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國教育問題論文

中國教育問題論文

時間:2022-03-21 06:03: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教育問題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教育問題論文

第1篇

一、要明確教育的主要任務

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達到727萬人 。但就業狀況并不樂觀,很多學生長期待業。高職學生由于“適銷對路”,就業形勢相對較好。這說明,我們教育在培養什么人才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專業對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國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國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掃盲工作已經完成。

建國之初,全國人口中有絕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們已經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掃盲工作已經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級教學教育機構,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這些年來,各級各類教學、教育機構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級各類中專、職業教育機構發展迅速,已經遍地開花。近幾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迅速、經濟穩步前進。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幾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中國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總體上中國經濟發展平穩。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

3.教育資金投入加大,教育設施有所改善,教師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加大了對教育投資力度,學校的教育環境,教學設施有所改善,教學條件有所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多次提高教師待遇,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三、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很多高校為了經濟利益,一味的擴大規模,而相應的師資配置、教學設施等軟硬件設施又一時難以跟上,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弱。另外,許多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開設等方面與社會需求脫節,使學生學無所用。教材設計落后于時代。

2.基層教育機構經費不足,教育設施落后。

許多中小學教育設施極其落后,有些甚至連校舍維護的基本費用也沒有。嚴重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提高。

四、中國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國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營造好的社會環境,通過輿論宣傳,爭取社會支持。創設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廢除個人負責制。

五、中國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學教育要合理控制規模,按照社會要求開設新課程。

教育要為社會的發展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教育內容要建立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要設置課程,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編寫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編寫的改革力度,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緊跟時代的脈搏,編寫出質量更高的,適應時代要求的教材。

2.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加大在基礎教育中的投資比例。

現在的中小學,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有些學校教室簡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學設備。注重依法治校,從建立健全制度入手,來達到防止校園腐敗的目的。保證教育資金充分、合理應用。

3.加強教育的管理,加強教師培訓。

建議設立舉報電話,號碼公開,嚴厲制止不法行為。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從時間上、制度上予以鼓勵和保障。改變“個人負責制”,逐步實現集體負責制,權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強,使決策不因個人的決策失誤而受影響,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4.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把“推行素質教育”逐漸落到實處。采取切實措施,努力推進素質教育,適應社會需求。

六、結語

我國的教育事業成就巨大,問題眾多,改革勢在必行。這需要從社會、學校、個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個意義重大,惠及億萬人,惠及千秋萬世的偉大事業。希望社會各界關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參考文獻

[1]《大學生的就業狀況》/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況》/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40頁。

[4]《教育問題》/view/21982.htm 28K,2009,8,27。

第2篇

論文摘要: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這些留守兒童正值生長發育、接受義務教育、思想啟蒙和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關愛和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好,整個社會都將為農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價。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具體而言,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一、留守兒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格發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留守兒童的父母有的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外出打工夫婦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孩子出現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過敏、逆反心理強等問題。

2、學習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部分“留守兒童”陷入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看到沒上過什么學的父輩照樣能在外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孩子們覺得“這書讀不讀也沒啥區別”。

3、思想品行問題較多。父母由于長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質(金錢)+放任”的方式來補償,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法制教育關注較少,致使子女好逸惡勞、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等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過問,因而缺失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

4、安全隱患較多。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城鄉二元制結構造成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在打工地入學的高昂費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響教育銜接,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

3、家長(或監護人)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4、農村學校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方法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2、農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門應加快解決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學就讀的問題。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權利,免除不合理收費,使農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

3、構建一個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保護網絡,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因人落實教育保護方案。

學校方面:開展法制安全講座,促進“留守兒童”教育保護工作的開展。適當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充分利用學校閱覽室、圖書室、興趣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隨時洞察學生心理,通過家訪、座談、結對幫扶等辦法,給這些學生以更多關心。針對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在情感發展上缺少支持的現狀,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置換,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換為關注和疏導他們學習、生活、情感、心理等問題的臨時父母;抓住節假期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使學校、家庭產生合力效應。 轉貼于

家庭方面:留守兒童父母應主動配合學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將自己在外打工的情況、聯系方式等告知學校,并主動地與學校加強聯系,以便及時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最好每周聯系一次,還要經常與臨時監護人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要利用打工的淡季,盡可能多回家與孩子團聚,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

社會方面:大力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和監督,營造全社會關心“留守”兒童的氛圍。各媒體、單位、組織、個人都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留守”兒童成長做出努力,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適當開展少年兒童活動,彌補兒童離開父母后的空虛感。有關部門加大對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會閑散人員的管理、教育和監督,共同營造孩子積極向上的良好環境。

4、發展是硬道理。留守兒童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和生活問題,更是經濟體制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所有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讓我們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為建立起和諧、安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殷世東,朱明山.中國教育學刊[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6.88-90.

第3篇

關鍵詞 創新能力 研究生 培養

教育學研究生是國家培養的未來從事教育理論研究與創新、開拓教育實踐新局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提高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事業獲得長遠發展動力的有效保證。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水平偏弱,需要建立相應的培養機制來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一、提高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學實踐特性的要求。

教育學對教育問題進行的科學解釋,使教育理論知識不斷擴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但教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地擴展理論,而是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活動更好的開展。教育研究者探索的腳步是沒有止境的,將會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前進而前進,具備科研創新能力是教育學研究生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科研實踐的必然要求。

(二)教育理論不能滿足教育實踐的需要。

“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錢學森先生給當前中國教育提出的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教育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卻不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大師來,這實在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大遺憾。教育學研究生是未來推動我國教育研究新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中堅力量,不具備科研創新能力難以完成振興教育的重任。

(三)中國教育學研究亟待振興。

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就開始了對近現代教育學的探索,從外國引入了大量教育學理論,我國的教育學開始了近現代化的歷程。但中國教育學邁出的第一步就被打上了西方化的烙印,教育學研究沒有真正的具備中國的特色,實現教育學中國化是當代教育學者的共同愿望。不少研究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話語去詮釋中國的教育實踐,參照西方的理論框架去剪裁中國的教育史實,致使教育研究對象非中國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歷史。中國教育似乎既讓人難以擁有外在的實用性力量,又讓人感受不到內在的精神性寄托。

二、比較視角下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短板”分析

(一)目前我國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

一次針對全國研究生質量與發展狀況的調查顯示:分別有53%的導師、51%的碩士生以及47%的管理人員認為碩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和“差”;分別有30%的導師、34%的博士生以及31%的管理人員認為博士生的創新能力“一般”甚至是“差”;而68%的用人單位認為研究生創新能力“一般”與“差”。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偏低是研究生質量下降的一個突出表現,已經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難題。

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偏弱的表現:

1.科研創新活動參與程度較低。

參加科研創新是增強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夠使研究生在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現實中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研究課題。相當一部分的研究生缺乏科學研究的積極性,難以擺脫本科階段的思維模式,缺乏捕捉研究課題的主動性和敏感性,因而不能自己獨立承擔有創新潛力的課題,而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和作業時又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難以在學習中得到應有的鍛煉。

2.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階段除選修各門專業課程之外,留下了大量的時間由研究生自由支配,進行教育課題的研究是研究生學習的另一種方式。教育學研究生的研究能力通常以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論文的數量不足以體現一個人的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弱要看其論文的質量及其體現出的學術價值。

(二)美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對我國的啟示。

1.創造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

美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德國大學學術自由的治學原則,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學術自由原則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研究生正處于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躍、求知欲最強烈、創新精神最旺盛的時期,因此最容易產生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美國高校為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積極為研究生組織各種學術論壇、學術講座,促進研究生開展學術活動,同時也經常為研究生提供校際間甚至國際間學術交流的平臺,以便研究生能夠在這些自由的學術活動中碰撞出創新思想的火花,產生創新成果。

我國在對研究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注重學校學術氛圍的創造,多為研究生提供發表自己觀點與言論的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想法,并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將有可行性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其創新能力。

2.加強大學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程度。

如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愈發明顯,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國際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國高校參與國際交流的程度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美國高校的開放程度很高,研究生招生遵循寬進嚴出的原則,高校中呈現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景象。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并支持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等活動,讓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了解新的學術思想,掌握新的發展動態,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我國在這方面應該做出更大努力,進一步加強大學的開放性,兼容并包,鼓勵研究生提出創新性的思想,同時應該走向國際,為研究生提供更多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在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科技知識的同時,也把我國研究生的創新思想推向世界,甚至應用于服務于世界。

