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4 15:06: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學生睡眠質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智能手機 睡眠質量 大學生 調查問卷
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 億,已超越傳統個人電腦的網民規模,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18―25 歲的手機上網用戶。[1]隨著智能手機價格的平民化、通訊商各種流量優惠套餐的推出以及高校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智能手機迅速進入校園,大學生已經成為使用智能手機的重要群體。在享受智能手機帶給大學生生活學習方便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過度使用手機帶來的不利影響。調查發現,絕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在睡前都會使用手機上網聊天或瀏覽一些信息。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都會減少人生成約22%的褪黑激素,這將減少人的深度睡眠時間和降低睡眠的質量[2]。
所以到底大學生睡前玩手機是否是一個普遍現象?睡前玩手機的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相對睡前不玩手機的大學生是否有明顯的降低?大學生睡前玩手機,玩什么?大學生睡前玩手機的內容是否會對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影響存在顯著差別,如看新聞和聊天;不同年齡的大學生睡前玩手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是否存在明顯不同?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睡前玩手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等等,對上述問題的闡述和回答,將直接影響后續高校和國家對大學生管理條例的制定。作者設計調查問卷,基于在校大學生為抽樣樣本,展開如下研究:先描述調查的基本結果,然后進行一些簡單的統計分析,最后陳述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調查結果的統計描述
本文一共發放了106份問卷,調查對象為中國農業大學在校大學生,調查地點在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第三教學樓,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20.5歲,其中男性62人,女性44人,性別比為1.4:1。大一學生44人,大二學生18人,大三學生13人,大四學生9人,研究生22人,其中本科學生總共84人,占總人數的80%,研究生占20%左右,低年級的本科生同學占比49%左右。
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其中85%的樣本開始入睡的時間集中在11:00點到1:00點之間,平均入睡時間為12:00點,12:00點之前的樣本占一半,12:00點之后樣本占一半。95%的樣本起床時間在7:00點到9:00點之間,當然平均起床時間是7:30左右。所以根據平均睡眠時間和起床時間,整體上來說,中國的大學生平均睡眠時間是7.5個小時。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睡前玩手機的人數為94人,占總樣本的89%左右,不玩手機的12個人左右,占總樣本的比例為11%左右,說明中國大學生整體上在睡前會玩手機;26個樣本認為玩手機不影響睡眠,20個樣本不確定玩手機是否影響睡眠,60個樣本或者57%的樣本認為睡前玩手機影響睡眠,說明過半大學生認為睡前玩手機會影響睡眠。整體上44%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睡眠是不錯的,睡眠一般和不錯的占總樣本的比例為86%,說明中國大學生整體睡眠質量還好。如果玩手機的話,整體是將近一半的大學生是聊天,一半是看新聞,睡前用手機打游戲的不多;在玩手機的人群中,男大學生聊天的比例為43%左右,女性聊天的比例為44%,男大學生看新聞的(視頻和新聞)54%,女大學生的是51%看新聞,說明女大學輕微關注聊天,男大學生輕微關注新聞。同時數據顯示大學生玩手機大多在一個小時之內,其占比83%,并且以30分鐘到1個小時之間的居多,占比46%左右。
通過樣本調查發現,上午犯困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60%左右;中午睡午覺的樣本占總樣本比例為79%左右,說明中國大學生整體上有睡午覺的習慣;同時91%的大學生午休時間在1個小時以內。在上午犯困的64人中,也有不玩手機的占比11%,占不玩手機總數的59%左右,等等。
二、大學生睡前玩手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一)睡前玩手機時間對睡眠質量的影響
【關鍵詞】小組工作;大學生;睡眠質量
睡眠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狀身體健康狀況,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睡眠質量的好與壞還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到他們在課堂學習、社團活動、學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現。筆者在S大學成立“早睡早起小組”,希望以此探究小組工作方法在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中的作用,并為促進大學生提高睡眠質量貢獻力量。
1 小組背景
筆者首先在本班同學中展開了“關于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初步調查,通過網絡訪談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得到訪談個案15個。其中,平均入睡時間在10點左右的有1人,11點左右的有5人,12點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時間在6點左右的有1人,7點左右的有3人,8點左右的6人,9點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質量極差,常常會被雜亂聲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夢現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覺感覺不踏實,處于“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了狀態”,有6人對自己目前的睡眠狀態比較滿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這項簡單的調查雖然只在一個班級內部進行,但卻是當代大學生睡眠質量的一個縮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學生睡眠質量差的事實,因而筆者借由本學期的小組工作課程,開展了“早睡早起小組”,希望可以對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提供一些幫助。
2 小組活動計劃與過程
2.1 活動目標
2.1.1 總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幫助大學生找到睡眠質量差的原因,幫助改善睡眠環境,從而提高睡眠質量和水平,以改善亞健康的身體素質。
表1
2.1.2 具體目標
①幫助成員在小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況,探求個人睡眠質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環境,改變睡眠習慣,提高睡眠質量;
2.2 小組特征
(1)小組性質:應用小組
(2)聚會次數:5次
(3)活動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時間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隨時調整)
(5)活動地點:小組活動室
(6)計劃招募人數: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樓、H樓門口、各個寢室樓下張貼海報
(2)于人口密集處發放宣傳單
(3)發動已報名的成員進行宣傳,針對特殊情況工作員可親自要求招募對象參加
2.4 活動內容設計(如表1)
2.5 活動過程(如表2)
3 評估與總結
表3
小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進行活動,每節活動約為60-90分鐘。工作者1人,組員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節活動SM缺席、第四節活動PXQ缺席,其他三節均是全勤。小組活動一直在小組活動室開展,10位成員圍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組活動開展十分順利,小組成員的睡眠情況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認真填寫了小組反饋表,具體評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組過程評析
3.1.1 小組早期(第一節)
小組的開始階段是小組生命的重要時段。第一節活動中,組員的任務是相互認識、澄清小組目的、建立共同目標和規范、分享表層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組活動,各位組員在開始的階段比較陌生和拘謹,比較被動。但是隨著熱身游戲的開展,各位組員消除了隔閡,打破先前比較拘謹的氛圍,變得放松起來,組員之間也互相認識,逐漸加深了解。成員有被動的參與小組活動漸漸的變為主動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來。
3.1.2 小組形成期(第二節)
第二節活動的目的是確定小組規范,了解小組成員存在的問題。經過了一次的小組活動,在本次的小組活動中,雖然氣氛沒有非常的活躍,每個人都主動參與進來,但是一些平日比較外向的,比較的小組成員已經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中,一些平日比較內向的小組成員在其他小組成員的帶動之下,也有了積極參與小組活動的傾向。成員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密切,交流也越來越多。
3.1.3 小組工作期(第三、四節)
小組進入這個階段,凝聚力已經達到了最高點,組員對小組產生了依戀,形成了輕松、快樂、溫馨的活動氛圍。
在第三節活動中,工作者做一項關于小組成員睡眠情況的調查,并進行了逐一分析和討論,強調了音樂療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過第四節活動的反饋來看,改善睡眠環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動中,組員分享了關于食物影響睡眠的小知識,并請來“飲食營養與健康”小組組長WML同學擔任嘉賓,為小組成員講述飲食不正確對睡眠乃至身體健康的影響,小組成員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識,最后大家一起跟隨視頻做睡眠操。整個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彼此互動,情景劇表演為部分。
3.1.4 小組結束期(第五節)
第五節活動是小組的最后一次活動。離別的傷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組員的活動情緒。在臨近結束階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動中,組員們紛紛表達了對小組活動的濃厚興趣和依戀之情,表達了關于小組主題內容的收獲,并認真填寫了小組活動反饋表。由此,組員與工作者之間以及組員之間的專業關系轉化為社會關系。
3.2 小組反饋
根據小組成員所填寫的“小組活動反饋表”可以看出,小組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組目標基本實現。
如表3數據顯示,小組活動對小組目標的達成效果較好。成員經過參與小組活動,在認識自己睡眠狀況、改善自身睡眠質量以及表達自我、挖掘自身潛力、面對未來發展等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組目標基本得以實現。可見小組工作對于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3.3 成功與不足
在對小組記錄的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小組成員對活動的整體評價很高,成員在活動中收獲很多:
一是,組員的睡眠情況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組員睡眠一直保持有規律,SWL同學晚睡情況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組員,LH同學晚睡的情況有所改善,DY和WJH為同寢室友,彼此又互相監督,睡眠環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也有相應改善;三位研一的組員,其中PXQ和JYY為同寢室友,彼此監督、提醒,LP睡眠質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組活動得到了普遍認同。組員普遍對小組的形式及內容感到有興趣,在每次的小組意見反饋中,組員們一致認為小組的活動組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并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響睡眠質量的小知識,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狀況。
但是,本次小組活動雖然達到了預期效果,對改善大學生睡眠狀況有幫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組前期(第一次活動)組員拘禁、不想說話,對工作者有抵觸心理。對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觀色,靈活地采用游戲來緩解緊張氣氛。
(2)組員參與游戲后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而失落。對這些工作者要及時組織反饋。(3)溝通與互動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組員介于年級和學習時間等的差異而不愿意與其他年級的組員溝通,這樣的情況,工作者應該對討論作充分的調動。
4 結論
本次小組工作的實踐可以證實,小組工作對于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是一種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筆者發現,通過調節音樂、光線等外部環境可以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通過調節飲食與適量增加運動,可以促進大學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質量;通過鬧鐘設定、生物鐘調節等方式,可以改進大學生“起床難”的問題。同時,成員在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進步和改善。小組活動結束時,組內成員的睡眠情況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時身體狀況也得到相應改善,成員對小組參與小組的效果比較滿意。
【參考文獻】
[1]劉夢.小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學校小組工作活動的設計[J].社會工作,2010,5.
