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術語

中醫術語

時間:2023-01-05 15:24: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術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術語

第1篇

關鍵詞:模糊性;中醫術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92-02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ZHAO Li-mei【sup】1【/sup】,YANG Xue-song【sup】2【/sup】

(1.Yunnan College of TCM,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2.Yunnan Provie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r main reasons for linguistic fuzziness, namely, generality and abstraction of linguistic symbols, connections between things, people's limited cognition and intentional vague expressions, the paper demonstrations the existence of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fuzzy terms is concerned, the paper focuses on both "changing" and "keeping"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such translation methods as westernization, supplement and omission, clarification, direct translation, pinyin translation and pinyin with annot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fuzzinessTCM termstranslation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0-11-03

作者簡介:趙麗梅(1974-),女(白族),云南人,副教授,英語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對自然界努力探索的真實寫照,大量的自然現象與指導世界觀的古代哲學相結合產生了中醫術語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中醫術語大多言簡意賅,簡單文字里蘊涵著豐富內涵,意義范圍的邊界常出現不確定性,即具有模糊性,而這一屬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是語言的本質特征之一。下面從四個主要方面來論證中醫術語里的模糊現象并結合實例介紹模糊術語的常見譯法。

1 中醫術語里的模糊現象

1.1 中醫術語符號的概括性與抽象性 語言是一套用符號來表示的概念系統,符號作為一種“意義”媒介,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例如,所有“無色無味且透明,分子式為 H【sub】2【/sub】O,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的具體描述用“水”這一文字符號就可以得到概括和體現,但它同時也將“井水、河水、熱水、冷水”等的區別模糊化了。同樣,中醫病歷里有大量術語,它們有助于將很多具體的病征進行概括處理,如“氣血不足,氣郁”等里的“氣”就很典型,中醫里有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氣,有自身器官功能轉化成的后天之氣,如果細分,還有脾氣、腎氣等。這種種分劃一經“氣”概括,作為個體事物的“氣”之間的區別就模糊了,分布與功用的差異不得而知。但試想,在描述病情時不用“氣”進行模糊處理而代之以許多不同性質的術語,一則煩瑣,二則很多病歷就因繁雜而變得難以保存。

1.2 中醫里物象間的相互關聯性 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性,任何事物都不能離開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例如,“新衣”與“舊衣”是人對客觀對象“兩件衣服”之間對比關系的反映,離開對比對象,“新”與“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同樣,中醫里很多物象也正是在遵循“新舊”這類概念的辯證關系基礎上而存在的。這些物象的兩極之間常對立而不夠分明,在中介過渡時常亦此又亦彼,致使其語言載體呈現出模糊的外延。例如,指導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陰陽學說里的“陰陽”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模糊的描述:“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這一解釋既指出了“陰”、“陽”界定的模糊性又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例如,根據陰陽學說,晝為陽夜為陰,但夜還分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陰氣增長,但后半夜陰氣消退,屬陽,由此可見,中醫術語“夜間陰盛”就只是一種模糊說法。

1.3 中醫里對于物象解釋能力的有限性 從宇宙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充滿了太多不為人知的不確定因素,面對變化莫測的客觀世界,人們在進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時,經常無法精確確定某一物象的內涵與外延,要表達這種思維的結果,就不得不借助帶有模糊色彩的表達形式。中醫術語“虛”就是典型例子。“少氣懶言”,“頭暈眼花”,“怕熱易怒”等都只是一種感覺,憑肉眼或科技儀器是無法看到或測量出的,中醫將其進行特殊的“虛化”處理,分別用“氣虛、血虛、虛火”來做模糊解釋,這是對抽象物象的一種靈活處理。

1.4 中醫界里人為的語言模糊化 人的認識能力能夠分辨出此事物與彼事物的不同,但主體出于某種需要,有意識地在語言表達時進行模糊處理,這種人為的語言模糊化在中醫界主要有三方面目的:第一,這是術語特點的要求。模糊語概括性強,可以避免語言的紛繁煩瑣,因而在中醫術語中被廣泛使用。例如,“風”四季皆有,寒、濕、燥、熱等邪依附于風,體內痰、濕與風結合等都可侵犯人體,導致“風寒、風熱、傷風”等各種病灶,對于它們,中醫習慣上用“風癥”和“風邪”來概括,這樣模糊處理符合言簡意賅的術語要求,便于中醫的記錄、傳播與保存。第二,這是職業的需要。在行醫過程中,醫生常使用模糊語來使敏感話題顯得委婉含蓄,例如,中國古代中醫們為避諱皇族的“病”而采用“玉體之有所御,玉體不安,帝不豫”等婉詞,而“崩、薨、卒”等則是對不同身份的人“死”的諱飾。有時不便直言病名,中醫也借用模糊說法,如,“性生活過度,傷腎而引起的勞損癥。”就被婉稱為“房勞”。【sup】[1]【/sup】在醫患交談中,患者(或其家屬)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對某些問題心存忌諱,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醫生通常會自覺地選用某些模糊詞語,這不僅能給受話者應有的理解和尊重,也表明了說話者的良好修養。第三,這是文學表達的需要。在古代中國,許多名落孫山的儒士棄文從醫,他們把修辭手法帶入中醫語言,使其帶上濃郁的文學色彩。例如中醫病名很多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眼偷針”、“風火眼”、“白虎歷節”、“鶴膝風”、“狐惑”、“鵝掌風”等。此外,為追求語言的對仗和瑯瑯上口,中醫里出現了大量“四字格”術語,術語間表示邏輯關系的虛詞常被省略,呈現一種模糊的關聯,如:“健脾開胃”、“補肺止咳”等。這些術語通過一定的修辭手段,增強了表達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2 常見譯法

2.1 變通策略 變則通,變通策略就是發掘中醫術語的模糊所在,不直接翻譯而是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變動,變模糊為清晰,還原術語的真正所指。

第一,西化法。同樣都是以疾病為研究對象,以防病治病為社會功能,中醫與西醫間存在著交叉共和的通約性,術語之間也有意義對等的關系,以此為基礎,可以將模糊的中醫術語用西醫術語翻譯出來,使其變得通俗易懂。例如,中醫病名的翻譯大多就是采用這種西化法:“眼偷針”譯為“hordeotun”(瞼腺炎),“風火眼”譯為“acute/epidemic conjunctivitis”(急性結膜炎),“白虎歷節”譯為“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嚴重游移性關節疼痛),“狐惑”譯為“ulceration of throat,anus and genitalia”(口腔咽喉及前后陰腐蝕潰瘍),“鵝掌風”譯為“unguium in hands”(手癬)等。再如,上面提到出于社會角色與職業道德的需要,古代中醫們常用不同婉詞,如“崩,薨,卒”等來暗示人的“死亡”,在翻譯時,可采用英語委婉語進行西化處理,如“(of emperor) pass away,termination of life,suddenly dropped dead.”等。第二,補刪法。為方便讀者的理解,譯者應對有些模糊術語蘊涵的意思加以補充延伸,而對于部分無實際意義的模糊信息,在不影響傳達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應刪減省略。例如,中醫常用“四字格”術語來概括一個療法或理論,如“健脾開胃”和“補肺止咳”之間就隱含了一定的邏輯關系,翻譯時要增加虛詞“and”和“to”,譯成“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increasing the appetite”和“tonifying Fei to stop coughing”才能說明其中的并列關系和因果關系。相反,中醫術語“勞倦”是一種復指(勞累與疲倦),專家將其省譯為“fatigue”,足以表達其所指。第三,闡析法。中醫和西醫在病理機制方面有截然區別,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等的詞語,要做到準確翻譯,只能透過文字表層,探究其實質內涵,運用闡析法,即解釋分析法,進行意譯。例如,上面提到中醫常用“虛化”處理來解釋一些抽象的癥狀,這些癥狀用西醫的方式是無法測量的,所以很難用簡單的英語進行翻譯,只能用闡析法進行釋義。如:虛喘(asthma attributing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lung and kidney)【sup】[2]【/sup】,虛家(the patient usually weak in constitution),心氣虛(a decline of cardiac function)等。

2.2 維護策略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在醫理與診治等方面有其鮮明的特色性,為使這門唯一完整保留至今并以自身體系仍在繼續發展的傳統自然科學得到發揚光大,在進行中醫英譯時,不能一味“變通”而應盡量守護好中醫獨特的內涵,這一點在中醫術語模糊化翻譯的處理中也應予以強化。實施“保、守”策略,也有三種具體方法:

第一,直譯法。英漢雙語的表層結構及深層內容常能相對契合,所以,在英譯模糊的中醫術語時,只要有可能,譯名在形式結構上應盡量與其中文形式相似或相近,也可以理解為,用英語里的模糊語去轉換漢語中的模糊語,實現信息的對等保留,這既保護了中醫的獨特性,又有利于兩種不同體系的醫學在國際上實現雙向傳遞。例如,針對以上提到的“風”就可以用此方法,將“風寒、風熱、傷風”分別直譯為“wind-cold, wind-heat, injure by wind”就非常傳神地凸顯出原有的文化與語言特色。第二,音譯法。李照國教授指出:“要使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英譯中保持特有的內涵,音譯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sup】[3]【/sup】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用英語翻譯常顯得言猶未盡,概念不明,不如直接使用拼音譯法,既易記易寫又能保留完整信息。例如,上面提到的“氣”字用“vital energy”翻譯就不如“qi”概括性強,使用音譯法,才能更到位地將中醫里的各種氣體現出來,具體如:氣血(qi-blood),氣郁(qi depression),脾氣(spleen qi)、腎氣 (kidney qi)等。再如,前面提到過的“陰”與“陽”,作為一對模糊的概念,用英語是無法翻譯的,即使用漢語進行意譯,也是難以道清的,對于它們以及與它們相關的術語,都只能遵從音譯法則,如:陰陽(yin and yang),至陽(the supreme yang),至陰(the supreme yin),陰陽失調(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陰消陽長(ebb and flow of yin and yang)等。第三,音譯加附注法。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在英語中找不到等值詞,直譯不能見詞明意,影響信息表達,意譯過于冗長繁雜,影響行文可讀性,音譯又沒有形成固定的譯語,對于此類術語運用音譯加附注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漢語”步入英語外來詞的行列,并維護了中醫術語的文體原始氣質與色調。例如,“神明” shengming (the spirit),“濁氣”zhuo qi (the turbid principle)等。

模糊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中醫術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從其產生到功能上都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模糊性,對于它們,任何翻譯法的絕對化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圍繞“變”與“守”的策略,“辨證施用”各種翻譯手段,將直譯、意譯、音譯等融合運用,才能使種種模糊浮出水面,還中醫以清晰,推動中醫英譯工作的健康發展,將傳統中醫文化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帥學忠,陳大舜,賀又舜.常用中醫名詞術語[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3-94.

