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6 00:45: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傳統美德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H職業院校德育課現狀
(一)H職業院校狀況。H職業院校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專科學校,為省財政廳直屬學校。學校創建于上世紀60年代早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學校最為輝煌的時期,曾經被譽為財經類人才的搖籃,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之前的招生生源全部為應屆高考畢業生,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變化,1999年中央做出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定,之后,學校的招生生源變為應屆中考畢業生。學校生源的變化導致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學校2004年升格為高職學校。于此同時,學校自身也在進行改革,以便適應市場的需求。為此學校在原有財經類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專業的基礎上,新增了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金融保險、市場營銷、應用韓語、商務英語、物流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在這些專業中既有經濟管理類,也有語言類,目的是立足地方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撐。
(二)H職業院校學生狀況。目前三年制中專在校學生規模約為1130人,主要有會計電算化、會計與審計、物流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4個專業;目前五年制高職學生規模約為3570人,涵蓋了學校所有的10個高職專業。
(三)、H職業院校德育課教育現狀。1、德育課教師任務重。目前在校生總數約為4700人,而專任的德育課教師僅為11人,承擔著學校所有德育課的教學工作,所以每個教師每周的課時量比較大,平均每位教師每周課時有14節,有的教師每周課時甚至達到20節。2、學生方面。隨著H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地下降,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化。3、課程設置方面,盡管教育部對德育課的設置有規范,但是在實踐中,學校每個系部與教務處的協調不合理,很多系部只重視專業課程的安排,德育課只是湊數的課程,設置很不規范,如有的德育課程這個年級是每周2課時,下個年級就成了每周1課時。4、學校管理方面。盡管每周都有固定的素質教育課的時間,但是德育課很難利用這個時間段與學生進行交流。此外在教師培訓方面,德育課老師很少有機會走出去,很少獲得學校的培訓機會,很多時候都是被忽視了。
二、傳統美德在H職業院校德育課中的運用
1、德育課教師要把傳統美德與現實相結合。盡管時生了變化,但是如誠信、勤勞、勇敢、守禮節等這些傳統美德是每個時代和社會都要倡導的,但是在新時期要賦予新的含義。如要做一個講信用,誠信的人,作為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考試不作弊,也是誠信的體現。2、H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他們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差生”,成績不太好,但是德育課老師針對這些特殊的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關心,成績不是一個學生的所有,并不能因為他們過去學習不好,就忽視他們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傳統道德的學習能力。3、德育課教師要不斷進行教改,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強傳統美德在德育課中德作用。通過事先制作好的視聽材料取代教師的口講手寫進行教學,它比傳統的教師口講手寫教學具有更多的優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電教設備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從而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傳播媒介,要把傳統美德恰當的融入德育課的教育過程中,讓青年學生繼承和發揚光大傳統美德,無論是對于國家民族社會,還是對于學校學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武倩 單位:江蘇連云港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概念、道德理論和思想觀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受到了挑戰。全球化帶來的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抉擇、影響著大學生的判斷、弱化了大學生的傳統美德觀念。為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認同。
一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累,其中也包含著重要的傳統美德觀念。歷代圣賢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觀;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美德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集體主義思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中庸”、“厚德載物”的思想觀念。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在中國文化中處于一個重要的地位。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都不可能擯棄傳統文化而重新開始。固然,傳統美德中的部分思想觀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會因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制度變遷等因素逐步地喪失其合理性,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核、精神仍具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還有慎獨修身,誠實守信、中庸內斂的修身之法,這些美德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也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洗禮和歷練出來的,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凝結了我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們的崇高理想。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傳統美德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發揚我國的傳統美德,保住中國傳統文化,使傳統的中國文化能夠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生存并發展,保留住民族之“根”。因此,繼承與發揚傳統美德對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人類知識和文明的傳承者。中國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激蕩碰撞。全球化有其文化底蘊和思想淵源,全球化反映了西方的思想與精神。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源自于西方的社會思潮、價值觀念也必然在世界各地推行,全球化也必然導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使得西方強勢文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文化造成沖擊,這種沖擊不僅體現在一些行為上,更重要的是在深層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二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以儒家美德倫理規范為核心的一套安身立命的價值體系。它以人的品格為價值核心,尋求的是人們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實現個體價值、踐行社會責任。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很多優秀特質具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同時,也成為大學生必須的具備的個體品質。
1.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歷來以講究誠信著稱于世。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誠信被視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進德修業之本”。誠實守信,要求以誠相待,言而有信,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鬃右舱f,“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準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熬羽B心莫善于誠。”[1]“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盵2]“不立,不誠不行?!盵3]“至誠則金石為開?!盵4]等警句格言,就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2.感恩意識:“感恩”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思想,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圣賢崇尚“感恩”,對“感恩”思想也非常認同。古語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知恩不報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警句無不透露著感恩思想?!岸饔麍蟆⒃褂?報怨短、報恩長”,“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的格言都體現出感恩的重要意義。
3.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改革進取,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規范,也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貫徹古今的光榮傳統。自強不息是一種自主獨立、勤勉不懈的奮發進取精神?!白詮姴幌ⅰ币徽Z最先出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的運行以其自身的力量,剛健不懈、永不止息;君子以“天”為法,也應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努力進取,決不懈怠。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力。如《禮記·大學》稱贊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边@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三
在文化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在思想領域出現了價值觀的多元化、各種社會思潮以及意識形態的交織,導致工具理性、功利主義等思想的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中華傳統美德觀念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1.誠信危機:從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生的誠信危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考試過程中作弊現象屢禁不止?,F在大學生考試,不論是大考試還是小考試,還是國家四六級考試,公務員考試,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冒著被處分的危險。二是在求職過程中,搞虛假簡歷,過分夸大自我。在簡歷中“注水”,證書做假等情況已是司空見慣。為了找一份高薪、待遇好的工作,隨便寫自己的實踐經歷,把一些莫須有的東西都寫上。這些都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的滋長蔓延。三是在助學貸款、還貸問題上,不講誠信。部分大學生靠助學貸款完成大學學業,但是在畢業之后,卻不能及時還貸,有的甚至拖欠貸款,以為拖得久就可以不用還。以上種種表明,大學生的誠信危機亟待解決,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待加強。
