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2 19:52: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概念隱喻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號:xxxxxxxxxx
所在院(系):xxxxxxxxx
專業:xxxxxxxx
指導教師:xxxxx
職稱:xxxxxx
論文題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題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國內外關于本選題的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詞匯習得能力是外語學者最重要的語言能力之一。語言研究者提出多種詞匯習得理論。從傳統的翻譯語法教學法到結構主義指導下的詞匯習得方法,比如根據構詞法學習詞匯、組塊法學習短語與習語,再到語境理論指導下的詞匯習得方法。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國內大多數英語教師只注重詞的音、形、義的介紹和分析,卻忽視對詞語認知理據的考察與講解,從而導致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詞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數學習者能夠恰當的運用所學單詞,用地道的英文表達思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大部分詞匯都是通過隱喻方式獲得學習者的單詞量有了很大提高。
關于隱喻的研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隱喻這一概念。傳統的隱喻理論普遍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一種修辭手段,主要用在文學作品中。浪漫主義詩人認為隱喻是詩歌的靈魂。長期以來人們主要研究隱喻的詩學功能與修辭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發表的隱喻學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了隱喻研究的認知論。lakoff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無處不在,語言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基本是隱喻的。lakoff運用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來解釋隱喻現象。束定芳和湯本慶指出: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發展過程,解釋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系統性和相互關系。蔡龍權認為:隱喻過程中的語義轉移為語詞的意義擴展提供了平臺。隱喻、認知和語言的這一密切關系為詞匯學習等外語學習找到了依據,這為我們研究詞匯習得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包括隱喻的實際應用研究以及隱喻與語言教學之間關系的研究。隱喻理論研究將繼續進行理論探討,隨著隱喻研究與運用的不斷深入,人類對隱喻的認識不斷加深;結合人類學、神經理論等學科進行隱喻研究。隱喻研究歷史的研究;傳統文化的隱喻學研究;隱喻的跨文化對比研究;隱喻理論的應用研究。
三、選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對詞匯習得理論及概念隱喻理論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及前景的分析,發現以往的詞匯習得理論有其不足之處。而概念隱喻理論為我們研究詞匯習得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鑒于此論文將研究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習得中的應用,以期對英語詞匯習得與教學有所啟示,提高學習效率。
四、研究的理論和依據
本論文以概念隱喻理論為理論根據,以詞匯習得理論的歷史研究及其不足之處為依據來探討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習得中的應用。
五、選題的特色及創新點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本論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習得中的運用作進一步的研究。本論文不僅研究了概念隱喻理論在多義詞、習語習得等中的應用,而且還深入研究了詞的理據與概念隱喻的關系。
關鍵詞: 圖表作文 議論文 情態隱喻
英語寫作是英語學習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寫作的過程就是用英語表達思想的過程,即便對英語為母語者來說有時候也是挑戰,更不用說對于外語學習者了。因而,英語寫作在學習和教學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視,并且引起了諸多學科的關注,如修辭學、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這些學科中有的關注的是寫作微觀層次的修辭手段、語篇銜接手段,有的關注寫作宏觀層次的題材、語義的連貫、語篇結構和認知框架。然而,針對雅思考試中的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在系統功能的框架內從語法隱喻的角度研究圖表作文和議論文特征的文章鮮有。因此,本文從語法隱喻的角度揭示雅思寫作中圖表作文與議論文的情態隱喻的特征。
一、語法隱喻理論與人際隱喻
(一)語法隱喻理論。語法隱喻概念由韓禮德首次提出,他專門用一章,超越小句:表達的隱喻模式,論述了語法隱喻概念。韓禮德認為語法隱喻是與傳統的詞匯隱喻互補的一種隱喻模式,通過與詞匯隱喻的類比,將語法隱喻界定為意義實現形式的隱喻變體。也就是,從意義和語法實現形式的體現關系上界定了語法隱喻,語法隱喻是同一意義的不同語法實現形式,即“隱喻式”。“隱喻式”與“一致式”,組成一個不能截然分開的連續體,它們分別位于實現形式的兩極。依照語言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語法隱喻可以分為三類:概念隱喻、人際隱喻和語篇隱喻。
(二)人際隱喻。人際隱喻是表達人際意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情態隱喻和語氣隱喻。語言能夠表達人際意義的手段有很多,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語氣和情態。Thompson指出語氣就是“主語和限定成分共同構成的小句成分”,是語義交換功能的核心,能夠實現不同的言語功能:陳述、疑問、感嘆和命令。依照言語功能的不同,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這些句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實現形式上主要表現為主語和限定成分順序的不同。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與它們所表達的言語功能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時會出現違反默認的言語功能,錯位表達的現象,這就為語氣隱喻提供了可能。情態就是講話人對自己講的命題的成功性或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斷,或在命令中要求對方承擔的義務,或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這些語義資源由語法的情態系統實現。依照交換的物品類型不同,情態可分為兩類:情態化(modalization)和意態化(modulation)。如果交換的物品是信息,情態可以從可能性(probability)和經常性(usuality)的角度考查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交換的物品是貨物或服務,情態就是說話人對交換的最終成功性的自信度。在命令中,這涉及說話人執行命令的義務程度,而在提供中,它關系說話人完成提供的意愿(willingness)或傾向(inclination)的程度。為了更好地區分二者,前者被稱為“情態化”,后者被稱為“意態化”。根據情態的取向性,情態可分為:顯性主觀(explicit subjective)、隱性主觀(implicit subjective)、顯性客觀(explicit objective)和隱性客觀(implicit objective)。不難看出,顯性主觀和顯性客觀情態的實現形式不同于隱性主觀和隱性客觀情態的實現形式,前者以小句的形式實現,后者以詞組的形式實現。以詞組的形式實現的就是情態的“一致式”,以小句的形式實現的就是情態的“隱喻式”,因而,情態隱喻就是情態在語義和詞匯語法實現關系的重新組合(realignment),即體現為以其他的語法手段實現情態的表達,包括顯性主觀和顯性客觀兩類。就轉級向度而言,情態隱喻表現為情態的評價由詞組級階上升到小句級階,即簡單小句中的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變為復合句中起投射作用的小句,簡言之就是級階的上升。這是情態隱喻的重要特征,可以作為區分情態的“一致式”和“隱喻式”的重要標準。
二、情態類型出現頻次與題材的關系
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分別屬于不同的寫作體裁,前者屬于說明文,后者屬于議論文。圖表作文作為說明文的一種類型,就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客觀真實地再現圖表中的信息,無需添加作者任何的評價或觀點;而議論文就是作者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運用充分的論據挑戰別人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以求得讀者的贊同和支持。說明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描述和傳遞信息;而議論文最主要的寫作目的就是說服讀者,以贊同或支持的作者的觀點或主張。不同的體裁和寫作目的或交際目的,決定了語言表達不同。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意義潛勢決定語言實現形式,不同的意義潛勢體現在詞匯語法層就會有不同的實現形式。
圖表作文為了達到客觀真實地再現圖表中信息的交際目的,縮小了人際意義協商的范圍,幾乎不使用情態隱喻,有時可能會少量使用隱形主觀情態。議論文為了達到說服讀者的目的,則大量使用各類情態手段,尤其是隱形主觀情態,以慢慢地與讀者進行意義協商,逐步讓讀者贊同或支持自己的觀點。另外,使用較多的就是顯性主觀隱喻,對于這類隱喻情態的使用,多出現在需要明確亮明作者觀點的地方,多為文章的開頭段或結尾段,這也符合議論文寫作的基本結構和策略。顯性客觀隱喻的使用較少,主要出現以科學技術為主題的議論文中,隱匿了說話人,使這些被轉述的命題或提議包裹上了客觀的外衣,降低了人際意義的協商。
三、寫作教學的啟示
在教學中要明確圖表作文和議論文的特點,明確告知學生這兩類作文在情態隱喻上的使用特點。圖表作文中,盡量不使用凸顯主觀意志的情態隱喻;在議論文中,要正確地使用各類情態:明確亮明觀點時使用顯性主觀隱喻,較多地用在開頭和結尾段;與讀者進行意義協商時,較多地使用主觀隱性情態;客觀地轉述事實或評價時,較多地使用顯性客觀隱喻。通過對雅思寫作中圖表作文和議論文小量語料的分析發現,情態隱喻的使用在兩類不同體裁的作文中出現的頻率是不同的,圖表作文中情態隱喻幾乎沒有出現,只有出現了少量的隱性主觀情態;議論文中情態隱喻出現較多,而且呈現出有規律的分布特征。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M.I.M.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ition)[M].London:Arnold,2004:620.
論文關鍵詞:幾何,面,隱喻,認知
1.引言
萊考夫和約翰遜合著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By)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隱喻理論的誕生,使得隱喻研究有了質的突破。他們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是人類“根據某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Lakoff & Johnson 2003:5)的一種認知活動。人類是通過熟知具體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相對復雜、抽象的概念,因而“人類的概念系統是由隱喻來構建和界定的”(Lakoff & Johnson 2003:6)。隱喻的本質是兩個認知域間的概念隱射。它們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概念系統之中,已經成為我們思維機制中固定的組成部分,因而隨時可以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激活。認知隱喻理論為我們正確理解語言中的隱喻現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本文運用這一理論,來探究幾何中“面”在語言中的隱喻現象。
2.基于幾何中“面”的隱喻分析
Lakoff (1987)提出了當今認知科學的三個基本觀點:心智的體驗性(the embodiedmind),思維的無意識性(the unconscious though)和概念的隱喻性(themetaphorical concept)。他們還把知識看作是人們實踐和體驗的結果(Lakoff,1987;藍純,2005)。此外,他們還提出了隱喻認知理論的哲學基礎,他們先后用了“經驗主義(Experientialism)” 和“體驗(Embodiment)”等術語認知,繼而提出了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的哲學理論。該理論強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基于對自身的體驗和對外部環境的感知,進而通過認知對世界萬物形成了概念和范疇。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認知方式,因此同樣根植于體驗。幾何中“面”的概念也是人類以自身為中心體驗的結果,人們通過對“面”的概念認識,逐漸形成了以“面“ 為始源域的概念隱喻系統。
2.1具體“面”的隱喻分析
在幾何中,具體的面是由直線或曲線,或直曲線相結合形成的面,是可以直接觀看到的,如正方形面等。人們的認知起點往往是由空間開始的,因此,在認識人體或者事物的表面時,人們就借用幾何中的具體“面”來表達,而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隱喻,即由“面”的形狀隱射到人體的某個身體部位的形狀或者物體的形狀。我們看下面例子:
(1)水面初平云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地面下雨后很潮濕論文怎么寫。
(3)墻面上有過刮過的痕跡。
(4)桌面上放著一包糖。
(5)她面部一化好妝就會到這里來。
(6)唐 李商隱 《無題》詩之一:“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宋 蘇軾《續麗人行》序:“ 李仲謀 家有 周昉 畫背面欠伸內人,極精。”
這些例子中的“面”都是由具體“面” 映射到事物的表面 (例1到例4)”或者到“人的某個身體部位(例5和例6)的隱射。“水面”、”地面”、“墻面”、“桌面”、“ “面部”和“背面”分別指水、土地、墻壁、桌子、一個人臉上和背的形狀。空間概念是很多概念的起點域,人們習慣于把空間里的認知的概念如幾何中的“面”和現實中的具體物體或人相聯系。如上面例4當中的“桌面”,其表面是平的,就如幾何中“面”中直面的形狀,因此,人們常借助空間概念中幾何“面”來描述事物的表面如“桌面”。例5中人的“面部”就如人們在幾何“面”的曲面形狀,有弧度,兩者在形狀上相似,才有“面部”的說法。
2.2抽象“面”的隱喻分析
人類除了認知具體的客觀事物,還有喜怒哀樂的抽象情感,而用語言來表達這種抽象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來體現的,即人們往往借助面部的詞語來描述抽象的情感。這樣,幾何中的面這一空間領域就間接地通過人體的面部映射到了人的抽象的情感經驗領域,從而形成了抽象層面上的“面”的隱喻。以下就討論由面構成的詞語是如何來喻指人的情感和經驗的。例子如下:
7)不住的面紅耳赤認知,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8)他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啊,都身無分文了還搶著付錢。
9)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于書者,不異耳提面命。(清·李漁《曲話·結構》)
10)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晉書·孔嚴傳》
“面紅耳赤”中的“面紅”是“臉面變紅”, 在抽象層面上,表達一個人緊張或急待的情感。實際上,真正的始源域為幾何中的“面”,它映射到人的臉面上,再從人的臉面映射到人的情感上: 幾何中的面—人的臉面—人的抽象情感(緊張)。 或張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喻指因要顏面而遭受痛苦,這里的投射路線為: 幾何中的面—人的臉面—人的抽象情感(顏面); “耳提面命” “人面獸心”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這些隱喻詞組都是借助人的面部變化來表達人的情感的,這類隱喻的工作機制是由始源域(人的面部)映射到抽象域(人的情感)的,而人的面部的始源域又是幾何中的面。
2.3幾何中基于“面”的特點之上的隱喻分析
2.3.1面的空間性
在幾何中,面屬于空間的一部分,因而面具有“空間性”特點,同樣,在人類的語言表達上,面的“空間性”也隱射到了語言的表達層面,即形成了由幾何中面的空間性到人體或者事物空間的隱射。根據(Lakoff & Johnson,1987)關于隱喻的分類,實際上,這一隱射屬于他們說的方位隱喻。趙艷芳(1999: 107)指出方位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其來源于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內外、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人們將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感、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投射到這些具體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來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我們看下面例子:
(11)小明的成績總在我的前面,而小芳的成績總在我的后面。
(12)我們可不能老走在后面啊!時代在進步啊!