[3]劉崇俊,仇麗,郭治謙.論高校小組工作的應用模式[J].中國科技信息,2005(21).
【關鍵詞】大學生;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睡眠狀況
人的一生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使機體生理功能、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維系機體健康的保證。睡眠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動。廣大在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肩負重任,更應該在學習階段有一個好的睡眠 來迎接新的挑戰和沖擊[1]。為了解延邊大學大學生的睡眠狀況,我們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對延邊大學102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延邊大學文理科學生,1024人,其中理科生754人,文科生270人。
1.2方法
采用PSQI評價睡眠狀況,包括睡眠質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等7個成分,每個等分按0-3等級計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全部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時采用t檢驗,不服從正態分布時采用非參數檢驗。趨勢檢驗采用線性回歸。
2 結果
文科生的PSQI總評分(5.39±2.50)高于理科生的總評分(4.73±2.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文科生的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附表)。
附表:理科生和文科生睡眠狀況的比較
理科 文科 T(Z) P
睡眠質量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催眠藥物
日間功能
PSQI 1(0-1)
1(0-1)
0.79±0.65
0.62±0.05
0.79±0.54
0(0-0)
1.34±0.92
4.73±2.60 1(0-1)
1(0-2)
0.74±0.62
0.27±0.05
0.93±0.52
0(0-0)
1.73±0.93
5.39±2.50 -1.694
-2.189
-1.17
-0.12
-3.76
-1.174
-6.09
-3.62 0.148
0.017
0.244
0.902
<0.001
0.094
<0.001
<0.001
3討論
PSQI理科生和文科生總平均分分別為4.73±2.60和5.39±2.50,低于嘉興學院低年級學生及海南省3所高校大學生的PSQI總平均分[2,3]。本次調查結果延邊大學學生有15.23%(156/1024 )的同學在近一個月內睡眠狀況差,基本類似于同一判定標準的其他地區大學生睡眠質量調查結果(13.93%D19.10%)[4,5,6]。
在本次調查中文科生的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說明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睡眠狀態,睡眠障礙導致的日間功能障礙包括白天乏力、困倦、打盹、精力差、反應遲鈍、共濟失調、判斷力下降、意識模糊、精神紊亂等明顯高于理科生。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睡眠狀態的具體原因值得有待研究。
大學生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壓力、上課時的注意力睡眠環境、睡眠習慣、健康狀況、焦慮感、作息規律、運動鍛煉、經濟情況、應對能力、人際關系等因素[7,8]。
健康的睡眠對于提高大學生生活和學習質量尤其重要, 大學生經常采取的失眠應對方式是聽音樂、看書、看電影、調整作息等。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調整作息,加強運動鍛煉、聽音樂。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失眠現象并給予有效干預,開展科學系統的心理衛生教育,讓學生了解關于改善睡眠狀況的知識和方法。學生自己應學會自我心理調控,常用的情緒調節方法有:宣泄調節法、幽默調節法、轉移調節法、換位思考法等。還可通過放松調節心情來讓自己快速入睡[9]。
參考文獻:
[1]毛洪祥.失眠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6,33(1):1-4.
[2]黃健中,姜肖明.嘉興學院低年級學生睡眠質量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9):1660-1662.
[3]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等.海南省3所高校大學生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1675-1677.
[4]劉賢臣,唐茂琴,胡蕾,等.學生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4):148-150.
[5]肖南.大學生睡眠質量與人格類型和情緒障礙的關系.中國精神疾病雜志,2000,26(4):250-251.
[6]王玲,葉明志,陶炯,等.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醫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中國校醫,2002,16(1):13-15.
[7]章勁松.在校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碩士論文,2012.
