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1:52: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語言的利與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內涵
現代信息技術在許多領域都得到應用,促進許多新興事物的出現、傳播與普及。網絡語言若離開信息技術,將難以得到普及,為人們所熟知。目前,網絡語言在人們的生活中占領著重要位置,很多人平時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都用到了網絡語言。他們有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有的則是利用網絡語言的言簡意賅表達自身驚奇、崇拜的感情等。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這句網絡語言就是出自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通過大眾媒體等途徑得到了傳播,最終為人們所熟知。
(二)特征
網絡語言特征眾多,將漢語與英文相結合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這種方式能夠將特定的意思通過言簡意賅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年輕人經常使用的一句話“I服了you”,通常情況下用來說明自己認為對方的一些話或者行為顯得很笨拙,卻運用這種英漢結合又充滿反語意味的形式說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此外,網絡語言也存在使用諧音的情況。通過諧音表達自身的情感以及意向。例如“你爸媽造(知道)嗎”“粉絲(fans)”等。使用諧音式的網絡語言可以給人一種詼諧的感覺,又能較好地表達說話人的意圖。
二、網絡語言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社會的發展以及對各類事件的播報是網絡語言產生的主要原因。網絡語言在網絡中得到傳播,通過信息技術得到普及。網絡語言能夠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表達說話人的特定含義和心靈感受,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喜歡將網絡語言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有很多網絡語言逐漸被運用到語言文學中,這主要體現在語文的作文題目中。有很多老師在出題的時候都會用到網絡語言,借此來表達自身對網絡語言的看法。而且也可以傳達一定的教育意義,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深意,在無形之中教育年輕一代的學生,讓他們懂得網絡語言的利弊,正確地使用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也應該將此與漢語言文學區別對待,減少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負面影響
網絡語言具有暗諷、自嘲等諸多內涵,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之中能夠通過網絡語言一針見血地表達自身的觀點與感受。它的負面影響在于,現在有很多學生不能正確地使用網絡語言,沒有區分清楚漢語言文學和網絡語言的差別,在漢語言文學中穿插使用網絡語言,這會對漢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漢語言文學的水平下降,無法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而且現在的年輕一代往往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熱情,對漢語言文學的熱愛程度變低,這既不利于年輕一代語言素質的提高,又不利于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三、如何正確看待網絡語言
(一)取其精華
網絡語言是根據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通過大眾媒體得到發展與普及。在網絡語言中,還是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的。它對人們表達自己的感受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且在語氣上面顯得更加生動詼諧。正確地看待網絡語言,就要懂得分辨網絡語言的精華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質的網絡語言,丟棄漢語言文學的精華。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絡文化良莠不齊,人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正確分析網絡語言的好處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網絡語言,同時也不能放棄對現代語言文學的誦讀。
(二)杜絕使用落后的網絡語言
關鍵詞: 網絡語言 高職語文教學 影響 應用
隨著電子計算機和移動上網介質的廣泛使用,以及互聯網服務的不斷發展,人們每天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學習、購物、休閑娛樂、獲取資訊等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產生了花樣繁多、良莠不齊而又應用廣泛的網絡日常用語或網絡流行語。網絡語言廣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特別是年輕學生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
1.網絡語言及其特點
1.1網絡語言的界定。
狹義或者原始意義上的網絡語言主要是指計算機網絡編程和編輯語言,是一種計算機網絡行業專業術語或名稱,如HTML(超文本語言)、Visual Basic(一種編輯語言)、Script(腳本語言)、Perl(實用摘錄和報告語言)等。這種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邏輯結構,其專業性強,應用范圍較小。
廣義或者日常意義上的網絡語言是指人們在計算機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溝通、休閑娛樂等各種活動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語和書面用語特征的表達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見”,賣家稱買家為“親”,等等。這類網絡語言種類繁多、方式各異、充滿活力。隨著網絡的普及,其應用日益廣泛,已不僅僅局限于在互聯網上使用,在報刊媒體上,甚至在人們的日常對話中也屢見不鮮。本文所指的網絡語言,主要是這個層面上的。
1.2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主要有以下特點:(1)網絡語言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除傳統漢字形式外,還借助符號圖形、數字、諧音、英文縮略簡稱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謝謝”等。(2)網絡語言一般較為生動形象,如“T…T”形象表現了流淚的模樣。(3)網絡語言一般較為詼諧幽默,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人們可以自由地運用各種語言符號表達自己,由此催生了夾雜各方、舉一反三、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如由“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對應造句“不要迷戀姐,姐讓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網絡語言較為簡約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業對企業”,便于在鍵盤上書寫。5.網絡流行語具有很強的擴散效應。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一句以病毒傳播的方式在幾個小時之內傳遍整個互聯網,而某小學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引發了無數人熱捧,并催生出了諸多造句,成了娛樂現象。6.網絡語言從虛擬走向現實,如曾因某而迅速躥紅的“俯臥撐”一詞,催生出類似“房價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臥撐”等廣告流行語。
