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0 03:46: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閱讀下面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回答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歸納各段段落大意。
解析:這是一道概括段意的題目。解題時首先要認真閱讀,理清各段的思路,接著可以把握住各個段落的關鍵詞語或語句來整合概括。第一自然段我們抓住“晉侯、秦伯圍鄭”六個字就可以把段意壓縮歸納為四字短語“秦晉圍鄭”。第二自然段根據關鍵語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可將段落大意概括為一個成語“臨危受命”。第三自然段重點寫了燭之武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退秦師,結合這一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可概括為“智退秦師”四個字。第四自然段把握住關鍵詞語“亦去之”,就可以用“晉師撤離”四個字來歸納段意。
參考答案:第一自然段:秦晉圍鄭。第二自然段:臨危受命。第三自然段:智退秦師。第四自然段:晉師撤離。
2.試分析概括燭之武退秦師的勸說辭包含哪幾層意思?
解析:這是一道提煉概括文章內容的題目。燭之武的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從文中的關鍵語句和信息來分析:①“越國以鄙遠”,很不現實。②“鄰之厚,君之薄”,得不償失。③結交鄭這個“東道主”,好處很多。④晉國好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參考答案:包含以下四層意思: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燭之武好像是置身于鄭國之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引起秦伯的好感。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好處。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燭之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說服秦伯反過來幫助鄭國。
【閱讀指導】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是閱讀古代敘事散文的一個重要環節?!耙c”是指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或是一段事實,或是一種知識,或是一個看法,或是對自然、人生的感悟。所謂“概括要點”,是在閱讀、理解文章內容之后,經過提煉概括,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準確轉述文章內容的一種形式。其中,提煉概括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提煉概括的結果標志著理解的準確和深入程度;而提煉概括的形式,包括或直接摘引原句,或自行組織語言等。概括要點不僅僅是概括段意或中心,而且對一句話或幾句話、一段話或幾段話以及有關的某部分內容,都要能夠根據需要,正確而熟練地進行概括。這就要求掌握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抓住文章的敘述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那么,如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呢?
一、認真閱讀,理清思路,是恰當概括的前提。
閱讀古代敘事散文要從理清思路入手,理清思路是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和概括要點的基礎。思路是指文章從什么地方出發(先寫什么),然后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接著寫什么),最終達到這條路的終點(文章最后表達怎樣的中心或情感)。理清思路,就是要透過文章本身,弄清文章各個段落是怎樣相互聯系,組合成一個整體的。例如《荊軻刺秦王》一文,文章開篇先簡介背景,秦軍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這是故事的序幕。接著寫太子丹請荊軻商量對策,荊軻提出行刺秦王,故事由此開始。然后又寫荊軻從準備“信物”到尋制兇器,從配備助手到易水送別,故事一步步向前發展。故事的是荊軻廷刺秦王未遂,斷左股,被八創。最后荊軻刺秦王徹底失敗,這是故事的結局。故事的尾聲是秦王被荊軻震懾。只有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大意,從而在文章中捕捉到關鍵信息,對文章內容進行精要的提煉與概括。
二、把握住文章的關鍵語句,對保證概括的準確性也具有重要意義。
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述脈絡。概括文章內容要點時,我們可以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結論句,將其直接摘取出來,作為概括性文字。這種方法適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語句答題的題目,又適用于要求對內容、主旨進行概括的題目。但是也有一些內容基本清晰,重點語句比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關鍵語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在概括要點時,不能直接提取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組合文中的關鍵性語句或關鍵性詞語來進行概括,或者基本上要用自己的語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例如課文《燭之武退秦師》,請概括回答:①晉秦兩國圍鄭的原因是什么?這道題就可以直接提取文中的關鍵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來作答。②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解題時可以抓住原文“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一句來回答。③作者塑造的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這種題目,解答時就不能直接從文中提取信息,需要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我們可以歸納概括如下:燭之武在國家危難面前,體現了深明大義、義無反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危急關頭,能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英勇無畏;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有勇有謀。
三、對內容要點的準確概括,離不開一定的分析。
閱讀古代敘事散文,需要分清故事的梗概和細節,善于把握住相關事物的聯系,即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同時還要結合對背景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表達方式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全面把握文章的內容。例如課文《鴻門宴》,司馬遷為什么要詳寫鴻門宴上的座次?這是因為按照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時,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時,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鴻門宴設于項羽軍中帳內,劉邦為賓,通過對相關人物座次細節的分析,我們就可看出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再看項羽集團內部,謀士范增在項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閡已初露端倪。作者詳寫鴻門宴上的座次也從一個側面為項羽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后來的勢態發展,埋下了一處伏筆。
【閱讀思考】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子產①為政
鄭人游于鄉校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p>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弊赢a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意,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毙诱f,乃輕幣。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④洫,廬井有伍⑤。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⑥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奔叭辏终b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選自《左傳》,有刪改)
[注]①子產:名僑,字子產,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鄭國名相。②鄉校:鄉間公共場所。③范宣子:春秋時晉國大臣,晉平公時執掌國政。④封: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戶編制。⑥輿人:眾人。⑦褚:儲藏。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字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不克救也 能夠
B.鄭伯如晉 到……去
C.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 賄賂
D.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邊遠的地方
2.請用原文中的語句概括歸納子產不毀鄉校的原因是什么?
答:
3.子產為什么反對子皮想讓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的做法?
