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學生自評報告

中學生自評報告

時間:2022-04-17 19:02: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學生自評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學生自評報告

第1篇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成癮;情緒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楊(Kinberly S Young)認為,網絡成癮與沉溺賭博、酗酒、吸毒等無異。處在13~18歲年齡段、身心迅速生長發育的中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重災區[1],目前國內對中學生的關注及干預較少。此研究通過調查了解營口地區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流行病學特點,探索網絡成癮對中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為中學生網絡成癮的預防及心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營口市區中學中按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借助隨機表在抽中的6所學校,每校三個年級,男女生各30例約1080名學生為具體入組對象。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況問卷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家庭情況等。 癥狀自評量表[2]。網絡成癮問卷,該問卷由美國皮茲堡大學Kimberly Young編制,該量表被多個研究作為篩查診斷的工具[3]。

122步驟被調查學生填寫癥狀自評量表和網絡成癮問卷。為保持資料的完整性,調查問卷只用編號,不記名,待被試者填完該表格后由調查者當場收回。共回收有效問卷1040份。

123數據處理采用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管理,使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在1040份回收問卷中,788人(7577%)報告接觸過網絡,其中男404人,女378人,初中生410人。788人中有38人被診斷為網絡成癮者,檢出率為482%。

22兩組性別受教育程度差異比較性別構成比存在顯著差異(χ2=8029,P=0005)。初高中構成比兩組間存在顯著差異(χ2=15351,P=0000),高中生(794%)IAD的發生率高于初中生(195%)。是否是獨生子女的差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是否單親兩組間的比較差異顯著,單親家庭網絡成癮的可能性更高(χ2=8969,P=0003)。

23網絡成癮者與非成癮者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網絡成癮者SCL90總分與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成癮者(P

3討論

營口市中學生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的發生率調查結果顯示有482%,其中高中生的問題更加嚴重,達794%。這與Ko CH報道的結果一致[4]。

本研究表明,隨年級的增長,可能有網絡成癮問題的發生率逐漸提高,高中生的發生率大于初中生,說明年齡是一個風險因子。男性可能網絡成癮問題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生有較強的攻擊性[5]、富于好奇和冒險精神等心理特征有關。單親家庭及其他不完整的家庭的孩子,常伴有愛的缺失,更容易去尋找網絡途徑來補償。

對網絡成癮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中學生網絡成癮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軀體不適感,同時伴有人際關系的損害。

進一步調查顯示,網絡成癮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明顯高于無網絡成癮的中學生。大多數患者在對互聯網成癮之前常常已經患有其他的心理障礙特別是抑郁癥和焦慮癥[6]。由于逃避無助感、空虛感而在網上尋找慰藉,產生網絡成癮;而網絡成癮又加重了包括抑郁、焦慮、睡眠障礙等心理衛生問題。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焦慮、抑郁情緒越重、網絡成癮越重。中學階段正是接受教育豐富知識的良好時期,如不能及時處理和進行有效的干預,將一生無法彌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黃芩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職業與健康,2004,20(9):9899.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3135.

[3]林偉,黃子杰,林大熙 醫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及其與情緒狀態的相關分析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501503.

[4]Ko CH, Yen JY, Choe CC Cender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onlin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J Nerv Ment Dis,2005,50(7):407414.

第2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

研究者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大多數的調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問題。如張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對河南省5個地區874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發現只有19.68%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好的,77.80%的學生處于中等焦慮水平,有2.52%的學生需要接受重點咨詢 [1];汪穎利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湖北黃石地區500名高中生做了調查,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種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2];顧建華等(2006年)同樣使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張家港市5091名中學生進行了測查,發現14.28%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 [3];張楓等(2006年)使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調查了無錫市1215名中學生,結果心理健康異常檢出率達22.14% [4];劉紅(2006年)用自編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卷對貴州省818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問題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對北京市1379名中學生進行SCL-90測試,結果發現有24.98%的中學生存在輕度不良反應,有6.73%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6]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沒有什么問題。如呂若然等利用PHI對北京市不同類型中學生的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正常,呈正態性分布,PHI量表各項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數學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礙 [7];岳頌華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對廣州地區1431名中學生做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 [8];葉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對西安市的928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個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認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體狀況基本良好 [9];張崗英(2006年)運用SCL-90量表對西北地區農村545名中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存在一些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心理健康水平總的來說是好的。[10] 還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這一問題,范會勇等認為,得出中學生心理問題不健康或嚴重的結論是來自比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學生常模為標準,則以往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男女生性別差異,女生的心理問題更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組的SCL-90量表總分及總均分顯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張曉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調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學生,發現在恐怖傾向分量表上女生檢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沒有發現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別差異,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結論,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男生。劉萬里(2005年)發現濰坊市青少年學生在10項心理癥狀及其總分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13];張靜(2001年)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對安慶地區420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男女均無顯著性差異。[14] 不過,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發現,在強迫、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四個因子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15];呂若然等(2004年)發現女生在軀體化、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疑心、脫離現實6個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男生。

研究者們還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異,如牛曉麗(2007年)發現城市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農村學生 [16];呂若然等(2004年)發現北京私立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點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點中學的學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學的學生。

總的看起來,不同研究結果是有較大差異的。在高中生中,無論男女,無論年級,無論哪類學校,都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乃至心理障礙,但發生的比例有所不同,這應當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展開,各省(市)自治區都頒布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文件,制訂了開展工作的規劃,發達地區的高中大多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兼職或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