3.促進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美國的研究生課堂教學多采用引導式、討論式、參與式以及案例教學的形式,能夠有效改變研究生教學中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同時也能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學生參與學術討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國應改變當前研究生教學中單一化的課堂模式,學習美國,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改革研究生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鼓勵研究生科研創新。

課堂教學是研究a生培養的主陣地,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傳統的單一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改革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組合作研討、學生成果展示或匯報和教師引導總結相結合的方法。另外,應該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讓研究生深入教育教學實踐的真實情境中,將自己的理論假設運用到實踐中,在不斷試驗與修正理論的過程中進行科研創新。

(二)建立不同院校研究的合作交流機制。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學術力量優勢,加強院校間的合作交流能夠使一個院校的優勢成為多個院校的優勢,通過各高校間的相互取長補短,達到辦學力量的優化組合,實現共同提高。高校間可以制定交流培養計劃和訪學計劃,互派研究生到對方學校進行交流學習,活躍學術氣氛。對于來訪的研究生,各高校應該予以接待,為其提供專門的場所,定期召開研究生論壇,使不同學術氛圍培養出的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

(三)建立理論與實踐互動的培養機制。

鼓勵研究生走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探索理論價值。實踐是理論的基礎與服務目標。社會實習、實地調研都可以促進、啟發學生發現教育的現實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有利于數據收集,案例訪談等,有利于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或理論研究。

不可否認,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我國教育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值得重視,但是在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實際,既不能停滯不前,亦不能急于求成。在各方面的共同協調與改善下,提升教育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任永澤.教育研究原創性不足的成因追問[J].現代教育論叢,2007,(10).

[2]楊宏飛,劉佳.教育學面臨的幾個挑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9).

第4篇

[關鍵詞] 教育資源 教育體制 教育者 被教育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04

從1987年陳凱歌執導的影片《孩子王》開始,教育問題,這個原本與電影的大眾娛樂和商業屬性相背離的素材,在中國當代電影的主題選取中不斷被提及。概括的來說,教育問題涉及到四個方面:教育資源、教育體制、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入手,來探尋中國當代教育題材電影的敘述模式。

一、貧瘠的土地與教育資源

中國當代教育題材電影,向來不缺乏對教育資源問題的關注與表達,而且表達的重點往往圍繞著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的嚴重匱乏。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就將視線鎖定在中國北方農村,在這里,失學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導演張藝謀用紀錄片的形式削減了電影的美學特質,卻展示給觀眾一個真實的生活切面。13歲的代課教師魏敏芝把教學變成了一場純粹看護式的人數清點,究其根本原因是農村師資力量的嚴重匱乏。貧困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匱乏,因為貧困孩子們失學,而越是失學就越喪失脫離貧困的機會,這是一個難以擺脫的魔咒。張藝謀用電影呼喚對貧困地區教育現狀的更多關注,這樣的呼喚無疑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暫且不說這部影片獲得的諸多國際國內獎項,該片在浙江首映時的現場調查問卷結果表明,《一個都不能少》首先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在540名觀眾中,有197位觀眾認為“非常好看”,284位觀眾認為“好看”,兩者相加占有效問卷的89%,其中84%的觀眾表示會向別人推薦這部影片。

隨著《一個都不能少》(1998)獲得的巨大成功,反映教育資源匱乏的影片在國內影壇上越發多見,2003年楊亞洲執導了影片《美麗的大腳》,影片著力塑造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張美麗,她忘情地投入到農村教育事業中,那份無私與執著令人動容。然而,張美麗帶領的那群孩子的境況更是令人擔憂。沒有教學設施,沒有正規的教師,有的只是張美麗對接受學校教育的個人覺醒。然而依靠個人的覺醒與奉獻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教育的困境依舊懸而未決。

不僅如此,《水鳳凰》(2008)、《走路上學》(2009)、甚至更早期的《鳳凰琴》(1994)、《孩子王》(1987)等教育題材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貧困地區教育資源與環境的嚴重匱乏。可以說,教育資源的匱乏似乎成為中國當代教育題材電影的一種固定表達,也成為觀眾提及教育題材影片時的一種思維定勢。應該指出的是這類影片的出現必然有其現實根源,按照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我國85%的地區實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而另外的15%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農村。我國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體制是分級管理分級辦學的模式,這種體制決定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由鄉甚至村一級來承擔,在一些貧困地區,縣和鄉根本無力承擔這一重擔?!睹利惖拇竽_》中鄉里財政困難拿不出給學生們購置電腦的經費;《孩子王》里的學生們沒有課本;《水鳳凰》里的學生們沒有像樣的桌椅等等都在反映這一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除此之外,出于對提高辦學效益、優化資源配置的考慮,在農村地區曾一度出現把那些生源少、規模小、辦學效益差的學校砍掉的“裁撤并”政策,這樣有些地方的孩子上學就需要跋山涉水,《鳳凰琴》里界嶺小學的孩子們每天要走很遠的路來上學,《走路上學》中的瓦娃和娜香姐弟倆甚至需要冒生命危險溜索過江才能上學。

應該說,當代教育題材電影中對教育資源問題的闡述直觀而生動的反映了我國農村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讓觀眾將視線轉向了貧困地區掙扎在求學之路上的孩子們,這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二、未被討論的教育體制

相對于中國教育題材電影對資源匱乏問題的強烈關注,對教育體制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影片確實有些乏善可陳。80年代以來,世界影壇上反映教育題材的優秀影片不斷涌入觀眾視野,美國電影《死亡詩社》(1989)和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2009)都把場景設置在以凝重、嚴肅風格著稱的學校,這類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的院校傳遞給學生的理念是絕對服從與激烈競爭,兩部影片分別設置了兩個人物來對抗這種傳統的教育理念,一個是采取反傳統教育方法的基廷老師,他鼓勵學生用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另一個是與眾不同的學生蘭徹,他從興趣而非功利目的出發來學習,用各種惡作劇諷刺刻板的教育制度,從電影中觀眾可以窺見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除了針對精英教育的影片,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美國電影《錄取通知》則選取了一群后進學生作為表現對象。但是不論是精英人才還是放牛班,這些電影通過不同的形式反思的卻是同一個問題:何謂好的教育?

以上這些優秀影片所反思的教育問題,在我國的教育領域也不可回避。以高等教育為例,《三傻大鬧寶萊塢》里反映出的教育的應試化、功利化;高就業壓力導致的激烈競爭等等問題同樣出現在我國的教育領域。近年來,高等教育文憑的造假與縮水以及學術論文的競相抄襲,已經成為教育中的頑癥,因為高校擴招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隱患也屢見不鮮。又如,在義務教育階段,減負政策雖然減去了學生們的課業負擔,但由于升學壓力的持續存在,卻造成了學生們競相學習課外特長愛好的額外負擔……人們不禁感嘆,一面是教育體制影響下的諸多問題,一面卻是教育題材電影對這些問題的無視或者有意回避。

回顧當代教育題材電影,反思教育體制的影片確實鳳毛麟角。倒是早期的《孩子王》對時期基礎教育的荒廢進行了一些隱喻性的反思。之后雖然也出現了《高考1977》(2009)、紀錄片《高三》(2006)等影片對高等教育的陳述,但是這些影片都沒能觸及到教育體制的核心問題,不免給觀眾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第5篇

【關鍵詞】師范生 免費教育政策 內涵 特征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提出是在目前的經濟狀況與和諧社會發展的條件下解決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本篇論文主要研究分析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內涵和特征,此項研究分析不僅對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深入理解有重要意義,而且希望對其他教育政策制定過程的科學性有所幫助。

1.概念界定

1.1教育政策問題概念

在中國教育的各種相關政策以及各種相關的法規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現在教育界基本沒有對教育政策問題的概念與想法達成一致。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教育政策問題是教育決策部門認為有責任、有必要加以解決的一種教育問題”教育這個問題一直是廣大人民群眾較為關心的話題,那么現在中國教育政策問題更是新的領導班子關注的問題。作為新的領導班子首先要對國家的教育政策做出強有力的政策,要有責任,有必要對目前中國貧窮落后的地方給出比較要領性的提綱,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可上,有書可讀,這是對人民群眾負責的基本政策。