答:
4.下列八句話編為四組,分別表現子產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項是( )
①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②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③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④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⑤人之愛人,求利之也⑥德,國家之基也⑦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輿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產高度重視傾聽民眾意見,并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作為施政的依據。他認為鄉校是民眾發表意見的重要場所,如果取締鄉校,堵塞言路,一定會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B.子產認為政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反對子皮任用年輕而又沒有從政經驗的尹何治理封地,認為如果不經過學習實踐就委以重任,一定會造成危害。
文言文激發興趣揭示內涵
1、激發興趣。激發興趣的要義,全在于激發出學生“自愿做”的熱情。激發興趣應注意時機的選擇,或在課初,或在課末,或在課中。激趣的手段可各有不同。為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激趣的工作也可放在上課的結束階段進行。
2、引進寫作。很多文言文作品,都蘊涵豐富的寫作空間,如能適當引導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學習。比如教《燭之武退秦師》,可以利用文章中未顯示的信息非常豐富的特點,引導學生寫出這些信息,可以寫燭之武夜辭鄭伯的情景,也可以寫鄭伯苦苦等待的焦慮,甚至還可以寫燭之武到秦營時的受冷落等等。學生如果寫這些情景,一定要先讀懂課文。這樣的訓練,既領會了文章內核,又鍛煉了寫作,還培養了想象力,一石多鳥,何樂而不為?
3、添加事例。有些文言文內容比較簡單,可是如何讓它生動而富有靈性呢?我認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豐滿,才可能讓原文靈動。比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當講到鄒忌的諷諫藝術時,不妨添加莊子以愿當泥涂之龜而辭退楚國使者的機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鄒忌的諷諫藝術,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語言表達的無窮變化。
4、揭示內涵。這里的內涵,是指課文中潛在的、不能從字面上直接看出來的東西,而揭示內涵則是指將這些東西確認出來,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畢竟是學生,其預習自學的結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可能“盡知”。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的適當點撥,指明內涵,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必要的。
5、解釋文字。這里的解釋文字不是解釋課文中字詞的意思,而是指根據這個字詞在文中的含義或形狀適當聯系它的本義或與此字詞有關的文化現象,這樣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勾踐滅吳》中,在講到“賈”字時,結合課文注解適當補充“行商坐賈”的文化知識;講到“取”字時,簡要介紹“取”字背后蘊涵的原始社會搶婚習俗甚至對個別字還可以進行巧解,如“男”字,可以解釋為“在田里出力拼命干活的人”,也許此解不合本字含義,但與古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是相符的。在教學中,對字詞適當的引發聯系,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字詞的印象,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這個字詞,從而實現讓學生更多更好地積累文言詞匯的目的。
6、吟詠誦讀?!皶x百遍,其義白見”,讀之精妙,可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涵詠感悟。短文章整體讀,長文章逐段讀??梢苑蹲x、領讀、齊讀、散讀、默讀;也可以讀句讀,讀感情,讀意境。這樣讀了之后,學生心里就產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會課文的喜悅,也就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關鍵詞:古文翻譯;句子成份;技巧
古文翻譯考查的是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它的標準為“信、達、雅”,“信”強調忠實于原文,“達”強調譯出了原文的意思,“雅”強調翻譯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在譴詞造句上多斟酌。
如何能讓翻譯符合這三項要求呢?其中一種技巧就是劃分句子成份。
請看下面的例子:“若亡鄭而有益于于君,敢以煩執事?!保ā稜T之武退秦師》)。我們先給這個句子劃分成份: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巴觥薄坝小薄盁弊髦^語,用下劃線表示;“鄭”“益”“執事”作賓語,用波浪線表示;“于君”作補語,用單書名號表示;“敢”“以”作狀語,用中括號表示。劃分完句子成份后,再字字落實,就能做到不譯破句子。
字字落實時,記住一個原則:能夠讓文言的單音節詞組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先組詞;如果不能組詞,就找一個現代漢語的近義詞?!叭簟睋Q成一個詞“如果”,“亡”換一個詞“滅掉”,“以”換一個詞“拿”,“執事”換一個詞“您”,“于君”換一個詞“對您”;“鄭”組詞為“鄭國”,“益”組詞為“益處”(也可換一個詞――好處),“敢”組詞為“膽敢”,“煩”組詞為“麻煩”。整個句子就譯成:“如果滅掉鄭國而對您有益處,(那么)(我)膽敢拿(這件事)來麻煩您?!?/p>
我們來看2013年江西高考試題:
村落嫁娶圖記
(明)顧彥夫
某歲春二月,予從事京師錦衣①。周君出所謂村落圖示予,觀其色,若甚愛者。請曰:“君必為我記之。”申請再三。遂置巾笥以歸。
歸之歲向盡矣,尚未知是圖之委曲也。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圖質之,曰:“子之知畫,猶吾之知書。敢問婦女而跨牛,何也?”曰:“此農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輿②,以牛代行也。一蒼頭牽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質矣?!薄澳藦陀幸簧n頭持蓋以護之,何也?”曰:“昏禮宜昏。于昏矣,農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亦 重之也。一嫗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隨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嫗門而望。一童子稍長,攜其幼,指而語之。凡容色皆若欷放灑泣者,傷離別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從事迎而導之者也。道旁二驢,次第行,騎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驢以掖箏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車之旁者,車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許。將復經一林,二童子踴躍以報。一婦人自籬而出,臂一兒,又一兒牽其裳以行。畝間有二農夫,既鋤且止。是皆見其事而談笑者也。”“去既遠,又有林郁然。竹籬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門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須,罄折⑤而立,誰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家或然,故壯而須也。立而俟者,將導婦入門也。二婦人咨諏向前,妯娌輩也。將勞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一人持壺,迎勞之需也。一女仆繼之,備使令也。,二童子參差以從,其大者指而語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嫗門立以望,察風聲以為禮之緩急者也。”
予聞之,戲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狀為真予不飽文遂以子之言為圖為記以償我久逋之文債可乎”生笑曰:“此所謂一莖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時天寒,語從游者呵筆書之。(選自《明文海》)
注:①錦衣:錦衣衛官員。②肩輿:轎子。③妓:歌藝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謙恭的樣子。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
(2)農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家或然,[故]壯而須也。
在做題時,先劃分句子成份,再按上述方法去字字落實,效果很好。
(1)有一個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一個)非常熟悉村莊的人。
(2)農家苦于燈燭的花費,在白天送親迎親,用傘蓋來遮擋陽光。
(3)古時候(男子)三十歲才娶親,近世僅農戶有的還這樣,因此(新郎)年壯并且長了胡須。
考點剖析:認識“常見文言虛詞”和“在文中的用法”
關于文言虛詞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文言虛詞”,即考查常見用法。具體為:(1)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時遇到的文言虛詞多為常見用法;(2) 避免文言虛詞使用范圍較小且較難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這是相對于在詞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兩者都是對考查范圍進行的限定?!霸谖闹械囊饬x和用法”主要指文言虛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辨別文言虛詞不同用法的能力。因此,對文言虛詞來說,關鍵是理解常見用法,就是具有在閱讀材料時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讀懂并加以解釋的能力。總之,要熟記常用的文言虛詞,并掌握隨文定義的方法,結合具體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斷。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試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一般分四種類型。(1) 單一型。即一道題中只考查某個文言虛詞的用法。(2) 復合型。即將四種文言虛詞組合成四組,區別它們在各組中的意思。(3) 混合型。即將文言虛詞混同在文言實詞中一起考查,這就更加需要區分清楚了。(4) 譯文型。即將文言虛詞放到句子中去落實它的意思。