第2篇

關鍵詞:中醫 術語 翻譯 標準化

1.引言

近年來,中醫藥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語言文字的障礙給中醫藥國際交流和應用帶來許多困難。要實現中醫藥的國際化,英譯國際化標準必不可少。目前,大部分中醫術語有多種譯法,術語譯名混亂,甚至誤解中醫原意,給各國中醫藥教育、醫療服務、科研、學術交流、信息傳播、經貿等多方面帶來困難和損害,研究、制定并中醫術語國際化標準是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中醫學集人文性、文學性、哲學性、科技性于一身,其特點決定了中醫學英譯必須既保證翻譯的科學性,又能體現中醫文化特色,從國際化、多元化角度研究中醫傳播為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討論提供了新視角。

2.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研究綜述

2.1從語言學和醫學角度對中醫術語翻譯標準進行對比分析

目前,由國際組織、國內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制定了多部中醫術語英譯區域標準,進程緩慢,標準混亂、執行不一,因此中醫翻譯研究者對標準進行了對比研究。劉寧、宋海英、榮光,劉明芳以國內外通行的5種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為基礎,對329條中醫藏象術語、117條中醫病因學術語、135條中醫陰陽五行說術語、94條氣血津液術語的譯文進行了對比分析。[1-4]研究數據表明:一是五個標準中的術語譯文完全一致率低,不到10%,說明不同的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在術語英譯方面標準差別過大,存在一詞多譯、譯文混亂、自相矛盾的現象,但同時也發現中醫理論的核心術語英譯基本上已經逐漸確定。二是一些常用術語可以套用固定的結構進行翻譯。三是對于一些定義明確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等術語可以借用西醫術語進行翻譯并且已經得到譯界的基本認可。三是在翻譯方法上直譯是目前中醫術語翻譯中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對于難于解釋的術語適量可以運用音譯解決,意譯有時能較好保持原文的基本意思和總體風格。四是建議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的實現,需要更前沿的學術視角和更深入的理論研究,以制定出一套系統的術語評價、構建標準。申燕輝通過對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和世中聯制定的兩個中醫術語標準體系,運用術語分類理論對中醫診斷、治則治法、疾病名稱的翻譯原則進行了詳細了分析,指出中醫術語的翻譯應該從文化維、語言維、交際維三個角度進行翻譯,著重揭示中醫術語的文化內涵。[5]李永安比較了早期的西醫名詞統一歷程和目前的中醫名詞英譯標準化,為目前實現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6]李照國自2008年7月開始,連續在《中西醫結合學報》上發表系列文章,對以上兩個標準的所有詞條從醫學價值、文化內涵、產生淵源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對比分析,提出和論證了國際標準化的概念、原則和方法。[7]以上研究從語言學和醫學定義的角度對術語英譯不同標準的差異進行了分析,但對差異背后的深層原因并未進行令人信服的揭示,分析結果也缺乏統計學數據上的支持,對術語英譯的本質缺乏充分論證,中醫術語翻譯標準理論分析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2.2從文獻學和訓詁學的角度對中醫術語英譯對比分析

德國中醫史學學者文樹德在翻譯《難經》和《皇帝內經素問》時,遵循嚴格的漢學標準并應用了文獻學及史學方法,引用了20世紀中國作者發表的3000余篇論文以及過去中日兩國作者的600多部專著,對每一個術語和句子進行了詳細的文獻考證,提出在翻譯中醫經典時,必須相應地了解成書的年代和背景,了解那個時候中國的文化以及在中醫學中的滲透,要參考很多這個時代歷史和思想的論述,才能翻譯好中醫著作。在此基礎鮮明地提出了中醫術語翻譯的翻譯理論思想,即從歷史文化的深層內涵來翻譯中醫。[8-9]中國著名中醫典籍翻譯家羅希文在翻譯《傷寒雜病論》和《黃帝內經》時,都采用翻譯加注釋的方式進行,在文獻學的視角下,采用翻譯和注釋相結合的翻譯方法,通常翻完一條,即在該條下配以相應的注釋;對條文中重點難解的概念、字詞加以解釋或有關知識加以延伸,后標以參考文獻。[10]從文獻學的角度翻譯中醫典籍術語,使中醫術語的醫學理論、歷史文化價值得以體現,體現了翻譯和研究相結合的翻譯學方法論,但是限于研究者的學術背景和當時的信息技術發展水平,還未能充分利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嚴格計量分析,文獻分析的精度和廣度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3.中醫術語的選詞

3.1選詞

3.1.1選詞原則:(1)以一級中醫學科、中藥學學科作為選詞范圍。(2)以中醫學、中藥學常用、基礎的詞為收錄重點。(3)突出中醫、中藥學特點,以中醫、中藥學特有的詞為重點收錄對象。(4)貫徹單義性,盡量避免收錄復合型的詞。(5)強調公認性,術語正名爭議大或詞義界定不清者暫不收。

3.2選詞方法

3.2.1中醫類:(1)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收錄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基本名詞術語。(2)辯證:主要收錄中醫診斷學中基本名詞術語。(3)治則:主要收錄治療原則中的基本名詞術語,尤其是四字成語。(4)病理生理:主要依照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常用術語進行收錄。(5)氣功:主要收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以及和中醫藥理論相關的氣功的理論、討論、練習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術語。(6)醫史文獻:主要收錄古代著名醫學專著的名稱、別名、歷史演變,常用醫史文獻研究的術語。

3.2.2中藥類:(1)總論:根據本標準界定的收詞范圍,結合建立的術語標準概念體系酌情選收。(2)采集類:收錄采收中藥的時期、部位和方法三類術語。(3)貯藏類:重點收錄常見的變異現象和常用的貯藏方法兩方面的術語。(4)鑒定類:以鑒定常用的五大鑒定方法為框架,兼顧傳統特點和系統性,重點收錄鑒定方法術語和經驗鑒別術語。(5)炮制類:主要收錄炮制原則和炮制方法兩類術語。(6)藥性理論類:重點收錄了性味、歸經、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礎術語。(7)功效類:主要以《中藥學》各論部分所分章節為收錄對象,多以章和節名為術語名稱。(8)配伍、禁忌和用法類:主要參考歷版《中藥學》教材以及《中醫藥學名詞》、《中華本草》等文獻收錄。(9)藥名類:以《中華本草》、《藥典》、《中醫藥學名詞》、《中藥學》教材收載的中藥為候選詞,通過數據庫全文檢索,并制定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對檢出的文獻進行篩選,然后根據文獻頻次多少確定該類術語。

4.中醫術語的考證

4.1中醫術語正名的確定原則

總體上堅持協調一致的原則,遵從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單義性、國際性和約定俗成的原則,同時還要符合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以及規范文字的要求。(1)科學性:定名應準確表達一個概念的科學內涵和本質屬性。(2)系統性:同一類概念的術語,基本詞確定后,其同位詞、下位詞的命名和定義應與之相對應。(3)簡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記、易讀、簡潔,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4)國際性:定名時應考慮與國際上的術語概念接軌,以利國際交流。(5)符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構詞規律,術語的用字要執行國家對語言、文字的有關規定,使用規范字。定名要符合我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構詞規律。

4.2 中醫術語正名的確定方法

根據中醫藥學這一學科的特點,廣泛參考古今相關文獻,對所選定的中醫藥學基本名詞術語的源流、鑒別以及古今正名與定義的演變等逐一進行考證、研究,研究內容包括文獻通考、源流考釋、定名依據等,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數據庫檢索的頻次情況,提出建議中文名。(1)文獻通考:通過對古今相關文獻的調研和相關數據庫的檢索,對凡與考證術語有關的文獻原文均按年代順序列載備考,從而增強了本研究的文獻價值和實用價值。(2)源流考釋:根據術語在古今文獻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對每個術語均溯源尋根,以內涵為準進行考釋。對出現的與該術語相關的同名異義、異名同義及其內涵演變的過程,分析甄別研究。(3)依據及理由:每個術語均提出一建議正名,定名的依據一般以已出版的國標、行標、《藥典》以及全國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系列著作等標準類書為主。(4)現代應用頻次:確定正名時,還把術語的現代應用頻次作為參考依據之一,如果同一術語有多個名稱,一般以頻次高者作為正名。

5.中醫術語的英譯

5.1中醫術語的英譯原則

根據中醫術語醫學、文化內涵,結合術語翻譯的一般通則,中醫術語的英譯采用以下翻譯原則:(1)準確、規范、統一:用規范和統一的結構、形式準確翻譯術語的內涵和外延。(2)簡潔:中醫藥術語是中醫藥詞匯中高度概括化的詞匯,因此翻譯的時候在準確的前提下,應該盡量簡潔。簡潔的翻譯有助于翻譯后的英語術語具有術語的特征,在使用的過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記憶,同時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融合異化與歸化:異化翻譯強調譯文要在內容以及語言結構上保留源語言的特點和文化的特征;歸化強調翻譯實踐中目的語的主導作用,譯文的處理要服從目的語文化的需要,為此可采取意譯,允許對原文的自由處理甚至對內容的隨意選擇。兩種方法在目的語文化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各有其優越性和存在價值。在本項目翻譯中,結合不同詞語的特點辯證地運用兩種翻譯方法,從而達到譯文和源語言的最大程度的等值。

5.2英譯方法

根據制定的翻譯原則,結合具體中醫術語詞條,在翻譯實踐中采取了一下翻譯方法:(1)對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譯進行文獻通考。(2)與已出版的國標、行標、《藥典》以及全國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系列著作等規范類書中對術語的翻譯進行協調。(3)根據上面兩種方法所得結果,結合英譯原則,確定術語英文名。

6.結論和展望

在翻譯實踐中,英譯并規范了2000個中醫術語,并與現行的多部國際國內標準進行了對比研究。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創新和規范的過程,在翻譯理論實踐方面要形成成熟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豐富中醫術語翻譯的理論內涵,使中醫術語的標準化和英譯規范化相互促進。在此過程中,創新是關鍵,只有在開放、主動、合作的態度下,創新中醫術語翻譯的思想、原則和方法,才能促進中醫藥名詞術語的對外譯介,促進中醫藥的對外交流。

中醫藥國際化背景下中醫英譯研究范圍日益拓寬,方向日益多元,深度日益加深,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現在和將來都是中醫翻譯的研究熱點,主要呈現以下發展趨勢:一是重視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術語翻譯活動,強調理論建設。二是站在文化對等的高度,探索中醫對外翻譯新途徑。三是認為應該從接受角度看中醫翻譯中的文化傳達,或是堅持認為在譯文中保留中醫文化因素,從文化輸出和交流的角度探索中醫英譯理論及標準。

參考文獻

[1]劉寧.中醫藏象學說基本術語英譯標準的對比研[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

[2]宋海英.中醫病因學基本術語英文翻譯標準的對比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3.

[3]榮光.中醫陰陽五行基本術語英語翻譯標準的對比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

[4]劉明芳.氣血津液94條術語進行分析比較,中醫氣血津液學說基本術語英語翻譯標[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

[5]申燕輝.翻譯適應選擇論下中醫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對比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6]李永安從西醫中譯看中醫名詞英譯標準化[J]中國科技翻譯,2002(2):27.

[7]李照國.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譯國際標準化研究:理論研究、實踐總結、方法探索[M].

[8]Paul U.Unschuld.Nan-ching: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 issues: with commentaries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authors from the thir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封二.

[9]Paul U.Unschuld.Huang Di nei jing su we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xi.

第3篇

關鍵詞:SNOMED CT;中醫術語;回溯算法;多路徑;編碼化;本地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4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ath Algorithm Between Two Nodes of SNOMED C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Coding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Cheng Fuchun, Liu Hua, Fang Min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The SNOMED CT terminologies have been fruitful. This paper study its architecture deeply. By using backtracking algorithm to find automatically and output the multiple paths between two SNOMED CT node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rminology searching eng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rminology coding system.

