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3 10:50: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自動化技術設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電氣;自動化 ;實踐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電氣工程人員的關鍵環節,本文對這方面的內容做了粗淺的探討。
1 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目標及基本要求
1.1 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建立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繼電保護及自動化、電氣技術、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素質、專業基本知識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電力部門、科研院所、國民經濟管理部門、工礦企業等單位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與維護、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實驗分析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應用等工作一線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1.2 要求根據專業培養的目標,本專業學生必須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較扎實的數學、物理等基礎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和管理科學基礎及外語綜合能力。
1.2.2 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計算機軟硬件基本原理與應用等。
1.2.3 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1.2.4 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
1.2.5 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實際工作能力。
2 實驗、實踐教學的安排
通過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要求的分析,并考慮學院所在地區大量水電站的修建及工業園區的興建對電氣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對西昌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幾經修改,最后的專業實驗、實踐教學的課程安排如下:大學一年級除了公共實驗課以外,專業實踐課有大學物理實驗、電路原理實驗;大學二年級的實驗、實踐課程有:電路原理實驗、計算機輔助設計上機練習、數字電子技術實驗、電機實驗;大學三年級的實驗、實踐課程有:PLC實驗、PLC設計、微機原理實驗、運動技術設計系統、繼電保護課程設計、發電廠實習、單片機控制實驗、專業英語讀寫訓練、數值計算方法上機實驗、項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動檢測技術設計;大學四年級的實驗、實踐課程有:變電站(所)實習、生產實習、計算機仿真技術上機練習、電力市場調查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 3 科學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塊化、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整個教學體系分為三個模塊,為公共實踐必修課、專業實踐必修課、專業實踐選修課。這三個模塊之間相互聯系,應用于某個學科方向或學科方向的分支形成體系和系統,使實踐教學的內容從相對獨立到學科融合,使學生從單門課程、系列課程到專業方向的實驗,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由面建體,逐步的、分層次的、全方位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1]。如學生將專業實踐必修課中的數電模電與專業實踐必修課中的單片機和自動檢測技術這幾門課程相互聯系起來就能向計算機控制技術發展。
3.2 分層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年級為公共基礎實驗訓練階段,如外語視聽、計算機上機、體育、社會實踐等,還有專業實踐如普通物理學實驗,大學物理實驗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接受系統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基本訓練的重要基礎。二年級為專業基礎或專業技術基礎實驗訓練階段,如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實驗,這些實驗使學生掌握了基本電路參數測量方法,常用電子儀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規模數字集成電路使用方法。三年級為學科專業主修及專題設計性實踐訓練階段,如PLC實驗和設計,繼電保護課程設計,同時還安排學生到發電廠實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熟悉專業知識及其在發電廠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樹立專業思想。四年級為專業綜合能力,安排學生畢業實習,將前三年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將各門課程相結合最后進行畢業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和綜合應用素質。各教學層次均有課程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從基礎到專業、自底向上可形成體系,從單一實驗到綜合實踐環節,分模塊、成系統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從進校開始就接受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實踐訓練。
3.3 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在教學計劃的編制中,落實《西昌學院本科學分制實施辦法》中實踐教學模塊學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總體要求,充分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達到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3.4 其他強弱電結合能,強電包括了電機、繼電器等,弱電包括了單片機、自動檢測技術等,他們的結合能向控制方向發展;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向電力電子方面發展;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相結合。專業寬,既具有電氣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自動化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學生受到電工電子、信息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
3.5 加強實驗教學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遞進式”實驗教學模式的實施必須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證。在具體的實踐中,通過和其他高校實驗教學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學習,再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對具備條件的實驗室實行開放,實現了“遞進式”實驗教學的有序進行。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教學模式運行體系。
電氣自動化這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主要特點是強弱電結合、機電結合、軟硬件結合。它涉及的權威期刊有《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源技術》、《中國電力》、《電氣系統自動化》等等。新能源的發展是本專業的發展熱點,其重點任務就是要加快推進水電和核電的開發建設,積極做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利用,大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內容。中國的風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近海島嶼兩個帶狀范圍內,分布區域的自然環境較惡劣,且遠離主要的人口聚集區,因而獲得人工檢查維護的機會較少,一旦發生故障或事故及時獲得修理的可能性也較少,因此這篇文章的選題就相當重要,它體現了選題的價值性原則,同時也體現了科學性原則。
作為制造大類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是中國著力打造世界制造業基地的緊缺專業之一。電氣自動化技術方面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面向企業自動化生產線的供配電系統、電氣工程、電氣控制設備、自動控制系統和計算機測控系統安裝、調試及運行維護,機電設備公司的設備銷售、安裝及維護、樓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設備的安裝、調試及運行維護,電力系統的設備運行及維護等。
電氣自動化課程一般都開設《自動控制原理》等關于電氣自動化技術基礎方面的課程, 課程內容除了一些有關自動化系統的基礎理論外,其課程中所講述的電氣自動化技術、裝置與器件,大多數都與當前工業現場使用的技術、裝置與器件有脫節。顯然,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內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術的發展,脫離了職業崗位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緊密結合產業發展,深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在辦學過程中,電氣自動化專業逐步構建起了“校企融合、能力遞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工學結合”的模式校企共同培養本專業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方向的學生。既突出崗位技能,又注重人文素質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強,從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
根據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對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實際需求,基于電氣自動化專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將中(高)級維修電工、可編程控制系統設計師、機電一體化工等職業資格認證課程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以電氣控制系統的運行維護及技術改造;自動化生產線的組裝與調試、維護和維修及電子線路的設計與維修等3大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有專業指導委員會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恰當的定位;根據培養目標,設計培養規格;根據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擁有科學的理論、實踐教學有機整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根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與培養方案,以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載體,采用“任務驅動、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學訓交替”等多種工學結合適合職業教育目標的課程組織模式。通過畢業生的社會反饋,畢業生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電氣自動化技術課程的設置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在保持原來開設的電氣自動化基礎課程基礎上,將當前通用的電氣自動化技術插入到傳統技術課程中,如將 PLC技術或變頻調速技術穿插到電機控制、接觸器/繼電器控制等技術中,以解決電氣自動化技術課程不足的問題。二是單獨開設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PLC、單片機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變頻調速技術、供配電技術、工業網絡、組態技術等都課程,由于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電氣自動化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原有課程體系中陳舊的內容,并根據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強調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專業”結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教學改革新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變化。學校制定和修訂人才培養計劃,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主動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固化學校已經取得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借鑒、吸收外校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體現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反映學校辦學特色。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堅持整體優化,科學地處理好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堅持共性與個性的充分結合,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突出人才培養特色,滿足行業發展需求,構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以及終身教育需求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綜合素質培養。