真題引路:掌握文言虛詞的考查類型與解題方法
1. 單一型。(2011年湖南卷第6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與“其詩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則或咎其欲出者
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D.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解析】 這是考查同一文言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與辨析能力,要求結合原文語境判斷文本中三個“其”的意義和用法,并與課內的一個“其”進行意義和用法異同的比較。例句中的“其詩亦怪怪奇奇”(明末清初《嚴祺先文集序》)的“其”字,在這里為代詞,“他的”,做定語。具體分析如下:A.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其,那個,指示代詞;B.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他,人稱代詞,作“破璧”的主語;C.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史記?項羽本紀》)其,他的,人稱代詞,作定語,與題干例句相同;D.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其無忘”的“其”,一定,副詞,這里可譯作“千萬不要忘記”,表叮囑、勸勉、期望、命令等語氣,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譯為“一定”“千萬”等。
【參考答案】 C
2. 復合型。(2011年山東卷第10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結于君
B. 拱手而問曰 朝濟而夕設版焉
C. 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D. 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續耳
【解析】 這是考查文言虛詞的類型。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共考查了“于”“而”“則”“之”四個文言虛詞。A、B、C、D四個選項,每組的前一句都出自文言文考查篇目《史記?李斯列傳》,而每組的后一句分別出自不同的文章。這樣多角度、多方面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積累與識別能力。A.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史記?李斯列傳》);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B. 拱手而問曰(《史記?李斯列傳》);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C. 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史記?李斯列傳》);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論語?述而》)D. 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史記?李斯列傳》)此亡秦之續耳(《鴻門宴》)其中,A項中的“于”,前者表地點、在,后者表對象、和;B項中的“而”,前者表修飾,后者表轉折;C項中的“則”,都表假設;D項中的“之”,前者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后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結構助詞“的”。
【參考答案】 C
3. 混合型。(2011年重慶卷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
B. 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 趣:通“趨”,前往
C. 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
D. 公仰視木顧使者日 顧:回頭看
【解析】 這是將文言虛詞和文言實詞結合在一起考查的類型。本道試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等級為B(理解)。選文取材于清代藍千秋《江公皋傳》,重點考查了“籍”“趣”“且”“顧”四個文言詞匯。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文言虛詞與三個文言實詞混在一起考查了。其中,“且”是文言虛詞,而“籍”“趣”“顧”為實詞。值得注意的是考查通假字“趣”,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例如,B項“趣”,cù,通“促”,催促、督促的意思。由此可見,文言實詞的理解不僅僅要掌握它的常用義項,更需要嫻熟地根據上下文推敲甄別。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另外,還要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并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參考答案】 B
4. 譯文型。把文言虛詞放在主觀性試題――古文的翻譯之中,通常為“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梢詮囊韵赂呖荚囶}中積累一些知識點。例如2011年湖南卷:“則余亦迂甚矣哉!”【解析】其中“則”“哉”兩個文言虛詞,前者聯系上下文,譯成連詞“那么”,后者針對文言句式譯成語氣助詞“啦”?!緟⒖甲g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厲害啦!再如2008年江蘇卷:“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薄窘馕觥坑谩耙姟薄耙姟凇北肀粍?。“及得召見”中的“見”是動詞,接見、召見的意思;“遂見親信”中的“見”,副詞,表被動,含“被、受、受到”的意思?!緟⒖甲g文】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又如:“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解析】此句為介詞結構后置。“欲潛師就尚于江南”中的“于江南”是介詞結構后置,即“欲潛師于江南就尚”?!緟⒖甲g文】想要將隊伍秘密轉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并兵力抗擊敵人。
答題技巧:結合文本具體把脈與聯系比較斟酌決定
1. 隨文定義。(1) 依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判別用法。如:①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結構助詞,的)(《勾踐滅吳》)② “太后盛氣而揖之?!保ù~,他,觸龍)(《觸龍說趙太后》)③ “石之鏗然有聲者。”(助詞,做“鏗然”定語后置的標志)(《石鐘山記》)④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保ㄖ~,依附在形容詞后,無實義,不譯)(《項脊軒志》)。(2) 依據相關語句的內容和語氣,判別虛詞用法。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前一個“其”用在反問句中,表示反問,可以理解為“難道”;后一個“其”用在表示選擇的句中,作連詞,表示選擇,可譯成“還是”。
2. 依文推義。(1) 辨明用法。一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如“因”:① “不如因善遇之?!保ǔ弥ā肚袀鳌罚?“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保ㄍㄟ^、經由)(《廉頗藺相如列傳》)③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因為、由于)④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保ㄒ揽俊{借)(《鴻門宴》)(2) 分析虛實。又如“以”:“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ā读鶉摗罚┲械摹耙浴保沁B詞(虛詞),意思是“因為”,表因果關系;而“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以”,是動詞(實詞),意思是“認為”。
3. 區分比較。要善于把虛詞與現代漢語比較。(1) 用法沒有改變。如“于是”:“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躁而相逐?!保ā段迦四贡洝罚┻@里的“于是”與現代漢語相同。(2) 用法改變。如“則”:“此則寡人之罪也?!保ā豆篡`滅吳》)在文言文中作副詞用,表示肯定,“是”“就是”,在現代漢語中作副詞用,表“就”“那么”等意。(3) 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又如“無乃”(恐怕……吧)“爾乃”(這樣);再如“者”的提頓作用等。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118―01
一提起文言文的學習,不少同學就叫苦連天:“文言文太難了!”此話不假。進入高中階段后,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數量大大增多,篇幅也加長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也相應提高了。但客觀上,因文言本身與現代白話相去甚遠,在現今社會的使用率極低,沒有語言環境,且語言精練、內涵豐富,可能帶來艱澀難懂、歧義紛出,自然讓學生視為畏途。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建立起對它的濃厚興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將文言文學好。那么學習文言文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在此我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摸索。
一、重視預習
課前預習的基本要求,即結合注釋,疏通文義。對于暫時無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應借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揣摩、判斷,并注意課上老師的講解、說明?!皫е鴨栴}”上課,“有的放矢”學習,無疑事半功倍。而課后復習則應注意歸納、積累。同學可以側重對文言現象,如通假字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進行整理,以期鞏固學習成果,加深知識理解。