Key words: SNOMED CT; TCM terms; back-tracking algorithm; multi-path; coding; localization

1 SNOMED CT簡介

醫學術語及其編碼化,對于規范臨床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檢索利用、提升醫療質量以及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意義。醫學術語文字本身存在多樣性,首先是語種、語言的多樣性,如英語、阿拉伯語、中文等;其次是符號的多樣性,如各種各樣的符號都有可能出現在術語中。因此,通過統一編碼,既可以提高計算機處理效率,又可以規范數據錄入,更可以方便使用人員檢索分析等,還可以進行世界范圍內的術語交流。由于利用了邏輯描述、關系型數據庫結構等計算機技術,SNOMED CT是一個能夠滿足記錄衛生保健、疾病分期、病理生理學研究、治療及治療結果所需要的語義學上統一的臨床術語與醫學信息編碼系統,向全世界提供了電子醫學記錄(電子病歷)的底層框架支持。SNOMED CT集基礎科學、實驗室醫學和特種醫學在內的優勢及CTV3術語有關初級護理的豐富工作成果為一體,成為多語種的、包含內容最廣泛的臨床參考術語與信息編碼系統[1]。

然而,SNOMED CT要在我國應用,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SNOMED CT術語的漢化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同步;漢化本身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點,但是如何保證其準確性與統一性;幾十萬條術語,工作量巨大,何時能完成;SNOMED CT每半年一次新的版本,如何進行更新與同步;②中醫術語如何既能獨立應用,又能與SNOMED CT進行整合;我國存在的中醫醫療體系、中醫術語如何加入其中;加哪些內容;層次結構如何;術語之間的關系如何表示;中醫術語目前已有幾個國家標準,如1997版的GB/T 16751.1-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證候部分》,GB/T 16751.3-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目前的中醫術語標準,存在以下問題:紙質版本,難以進行數據導入;編碼較為簡單,層次結構不清晰;未能充分整合,尚缺較多內容;長時間無更新。中醫目前尚無一套既具有信息技術特征,又具有中醫醫學本身特征的術語編碼體系。③技術問題。如查詢檢索的效率與準確性。 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與拆解,圍繞著術語的產生、術語版本的變遷、術語的映射、術語整個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將以上問題分為三類,一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如編碼、索引等,需開發出相關算法,解決高效準確查詢檢索等問題。二是業務方面的問題,如術語分類,層次結構,同一概念術語的多種表達方式等。需對核心概念進行提取與界定,術語之間的關系進行定義。三是管理方面的問題,如及時解決術語維護機制、機構、人員等方面的問題。

2 SNOMED CT術語本地化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SNOMED CT是基于代碼化的,每一個術語都用一個代碼來表示,在編碼過程中,考慮到了該術語所處的位置及分類,還考慮到了維護機構、順序碼、校驗碼等。由于存在著常用術語、同義術語、近義術語等,其三張核心表為主概念術語表、術語定義表、術語關系表。

在SNOMED CT的技術實現文檔中,提出兩種服務,一是術語服務(Terminology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術語的分類、術語的維護、術語的查找、術語的檢索(文本檢索、層次導航、表達式檢索與范式等),創建和維護參考集等。提出創建術語服務器,開發相關的術語服務API(應用程序接口)等。術語的版本維護以及術語的映射,包括SNOMED CT不同版本之間的映射,以及與其他術語體系的映射,如SNOMED CT與ICD(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的映射,SNOMED CT與觀測指標標識符邏輯命名與編碼系統(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 LOINC)之間的映射等。術語服務的核心在于提供術語查詢及檢索服務,是術語本身的維護,是站在術語自身維護的角度。二是記錄服務(Record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擴展查找與限制重復,實時檢索,后臺編碼,自動以及半自動編碼。為實現數據的高效錄入,可增加相關條件限制,如子集的應用,術語的排序、前組合表達式與后組合表達式的使用,檢索與聚合分析,數據交換表達方式,以及編碼化存儲。記錄服務的核心在于快捷準確地進行術語數據查找、錄入、編碼、存儲等,在于術語的實際應用,及站在使用者、應用者的角度開展服務。

然而,不管其角度如何,技術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2.1 術語檢索的效率問題

通過索引技術,將不同的詞語,按照相應的規則,重新組合,形成索引表,提高檢索效率,如單關鍵詞算法、多關鍵詞算法。其核心是利用英語詞匯的特點,將術語分詞后,對關鍵詞進行標注,并取其關鍵詞的前三個首字母進行組合,再按照相應的規則排序,構建索引表。查詢時,通過索引表,找到相關術語代碼,再通過代碼,找到相應的術語內容。由于中醫術語是以字符為單位的,因此,將相關虛字符剔除后,亦可用單關鍵詞算法、多關鍵詞算法,構建適用于中醫術語檢索的索引,從而提高檢索效率。

2.2 術語之間關系的應用

建立關系表,將術語層次結構與硬編碼脫離開來,是SNOMED CT區別于其他術語集的一大改進與創新。2002年2月31日的SNOMED CT 1.0版本由概念表、描述表、關系表以及一份歷史表、映射表和相關的技術性文件組成[2]。以往的編碼方式,大多具有位置特征屬性,如1979年版的SNOMED Ⅱ,以英文字符打頭,如T代表解剖軸。由于編碼的唯一性,一旦使用這個編碼,就可能存在于各種記錄當中。隨著認識的深入與改變,術語的結構、位置可能會發生變化。而一旦這個術語代碼本身的位置發生了改變,使用老的程序與算法,不容易將此類編碼區分出來,容易造成錯誤。因此,將術語之間的關系分離出來,專門進行維護,從而使之更加靈活地適應實際情況的需要,是SNOMED CT關系表的重要意義所在。

而對關系的處理,是通過尋找出特定的關系代碼,進行相關數據的查詢檢索。如IS-A關系,代表了術語之間的上下位關系,也可以認為是概念從粗到細的一個過程。通過IS-A尋找路徑,若兩點之間無路徑,則可認為無直接關系;若兩點之間只有一條路徑,則說明了概念由粗到細的衍生關系;若兩點之間有多條路徑,則說明了對該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而路徑長短問題體現了術語之間關聯的緊密程度,也代表了術語之間的親疏關系。

術語節點之間的路徑,既是SNOMED本身的特殊性,又是其他應用程序得以實際應用的基礎。是現實生活中對于同一個概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理解的實際情況的反映。因此,開發設計出SNOMED術語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算法,既是術語檢索引擎本身的需要,也是術語檢索引擎是否成功的一個核心標志。

3 SNOMED術語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算法的實現

SNOMED術語的核心在于層次結構,以及術語與術語之間的關系。SNOMED基于IS-A關系,可形成樹(圖)狀結構,可利用TreeView等樹型展示控件,進行術語的樹狀瀏覽與展現。如2013年1月版的SNOMED術語頂級分類,通過SQL語句查詢,“select CONCEPTID1 from sct1_Relationships_Core_INT_ 20130131 where RELATIONSHIPTYPE='116680003' and CONCEPTID2='138875005'”,得到19條記錄[123037004,Body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身體結構;……;373873005,Pharmaceutical/biologic product (product)藥物/生化產品],說明2013年1月版的SNOMED CT仍分為19個大軸。

某一個術語,可能存在多個位置關系,如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藥物和/或醫學物質中毒(癥);既是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藥物相關癥(癥)的子節點;又是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癥)的子節點;因此,它底下的某一個術語,其向上尋找上級節點(父節點)路徑的過程中,就存在著多條路徑的可能。而如何將這些多條路徑自動準確找出,需要有相應的算法來實現。如(51862005,138875005)兩節點之間的路徑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51862005,Poisoning by diiodohydroxyquin (disorder),二碘喹啉中毒(癥);111762003,Poisoning by antirheumatic (disorder),抗風濕藥物中毒(癥);10070005,Poisoning by quinoline AND/OR hydroxyquinoline derivative (disorder),喹啉 和/或羥基喹啉衍生物中毒(癥);441952005,Poisoning due to chemical substance (disorder),化學物質中毒(癥);46878002, Poisoning by antimalarial drug (disorder),抗瘧疾藥物中毒(癥);49450009,Poisoning by antiprotozoal drug (disorder),抗原蟲藥中毒(癥);419639006,Poisoning by anti-infective agent (disorder),抗感染劑中毒(癥);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藥物和/或醫學物質中毒(癥);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藥物相關癥(癥);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癥);64572001,Disease (disorder),病(癥);404684003,Clinical finding (finding),臨床發現(發現);138875005,SNOMED CT Concept (SNOMED RT+CTV3),SNOMED CT概念(SNOMED RT+CTV3)。

簡要算法如下:①定義方法名及傳入參數、結果類型,定義數組列表獲取得到的路徑。②定義一個棧來存放已訪問節點信息。③利用IS-A關系,獲取某一節點的上級父節點;將訪問過的節點壓入棧中,判斷是否到達目標節點,若未到達,查找當前節點父節點,并將其父節點壓入棧中。④不斷重復③,若找到目標節點,則將此條路徑記錄入數組列表中。⑤利用棧的性質,用回溯算法,繼續尋找有無其他路徑。⑥若尋找到根節點,或者棧中已無元素,完成循環,輸出獲得的路徑。

圖1 兩節點之間多路徑示意圖

本研究利用C#,以及SQL Server的存儲過程,函數,定義棧、字符串數組列表,利用回溯算法,將每一條路徑進行找出并記錄,實現了將多條路徑自動找出的功能。如圖1,利用回溯算法,共輸出7條路徑:

①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11762003 51862005;

②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87858002 789500811176200351862005;

③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441952005 51862005;

④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⑤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⑥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⑦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4 對于中醫術語編碼體系的意義

4.1 逐步將中醫術語加入到SNOMED CT統一體系架構中

SNOMED CT要在我國應用,第一步需克服的障礙是術語翻譯問題。由于術語數量龐大,概念術語已近40萬條,且每半年會有相應的更新,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筆者采取了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利用google翻譯,已將2011-07-31版的約40萬條術語翻譯成中文。由于是醫學術語翻譯,準確率相對較高,約80%左右,可以在此基礎上,在實際應用中,進行術語準確性的提高。

目前的首要問題是中醫術語的體系結構如何通過編碼及關系的添加加入與統一到SNOMED CT術語集中[3]。目前已經將四個國標,1997版的GB/T 16751.1-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疾病部分》,GB/T 16751.2-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證候部分》,GB/T 16751.3- 1997《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作為SNOMED CT的四個概念頂軸,按照其原有的層次結構,將相應術語加入到其概念表、定義表、關系表中。接下來將考慮對癥狀與體征術語、中藥術語、方劑術語、針灸、推拿、穴位、手法等相關術語進行整理添加。

應用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受需求驅動,因此,具體的應用是隨著醫學本身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如某一專病專科,如某一醫家,有其自身的術語添加及維護的需求,需要對中醫術語體系進行擴展。

4.2 開發術語檢索引擎,提供相關服務,打造中醫知識庫系統

SNOMED定義了術語之間的相互關系,最主要的關系是IS-A關系,但是還有著其他關系。如2011-07-31版本中,通過“select distinct RELATIONSHIPTYPE from dbo.sct1_Relationships_ Core_INT_20110731”,可得到65種關系,如149016008,MAY BE A (attribute),可能是(屬性);363698007,Finding site (attribute),發現部位(屬性);418775008,Finding method (attribute),發現方法(屬性)等。