2.感恩缺失: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他人的關愛之中,都應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近年來,有不少貧困大學生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但其中一些大學生從不知道感謝,更不知道要回報。惡意拖欠學費、助學貸款等費用,缺乏感恩思想。部分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就業方面,只希望選擇那些工資高、待遇好的企事業單位,不愿意回家鄉工作,沒有回報社會的意識。例如高校每年都有支教西部、服務西部等計劃,但是沒有人愿意報名參加。家鄉的父老鄉親、社會培養了大學生,但是很多學生卻不知要回報?!暗嗡饕咳鄨蟆钡牡览碓谀承┐髮W生的價值觀中早已被抹去?!案卸饕庾R”的缺失從根本上講就是中國傳統美德觀念正在慢慢衰落。
3.喪失進取意識:現代大學生進取意識比較薄弱,表現在整體缺乏責任感?,F代大學生很多都沒有責任感,沒有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甚至自己走向社會所要擔負的責任,更談不上古代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宏大抱負。這種責任感的消失,就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進取意識,喪失了進取心。很多大學生整天就是上網、打游戲,迷戀于“網游”,認為大學生活毫無意義,學習沒有意義,因為任何想知道的東西只要在“百度”上搜搜就可以知道。對于自己的大學目標規劃和職業生涯沒有一個清晰的計劃,沒有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整天不知所云,混沌混日子,出口就是“頹廢”。網絡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發生了改變,大學生一方面從網絡中獲取了知識,另一方面也難免從中汲取了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和不思進取的思想。
四
全球化最先肇始于經濟領域,一般意義上的全球化也等同于經濟全球化。“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盵5]在經濟全球化的催生下,文化領域也在進行著全球化。“隨著世界性的經濟利益在全球范圍內非平衡或有限平衡的流動,不同民族國家各具特色和水平的物質文明、思想文明、政治和經濟關系文明之間的交往和交換也在同時進行和展開”。[6]
文化的全球化引發了社會思潮的多樣化與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價值觀一方面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價值選擇空間;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這種寬松自由多元的氛圍,也容易使大學生迷失方向,傳統的美德觀念在大學生心目的位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選擇的多重性又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美德觀念的認同、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抉擇。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思潮的沖擊下,他們會認為傳統的美德觀念已經不適應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不適應于現代的潮流了。認為西方的一些思想才能適應于現在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大學生道德選擇上出現了混亂,分不清什么該繼承什么該放棄。有的學者形象地稱大學生“有智商沒智慧,有前途沒壯志,有文化沒教育,有知識沒思想,有青春沒熱血,有個性沒品性,有理想沒實踐”。[7]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的發展,社會轉型,利益格局的不斷演變,思想領域的多元促使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正確對待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對其價值的認同感,使之內化為傳統美德意識,外化為美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戰國]荀況.荀子·修身[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宋]歐陽修.新唐書·陸贄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宋]晃說之.晃氏客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5.
[4][晉]葛洪.西京雜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作文題目:誠實這美德要用行動去詮釋
請以《做個誠實的人》為題寫作,不少于600字
①文體自選,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②不得使用真實姓名、校名
點評:
寫作思路:寫好議論文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思路清晰。
一、明確中心論點
誠實。也就是說這篇議論文的所有內容都要圍繞“誠實”二字展開。
二、充實的內容
有了論點,我們要構思內容,也就是通過論據和論證來充實內容。這其實是一個消化題材的過程,也就是要讀懂題目,組織素材。讀懂題目,理解文章主題,然后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進行生活中素材的篩選和理解,再加以整理。
三、清晰的邏輯
邏輯的嚴密主要體現在論證上。清晰的邏輯可以讓讀者一目了然。
以本次中考題《做個誠實的人》為例,我們列一個寫作提綱:
①確立觀點: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發揚的優秀品質。
②事實論據:古今中外名人關于誠實的故事;生活中關于誠實的事例;以及理論論據。
③正面論證:關于誠實的正面影響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而思想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對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灌輸。如何加強職業學校各學科的德育滲透,是當前教改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們的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的決定性作用。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我們職業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要特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理想教育和創業教育。
各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注重經驗總結、方法、交流。職教中心搭建平臺,學校在教學工作中選拔出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職業學校學生實際、專業特點、學科特色,提供一個研討機會。通過此次活動提出符合職業學校特色、結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科滲透德育工作的好辦法,以點帶面,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各學科各顯神通,德育進課堂形成大氣候。“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了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旅游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職業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計算機專業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服務專業課注重了課前、課間、下課前的準備、服務等的培訓,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意識。數學課上教師通過數學課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電子專業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審美教育。德育課結合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了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情感;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問題,激發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英語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們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與者、評價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時總結,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得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各學科特點、專業特點、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各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⑾盗谢瑏碇笇覀兘窈蟮慕逃虒W工作,使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文化生活》教學,德育滲透
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標新增設的《文化生活》是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是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一、加強愛國教育,樹立遠大理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一是能面對市場自立奮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投身于改革實踐;三是要有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視信譽,樹立高度的責任感;五是要在廣泛的社交活動中能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與國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進行《聚焦文化競爭力》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面對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當代青年學生絕不能袖手旁觀,必須擔當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肩負的責任,樹立高度的責任感 ,以主人翁的態度投身于實踐。在進行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的教學時,我把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讓學生心潮膨拜,大大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也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在《我們的中華文化》的教學時,我引用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視頻 ,讓學生思考: 你能從中概括中華文化的特征嗎?這樣一場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義?在感悟中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激勵青年學生傳承和發揚中華文明,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二、加強公德教育,規范日常行為。
開展對學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應以社會公德、日常行為規范和家庭美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中華民族傳統為源頭,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主線,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幫助學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規”知識,并繼承、吸收、創新、光大民族傳統美德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道德教育還應堅持知與行統一的原則,即要明理又要參與,只有通過學習主導實踐,才能將良好的道德品質轉為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而內化為學生的倫理觀念和人格力量,最終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