(13)我是公司的副總,在我上面的是王總裁,在我下面的是李科長。
(14)這道題完成所用的時間是這樣的:我用了3分鐘認知,在我前面的李艷用了2分鐘,在我后面的萬露用了5分鐘。
以上的例子是由“面”構成的方位詞來隱喻較為抽象的概念。例11中的“前面”和“后面”指的是成績的好壞,例12中的“后面”指的是先進知識的落后。藍純(2005:139)提出過數量隱喻:數量較多為上,數量較少為下。這里,我們可以把它引申為:數量較多為前,數量較少為后來解釋這里面的隱喻。也就是說,成績分數越多,就為前;反之,則為后論文怎么寫。同理,獲得的新知識越多就為前,反之就為后。例13 中的“上面”或“下面”分別指的是地位的高和低。這剛好反映了把藍純(2005:141) 提出的社會等級隱喻中的“地位較重要為上, 地位較次要為下”。例14中的“前面”和“后面”則指的時間上的先后,同理,我們可以把藍純(2005:143)提出的關于時間隱喻“時間較早為上,時間較遲為下”引申為時間較早為前,時間較遲為后來解釋其中的隱喻現象。總之,通過分析以上例子,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由“面”構成的方位詞能表達一些諸如地位、數量、好壞、時間等抽象概念。其映射過程為:由幾何中的“面”隱射到現實的語言表達層面上來表達一些抽象概念。
2.3.2面的可數性
由于幾何中的面是可數的,一個空間是由多個面組成的,因此幾何中的“面”具有可數性。這一特性可體現在人們日常的語言表達上,其作用是使人類的一些抽象的情感經驗量化,這樣便有助于人們更好的把握一些抽象的概念。
(15) 我和他只是一面之交。
(16)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為人八面玲瓏,盡量不得罪人,有時甚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17)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
(18) 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由“面”字構成的詞組遵循著一個規律:即把抽象的概念數量化了認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物或情感。例15中的“一面之交” 用“一面”喻只見過一面的交情,喻交情不深;例16中的用“八面”喻處事機巧圓滑,各方面都敷衍周到,誰也不得罪;例17中的“兩面三刀”用“兩面”比喻背地里詆毀別人, 挑撥是非;例18中的“一面之詞”用“一面”指爭執的雙方中一方所說的話,喻不太可靠的話。總之,人們在表達情感和經驗時,通過量化的方式,借助“面”構成的數量詞組來映射到抽象域中,使得抽象的事物和情感變得更加容易為人理解,更加具體。
3分析總結
通過上文對“面”的隱喻分析,我們可以勾勒出幾何中“面”所存在的概念隱喻及其系統的隱射關系,如下圖所示:
始源域: “面”目標域:人體或物體
人體的某個身體部位的形狀:面部
具體“面”
物體的形狀:地面
幾何中的
“面” 抽象“面”人的抽象的情感:死要面子活受罪
空間性:前面
面的特點
可數性:一面之詞
圖: “面”的隱喻映射圖
4結束語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來研究幾何中的“面”,分別從具體面、抽象面及面的特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了幾何中的“面”在語言層面的隱喻表達。我們發現概念隱喻這一理論對研究幾何中的“面的”隱喻現象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然而,本文只是研究了幾何中的“面”,像“點”和“線”等概念有待于做出研究,點、線和面三者是相互聯系的,不僅僅只單獨研究一個,而且有必要探討它們三者之間在幾何中的關系如何隱射到語言表達層面上。
參考文獻
[1]Lakoff, G. 1987. Women, 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GeorgeLakoff and Mark Johnson.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藍純.《認知與語言學與隱喻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
論文摘 要 目前隱喻研究已超越了語言學范圍,從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領域建立了不同的隱喻理論。隱喻即人類通過一個概念域的事體來理解和經歷另一個概念域事體的方式,是一種特定的心理映合,這種映合對人們的日常思維、推理和想象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隱喻擁有普遍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隱喻產生于認知,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認知的結果,同時又促進了認知的發展。
一、引言
隱喻的本質問題一直是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所共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隱喻更多地是作為橫跨心理學、哲學、文藝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多維性研究課題。從古希臘Aris-totle以來,修辭學都將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格來進行研究,認為隱喻能夠給文章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學效果。Richards等人對隱喻的研究當然要比Aristotle的認識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個事實是不能回避的:無論是Aristotle的“類比理論”,還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論”,都始終把研究的視角和層次放在語言本身,沒有能夠深刻地揭示隱喻的本質問題。認知語言學家立足于“現實—認知—語言”這一基本原則,在人們經驗感知的基礎上,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隱喻認知機制的實質和特點。
二、隱喻研究
隱喻的研究由來已久,是“舊得不能再舊的題目”(葉子南,2008)。但是很多時候,問題的解決與否并不是取決于研究所投入的時間的。而且語言的創造性本質決定了新的隱喻必定會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也要不斷跟進。
Lakeoff和Johnson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隱喻意義的實質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映射關系。Lakoff 和 Johnson 將隱喻分成了三種: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結構隱喻是將一個域中的概念轉化到另一個域中,比如“Argument is a war”。方位隱喻是用諸如上下、內外、前后、左右等表達空間方位的概念來組織另外一種概念系統。“I’m falling asleep”、“he dropped dead”及“You are under my control”
此類隱喻提供了人類主體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間的一種空間關系。本體隱喻指的是用實體詞來表達一些非物質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動和想法,從而對其進行分類、量化和引用。 轉貼于
三、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
(一)隱喻的關聯性解釋的依據。
關聯理論之所以能對隱喻做出闡釋,筆者認為要基于它對隱喻的兩點認識:其一,隱喻是一種更廣闊的語境出現的話語現象;其二,在隱喻中,說話人的意義是間接表達的,因此作者真實的交際意圖需借助于相關性推理才能獲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認為,隱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釋能力和程序,它是語言交際中一般認知推理能力自然發展的結果。關聯理論將隱喻歸入一般話語,因而也就為其解釋隱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 用關聯理論解釋隱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說話是在實施一種行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關聯理論認為隱喻屬于間接的言語行為,其命題形式和命題態度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聯”。這種“關聯”需要聽話人借助于語境進行語用推理才能獲得。
(二)關聯理論對隱喻的產生和理解過程的闡述。
隱喻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關聯理論認為,在語言交際時,發言者總是遵守關聯原則,尋求對其思想的最佳關聯表達,既讓話語具有足夠的語境效應又盡量節省聽者的處理努力。但是最佳關聯表達并非總是精確的表達,這時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達。隱喻正是人們使用模糊表達法的產物,表達了用語言的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這種表達需要本體與喻體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這種關聯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相似聯想,而人認知能力的共性使人們趨向于對同一事物有著相似的聯想。
一般來說,對隱喻的理解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隱喻的識別,二是對隱喻含意的推導(束定芳,2000:232)。對隱喻的識別主要依據其字面意義與語境沖突的性質,而且這種沖突原則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只有在擴展了的更大的語境中才能消除。關聯理論認為人們是根據人類認知假設去理解話語的,人們對于話語的理解不是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而是在共有認知語境的基礎上去尋找關聯,從而推斷出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
四、結語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顯示了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的一種認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各個國家的隱喻也互不相同。隱喻的翻譯涉及兩種語言文化的互換,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詞語轉化。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語言中的隱喻在另外一種語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相對等的隱喻。因此,譯者在翻譯隱喻的時候就需要將其他方面的因素考慮在內,比如文化和歷史。最后,筆者建議了三種處理隱喻的翻譯方法,即直譯、等值翻譯和意譯。譯者可以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選擇一種或者多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品牌;品牌生態;品牌生態系統;隱喻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 F2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1-0056-04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科技品牌創建及其可持續成長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批準號:70372015)
[作者簡介] 王興元,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市場營銷系主任、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擔任多家大型知名企業集團戰略與營銷管理顧問,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品牌管理、創新管理以及企業系統管理。(山東 濟南 250100)
一、品牌研究的生態隱喻方法
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經常使用諸如企業或品牌的生存與死亡、企業成長與成熟、企業生命周期、經濟進化、文化基因、商業生態環境、藍海戰略等詞匯與說法,這便是典型的生物學隱喻。生物學隱喻的廣泛使用一方面說明人類習慣于使用自己熟悉及容易理解的語言及交流方式,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生物;另一方面,人類使用生物學隱喻方法已經得到了許多重要啟示與成功案例,比如通過飛鳥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飛機,通過蝙蝠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雷達,通過對生物食物鏈的研究人們開始注意商業系統中的購并現象及供應鏈復雜性管理問題。
復雜性科學既要研究整體系統構成與行為,又要研究微觀子系統的構成與行為,它是整體論和還原論的有機結合。國內外學者霍蘭、錢學森等率先提出了非線性、非平衡系統等理論,而這些新理論可歸納為隱喻、集成、建模、虛擬和定性定量結合等具體的復雜性科學理論方法,其中,隱喻方法被認為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復雜性問題研究方法。復雜性學者霍蘭不僅公開承認隱喻方法在復雜性科學中的作用,而且特別強調它的重要性。隱喻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它基于相似性或類似性比擬,在不同范疇及領域的事物之間建立對比或對應聯系。科學理論中隱喻的使用是當代科學哲學家所研究的重要課題,他們一般都把隱喻視為描述科學理論構成要素的一種有啟示的范式(黃欣榮,2006)。一旦我們注意到隱喻包括源事物和目標事物,就可以在科學創新中將其構造聯系起來,從而產生新的理解與創意。隱喻將源主體的某些特性與機制作為相關啟示應用到目標主體上,通過源主體與目標主體共有性的隱喻,在人們心目中形成適當情境下的非自然暗示(霍蘭,2001)。生態系統經常被用作其他復雜系統的隱喻(米哈依洛夫,2002),將品牌商業系統描述為生物生態系統是一種隱喻,通過借用生態學語言、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學方法進行隱喻類比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描述與探索品牌商業系統的復雜性現象及其內在機理,并且可以得到人類最容易理解與使用的理論與方法。因此,隱喻研究方法將是品牌研究使用的一種最重要研究方法。生態系統隱喻方法主要包括哲理隱喻、原理移植隱喻以及分析方法隱喻等三種,其中哲理隱喻法最易被理解與接受;原理移植隱喻以及分析方法隱喻由于涉及生物與非生物比擬,因此常常存在一些術語及描述的疑義,因而需特別注意。
在進行品牌生態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確品牌的“擬生物化”主體,筆者認為這個主體實質上就是品牌企業或品牌產品,也就是說,品牌生態實際上是品牌企業生態或品牌產品生態的簡稱。如果認為品牌生態中“品牌”概念屬于純粹的市場營銷領域中品牌概念,將會引起品牌生態涵義的混亂。因此,可以將品牌生態描述為品牌企業或品牌產品本身的生存狀態及其與環境的依存互動關系。如果能夠將品牌視為具有生命的商業主體,那么完全可以利用生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對其進行研究。
二、研究的意義
1.以生態學隱喻品牌商業系統,整合社會網絡理論、供應鏈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等,為整體品牌運作提供新的基于對象的動態戰略規劃框架,豐富品牌戰略理論。品牌生態理論有助于企業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及生態系統構成狀況,為企業品牌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奠定基礎。另外可豐富發展目前的靜態市場營銷理論,為品牌區域市場經營提供有效工具,從而形成基于對象的品牌市場操作的生態模式。通過對品牌生態系統的整體描述與運作機制研究,形成新的品牌生態調查與分析方法,為品牌進入、拓展、領導、抵御、轉移、重建區域市場提供有效策略模式與運作工具。這可有效解決品牌市場運作的片面性、零散性,有利于提高企業品牌市場管理效率。尤其是為品牌企業在更大尺度上考慮系統之間的競合戰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品牌市場生態系統的研究還可為區域市場商業發展提供指南,尤其對于經銷商、商及各種零售商的品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依據品牌生態理論方法優化業務范圍與操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中間商及零售商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益。