而在中醫術語中,關系則更為多見。臨床知識庫的建設,更多體現的是關系的應用。在知識庫的構建方面,通過代碼與代碼之間的組合,如肺結核,可能同時出現四個主要癥狀,發熱、咳嗽、潮熱、盜汗等。在實際應用中,就可根據這些癥狀,判斷可能會是某種疾病或病證。

中醫醫學本身,可體現為術語及其相關關系的集合,如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關系。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體現為屬性。如中藥的性、味、歸經,由于每一味中藥都有著性、味、歸經等屬性,而且每一味中藥都有可能存在著多種性、味、歸經等。因此,為了更好地利用中醫屬性,可通過在術語關系表中,添加相應的關系條目,來反映中醫中藥屬性本身。如同義關系、反義關系、配伍禁忌、相生關系、相克關系、相佐關系、母子關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關系。以及一些古醫籍中的內容,如醫家學術思想、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相關的屬性維度[4]。關系需要進行抽象來獲取,并給每一個關系以一個特定概念與編碼。

在此基礎上,開發術語檢索引擎,提供相關術語服務,如近義詞檢索、反義詞檢索、以及相生、相克關系檢索,性味歸經等檢索功能。更高層面上,通過在關系表中定義相關規則,實現某些疾病、病證的判斷、鑒別等。

4.3 在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專病專科工作站等實際應用術語服務系統

醫學術語的應用最終體現在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中。目前的電子醫囑已經基本實現中藥編碼化。但是醫學術語的本地化,如專病專科、癥狀與體征、診斷術語,以及其他的中醫基礎理論術語等,并未完全體現在目前的醫生護士工作站中。

本地化過程,可根據需要進行定制,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樣式。在實際數據錄入中,應滿足錄入數據的粒度需求,如精細化錄入,以及普通文本錄入,以及后期分析與聚合統計等。如某一醫院為中醫專科醫院,其側重點在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上,經絡穴位的術語就應更加豐富。而某一醫院以骨傷科為主,關于骨傷科的許多術語內容則會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現。可通過對相關子集進行定義等方式,對術語進行擴展。

在實際數據錄入中,可充分利用單選框、復選框、組合列表框等控件,方便用戶點選,提高用戶的輸入速度與準確性。通過術語服務的方式,為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的記錄服務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鐘伶,林丹紅,林曉華.臨床醫學系統術語SNOMED CT的特點及其應用[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7, 16(2):58-60.

[2]楊陽,崔蒙.SNOMED發展概況與展望[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2):97-99.

[3]郭玉峰,劉保延,姚乃禮,等.基于SNOMED CT核心構架研究的中醫臨床術語集標準化特征要素初探[J].中國中

醫藥信息雜志,2008,15(9):96-97.

第4篇

任何科學領域,其豐富的內容都是由大量的名詞術語所構成。術語的標準化、規范化必然對科學及學科的發展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對學科的交流、提高具有深刻的意義。近幾年來,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制定!對于中醫藥學術的交流、中醫教育水平的提高、中醫現代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1中醫外科學術語規范的意義

隨著中醫術語標準化、規范化工作的進展,中醫外科學在這方面也與時俱進,尤其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成績顯著。由于幾千年的交通、信息的落后閉塞,產生了同一種疾病有許多病名,同一病名有不同涵蓋的尷尬局面,給中醫外科的教學、臨床、科研帶來了諸多不便,造成了較大的干擾。如西醫之“帶狀皰疹”一病,中醫則有蛇串瘡、纏腰火丹、蛇丹、火帶瘡、蜘蛛瘡多個病名,人們莫衷一是,隨意替換。現在術語把“蛇串瘡”規定為正名,其他病名為同義詞,這就改變了該疾病病名應用混亂的狀態。又如過去“無頭疽”一病,概念不清,涵蓋甚廣,包括了流痰、瘰疬、流注、脫疽、乳疽等性質迥然的諸多疾病,人們無所適從。現在已把該病定義為骨與關節的急慢性普通化膿性疾病,這就將原來包括的其他疾病排除在外,使“無頭疽”具有了特指性,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

中醫外科術語標準化、規范化成績斐然,但是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少數病名層次混淆,如“術語”先列有“流痰”病,又平行列入附骨痰、龜背痰等流痰的二級病名,很容易使人理解為它們與“流痰”不是同一種疾病。正確的做法是僅列“流痰”病,如發生于髖關節的流痰又稱為附骨痰;發生于胸背部的流痰稱為龜背痰……使人一目了然,消除誤解。術語的一些病名在有的重要出版物中仍未使用,如七版教材中,未使用精濁、精癃的病名,代之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癥。

2 中醫外科學術語實施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中醫術語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訂中醫外科學(也包括中醫其他學科)術語標準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建立健全中醫外科術語標準化組織,保證該項工作有序、持續發展。應該在全國中醫外科各專業委員會設立術語標準化組織,負責起草本專業術語標準化的近期、遠期規劃#研究探討術語的標準、規范。并每3~4 年舉辦一次以術語標準化為中心議題的學術會議。討論有爭議或新產生術語的標準化問題。

(2)公開出版包括外科在內的《中醫術語標準化辭典》,使中醫藥領域甚至其他學科的從業人員有專門辭書可查,有標準可依。全國中醫藥學會將各專業委員會草擬的術語標準審定后上報國家批準,由有關機構公開出版《中醫術語標準化辭典》,根據需要修訂再版。這就使包括外科在內的中醫術語標準化、規范化工作走上正規化、法制化、公開化的軌道。

(3)編寫中醫外科學教材或教科書應把術語標準化放在重要地位,實行“一票否決制”。教材、教科書是從業人員、學生的標準讀物、標準參考書,對受眾的臨床、教學、科研影響甚大。所以,編著者一定要注意術語的標準、規范,不得隨心所欲,標新立異。主編、編輯嚴格把關,防止出現術語標準瑕疵。審定者發現草稿中有不標準、不規范術語,實行“一票否訣”,或退回重修,以保證該項工作的嚴肅性。

(4)術語標準的分類應有利于使用者的查詢。“術語”所使用的病名分類為部位臟器分類方法,科學且合理,但與中醫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分類有很大不同,從業人員習慣后者的分類方法。以中醫臨床學科為例,把內、外、婦、兒、眼%、耳鼻喉、口腔、針推等學科視為中醫學的二級分類,而瘡瘍、乳房病、腫瘤、皮膚病及性病、肛腸病、男性前陰病、其他疾病等專業是外科的二級分類,據此正確編輯病碼。以頸癰為例,比如將外科碼號規定為2,瘡瘍為1,癰為4,頸癰乃癰的一種,規定為1,那么頸癰的病碼應為2·1·4·1,這就層次分明,并能顯示出術語的相互關系和依屬性,與高等教育教材、高級教科書對應銜接,將給查閱檢索帶來極大方便。

第5篇

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即是把一種語言(即原語)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即譯語)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能夠得到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和感受。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把翻譯定義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復制與原語信息在語義和語體上最接近、最自然的等值”。[1]。但是翻譯的過程不僅是文字上的轉換,也是反映不同社會特征的文化轉換。

1 借用法

眾所周知,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它們對人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認識也有很大的差異。中醫學術語中包含著許多哲學與文化思維, 可以采用西醫用語來翻譯中醫名詞術語主要集中在人體解剖部位 、各種器官及其功能 、具體病癥和治療方法上 。[6]

例如中醫的“心”除了“主血脈”以外,還“主神志”,而西醫的“心”只管泵血、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并不具有思維功能;中醫的“腎”“主生殖”、“主納氣”,而西醫“腎”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過濾血液中的雜質、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中醫的“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而西醫的“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沒有輔助消化的功能。由此可見,將中醫的心、肝、脾、肺、腎等借用西醫的解剖用語,并翻譯為 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 似乎是不確切的。再如將“傷寒”譯為typhoid或typhoid fever,西醫傷寒的臨床表現為發燒、腹瀉,甚至有血便,是腸道感染性疾病;而中醫學中的“傷寒”,廣義范圍上是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范圍上是指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病變。這樣一來,人們不免擔心借用西醫術語翻譯中醫術語會使中醫喪失其應有的內涵,因為中醫術語一般是一詞多義的,而西醫術語通常是單義的。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翻譯首先要達意。在達意的前提下,中醫翻譯應盡量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哲學內涵。隨著中醫學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國際醫藥界人士也逐漸了解了中醫的理論要旨及其蘊含的文化色彩。因此,翻譯時采用譯人語的對應詞應該在有的情況下是可行的,這也可謂是中醫文化負載詞的歸化現象。

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如果對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和任何譯入語的語言優勢及文化特色有共識的話,可而把精力放到具體的技巧研究上去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際上在不少情況下,人們都有意無意地借用一些西醫用語翻譯相應的中醫概念。如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別譯為麻疹、麻風、瘧疾、癲癇,這是基于全人類對人體疾病的共同認識基礎上的。再如,歷節風又名白虎風、痛風 。《圣濟總錄》卷十描述說,歷節風是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而引起的。其實對照中西醫病癥,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古稱,故而可翻譯為acute arthritis;而紅痧熱的癥狀是皮膚上有隱隱紅點,像出疹子一樣,其實就是西醫中的登革熱,因此可譯為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等。

2 仿造化

由于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英語中缺乏中醫文化的傳統內涵。在這種情況下,在英語中找到中醫名詞術語的對應詞是比較困難的,在翻譯時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仿造。所謂仿造,指的是在翻譯原語無等值詞匯時用譯語中的直接對應詞代換無等值詞匯的組成部分--- 詞素或詞。[5] 于是仿造便威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詞素仿造法是指源文詞匯中的詞素在譯入語的對應詞中都有一定的相應詞素。例如,風癘是由風邪所致的一種瘰疬,表現為豆粒大小圓滑腫塊的結核類疾病,英譯時可把漢語文字拆開,尋找英文中的對應詞素,詞綴anemo-指風,瘰疬的英文為scrofula, 兩者合二為一即為中醫的風癘anemoscrofula。 再如“腎虛”的翻譯nephropenia 是由nephro(腎)和penia(缺乏,不足)構成的。諸如此類的中醫詞匯還有:胃熱gastropyria, 由gastro(胃)、pyro-(發熱)和-ia(名詞后綴)構成。經行泄瀉是指行經期常伴有的水瀉癥狀,前綴meno指月經,詞綴diarrhea 表示腹瀉,因此該中醫術語可譯為menodiarrhea。Acuesthesia(得氣)、endosthenia (里實)、hygrolumbago(傷濕腰痛)等均術語此類翻譯法。

仿造法的另一種方法是詞層仿造法。事實上,早期的譯者一開始便有意無意地采用了詞層仿造法,也叫詞層翻譯法,來翻譯中醫的名詞術語, 例如: 熱邪(heat evil )、肝血(liver blood) 、相生(mutual generation)、相克(inter-inhibition)、子氣(infantile element)、青斑(blue spot)、澀脈(unsmooth pulse)、水瀉(fluid stool)、風火眼(wind-fire eye)等。再如:督脈、空竅、五行六氣可分別譯成governor vessel、hollow orifices和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所以仿造翻譯就是借用英語相關詞匯來表述中醫學有的文化概念,即通過對英語已有單詞的重新排列與組合向英語語言輸入中醫所特有的概念和內涵。

為了傳神地翻譯中醫文化負載詞,不同民族之間還需要加強文化層面上的傳播和交流,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擴大語言共性。譯者不要因為文化負載詞的不可譯性而放棄傳譯,也不能因為文本的可譯性而隨便亂譯,這樣才能把握好中醫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度,使譯語更具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59.