2.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利弊
2.1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有利影響。
第一,網絡語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網絡語言幽默詼諧、隨意性強、簡單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現代高職學生展示個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們叛逆而追求時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強、敢于創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網絡語言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更激發了他們探索語言現象和規律的興趣。
第二,網絡語言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作為一種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形式靈活多樣,傳播迅速,廣泛使用,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語言創造和應用熱潮,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如網絡上的“凡客體”、“淘寶體”、“咆哮體”、“甄嬛體”等各種流行文體,還有經常在網絡上上演的造句熱潮,都成為高職語文教學課堂中生動有趣的例子。
第三,網絡語言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嚴肅性的報刊媒體偶爾使用網絡流行語時,常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廣泛討論,并因此贏得大多數網民的好感,這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網民對網絡語言的認同感需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網絡語言舉例或分析,容易被學生認為是對他們所熟知的語言的認同,拉近了師生距離。
2.2網絡語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不利影響。
第一,網絡語言不利于學生對語言規范性的學習。網絡語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語法規范和語法變異的現象,如“很man”、“激動ing”等表達方式。此外,網絡語言還存在用圖形和符號充當語法功能的現象,不利于學生對語言規范的學習和掌握,這給高職應用型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第二,網絡語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網絡語言中的隨意替代容易引起誤解和語言混亂,為顯示個性或出于方便輸入考慮,網絡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別字或錯字,給人們的理解帶來困難,如“杯具”對“悲劇”的替代,“醬紫”對“這樣子”的替代,“神馬”對“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錯別字當正確詞語使用,造成語言混亂,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了困難,不利于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
第三,網絡語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流行文化,既有精華更有糟粕,在網絡中,同樣存在大量的暴力語言或污穢語言,如“腦殘”、“2B”等,這類粗俗語言的流行和廣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品位。
3.網絡語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3.1運用網絡語言活躍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恰當使用網絡語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如教師為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引用網絡語言“每個人都要積極‘跟帖’,不能只是‘打醬油’”,對學生的表揚以“給力”代之。教師對網絡語言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不但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和敬佩,而且能給學生樹立靈活運用語言的榜樣。
3.2借助網絡語言增強學生的語言規范意識。
各類公文和應用文寫作教學是高職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和重要部分。公文和應用文詞句表達要準確,對語言規范性要求很高。網絡語言的隨意替代、錯字別字、有意曲解、語法混亂與此剛好相反。教師可以借助對網絡語言的分析對比,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規范語言,增強語言規范意識。
3.3運用網絡語言激發學生的語言創新熱情。
創新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不管是符號創新還是組合創新或舊詞新用,都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對其妙用贊嘆佩服,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教師可通過對網絡語言創新分析,引導學生探索語言的創新和使用。例如對“囧”字熱潮的分析,對各類造句熱潮的解讀和跟蹤,等等,都可從多個角度分析語言運用,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總之,網絡語言已經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語言的流行對高職學生語言學習的影響不斷深入,網絡語言既對高職語文教學提出了挑戰和沖擊,又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高職語文教學中,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意規避網絡語言的不利影響,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語言為課堂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曉蘇.當代網絡語言的特點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學術探索,2012(5).
