不得其滋養,故名“宗氣”。
宗氣的作用有二:一是上出喉嚨,助肺司呼吸運動,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臨床上對出現的語聲低微、呼吸微弱,叫做“宗氣不足”。二是貫通心脈,促進心主血脈運行。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溫涼及活動能力,以及人的視、聽、言、動各種機能活動亦與宗氣有關。
所以,《靈樞?邪客篇》說:“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篇》又說:“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這不僅說明了宗氣有推動呼吸和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時也明確指出了宗氣不足,可以引起血脈凝滯的病理變化。在臨床上,宗氣虛的人,常能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心肺兩虛的癥候。
3,衛氣
衛氣是水谷之精的“悍氣”所化生。衛氣屬陽,有“衛陽”之稱,其生成本源于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特性傈悍滑疾(傈悍,是形容它力量強大;滑疾,是形容它流動快速),行于脈外,外而皮毛肌肉,內而五臟六腑,輸布全身。
衛氣在里有溫煦五臟六腑的作用;在表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滋養腠理(腠理指皮膚、肌肉之間處)、開合汗孔、調節體溫等作用。由于它能固表,抗拒外邪的侵犯,故稱之為“衛氣”。所以《靈樞?本藏篇》說:“衛氣者,溫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特別是保衛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系。若衛氣不足,則肌表不固,外邪易乘虛而入。
4,營氣
營氣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成的“精氣”,“其中柔和清純的部分,與血共同行于脈中(血中之氣)。稱為營氣。營氣是血液的組成部分,其營養全身的作用與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共行于血脈中,有密切的關系,故習慣上稱為“營血”。營氣有化生血液、營養周身的功能。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地運行于表里上下各部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為營養。
荀子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形神觀與荀子觀點極為相似。是荀子總結了《黃帝內經》的生理知識,提出“形具神生”命題?還是《黃帝內經》繼承發揮了“形具神生”思想,提出“形與神俱”的醫學命題?一直爭論不斷。
《荀子?榮辱》說:“長生久視,以免于刑戮也。” 《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指四肢),內注五臟六腑。”這就是對營氣功能和營血之間的關系的概括。
營氣和衛氣都是水谷之精所化生,營氣是水谷之“精氣”,衛氣是水谷之“悍氣”,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
在脈外。”
綜上所述,元氣為先天之氣,系先天之精所化生;宗氣(包括營氣和衛氣)為后天之氣,由水谷之精氣與大自然之清氣結合而成。
元氣和宗氣相合,稱為真氣或正氣,所以,《靈樞喇節真邪篇》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真氣流行于全身,是維持人體活動的動力。它分布于臟腑,就成為“臟腑之氣”,運行于經脈,就成為“經氣”,因此,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活動以及抗病能力的強弱都和真氣息息相關,故《景岳全書》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祖國醫學生理上所講的“氣”,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現代醫學的神經體液系統的功能和體內組織器官活動的功能。
中醫還把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即臟腑組織的活動能力稱為臟腑之氣。它存在于臟腑組織之中,是通過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反映出來的。臟腑之氣有心氣、肺氣、經氣等。人體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就是在氣的充養下而產生的。
