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3 20:40: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茶園實習個人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于民間藝術,他們由熱愛生出憂慮,因憂慮做了《蝸?!?,又以《蝸牛》結識同道,生長出希望。雜志的成與敗退居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選擇了用行動踐行夢想,選擇了有態度的生活。
2012年12月9日,周末,北京的天空碧藍如洗,冬日的陽光愈顯溫煦。
鄧超和幾個朋友聚在北六環外的一棟居民樓的二居室里喝茶。這里是《蝸?!冯s志的新工作室,四個小書架和兩面墻角堆滿了書,書架上放著七只讀者贈送的神態各異的布偶蝸牛。
27歲的鄧超猶如一個恪守傳統的老者,慎重又緩慢地沖著茶葉。他先將佛手香爐置于茶盤上,焚起檀香。而后才倒些茶葉放進茶壺中,注入開水,用第一遍茶水將白瓷杯子逐個斟滿,清洗茶具。然后又向壺中注入開水,一一斟茶。
茶臺是來自臺灣,烏金石,“萬流歸宗”的設計――茶臺中間有個小孔,一銅錢覆于孔上,茶水則順孔下的小管流出。茶具也是專門定制,胎色潔白素雅。茶葉是普洱、綠茶,大多是朋友贈送,只有綠茶是他們下鄉時自采、自炒的。
下午茶時光開始,焚香,品茗,在尚未整理的紛亂現實中,暢談理想。光影明滅交錯,時間倏忽,去而不返。
在過去,鄧超、吳垠和高登科這三個80后年輕人很難享受這樣的周末閑暇,總是忙個不停,和身邊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在北京的快節奏中奔忙。而邂逅民間藝術之后,他們慢了下來,而《蝸?!冯s志,更是改變了他們的生活軌跡,賦予了他們“蝸牛”式的新生活。
2011年的夏天,鄧超、吳垠和高登科一起做了獨立雜志《蝸?!罚麄兿M寕鹘y生活之美重回現代生活,很多人被這本雜志所帶來的田園牧歌、質樸情懷所觸動。
尋找誕生
在年輕人云集的豆瓣網上,鄧超寫下了自己的探尋道路,他說“十年青春幾迷茫”。
2002年,高考之后,鄧超遠赴烏克蘭、俄羅斯留學,每年換一個專業。他發現在學校里學不到他要想的知識,不如自己看書自學,遂不顧一切退學回國,也徹底傷透了父母的心。父親曾為他讀書四處借學費。因此,退學后,為了掙錢安撫父母,鄧超“發瘋似的想盡了辦法”掙錢,做過留學咨詢、賣過電子詞典、當過翻譯、做過冰雕模具、擺攤賣過雜志、辦過網站。
等家里經濟條件好轉之后,鄧超成了一個旁聽生,到清華大學、中央美院旁聽課程,埋頭讀書,他完整地聽了考古、聽了佛教藝術和民間藝術。2009年,在清華美院楊陽教授的民間美術課,他第一次接觸到“民間藝術”這個詞匯。20年前,中央美院教授楊先讓和女兒楊陽考察了黃河流域的民間藝術,將14次考察的行程綜述和100多個精彩的傳統民間藝術特寫以及近千張圖片撰成《黃河十四走》一書,這本書詳盡地描述了老大娘剪刀下的剪紙、手里捏出來的面花、針里刺出的繡片,以及年畫、皮影、臉譜、鞋樣、被面、刺繡、荷包、肚兜……鄧超細細讀著《黃河十四走》,發現這本書激發了他“直覺的美感”。
2010年農歷新年前,鄧超參加了清華美院組織的一次民間藝術田野考察,重走了黃河沿岸,卻發現“活在民間的工藝品基本上看不到了”。僅僅二十年時間,那些曾經記錄在冊的民間藝術已經衰敗甚至消亡。這一次重走黃河流域的經歷,讓鄧超極為震驚。他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而這種感受,并非鄧超一個人經歷。在這次考察中,他遇到了研究當代藝術評論的高登科和研究考古的吳垠。他們聊得很投機,成了朋友。
2008年,在清華美術學院上學的高登科聽說安徽老家的幾個民間老藝人相繼去世了,兩年后,當他對家鄉民藝進行調查時,驚詫地發現“什么都沒了”,民藝給他的童年帶來的那些美好也無處可尋。而吳垠曾在臺灣的《漢聲》雜志實習,漢聲雜志一直采用田野實際調查,記錄下深藏于中國內陸地區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吳垠深受《漢聲》影響,很愛傳統民間文化藝術。
三人一拍即合,頭腦風暴之下,冒出了辦雜志的主意,相比網站,雜志更接近傳統形式。甚至想到就在北京的每個地鐵站開始,免費發放。