二、強化誦讀
文言文富于音樂性,雙聲疊韻,四聲平仄,對偶排比等等,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就決定了誦讀是符合文言文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古人歷來非常重視誦讀,他們甚至常常要用吟唱的方式,唐代韓愈就強調:“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敝祆湓凇队枌W齋規》中也說:“余謂讀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睆哪撤N意義上說,幾千年的文言文教學,就是誦讀教學年。古人強調的誦讀教學法,今天仍然適用,教師輔之以啟發誘導的講解,經過一定時間,就會產生豁然貫通的效果,既悟了道,也學到了文。
三、語意推斷
(1)借助原文上下文語境推斷,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語境與推斷的詞語之間的相關性,保證推斷的正確性。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實際上是利用詞語使用的情境與文章邏輯判定詞語意思,其中詞語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文章總是用一定的邏輯結構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所以理解文章及語言表達邏輯的同時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文章的相關內容。另外,確定一些虛詞用法與意思,其實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推斷,如“而”的用法基本有兩大類:順接或逆接(轉折)。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個句子中,“青取之于藍”與“青于蘭”前后句意思不是連貫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順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轉折關系的,解釋為“但”或“但是”。(2)借助詞語或句子對稱結構推。從形式來看,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分的應該是對稱的,有些詞語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詞語“若即若離”的結構就是這樣,“若即”與“若離”前后對稱。“離”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意思是不會重復的,那么“離”和“即”意思應該相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推斷出“即”的意思應該是“靠近”、“接近”之意。所以借助詞語或句子的對稱結構推斷文言文詞語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3)借助課本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借助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就是利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有關詞語意思來推斷新的文言閱讀材料中與學過的詞語形式相同的詞語的意思,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里有一句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其中“行李”為“使者”之意。把學過的這兩個意思分別代入閱讀材料原文,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再進行推敲,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所以文言文閱讀,課內的基礎知識支持也很重要。
四、對應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炊n文下面的注釋,借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
借助語法結構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
①先*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
“撫之”是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莊子?秋水》)
“仲尼之聞”是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構助詞,可不譯。
二、對應位置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① 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
“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
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東山》)
“矣”和“思”處于對應位置,由“矣”是語氣助詞可推斷“思”也是語氣助詞。
三、看特殊標志
文言文段與段、句與句銜接過渡,起承轉合,常由一些虛詞充當的標志性詞語。這些詞語多用來發議論、轉話題、抒感嘆、表關聯等。根據標志性詞語,可推斷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若夫”“故夫”“且夫”“蓋”等。
②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蘇洵《六國論》)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說一層意思,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陽樓記》)
“嗟夫”用在段首抒發感嘆,可譯為“唉”。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噫”“嗚呼”等。
四、語氣表達
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根據語句所表達的語氣來推斷。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但所表達的語氣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全國卷)
“其”表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
②其真不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其”表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
③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其”表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
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表命令語氣,可譯為“一定”。
五、看具體語境
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
a) 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胺伞奔础胺谀抢铩?。
b)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語境是交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暗醚伞奔础澳軌蚩吹剿薄?/p>
c) 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
d) 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六、看刪換變化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介詞。
1998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領以沒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從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題,先要確定“以”得詞性,然后作具體分析??刹捎谩皠h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得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確答案是C。
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兩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七、看句式特點
要準確把握以下句中帶點的虛詞的用法,可根據句式特點進行推斷。
①多于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
是介賓短語后首句,“于南畝之農夫”介賓短語,“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
是定語后置句,“”“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③何以戰(《左傳?曹劌論戰》)
是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
豎子不足與謀(司馬遷《鴻門宴》)
是省略句式,“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是介賓短語,“與”是介詞“和、跟”的意思。
⑤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
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是介詞“被”的意思。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興趣教學
1善于指導。背景要力求準確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F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2聯系史實和相關的背景。以擴充學生見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問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對字、詞、句式的教學要死中有活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別多,“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失其所與,不知”中“知”通“智”,“約從離衡”中“衡”通“橫”,“制其弊”中“弊”通“敝”,“陳利兵而誰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贏糧而景從”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