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建立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增加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創新研究性實驗的比例,使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達到實驗課程總數的30%以上;五是第二課堂.著重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主要有各類大學生競賽、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校院兩級各類科技學術節活動、文體競賽活動、社會實踐和社會工作;在校內的實訓基地營造職場氛圍,利用實訓室先進的設備,進行系統的設計、安裝和調試,重點培養學生對現代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維護維修能力。每學期末設置綜合性的實踐應用型項目,給學生分組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資料、設計、仿真、裝配、調試、檢測、合作完成,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開放“創新實訓室”、定期舉辦“電氣技術設計競賽”,以及創新激勵制度的實施, 使各門課程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已蔚然成風。從“技術改造和小發明”為起點,到內容復雜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循序漸進地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電氣自動化就業發展前景:“自動化”一是屬于信息產業。信息產業被人們譽為“朝陽產業”,發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當今科技發展的趨勢所在。因此,作為信息產業中的重要一員,自動化專業同樣有著光輝的前途。二是自動化應用范圍廣。目前,幾乎所有的工業部門都可以同自動控制掛上鉤,現代化的農業、國防也都與自動化息息相關。三是本專業對于個人發展非常有利。本專業課程設置的覆蓋面廣,所學的東西與其他學科交叉甚多。這也與本專業的來歷有關,自動化專業大部分源于計算機或者電子工程系的自動控制專業。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工業的不斷發展使電氣自動化技術方面的人才市場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尤其是廣東地區,自動化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自動化產品不斷普及,智能樓宇和智能家居的應用,智能交通的不斷發展,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電力電子技術和微機控制技術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控制電器及電氣控制設備、自動控制系統及生產線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在國民經濟中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畢業生可以選擇國有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研究所、工礦企業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資、私營企業,待遇當然是相當可觀的。如果學生能力足夠強,又在學習期間積累了比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創業,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國外在該專業方向的研究要領先于我們,因此如果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確立自己在國內該方向的領先地位,出國深造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題目: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監測系統的設計上位機
1.畢業設計(論文)綜述(題目背景、國內外相關研究情況及研究意義)
1.1 題目背景
水資源監測是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重要手段,我國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如何高效、實時地獲取水環境參數、研究開發水環境監測新方法,已成為水環境管理與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無線傳感器網絡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將有感知能力、計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小傳感器節點采用規則或隨機方式部署在監控區域,通過無線自組織和多跳的方式構成的分布式網絡。它集傳感器技術、嵌入式技術、現代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和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于一體,以數據處理為中心,協作地感知、采集、處理和傳輸目標區域的監測信息并報告給用戶。它具有可快速部署、無人值守、功耗低和成本低等優點。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情況
在世界上我國屬于水資源貧乏國家, 對水資源的優化使用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強化對水資源環境的監控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常規水資源環境監測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兩種:(1)利用便攜式水質監測儀人工采樣、實驗室分析的方式。該方式僅限于對河流、湖泊的幾個斷面采樣,采樣頻率從每月數次到每日數次。(2)采用由一個中央控制室和若干個監測子站組成的水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對水環境參數進行自動連續監測, 數據遠程自動傳輸, 可以實時查詢所設站點的水環境參數[1]。前者由于無法對水環境參數進行遠程實時監測, 存在水質監測周期長、勞動強度大、數據采集速度慢等問題, 不能很好地反映水環境的連續動態變化, 不易及早發現污染源并預警。后者能很好地解決水質監測周期長、勞動強度大、數據采集和傳輸速度慢等問題, 但由于有鋪設電纜和建立監測子站的施工要求, 因而存在對監測地點原有的生態環境影響大、系統投資成本高、監測水域范圍有限的缺點, 同時無法進行大面積布設監測子站、對每個小水域實施多點遠程實時監測。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實時監測系統, 比較典型的國外代表有美國Heliosware公司的EMNET系統和澳大利亞CSIRO 的Fleck系統[2、3]。上述兩種系統可采集參數種類較少、不提供對水資源的視頻監測功能且通信速率低、產品體積較大、功耗較高, 目前僅適合用作研究, 尚不能作為實用系統在現場使用。國內已對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實時監測系統的一些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4]。與傳統的監測法相比, 無線傳感器網絡具有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系統成本低等優點。
近些年來,無線傳感器網絡是國際上非常關注的、涉及到多個學科高度交叉、知識高度集中的熱點研究領域。目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采用MEMS技術設計微型節點,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智能埃及SmartDus無線集成網絡傳感器WINS。第二階段是研究網絡問題。國外設計了很多套演示系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研究成果。在國外,Intel公司于2002年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新型計算機發展戰略,主要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在醫學、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應用。在國內,很多科研機構和大學隊無線傳感器網絡都進行了相關方面的研究。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掌握了物聯網(WSN的實際應用)的世界話語權,不僅表明我國在該領域上的技術領先,同時也在于中國式世界上少數能將WSN實現產業化的國家之一。
1.3 研究意義
水資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是生命支持系統之一,也是重要的環境要素。樓蘭古城的興起是由于豐富的羅布泊湖水的滋潤,富庶的樓蘭11萬平方米,人口達萬人,是樓蘭國的首邑,是我國古代一重鎮,也是絲綢之路南線必經之地。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水資源衰竭,繁華的古城衰落,直至湮沒在茫茫的荒漠之下。
水資源危機究竟始于何時,目前學術界尚無公論。但是水資源危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不安。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水資源絕對數量較高而相對數量較低的缺水國家。1988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正式實施后,確立了每年水法宣傳周(簡稱為水周),其目的就是通過這一活動,向公眾集中灌輸有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的知識和政策法規,以增強公眾節約水資源的意識。
我國的水資源價值理論受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造成了水資源長期被無償地開發利用,不僅造成了巨大的寶貴水資源浪費和對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同時對人類的生存及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威脅。盡管近幾年來對此有所認識,采取了相應的行政或法律手段扭轉這種被動局面,但是,由于對水資源價值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致使所采取的措施缺乏廣泛的經濟社會基礎,最終結果是政府干預行為過于集中和強硬,市場行為和經濟杠桿的作用又過于薄弱,導致期望與現實相差甚遠。因此,水資源價值研究在持續利用水資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實現持續發展戰略一個組成部分,開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2.1 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基本理論和水資源監測的實際需求,設計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實時自動監測系統,能夠在線實時測量溫度、PH 值、電導率、濁度等參數的水資源監測系統,此系統在監測區域內采集相關數據,利用監測區域協調器節點和遠程監測中心(PC 機)之間的通信,把經過處理的測量結果動態地顯示出來。本課題完成系統上位機的軟件設計,由串口接收協調器節點送來的水資源監測數據,進行數據解析,提取出各個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并通過界面動態的顯示出來。
2.2 研究方案
關于本次研究的課題,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水資源監測系統的設計,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由于本次課題的研究只涉及上位機部分,即圖一中的虛線部分,主要設計上位機的軟件界面的設計部分,其中包括有串口接收數據,解包數據,以及顯示部分,其中的解包部分包括,將PH值,濁度,在線實時溫度,電導率和它們各自對應的數值一一對應起來,這部分主要涉及用Visual C++語言將其用軟件編程,并實現功能,其流程圖為圖2:
實現過程為:先初始化軟件,再設置軟件編輯界面,設置好界面后,開始接收由協調器經串口發送過來的數據,進而解包數據,接著處理數據,將PH值、實時測量溫度、濁度以及電導率的各組數據按照一定的要求計算好,顯示各組數據,最后結束程序。
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串口接收數據,解包數據,處理數據以及最后將數據動態的顯示出來,完成了本次研究的要求。
3.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要完成這次課題,即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監測系統的設計上位機,需要完成的內容有:系統上位機的軟件設計、接收由串口協調器節點發送過來的水資源監測數據、進行接收數據的解析、提取出各個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并且通過界面動態的顯示出來。其中重點以及難點有:系統上位機的軟件設計,由于對上位機不是很了解,以前也沒有接觸過上位機,對它的功能,使用不了解,也沒有接觸過Visual C++語言,屬于初學者,會有一定的難度,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把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要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數據分析,是一個關乎本次課題成敗的重點;將提取出的數據通過界面動態的顯示出來,要通過一定的平臺來顯示,即要通過一定的硬件設施顯示,這就需要能夠正確的,有效的連接到所用的平臺,是研究的最后一道門檻,也是重點。
目前為止,已經開展的工作有,通過查詢相關資料以及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上位機的功能,以及它所需要的編輯工具-----Visual C++,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新的語言,現在已經開始看有關C++方面的書,開始學習使用它一些簡單的使用方法。
4.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1-3周:查找借閱相關書籍資料,確定系統的總體方案,完成開題報告;
第4-9周:進行上位機軟件編程學習,軟件界面設計
第10-11周:進行軟件設計、進行數據解析;
第12-15周:系統調試,驗證系統功能;
第16-17周:完成畢業論文,準備答辯
注:
1、正文:宋體小四號字,行距22磅。
2、開題報告裝訂入畢業設計(論文)附件冊。
參考文獻
1、任豐原,黃海寧,林闖.無線傳感器網絡.軟件學報,2003,14(7) 1282--1291
2、于海濱,曾鵬.分布式無線傳感器網絡協議研究.通信學報,2004,25(10).
3、Jesse Liberty Pogers Cadenhead 著,袁國忠,朱永正譯,C++入門經典(第五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1年10月
4、武萬峰, 徐立中, 徐鴻. 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綜述[ J]. 水利水文自動化, 2004, 22( 1) : 14-18.
5、吳金平 等編著 Visual C++編程與實踐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6、龔道禮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環境監測系統研制 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 2011
7、趙麗花、樊俊青 計算機與現代化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資源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2010年第八期
8、高峰,俞麗,張文安等 農業工程學報 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作物水分狀況監測系統研究與設計 2009年2月第25卷第2期
9、高峰,俞麗,王涌等 農業工程學報 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物水分狀況監測系統的上位機軟件開發 2010年5月第26卷第6期
10、武萬峰,徐立中,徐鴻 水質自動監測技術綜述[ J]. 水利水文自動化, 2004, 22( 1) : 14--18.
11、但德忠 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中國測試技術 2005 31(5):157--161
12、孫利民,李建中,陳瑜等 無線傳感器網絡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15--16
13、康紹忠,蔡煥杰,馮紹元.現代農業與生態節水的技術創新與未來研究重點陰.農業工程學報,2004,20(1):l一6.
軟件技術畢業生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工資管理系統的目的和意義
在中原大化儀表公司是一家省屬大型企業分支單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公司下在發生著日益的變化,職工流動速度在加快,工資增減幅度在加大,員工,職稱,績效評定等信息也隨之越來越多 ,作為工資管理和發放單靠傳統的手工處理已顯得力不從心,手工發放需要反復進行抄寫,計算,不僅浪費時間,還常因抄寫不慎出現張冠李戴,或者由于計算疏忽,出現工資發放錯誤的現象.同時工資的發放具有較強的時間限制,必須嚴格按照公司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正是這種重復性,規律性,時間性,使得工資管理的計算機化成為可能.
使用計算機進行工資發放,不僅能夠保障工資核算無誤,快速輸出,而且還可以利用工資數據庫對有關的各種信息進行統計,服務于上級財務部門的核算與賬務處理.從而提高工資管理發放的效率,實現企業員工工資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和自動化.
計所達到的要求,技術指標,預計的技術關鍵,技術方案和主要實驗研究情況
預計達到的要求:
技術指標
(1)開發環境:visual foxpro6.0
(2)運行環境:windows9x/windowsXX
技術關鍵:
采用foxpro編程思想,利用其強大而完整的功能開發這樣一套職工工資管理軟件,其主要技術有:foxpro數據庫技術,新類的設計與應用,系統容錯性的處理,組合查詢技術的實現等.