睡眠是高等頸椎動物受睡眠―覺醒中樞主動調節的、周期性出現的靜息狀態,它是人類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過程,人一生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眾多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群體已成為睡眠障礙的高危人群[1]。排除軀體和精神疾病外,個體睡眠障礙很大程度上是由睡眠衛生意識低下和睡眠衛生習慣不良所致[2] 。Esposito研究表明,對睡眠的不良認知本身可能成為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壓力源?;艚▌椎妊芯堪l現,睡眠衛生信念和行為對大學生睡眠質量影響顯著,睡眠衛生信念和行為越好,睡眠質量越高[3]。民族高校大學生睡眠衛生意識和習慣現狀如何?這在國內少有人涉足,筆者對此展開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云南民族大學4年制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6份,有效回收率為93.2%。漢族大學生265人(56.9%)、少數民族大學生201人(43.1%);平均年齡(20.27±1.39)歲。
2、方法
問卷調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衛生意識和習慣量表,該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飲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質攝入、運動、焦慮情緒、睡眠環境等影響睡眠質量的外源性因素。該表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Lacks & Roter 編制,能夠客觀評價環境因素對睡眠的破壞程度,了解患者對于睡眠衛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衛生習慣[4]。
二、結果
1、睡眠衛生意識現狀
①睡眠衛生意識基本情況(表1) 民族高校大學生睡眠衛生意識均值為(3.65±0.62),民族差異和年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專業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946,P
2、睡眠衛生習慣現狀
①睡眠衛生習慣基本情況(表1) 民族高校大學生睡眠衛生習慣均值為(1.56±0.80);大學生群體睡眠衛生習慣在民族、專業、年級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生的睡眠衛生習慣均值顯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衛生習慣各項最高頻率(表3)
三、討論
[關鍵詞] 睡眠質量 使用電腦頻率 大學生
1前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電腦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大學生配備了電腦,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電腦的使用帶來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不恰當的使用電腦又會帶來什么后果呢?使用電腦造成不同程度的身體疲勞和精神緊張,是否會影響人們的睡眠呢?本研究的目的是為探究使用電腦的頻率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能夠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幫助。
2研究內容
2.1 對象
從福建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和非計算機系隨機選取3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剔除無效問卷105份,有效問卷共195份,其中非計算機系108份,計算機系8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65%。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匹茲堡睡眠指數[1](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對睡眠質量進行調查。PSQI測試由23 道題目組成,內容包括7 個成份: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安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份按0、1、2、3 計分,累計各成份得出PSQI 總分,總分值在0~21之間。所得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以PSQI≥8為我國成人睡眠質量差的參考值,PSQI8,則認為睡眠質量較好,PSQI≥8,認為睡眠質量差。
設計電腦使用頻率調查問卷,內容包括8個部分:最近一個月每天使用時數、每周使用天數、每次使用強度、影響睡眠程度、影響身體程度、睡前使用強度、體育鍛煉強度、白天活動強度。除用每天使用時數和每周使用天數計算最近一個月使用電腦的總時數,其他6個部分按0、1、2、3、4計分,程度越高、分數越高。每次使用強度分為5個等級:弱(如短時間瀏覽網頁)、較弱、中等、較強、強(如長時間游戲),影響睡眠程度、影響身體程度、睡前使用強度、體育鍛煉強度、白天活動強度也分為5個等級:輕、較輕、中等、較嚴重、嚴重。
問卷隨機發放,調查對象在調查人員的指導下現場填寫問卷,當場回收。調查數據按照計分方法量化,使用SPSS13.0錄入建檔,使用統計描述和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將非計算機系學生和計算機系學生的調查數據分析結果對比分析得出結果,結合調查數據分析結果與個別調查對象進行訪談。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使用電腦頻率得分情況
計算機系學生跟非計算機系的學生相比,除在課余時間使用電腦,在課堂也會使用電腦,更由于專業的性質,計算機系學生會更加深入地學習和使用電腦。
3.1.1電腦使用水平得分
調查對象總體最近一個月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81.89±56.762,每次使用強度的平均得分為1.73±0.938。對計算機系和非計算機系不同的調查對象群體進行比較,計算機系學生群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90.98±56.419,非計算機系學生群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70.61±55.455;計算機系學生群每次使用電腦強度的平均得分為1.81±0.901,非計算機系學生群每次使用電腦強度的平均得分為1.632±0.977,由表1可知,計算機系學生群的電腦使用水平顯著高于非計算機系學生群的水平。
3.1.2電腦使用程度得分
計算機系和非計算機系學生月使用總時數以120小時為分界點,計算機系學生群月使用總時數小于120小時的有65人(74.71%),大于120小時的有22人(25.29%),非計算機系學生群月使用總時數小于120小時的有87人(80.56%),大于120小時的有21人(19.44%)。使用電腦月總時數在120小時以上的學生在計算機系學生中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非計算機系學生,他們平均每天使用電腦4小時。在每次使用強度上,計算機系學生和非計算機系學生的得分也稍有差別(見表2)。
3.2 匹茲堡睡眠指數得分情況
3.2.1匹茲堡睡眠指數(PQSI總分)得分
在國內睡眠研究的常模下,調查對象總體PSQI8的有169人(86.67%),PSQI≥8(即存在睡眠問題)的有26人(13.33%),最低分0分有9人,最高分15分有1人。其中計算機系學生存在睡眠問題的有13人(14.94%),最低分0分有4人,最高分15分有1人;非計算機系學生存在睡眠問題的有13人(12.04%),最低分0分有5人,最高分14分有1人。計算機系學生群中有睡眠問題的人數比例和PSQI最高分都高于非計算機系學生群的情況。
3.2.2匹茲堡睡眠指數各成份得分
根據表3,計算機系學生群相對于非計算機系學生群在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功能障礙和PSQI總分的得分都較高,睡眠質量比較差,睡眠時間比較短,睡眠效率比較低,為了保證睡眠質量存在使用催眠藥物的情況,日常的功能障礙也影響了他們的睡眠。在入睡時間上,計算機系學生比非計算機系學生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礙(夜間易醒或早醒、夜間去廁所、呼吸不暢、咳嗽或鼾聲高、感覺冷、感覺熱、做噩夢、疼痛不適和其他影響睡眠的事情)相對較少出現。
3.2.3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總分)得分和各成份得分的相關分析
調查表明,PSQI總分和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P
3.3 電腦使用頻率得分和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總分)得分的相關性分析
不同系別學生群電腦使用頻率得分和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總分)得分的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可見,調查對象總體的PSQI總分和月使用總時數、每次使用強度和白天活動強度呈正相關,說明使用電腦的時間越長、每次使用的強度越強,睡眠質量越差。調查對象總體的影響睡眠程度和每次使用強度、影響身體程度、睡前使用強度、體育鍛煉強度、白天活動強度呈正相關,說明調查對象可以從主觀上感覺到相關因素對睡眠質量的影響。調查對象總體的睡前使用強度與影響睡眠程度、影響身體程度之間均存在正相關,說明調查對象總體從主觀上感覺到睡前使用電腦對身體和睡眠是有影響的。
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PSQI總分和月使用總時數、每次使用強度呈正相關,和體育鍛煉程度呈負相關,說明計算機系學生的睡眠質量不但受到月使用總時數的影響,而且受每次使用強度影響,并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睡眠質量。計算機系學生的每次使用強度與影響睡眠程度、影響身體程度都沒有相關性。
非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PSQI總分和月使用總時數、白天活動強度呈正相關,說明其睡眠質量受到月使用總時數的影響,但受每次使用強度關系不大。該群體的每次使用強度,影響睡眠強度和影響身體程度均呈正相關,說明他們可以從主觀上感覺到使用電腦強度對身體的影響,同時身體的變化又影響睡眠,與之相反,計算機系學生群體沒有這種感受,這和計算機系學生因為長期適應使用電腦的環境所以不能敏感地感覺到使用電腦對自己的影響有關系,另一方面,非計算機系學生主觀感覺到使用電腦強度和身體及睡眠有相關性和PSQI總分與每次使用強度無相關性不一致,說明非計算機系學生能敏感地感覺到使用電腦對自身的影響。