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常常會因為無法理解詞意而生搬硬套、死記硬背。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教師教學效率偏低。至此,為擺脫這種低效的教學狀況,就要建立高效的教學體系。而以往對教學有效性的評價多為宏觀層面的研究,對某一細節上的討論就相對偏少。其次,高中文言文作為教學中的一大難點,要建立高效性的教學就必須相應地提出高效性的評價體系。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高效性含義
新課程標準推出后,旨在強調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建立民族自豪感及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思維”。首先,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性是指在某一段時間教學活動是否達到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或者實現的程度。其中就包括文言文素養、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和價值認同感等。其次,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性是指在某一教學活動時期,教師教學的各要素和學生學習之間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系程度。例如:教師的教學內容設置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過程是否吸引學生以及學生在這段時間的學習動機是否強烈。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否分層次的以人為本的展開教育等等。再者,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高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的學習反饋效果。例如:學生在一段時間學習后,成績得到快速提高。文言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也被激發學習興趣,對文言文學習熱愛無比,更加關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后,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性是指在教學互動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呈現質的變化。教師的教學熱情是否高漲,學生的學習情緒又是否熱情等等。
二、對高中文言文教學高效性評價標準的探索
首先,教師根據《課程標準》開展文言文教學活動。整體要符合新課程教學目標。旨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養和用歷史的眼光去欣賞現代的文學作品,傳遞文化底蘊及民族自豪感。其次,要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維”教學目標,即提高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這三個維度來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再者,教學過程的體現,為保證學生學習的高效性,就需要提高教學過程的高效性。最后,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構建一切圍繞學生出發的教學體系。倡導以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活動。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就是要以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為出發點,促進學生的文言文素養和價值觀及民族自豪感等等,同時也要兼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效率等同步發展。
三、建立高效的教學策略分析
1.構建趣味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由于本身比較枯燥,學生很難對其產生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安排時就要設法突出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活動展開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梢栽O置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某一個角色。在學生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的記憶臺詞,而臺詞就是課文中的話。這就間接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并在游戲中背誦了課文。例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時,可讓學生分別飾演文中人物角色,從動作形態到語言,都讓學生依照原文的理解進行扮演。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熟悉了課本,也讓學生對文中人物有更深入切實的體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參與度,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2.多閱讀、多背誦,增強主體感知
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的文化載體,也承載了古人的思想底蘊。學生通過多閱讀、多背誦就可以增強其主體感知能力。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通過多讀、多背就可以很好地鍛煉語感,積累素材。當然教學中也不是簡單的背誦,教師要因材施教、靈活運用。例如,在學習《赤壁賦》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多朗誦,或者背誦,通過聲韻頓挫感受古人的文化底蘊,通過詩意描寫感受“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的魅力,以此體會當時蘇軾身處逆境也能保持豁達超脫的博大情懷,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態度。
3.加強課外閱讀,豐富賞析內容
語文教材中雖然已經包含眾多的文言文優秀作品,但是學習畢竟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文言作品。對于一些比較知名的片段或者名言錦句加以記憶、背誦。從而積累語文素材。也可以引導學生通讀一些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及對古人文化的感知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鑒賞水平及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1.變接受者為發現者,給學生以個性化閱讀和探究閱讀的空間。
人生來就是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一個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學校的教育就是對學習這一人類基本的習得加以引導和組織的體制。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走進教師設計的框架,忽視學生對新的學習任務的興趣關注。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與困惑,敏銳地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巧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全面的互動學習中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從而形成分析、探討問題的鍥而不舍的動力。而在此閱讀過程中,教師已經不是純粹的答疑者。教師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合作者,應自覺地充當學生解決問題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教師要結合閱讀文本,設計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內容的“鑰匙”性質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從而為學生提供探究閱讀的空間。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才能讓學生體驗在興趣中閱讀,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觀點中闡述自身的閱讀體驗。
2.教師要從理論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內涵。
新課程強調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生成的,必須是學生在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而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在具體的操作環節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2.1做好合作準備。即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首先對需要研究的問題形成初步認識和了解,然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2明確合作目標。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的目的,通過合作要實現什么目標,各自在小組合作中擔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務,從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2.3形成合作機制。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組內成員應有明確分工,保證組內成員有平等參與的機會,讓不同學生的智慧都得以展現。