技術方案和主要實驗研究情況:
(1)開發職工工資管理系統
(2)職工工資管理系統的數據庫結構設計與實現
(3)職工工資管理系統的具體實現
課題研究進展計劃:
月28號:畢業設計選題
月10號:開題報告撰寫
月19號:對開題報告進行改進
月29號:對系統整體設計
月15號:中期報告
月21號:論文撰寫
月28號:系統檢查
月4號: 論文答辯
現有在條件,人員(姓名,職稱)及主要設備情況
已有軟件: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winXX平臺
設計人員:樊利清
主要設備:計算機(intel pentium 4)一臺,激光打印機 一臺
參考文獻
(1)開發使用手冊 人民郵電出版社
(2)數據庫系統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個人電腦實用基礎教程 寧杭出版社
(4)數據庫系統及應用基礎 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
(5)數據結構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6)操作系統工程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
現今,人們對居住環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漸提升,從居民對建筑物標準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現在的人們對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這就為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越來越多與智能化電氣工程相關的新技術應用于現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驟如下:①對整套配電柜和其調控設施進行安裝;②對架上電纜以及電纜橋架進行安裝;③對架空線路以及上步裝置的智能化電氣設備進行安裝;④對變壓器進行安裝;⑤對配電以及動力裝置進行安裝;⑥對柴油發電機組進行安裝;⑦對持續電源進行安裝;⑧對低壓電動機進行安裝;⑨對電加熱器以及電動執行部分進行安裝并接通其線路;{10}[10以后的符號跟之前的不一致。]對以上安裝的智能化電氣動力裝置進行調試運轉;{11}對開關插座等裝置進行安裝;{12}對接地設備進行安裝;{13}對裸母線、非開環母線等母線進行安裝;{14}對電纜線路進行鋪設并且對電纜頭進行安置制造;{15}對導管、線槽、穿管進行鋪設;{16}給槽板、鋼索配線;{17}對線路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18}對照明設備進行安裝;{19}對照明設備進行調試運行;{20}對避雷設備進行安裝;{21}對接閃器以及定位點進行安裝,對環境的變化及使用功能的變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內外溫度的變化,監視建筑物內人員流動及大門的啟閉等。傳遞、處理感知到的信號及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和判斷。如:把傳感器獲得的有關溫度變化的信息傳遞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內溫度的變化,與系統溫度設定值進行比較,判斷變化趨勢;{22}驗收工程,及時修改調整。
二、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的應用現狀
1、智能化建筑概念
在當今的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中,人們對高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新技術的應用日漸增多,智能化管理技術就是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智能化技術又可以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它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將“GPS定位技術”、“精密傳感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集中于一體的綜合技術。“人工智能”這個詞語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來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統、處理語言系統、專家系統、識別圖像系統以及識別語言系統等組成。智能化技術誕生至今,在控制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
智能化技術在建筑智能化中的應用,主要有自動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技術幾個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樓宇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化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其發展也日新月異,研究者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綜合自動化、仿生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加入更加實用的功能,在中國興建的大型建筑將占全球一半,而現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廈,因此智能化大廈的弱電系統研究及實施,成為自動化控制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分支,將現代大廈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大廈,并保有今后進一步的擴展性。
2、智能化建筑發展現狀
由于我國的智能化建筑發展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缺點和尚待完善之處。首先,我國建筑智能化發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統功能短缺,導致有些工程無法如期完成,從而拖延了建筑整體的完成,難以保證效率;另外,國內一些廠家生產電子產品的質量較差,故障率很高,而國外進口產品價格偏高,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為一些業主青睞。其次,我國智能化發展十分迅速。從1990年開始,智能化工程已經成為我國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積累中,我國的智能建筑已經大有普及之勢,實際應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會需求量明顯增大。進入信息時代以后,人們的腦力勞動急劇增加。對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方便快捷的辦公場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設計理念的需求都將智能建筑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五位一體”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不斷加強,也將為智能建筑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術的應用問題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問題
盡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來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由于其發展歷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建筑智能化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我們去解決。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少系統規劃理念。由于建設單位對智能化系統的理解深度還不夠,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而承包單位對以需求為主導規劃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少,造成經常是外行管內行,最后導致僅僅簡單以技術系統的數量堆砌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標準,進而使整個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設計院設計過程脫節。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的設計單位主要是建筑設計院和系統集成商。無論是設計院還是集成商,在從事智能化系統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點;設計者的知識更新、知識儲備、實踐經驗等方面與快速發展的工程建設要求不相互匹配,設計人員不熟悉當期主流產品的技術性能、技術要求,進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體實施過程和設計院的規劃出現不一致現象,以致由于設計問題影響到工程質量。
2、加強對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進智能化行業健康發展
首先,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業的重大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養一批技術水平過硬的專業科研人員,在技術開發,科研設計等方面深入探討,在現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組織更多由多方參與的研討會,聽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單位,業主,集成商等眾多意見,共同磋商行業發展的方向和出現的問題。建立行業專項研究基金和獎勵基金,不斷推動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其次,在系統分析階段,首先要定義清楚用戶所需的智能化系統,在系統規劃設計階段,為用戶做出詳細的系統規劃書,并在詳細設計階段做好技術設計與施工組織設計。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設計和職責問題,合理安排布置,統籌兼顧,有的放矢。在具體實施中,糾正總體設計中的問題,進行優化設計。再次,施工中要嚴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設置質量控制點,控制工序活動質量,檢查工序活動的結果,掌握質量動態,完善施工檢查與驗收過程。抓好施工現場的項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進行。加強后期服務維修工作的力度,對維修人員和使用人員進行專門業務培訓,采用競爭上,對技術不過關人員進行淘汰,為智能建筑贏得良好的口碑。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建筑工程的發展非常迅速,與此相關的施工管理技術也日漸提高。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對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環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電氣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施工項目,與智能化電氣相關的裝置、設備等的建設工程管理都屬于此類。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壞關系著整個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隨著高科技逐漸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術在其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智能化管理技術是將GPS定位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精密傳感技術集中一體應用的高科技綜合技術。智能化技術的引用,不僅可以減少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這種技術也顯著提高了操作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縮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對其進行監督檢測。
參考文獻
[1]楊東輝.關于建筑電氣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質量問題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02:170-171.
[關鍵詞]報名系統;招生;設計;實現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5-0108-03引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于高學歷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的博士生招生規模也隨之逐年擴大。以北京市為例,其博士生計劃招生規模已經從2002年的9634人增加至2010年的18064人,增幅約87.5%。分析北京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不含在京單位)近十年的博士生招生數據,形成博士生招生情況統計圖(見圖1),可以看出北京市歷年的實際報考人數遠遠多于當年的計劃招生人數,且報考人數的增幅遠大于招生規模的增幅。
博士生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及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研究生培養的發展規模,一定的招生質量也構成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報名是博士生招生工作中面向社會的第一個環節,報名數據采集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招生工作的后續各個環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效采集報名數據已經成為各招生單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本文主要針對提高博士生報名數據采集效率,論述基于Web的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一 建設自動化博士生報名系統的必要性
與碩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招生有以下特點:
1 招生單位自主性強
與碩士研究生招生由教育部組織全國統一報名不同,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一直由各招生單位自行組織,包括確定報名時間、采集報名信息、確定考試次數、設置考試科目、命題、印刷、評卷、劃定初試分數線、復試及錄取等工作。教育部不組織統一的博士生報名。
2 選拔方式多樣化
博士研究生的選拔方式主要包括公開招考、提前攻博、碩博連讀、直接攻博四種。其中,公開招考是各博士生招生單位必須采用的選拔方式,是否實行提前攻博或碩博連讀選拔方式由各招生單位自定,直接攻博方式則需招生單位報教育部批準后才可實行。四種不同的選拔方式對報名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時間不盡相同。
3 報考生源廣泛
據統計,碩士研究生的報考生源近一半為應屆本科畢業生,而博士研究生的報考生源則呈現地域分布廣泛,年齡跨度較大等特點,他們在學歷、經歷、科學實踐以及研究能力方面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對于計算機的操作能力也有高下之分。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特點決定了必須由各招生單位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研制博士生報名系統;各種選拔方式的差異決定了博士生報名系統必須具備一定的可擴展性;報考生源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決定了博士生報名系統的操作界面應當簡潔明了、操作方式應當符合大眾習慣;報考生源地域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博士生報名系統的安裝維護模式以采用集中式為佳;維護人員的非專業性決定了博士生報名系統的維護工作應當傻瓜化。二 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的需求分析
1 基本功能需求分析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結合北京郵電大學歷年博士生報名的實際經驗,博士生報名系統一般至少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1)報名信息采集功能
報名信息采集是博士生報名系統的核心功能。博士生報名信息的采集量比較大,僅教育部要求就有八十余項,涉及考生基本信息、學歷學位信息、報考信息、聯系方式、備用信息五部分,為滿足各招生單位的個性化需求,還可以進行適當擴充。