基于中國的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我們不能盲目的采用西方國外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我們要根據自身的教育客觀規律以及情景,要制定出符合中國發展的特色教育政策,要能夠實現教育所帶給我們國家的利益,要滿足未來公益性教育存在的價值,以及政府要給予最大的支持與扶持。在中國只有教育強國了,那么人民群眾才會變強,人民群眾變強了,中國自然而然變強了。所以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力度解決教育問題,解決未來的公共教育問題以及人民群眾對公益性教育的價值需求和體現。

1.2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概念

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鼓勵更多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訴求,這是對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的概念,在很多的城市這個政策基本是已經實現,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個別的因為環境等因素尚未完善。那么在我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實則上就是落實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國內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養。為了協調不同區域不同城市為了讓更多有志讀書的孩子能夠上學,以及讓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國家的愛護,能夠踏實的讀大學,也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成為教書育人的老師,能夠桃李滿天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師范生免費教育這個政策剛好解決了貧困學生入學的問題,以及中西部師資力量短缺的需求等問題,可以說是錦上添花,既解決了教育讀書問題,又解決了教書育人問題。

2.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內涵分析

2.1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源于特定的教育客觀情境

我國任何一個教育政策問題都是由國家形勢而定的,國內教育情形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未來與發展。就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而言,出臺這個政策是由國家特殊的發展形式所決定,以及國家當下的發展作為背景。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可以解決中國目前部分貧窮落后的家庭,讓沒錢上學的學生能夠圓大學夢,同時最重要的為中西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崗位,中西部教育的人員短缺使得中西部的教育一直都是落后一二三線城市,長期發展下午很容易形成教育不均衡的狀況,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剛好解決了這個不足的地方。還有一點也是相當的重要,因為中西部的教育發展比較落后,中西部大學的生源一直都是不能滿足中西部的發展,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中西部大學生源的問題,讓更多的人投身到中西部為中西部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能使得自己能夠圓大學夢圓教師夢。

2.2教育政策問題以協調既存教育利益沖突及滿足未來教育價值訴求為目的

教育政策問題是我國比較關注的問題,如何做到雙贏的狀態,是需要一定的過程才可以實現的。教育政策問題要面全兼顧,既要協調教育的利益沖突也要考慮教育所帶來的各種教育需求,要考慮到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師資力量如何,能否做到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能否在畢業時找到相對口的工作,能否讓畢業生發揮自己的才能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思考的,也是要做好相關的準備。

2.3教育政策問題是主體“能作為且積極作為”的公益性追求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積極作為就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而言,中國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2007年在部屬六所師范大學試點免費師范生政策,至今繼續推進該項政策,應該說,這是政府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一步,是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做的最大努力,表達了政府對“以人為本”教育價值觀的追求,是政府的一種積極作為。國內所面臨的教育政策問題是由許多方面的原因構成的,涉及的部門非常多,其中最主要涉及政府以及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等作為公共教育利益的決策者。那么一般說來我們的政府部門要做到使得政府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良好的作用,當然也是各個部門也是要在自己的指責權限范圍內的。

3.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的特征分析

3.1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公共領域的公共教育利益問題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是作為公共政策問題分析的價值基礎和精神內涵。那么在我國進行相關的公共教育的成果進行多方面的考察交流,對國內教育可以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政策等。師范教育問題是關涉大多數公眾的公共教育問題,最主要是關涉“因為貧窮而上不起學的優秀學子”這個群體的切身教育利益以及“中西部地區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教育公平問題,當然還牽涉到國家利益層面。

3.2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是主體選擇、分析和認定的主觀人為問題

首先,由客觀存在的情境上升為教育政策問題,需要通過主體的選擇,這是一種主觀認定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了哪些問題能成為教育政策問題。其次,主體在對教育政策問題進行分析和認定時,是以一定的利益和價值觀為基礎的,受決策主體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的影響。

3.3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是動態形成、發展及解決的問題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是動態形成、發展及解決的問題。首先,在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的形成上,體現為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其次,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問題本身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之中,一定的教育政策問題,其性質、嚴重程度及解決方案是隨著外界客觀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應該說,中國在歷史上就存在著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傳統。如今,師范教育的發展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在國家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期,整個社會處于轉型期的特殊背景下,解決師范教育遇到的新問題,免費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政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20

[2]韓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3,(17)

[3]張金馬.政策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34

[4]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Y.McGraw-Hill Book Co.1963.p70.

[5].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R].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26

[6]詹中原.公共政策問題建構過程中的公共性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6

[7]韓福東.唐建光.溫總理報告———定位新一屆政府[J].新聞周刊,2004,(9)

第6篇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成為主導語境的今天,本土很容易被忽視和掩蓋。中國的教育理論在西方話語中也喪失了本土性。表現出“本土失語”。在此情況下,主張比較教育學走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論文首先分析了比較教育學的學科性質,然后從比較教育學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兩方面展開時比較教育學“本土失語”的思考。

在西方主導的全球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馬首是瞻,試圖斬斷所謂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與西方“優越”的文化對接,自身具有一種“他者優越”的意識。喪失了與西方世界平等對話的信心和勇氣,因而在比較教育的話語實踐中處于一種失語狀態。因此,肩負教育與文化交流橋梁任務的比較教育學應注重本土研究,并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一、比較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比較教育之父”法國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較教育概念的人,他認為比較教育研究的范圍是:“一部對此項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應用效果的著作,其內容應成為歐洲各國現有主要教育機構和制度的比較,首先研究各國興辦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學校教育全學程所包括的各種課程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以及每一目標所包括的公費小學、古典中學、高等技術學校和特殊學校的各銜接年級;然后研究教師給青少年學生進行講授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他們對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項改進意見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p>

目前,對比較教育學概念比較公認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強調比較教育學的目的和實用價值。認為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國的成功經驗。改進本國教育。其作用在于向人們提供廣泛的教育情況與信息。對各國教育問題與趨勢進行研究與分析,加深人們對本國教育現象的認識,改善本國的教育狀況。

第二,突出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其中又分校外與校內兩個派別。校外派強調比較教育學必須透過教育現象,透過對其相似性與差異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認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內的事情更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內的事情;校內派則認為比較教育學是研究教育本身的一門學科,它有其本身的特點與規律。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學校,主要實踐活動也均在學校內進行。

第三,注重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并試圖從方法的角度對比較教育學確立定義或界說。贊成這種觀點的比較教育學家認為方法就是比較教育學本身。

第四,特別關注比較教育學的功能與性質。其研究對象是比較當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分析其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找出它們之間的同一性或差異性,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以及一般原理與規律。

綜上所述,比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為:它是以比較法為主要方法,研究當代世界各國教育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探索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一門教育科學。因此比較教育學既是一門應用科學,又是一門理論科學。其理論當然應結合實踐并服務于實踐。由于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傳統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本文主張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二、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這里所說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是指一種研究方向,即本土化+本土生長。所謂“本土化”,也就是西方文化在非西方世界被吸收、認同進而轉化為本地文化組成部分的過程?!氨就粱迸c“本土生長”是有區別的。如果說“本土化”(nativization)是一個主動吸收西方文化的外爍過程,那么“本土生長”(indigenousevdution)才是發源于本土社會的文化自我演進過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確批評那種不顧中國社會實際一味仿效西方教育制度的做法,將其比作“拉東洋車”,認為那是“害國害民的事,是萬萬做不得的”。他主張要“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梢娝非蟮母嗟氖恰氨就辽L”而不僅僅是“本土化”。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正是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方向。通過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使我國的比較教育學能正確地描述和解釋我國的教育現實,預測我國教育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對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確實有價值的建議和對策。下面從兩方面來具體談談比較教育學的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一)比較教育學進行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必要性