2.4參與合作學習。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并非只簡單地巡視,做象征性的表演,而是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交流中,積極看,積極聽,設身處地地體會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了解學生的合作狀況,作出相應的評價。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是真正實質性的合作。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3.1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茖W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就是時間嗎?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而且要及時復習。語文不是短時間就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能因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3.2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偉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養成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從應試角度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3.3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江水,可是寫的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針對此可讓學生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看出一個學生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4.擴大古代傳記散文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
批閱學生作文不難發現存留在學生腦中的可用素材少之又少,說到歷史名人談來說去就是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等。其實古代傳記散文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除了中學課本中的《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屈原列傳》、《張衡傳》等傳記散文名篇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之外,學生平時的文言文閱讀練習(包括高考真題),大多選自傳記散文,其傳主大多是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中,人物行跡及價值取向也各不相同,但他們或以政績卓著名垂青史,或以情操高尚感召千秋,或以文學成就不凡享譽后世,或以科學貢獻巨大流芳傳名……我們只要有意識地體會這些古人的不朽風采與壯志豪情,用心積累素材,考場作文時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由此看來,課內外閱讀結合,挖掘利用傳記散文資源,是積淀和豐富作文素材的捷徑。
5.重視教學提問。
5.1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對于語文學科中的基礎知識和一些比較直觀的知識,若還是旁敲側擊,就顯得多余。這類知識,屬于知識掌握的最低層次――識記。記住就有,記不住就無,所以應該直接發問,比如基礎字詞的讀音、文言知識、文言詞語的含義、文言句式等都可以這樣。
【關鍵詞】語文作業;多元化;改革;探究
一、概述
課后作業與教學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布置作業對教師來說既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又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出新的語文作業途徑和評價方式。
二、多元化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1.尊重差異,設計階梯式作業
學生由于先天稟賦、個性特征、后天教育、成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勢必會受到遏制。所以,體現差異性,根據不同語文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品嘗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降低作業的難度,做一些簡單的記憶、抄寫、有趣味的作業,不至于“吃不了”,增加學習的信心。這也就是讓差生能消化,讓優生能吃飽。比如我在布置文言文背誦作業時,就實行分層:①背誦課文中的名句、對偶句、重點語段;②背誦全文;③背誦全文和相關的課外拓展的名句、詩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選擇。教《赤壁賦》時,布置了三個層次作業:積累重點字詞句,理解作品藝術手法;寫作“我心中的蘇軾”;探究性作業:文人窮而后工的現象。
2.注重開放,設計個性化作業
(1)想象型作業。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比如學生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后,我設計了一個作業:根據作者的描寫和社會背景等因素展開合理想象,描寫陶淵明歸向園田后的生活狀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還增強、提高學生的文本體驗與解讀能力。
(2)資料查閱型作業。指導學生利用報章雜志、課外書籍、網絡等渠道廣泛查閱,收集整理整合信息,精心設計、表達、傳遞信息。例如教《游褒禪山記》時,我在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有關褒禪山的圖片、王安石的資料,教學時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對理解作者情感也起到深化的作用。
(3)課外閱讀型作業。語文學習無時不在、處處皆有:報刊雜志、影視廣播、網絡資訊、標牌廣告等等無不是語文的課程資源,開放的語文作業內容應是模糊了課堂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界線。課外閱讀型作業可以作為學生課前的擴展性學習,使學生學得更廣闊;可以作為課堂語文學習的訓練,使學生學得更扎實;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后延伸性學習,使學生學得更深入。如教《沁園春?長沙》前,讓學生去閱讀歷代描寫秋的詩詞,了解“秋”傳統的意象內涵,以便與課文進行對照閱讀。
(4)探究性作業?;裟妨炙够f:“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新課程更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因此,在作業設計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問題,給學生提供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測、思考、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比如在學習了《離騷》之后,我布置給學生一個探究性作業“屈原對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影響”。這些探究性作業把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研究,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5)創編型作業。學生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對生活有自己的感受、認識與思考,具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對教材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詮釋。立足于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創編型作業,通過改寫、講述、歌唱、表演、繪畫等形式再現、拓展、延伸課文內容。我在教《燭之武退秦師》、《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成立“課本劇制作中心”,對課文進行改編和表演,再對同學的“劇本”與原文的優劣進行討論。創編型作業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個性風采的平臺,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綜合展現,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完成語文作業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
三、結論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語文作業可以與聽、說、讀、寫、演、畫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的主動性,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陳旭遠主編.課程與教學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在嘗試以導學案為依托“自學―討論―引導(得出結論)”三環節的教學模式,注重個體閱讀,以自我鉆研為主,強調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合作探究,及時啟發引導,解決疏導問題。
一、自學――個體閱讀,鉆研為主
語文課其實非常強調預習,但我們所面臨的現實是學生在課外從不會主動翻閱與語文課有關的內容,更遑論預習?因此我把預習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中,與學生對課文的自主學習融為一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就是自學。自學的手段是學生的個體閱讀:自讀(讀原文)――助讀(提供輔助材料或教師幫助學生閱讀)――自讀(再讀原文,梳理思路及疑問)??捎靡韵聨讉€方法完成此階段的學習任務。
1.原初閱讀法 首先,學生應把課本上的學習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地放過,陌生的新知識則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并在重點和難點處做上記號,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聯想法 聯想應該貫穿于自學的全過程。因為,它不僅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還可以發展想象力。例如學習《再別康橋》時,可把徐志摩的簡介及《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印在導學案上,讓學生自我貫通閱讀,以滋聯想。