通過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豐富了很多,開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課、個別輔導、團體活動、專家講座等。不少學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自己辦學的特色,如浙江武義一中、浙江省諸暨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實驗中學,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學習借鑒的做法。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的吳發科等人從管理的角度,將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教育內容與管理方式有機結合,探索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東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從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諸多建議,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通過政治課、體育課、語文課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議廣泛建立科學完善的心理檔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現實需要來開展教育活動。

針對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很多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動機不是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而是應付社會輿論要求,裝點門面,或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其次,受制于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地位不高,處于邊緣化的境地,表現為專職人員少,安排時間少,并且得不到保障,這些時間隨時有被借用的情況。再次,學校教師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不強,一般只要學生的問題不影響到班級的教學,教師很少會主動聯系心理教師。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內容不一定好。對具體教育過程關注不多,評估工作開展不夠,從各學校的宣傳來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實際情況并不令人樂觀。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問卷調查法,其中運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幾種: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極盛編制)、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周步成修訂)、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編問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選用了SCL-90癥狀自評量表作為調查工具。

研究類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橫斷研究的類型,即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個或幾個不同年齡組的高中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研究,探討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及規律。在測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同時,不少研究也對相關原因進行了討論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絕大多數是以問卷調查為主,鮮有訪談、觀察和個案研究的報告

在研究報告中,很少有詳細報告取樣和施測等詳細過程,問卷得到數據的真實性值得考慮。另外,研究者對高中生的單獨調查還比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調查結果混在一起,而我們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發展階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誤區

首先,量表只能測量它所能測量的東西,每個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適用條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發現心理不健康的人具體是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而不是區別健康與否 [18];MHT主要以焦慮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慮為癥狀的問題就很難被發現,如人格障礙。單純的以一個量表的分數來區分心理健康與否本身就是不恰當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認識不同,在劃分健康水平的時候所持的標準不全相同,比如同樣是用SCL-90做調查,有的研究者用總分大于160分作為篩選條件,有的按超過2個標準差來區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為有心理問題的一個標準,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為篩選條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結果的差異可想而知。

3.大范圍的比較研究和縱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見的研究報告都是學校教師對自己學校學生的調查,大范圍的比較研究還沒有。范會勇利用元分析認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異。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好”,調查的結果也表明他們的心理素質確實越來越差。以SCL-90為例,均分越來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這一問題需要科學的縱向的比較研究來解決。

4.教育效果的評估研究欠缺

現有心理健康狀況有大量的數據資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學校工作總結式的匯報,唯一可見的公開發表的資料是武漢市第十四中學的課題組做的評估,但評估過程也很不嚴謹。開展和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校的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沒有差異,在高中階段何種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形式比較好,還是團體輔導(活動)的形式好,等等,都還沒有具體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還沒形成

盡管諸多學者、很多學校都提出了很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這些方案不是太籠統,覆蓋面太大,如吳發科等人設計的廣東模式,針對的是整個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帶有很大的個別性,如遼寧實驗中學、山西太行中學的做法。對于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沒有研究,對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體指導。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豐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測查,可采用觀察、訪談、個案和跨文化比較研究,以豐富對高中生的心理狀態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同時,對常用量表要及時更新修訂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釋時再謹慎一些。

2.加強具體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較研究

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煉總結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需要研究者進行長時間的教育研究,同時還應注意其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綜上所述,我們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礎必須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實存在,形同虛設的心理健康教育沒辦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學率的不斷提高,高中階段的升學壓力在逐漸減小,希望在這樣有利的環境中,學校和家長能真正意識到心理素質的好壞對于人生的成功與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識地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無的、應急的舉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專項課題的資助,項目編號:GH-08017。】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044000)

參考文獻:

[1]張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3).

[2]汪穎.黃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職業時空,2007(21).

[3]顧建華,陸惠琴.張家港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5(1).

[4]張楓,劉毅梅,王潔等.無錫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4).

[5]劉紅.貴州省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3).

[6]侯振成,賈海濤,郭汲源.1397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現況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06(17).

[7]呂若然,段佳麗.北京不同類型中學生心理及行為問題現狀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9).

[8]岳頌華,張衛,黃紅清,等.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

[9]葉苑,鄒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6).

[10]張崗英.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3).

[11]范會勇,張進輔.過去十年中學生SCL-90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學,2005(6).

[12]張曉玲,沈麗琴,董勇,等.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4).

[13]劉萬里.濰坊市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5(11).

[14]張靜.安慶地區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

[15]李彩娜,鄒泓,楊曉莉.青少年的人格、師生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4).

[16]牛曉麗.銀川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10).

