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02:39: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系統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提要] 要通過推動城鄉協調互動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建立和完善城鄉空間]進機制、城鄉人口流動與就業機制、城鄉產業關聯機制、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城鄉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城鄉生態良性互動機制、城鄉社會文化融合機制等七種機制。
長期以來,由于受二元管理體制的影響,我國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聯系受到了很大的阻礙,造成了整體經濟運行的低效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正是要改變這種低效率的狀態,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建立城鄉協調互動發展機制。為此,黨的十七大針對新農村建設,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彼^“機制”,是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按照系統論的思想,有效的“機制”一旦形成,在外部環境穩定的條件下,系統就能保持穩定運轉和功能的正常發揮,而“制度”、“體制”和“政策”則是促使有關“機制”形成并影響“機制”發揮作用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城鄉協調互動發展機制”,是指為保證城鄉經濟社會形成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需要具備的城鄉系統各子系統及其要素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構成城鄉系統的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人口、產業、資金、技術、生態、文化等,相應地,城鄉互動發展機制應該包括空間]進機制、人口流動與就業機制、產業關聯機制、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生態良性互動機制、社會文化融合機制等主要內容。要通過推動城鄉協調互動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就必須從這七個方面著手,建立和完善城鄉空間]進機制、城鄉人口流動與就業機制、城鄉產業關聯機制、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城鄉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城鄉生態良性互動機制、城鄉社會文化融合機制等七種機制。
一、城鄉空間]進機制
城鄉空間]進機制主要是指城鎮化過程中空間形態由低級向高級]進的機制。合理的空間]進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是確保足夠的農業用地規模,以滿足城鎮化和工業化對于農業產品的需求;二是確保高效合理的空間組織形態,以實現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間的充分利用。
我國人口數位居世界第一位,但2006年城鎮化率僅為43.9%,城鎮化任務十分艱巨。但同時還面臨著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等現實約束,以耕地資源為例,2006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99公頃。因此,中國別無選擇,必須建立和完善城鄉空間]進機制,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鄉空間]進機制主要通過規劃、法律等手段來引導。首先,要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嚴禁任何緣由的占用和破壞基本農田,同時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和補貼,確保農業的持續增產增收。其次,要科學規劃城鎮和工業布局方向,城鎮和工業用地優先使用荒山、荒坡等不宜農耕的土地。最后,要提高城鎮和產業空間利用標準,城鎮的空間開發要以內涵式開發為主,積極發展樓宇經濟和組團式城區,提高城鎮空間利用效率;產業空間布局要符合高標準的多層標準廠房、單位土地面積投資下限等要求,采用節約型生產方式。
二、城鄉人口流動與就業機制
城鄉人口流動和就業機制是指人口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和選擇就業的機制。完善的城鄉人口流動和就業機制可確保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依靠城鎮化吸收過剩的農業人口,依托大城市發展輻射作用覆蓋面大的城市群,使城鎮化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村和落后地區。
通過城鎮化使落后地區的人口實現充分就業是實現城鄉協調互動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城鄉人口流動與就業機制主要通過制度的創新來加以完善。首先,要完善城鄉一體化的教育制度,加大對農村和小城鎮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做好大中城市高水平教育機構對農村及落后地區學校的對口幫扶工作,提高這些地區居民的人力資本和就業能力。其次,要徹底消除對于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歧視性政策,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禁止就業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充分尊重公民的遷徙權利和就業權利。最后,要提高城鎮的管理水平,尤其要提高針對流動人口的醫療、治安、子女入學等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鄉產業關聯機制
城鄉產業關聯機制是指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城鎮產業與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產業之間的互利合作。完善的城鄉產業關聯機制是體現城鄉經濟主體利益一致性,進而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我國對外輸出的產品仍以低附加值的能源、礦產、粗加工品為主,過短的產業鏈條和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削弱了城鄉之間的產業關聯,不利于城鄉經濟一體化以及區域乘數效應的實現。要建立和完善城鄉產業關聯機制,就必須合理安排各類城鎮和鄉村的產業發展方向。城鄉產業關聯機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來引導。首先,要大力扶持涉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增強城鎮食品工業、農機工業、批發零售、糧食期貨等涉農產業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其次,要理順鄉村農業與城鎮工商業的產品交換關系,避免糧食、食品和農資價格的大幅波動,確保城鄉、區域產業之間物流的順暢和貿易的公平。最后,要大力調整產業的布局結構,按照規模化的要求布局農業,按照集群化的要求布局工業和服務業,促進各產業之間的交流、協作和融合。
四、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
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是指城鄉之間存款、貸款、證券、財政資金等金融資源交互流動的機制。合理的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應當確保資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鎮和鄉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國金融系統存在明顯的二元性特征,由城鎮流向鄉村的金融資源主要是有限的財政資金,而由鄉村流向城鎮的金融資源則主要是大量的居民存款。建立和完善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速度和效果將產生關鍵影響。城鄉金融資源雙向流動機制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引導來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尤其要在中西部地區打造若干個區域性金融中心,提高金融資源的整體規模和質量。其次,要積極引導城鎮金融機構面向廣大農村和落后地區開拓業務,提高城鎮金融對農村金融,以及大中城市金融對小城鎮金融的帶動作用。最后,要努力創新農村地區的金融組織制度,大力推進小額信貸業務,提高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效率,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業務。 轉貼于
五、城鄉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
城鄉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是指城市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及創新成果對鄉村及落后地區的擴散并帶動鄉村和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機制。一般來說,大中城市是技術創新活動的集中地,而創新成果向鄉村地區的擴散和傳播能力將決定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的大小。
我國城鎮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中城市的技術創新能力弱,而且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渠道不暢。城鄉技術創新與擴散機制主要通過科技體制改革來完善。首先,要提高大中城市科研機構的整體規模和創新能力,不僅要增強各大高校、科研機構的實力,而且要大力鼓勵企業界的研發活動,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其次,要加強科研機構與廣大農民和落后地區中小企業的交流合作,促進科研成果在農村和落后地區的產業轉化。最后,要提供合理的利益誘導政策,鼓勵技術人才投身農村和落后地區的建設。
六、城鄉生態良性互動機制
城鄉生態互動機制是指城鄉之間生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機制。地域上相連的城鄉在生態上本就是一體的,任何一方生態的變化都會對另一方的生態造成或大或小、或正或負的影響,甚至產生進一步的連鎖反應,而良性的生態互動機制則可保證城鄉生態的協調發展,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生態代價,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扭轉生產方式,實現碧水藍天的良好生態。城鄉生態良性互動機制主要通過法律規范和相關制度來實現。首先,要大力改造和恢復生態,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資力度,抓好人工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劃入“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的地區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其次,要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制訂嚴格的法律法規,完善投資項目環境保護審查、污染物排放許可等制度。最后,要積極扶持循環型經濟技術和環保產業的發展,依靠科學技術改造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工業和傳統農業。
七、城鄉社會文化融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