例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中,我引用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引導學生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順長輩、尊敬兄長的傳統美德。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文化》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以豐城創建文明城市的教學情境,并設置了問題探究:在創建文明城市中,誰是主體?作為市民,在創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參與文明城市的創建有什么意義?啟發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真正實現知行統一,并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為構建和諧文化,形成文明風尚作貢獻。科技論文,《文化生活》教學。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學中,緊密聯系時事焦點——食品安全事件,倡導學生要以誠實守信為榮,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
三、加強生命教育,實施生存關懷。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給予學生生存和人文關懷。具體表現為:一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打好心理基礎;二是開展和諧發展教育,使學生做到與他人、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三是開展生存教育,引領未成年人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覺抵御,不參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戲活動,讓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貴的、生活是豐富的,不應該輕易放棄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學中,講授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途徑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豐子凱先生曾做過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一就是完滿健全的人格。 引導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學中,列舉我國近年面臨的雪災到震災等災難,而中國人民并沒有因此而倒下去,關鍵是我們有不屈的脊梁——中華民族精神,激勵學生始終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遠。在《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的教學中,課前圍繞“上網”和“閱讀”進行一些調查活動,在課堂上進行匯總和討論,引導學生要文明上網、綠色閱讀,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萍颊撐?,《文化生活》教學。在《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教學中,把詩歌引入課堂,引用了溫總理的詩——《仰望星空》,引導學生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家命運的人??萍颊撐?,《文化生活》教學。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總之,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大事??萍颊撐?,《文化生活》教學。實踐證明,德育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文化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徑。
論文關健詞:社會誠信信息機制設計
論文摘要:社會誠信已成為重要的問題。在此,利用機制設計原理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通過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所構建的和諧社會能讓誠實寧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作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社會生活得到凈化。
《圣經》上所羅門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女人抱著一個男嬰來到所羅門王跟前,要求他評判到底誰是真的母親。所羅門王見她們爭執不下,便喝令侍衛拿一把劍來要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個母親一半。這時其中一個女人說“大王不要殺死孩子。把孩子給她吧我不和她爭了。所羅門王聽了卻說“這個女人才是真的母親,把孩子給她。”這個故事所反映的事實便可用機制設計理論給予回答。
20世紀六七+年代美國數理經濟學家利奧、赫維茲引入了激勵相容概念從而創立了機制設計理論。如果我們假設人們是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行為的并且我們設定按照社會選擇理論我們對各種情形都有一個社會目標存在,那么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么樣的博弈形式使得這個博弈的解就是那個社會目標或者說落在社會目標集合里,或者無限接近于它。在機制設計理論中機制設計者沒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機制設計要解決的問題。
機制設計需要解決信息成本和機制的激勵問題。所謂信息成本問題,就是指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任何一個經濟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對于制度設計者來說,便是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越好。所謂機制的激勵問題或積極性問題,是指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在不同的博弈行為假設下,機制設計理論會有不同的結果。而誠信即講真話不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在別人都講真話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人,他可以通過說謊而得到好處。那么什么時候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機制下人們愿意講真話呢,只有當社會選擇的規則只照顧一個人的利益的時候這個人才有動力講真話,因為這時其他人講假話沒有什么好處,講真話也沒有什么壞處講講真話也無所謂。這就是吉巴德—薩特斯維特的操縱定理。通過虛假顯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縱最后結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維茲的“真實顯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個類似結論。在個人經濟環境中在參與性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市場競爭機制),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并使人們有動力去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真實顯示偏好和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愿意講真話那就意味著講真話是他的占優策略。因此在機制設計中要想得到能夠產生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機制很多時候必須放棄占優均衡假設即放棄每個人都講真話辦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都不得不考慮激勵問題。我們要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要使這個目標是在技術可行性《feasible》范圍內的;其次我們要使它滿足個人理性即參與性,如果一個人不參與你提供的博弈因為他有更好的選擇那么你的機制設計就是虛設的第三它要滿足激勵相容約束,要使個人的自利行為是他自愿實現制度的目標。
現在我們考慮保證制度得以執行的制度問題即應該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制度執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過程中也實現我們(作為制度設計者)希望的社會整體利益。從機制設計的角度可以把問題具體化為這樣一個激勵問題,即人類社會如何選出制度執行者以及如果他們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執行權力損害社會利益時,如何設計一套制度監督約束他們。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論的框架來表述那就是:我們不具有某種特殊的知識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們憑什么知識篩選識別出宣稱自己擁有這種知識的人,我們又憑什么使這些人不會利用自己的知識作出損害我們的事情。機制設計理論的著眼點不僅是要指出種種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體環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徑。人類創造了很多能夠誘導人們顯示并測度他們的效用的技術如拍賣和招標投標制度克拉克一格羅夫斯—萊德亞德機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測度和比較也是可行的。
誠信是一種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從博弈的觀點看,其實任何成型的社會風氣實質上都是一種均衡。這種社會風氣或習俗一旦建立就不會有任何個人有單方面偏離這種規范的激勵?,F代經濟學中的博弈論告訴我們如果需要做出選擇的進程可以分為前后相繼的步驟,則理將考慮所有人的初始行為對后續選擇及最終結果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動態博弈。這一類博弈的中心問題是可信性即當背離行為發生后懲罰措施是否確實被執行。而這正是現實社會建立誠信的關鍵所在。在一個人人都爾虞我詐的社會中,如果有誰選擇誠實守信則他的利益必然受損所以相互欺騙是一個納什均衡。而在一個人人講求誠信的社會中騙人是會受到法律制裁和輿論指責的,所以誠信也是一個納什均衡。博弈論中的無名氏定理(Folk丁heorem)告訴我們:如果經濟個體(市場經濟中主要是企業)的生存期足夠長,他們之間進行的不是靜態博弈而是無限期的重復博弈,而他們又有足夠的遠見(其貼現因子接近!),則信守諾言將成為納什均衡。
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活動必須是以誠信為本的,否則不可能長期生存下去。誠信未能在當今社會廣泛建立其原因就是市場體系沒有完全規范信號機制、信息機制和輿論機制還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有的規章制度下所期望的人們的誠信行為方式不構成均衡致使許多人不按規則行事。之所以在市場體制下不時有欺騙現象的發生,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力不夠,使得懲罰不能成為可置信的威脅。二是由于經濟主體缺乏遠見,而長期來看這種短視的經濟個體必將被市場競爭所淘汰。三是由于政府的干預政策太多而且常常朝令夕改缺乏一致性使人們缺乏對未來的合理預期這一點是可以通過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深而解決的。
現代信用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運行良好的文化基礎和社會規范。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中信譽是企業的生命,企業重視信譽就好像是重視生命企業只有重視信譽才能長期生存才能創造品牌效應只有品牌好了,消費者才肯出高價錢購買他們的商品。越是市場經濟成熟的地方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欺騙的可能性就越小,假冒偽劣就越少。在相對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人們會有較穩定的預期和長期投資行為社會成員才能守信用、重合同,市場的作用會使得失信者在經濟上得到懲罰守信者從長遠則會得到回報所以現代市場制度能夠解決誠信為本的問題。當然誠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是一種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社會規范。通過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所構建的和諧社會能讓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詐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凈化。
Writing (圖畫提綱式議論文)
Directions: Write an essay of 160 - 20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rawing. 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first describe the drawing then interpret the meaning, and give your comment on it. 養老“足球賽”
范文
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cartoon, four children are playing a "football match" of taking care of their aged father. Each of them stands in a different corner of a football field. The eldest son kicked out the father with the other three children guarding their goals.