[6] 李照國. 中醫術語英譯的原則與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1996.(4): 34.

第6篇

【關鍵詞】中醫英譯;經絡學;關闔樞

關闔樞是中醫術語中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它明顯地體現出中醫術語的濃縮性和模糊性,再加上歷史及文化等因素,各家對關闔樞的含義有著不同的解讀,因此愈顯復雜。本文嘗試通過整理和分析關闔樞的源流和含義,闡釋目前較為公認的關闔樞的概念內涵,從而進一步分析和討論現有關闔樞的英譯方法,在此基礎上嘗試尋求新的英譯形式,期與同業交流和探討。

1含義

關闔樞的內容早在《靈樞?根結》中就已有了明文記載。關闔樞的本義是指門的部件。《說文》中提到:關即“以木橫持門戶也”,指門栓;闔即“門扇也”,指門的主體;樞即“戶樞也”,指門軸。 作為門的部件,關,具有關閉和開啟的作用;闔,具有防衛的左右;樞,具有轉動的作用。古代醫家用門的部件“關”,“闔”,“樞”比喻三陰三陽的功能變化特點。目前較為公認的理解歸納起來,關闔樞的含義包括了以下三個層次:以門的部件比喻,關為門閂,闔為門扇,樞為門軸;說明三陰三陽的功能特點;反映六經病證。

2英譯

《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皮部名稱關、闔、樞分別譯作“opening, closing, pivot”(開,關,樞),并在該詞條的Chinese Definition/Description中加以闡釋三陰三陽的功能特點:開意指向外的變化,關意指向內的變化,樞意指中樞或中心角色。

筆者則采用直譯的方法,從概念內涵入手,即,以門的部件作比喻(門閂,門扇,門軸),將其分別譯作關(bolt),闔(panel),樞(pivot);六經皮部譯作:關樞(taiyang-bolt),害蜚(yangming-panel),樞持(shaoyang-pivot),關蟄(taiyin-bolt),樞儒(shaoyin-pivot), 害肩(jueyin-panel)。

3分析與討論

3.1對現有英譯的分析討論《標準》在翻譯關闔樞的時候,是以三陰三陽功能特點為源語,從定義描述里可見三陰三陽的功能特點體現在向內,向外,轉換的變化。《標準》里將“關”譯作“opening”。推測這種譯法依據了唐以后的傳本,而將“關”理解為“開”。而事實上,在唐以前的傳本里為“關”,而唐以后的傳本多數誤作“開”,這是因為唐時關字的寫法“門”內作“弁”與“門”內作“開”的開字容易混淆。現存《素問》王冰注均作“開”字,但《太素》里則為“關”字。又《素問?水熱穴論》王冰注說:“關者,所以司出入也。”說明了只有“關”才能起司動靜、出入的雙向作用,而不是單一的開或閉。因此從“關”的字義出發,“關”的功能應該包括開啟和關閉兩者的意思,而單一譯作“opening”是不準確的。此外《標準》里將“關”譯作“opening”,“闔”譯作“closing”。是以三陰三陽功能特點為源語,定義描述為三陰三陽的功能特點,表現為向內,向外,轉換(或協調整合)的變化。實際上,然而三陰三陽功能變化,并非限于單一的向內、向外、轉換變化。又如,六經辨證里陽明病和厥陰病,都為闔病,陽明病以陽盛為病,厥陰病以陰衰為病。要解釋闔的功能特點,用陰陽的盛和衰,較之用氣機的向內,向外更為恰當。另一方面,采用opening,closing也無法反映六經病證復雜的臨床表現。該英譯無法表達其完整的概念內涵。

3.2對新譯法的分析和討論

首先,從原始字義而言,bolt, panel, pivot,更接近關闔樞的本義。其次,門的基本運動形式是開、閉、轉動,而氣機的基本運動形式是升、降、出、入。在兩者不能完全對應情況下,為什么古代醫家會以門的部件來比喻六經氣機變化呢?通過對門和皮部作用的分析可以發現:門的基本作用是保衛和防御;皮部的作用是保衛機體,抗御外邪,反映病證,兩者的共同點在于保衛和防御,而不在于運動形式。可見,古人以門的部件來比喻六經皮部,是基于兩者相似的作用而非基于運動形式。因此,雖然可以以三陰三陽氣機變化說明三陰三陽的功能變化從而解釋關闔樞的功能特點,但三陰三陽氣機變化是否以opening(outward actions), closing(inward actions)的方式表現則是值得商榷的。此外,一般在翻譯實踐中需要考量五個方面的內容:直譯和意譯,功能對等和形式對等,原文形式和原文內容,靠近源語和靠近譯入語,以原作者為中心和以譯文讀者為中心。《標準》的翻譯著眼于關闔樞的功能特點,這種翻譯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遺憾的是,以單一的氣機變化形式解釋復雜的三陰三陽功能特點,并未吃透對源語關闔樞的理解。筆者參考李照國教授提出的中醫翻譯三條原則(①薄文看醫,依實出化;②比照西醫,; ③尊重國情,保持特色),將關闔樞譯作bolt, panel, pivot,從形義兩方面來傳遞源語的指稱內容,并體現了概念中以“門的部件”作為比喻這一特點,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醫文化特征。

第7篇

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其哲學理念深邃難懂,表現形式以古文為主,文風簡潔高雅,與西醫文化差別巨大。中醫學具有自己特有的理論體系,如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在西醫學中找不到對等的詞語與之匹配。如何處理這些與文化關聯密切的語言問題,對中醫英語翻譯的發展至關重要。接受美學從讀者的角度出發,以譯文的可接受度作為評價中醫英語翻譯質量的標準,為中醫到西醫的文化傳遞提供了理論依據。

1 接受美學與英語翻譯

接受美學于20世紀60年代誕生于德國。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學主張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的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接受美學以譯文文本的讀者為中心,將文本讀者對譯文的可接受性看作翻譯的最終目標。“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譯者處于這個固定模式下的中心位置,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從接受美學角度看,譯者不能只注重原文作者的意圖,更要重視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可接受程度。只有當讀者讀懂、認可并接受譯文時,譯文才具有真正的存在意義。

2 中醫英語文化翻譯中的問題

2.1 缺失翻譯

缺失翻譯是指由于譯者沒有提供文化信息或提供的文化信息量不足,使得讀者無法理解譯文內容的翻譯。譯文的讀者在語言和文化層面都和原文讀者截然不同。如果譯者給予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相同的待遇,就會使得譯文讀者負擔過重,從而導致譯文不被接受。

例如,中醫術語“提壺揭蓋”本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或治療便秘的一種治療方法。許多主張直譯的譯者直接把它翻譯成“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對于不了解中醫文化的譯文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原文要傳遞的本意。這種譯文沒有為讀者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幫助讀者理解原文暗含的意義,屬于缺失翻譯。

2.2 過度翻譯

過度翻譯是指譯文被加入超出原文意義的文化要素,有誤導讀者的傾向。紐馬克認為過度翻譯往往比原文內容更具體,包含更多意思。譯者如果在譯文中加入過多的文化解釋,可能使原文冗長難懂,甚至會扭曲原文意思。

例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如果被譯為“Prescriptions Worth One Thousand Gold”,雖然詳細具體,但并不能準確傳達原意,屬于過度翻譯。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貴于千金”,其書中收集的藥方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Valuable Prescription”更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本意。

2.3 錯誤翻譯

錯誤翻譯是指由于譯者沒有正確理解原文確切的文化內涵而造成譯文表達失誤的翻譯。由于中西醫理論知識的不同,有些中醫學詞匯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詞,翻譯中如果過于追求“詞匯對等”就會引起誤譯。

例如,“落枕”經常被錯誤地翻譯成“loss of pillow”或“loss of neck”。這種翻譯很難讓讀者把它與脖子酸疼僵硬的病癥聯想在一起,甚至還會引起錯誤的理解。其實,“stiff neck”就能很好地傳達原意。

3 提高譯文可接受度的原則

3.1 民族性原則

一種語言中總有一些反映該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觀念在別國語言中找不到相應的詞語。這類詞語所占比例很小,但十分重要,因為他們反映了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象征(李照國、朱忠寶,2002)。中醫學中包含一些術語,民族特色鮮明,但在英語中沒有對應詞語。處理這類詞語的方法一般是音譯。如典型的中醫詞匯“陰陽”、“氣功、“五行”等,可音譯為“yinyang”,“qigong”,“wuxing”。

為了把中醫藥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傳播出去,民族性原則是譯者要考慮的第一要素。保持民族性原則雖能最大限度地再現原文信息,但譯者要把握有度。音譯只適用于簡短的、被普遍認可的、譯文讀者可以接受的中醫術語翻譯。對于某些不能見詞明義的詞語不能選擇這種譯法。

3.2 中西匹配原則

中醫和西醫雖然理論不同但有相通之處。譯者翻譯時既要考慮中醫特色也要顧及自然科學的共同之處,盡量在西醫術語中找到與之匹配的詞。這樣既能準確表達原文意義,又便于讀者理解,提高譯文的可接受度。例如:

牛皮癬 銀屑病 (psoriasis)

疳積 小兒營養不良 (infantile malnutrition)

寸白蟲 絳蟲病 (taeniasis)

3.3 補譯原則

中醫學包含著許多文化背景知識。許多詞語如果單純音譯,讀者無法理解,而且在西醫學中也找不到相對應的詞語。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譯者有必要在譯文中加入補充說明成分,或以注釋的形式對這些詞語進行解釋說明。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讀者對譯文的接受程度,也更利于中醫英語的發展。

例如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 將天數然也?”《黃帝內經》

譯文: Hungdi asked: “Old people cannot give birth to children. Is it due to the exhaustion of Caili (Essence-Qi) or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Note: literally “Cai”(材) means material. “Li”(力) means “power” or “strength”. Some scholars explain “Caili”(材力) as “the strength of tendons”. Some scholars explain “caili”(材力) as “Kidney-Essence”.

注釋和補譯部分可以拓寬讀者的文化視野,幫助對中醫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使他們能更好地掌握中醫知識,有利于中醫的傳播。

第8篇

[關鍵詞] 中醫藥英譯;譯者觀點;淺論

[中圖分類號] R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a)-0127-03

A brief review of experts' opinions o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LIU Ning ZHANG Qingro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sets out to make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skopos theory, natur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hermeneutics, cultural convergence, concept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etc. i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experts home and abroad, then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points.