教育部要求的報名信息最終必須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格式進行匯總上報,其中多數信息都有嚴格的編碼要求,部分信息具有上下文關聯要求,少數信息還有格式要求。
(2)照片采集功能
考生的報名登記表、準考證、考試座簽上都需要貼照片。往年博士生報名,北京郵電大學都要求上交實物照片,待制作準考證后進行粘貼。這種手工方式效率低,易出錯,且很難發現錯誤。由博士生報名系統直接從考生處采集數碼照片,由考生自己核對照片的正確性,既能有效降低出錯概率,又便于直接將電子照片打印到準考證和座簽上,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報名費網上支付功能
報名費網上支付功能利用開通了網上支付功能的銀行卡實現網上自助繳納報名費,可以為廣大考生提供更為自主、快捷的繳費渠道。考生繳費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同時招生單位也不必再配置專人管理報名費的收繳。
(4)報名登記表打印功能
博士生報名系統應當在考生網上支付報名費后將考生報名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輸出,形成報名登記表,由考生確認簽字,用于招生單位存檔。
2 擴展功能需求分析
為了讓博士生報名系統正常運行且有效發揮作用,通常還應具備如下擴展功能:
(1)考生注冊登錄功能
從保護考生隱私的角度出發,博士生報名系統應包含考生注冊登錄功能,為每一位考生分配唯一的賬號和密碼,考生憑賬號和密碼登錄系統,只允許考生查看或修改本人的信息,拒絕其查看或修改他人信息。
(2)查詢統計功能
博士生報名系統不僅要面向考生,更要面向招生單位。對考生信息進行查詢統計是招生單位的重要需求之一,應當根據招生單位的招生特點,提供按照不同條件查詢或統計報名信息的功能,并具備一定的無效信息剔除能力。
(3)其他功能
根據博士招生工作的特點,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還可以提供招生通知、博士報考說明、相關表格下載等功能。三 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的技術設計
1 架構設計
根據博士研究生招生特點,從如下幾個方面構建博士生報名系統,形成博士生網上報名系統的架構。見圖2。
(1)采用基于Web技術的瀏覽器+服務器+數據庫架構實現報名系統
博士生招生是面向全國的,利用互聯網技術能有效降低遠程招生成本。基于Web技術的瀏覽器+服務器+數據庫架構能夠實現博士生報名系統的本地集中管理,系統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小,考生只需利用Web瀏覽器,通過網頁錄入數據,操作簡單明了,無須專門培訓,是實現博士生報名系統的理想選擇。
(2)采用ASENET2.0和SQL Server提高報名系統的性能
關鍵詞:數字電子技術,EDA技術
1.引言
在信息社會中,數字化是電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電子信息及相關專業的教學中也越來越看重數字技術,《數字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及相關信息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其基本理論及實踐技能也是許多后續課程的基礎。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技術作為數字電子技術的延伸,已經引入到電子信息類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摘要的意義。
2.《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
教學手段單一,實驗內容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EDA技術。在教學中仍采用理論教學與實驗課分離的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中,《數字電子技術》內容大多抽象難懂,教師采用“黑板+粉筆”的傳統模式授課,不僅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且教學效果不理想。而實驗課的實驗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僅僅只需按照實驗步驟連接電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實驗,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較少。數字電路的設計僅是“紙上談兵”的設計,學生自然對這門課的實驗毫無興趣。
3. EDA技術及其功能
3.1 EDA技術的含義
EDA即電子系統設計自動化技術是由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工程發展而來的,它以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為設計載體,以硬件描述語言為系統設計的主要表達方式,以計算機、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的開發軟件及實驗開發系統為設計工具,通過有關的開發軟件,自動完成用軟件的方式設計電子系統的一門新技術。它可以實現邏輯編譯、邏輯化簡、邏輯分割、邏輯綜合與優化以及邏輯布局布線、邏輯仿真,完成對于特定目標芯片的適配編譯、邏輯映射,編程下載等工作,最終形成集成電子系統或專用集成芯.它不僅為電子技術設計人員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同時也為教學提供了科學而便捷的平臺。
3.2 EDA技術的功能
EDA技術的開發平臺QUARTUS Ⅱ是Altera公司推出的新一代FPGA/CPLD開發軟件,適合于大規模復雜的邏輯電路設計。它是Altera公司的第4代可編程邏輯器件的集成開發環境,提供了從輸入設計到器件編程的全部功能。“自頂向下”設計方法從系統設計人手,在頂層進行功能方框圖的劃分和結構設計。在方框圖一級進行仿真、糾錯,并用硬件描述語言對高層次的系統行為進行描述。在功能一級進行驗證,然后用邏輯綜合優化工具生成具體的門級邏輯電路的,其對應的物理實驗級可以是印刷電路板或專用集成電路。
1)EDA軟件平臺中具有各類元件設計數據庫,同時EDA能夠進行元器件的創建和編輯。為學生掌握各類電子元器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EDA軟件平臺中可以完成電路原理圖的設計,通過這一功能可以完成各類元器件構成的電路原理圖。
3)EDA軟件平臺中具有綜合仿真模塊,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仿真分析。分析結果波形圖顯示出來,直觀、清晰。
4 應用EDA技術授課的好處
4.1 提高授課質量
有些內容選用EDA技術授課,傳授方式更直觀,教師感到得心應手,學生也容易接受。例如,組合邏輯電路中的競爭與冒險這部分內容一直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EDA技術。,EDA技術。在組合電路中,當輸入信號改變狀態時,輸出端可能出現虛假信號---過渡脈沖的現象稱為競爭冒險。在傳統的教學中,對信號的延時只能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但初學者對這一概念比較模糊。現在,我們只需用QUARTUS Ⅱ模擬功能進行仿真,就可以很輕松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分析結果以波形圖顯示出來,豐富直觀的數據不但為學生提供方便,而且其得出的結論接近實踐性,同時節約了時間。,EDA技術。顯然,對某些章節中存在的教師難講、學生難懂的內容,這種授課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教授方式符合客觀認知規律,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4.2 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學習動力
EDA軟件的實驗環境是一個虛擬環境,可以避免使用種類繁多的專用集成芯片,簡化實驗電路。學生用硬件描述語言編寫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編程邏輯器件上完成各種不同的數字電路實驗,避免了連線的繁瑣,豐富實驗內容。同時,可在實驗設計構想的指導下開發一個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臺,來實現所有的實驗內容,縮短實驗時間,提高實驗效率。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客觀規律,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掌握所學知識的能力。課堂上師生互動、生動活潑,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動力大為增加。
4.3 以實驗教學為載體。構造創新人才培養平臺
采用EDA技術,那么學生必須自己在充分掌握實驗理論的基礎上自己編寫程序,這有別于傳統實驗,學生僅僅只需按照實驗步驟連接電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實驗。這將大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同時EDA工具能給學生創造優良的環境,強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做實驗時可以有針對性的選做,使學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可以在計算機上主動、反復設疑和實驗,由不同實驗結果,選擇最佳設計或實驗方案。通過驗證、測試、設計、糾錯和創新等方面進行不同形式的訓練,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EDA技術。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開設設計性實驗,進行電子實習、電子競賽、職業技能取證培訓等。
5 結論
在《數字電子技術》的教學過程引入EDA技術,不僅可以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電路的相關原理和工作過程,還可以通過修改電路的形式或參數,與學生一起討論電路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反應易學、新穎、有趣。,EDA技術。同時理論和實驗結合緊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趙剛,張志亮,張菁等.EDA技術簡明教程[M].成都:四川I大學出版社,2004.
[3]劉愛榮,王振成.EDA技術與CPI.D/FPGA開發應用簡明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賈海瀛.《數字電子技術》課應用EDA技術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職業教育一天津職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
關鍵詞:電工技師論文工藝性標準化
一、專業項目論文的工作觀
技師技能考核或鑒定首先應注重的是工作者專業素質——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評價。寫作和提交論文是申報鑒定者應對技能考核鑒定的準備過程,同時是個人技能水平的展示過程。
技術工人的專業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證生產質量、提高生產率、降低物質消耗——有效益價值核算或向好性預期。憑借論文關于專業工作項目立論確定、技術路線解析、工藝方法選擇、調試過程記錄等的描述,充分顯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專業規范把握、主流技術運用、工藝方法適當、工序工步明晰。
技師論文應該強調較高級工藝性內容,應該是工作技藝和業績展示、以專業文獻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標來顯示工作價值。如工藝改進型課題論文,突出的是專業技巧水平;又如新技術應用型課題論文,突出的是對工程新技術或復雜工藝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1.強調論文項目的工藝性價值。技能,應理解為專業工作的技能工藝能力。也許是簡稱,總易誤認為技能偏指技術能力,而忽視工藝能力。技術一般是指工業過程的方法論,即一般是可行性確定后在標準化設計前提下選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盡可能的高效率獲得目標產品的方法。而工藝,可以理解為加工的“藝術”,強調工作過程中獲得目標產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術工藝能力,可以理解為技術與工藝互滲而形成的知識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產力。
較高級的專業技能型人員的工作,應能體現技術工藝引人入勝的技巧性,工作項目論文也理所當然要求顯示出工藝性價值——論文應顯示出寫作者關于工作項目的基本技術理解能力和工藝質量層次。基本技術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的引用或引證,工藝質量則涵括改進能力、工作技巧、專業理論與實際的連接和補足能力、安全防護構思能力、提高工作對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藝質量直接決定了目標產品的實用性、適用性和市場性。
2.注重專業性表述的標準化概念。技師的基本技術理論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礎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標往往約束了專業理論的擴充速度和應用空間。許多長期在特殊電氣工程崗位工作、工藝經驗豐富的技藝型人員理論水平并不高,但他們的本職工作很出色,工作質量的工藝價值突現。一般認為長期的專職工作經驗中積累著較高的專業工藝悟性。應該看到,高專業工藝性主要表現為相對行業標準、生產規范有很強的理解力,對生產流程有很強的連接、補足、改進的能力。正是高的專業悟性使得技藝型人員與技術設計人員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過程分析的理論深度。一些技師工作項目論文中,用大量篇幅闡述理論的依據——數理公式推導過程或教科書式論說,然后繪出基本原理圖,最后給出相當肯定的可行性結論。必須注意,這種論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項目的實施有效性沒有表達—作者的操作工藝技能水平得不到顯示。缺少相關工程經驗公式或者經驗系數(理論公式受客觀實際過程條件的約束),易使得項目實施性這一關鍵工藝環節受到鑒定評價者質疑。這類論文的缺陷在論文大辯的有限時間里難以彌補。
4.妥當運用“技術進步手段”、“技術創新理念”、“精湛工藝過程”。機電工程崗位特征——專業智能成分較多,技巧思維保持,非連續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視下述工作能力為工藝能力;把握專業標準和規范的運用方法、流暢的專業語言(術語,編程,工程圖,解析圖表等)表述、撰適用的工程文檔、規劃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術進步:在產業規范約束下,采用現代的、主流的專業技術成果。
技術工藝創新:在產業規范約束下的工作能夠在去除隱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優化、節能提效、減污去噪、降低維護成本、智能化診斷運行等某些方面有顯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備和適配的資料:是指可以作為施工提綱或設備的檔案基本資料。
二、電學原理在工程運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機電技術中的電工技術是關于電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術,應用電工技術的基礎原理是歐姆定律和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
1.本征性理解。客觀導電材料上的電量分析應劃分為以電壓(電動勢能信息)為主量的“信息變換及傳遞系統”和以電流為主量的“能量傳輸電路”。控制信息傳遞系統的第一要素是“保證信息的準確”,控制系統傳遞信息不一定依賴固形材料(例如可通過空間電磁場感應傳遞)。
使用電動機為電能耗用終端的設備繼電器線路形式控制電路主要形成運動控制“邏輯、時間、順序”機制,自保、互鎖、延時、中繼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電路。
采用集成運放器為核心的信號電壓調節器主要解決比例(信號放大)、微分(信號即時變化率)、積分(信號的時間積累效應),而整流、檢波、限幅、隔離、跟隨、調零、保護等都是附加電路。
電能量傳輸的第一要素是電路成為回路,依賴有形的導電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規模(大小)和傳輸時間可控。因此,控制電路的關鍵功能是信息“變換(如電壓放大器)”和“調節”。
主電路的關鍵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驅動”,而反饋電路則是對于完成基本運轉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驅動器(主電路)組成的開環系統輸出量檢測并形成修正信號的“智能化”部件。
現時的機電“主流技術”指由集成PID運算器件、邏輯運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數據存儲器件為核心的控制器運用技術、由可高頻全控大功率無觸點開關元件為核心的驅動器運用技術及由新型傳感器為核心的傳感信號接收變換電路技術。