The purpose of the drawing is to show us that due attention has to be paid to the mistreatment of senior citizens. First and foremost, some people shirk their duty of financially supporting their old and helpless parents due to their own interests. Furthermore, some elderly people are often ill-treated by their own children and cannot lead a normal life. Last but not least, while some young people enjoy a comfortable life, their parents are neglected and reduced to utter poverty.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take drastic measures. To begin with,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made to severely punish those who shu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aring their parents. In addition,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the young that respecting the old has always been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cultur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urb the current evil phenomenon revealed in the picture. (198)
譯文:
如圖所示,四個孩子在打一場照顧他們年邁父母的“足球賽”。每個人站在球場的一角。大兒子踢出父親,其他三個孩子守著球門。
這幅圖的目的是告訴我們應該重視虐待老年人問題。首先,有些人由于自己的利益逃避贍養他們年邁無助父母的責任。其次,有些老年人經常被他們自己的子女虐待,不能過正常生活。最后,當一些年輕人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他們的父母被忽視,一貧如洗。
我們急需采取嚴厲措施。一方面,我們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懲那些逃避養老責任的人。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培養人們的意識:尊老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制止圖畫中所顯示的這種丑惡現象。
我們這里是綠茶之鄉,于是喜歡喝清香的綠茶的人,理所當然地占了大多數。紅茶什么的,過去當地人不習慣喝,說像馬尿,像刷鍋水。這幾年普洱茶名聲大振,不少茶客試著喝它,沒想到這些喝慣了綠茶清香的茶客漸漸開始有滋有味地細品起“馬尿”和“刷鍋水”來。
周圍的朋友喝普洱茶的越來越多,我也想“趨炎附勢”,嘗嘗“馬尿”和“刷鍋水”的味道,但總未如愿。不是別的原因,就是囊中羞澀。我的孩子在國外讀書,我一不是大宮二不是大款,拿點兒固定工資,平日要貼補孩子,都得從牙縫里擠錢出來,哪里有錢買普洱茶來喝?聽說這普洱茶價格不菲,一聽茶一般的要幾百,好的要幾萬,不是我們這些人能消費得起的。有朋友問我怎么不喝普洱茶,我說:“這東西有什么喝頭?像馬尿,像刷鍋水。”自己心里也清楚,這是在自欺欺人,無非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貍邏輯”。沒法子,還是安貧樂道,繼續喝本地產的綠茶吧。
去年十月初,孩子學成歸來。看看我家這“洋學生”,好像沒什么變化,沒沾“洋氣”,也沒脫了“土氣”,與那些趾高氣揚,滿嘴洋話的“海歸”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孩子長高了不少,也瘦了不少,身上還是那套舊西裝,腳上還是那雙舊皮鞋,背著的還是那個舊背包,說的還是那口家鄉話,聽不出一點兒洋味。問孩子最想吃什么?孩子說是家里的松花蛋。他說,從家里帶去的松花蛋沒敢隨便吃,在嘴饞得沒辦法時,就吃一個,最后一個松花蛋是在完成畢業論文后吃掉的。孩子說得平平常常,我聽得心里發酸。老子無能,讓兒子受苦了。
孩子說話的時候,從背包里摸出一聽普洱茶,雙手遞給我,說:“爸,媽,這是我回國買的正宗云南產普洱茶。”我一看那包裝盒上的金字牌子,猜想肯定價格不菲,就問:“這東西要多少錢?”孩子說:“半斤裝,三百五,一級品。”我一聽是七百塊一斤,就很心疼,在我們這里,三百五能買到幾斤春茶呢。我說:“這么貴,哪來的錢?”孩子說:“從伙食費里省出來的。”我更心疼,為了買這“馬尿”和“刷鍋水”,孩子要節省多少餐,才能有這三百五啊!我沒有再說什么。孩子剛回家,要讓他感受家的溫暖,再心疼,也只得忍著。孩子看出我的心思,說:“爸,我出國的那天,您送我,路過茶莊,您看那普洱茶看了好一會兒。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滿足您的心愿?!?/p>
孩子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我把包裝盒上的說明看了又看,把紫砂壺洗了又洗,小心翼翼地打開蓋,挑開塑料袋口,取出一小撮,放入壺中,徐徐地注上沸水……將茶倒在玻璃杯里一看,呵!蓋世佳茗誰得似,宇內惟有普洱茶。這成色,清亮通透,像流動的瑪瑙,如燦爛的金光,更如千年的琥珀,溢出迷人的華彩……
一家人都在分享著,都說味道好極了。我感覺最醉人的就是它那與眾不同的陳香味?!盃敔斪霾鑼O子賣”,有人說,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一款好的普洱茶,會穿越時空的隧道,從青到熟,就像一種凝練的人生,留待今人享用,這就是普洱茶的魅力。而我,分明從這種“陳香味”里品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的深厚積淀,品到了這種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的根植和勃發,窮苦人家的孩子在國外求學,要經歷很多磨難,這種磨難又讓孩子悟到了父母對他的愛之深、愛之切,懂得了小草之干雨露陽光的恩澤,有了一顆感恩之心,一顆孝敬之心。
老伴一面品著普洱茶一面說“這孩子,懂事了。”孩子笑了笑,沒說話,只是又給老伴續了一杯茶,茶水沒有續滿,他又細心地吹了吹,讓茶涼一點兒,免得燙了母親。
是的,我真的從普洱茶里見到了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孝敬之心。而孩子有了傳統道德上最寶貴的這兩樣東西,我們做父母的不僅十分寬慰,而且對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也該放心了。
課題名稱: 儒家孝道與現代家庭養老
學生姓名:
系 別: 政治與法律
專 業: 思想政治教育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研究動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各國學者開始對這個古老的研究領域給予新的重視,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以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選擇的希望通過發展社會養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是希望健全現有的家庭養老體系,輔助以社會養老體系,中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這,主要希望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思想來促進家庭養老的健康、和諧發展,這方面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有蕭振禹主編的《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等,張懷承主編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等。他們提倡目前中國應繼續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來達到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
選題的依據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種孝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才形成了尊老愛幼,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已達1.3億,占總人口的11%,根據科學預測,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顯然,我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的,時間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不太現實。家庭養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我國養老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則與現代家庭養老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選題的意義