3.設問法 自學時學生不僅要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還要變換思維角度,一題多問,故設難關,提高自學能力。例如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學生就提出了我在備課時不曾考慮過的問題:既然艾青愛自己的乳母,為何題目要以“保姆”呼之?我想這就是課堂的生成吧。
4.整理法 自學時,學生要通過分析整理,概括學習要點,形成自己所理解的知識系統,盡管這個知識系統可能存在漏洞。并將學習中產生的疑問記錄下來,以便老師講解時重點領會和感悟。例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有同學通過自學列出了課文的結構提綱,雖然片面,但確有所得。
二、討論――生生對話,生師對話,合作探究
基本的步驟是個體獨自學習,記下思考的結論:自己的所得和自己的所惑。然后是與所在學習小組內的同學交流,本組記錄人記下組內同學討論的結果,本組發言人準備發言。最后是班內交流,各學習小組的發言人匯報學習結果,不同處,共同討論。老師是一根線,依據具體學習情況串起本堂課學習要點。
1.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我們常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的信息總是有限的,或者有的時候存在片面的情況。那么,生生對話的形式就有必要存在了,而且生生之間的關系平等,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流暢。生生之間的交流,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小組內部討論,也可以使組與組之間討論交流觀點,還可以用其他的形式來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就提高了,而且也不再局限于以前單個同學思考和回答問題,讓同學們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同學質問問題,這樣問題變得更加有意義了。雖然其中有的問題價值不大,但是這也是同學思考所得,比以前老師有的時候提出的偽問題更好。
即使中間存在爭執辯論的情況,這也很好鍛煉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自己行動起來,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生生對話中常常會存在兩相不下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共同以探討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常常會有意外的收獲,達到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
2.給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
可能有的老師會擔心時間不夠,既然想要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何不嘗試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動腦動手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相信會更好。這就要求我們給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時間。有時候我們的矛盾是想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并得出結論,但又害怕時間不夠,往往是做做樣子的討論或者流于淺層就戛然而止了,此時,老師趕忙端出結論讓學生記錄下來,這樣的討論兩頭夠不著,沒有實際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做教師的索性不慌忙,干脆讓學生就某一個問題深入進去,寫出自己的所得。一個一個問題把它夯實了再走。
比如講杜甫的《登高》,挖掘第三聯,前人說有“八重悲意”,可讓學生先自己寫這幾重悲意,從實踐情況來看,學生大多數能寫出六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3.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摒棄偽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這句話用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上課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太想在一節課里將盡可能多的知識點呈現出來,這必然導致教師沒有突出重點的策略,學生沒有消化重點的方法。師生時間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有效地學習,學習的重點常成為學習的盲點,知識體系不完整?!膀唑腰c水”式的膚淺和面面俱到的空泛成為了課堂的主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通過控制知識量,擇其精華要點,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來實現。例如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一節的教學中,不妨只設計兩個大問題:一、太子及賓客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為什么先“為變徵之聲”再“為慷慨羽聲”?二、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學生很好地體味了課文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點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技巧,不僅在情節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對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這樣層層深入,讓學生直擊學習的要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方面真正有收獲。
4.多媒體的恰當使用,忌本末倒置
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使用,可以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可以減少傳統黑板板書的時間,增加課堂的內容量和信息量。例如《雨巷》的課件,用圖片,背景音樂,名家朗誦營造彷徨迷蒙的氛圍以助學習;《鴻門宴》的課件,主要呈現文言知識,以減少板書的時間和增加課堂的容量。但是需要注意教師不能過度依賴課件,不然教師有可能淪為放PPT的放映員,學生的注意力也被過分吸引到精美的圖片中了。
三、引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成果展示
正如前文所言,再有實效的學生自學和討論,再優秀的學生都會有知識的漏洞,因此催生了第三環節“引導(講解)”。本環節的任務:一是展示前面階段的學習成果,二是教師的精講。
1.每一節課有一個具體的知識點 比如講《大堰河,我的保姆》分析人物形象時,會涉及到寫作技法,其中有排比比喻描寫的手法,若一節課三個都講非明智之舉。可著意講一個。若講細節描寫,就講清楚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的類型,細節描寫的方法,細節描寫所能達到的效果,細節描寫在文中的運用,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寫一段文字,就把這個知識點講透,讓學生在此處畫出細節描寫的知識圖。從本堂課來看好像浪費了時間,但從學生的整個語文知識樹的建立來看,是合宜的。
2.講知識點時,側重于運用,不側重識記 考查時,考的是學生的創新,而不是對某個點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比喻手法,就要能寫出優美的比喻句。
2013年是四川省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后高考的第一年。今年四川語文卷在試題的命制上,注重新舊教材的銜接,如選擇題第9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有三句新舊教材均有,一句出自新教材。
本套試題的四川特色不僅體現在材料的選取上,也體現在試題的命制上。材料涉及發生在四川的重大、重要事件,如第3小題(2)中的“蘆山地震”和第4小題在成都舉行的“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等。涉及四川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內容,如古詩鑒賞考查了對宋代蘇洵的《九日和韓魏公》詩歌情感和手法的把握,名句默寫考查了李白《蜀道難》中的句子和蘇軾《赤壁賦》中的句子。在試題的命制上,突出體現四川特色的當屬第1題語音題,其中考查的“胚胎、果脯、復辟”等詞中加點的字是四川人極易誤讀的。
試卷中字音、字形題體現了“常見常用”這一考綱要求,名句名篇的默寫更是在《考試大綱》指定的高初中學習過的59篇詩文當中。文言實詞的考查,選取了“向”“遂”“貲”“勒”等詞,這些詞都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過,這里考查的是學生根據具體語境推斷詞義的能力??疾榈奈难蕴撛~也在《考試大綱》指定的18個虛詞當中,均來自經典篇目,如: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使工以藥淬之(《荊軻刺秦王》)、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就告訴我們,在今后的教與學中,要用好必修教材,把對基礎知識的落實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的始終。
第20題文言斷句來自課外閱讀篇目《論語?堯曰》,要求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續寫一個語段。其中曹雪芹、大衛.科波菲爾出自必修的名著導讀,貝多芬來自選修模塊IA《中外傳記作品選讀》。第19題要求根據主題活動內容設計三個訪談的問題,脫胎于必修第5冊表達交流模塊中的訪談活動。這些內容無不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學語文教學要“抓綱務本”,“綱”就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試行)》和《考試說明》,“本”就是《教學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到的必修中的各個模塊的內容及選修IA涉及的內容。因此要注重“閱讀鑒賞”模塊,引導學生讀好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全面學習,不留盲點。
2013年四川高考數學卷――文章偉 四川省遂寧市第二中學校
2013年高考四川數學卷很多試題直接源于教材或由教材上的例題、習題等改編而來,如文科19題以《必修2》59頁例3為背景命制而成,考察學生基本的作圖能力,理科20題直接采用《選修2-1》40頁例1的設問方式引入,進而深入考察直線和圓錐曲線的關系。