【關鍵詞】社交軟件;積累;忘字;淺嘗輒止;網絡詞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1-0133-02
據權威網站調查,有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寒假時間都花在運用社交軟件進行手機聊天上,并且討論的70%都是與學習無關的話題。長時間地將時間花費在手機上,勢必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筆者身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從語文學習的四個維度來談談社交軟件對中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影響。
一、識字寫字與提筆忘字
學生運用社交軟件可以進行聊天、查看每天的動態信息。對于還在識字寫字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常常利用社交軟件聊天打字,對其拼音的訓練以及文字的積累都有著很大幫助。但是其給人方便的同時也加劇了提筆忘字的情況。
1. 積累語言文字
社交軟件是學生手機電腦軟件中用得最頻繁的軟件之一。這些軟件功能多樣,除文字聊天外,更是集新聞、娛樂、語音、視頻功能等于一體。就拿微信來說,刷刷“朋友圈”,看看別人分享的新鮮事、文章、圖集、視頻……內容豐富多彩。在充斥著文字的聊天軟件中,也是一種對學生“三觀”的改造過程。逗趣的語言可以增加學生的幽默感,深沉的語言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優美的語言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偶爾看看別人的人生經歷又吸取了經驗教訓……能夠喚起學生們情感共鳴的文字,自然也就印象深刻。
2. 加劇提筆忘字情況
屏幕輸入的方式看似解放了雙手,不需要一撇一捺地著緊用力,只需輕輕點點,實際上也是“解放”了大腦,使得我們真正寫起字來感到生疏,尤其是一些不常見的字,更是加劇了這種提筆忘字的情況。而中小學生們的社交軟件運用也是得心應手,日記、心情、備忘錄都是以“狀態”的方式呈現。如果用屏幕輸入的方式代替了手頭表達,長此以往,對那些還在識字寫字階段的孩子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學生最好對日記、隨筆、備忘錄這些有條件手寫就手寫,既鍛煉了寫字能力,也緩解了這種提筆忘記的情況;對熱愛書法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種鍛煉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3. 辨不清楚四聲和筆順
漢字有音調有筆順,似乎我們運用起社交軟件來,根本不需要顧及這些,拼音輸入的方式根本不需要為這一問題而煩惱。可是,當前的學生不得不面對各級考試,而語文考試得第一題都是字音題!如“下列字音沒有錯誤的一項是……”“下列字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問法雖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考察字音或音調。這對于習慣用打字軟件查字詞的同學也是頗具挑戰。
還有一個拼音輸入帶來的就是漢字的筆順問題。平時練習中也幾乎沒有筆順這類題目,這種倒筆順的習慣一旦養成,對文化傳統的影響就大了,尤其是對立志做教師的學生影響可就大了。
二、快餐式閱讀的利與弊
社交軟件風靡的同時,快餐式閱讀也盛行起來。“快餐式閱讀”是指只是通過事物的表面去觀察事物,不求甚解;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只需要在短暫的時間內了解一些東西而已,從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如今,通過社交軟件,快餐式的閱讀已滲透給了還在處于成長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們。
1. 明顯增加信息量
快餐式閱讀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瀏覽”,它使得閱讀變得越來越輕盈和豐盛。電子產品的出現,讓我們只需手指一動,各類信息唾手可得。快餐式閱讀將每天的新鮮事、熱點新聞都以精簡的語言、大量的圖片、新奇的視角、極端的評論紛紛送來,以奪人眼球。它不需要我們思維的輔助,就能填充大腦中暫時的空白狀態,給人以適當消遣,來博得人們輕松一笑。對中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快速獲取信息的方式。茶余飯后,大家利用手機瀏覽最新的信息,既緩解了學習壓力,也增長了見識。微博上的時事熱點,更是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學生想要獲取什么信息,只要輕輕一點,相關話題便會一擁而至,讓人眼花繚亂。語文學習更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相對于每學期二十幾篇課來說,手機能夠接觸到的閱讀真是浩瀚無邊。如果能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日積月累,學生定會受益良多,勢必會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整體提高有巨大幫助。
2. 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現在閱讀已經不拘泥于紙質書稿,快餐式閱讀儼然已成為一種趨勢。雖然快餐式閱讀短暫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即使有光鮮的包裝:精美的圖片、博人眼球的標題……但也無法掩飾它內在的空洞與蒼白,無法描繪生活的本色。如果經常閱讀這類文字,會使得學生缺乏獨立思維、判斷的能力,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毫無幫助。此外,在課外閱讀時,學生也只注重故事的情節,談不上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更別提語言文字的情感熏陶和審美趣味。青少年長期受這種“輕閱讀、淺閱讀”的影響,難免會變得浮燥起來,無法靜下心來安心閱讀。即使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學生們也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所以,對于急需補充精神營養的中小學生來說,快速的閱讀、海量的信息無法承受訓練語感,提高語文素養之重。倘若閱讀淺薄化、快餐化、功利化在全社會蔓延,勢必會造成整體國民文化水平的“營養不良”。因此,深層次的經典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三、會寫與不會寫的矛盾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快餐式閱讀的影響下,學生能迅速接觸到很多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案例支撐,使文章更有說服力。但是前面也說到,學生們通過社交軟件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空洞淺薄的網絡語言,寫作起來達不到深度,缺乏內涵與美感,因此就產生了一種會寫與不會寫的矛盾。