《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體重,身目不聰明也。年六十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淚俱虛矣。”說明人到中年,其氣已衰,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衰的程度越來越重,人的衰老現象就越來越顯著了。養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緩衰老,要達到達這個目的,就必須愛氣、養氣。孫氏強調人們養生必須懂得這個道理,“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指出善于養生的人能夠使氣有余,氣有余就能“耳聰目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強”。
“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慎”,就是說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事無巨細,皆勿令太過,言行坐立,皆從四正。能知“撙節”之義,便為愛氣之術。
這樣看,荀子積極發展了《黃帝內經》。
依時攝養
春夏秋冬,是中古之人考量問題的習慣角度,養生尤其如此。
春三月是推陳出新之季,天地萬物充滿了生機,人身之氣在春季也是主升發向上的。因此春季的養生應著意于養“生之氣”,調節生活規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游,注意放松身體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覺心曠神怡。接人待物應和睦相處,以誠相見,這就是春三月的養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蕃秀華實,一派興旺景象,人體之氣應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養生應養“長之氣”。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要無故生氣,對于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種愛心去對待,這樣就能使應夏長之氣得到保養。
秋三月,是收獲的季節,天高氣爽,萬物趨向收斂,人體之氣應秋而收。人在秋三月應注意養“收之氣”,早睡早起,最好和雞的活動相一致。注意使心志安寧,收斂神氣,保護肺氣不受邪侵。這就是應秋氣的養收之道。
冬三月,是閉藏之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體之氣應冬而深藏于內。因此,冬季應養“藏之氣”。不要過度活動,以免擾動陽氣,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寒氣。心志宜平靜,勿令妄動心機,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這是應冬的養藏之道。
人的情緒一定要平和安定,內心的寧靜會使體內積蓄“正氣”,用現代的說法,即增強抵抗力,不會輕易染病。
春天到了,脫下厚重的冬衣、靴子,身子頓覺輕快了不少。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望著滿目的青翠生機,人的心情也隨之放飛,一切都是美好的。
但在這溫柔中也暗藏著冷箭,就是古人說的“風邪”。中醫認為,春季主風,風善行而數變,因而易使人中風邪而生疾。從氣象學上來說,春天冷空氣逐漸減弱,暖流北上,冷暖空氣來往爭鋒,形成了春季多風的現象。早年間環保做的不好,綠色植被少,一到春天,華北平原都會出現沙塵暴天氣,老人家“春季多風沙”的概念多少年都難以磨滅。當然,這些只是人易中風邪的外部客觀原因,從人本身來說,春節容易中風邪的原因,就是真德秀所說的“況因陽發毛孔開”。
真德秀并不是個醫生,嚴格說來,在傳統保健養生界也沒有什么名頭。不過,在文史界的名氣卻很大。他是福建浦城人。始字實夫,后更字景元,再更字希元,號西山。原姓慎,因避南宋孝宗M改姓真。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理學家,與魏了翁(魏鶴山)齊名。著有《真西山文集》傳世,創"西山真氏學派",被后人稱為繼朱熹之后的理學正宗傳人。然而,他的四時養生歌(春月歌、夏月歌、秋月歌和冬月歌)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后世許多養生專著都有收錄。可見其得到了醫學家們的認可。
人的皮膚腠理隨著天氣的變化而縮張。冬天皮膚腠理密閉,毛孔閉合,以防皮膚散溫過快;立春以后,隨著陽氣的升發,人的皮膚腠理也逐漸松放,毛孔張開,以適應逐漸變暖的天氣。但春季又是冷暖空氣交流的季節,時常有大大小小的冷鋒南下。冷空氣到來,風邪就容易透過松放的腠理進入人體,因而民間有“春寒料峭”“春風入骨”之說。養生學上說“春捂秋凍”,這“春捂”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在春天皮膚腠理松放時防風邪傷人。
在皮膚腠理松放時注意避風,應當成為人們基本的保健常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運動、飲食等也會使人毛孔開放。《陶真人衛生歌》說:“嘗聞避風如避箭,坐臥須當預防患,況因食后毫孔開,風才一入成癱瘓。”強調的是吃飯后皮膚腠理松放,應當注意避風。