2.品牌生態系統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有關部門了解區域內品牌成員的相互關系以及市場品牌競爭狀況,為政府制定公平競爭規則,建立良性的區域市場秩序,優化區域商業布局,避免惡性品牌競爭,節省社會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品牌生態理論的研究為我國塑造百年名牌提供理論依據,為地區、行業、企業制定持續發展的名牌戰略,為品牌生態系統尤其是中小品牌生態系統長期生存與成長壯大指明道路,尤其對進入WTO后中國品牌應對國際品牌挑戰創造國際名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3.品牌生態系統理論為研究社會商業生態系統打下基礎。一方面品牌企業的市場績效主要取決于品牌產品在市場中的表現,由于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及動態性,品牌產品也需要作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品牌企業在市場上則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在市場上,品牌企業是參與競爭的主角,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品牌生態理論的研究可為整個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打下基礎,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產業結構優化的深入系統研究。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品牌生態基本概念、術語與原理體系以及實用方法的研究,為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研究提供理論及方法支持。
三、品牌生態研究動態
1986年美國Moore在《哈佛商業管理》評論上發表了“新競爭生態學”,首次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概念(Business Ecosystem),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以組織和個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是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廠家以及其他有關人員──他們相互配合以生產商品和服務──組成的群體,同時包括其他利益相關者等。隨后他在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一書中利用生態學原理初步建立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Moore強調,企業要成功,僅僅完善自身還不夠,還要塑造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因為其所處生態系統的前景制約著企業的發展。揚西蒂(2004)進一步闡述了從商業生態系統出發制定戰略的方式,提出要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必須了解公司賴以生存的商業生態系統以及公司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總之,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企業是它所棲息的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外作為傳統管理理論最新進展的社會網絡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供應鏈管理理論等,其內涵及本質基本上都屬于超越企業邊界和關注企業環境的理論延伸。社會網絡理論則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企業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強度等問題;利益相關者理論則從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企業治理所需考慮的利益關系,實際上是基于企業權力強度的關系理論;而供應鏈管理理論則主要從物流信息流優化平衡角度對前后關聯企業實體運作的管理進行研究。這些理論體現了新時代復雜多變環境下企業管理理論的新進展,為企業更加有效運作提供了方法與工具。然而,從理論深化、推廣及應用情況看,上述這些理論尚缺乏協調性及可操作性。一方面,這些理論不能系統描述企業的可持續成長機制;另一方面也不能給出一些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系統管理模型與方法。生物生態學在商業管理中的應用成果在描述企業可持續機制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為深入理解企業可持續成長規律提供了新的視角及方法。在品牌管理方面,生物生態學的引入也有了一定的進展。而在當代品牌理論中,品牌被比喻為“生命體”,使得品牌理論從靜態走向了動態,從個體走向了整體化,生物生態學為品牌可持續成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及方法借鑒。
當對品牌進行生態學考察時,就會發現品牌像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即品牌生態系統,自然界中的生態規律同樣適用于這些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在這個商業生態系統中,品牌企業是其關鍵優勢物種,它決定了系統的規模及核心競爭力。個體品牌生態系統由品牌產品、品牌擁有企業、股東(或投資人)、員工、經理人、供應商、最終顧客、金融機構、大眾傳媒、社會公眾、中間商、政府、競爭者、其他相關企業以及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等組成。品牌生態系統作為典型的商業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中關鍵及優勢物種組織。眾多個體品牌生態系統與其他品牌生態系統一起組成了區域市場品牌生態系統。實際上,個體品牌生態系統是由關鍵及優勢種群――品牌企業、供應商群落、分銷商群落、零售商群落、消費者(或用戶)群落、中介成員群落、政府及其他成員群落以及社會自然環境等組成,而區域市場品牌生態系統則是由眾多品牌群落及市場環境所組成的。品牌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品牌的生命周期過程。名牌生態系統生命周期的演化過程可以描述為:非品牌生態系統――準名牌生態系統――名牌生態系統――領導名牌生態系統――老化名牌生態系統――退出的過程。它的運行具有極強的自組織特征,較一般商業生態系統更具擴張性,各方分工協作形成商業生物鏈與共生協作體系。名牌生態系統是以品牌為龍頭的商業生態系統,它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品牌作為市場存在物,具有類似自然生態的特點。品牌時刻與系統內部和系統外部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更能把握品牌運營的實際。名牌生態系統的概念由王興元(1999)提出,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中對最為典型的品牌生態系統―名牌生態系統的構成與結構、名牌生態環境、名牌生態系統演化及運行、名牌生態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及擴張性、名牌生態系統的競爭與合作、名牌生態系統的創新與重構、名牌生態系統的評價與診斷、名牌生態系統對現實的啟示等作了系統研究,初步構建了名牌生態系統研究的理論體系。名牌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系統成員有著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必須做好系統成員之間的利益平衡,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應對策略(王興元,2000)。名牌生態系統的競爭存在于三個層次:一是名牌生態系統與其他同類品牌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二是名牌生態系統內部成員之間的競爭;三是名牌生態系統與其他非同類品牌產品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不同的競爭主體根據各自的目標和所處的環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競爭策略。名牌生態系統競爭的強度可由市場中品牌數量及其實力的大小、市場需求飽和程度等來描述,成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競爭與合作策略。名牌生態系統成員眾多,含有的信息龐大而復雜,為了使名牌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流程運行保持高效的狀態,必須對系統進行優化控制,名牌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的主體之間含有不同的知識,存在復雜的知識交換,為促進名牌生態系統知識功能的發揮,需要加強組織創新和知識編碼的工作。另外,對名牌生態系統的創新與重構,名牌生態系統的運行及動力機制,名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調控,名牌生態系統的系統評價與仿真以及名牌生態系統的系統管理策略等問題,進行定性與定量的系統研究。此外,還對品牌生態系統的若干概念及原理進行系統論述,分析了品牌生態系統的適應復雜性、品牌生態系統結構等,建立了品牌生態位測度模型等。
國內許多學者先后對品牌生態學的概念、原理及方法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張,張銳對品牌問題的復雜性及生態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基于生態系統的品牌經濟與政治結構、品牌生態系統領導的新興模式等。鄧旭東、杜曉娟等在論文“培育品牌生態環境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中通過對品牌生態環境與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概述,闡述了培育健康良好的品牌生態環境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就我國企業在品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發展的眼光和從戰略的角度出發,著重分析了企業培育品牌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李振鍵、韓伯棠等在其論文“生態學原理與品牌研究”中對品牌產生與成長涉及到的品牌特質、品牌之間相互作用、品牌與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與生態學研究生物個體與種群和環境的關系有著內在的相似性。品牌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可以基于這兩個學術領域之間在原理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鑒,從而引申出品牌個性、品牌生命周期、名牌生態系統、品牌生態學等富有啟發性的概念,這些跨學科隱喻或類比研究,具有實踐和理論的意義。胡望明在論文“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研究”中對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品牌生態戰略宏觀管理模式的“三角”架構。唐興莉、魏光興在其論文“論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的三個層次”中提出了品牌生態系統管理應包括管理對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哲學三個層次。黃喜忠、楊建梅在論文“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研究”中對品牌集聚現象進行了研究,指出可以借助生態學理論來研究產業集群中的品牌系統,進而關注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健康問題。王雪蓮等在論文“對國內外品牌發展比較及我國品牌生態戰略系統的構建”中探討了我國品牌生態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陳紹愿、趙紅等在其論文“品牌生態學: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論”概述了品牌生態學的產生背景及相關原理。韓福榮、王仕卿等在論文“品牌理論發展評述”別介紹了品牌生態系統理論。孫莉莉、韓福榮等對品牌生態位適宜度進行了分析。韓金童、汪波等基于生態理論對自主品牌以及中國農機品牌培育進行了系統分析。吳衛杰等對品牌生態安全體系進行了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基于生態學視角對品牌理論的研究已經逐步形成新的熱點,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吸收了自然智慧的理論方法,可以更好地詮釋品牌成長的現象及其內在規律,并提供可供借鑒的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策略與方法。
從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品牌生態的研究狀況看,只能說尚處于初級階段,提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比較初步,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使之成熟。依筆者之見,品牌生態研究可沿著如下三條技術路線進行:一是品牌生態學基本概念、術語與原理體系的系統化及確立;二是生物生態學分析方法移植到品牌研究領域從而形成新的品牌生態學方法;三是品牌生態的實證案例研究。可以相信,通過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品牌生態理論將會成為品牌管理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其研究范圍也將會擴展至更廣闊的領域。
參考文獻:
[1]James F. 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USA),1996.
[2][美]Aulay Mackenzie.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黃欣榮.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5]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M].自然雜志,1990,(1).
[6]約翰?H?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興元.名牌生態系統分析理論及管理策略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8]王興元.品牌區域市場資源競爭及品牌分布規律[J].南開管理評論,2000,(1).
[9]王興元.品牌生態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7).
[10]王興元.品牌生態位測度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預測,2006,(5).
[11]Wang Xingyua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for the Name Brand Ecosystem,Proc. of ICIM’2002,China Aviation Industry Press.2002.
[12]張,張銳.品牌生態管理:21世紀品牌管理的新趨勢[J].財貿研究,2003,(2).
[13]張,張銳.品牌生態學――品牌理論演化的新趨勢[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8).
[14]鄧旭東,杜曉娟.培育品牌生態環境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J].企業經濟,2005,(1).
[15]李振鍵,韓伯棠.生態學原理與品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16]胡望明.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8).
[17]唐興莉,魏光興.論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的三個層次[J].商業時代,2005,(29).
[18]黃喜忠,楊建梅.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19]陳紹愿,趙紅.品牌生態學: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論[J].商業時代,2006,(6).