1. 迅速反應能力的自我培養
由于一些自媒體、營銷號、公眾賬號往往喜歡利用新穎醒目的標題來吸引閱讀量,“微博”“說說”的字數限制更是使得內容言簡意賅,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到很多內容,接受大量信息。更何況現在的作文出題大多圍繞時事熱點話題,讓學生談談看法。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就在刷刷“微博”“朋友圈”的同時也了解了很多實事,積累了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以備不時之需。所以,社交軟件也是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寫作靈感,培養學生對寫字題材的反應能力。筆者也常鐘情于看微信訂閱號里的文章,寥寥數字加上精美的配圖就能讓人身臨其境。但是,對于還在身心成長的中小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卻是娛樂八卦新聞或是一些極端評論,處于對事事好奇的年紀,青春懵懂的他們有時候也會分不清善惡美丑。因此,教師要做好對其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防止網絡上錯誤的觀念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2. 網絡語言的負面影響
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的母體,它是網絡時展的產物。與傳統語言相比,其個性鮮明、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表達效果受到學生的力捧。但是其中的另類語言不僅不符合語法規范,也不符合對寫作的表情達意的要求,且缺乏內涵與美感。學生們使用社交軟件聊天的時候,常常有詞匯濫用、語法的混用的情況出現。例如“忒好”“很女人” “郁悶ing”等,并存在大量使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文字的情況,例如“TMD”“BT”“886”等等。這些網絡流行語言不僅會對中小學生書寫習慣產生不良影響,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就需要學生正確地表情達意,能夠立意準確。文字是表情達意的載體,寫作就是要抒發內心情感,要能夠寫出打動人的語言。但是受網絡上的快餐文化以及粗俗語言的影響,學生更傾向于用網絡語言表達自己,他們的習作難免會顯得立意淺薄、審美偏差。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糾正學生使用網絡語言的壞習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 對標點符號的忽視
最后一點需要強調一下的也是社交軟件聊天帶給學生們的壞習慣,那就是標點的正確使用問題。標點符號是現代書面語里的有機部分,起著語言輔助作用,表示停頓、語氣和句子中某些詞句的性質,幫助理解語句。學生可以在社交軟件上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簡單溝通,對標點符號的用法拋之腦后,更有甚者為不標明標點,直接空格代替。殊不知這樣的打字習慣對學生的現實寫作也產生了影響,使得學生對于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漸漸淡忘。因此,教師在學生們的日常寫作訓練時,就要時時注意糾正學生使用標點的習慣,切勿將網絡聊天的壞習慣帶到現實寫作中來。
四、對口語交際能力的影響
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學生謀取職業、走向社會的必備技能。社交軟件也為學生日常的口語交際架構了一座橋梁,學生可以足不出戶,還通過群聊視頻、語音,就可以如同面對面似的交談起來。
1. 日常交流的便捷
社交軟件上豐富的表情、動態圖片,比現實中聊天有趣得多,而且其匿名的方式,使得學生想說就說,無所忌憚。此外,教師也可以上傳視頻在社交軟件上,讓學生們一起觀看討論教學內容。在生活中,家長不在家時,也可以通過與孩子視頻知曉孩子的動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要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教師、家長多和學生口頭互動,在沒有條件面對面交談時,跟學生作語音、視頻互動也是對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因此,社交軟件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創造了條件,方便了學生的日常交流。
2. 現實生活中的沉默寡言
方便交流的同時,網絡上的粗俗鄙陋的語言也不斷地灌輸給了學生。在微博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中小學生通過匿名聊天的方式用粗暴的語言宣泄平時學習生活的壓力和不滿,樂此不疲。許多現實中不敢說的話,在網絡上也有恃無恐地肆意妄言。這樣的聊天方式似乎可以獲得比現實中說話獲得更多的。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網絡交流。但是長期沉迷于網絡交流,與現實隔絕,會使學生的性格變得孤僻、少言寡語。許多學生在網絡聊天中很活躍,在現實生活中卻沉默寡言,不愿與教師、家長以及同學溝通。在語文課上,不愿積極發言,或者無法用口頭語言準確表達;但一回到網絡上,立刻又回到奔放活潑的狀態。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經常與此類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舉辦一些班級活動促進師生友誼,讓其感到現實生活中的美好。
社交軟件是現代人交流的必備品,中小學生若能妥善利用其優勢,對他們的語文學習的幫助也是指日可待的。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社交軟件,教導其切勿沉迷其中。同時,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一些經典名著,與社交軟件帶來的優勢相輔相成,安定學生浮躁的內心,獲得真正有意義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那么,這些表情符號是如何而來的?它們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作用?