[Key words]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Experts' opinions; Brief review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前行,經濟迅猛發展,各行各業與國際交往也越來越多。華夏文化也隨之更加廣泛地走向世界,中醫藥理論及文化隨同此番大潮也展現了向國際化發展的良好趨勢。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之一走向世界,是許多年來華夏兒女的夢想。她在中華大地為中華各民族世世代代所傳承的基礎上,不久的將來必將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診病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我們傳承中華醫學,發揚華夏文明的傳統美德,向全世界宣傳中醫藥并在世界醫學領域推廣中醫藥離不開語言和文字交流。

1 問題的提出

筆者注意到,近年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國內許多學者在從事中醫藥領域的語言翻譯事業,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設性基礎工作。國外的同行業人士也頻繁來國內進行專業溝通交流。國內的專家學者也不斷走出去,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宣傳中醫藥文化及近年來的發展。但我們意識到,在溝通與使用不同語言交流過程中,漢文化在中醫藥中的語言,轉變為英語后在以西方文化為主要代表的國家地域在表達和理解上存在明顯差異,其重要原因是對中醫藥的英語譯釋不準確、不全面、沒有體現中醫的精髓,因此產生許多誤解。為了扭轉這種對中醫藥在國際上發展的不利因素,國家近幾年也陸續出版了相關的中醫藥典,形成比較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指導性文獻資料。中醫英語的譯釋工作在語言翻譯行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科目,不斷有新的、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理論闡述發表。筆者對近年來有關中醫英語的翻譯工作及學術觀點進行粗略總結,本文通過總結這些學術論點,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業內人士共饗。

2 學者觀點淺論

近年來,翻譯學者的學術論點呈現出許多新提法。例如:德國的漢斯?維米爾(Hans Vermeer)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人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專著《譯者的隱身》中首先提出了“規劃法”(domestication)和“異化法”(foreignization)的概念;此前較早的還有20世紀70年代中期加達摩爾(Gadamer HG)提出的“詮譯學”;國內許多學者也紛紛就中醫英語翻譯的改進和提高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學術論點。例如:結合哲學及文化解釋針對中醫英語的詮譯;針對中醫典籍的中醫文化趨同現象進行探討;中醫“四字格”特點的翻譯;中醫英譯時引用漢語拼音加注法等。

2.1 漢斯?維米爾的《翻譯目的論》[1]

它的核心概念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而這個目的是由目標語讀者或者譯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條件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任何一種翻譯做品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受眾讀者群體,由此“翻譯”是目標語情態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生產的文字信息資料。

筆者完全認同這一點。在中醫藥領域,將中醫藥翻譯成英語,是將我們幾千年積累并傳承的醫學理論,通過語言的翻譯,向全球占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體或使用英語的其他人群進行有效傳播的唯一途徑。沒有語言的傳播,僅靠我國無償提供的醫療援助中帶有中醫藥特色的服務,很難實現中醫藥在國際醫學領域的推廣和進步。翻譯的目的就是讓受眾讀者群體通過他們熟悉的語言了解中醫藥文化,并最終認可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因此其目的性決定了在翻譯時語言詞匯的取舍和定位。

在中醫藥英語譯釋工程中,中醫與西醫的病名、藥名、方劑名是翻譯中的主要三大類。眾所周知,華夏文化始終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體、注重平衡、喜歡中庸平和。中醫藥理論的核心部分是整體觀念和陰陽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腹脹、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互相聯系、相互影響促進又相互制約,人體與自然也是緊密相關的對立統一體,中醫臨床正是依據這種聯系和影響辨證論治。中醫的養生理論也是認為人類必須順應大自然,保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因此可見中醫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屬性,中醫理論與中國的傳統觀念息息相關、一脈相承。而西方文化則推崇個人主義、突出個人奮斗和個性化、喜歡標新立異與自然抗衡、鼓吹冒險等,兩者反差巨大。但是根據“目的性”原則,中醫英語的譯釋工作,必須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漢譯英的翻譯過程中,滿足其讓英語讀者的受眾群體通過文字了解、讀懂,這就是中醫英語翻譯的目的。在不同中找出相同、在差異中找出相似、在類似中采用加注等,以實現翻譯給英語讀者方便閱讀的最終目的。

2.1.1 例如:在病名中翻譯處理,西醫與中醫有關病名是完全對應的,采取直譯是最為妥當的。

中文:瘧疾;英文:malaria

中文:呃逆;英文:hiccup

中文:失音;英文:aphonia

中文:感冒;英文:common cold

中文:便秘;英文:constipation

中文:頭痛;英文:headache

2.1.2 其次,在方劑名的翻譯中,翻譯的“目的性”決定了在方劑的英文名中盡可能采用“藥物成分+for+藥物功效”的語句格式

中文方劑:當歸補血散; 建議譯文: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Powder for Enriching Blood

中文方劑:黃連解毒湯;建議譯文: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

2.1.3 再如:中藥名稱的翻譯,有類似和相似的翻譯,白虎湯的英譯就存在此類問題。白虎湯英譯為“Bai Hu Tang”或“White Tiger Decoction”,但直譯會導致誤解,采用在類似中加注更妥帖,可譯成雙名“Baihutang (Baihu Decoction)[2]”。

2.2 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2]提出的翻譯“歸化法”

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翻譯“歸化法”、“異化法”,其“歸化”的宗旨是盡量減少譯文異國文化色彩,為目的語讀者提供自然流暢的翻譯作品。“異化”則是指譯者采用相應于源語作者使用的表達方式,再現源語的內容和異質因素,“讓作者安居不動,讓讀者去接近作者”。勞倫斯?韋努蒂還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強調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原版之“異”,盡最大可能保留原作蘊含的異域文化特色,達到“文化傳真”的目的。筆者認為“反翻譯”還可以理解為“逆向翻譯”、“回翻譯”、“回復翻譯”等,即將中醫英文能夠再回議成源文、原版的內容而不“失真”。

“歸化法”與“異化法”在翻譯工作中,這兩者看來是矛盾的,但在中醫藥譯釋中又是非常可取的。采用“歸化法”會失去原文的“異味”,雖然容易被目的語讀者受眾群體理解和接受,但中醫藥的精華及所承載的華夏文化卻不能得到真正了解和傳播。“異化法”可以保留原文中的“異味”,能夠真實的反映中醫術語所蘊含的哲學意識和理念,但“異味”太濃又不利于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因此在中醫英語翻譯中采用“歸化”與“異化”應當遵守一定的原則。

2.2.1 原則之一:盡量引用信息等值或相當的西醫術語,即“歸化翻譯法”。盡管中西醫在理論上研究的出發點不同,但其研究的對象卻都是人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現象,都是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類的健康。因此不難找出相同相似的東西,例如解剖術語和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等即可使用“歸化法”翻譯。如心(heat)、肝(liver)、肺(lung)、脾(spleen)、腎(kidney)、女子胞(uterus)、水谷之海(stomach)、半產(abortion)、髓海(brain)、反胃(regurgitation)、發熱(fever)、胃痛(stomachache)、中毒性痢疾(toxin bacillary)、甲狀腺腫大(goitre thyroid enlargement)等。

2.2.2 原則之二:中醫藥專有術語,應盡可能采用“異化法翻譯”,保持中醫英語的“異味”。中醫學文化蘊含著華夏文化,她的思想原則、理論基礎、觀念范疇、概念體系、操作方式方法等都獨具特性,與西方醫學和西方文化不相通,這些概念和思想表述在英語中無法找到對應詞語,盡管這部分術語比例不大,但卻是中醫英語的精華所在,作用極為重要。例如中醫中的“氣”,中醫理論認為,人體中的“氣”,在哲學范疇有著特定的內涵和特征。人體生命的本質、動力以及生成的活動規律等都被中醫理論視為“氣”和“氣”的生化過程,它既是人類生命的精微物質又是生命的功能。在西方醫學界對中醫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大多采用“歸化法”翻譯成“vital energy”,如今西方醫學界越來越多的人對中醫理論中“氣”的概念已經熟悉,采用“異化法”翻譯“氣”為“Qi”更妥當。以此可以擺脫西醫術語的束縛,保留“氣”在中醫英語中“Qi”的全部含義。更專業的還可以采用歸化異化相結合的方法,加注英文解釋:“Qi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primordial qi, pectral qi,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2.2.3 再如中醫中的五行學說,它貫穿于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其術語是中醫術語中的“共核詞語”,海內外譯者無例外的都采用“完全異化法”翻譯。例如:陰陽(yin yang或yin and yang )、心火(heart fire)、陰殺陽藏(yin become deficient while yang is weakened)、陰陽自和(natural harmony of yin and yang)、活血化瘀(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等。

2.3 加達摩爾(Gadamer HG)提出的“詮譯學”[3]

主張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義。他強調的是翻譯更應注重對被翻譯文件文化背景的熟悉,否則文化就是翻譯的障礙。對于中醫英語翻譯工作這一點及其重要。

中醫屬于華夏文明及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中華文化是中醫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古代的科舉制度,古文學古漢語,文言文及古醫文,佛、道、儒、孔、孟等各家學說流派,以及他們形成的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悠悠幾千年在中醫領域都滲透著濃濃的中華民族特有的風格和精神理念,中醫幾乎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所有精華,可以被稱作中華文化的活標本。對這些文化不熟悉,中醫的翻譯就要受到文化不通的障礙。

加達摩爾的“詮譯學”,又稱“闡釋學”,“翻譯即解釋”是詮譯學一個古老而核心的命題。“前見”(prejudice)和“視域”(fusion of horizons)融合是“詮譯學”作為解釋和翻譯的兩個重要概念。加達摩爾把“前見”作為歷史性的理解,是前理解的理解。“視域”是視力所及的地域包括特定的立足點出發時所能看到的一切。顯然這里的“理解”包括了“前見”和“視域”。在翻譯領域,這種“理解”是使譯者和讀者的視域都能跨越各自的界限與對方相融合為一體,即“視域融合”,換句話說就是理解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傳統的翻譯標準講求“信、達、雅”,而“詮譯學”則認為視域不斷融合不會靜止不變,翻譯具有動態性。

加達摩爾認為,把某個歷史文本作為解釋的對象,就是這個文本向解釋者提出問題。解釋總是帶有向解釋者提出問題的傾向。理解這個文本就是理解這個問題。

中醫文本的解釋具有多重性,從兩個方面可以反映出來:一是對中醫理論文化的譯釋,其解釋是在譯者經過對文本的歷史的理解建立自己的前理解,經過嚴格的查閱考證得到結果;二是同一個文本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的譯者會給出的不同的解釋。這也是同一個文本有多種解釋的現象。因此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中占有主導地位。

由此筆者建議,從事中醫英語翻譯的人士,應該首先對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建立在熟悉、了解祖國醫學的基礎上,有了前理解的“理解”,再建立新“視域”,中醫英語的譯釋工作才精準不走樣。

2.4 國內學者提出,中醫典籍應與中醫文化趨同[4]

“文化趨同”意指文化翻譯的基本原則。它要求譯者要從文化的角度準確地再現源語所要傳達的意義、意識和風格,這就要求每個譯者都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使得中醫藥典的翻譯具有文化因素,也是規范中醫藥翻譯工作應該采取的首要策略。

筆者認同這一觀點。中醫藥翻譯之所以難,主要因為中醫藥承載著豐厚的祖國文化之內涵,同時在翻譯過程中又受到文化的制約,任何翻譯策略的簡單化都會對中醫藥翻譯造成損傷。靈活、辨證的運用各種技巧才能取得源語和譯語的文化趨同。

拿《黃帝內經》來說,它是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不僅深入研究探討了人類醫學的基本問題,還對祖國的古代文化、天文立法、地理氣象、名物典制、數術音律、天干地支、管制避諱、人的心理活動等知識都闡述。其形氣轉化、形神統一、天人感應、辨證求因、四診合參、異法方宜、五運六氣、精氣學說等理論,均是我國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學理論上的應用典范,無不滲透著華夏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中醫藥英語翻譯中,勢必對翻譯的內容上按照祖國文化的內涵操作,拋棄這種深邃的內涵,祖國醫學的精華也就難以存在。舉一例,《金匱要略》中敘述了一個“奔豚”的病癥,謂之“豬其子謂之豚”。翻譯時應當本著文化趨同的原則進行翻譯,其源語詞意應理解為中醫術語:“Refers to kind of disease that the gas rush to chest and stomach, throat from hypogastrium.”(意指有氣從小腹上沖胸脘、咽喉的一種病)。如果單從字面看,“奔豚”即為“奔跑的小豬”。如果不考慮文化趨同,這種翻譯顯然歪曲了中醫的理念。

文化趨同的難點在于中醫語言中大量的醫古文,而醫古文又是祖國文化中占有較大歷史時間比例的文言文的一種古文學語體,醫古文在表述上異常簡練且修辭格非常豐富,其多義性、同義性和模糊性極易造成中醫語言的語義迷糊。例如,《內經》中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欲”,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淳厚樸實、清心寡欲、知足常樂、適應環境才能享受生活,懂得養生之道:“Any kind of food was beautiful(to them) and any kind of clotheswere satisfactory. They felt happy under any condition.”