[20]韓福榮,王仕卿.品牌理論發展評述[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9).
[21]孫莉莉,韓福榮.品牌的生態位適宜度分析[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12).
「デ的意義構造 原型 概念隱喻 派生
一、引言
一詞多義是語言中的普遍現象,傳統的語言理論認為多義詞的詞義是孤立的,多義詞的一個個的意義由怎樣的關系連結著不太被言及。日語屬于粘著語,依靠助詞或助動詞來表示每個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助詞及助動詞在日語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日語的助詞數量較多,且每個助詞的含義也較多,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助詞的習得是一個難點。迄今為止,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在教授多義助詞的意義時,多是一邊舉出例句一邊教學,學習者必須死記硬背那些意義,關于各種意義之間的互相關系涉及的較少。本稿主要以認識語言學的“原型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據,考察格助詞「デ作為多義詞的意義構造。
二、先行研究
關于日語的格助詞「デ的意義研究的論文也有很多,久保 (1994),菅井(1997),仁田(1995)等從各種角度作了研究。不過,由于「デ的意義較為復雜,研究者多在與其他的格助詞作比較的過程中說明其意義及與其它格助詞的差異,言及「デ的意義構造和聯系的論文是從菅井(2001),間淵(2000)開始的,這些學者以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論述了「デ格的意義特性。自此,以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對格助詞「デ的工具、原因、場所、時間、材料、狀態等各種意義、用法的闡述被嘗試。森山(2002)分析得出等級助詞「デ的意義構造,把原型的用法作為基本層次等級,主張「デ的各種意義共有一個背景,針對全體動作來說構成意義鏈。森山(2003)利用作為第2語言的日語習得的數據,分析了等級助詞「デ的習得過程,森山認為哪國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格助詞「デ表示“場所”用法使用準確率都最高,因此習得要從「デ作為原型的“場所”用法向其他用法擴充進行,習得順序依次為“場所”“工具”“情況”“原因”“時間用法”,認為格助詞「デ的各個用法是要從“具體的意義”到“抽象的意義”進行習得。
三、格助詞デ意義構造的分析
本稿在參考了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以認識語言學的“原型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據,重新考察「デ的意義構造范疇發現:
首先,根據原型理論的原理,格助詞「デ“限定”、“范圍”及“動作主體”、“數量的限定”等用法都是可以理解為由“原型等級”范疇的“場所”用法派生出來的;其次,在“時間”的范圍里除了限定時間外還包含限定“期間”“時期”也可以理解為是由“原型等級范疇”的“場所”用法隱喻派生而來的。
首先,筆者先對已有的詞典及學習工具書進行分類調查,按照其意義把「デ的各種用法歸納為以下范疇(表示作為大的范疇,包含列舉的后面的下級范疇)。
①<工具>:工具,手段,素材,媒體,構成要素
②<原因>:原因,理由,根據,動機
③<場面>:地方,地方(抽象地方,場面)
④<狀態>:主要動作對象的情況,作用/事情的狀態
⑤<限制>:范圍,數量限定,期間,時間限定
⑥<時間>:時間
⑦<動作主體>:動作主體、動作集團
1.一詞多義的原型效應
原型理論廣泛應用于語義學領域,尤其是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一般的多義詞都有一個多中心結構的范疇,該范疇中含有許多相互關聯、交織的意義,這些意義都以范疇中的原型意義為基礎,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由意義鏈實現:意義A與意義B具有相似點,意義B轉而又與意義C相關,意義C又可以進一步拓展為意義D、意義E等,原形理論可用于解釋漢語一詞多義的語言現象,如Myers驗證了漢字“公”意義結構中的原型效應。一詞多義的原型效應是以現實世界的空間性為背景的。
日語格助詞「デ也是一個含義較多的多義詞,筆者認為在格助詞「デ的意義構造中表示“場所”的意思就起到了原型意義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格助詞「デ的意義是由表示“具體的場所”的意義發展到“抽象的場所”的范疇,再進一步引申出數量限定、范圍、動作主體等含義。
A:從格助詞「デ表示“具體的場所”“抽象化的場所”。例如:
(1)學生が日學校で勉する。(具體場所)/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
(2)子供たちが公でんでいる。(具體場所)/孩子們正在公園玩兒。(3)この川で泳いではいけない。(具體場所)/不能在這條河里游泳。
(4)教室で 授を受ける。(具體場所)/在教室上課。
(5)しい境で育つ。(抽象化的場所)/在貧困的環境里養育。
B:從格助詞「デ表示“場所”進一步發展(動作的抽象化?境界的焦點化)更進一步發展為“限定(范圍?數量的限定)”的意義。例如:
(1)日本で一番高い山は富士山だ。(限定范圍)/日本第一高的山在是富士山。
(2)30人でめ切る。(數量的限定)/截止到30個人。
(3)3本で100だ。(數量限定)/3根一百元。
(4)日本で千がかかる。(限定范圍)/用日元需要一千元。
(5)3枚で500ならう。(數量限定)/要是3張500的話就買。
C:從格助詞「デ表示場所(將場所背景化)發展為“動作主體”的意義。例如:
(1)その事件は警察でしている。(動作主體的情況)/那件案子警察正在調查。
(2)一人で住んでいる。(動作主體的情況)/一個人生活。
(3)後は私たちでやる。(動作主體)/一會兒我們做。
(4)そのことは今警察でべている。(動作主體)/那件事現在警察正在調查。
(5)これは事室で保管する。(動作主體的情況)/這個由事務所保管。
D:從格助詞「デ表示時間:時間、期間、時間的限定。
場所時間(動作的抽象化?境界的焦點化)期?時間限定。例如:
(1)食事のあとで、勉をする。(時間限定)/吃飯之后,學習。
(2)成の程で一的にれる象だ。(期間限定)/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時出現的現象。
(3)かった夏休みも明日でわりだ。(時間限定)/漫長的暑假在明日結束。
(4)が展していく中でそのようになった。(期間限定)/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了那樣子。
(5)7でがまる。(時間限定)/圖書館7點關閉。
(6)2でぜんぶんだ。(期間限定)/用兩個小時全部讀完。
(7)1年でドイツをマスタした。(期間限定)/用了一年時間精通了德語。
(8)3でできる。(期間限定)/用三個小時完成。
(9)3でめ切る。(時間限定)/截止到三點。
通過對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
①根據原型理論,把格助詞「デ的“場所”的用法做為最基本的意義,則“場所”即為“基本原型”,按歷時性來看可以依次派生出“場所格樣態格?手段格動作主體格?原因格”等用法。
②在作為原型的“場所”的用法基礎上,部分場所、動作抽象化、背景化(動作主體、焦點化),派生出“抽象的場所”,“限制”(范圍,數量限定),“動作主體”等擴充性用法。各用法由具體的、客觀的較容易認知的用法,向抽象的、主觀的用法擴充。
③“時間”的用法也從作為原型“場所”的用法被從空間到時間擴充派生出來。 格助詞「デ做“空間性的”用法“場所”被隱喻而派生出隱含的限制為的“時間性”的用法。
2.在原型基礎上通過隱喻擴展的詞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用來理解抽象概念,進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機制,認為許多主題從最普遍的事情到最深奧的科學理論通過隱喻來理解。隱喻不僅是修辭手段,還是給予人們經驗的、概念性的、自發性的、無意識的認知過程,是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工具。隱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結構映射。多義詞的擴展可以通過隱喻來解釋,格助詞「デ的意義構造中表示“道具”、“原因”和“樣態”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由具體的“場所”的意義隱喻擴展出來的詞義,隱喻擴展的詞義是以認知世界的機能為背景的。
A:格助詞「デ表示道具:包括道具、手段、材料、媒體、成要素等含義。
場所(范疇的主觀化/某領域的主觀化)道具?手段(內在化)材料?構成要素。例如:
(1)日本人は箸でものを食べる。(道具)/日本人也用筷子吃東西。
(2)日地下で學校へ來る。(手段)/每天乘地鐵來學校。
(3)この機は木でできている。(材料)/這張桌子用木頭做成。
(4)日本文化の特という目で文をいた。(構成要素)/以日本文化的特征為題目寫的論文。
(5)テレビでやっていた映畫。(道具)/在電視上播放的電影(媒體)
B:格助詞「デ表示原因:包括原因、理由、根據、目的?動機等含義。
場所(范疇的主觀化)原因(主觀化)理由?根據?動機?目的。例如:
(1)病で學校を休む。(原因)/因病,請假休息。
(2)そういう點でおもしろいと思う。(理由)/因為那一點覺得有趣。
(3)の果で判斷する。(根據)/由考試的結果判斷。
(4)出で大阪へ行ってきた。(目的?動機)/因為出差去大阪了。
(5)地震でビルが倒れた。(理由)/因地震大樓倒塌了。(6)今日は邪で休んでいる。(理由)/今天因為感冒請假了。
C:格助詞「デ表示樣態:包括動作主體的情況?動作對象的情況、作用?狀態。例如:
(1)第二外國で日本を教えている。(動作對象的情況)/第二外語教日語。
(2)夕ごは自分で作って食べる。(動作主體的情況)/晚飯自己做飯吃。
(3)迷惑にならないよう、小さな音で音をいた。(作用/事情的狀態)/為了不令人討厭用小聲聽音樂了。
(4)猛スピドで走っています。(作用?事情的狀態)/正用猛烈的速度奔跑。
(5)あの先生はいつも大聲です。(作用?事情的狀態)/那個老師總是大聲講話。
(6)疲れたでって來ました。(動作主體的樣子)/帶著滿臉的疲倦回來了。(×でってきました)
(7)落ち著かない子で座っていた。(動作主體的樣子)/一副心神不寧的樣子坐在那里。
通過對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使用格助詞「デ的時候,“背景”作為“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兩種認知范圍存在。以“現實世界”為依據的客觀性背景范圍有以“場所”為起點“限定”、“動作主體”、“時間”的用法。“認知世界”的主觀范疇是以“道具”、“原因”、“樣態”為主的認知主體背景。從“現實世界”到“認知世界”的“隱喻”擴張中引發主觀化的“背景”,作為“場所”的概念機能化、形成各種主觀的范疇,作為基礎意義的“場所”用法可以擴張出“道具”、“原因”、“樣態”等用法。在此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總結出格助詞「デ的構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本稿研究認為格助詞「デ意義構造:是從最基本的“原型”用法為起點,以“原型”為中心逐級展開、擴充而形成的。格助詞「デ的最基本的用法設定為“場所”,在“原型”的基礎上,部分“場所”、“動作”被抽象化派生出「デ“抽象的場所”的用法,將動作背景化即派生出「デ“動作主體”的用法,將動作焦點化后派生出“限制”(范圍,數量限定)等用法。各用法由具體的、客觀的認知用法,向抽象的、主觀的用法擴充。格助詞「デ做為“空間性的”用法“場所”被“隱喻”而派生出隱含的限制含義的“時間性”的用法。格助詞「デ的使用“背景”作為兩種認知范圍存在。其一是以“現實世界”為依據的客觀性范圍背景,其二是認知世界的主觀范疇背景,從“現實世界”到“認知世界”的“隱喻擴張”中引發出主觀化的背景,擴張出“道具”、“原因”、“樣態”等用法。
參考文獻:
[1]山口明,秋本守英.『日本文法大辭典[M].明治院,2001.
[2]山田忠雄,坊豪,金田一春彥,柴田武,金田一京.『新明解國辭典(第三版)[M].三省堂,1988.
[3]淵洋子.「格助『での意味にする一考察[J].國學.