第3篇

師教委、師環保局:

根據兵教綜發[2003]23號文件《關于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精神,并按照《全國環保宣傳教育行動綱要》、《中小學環境教育大綱》的要求,北屯中學于2003年5月開展了“綠色學校”創建活動。目前創建活動的各項工作已按計劃完成,已具備兵團“綠色學校”基本條件。現根據新疆兵團中小學“綠色學校”評估標準進行自查,并將自查情況向師教委、師環保局匯報:

一、組織管理

1、領導重視。為加強對我校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的領導和管理,我校于今年5月成立了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對環境教育宣傳、教師環保培訓、環境教育教材開發,課程設置,學科滲透,校園綠化、校園美化等各項工作進行明確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并制定了北屯中學創建“綠色學校”實施計劃,按照兵團創建“綠色學校”實施步驟,部署安排創建活動的各項工作、定期檢查,整改,及時總結。(自評分7分)。

2、資料齊全。為更好的開展環境教育,增強中學生的環境意識,我校教研室專門編寫校本教材《環境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認真撰寫教案,積極開展論文研討活動。(自評分4分)

3、宣傳教育。我校根據“綠色學校”創建活動計劃于2003年6月舉行了創建“綠色學校”板報比賽,并在藝術節期間舉行了創建“綠色學校”為主題的手抄報展。學校廣播室、圖書館、閱覽室有環保書籍20余種。并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自評分7分)

4、環保培訓。我校根據兵團創建“綠色學校”的步驟制定有學校環保培訓法,定期對教師進行環保培訓。(自評分4分)

二、課內教育

1、課堂滲透。我校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夠積極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內容貼近生活,注重實效。學校各學期舉行一次環境教育研討課,并有教案。在學校組織的期未考試中有環境保護的內容。(自評分11分)

2、活動課程。我校積極開展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十一”期間校團委、少先隊舉行了“創建綠色學校”演講比賽,“我愛綠色”盆花展,“綠色家園”征文等活動,全校3000余名師生參加了活動。同時各教學班每學期都要定期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自評分5分)

三、課外教育

1、小組活動。我校小學部和中學部都成立有環境保護小組和環境保護青年志愿者小組,積極開展爭創“環保章”,收集廢紙,環境保護宣傳等活動。環保小組有輔導老師。(自評分6分)

2、實踐活動。我校每周都安組織全校學生進行大掃除,每年春秋季節都要到北屯平頂山立體植物園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積極組織學生搜集和整理環境保護的資料。在社區宣傳方面,我校組織學生到北屯油脂廠參觀冶的工藝流程,暑假期間開展了“北屯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社會調查活動。學生參加各類環境教育活動的普及率在90%以上。(自評分9分)

3、專題教育。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我校積極制定活動計劃,并且各班開展了講環保小故事,自編自唱環保歌、講演比賽、板報比賽、交流會等活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教育教學顯著。(自評分6分)

四、校園環境

1、校園綠化。我校綠化面積是達17000平方米,基本實現春綠、夏花、秋、冬樹,同時加大了花園式建設的力度,使校園環境到四化(即硬化,美化、綠化、化)(自評分4分)

2、衛生狀況。我校校園綠化無亂扔垃圾現象,課堂環境優美整潔,食堂、宿舍干凈整潔,測所為水沖式無害化處理,無臭味、異味。所有共公場所均要定期消毒,無 衛生死角。(自評分6分)

3、學校實驗室,垃圾池,鍋爐房產生的污染能夠有效處理,學校在各主要道沒有10個果皮箱,3個廂式垃圾箱。使校園污染有效控制(自評分6分)

4、環境意識(自評分8分)

五、教育效果

1、環保行為。我校為無煙學校。校園內無亂丟、亂吐、亂亂畫的行為,學生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學校每周一對學生進行儀容儀表檢查、促進了學生在家、學校、社會養成衛生、健康、環保的生習慣。(自評分10分)

2、教育效果。今年我校向兵團報送綜合實踐課程環境教育方面的課題9份,有1人獲兵團一等獎,2人獲兵團二等獎。6人獲兵團三等獎。我校教師黃玉華編寫的《走進金山》,畢惠編寫的《我的家鄉》分別被選入國家綜合實踐教材。2001年我校學生參加兵團環保有1人獲獎。(自評分5分)

(自評總分為98分)

六、加分項

1、我校畢慧老師編寫的《我的家鄉》報送入國家綜合實踐實驗(3分)

2、我校學生參加自治區生動物保護知識比賽,有12人獲一等獎、24人獲二等獎、29人獲三等獎(2分)

3、我校把環境教育列入必修課(3分)

(加分項自查為8分)

第4篇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隨機整群抽取湖北省咸寧地區某公辦初級中學240人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4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229份,有效率95.4%。其中,男生100人,占43.7%;女生129人,占56.3%。

2、工具

焦慮抑郁量表

采用青少年自評量表中的焦慮抑郁分量表。要求青少年報告最近半年以來自己的情緒體驗狀況,如“我感到寂寞”、“我神經過敏,容易激動或緊張”等,采用三級評分,1表示從不,2表示有時,3表示經常。計算所有項目的平均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水平越高。

3、施測程序

由心理學專業學生組織,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向被試講解問卷填寫的要求,強調回答的真實性、自主性及完整性,并向被試承諾對其所填信息嚴格保密。測試前表示知情同意,征得老師和學生的同意;學生自愿選擇填答問卷,在填寫問卷過程中若有疑問可舉手詢問主試,作答完畢后現場收回問卷并致謝。

4、數據處理

剔除無效問卷后,原始數據錄入在Excel軟件中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進行。

二、結果

1、中學生焦慮抑郁得分見表1。

表1 中學生焦慮抑郁得分均值和標準差

2、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性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2。

由表2可知,焦慮抑郁得分上男生顯著低于女生。

表2 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性別差異( x?s)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