a 從理論上看,豐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康的養老體系
b 從實踐上看,對于加強家庭道德建設,推進家庭文明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儒家“孝道”思想與現代家庭養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內容
2儒家“孝道”原則的糟粕和精華
3現代中國的家庭養老
4儒家孝道的現代轉承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點: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儒家“孝道”的轉承
2、難點: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華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收集資料
2、歸納整理資料
3、編寫寫作提綱
4、寫作論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歷史分析法;
3、演繹歸納法;
4、分析綜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資料
2、對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綜合
3、制定寫作計劃表
4、主動多與指導老師交流
進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確定選題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開題報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論文初稿交指導老師審閱后進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 劉再復、林崗:《傳統與中國人》,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漢生:《中國精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蕭振禹主編:《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編:《家庭倫理與人格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呂平主編:《孝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國人口報》,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張懷承主編:《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鳶主編:《中國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雜志:《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等有關中國哲學、儒學網站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關鍵詞:香港 高中語文 文言文 中華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九九零年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教學目標重訂,中國傳統文化受到重視,新的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教學目標提及要“籍著本科的教學,啟發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品德,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并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1二零零一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推出中國語文新課程,將“中華文化”定為九大學習范疇之一。時至今天,三年制新高中的《中國語文課程評估及指引》(后面皆簡稱《指引》)仍然延續了這九大范疇,“中華文化”的學習目標和層面等基本理念和指引并沒有多少改變。但是考慮到無論是教材、學習方式、考試模式等卻有了種種改變,那么最近三屆的新高中學制畢業學生,他們的中華文化學習成效如何;特別是從文言篇章學習中能夠獲得多少等等,這些應當是我們需要掌握和討論的。評估文化學習成效可以以《指引》中華文化范疇的學習目標為準則,包括“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對中華文化進行反思”、“認同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生活中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本文將針對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結合上述提到的“認識”、“反思”、“認同”、“體現”四項目標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調查報告。
二、研究方法及樣本情況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2014年度期間的三屆香港新高中畢業生,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填答問卷的對象為分布在內地及香港不同類型學校的在讀大學生、大專生及在職青年。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82份,回收率91.1%。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
三、調查結果統計
我們通過幾種表格得出下面的結論。
1.認為學習文言文的重要程度的結果是:14.6% 非常重要;41.5% 重要;29.3% 比較重要;11%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2.認為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培養你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的結果是:9.8% 非常重要; 56.1% 重要;12.2% 比較重要;18.3%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3.認為通過學習文言文,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果是:11% 非常重要;52.4% 重要;18.3% 比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4.認為通過學習文言文,體會其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的結果是:11% 非常重要;56.1% 重要;9.8% 比較重要;17.1%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5.認為通過學習文言文,對于文言作品中的中華文化,你能敢于發現的結果是: 6.1% 非常重要;47.6% 重要;30.5% 比較重要;14.6%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你能敢于承認的結果是:6.1%非常重要;47.6% 重要;26.9% ;比較重要 18.3%;不重要 2.4%;你能敢于反思的結果是:7.3% 非常重要;50% 重要;26.8% 比較重要;15.9% 不重要;3.7% 非常不重要。
6.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令你有一種民族自豪感的結果是:9.8% 非常重要;52.4% 重要;14.6% 比較重要;18.3%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7.通過學習文言文,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的結果是:7.3% 非常重要;67.1% 重要 7.3% 比較重要;12.2% 不重要;6.1% 非常不重要。
8.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夠身體力行,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結果是:6.1% 非常重要;46.3% 重要;19.5% 比較重要;23.2% 不重要;4.9% 非常不重要。
四、現狀及原因分析
《指引》指出“認識是認同和反思的先決條件。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宜首先豐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然后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反思。”2這樣有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掌握,學生才能正確把所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體現及運用。