2.機電能量轉換技術離不開磁材料技術,也離不開磁路分析技術;傳統的磁路材料由于磁傳導敏感于溫度和介質成分,其電氣特性檢定比較困難。但是近些年來,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術迅猛發展,其運用空間(特別是在機電技術領域)急速擴展。
再者,材料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是工業技術發展的雙引擎,感知設備運動狀態和形成系統信息的傳感器技術是智能系統的前端。
從對于控制方式本質的理解判斷機電控制技術的發展方向:以一個四端電路(網絡)為例,若以改變激勵能夠實現相應響應,則控制方式可分為:a.電流控制電流(控制機制參數體現為電流放大系數),b.電壓控制電流(控制機制參數體現為轉移電導(跨導)),c.電壓控制電壓(控制機制參數體現為電壓放大倍數),d.電流控制電壓(控制機制參數體現為轉移電阻(跨阻)),實現電能利用的機電設備的電路多以電流為被控量,所以上述a,b兩種控制方式是驅動器電路,c是信息處理電路,d不是機電設備電路優選形式(能量控制信號)。
上述a、b方式分別代表著兩個時代的電能傳輸電路(主電路、驅動器)形式。
a方式中,電流控制電流的中心技術是:實現小電流控制大電流、一路電流控制多路電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極管和繼電器。
三極管,響應速度高,無動作觸點,但控制電路與被控電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與被控量的高次諧波相互影響或制約,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級,一般不符合機電設備功率規模要求。
繼電器(接觸器),以電-磁-力形式驅動開關觸點動作,實現電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觸點動作時間不準、電弧現象、線圈斷電反電動勢高并形成高頻干擾源、體積大等固有弱點,長期以來被視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經典控制技術體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紀后半期,業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電子器件晶閘管加之PWM技術的移相觸發器實現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機電設備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電動機的荷載調速。
上世紀末期大功率全控型電子器件IGBT(一種增強型絕緣柵場效應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機電設備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為現實,例如在結構簡單價格低廉的交流電動機實現寬范圍荷載的變頻調速。
3.電氣主流技術發展的瞻望。機電設備機械構件的技術進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術發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機電電工技術范疇的技術開發重點有:
電力電子技術:利用電力電子器件實現工業規模電能變換的技術,是建立在電子學、電工原理和自動控制三大學科上的新興學科成果。器件以半導體為基本材料,根據器件的特點和電能轉換的要求,開發電能轉換電路,包括各種控制、觸發、保護、顯示、信息處理、繼電接觸等二次回路及外圍電路。
電動機技術:強磁材料與低溫環境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軟件型傳感系統分析與儀表。
機電液智能控制技術:機械、液壓、電子融合控制技術使得機器的效率、性能、品質、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機械設備、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壓控制系統。
微機電系統技術:常規電氣系統元器件微型化組件化甚至實現“疊層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處理器、執行器、各種機械構件、電動機、能源、光學系統等都集成于一個極小的幾何空間內,并且能像集成電路一樣大批量、廉價地生產。
電致流體相變技術:電場作用下電流變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兩相之間轉換,轉換過程可控而且可逆,轉換時間為ms級,利用其電控力學行為,可以預期得到較之傳統力學元件更為理想的(機—電能量轉換控制的)響應指標。
磁致流體相變技術:磁流變液是由高磁導率、低磁滯性的微小軟磁性顆粒和非導磁性液體混合而成的懸浮體。在零磁場條件下呈現出低黏度的牛頓流體特性;而在強磁場作用下,則呈現出高黏度、低流動性。磁流變液在磁場作用下的流變是瞬間的、可逆的,而且其流變后的剪切屈服強度與磁場強度具有穩定的對應關系。
硅膠導電與絕緣的智能化控制技術;作為可以在電磁場發揮“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將影響機電設備電路構造技術。導電硅膠是具備導電性能的硅膠制品,用于一些電子硅膠產品上發揮開關接通的作用,現時應用于一些電子設備、家用設備、辦公設備中,比如導電硅膠按鍵、電線連接管、影印機滾軸、電纜插頭、連接器襯墊等。
三、要強調通用電學知識與電工新技術運用銜接的工藝能力
機電設備技術標準(國家標準、國際電工委員會文件、超級公司企業標準)的意志和執行能力。標準化是機電設備可靠性的保障。國家標準中對機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擾、容錯、機械連鎖、危險部件防護等,作了較完善規定,有效保障了機床的安全可靠運轉。經驗證明,符合標準的機床,故障率較低,反之故障率則高,可靠的保護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裝置損壞的重要方面。
當前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技師和高級技師考評體系強調了標準化水平是素質和技術能力的體現。如技術資料規范化編整能力、微機控制應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確定材料條件下設計制造的路徑對產品拆解—解析技術工藝特征,提交改進或改性方案,以期獲得結構或功能更優化的產品)、工程數學與物理運動現實的映射解釋能力。
四、提高論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術含量的著眼點
維修電工崗位工作的技術工藝核心領域(空間范圍,對象)。
維修電工崗位工作的主流技術、前端發展技術(如機器人,城市電動載人設備(電梯,搜索救生設備,無人駕駛運行設備,物流基地自動化設備等),注意:在機電前端技術領域;與電路系統運行規律模式相似的流體智能控制系統正在迅速地發生著微型化、精準化、多種指標信息傳遞同道化的技術水平提升。
機器的電氣系統運用主流技術改造的工藝路線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統設計方案的實用性(技術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標的得失)和適用性。
專業技術文獻資料的引用和“創新價值”的保障。
五、論文正文的編輯策略
通過這里的工作全過程的描述而展示個人的工作實力狀況,明喻達到專業技師水平。正文應涵括以下內容:
1.詳盡細致的立論表述:現實性、可行性、績效預期等。立論的過程是運用專業范疇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簡述預期的項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標、專業技術層次特征和工藝精華綜合;證明自己的主張。立論應具備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現實性:有重點而且簡單的描述工作環境,儀器工具,基礎性技術資料等工作先期條件,適配一些示意性插圖、流程框圖、曲線圖、簡表等。
可行性:有重點而且簡單的描述工作團隊情況,已經具備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主流技術采用的決定,需要增加的儀器工具,實施方案或技術工藝路線。
績效預期:有重點而且簡單的、與現實性情況可比較的談說,重點是預期的技術或形式先進性、工程安全性、設備的控制或運行可靠性、節能減排等的定性談說。
2.主流技術采用、工藝方案、實施過程等的詳述。例如: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技術基于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繼電器電路中的中繼、延時、順序、串并邏輯、傳感信息處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機電設備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計算機軟件對全控型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編程控制而實現交流電源變頻控制,使得電動機“寬范圍、恒功率或恒轉矩的調速”成為普適技術。
工藝方案:展示工作者專業軟實力的平臺,以分類的技術工藝設計資料及對其簡單注解說明文字為主項。資料文件要符合專業規范,要基本完備,要適配。例如:機床設備電氣系統檔案基本資料文件一般有電路原理圖、電器件位置示意圖、接線圖、元件明細表、電氣原理說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維修或改造記錄等。
三項資料:工作對象技術改造之前的電路原理圖及工況表述、改進工程技術路線設計(流程圖與功能框圖)和主要零部件明細,是工藝方案論證的骨干依據。
對于要遵循物理規律,以推演、論證、解析為主要技術路線的項目論文,建議采用機電工程手冊為理論藍本,引用工程計算方法處理數據。
調試過程:調試工作的工序、工步羅列,調試過程狀況和數據的記錄。
3.結果與討論。這是全文的重心,應精心篩選技術工藝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數據、現象、樣品、認識等選出來,寫進去,作為分析的依據。在對結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時,應說明數據的處理方法及誤差分析,說明現象出現的條件及其可證性。
概括項目工作的總結:所得結果與已有結果的比較;聯系實際結果,解說它的工程意義、應用價值和在實際中推廣應用的可能性;在本項目實施過程中尚存在的問題,對相關進程記錄資料進一步標準化編整的見解、意愿與建議。
參考文獻:
[1]王建,張文凡.電類技師論文的撰寫、答辯及點評.(ISBN9787111318422).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關鍵詞】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施工技術;施工技術創新
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在前期的設計階段,還是在施工階段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施工技術是土木工程的生命線。施工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提高了建筑質量,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整體上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近年來,土木工程各項技術發展勢頭迅猛,但是由于一些保守的思想和周圍環境、條件的問題,一些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
一、關于在土木工程中實施的傳y性的施工技術
通常情況下傳統的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具備的特點一般是固定與流動性以及多樣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點的選擇上,通常選定施工地點大部分時候是不會變動的;流動性是指土木工程中的施工隊流動性強及同個工程中施工技術人員工作的空間一般為流動性;多樣性一般是由于建筑類型與施工施法不同而使各種工程有所不同。
二、現今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的表現情況
1.工程驗收標準不規范 在控制施工領域方面缺少意識形態并且沒有足夠的運用科研成果作用于工程中。工程在施工控制中標準不是很明確以及涉及可操作性有所問題。因此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控制沒有經驗借鑒的工程從而避免錯誤決策的發生。
2.工程理論與實際施工情況不適合 施工控制基本上涉及面與領域很廣,在非線性和材料的分析中以及最優控制與反饋進行分析等相關領域有一定的重要性。應用性理論及基礎理論的研究一般為現今主要研究的方向。而土木工程內部存在著弊端以及沒有相應的系統性集成運用與有價值方面的應用。
3.工程施工管理不夠規范化 管理體制中存在著多方面的管理以及管理責任并未全面落實以及未做好特大型工程的前期研究與忽視施工控制等等的問題。那么解決此類問題就要采取實現設計以及施工總承包的管理思想相關的的措施進行共同統一管理。
4.工程施工技術應用方面廣泛 土木工程所涉及到的一般都是多種類型的工程建設而不同的的工程,質量要求不同,但是都需要實用與安全有效的施工技術。
5.在樁基工程中 樁基施工是地基基礎施工的基礎技術,必須重視樁型選擇,對每個關鍵環節進行控制,包括單樁和做好樁基定位放線以及鉆孔灌注等方面工作。
6.在鋼結構工程中 要做到螺栓連接無誤從而保障焊接牢固,確保鋼結構的穩定性。
7.在混凝土結構中必須嚴格遵循施工順序精確把握模板的尺寸,保證混凝土結構安全穩定性。
三、關于土木工程施工的技術創新方式方法
1.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中的新型預應力
更好的發展土木工程施工預應力施工技術就需要建立科學合理性的體系關把實現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由傳統預應力向現代預應力方向改變作為發展目標。相應的新型的預應力施工技術主要針對的是土木工程中建設跨度大以及結構復雜性而采取的技術。而體外預應力的創新一般體現在有無粘結體上。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強化信息技術在各方面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中是影響土木工程的施工質量以及工程施工的效率的主要方面。就必須選擇專業強的網絡方面的人才并相應的提升他們的專業方面的綜合素質,進而使施工人員在工程施工中發揮其能力。
3.完善管理方面的體制進一步促進施工技術的創新
在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下才能更全面的發展土木工程技術的創新,進而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有效發展。深基坑技術的創新需要專業知識的引導。利用深基坑支擋技術就可以更好的完成支擋與承重及樁與錨的一體化結構體系的建立了。
4.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設計創新
施工設計的人員依據不同工程及施工特點進行培訓對施工設備及材料等專業知識,這樣可以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更好的在施工現場發揮作用。
5.新型預應力技術在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中的創新
在大跨度土木工程以及預應力混凝土道橋施工或是特種結構施工中,相關的體外預應力發揮其自身的作用。體外預應力一般在管道結構外與傳統的預應力小的摩擦方面運用。
四、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發展前景
1.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科學性的發展
土木工程的有效發展一般都是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效益。的主要動力。只有施工技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以可以更全面的提高在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技術,從而在保障工程質量前提下減少生產成本提高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
2.自動化已經成為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現今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一般為自動化作業。科技的提升會推動建筑行業的自動化發展,因此建筑活動中也逐漸滲透了互換性。推動企業變革式的生產的方式從而提高施工效率。
3.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逐漸向生態化發展
土木工程節能全新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施工建設階段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促進自然與建筑的融合。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的適應時展的腳步以及有效的發展中國的土木工程,就需要科學合理提升土木工程相關的施工技術,并不斷的對其技術進行科學創新,新土木工程的特點是綜合性強和涉及工程內容多以及專業技術要求很高,所以本文著重分析了土木工程相關施工技術及技術創新方法等并闡述了相關發展的方向與未來發展的趨勢,在保障土木工程質量的同時,科學合理的發展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從而更全面的促進土木行為穩定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國臻.水泥土樁深基坑支護設計探討與施工[A].江蘇省公路學會優秀論文集(2006-2008)[C],2009.