2.3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年級差異見表3。

表3 中學生焦慮抑郁狀況的年級差異( x?s)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

由表3可知,中學生焦慮抑郁的得分年級差異顯著。

三、討論

第5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普通高中三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對衛輝市高級中學186名高中三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186名學生中34(18.23%)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焦慮因子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青年組。心理問題以敵對強迫、抑郁、偏執為主。結論 普通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內常模青年組比較仍有明顯差距,應引起教師和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重視。

【關鍵詞】 高中;三年級學生;心理健康;SCL90

Analyses on mental health states of students of grade 3 in ordinary high school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ntal health states and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of the students of grade 3 in ordinary high school. Methods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168 students of grade 3 in Weihui high school with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Results Of the 186 students ,34 had different psychoproblems which made up 18.23%.The score of anxiety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students than in national youth norms, and 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re hostility, obsessivecompulsive, depression and paranoid ideation. Conclusion Students in the ordinary high school have some mental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teachers and the mental health workers.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de 3; mental health;SCL90

高中三年級是高中整個學習階段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壓力最大的時期,極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為探討影響應屆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我們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衛輝市高級中學2005年186名應屆高三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101名(54.30%),女85名(45.70%),平均年齡17.32±0.58a。

1.2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1],在統一的錄音指導語下,由學生自填量表,嚴重度從"1"(沒有癥狀)到"5"(極嚴重)分為5級,答卷當場收回。答卷率100%,有效率100%。

1.3統計方法 對所有數據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和t檢驗,并與全國常模青年組進行對比分析。

1.4健康教育 對測試結果因子分≥3分的同學逐一進行交談,了解存在的心理問題及產生的可能因素,并進行健康指導。

2 結果

2.1 男女學生SCL90因子分≥3者比較,見表1。

表1 SCL90因子分≥3者比較(略)

表1顯示,男女學生SCL90評分敵對、強迫、焦慮、抑郁因子較突出。

2.2 186名學生SCL90中9個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與國內青年組常模[2]比較,見表2。

表2 SCL90陽性項目數與青年常模比較(略)

表2顯示,高三學生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恐怖因子分低于國內青年常模組,其中軀體化、人際關系2項因子分差異顯著。高三學生強迫、焦慮、敵對、偏執總分、精神病性、陽性項目數6項高于國內青年常模組,其中強迫、焦慮2項因子分差異顯著(P<0.05)。

2.3 心理問題的歸因 對SCL90因子分≥3分者由主治心理醫生分別進行交談,結果發現,感到學習壓力太重9名,對高考前途過分擔心6名,考前緊張4名,因成績差而自卑4名,缺乏家庭溫暖3名,感到情緒有周期性變化2名,認為外界形式發展訊速怕跟不上1名。

3討論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發育和成熟離不開學生家長和學校教師的關心和指導。對應屆高三畢業生而言,巨大的高考壓力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有研究顯示[3,4],大學生SCL90因子分普遍高于國內青年常模組。本組SCL90強迫、焦慮因子分顯著高于國內青年常模組外,這可能與高考壓力、學習緊張、頻繁考試、學習模式刻板有關。同時也反映出高三學生心理發育仍不完全,與青年人仍有一定的差距。本組SCL90軀體化因子分顯著低于青年常模組,可能與本組學生年齡較輕有關;人際關系因子分顯著低于青年常模組,反映出當代高中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積極與他人交往,逐漸融入社會之中,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顯著提高。但本組SCL90各因子分均≥3分,與張曉莉等報告[5]基本一致。提示高三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對高因子分學生的調查顯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學習壓力、性格缺陷、家庭支持系統缺乏、社會競爭壓力等。因此,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正確對待挑戰,提高對應激事件的承受能力。建議學校在開展普通的心理教育的同時,對心理健康問題偏離標準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嚴重者由心理科醫生提供心理治療,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6~25

[2] 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

[3] 秦瑞蓮,曹曉平.遼寧省3000名大學生SCL90測定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5):295

第6篇

關鍵詞:自出考題 自評成績 師生互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172-02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材料物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針對我校建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該課程具有專業特點的主干專業基礎課,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對傳統三大工藝學(水泥工藝學、玻璃工藝學、陶瓷工藝學)進行了優化整合,從多方面闡述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基本工藝過程等規律。該課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制備原理、生產工藝過程中的共性及特點、生產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并使學生對無機非金屬材料(特別是水泥、陶瓷、玻璃材料)的性能、生產過程和應用有較全面的了解。該課程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是一門綜合性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1~2]。

近幾年來,作者對“無機材料工藝學”課教學方法進行了不斷探索,在從事幾年的無機材料工藝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基礎上,認識到教師若是在授課中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表面上教師教課效果很好,課堂學生的紀律性也很好,但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注意力明顯不足,對課程的知識點也了解很少,而臨到考試學生往往采取突擊的方式或者以老師劃重點幫助復習的方式來通過考試,因此作者提出一改考試這種方法來單一檢驗課程的教學效果,而是提出在課堂上要注重改革教學內容,采用布置課外調研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籍的積極性和思維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試卷、專題報告和答辯相結合的這一全新的考查方式,進一步開拓師生互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展示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3]。