4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總體最近一個月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81.89±56.762,每次使用強度的平均得分為1.73±0.938。計算機系學生群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90.98±56.419,非計算機系學生群使用電腦時間的平均時長為70.61±55.455,計算機系學生群體比非計算機系學生群體使用電腦的時間長。計算機系學生群每次使用電腦強度的平均得分為1.81±0.901,非計算機系學生學生群每次使用電腦強度平均得分為1.632±0.977,計算機系學生群體比非計算機系學生群體使用電腦的強度大。月使用總時數以120小時為分界點,計算機系學生群月使用總時數大于120小時的有22人(25.29%),非計算機系學生群月使用總時數大于120小時的有21人(19.44%),每天使用電腦4 小時的學生占總體的比率,計算機系學生的比率明顯高于非計算機系學生的比率。計算機系學生在電腦使用水平和電腦使用程度的水平上都顯著高于非計算機系學生,調查對象總體的水平處于兩者之間,所以計算機系學生代表了使用電腦頻率高頻率的群體,非計算機系學生代表了使用電腦頻率低頻率的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比較PSQI總分,調查對象總體的睡眠障礙發生率為13.33%,與劉賢臣等的研究結果(13.93%)相似[2],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睡眠質量比非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睡眠質量差,有睡眠障礙的學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時為提高睡眠質量,調查對象總體中存在服用催眠藥物的現象,而且計算機系學生服用催眠藥物的情況比非計算機系學生的情況更嚴重,一方面,這影響了調查結果的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總分)得分,另一方面,引起社會的注意,尤其是學校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觀念和意識,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去提高睡眠質量。此外,比較分析計算機系學生和非計算機系學生的匹茲堡睡眠指數及各成份得分發現:使用電腦高頻率的群體與低頻率的群體相比,睡眠質量相對較差,睡眠時間相對較短,睡眠效率相對較低,使用催眠藥物的情況相對嚴重,日常功能障礙的影響相對較重,但是他們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礙較少。針對這些差異性,我們訪談個別調查對象并查閱資料,發現使用電腦對睡眠的影響是通過多方面實現的:
首先,使用電腦影響電腦使用者,因為使用電腦使人保持固定的姿勢,易造成身體疲勞和病痛,同時左右電腦使用者的情緒,造成腦力勞動的壓力,此外最隱形的殺手――射頻微波電磁輻射,更是不斷在吞噬人的健康。有關研究表明移動手機電磁輻射會引起失眠發生率的增加,而電腦射頻微波電磁輻射會引起神經衰弱癥候群,導致頭痛、頭暈、惡心、失眠、食欲減退、胸悶、心慌、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煩躁,并引起脫發、眼晶體混濁等 [3]。隨著使用電腦的時間的增長,強度的增強,身體的不適、精神的壓力和輻射的影響,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負擔都會成為睡眠障礙,影響睡眠質量。
其次,電腦使用者的心態影響睡眠質量,因為電腦使用者長時間高強度使用電腦,會造成大腦的疲憊和心情的焦慮,而自我焦慮水平與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催眠藥物、日間障礙和睡眠障礙之間的相關性在臨床特征上的表現之一就是睡眠障礙 [4],帶有類似焦慮的消極情緒的個體更容易產生睡眠問題。大學生承受來自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個體發展等各方面的壓力,本身就很容易消極情緒,例如憂郁、焦慮、沉悶等,加之在使用電腦產生的不良情緒與自身潛意識的消極情緒相結合,影響睡眠。
再次,使用電腦的不良習慣影響睡眠質量。調查對象總體從主觀上感覺到睡前使用電腦對身體和睡眠的影響也是和相關研究結果一致的,因為睡前劇烈運動或活動,可使血液循環加速,精神興奮,提高大腦的覺醒狀態,對當晚的睡眠不利[5-6],睡前使用電腦,使大腦處于活躍狀態,使得入睡時間、睡眠效率都受到影響,耽誤了正常的生物鐘時間,或是錯過穩定的休息時間,心理和生理的變化都直接可以影響到睡眠質量。
最后分析得出,由于計算機學生相對長時間、高強度使用電腦,生理的疲勞程度和心理的緊張程度更高,導致他們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礙更少,這與服用催眠藥物有關系。
調查結果還顯示,使用電腦的時間越長,每次使用的強度越強,睡眠質量越差,調查對象可以主觀感覺到使用強度、睡前使用、體育鍛煉、白日活動對身體和睡眠的影響,進一步分析研究可知:
第一,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睡眠質量受到每次使用強度的影響,但是主觀感覺使用對身體和睡眠的影響不大,相反,非計算機系學生群體的睡眠質量沒有受到每次使用強度的影響,但是主觀感覺使用電腦對身體產生影響,身體的變化又對睡眠產生影響。經過訪談了解到,一方面,計算機系學生使用電腦更多是進行學習研究等腦力勞動,承受壓力,強度較大,而給計算機系學生更多是基本功能的使用,幾乎沒有承受壓力,強度較小,所以使用強度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上有差異。另一方面,計算機系學生適應了長時間使用電腦甚至一直從事腦力活動,習慣于用平靜的心情去面對使用電腦,他們的情緒不容易跟著使用電腦帶來的負荷或者壓力走,讓他們主觀不會感知到高頻率使用將使自己身體疲勞和睡眠質量降低,相反非計算機系學生很敏感,他們的情緒易隨著自己使用電腦強度而波動,例如玩網游的同學當然會比瀏覽網頁的同學更容易勞累和疲憊,但總體上他們幾乎沒有承受向計算機系學生那樣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和腦力勞動,所以即使他們覺得很疲憊,實際上睡眠質量受每次使用強度的影響并不大。
第二,計算機系學生代表的使用電腦高頻率群體不可避免地使用電腦頻率達到一定水平和程度,通過適當體育鍛煉、避免睡前使用電腦等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質量,但對于非計算機系學生代表的使用電腦低頻率群體,通過適當體育鍛煉、避免睡前使用電腦等方法改變睡眠質量的成效卻不大。針對這個問題,對個別調查對象訪談了解到,調查對象在課余時間會進行籃球、跑步、乒乓球等體育鍛煉,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體育鍛煉的時間上存在差別,計算機系學生由于學習壓力、興趣愛好或者生活習慣的原因,較多的人把花較長的課余時間研究電腦或者使用電腦進行娛樂活動,而非計算系學生的課余生活更豐富,體育鍛煉、看書、出行等,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或較少傾向花時間在使用電腦上,時間安排和生活習慣的不同使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影響程度產生了差異。查閱資料發現,高頻率使用電腦的人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改善睡眠質量是因為適量的體育鍛煉能促進人的大腦分泌出抑制興奮的物質,降低因使用電腦導致大腦興奮的程度,使加快入睡和促進睡眠深度 [5-6],所以要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來提高睡眠質量。因此,針對大學生時間自由,自制力不強,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現狀,學校一方面應健全體育鍛煉設施設備,創造體育鍛煉的良好環境,宣傳體育鍛煉的校園氛圍,鼓勵支持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加大良好生活習慣的宣傳教育力度,必要時采取宿舍熄燈等管理措施去幫助學生合理作息,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的3 月21 日定為“世界睡眠日”,目的在于提醒人們關注睡眠健康。現在,一些自制力不夠的大學生不能把握合理使用電腦的頻率,加上不良使用習慣,例如沉迷網游、通宵使用等,對睡眠影響都產生了強或弱的影響,鑒于這種不容樂觀的局面,應該引起社會足夠的關注。立足研究結果,對使用電腦頻率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預防及應對措施:使用頻率高的人群,應該盡量提高使用電腦的效率,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電腦的使用,然后盡快讓身心得到放松;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人群,盡量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合理使用電腦的頻率,避免刺激地使用電腦操作。考慮到計算機專業對電腦的特殊需求,就要合理地控制好電腦的使用時間和使用強度,希望學校可以合理安排課程和上機操作,采用分時段使用電腦,避免聚集性、長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減輕學習的壓力和疲憊。
總而言之,要努力合理地使用電腦,使之對睡眠的影響盡量減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合理安排使用電腦的時間,減少生理和心理的疲憊,避免輻射;第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控制使用電腦的強度,避免高強度或情緒化地使用電腦;第三,加強適度適量的體育鍛煉,第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使用催眠藥物。
參考文獻:
[1]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8 (2):105-107.
[2] 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學生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4):148-150.
[3] 曹兆進,陶勇,張洪橋等.移動手機電話對睡眠質量及抑郁影響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0,17(5):264-267.
[4] 廖婷婷,鄒枝玲,楊勛等.大學生睡眠質量與焦慮情緒關系的相關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5):2830-2832.