這里說的癱瘓并不是人們現在認識的“中風癱瘓”,而是由于風邪入骨造成的“痹證”。《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風痹游行全身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于關節,導致筋脈弛縱,走注疼痛,行動困難,是許多老年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之一。老人養生,對此不可不防。
“治未病”的理論源于《黃帝內經》,內容廣博。當前,隨著回歸自然熱的逐漸興起,人類追求返璞歸真,養生保健,綠色療法,“治未病”也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
祖國傳統醫學一貫主張“上工治未病”。自《黃帝內經》以來的2000多年,歷代醫史文獻對“治未病”的記載,主要可歸納為兩方面:第一,“未病”的涵義。一指健康狀態的個體陰平陽秘、氣血調和且又未受病邪侵害,即“無病”;二指處于發病或傳變的前期,疾病早期癥狀較隱匿且輕,即“欲病”。第二,治未病的具體措施。一是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內在臟腑、陰陽、氣血、津液功能失調及外界致病因素的傷害,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二是積極治療剛剛出現的癥狀,祛除致病因子,避免疾病發展。
簡言之,中醫治未病包括五個內容: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后防復,擇時防發。日常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 定期體檢 見微知著
最好每年定期體檢,尤其是中老年人。體檢內容既要包括身體疾病、心理疾病,也應包括中醫的體質類型和亞健康狀態。這樣可以讓醫生將“辨病”與“辨體”相結合,及時發現“疾病微征”或“隱態”,利于早期獲得健康指導和治療。還可以向社區及醫院提供自己的體檢資料,以獲得相關的健康指導和定期隨訪。從而形成“體檢-預防-保健-診斷-治療-體檢-康復”,這種環式“治未病”的保健診療鏈。
2 重視先兆 裁斷逆轉
先兆癥狀是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關鍵。比如對中風的潛證“無者求之”的早期治療,患者開始出現肢體麻木、沉滯,這些脈絡阻滯癥狀,即給予丹參、紅花、川芎、赤芍、雞血藤等活血通絡藥物治療,從而預防中風的發生,治中風于未發之時。對一些反復發作,發病有規律的疑難痼疾,如現代醫學中的免疫性、過敏性及內分泌、神經系統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運用中醫“治未病”方法,注意緩解期的扶正固本,結合情緒調攝、體育鍛煉,可以取得確切的療效。
3 安其未病 防其所傳
未病,指身體尚未患病,與“已病”和“成病”相對而言。在疾病尚未發生,但是已經有~些征兆時,及時用中藥調理,可以預防其發展或發生。如對糖耐量減低的患者進行中藥調理,可以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進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對脂肪肝的早期及時治療,可以阻止其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使其逆轉。
4 掌握規律 先時而治
對于有明顯季節性的疾病,常可先時而治,預防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發,在夏季就積極預防,即中醫的“冬病夏治”,療效確切。對流感、過敏陛鼻炎等春季多發病,通過增強體質,適當鍛煉,積極預防,起到“春病冬防”的作用。
5 三因制宜 各司法度
1、注意養肝護陽氣,保持情志樂觀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同時春氣通于肝,肝應春氣,春當養肝。清明節是春季的第5個節氣,延續春季養肝和護陽的養生之道。
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季,因為懷念親人,寢食不安,人們情緒波動較大,極易造成血壓升高。此外,因為春時肝氣最足、肝火最旺,人最容易生氣發火,怒則傷肝,肝氣上逆則易引起高血壓、腦中風等病變。正如《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怒則氣逆。”這就要求我們盡量少發脾氣,使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使精神愉悅,肝氣得以疏泄。一方面,氣降則血壓自降,另外,好好調養肝臟,可增強人的免疫功能,提高人的體質,真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注意衣物寬松,起居宜夜臥早起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清明節作為春節的第5個節氣,仍宜“被發緩形”,宜“夜臥早起”。“被發”是指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簡單理解都是隨意披散頭發,使其自然舒展以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著寬松衣物。因“春主肝”,肝主青色,藍、綠色的衣服是不錯的選擇。總之,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自然寫意,養生之道也。