1 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我國很多高校建立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強調大學科和寬口徑的特點,大學科的基礎課程門數增多,我校材料物理專業學生,在基礎課程上要必修很多基礎課程如大學物理、理論物理、固體物理、物理解析方程、以及現代物理專題等,在專業課程上強調寬口徑特點,既除了材料科學與基礎理論課程外,還有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磁性材料、復合材料、以及環境材料等,然而大學科和寬口徑專業課程設置與學生在校恒定總學時之間存在突出矛盾,例如:各課程的課時比20世紀90年代前大大減小,出現了越是大學科和寬口徑的學校,越沒有明顯專業的局面。但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學生的主管能動性是教師始終追求的教學效果。然而,教師如何在較少課時內保證甚至提高教學質量,是需要首先求解的問題。

其次,很多專業課程的開設時間多半安排在大三下學期,而這一學期恰恰是很多學生準備考研的時間,因此任課教師就要引導好學生正確處理專業課學習與考研復習間的關系。老師在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要能夠結合考研課程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既解決了激活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又能幫忙學生更好地面對考研。

最后,學生在大學擁有的自由時間很多,但很多學生卻浪費在上網和玩游戲上,較少學生真正去研究自己所學專業的知識點和發展前景的。因此,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的同時,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后自覺開展學習,是專業課教師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4]。

因此筆者以無機材料工藝學課程教學為例,進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

2.1 促進專業課程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學改革成果的集中體現。本課程選用山東大學王琦教授主編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該教材具有邏輯清楚、概念簡單、實踐環節充分等特點,該教材主要闡述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工藝過程及其共性規律,強調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的主要過程及其內在聯系,包括原料及預處理、材料熱加工、制品及制品加工以及材料性能等。作者也在致力于結合本系材料物理專業的特點,積極編寫《無機非金屬材料結構與物性講義》及與課程配套的習題集,制訂了“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教學大綱,制作了多媒體網絡課件,為課程建設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

2.2 改進課程教學方法

無機非金屬材料課程教學采取“啟發式”和“探究式”的研究型教學方法,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參與討論以及學生專題報告等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學生的專題報告,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注意重點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創新思想以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手段和方法介紹給學生,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是“反省思維”,即產生疑惑、發現問題、搜集材料、邏輯推理以及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布置一些問題給學生,安排三到四個學生一組,查找相應的資料,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獨立的思考,化盲目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6]。

2.3 優化課程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入各種教學手段,如圖像、視頻等多種多媒體教學,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發揮其形象具體直觀、圖文清晰規范、信息量大、知識面寬的優勢,運用多媒體將新材料制備通過多彩動畫的形象描述和展示,能夠將普通教學難以表達和闡述的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簡單化、形象化,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其想象力。

采用多媒體教學,因注意靈活使用,切忌用大篇幅的文字,對于PPT的制作,教師也應認真對待,字體大小合適,色彩分明,圖片清晰,對于傳統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變化過程以及工廠的實際生產過程等,可以通過視頻動畫形象、直觀、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通過動畫將陶瓷的燒結過程形象地演示出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陶瓷燒結過程的機理及影響因素[7]。

2.4 提高課程實踐環節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課程組始終遵循“以材料學科平臺為依托,以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為核心,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的實驗教學理念,強調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協調發展、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統籌兼顧的原則,建立多層次實驗教學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和科技創新意識。

本課程內容與無機非金屬材料加工企業生產密切相關,課程教學中十分重視實習教學,讓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程的專業教學計劃中有明確的實踐性教學體系。通過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使學生對無機非金屬材料加工工藝有較全面的認識,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已學知識理解生產過程采用的設備、工藝和操作方法,強化對專業基礎課理論知識的認識,通過實習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團隊精神,培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8]。在學期最后的畢業設計及論文中,學生要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深化,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為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2.5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作者提出一改考試來檢驗教學效果的這一單一方式,提出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試卷、專題報告和答辯相結合的這一全新的考查方式來檢驗授課效果。對于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新考核模式,會有很大的興趣,教師規定大的選題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擬定各自報告專題,大家的側重點各不相同,通過在課堂上學生自己做專題報告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點掌握的情況。由于這種考核方式具有“學術交流”的性質,學生們選題各不相同,專題報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報告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而且聽取了其他同學的報告,參與全體同學的答辯過程,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到什么是學術會議,什么是答辯考試。這樣不僅鍛煉了個人表述能力,更營造出一種學術氛圍,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每個人的知識面得到很大擴充,無論是內容廣度、深度、新穎性都會大大超越教師的講授內容。

3 結語

總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全面性,前瞻性的綜合性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是材料物理專業體系整體改革的一部分。作為材料物理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之一,它與一些后繼課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在教學改革中,只有我們不斷實踐與思考,群策群力,才能為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丹,王鳳芹.《機械工程材料》課多媒體雙語教學的實踐[J].科技教育創新,2006(12):262.

[2] 王東鳳.淺談《機械工程材料》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2009(1):93.

[3] 劉月秀,劉輝.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3):111.

[4] 詹茂盛,李曉東.自出考題自評成績——高分子材料課教學模式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6(4).

[5] 宋鵬,王琦.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程的改革與建設[J].廣州化工,2010(11).

[6] 王東鳳.淺談《機械工程材料》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技風,2009(1).