(一)認識
調查顯示,(調查結果1)超過85%的學生認同學習文言文很重要,(調查結果2)認為通過學習文言文能培養你了解中華文化興趣,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包括同意和極同意)共有65%??梢妼W生認為對重要性的肯定和興趣是學習的關鍵,也對文言文和中華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是有認識的?!罢J識”是最基礎的,文言文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作為由古代傳遞中華文化至今天的重要載體。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暢廣元提倡“文學文化學”,他從廣義文學的文化觀念和人文視野出發來探討文學:“文學既是一種復雜的人文現象和文化現象,又是獨特的藝術現象和審美現象;它既植根于廣泛的文化結構中,關聯著人類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有著普遍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屬性,又依存于特定的語言形態和美感形式,關聯著人類的情感、心智和形象,有特殊的審美品格和屬性。”3顯而易見的是,文言文并非簡單的由一堆文字符號砌成,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它使學生認識其中承載的中國數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和文化。
(調查結果3)通過學習文言文,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學生共占63.4%和(調查結果4)體會其中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基礎,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學生共占67.1%,可見學生對于“認識”這一層面還是給出肯定的答復的。文言文是從古代流傳下來文學作品材料,也是作為一種文化信息高度密集的文化產品,當中包含的中華文化的價值是最古老,也是最深厚的。《指引》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內容給出的指示是“文化素材俯拾即是,例如生活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至日常生活見聞和體驗等,都可以是文化學習的材料?!?而引論到學習文言篇章,我們在發揮其語文教育工具性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挖掘當中蘊含的文化屬性,如傳統風俗、哲學、社會、宗教等屬性。文言文是古人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出對人文、哲理、社會、自然等的感知,表現了作者和時代鮮明的價值觀、審美觀和世界觀等等。語文教育需要引導學生解析它所蘊涵的文化信息,探討其中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對認識中華文化,對民族認同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
《指引》在反思層面給出的闡釋是:“文化反思,指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反省和思考,體察中華文化的優秀面和不足之處,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的民族感情。透過反思,可以讓學生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更樂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至于傳統文化中的不足之處,也敢于承認,勇于改進。在反思的過程中,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比較異同,取長補短?!?也就是說反思是通過思考中華文化中的正、負面材料在今天仍否適合、應否遵循和其存在價值等等,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取其精華,去除糟粕”,通過反思有助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文化。(調查結果5)通過學習文言文,對于文言作品中的中華文化,你能敢于發現、承認、反思,學生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分別占53.7%、53.7%和57.3%,可是選擇未能確定卻有不少,分別占有30.5%、26.7%和26.7%,從這樣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在反思層面并不是做的很好。究其原因,香港文憑試考試報告對此給出了答案。在2012年文憑試報告中提到:“讀書如交友,經典和名家的作品乃是良師益友,和古人神交,令我們可跳出時代的限制,了解不同文化思想的源流和得失,才可以提升個人評鑒和論述的能力。讀書讀得通,沒有捷徑,只有靠平日積累。除了多看,還要多想。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意即深入思考,有不明白的地方,再看一遍,直到把表里內外也弄清才罷休,如是者日復日、年復年,自可累積一定的文化知識,再慢慢鍛煉思維能力,育成個人見解?!?也就是說對于文化反思,學生要抱著時時學、處處學的心態,學習古今經典名篇及詩文佳作,沉浸x郁,含英咀華,以鞏固語文基礎。綜合來說,學生需要加強閱讀經典名篇,當中文言篇章就是一種很好的范本,學生可以以此作為學習的切入點,掌握其中的文化內容和內涵,探討當中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解析它所蘊涵的文化信息,而且不停留于認識層面,嘗試深入探究這些文化內容背后的價值和形成原因,經過思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把握文化精髓,正確把所學知識應用于不同的生活范疇里。
(三)認同和體現
在“認同”層面,《指引》給出的闡釋是:“文化認同,指的是對優秀的中華文化產生欣賞和思慕之情,例如欣賞國家的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河山風貌、科技成就,為古今文明而感到自豪?!?。(調查結果6)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令你有一種民族自豪感,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共占有62.2%。(調查結果7)通過學習文言文,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共占有74.4%,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他們能夠從文言篇章的學習中,認同當中體現的優秀民族文化,產生歸屬的意識,從而對民族文化感到自豪。文言篇章是古人思想的精辟體現,其中的中華文化內蘊十分豐富。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廣泛的內涵包括具有智慧的哲學宗教思想和道德倫理體系、也有聞名世界的文學和藝術形式,還有流傳至今的節日慶典和生活方式等諸方面。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一環,承擔著傳承文化的角色責任,語文教材中文言篇章內容則是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復合體。這些傳統文化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嚴格來說就是我們民族生活的“根”,需要自覺地去認同和體現優秀的民族文化。同時,我們對文化的認同并不是盲目地認同,要經過認識和反思,去其糟粕,只有正面的部分才會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
在“體現”方面,《指引》在中華文化范疇的教學原則中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體現優秀的中華文化,比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傳統美德。8(調查結果8)你能夠身體力行,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選擇同意類選項的共占52.4%,而未能確定的則占19.5%。要思考的是只有大約一半學生認為他們現在能夠身體力行身體力行來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而選擇未能確定的學生卻占了五分之一。在這里,以分析朗文版香港高中語文教材的結論為例來探析一部分原因,朗文版中的10項文化教材都有“認識”的作用,但是其他層次的學習意義就少得可憐。有“認同”成分的3項,具“反思”成分的只有2項,“體現”成分則一項也沒有。9也許,現行的語文教育對于促使學生能否進一步承擔民族文化的承傳責任這方面做得并不足夠,而教材及教學對于文化認識的層面仍然停留過多,在“質”和“量”上均欠缺深入的反思和認同層面的設計,并且忽略文言篇章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載體這樣一個角色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認同,也不一定就能夠體現出來。無論是教材還是學校教學,在對于文言作品的學習應當有合適的引導和切實可行的實行設計考慮,聯系現實生活條件,正確指引和幫助學生能夠身體力行實踐和運用。