比較教育學似乎一開始其研究興趣就集中于異域而不是本土。雖然說這與它的學科性質(一種致力于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學科)是分不開的。但筆者認為在借鑒的基礎上。中國的比較教育學目前應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本國。之所以提出此種說法,是因為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種事實:中國的比較教育學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設、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大都來自西方,我們也提不出我們的概念、假設和方法。這種反差不僅襯托出西方比較教育學學術霸權地位,也暴露了我們自己的失語癥。

我們有的只是對西方教育理論、模式的遵奉而不存疑,認同而不批判,照搬而不質疑,這種盲目的做法就使一些研究越來越成為一種與中國教育現象不甚相干的智力游戲。如我們正在進行的一些旨在糾正我國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教育改革,其理論根據就來自西方。比如湖北省監利縣緩解農村稅費改革以后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買”學校的改革,其理論來源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論。弗氏理論的目的是在公辦學校中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是一種在公平解決基礎上對效率的訴求。即便如此,也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實行“教育券”計劃的州并不多。而監利縣的教育改革或者別的地方的“教育市場化”改革的主張卻無視這一點。這種“一廂情愿”的改革非但不能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反而會加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教育的“鴻溝”。由此可見,“‘有意義的’教育思想必須基于實踐,對本國教育真正具有引導力的思想最終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脈與本土實踐中。不能用具有濃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價值取向、思維習慣與言說方式來套解本國社會現實和規引本國的教育實踐”。

(二)比較教育學本土研究和自主發展的可行性

我們主張的本土研究是要拓寬交流的渠道,使單行線變成雙行線,并不拒絕外來的概念、方法、理論,但強調要批判地、有選擇地借鑒。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國的事,為的是解決中國的問題,但眼界和思路必須是超越中國的,是全球的。本土研究在批判地吸收外來理論的同時,要以自信的姿態積極與各國比較教育學者對話。具體說來,比較教育學本土研究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比較教育學進行本土研究,并非關門進行研究,而是要有開闊的理論視野,了解最新的國際研究動態,與國內外的研究者保持對話與交流。目前國內的比較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輕實證。進行本土研究就迫切地需要引進多種研究方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就要在中國的教育現實下進行本土研究與自主發展。

第二,對西方教育理論持批判吸收的態度。對西方理論假設,要思考、質疑,保持對其警惕。對其適用性和有效邊界給予充分的反省。如果做不到,我們就會稀里糊涂地把建筑在這些預設之上的理論框架奉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論要在中國的本土語境里完成相應的“意義轉換”才能切入中國教育現實。

第7篇

一、拓寬行政視野,提升管理能力

行政素養的短缺與教研員的經歷有關。教研員一般來自于一線的優秀教師,由于他們大都沒有擔任過學校領導職務,缺乏教育行政工作的經歷。有些教研員只關心自己的學科,全局意識比較弱,缺乏宏觀、綜合把握教研工作的行政素養。

為了提高教研員的行政素養,我們一是經常組織教研員外出學習,聽上級領導、專家的有關專題報告,了解教改的前沿信息,不斷明確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二是組織教研員參加縣教體局召開的有關校長工作會議,使教研員通過聆聽局領導的講話、校長們的發言,了解縣教體局目前關注哪些工作,校長們在怎樣干好這些工作。三是指導教研員通過組織各種教研活動參與學校管理,讓教研員在與校長、師生的接觸中,深入了解計劃、執行、指導、檢查、總結、考評等教學環節的內涵。四是通過加強教研室的自身建設,讓教研員參與單位管理,理解單位規章制度、行為規范要求、自身學習與提升、分工與協作的重要意義。教研員聽得多了,看得多了,實踐得多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會不斷發生變化,視野不斷開闊,行政素養就會不斷提升。

二、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專業內力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教研員大多有著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但隨著課改的深入,理論素養的提升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努力打造學習型團隊,致力形成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局面。一是要求教研員從書本中學,從實踐中學,從教師中學,從反思中學,要求教研員經常寫學習體會與思考,教研室定期對學習筆記材料進行檢查與評比,年終作為對其工作考評的一項指標。二是鼓勵教研員參加業務培訓和學歷提高進修,并為其報銷學習費用。三是引導教研員注重對教學實踐進行深度提煉與提升,對已有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與歸納,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與升華,形成本土化理論。近年來,我縣教研員在《中國教育報》《河南教育》等報刊上共發表了60余篇教育論文。

三、開展“室本研修”,提升研究能力

我們堅持的“室本研修”制度有效地促進了教研員的專業發展。每周一為教研員集中學習的時間,無特殊原因“雷打不動”。內容主要有三個板塊:一是政策輔導或形勢報告;二是教育教學學術報告和研討;三是開展“教研員智慧論壇”,由教研室教研員自選主題,輪流上場做報告,原則上每年每人至少講一次。

在“教研員智慧論壇”上,我常對教研員說兩句話:“一個教研員要能講出一些讓其他學科教研員也能聽得進去的東西,這說明你已經‘悟’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教育規律;如果你能從其他學科教研員那兒聽出一些道道來,說明你已經開始超越你的學科。”事實上,每個教研員都很珍惜在全體同仁面前亮相的機會,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東西講出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這就“逼著”教研員去學習與思考,進行自我修煉和自我發展。我們把“教研員智慧論壇”材料編印成書,其中《新課程探索與實踐》《課改拾趣》兩本書分別由珠海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四、發揮工作職能,提升服務質量

大的教研觀要基于大的教育觀,這是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如果教研員只關注自己的學科,他就會很少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每個教研員、教師都說自己學科重要,學生的課業負擔就減不下來,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是一句空話。我們要求教研員在教研中要“基于學科、超越學科”,從全面育人的高度看待本學科的價值與責任,教研員應發揮教研工作職能,學會“借力”,增強服務本領。一是研究政策,借助行政力量;二是注重實證,依靠學術力量;三是培育典型,利用榜樣力量;四是合作共享,發揮集體力量;五是完善自我,彰顯自身力量。

第8篇

1.高等教育功利化傾向的現狀

1.1對于高等教育認識存在誤區導致功利化趨向。

隨著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教育體制也在不斷改革,教育領域問題日見端倪,高等教育體制逐漸走向功利化。高等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價值性與功利性,在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作用下具有一定功利性。而教育的功利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以強烈的終極利益為欲望,完全忽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目的,只求得結果的速成的一種教育心理或教育行為模式。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為了響應國家對教育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手段對教師與學生的科研成果進行規范,對學習情況進行約束,通過行政干預等手段來實現學??蒲兴脚c教學質量的提升。聚焦中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情況,功利化傾向是比較明顯的,主要表現為教育心態浮躁和教育選題避重就輕。高等教育研究的任務是發現高等教育規律,指導高等教育實踐,解釋由高等教育實踐中提出來的問題,總結高等教育經驗,推動高等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正確面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趨勢現狀,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

1.2政府支持與規范力度不足導致高等教育功利化趨向。

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傾向不僅僅是指因為過分強調科研成果而忽略教學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的情況,還指高等教育中因為競爭而產生的種種功利主義的病理心態。事實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價值性與功利性。高等教育趨向功利化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別是教育中介,文化導向和市場經濟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相對來說,中國的教育體制和西方不同,主要是采取由導師指導,學生模仿的上行下效的方式進行組織教育。中介組織作為政府教育機構體制改革的一個分支部分,由于起到緩和相關教育部門與各大學校之間的關系的作用,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學術評價的功利性。除此之外,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導致多方面領域均有向功利化發展的趨勢,教育機構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現出來一系列的病態,高等教育體制中師生一味追求科研速度與效率,追名逐利地進行學術科研,學術論文的抄襲與科研成果的頂名黑幕,濫用浪費大量科研經費等,這些現象的出現都導致了學術科研成果的質量降低的結果,而這一切源于政府的規范與支持力度不足。

1.3高等教育功利化導致的結果。

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需要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趨勢傷害了真正意義上的高教研究,使得人們在開展高教研究時,對開展高等教育研究是為了自身利益這種觀念過分敏感偏向,而對開展高等教育研究是為了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的理念卻不記于心。教育的普及,畢業生的泛濫,用人單位招聘條件的不斷提升,從而造成繼續深造人數的高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育資源的濫用和學歷價值的降低。

