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9 02:03: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環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屋頂作用及其空間地域對應
翻閱中國建筑史或其他建筑史書,就會感到不同年代、形態各異的建筑和屋頂形象撲面而來,形態是屋頂間的特定識別標志,變化是屋頂形象差異的外觀表述,隨著空間位置的不斷變化,屋頂的形態自然呈現變化,隨著空間地域擴大,其變化內容和程度隨之擴大,空間特征規律越發明顯。
1.1形態:屋頂形象的歸結與自然環境選擇屋頂是民居存在的靈魂。參照蘆原[6]提示的空間概念,民居利用了空間圍合的限定要素,即頂端的屋頂、四周的墻體和下端的地面,由于地面必須存在,因此空間限定只要屋頂和墻體的一方存在空間就能成立。作為建筑,特別是民居,如不考慮極端氣溫條件,屋頂相對墻體更為實用,它可以遮風避雨、阻隔太陽輻射。中國民居以木構為主,屋頂處于頂端,“人”字型坡頂多,利用屋頂的形態調整,容易使自然形成的碩大屋頂變成視覺焦點,成為民居形象的重點刻畫對象。屋頂以外露形態給視看者,不同的觀看條件給視看者以不同的視覺感受,形態是物理層面的內容,形象通過形態的表現能使視看者得到心理滿足。屋頂形態的構成具有實用和形象裝飾的二層含義,實用功能是滿足屋頂抵抗外來環境影響,保持室內正常居住的最低裝備要求,而裝飾功能可在實用功能滿足的前提下,通過屋頂裝飾手段運用來提升屋頂的審美情趣。雖然中國民居的屋頂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和攢尖等許多形態,但從抵抗外界自然影響的作用看,屋頂呈現的坡度最關鍵,可將屋頂形態分為坡頂和平頂的二大類。由于傳統民居多單層,這對于站立地面的視看者言,坡度越陡看到坡頂的面就越大,引起的屋頂印象也越深刻,反之亦然(圖3)。平頂高度因處在人眼視平線之上,不能為正常站立的人眼所看見,故不需刻意地去塑造,如果裝飾的話則多會裝飾在平頂周邊的女兒墻之類的地方。屋頂形態主要由自然環境所左右,這里的環境是指對屋頂以各種影響的外部與內部因素,如氣候、地貌、植被、地震和河流等,如民居中常見的馬頭墻,作用是防止火災蔓延,而火的蔓延主要是風的作用,可見自然對屋頂形態形成的影響和作用。
1.2變化:空間地域的屋頂形態差異民居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物質,有人煙就會有居住,有居住就有民居,民居屋頂的形態容易吸引人們眼球。從廣闊的空間范圍觀察大量的屋頂形態可知,隨著觀察位置的變動和“步移景異”的視看特性,屋頂形態會給人不斷“變化”的感覺,只要視線移動,不同地域的屋頂就會呈現豐富多彩的形態變化,形態跟隨空間變化,位置是空間民居存在的基本屬性。在國土空間范圍的自然條件基礎上考察傳統民居的坡頂形態,就可得出坡度大致呈南陡北緩、東陡西緩的走勢(圖4),依據三角原理還可畫出坡度基本走勢的東南向至西北向的斜向分布線,當然這種推斷比較主觀和粗略,如要得到細致且有說服力的證實,需要進一步的量化實證。關于建筑的地理特點,胡兆量[7]闡述了緯度、經度和垂直等的一些地帶特性,他通過考察我國東西南北建筑差異的一些現象,指出地理條件下建筑形態形成的基本規律特點。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們根據不同的空間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許多適應當地自然與文化條件的屋頂形式,使中國屋頂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與民族文化個性,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與審美情趣的體現。屋頂隨地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地氣候、地質、地貌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差異,因而有必要從空間上分析居住范圍的環境特性,使外界環境對居住的不利影響減至最低。