[2]楊孟林.建筑施工技術管理淺析[J].新疆農墾經濟,2010,(4).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 高等院校 教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1-0138-02
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養,容易忽視日常的教務工作。隨著生源擴招、學校職能范圍擴大,傳統的教務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高等院校對教務管理工作的需求,這為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機。
一 計算機技術的基本含義
計算機技術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計算機系統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以及計算機組裝技術等。計算機技術的研究范圍包括運算的基本原理、運算器設計、CPU設計等,在高等院校的教務管理工作中主要應用的是計算機系統技術。
計算機系統技術包括系統結構技術、系統應用技術、系統管理以及維護技術等。計算機系統結構技術的作用是根據工作目的設定與之相對應的計算機系統結構。例如,對高等院校學生的基本資料進行統計,應用計算機系統結構技術,設定完整的工作流程,通過計算機終端輸入學生的基本資料,通過計算機系統應用技術將學生的基本資料進行處理和分類。計算機系統應用技術在教務管理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其核心意義是將日常工作自動化。例如,大學校園的食堂打卡系統與網上成績查詢系統都屬于計算機系統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管理和維護技術的主要功能是對現有的計算機系統進行管理和維護。例如,高等院校校園網的維護、校園網信息的更新都屬于計算機系統管理和維護技術。
二 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作用
1.減輕高等院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
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學生與教師的基礎信息管理、日常教學活動安排、教學資源管理、考試流程安排等。計算機技術的快捷性、方便性符合高校教務管理工作的特點,有效地減輕了高等院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在為高等院校節省人力的同時,也間接保證了高等院校日常行政工作的順利進行。
2.有助于規范高校教務信息的管理流程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面對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出現工作失誤,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暫時不需要的教務信息進行儲存,也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快速處理當前迫切需要的信息資料。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應用計算機技術不僅有助于規范高校教務信息的管理流程,也方便了師生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基本信息,為行政工作提供了便利。例如,計算機技術可以對學校出版的刊物進行統一的編排;按學生戶籍將學生材料進行分類,為相關資助工作提供便利;將教師的考核情況和學生的平時成績長期保存,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3.加強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數據聯系
計算機技術在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加強了學校各教學主體之間的聯系,方便各專業老師之間交流教學經驗,也有助于學校后勤工作與實踐教學工作緊密結合。例如,將各專業學生的成績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統計,各專業教師通過成績對比,分析總結經驗,為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學校財務部門根據學校的評獎評優結果,進行獎金發放安排。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加強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數據聯系,也有助于學校與外部社會進行聯系。例如,計算機技術可以將高等院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匯總,將實際的教學信息反饋給學校就業指導處,學校就業指導處根據計算機系統所提供的基本信息為學生安排就業實踐活動,或聯系相關企業舉辦校園招聘會。
4.減少高等院校對學校教務管理的投資
傳統的高等院校教務管理模式要為教務管理人員安排固定的工作場所,一旦進行有關統計數據的活動,資源消耗巨大。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只需為教務管理人員的電腦安裝必要的軟件系統,就可以輕松完成教務管理工作。在進行統計活動時,只需將調查問卷或相應的表格通過計算機系統下發給各專業的學生,等待學生的反饋即可,大大減少了高等院校對學校教務管理的投資。高等院校教務管理主要依靠的是計算機技術的開放性以及實用性,高等院校可以建立一種使教務管理工作自動化的網絡系統,通過安全可靠的信息獲取手段,為計算機應用技術提供原始的工作資料。
三 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應用要求
1.不斷開放和完善高校教務管理網絡系統
先進的網絡系統以及應用軟件是建立高校教務管理網絡系統的重要基礎。對高校教務管理的用戶登錄入口不僅要嚴格審核用戶信息,也要為用戶提供瀏覽指引以及搜索引擎。加強高校教務管理系統與外部社會的數據聯系,不斷完善高校教務管理網絡系統。
2.為高校教務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
高質量的計算機硬件是高校教務管理網絡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各高校應加大對教務管理網絡系統硬件投資的力度。為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高配置的計算機,改善校園網絡環境,保證教務管理信息的有效傳達。及時更新電腦配件,如鼠標、鍵盤、顯示器、打印機、掃描儀等。工作人員應注重基礎設施的保護,有效延長電腦及其附件的使用壽命。加快相關數據庫與高校教務管理網絡系統一體化建設的進程,為運用計算機技 高校教務管理工作應用計算機技術的過程中,主體是相關管理人員。通過大量的應用實踐發現,很多高校教務管理人員在應用計算機技術之后,呈現對高校教務管理工作不負責的狀態,甚至利用學校所提供的計算機玩網絡游戲,嚴重影響了高校教務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要想改善高校教務管理工作的現狀,就必須從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素質,不僅要提升管理人員的工作技能以及計算機應用技術,更要培養其崗位責任感,舉辦計算機應用技術座談會,促進工作人員相互交流工作經驗;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判制度,對高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工作成果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改善高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
四 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應用的實例
1.課件設計
應用計算機技術設計教學課件的過程如下:(1)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堅持“把握重點、勇于創新”的原則,明確CAI課件主題。(2)制訂課件流程。根據CAI課件主題,按照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地制訂課件流程。(3)課件制作階段。課件的具體制作工作由任課教師進行。根據設定的設計流程,嵌入課程知識,融入圖片、視頻等素材。制作過程中可應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軟件豐富課件的內容。
2.高校師資管理系統
高校師資管理系統包括教師個人信息管理系統、教師教學信息系統以及教師評比系統。把教師個人信息錄入高校師資管理系統中,將各個教師的教學成果列入個人信息,通過高校師資管理系統完成評比工作,評比項目包括教師的教學成果、研究成果和進修成果等。
五 總結
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應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校工作的運行節奏,還有助于師生適應現代化科技的發展。同時,計算機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應用要求師生擁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各高校應深入開展計算機使用技能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德宇.計算機管理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4)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2]胡嘉譯.計算機管理信息技術在高校教務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8)
[3]王翔、邱芬.基于ASP. NET的高校網絡教務管理系統的開發與設計[J].科技廣場,2015(11)
[4]馮紅嬋、常學軍、邢士賓.關于河北開放大學教務管理系統的設計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7)