2.關于應對高等教育功利化傾向的對策

2.1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思想觀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迅猛,教育體系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教育體系經過一系列變革的過程,唯一沒變的是教育的目的和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研究的艱難性與緩慢性是不容易能夠談得出實質性的東西的,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形容或者比擬出來的,必須以正確的高等教育觀念與目的為前提,經過長時間的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積累和整改才能逐步發展。高等教育是一門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業,只有對高等教育事業懷揣一片熱情之心的人才不會以名利、金錢等為最終目的去研究高等教育問題。因此,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思想觀念是首要的。

2.2政府增加對高等教育財政支持。

教育作為一種長期投資,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加大對高等教育經費的財政性支持是政府必須采取的措施之一。高等教育擴招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呈現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教育經費入不敷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妨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完善教育監督機制,加強審計力度,保證教育經費下放,以及多種鼓勵優惠政策來引導和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倡通過聯合辦學等方式使社會各界投資高等教育等,除此之外,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要對投資項目的成果進行認真驗收以確保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發揮最佳效果。政府財政支持是高等教育體制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

3.結束語

第9篇

關鍵詞基礎 知識本原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歷數我國教育史中的教育大家,前有孔、孟、荀、老、莊,后有陶行知、晏陽初、梁啟超等人,為后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有很多教育思想仍為后人所沿用,仍然值得我們借鑒。我國教育從改革開放走到今天,似乎進入了一種十分浮躁的境地,非但沒有發揚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豐厚遺產,反而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教育走到這樣一個顯得有些尷尬的境地,我們有必要對基礎教育的有關問題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 基礎是否真的厚重

我國的基礎教育向來是注重雙基,以“基礎扎實”而聞名。我國學生在知識層面不輸于其他任何國家,各學科奧賽我國學生總是奪金摘銀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我們的基礎真的那么厚重,那么我國建國60年無人染指諾貝爾獎,國內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6 所一流大學在《自然》和《科學》兩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總和不及哈佛大學一所大學的零頭,又將作何解釋。應該說,創新是需要有堅實的基礎作保障的,沒有基礎,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國教育基礎的扎實并沒有帶來科研創新的迅猛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樣的基礎是不是真的厚重?

1.1 關于“基礎”的反思

對于基礎教育來說,“打好基礎”應該是基礎教育最根本性的目標所在。因而問題爭論的焦點并不在于是否要強調基礎,而在于基礎教育的基礎的界定。由于教育的功利化,我們對 “基礎”作了非常狹義和片面的理解。由于教育評價機制的不合理與革新的滯后,基礎教育過于追求分數與升學率,在教學中基礎被窄化為單純的知識。我們錯誤地以為,有了知識就有了一切,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不合時宜、有失偏頗的定位,導致教學實踐中對知識的盲目尊崇和過分追捧,淡化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忽視了學生各種意識與素質的培養。

1.2 基礎的其他內涵

當我們為知識基礎扎實而沾沾自喜時,最為重要的基礎卻被我們疏忽和遺漏了,正是這一遺漏適當地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基礎扎實而創新少。除了經常掛在嘴邊的想象力、洞察力、興趣愛好外,還有其它更重要的方面。

(1) 情感體驗。通過學習促使學習者獲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國學習目標極為關注的方面,而這一點在我國理科學習尤其是數學學習中卻表現得嚴重不足。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及應用過程;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學習內容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2)公民素養。公民素養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的核心所在,是教育的首要問題?,F今中國成了美國最大的人才輸出國,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出國深造,而后選擇滯外不歸,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尤甚。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培養什么樣的人?”是需要我們反思的首要問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其實,中國教育遺忘的遠不只這些。還有合作精神、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學習,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也是學生走入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

(3)意志力?!睹献?告子下》中提出“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見意志和毅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苦耐勞和持之以恒是我們教育所缺失的,年青一代普遍不能吃苦,這也是近些年教育出現滑坡的主要根源。

因而,當我們宣揚自己的基礎教育扎實時,應該冷靜深入地思考:我們真的是“厚基礎”嗎?我們的教育還應該注重對學習方法的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珍視、對學習興趣的激發、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而這些基礎對于學生和社會的發展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影響力也是最持久的。

2 教育應回歸本原

教育在引導人不斷求知、致知,掌握技能,以使學生順應于社會的要求時,卻遺忘了教育的本意是什么,應該做什么?教育給個體帶來的不是愉悅、快樂,而是單調、枯燥,甚至是無味。我們應該反思給予學生的是不是最本原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了孩子身心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歸宿還是要回歸教育本原。

2.1 還原知識的生活本原

客觀世界是理論與實際的統一,教育中向學生傳遞的知識也一樣,也是理論與生存實際的統一,不能將兩個方面割裂開來。教育界中對學生所涉范圍有一個提法:新一輪課程改革前課本是孩子的世界,新課程實施以后世界是孩子的課本。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理念是好的,提出要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教育部實際上給我們畫了一張碩大的餡餅,至少是目前還無法觸及的餡餅。在考試制度和教育評價體系不改革的前提下,一切設想都是紙上談兵。歷數教育中的各種弊端,痛定思痛,我們的教育應該做出大的變革,只有這樣課程改革中那些美好的理念才能得以實現。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知識的生活本原,去體驗去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生活中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任意想象、大膽創新,去實踐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只有知曉了知識從哪里來?能到哪里去?才真正懂得了知識的真正含義。

教育應是基于事實的教育,應向學生傳遞不附加任何個人色彩的本原知識。課堂教學應是基于事實的真實呈現,而在我們以往的教育中附加了太多的帶有意識形態的東西,它遮蔽了我們教育者和學生的眼睛,掩蓋甚至歪曲了知識的本體。在我們基礎教育課程有這樣的太多鮮活的例子。向學生尤其是青少年傳遞意識形態的知識,影響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影響了人生觀與價值觀地建立。學生一旦幡然醒悟,大有被欺騙的感覺。鑒于此,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每年清華、北大有那么多畢業生毅然決然的赴美不歸了?在他人遇到危險的時候張華和范跑跑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張華成了時代的英雄,而范跑跑招來罵聲一片,還丟了公職。在這里我們討論二人孰功孰過沒有任何意義,張華對于弘揚奉獻精神、激勵后人意義非凡,范跑跑也無可厚非,他做出了人性的最本原的最實際的一種選擇,連自己都無法保全怎么去談服務于他人呢?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范跑跑這種教育的“叛逆”,我們倒希望出現的越多越好,這其實也是教育目標所缺失的地方。教育應該真正是“人的教育”,首先應是基于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教育。教育應該向學生還原知識的本原。

2.2 還原學生本原的學習

我們的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應該是教育首先追問的一個問題。古代就曾提出教育的功能“建國君民”,深刻體現了教育的教化功能,教育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奉獻與適從,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即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以為他人和社會為基礎的。整齊劃一的教育抹殺掉了很多學生自由成長與發展的天性,培養的學生都是順民,沒有一點自己的個性,沒有想法何談創新,這也許是我們國家一直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真正理由吧。

教育在促進人對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人的生命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的生命價值,尋求和創造人的生命意義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功利主義教育中,過分關注利益與結果,剝奪了學生在學習中應有的一些體驗,這里包括學習的自由、學習的情感體驗等方面。學生接受的只是受限的、枯燥的、令人乏味反感的教育。教育部在推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理念和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實施當中卻變了味道。我們的教育應該首先把我們的學生看作真正的人,辦真正“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教育,這意味著真正的教育總是(應是)充滿生氣,是對個體生命的肯定、激勵、褒揚,對生命的熱愛。在我們以往教育中,那些乏味的、冷漠的、不人性的方式應該摒棄。教育改革應該從一切問題的根源――評價與選拔機制著眼,通過反思,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回歸自由、快樂的學習。

3 結語

教育問題追其根源都是社會問題的外在體現。教育出現問題責任不全在教育,而應在社會、在國家,全社會都有責任來認真反思教育問題、反思社會問題,通過改良使社會各方面良性的發展,徹底解決各種教育痼疾。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要有批判和反思的頭腦,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真正做到教育以人為本,為社會培養真正基礎厚重的有用之才。

注釋

劉斌,汪曉鶯.淺論哲學與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

王欣瑜,劉文霞.“生活”與“教育”的哲學界定.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徐文彬.課堂教學中的“本原性問題”及其教育價值.當代教育科學,2004(19).