第7篇

一、加強對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初中學生成長記錄、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招生工作的統籌,進一步完善學業考試、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全面、綜合、多元的評價制度和高中學校多樣化的招生制度。

進一步推廣“輕負擔高質量”教學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和興趣的課堂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深化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內容改革。從20*年起,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增加體育科目,體育考試項目、要求、形式、分值及計入總成績的比例,由各市教育局制訂細則予以明確。其他學科考試內容要體現新課改理念,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注重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試卷難度系數控制在0.75左右,做到題量適中,不出現偏題怪題。

由省教育廳教研室制訂《*省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說明》作為命題的依據。我廳將命題權授于各市和省教育廳教研室,各市可單獨命題、聯合命題或委托命題。

三、進一步推進高中招生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成長紀錄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的招生制度,不斷提高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中的權重。

全面推進重點高中招生名額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學校的做法,20*年重點高中實際分配招生名額比例達到30%以上,到2010年達到50%以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訂重點高中20*年、2009年、2010年招生名額分配方案,明確名額的分配比例、分配依據、錄取辦法和操作程序,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要繼續實行職業高中招收“直升生”、自主招收特長生和民族初中升學指標單列等招生方式,引導不同志向、興趣和學業基礎的初中畢業生進入不同類型的高中階段學校學習。

四、進一步保障殘疾學生公平參與考試、升學的權利。對持有殘疾人證的聽力障礙學生,經本人申請,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可以免外語聽力測試。聽力障礙學生免外語聽力測試考生的外語成績按筆試成績折算成滿分值。

五、嚴格招生管理,維護良好的招生秩序。各地要加強招生工作的統籌管理,精心組織,規范招生。重點高中招生不得以任何名目舉行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以外的任何測試與筆試。高中學校原則上在本轄區范圍內招生,如需跨縣、跨市招生的學校須按《*省教育廳關于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規定執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大力支持民辦高中學校的招生工作,確保民辦高中學校穩步發展。

六、加強教學常規管理,確保學生健康成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以素質教育為導向,引導學校和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成才觀,防止功利主義傾向,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要加強督查,監督學校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保障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切實關注學習成績“后20%學生”的成長。各個學校要加快建立學習成績“后20%學生”幫扶監測體系,把幫扶學習困難學生工作切實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去。學校要建立輔導制度,指派相應的教師為他們進行專門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細化幫扶措施,并開展同學間的結對幫扶活動,使學習困難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明顯進步。各地各校要將此項工作納入到對學校、對教師的年度考核中。各地不得借質量監測之名,組織大規模的統考。

第8篇

關鍵詞:語文 教學 培養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上述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實施中學語文教學評價中,一定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同時又要重點突出。我們認為實施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確立全新的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的理念

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歷程,激勵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改進教師的語文

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診斷中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歷程,幫助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語文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中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應建立中學語文教學評價目標多元、評價多樣的評價體系。對中學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中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中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二、建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指標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診斷教學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進教學。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開展教學研究、促進自我發展的過程。

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建議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意過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認知過程、教師的因材施教過程。這是評價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三個方面。

第一, 情意過程

教學氛圍:是否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教師是否鼓勵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學生是否敢于質疑、大膽嘗試、樂于交流與合作;學習興趣:教師能否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夠主動、有效地投入到語文活動之中;學生是否對語文有好奇心與求知欲;自信心:教師能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情感態度:學生能否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在語文學習中,師生情感領域是否融通。

第二, 教學過程

有效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應考慮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是否適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評價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否使學生有效地經歷語文素養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聽說讀寫的同時,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第三,因材施教

中學的語文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著不同的發展。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當能夠根據語文的特點,組織教學。有些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有些問題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有些問題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三、健全中學生語文學業成績評價體系

1、注重對中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應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促進功能,更注重學生發展進程,重點放在縱向評價,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不是簡單地分等排序,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2、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

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是多樣化的,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可以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一次考試決定學生終身的現象得到有效地控制。

3、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

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人人體會到只要你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積極探索構建有利于促進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評價機制

1、打破惟“學生語文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發展性中學語文教師評價制度的基礎。

2、強調以“自評” 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第9篇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對初中學生生物學業質量評價嘗試了多種評價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生物實驗技能考查并沒有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而是讓大多數學生擁有嘗試、創新的機會,是一種過程性評價。下面以2015年常州市生物實驗技能考查為例,分析其在學生生物學業質量過程性評價中的方式、作用,并思考其存在的問題,對今后實驗技能考查提出一些評價性建議。

1 工作流程

在常州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各轄區、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各初中學校進行了實驗操作技能考查,教育行政部門安排督導人員、巡視人員抽查考查情況(圖1)。

(1) 候考:按分組名單在教室等候測試,每個教室由班主任維持秩序。

(2) 分組整隊:每個考點按分組名單學籍號順序,每28人為一組。

(3) 抽簽:每個考點的每個學科實驗室共有28張簽,分別是1~28號。考生進入實驗考查室指定的座位(座位以學號為序)后按照實驗桌上的考生用卷要求做實驗。

(4) 測試:按測試要求完成實驗操作。

(5) 離開:完成實驗后安靜地離開實驗室,回教室繼續上課。

2 考查內容和評價標準

就生物學科而言,八年級學生分別從規定的2個項目(表1、表3)中各抽取1個實驗進行考查。考查成績分“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由主考教師根據考核標準(表2、表4)當場評定成績。

3 反思及建議

3.1 評價方法應多樣化

從以上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可看出,生物實驗技能考查是一種新型生物考試形式,評價方法側重于量化評價、實作評價和終結評價,而少了質性評價、紙質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操作時,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實驗操作考查前的實驗設計,多觀察實驗過程來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學生畫生物觀察圖,填實驗報告等來完成紙筆評價;將實驗操作考查作為學習的過程,為下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3.2 評價主體應多元化