一、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s)簡史
1.網絡時代之前的表情符號[1]
從象形文字到網絡表情符號,人類一直沒有停止對突破書面表達局限的嘗試。在電腦與網絡平臺還沒有廣泛應用的時代,人們就曾嘗試用各種符號來表達特定的含義。如在摩斯密碼中利用特定的數字來表達特定的含義,或利用排字方法設計出特定的表情。較為成功而被廣為人知的是軍旅出身的自由藝術家Harvey Ball為一家保險公司提高士氣并培訓員工所設計的黃色笑臉(Smiley)。這張微笑的臉很快風靡全球。
正是這一系列的探索,為現在的網絡表情符號的成型與發展奠定了廣泛的認知基礎。
2.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2]
到2009年,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已經度過了27個年頭。它是由卡耐基大學計算機學院的Scott Fahlma教授創造的“:-)”笑臉符號。而直到數年前,通過卡耐基大學教職人員與學生的努力,大家才在舊的數據庫里找到了Fahlman教授發的第一張帶著“:-)”笑臉符號的消息貼,證明了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的產生時間是1982年9月19日中午11點44分。
“:-)”笑臉符號的產生如同網絡生活中的許多重大變革一樣,都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觸發而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卡耐基大學的電子公報板(相當于今天網上的論壇)是大家交流信息的新玩意兒,老師和學生們經常在上面討論學術問題、尋物啟事或者聚會公告。Fahlman教授發現,有時候一條本意用來搞笑的消息以后,總會被其他嚴肅的學者和專家以極其科學和嚴謹的態度進行分析和討論,完全失去了消息原本幽默的含義。所以他靈機一動,提議今后在用來開玩笑的消息時,大家在標題前加上“:-)”笑臉符號加以區別。這一做法受到廣泛的歡迎和推廣。九十年代,隨著網絡技術的推廣,很快“:-)”笑臉符號在網絡世界里風行起來。
3.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網絡表情符號也迅速豐富壯大。
(1)從形式上,網絡表情符號突破了單純的文本形式,以不同的面貌(相應的圖像或動畫形式)廣泛地應用與網絡社區交流(論壇、在線游戲等)、即時會話(網上聊天、短信交流等)和郵件。
(2)從內容上,網絡表情符號延展了自身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人的表情的描摹。一方面,動畫技術的引入使動畫角色(包括該角色夸張的表情、肢體動作或該角色的一段鏡頭語言)成為了網絡表情符號的內容;另一方面,非角色化的內容也成為了網絡表情符號。如QQ聊天工具提供的默認表情中的“一杯茶”或“一支玫瑰”等。
二、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的應用是經過設計的定制化、卡通化的自我表達
1.對于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的定義
從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的發展歷程可以得出:網絡表情符號是指在網絡信息交流過程中,在文字傳達之外用來表現使用者心情、狀態和態度等即時情態的非文字符號。從制作技術角度來講,隨著網絡應用技術的發展,除了原有的文本表情符號,還逐漸發展出圖片表情符號或動畫化表情符號,賦予了網絡信息交流更豐富靈活的表達方式,這些圖片和動畫表情符號也被稱作網絡符號表情。在內容角度來講,網絡表情符號又可分為角色類網絡表情符號(擬人的表情、動畫角色)和非角色類網絡表情符號。網絡表情符號具有符號的一般特征。
英文Emoticon是Emotion與Icon的結合,可直譯為“情緒的符號”。
2.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的應用是使用者情緒表達的定制設計過程
除了形式靈活、內容豐富這兩個特點以外,網絡表情符號還具有交流體驗的即時性、交流方式的可設計性和交流文化的地域性以及網絡表情符號設計與使用的自發性與雙向性特點。
(1)交流體驗的即時性
毋庸置疑,交流是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在人們面對面的交流內容里,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與語言、聲音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面部表情是我們情緒的表達,揭示了人類自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精神活動。實驗證明,即使在差異很大的文化領域中,除去一些微妙的情感體驗或獨有的文化因素影響,人們面部表情所表達的“喜(歡喜)”、“怒”、“哀(愁)”和“樂(愉快)”這四種基本感情都是相似的。因此,也可以認為人類的基本情緒的面部表達方式是共通的。[3]