五、建議
結合以上調查及分析的結果,筆者對香港中國語文課程從文言篇章中學習中華文化范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需要更明確中華文化的學習目標。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本身以范文教學為主,目標模糊,劃一的語文課程沒有顧及學生的學習差異,直接影響教與學的效率。中華文化是語文教育的核心,為了培養學生對文化的認識與反思,以及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以客觀的態度學習中華文化,且結合香港的特殊背景,學生須懂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對世界各國文化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為此,應該注意落實學習目標,并與語文課程規劃、學校教學與教材選編等方面緊密配合。
第二,增加文言文文化學習的廣度。中國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教育,經典文言篇章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而被選作傳教材,更應利用此優勢,充分結合與其他范疇的共同學習,以收一材多用之效。然而現行教材往往忽略文言篇章作為文化學習的優勢,忽略引導學生思考篇章的深層意思和文化意涵。對此,無論教材還是教學,應該加強利用文化學習的廣度,且考慮內容與當今社會的密切程度,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發揮有效學習的作用。
第三,加強文言文文化學習的深度,特別是對“反思”及“體現”的學習層面。教材方面,配合課程標準選取以富有道德內涵和情感素質的內容為主,篇目需文質兼備,能夠提升學生人文情懷和審美能力,包括不同主題、作者、文類、朝代等作品,能照顧不同能力、興趣的學生。教學要能連系學生生活經驗,深入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使之成為終身受用的有用知識。課程不僅抓緊課內,反思文化觀念及傳統價值在今日社會的意義,“功夫在詩外”,也要注重于課外,如設計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所學的活動,同時兼顧語文學習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識,豐富學生的人生經驗,發展個性和才能,達到文化學習的目標和意義。
六、結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著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0中國語文課程盛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并具備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和責任。筆者希望能夠透過此次研究,深入了解學生對從文言篇章學習中華文化范疇的看法,以此作為切入點為語文教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國語文教育一直是我國包括港澳臺地區不斷進行改善的必修課程,在時代信息迅速發展的今天,除了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也要加強“認同”、“反思”及“體現”,在細細品味文言文中感受民族文化,結合課程目標和規劃,提高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能力以及成效。
注釋:
1.課程發展議會(1990):《中國語文科中一至中五課程綱要》,香港:政府印務局,1990年版第9頁。
2.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7頁。
3.暢廣元:《文學文化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4.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6頁。
5.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7頁。
6.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2):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2012年版第136頁。
7.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7頁。
8.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政府物流服務署,2014年版第18頁。
9.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鄧城峰:《香港高中語文教材的文化學習分析》,《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版第24頁。
10.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語言與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圣經》上所羅門王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個女人抱著一個男嬰來到所羅門王跟前,要求他評判到底誰是真的母親。所羅門王見她們爭執不下,便喝令侍衛拿一把劍來要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個母親一半。論文百事通這時其中一個女人說“大王不要殺死孩子。把孩子給她吧我不和她爭了。所羅門王聽了卻說“這個女人才是真的母親,把孩子給她。”這個故事所反映的事實便可用機制設計理論給予回答。
20世紀六七+年代美國數理經濟學家利奧、赫維茲引入了激勵相容概念從而創立了機制設計理論。如果我們假設人們是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行為的并且我們設定按照社會選擇理論我們對各種情形都有一個社會目標存在,那么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么樣的博弈形式使得這個博弈的解就是那個社會目標或者說落在社會目標集合里,或者無限接近于它。在機制設計理論中機制設計者沒有也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那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如何設計出有效的制度便是機制設計要解決的問題。
機制設計需要解決信息成本和機制的激勵問題。所謂信息成本問題,就是指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任何一個經濟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對于制度設計者來說,便是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越好。所謂機制的激勵問題或積極性問題,是指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在不同的博弈行為假設下,機制設計理論會有不同的結果。而誠信即講真話不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在別人都講真話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人,他可以通過說謊而得到好處。那么什么時候或者說在什么樣的機制下人們愿意講真話呢,只有當社會選擇的規則只照顧一個人的利益的時候這個人才有動力講真話,因為這時其他人講假話沒有什么好處,講真話也沒有什么壞處講講真話也無所謂。這就是吉巴德—薩特斯維特的操縱定理。通過虛假顯示自己的偏好可以操縱最后結果以使自己得利。赫維茲的“真實顯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是一個類似結論。在個人經濟環境中在參與性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市場競爭機制),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并使人們有動力去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真實顯示偏好和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愿意講真話那就意味著講真話是他的占優策略。因此在機制設計中要想得到能夠產生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機制很多時候必須放棄占優均衡假設即放棄每個人都講真話辦真事的假定。任何制度安排和機制設計都不得不考慮激勵問題。我們要實現某一個目標,首先要使這個目標是在技術可行性《feasible》范圍內的;其次我們要使它滿足個人理性即參與性,如果一個人不參與你提供的博弈因為他有更好的選擇那么你的機制設計就是虛設的第三它要滿足激勵相容約束,要使個人的自利行為是他自愿實現制度的目標。