民居是人工造物,承載于土地,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移動、不可復制和不可替代性,使得民居的土地承載是唯一的,不同的空間地域承載著不同的建筑與民居,不同的民居與屋頂形態受不同地理環境所制約。劉致平指出山西、河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農村多用平頂房,南方雨水多則多用瓦房的屋頂形成特點[9]。為比較空間不同地域與屋頂形態的差異,這里選取中國地圖空間的不同位置民居,利用GIS技術常用的空間疊加法簡單地考察屋頂形態與對應空間的相互關系,民居形態選取多年前發行的郵票系列的中國民居形象(雖是郵票圖案,但覆蓋的民居類型多,且對民居形象作了一定的抽象概括,可簡單地表示各地的差異)。圖5的中間是中國地圖,四周是民居及屋頂的排列圖,地圖上用九宮格顯示出各省民居的大致位置和民居形象,沿用原有行政省的民居稱呼,以各自經緯向地帶,地圖東南西北中和西南位置的六處民居為代表性民居,簡單地比較屋頂的形態特性。南部的廣西民居屋頂構架輕巧、坡度大而屋面有一定起翹,可防備降雨時使雨水落點盡量拋向遠處;中部是陜北民居,圖片提示了當地特有的窯洞形象,說明雨水少和地處黃土高原,其土質有利建設窯洞的地理景觀特點,圖片還顯示出部分砌筑墻體突出在窯洞前部,上覆雨篷檐口的現象,盡管坡度不大,但能遮擋雨水并使窯洞立面有收頭,增加了建筑感;西部是民居,屋頂平緩,可見雨量少;東部是江蘇民居,屋頂坡度較大而下有小河,說明雨量較大;北部是蒙古包,可認為雨量不多且處在草原地區;西南地區的云南少數民族多,氣溫高雨水多而潮濕,民居多用竹子等自然材料形成竹樓,屋頂坡度相對陡[10]。通過上述比較可知不同氣候、地貌等地理因素對民居屋頂的作用與影響,證實了形態隨空間位置變化和自然選擇的特點。當然這樣的比較只限郵票上的民居屋頂類型和數量,其精確位置和形態均非常粗略。
2屋頂形態差異的空間環境要素
屋頂是室外過渡到室內的建筑體塊,從人類最初搭建到形成現在各地的民居基本形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通過改變屋頂形態與外界環境建立平衡機制,可使屋頂適應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要求,因地制宜、服從適應當地環境的要求是屋頂形成發展的基本要素。
2.1環境:屋頂存在的空間地域條件屋頂形態與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相適應,其形態形成依賴于當地氣溫、降水和空氣質量等的環境條件,最終以可度量的溫度、濕度等指標影響居住質量。另外材料、構筑方法和人工素質等資源條件也影響屋頂的形態形成,屋頂因環境相異而形態不同,圖6是影響中國民居形態形成的地理情況,用空間方法反映了影響屋頂形態形成的氣候問題,圖6a是氣候帶分區,主要分成溫帶、亞熱帶、熱帶和高原氣候的四大區域;圖6b中可知中國降水量是東南多、西北少的空間分布格局,如以降水量指標考量屋頂坡度時,基本與圖5表示的東南陡、西北緩的屋頂坡度走勢相吻合,證明屋頂形態追隨自然的特點。當然這種敘述只在宏觀的地理層面,實際上各地環境條件不一,不可能用一種大的氣候分區概括所有區域的環境類型,還需具體考慮各區域小環境的具體情況。一般的小環境自成系統,大氣候帶由無數個小區域環境所構成,而空間地域的民居與屋頂的形態形成實際是受當地的小氣候環境影響。(1)自然因素評價圖6的氣候帶分區較綜合,不易從空間角度建立不同氣候條件屋頂形態的關聯性,為此表1以氣候帶分區為基礎,抽取幾個對屋頂形態作用較大的環境因素:氣溫、太陽輻射、降水、風力等,以相關度高低主觀評價與屋頂形態的關系。從評價結果可看出不同氣候帶的環境因素對屋頂形態的影響特點,如高原氣候帶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高寒缺氧,北溫帶和南溫帶的大部分地區分布在廣大內陸地區,這些地區降水量少,氣溫低使屋頂坡度可以緩平,尤其地區平頂多,相反屋頂的保溫要求高;而熱帶和亞熱帶部分區內降水和風力為主導,屋頂坡度陡,相比之下太陽輻射和氣溫因素對屋頂坡度的影響小。