以人類基本情感為基礎的網絡表情符號在人們通過網絡交流時,結合交流內容的上下文,可以快捷生動地傳達出交流者的內心情緒,使交流者們迅速處于同一語境氛圍中。甚至在一些微妙的語境中,網絡表情符號可以起到一語雙關、錦上添花的效果,極大豐富了網絡交流的情感細節。
(2)交流方式的可設計性(虛擬/隱蔽/謊言)
符號能夠表示不同的含義,并被用于多種目的。符號也是被人們用作獲取事物信息并引出結論的途徑。[4]盡管網絡表情符號可以直觀迅速地傳達交流者的情感,它卻依舊是人們構建“虛擬身份”的手段。表達者可以對它的使用進行斟酌和設計。對于熟悉和關系親密的人,一條手機短信中的笑臉符號可能真實使用了它的圖像能指:幸福的笑容/歡愉/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滿意/對于所表達內容的滿意;而對于陌生的和關系疏遠的人,這一符號則只是一種禮貌的表達,甚至可能是對兩者之間關系的試探。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使這一笑臉符號在交流中變得充滿玄機,疑惑重重。
在進入一個主題論壇的新手所發的消息貼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表示謙遜的笑臉;而在主題論壇的成員或管理員的消息貼中,則可以看到更多大膽表達個人情感的表情符號。這種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就如同在現實生活中公司的新員工與老員工的關系處理方式一樣。
網絡在線游戲中,“人妖”(網絡用語。泛指在網絡在線游戲中扮演與自己真實性別相反的游戲人物)在交流中對于網絡表情符號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所扮演形象的設計與維護。
可以說,有網絡表情符號參與的網絡交流,更像是交流者“自身所向往成為的精神形象”的面對面。交流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語境上下文和自己想要扮演的性格特征來選擇所使用的網絡表情符號。
(3)交流文化的地域性
人類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文化和圖像文化兩大類。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 文本成為這個階段為了更系統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符號系統;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像所創造的另一種表現與傳達的方式。圖像所呈現的力量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得到極大的反饋。[5]
網絡表情符號發展到今天,并不是單一發展的。作為圖像符號,它的發展歷程與媒體、創作者、使用者和整個社會文化的差異都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時至今日,在網絡生活中的網絡表情符號仍然有著明顯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從圖形構成方式來看,以文本網絡表情符號(文本網絡表情符號雖以文本符號構成,執行的是圖像符號的功能,因此屬于圖像文化的研究范疇)為例,一般常見的西式表情符號是:“:) \喜,:( \怒,:| \哀,:D \樂”,一般常見的東方表情符號是:“(^_^ )\喜,(>_
由于日韓文字輸入系統的獨有字符,還出現了帶有日韓色彩的文本網絡表情符號。
日本人稱自己的文本網絡表情符號為顏文字[6],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簡單的顏文字,一類是組合比較復雜的圖片式顏文字。前者用來形容作者的心情、表情,如“”表示憤怒,“”表示嘲笑等等;后者被稱做Shift_JIS art,是極具日本人的審美意識及日本文化中重視視覺信息的特點的一種表達方式,充分發揮了日語的符號系統所具有的豐富的視覺表現力,被廣泛應用在對日本社會生活有著很大影響的2channel網絡社區。
顏文字作為日本人網絡交流中被頻繁使用的一種網絡語言,呈現出了與歐美的表情符號不同的特色和發展軌跡。
在韓國,利用獨特韓語字體組成的文本網絡表情符號也日益流行起來。
中國的文本網絡表情符號呈現雖然在網絡交流中呈現東西方特色互相交融的特色,但一些符號仍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如用兩個漢字來組成新的字以表示強調的:“弓雖”,“走召弓雖”,“女子”,“黑犬”等;還有從日本舶來的“orz”(失意體前屈)與甲骨文結合表示“無奈、服氣”的“濉保都在華語網絡交流中形成流行趨勢。,