牛正蘭.知識教育與信仰危機.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第10篇

[關鍵詞]教育評價 課堂考評 教育評價史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4-0213-03

社會發展,教育先行,教育發展需要教育評價的推動。作為教育學研究重點的教育評價,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得到迅猛發展,在現代西方教育學史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近現代中國的內憂外患嚴重阻礙了我國教育評價的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復高考之后30年來,隨著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教育評價研究發展迅速,但也存在對教育評價基礎理論研究不夠深入透徹的問題,不利于與國際接軌并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評價體系。在2006年召開的“中國教育學會第19次學術年會暨素質教育評價論壇”上,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傅維利提出,我國“對評價問題的研究是一個薄弱環節。當我們與外國同行交流時提到評價,人家首先就問你所說的評價是關于哪類評價――是關于學生的還是教師的?如果是關于學生的,則是關于學生哪方面的――是學生發展的評價還是學業成績評價?”[1]這一事例說明,我國很多教育工作者并不了解作為當今教育領域研究熱點的教育評價的基本概念內涵,還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教師的教學活動基于他們對相關教育概念的理解,理清重要概念和命題是開展相關教學實踐的思想前提。概念本身就是理論實踐的研究對象,是構建教育理論體系,提高教育研究質量的需要。目前,國內教育評價研究在釋義、使用、比較等方面存在概念混亂、內涵模糊等問題。若要系統研究理論并使其指導實踐成為可能,就必須先對相關概念進行分析釋義。我國教育評價若想得到長足穩步發展,必須明晰一些重要術語,而教育評價領域最重要的概念非評價莫屬。

一、教育評價的定義

評價一詞不僅用于教育領域,也廣泛應用于其他社會科學中,但關于評價的定義長久以來還沒有達成共識,因為各科學領域的哲學基礎和方法論皆有不同,具體到教育領域的評價概念又是隨學科發展時刻變化著的,因此也沒有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在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定義并未作為一種需要認真對待的思考對象,只是作為理解某一概念或理論的切入點。

教育評價術語的提出者泰勒(Ralph W.Tyler)給出的定義是“確定教育目標被實現程度的過程”[2]。這一界定得到了后來大多數歐美相關學者的認同,或直接援引或以此為出發點,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教育評價,豐富了教育評價的意義與內涵。下面是幾個頗具代表性的定義:

1.收集使用信息以做出教育課程決策。[3]

2.評價的目的是檢查課程目標是否正被或已被實現。[4]

3.評價與獲取具體教學目標達成證據相關。[5]

4.教育評價是描述、獲取并提供對做出決策有用信息的過程。[6]

5.評價是一種闡釋說明。[7]

6.評價是對發生在當前課程方案中或其后的事件的系統考察,進行這種考察有助于提高該課程方案或與之類似的其他方案的效果的作用。[8]

7.教育評價是收集學生認知及非認知學習領域進展和成就信息,并以此為基礎做出判斷及決策的系統過程。[9]

8.評價是收集資料以助決定的過程。[10]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人們對評價的本質和目的看法各異,但基本都認同描述和判斷是評價的兩大本質。評價就是在量或質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育評價的范圍包括政策評價、校務評價、學科評價、教師評價、課程評價等,而位于評價環節底部也是各級評價基礎的是針對某一具體課程所展開的教育評價,這也是筆者最關注以及要重點討論的評價范圍。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評價標準,采用各種定性、定量方法系統地收集相關信息,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做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措施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應包括以下流程:1.確定課程目標;2.前測,摸清學生現有知識技能水平,確定后續教學內容及重點;3.授課過程中不斷以各種方式評定學生學習情況,描述教學效果,形成對師生皆有裨益的反饋信息,據此調整教學計劃與方法,用以提高教學效果;4.授課結束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5.學?;蛳嚓P監管部門綜合授課過程中以及結束后的評價信息,再結合已確立的課程目標來判斷該課程是否達到既定目標。在此過程中,2、3、4和5都涉及到教學評價,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二、教育評價的發展及術語變化

搞清事物歷史的前因后果發展脈絡,是研究者必知的真諦。作為人類主要交流工具的語言有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相應地,早期評價也分為口試(oral examination)和筆試(written examination)??荚嚕╡xamination)一詞源自法語和拉丁語,意指“對知識的測試”test of knowledge。在教育評價的古典時期,通常以口頭提問的方式來檢查判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主觀隨意性較強,效率低下。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書面評價形式,18世紀以后,一些歐美國家也開始采用筆試,但早期筆試大多采用論文式(essay),無法測出學生掌握的全部知識情況,并且評測也會受評定人的主觀影響,客觀可靠性有一定局限。美國的口筆試分別始于1709年和1845年,由歐洲傳入,考試的簡寫形式(exam)出現于1848年。

19世紀末約瑟夫?萊斯(Joseph Rice)第一次進行了針對課程教學方案的評價,利用拼字測驗來評定拼字教學實踐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成為現代教育評價研究的開端。

1904年美國興起了以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為首的教育測驗運動,針對傳統論文式考試的弊端,大力提倡客觀標準化測試(standardized test),此后30年運用了大量測量技術,評價多采用測試(testing)或測量(measurement)的形式,因此被稱為教育評價史上的測量時代(measurement generation)。

隨著教育測驗運動深化,人們逐漸認識到測驗并不能測得人能力的全部領域,為了彌補測量的缺陷,教育評價發展起來。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大蕭條席卷全球,為了擺脫危機,美國成立了課程改革委員會,展開了教育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教育評價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而下設了以泰勒為首的評價委員會。1942年,課改委員會公布了研究報告,共分五卷,泰勒及其他評價委員會成員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第三卷《評價記錄學生進展》(Appraising and Recording Student Progress)中,該報告又稱為《史密斯-泰勒報告》。報告中,泰勒試圖用一套以教育目標為核心的課程編制原則將社會需求、學生需要反映到課程與測驗中去,為了與之前的教育測量運動區分開,正式提出了教育評價(educational evaluation)的概念,認為教育評價本質上是確定教育目標在課程與教學方案中實際實現情況的過程,測驗只是它的手段。至20世紀50年代,泰勒的行為目標模式(objectives model)一直是占據統治地位的評價思想,由于該模式主要描述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的一致程度,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教育評價的描述時代(description generation)。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促使美國反思本國的教育問題,加快教育改革進程,此后涌現了一批新的評價思想和模式。1963年,克龍巴赫(Lee Joseph Cronbach)發表題為《通過評價改進課程》(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的論文,提出評價的重點應該放在教育過程中而非過程結束后。1966年,斯塔弗爾畢姆(Daniel L.Stufflebeam)提出CIPP模式,即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模式,認為“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11]這一看法隨后得到了普遍支持。1967年,斯科利芬(Michael Scriven)在《評價方法論》(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文中明確提出了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斯科利芬認為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比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更重要,這與克龍巴赫和斯塔弗爾畢姆的觀點剛好相反。但不管怎樣,“形成性”評價一詞正式出現,為了改進而評價則成為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思想。這一時期先后提出了40多種評價觀點和方法,但所有1967年后模式都贊同判斷是構成評價整體的一部分,并力薦評價者應成為評判者,[12]自此教育評價進入判斷時代(judgment generation)。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們意識到以往追求的客觀科學化評價走到極端會忽略評價的價值特性,不利于全面深入研究,質性評價(quality assessment)自此展開,教育評價進入心理建構時代(mental construction generation)。該時期評價理論闡明了教育評價的核心是價值判斷,強調價值多元性,采用質性研究方法,認為評價是對被評事物賦予價值,其本質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協商”進行共同心理建構的過程,這種評價思想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

從教育評價萌芽時期的考試到測試測量,再到評價一詞的正式提出,以及目前對質性評價研究的側重,“教育評價”這一術語的內涵外延也隨著教育評價學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變化。

三、教育評價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質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成為新的教育評價研究熱點,assessment一詞開始逐步取代evaluation,同時也賦予了評價新一層含義。簡單地講,之前的評價是強調量化的單一評價,現在新增了質性研究方法,成為具有質、量雙層含義的評價。由此看出,之前的評價強調量化,現在的評價講究量質結合,evaluation與assessment兩詞與評價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見下表:

我們發現,evaluation與assessment存在不加區分互換使用的現象,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后。英國常用assessment指代對學生學習的判斷,用evaluation指代對課程本身或授課過程的判斷,以及這種判斷的過程。而美國教育界對evaluation與assessment兩個術語的區別頗有爭議,有些人認為兩詞同義可以互換,有些人認為evaluation比assessment涵義更廣,但有一點確定無疑,evaluation涵蓋的范疇肯定不小于assessment。筆者傾向于后者,因為從詞源上講,assessment原指教師坐在學生身旁,通過師生互動來獲取、解釋、分享信息以促進、提高學習的過程,因此狹義的assessment就是考評。那么兩詞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呢?