事后,鄧超將《蝸?!返恼Q生總結為:“三個無知無畏、熱愛民間藝術的青年天真地以為辦雜志的成本和路邊發送的廣告冊成本相差無幾,于是拍腦袋做的這個決定?!?/p>
點燃?希望
“在現代化的今天,一切都快速起來了……我們需要慢下腳步……質樸而溫暖的手工可以讓人在焦躁、冰冷的工業城市中感受到美好?!?/p>
這是《蝸?!冯s志創刊號的序言。他們講述了江西婺源黃源村李瞇瞇一家的故事。主題是《竹子,大地的禮物》。
李瞇瞇住在江西婺源黃源村,一條黃源河繞村流過,幾乎所有的山上都有竹子。瞇瞇外公石武發是老篾匠,大舅石水生也是篾匠,可以編出竹籃、竹筐、茶盤、涼席。他們在《蝸?!分袑懙溃骸跋胍珊樱蒙现窀停瑩沃穹び朴频貏澾^去;想吃竹筍了,去后山上挖一個回家炒著吃;想給家里添些用具,請村里的篾匠來。”
整本雜志“把瞇瞇家的親戚走了個遍”,從篾匠的故事講到了油紙傘,跟著瞇瞇的父親去了有機茶園,描繪了瞇瞇一家的“開心農場”,無論去到村里哪一家,聽說是瞇瞇的朋友,都受到熱情接待。
因此,在竹子的故事中,他們除了讓人們發現民間藝術是一種活的傳統,也希望讓人們發現鄉土中質樸的溫情。
故事講得清秀歡樂,雜志也充滿了溫暖的“手工”記憶――買不起書號,無法正式出版,就自己找印刷廠;采編人員缺乏,那就請義工寫作、繪畫;為了減少成本,于是把印量提高;不講求寫作技巧,只希望能感動自己。本想低成本做雜志,但為了保證質量,他們選擇了特種紙和更好的油墨,印刷成本每本提高不少。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蝸?!罚麄兣e辦發刊讀者見面會,為每期雜志制作宣傳視頻和海報。第一期雜志多以贈閱方式傳播,誰料口碑不錯,竟陸續有不少人來詢問更多雜志信息?!段伵!穲F隊的希望被一點點點燃,也點燃朋友們的夢想。
從第二期開始,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劉浩鵬辭去了企業的工作,全職加入《蝸?!?,成為《蝸?!返拿谰帯牡谌陂_始,吳垠的高中同學劉晨兼職加入了《蝸?!?,這個畢業于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的設計師接替了劉浩鵬的工作,改善雜志的品牌包裝。隨后,劉晨的男朋友何酉也逐漸成為《蝸牛》的“預備役”。在北大某部門做設計師的他,曾在工作之初豪氣沖天,勢必闖出一番天地。但經過兩年的生活磨練,他漸漸迷失于繁忙的都市生活,苦苦追尋意義感,而加入《蝸?!?,讓他得以找到設計師的自由,做讓自己滿意的設計。
第二期本想去有“藏文化百科全書”之稱的德格印經院,卻因藏族向導的一句話來到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領略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望果節的盛大。第三期,他們在楊陽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山東,完成北方傳統節日吃食面花的考察。第四期,他們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探訪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
2012年11月25日,《蝸?!返谌?、四期新刊發行讀者見面會北大專場上,看到原本陌生的一群人迅速進入熱烈的討論氛圍,劉晨隱隱感到《蝸牛》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凝聚力,吸引力。
瓶頸?挑戰
原本打算一年出四期,但因為考察周期長,主創團隊也經常被其他事務干擾,且大多數稿子是朋友兼職寫稿,目前《蝸?!冯s志保持著一年出兩期的記錄。
隨性而不隨意,反機械化,《蝸?!妨髀冻雠c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靜感”和“感性”,鄧超說,這不是新聞,與時間無關。
但更多人會問:“怎么養活自己?”確實因為房租的不斷上漲,《蝸?!返墓ぷ魇覐谋比h搬到了北五環,又從北五環搬到六環以外。何酉最初聽說《蝸?!?,也困惑這樣一本資金來源不穩定的雜志如何能夠長久發展,“但看到雜志,看到這群人之后,你就知道:嗨!想那些干嘛?!想做就做!”
