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2 04:05: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環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雖然礦山開采行業的發展極為迅速,但是,在環境保護上做的工作卻存在一定的不足,對此,作者主要提出幾點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議,具體分析如下。
(一)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礦山地質勘查隊伍
我國礦山資源極為豐富,礦山地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行業之一,對提高我國綜合的經濟實力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礦山地質資源開采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資源開采給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主要問題出現開采技術以及工藝設計的不合理。在這里作者建議應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礦山地質勘察隊伍,礦山地質勘察是綜合多工種、多學科的一項極為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勘察人員熟練的掌握工程學、地質學等知識,更需要工作人員經過野外實踐系統訓練,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根據礦山地質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設計合理的開采技術和工藝,從而將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從而有效的提高礦山地質開采效率。
(二)完善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法律法規
首先,應適當的提升礦山資源開采的準入門檻,轉變傳統的觀念,要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來對礦山資源開采隊伍的資質進行全面的審核,主要包括安全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企業生產規模、職工權益保護能力、環境治理能力、環境恢復能力等,都必須設立相應的指標,必須保證各項都能達到指標,才有資格獲得準入證,如果有任何一項不達標的話,都不得必批準查權以及開采權。其次,要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管理的實際情況,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礦山地質開采管理的力度,對一些違規開采、不正當開采的情況,必須給予一定的處罰,必要時采取法律措施追究其刑事責任,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環境的破壞就是在破壞我們生存的空間,因此,對于礦山開采惡意破壞環境沒有按照規范要求施工的必須嚴懲。
(三)推行獎勵機制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為了提升礦產開采效率,降低對地質環境的污染,國家應通過獎勵機制來扶持施工企業積極投入新的開采技術和開采工藝,全面提升礦山開采效率,而且對降低環境污染也有著一定的作用。另外,要推行鼓勵政策,不斷的鼓勵相關科研部門對礦山開采設備、工藝的研制和開發,不斷的替換落后的裝備以及工藝,全面提升礦山開采的裝備以及工藝水平,一方面做到提升礦山資源開采的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要通過先進的裝備以及工藝來實現綠色礦山開采,降低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同時要做好環境治理和環境恢復的工作。
二、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礦山開采行業的發展也極為迅速,但是,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會引發地質災害,如何做好礦山地質環境的災害治理工作也成為礦山開采行業發展的關鍵工作。通過本文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災害治理及建議分析,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自身對礦山開采行業的了解,主要從礦山地質環境的災害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對做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提供參考意見,也希望能夠與同行人士共同探討相關問題。
作者:強銀剛單位:靈寶金源礦業股份公司鑫靈分公司
(一)礦山開發破壞原有土地資源露天開采直接導致原有土層受到破壞;容易導致土地失去原有的自然性質,排土場和工業場地建設也會占用大片土地;井工開采易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極大地破壞原有土地的性能。
(二)地質地貌受到破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礦山開采對交通干線兩側景觀破壞的嚴重性。例如,由于在京藏高速公路兩側有很多礦山,礦山開采形成了許多的大坑,人工堆積物也相對較多,直接嚴重影響了道路兩側的地貌景觀。
(三)井工開采引發地面塌陷、危巖體等地質災害井工開采常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有:地裂縫、地面塌陷等。在包頭市石拐礦區經常出現上述災害,還出現了十幾處危巖體,對開采的影響特別大,目前有幾處地表已形成了巨大的塌陷坑,如賽烏素金礦和白洞山鐵礦。
(四)固體廢棄物占用土地、破壞植被露天開采剝離廢棄石、土、礦渣、尾礦構成了主要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的大量堆放,無序且雜亂,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此外,有些堆積物隨意堆放于河道旁或河道內,雨季固體廢棄物很容易成為泥石流產生的主要來源。
二、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
(一)山前黃河沖積平原粘土礦治理模式山前黃河沖積平原粘土礦開采主要是用于制磚,治理模式為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模式:(1)對采坑內垃圾及廢棄磚瓦進行清理。(2)削坡,深度超過2.0m需要削坡。(3)將采坑底部整平。(4)覆土,依據恢復植被要求確定覆土厚度。(5)優先恢復為耕地,也可自然恢復植被,再改造為耕地。第二種模式:(1)對采坑內垃圾及廢棄磚瓦進行清理。(2)將采坑建設為魚塘。(3)魚塘周邊,自然恢復生態或種植莊稼。綜上,山前沖積平原黏土礦的最終治理目標是恢復為耕地和魚塘。
(二)京藏高速公路兩側砂石場治理模式京藏高速兩側砂石場是為城市建設而專門設立的,其治理模式亦有兩種。第一種模式,治理對象地處京藏高速公路北側、大青山與烏拉山山前的沙坑,其為:(1)削坡,消除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2)采坑內平整、恢復地表土地功能。(3)種植松樹使其與烏拉山南坡及大青山綠化工程相一致。第二種模式,治理對象為京藏高速公路南及遠離山前的沙坑,其為:(1)削坡,消除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2)將采坑內平整。(3)覆土,覆土厚度0.20m-0.30m。(4)恢復為草地。
(三)石拐煤礦區治理模式包頭市石拐礦區經過長期開采,資源枯竭,礦井老化,多數礦井已閉坑,地質環境問題多且復雜。治理模式:(1)采用爆破方式消除地質災害治理區的危巖體,而后設置圍欄。(2)修復河道,清理河道內垃圾,疏通河道,建設河道兩岸,恢復植被。(3)清理城市建筑物,整平清理區域。(4)石拐舊區城鎮邊坡護理。主要包括清理建筑垃圾,恢復植被,切塊護坡。