本次實驗操作的評價主體只有教師,少了學生自評和互評。雖然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需要消耗時間和精力,但由于全校八年級學生都分別由兩位監考教師在短短的十多分鐘內評價完畢,因此會出現很大偏差。所以更要讓評價主體多元化,比如分成小組,組內自評和互評,再結合教師點評。

3.3 評價不能流于行式

從工作流程看由于實驗考查的題目、內容、評分細則已經提前以文件形式下發給任課老師和參考學生,導致師生就考查內容提前進行相應的強化訓練,從實驗操作的每個步驟到實驗報告的完成都十分熟悉,唯一不能確定的就是抽考哪一題。這導致學生進考場后,就已經有人填好實驗報告,甚至完成學生心中的標準生物示意圖。即使實驗結束沒有出現預設的現象,但上交的實驗報告幾乎完美無缺。這種表面的完成對實驗考查的初衷是一種褻瀆,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變相成僵化的完成步驟而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4 考查內容應多甑選

生物實驗考查內容是二選一,相對比較狹窄,可能無法避免由于考查內容不夠代表性而造成評價成績的偏差,或者是由于學生被試內容難度不同而造成評價結果不公平。比如2015年的2個內容,筆者在班上對學生作了統計,有90%以上的學生希望自己抽到使用顯微鏡的那個題目。可見,“二選一”的模式對兩道考題的信度和效度都有極高的要求,有必要再加強對實驗考查內容的甑選。比如2015年的實驗一“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莖橫切面玻片標本”中,如果將“植物莖橫切面玻片標本”從直接給予學生永久裝片改成學生現場制作臨時玻片標本,這樣難度加大,就和實驗二相當了。

3.5 教師應加強實驗輔導

生物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真正做到完成教材規定的每個實驗,不能用投影、視頻、口述、板演來代替教師演示和學生實驗,而實驗條件允許,教師也可自主開發實驗來說明科學事實,并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課外實驗,真正讓學生把動手動腦探究實驗內化成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

3.6 重視考查過程性材料的積累

第10篇

一、高中化學實施活動教學的必要性

1.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學習精神,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活動教學能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單一的缺點,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基礎,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創設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學會運用實驗、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閱讀、討論、辯論等多種學習方式,掌握基本化學知識和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3.活動教學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動教學的實踐中教師不能象傳統教學中按照教材內容只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有計劃地選擇活動主題,設計制定活動方案,組織、指導活動有序展開,及時抓信息反饋,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盡可能隨時予以糾正,使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因此活動教學為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成長。

二、高中化學活動教學的模式

1.體驗活動模式。以體驗、領悟化學知識、化學研究方法為主要目標所進行的專題性活動。學生要明確體驗對象、體驗活動任務和體驗目標,制定對應的體驗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把活動過程與知識、觀點、思想方法的體驗領悟緊密結合起來。

2.實驗探究模式。以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制取、用途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化學實驗設備、儀器、藥品、材料,并通過獨立操作,觀察與思考,探究化學物質的變化,獲取新知識并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3.繪制活動模式。以完成與化學有關的繪制任務為主要目標的活動。教師組織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動手制作作品,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高中化學教學中也要求學生通過對自然界、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中化學現象和信息,運用分析、比較、概括、歸納等方法進行加工和應用,建立相關模型、圖表和圖形等,獲取有關的知識。

4.測評活動模式。以階段性的學習檢測評價活動、專題競賽評比活動為主題的活動。通過階段性知識進行反思建構,自測自評,將外在的化學知識變成學生內在的認知能力。

三、高中化學活動教學的學生評價

從中國教學改革的趨勢看,充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培養教學過程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多元教學評價已成為共識。多元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評價參與者的多元化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應包括以下基本原則:1.評價是多角度的;2.評價關注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3.評價要反映教學信息;4.正式與非正式評價同等重要;5.學生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高中化學活動教學的學生表現評價要能體現多元教學評價的要求,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的潛能、學業成就,以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學生的發展。

1.確定評價目的。活動評價是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如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表達交流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活動目標是評價的依據,活動表現評價的目的不是診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高低,而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化學知識,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化學問題,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2.制定評價表。活動評價要依據對化學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對化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綜合的評價。教師指導學生把活動組織的過程以活動、圖表、實驗報告等形式記錄下來,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自評和互評。

3.對活動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在學生真實的活動與問題情境中,用活動表現評價表對學生的活動與科學探究能力進行較真實的評價。評價數據資料收集以后,教師需要進行處理和分析,形成一個對學生活動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分析報告,客觀地描述學生當前的活動與探究能力,并將評價的結果反饋給學生,針對個體的差異,有針對地進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春,《概念圖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6

第11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專業課;教學評價

隨著社會對計算機綜合人才的普遍需求以及行業市場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計算機教學的需求。因此,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多元化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以更好地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人才培養目標。

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方法的弊端

1.重理論,輕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手段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上沒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剖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才能,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創新才能以及創新思想的拓展。

2.重筆試,輕實踐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采取筆試的方式。因為筆試組織較方便,閱卷和考試質量剖析比較容易,但它只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生應用和操作計算機的實際能力沒有得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出來,從而也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新的計算機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為了改變傳統的評價弊端,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提出了計算機專業課堂評價方式是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進行全面綜合評價,讓評價主體多元化;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注重個性化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立足過程評價