關鍵詞:智能家居;STM32F4;GPRS;嵌入式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3-0240-03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lligent home environment for people. Smart Hom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TM32F407ZGT6 carried Cortex-M4 has been designed.The GPRS and nRF24L01 are used to mak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onsole、the Home Appliances、the Protection and the Handheld Device achieved in this system, so it can control the Smart Home. The results from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has convenient control, stable running, strong extended ability, suitable for normal household use,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Smart Home; STM32F4; GPRS; Embedded
1概述
隨著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智能家居逐漸成為現代家居生活的發展方向。當今正處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智能家居以迅猛速度聚焦于人們的視野,我們物質追求價值的提升,對智能家居的渴望也越演越烈[1]。文獻[6]提出利用RS485總線設計智能家居系統,雖然解決了傳輸距離短的問題,但具有布線困難和比較難維護的缺點。文獻[7]和[8]提出利用WiFi技術設計智能家居系統,雖然實現了無線組網,但是功耗比較大,不實用。針對以上出現的布線困難、難維護、功耗較大的問題,本系統采用STM32作為控制器,該控制器功耗低,價格低廉,功能實用,能夠讓普通消費者所接受,在以STM32為控制核心的基礎上,將無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相融合,通過分析各個傳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GPRS模塊接收到的信息以及用戶通過人機界面接收到的信息,從而將危險報警信息由GPRS發送短信到用戶手機上,這樣就構成了一個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
2系統總體結構
為了用戶方便操作,系統控制部分采用本地控制和遠程控制兩部分。本地控制部分主要有傳感器模塊、無線模塊nRF24L01、顯示模塊和電源模塊,通過設置每個模塊的狀態,傳感器所采集的信息就會顯示在屏幕上,這樣就可以實時了解并查詢家里的信息,遠程控制部分主要是通過GPRS模塊發送信息,并由移動終端通過短信的方式來控制,從而達到對家居設備的遠程控制[3]。根據功能來看,該系統可以分為防災模塊和家電控制模塊。防災模塊所要實現的功能是當室內燃氣傳感器檢測到有可燃氣體存在時或煙霧傳感器檢測到的濃度高于安全值,就會通過GPRS模塊向用戶手機發送報警信息,用戶可以第一時間消除危害。家電控制模塊所要實現的功能是用戶可以通過短信隨時隨地查詢家里電器的信息,或者可以隨時打開或關閉家中的電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總體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3系統硬件設計
3.1 主控制器
本系統主控芯片選用STM32F407ZGT6,它是以ARM32的Cortex-M4為內核的處理器,與STM32F1/F2等Cortex M3 產品相比,STM32F4 擁有多達 192KB 的片內SRAM,STM32F4最大的優勢,就是新增了硬件FPU單元以及DSP指令,同時,STM32F4的主頻也提高了很多,能夠達到168Mhz,可獲得210DMIPS的處理能力,這一點使得STM32F4非常適用于需要浮點運算或DSP處理的應用,也被稱之為DSC,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3.2 無線模塊nRF24L01
nRF24L01是一種世界通用ISM頻段的單片無線收發器芯片,它工作在2.4-2.5GHz。無線收發器包括:頻率發生器、增強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體振蕩器、調制器等功能模塊。它的輸出功率、頻道選擇等可以通過SPI接口來進行設置。它具有極低的電流消耗:當工作在發射模式情況下的發射頻率為-6dBm時,電流消耗為9mA,接收模式時電流消耗為12.3mA。在掉電模式和待機模式這兩種情況下電流消耗更低。在這個模塊中,無線模塊nRF24L01與STM32F4通過CSN、SCK、MISO、MOSI、IRQ、CE這六個引腳完成無線數據通信。其引腳圖如圖2所示。
3.3 GPRS模塊
GPRS模塊選用ALIENTEK推出的ATK-SIM900A。ATK-SIM900A模塊接口豐富,功能也比較完善,板載SIMCOM公司的工業級雙頻GPRS模塊:SIM900A,該模塊可以工作在900MHz和1800MHz兩個頻段,還可以在較低功耗情況下實現語音、短信、數據和傳真信息的傳輸。GPRS模塊還支持RS232串口,并且帶有硬件流控制功能,支持5V~24V的超寬工作范圍,使得本模塊可以非常方便地為智能家居系統提供包括語音、短信和GPRS數據傳輸等功能。
GPRS模塊與主控制器是通過杜邦線連接,連接方式如表1所示。
3.4 傳感器模塊
傳感器主要包括燃氣傳感器、煙霧傳感器,所有傳感器都與無線模塊nRF24L01相連,無線模塊將接收到的信息發送給主控制器,從而實現與控制系統通信的目的。
3.5 TFT觸摸屏顯示模塊
該模塊選用3.2英寸TFT真彩觸摸屏,功耗低,支持8bit、16bit總線接口,模擬I/O控制,觸摸屏上配置有ADS7843觸摸控制器,支持一個SD卡,支持一個SPI的DATE Flash,構成人機交互圖形界面[4]。TFT觸摸屏的硬件連接方式很簡單,通過4根數據線與STM32F4連接就可以實現。
4系統軟件設計
該智能家居系統支持C語言與匯編語言混合編寫。系統軟件由系統主程序、nRF24L01無線模塊子程序、GPRS無線通信模塊子程序等模塊組成。軟件流程圖如圖3所示。
該智能家居系統的控制方式有兩種:在戶外時,如果家里出現煤氣泄漏、火災等危險情況時,GPRS模塊可以發送報警信息給用戶,其次用戶還可以通過發送手機短信的方式,發送控制命令給GPRS模塊,從而達到對家電的控制;在家時可以通過觸摸屏完成對所有家電的控制以及應對發生的煤氣泄漏、火災等危險狀況。
智能家居系統接通電源后,首先需要對系統初始化,包括nRF24L01無線模塊的初始化、GPRS無線通信模塊的初始化以及串口的初始化[2]。接著通過主控制器STM32監測GPRS無線通信模塊是否收到短信,如果收到短信,系統就會通過GPRS模塊中的AT指令把收到的新短信傳輸到主控制器,進而主控制器發送控制命令實現對家電設備的控制。遠程控制的報警系統通過中斷服務子程序完成,當接通電源后,從無線模塊對與傳感器連接的I/O口不斷進行監測,如果發生煤氣泄漏、火災等危險狀況,各個傳感器將采集到的信息發送到I/O口,軟件獲得這個信息之后會立即啟動中斷響應,同時進入中斷服務子程序進行處理并向用戶手機發送報警信息。
4.1 nRF24L01組網實現
無線傳感網絡節點的基本組成包括4個基本單元:傳感器單元、數據處理單元、數據傳輸單元以及電源,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特點具有自組網、低功耗、低復雜度、低成本等優勢[5]。nRF24L01的工作模式有收發模式、配置模式、空閑模式和關機模式。收發模式有Enhanced ShockBurstTM收發模式、ShockBurstTM收發模式和直接收發模式三種。該智能家居系統采用Enhanced ShockBurstTM收發模式。
發射流程:首先,需要把接收機接收到的地址以及即將發送的數據按時序送入nRF24L01,其次配置CONFIG寄存器,使它進入發送模式,微控制器把CE置高10us以上,激發nRF24L01進行Enhanced ShockBurstTM發射:首先給射頻前端供電;其次給射頻數據打包;最終高速發射數據包,發射完成之后nRF24L01進入空閑狀態。
接收流程:配置本機地址和準備接收的數據包大小;配置CONFIG寄存器,使之進入接收模式,把CE置高; 130us后,nRF24L01進入監視狀態,等待數據包的到來;當接收到正確的地址和CRC校驗碼,nRF24L01自動把字頭、地址和CRC校驗位移去;nRF24L01通過把STATUS寄存器的RX_DR置位通知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把數據從NewMsg_nRF24L01 讀出;所有數據讀取完畢后,可以清除STATUS寄存器。
4.2 無線通信模塊的軟件實現
短信功能是智能家居系統中實現遠距離控制功能的核心,GPRS模塊采用AT指令,從而實現度短信和寫短信的功能。AT指令集是從終端設備或數據終端設備向終端適配器或數據電路終端設備發送的。用戶可以通過AT指令進行呼叫、短信、電話本、數據業務等方面的控制。GPRS模塊用到的AT指令有以下9種。AT+CMGR用于讀取短信,AT+CMGS用于發送短信,AT+CMGF用于設置短消息模式,AT+CNMI用于設置新消息指示, AT+CMGC用于發送一條短信命令,AT+CMGD用于刪除SIM卡內存的短信,AT+CMGW用于向SIM卡內存中寫入待發的短信,AT+CSCA用于設置短信服務中心地址,AT+CMSS用于從SIM內存中發送短信[2]。
GPRS簡易測試:發短信
u8 si900a_sms_test(u8* msisdn)
{
u8 status=0;
char cmd[20];
status=sim900a_check_status();
if(status) return status;
if(sim900a_send_cmd("AT+CMGF=1","OK",200))return 4;//設置文本模式
if(sim900a_send_cmd("AT+CSCS=\"GSM\"","OK",200))return 5;//設置TE字符集為UCS2
sprintf((char*)cmd,"AT+CMGS=\"%s\"",msisdn);//命令格式:AT+CMGS="XXX"
if(sim900a_send_cmd((u8*)cmd,">",200))return 6;//設置短消息文本模式參數
u3_printf("%s","Dear user,This is a test message from atk-sim900a module."); //發送短信內容到GPRS模塊
if(sim900a_send_cmd((u8*)0X1A,"+CMGS:",1000)) return 7;//發送結束符
return 0;
}
5結束語
文中智能家居系統采用低功耗的STM32為核心,通過無線模塊nRF24L01與各傳感器相連,無線模塊將接收到各個傳感器采集到的信息發送給主控制器,然后通過人機交互界面顯示所采集的信息,并由GPRS無線通信模塊發送報警信息到用戶手機。主控制器與無線模塊的傳輸距離為15米,相鄰無線模塊之間的傳輸距離為20米,經過調試和測試,該智能家居系統運行穩定,在執行時反應靈敏,達到了家居智能化的效果,具有控制簡單、節能環保、移動性好等優點。
參考文獻:
[1] 鐘其源, 許錦標. 探討智能家居的未來[J]. 電子世界, 2016 (3): 67-69.
[2] 蔡紅娟, 翟晟, 蔡苗. 基于 STM32 的 GSM 智能家居控制系統設計[J]. 自動化技術與應用, 2013 (8): 37-40.
[3] 張逢雪, 王香婷, 王通生, 等. 基于 STM32 單片機的無線智能家居控制系統[J]. 自動化技術與應用, 2011 (8): 98-101.
[4] 陳致遠, 朱葉承, 周卓泉, 等. 一種基于 STM32 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J]. 電子技術應用, 2012, 38(9): 138-140.
[5] 宋霞萍. 基于 STM32 的小型智能家居系統設計[D]. 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2014.