起居方面仍然提倡“夜臥早起”,適當晚睡可讓人神清氣爽,更重要的是建議7-9點(辰時)早起以順應早晨生發之氣。同時,因為此時胃氣最旺,進餐可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
3、注意飲食清淡,少食酸來多吃甘
“藥補不如食補”,春時清明節氣,調養肝臟,飲食調養成其必然。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應當少吃酸味的食品,多添些甜味的飲食,能夠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清明節氣飲食有“兩多一少”原則:1.多吃“柔肝”的食物:飲食以溫和清補為主,如薺菜、菠菜、山藥、銀耳、大棗等。2.多吃“祛濕”的食物:可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3,少吃“生發”的食物:清明時節肝氣旺盛時節,有慢性病者不宜進食竹筍、雞等。海魚、咸菜、筍、公雞等“發物”應慎食。
清明時節,飲食上還需要遵循“非時不食”原則,就是多吃應季的蔬菜水果,如薺菜、香椿等。踏青和祭祀期間,應多喝水。另外還應注意多食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比如蛋黃和豆類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膳食;調護
西醫認為,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的內分泌疾病[1]。而對糖尿病的記載,最開始被看到是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及羅馬,約有幾千年的歷史。糖尿病這一名字,幾千年來,在中醫藥一直被稱為“消渴病”,也有“消癉”、“肺消”之說。而“消渴”第一次出現是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書中對消渴病的癥狀、病因、發病機制、治療等方面都進行了詳細討論,為糖尿病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的形成與人的體質、年齡、飲食、情志及生活環境、藥物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因素致體內陰陽失調,形成燥熱傷陰,特別是肺、胃(脾)、腎三臟的陰損,是消渴病發病的病理基礎。并且,隨著對糖尿病病機的逐步認識,從傳統的陰虛燥熱立論,發展演變成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脾虛致消、陰陽兩虛等多種病機學說,內容更豐富深刻,也更科學地認識了糖尿病的本質,為糖尿病的調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1.中醫膳食調護原則
中醫膳食調護總原則包括平衡觀和辨證施膳。在平衡觀上,西醫飲食護理強調從西醫分析解剖觀點入手,即從微觀入手,而中醫飲食護理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整體觀為重點,從宏觀入手。因此,中醫飲食調護中的平衡觀與西醫平衡膳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包括從宏觀上闡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食物之間的比例平衡;食物的寒涼溫熱陰陽平衡;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食量的平衡等。而辨證施膳是中醫膳食調護中的重要特色,辨證施膳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信息在藏象、經絡、病因學、發病機制等基礎理論下,對患者表現出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進行綜合分析慨括,判斷病證類型,再根據判斷出的“證”確定相應的飲食護理方法及具體的飲食護理措施。
2.藥膳
“藥食同源”指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藥物,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區別,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這些特性。而中醫藥膳則是將“藥食同源”這一經典理論發揮至極致的最佳應用。