關鍵詞:大學生 失眠 相關原因 干預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a)-0245-01
失眠是指經常入睡不夠,或睡眠不熟,輕者難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時寐時醒;重者整夜不眠[1]。睡眠是人類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人的一生中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當中度過的。良好的睡眠能使精神和體力得以恢復,進而使機體各系統趨于平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劉賢臣等報道[2],大學生的睡眠質量與生活滿意感、焦慮等多種因素有關。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學習、就業、生活這三方面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學生的失眠問題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問題。有失眠癥的大學生起床后易疲勞、不安、無精打采、全身酸痛、反應遲緩、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等等,而且長期失眠還會造成神經衰弱甚至誘發抑郁癥。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失眠的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和采取積極地干預措施十分必要。
1 影響因素
1.1 飲食習慣
大學生的飲食習慣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許多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都有可能引起失眠。睡前:(1)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濃茶、咖啡、可樂容易刺激神經系統,使人興奮;(2)辛辣油膩的食物吃多了會加重胰、肝、膽、腸、胃的負擔,刺激神經中樞,使其一直處于工作狀態,導致失眠;(3)酒精會抑制中樞神經,也能起到破壞睡眠的作用;(4)辣椒、大蒜、洋蔥等則會造成胃中的燒灼感和消化不良,進而影響睡眠。
1.2 手機輻射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人手一部手機,有不少大學生喜歡熄燈之后窩在被窩里用手機上網,看小說,電影,聊天或者玩游戲。這都容易導致大腦神經過于興奮,該睡覺時大腦還在高速運轉,受閃爍屏幕的影響更難以入睡。關閉手機一個是避免輻射,另一個也是避免半夜被騷擾電話吵醒,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睡眠。
1.3 心理壓力
85%以上的失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3]。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學習壓力,考試壓力,就業壓力,交往朋友的壓力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主觀愿望難免會和現實沖突。人際關系的矛盾,生活中繁雜瑣碎的事情都會無形的造成心理壓力。長期的社會因素影響與個體的心里應對方式共同作用促使大學生過度勞累,焦慮,精神緊張而導致精神系統功能異常,造成大腦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失眠。
1.4 情緒壓力
面對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中的種種矛盾和挫折,有的人會有很多思緒,考慮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完美得當。這樣緊張抑郁的情緒長期積壓在一起,就會使大學生躺在床上也苦思冥想,輾轉反側,以至于也不成眠。另外,煩躁、喜悅、激動、興奮、焦慮、傷心、憤怒、驚恐、悲痛等各種各樣強烈的情緒變化會引發人的機體失調、心神不安等癥狀,從而引起失眠。
1.5 失眠恐懼
害怕失眠的心態也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有些大學生偶爾遇到失眠的情況,就極度擔心,疑神疑鬼,認為自己患上失眠癥,導致其情緒的壓抑,刺激其大腦皮層由抑制進入興奮狀態,造成失眠。
1.6 環境因素
大學生主要以住校為主,寢室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睡眠質量的高低。同寢人員打電話,看電影,過亮的燈光都會影響其他人的睡眠。同時,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人數較多,這些學生在家大都有自己的房間,因而難以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入睡時難以很快安靜下來,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2 干預對策
2.1 規律作息
人體是有一定的生物鐘的。失眠患者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作息時間,人體是有一定的生物鐘的,不規律的生活和睡眠習慣會破壞這種生物鐘導致睡眠障礙,所以日常要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睡眠時間在六小時以上最佳。
2.2 適當運動
精神健康網睡眠專家指出,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可以幫助提高新陳代謝,血液循環,促進大家的健康睡眠。不過要注意,睡前盡量避免做運動,睡前運動會干擾你的睡眠,運動時間最好是在睡前6小時左右進行。
2.3 調節心理
當大學生面臨睡眠障礙的威脅時,要對它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過分重視睡眠和對失眠有顧慮,睡不著時心里煩躁不安都是有害的態度和不健康的心理。能夠做到聽其自然,失眠便不足為害。對生活中偶爾遇到的失眠經驗,不必過分憂慮。相信自己的身體自然會調節適應。人的身心彈性很大,偶爾一兩夜失眠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偶爾失眠之后,如不擔心失眠的痛苦,困倦時自然就會有睡眠。當代大學生要有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壓力大時,要找到自己合理的解壓方式,要將壓力合理的轉化為動力。
2.4 合理飲食
在每天三餐的基礎上,晚餐要少吃,避免大魚大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醫有句名言:“胃不和,而臥不安。”吃得不舒服很容易導致失眠。
2.5 注意睡眠衛生
注意睡眠衛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失眠的發生。(1)每晚用溫水泡腳,并用手按摩,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對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大有裨益;(2)科學的睡覺姿勢。由于心臟在左邊的位置,右側臥可以使心臟受壓力小。同時也有利于事物的消化,血液循環。另外要避免趴著睡,這種睡姿太過壓迫心臟,容易呼吸不暢;(3)良好的睡眠環境。臥室通風透氣,環境靜謐,燈光柔和,適當的枕頭高度,都有助于安心入睡;(4)睡前洗漱能夠保持皮膚的清潔,洗去一天工作學習,奔波勞碌的辛苦,使大學生睡得香甜;(5)入睡前,聽聽音樂是一件身心舒暢的事,特別是舒緩的輕音樂和催眠樂,在柔美的音樂中,可以讓白天緊繃的神經得以舒緩,有助于睡得輕松,舒適。
3 結語
失眠不僅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通過睡眠衛生教育,適當的調整作息,運動鍛煉以及心理上的調節和飲食上的規律進行干預,解決大學生睡眠障礙,改善大學生的睡眠質量,為大學生活的每一天做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彩娥.失眠治療原則[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13):82.
摘 要 文章通過女大學生練習瑜伽,發現女大學生在瑜伽的練習中對休息術不重視,不能很好的練習。本文針對這一現象,提出解決的方法,旨在更好的為瑜伽課教學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 休息術 大學生 瑜伽課教學
“瑜伽”一詞,來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此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瑜伽古老梵文意義把馬套到車上,意為聯系結合[1],現理解為“身心合一”。作為一項時尚的運動走向校園,已成為眾多女大學生喜歡的健身方式,但學生不注重對休息術的練習。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為學生更好的掌握健身方式的運用及瑜伽課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河西學院第一學期上瑜伽選修課的30名學生,為對照組;第二學期上瑜伽選修課的30名學生為實驗組對象。實驗從2010年8月到2011年6月,時間為8個月。第一學期為2010年8月到2010年12月,第二學期為2011年2月到2011年6月。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所有參與實驗的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2.訪談法:在2010年2月—2011年8月,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獲取相關數據。
二、分析與結果
實驗組通過每節練習后對休息術的認真練習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發現兩組出現顯著差異。
(一)由表1發現,對照組痛經的改善有8人,15人記憶、注意力提高,24人睡眠質量提高,20人情緒比以前好。說明瑜伽練習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瑜伽練習成為學生的心理療法,值得教育者去研究。
(二)由表2得知,練習瑜伽后有12人痛經得到改善,22人記憶、注意力提高,28人睡眠質量提高,24人情緒比以前好。說明對瑜伽休息術的認真練習對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對緩解大學生的緊張與心理壓力很有效果。不失為高校心理教育的又一途徑。