(4)網絡表情符號設計與使用的自發性與雙向性特點。
盡管各類不同風格的商業網絡表情符號被大量投放在網絡社區、即時會話工具(包括不同品牌的手機)與郵件系統中,將角色設計成為網絡表情符號來推廣似乎也成為卡通角色設計的一個環節,我們也不應忽視網絡表情符號在設計與使用上的自發性。任何人都可以創造設計屬于自己交流環境的網絡表情符號并決定如何應用。同時,一個網絡表情符號是否受到歡迎,也可以即時從網絡交流過程中體現出來。這種雙向性的及時反饋和對符號識別性的迅速建立,也正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卡通角色要躋身網絡表情符號這一行列的原因。
從網絡表情符號的以上特點可以看出,人們什么時候使用網絡表情符號、使用什么樣的網絡表情符號以及使用網絡表情符號后想要達到的目標,實際上都是經過人的大腦有意識選擇處理過的。在網絡平臺交流中,專門設計的商業網絡表情符號與交流者自發創作的網絡表情符號都可以與大家共享,供每個人選擇定制屬于自己的“精神形象”。從這一點來看,Emoticon中的“Icon”的使用非常恰當。
3.使用網絡表情符號的過程是使用者卡通化“自我(ego)”的表達過程
如果說早期的文本網絡表情符號是對人類基本情緒表達的描摹,那么現在的網絡表情符號則是使用者對當下個人情緒經過設計的卡通化表達。
在網絡交流過程中,即使交流雙方不能夠面對面,信息的及時傳達也會造成了雙方好像在“當面交流”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互不相識的兩個人也會因為這種“當面交流”的流暢而互相了解產生熟悉感。對于是否表達真實的“自我”亦或是虛擬的“自我”,在交流過程中對于“自我”的表達都是可選擇、可設計的。
“卡通化表達”是指使用者對“自我”進行了擬人與夸張的幽默處理。這種處理可以讓使用者突破文本文字平板,能夠生動快速地營造話題的情境。這種處理方法不但體現在對于網絡表情符號的選擇使用,而且也體現在使用者的語言使用上。如對于無奈的形容詞“汗”或“Face palm”、對于不能理解和忍受的形容詞“雷”或“Drop dead”和對于喜愛的事物的態度“花癡”或“Dreamy eyes”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還是網絡用語的更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動漫作品流行的影響。
擬人和夸張的幽默處理是構成卡通文化獨特的文化語言的基礎。卡通文化在社會文化中的日益深入推動了在網絡交流中人際交流行為方式的更迭。在這個角度上來說,在對卡通文化語言廣泛理解基礎上,網絡表情符號的創作和使用是使用者卡通化“自我”的過程。
三、網絡表情符號(emoticon)的應用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卡通文化發展
網絡表情符號雖然在整個網絡文化中占有很小的位置,但是它卻像一場饗宴中佐味的調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它傳播快,使用范圍廣,一些卡通角色作為網絡表情符號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擁有了穩定的目標受眾群。如著名的網絡形象“兔斯基”。一些卡通角色通過網絡表情符號的設計與推廣,擴大了原有的品牌識別度,如卡通品牌“悠嘻猴”等。
現在,在卡通角色設計中,對于角色的網絡表情符號設計成為了建立角色形象識別度的重要環節之一。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看到這一方式的利與弊。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卡通角色都適合制作成網絡符號表情。制作粗糙、角色性格模糊的網絡表情符號是對卡通角色形象識別的傷害。
其次,商業網絡表情符號目前依舊面臨著收費難、管理難的困境[7]。盲目投入制作網絡表情符號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綜上,網絡表情符號的應用是建立卡通角色品牌形象的獨特方式之一,能夠潛移默化地推動卡通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準確深入地了解卡通文化產業目標人群的網絡生活習慣是如何能夠更加靈活的利用這一方式的基礎。對于網絡表情符號的研究這一課題應該被納入卡通文化產業的研究中。
由王卯卯個人創作的“兔斯基”迅速竄紅網絡,這個卡通形象從“有感而發”到“定制設計”,都充滿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可以說是創作者個人經驗的濃縮。這是它“一夜成名”的堅實基礎。隨之而來的其他眾多“網絡表情符號化”卡通角色是否有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嫌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