【關鍵詞】空間隱喻 意象圖示 beyond
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往往是從對事物空間的感知開始的,隨后才有了對時間等其他抽象事物的感知,因此方位介詞在認知語言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Lakoff&Johnson認為,空間隱喻是一種意象圖式隱喻,它將作為源域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標域上,是“給一個概念空間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空間意象及其內在的邏輯都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意義。“意象圖式是把空間結構映射到概念結構而對感性經驗進行的壓縮性再描寫。”(Johnson 1987)其中起點-路徑-目標圖示最主要解釋的就是空間位移。
語言學家早就發現空間隱喻對于方位介詞的解釋力很強,F. Ungerer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一書中詳細分析了方位介詞over的意象圖示。此外國內的學者劉佳佳和焦陽等人也分別對over和against做了詳細的研究。然而認知語言學家對其他方位介詞的研究卻甚少。
一、分析和討論
本論文經過選取語料發現beyond的隱喻概念已經被普遍接受,相比較而言,beyond的最基本的空間含義已經不常使用。
1.介詞beyond的意象圖式。根據牛津高階英漢大詞典,介詞beyond 的基本空間概念語義為:“在(或向)……較遠的一邊”。該語義表示事物間的靜態空間關系,例如:My house is just beyond the river.(我的家就在河的那邊。)其意象圖式為:
在圖1中,TR就是空間結構中凸顯的那部分(my house),LM就是該結構的背景(the river)。TR位于LM的那一邊,但是離講述者著很遠。兩者處于相對靜止的關系中,TR的路徑為零。
當介詞beyond 跟一些表示位置移動的動詞搭配時,則可以表示動態關系,其語義為“……之外”,例如:The families always travel beyond the neighborhood supermarket to shop.(家人總是不到附近的超市購物。) 其意象圖示為:
在圖2中,“家人”是TR,動態的,是強調的部分,“超市”(LM)是背景。TR沿著特定方向運動,運動過程中經過LM,即從靠近附近的超市并且越過它,到更遠的超市去。其經過的軌跡為路徑,ST1、ST2和ST3分別表示運動中的三個階段。
2.介詞beyond語義的空間隱喻延伸。介詞“beyond”除了以上靜態和動態的空間關系外,還有很多因為空間隱喻而產生的非空間關系的語義。
(1)“晚于……”
表示空間關系的介詞經常成功映射到表示時間的句子中。介詞“beyond”將“……之后”映射到時間的語義中,TM就從物體變成了時間點,從而產生“晚于(時間);遲于(時間)”的意義。
1)Don't stay there beyond the visiting hours. (待在那兒別超過會客時間。)
2)You can’t stay out beyond ten o’clock. (10點以后你不能呆在外面。)
(2)“超出……;超過……”。當語義“……之外”映射到數值域(表示比率、年齡、數量等關系詞及一些抽象名詞)上時,它的空間動態語義“(越過……到)之外”就被轉換為表示“在……之上”的語義,譯為“超出……”。例如,The unemployment rate went beyond five percent.(失業率超過了5%。)
(3)“無法……”。如果我們將“超過……”的程度變大,空間隱喻中TR和LM的距離進一步拉大,可譯為“無法……”。如:The bicycle was beyond repair. (自行車已損壞得無法修理。)
但這三個隱喻意義并不是beyond的全部意義,我們還常會看到beyond表示不可能的含義,譯為“除了”,用于否定句和疑問句中。如:There’s nothing in my room beyond a bed and a telephone. (我的房間除了床和電話之外,什么也沒有。)這里運用到的是容器意象圖示。
二、 結論
介詞“beyond”以事物間空間方位的直觀感知為基礎,被賦予了靜態空間和動態空間語義。通過語料分析,本文發現:“beyond”的空間靜態語義為“在……較遠的一邊”,動態空間語義為“……之外”,而后將空間含義映射數值域上的詞語,語義變為“晚于……”、“超出……;超過……”或“無法……”。除此之外,本論文還發現“beyond”基于容器意象圖示的含義“除了”。
本文有助于利用意象圖示加深對介詞“beyond”的理解,但是本論文對意象圖示理解不夠透徹,運用生澀,缺乏進一步認知語義分析,希望仍有機會再做改進完善。
參考文獻:
[1]焦陽.Against的空間隱喻研究[J].科技視界,2014.
關鍵詞: 隱喻 在線意義 概念合成
語言中的隱喻隨處可見,熟練理解和使用隱喻會為交際帶來耳目一新的效果。那么該如何正確解讀隱喻的在線意義呢?作為二十一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認知理論之一,概念合成理論為闡釋隱喻的在線意義理解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一、隱喻的兩種認知機制
1.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此后隱喻不僅被看成是語言中的一種修辭現象,更被認為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隱喻涉及兩個概念域,分別為始源域和目標域。隱喻就是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即從一個人們比較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一個不熟悉或較難理解的目標域概念。人們將其有關始源域的經驗或知識映射到目標域,從而重新認識目標域部分特征的過程就構成了對隱喻的理解。如“信息高速公路”,喻指電腦互聯網絡,其中“高速公路”屬于交通范疇,通過隱喻使詞語的語義得到抽象化認知,喻指互聯網絡像高速公路般四通八達,信息得以快速傳遞。既然網絡的概念可以通過高速公路來表達,那么在互聯網上碰到“交通堵塞”、“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馳、拋錨”等表達也就不足為奇了。
2.概念合成理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Fauconnier和Turner等認知語言學家在心理空間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意義構建理論,即概念合成理論或合成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是根據語言表達所提供的線索在話語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構造物,是人們談話或聽話時用成分、角色、策略和關系建構的域(domain)”。[1]在語言所傳達的信息的幫助下,我們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個抽象而互相連貫的概念包。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可以建立起若干個相互聯系的概念包,即心理空間。例如:
昨天一個特技演員從五角大樓樓頂上跳了下去。
這句話就包含了若干個概念包,建立起若干個心理空間:時間(昨天)、地點(五角大樓樓頂)、人物(特技演員)和行為(跳了下去)。這些心理空間相互連貫,組成一個完整的信息。而“特技演員”這一概念包又刺激我們的長時記憶,從中調動已儲存的信息,即背景知識,讓我們明白這是一個特技表演而非自殺事件。
Fauconnier把話語的意義構建看作是通過激活兩個或多個空間并對其進行合成以產生新空間及形成新概念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跨空間映射及來自兩個或多個心理空間的整合。[2]他還勾勒出一個“四空間”交互作用的模型,用來闡釋自然語言意義的構建。概念合成中的四個心理空間包括: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合成空間。兩個輸入空間分別代表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類屬空間對兩個輸入空間進行映射,代表兩個輸入空間共享的概念結構,并決定跨空間映射的核心內容。也就是說類屬空間有與隱喻的始源域和目標域相似的概念結構,人們在理解隱喻時首先須從隱喻的始源域中抽取出反映事物規律性的、高一級的概念結構,用它去把握目標域。兩個輸入空間的元素部分地跨空間映現、匹配并有選擇地投射到合成空間中去。在合成空間中,認知者將兩個輸入空間的信息進行合并和互動,并產生新的意義即層創結構。
概念合成是普遍的潛意識的認知活動。我們在日常的活動和交流中,經常會進行具有創造力的即時的概念合成,人類也正是逐步通過概念合成,來不斷地認識世界和人類本身。
二、隱喻的在線解讀
概念合成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都是把研究的重點放在隱喻上,兩者在許多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如兩者都認為隱喻是概念性的而不是純語言現象,都涉及概念的系統的映射。但在以下方面還存在一些區別: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的心理表征關系是雙域模式的,概念合成理論構擬的是四空間模式;前者把隱喻定義成一種嚴格的單向性映射現象,后者并不這樣認為;前者通常關注固化的概念關系,后者往往把研究的重點放在短暫新奇的概念上。例如:
生命不是可以隨意播放和停止的唱片。
逛街是很好的愛情試紙。
上面的句子在某種語境下,都是經概念合成產生的隱喻。這種合成是一種在線的(on-line)實時空間建立過程,是創造性的認知思維的表現。我們以后一句為例。在沒接觸這一隱喻之前,人們不會意識到“逛街”和“愛情的試紙”之間有什么聯系。而作者為了表達自己一種特別的看法和感受,把兩個并無聯系的概念創造性地聯系在一起。究竟作者想表達怎樣一種看法呢?這里始源域輸入空間是“逛街”,目標域輸入空間是“試紙”。接受者在解讀隱喻時,通常先是在兩個輸入空間之間尋找相似點。一開始,接受者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這兩個概念之間根本不存在相似之處,完全是兩碼事,無法往一塊聯想。可是言語交際過程中的“概念連貫缺省性期望”(人類往往根據常規對言語交際中的概念鏈具有連接貫通特性的預設性希望[3])會促使接受者對兩者的關系采取新的角度進行思維和理解。同時,始源域輸入空間和目標域輸入空間的這種不對稱也打開了接受者思維與想象的空間,為概念合成提供了發生的通道。要解讀這個隱喻,接受者需要敞開心扉,動用自己平時積累的長時知識、對社會及人生經驗的把握,以及長期培養而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判斷能力,來對這一信息進行編輯、處理。經過充分的聯想,接受者發現盡管“逛街”和“愛情的試紙”這兩個概念表面上不存在什么聯系,但從某一點來說,逛街確是可以起到“考驗愛人”的試紙作用。因為在逛街時,觀察一個男人不經意中流露出的神色、情緒,大致就能體會出他的修養、性情及個性,而聰明的女孩就此可以斷定他是否就是適合自己的愛人。由此,“逛街”確實比問對方“你愛不愛我?”得到的回答更能充當“愛情的試紙”。這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心理認知活動,都是在幾個心理空間相互映射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從輸入空間中有選擇地提取部分結構并將之整合到一個新的心理空間即合成空間后,便產生了對認知對象的新的認識。因此,可以說概念合成是隱喻的在線意義解讀過程中的重要認知活動。
三、關于概念合成理論解讀隱喻在線意義的思考
Fauconnier認為,語言信號只是講話人為了引導聽話人在心理空間中穿行而設立的路標。也就是說,語言本身只為接受者提供了一個最低限度的有效提示來構建一個概念結構,而這一提示的形式組合并不是概念結構的直接反映,而是依據語用信息和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幫助接受者整合概念結構,在線地構建話語意義。始源域輸入空間與目標域輸入空間的概念內容并不一定具有相似性,或者說接受者所面對的目標域與始源域之間存在不對稱性,即發生了空間沖突,語義構建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接受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積極開拓思路,展開豐富的聯想,并根據語境的提示一步步構擬出始源域輸入空間與目標域輸入空間之間的相似性,最后得出隱喻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1]文旭.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束定芳主編.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GillesFauconnier&Mark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New York:New York Basic Book,2002.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語義觀;國內語義研究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201-01
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出現了以蘭蓋克、泰勒為代表的一種新的語言學流派――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屬于功能學派,它將語言和認知聯系起來,重語義研究,為詞匯語義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一、原型范疇理論
(一)范疇化、原型的內涵
認知語言學的基礎建立在研究范疇化和原型之上。從認知的角度看,范疇化是人類高級認知活動中最基本的一種,指的是人類在歧異的現實中看到相似性,并據以將可分辨的不同事物處理為相同的,由此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進而形成概念的過程和能力。簡言之,范疇化就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原型是某一范疇內的最佳成員和典型代表,是一種認知的參照點。
(二)原型范疇理論的基本觀點
1、決定范疇內涵的屬性及數目是不確定的,與人們的認知及與現實的互動模式密切相關。
2、范疇內成員之間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屬性的成員是中心成員;范疇間的邊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鄰范疇沒有嚴格的界限區分。
3、范疇成員之間具有互相重疊的屬性組合,即所有成員享有部分共同屬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三)原型范疇理論對語義研究的影響
1、原型范疇理論擴大了語義研究的視野
原型范疇理論研究打破了范疇間的界限,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來看待語言系統,且不再拘泥于語言系統內部,而是擴大到整個外在世界與人的認知活動。因此語義不是基于客觀的真值條件,純語義的知識和百科知識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語義是我們總體概念系統的一部分。這與結構語義學中的“義素分析理論”有顯著區別。“義素分析法”是通過分析一組相關詞語的義位得到的比義位低一級的語義單位,著眼于語言單位本身及同屬最小語義場中的單位比較。
2、原型范疇理論對多義詞的解釋