(四)白云鄂博區稀土礦治理模式包頭市白云鄂博稀土礦區為生產礦區,資源儲量豐富,因此,白云鄂博稀土礦的恢復治理為治理與保護并舉。治理模式:(1)已達到設計高度的排土場,在其周邊設置擋土墻,墻高1.5m,寬1.0m,并用砌塊護坡。(2)沿路排土場,需在沿路一側設置擋土墻。擋土墻高0.70m,寬1.0m,并用砌塊護坡。(3)沿排土場護坡墻外種植松樹,行株距2×2,相間種植,共種植五行。(4)排土場堆滿后,其頂部砌塊封頂。
1地質災害頻繁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是提高煤礦開采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
更有利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目前現狀來看,我國針對不同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是因為各地區礦產資源開況不同,技術與經濟水平也不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卻也存在改善不合理的情況,部分地區地質災害出現頻繁。例如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背景脆弱,隨著煤礦開采程度的不斷推進,當地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與損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就是廢氣、廢水等無約束排放,對當地空氣、土壤以及水體等造成污染,不但威脅了居民生活,同時更是制約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華北地區則多發生土地塌方、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2資源破壞嚴重
一方面,土地資源被破壞。隨著煤礦資源開發程度的加深,現在逐漸由傳統的淺層開采轉變為更深層次的開采,而無論是哪一種開采方式,都會對煤礦周圍地質環境造成影響,造成大量土地資源被壓占或者被挖損破壞,進而會對礦區當地土地資源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含水層被破壞。在煤礦開采過程中,需要長期抽排地下水,這樣就會導致含水層頂底板結構被破壞,降低周圍礦山地下水水位。而地下水位的降低,就會導致礦區周圍井泉干涸,以及水質惡化等,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煤礦開采過程中排放的廢水管理不當,在沒有進行任何處理的情況下隨意排放入周圍水系,很容易造成水環境的污染。另外,煤炭開采過程中經常會排放出瓦斯氣體,在換氣時必須要對井下氣體進行處理,否則就會造成礦區空氣環境的污染。
3地形地貌被破壞
在煤礦前期開采過程中,存在很多淺層煤礦進行露天開采,這樣在根本上會對當地地形地貌景觀造成破壞,較大規模的改變了自然景觀的生產活動。另外,對于很多煤礦采空區來說,處理不當經常會形成比較深的露天采坑,或者是危險度高的邊坡,對礦區當地生態景觀以及植被造成嚴重的破壞,必須要從根本上進行分析,確定造成地形地貌破壞的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進行管理。
二煤礦地質環境問題治理措施分析
1建立完善管理體系
1.1完善管理機制
一旦礦區地質環境產生問題,對其進行治理就必須要建立完善管理機制,對所有管理行為進行規范,盡量降低能源的消耗。一方面,建立財政體制。即建立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將煤礦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工作納入其中,對各地區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財務支持。其中對各項資源的使用必須要遵循有償的原則,對礦產資源使用、水資源使用以及保護等收取費用,并結合不同礦區實際情況要求開采單位繳納一定資源補償備用金,保證環境問題出現后治理資金能夠有效到位,提高處理效率;另一方面,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法律制度的存在是對地質環境治理行為的主要約束手段,結合礦區地質、環境以及技術等特點,對各項法律規定進行適當的調整,逐漸完善管理制度。
1.2明確地質環境管理地位
導致煤礦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開采企業過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視了此方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地質環境惡化后,能夠獲取的效益降低,不但不會進行治理反而加大開發力度,造成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進行管理時,必須要確定地質環境管理的地位,結合煤礦開采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管理方案,對整個煤礦開采過程進行管理,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根據礦井采掘生產計劃,對各采掘工作面及周圍受水害威脅情況進行分析預測,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接近積水異常區和可疑老空區時,及時提供相關水文地質資料以及處理措施,做好采掘面地質及水文地質預測預報工作。并按照要求編制年度、季度、月度水情水害預報。加強資料、圖紙、臺賬日常管理工作,探放水“有掘必探”落實工作。采掘面物探先行鉆探驗證,編制探放水設計及安全技術措施,探放水設計基本符合相關規范、規定,有掘必探閉合管理現場落實到位。
2選擇切實可行治理技術
2.1煤礦治水管理完成各主排水系統、設施完善工程
一是完成各采區水倉淤泥清理工作,要求在規定時間前全部完成;二是水倉巷道返修治理,根據各水倉實際情況進行擴幫、起底、注漿加固工程;三是各主排水系統水泵、閘閥、管路定期巡查,針對腐蝕性較強的排水點,加強水泵及管路的維護管理,保證排水系統的牢固可靠。另外,還需要完成所有采區地質說明書、開口防治水安全許可評價,并經礦總工程師以及企業地質部會審。分析采區地質、水文地質資料,預測采區涌水量,為采區防排水系統建設,采區安全施工提供基礎保障。同時,還需要做好突水應急預案實戰演練,提高職工防治水安全意識,根據演練實際情況及時修改、完善應急預案。在礦井目前井下各排水能力的基礎上,對主要水倉建立井上應急倉庫,儲備充足的防治水應急搶險物資設備。每季度末由機電科、調度室、地測科、供應科、安全科、財務科進行全面檢查,保證防治水應急搶險物資、設備及時儲備到位,實行常態化管理。
2.2礦區環境動態監測技術積極應用
動態監測技術,因此來對整個礦區地質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可以對環境各項指標進行詳細的評價,進而可以以此為依據來開展下一步治理活動。動態監測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環境中各項動態因素進行全面的調查,以此作為該動態監測系統的數據來源,對煤礦開采中各項數據的變動以及分布規律進行總結,例如礦井瓦斯來源、構成、涌出量以及聚集特征等,可以選擇更合適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降低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
三結束語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問題;環境問題;勘測問題
一、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環境問題