他們堅信“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當然找錢也算個技術活,但真正的瓶頸還在于自身的學識。
在第三期《蝸?!冯s志的開篇中,鄧超祖露了團隊的苦惱:“我們幾個人都感覺到由于自身民藝知識積累的淺薄和考察方法的粗陋,形成了我們繼續往前發展的瓶頸。我們像站在冰面上看水下的魚。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對民藝的感性化認識,隱約看到其背后更為龐大、復雜的民間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支撐,可是我們卻沒有足夠的體力和強韌的冰鎬來破冰取魚?!?/p>
他們再次求助于清華美院民間美術專業教授楊陽,具有豐富民間藝術田野調查經驗的老師帶領“蝸?!眰冞M行了一次“樣板”考察:選擇“山東面花”,從其歷史、現狀及文化、經濟等角度進行全景式觀察采訪。
第三期《蝸?!繁灰暈橐蛔锍瘫??!霸诓畈欢喟肽甑臅r間里,往復多次,多次回訪,慢慢建立了信任關系。而更多的時間,我們大量收集充實相關背景資料,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等等,為這一期雜志的蛻變做著各種準備?!彼麄円徊讲降叵蚯白?,“蝸?!眰兛偨Y自己最大的優點:“每一步都很慢,但每一步都夠猛!”
除了一年做兩本56頁的雜志,鄧超希望在余下的大把時間里再做一個“手工匠”項目,發掘存在于當下的民間手工匠人和手工藝品――“蝸?!眰儾粌H僅停留于《蝸?!?。2012年12月14日,蝸牛們接到了一個好消息,清華美院史論系與清華經管學院MBA合作,開設為期一個月的非遺項目研討課程,“蝸?!眰兪苎虆⑴c。
訪談雜志:每期只訪一個人
《Mono Kultur》 德國
http:///
“Mono”在德語中是單聲道的意思,“Kultur”則是文化――單聲道的文化。主編凱?馮?拉貝瑙希望做一本純粹的訪談雜志,每期只訪一個人,一問一答。每期雜志都會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加入,有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作家、攝影師,大家自由討論,達成一個特別的方案。據稱,“雜志的個性融入了每一個人的愛和智慧”。其中最特別的是第23期,受訪者氣味大師 Sissel Tolaas特別調制了 12種不同的香味滲透進紙頁,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帶有氣味的雜志。
個人雜志:最難的是“不成長”
《Here and There》 日本
http://
《Here and There》是一個人的雜志。2002年,日本藝術家林央子(Nakako Hayashi) 決定做一本雜志,來回應一個疑問:“我真心喜歡的生活是什么?”這本雜志,從選題到組稿全部由她一個人完成,撰稿人都是熟悉的朋友。這本雜志就像一本公開的日記本,林央子將她的個人生活融入雜志之中,鮮明地體現出她的趣味和生活。林央子自己認為,做這本雜志最關鍵的在于保持個人化的狀態?!皬拈_始到現在,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始終秉持‘不成長’的理念。”
植物雜志:植物是世界的中心
《The Plant Journal》 西班牙
《The Plant Journal》由記者Cristina Merino 與她的朋友在2011年創辦。這三位愛植物的女性辦了一本完全以植物為主角的雜志。當然,這不是植物的學科雜志,談植物,但真正談的還是生活,包括美食、藝術和愛。比如,她們講述了“有機詩意樹計劃”的Hiroshi Sunairi,這個人收集了廣島在原爆后幸存下來的樹的種子,寄給世界各地的園藝人來栽種,也講述了一些照亮植物的人,他們給社區帶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通過這本雜志,讓讀者重新找到認識周遭事物的能力,找到發現生命力的眼睛。
家居雜志:我們談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