奧斯丁在他的論文《詞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 word》)中提出了如下觀點:一個詞的各種意義構成一個范疇,各意義間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種方式發生聯系。漢語多義詞的很多義項就是由一個意義逐漸引申而來。如“朝”的本義是早晨,因早上面見君王,引申為朝見的“朝”,由朝見再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A一B一C一D…,盡管A,D之間的聯系可能已不可辨認,但是詞義A,B;B,C;C,D之間有某種聯系和交叉,這就通過家族相似相關聯,形成了意義鏈條。
二、隱喻和轉喻
傳統上,隱喻被當成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是有異于日常使用的普通語言的詩歌語言。認知語言學家們突破了傳統的“語義修辭觀”,提出了“隱喻的認知觀”。它認為隱喻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認知域的圖式結構(源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目的域),映射的基礎是相似性。比如“the eye of earthquake(地震中心)”,“eye”本是人體的一個器官,通過隱喻的認知功能發展為事物中心,映射的基礎就是眼睛與事物中心共有的特征――重要性。
轉喻建立在鄰近性原則基礎上,體現的是同一認知域中兩個元素的相關性。比如漢語中常說的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語義轉喻的體現,“臭皮匠”和“諸葛亮”都是關于“人”的域中的兩個元素,其鄰近型表現為兩者都有智慧。
三、認知語言學的語義觀對國內語義研究的影響
國內對認知語言學的介紹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以來,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陸續引介到國內,大批學者開始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漢語的語義問題。
吳傳飛的《論現代漢語詞義的相似關系》依據經典的范疇化理論解釋了漢語中的同義關系、反義關系、類義關系和詞義從屬關系,另外還運用現代的范疇化理論確定現代漢語詞義的一種新關系―相似關系。
蘇寶榮的《“隱喻”認知、詞義變化與辭書釋義》從隱喻認知與詞義發展,詞義的隱喻擴展與語文辭書釋義兩個方面闡述了隱喻是人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語言中的許多抽象概念都是借助具體形象的方式通過隱喻的方式表達的。對于這類義項,語文辭書傳統的建立在理性的、邏輯的思維方式基礎之上的“定義式”的釋義方法,是難以全面概括和準確釋義的,而應當采取其他的釋義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概念隱喻 委婉語 死亡委婉語
引言
委婉語是語言使用中協調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人類語言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各個民族、不同時代都采用的表達手段。委婉語不僅僅指委婉詞語,它更是積極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一種交際方式。任何用來避免粗俗、不雅、尷尬、冒犯、不禮貌的表達方式都是委婉語的運用。因此,委婉實際上是人類的心理現象,對委婉機制的研究離不開對人類認知心理的解釋。然而,傳統的委婉語研究主要是在傳統符號語義學和修辭學等的基礎上展開的,它把作為認知主體的人的認知能動性排除在外,因而存在其局限性。由于委婉語的委婉性并不是語言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它涉及到人們對它的認知處理,因此拋開這種認知處理就無法真正了解其實質。最近兩三年來,有些學者注意到了這方面的欠缺,積極展開了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揭示委婉語的機制。邵軍航、樊葳葳(2004,4)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對委婉語的構造手段進行分析后發現,委婉語的委婉機制在于轉移聽者的注意焦點或分散聽者的注意力,極端的做法是暫時中斷聽者的理解進程。諶莉文(2006,8;2006,12;2007,7)分別探討了委婉語隱喻意義構建的認知理據,以及借助概念合成理論闡釋漢英委婉語意義構建之異同。在前輩學者的開拓下,本文擬側重實證的角度來分析認知模式下的委婉語。
1.概念隱喻認知模式
按照Lakoff(1987:68-76)的論述,認知模式是在人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認知方式,可分為命題模式、意象圖式模式、隱喻模式和轉喻模式。認知語言學經驗觀認為概念隱喻是認知模式的基本類型,是思維的基本特征,是認知科學的一個研究重點。(Lakoff & Johnson,1980/1999)Lakoff把隱喻定義為“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我們的思維大多數是隱喻的,即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另一種事物。隱喻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語言中,而且也存在與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中。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本質上講是隱喻式的(萊考夫)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相互關聯。這種關聯有賴于人的聯想,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聯想。通過人的聯想,在隱喻結構里,兩種通常看來毫無聯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論,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域里對他們產生了相似性聯想。相似性是隱喻產生的本質。這里所謂的相似性并非基于客觀物理特征的相似性,也并非僅指外表或內涵上的相似性,主要是基于認知主體感知、體驗、情感、態度、感受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相似性聯想。這種聯想具有創造性。
Lakoff認為隱喻思維涉及兩個兩個認知域: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概念隱喻是跨認知域的映射,是以始源域的經驗來理解目標域的經驗,始源域的部分特征被映射(mapped)到目標域上,后者因為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映射的內容就是基于認知主體的相似性聯想。所以隱喻的使用均是在認知主體的作用下進行的。王文斌(2007:99)將使用隱喻的認知主體定“施喻者“,認為施喻者使用隱喻并不是信馬由韁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他必然會遵循某種內在的隱喻使用指導原則,并同時又受這一原則的約束。這一原則就是自恰性原則(self-negotiation)。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并認為自洽性原則在概念隱喻中要求盡可能凸顯始源域和目標域相應語義概念的相似性。
2.委婉語的生成機制
委婉語是隨著禁忌語的出現而產生的。禁忌語是人類把語言符號與某些自然現象或生理現象聯系起來而產生的言語形式,而后來逐漸為委婉語所替代。根據Odgen和Richards的“語義三角”理論,一符號與所指對象之間并無直接聯系,而是通過人腦的思維間接聯系的。然而這種間接聯系一旦在人腦中確立起來,就成為一種十分頑固的習慣。換言之,當人們聽到見到或想到某一符號時,就會立刻聯想起它的所指對象或想起它所指的不快或不雅的事物,將“能指”等同于“所指”。而委婉語的特有功能就在于把這種直接聯系有效地加以曲折,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這種曲折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人類的思維即認知功能(馬若飛,2007,2:62)。
委婉語是一種充分利用人類的聯想功能,在日常語言中突出顯性語言從而掩蓋隱性語言的思維過程。委婉語為了達到委婉的目的,使用委婉語的人就要離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實際上的內容有一定的距離。委婉語雖然是隨著禁忌語的出現而出現的,但是在其出現后,人們也用來談論并不需要忌諱的事物或事情,而是為了是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優雅、好聽。束定芳(1989,3:30)認為委婉語的構造原則有三個:距離原則、相關原則、動聽原則。總的說來就是委婉語的使用是為了在聽者的心理上或思維上設置些許阻礙,使聽者不會一下子由語言符號聯想到符號的所指。如果把委婉語看作是始源域的話,那么委婉語的實際所指就是目標域。為了讓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聯系更加曲折、隱晦,自然地,語言使用者就會凸顯始源域,盡可能地隱藏目標域。由此可見委婉語生成機和制概念隱喻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是隱喻性的認知和思維過程。只是委婉語追求的是兩個域之間最隱晦的聯系可以是相似性也可以是關聯性,而隱喻追求的是兩者之間最大的相似性。委婉語隱喻的認知基礎是在我們的概念系統中的源域和目標域概念之間的相似性聯想。其認知理據表現為源域中的概念與目標域相應概念的語義相似性減弱,通過凸顯源域概念揚升語義,由心理可及性較強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心理可及性較弱的目標域概念,實則凸顯后者(諶莉文,2006:8)。
由此一來,委婉語的構成手段就多種多樣,但是我們認為邵軍航和樊葳葳(2004,4:21)的概括比較科學,且覆蓋面廣,尤其是符合人類的心理特點。他們認為委婉語的構成手段主要有概念隱喻、轉喻、模糊詞語、語義畸變與拼寫變異和借用外來語五種。再對這五種手段構成的委婉語按機制分為三類:注意焦點的轉移與分散、文化意象的轉換和認知過程的暫時阻斷。
3.委婉語的對比研究
委婉語是一種語言普遍現象。但不同民族的語言在委婉語的涉及范圍,構成方式上是有差異的。要揭示委婉語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解釋某一語言委婉的特殊性,就必須通過對比的方法。(束定芳,1995,5:20)委婉語的對比研究除了可以揭示委婉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外,還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尤其是對外語教學、翻譯和雙語詞典的編纂等應用語言學學科。以下本文將采取對比的方法來研究英漢“死亡”委婉語。所依據的理論就是上面所說的概念隱喻認知模式下“死亡”委婉語的構成。選擇“死亡”委婉語作為對比的語料,一是因為英漢中關于“死亡”的委婉語都非常多,都跨越了較長的歷史,具有代表性,而且也很容易搜集;二是“死亡”的委婉語從認知的角度沒有很多人做過分析。本文中英語的“死亡“委婉語來自劉純豹主編的《英語委婉語詞典》(2001),漢語的委婉語來自眾多學者的論文。
3.1英漢語中“死亡”委婉語的隱喻的共同點分析
(1)死亡是休息。
將“死亡”隱喻為休息,凸顯了始源語中的“休息不再到處奔波、勞累”這一含義,從而隱藏了目標域中“永遠也不能起來,死了”的真實含義。從而使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減弱。將聽者的注意力暫時轉移了。
如to be at rest(安息),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被上帝招去永遠安息)等。
漢語中也有類似的如:長眠、安眠、永眠、安息、永遠地睡了等。
(2)死亡是和上帝、神靈在一起。
源認知域中的“上帝”、“神靈”在宗教中是非俗人的精神的存在,生活在高高的天堂里。和“上帝”、“神靈”在一起就意味著不再具有血肉之軀。這個概念隱喻將我們的認知視點轉移到宗教故事和信仰中去了。而上帝、神靈是我們頂禮膜拜的對象,能和敬仰的對象在一起應是一件好事。所以,該概念隱喻凸顯了和敬仰對象在一起的積極的方面,而將死亡的其它可怕的方面掩蓋了起來。
如to be in heaven(在天國),to bewith the God/the angels/their father(和上帝/天使/圣父在一起),to be among/join the immortals(加入不朽者的行列),join the angles,to go to heaven,join one’s dust,say hello to Charon(Charon是希臘神話中在Styx河上擺渡亡靈去冥府的船夫),be taken to paradise,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be promoted to glory等。
漢語中也有大量的與宗教有關的“死亡“的說法,只不過中國文化的神靈不是上帝,而是仙人、如來佛祖等。例如:升天、歸真、上西天、見如來佛祖、見馬克思、歸西、歸天、見閻王、下地獄、上天堂、仙逝、仙游、仙去、成佛、圓寂等。
(3)死亡是旅程,總是在離開某個地方,抑或是前往某個地方。
這里實際上是以人生來隱喻旅程,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也就是將死亡隱喻為旅程的終點和目的地,或者是沒有回程的旅程。始源語“旅程”用來隱喻目標語“死亡”,一是可以使目標域得到隱藏,減少聽者的傷心;二是可以美化“死亡“這一結局。讓人的注意力轉移而達到委婉的目的。
如the last sent-off(送別),to have gone out(已經走了),to hop the last rattler(跳上貨運列車),to take a one-way ride(單程旅行),the last voyage(最后的航程),gone to better place,go to one’s last home/own place/grass,go the way of all flesh,be home and free,to depart with the world,to leave with the world等。
漢語中也有很多表達:命赴黃泉、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回到大地的懷抱、命歸黃泉、歸土。
(4)死亡是放棄。
如:死亡意味著生命的消逝。生命的消逝就讓人類不得不放棄在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說中西兩個民族的人民都會用放棄來表達死亡的概念。如:
to pass away,to be gone,to go beyond,to be no longer with us,to go west,to lose one’s life,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to cross the bar(死去),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last debt(壽終),to slip away(悄然逝去)等。
漢語中:棄朝、棄平居、棄……而去、撒手人寰、放棄了生的希望、舍生取義、傷生喪命、與世長辭、去世、過世、走了、逝世。
(5)死亡是結束。
如to expire,to end,to come to an ultimate end(夭折、短命),to be cut off(因疾病等奪去……的生命或使夭折),to close one’s days(終其天年)。漢語中的表達:壽終正寢、完蛋、不在了、沒了、亡故、畢命。
3.2英漢語中“死亡”委婉語隱喻的個性分析
(1)漢語中死亡是自然界事物的消逝、死亡、隕落。
夭折、凋謝、蘭摧玉折、星隕、薪盡火滅、油盡燈枯、香消玉殞、魂飛魄散、就木、蛻化、羽化、物化、老了、崩(古用,指山壞了)、薨(古用,指房子倒塌事發出的聲音)。