2.5 中醫“四字格”特點的翻譯[5]

1956年陸志偉先生首先提出“四字格”的概念。“四字格”在中醫古籍書中經常出現,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進行過統計[6],在《素問》中僅前30篇,“四字格”詞組就約占了39%。在中醫術語類詞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中,“四字格”術語所占比例也高達21.4%。可見在中醫語言詞匯中,“四字格”語句所占地位及其重要,中醫英語的翻譯針對“四字格”語句更顯得十分重要。

我國古代的文化語言體系,大多采用這種“四字格”、“六字格”、“七言律”的形式,受其影響,中醫語句的“四字格”又與我國漢語成語非常相近,這是漢語傳統表述方式在中醫領域的突出表現,它正說明中醫文化是祖國漢學文化的傳承。

張登峰[7]在對中醫的“四字格”語句翻譯時,提出了幾種翻技巧,即譯語與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對應翻譯;原文與譯語詞序和結構部分對應的,可采取不完全對應翻譯;完全不對應的,即無法對應。

完全對應的翻譯例句:

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痰熱結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

不完全對應的翻譯例句:

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

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

無法對應的翻譯例句:

關節疼痛:arthralgia;

經期延長:menostaxis;

這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漢語與英語在詞組組合的規則上存在較大差異,翻譯時應先對“四字格”詞組的修飾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再整體考慮符合英語表達方式的譯文。

3 結論

中醫英語的翻譯工作在專業人士和眾多學者的參與下,近年來有了長足進步。許多學者針對中醫英語的翻譯,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陸續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學術觀點。這些學術觀點應用在中醫英語的翻譯中,無論對初學者、業內人士、專家及海外同行,都有積極促進作用。無論是國外人士提出的歸化法、異化法、詮譯學說以及國內學者提出的文化趨同、四字格翻譯等,都對中醫英語的翻譯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有利于祖國的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段自力.翻譯目的論介評[J].渝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7(2):81-83.

[2] 張登峰.中醫病癥名稱的英譯方法[J].中國中西醫雜志,2006,26(9):855-857.

[3] 羅楓.中醫術語翻譯的“規劃”和“異化”[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6(2):62-64.

[4] 何陽.中醫典籍英譯中的中醫文化趨同現象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院雜志,2010,16(7):619,626.

[5] 陸志偉.漢語的并立四字格[J].語文研究,1956,(1):45-82.

[6] 丁年青,余梅芳.中醫四字格術語的特點及翻譯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20-22.

第9篇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2)10-0027-01

近年來,中醫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和關注,但世界各國學習中醫的學生,受英譯資料的限制,無法獲得充足的信息,在中醫英譯中存在的“亂譯”、“誤譯”現象,給人們造成了誤解,也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制約了中醫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規范中醫英譯工作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翻譯雖重在實踐,但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現行的中醫翻譯活動中,許多譯者往往借助諸如漢英中醫辭典或手冊,加上自已的理解和習慣去釋義和翻譯,而不是按照翻譯學的基本原理和實際要求來再現原文信息,離“信、達、雅”的標準相距甚遠。大部份譯者是不懂專業的英語翻譯工作者或是懂中醫但缺乏翻譯技巧和外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中醫醫生,他們不重視其譯語是否合情(中醫的實際情況),是否合理(翻譯的理論),造成中醫翻譯界存在種種混亂現象。例如“氣”是中醫學中最常見的詞之一,它既有功能之“氣”,也有物質之“氣”,還有精氣、宗氣、元氣、真氣、營氣、衛氣等等。有的詞典把它翻譯為“en-ergy”,有的譯成vital energy,還有的譯成“Qi"。而energy根本無法表達中醫“氣”的內涵。再如“心開竅于舌”有如下譯法:The heart opens into the tongue;The t0ngue is theorifice to the heart;The heart ppens to the t0ngue.the tongue asthe window of the heart;The heart has its specific body openingin thetongue;The heart reflects 0nthet0ngue.按中醫的原意,“心開竅于舌”就是說心臟的一些生理和病理狀況在舌頭上有所反映,醫生通過觀察患者舌的變化對心臟做出診斷。由此可見其譯法的混亂程度,這樣的譯本叫非中文讀者困惑。因此作為中醫英語翻譯工作者在中醫翻譯活動中,有必要首先了解中醫英語翻譯的一些基本特點。

1 仿造化

所謂仿造,指的是在翻譯原語的無等值詞匯時用譯語中的直接對應詞代換無等值詞匯的組成部分,即詞素或詞。由于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其名詞術語的內涵均與現代醫學有較大的差異。盡管在人體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醫的一些名詞術語與現代醫學的一些名詞術語在含義上比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卻不盡相同,甚至相差甚遠。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英語中找到中醫名詞術語的對應語是非常困難的。于是仿造便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事實上,早期的譯者一開始便有意無意地采用了詞層仿造法(也叫詞層翻譯)來翻譯中醫的名詞術語,例如:heat t0xin(熱毒)、fire t0xin(火毒)、damp—ness t0xin(濕毒)等等。英語中有heat,fire,dampness,t0xin這些單詞,但卻沒有heat t0xin,fire t0xin這樣的概念。仿造翻譯就是借用英語中已有的相關單詞來表達中醫特有的概念。亦即通過對英語已有單詞的重新排列組合向英語語言輸入中醫特有的概念和表達法。

2 定義化

中醫用語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言簡意賅,濃縮性強。但在翻譯時,卻很難采用相當單位的英語詞語將其表達清楚。于是,翻譯變成了解釋,即用英語給中醫概念下定義。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辨證論治”,diagn0sis andtreatment based 0n the 0verall analysis 0f sympt0ms and signs對于這樣一些英語翻譯的中醫術語,我們可以采取必要的方法予以簡潔。“辨證論治”目前常見的譯法有treatmentbased 0n syndr0me differentiati0n和treatment acc0rding t0 syn—dr0me differentiati0n等不同形式。從翻譯的角度來看,在這個術語中“辯”、“證”和“治”是核心概念。目前“辨”一般譯作differentiati0n或identificati0n、“證”習慣上譯作syndr0me或pattern、“治”通常譯作treatment0只要這三個核心概念翻譯一致且整個術語的結構比較簡潔,即基本達到了術語翻譯的要求。

3 混雜化

由于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中國的一些翻譯人員借用了與之含義并不相同的大量中醫術語,致使一些意義并不相同的中西醫概念具有相同的語言外殼,如中醫的“脾”不同于西醫的“脾”,中醫的“傷寒”不同于西醫的“傷寒”。他們在概念和病理上都不相同。中西醫結合研究也使得中醫的語言理論出現中西醫混雜的局面。但對于“脾”的翻譯,不管是指中醫的“脾”還是西醫的“脾”,由于長期以來譯者都習慣翻譯成“spleen’,已經約定俗成,被廣泛接受,也就沒有再區分翻譯的必要。但中醫的“傷寒”有三層含義,一為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二為感受寒氣而引發的病癥,三指冬季受寒(歐明,1986:167)。而西醫學上的“傷寒”(typh0id),則指的是因傷寒桿菌而引起的病癥。所以,中醫上的“傷寒”不可譯作typh0id,以前多譯作seas0nal febrile disease,現逐漸被c0ld damage或c0ldattack所取代。

4 拼音化

因為中西方文化及中西醫之間的巨大差異,中醫理論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語。如“氣”、“氣功”、“陰陽”、“推拿”等。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無法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內涵。過去人們一直試圖通過意譯來翻譯這些概念,但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例如,將“氣”意譯為vital energy其實只表達了“氣”作為“動力”這一小部分含義,卻沒能表達“氣”的完整內涵。經過國內外中醫翻譯工作者的長期探索,發現只有音義才能較好的保留“氣”的實際內涵并避免丟失信息。于是Qi便逐漸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為“氣”的規范化譯語。同樣地,“氣功”、“陰陽”、“推拿”也被譯作)rinyang,qig0ng,tuina.從目前國內外的實踐來看,采用音譯法翻譯中醫上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較可行的。事實上,這種方法已逐步被中醫翻譯界普遍采用,也為國外讀者所接受。總之,要使中醫特有概念在英語譯語中保持其特有的內涵,音譯恐怕是上策。

第10篇

【關鍵詞】文化圖式 中醫 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為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學習研究中醫及其翻譯策略,主動銜接基礎專業教學,對于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升國學文化素養、拉近師生心理距離,更加生動深入的闡釋文化圖示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實踐,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圖式理論簡要

“圖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中提出。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勒特發展了圖式理論,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 case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從此,“圖式”成為一個心理學術語。

三、幾種翻譯策略

蘭鳳利認為,“如果一味強調中醫翻譯理所當然地應是科技翻譯,強調譯文要擺脫中醫語言中的文、史、哲影響,那么,在中醫對外傳播和交流的過程中,無疑人為地摒棄了中醫學深厚的文化底蘊。筆者認同此觀點。

中醫包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圖式,對西方來說是外來文化,文化圖式缺失和文化圖式沖突在中醫文化傳播過程中顯現的尤為突出。在文化圖示理論指導下,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對中醫文化圖式的進行精確解碼和重新編碼,幫助目的語讀者新建文化圖式,使其糾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圖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醫,促進中醫文化與西方醫學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譯。在目的語文化圖式缺失的情況下,往往采用音譯策略。方夢之認為,音譯是不同文字系統中的文字符號的轉寫。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針灸穴位名詞的國際標準化方案,將針灸穴位名稱統一采取漢語拼音,并全部進行編注了國際代碼。這是中醫音譯的典型范例。同時,中醫中的一些承載文化厚重的基礎理論術語如:氣、陰、陽等用漢語拼音直接音譯。音譯策略簡潔明了,可以維護中醫的民族性,促使“中國英語”融入英語當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極易影響外籍人士學習中醫的熱情,所以,在我們的外語教學實踐中,除了約定俗成的音譯英語外,不宜自己“創造”音譯詞匯。