首先,從評價對象來看,assessment針對的是學生,而evaluation還可以針對教學、課程、政策、計劃或機構組織等。因此,兩者主要在受評者為學生時容易發生混淆。其次,從測量目的上講,evaluation主要關注教學結果;assessment更關注學習過程。再次,兩者進行改進步驟時參照標準的方式也有不同,evaluation的標準相對而言比較穩定,而assessment的標準可視實際情況適時調整,靈活多變。此外,判斷學生學習進展的參照物也有很大不同。Evaluation主要判斷學生在整個群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屬于群體比較(competition);assessment則關注學生相對自身的學習進展,屬于個體比較(personal improvement)。

以上五點說明evaluation與assessment存在本質區別,可是為什么80年代之后assessment考評研究備受矚目,進而到今天有發展成廣義評價從而取代evaluation一詞的趨勢呢?美國1965年通過的ESEA法案(《初等及中等教育法》)及其最新解讀2002年生效的NCLB(《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中包含了一系列以考試為基礎的問責制條款,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沉重的評價壓力,不經意地想要回避evaluation評價一詞,適逢布萊克和威廉姆(Paul Black & Dylan Wiliam)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就可以提高學生在外部學業成就測試中的成績,一時間形成性評價研究蔚然成風,對當代教育評價研究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雖然assessment有取代evaluation之勢與美國教育工作者們的刻意為之不無關系,但我們還要意識到,概念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晰地表達、思考、理解教育實踐本身。發現教育概念模糊和歧義,看到這種概念問題給教育實踐帶來的消極影響,要澄清概念,梳理脈絡,不讓其阻礙教育藍圖與理想的實現。

百年來,教育評價思想處于不斷更新之中,經歷了萌芽、發展、專業化、擴展與整合等一系列階段,教育評價從以測驗為中心,轉向以目標為中心、以決策為中心,進而強調以人為中心。[13]但對核心概念教育評價仍沒有一致的定義,用以表示評價意義的兩個詞evaluation和assessment也是任意互換,這種情況在教育評價理論逐步走向成熟的今天,與其說概念含混不清,基礎不牢,不如說是教育評論專家們故意為之,目的是使教育評價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廣納百言的理論體系。因此,國內學者教育工作者及對教育評價感興趣的相關人士,只要掌握了教育評價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評價一詞的衍變歷程,就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以更加開放性的思維創新變革,更好地開拓教育評價研究和實踐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楊太清.實施素質教育評價 促進學生和諧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07(1).

[2]Tyler,R 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Cronbach,L J.Educational psychology.2nd ed.[M].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1963.

[4]Kerr,J F.Changing the curriculum.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68.

[5]Bloom,B S.Toward a theory of testing which includes measurement-evaluation-assessment[A].In M.C.Wittrock & D.E.Wiley ed.The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70.

[6]Jenkins,D.et al.Curriculum evaluation[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76.

[7]Parlett,M.& Hamilton,D.Evaluation as illumination: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nnovatory programs[A].In G..Glass(ed.),Evaluation Studies Review Annual.Vol.1[C].Beverley Hills,CA:Sage,1976.

[8]Cronbach,L.J.,et al.Toward reform of program evalu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0.

[9]Agrawal,M.Concep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B/OL].2008. http://egyankosh.ac.in/bitstream/123456789/26476/1/Unit-23.pdf

[10]McMillan,J M.Educational research:fundamentals for the consumer.3rd ed.[M].New York:Addison,2000.

[11]Stufflebeam,D L.et al.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M].Ithaca,Illinois:Peacock,1971.

第11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教師;發展性;教師評價

一、我國現有大學教師評價現狀。

當前,我國大學教師評價受到不少批評與質疑,究其原因,在于評價實踐過分偏重學術,整體評價較為片面,沒有形成促進大學整體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既妨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又沒能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作為教師評價的一部分,我國大學教師的教學評價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許多大學在評價教師時,將教學課題論文等許多內容結合起來,實行綜合評價,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給科研部分較大的權重,而對教學方面不太重視,甚至擱置一旁,完全沒有考慮學科發展階段水平及特色,導致教師評價體系過分偏重科研,沒能正確而又客觀地反映教師的工作水平,浪費人力和物力資源。此外,長期以來,以科研為主導的大學教師評價模式使得管理者對大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缺乏應有的關注。

二、國外高校教師評價的方式、內容及發展方向。

1.方式。國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于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良好的教學活動取決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從系統論角度出發,要評價高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貢獻和作用,只有從不同的視角反饋教師在教學活動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評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規范或要求。從國外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方式來看,主要包括領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自我評價等。

2.內容??疾旖處熃虒W工作分為質和量兩個方面,量的方面主要通過統計學時數、學生人數、教學手段等數據,質的方面是通過學生評價、聽課組專家評價及主管教學院長評價等來衡量。教學評價中由于量的統計是直接和外顯的,因此信息的統計比較簡單,如教師授課的門數、學時數、學生的學業成績等。而質的方面由于其評價的開放性和模糊性,因此在操作性上存在較大的困難。那么對于教學的評價就不能單純地依靠學生評價和聽課,應該讓教師本人參與教學評價。

3.方向。國外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發展到今天,歷經初始發展階段、獎懲性發展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階段,其內涵、理論和實踐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獎懲性評價在教師教學活動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但在評價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和問題:評價理念上過分強調教學評價的激勵和獎懲功能,導致一系列過細的量化評價指標,從而忽視了教師勞動的特殊性,影響了教師教學特色的形成和發展。擔任過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亨利·羅索夫斯基曾提出,一個教師是否受學生的歡迎,同教學的本質無多大的關系。這種評價方式帶來的最直接的負面作用是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降低了。有鑒于此,國外一些高校一直在完善該項制度,避免過分倚重學生評教的負面效果。

三、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面臨的困難

我國的學校歷史雖然悠久,但大多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限制了學校自身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學校得以迅速發展,但由于基礎差和管理者觀念落后,現在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下面從管理者的觀念和教師的受教育狀況兩方面進行探討。

1.管理者觀念。這里的管理者分為政府管理者和學校管理者兩類。就政府管理者而言,他們對教育規律的了解水平不一,觀念也有先進與落后之分,造成一屆政府一個思路,前后發展不連貫。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推行專家領導,情況逐漸有所好轉,但學校管理者仍舊認為只要考試成績高,聽老師的話,遵守紀律的學生就是好學生,事實上這一觀念早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然而持這種觀念的學校管理者現在依然大量存在,并控制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造成教師對校長學校工作的反評價。這種只看重結果而對于原因卻從不進行深入研究的管理行為往往直接造成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關系的緊張,輕者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要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必須首先更新管理者的教育觀念。

2.教師的受教育狀況。教師的受教育情況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職前培養、職前教育、職后教育,這里僅探討職后教育。我國教師的職后教育目前有兩種模式:校本培訓和校外進修。校本培訓指全部在本校進行的培訓活動。我國現階段的校本培訓主要是針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由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具體指導一學期或一年,其他教師則不在此列,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還應該屬于職前教育。我國的教師教育(職后教育)還沒有形成一體化,缺乏針對性,因此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也有一定的困難。目前在我國還不宜廣泛推廣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然而為了加快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的計劃,相反應加強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改變不適宜的地方,爭取早日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采取行動:(1)加強相關理論的研究力量,科學的理論將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和損失,加快相關進程,因此理論研究必須先行。(2)加快相關人員的觀念轉變,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理念。(3)增加財政投入。經濟是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只有不斷增加教育投入,才能保證教育事業持續不斷地發展。同樣實施發展性教師評價需要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才能全面推行。以上只是從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實際上每一方面都需要進行更加細化的研究才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趙希斌.國外發展性教師評價的發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3,(1).