全卷注重考查學生對數學概念、定理等本質的理解,控制單純、繁瑣的運算,體現“多想少算”的命題理念。如文理科12題考察平面向量運算的集合意義,文理科15題考察對新信息的分析理解、對問題的探究和富有數學特點的思考,理科19題線面關系的判斷、文科19題2問求三棱錐體積、理科20題2問運算簡明、注重解析幾何本質的考查等。
試卷既重視考查基礎知識,又突出了對主干知識的重點考查,如函數、數列、不等式、三角函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概率、導數等內容。另外,試卷注重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本質的考查。如理科9題考查應用意識、運算求解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文理科第10題考查推理論證、運算求解和創新意識;文理科20、21題考查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考察思維的嚴謹性,考察函數與方程、分類與整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
試題注重知識與運用的巧妙結合,淡化特殊技巧,入手易深入難。如理科7題考查函數性質與圖像,可以從定義域、函數的特殊值、單調性等方面入手思考;理科14題可以從求函數表達式、變量x+2的整體代換或函數圖像等角度入手求解;文理科10題,對已知條件進行全面、深刻思考,才能獲得解題入手途徑;文理科21題第三問確定a的取值范圍時,需要靈活的思維轉換、周密嚴謹的數學思維。
本卷在情景設置上,貫徹課程改革理念,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在內容設置上,符合新課程的內容結構體系,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原則與意圖。在考試性質的體現上,展示了數學測試與評價的方向。如文理科1~8題、11~13題、16~19題,強調基礎,基本概念清晰、基本運算過關的考生,都能較好解答;文理科20、21題,學生入手解答并不難,但要圓滿完成則需要較高的數學能力、嚴密深刻的數學思維和良好的數學習慣。
2013年四川高考英語卷――張盛蘭 四川省遂寧市第二中學校
2013四川卷秉承了“注重基礎、突出能力”的一貫風格,如:單選題的題干簡單,選項設置合理,注重情景;完形填空仍沿用往年敘議結合的文章,凸顯情感與能力的有機結合;閱讀理解材料選材多樣化,試題靈活,題材廣泛,語言地道,但和2012年試題相比,問題和選項更為簡潔明了;“七選五”話題貼近學生生活,情節簡單;新增題型“閱讀表達”重點考查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文章簡單易懂;改錯題設置與往年相比有所改變;寫作部分仍為半開放式寫作。
具體分析考題分布及考點,每個大板塊各有特點。
1.單項填空:去年20個考點今年只涉及9個,即代詞、時態、連詞、情態動詞、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和非謂語等,由此可見學習重點還是在從句和動詞上。
2.完形填空:短文一共320個單詞,單動詞就考了9項,形容詞4項,副詞3項,名詞2項,介詞和連詞各1項,可見動詞是一塊非常重要的語法項目。
3.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分為兩節,詞匯量比去年降低,考查項的主旨大意題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細節理解題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都要求學生在做題時要細心,并且要有回歸原文的能力,新增的兩個篇章結構題則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做出準確判斷。
4.閱讀表達:閱讀表達是2013年新增題型,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從閱卷結果來看,學生在這一題上得分不高。
5.短文改錯:難度低于2012年,凸顯對語言運用靈活性的考查,語篇取材于學生的寫作,語境更真實,錯誤項均為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寫作中常犯的錯誤,因此對平時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6.書面表達:堅持了四川卷往年的半開放的特點,為學生所熟悉的內容,讓他們有可發揮的空間,有話可寫。但從閱卷情況來看,學生答題情況不容樂觀,高分作文不多。學生在要點的把握及理解上還有比較大的偏差,這也是我們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013年四川高考理綜卷――蔣紅 四川省遂寧市第二中學校
物理
今年高考物理試題內容仍以力學、電磁學為主,內容覆蓋了“考試大綱”中的全部知識單元,主要考查了大約68個獨立考點,知識考點覆蓋率約為58%。具體來說,本套試卷主要有以下特點:
首先,命題內容變化不大, 內容與往年相差無幾,仍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其次,緊扣考試大綱,注重對主干知識和重要內容的考查。試題注重考查物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規律,所涉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牛頓第二定律、機械振動和機械波、光學、動量定理、動能定理、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定律、帶電物體在復合場中的運動、電磁感應定律等知識既是中學物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理工類考生所必需的物理知識。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考查,能夠較好地反映考生對中學物理知識掌握的程度,同時有利于高等院校選拔適應高校學習的人才。
其次,引導回歸教材,強調能力考查。試卷中大約有48分的題目,其素材均來自于教材,是教材內容或習題的引申、拓展(約占物理總分的40%),力求“依靠課本但不依賴課本,超越課本但不脫離課本”。
第三,關注生活、社會與科技。試題所涉及的情景均是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見情景,并且與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最新科技發展聯系起來,有利于引導學生重視基礎,抓綱固本,活用知識。今年的物理試卷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除著重考查了考生的知識、能力和科學素養,還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意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聯系,注意物理知識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如第4題以科學家近來發現的極少數可能適宜人類居?。囟仍?度到40度之間)的太陽系外行星“Gliese581c”為背景,展示世界科技的最新發現,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化學
2013年四川卷理綜化學試題特點如下:
第一,試題平淡,大題順序略有變化。試題在情境和問題設置上貼近考生的思維習慣,不偏、不怪,難度適中,彰顯對經典試題的懷念。從選擇題的第1題化學與STSE、第2題物質分類、第3題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第4題元素的位構性、第5題溶液中粒子數量關系、第6題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第7題綜合考查化學計算,到非選擇題的第8題元素推斷與元素性質、第9題化學實驗、第10題有機化學、第11題無機化工流程及物質結構,大題順序略有變化,呈現形式也有變化,四個大題都用圖示來表述轉化流程,這比用文字表述更為直觀、簡單、易于理解,實驗試題的變化有向新課標高考穩定過渡的趨勢。
第二,突出主干知識,考查知識的綜合運用,關注考生化學綜合素養。今年四川理綜卷涉及生活中的化學(第1題),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物質結構與性質(第4、8題),物質的量相關計算(第7題),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第6題),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第5題),離子反應(第3題),熱化學(第11題),常見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質(第8題),化學基本實驗原理及操作(第9題),化學簡單計算(第6、7題),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第10題)等內容,基本涵蓋了高中化學的主干知識,體現以高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依托,著重考查考生化學學科素養的指導思想,也是化學試題命制的立意主旨。
第三,重視基礎內容,更注重考查能力。如第4題,看似一道普通的元素推斷題,但從題干只能得出它們在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卻不能確定它們是何種元素,只能根據各選項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假設、驗證,這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思維品質。另外,試卷通過閱讀題給學生提供素材,學生需要敏捷、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初步加工,結合已有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如第6題,題干給了兩個條件,一是恒容密閉容器,另一個是反應過程中的物質量的變化,要仔細推敲,小心作答。又如第10題,需正確理解有機新信息反應的實質,否則將無法進行推斷。
第四,注重教材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體現新課改精神。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試題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注重對考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9題既考查了基本實驗如硝酸銀的氧化性和熱穩定性等,又考查了對同一實驗目的、不同實驗方案的比較分析。
生物
生物試題特點如下:
第一,穩中求進,順利實現平穩過渡。生物試卷較去年新增2個選擇題,非選擇題由去年的2個調整為4個,試題數由“5+2”變為“7+4”,全卷分值增加了18分。但試卷依然沿用“選擇題+非選擇題”的總體結構,非選擇題共設置了34個問題,與去年基本持平。試卷在整體結構和試題呈現形式方面,保持了高考四川生物卷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順利實現新舊課程之間的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