藥膳內涵博大精深,其寓意不是將中藥和食物進行簡單的混合,而是在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經特殊加工烹制而成的菜肴、湯汁、羹糊、糕點等食品。藥膳不僅具有了一般食品的色、香、味美等優點,同時“寓醫于食”,既能發揮出中藥的藥性,又能融入食物的鮮美,“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
2.1藥膳的分類
藥膳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按性狀可分為:菜肴類、湯汁類、茶飲酒類、粥粉飯羹類、膏糖蜜糊類,糕餅糖果點心類等;按五臟調養可分為:養心藥膳、養肝藥膳、養脾藥膳、養肺藥膳、養腎藥膳;按作用可分為祛邪治病類和補益保健類;另外還可按季節分、按人群分、按疾病系統分。
2.2藥膳制作方法
藥膳的配方和一般的食品配方不同,需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中醫方劑組成的主次輔佐關系;二是膳食的調配原則。使藥膳既有中藥的特點,又符合膳食的色、香、味的要求,二者協調,才更能發揮藥膳的食療效果。在藥膳用量的確定上,首先是以一人食用為準,確定其總量,供一次食用或幾次食用,一般每日分2次食用。根據確定的總量,再計算原材料的數量比例。由于藥膳的特殊性,藥膳的烹制除了應掌握基本的烹調技術外,還應具有一定的中藥知識,烹制時,除了展示一般飲食烹制的色、香、味、形的要求外,也要尤其保持藥膳中藥物的功效作用以及發揮食物的營養作用。藥膳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形式多種多樣,但方法中以燉、煮、蒸、煨為主,形式中以湯、羹、粥、茶、飲為。這是因為藥物經過較長時間的受熱后,其有效成分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溶解出,與食物相容,發揮最大的藥膳功效。對于有藥味或有怪味的藥膳,進行烹飪時應給予適當的調味,如可加入適宜的調料或采用一定的方式進行矯味,同理,如果味道很淡,烹飪時則可以給予適當增味,但調味中應注意把握盡量保持原料本身具有的鮮美味道的原則。
2.3糖尿病藥膳的注意點
經過長期的研究進展,糖尿病藥膳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形式多樣的方法推薦,如糖尿病常用食物有[2]:玉米須、麥麩、紅豆、魔芋、苦瓜、裸燕麥、番薯葉、陳粟米、南瓜、冬瓜、絲瓜、大蒜、洋蔥、芹菜、黑芝麻、柚子、豬胰、魚類、黃鱔、泥鰍、海參等。常用中藥推薦有[3]:熟地、石斛、百合、天門冬、沙參、玉竹、麥冬、山萸肉、黃連、知母、生地、蘆根等。但是在應用這些食物和藥物制作藥膳時,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辨證施膳
消渴病特點多為本虛表實、虛實夾雜;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因果。發病之初,患者常以陰虛燥熱為先,隨并病程延長、病情輕重轉變,陰虛燥熱會有所側重,可由燥熱向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不同證候演變,常肺燥、胃熱、腎虛同時存在,并時有夾濕、夾痰、夾瘀。故消渴病的藥膳調護也應遵循辨證施膳的法則,宜滋陰潤燥為主,并根據具體個體選用有理氣健脾、益氣活血、補腎益陽、淡滲利濕等功效的食材和藥材配合運用。
注意四季飲食宜忌:
萬物皆隨春、夏、秋、冬四季有規律地變化。人的養生之道就像樹木,春而發、夏而長、秋而實、冬而藏,養生應順應自然,應順應四時,即“生長收藏”,如此養生,人才能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春三月、屬木,人體肝氣當令,飲食應該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以調養脾氣、避免肝氣生發太過,尤其是素體肝陽偏亢者,春季最容易復發,因此除適當進食高蛋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外,可用甘辛味食材、藥材來預防調理。
夏三月,屬火,氣候暑熱,易心煩意亂、人體消化功能下降,以清淡、宜消化的食物為主。除攝取適當蛋白質、蔬菜、水果外,可吃些苦味、酸味的食物,如苦瓜、酸梅湯等以清心降火、清泄暑熱、燥濕健脾、增進食欲,防耗氣傷陰。慎食生、冷食物以損害脾胃功能。
秋三月,屬金,氣候干燥,忌辛易酸苦,可吃些芝麻、核桃、山楂等食物以滋陰潤肺養血、清除肺燥心火。另外,胃腸道疾病常在此季好發,如果不注意飲食衛生,很容易“病從口入”。立秋之后,少吃寒涼生冷食物,以顧護胃氣、防止脾胃損傷。
冬三月,屬水,氣候寒冷,以避寒就溫,斂陽護陰,可吃些高熱量、御寒食物,如熱粥、羊肉等;少食辣椒、酒等辛溫發散之品。此季是身體虛弱進補的較好時機,冬令進補的關鍵是食補,宜因人而異的進行調養。
食不偏嗜、食之有節
《黃帝內經》曰:“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所以,進行藥膳調理時,應注意不能過偏,須多樣化、合理搭配。
《飲膳正要》曰:“善養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黃帝內經》也提及“勿使過之,傷其正也”因此,在進行藥膳時要注意量的控制,要適度,這點也尤其適用于糖尿病患者。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