[2]王斌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章新勝.認真學習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外合作辦學條例》[J].中國高等教育,2003,(11).

第12篇

[關鍵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教育學博士生培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學,必須將重點轉移到研究生教育上來,一流大學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為支撐。博士是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以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博士處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最尖端位置,他們是一個國家中占據一個時期最緊要通道的少數知識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種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質量代表了一個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作為綜合性大學中一員的教育學院也為此目標不懈地探索與實踐。

一、博士生就業基本情況和教育學院辦學基本理念

(一)就業基本情況

多年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的研究生都因具備業務基礎扎實、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足等優秀品質而很受國家和社會歡迎。研究生們通過面試成績、專業成績、學業背景、相關實習經歷、創新能力、社團活動經歷、人際交往能力、外語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薦等順利被有關機構和單位錄用,一次性就業率均在學校要求的98%以上。他們就業與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統及高校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高校、中學機關部門;還有一些在高校、中學教師,公務員,雜志編輯部,大中型企業管理部門。

(二)辦學基本理念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是需要通過教育學專業的人才來解決的,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教育科研機構從事教育研究工作,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如何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提高員工的素質以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現在應試教育存在的學生負擔重、教育質量不夠高等許多問題都亟須解決。教育研究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撐,很多研實成果已經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采納。研究生畢業后可以到各級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高校教育培訓和外事部門,大中型企業人力資源部從事管理、教育咨詢與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涉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學任教就能根據青年的身心發展規律來科學育人、傳授知識,也可在大中型企業培訓部門從事教學甚或赴海外孔子學院任教成為教育教學骨干教師。根據教育學院多年來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結果和當今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社會大發展大轉型時期形勢的需要,教育學院把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教育要素注入傳統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培養模式中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黨員畢業生被評為全?!笆汛髮W生黨員”,高麗浩的《中國教育財政近代化研究》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絕大部分收回的畢業后工作單位回饋信息都得到認可。如何才能從教育學博士生中培養出未來高水平的教育理論家、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教育事業各級高素質管理人才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優秀的骨干教師是教育學院辦學的基本理念和應有職責。

二、教學方式

(一)PBL教學法

PBL是美式先進教學法之一,采用了生對生、師對生、生對組的方法,以問題為中心授課,師生討論式解決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拋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方式,博士生的課堂應該更加自由和開放,提倡互動教學法,具體到某個章節的講授,教師不再限于傳授知識,而要成為引導者,增加課堂互動,進而開發和培養其語言溝通能力,使教學深入淺出,更加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是很強的教學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協同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個人發展能力。

(二)MOOCs慕課和Coursera平臺

通過建設“三網工程”(網絡課件、網絡教室、網絡管理平臺和基于網絡的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適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教育體系。學院在2013年已開展并大力推廣慕課建設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位教授創立的Coursers平臺上的在線教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即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堂內容,在課上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合作式學習)的嘗試,引導研究生對國內外在線教育資源、公開課程進行評價和比較研究,加強對慕課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

(三)SRTP科研訓練計劃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學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廣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體現研究特性的一個有效措施,是中國高校為提高人才質量、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浙江大學是全國最早提出對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兩者緊密銜接,教育學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養時沿用此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其他層次教育的最主要標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體現,貫穿于研究生培養各個環節,學院改變了博士生入學后先學課程,經過中期考核和開題報告,再進入科研和課題研究,最后寫學位論文的培養過程,現在是博士生入學后根據學科的要求、個人特點制定科研工作計劃和時間安排,制訂計劃時可直接進入研究階段,并不一定按照課程、科研、論文環節循序漸進;學院在網上開設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和定期向導師匯報工作的窗口,鼓勵博士生根據研究目標的需要制訂并調整個人學習計劃,同時定期向導師報告科研進展,博士生均要撰寫讀書報告,鼓勵他們以讀書報告、創新論壇、seminar等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教育學博士生的出口標準。

三、繼續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生源結構、提高招生質量我國研究生發展指導思想,是重視“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開始從“單純發展數量”到“注意教育質量”。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個包括招生、培養、管理、學位、評估等各方面在內的綜合體系。當然,招生質量是基礎,所以既要保證研究型大學博士生培養有足夠的生源,同時又要保證根據培養方式選擇適合培養的學生。浙大在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實踐中育人為先,創新發展,走在模式創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質量工程的核心是進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碩博連讀生,限制在職生報考的博士招生整體方案。對于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來說“長學制”博士生貫通式培養是高水平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改善生源質量必須提高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比例。當然,要提升生源質量,關鍵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學生要懷著主動、自愿的心態入學。沒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難以為繼,加快構建以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為導向的教育學博士生教育體系辦學理念,培養模式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可獲得學生的青睞和社會的就同。

(二)課程建設與時俱進,打造品牌課程

今年申請打造核心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續”作為教育學博士生的專業學位課,其開設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與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這門課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比較教育學、高等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科內各級領域的經典名著。通過精心挑選的中、外12篇教育經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學各領域的基本觀念,研究方法,掌握相關領域的前沿問題。通過教育學各分支學科的問題域、方法論和基本邏輯的比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學術結構。教育學博士研究生通過學習可以開闊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與視角,增強教育問題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從而提高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時申請的還有以“教育學方法論”提升為示范的課程建設。教育學的自身發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斷更新,課程面臨不斷提升的壓力。應對當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規范相對低下的問題,本課程以提高研究生素養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獻查閱和寫作能力、問題識別能力、文獻評論能力、研究設計能力、參加國際會議能力,遞交國際論文和國際學術研討等能力為目的與世界接軌,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獻,系統研究國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作業評價系統,對強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礎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敖逃龑W方法論”的國際接軌和本土教育研究相關特色的完美結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專業核心課程。比較教育學學科(休閑體育)“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申請碩士生全英文課程,對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的碩士生課以全英文來授課,為碩博連讀打下良好基礎。

(三)激發研究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強化提升運用能力

大學英語四、六級目前仍一樣分等級,而在高校招生時,不同的學校會對英語提出不同的等級要求,英語應回歸其語言工具的本質屬性。英語依然是當今全球應用范圍最廣的國際語言,互聯網90%以上是英語資源。作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學的博士生欲想與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人才,在校學習期間,仍需不斷努力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對于此前缺少嚴格訓練的中國研究生而言,對大量的英語教學普遍感到不適應,尤其是綜合考核,采取公開報告和閉卷考試的模式,特別對一些大齡博士生來說,倍感壓力。為了不斷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語水平,我院除了繼續在核心課程主題講授中堅持雙語教學外,在申請即將啟用的課程建設“教育學名著導讀”三分之一內容將采用全英文授課,要求學生能熟練閱讀英語教育文獻,最終完成6000個單詞的學術論文,掌握英語論文寫作。作為本門課程的延伸性課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師主導課程,均采用全英文講授,首先有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講“國際教育學術前沿”,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學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講“教育領導與政策”。黨的十后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改革,實施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詳細研究和積極探索相關政策和細則。根據原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辦學理念,結合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學發展需求,不斷拓展研究生培養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文化傳統,我們把教育學博士生培養目標定為有國際化、人文性、創新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這也完全符合國家和教育部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學.校園人文文化活動報道[N].浙江大學報,2014-6-30.

[3]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0.

[4].創新創新再創新,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6-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城县| 龙井市| 巍山| 美姑县| 桂林市| 仁化县| 哈巴河县| 古丈县| 嫩江县| 南城县| 长沙县| 绥阳县| 亚东县| 扎囊县| 吴忠市| 黄陵县| 丹江口市| 黔江区| 井研县| 稻城县| 卢龙县| 太仆寺旗| 通河县| 延庆县| 和静县| 合水县| 湄潭县| 衢州市| 根河市| 荃湾区| 什邡市| 平顶山市| 屏南县| 密山市| 深水埗区| 汝南县| 双江| 通许县| 涟水县| 克拉玛依市|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