(三)通過對照得知,實驗組痛經的改善比對照組多4人,記憶、注意力提高多7人,睡眠多6人,情緒多4人。這些說明瑜伽練習加上認真的休息術的配合練習,瑜伽的健身、健心效果十分顯著。學生在練習時一定要態度端正,認真對待。
(四)改善失眠。瑜伽休息術,使人體的各個神經、血管、淋巴細胞都打開,在每一次的練習中都刺激這些器官,有效打開人體的各個器官,使人體的壓力緊張隨之釋放,久而久之,人體達到平衡。心理壓力減少,睡眠就好了。
三、討論
(一)瑜伽休息術的概念
瑜伽休息術是完全集中意識時導致的休息,更是一種頗具效果的放松藝術[2]。對匆匆忙忙的,生活在緊張壓力之中缺乏睡眠的現代人,不失是一種有效的調理方式。15分鐘的瑜伽休息術就等于3小時的睡眠。
(二)瑜伽休息術的作用
長時間練習,會使人消除疲勞,緩解壓力,精神煥發,心情舒暢。提高睡眠質量,對治療失眠有很好的作用。還能延緩衰老,使人心態坦然、隨和,安詳。
四、結論
通過4個月的瑜伽選修課練習,學生精力充沛,活力增加,心情愉悅。尤其是睡眠質量提高。建議學生每天在睡前練習至自然睡眠。瑜伽休息術,是一個很好的健身方法。尤其對處在各種壓力下的大學生,掌握此種健身方法,為自己制定運動處方,自我調節身心健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西學院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編號Qn201122)。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生活方式體質健康
一、選題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情況一再下降,這種現象也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國家也出臺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并根據不同的年齡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標準,通過各個學校對學生進行體質測試,已檢驗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并且將其劃入到成績中來,以天津市高校為例,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畢業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或肄業處理。由此可見國家對于改變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的決心。
二、大學生生活方式對體質健康的影響
(一)大學生睡眠狀況調查
根據調查顯示,天津市高校大學生總體睡眠時間比較充裕,76.4%的學生睡眠時間大于7小時,總體情況是良好的,但大一年級睡眠時間情況低于大四年級;而大一和大四年級熬夜人數分別為42.3%和57.1%,說明有一半的學生在熬夜,相關數據顯示,人體在23點以后,體內的器官會在睡眠狀況下進行修復,而熬夜卻阻止了各功能器官的恢復;在睡眠質量上,將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認為睡眠質量不好,并且大四年級比例明顯高于大一;在失眠問題中,大四年級經常失眠比例為23.1%,大一年級為16.7%,說明部分學生睡眠情況不佳,沒有良好的睡眠狀態,且大四比例高于大一年級;因此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睡眠時間上較為合理。但在熬夜問題上,大一和大四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熬夜的比例明顯逐漸上升,睡眠質量呈下降趨勢。
(二)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調查
1.參與體育鍛煉情況調查
根據調查顯示,天津市高校大學生經常鍛煉和偶爾鍛煉的比例相差不大,但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將近一半,很少進行鍛煉的人數比例為14%,說明一部分學生沒有較好的運動鍛煉意識;從年級上看,大一經常鍛煉的比例為62%,而大四的比例為38%,大一明顯高于大四,而大四從不鍛煉的比例卻高于大一,說明大一體育鍛煉情況相對大四較好,這可能與大四即將畢業和選擇就業等一系列原因有關。
2.參與鍛煉強度調查
根據調查顯示,天津市高校大學生身體運動強度較不理想,心率無明顯變化的學生將近占40%,說明有40%的學生沒有達到鍛煉的效果;從年級上看,大一心率沒有產生變化的為37.4%,大四比例為43.2%,說明大四沒有達到鍛煉效果的人數相對大一而言較多,在適宜運動強度中,大一心率有增加的的比例為52.4%,而大四為28.9%,說明大一在運動強度方面要優于大四學生,這可能與大四沒有體育課程或者面臨畢業壓力較大沒有精力有一定的關系。
3.大學生休閑時間活動現狀調查
根據調查顯示,天津市大學生休閑活動主要集中在上網、睡眠、學習、逛街聚會和旅行游玩五大項。其中大部分學生選擇上網,網絡成為了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休閑方式,從年級上看,大一學生上網比例(29.5%)明顯低于大四W生(52.3%),這可能與大四學生沒有課程有直接關系;而在睡眠、逛街聚會、旅行游玩三個項目中,大一學生的比例均高于大四,這可能與大一新生剛從高中階段則轉入大學,課余時間較多,對一切新鮮事物的好奇有一定的聯系。
4.大學生不良嗜好現狀調查
根據調查顯示,天津市大一新生從不吸煙的比例為87.8%,表明大一新生大多數沒有吸煙的不良嗜好,而大四學生,偶爾吸煙和經常吸煙的比例為46.5%,低于大一新生,說明隨著年級的增長,吸煙人數呈上升趨勢,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為壓力大、隨從感、無聊;從性別方面來看,94%的女生沒有吸煙的行為,男性經常和偶爾吸煙比例明顯高于女性;說明女生在吸煙問題上明顯好于男生。但是吸煙的危害對于身體是不可恢復的,尤其在心肺功能上,近年來的體質測試數據也表明,肺活量的指數是隨著年紀的升高呈現負增長趨勢。
三、結論與建議
第一,睡眠時間對于天津市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影響較大,保持合理的睡眠時間學生體質優于失眠和熬夜的學生,因此學校應加強作息時間管理,采取相關措施,正確的引導學生,使其保持合理的睡眠。
第二,體育鍛煉對于天津市大學生體質健康產生了影響,參加鍛煉并且有心率變化的學生體質優于其他學生,學校應該加強終身體育的教育,開展各種活動,指引學生健康鍛煉。
第三,加強對于學生課余文化的指導,讓學生遠離手機,正確地使用網絡,盡可能的走出宿舍。
第四,學校應加強對學生不良嗜好的監督,從宣傳上也要加大不良嗜好的危害,引導學生遠離不良嗜好。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教育部教體藝(2002)13號[Z].2002:171-176.
關鍵詞:作息;睡眠;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7-0172-01
0引言
不規律的作息習慣將會毀壞身體免疫系統,肥胖、高血壓、心情抑郁等多種身心疾病和意外傷害事故也將伴隨身邊。并對其日常生活,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全國大學生隨機抽取600名學生,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
1.2 研究方法①問卷調查法。高校中男女生分別隨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589份,有效問卷560份,無效問卷29份,有效率為95%。②數理統計法。
2結果與分析
2.1 普通高校大學生睡眠狀況由圖1可以看出,現今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的睡眠情況女生明顯優于男生,女生的睡眠相對比較穩定,但男女生睡眠時間不確定的學生還是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睡眠時間不規律。
由圖2可以看出,在22:00以前睡覺的學生少于在22:00-24:00睡覺的學生。從整體情況看女生就寢情況明顯好于男生。
通過圖1和圖2的分析看出大學生的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睡眠不規律的學生比例大,雖然女生的睡眠情況好于男生,但是熬夜是現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調查中發現造成睡眠不規律的原因是:準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與我們的教育系統的供求脫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造成“一畢業就失業”的社會現象,無形中影響了在校大學生,這使他們學習生活沒有目標,失去自信心;另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家庭條件在逐步變好,家長都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學校也都從教學、管理等方面來滿足學生、家長的需求,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埋下很多無形的安全隱患,不僅影響自己的睡眠狀況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同宿舍同學的休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不良的睡眠環境;在這信息時代需要學生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排除不良因素為自己創造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否則就會嚴重的影響到自己目前的生活學習,甚至自己的美好前途。
2.2 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習時間情況分析在調查中發現,每天學習時間不足4個小時的學生是屬于厭煩學習,沒有目標的一種;每天學習時間是在4-6小時的基本上按照學校的規定完成一名大學生當天的任務從表中看出女生做得要比男生好;在每天學習時間多以6小時的學生是除了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外還有自己的學習計劃,這當中有一部分學生是喜歡本專業,要把自己的專業學好學精,還有一本分學生就是入學后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往高層次的發展——考研。