(2)英語中“死亡”有響應上帝、耶穌等的召喚。
如:answer the final summons(最有一次應詔),be called to God,be called to the beyond(被召喚到遙遠的地方)。
(3)英語中的“死亡”還可以是“做最后的某事”。
始源域中“最后做的事”都是隱喻“死亡”的最后的時刻,這兩種概念域中的相似性十分弱,但是委婉的程度卻是比較高的。因為它掩蓋了死亡,聽者的認知會在一瞬間被阻隔。last send-off,last taboo,last voyage,go to one’s last,answer the last roll call(軍隊里的委婉語),pay one’s last debt(還最后的債),hop the last rattler(跳上最后一班車),breath one’s last等。
4.綜合的分析與討論
概念隱喻是人類思維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概念隱喻的基礎是人對于外界的感知和體驗的意象圖式。出于對“死亡”的禁忌,人們通過概念隱喻的方式構建了大量的委婉語,以始源域的凸顯來轉移人的注意力來達到隱藏或是美化目標域“死亡”這一概念。這種非直接的認知過程在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由于這是人類都共有的思維方式,所以英漢兩個不同的民族才都創造了大量的關于“死亡”的委婉語。
從對“死亡”的隱喻來看,兩個民族的語言中都把“死亡”看作是“休息”,是“離開”,是“與上帝、神靈在一起”,是“終結”,是“旅程,可以離開或是前往某處”。這是因為英漢兩個民族在對死亡的感知和體驗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漢語里,死亡更多地被隱喻為大自然萬事萬物的消逝、凋落、隕落和死亡,而英語里基本上是沒有這種類似的隱喻。這是因為漢民族傳統文化中,相信“天人合一”的道教觀點,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達到和諧才是生存的最高境界。所以,“死亡”隱喻中有很多用大自然中事物的死亡來隱喻人的死亡。英語里有死亡是相應上帝、神靈的號召和最后做某事的說法,而漢語里基本上無此說。這是因為西方的宗教對人的影響很大,他們所信仰的是要按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事,所以響應上帝的召喚就是和上帝在一起,就是“死亡”的美化說法。同樣的道理,英語中有用“做某件最后的事情”來隱喻“死亡”,也是源于其對其人民認知的影響。
小結
本文通過對英漢語中“死亡”委婉語的對比,委婉語中也大量地存在隱喻。并且委婉語中的隱喻是盡力凸顯始源域來達到隱含或者是隱藏目標域,使兩個域之間的相似性盡量減弱,讓認知的另一方在解讀的時候注意力要么被轉移,要么被阻隔,從而達到委婉的目的。并且英漢兩民族關于“死亡”委婉語的隱喻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概因兩民族對于死亡概念的感知是感同身受,是一樣的,因而表現在委婉語中,不約而同地產生了類似的隱喻。但是兩民族文化畢竟是不同的,從而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所以“死亡”委婉語的隱喻就同時呈現了各自的特點。本文因為筆者的能力有限,有很多的問題沒有深入下去。對于委婉語中的隱喻和概念隱喻中的隱喻對相似性要求是否總是一樣,都沒做過深入的討論。
參考文獻:
[1]諶莉文.概念隱喻與委婉語隱喻意義構建的認知理據[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
[2]諶莉文.漢英委婉語跨空間映射認知對比考察[J].外語教學,2007,(7).
[3]束定芳.委婉語新探[J].外國語,1989,(3).
[4]馬若飛.委婉語的認知闡釋[J].大連民族學院,2007,(2).
[5]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語研究:回顧與前瞻[J].外國語,1995,(5).
[6]邵軍航.樊葳葳.委婉機制的認知語言學詮釋[J].外語研究,2004,(4).
[7]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 圖形—背景 概念隱喻 《渭城曲》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它的核心觀點是人的經驗、認知和語言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語言是人的認知和經驗的一種反映形式,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和社會文化等方面一起驅動的。將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應用于詩歌文學作品研究大概始于20世紀80年代。它認為文學詩歌作品不再只是只可遠觀的高超技藝展示,而是人們日常體驗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在國內,藍純已從借代和隱喻的角度分析過《秦漢觀》。另外,有學者如賈紅霞用意象圖式理對李清照的《一剪梅》進行了認知解讀;郭強從概念隱喻和合成等領域研究了李商隱的《巴山夜雨》,等等。
雖然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泰斗級人物,但他的送別詩也獨具風格。本文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分析王維的送別詩代表作《渭城曲》,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這首絕唱。
二、圖形—背景理論
圖形—背景理論最早由丹麥心理學家魯賓于1915年提出。這一理論是指人們的視覺焦點或感知焦點會根據突顯原則分為圖形(figure)和背景(ground)兩部分。從物體動靜和路徑位置變化方面來看,Talmy[1]認為圖形是指可移動或概念中可移動的物體,而背景是相對于一個參照框架相對靜止的物體;前者路徑位置變化可視為變量;后者則路徑方向相對靜止。人們觀察事物時總是先注意到圖形,但圖形是在背景的襯托下產生的,在認知過程中背景通常會被忽略。這就是圖形—背景分離原則。藍純[2]P96指出,我們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圖形總是具有某些特征,比如:圖形一般有固定的形狀,而背景相對形狀不定;圖形有清晰的輪廓線,而背景則沒有;圖形有特定的結構和內在的和諧,更像一件東西,而背景則顯得缺乏內部結構,不像一件東西;圖形似乎立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似乎在圖形的后面延展。總之,圖形相對于背景顯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更容易被鑒別和記住,更容易與釋義、感覺和審美等認知活動掛鉤。
圖形—背景的區別并非絕對,正如著名的“臉—花瓶”實驗那樣,所凸顯的究竟是臉還是花瓶,不同的觀察者會有不同的答案。Langacker[3]P120指出圖形—背景隨著認知者的認知視角、注意焦點、識解方式、興趣愛好、知識經驗、認知需求而變化,同時敘述者的語用修辭、文體風格的變化會影響讀者對圖形—背景的區分。
三、概念隱喻理論
屬于認知語言學范疇的概念隱喻理論源于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再是語言中非常規現象,也并非人們在運用隱喻時就是為了制造特殊的交際或修辭效果。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概念性的,它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深層的認知機制,在人們無意識的思維或交際中它已滲入思想,形成判斷,使語言結構化,從而有巨大的語言生成力。
隱喻內在結構的是跨域映射(mapping)。Fauconnier[4]P1指出“跨域映射是人類生成、傳遞和處理意義等認知活動的中心”。隱喻由兩個域構成:始源域(source domain)與目標域(target domain)。跨域映射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通過跨域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2]隱喻的認知力量就在于:將始源域的圖示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我們通過始源域的結構構建和理解目標域。
可以說,概念隱喻模式在隱喻理解模式研究中產生的影響,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最大的最廣的。它為從全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古典詩詞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四、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解讀《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王維
這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友人元二將西出陽關,遠去邊陲。從此難以相見,于是王維作詩相送。
(一)圖形—背景視角
從宏觀上看,詩人生平所見景物數不勝數,卻特意選擇渭城朝雨、輕塵、客舍和柳等景物寫,可以說詩人是想將此時此地所見所感作為圖形凸顯出來,而背景則是他在別處他時所見景物所說情感。
從較為微觀的視角來看,詩人是這幅“渭城送別”圖的觀察者、描述者和記錄者,按常理,人物更具常規觀念上的“圖形”角色。但在這簡單的四句詩歌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寫景寫物上。這可以理解為是詩人刻意為之的:他把角色與背景進行了逆位,即將常被視為背景的景物設為圖形,而將通常作為圖形的事物和人物置于背景之列。此種圖形—背景的顛倒,妙在不同于大多數的人的認知方式,反而能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王維送別詩的一個特色,在他的其他送別詩如《送沈子福歸江東》、《熊九赴任安陽》和《雙黃鵠歌送別》等中都運用了圖形—背景逆位的手法。采用先景后情的手法,達到寄情于景的目的。
一首詩就如同一場短的舞臺劇。在詩中有突出焦點的地方,也有模糊焦點的地方。在《渭城曲》這首詩的第三句將一直淡化處理的親身經歷者推到前臺成為圖形(角色),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然而王維的詩并未在最具傳統意義上的焦點處戛然而止。他更注重寓情于景,所以最后一句的圖形不是在人而在景:一條長長的通往陽關的大道,意在給讀者一種“人去樓空”和空曠幽遠之感,寄念念不舍于景物之中。
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每句詩都有其自身的圖形與背景。單從第一句來看,“渭城的朝雨”是圖形,如Talmy提出“雨”相對于“輕塵”是動態的,它易被察覺,給人以直觀感受,是人們通常聚焦之處。“輕塵”的特點是:微小,肉眼不易察覺,細節更是模糊,所以它不如朝雨明顯,只能處于背景地位。把前兩句的寫景作為整體來看,第一句所描述的“渭城朝雨”成了背景,而第二句的“客舍”和“柳樹”二景則成了整個背景下的圖形。圖形與背景的一應一和,充分展示了王維詩歌中寄情于景的魅力:在言簡意賅中呈現出了一種層次感。
前兩句是實景的描寫,渲染出了離別時的氣氛。三四句則把圖形集中到了客舍中的人物上。第三句中詩人和友人的飲酒作別場景是圖形,而一二句的景物則淡出成了畫面中的背景。詩人如同孤獨的攝影師,不斷調整焦距,使眼前一幕幕的景、物、人成為圖形而又模糊淡出,最后又于第四句把圖形定格于友人離去的幽遠的陽關之道,渲染出了一種別離之傷、不舍之情。
(二)概念隱喻視角
這首詩的概念隱喻分別為“人物心情是自然現象”、“人是植物/物”和“人物心情是酒”。具體分析如下:
1.人物心情是自然現象
從詩歌第一句中的“渭城朝雨”可以看出,詩人寫朝雨一方面可能是當時的寫實之作,另一方面這與詩人那時的心情也有幾分關系。憂郁的雨天,總讓那幾分離情多了幾分惆悵。始源域的“雨”映射到了作為目標域的王維內心的情緒,即:人的離別愁緒是絲絲細雨。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人心情的起伏是雨的大小。從“渭城朝雨浥輕塵”中得知渭城清晨的雨潤濕了塵土,則朝雨只是小雨,詩人沒有把離別之情寫得大起大落,只是從微微的朝雨中透露出作者內心淡淡的離別哀傷。由景入情,寫得淋漓盡致。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云淡風輕”形容一種從容不迫和豁然開朗的心態,還有用“霜露之感”表達對先祖祖父的思念等都用了人物心情是自然現象這一概念隱喻。
2.人是植物/物
詩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在傳統詩歌分析中,預示著離別、分開。這是隱喻的一層意思。此處作為始源域的“柳”更可以看做是為了寫目標域中詩人的好友元二而作即:友人是新柳。此詩作于盛唐時期,當時渭城(今陜西咸陽)與陽關(今敦煌)往來密切。詩中的“新柳”是指翠嫩的柳條,象征生命力。王維把元二比做雨后新柳,既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又希望二元能像這般新柳一樣在西出陽關后有欣欣向榮的發展,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殷切希望。一種植物“柳”既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又映射出了作者對友人的祝福,可謂一語雙關。
其實以柳喻人并不少見,如在一些成語中可以看見“殘花敗柳”一詞喻指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寵柳嬌花”隱喻惹人寵愛的人;“摧花斫柳”中的“花”和“柳”都暗指女子,隱喻對她們的摧殘等都能看出把人喻柳已普遍用于很多成語中。
讀者細細品味還會發現,在詩中的第一句還有一個抽象隱喻即:人是物。將此隱喻更具體地說是詩人此時將自己比做是塵埃(人是塵埃)。一方面是作者自謙渺小,另一方面結合“渭城朝雨浥輕塵”可以看出,寫實之處的雨打濕了塵埃,更淋濕了作者的不舍之心。
3.人物心情是酒
在這首詩歌中作為始源域的“酒”述說的是對友人的離別不舍之情,酒更是對友人美好的祝愿。“勸君更盡一杯酒”指詩人希望友人再多喝幾杯踐行酒,酒中包含對故人無限的不舍,更有無限美好祝愿。與王維此詩寫酒表祝福美好愿望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有杜甫詩歌《問軍官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此處的酒描寫的便是對軍官收復河南河北后的激動之情,借酒表達美好祝愿。
“酒”在古代詩歌中隱喻著詩人們不同的心境。眾多詩人喜好喻憂愁如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北樓餞別校書叔云》)等。詩人也把思念、相思喻酒,如范仲淹在《漁家傲》中寫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是一種對家鄉無限想念的情感。又如他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則表述的是一種相思之愁。
《渭城曲》出現的重要概念隱喻可以圖1示之:
圖1 《渭城曲》所含四個概念隱喻映射
五、結語
本文從圖形—背景和概念隱喻兩個方向分析了唐詩《渭城曲》。用認知語言學的方式解讀詩歌能讓讀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了解詩歌本身,感受詩人所寫所感所悟。圖形—背景理論的應用一方面能讓讀者對詩歌解讀有一個多維的探索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概念隱喻理論分析詩歌能證明詩歌或者文學作品實際都是與我們的經驗和對世界的感知緊密相連的。它不是文人雅士的陽春白雪,只是通過特有的手段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高娟,李安華.Talmy圖形背景理論概述[J].文教資料,2008(18):48-50.