國內中醫研究者也反對對音譯法的濫用,較多的意見是應盡量控制其數量,只適用于其他譯法難以表達的術語。

2.直譯。陳宏薇認為,直譯是指在合乎英語文化的基礎上,在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使得內容與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壺揭蓋”(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s“熱結旁流”(fecal in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風寒束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風熱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熱勝則腫”(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譯既保留了中醫語言特色,忠實傳達了原文含義,又具有較強的回譯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文化交流。但是,直譯容易引起歧義,造成誤譯。比如將“賊風”直譯為“thief wind”,將“木舌”直譯為“wood 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譯。意譯是指在不得不舍棄字面意義的情況下,通過釋義、添加、還原等方式,以求譯文與原文傳達的含義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譯策略。

如將“賊風”意譯為“pathogenic factors-wind”,將“木舌”“stiff tongue”,蘭鳳利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四氣調神大論)譯為: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four seasons are the root of every thing. The sages cultivate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nserve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health,thus according with the universal law“engendering in spring,growing in summer,reaping in autumn,and storing in winter。譯文將“生長”暗含信息詳細的解釋出來,使得譯文更加生動易懂,語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調動了讀者的已有圖式,很好的傳遞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譯也有不足:一是回譯性差;二是若無對應詞匯,則造成譯句冗長;三是受譯者主體性影響大,不利于標準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詞翻譯。中醫術語一般多義,寓意深厚,根據語境,同一中醫詞匯借用不同等值詞匯翻譯。如中醫中“痰”包括有形之痰、無形之痰兩種含義,若是有形之痰,就譯為sputum,若是無形之痰,就可借用西醫phlegm來譯。“惡露”等同于西醫“產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譯,“無物移睛”等同于西醫“玻璃體混濁”,用vitreous opacity翻譯。二是借用西醫術語中豐富的詞根詞綴,按照其排列組合方式來翻譯中醫詞匯。如“風秘”翻譯成“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濕泄”翻譯成“hygro/genous 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譯成“exo/genous stomachache”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采取借用策略進行翻譯,不但表意準確,而且簡便易行,值得推廣,但是,對于沒有醫學專業詞匯詞根知識的受眾則不便傳播。

5.加注。即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詳細解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其生五,其氣三”譯為“Life has(the number) five,breath has(the number) three”。此處括號中添加了(the nunber),使譯句通順。結合語境,“五”易理解為五行,而“三”卻不易理解,故又在腳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the author―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good fortune”.又如“虛”“實”在中醫中具有深奧含義,在英文總很難找到與其文化圖式完全對應的詞匯,所以,暫且將其分別對應“asthenia”和“sthenia”,然后,進一步添加腳注,對意譯歸化為英語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腳注的形式將“asthenia”解釋為:symptoms shav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將“sthenia” 解釋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etc.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

四、結語

我國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東學西漸,中醫翻譯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中醫的文化概念和認知體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語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難,中醫翻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國經濟日益繁榮、軟實力逐步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醫學院校的語言工作者應當有所作為,為中醫的對外交流和傳播盡心盡力。

參考文獻:

[1]王柳.圖式理論觀照下文化負載詞的漢英口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刁驤,胡幼平.淺談詞素翻譯法在中醫翻譯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3):266-268.

[3]黃欣賢.中醫基本理論名詞術語英譯探討(四)[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13(4):240-241.

[4]代建軍.文化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第11篇

西醫院校維吾爾學生中醫學的教學特點與對策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及醫療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風格和診療特殊的醫學體系。為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醫學,西醫院校普遍開設中醫學課程,這也是我國醫學教育的特點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醫科大學在培養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貢獻,但由于中西醫院校的培養目標、學生學習興趣等客觀差異,教學受到內容過多、課時較少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在中醫術語理解困難等諸多問題的困擾。在深入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一些在少數民族班級中醫學教育體會總結如下,以期提高西醫院校的民族學生的中醫教學質量。

1 語言簡介、重點、生動形象,激發學生愉悅的學習感受

學生愉悅的學習感受來自于高水平的課堂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學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同時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優秀綜合素質是達到教學目的的保證,而低劣的教師綜合素質 會使學生因為對一個教師的厭惡而厭惡一門課程,需知“愛屋及烏”的另一面是“恨屋及烏”[2]。維語為維吾爾同學的母語,雖同學們均經過漢語等級考試,但對中醫術語理解較同水平的漢族同學吃力。根據存在的問題,我們及時修改收集整理教學方法,盡量做到知識點簡單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敘述,用簡單的比喻和動畫來闡明相對復雜的中醫學的原理和現象。在五行中講到“火性炎上”,從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質,特點下手,用點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讓同學們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課堂上的互動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相互提問,釋疑,最后由教師補充,糾正,從而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掌握中西醫理論體系不同,重視臨床,理論聯系實踐

中醫學課一般在大學3年級開設,此時學生已較全面地接受了西醫理論,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現代醫學思維模式,學習中醫學時,常有“先入為主”思想,習慣將中醫的“肝”“腎”與西醫的“肝”“腎”相比較,應反復強調西醫研究對象是“病”,主要依據“癥狀”,中醫研究對象是“人”,主要依據“證型”,即西醫治病,中醫治人,要讓學生了解中西醫學理論無高低對錯之分。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固有思維模式,讓中西醫兩種思維模式在學生腦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養優秀的臨床醫生,只有多臨床,勤臨床,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的作用和重要性。在臨床實踐帶教中,老師依然需要不斷加深和交融此兩種思維模式,讓學生能更深刻的學習和理解。除了代教時獲得視聽方面的時間,學生還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患病的同學進行中醫治療方案討論,然后遣方用藥,讓同學們親自體會和觀察中醫藥的療效。遇到一些中醫特色的理療,例如在推拿中將到提捏法,此類治療類似維醫的“且木艾力什”, 中醫的穴位敷貼治療,聯系維醫的“孜麻得”等等,通過中維醫的相似相通來促進民族同學對中醫治療方法的更親切的理解和學習。

3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直觀教學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如板書、掛圖之外,多媒體教學顯得尤其重要。多媒體教學課件可將枯燥晦澀的中醫理論通過圖片、圖標等盡量以簡潔明了、形象生動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信息量,通過色彩的多樣性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闡述五行的關系和經絡的循行時使用動態的圖片演示,比一般的圖形演示和講解更能吸引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習,尤其對“舌診”、“脈診”及“中藥”的教學中可使學生產生直觀感性認識,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強學生對中醫學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中醫教學在西醫院校教學中占一定的比例,要將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讓少數民族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理解中醫和掌握知識,來促進少數民族技術人才的發展和培養。

轉貼于

第12篇

關鍵字:中醫,翻譯,虛實

中圖分類號:H059;R2;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4-0028-04

收稿日期:2012-03-09

作者簡介:畢方剛(1983—),男,山東淄博人,中醫碩士、英語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為中醫翻譯。通信方式:。 中醫植根于中國文化,中醫術語和日常用語往往聯系密切。人們常說“探一探虛實”,意思就是要先查探事物的究竟,以便做出相應之策。可見是“虛”還是“實”,對決策是至關重要的。而在中醫學中,“虛實”既是病機學中的關鍵概念,又作為辨證的重要綱領,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診療疾病,都要查探“虛實”之后方可采取措施、對證下藥。由于中醫植根于中國文化,相信經過下文對“虛實”的含義探討一番后,一般中國讀者便會釋然。但是如果要讓對漢語一竅不通的外國人弄懂“虛實”的含義,恐怕要大費周章了。而“虛實”英文翻譯版本眾多,如:deficiency和excess;emptiness和fullness;vacuity 和repletion;asthenia和sthenia;depletion和repletion等等[1]。這里著重分析兩大國際標準: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的《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編纂(以下簡稱世中聯)的《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的英譯文deficiency和excess[2-3]。

一 “虛實”之中醫含義 1. “虛”的含義

①病證類型八綱之一,即虛證。如血虛、氣虛、虛寒。

②使衰減。《素問·水熱穴論》:“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③指脈象,虛脈。《素問·脈要精微論》:“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2. “實”的含義

①病證類型八綱之一,指實證。如里實、陽明腑實。

②形容邪氣盛滿。《景岳全書》:“實邪犯胃而作嘔者,其證有三……”

③形容正氣充實。《素問·上古天真論》:“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辨舌指南》:“辨舌質,可辨五臟之虛實。”

④指補法,補充正氣使其充實。《素問·寶命全角論》:“虛者實之。”張介賓注:“實,即補也。” “見肝之病必先實脾”的“實”也是此意。

⑤指脈象,實脈。《靈樞·脈要精微論》:“胃脈實則脹。”

⑥指五邪之一,特指來自子臟而傷及母臟的邪氣。《難經·五十難》:“從前來者為實邪。”

二 “虛實”譯文分析 1.譯為excess,“實”有不妥

WHO和世中聯皆將“虛實”譯成deficiency/deficient和excess/excessive。Excess,意指the state or an instance of surpassing usual, proper, or specified limits[4],用過量、過度形容邪氣實(盛滿)倒也尚可。如:實邪(盛滿的邪氣)譯為excess pathogen[3]。但是,用過量和過度來形容正氣卻有些違背原意,如:腎氣實(腎中精氣充實)譯為:kidney qi excess[2]。更重要的是,excess用得最多的是作為中醫“實證”的翻譯:excess syndrome/pattern[2],WHO和世中聯皆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實證”中“實”的含義包括:邪氣盛滿,同時正氣不虛兩方面的內容,即“兩者俱盛”形成爭持局面 [5]。而單純的望字生義很容易對“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產生片面理解:邪氣亢盛就是“實證”,精氣(正氣)不足就是“虛證”。誠然,實證中,邪氣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正氣充實不虛這一必要條件也不能被忽略,否則就成了虛實夾雜之證。

用最通俗的話來解釋實證和虛證及二者的關系就是:實證指里面有東西(較多),邪氣和正氣都比較強盛,誰也不怕誰,二者互不相讓,斗爭激烈;虛證指里面沒東西(較少),正氣虧,邪氣也不旺盛,兩個實力不強都不愿發生戰爭,即使有摩擦規模也不大。“虛”“實”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實證中兩強相爭日久必有損傷,若正氣受損便轉化成為虛證。又如虛證中,若邪氣一方實力變得強大,邪氣盛占主導地位,或病久產生痰濕、瘀血等實邪,如此一來病機就開始向實證轉變。而中醫概念通常都是相對的,“虛實”也一樣,單純的實證和虛證固然存在,但是臨床上還是多見虛實夾雜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云浮市| 二手房| 桂东县| 敦煌市| 镇安县| 调兵山市| 临清市| 荣昌县| 富宁县| 达日县| 板桥市| 肃北| 吴桥县| 运城市| 青龙| 萨迦县| 荥经县| 衡南县| 霍山县| 金华市| 偏关县| 凯里市| 舞阳县| 阿拉善左旗| 普格县| 潍坊市| 天镇县| 谢通门县| 连平县| 永嘉县| 元江| 茌平县| 太保市| 九龙坡区| 若羌县| 汨罗市| 宜兰市| 泰州市| 合作市|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