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計算機專業課堂教學評價一般是按照項目進行考核,每個考核中任務都要對項目的報告、方案、項目完成過程情況、項目總結報告和工作態度、工作效率等方面進行評價。

2.堅持全面評價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同時倡導經過對項目完成狀況、言語表達才能、解決問題能力、溝通應變才能等多個考核指標來理解和評價學生。

3.注重開展個性評價

學生在做項目時,因為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差異,在做項目時速度有快有慢,而且在完成項目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從多個角度開展個性化評價。

4.采用鼓勵性評價

從學生完成項目的表現,我們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采用鼓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教師則努力營造一個使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教學氛圍。

三、評價主體

從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或者試卷評價轉向自評、小組互評、老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逐漸強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突出評價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評價操作

1.自評

學生在完成某個項目時,老師運用多種辦法,系統地搜集關于學生開展狀況的數據,指導學生自我評價,促進教學改革。學生在完成項目時,覺得哪些方面還有欠缺,需要什么樣的協助,下次遇到此類狀況如何處理等。同時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與整改。

2.互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常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項目實訓,并以小組完成實訓效果來評定個人成果。

3.教師點評

老師在項目完成后,根據各小組提交的項目結果來進行評價。有的時候我們還在學生完成該任務后,邀請業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評價,讓學生得到專業的指導。

3.過程性評價

在教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學生的考勤記載、把學生的課堂筆記和作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對自身行為的認知和改良、課堂行為、觀察才能和創新才能等一并歸入評價范圍,使學生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綜合評價。

第12篇

在人們的固有思想里,一談起教學中的評價就常常聯想到考試,而實際上考試并不等同于評價。評價也稱為評估,他與測試是兩個范圍大小不同的概念,評價和考試都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但評價的內涵比考試更廣,它突破了考試含義相對狹窄的概念。評價不僅包括考試,還包括其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方法或手段。《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評價方式明顯暴露出很多不足之處,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素質的方式本身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其弊端是評價單一化、片面化、程序化,這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中學生英語綜合素質評價的改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于構建一個符合英語教育發展及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評價機制是非常必要的,為此筆者提出對中學生英語素質進行全面、客觀、綜合、動態的分析,及中學英語綜合素質發展評價。

中學英語綜合素質發展評價與傳統的測試評價有很大差別。首先,參與評價的主體具有廣泛性,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目的是使不同主體的價值觀在評價過程中得到體現。評價對象具有主體性,學生既是評價對象,與其他評價主體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這種倡導學生是積極參與者和合作者,改變了以往學生在評價中的被動地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另外,新的評價理念強調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傳統測試手段只強調對成績突出的學生給與表彰,樹立楷模,新的評價理念認為“佼佼者”畢竟是少數,因此要使學生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就必須注重和強調評價在情感方面對學生所起的積極作用,通過評價,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激勵每個學生進步。教育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和人才,還要使每一個學生成為有能力的生活個體。正因為培養目標的多元化,決定了評價內容也要多元化,及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包括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學習活動和未來生活與工作中,其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緊密聯系的整體,它們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對任何一個方面的忽視都可能造成學生發生偏頗。因此,依據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要求。因此,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當然

新的評價理念并不是不要考試,只要目標端正的考試同樣也可以促進學生發展。充分發揮評價與考試的導向功能,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對于提高他們的考試成績也是很有幫助的,全面評價學生與考試并不是對立的。我校在中學英語綜合素質發展評價的實施過程中就采用了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手段。綜合素質評價以學校和班級為主,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書》和《成長記錄檔案》制度,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必備材料,《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書》要根據道德品質、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方面設置評定項目。在此基礎上,采取了為學生建立學習檔案與學科學習評價表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檔案是以個人的方式經過長期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己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信息、資料積累起來的集聚物,是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進步以及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我在平常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去收集一些跨文化交際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信息,自己的小制作(如海報、名片、明信片、賀卡等)作業本,英語小作文集,自我小測,自我階段性反思,整理后放進檔案袋,不定期進行展評,這些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英語學科評價表則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在通過教師建議及家長寄語、學生心聲的反饋對學生的發展提出希望,使評價突出個性化,人性化,發展化。

終結性評價是指教育活動發生后關于教育效果的判斷。概括地說,就是在學完某門課程或某個重要部分之后進行的,我們一般采取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實施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手段對學生學業進行全面考評,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健康人格的發展。新的評價體系建立后,為有效地進行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充分的保證。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形成性評價,做好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工作。同時,考試也仍然是學生水平評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學英語綜合素質發展評價,促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在許多方面適應新課程改革與中學生身心的發展,充分體現新理念對學生的正確而全面地評價,對今后的教學將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道明《實施新課程精要讀本初中英語》

2.梁承鋒,張丹《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萨迦县| 松桃| 新安县| 台东市| 桑植县| 兰考县| 三门县| 榆树市| 宝丰县| 清水河县| 普陀区| 岢岚县| 湟源县| 青铜峡市| 六枝特区| 耒阳市| 静安区| 兰坪| 清远市| 邯郸县| 什邡市| 常州市| 萨嘎县| 扬中市| 彰化市| 桃源县| 平原县| 金秀| 崇义县| 南阳市| 仙桃市| 长白| 青神县| 兴宁市| 马山县| 吕梁市| 定兴县| 深水埗区| 曲松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