[2]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 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0.
[4]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Lakoff,George,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Routlege,2002.
[7]藍純.從認知詩學角度解讀唐詩宋詞[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1(1):39-43.
論文關鍵詞:語氣隱喻;言語行為理論;《雷雨》
一、引言
語法隱喻(grammaticalmetaphor)這一概念最早由M.A.K.Halliday提出。通過研究語法結構對語義的體現關系,韓禮德區分了兩種體現關系,一種是一致式體現,即語言結構直接反映現實世界的結構:另一種是非一致式體現,即語言結構不直接反映現,而是表現出一種扭曲的關系,這種不一致的關系是語言單位之間的隱喻過程,即不同的語法域中語言單位之間的轉化。這種不一致式的隱喻就是語法隱喻。韓禮德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人際語法隱喻又包括情態隱喻和語氣隱喻,而有關語氣隱喻的討論主要結合語用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
二、語氣隱喻
1.語法隱喻
語法隱喻的概念雖由韓禮德提出,但是這一語言現象卻由來已久。
在古典時期,語法隱喻體現在“許多語法屬于來自對現實世界的隱喻”,其特征是,“現實世界一語法術語”。
正如胡壯麟所言,西方在中世紀語法隱喻就已被大量使用了。它在宗教、政治、哲學等生活領域廣泛運用。而這一時期語法隱喻的特征是“語法形式一現實世界”。
2.人際功能
根據韓禮德的觀點,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人際功能指的是語言“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參加社會活動、建立社會關系等功能”。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干預者的“意義潛勢”(meaningpotentia1),是語言的參與功能。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主要有兩個言語角色(speechrole),即給予(givnig)和求取(demanding)。而且在人們的交際中,交換的既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也可以是物品和服務(goods&services)。我們把言語角色和交換物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提供”(ofer)、“陳述” (statement)、“命令”(command)、“提問”(question)這四種最主要的言語功能。
“語氣”和“情態”是人際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氣系統所表示的是小句的互動,它使小句成為一個交際行為。以上四種言語功能都能夠通過語氣來體現,陳述旬通常用來表示“陳述”,疑問旬通常用來“提問”,祈使句通常用來表示“命令”,而“提供”則可以通過各種旬式來體現。
小句的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語氣成分具有明確的語義功能,主語是是肯定或否定一個命題的基點,是對命題(或提議)的有效或成功負責的成分。而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題,使其成為可議論的概念。
3.人際語法隱喻和語氣隱喻
功能語言學認為,選擇即意義(Choiceismenanig),形式和意義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是一種“多對多”的關系,一種形式可以表示多種意義,同時一種意義也可以由多種形式表示出來,這就是語法隱喻產生的根源。在人際意義的表達上,除了一致性之外,也會出現語法隱喻的現象。
在韓禮德的語法隱喻模式中,提出有概念隱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際隱喻(niterpersonalmetaphor)這兩種形式。而在人際隱喻中,又區分了情態隱喻和語氣隱喻。
盡管言語功能可以由一定的語氣來體現,但是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言語功能和語氣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如:
(1)Givemetendollars.
(2)Cna yougivemetendollars?
(3)1wonderifyouCna givemetendollars.
以上三句話表達的其實是一個意思,即講話者向對方索要十美元,但是它們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語氣,依次是祈使、疑問和陳述。例(1)功能與語氣相一致,而后兩句是語氣對功能的偏離。同樣,同一種語氣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言語功能,例如:
(4)Soyouraetheplumber.
(5)1wouldn’tlendthecartohim iflwereyou.
(6)You’dbetternotputthesofainthecorner.
以上各句都是陳述語氣,表達的卻是提問和命令的意義。
這類語氣的變異現象,即從一種語氣域向另外一種語氣域的轉移,被稱為“語氣隱喻”。在語氣隱喻中,語法范疇和語義特征已不是一對一的關系。
三、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是由Austni、Searle等語言哲學家提出的。言語并不止表達字面的語義信息,很多情況下,講話者是為了“以言行事”(doingthingswithwords),于是把在一定語境條件下實施許諾、警告、命令、請求等功能的話語稱為“言語行為”。言語行為又被三分為發話行為(1ocutionaryact)、話中行為(illocutionaryact)和話后行為(pedocutionaryact)。
發話行為是說話的物理行為,人們發出聲音,講出一定的結構,并且表達一定的字面意義或所指關系。如:(7)聽說游樂場很好玩兒。
例(7)的字面意思就是講話人聽別人說游樂場很好玩兒,沒有其它的意思了。這就是它的指事和敘事功能。
話中行為是話語在一定的語境下所體現的言外作用(illocutionaryforce),它是一種語用意義。
比如在一定的語境之下,例(7)可以傳達“咱們去游樂場玩”的信息,表示建議、請求。
話后行為是指講話者的言語對對方所產生的效果。在一定語境里,聽話人明白了講話人講例(7)的用意,接受或拒絕講話人的提議,就是該言語行為所產生的效果。
20世紀70年代,語言哲學家JohnSearle又對話中行為作了分類:
表述類(representatives),表示某一命題和狀態;承諾類(commissives),講話人承擔某種義務,做出許諾、擔保、威脅等;指使類(directives),講話人通過一定的言語指使聽話人去做某事;宣告類(declaraitons),講話人通過話語進行宣告,如宣誓、命名、任命、宣判等,言語行為可以導致事物或情況發生變化;表情類(expressives),講話人通過言語行為來表達心理狀態、感情和態度,如祝賀、慰問、感謝、道歉等。
四、《雷雨》第一幕對話的語氣隱喻及言語行為分析
在的話劇《雷雨》中,除魯侍萍外的其他主要人物在第~幕中依次上場,根據對話參與者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第一幕的對話分為七個部分:魯貴.四鳳,魯大海.魯貴、,魯貴.四鳳,蘩漪-,周沖.蘩漪、,周萍.周沖、蘩漪,周樸園.周沖、蘩漪、周萍、。下面以其中魯貴-,魯大海.魯貴,周沖.蘩漪,周樸園.周沖、蘩漪,周樸園.周沖五部分為例進行說明。
開幕時是在周公館,使女正在給太太蘩漪濾藥,而她的父親仆人魯貴在給老爺周樸園擦皮鞋。二人的對話中多次使用了語氣隱喻,魯貴使用l5次,而也使用了13次。對她的父親說“老爺出門穿的皮鞋,您擦好了沒有?(拿到魯貴面前,拿起一只皮鞋不經意地笑著)這是您擦的!這么隨隨便便抹了兩下,——老爺的脾氣您可知道。句①是功能與語氣的一致,即疑問語氣表示詢問,講陳述語氣的。句②的目的是要表達祈使的功能,提醒、警告他好好擦鞋。而魯貴洋洋得意、自命不凡,卻又不被女兒重視,所以頗有些不平,在他的言語之中,以疑問語氣表祈使、陳述等功能的俯拾皆是。
父女二人談話中,四鳳的哥哥,身為工人代表的魯大海走進周宅。對其心懷不滿的魯貴的言語是冰冷而傲慢的:
魯大海 (冷冷地)他在哪兒?
魯貴
(故意地)他,誰是他?
魯大海 董事長。
魯貴
(教訓的樣子)老爺就是老爺,什么董事長,上我們這兒就得叫老爺。
在魯大海與四鳳的對話中,魯大海咒周家大少爺受報應要死,生氣,說“你——他待人頂好,你知道么?”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大海應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但他的回應是“他父親做盡了壞人弄錢,他自然可以行善。”此處的疑問語氣起的是強調的作用,如果刪掉該句也不會影響交際。
周沖是蘩漪的獨養兒子,他對自己親愛的母親說話就不迂回,非常直率。蘩漪問他知不知道父親為何要搬家,他答道“你想父親哪一次做事先告訴過我們?”這里的疑問語氣表達感嘆的功能,相當于“父親就沒有一次做事先告訴過我們的!”從反問的語氣可以看出周沖對他父親的不滿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出場的是一家之主——周樸園,作為一個封建家長式的人物,他要求家庭成員對他絕對服從,這從他的話語之中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出來:
周樸園 (點頭,轉向蘩漪)你怎么今天下樓來了。完全好了么?
周蘩漪 病原來不很重一回來身體好么?
周樸園 還好。——你應當在到樓上去休息。沖兒,你看你母親的氣色比以前怎么樣?周沖母親原來就沒有什么病。
周樸園 (不喜歡兒子們這樣答復老人的話,沉重地,眼翻上來)誰告訴你的?我不在的時候,你常來問你母親的病么?(坐在沙發上)
樸園與蘩漪互問身體狀況,雖有詢問的意思在里頭,但更多的是起寒喧的作用。樸園不愛聽兒子的話,連用了兩個反問句,這種詰問的語氣非常生硬,不予人以辯解余地。
在其后周樸園與大兒子周萍的對話中,周樸園雖使用陳述語氣,但表達的是祈使、命令的作用,告誡長子注意自己的行為,也是屬于指使類言語行為,所以周萍答“是”。而樸園道“我有點累啦”在此環境下也有其語用用意,并產生了話后行為(周萍扶他至沙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