因為圖6的氣候帶分區空間范圍大,所以同樣的氣候類型,帶內的地域差會使自然環境差別很大,譬如內陸和近海,為此在表1內做了部分區分。(2)人文因素評價屋頂形態除受自然因素影響,還受社會人文因素的影響,屋頂是自然形態,也是文化形態,能夠記錄表現民族、地域的人文場景,具有疊加與延續的文化特性,通過屋頂形態的人文干預,能夠提高屋頂特有的審美情趣。一般是在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基礎上,通過隱約寄托的裝飾手法得以實現。裝飾實現與當時當地的人文經濟條件相適應,裝飾是民居“富裕化”,審美欲望膨脹的表現。在遠古,當屋頂能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的實用功能之際,先人們就開始了他們對屋頂的裝飾活動[8]。裝飾是給別人看的,中國傳統建筑屋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影響,其屋頂型式與大自然相互親合,相互融入[11],屋頂起到了寄托愿望的作用,吳慶洲[12]以兩片坡屋面相交而成的屋脊為例,考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脊飾,指出它是屋頂裝飾中重要和顯眼、利用巧妙的構件,屋脊是屋面交接的自然形成,而巧妙地變成脊飾是中國傳統民居的智慧和審美的獨到之處,體現了民居與中國文化發展的密切關系。除此之外許多屋頂的裝飾是以實用為前提的,如圖7的溫嶺石塘鎮某漁村用石塊疊壓屋頂現象,起初目的只是為防臺風掀走屋面瓦,利用本地容易獲取的石塊壓住屋面瓦,久而久之這種形態變成了當地屋頂的獨特形象。
2.2響應:環境變化的屋頂技術支撐長期以來屋頂通過自身的形態調節來適應與抵御不同空間地域的環境變化,可分解成圖8的基本模組和裝飾模組的二方面解釋。基本模組是屋頂構成使用的基礎部分,特點是控制形態的基本走勢并塑造屋頂的基本形象,是屋頂成立的最低要求和不同空間地域區別的主要形式標志,依據建筑類型、構筑技術和材料性能等條件而不同,從構成特點還可分成屋頂的結構和表面覆材的二部分,缺一不可。另外,裝飾模組的作用是追求精神寄托、滿足審美功能要求,可細分為二部分:一是使用功能的結合或延伸,且叫做功能裝飾,在滿足基本功能(安全好用)條件下,為追求更強力的視覺效果,進行諸如擴大檐口挑出深度,加大屋面起翹度的更為夸張做法等,以達到屋頂更為碩大輕盈或其他的不同形象要求,如部分四川民居的檐口挑出就非常大;二是純粹的裝飾手法,包括脊飾、檐口等的裝飾,裝飾不會使屋頂垮塌或其他功能受損,不具備使用功能,盡管如此,因受人文意識影響,傳統民居或多或少地會施加裝飾,當然比重上與官式建筑的普遍使用不能相比。
3結語
屋頂是民居形象的集中與濃縮,其形態形成是人與環境協調、自然造物的結果。通過中國民居系列與中國地圖的空間簡單疊加分析,加深了傳統民居屋頂的形態與自然人文環境的關系理解,尤其是屋頂形態與空間地域的對應關系,顯示出不同空間位置屋頂形態的個性特征,本研究從空間地域對傳統民居屋頂形態進行的梳理試探,能為歷史建筑保護等研究的開展提供有益的支持。民居歸屬大地,民居的空間承載具有相互關聯性,研究揭示和追求的建筑及民居的面分布概念,能為今后系統地研究建筑地理學課題提供思路,特別是以GIS為代表的計算機技術的空前進步,為研究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另外,在民居形態的面分布上進一步應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能從空間的角度評價民居的形象特征,尤其是民居的演變規律,帶動學科的綜合發展。總之,空間性建筑研究的不斷開展,最終將會形成“建筑地理學”的概念與學術體系的逐步完整。
作者:余亮單位: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