1.1水利水電工程與地震問題水庫等水利水電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應力的調整或水體下滲等原因,觸發了地質斷層的復活而誘發地震。研究表明,要觸發一個比較大的地震需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水庫巖石比較破碎,且處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應力集中的地質環境條件;③水庫水荷載所產生的超孔隙水壓力足夠大。關于水庫誘發地震的事件國內外均有報道,一般而言,水庫的壩址沒有較大的斷裂帶存在,僅僅是水荷載引起的地應力,誘發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誘發大的地震,那將是災難性的。從1987年的資料至今,我國已建設的壩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庫共18000多座,已發現水庫誘發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電工程與水文問題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流量過程或周圍環境水域的分布,從而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例如:①大壩水庫不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還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會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并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境生態問題;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斷絕水的來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減少引起河口淤積,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減少,使得河流自凈能力降低;⑥以發電為主的水庫,多在電力系統中擔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變化幅度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變化較大,對航運、灌溉引水和養魚等均有較大影響;⑦當水庫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斷流時,勢必造成水質的惡化。由此可見,水利水電工程對水文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1.3水利水電工程與氣候問題一般情況下,區域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流和水體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后,當地水體的分布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如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局部地表空氣變得較以前更加濕潤,形成新的小氣候,對當地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方面。
1.4水利水電工程與魚類、生物物種問題①對魚類的影響:切斷了洄游性魚類的洄游通道;水庫深孔下泄的水溫較低,影響下游魚類的生長和繁殖;下泄清水,影響了下游魚類的餌料,從而影響魚類的產量;高壩溢流泄洪時,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過于飽和,致使魚類產生氣泡病。②對植物和動物的影響: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對植物和動物都會造成直接破壞;同時局部氣候變化、土壤沼澤化、鹽堿化等都會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等造成影響。
二、工程地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工程地質勘察的質量問題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主要問題有以下幾種: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側重點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方法不當,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選擇的理論、方法、計算公式等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其適應條件的物理意義混淆不清;③地質報告中基本地質條件不清楚。我們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有:①界定不準確或論證不充分,有問題遺漏甚至結論性錯誤;②有些地質報告沒有地質結論,也有些工程沒有做多少地質工作就先下結論,極不嚴肅。此類問題產生往往造成階段性工程審查不能一次性通過,可能延誤開發時機;或者盡管通過了審查,但卻給工程留下了隱患,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極大。
2.2勘測周期不合理的問題從工程地質勘察到地質報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卻沒有進行基礎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一旦需要申報項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質報告;②今天剛剛提交可研報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設報告。此類情況多為地方性工程,一般國家投資的大型工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不多。沒有足夠的勘測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由于地質條件不清楚,直接導致投資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設計等情況。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隱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三、結語
工程地質學是20世紀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是所有行業中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聲望最高、最具權威性的龍頭行業,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是一項長遠的任務,是水利水電工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之一。保護和改善工程環境是保證人們身體健康的需要,是現代化大生產和保證工程質量的客觀要求,是保證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須條件。工程地質工作的質量,對工程方案的決策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由于地質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時有發生,輕則修改設計延誤工期,嚴重時造成工程失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近年來。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有下滑趨勢,工程地質分析不夠深入,有時甚至出現工程地質評價結論性錯誤這樣嚴重的問題。筆者認為,總結分析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林妙月.區域構造穩定性及地震性危險評價問題[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2]王連生.水利水電工程地質[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3-15.