2.3 普高校大學生身體健康情況在調查中發現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多歲的學生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段,應該是身體強壯,朝氣蓬勃的時期,處于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應該是最健康的人群。在調查中發現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學生都是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的習慣。患有慢性疾病的學生中有一部分是壓力大,長期處于自我壓抑狀態。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①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睡眠時間和就寢時間非常不規律,熬夜的學生比例最大,說明大學生的的生活是晝夜倒置,晝息夜作;女生的睡眠狀況顯著好于男生。②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學習時間女生每天的學習時間相對比較穩定,男生不學習的比較多,男女生還有相當多得人學習時間不穩定。壓力大學習時間過長的女生多于男生。③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身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慢性疾病的威脅,不健康的人數占有一定的比例。
3.2 建議①要引起社會、學校、家長的重視,首先要讓家長、輔導員、任課教師認識到睡眠的重要性和意義,睡眠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建議學校開設與睡眠相關的課程,通過各種渠道用多種方法教育學生,讓學生了解到睡眠的重要性,意識到睡眠不足的危害,教會學生睡眠。②讓學生了解大學生活,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為學生提供多種機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人生規劃,樹立學習目標,充分利用時間。③加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教育,倡導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盡量不要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遵循人類的“生物鐘”,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增強預防疾病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賢臣,唐茂芹,胡蕾,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9):103-107.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163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41-02
【關鍵詞】 日常生活活動;睡眠;娛樂;學生
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夜晚課余活動占很大部分,對大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有著直接影響。為了解地處廣州市中心地帶、港澳臺和華僑學生占50%以上的高校學生夜晚課余活動情況,以便學校今后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筆者于2006年10月至11月對廣州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的夜晚課余活動情況進行了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廣州市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612名,女生807名;內招生622名,外招生(港澳臺學生、華僑生和其他留學生)797名。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學現況調查方法,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到班級教室或宿舍發放問卷,要求當場填寫并立即收回。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和大學生夜晚課余活動時間、內容、地點和消費金額,活動內容包括休息、學習、娛樂和人際交往4個方面。共發出1 5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 419份,有效率為94.6%。
原始數據用SPSS 11.5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和χ2檢驗等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大學生夜晚睡眠情況 被調查大學生夜晚平均睡眠時間為(7.5±1.4)h。25%的大學生0:00以前睡覺,25%的大學生1:00以后睡覺,50%的大學生在0:00-1:00之間睡覺;早上25%的大學生7:00以前起床,25%的大學生9:00以后起床,50%的大學生在7:00-9:00之間起床。
非醫藥專業和醫藥專業學生平均睡眠時間分別為(7.8±1.5)h和(7.2±1.2)h;不同年級學生中,五年級學生夜晚平均睡眠時間最短。見表1。
此外,該校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學生通宵不睡。表現為星期一通宵率(6.2%)最低,星期三通宵率(15.3%)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21,P=0.010)。
2.2 大學生夜晚課余活動內容 該校大學生夜晚除睡覺外,參與最多的前5項課余活動依次是上網、自習、用餐、與同學或朋友聊天以及看影視劇,活動地點主要在宿舍。23:00~1:00有40.7%的大學生在上網,16.0%的學生在自習,11.0%的學生在看影視劇,10.2%的學生聊天,8.0%的學生玩計算機游戲;1:00以后仍有7.9%和3.2%的大學生在上網和看影視劇。
進一步分析顯示,23:00以后高年級(三~五年級)學生上網率比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高,外招生上網率比內招生高,見表2,3。
3 討論
被調查大學生夜晚平均睡眠時間為7.5 h,基本達到了人體所需。但25%的大學生1:00以后才睡覺,25%9:00以后才起床,這都打亂了人體正常的生物節律,不利于身心健康。低年級學生由于課程相對輕松,23:00以后上網率也較低,因此其夜晚平均睡眠時間稍長。另外,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學生通宵上網和看影視劇等,特別是有較多人將星期三晚上當作一周的中期放松時間,通宵率較高。
網絡是一種工具,也是一門技術,可以供大學生娛樂,也能輔助其學習,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上網、看影視劇和玩計算機游戲是該校大學生夜晚主要的娛樂活動。女生喜歡上網聊天,男生喜歡玩計算機游戲。調查還顯示,23:00以后高年級學生上網率明顯高于低年級,這與譚三勤等[1]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高年級學生適應了大學環境和學習方式,學習壓力相對較小有關,而且高年級學生也經常需要在網絡上查詢資料幫助其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由于目前國內就業形式嚴峻,內招生在專業學習方面更努力;外招生壓力相對較小,空閑時間較多,他們也經常利用網絡與家人聯系,所以外招生上網率較高。該校地處廣州市區繁華地段,學校周圍環境復雜,所以部分學生選擇晚上在宿舍看影視劇作為一種休閑娛樂,安全方便且花費不多。
處于轉型期的大學生經常因為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問題和經濟困難等感到煩惱[2],更迫切需要與別人溝通交流,所以部分學生晚上喜歡與同學或朋友聊天,幫助舒緩壓力,同時增進同學間的情誼。
針對大學生夜晚課余活動情況,建議學校有效引導,促使大學生加強自我管理。要合理安排時間,規律作息,特別是大學生通宵玩樂的現象比較普遍[3-4],必須予以禁止,以保證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過度上網容易造成網絡成癮,出現視力減退、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癥狀,甚至患上“信息焦慮綜合征”[5],多人聯機玩游戲可誘發癲癇發作[6],這些都需要引起學生和師長的注意,指導大學生適量上網,正確使用網絡。
另外,調查還顯示,該校只有8.2%的學生在晚上參加體育鍛煉,可見目前大學生課余生活方式多以靜態為主,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較少,與其他相關研究一致[7-8]。晚上相對空閑,應倡導大學生多鍛煉身體,可提高睡眠質量[9],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
(致謝: 暨南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2級陳文興、蔣晶、劉方以、張凱翔、林浩霆5位同學參加了部分調研工作,謹致謝意!)
4 參考文獻
[1] 譚三勤,李增慶,曾臘初,等.大學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情況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0-21.
[2] 吳雅文.大學生生活價值觀的多視角研究. 肇慶學院學報,2004,25(4):55-58.
[3] 李廣宇,張寶榮,張會來,等.大學生健康危險行為調查.體育學刊,2003,10(5):30-32.
[4] 胡利人,孔丹莉,陳觀進,等.某醫學院學生健康危害行為描述性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2,23(1):20-21.
[5] 劉琪,張平,李瑞普,等.網絡成癮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醫藥論壇雜志,2006,27(15):18-19.
[6] Chuang YC.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induced seizures: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2006,9(4):451-456.
[7] 朱海蓮.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教育研究.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10):215-218.
[8] 李江,吳寶利.大學生課余時間支配與身體素質狀況調查研究.北京農學院學報,2003,8(1):53-55.