[6] 陶莉. 基于 RS485 總線的智能家居系統的實現[J]. 碩士學位論文. 上海交通大學, 2008.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設計;城市規劃;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6-0334-01
一、計算機輔助設計概念及應用分析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指利用計算機及其圖形設備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工作。在設計中通常要用計算機對不同方案進行大量的計算、分析和比較,以決定最優方案;各種設計信息,不論是數字的、文字的或者是圖形的,都能存放在計算機的內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檢索;設計人員通常用草圖開始設計,將草圖變為工作圖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給計算機完成;由計算機自動產生的設計結果,可以快速作出圖形,使設計人員及時對設計作出判斷和修改;利用計算機可以進行與圖形的編輯、放大、縮小、平移和旋轉等有關的圖形數據加工工作。CAD系統一般分為二維CAD和三維CAD系統。目前,CAD應用系統已將設計、繪圖、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中到一個系統內,且已經廣泛應用到城市規劃中,其應用也使規劃效率大幅度得到提高,圖紙文件更加規范、直觀。
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優點分析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國外興起后迅速傳人我國設計領域的一項高科技手段,此前我國的工程效果圖表現方法主要以水粉渲染為主,噴筆誼染為其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電腦效果圖在我國剛剛出現不久,在1991年的“第三屆全國建筑畫展”的參展作品中,已經出現了有用電腦繪制的建筑畫作品,不過數量比較少,而且水平也不算太高,這與當時電腦硬件價格昂貴,設計軟件的水平較低,電腦繪圖的普及率不高是有很大關系的。此后一些大專院校和職業培訓學校逐步開辦了電腦繪圖課程,電腦硬件和軟件也迅速發展,這方面的人才才逐漸多了起來,水平也比以前要高出很多。計算機輔助設計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能夠得到大多數從業人員和業主的青睞,是因為它具有一下幾個優點:
1.方便快捷、效率高,大型設計可以數人同時操作;2.它易修改,后期處理方便,數套設計方案可以同時推出;3.它的表現手段豐富,視覺沖擊強烈;4.能較真實地體現環境(運用恰當的話)。上述特點與現代工業社會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這也正是其能夠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
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功能
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簡稱CAD),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具備的圖形功能來幫助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它可以提高設計工作的自動化程度,縮短設計時間。CAD系統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它幫助設計人員交互式輸入與繪制二維與三維圖形,并可以對圖形進行編輯修改。目前,規劃編制和管理業務已經普遍采用計算機輸入設計圖形和文字,以人機交互方式編輯修改設計圖,建立室外場地、背景物和建筑物的三維設計模型,產生透視圖、渲染圖。
3.2 CAD數據存儲與管理。
設計圖和描述設計產品的其他數據可以在CAD數據庫中儲存、管理,計算機能夠快速檢索設計圖和描述設計產品數據。
3.3 圖形計算與分析。
CAD可以對產品的不同樣式、尺寸、結構等設計參數進行計算,對設計產品進行評估分析,從各種可能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
3.4 可視化表現與景觀仿真。
可以利用CAD軟件,產生二維與三維設計圖。進一步利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將多種圖形、圖像、文字資料綜合到一起,進行編輯,使設計成果的表現效果更加豐富、吸引人。還可按某種預定的視角、方位、運動路徑產生連續的渲染圖,給觀察者以動畫的感覺。景觀仿真比動畫更進一步,觀察者可以自己選擇視角、方位、運動路徑,即刻產生三維景觀,戴上立體眼鏡,配上操縱桿,使景觀的模擬更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四、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作用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發展受到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數據庫、人機交互等項技術的影響,現在已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的日常業務。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對規劃業務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以下六方面:
4.1提高修改、編輯設計成果的效率。雖然方案草圖還以徒手畫最方便,簡單的成果圖用熟練手工繪制也可很快完成,但對稍有復雜程度、需要反復編輯、多次修改的設計成果,和手工相比,采用CAD技術而提高的效率是很顯著的。
4.2使規劃設計成果、建設項目申請與審批的成果更精確、更詳細。定坐標、注距離、量長度、算面積、平衡土方等工作用手工完成和用CAD相比,后者的精確性、詳細程度明顯好于前者(這些工作也可借助GIS來做)。當然,上述成果的精度受到地形測繪信息準確性的制約。
4.3減少差錯和疏漏。以數字為媒體的設計,往往可以自動避免某些差錯、疏漏,也可利用計算機程序來檢查設計成果中的某些邏輯差錯,并提醒用戶改正。
4.4使設計成果的表達更加直觀、豐富。計算機的渲染、動畫、景觀仿真技術使得到的圖形、圖像具有特殊的表現力,給人以直觀、甚至是身臨其境的感受,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使一般用戶交互式地、動態地體會景觀。雖然手繪效果圖、實體模型還會長期存在,但目前來說,難以實現計算機所達到的效果。
4.5便于資料保存、查詢、積累。以數字為媒體的設計資料的保存介質比紙介質體積小、存儲密度高,便于查找、積累,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向外。
4.6突破傳統設計上的某些局限。某些具有特殊造型的建筑物、道路、場地可利用CAD技術設計、表達出來,而用傳統手工方法很難做到。
五、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5.1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應用:總體規劃是一個龐雜的系統,涉及多個學科,需要規劃師系統、全面的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優化方案,計算機輔助部分包括用地評定、用地分析、方案評價、輔助計算等內容。即對現狀資料加工、存儲后,結合城市用地的影響因素(如地形分析、交通分析、景觀分析、地質災害分析等)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優化用地布局,同時利用計算機完成人口預測、地塊面積計算、用地平衡等輔助計算和圖表設計,最終通過計算機內部的評價軟件對方案整合確定。
5.2在詳細規劃中的應用:除了對用地的影響因素分析外,包括方案設計、三維造型、景觀渲染、日影分析、數據統計等,還可以對規劃區域進行高度仿真的動畫演示,使規劃區的整體風貌和配套設施、景觀節點等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人們面前,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可最大限度地還原城市現狀面貌,并契合未來的規劃三維模型。
5.3在城市測繪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已廣泛應用到地形圖測繪中,它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布及屬性,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制圖、綜合分析和應用的技術系統,為城市規劃的落地、生根、實施起到了決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云飛,蘆艷萍.《淺析信息技術與城市規劃的關系》,《今日科苑》,2008年04期.
計算機技術是新世紀最為重要的技術之一,其高效性、便捷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中,其中,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也得到了普及。目前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已經應用在文理科學科教學當中,但作為高校課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體育學科卻應用較少,其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本文從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在高校體育學科的應用現狀分析出發,闡述了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開發設計思路,并分析了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具體應用,為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應用到高校體育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高校體育 計算機管理系統 開發 應用
1 引言
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應用到高校教學中可以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和分配,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的高效性、便捷性以及開放性,解決了教學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閑置,讓教學、管理、練習等各個環節得到合適的調配,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體育課程是高校除文理學科以外的重要課程之一,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辦學方針、資源分配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場地設施有限、師資力量不足也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所面臨的重要難題。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工作者需要探索如何高效整合教學資源、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方法,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就是促進高校體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2 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開發思路
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在開發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教學資源數據庫的充實,通過網絡、書籍、專家座談等方式將體育相關的資源進行整理,并以統一的格式存進數據庫當中。數據庫資源確定后就要M行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設計,每個功能模塊都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繪制系統結構框圖,從系統管理、課程選擇、強化練習、用戶登錄等各個方面的功能進行設計開發,設計時遵循模塊化設計理念,方便系統在以后的拓展和維護。最后,應該在高校內普及網絡技術,畢竟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是基于互聯網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平臺,學生和教師的體育教學工作都是基于平臺進行的。
從功能模塊上來看,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采用了多級菜單選項方式,學生和教師在使用各自身份角色進行系統后,可以通過點擊不同的選項來完成信息的錄入和打開,從系統中獲取相應的資源。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采用了B/S結構進行設計,并利用MVC設計理念將展示、控制、模型進行分離,同時結合ASP網頁技術設計人機交互頁面,將體育教學和網絡有機整合,形成完善的體育教學管理系統。在數據庫中引入了數據挖掘技術,通過分析學生在系統中的操作和平時練習的結果分析等數據,挖掘出學生的體育興趣方向和薄弱環節,精準推送學生感興趣的體育資源以及能夠給教師制定差異化地輔導策略做出參考。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充分結合了互聯網的海量資源以及數據挖掘分析技術,實時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階段和成果,為學生掌握自身的學習進度以及教師制定教學提升方案提供了依據,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用戶主要分為三個權限,即管理員、教師、學生。不同權限的用戶進入系統后會有不同的權限內操作,比如,管理員是整個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維護者,他可以對課程管理、人員權限設定、場地設施管理、數據增刪改查、群公告信息等進行操作,擁有最高的權限;學生進入系統后,可以查詢自己所能選擇的課程、修改個人基本信息、體育教學資源瀏覽、成績查詢等主要涉及學生本人相關的操作,也能夠在討論區向其他學生或教師進行體育問題的提出和解答;教師則是以班級為單位管理學生,進入系統后,教師能夠查看本班學生在各階段的體育學習進度、測驗報告、體檢健康情況等,也能夠將鎖收集的體育教學資源、課件、視頻等上傳至系統中供學生進行瀏覽和學習,教師能夠在系統中實時地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制定差異化教學提升方案,促進學生體育知識的全面發展。
3 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應用分析
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開發出來以后,真正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能夠給體育課程教學帶來質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使用,能夠轉變高校體育教學中各組成部分的展示形態和認知途徑。例如,教師進行的體育理論知識講解可以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呈現,輔以生動形象的動作分解動畫,讓學生充分了解體育項目所需要的肢體動作及要點,掌握該項目的技術要點,同時,利用互聯網中的海量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擴充學生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和研究,形成完善的體育理論知識系統,讓學生能夠全方位地實現體育水平的提升。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的出現,教師也可以實現遠程教學的目的,只需提前將所需的教學課件掛載到系統中,學生登陸進系統網頁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并可以在家里、戶外隨時進行練習和鍛煉,大大彌補了體育課程教學時間少、場地設施局限的缺陷,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效率。
(2)教師利用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實時地掌握每個學生在不同階段地學習情況,并針對差異化地學習程度來制定出科學合理教學方案,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薄弱環節等來進行體育教學資源的編排,以興趣為導向,實現學生體育水平的提升。
(3)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還能促進學生掌握體育相關的動作要領,體育課程不像其他文理課程以理論知識為主,它最重要的是實踐,但由于場地、師資等局限性有時不能讓學生掌握某個體育項目的正確要領,如動作規范性、體育水平提升等,通過高校體育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可以整合互聯網資源,獲取最新最全的體育資源,并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示出來,能夠給學生提供最權威、最標準的體育展示,讓學生清晰地掌握該項目的要點,從而真正提高自身體育水平。
4 結束語
信息化是21世紀各行各業發展的趨勢,高校體育教學也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資源共享和調配,將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當中,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讓信息化教學和自動化辦公有機結合,實現高校體育資源的統一管理,完成新課改下對高校體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段芙蓉.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場館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03).
[2]任平社.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運動處方系統研究現狀及構想[J].體育世界,2011(06).
[3]施家瑜.普通高等院校體育學科多校區網絡化管理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