現在我們考慮保證制度得以執行的制度問題即應該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制度執行者在追求自我利益的過程中也實現我們(作為制度設計者)希望的社會整體利益。從機制設計的角度可以把問題具體化為這樣一個激勵問題,即人類社會如何選出制度執行者以及如果他們是自利的,容易利用自己的執行權力損害社會利益時,如何設計一套制度監督約束他們。用委托(principle-agent)理論的框架來表述那就是:我們不具有某種特殊的知識只好委托一些人某些事情。我們憑什么知識篩選識別出宣稱自己擁有這種知識的人,我們又憑什么使這些人不會利用自己的知識作出損害我們的事情。機制設計理論的著眼點不僅是要指出種種不可能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體環境下走出困境的途徑。人類創造了很多能夠誘導人們顯示并測度他們的效用的技術如拍賣和招標投標制度克拉克一格羅夫斯—萊德亞德機制以及很多局部的效用測度和比較也是可行的。
誠信是一種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從博弈的觀點看,其實任何成型的社會風氣實質上都是一種均衡。這種社會風氣或習俗一旦建立就不會有任何個人有單方面偏離這種規范的激勵。現代經濟學中的博弈論告訴我們如果需要做出選擇的進程可以分為前后相繼的步驟,則理將考慮所有人的初始行為對后續選擇及最終結果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動態博弈。這一類博弈的中心問題是可信性即當背離行為發生后懲罰措施是否確實被執行。而這正是現實社會建立誠信的關鍵所在。在一個人人都爾虞我詐的社會中,如果有誰選擇誠實守信則他的利益必然受損所以相互欺騙是一個納什均衡。而在一個人人講求誠信的社會中騙人是會受到法律制裁和輿論指責的,所以誠信也是一個納什均衡。博弈論中的無名氏定理(Folk丁heorem)告訴我們:如果經濟個體(市場經濟中主要是企業)的生存期足夠長,他們之間進行的不是靜態博弈而是無限期的重復博弈,而他們又有足夠的遠見(其貼現因子接近!),則信守諾言將成為納什均衡。新晨
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經濟活動必須是以誠信為本的,否則不可能長期生存下去。誠信未能在當今社會廣泛建立其原因就是市場體系沒有完全規范信號機制、信息機制和輿論機制還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現有的規章制度下所期望的人們的誠信行為方式不構成均衡致使許多人不按規則行事。之所以在市場體制下不時有欺騙現象的發生,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力不夠,使得懲罰不能成為可置信的威脅。二是由于經濟主體缺乏遠見,而長期來看這種短視的經濟個體必將被市場競爭所淘汰。三是由于政府的干預政策太多而且常常朝令夕改缺乏一致性使人們缺乏對未來的合理預期這一點是可以通過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深而解決的。
現代信用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運行良好的文化基礎和社會規范。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制度中信譽是企業的生命,企業重視信譽就好像是重視生命企業只有重視信譽才能長期生存才能創造品牌效應只有品牌好了,消費者才肯出高價錢購買他們的商品。越是市場經濟成熟的地方在經濟活動中出現欺騙的可能性就越小,假冒偽劣就越少。在相對完善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人們會有較穩定的預期和長期投資行為社會成員才能守信用、重合同,市場的作用會使得失信者在經濟上得到懲罰守信者從長遠則會得到回報所以現代市場制度能夠解決誠信為本的問題。當然誠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是一種傳統美德和良好的社會規范。通過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所構建的和諧社會能讓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詐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凈化。
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這次的演講比賽,我準備的演講題目是:誠信歸去來
古語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孔明“白帝托孤”為一“誠”字;“尾生抱柱之約”為一“信”字。“一諾千金”、“一言九鼎”,這些成語也都是人們講求誠信的高度概括和真實體現。
我中華民族一向尊崇誠信這一個道德準則。“忠厚傳家長,詩書繼世久”是中華民族自古沿襲下來的一個道德信條。“童叟無欺”、“缺一罰 十”,“言則信,行必果”,被定為“帝王規則”或“軍臨法城”。因有了“誠信”,百年的老店才得以顧客盈門門庭若市,因有了“誠信”,劉邦的約法三章傳以千年美談。
孔子曾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管子也曾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他們所言之“信”就是誠信,就是求真。“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則不能動人。”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言必行、行必果。孔子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在今社會早已被人們廣泛地實踐到修身立業之中。
“誠信”,這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早已成為我國公民一張閃光的名片和通行證,通行于世界各方。誠信不僅關系到社會各種利益關系的維系和調節,而且直接關系到我們每個人如何處世、行事和立身的“為人”之本。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在我國傳統道德教育內容中占有很大比重。xx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以誠實守信為榮”更是在增強大學生誠信意識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
“龍質鳳章”的嵇康臨刑前撫琴的慷慨與豪情,蘊涵著對曹魏的知遇之恩的忠信;“精忠報國”的岳武穆,在昏君亂臣“莫須有”罪名的誣陷下,仍舊堅守著誠信節操。無數革命先烈在嚴刑拷打之下不屈不撓,昭示著對國對黨的為無限忠誠。我們新一代大學生,被譽為黨和國家的新一代接班人的天之嬌子,沐浴在新時期的陽光下,難道不能繼承發揚誠信此一優良傳統嗎??可是,有些事實恰恰相反,并且是令人寒心的。試看下列一組數據: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占84%,小學生占51.3%,中學生占20.1%,而我們引以為豪的大學生,僅僅占0.48%。
還有,大學生就業違約是38.5%,助學貸款違約率高達28.4%。
“”替考、簡歷注水、剽竊論文、篡改成績單、隨意違反協議約定、惡意逃避歸還助學貸款、拖欠水電費 ……
一幕幕,一款款,觸目驚心,令人發指。而之些事情竟然是發生在當今大學生身上,在我們感到驚訝的同時,不由得為大學生的誠信危機而痛心。
隨便用百度引擎搜索一下,涵蓋助學貸款違約的,找到相關網頁約101,000篇,有關大學生違約的,找到相關網頁約493,000篇;而有關大學生不誠信的艘素,找到相關網頁約70,100項。
我們不可否認誠信是屬于那個詩意而華麗的時代,屬于遠古英雄的誓言,屬于唐宋華的麗辭章,屬于《清明上河圖》阜盛的街市,屬于一本厚厚的《史記》,屬于杜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時的切膚之痛;屬于白居易吟唱的“地不知寒人要暖,少把人衣作地衣”。
但是,我們當今社會就缺乏誠信嗎?當代大學生引發了誠信危機嗎?不!不是這樣的,也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是實際行動推翻大學生不誠信這個不應該存在的事實!
當時是,我們應該大力弘揚“誠信”這一中國傳統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基本要求、還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核心內容的精神品質,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誠信應該是一面火紅的旗幟,矗立在我們心中,永遠不倒,真情永駐。鼓舞我們在生命的海灘邊,拾取真誠做人的的五彩貝殼。讓我們在你我的交流中,留些誠信做友誼的基座。
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讓誠信變成清晨窗前一縷溫馨的霞光,讓誠信成為小鳥的清啼吟唱,讓誠信成為寒冷時熊熊的爐火,讓誠信變成烈日下的一片綠蔭。
用心靈呼喚誠信,渴望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吟詠,崇尚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質樸而純潔的革命友誼與情懷。
用心靈呼喚誠信,讓誠信成為我們人生的準則,讓自己對誠信的履踐萌生出對心靈的感動,讓生命因誠信而獲得一次暢快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