【關鍵詞】 腦卒中;睡眠障礙;心理干預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2517%[1],且多數睡眠障礙的發生和持續與心理因素有關,如果這種心理因素長期存在,則導致睡眠障礙遷延而形成慢性失眠[2]。因此心理因素對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給予了心理治療,旨在觀察其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入組標準:(1)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2)既往無睡眠障礙、意識障礙及言語障礙;(3)無嚴重心、肝、腎疾?。唬?)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定總分>7分。共入選患者8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51 a~82 a;腦梗死29例,腦出血14例。對照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齡52 a~80 a;腦梗死31例,腦出血1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原發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睡眠質量評定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量表由18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18個自評條目參與記分,組成7個成分,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困難、睡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分按0~3分等級記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判斷標準:PSQI總分>7分為睡眠質量差。
1.2.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腦血管病藥物治療,治療組加心理治療,1次·d-1,療程4 w。方法:(1)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主要對患者存在的錯誤認識和不利的應付方式從心理上給予疏導、安慰、支持、鼓勵等,以減輕或消除其不良情緒,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樹立信心;(2)漸進性放松訓練(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張收縮、無張力活動和等長收縮,使患者感知到緊張的存在,隨后鼓勵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經活動向著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轉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從而誘導睡眠的發生[3]。
1.2.3 睡眠監測
采用美國AmblagaTM60多功能多導睡眠監測系統監測患者治療前后的睡眠質量。第1、2導為眼動圖,左/右眼外眥向上/下外各1 cm處分別與右耳垂相導聯;時間常數均為0.3 s,濾波30 Hz,增益50 μV·cm-1;第3導為肌電圖(EMC),與頜中線旁開各1.5 cm處相導聯,時間常數0.1 s,關閉濾波,增益25 μV·cm-1。第4導為腦電圖(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與右耳垂相導聯,時間常數0.3 s,濾波30 Hz,增益50 μV·cm-1??傇鲆?,紙速15 mm·s-1。各電極部位用丙酮脫脂后火棉膠及2 cm×2 cm膠布固定電極,兩電極間阻抗在100 Ω~5000 Ω之間。受試者夜間睡在遮光、隔音、無干擾的屏蔽睡眠室,實驗前3 d停用對睡眠有影響的藥物,并于實驗前試睡一晚??偯栌洉r間430 min~470 min,平均(452.5±20.4) min。將睡眠分為非快眼動相(nREM)和快眼動相(REM)。其中nREM又分為S1、S2、S3和S4睡眠階段。用目測法分析:(1)睡眠進程:①睡眠潛伏期(SL):熄燈至S1出現之間的時間;②總睡眠時間(TST):從入睡(S1)至最后覺醒這段時間減去總覺醒時間;③覺醒次數(AT):從入睡至最后覺醒這段時間中途醒轉的次數;④睡眠效率(SE%):總睡眠時間與總描記時間的百分比。(2)睡眠結構: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總睡眠時間的百分比。(3)REM測量值:①REM睡眠潛伏期(RL):從S1開始至REM睡眠出現的這段時間;②REM時間(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階段的時間總和;③REM睡眠活動度(RA):把每分鐘REM睡眠劃分為0~8共9個單位,計算每個REM睡眠階段中快速眼球運動時間為多少單位,再將每個階段中的單位數相加,即為REM活動度;④REM密度(RD):為REM活動度與REM時間之比。
1.2.4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11.5統計軟件包,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參數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睡眠參數比較(略)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
表1顯示,治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各睡眠參數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
3 討論
腦卒中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與腦卒中損害的部位有關。目前認為和睡眠有關的解剖部位包括額葉底部、眶部皮質、視交叉上核、中腦蓋部巨細胞區、藍斑、縫際核、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以及上行網狀系統等。如病變部位直接影響到上述結構即可出現睡眠障礙;(2)腦卒中后神經遞質失調。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等單胺類遞質的功能或其受體的功能下降[4]。(3)社會心理因素。腦卒中并發焦慮、抑郁或其他精神癥狀,腦卒中后伴發的抑郁情緒與睡眠有較大的關系[5]。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兩組PSG測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礙的患者存在睡眠進程、睡眠結構和REM值的變化,表現為醒覺時間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維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階段睡眠百分比改變和REM潛伏期縮短,與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變相似,提示腦卒中后睡眠障礙與腦卒中后抑郁有關。認知理論認為,造成人類情緒困擾的來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體的認知歷程如何來解釋這個刺激或事件。每個人的情感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認知世界以及處世的方式和方法決定的。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其內心的體驗和反應,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6]。認知療法就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行為和理論的假設,改善不良認知達到糾正不良行為的心理療法[7],其目的是協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頗、悲觀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樣性的、較為切合邏輯的思考方式來處理事件、改變情緒,進而消除情緒的困擾[8]。行為治療技術實際上是獲得、消除和改變行為的學習程序[9]。為了改變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緒低落”這一程序性知識,就需要運用放松訓練。漸進性放松技術由J acobson發明,放松反應是下丘腦的基本反應,可引起兒茶酚胺分泌減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節律、動脈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結果顯示,治療組通過認知行為治療后,PSG中睡眠進程、睡眠結構和REM值指標改變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李峰,張冬霞,張貴芳.腦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礙36例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5):450
[2]趙新喜,李煜,趙蘭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政醫學雜志,2002,14(4):205
[3]張亞林.行為療法[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第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社,1994:1125
[5]宋景貴.卒中后抑郁患者認知睡眠與自主神經功能研究進展[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1):86
[6]石林.情緒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綜述[J].心理學動態,2000,(8):63
[7]楊漠.解決大學生性心理困擾的有效方法-認知療法[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1,3(1):54
[8]唐肖彥.認知理論在失眠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3,11(8):55
[9]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第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76
[10]吳軍發,白玉龍,吳毅,等.放松技術[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1,21(2):67
[11]王彥玲,范立枝.綜合心理療法治療失眠癥臨床療效分析[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2,21(2):67
[12]Edinger JD,Wohlgemuth WK,Radtke RA,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國雄.失眠與睡眠障礙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陽,劉暢,欒樹鑫,等.認知治療結合刺激限制與放松訓練治療失眠癥[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 S.Effects of relaxation and imagery on the sleep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Dimensions of Critical[J].Care Nursing,2003,22(4):182
[16]Waters WF,Adams SG,Brinks J R,et al.Attention,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 in persistent sleep onset and sleep maintenance insomnia[J].Sleep,1993,16(2):128
減肥與牙齒健康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而,據《印度時報》報道,減輕體重有助于抗擊牙周疾病,讓牙齒更健康。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當易導致肥胖的脂肪細胞消失時,人體抗擊牙病的能力就會變強。研究人員調查了31名有牙病的肥胖參試者,其中一半患者接受了減肥手術,兩組參試者都接受同樣的牙病治療。結果發現,兩組參試者牙病情況都有改善,但是減肥手術組參試者在牙周附著、牙齦出血和牙菌斑治療等方面,效果更為明顯。研究人員表示,牙齦炎會侵蝕骨質導致牙齒脫落,而減肥則減少了這種風險。(摘自《生命時報》)
走路姿勢泄露你的秘密
嘴巴可以說謊,眼睛也可以說謊,但屁股不會。來自英國斯旺西大學的科研團隊稱,走路時幾乎察覺不到的姿勢變化可能會泄露很多細節,包括一個人的情緒、健康狀況甚至有沒有撒謊。
領導這個團隊的是羅里?威爾遜教授,他們研制出一種大小和手表差不多的儀器,只要戴在腰帶上或踝關節處,就能以每秒100次的頻率記錄下佩戴人的動作。目前的測謊技術主要依賴于測定心跳的變化、是否出汗和大腦活動,以及血液中壓力激素水平的變化,但這些都有可能給說謊者以可乘之機。而現在,走路時姿勢的微小變化便可以出賣你的所思所想。如果你心情愉快,走路的時候步伐輕盈有彈性;如果你處于煩躁惱怒中,就會步履沉重;而當你說謊時,步伐則會聯動著屁股和肩膀往下耷拉。(摘自《中國青年報》)
孤獨感影響睡眠質量
孤獨不僅令人難以忍受,還會干擾你的正常睡眠。研究人員稱,受損的睡眠還可能會反過來加劇孤獨感,進而影響健康。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John T. Cacioppo及其同事對54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探尋孤獨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有16人被診斷為孤獨,17人為一般,只有21人沒有孤獨感。實驗室觀察顯示,有孤獨感的受試者缺乏足夠的睡眠,他們睡眠時間較短,而且經常會醒來?!斑@個結果顯示,社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Cacioppo說,“如果我們缺乏良好的社會交往,經常有孤獨感,我們的健康將會受到負面影響。”(摘自東方網)
吃雞蛋能醒腦
如果下午你在辦公桌邊犯困了,不要吃甜點,來點兒雞蛋吧??茖W家發現,雞蛋里的蛋白質,特別是蛋清部分,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大腦清醒。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雞蛋能夠通過影響腦細胞中的營養成分,激活這些細胞,達到讓人保持清醒并燃燒熱量的作用。而且,相比于巧克力、餅干和糖果中碳水化合物提升身體能量的作用,雞蛋中的蛋白質更具優勢。所以,午餐時,最好選擇些含雞蛋蛋白豐富的食物,為你下午的工作補充足夠能量。(摘自中新網)
化妝有助女性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